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周年的成就

2023-06-25

第一篇:改革开放30周年的成就

我县工业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回顾

1978年至2008年,是我县工业经济发生历史性巨变的30年。

1978年以前,由于受交通、能源等历史条件的制约,我县经济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属于工业经济成分的仅有一些手工作坊和小型的机械修造厂。在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指引下,经过30年的开拓进取和艰苦奋斗,全县工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调整、提高等阶段,工业

企业的规模从小到大,数量由少到多,行业从零散到集中,经济结构发展到国有、集体、私营、外资及股份制应有尽有,工业经济基本形成了以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生产体系格局。

30年的改革成就,改变了我县工业经济底子薄弱的尴尬境况,工业经济由此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快速轨道,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和地方财政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彩30年:三十载改革开放 **工业阔步向前

●1991年,我县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资华源铝箔制品有限公司诞生。同年,我县第一家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合作申尔佳制衣有限公司宣告成立。2001年,我县引进了全县第一家高科技民营企业“东骏激光有限公司”。

●1994年至1998年,全县国有、集体企业相继实行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

●1997年底,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工业兴县”的奋斗目标,制定了“三区四带”经济发展战略。2003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县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2003年—2020年)》。2004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两区五镇一线一基地”经济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壮大生物医药、饮料食品等支柱产业。2008年初,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建设以休闲食品、轻工业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工业发展战略。

●1997年3月,我县确定建设鹤山商贸经济发展区。1999年10月,鹤山商贸区与县工业区合并,组建了**县工业商贸区。2001年10 月工业商贸区更名为“**县生态工业区”。2004年,生态工业区被市委、市政府定位为“**工业集中发展区”。2005年,县委、县政府又在寿安镇规划建起了“寿安镇工业集中发展点”。

讲述30年

人物档案:梁治明

1971年—1980年,国家建委第二工程局第三工程公司工作;

1981年—1982年,**县肥皂厂工作;

1982年—1983年,任**县工业局主管会计;

1983年—1997年,任**县经济委员会主办科员、企业管理科副科长、副主任科员、企业管理科科长;

1997年—2001年,任**县计划和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2001年—2004年,任**县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2004年—2006年,任**县经济发展局副局级调研员;

2006年—2007年,任**县经济和发展改革局副局级调研员;

2008年至今,任**县发展改革局副局级调研员。

工业经济步入改革发展快车道

艰难起步

从梁治明的工作经历可以看出,他与**工业经济的改革发展有着不解之缘。

“**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是从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起步的。”回忆起改革开放开始时那段岁月,梁治明陷入了沉思。那个时候,全县只有一些小型机械修造厂和手工作坊,工业底子非常薄弱。“底子薄,工作条件也很艰苦。县上主管工业的部门连一台小汽车都没有,我们都只能骑自行车到企业了解生产情况,为企业解决困难。”他告诉记者,当时为了尽快发展工业,每天,工业局机关只留下两位同志,一位守办公室,一位统计收集起来的数据,其他人员全都泡在企业上。“县上对工业发展也给予了全力支持,除了挤出大量的资金进行投入,开展其他活动也从不抽调工业战线上的人员。凭着这股闯劲,到90年代初,我们**很快发展了大量的企业,建成了4个国家级中型企业,并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

坚定改革

改革就要创新,创新就要除旧,除旧就会给人们带来思想上的震动。上个世纪90年代,为了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全国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业经济也不例外地投身到这一改革浪潮之中,全县工业企业进入了调整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给我们这代人带来的影响异常深刻。感情上,我们割舍不下过去取得的成绩;工作中,充满了对未来发展的担忧。”梁治明坦诚地说,即使这样,他们对党和国家加快改革步伐的决策也从来没有动摇过。

通过学习政策、解放思想,全县不遗余力地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业在改革浪潮中站稳了脚跟。不仅基本完成了经济体制改革,还逐步完成了产业调整和空间布局调整。“体制改革,打破了企业铁饭碗,让企业走上了规范、自主的发展道路。同时,民营企业的引入和培育,大大增强了工业发展动力。

虽然出现了下岗工人,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为新一轮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加快发展

“现在,我们不仅有了自己的主导产业,还建起了工业集中发展区。东骏激光、万事康、嘉娜埔等一大批工业项目在工业园区相继建成投产,不仅丰富了我县的工业行业种类和产品类别,还进一

步夯实了全县工业集中集约发展的基础,使其成为全县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投资亮点。” 谈到全县工业经济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梁治明充满了欣慰与期待。他说,随着建设以休闲食品、轻工业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这一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让他们这一代人看到了**工业辉煌的未来,**的工业经济必然会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

第二篇:县计划生育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与回顾

一、全县生育水平显著下降,控制人口工作成绩裴然 ----人口死亡率由1978年的 8.9‰,下降到xx年年的5.48‰; ----符合政策生育率由1978年的50.35%下降到xx年年的94.76%;改革开放30年来,**县减少生育6.5万人,占xx年年全县总人口16万的40%,大大减轻了人口给资源、环境和入学、就业带来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初显成效近年来,**县注重把计生工作重心放到基层,在农村推行村(居)民自治,建立了自治网络、配齐配强村(居)领导班子和计生专干,选好育龄妇女自管小组长、整建计生协会、形成村两委、计生专干、计生协“三位一体”服务管理体系,依法建立自治章程,明确自治途径,让群众对计生“事前参与、事中介入、事后评议”,使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调动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全县普遍推行了村(居)民自治工作。全县167个村(居)中,村村有计生专干,村村有人口学校、村村有计生协会,并选出育龄妇女自管小组长578名,95%以上的村敢抓敢管计生工作,初步形成“县指导,乡负责、村为主、组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技术服务事业快速发展,广大群众生殖保健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四、坚持科学管理,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工作中注重方法创新,把现代管理的理念、手段、方法引入计划生育工作之中,全面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建设,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引入了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服务的轨道。建立和完善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公示制度、评议制度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按照“七不准”要求,规范执法文书,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从xx年10月起,简化生育审批手续,同时行文取消不合法律法规的行政处罚、行政收费及各种保证金和抵押金,减轻育龄群众负担。1995年以来全县无一例因计生部门执法不当引发的恶性案件和集体上访事件,群众满意率达85%,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xx年,被省人口计生委评为“贵州省依法行政试点工作先进县”。

五、以计生“三结合”为重点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逐步完善

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取得明显成效

七、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完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成立**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协调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流动人口成员单位和各乡、(镇)和机关部门的职责任务,落实了齐抓共管,分级负责、综合治理的格局。针对**县城流动人口集中的商业一条街(湖南街)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发放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品,聘请计划生育管理员,进行常规管理,改户籍地管理为居住地管理,对外来人口经营户逐户核查,纳入流动人口合同管理,合同签订率达100%,遏制了外来人口抢生躲生的势头,使流动人口变无序为有计划的管理服务。全县初步形成了党政重视、部门配合、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流动人口的工作格局。

八、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按照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要求,加强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建设。涌现了获得“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贵州省人口奖”的黄祥友等一批热心人口计生工作,乐于奉献、敢为人先、工作踏实的优秀计生干部,现全县计划生干部队伍已由组建**县人民政府计划生育办公室的5人发展到143人,村级计生专干从无到有,全县167个村村村配有计生专干,并选配有578人担任育龄妇女自管小组长,为抓好人口计生工作夯实了组织基础和人才基础。

共3页,当前第2页123

九、独具**民族特色的宣传教育方式使婚育新风深入人心**县是“民族歌舞之乡”,民间艺术底蕴非常深厚,群众性文艺之花遍地开放。为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之中,突出抓了“南皋苗年节”、“排调镇锦鸡文化节”、“龙泉山‘五月’杜鹃花旅游节”、全省“关爱女孩行动”启动仪式、全国“关爱女孩万里行活动”在**召开等大型宣传;举办了**县首届“计生杯”农民运动会;长青乡在春节和“三八节”等重大节日活动中,将“婚育新风”、“关爱女孩行动”内容融入男女老少都喜爱的花灯戏中进行表演;排调镇的也都、麻鸟、羊先等苗族村寨在“三八节”组织苗族妇女开展“苗歌唱计生”和芦笙、刺绣等民间文化体育比赛活动;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文化、教育、计生等部门联编了“婚育新风进农家”、“关爱女孩行动——控辍保学文艺节目”,下乡巡回演出,令群众喜闻乐见,深受群众的欢迎,使宣传教育的内容更富有针对性,更富有实际效果,全县广大群众的政策知晓率达95%以上,婚育新风深入人心。

十、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统计和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提高我县把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计划生育统计和管理水平的突破口来抓,先后投入资金70多万元,为县、乡两级配置了微机等现代设备,并建成县级局域网和县、乡广域网,目前,各乡镇都开通了宽带(或拨号)上网,县、乡(镇)之间可通过网络上报和下传各种数据、文件材料,初步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和网络化办公,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回顾过去,硕果累累,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新的形势下,**县委、县人民政府正积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机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深化改革、狠抓落实,为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共3页,当前第3页123

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三篇:县计划生育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与回顾

**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全县国土总面积960平方公里。辖3镇4乡和一个国营农场,161个村委会,6个居委会。总人口16万人,居住着苗、汉、水、侗、布依、彝等20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0%。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深化县情认识,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扎实工作,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一年新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了新的跨越,迈进了新的历史时期。自1995年以来,连续13年获得黔东南州人口计生工作一等奖;先后被评为“贵州省少数民族计划生育先进集体”、“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贵州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首届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贡

一、全县生育水平显著下降,控制人口工作成绩裴然

----人口出生率由1978年的 23.8‰,下降到XX年年的11.5‰;

----人口死亡率由1978年的 8.9‰,下降到XX年年的5.48‰;

----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15.1‰,下降到XX年年的6.02‰;

----符合政策生育率由1978年的50.35%下降到XX年年的94.76%;

改革开放30年来,**县减少生育6.5万人,占XX年年全县总人口16万的40%,大大减轻了人口给资源、环境和入学、就业带来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初显成效

近年来,**县注重把计生工作重心放到基层,在农村推行村(居)民自治,建立了自治网络、配齐配强村(居)领导班子和计生专干,选好育龄妇女自管小组长、整建计生协会、形成村两委、计生专干、计生协“三位一体”服务管理体系,依法建立自治章程,明确自治途径,让群众对计生“事前参与、事中介入、事后评议”,使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调动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全县普遍推行了村(居)民自治工作。全县167个村(居)中,村村有计生专干,村村有人口学校、村村有计生协会,并选出育龄妇女自管小组长578名,95%以上的村敢抓敢管计生工作,初步形成“县指导,乡负责、村为主、组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技术服务事业快速发展,广大群众生殖保健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阵地从无到有。全县现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8个。其中,县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1个,县级避孕药具管理站1个,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7个,县站技术服务人员13人;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技术服务人员40人。近几年来,为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活动得到深入开展,将县、乡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机构实行全面整合,组建了县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中心和7乡(镇)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站,人、财、物力得到了加强,实现了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目标。县站技术人员由13人增到26人,乡镇站技术人员由40人增到61人。在全县逐步形成以县(中心)为龙头、乡镇站为主体、村服务室为基础的技术服务网络体系。县、乡积极围绕生育、节育、不育开展“三优五期”教育,大力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出生缺陷干预和生殖道感染干预“三大工程”为主的计生优质服务,初步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生殖保健服务,广大群众的生殖保健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四、坚持科学管理,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工作中注重方法创新,把现代管理的理念、手段、方法引入计划生育工作之中,全面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建设,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引入了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服务的轨道。建立和完善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公示制度、评议制度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按照“七不准”要求,规范执法文书,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从XX年10月起,简化生育审批手续,同时行文取消不合法律法规的行政处罚、行政收费及各种保证金和抵押金,减轻育龄群众负担。1995年以来全县无一例因计生部门执法不当引发的恶性案件和集体上访事件,群众满意率达85%,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XX年,被省人口计生委评为“贵州省依法行政试点工作先进县”。

五、以计生“三结合”为重点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逐步完善

自1996年**县开展计生“三结合”帮扶试点工作以来,始终把计生“三结合”帮扶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向农村“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和“计生贫困户”家庭倾斜,重点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条件。并建立了县直机关计生“三结合”帮扶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县直机关单位所联系村必须帮扶5—10户计生户。全县共有58个部门、7个乡镇广泛开展“三结合”帮扶工作,共落实帮扶项目78个,投入帮扶资金达2150多万元,累计帮扶计划生育户4473户21109人,通过帮扶有4218户贫困户走上致富道路。涌现了龙泉镇卡拉村鸟笼厂“公司+计生户”、雅灰乡羊高村计划生育“三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示范村和贵州省劳动模范王付先计生“三结合”示范户等先进典型。由于帮扶成效明显,XX年,赢得全省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工作现场会在**召开。XX年,县政府出台了《**县农村“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养老保障金使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养老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养老事业,解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后顾之忧。XX年,开展“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工作,建立“关爱女孩行动”助学基金,当前,**又在认真实施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计生特殊家庭救助,使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有效地推动了广大育龄群众婚育观念的根本转变。

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取得明显成效

30年来,**县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满意作为服务的最高理念,抓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XX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创建计生优质服务县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群众高不高兴,群众满不满意”来开展工作。投入资金350万元,新建县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中心、改造7个乡镇站和161个村计生服务室,解决了县、乡(镇)无业务用房的问题,使全县计生服务站业务用房面积达到了6200平方米。同时,加大科技人员培训力度,提高为民服务的技术本领,为育龄群众提供安全、便捷的优质服务,并对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开展普查普治。XX年以来全县共对24107人开展了妇科病普查,普查率为85.6%,建档24107人,建档率为85.6%。其中查出各类妇科疾病3569例,患病率为15%,治疗数2842人,普治率79.6%。通过开展计生优质服务,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树立了政府“以服务群众为宗旨”的良好形象。XX年,**县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XX年年被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七、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完善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成立**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协调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流动人口成员单位和各乡、(镇)和机关部门的职责任务,落实了齐抓共管,分级负责、综合治理的格局。针对**县城流动人口集中的商业一条街(湖南街)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发放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品,聘请计划生育管理员,进行常规管理,改户籍地管理为居住地管理,对外来人口经营户逐户核查,纳入流动人口合同管理,合同签订率达100%,遏制了外来人口抢生躲生的势头,使流动人口变无序为有计划的管理服务。全县初步形成了党政重视、部门配合、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流动人口的工作格局。

八、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按照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要求,加强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建设。涌现了获得“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贵州省人口奖”的黄祥友等一批热心人口计生工作,乐于奉献、敢为人先、工作踏实的优秀计生干部,现全县计划生干部队伍已由组建**县人民政府计划生育办公室的5人发展到143人,村级计生专干从无到有,全县167个村村村配有计生专干,并选配有578人担任育龄妇女自管小组长,为抓好人口计生工作夯实了组织基础和人才基础。

九、独具**民族特色的宣传教育方式使婚育新风深入人心

**县是“民族歌舞之乡”,民间艺术底蕴非常深厚,群众性文艺之花遍地开放。为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之中,突出抓了“南皋苗年节”、“排调镇锦鸡文化节”、“龙泉山‘五月’杜鹃花旅游节”、全省“关爱女孩行动”启动仪式、全国“关爱女孩万里行活动”在**召开等大型宣传;举办了**县首届“计生杯”农民运动会;长青乡在春节和“三八节”等重大节日活动中,将“婚育新风”、“关爱女孩行动”内容融入男女老少都喜爱的花灯戏中进行表演;排调镇的也都、麻鸟、羊先等苗族村寨在“三八节”组织苗族妇女开展“苗歌唱计生”和芦笙、刺绣等民间文化体育比赛活动;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文化、教育、计生等部门联编了“婚育新风进农家”、“关爱女孩行动——控辍保学文艺节目”,下乡巡回演出,令群众喜闻乐见,深受群众的欢迎,使宣传教育的内容更富有针对性,更富有实际效果,全县广大群众的政策知晓率达95%以上,婚育新风深入人心。

十、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统计和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我县把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计划生育统计和管理水平的突破口来抓,先后投入资金70多万元,为县、乡两级配置了微机等现代设备,并建成县级局域网和县、乡广域网,目前,各乡镇都开通了宽带(或拨号)上网,县、乡(镇)之间可通过网络上报和下传各种数据、文件材料,初步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和网络化办公,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统计信息的准确性。

回顾过去,硕果累累,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新的形势下,**县委、县人民政府正积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机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深化改革、狠抓落实,为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商务局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回顾与总结

30年前的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打开了封闵几十年的国门,作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历史性的经济战略转折。

从1978年到2008年,察右前旗的商品市场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果,经过30年的发展,我旗的商品市场经济不仅表现为量的巨大积累,同时市场经济结

构也出现了质的飞跃。

一、商业系统全面改革

1957年7月,旗商业局建立后,与旗供销社共同担负着全旗城乡人民的商品供应和商品收购。当年,全旗国营商业零售额134万元。经营方式采取除销方式。1958年,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合并,国合商业网点298个,其中国营商业网点163个,合作社商业点135个。1961年,国合商业分设。1965年,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商业再次合并。合并后全旗商业经营机构145个,其中国营商业24个,供销合作社商业90个。直到1977年,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才又再次分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是我旗国营商业平稳发展时期。期间,商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花色品种不断增加,商品销售量明显提高。1985年,国营商业零售额1212.31万元,比1978年增加109.09万元,增长9%。1988年,由于市场的误导,出现抢购风,旗内商业系统各专业公司开始盲目进货,占用了大量资金,致使商业系统流动资金严重紧缺,购销调度困难。截止1990年,全旗大部分国营商业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机制不活等原因陷入困境。为了能够适应当时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系,我旗商业行经理负责制和企业承包责任制,新制度的探索和尝试,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现状。

新的市场形势,给流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我旗在国营商业和供销商业中,有步骤地推行了多种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

经营方式方面:在国有商业企业当中,按照政企分开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过程中,实行国有商业企业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其它多种经营方式,使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从根本上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益。

分配方式方面;在企业改革中,按照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把职工的个人收入与企业效益相挂钩,打破了分配的平均主义,从而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非公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

进入新世纪,我国成功加入wt0,在这一时期,我旗的商贸经济更加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同时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旗商贸企业也在企业组织、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着转变。

在企业组织结构上由"小而全、小而散"向专业化、协作化和公司化、集团化转变;在产权制度上,由自然人产权向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转变;在企业管理上,由传统的家庭式管理向科学现代化管理转变;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007年,我旗对物资总公司的资产实施公开拍卖,资产变现194万元,用于解决在册职工103人的养老金问题,同年又会同国资局、建设局、土地局等部门对物资总公司的剩余土地等资产和食品公司现有土地等资产,在认真评估的基础上,面向全社会进行公开竞标拍卖462万元,用于解决职工养老金问题。

二、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上世纪70年代,旗外贸公司是全旗唯一从事出口商品业务的机构。进入十五期间,我旗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积极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资

我旗商贸经济企业一方面坚持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产业和实用技术的力度,推动本地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合理引导外资投向,根据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我旗经济发展态势,加大外商投资项目在我旗境内的融资力度,优先安排国外商业贷款指标和联合国发展计划开发署的专项资金,支持优势产业及出口创汇项目。

(二)不失时机的实施走出去战略

在县城经济发展中,我旗按照比较效益的原则,坚持互利互惠、优势互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转移国内长线生产能力,合作开发我们需要的资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着力扩大商品出口和劳务输出,以增加海外投资或者以现有设备和成熟技术到境外公司加工贸易,带动我旗境内设备、原材料、零部件、技术出口和劳务输出,实现对外投资、外贸、外援、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有机统一。利用我旗位于北部边疆的地缘优势,积极发展与俄、蒙、西亚、东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

改革开放30年,我旗商贸经济增速喜人、后劲十足。我们坚信,在旗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商务战线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察右前旗商贸经济将迈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

第五篇:农牧局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回顾与总结

农牧局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回顾与总结

向产业化推进的**旗农牧业

**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环绕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全旗总土地面积为24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5万亩;平均海拔1600米,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为12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360毫米左右,平均气温5℃:现有4镇3乡,总人口2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万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旗农牧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较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基本制度的建立,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进入20xx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种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为食而种养转变为为卖而种养,有力地推进了全旗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迎来了我旗农牧业生产一个最好时期。

一、种植业结构逐步优化调整

我旗建旗后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由于农业基础十分脆弱,生产水平低下,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差,致使粮食产量大起大落,丰年最高1.9亿斤,灾年最低只有5000多万斤。就群众的小农经济意识,三农农业生产一直徘徊在自食自解、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路子上。改革开放以来,根据"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对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将适宜种粮的农田提升为高产稳产田,保证粮食生产,实现粮食总产的稳定增长,同时合理安排适当的农田种植经济作物,使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增大。1994年后,按照"围绕市场种田,调整结构挣钱"的思路,认真实施"双百万"工程,出现了粮食种植面积下降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上升的趋势,全旗种植业结构比例由1990年的粮经76:24调整到1994年的粮经、草73.1:20.l :6.8。随着全市"进、退、还"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民的种植观念进一步发生变化,草业在种植业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到20xx年,全旗的粮、经、草比达到45:46:9。并引进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使全旗的农牧业生产开始向产业化逐进。随之出现了调整种植结构的第二次高潮。20xx年,全旗的粮、经、革比达到50.9:22.6:16.5,形成了三元种植结构。1994年农民从种植业中获取的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53%,到20xx年,农民从种植业中获取的收入虽然仅占到人均纯收入的30%,但从畜牧业中获取的收入却占到人均纯收入的45%,其它收入也占到人均纯收入的25%。

在农业发展开发项目上,从1990年开始大搞"三亩田"建设,旨在"兴水抗旱,集中连片,区域建设,集约经营"建设内容以早改水,坡改梯为重点,使人均建成一亩水浇地,二亩旱作稳定田。1994年按照委行署提出的"进一退二还三"战略,加快调整种植结构,在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走农牧结合的生态基地型农业之路,为牧而农,为养而种,农牧结合增加农民收入,全旗将133万亩计税耕地划出进区和退区,耕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之后全旗以年均13万亩的进度,将坡度在15度以上的坡耕地逐年退耕,恢复植被和种树种草。目前,耕地面积退到65万亩,并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牲畜头数逐年上升,奶牛、寒羊已成为立旗产业,为建设畜牧业大旗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旗通过开展"三亩田"建设,使全旗的水浇地面积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10万亩,增加到20xx年的28万亩,人均达到1亩以上。通过实施"125"工程,不仅使全旗的种植业结构趋于合理,农村经济稳定增长,甜菜、蔬菜、马铃薯、玉米已成为全旗的支柱产业,而且使贫困地方农民彻底解决了温饱,收入逐年增加。全旗粮食总产稳定在2.2亿斤左右,瓜菜总产突破5亿斤,逐渐向避灾农业和设施农业、精细农业发展,使产业化基地面积占到总播面积的80%以上。在近几年以来,我旗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战略决策,按照"统一设计,自愿自建,验收合格,政府补贴"的发展原则,科学规划布局,配套基础设施,积极筹措资金,切实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新亮点,下大力进行了培育发展。通过近儿年的积极建设,我旗的设施农业得到了长足地发展。目前,全旗新建下卧式、无立柱、厚墙体5分日光温室累计达到3236座,每座纯收入6000多元,在建设日光温室中,政府共投入1690万元,全旗新购进大型喷灌圈10套,中小型喷灌圈11套,喷灌面积达6700亩。

二、畜牧业发展得到稳定完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旗的畜牧业开始摆脱长期徘徊的局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实现了稳定增产,其发展规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特别是1994年,实施"进退还"战略以来,舍饲养殖逐渐成为畜牧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以养羊为基础,以奶牛为重点的养殖业结构顺利实施,各种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村、专业户应运而生,并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迈进,而良种的引进与繁育,又显著提高了个体

效益,使畜牧业己真正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80年代,为适应市场需求和不断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增设黄牛冷配站,牛的改良向肉乳兼用型发展,在90年代后期,我旗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畜牧业强旗为目标,改变过去从放牧型和食粮型为主的家畜养殖业,以禁牧舍饲为切入点,选择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奶牛、寒羊做为首选畜种大力发展。在2018年,开始大量调入小尾寒羊进行繁育,采取滚动式发展模式,使小尾寒羊养殖数量逐年增加。20xx年,我旗又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发展奶牛养殖,引进和推广了优质高产奶牛品种,奶牛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同时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到20xx年底全旗存4栏牲畜51.9万头(只),其中奶牛存栏达到3.5万头,产鲜奶8.4吨,寒羊基础母羊存栏37万只,出栏肉羊47.7万只,羊肉产量8600吨,发展到20xx年底,全旗存栏牲畜56.8万头(只),其中奶牛存栏达到6.2万头,鲜奶产量达17万吨,寒羊基础母羊存栏40万只,出栏肉羊110万只,羊肉产量2万吨,累计建设暧棚4.2万间80万m2,建设青贮害2万多个,50万ii13,累计购买饲草料加工机具3000多台套。通过引进和调入奶牛、寒羊牲畜品种,逐步淘汰性能弱、品质差、产出较低的牲畜品种,形成了特色鲜明、规模适效、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畜种结构以及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和畜牧业科技含量的加大,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当中,20xx年来至畜牧业的收入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百元提高到1850元,使畜牧业收入逐渐成为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我旗的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产业化规模由小到大,生产项目由少到多,产业化己为发展农牧业生产积累资金,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实际收入,繁荣经济文化,促进小城镇建设等做出了较大贡献。1985年全面进行招商引资,实行"三引三开",即:实行思想开明,政策开放,资源开放,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引进资金的政策,当时共引进各类技术人才30多人,引进资金50多万元,一些企业先后从山西、河南等地引进先进机器设备,装备自己,为农产品转化创造了条件。1994年,我旗产业化发展按照"组龙头、建基地、抓骨干、带群体、建小区促规模、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交通地域,资源优势,从基础建设入手,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的有关政策和良好机遇,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个体、股份、联办多轮驱动、龙头、基地、小区全方位开发,其发展速度创历史最好水平,从2018年后,全旗把引资引项作为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措施,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区内外客商。目前,进驻我旗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有20多家,己技入生产的有13家,年总产值突破15亿元,农牧业产业化覆盖全旗80%以上的农户,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来自于产业化基地生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二年级下必背古诗20首下一篇:安全小常识顺口溜1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