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然美的看法范文

2022-06-16

第一篇:对自然美的看法范文

对自然美的初步认识与美学学习心得

姓名:诸雯雯

班级:平面0901

学号:3091802004

摘要:①自然美是人化的结果,假如没有人化,那么自然之物只是没有意识的实体而已。②构成自然美的主要因素是色彩、形体、声音,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③学习完了美学,我对美的认识没有止步于肤浅的了解,而是对美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自然美、认识、审美、美学、学习心得

对自然美的初步认识与美学学习心得

当我手捧一本书卷,依靠在一棵树下,眯缝着眼睛,注视着眼前的一片绿色草地,享受着午后难得的悠闲时光的时候,我发现了自然之美。

当我手撑一把雨伞,走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迈着轻快而略带匆忙的步伐,偶尔一两滴调皮的小雨低落在我的皮肤上的时候,我发现了自然之美。

当我在中秋之夜,坐在庭院中,一边嗅着扑面而来的丹桂香气,一边抬头凝望着玉盘般的明月的时候,我发现了自然之美。

奥古斯特·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什么是美?什么是自然美?美又在哪里呢?

请仔细地观察昼夜轮回,春暖花开,你一定会观察到自然之美。 请侧耳倾听鸟儿鸣叫,小雨淅沥,你一定会聆听出自然之美。 请细心体会流水流过指间,微风拂面,你一定会感受到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无处不在,明月星辰,山水花鸟,田园山林等等,这些都是自然之美,只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已。

当我凝视星空,一轮皎洁的明月洒下它的余晖,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那一刻虽已不复存在,但我依旧能切身感受到那孤独凄凉的美。月亮是无情的,因为它没有意识,它只是自然之物。从古至今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将思乡怀人之情寄托于月亮是因为月亮经过了人化,人们才会认为月亮是美的,非人化的自然是不具有审美意义的。

对于那些远离家园的人们,杜鹃的啼血往往带着特别的魅力。“一叫一回肠一断”,“一闻一叹一沾衣”。因为这种悲哀的声音,带着浓厚的人的色调。其所以带着浓厚的人的色调,是因为它通过主体的心理感受(例如移情,或者自由联想„„)被人化了。如果不被人化,它不会感动听者。农民不知道关于蜀帝的悲惨故事,他们称杜鹃为“布谷鸟”,因为杜鹃在春播的时候啼叫,声音好像是“布谷,布谷”。而我,直到现在,还对杜鹃的鸣声保持着一种亲切的回忆,因为当我想起这种叫声,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片无垠的水田,泛滥着初春的气息,潮湿的泥土的气息。

在明月之夜,静听着低沉的、仿佛被露水打湿了的秋虫的合唱,我们同样会回忆起逝去的童年,觉得这鸣声真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其实秋虫夜鸣,无非是因为夜底凉爽给它们带来了活动的方便罢了。当它们在草叶的庇荫下兴奋地磨擦着自己的翅膀的时候,是万万想不到自己的声音,会被涂上一层悲愁的色彩的。

由此可以得出自然美是人化的结果,那么哪些又是构成自然美的因素呢? 春的嫩绿让人们感受到希望,夏的赤红让人们体味到激情,秋的黄金让人们享受到收获,冬的雪白让人们体会到纯洁。大海的蓝色,烈火的红色,麦浪的金黄,草木的绿色等等,这些丰富的色彩使得人们的生活充满更多的乐趣,让人们更加热爱自然之美。因此,色彩是构成完美世界必不可少的因素。

假如世界全部由点组成,假如世界全部由线组成,假如世界全部由面组成,那么,世界还会是美的吗?还会有自然美存在吗?当然不能。正是由于有海螺身上的螺旋线,海浪的波纹线,石子下落的抛物线才使得世界变得更加的动感,更加的美丽。因此,形体也是构成美必不可少的感性质料。

你是否在宁静的夏夜听着蝉声入眠?而你是否又在鸟儿欢快的鸣叫声中醒来?正是由于声音才造就了这个千鸣百啭的美的世界。让我们侧耳倾听一下那美丽的声音吧!高音的高亢激昂,低声的凝重深沉,强音的热烈振奋,轻音的柔和优美,短音显得急促不安,长音显得舒畅缓慢,纯正的声音悦耳动听,不纯的声音嘈杂刺耳„„同样,声音也是构成完美世界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在没有学习美学之前,我对美的认识是很肤浅的,我以为美只有一种,但是在学习了美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美不只是一种,美有很多种。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科技美等等。同时,美不光只是外表的、具体的,还可以是内在的、抽象的。

当今社会发展的越来越迅速,人们对审美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以及更高的要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人们要的不光是内在的美,人们对外在美也更加的看重。于是整容风暴开始席卷全球,从韩国的全民整容再到迈克尔·杰克逊。单眼皮的想变双眼皮,双眼皮的想变单眼皮,黑皮肤的想变白,白皮肤的想变黑„„当人们都在追求所谓的“完美”的时候,殊不知,他们已经将最美的东西——自然美丢掉了。诚然,我承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一味地去追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美,硬是要将那抽象的美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什么意义呢?正如邯郸学步一样,到头来我们什么都没有得到,反而却将本来属于自己的,同时也是最美的美——自然美丢失了。我认为,美就像是一朵晶莹剔透的六角形雪花,我们可以去欣赏赞美它,但我们不能去占有它。当我们将其紧紧地握在手中,满心欢喜地以为已经拥有了美的时候,殊不知它早已融化成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对待美,我们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那些美好的实物我们只需以一颗诚挚的心去静静欣赏即可,不必去强占。与其将美独自占有而使其消失,不如将其公之于众,让更多的人来一起欣赏,不是吗?

正是美学教会我如何去爱,如何用“美”的眼光去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如何以一颗善良包容的心去真诚地对待周围的人,如何去欣赏美、鉴定美,做一个美丽的人。美学是人道主义的武器,它教人不懈地向善努力,它教人行动,勇敢地热情地建设这个和谐美丽的世界!

第二篇:城市街区园林自然美的营造

“野”趣横生

———论城市街区园林自然美的营造

摘要: 城市中园林应该延伸中国传统审美中对“野逸”美的欣赏, 这种“野逸”美表现的是自由, 自然, 讲的是“天开”。在有限的空间内, 缔造出大自然的林泉丘壑, 在竭力营造的象征式的自然山水园林里, 满足城市人与大自然亲近的心理需求, 以景育人, 载德于景, 营造诗意栖居, 提升环境的美感而达到对人的心灵影响。

关键词: 自然美; 诗意栖居; 街区园林; 田园城市; 景观

由于城市的扩张迅猛, 很多园林意改观。如无喷泉, 未是名园者。”故建设, 缺乏个性的规划, 很多街区的园林景观缺乏对原有的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 一些城市中, 街区的土地就像是长满疤痕的秃子, 到处是“水泥板结”, 土地失去了呼吸的能力, 造成城市气温高, 空气质量差。很多绿化, 花圃被制造成规整的几何形态, 绿化树木, 被修剪得整整齐齐, 如卫兵般严肃排列, 千城一面。或者就是西方园林的搬造, 在街头搞个欧式广场, 竖起罗马柱子, 可惜在亚热带的徒占地方。或者, 来个中国古典园林的再现,到处都是“荷塘月色”“桃花源”, 就是一些街区中闻名于世的古代园林, 也因为管理不善, 失去了生命的光彩, 如陈从周先生所说“苏州拙政园水池驳岸, 本土石相错, 如今无寸土可见宛若满口金牙”, 或是审美低俗“今经营风景区园事者, 破坏真山, 乱堆假山,堵却清流, 令置喷泉, 抛却天然而好作伪。大好泉石随

余屡伸“还我自然。”人们的生活离自然美越来越远。这其实是一种审美观念的缺失, 是中国园林传统审美精神的断代。而“天地人神和谐, ”是“理想城市之路”。

1 城市园林应当纵容“野趣”横生的自然美

这个“野”是对人工雕琢痕迹严重

的几何图形式园林的反对, 也不是对精心营造的朱楼画栋的古代园林的复制, 不是排除人工, 而是自然流露, 然”的再现和艺术化。景观上的纯粹“天然”固然已经消失, 可是对天然的自然美的向往, 中国园林传统审美精神的核心。

1.1 中国传统审美中对“野逸”美的欣赏

园林是自然山水林木的再现, 或艺术化。古人把山作为大地的“势”, 水则是大地山川的血脉, 草木是毛发, 烟云是神采, 中国园林实际上就是立

太阳下得不到人们的欣赏, 空旷无人, 生机勃勃, 充满生命活力, 是对“天

体的中国山水画, 宋郭熙的“可望, 可行, 可游, 可居”在中国古代园林的建造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追求, 中国古代开始并无专门的造园专家, 许多园林都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经营的, 这就使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浓厚的感情色彩, 特别是苏州园林中, 造园者都努力塑造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淡静雅的趣味, 山水园林成为文人雅士避凡尘, 脱俗、寄情之处, 为表达心境之物。一直以来, 苏式园林以其“精致”的诗意美令世人瞩目, 人们反而忽视了文人最初建园所追求的“野逸”, 园林首先就是“木欣欣向荣, 泉涓涓而始自流”生机盎然的自然美- - - -“生境”。这就是“天开”的“野逸”美, 然后才是“画境”、“意境”。可惜, 很多园林, 多了很多后人的人工改造,没有了“野”, 已经无当日之韵了。其实,《庄子》“天道于大不终, 于小不遗”, 无论是庞大的真山真水皇家园林, 还是文人门前精心营造的一小园子, 还是清寂空灵的寺庙园林, 其中的一水一石, 一亭一台, 无不体现了一种对自然美的向往, 一种对自然回归的情结, 以及心灵与天地的感悟、交融。在《红楼梦》中有这么一段描写:“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 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 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 各色树稚新条, 随其曲折, 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 有一土井, 旁有

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 佳蔬菜花, 漫然无际。”当身居要职的文人贾政看了之后,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 固然系人力穿凿, 此时一见, 未免勾起我归农之意。”虽然是人为, 但清新纯朴的自然美一贯是符合文人的审美, 这种意境之美, 可以“言志”“言情”。如今城市人多地少, 寸土寸金, 小型街区园林将是一种趋势, 复杂华丽固然好, 但追求古时文人的清新简朴的自然美,“宁古勿时, 宁朴勿巧, 宁俭勿俗”,在有限的空间内, 缔造出大自然的林泉丘壑, 使人感觉处在“大自然”中, 则更加切合中国人的审美传统。

1.2“野”性的园林是诗意栖居的追求

1.2.1 这个“野”应为“虽为人作, 宛

若天开”

诗意, 应该从自然的“野”中来, 否则难免落入矫情套子,“留得残荷听雨声”, 每个公园都有, 人为的相似, 难免让人审美疲劳, 哪里还有什么诗意? 而自然界, 则是千变万化的, 向自然学习造景, 诗意自然出, 如李渔所言“以构造园亭之胜事, 上之不能自出手眼, 如标新创异之文人; 下之至不能换尾移头, 学套腐为新之庸笔, 尚嚣嚣以鸣得意, 何其自处之卑哉! 一则创造园亭, 因地制宜, 不拘成见, 一榱一桷,必令出自己裁, 使经其地、入其室者, 如读湖上笠翁之书, 虽乏高才, 颇饶别致, 岂非圣明之世, 文物之邦, 一点缀太平之具哉? ”一味的仿照, 那得出的是赝品, 就是恶

俗。在造景中, 本着诗的情怀, 在自然中寻求切合的景致, 再把那种纯粹的自然“野”性美体现出来, 这样的景, 肯定诗意。

1.2.2 是城市人与大自然亲近的心理需求“夜雨芭蕉, 似杂鲛人之泣泪;

晓风杨柳, 若翻蛮女之纤腰。移竹当窗, 分梨为院; 溶溶月色, 瑟瑟风声; 静扰一榻琴书, 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这一段讲的是古人对园林美感的一种体验: 雨中的芭蕉, 滴滴答答的雨滴从芭蕉叶子上留下来。像人的眼泪一样。杨柳在风中微微飘扬, 像美女的细腰一样柔软。溶溶月色中, 听着风声, 弹弹琴, 清凉袭来, 会让人忘却世俗杂事的烦恼。这里的园林,给人的更多的是精神享受。那么, 现代城市居民对园林的功能要求是什么呢?很多情况下, 我们考虑的更多的是休憩、锻炼、交流、美观的功能, 其实更加重要的仍然是人心理方面的需求。每日生活在城市里, 每日目之所及, 是路、水泥建筑、电线杆、冒烟的汽车和一些整齐划一, 大小相同, 甚至形状都相同的树木和几何形的花圃, 人们离真正的自然越来越远, 自然的, 诗意的街区园林,是城市人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 是对自然生气蓬勃的生命美的向往。是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 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的良好途径。

1.2.3 自然景观趣味是城市诗意栖居前提西方发达国家曾一度面临所谓的

“3P 危机”的困扰, 再度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中, 西方开始自觉的注重自然与环境的审美关系, 追求自然界固有的和谐美, 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加以有节制的修饰, 风景景观有机的结合建筑空间规划。“而当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 城乡界限变得模糊, 城市与农村相互交错, 城市将溶解在农

田中, 农田将进入城市核心区, 并且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田园式城市的发展设想, 是一种对自然的回归和认同。“伦敦从过去到现在一直享有众多的公园和空地.来伦敦的人不断为见到这些公园感到意外,因为它完全不同于多数欧洲城市中所能见到的那种形式规整、秩序井然的市区园林, 而是看上去更像一块块乡村的田野或未开垦的牧场, 它们避开建筑营造的侵扰, 因此仍保持着似乎未经人工雕琢的纯朴自然状态。”从这里可以看出, 城市建设已经从试图“征服自然———尊重自然”, 是“田园城市”思想的体现。 2 园林自然美是中国哲理的具体体现

“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统中, 没有任何文化, 人与自然, 曾发生过象中国古代那样的亲和关系。”中国哲学中,“人的存在状态”是深具哲理的, 园林,作为一种空间艺术, 在空间的处理上隐含着许多哲学思想和中国的道德传统思想。道家的“崇尚自然”儒家的“自然比德”观念都在中国古代园林中体现, 孟子“诚者, 天之道”(《孟子离娄》)孔子“大乐与天地同

和”(《乐记》)把道德情操与自然美联系, 体现了注重审美的功利倾向, 肯定了环境美感对人的教育影响。“可使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这种道德贯彻到生活环境中的传统, 应该保留在城市街区园林的设计中, 以景育人, 载德于景, 在提高生活环境品质的同时, 也提高人的品德情操。

参考文献

[1]陈从周.园林清议.江苏文艺出版社.

[2][明].文震亨.长物志.

[3]章采烈编著.中国园林艺术通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4][唐].柳宗元.柳河东文集. [5][清].李渔.闲情偶记. [6][明].计成.园冶.

[7] 周年兴.俞孔坚.农田与城市的自然融合.规划师,2003(3):83~85. [8]阿德里安·福蒂.伦敦: 私人的城市, 公共的城市世界建筑.世界建筑杂志社, 2002(6).

[9]俞孔坚.营造诗意居所———城市景观之路.中国人居环境发展研讨会. [1 0]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出版社, 沈阳: 1987.

第三篇:对美的认识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有很多,阳光、草、鲜花、都有很多美好的情感,只是我们被现实的残酷和繁琐蒙敝,心灵不得舒展,视线不够长远,以致于对身边的美好熟视无睹。因此,生活需要我们有发现美的眼睛。我们都知道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生的追求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质的追求,这是人的第一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功名利禄的追求,第三个追求是精神的追求,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一个人的追求层次越高,他的人生境界的越高。在校园生活的我们,大多数都早已不再为物质需求而劳累奔波,我们所要做的是在日常学习之余,多发现身边的美。如果能够做一个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者,即使家庭并不富足,也会十分和谐、健康和幸福。善于发现美,就要时时净化自己浮躁的心灵,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美,了解美。

美是什么?美是一种存在,存在于自然中是碧蓝的湖水、翠绿的竹林、五彩的花朵、悠游的红鲤。存在于生活中就是一种心态。众所周知,日常生活的琐碎,日复一日的再现,千篇一律,难以改变。但是,当一个人心存坦荡,心存感激,心存对社会与生活的热望和责任,这时候,就会有美的感觉,就会有美的存在,就会使枯燥平淡的生活闪光,并在美丽中完善。 生活中的美也不仅仅限于生活中的花草树木,山水虫鱼这些自然之美,更多的美来自身边的亲人,同学,朋友,甚至是素不相识的过路人。我常常喜欢做这样一件事情,在寝室阳台上站着,什么也不干,就只默默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我总能发现,有的行色匆匆,有的不紧不慢,有的嘻嘻哈哈,有的神色忧虑,他们就像一幕幕人生一样,折射出我自己的样子。这样的细细品味,我也觉得生活中的琐事总让我们的人生显得色彩斑斓,这未尝不是一种美。 生活在工大这样一所大学,有一道特殊的美丽风景线。我们总能在幽静的小径上,看着一对对情侣衬着昏黄的路灯,手牵着手,或者依靠着,缓缓的行走,那灯下的背影总是能打动我,有种想恋爱的冲动,人性爱情之美,无论我们怎样赞美这朵奇葩都不算过分。还有那退休的老教师,或者手牵着手、相互偎依地走着,或者在用颤抖的双手给对方喂食物吃,再轻轻地擦掉嘴角的饭粒,夕阳无限好,他们是这样的和谐,多么令人羡慕,在大学读书,这或许又是另一种美。总在那些林荫之地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也许他们没有那么

准确,也许他们还有点生涩,但是这并不妨碍那种读书声给我们带来的另一种美的体验,好像顿时感悟,我们不必为社会上肮脏的一面所蒙蔽视听,生活也是如此的闲暇。最让人心动的莫过于书中所蕴含的美了:有“春天春日春水流,春鸟落在春枝头”,看柳树“万条垂下绿丝绦”,赏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说数字“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也会有“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秋日赏菊“吹落黄花遍地金”, 冬日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来”。一本书就能照出自然四季更替,就能折射生活的千姿百态。 许许多多,生活的美太多了,一片树叶,一朵小花,都能发现它的美,只要用心,生活中皆能显露美及喜悦来。也许,你再为生活繁杂之事烦恼,但过后,却也能体验与众不同的感觉。美的感觉存在于你的心中,有时无法用文字描述出来,很多美丽的思绪闪过脑海,无法捕捉。但只要我们能体会,又何必在乎那种难以名状的尴尬呢?美不是空谈,美是去经验、去生活、去感受、去欣赏。 欣赏美,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如果你对内在美丽的世界一无所知的话,你又如何看见外在世界的美丽?放掉偏见和固执,放掉功名利禄,放掉心中的杂质,你将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美,因为美就藏在你的心中。找到心中的美,你将可以在每一个地方都找到美。生活的惊奇,不正是在于生活本身吗?

第四篇:我对美的认识

我对美的理解

何为美呢?美无处不在,秀丽的山川是美,无限的草原是美,奔腾的河流是美,辽阔的海洋是美,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社会生活的领域中,在文学艺术的殿堂内,到处都有美的存在,到处留下美的踪迹。

在这里,我索性将美分为两种,那便是自然美和艺术美。说起自然美,每个人的心中不由得浮现出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面,或许是春天的繁盛,夏天的葱笼,亦或许是林间的小鸟,花丛的蝶蜂等等。自然美就是这样,呈现着自然事物的美妙,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自然美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因此,自然美作为一种经验现象而被人们欣赏和感受。同时,自然美的范围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如果说自然美是一种经验,那么艺术美便是一种创造,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因此,艺术美是人们在自然美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再现的美,是人类的一种智慧的结晶。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给人们带来更加丰富的美的享受。

美是无处不在的,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心来找寻它。希望忙碌的你,在些许空暇的时间里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融于万物之中,深谷幽兰,孤芳自赏;出水芙蓉,亭亭净植;松间明月,柔光似水,享受那朱自清般的“静”,体会自然与艺术和谐的美。 

第五篇:空间感受对建筑美的影响

在过往的发展中,建筑设计在中国也有了跨越。建筑在中国由木到拱再到钢筋混凝土到现在的钢结构。建筑结构不断发展时,建筑的对美的追求不仅在于外表。雅典宪章提出空间应该是三度空间的科学要开发新空间形成新结构。内部空间的表达影响身在其中人的心理。建筑的美直受空间感受的影响。

人类对空间的认识其实不过是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场所,不是一种物质。在其中的人们在空间中茫然和无力是他们的感受。人们在空间里一无所获。没有独特的个性和鲜活的印象。而作为艺术品的建筑,它却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美。

内部空间的感受

如地下空间是十分宝贵的馈赠无论是对于人类还是地球。下水道在古代罗马的运用到地下铁道在欧洲近代城市的发展以及现代我们生活中心的地下购物街等等,都是地下空间被人们运用特别出彩的方式。但是由于地下空间有它的特殊性。我们都了解,一个封闭的空间是地下的必然,人们在地下活动时,由于与外界不接触,空气不流通,湿气憋闷在空间里等,地下建筑空间通常造成人们有心理的恐惧,压抑感会幽然的产生当人们进入地下空间的时候。

地下空间的特殊使阳光和水无法进入,人们不知道时间观念是不安的原因之一。外界人们熟知的环境声在这里鸟无声息,这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枯燥发味的心理就这样产生了。在地下的人们很大的可能产生幽闭恐惧,时时有种恐惧的心理,是因为会潜意识的担心水灾,火灾等因素。传统的心理的偏见,不容易接受地下潮湿黑暗的空间。

建筑空间的设计手法是排除人们心理恐惧最好表现,也是人们对建筑的认知美的一个方面。为了消除对地下建筑的偏见,空间入手是第一位的,精心设计建筑入口是很重要的。假如入口相接壤是一种看起来很自然的进入地下空间的承接。使人们被自然的被带入。也可以采用一个下沉式的广场,因为下沉是在室外地带逐渐进行的,人们先步入低位的庭院,在平行进入地下空间来消除人们进入地下的感觉。入口的地方明亮的设计如果同自然光一样或者相近。改变空间的感觉,例如把某一部位的标高提高使它形成一个独立的地方、或者降低某一部分的标高,同样的道理。使棚顶的高度变高,使在其中的人心理上有一定的空间感。这些都是空间手法的利用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使人们认识到空间的美对建筑影响。

环境空间的感受

例如环境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建筑,而是多个建筑单元与周围环境的组合,环境空间造型的塑造就是这样的产生的。材料本身的形态、色彩、质感、肌理等外在的形式构成不同的空间的表达,光线的变化,也使得形态、色彩、质感等元素也相随移动,使人们的空间感受有所不同。

1.形态

形态是空间与建筑的融入,也是把形状和姿势相互摄取。环境空间是本身及所处的空间环境营造一个重要的方面的特点,造型、尺度、比例是主要的,涉及空间环境的层次关系,对人心理产生的很大的影响,例如产生区域感,亲切感,以及对环境气氛产生愉悦,惬意等不同的心理情绪。

例如,建筑外形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线,而平衡性和纯粹性是直线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所以以线构成的空间设计是最基本的,所以它在设计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曲线可以有人工曲线和自然曲线之分,曲线不像直线那样容易运用,它方向性不强,当曲线达到一定的限度时,其表现出来分散性。环境的设计成败在于能否引人注意,使人参与到空间环境中来。

2.色彩

所有建筑元素中,只有色彩能够迅速的表达人对感觉的强烈。它是传达内心的波动也象征着情感,作画可以自由的选择色块,而建筑设计的色彩不同于画画。空间的大环境的基本色调是它所必须理解以及进入的,然后通过各方面的协调,把它带入到整体的环境美的协调中去。

3.材质

质感和肌理的传递就是通过材质来体现出来的。材质对于人们的心理影响更直接些,艺术表现形式在于质感的感觉。使建筑设计用最简约的方式表达到更好的艺术表现力是通过好的材质完成的。

4.光线

形态、色彩、材质是建筑环境的实体要素,那么光线作为影响形态、色彩、材质这些实体的要素的介质,是不是会同样的也是基本的要素之一呢?光是最自然的东西,大自然最美的馈赠,人们心理变化最基本、最本质的因素就是来源于光给我们的感受。不同的光环境的心理体验引起不同的反应,流动的的光环境和温和的光环境哪个能使人们引起共鸣对整个空间环境呢?答案是恰到好处的光。

所以一个好的环境空间的设计不能缺少形态、色彩、材质和光的总合运用。好的环境空间的感受也使得人们在所处环境的建筑中感受到建筑的美。例陆家嘴中心商务区。其设计特点是:区的中心是16公顷的中央绿地,囊括着三栋超高层建筑作为城市中心地标级建筑,和“东方明珠”电视塔遥相呼应,沿着黄浦江的建筑高度与江面的比例关系,使得3个建筑的包围呈逐渐递减的形式。色彩与材质充分的协调,在光影的作用下尽显上海的大气。

结语

空间感受对建筑美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内部的空间形态,也体现在建筑之间的融合对整个大环境的美的影响。好的心理感受可以让建筑使人印象深刻,而好的环境的融合又可以使建筑更加的生动、深入人心。无论是建筑内部的空间还是建筑所营造的大环境的空间,可以使人们对建筑美更加印象深刻,使人置身于其中流连忘返。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单证员工作职责范文下一篇:二十四个节气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