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及提升路径——以杭州市5所高校在校生微信媒介使用调查为例

2022-09-12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是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中之重, 也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的关键所在。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催生了新媒体时代的开启, 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的出现不仅带给了人们全新的学习、生活体验, 也带来了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95后、00后大学生对新事物和新观念接受较快, 正处于走向成熟但又未成熟的关键时期, 可塑性和变化性较大。因此, 如何因势利导的利用微信, 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灵活性和全覆盖, 成为了高校迫切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微信最大的优势在于“快速捕捉用户需求, 快速实现用户需求”, 它在满足大学生关注社会、个性发展和乐于沟通交流的同时也因信息资源丰富、获取资源的渠道、便捷而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和喜爱。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12月, 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达到2.59亿, 比2014年增长6.5%, 占青少年整体网民数量的90%, 其中青少年手机网民年龄在19-24岁人数占51.1%。又据《腾讯发布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第一季度末, 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 其中18—25岁群体占45.4%, 近80%用户关注了微信公众号。然而, 科技进步永远是把“双刃剑”, 它同时也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养成带来了巨大冲击。

(一)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呼唤新媒体的介入与参与

随着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传统的形式单一、以理论说教和课堂教学为主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下教育环境的需要。只有适应新兴的教育技术发展趋势, 有效的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新阵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进行双向、多向的现代化交流方式进行教育引导, 才能更好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牢牢守住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动权、话语权。

(二) 新媒体迎合了95后00后学生的特点

“95后”、“00后”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绝对代表, 他们在互联网和手机的陪伴影响下成长, 自主意识和网络社交能力强, 思维活跃, 想自由的发表意见, 并且希望他人尊重自己的意见。

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就要遵循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 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 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大学生的合理化需求要予以重视和满足。微信等手机媒介具有平等性、开放性、便利性等优势, 不仅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 更为他们发挥能力所长产生新的创意与想法提供了无限可能。因此, 要充分发挥微信的育人功能, 创新教育形式与方法, 用学生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 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引导其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三) 有效规避新媒体的负面效应是当务之急

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当下, 网络信息庞杂开放, 纵横交错的信息源以微信、微博、QQ等媒介, 辅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呈现方式, 利用大学生猎取信息的好奇心与新鲜感, 充斥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环境, 大学生缺乏理性的认知能力和辨析能力, 如处理不当会逐渐渗透进大学生的心理、思想, 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同样由于信息源多样性, 信息传播的“裂变循环”, 对教育工作者引导管理微信这一媒介领域提出了新的课题, 也对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监控提出了新的挑战, 与时俱进的做好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亟需更多的创新。

二、杭州5所高校在微信媒介下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分析

(一) 研究方法和样本选择

本研究主要采用为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杭州5所本科院校在校生为调查群体, 共发放调研问卷730份, 回收694份, 有效作答613份。在有效抽样613名中, 大一占41.43%, 大二占23.98%, 大三占25.45%, 大四占9.14%。调查者中, 男性比例为44.75%, 女性为55.25%。调查者的户籍, 来自农村的占56.28%, 来自城市的占27.24%, 来自集镇的占16.48%。总体来看, 本次调查基本保证了数据结果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真实反映了在杭高校本科生使用微信现状、微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以及影响程度等问题, 样本的分布比较具有代表性, 为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二) 样本调查情况

1. 大学生使用微信频繁, 依赖性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33.21%的大学生微信常年开, 41.38%大学生每天都会在固定时间浏览微信。这说明微信在大学生生活中已成为主要社交工具之一, 是大学生重要的交流沟通方式。其中, 大二和大三年级学生使用微信最为频繁。

大学生对微信依赖程度高, 有47.7%的大学生对微信依赖, 它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从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时间段来看, 主要集中在上午阶段 (7时—10时) , 占了30.51%, 随时关注的有24.5%。

2. 朋辈群体和权威公众号是影响大学生的主要因素

调查发现, 大学生微信互动的主要群体中朋友占42.66%, 同学占29.88%, 亲戚占19%, 微商占3.45%, 其他占5%, 说明大学生微信主要互动的是同龄人, 群体相对单一, 学习教育经历相对薄弱。从获取信息的渠道来看, 主体是来自微信朋友圈的朋友信息和自身关注的公众号内容, 其中大学生对校园公众号的关注度达32.91%, 由此发现他们最为关心的还是学校主流文化对自身学习生活的影响。此外, 也不乏大学生对于娱乐新闻和时政新闻的追捧, 共计达到25.64%。

无论是微信朋友圈或是公众号, 能够引起大学生关注的微信内容中, 选择“社会热点、实时动态、新鲜事”的有36.41%, 选择“新知识、新见解分享”的占24.73%, 排前两位。这说明大学生对周边事物、时政热点、新知识、新见解的关注度较高。

3. 微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值得关注与引导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微信的朋友圈或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消息的看法上, “了解, 但持有怀疑”的占多数, 为48.56%, 相信并转发的仅占7.68%。当问及大学生是否会因为微信的信息而改变对某件事物的看法时, 40.92%的大学生选择中立, 31.36%的大学生表示不会改变。以上两组数据说明当代大学生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自身立场, 但也有近30%的大学生对待事件的态度容易左右。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发现, 导致大学生改变自身看法的消息源中, 因“时事新闻”改变看法的占多数, 为29.44%, 可见大学生的看法受社会事件和相关宣传的影响。另外, 大学生因“朋友言论”而改变看法的占比23.25%, 位列第二, 可以得出朋辈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心灵鸡汤位22.35%列第三, 说明大学生对正向、积极的价值观引导有较好的接受能力。

调查中, 大学生对网络意见领袖的关注度达94.68%, 有28.51%的大学生会进行评论和转发, 说明大学生对参与公共事件、信息的传播有较大的积极性。大学生认为公众号、网络领袖等信息对自身产生影响非常大占5.92%, 比较大占17.37%, 不确定的占30.14%, 比较小占36.26, 非常小占10.31%, 意见领袖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不容小觑。

此外, 笔者关注到通过微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传播方式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如大学生对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等国家重大事件的微信关注和转发度只有46.66%, 对明星不良行为等现象的批评抵制只有31.3%, 对志愿服务等助人活动出于好人好事的态度给予点赞的只达到64.5%等。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的思考

通过调查研究, 我们得出微信已成为现今大学生普遍使用的社交工具和了解讯息的重要途径。微信传播的讯息、主导的观念和朋辈间的信息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冲击和引导, 大学生对有权威性、可信度高的公众号和意见领袖传播的微信消息、公共事件、新闻等较为关注、认可, 也较容易受其影响。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们信仰什么主义、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决定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地球村时代、互联网时代和新媒体时代叠加的当今社会, 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只有创新思路, 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才能真正实现理想信念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理论内化、行动自觉。

(一) 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

高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部门, 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的思想阵地。巩固第一课堂, 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培养大学生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能力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和生活上的疑惑和困难, 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全面、客观和理性的分析社会问题, 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拓展第二、第三课堂, 要加强党团组织的育人功能发挥, 搭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服务平台。通过做中学、学中做,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勇担使命, 明确目标, 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 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

(二) 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水平

微信作为网络互联时代的新媒介, 其使用者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 同时也是信息的创建者和发布者。因此, 要在海量信息的大数据时代着重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质教育。一要加强大学生对媒介信息和观点的批判、解读和使用能力, 提高综合辨别力, 提升自我素质。二要要以培养负责任的信息传播者为目标, 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价值判断和文字表达等方面能力上下功夫, 因为只有“完整、正确、恰当地将自己的意思、态度和想法传达出去, 才能真正称得上媒介的主人和具有媒介素养的人”。高校要也要积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 鼓励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 共同倡导和营造清爽晴朗的微信用户空间, 自我做起抵制不良信息, 营造安全互动氛围。

(三) 教师应提高能力, 拓展思路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 关注诉求。一是广大教师应高度重视微信给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的冲击, 主动地了解“微”时代出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 研究它们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 完善自身快速、合理地应对突发性和动态性问题的能力, 提高全体育人工作者的驾驭新兴媒体的素质技能。二是广大教师育人工作者要努力争当大学生的可信赖微友, 对95后大学生的“晒心情”, 要及时了解关注, 把可能发生的问题有效监控、妥善干预, 给予引导和疏解。三是广大教师应创新工作模式, 与学生互动交流。通过建设“微信骨干部队”、完善信息渠道、设计内容丰富的教育载体等办法, 做到理想信念教育的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

(四) 充分发挥同辈教育的正效应

大学生通过微信与同学或朋友关系最为密切, 因此要充分重视朋辈教育。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介树立和展示先进学生、先进典型的优秀事迹, 充分发挥朋辈的示范引领作用, 更好的营造正气向上的微友圈氛围;充分利用微信“群聊”功能开展朋辈教育。

通过设计不同的主题, 如“考研深造”“职业规划”“考级竞赛”等, 学长以“过来人”的身份组织讨论, 给予大学生全天候的帮助指导;在朋友圈发挥正能量、正导向的作用, 特别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政治敏感问题可能引发学生群体事件中, 依靠他们在学生群体当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主动说理和引导, 会更具亲和力和说服力。

(五) 扩展微信等新媒体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渗透力

在坚持课堂主阵地同时, 要构建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理想信念教育移动互联网络。

一是全社会应开发、运营好微信公众号。如今, 各高校和相关组织都开设了微信公众号, 更多的是实现信息发布功能。高校不仅要将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微信公众号推荐给学生, 也应深入思考和利用微信的文字、图片、动画、影视等多媒体手段, 运营好高校自身微信公众号的育人功能, 学生关注什么热点、社会流行什么语言, 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积极吸引更多的学生点击、访问。二是高校要以党和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或者其他重要事件为契机, 发挥网络交流平台的作用, 发挥学生骨干、意见领袖等主导作用, 鼓励团员青年参与到如集体“刷屏”等活动中, 让学生在微信参与中不仅成为受教育者, 也成为自发的教育者, 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时间、空间和所有教育对象的全覆盖。

摘要:新媒体作为当今社会传播的主要工具, 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微信是新媒体中大学生使用频率极高的媒介。研究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程度、形式和群体渠道等内容, 对于扩展新媒体教育渗透力, 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理想信念教育,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05) :63-65.

[2] 李飞.试论微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J].高校辅导员, 2014 (05) :24-27.

[3] 郑晓娜.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全国208所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 2014 (02) :83-86.

[4] 全永丽.以微信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5:23-3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析职业经理人腐败问题的治理下一篇:“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电商模式及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