从文本功能分析的角度探讨《英语的历史》(第九章)翻译策略的使用

2022-09-12

一、文本背景

《英语的历史》是英国著名语言学家、作家大卫·克里斯托继2003年出版的《剑桥英语语言百科全书》之后的又一著作。作者大量采用各时期的作品和文献作为例证, 全面介绍了自古英语至现代英语时期英语语言形式的演变, 从英语多样性的角度解答了各时期、各地区的英语方言如何形成今日丰富的英语语言形式, 是一部具有高研究价值的语言学著作。第九章“方言的时代”主要介绍中世纪英语时期的英语方言, 为英语方言的研究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理论背景

在文化背景和语言结构差异较大的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 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探讨适当的翻译策略, 对于翻译实践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文本功能模式出自功能翻译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为莱斯 (Reiss) 、弗米尔 (Vermeer) 、曼塔利 (Manttari) 和诺德 (Nord) 。1971年德国学者莱斯创建了这一理论, 提出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理论能帮助译者确定特定翻译目的所需的合适的对等程度, 并对文本的两种分类形式 (文本类型和语篇类型) 作了区分。诺德则在以上三种功能的基础上, 参考了雅各布森 (Jackobsom) 提出的语言功能分类, 将文本功能分为四种类型:指称、表情、诉求、和寒暄功能。其中指称功能指的是世界上或虚拟的特定社会中的物体或现象, 强调的是向读者传达这一物体或现象。

三、文本分析

作为一部介绍英语历史演变和发展的社会语言学作品, 该书因其信息功能和写实性属于非文学作品, 其文本功能以传递信息为主, 内容强调写实性。第九章节“方言的时代”介绍了中世纪英语时期的方言演变和语言特征, 从文本的功能角度分析, 目的是向广大国内读者传达和介绍英语方言的有关信息, 因此其文本功能为指称功能。作者大卫在撰写该书时, 采用简洁明了的叙事手法, 整体语言通俗易懂、轻松诙谐, 恰到好处地将专业语言学知识与通俗故事的叙事风格结合在一起。第九章节中, 作者用词朴素, 介绍各地区的方言差异时分析深入浅出。

四、翻译问题

该书着重介绍英语方言演变和语言特征, 对于国内读者而言, 书中所阐述的很多内容是知之甚少或不曾了解的知识, 而英语方言又是与其特定的社会环境相关联, 而社会环境又取决于一国的文化背景和传统, 源语读者对该文本的解释和理解可能不同于目标语读者, 因此, 翻译问题由此产生。

(一) 指代背景知识空白

例 (1) Many Anglo-Saxon lords had moved to the area to distance themselves as much as possible from the Norman invaders. Whatever the reasons, the so-called ‘AB-dialect’ (Ancrene/Bodley) is unique in its inter-scribal uniformity.

译文:许多盎格鲁-撒克逊贵族迁移到这一地区, 尽可能远离诺曼人的侵略。而不论原因为何, 所谓的“AB方言” (《修女的教规》和《凯瑟琳集》中出现的方言) 就它内部抄写的统一性而言独一无二。

该句中‘AB-dialect’指的是《修女的教规》 (the Ancrene Wisse) 和博德利 (Bodley) 的《凯瑟琳集》 (Kathering Group) 中出现的中世纪英语方言, 两部手稿中的方言开始呈现一致的语言形式, 具有统一的特征, 所以在此引为术语“AB方言”, 特指十三世纪英国中西部地区的“标准化语言”。如果读者不了解这一背景知识, 不知道AB分别指代的是什么, 便无法理解其中的指代意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 对指代信息加以详细注释, 而非仅直译为AB方言, 为求目标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对原文背景有大致了解, 不至于生疏陌生。

(二) 指代信息不明

例 (2) No standard language? But what had happened to the Late West Saxon which had begun to emerge as a literary standard towards the end of the Old English period (p.54) ? The impetus to write in this dialect largely died out during the eleventh century, as the centre of gravity of the new kingdom moved away from Winchester and towards London, and a whole new set of factors began to influence the language. It did not disappear immediately.

译文:不要标准语言?可是西撒克逊语后期又发生了什么呢?到古英语后期它开始形成统一的文学标准语。而到十一世纪时使用方言书写的动力已大幅减少, 但方言并没有立刻消失。随着新王国的重心从温彻斯特转移到伦敦, 一系列新的因素开始影响当时的语言。

在英语中, 代词it具有很强的指代作用。然而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 译者需向读者清楚交代it指代的具体内容, 完成信息的准确传递。此处的it根据上下文的语境, 可以理解为古英语方言。原文的意思有两层:1) 在西撒克逊语后期, 标准语言开始形成;2) 这一时期的方言并没有因此立刻消失。因此在处理it的翻译时, 要对原文进行分析, 将具体的指代意思翻译出来, 避免形成含糊不清的表达, 让目标语读者不知所云。

五、翻译策略的使用

针对上述问题, 在文本功能分析理论的指导下, 采取以下翻译策略:

(一) 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翻译法是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创造, 用以描写翻译策略的两个术语。在处理具有文化内涵的文本时, 翻译一般采取这两种途径。Venuti指出归化源于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 (Schleiermacher) 的翻译理论, 即“尽量不干扰读者, 让作者向读者靠近”;而异化则是“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 让读者向作者靠近”的翻译策略。Venuti认为归化就是“译文遵守目的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 公开地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方法, 使译文迎合本土习俗、出版潮流和政治需要。而异化则是使译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 保留原文的语言文化差异 (Venuti, 1998) 。本章节的翻译中, 由于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 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例 (3) One of the earliest writers went so far as to devise a whole new system of spelling. This was Orrm, an English monk writing around 1200 in an East Midland dialect. Nothing is known of the author. His name - he calls himself both Orrm and Orrmin – suggests he was of Scandinavian descent (the name meant ‘serpent’ in old Norse) .

译: 其中一位早期的作家曾发明了一整套新的拼写体系。他就是欧穆 (Orrm) , 一位在1200年左右以西米德兰方言写作的僧人。该作者生平未知。他的名字—他称自己为欧穆或欧冥 (Orrmin) —暗示他是一位斯堪地纳维亚后裔 (这个名字在古挪威语中是“蛇”的意思) 。

以上例句中出现的人名使用的是归化策略, 采用的是音译的手法, 保留原语音形式, 根据原语言内容的发音在目标语中寻找发音相近的内容进行替代翻译, 此举贴近目的语, 符合汉语习惯。虽然该人名在原语中具有文化内涵, 但若将文化内涵- 蛇 -译出, 从文本功能的角度便失去了人名的指代作用, 因此用归化策略, 加以文化注释, 可弥补这一不足。

(二) 分译与合译

分译, 即将原文拆分成若干片段, 使其中的词、短语或小句译成相应的译语单位;而合译, 即译文在语表形式上发生整合, 原文的几个语言单位整合成一个语言单位。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英语多长句、难句而汉语偏短句和单句, 为了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前提下, 翻译中使用分译与合译的翻译方法处理原文中一些复杂的长、难句。

例 (4) There was a tension between the regionally and socially inspired linguistic diversity apparent in manuscripts and the growing sense of cultural division whereby one part of the country was felt to be socially superior to others.

译:语言多样形式有时会受地区和社会的灵感激发, 这些多样性间的紧张关系明显存在于手稿和愈加显著的文化区分中, 因此一部分地区会有优于他人的社会优越感。

此处, 原文没有标点断句, 句式冗长, 结构复杂, 若不考虑汉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直接翻译, 会让读者逻辑混乱, 不知所云;因此汉译时可采用分译的翻译方法, 将原文划分成三个分句, 每一个分句是一个译语单位, 按照原文的逻辑结构, 将分句合并。

例 (5) A great deal of twelfth-century religious writing displays uniformities of usage among scribes, which suggests the continuing influence of West Saxon norms.

译:大量的十二世纪主题作品展示出手抄员们语言用法的一致性, 这暗示了西撒克逊语的规范影响深远。

英文的个别单词令译者棘手, 单独照译, 颇似蛇足;若不译出, 有损原意。所以这里依照句意, 译成一个小句, 将能分译成句的单词进行分译, 使译文流畅, 易于理解。

六、结论

本文将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功能模式应用到翻译实践中, 吸取诺德的研究模式, 通过对《英语的历史》第九章节的文本功能分析, 确定其文本的指称功能, 在该功能的基础上寻求最恰当的翻译策略使用。

该实践表明翻译的决定因素应是文本的功能, 将预定的译文功能作为翻译的指导原则, 即“译文功能指导翻译决策”, 对于翻译实践有很好的解释力。而《英语的历史》 (第九章) 的翻译实践证明, 这一原则避免了传统的翻译策略决定翻译文本的思路。而文本功能分析理论是凌驾于具体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之上的翻译理论, 只有通过对文本进行功能分析, 确定文本的具体功能, 才可制定合适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

【相关链接】

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 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 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和视频翻译。其中, 在甲语和乙语中, "翻"是指的这两种语言的转换, 即先把一句甲语转换为一句乙语, 然后再把一句乙语转换为甲语;"译"是指这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 把甲语转换成乙语, 在译成当地语言的文字中, 进而明白乙语的含义。二者构成了一般意义上的翻译, 让更多人了解其他语言的含义。

这个过程从逻辑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 你必须从源语言中译码含义, 然后把信息重新编码成目标语言。所有的这两步都要求对语言语义学的知识以及对语言使用者文化的了解。除了要保留原有的意思外, 一个好的翻译, 对于目标语言的使用者来说, 应该要能像是以母语使用者说或写得那般流畅, 并要符合译入语的习惯 (除非是在特殊情况下, 演说者并不打算像一个本语言使用者那样说话, 例如在戏剧中) 。

翻译有口译、笔译、机器翻译、同声传译、影视译配、网站汉化、图书翻译等形式.随着IT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最后又诞生了真人服务的"电话翻译", 所以形式越来越多, 服务也越来越便捷。从翻译的物质形态来说, 它表现为各类符号系统的选择组合, 具体可分为:

(1) 有声语言符号, 即自然语言的口头语言, 其表现形式为电话通讯、内外谈判和接待外宾等;

(2) 无声语言符号, 包括了文字符号和图象符号, 其表现形式为谈判决议、社交书信、电文、通讯及各种文学作品等印刷品;

(3) 有声非语言符号, 即传播过程中所谓的有声而不分音节的"类语言"符号, 其常见方式为:说话时的特殊重读、语调变化、笑声和掌声, 这类符号无具体的音节可分, 语义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其信息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得以传播的, 比如笑声可能是负载着正信息, 也可能负载着负信息, 又如掌声可以传播欢迎、赞成、高兴等信息, 也可以是传递一种礼貌的否定等。

摘要:本文将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功能模式应用到翻译实践中, 吸取诺德的研究模式—诺德将文本功能分为四种类型:指称、表情、诉求和寒暄功能。通过对《英语的历史》第九章的文本功能分析, 确定其文本的指称功能, 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在具体的翻译策略上, 根据不同的案例具体分析, 寻求最恰当的翻译途径, 得出翻译启示并在理论基础上进行总结。

关键词:《英语的历史》,英语方言,文本功能分析,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 David Crystal.The Stories of English[M].London:Penguin, 2004.

[2] Freeborn P.From Old English to Standard English[M].Oxford:Macmillian Publishers Ltd, 1992

[3] G.L.Brook.English Dialects[M].London:Andre Deutsch, 1963.

[4] 范勇.功能主义视角下的中国高校英文网页中的翻译问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5] 黄忠廉.翻译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广东省英德市鱼湾稀土矿区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对矿产开采的意义下一篇:企业偿债能力的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