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督范文

2023-09-19

媒体监督范文第1篇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进程的加快和司法功能体系的日趋完善,司法的独立性也在不断得到强化。在当代司法独立性改革的过程中,媒体监督的力量已经越来越不容小觑,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已经成为依法治国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诚然,媒体监督在遏制司法腐败、推进司法公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其在一定程度上对司法独立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只有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健全司法体制,创造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进一步推动法治民主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司法独立;媒体监督;司法公正

一、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的关系

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是一个法治与民主社会不可或缺的两大基石,二者一个代表了“法治”的基本要求,一个则代表了“民主”的基本要求,其终极价值目标是一致的——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二者都是具有同等地位的宪法性的权利或权力。宪法中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同时,“言论自由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权利,其核心就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公共管理事务享有表达意见的权利”。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媒体已经广泛的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形式主要包括纸质传媒和电子传媒两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新兴的媒体类型。媒体与司法关系的传统规则有三种模式:通过缄口令直接限制媒体模式、司法自我约束模式、信息控制模式。当前互联网时代媒体影响司法出现了新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司法系统受到媒体更大的影响;②媒体编辑“把关人”的作用大大降低;③因发帖人使用假名而加大了对媒体的查处难度;④言论自由的标准不断提高。

二、当前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存在的冲突

1.媒体监督侵犯司法独立

通常情况下,媒体对司法审判的监督有利于司法权的公正实现,但是,如果媒体在新闻报道中不恰当的运用其所享有的舆论监督权利,媒体监督就变成了“媒体审判”,而“媒体审判”最主要的特征是违背“无罪推定”原则,超越司法程序对案情抢先做出判斷,这无疑是对法庭独立审判权的干预和僭越。这一现象在涉及刑事案件时体现的尤为明显,即媒体在报道事实、评论是非时,对庭审前或庭审中的刑事案件,失去媒体应有的客观立场,主观的支持或反对处被告何种刑罚。“媒体审判”超出了舆论监督的正常范围,违背了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原则,仅从民意需求的角度做煽情报道,于是,不免将防卫性的媒体监督权力转化为进攻性的权力,直接损害了司法审判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2.司法机关排斥媒体监督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体制下,司法开放性程度仍较为有限,司法机关对媒体监督的排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司法过程封闭性较强,公开审判不足。公开审判是指法院对各类案件的审理过程和裁判结果向群众、向社会公开的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开进行。”但是,现实情况是,法律公开审判往往仅是当事人的亲友到庭旁听,公众旁听庭审的制度还未完善,更不用说允许新闻媒体进入庭审现场进行新闻采访报道。

(2)司法机关对媒体报道内容进行限制。虽然媒体有宪法赋予的监督权利,但是,由于媒体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因素,并不能在事情发生时就全面完整的了解事实真相,司法机关也正是抓住这一特点,提出苛刻要求来限制媒体的报道内容。

(3)司法机关压制媒体监督。司法机关出于维护自身司法独立性的要求,并不希望媒体过分关注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会有意无意的抵制媒体的监督报道。

3.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的差异

(1)价值追求不同。媒体与司法都以社会公正为价值目标,这是二者相统一的地方。但二者对于公正的标准却不尽相同。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权力由国家直接赋予,代表国家严格按照国家法定程序处理案件、定纷止争。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系司法行为,具有“权力”的属性,所做的裁判结果具有裁判性和终局性,而媒体通过舆论影响社会以追求道义上的公正。道义公正与法律公正属于不同层次上的公正,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难免矛盾重重。另外,支撑媒体背后的力量来自于公民知情权和言论自由的需要,支撑司法公正背后的力量则是公民对公正审判的要求。两者的价值冲突不仅在于道义公正和法律公正的冲突,还体现在两种公民权利之间的冲突。

(2)社会功能不同。司法与媒体在社会功能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司法通过主导法律的实施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媒体则是通过主导社会的舆论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司法作为国家意志的象征,承担着解决纠纷,实现社会正义的功能,实质上是一种公权行为,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和规则进行权力救济。而媒体作为社会信息的传播媒介,具有强大的评价引导功能,其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一种民意行为,具有道义评判的属性,民众可以通过媒体监督行使言论自由和知情权。当公权行为与民意行为产生碰撞时,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的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三、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的关系协调

要妥善协调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之间的关系,需要从观念和制度上进行协调。首先,司法界、新闻界要从观念上对媒体与司法各自特性及规律有一个科学的清醒的认识,从而在观念上达成共识。其次,应从制度上构建一套协调独立审判与新闻自由的关系的平衡机制,从而有效确保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这两个不可偏废的价值理念都得以充分发挥,实现司法与媒体的有序良性互动。

1.司法方面的平衡协调

司法系统只有强化司法体制内部的独立结构,形成针对于新闻媒体的独立界限,才能有效防御媒体的过度介入,更好的维护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的平衡关系。当然,在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司法机关应正确对待媒体监督,在司法独立过程中排除的是媒体的不当干涉,司法独立不应成为其拒绝媒体监督的理由。在合理限制媒体监督的同时,司法系统应加强与媒体的互动,确保审判与媒体形成良性循环。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建立舆论干扰防范机制,确保法官独立。为了保证审判独立和司法的权威性,任何不利的外界因素都应予以排除。法官独立是司法独立的核心内涵和最终落脚点,为了保障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就必须提高法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实现法官任用的专业化和精英化,同时,也要完善法官和法院的配套制度,从外部保障法官独立,以保证司法独立。

(2)自觉接受媒体监督,完善司法信息公开制。媒体监督的实质是通过监督司法权的行使维护司法公正,从这个层面来看,司法机关应当放下偏见,宽容和理性的接受媒体监督,同时,完善司法信息公开制度,只有司法机关主动公开信息,将司法权的行使置于阳光之下,才能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树立司法的权威。

2.媒体监督的平衡协调

从媒体监督的角度来看,应当在保障媒体监督功能的同时,对媒体做出适当限制。由于我国当前新闻自由的发展尚不夠充分,司法过程相对较为封闭,媒体监督的正当性应当得到保护,但是,这种监督并不是无限制的,必须要以不妨碍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为前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健全媒体监督保障机制。媒体监督作为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力量,应当得到社会的认可与保护。为了健全媒体监督保障机制,我们应当为媒体监督从立法层面和实施环境上进行双重维护,确保媒体监督权能的正当性、合法性和独立性。

(2)完善媒体监督制约机制。新闻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媒体的监督权不能超过合理范围,应当受到一定的约束。完善媒体监督制约机制,既要求媒体加强行业自律,又要求其对司法适当监督。

四、结语

作为国家统治权力的司法和社会舆论传播工具的媒体,是社会生活的两个基本要素,共同作用于社会秩序的构建。随着现代社会法治进程的不断完善,媒体对司法的监督作用日益明显。正确处理好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的关系,对我国民主法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爱芹:论传媒监督与司法独立,《民主与法治》,2002年第1期

[2]卞建林: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

[3]陈锦波、姜雪燕:《浅析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的冲突及其原因》,《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2期

[4]姚泽金、张艳红:《美国司法与媒体的冲突与协调》, 《新闻法制研究》,2009年第6期

[5]高一飞:《网络时代的媒体与司法关系》,2016年7月

作者简介:

李晶(1986~),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法学。

媒体监督范文第2篇

(一) 传统管理方式不够适用

我国对于社会舆论的控制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严格把关, 另一种是制造主流意见, 这两个方法是基于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中的把关人、议程设置、从众行为等理论, 主要依赖于独占和控制大传播媒介。这两个方法的意志中心都是政府, 管理结构上也比较单一, 但是网络秩序的无序性带来的是从舆论源头到传播路径等全方位的改变, 公众畅所欲言、从众心理减弱, 极大地压制了“官方意志”的表现空间, 这样一来, 对于政府这种官方对于舆论的引导作用就开始下降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舆论的无序状态。

从传统媒体的娱乐管理操作手段来看, 由于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方式是建立在自上而下的基础上的, 在进行新闻选题的时候, 传统媒体就已经开始介入, 通过议程设置的方式引导公众舆论, 但是在自媒体环境下, 信息的传播是网状并且无序的, 时刻充满了变动, 因此很难在源头上就开始进行监管和引导, 而法律的制定会随着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快的发展而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 舆论监管滞后于事态发展

我国政府对于网络舆论的应对机制一般都是集中在娱乐发生之后并且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时, 但是网络暴力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不仅是针对当事人的, 对于整个网络舆论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 从很多网络事件频繁发生但是政府没有及时给予重视才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对于舆论的监管处置是落后于舆论发展的。

(三) 技术支持系统有待加强

目前, 我国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应急机制的建设起步时间还不久, 虽然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舆论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要早于技术进步的。

网民在之前一直处于监管较松的环境中, 在这种情况下, 网民的言论是具有比较明显的攻击性和煽动性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网络舆情技术管理建设还没有达到期待的水平, 这时对于网络舆论的规律还没有实现完全的了解, 对于舆论产生的谣言的应对机制也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 在实际操作上更是需要得到加强。

(四) 实践超前而理论延迟

在经历了中国互联网技术多年的发展后, 我国的政府和传统媒体在应对网络舆论的时候, 已经产生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应对机制, 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监管也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 在总体上来说, 网络舆论的方向还是要依靠传统媒体和政府来指引方向的, 但是在娱乐环境背景发生了巨大改变的今天, 很多原本的理论和方法都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才可以实现监管的目的。在实践中, 现有的应对机制在应对一些公共事件中会表现出乏力和失效, 因此对于现有舆论管理方法和理论还需要根据事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二、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监督及引导策略

(一) 传统媒体进军网络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上的自媒体和自媒体相比起来, 积累了多年的业务经验, 拥有一批专业的、训练过素的记者和编辑, 有着严格的把关制度, 对于社会的媒体责任感较强。

其次, 传统媒体在应对谣言的时候, 拥有自己的一套应对机制, 并且随着多年的经验和学术研究, 能在谣言产生的时候就扼杀在摇篮里, 或者是通过记者不断的深入报道所获得的材料来为自己的观点进行佐证, 而不是像自媒体一样在网络上靠拉拢关系和粉丝来为自己站队。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相比, 由于有着多年的实践经验, 虽然说在自媒体领域内还需要不断的学习, 但是传统媒体所拥有的专业却是自媒体不普遍具备的。

(二) 政府加强监管控制

政府对于网络舆论的监控在以往都是在事件发生之后, 在社会形成了较大的影响时才会选择介入, 这是政府在面对网络舆论时的一个反应, 还有一种反应是在处理网络舆论的时候, 低估了网络舆论可能会造成的影响, 因此对于网上上的舆论现象不予以回应。

但是随着我国网络舆论对于现实世界的侵入进一步的加强, 还有西方国家对于我国信息安全的威胁, 这一切都使得我国政府开始正视起网络舆论的监管。

(三) 技术干预的加强

我国在应对网络舆论的技术手段上使用的是一种事前预警机制和事后弥补与惩戒。由于技术手段的落后会造成把自己放在落后于网络舆论的发展被动状态, 而且我国的信息安全也会受到来自于外界的威胁, 因此在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对于网络技术的加强。

三、结语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监管和引导, 需要高素质网民的参与、更加严格的媒体准入制度、更加严格的监管手段, 让网络舆论环境更加活泼轻松又客观严谨, 发挥出自媒体本身的优势, 传达出更多的有效信息。

摘要:自媒体时代, 由于传统媒体跟进的不够及时, 政府适应变化的速度稍慢, 因此给自媒体、网友以宽广的形成舆论的空间, 这种舆论有正面影响同时也有负面影响, 体现在具体的地方就是能够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强有力的监督力量, 而且还能够实现公民话语权的平等, 但是在另一方面来说, 也会造成话语权平等性的矛盾以及由于网友素质层次不齐而出现的网络舆论的混乱现象。因此需要对自媒体十大的网络舆论监督和引导进行探讨, 以正网络舆论之风气。

关键词:自媒体,网络,舆论,监督,引导

参考文献

[1] 尹鸿伟.网民现身社会维权推动社会转型[J].南风窗.2010 (14) :25-158.

媒体监督范文第3篇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党的领导干部应当强化自我约束,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廉洁自律准则,加强党性修养,陶冶道德情操,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2. 修订《党内监督条例》应坚持信任可以代替监督的原则。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3.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针对当前党内监督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明确措施,形成了新的制度安排,顺应了新形势新任务对加强党内监督的要求。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4. 任进教授指出,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是《宪法》赋予的重大职责。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5.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党的工作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各项监督制度,加强职责范围内党内监督工作,既加强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监督,又强化对本系统的日常监督。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6.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指出,派出机关应加强对派驻纪检组工作的领导,定期约谈被监督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派驻纪检组组长,督促其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7. 党的中央组织在领导监督、开展监督的同时,本身也要接受监督,要求全党做到的,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首先要做到。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8. 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9. 总书记指出,强化党内监督,必须坚持、完善、落实民主集中制,确保党内监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0. 中共中央是在2015年决定对《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进行修订的。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11.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中央委员会成员对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意见,须匿名以书面形式或者其他形式向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或者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反映。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12.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中央政治局委员应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不得违规经商办企业。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3. 党内监督应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干部。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4.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中央政治局委员应当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自觉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如实向党中央报告个人重要事项。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5.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对中央部委和地方党委制定实施细则作出了授权规定。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人是严重违法违纪的典型。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7.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18. 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基层领导干部。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19. 党内监督应坚持人人平等,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20.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中央政治局委员应当加强对直接分管部门、地方、领域党组织和领导班子成员的监督。 正确 √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第二部分 ;单选题

1.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共有多少条? 正确 √

A. 17条

B. 27条

C. 37条

D. 47条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2. 党内监督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要让()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 错误 ×

A. 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

B. 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

C. 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

D. 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3. 当前党面临的“四大考验”不包括下列哪项? 正确 √

A. 执政考验

B. 改革开放考验

C. 市场经济考验

D. 军事围堵考验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4.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是在哪一年印发的? 正确 √

A. 2013年

B. 2014年

C. 2015年

D. 2016年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5.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下级纪委至少每半年向上级纪委报告()工作,每年向上级纪委进行述职。 正确 √

A. 1次

B. 2次

C. 3次

D. 4次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6. 修订《党内监督条例》应坚持民主集中制,自上而下()。 正确 √

A. 民主监督

B. 职能监督

C. 组织监督

D. 专责监督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7.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是在哪一年印发的? 错误 ×

A. 2003年

B. 2004年

C. 2005年

D. 2006年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8. 党的十八届()全会提出依法治国、依规治党,为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提供了重要制度遵循。 错误 ×

A. 三中

B. 四中

C. 五中

D. 六中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9.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共有多少章? 正确 √

A. 5章

B. 6章

C. 7章

D. 8章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10. 在党内监督体系中,党中央实行统一领导,党委(党组)负责()。 正确 √

A. 专责监督

B. 全面监督

C. 职能监督

D. 民主监督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第三部分 ;多选题

1.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主要看点有哪些? 错误 ×

A. 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

B. 确立监督原则、内容和对象,体现“四种形态”要求和强化自我约束

C. 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体系

D. 建立健全党内反腐体系

您的答案:AC

正确答案:ABC

答案分析:

2.

党内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 正确 √

A.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情况

B. 坚持党的干部标准,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情况

C. 完成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部署的任务情况

D. 廉洁自律、秉公用权情况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3.

党面临的“四种危险”包括精神懈怠的危险、()。 正确 √

A. 文化失衡的危险

B. 能力不足的危险

C. 脱离群众的危险

D. 消极腐败的危险

您的答案:BCD

正确答案:BCD

答案分析:

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新的举措加大管党治党力度,强化标本兼治,着力构建()的体制机制。 正确 √

A. 不敢腐

B. 不易腐

C. 不能腐

D. 不想腐

您的答案:ACD

正确答案:ACD

答案分析:

5.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 正确 √

A. 主体责任缺失

B. 审计责任缺乏

C. 监督责任缺位

D. 管党治党宽松软

您的答案:ACD

正确答案:ACD

答案分析:

6.

《党内监督条例》构建了强大的党内监督体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 √

A. 专门就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单设一章

B. 委(党组)负责全面监督

C. 纪委负监督责任

D. 派出机关与纪检组关系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7.

要把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决好,需增强党的“四种自我提高能力”,具体指的是()。 正确 √

A. 自我净化

B. 自我革新

C. 自我完善

D. 自我提高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8.

“五为一体”总体布局指的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正确 √

A. 文化建设

B. 社会建设

C. 精神文明建设

D. 生态文明建设

您的答案:ABD

正确答案:ABD

答案分析:

9.

修订《党内监督条例》要坚持党的领导、强化责任担当,努力做到()。 正确 √

A. 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

B. 有权必有责、有责勿失责

C. 用权受监督、失职必追究

D. 用权受监督、失职须检讨

您的答案:AC

正确答案:AC

答案分析:

10.

从巡视发现的问题来看,党内监督还存在哪些漏洞? 错误 ×

A. 监督的系统性、经常性、有效性不够,监督有盲区

B. 党委(党组)履行主体责任缺乏硬性规定,有的没有把监督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

C. 监督一把手有效管用的办法措施不多,有的一把手成了脱离监督甚至监督不了的特殊人

D. 对监督发现问题的纠正和整改刚性约束不足,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您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CD

媒体监督范文第4篇

社会监督起步晚, 很多地方还不完善执行质量不尽人意。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 单纯追求收入, 忽视执业质量, 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等, “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公信力不够坚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环境也不太完善, 委托审计主体很不明确。

此外, 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法规滞后法律责任体系存在缺陷等等。针对当前会计监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 改善会计监督的监督环境, 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 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从政府角度强化会计监督的措施

1.1 完善会计法规、制度, 保证会计监督有据可依

财经会计法规既是约束企事业单位经济的准绳, 也是会计人员据以进行会计监督的依准。因此, 企业会计准则应细化, 对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的规定应较为固定, 减少会计操作的灵活性和主观性。完善违反财经法规处罚办法, 加重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责任人的惩罚力度。对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 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准则予以规范, 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采用多层次的会计披露方式, 将我国非上市企业划分为大、中、小三个规模层次。大型企业完全执行上市公司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 要求年报按照上市公司处理, 并进行审计, 但不要求临时公告;中型企业按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制度执行, 可以不执行会计准则, 要求编制会计年报, 但无须编制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附注, 要进行报表审计;小型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 年度报表可以简化, 不要求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附注, 是否审计可以由其自行选择。这样可以保护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贯彻成本效益原则, 使会计监督工作有重点的进行。

1.2 快速与国际接轨, 引进先进的理论, 着手研究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

目前我国对财务会计的规范, 采用了一种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方式。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上, 我国主要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 原则性规定较多, 但因缺少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对原则基础的应用还不充分。应考虑我国国情及实施条件 (如道德环境、监管体系、概念框架、会计人员素质、准则制定机构等) , 引进国外先进的财务会计监督管理理念, 保证会计准则的相对稳定性, 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及加快国际会计一体化的步伐, 快速与国际接轨。着手研究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 规范会计市场, 加强财务监督。

1.3 加大执法力度, 建立会计人员奖惩制度, 进而完善监督机制和监督手段

严格执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 进一步细化单位领导人违反财经纪律的处罚办法, 强化财政、审计、监察、人事等监督部门的管理职能和会计监督的执法主体地位。取消政府对企事业单位下达年度目标管理的目标责任制的办法, 改变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监督检查的现象。

建立一套完整的奖惩制度, 为会计人员履行职责提供权力保障、法律保障、措施保障。对会计监督不力的会计人员, 应予以严厉处罚, 情节严重的或由于会计监督不力造成经济损失较大的, 应依法追究责任;同时要给有能力并且在会计岗位上敢于抵制违法行为, 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会计人员, 在行政上给予支持, 精神上给予鼓励, 经济上给予激励, 促进会计人员积极有效地进行会计监督。

2 从社会角度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

2.1 会计师事务所应注重提高自身的执业质量

会计师事务所要实行全方位的质量控制, 用制度来保证执业质量。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和内部分配制度等, 既保证有章可循, 又充分调动注册会计师的积极主动性。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制定全面质量控制的政策与程序, 并采取相应措施, 保证各项条款的全面落实。

承接业务要谨慎, 防止客户风险转移。推行“双承诺制”, 即客户向事务所承诺提供真实、完整、合法的会计凭证、会计资料, 承担相应的经济法律责任。对单个项目实行全过程控制。业务项目的每一步都应按操作规程扎扎实实地做好;严格三级复核转制, 各级都应明确具体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 层层把关, 级级负责, 确保审计项目的所有环节自始至终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

此外, 要完善督导机构, 加强督导力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任会计师必须对职业质量控制负总责, 总结经验教训, 掌握业务规律, 提高执业水平。

2.2 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独立性

由于合伙制的事务所对外承担无限责任, 将合伙人个人利益与事务所的业绩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整合, 发展大型会计师事务所, 以提高其抵御外部环境压力的能力, 增强其独立性。这一思路在我国的脱钩改制措施以及《注册会计师法 (征求意见稿) 》对会计师事务所设立的规定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为了彻底摆脱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依赖关系, 保证其独立性, 应当改变目前的审计聘任制度。建议成立独立的公众公司审计聘用委员会, 充当被审计单位与事务所的“中间人”, 其具体工作包括对上市公司评级、招标选择事务所、支付审计费用等。

2.3 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

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监管是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强制性因素, 有必要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各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设立职业道德监管机构, 以保证监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也要完善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制度, 杜绝继续教育走形式、学习不深入的现象, 以增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意识, 提高行业监管水平。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监管制度, 改进目前的以清理整顿、年度检查为主的监管手段, 采用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追踪制度, 建立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信用档案, 以保持注册会计师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外在驱动力。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 对如何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净化会计监督环境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供同行参考。

媒体监督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 传统媒体 融合发展

圣经有言,凡走过必留下痕迹。

历数千年来的媒体发展史,从公元前二世纪世界第一份报纸——我国的《邸报》到1609年欧洲产生的世界第一份印刷报纸,从1920年诞生于美国的世界第一个广播电台到1926年呱呱坠地于英国的世界第一台电视机,数百年的技术变革逐步改变着人类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方式,从平面到立体、从纸媒到电波,报纸、广播、电视无不印证着技术革命转变人类社会发展面貌的规律。

时光流转,传统媒体用了300年将人类由水与火的年代推进到光与电的世界,而诞生于美国的互联网(1969年)和手机(1973年)则仅用30年就将人类带入比特和微波交织的移动网络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里,新媒体正以较以往快得多的速度转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

1新媒体概述

一般而言,新媒体指所有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有相当创新的媒体平台和机构。它们借助于全球性的新技术革命,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数字传播技术为驱动,主要包括互联网站(如新浪网)、手机媒体(如空中传媒)、数字电视(如SiTV)、机航媒体(如美航传媒)、户外液晶(如分众传媒)、移动电视(如北广传媒)、电子报刊(如Xplus)等等。就本文而言,我们定义的传统媒体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报纸、广播和电视,而互联网和手机则代表信息时代的新媒体。

传统媒体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我国目前共出版报纸1926种,日均读者数达2.31亿;全国持有的收音机总数为5亿台,全国广播听众近12.02亿,收听着全国300余座广播电台的节目;全国城乡电视机总数达4.5亿台,全国电视观众数量达到11.15亿人,收看着全国2400多个电视台的节目。

新媒体虽然目前仍相对弱小,但发展速度惊人。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新媒体只用了短短不到10年就接近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用数十年、上百年才拥有的受众群。

目前我国网站总数为788,400个,世界网站总数超过8065万家,我国网民人数从2001年的3370万人增长到2006年底的1.37亿人。全球网民数则由1996年的0.4亿增长到目前的超过10亿。

手机产业发展速度更为迅猛,目前全国手机年产量3亿部,全世界年产量8亿部,中国手机用户4.61亿,世界手机用户超过12亿。

2新媒体特点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显而易见,如前者相对静止、封闭,而后者移动和更为开放。但归根结底,有别于传统媒体且决定新媒体能生存和快速发展的三大根本特点是传播优势、分众定制和互动及时。

传播优势弥补内容劣势

这也是新媒体的最大和最重要特点,传统意义的媒体信仰“内容为王、资源为后”,但现在和未来更多的是“传播为王”,信息需要的不仅是上天,更要落地,更要生根、发芽、传播。

在网络和移动通信时代,知识的产生固然重要,但信息能否及时、有效、方便、快速的传播开来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的绩效和长期生命力。比如印度洋海啸,关于灾害的报道必不可少,但其准确迅速的传播开来才能真正挽救大多数人的生命。

传统媒体的信息内容具有一定质量优势,但普遍采用静态的平面线性传播方式,并不能满足受众日益扩张的立体动态需求。而新媒体虽然从一开始就处于相对内容稀缺的劣势,但由于互联网、手机使用者所特有的自我繁殖与扩散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内容的不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具有巨大竞争力的内容传播优势。

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采集不再那么垄断,人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采集者和发布者。比如德国世界杯短消息或球星图片在手机用户间的不断转发,比如06年EMC女秘书事件通过邮件转发形成的飞速扩散效应,这种自传播特性是传统媒体难以开发的新兴市场。因此内容稀缺只是相对的,本质上讲,媒体渠道是否具备某种自我生产和自我扩散的能力才是决定内容优势能否体现的关键因素。

分众定制:差别化、个性化,信息需求主导信息供给 ④③

分众定制,即指新媒体可以按受众兴趣或信息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传统报纸、广播、电视的信息扩散方式一般是统一制作节目然后面对所有人群发放或播出,即使有所针对受众,也仅是分为不同节目内容,有特殊需求的观众需要自己对所有收到的信息进行筛选,择其需者而读之。

进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获取方的需求方式发生了改变,人们普遍希望收到的信息就是自己需要的,而这可以通过对人群进行受众细分,采取信息定制服务的方式实现。正是由于未来受众越来越倾向于主动获取定制的信息,传统媒体发散式、填鸭式的信息传播方式逐渐式微,需要由供给推动型Push传播改为需求拉动型Pull传播,而这,恰恰是新媒体的一大优势。

互动及时:来自受众、返回受众,第一时间

互动和及时是提高媒体用户粘着度和忠诚度的可靠途径,受众方与资讯发布方的互动还可以更深入的挖掘信息的内在价值,了解需求方所思所想,为日后改进信息形式和质量提供有益建议,逐步实现按受众要求定制信息、按讨论沟通信息,按反馈修改信息。

目前传统媒体已经逐步提高了沟通与时效性,如报纸的加印特刊、广播的访谈栏目和电视台滚动播出的即时新闻,但受制于传统媒体技术和采编播方式的约束,新媒体仍然可以在互动和及时两个层面上大幅领先于传统媒体,比如网络、手机新闻可以全天候24小时发布;网络和手机聊天室可以深度参与,互动交流。

3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独立发展

新媒体的强大生命力正来源于其传播上的无限化、需求上的个性化和时间上的即时性、沟通上的互动性,也正是基于这些信息时代的新特征,新媒体才会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发展。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继承

首先,传统媒体虽然存在一些传播劣势,但其仍然是一段时间的主流而难以取代,因此新媒体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基础上,毕竟内容优势短时间内不可动摇,而受众对传统媒体信息质量的信任也是电视、广播、报纸能长期受大众青睐的根本原因。

尤其在国内,电视媒体仍占据着统治地位。1.2亿的网民和4.3亿的手机用户加起来也不到电视观众的一半,考虑到其中的重合部分,新媒体的受众覆盖率不到我国总人口的40%,这跟90%的电视覆盖率不可同日而语,再考虑到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很多网民和手机用户习惯于在电视机前消磨更多的时间,因此新媒体的影响会更小。而在欧美,网络覆盖率已超过

了70%、手机覆盖率也达到90%,大多数资讯来自于网络和手机,电视已经作为休闲补充媒体而出现,新媒体的大众意义非常明显。

对于一种媒体而言,只有大众化才能主流化,大多数人能接受的媒体才能被称为社会的主要媒体。对国内而言,新媒体需要在传统媒体的统治地位下逐步发展,承继其信息优势、维系其影响力,未来的路依然任重道远。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渗透

延续传统媒体生命力的同时,新媒体的特征也在开始对传统媒体有所渗透,适当对网络和手机特点的借鉴和移植有利于电视、广播和报纸更好的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

比如新媒体的互动性,电视和广播均可以通过插播热线或制作专题来实现,即使互动性最差的报纸也有许多提高的途径。比如现在各大晚报均将读者有奖提供线索的热线新闻作为社会栏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引入一些读者直接参与的评论栏目并以之与网络进行竞争。又比如谈话类栏目的出现也是报业的一种大胆尝试,通过其较之新媒体更高的信息公信力和权威性,弥补信息传播时效性差和互动不够深入的弱点。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分工

分工有序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未来各自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点,既然未来信息的传播重要性不亚于信息内容本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就须更专注于各自优势,各负其责,分别做好内容与传播的工作。

目前新旧媒体均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建设各自领域的内容和通道,但受木桶中短板效应的制约,未必能在两个领域都取得较好的成绩,比如传统媒体建设的网站可能流量偏少,而新媒体的网站流量较大,但内容可信度不高。更失衡的情况下,新媒体以极低的价格甚至不支付成本就可获得传统媒体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制作出的内容,传统媒体则要承受广告和受众双重流失的苦果。

上述问题最典型的例子是2005年开始的法新社对Google的起诉,后者被指控在一直免费抓取并未经许可擅自在其Google News上引用法新社新闻标题、摘要以及照片,被要求赔偿至少1750万美元,其后美联社和东京时事社也提起类似诉求,这些指控迫使Google把数以千计的照片和新闻报道从News频道中删除。

对于我国而言,2006年7月1日施行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因此一种可行的思路是在保护知识产权及合理利益分配的前提下对媒体⑥

进行产业链分工,在网络及通信渠道内,由传统媒体提供原创内容,由新媒体提供通路,受众的阅读或收看仅仅是通过新媒体的通路而寻找到传统媒体的原始资讯,这有助于传统媒体实现原创价值,进而增大网络和通信时代的影响力。

目前《今日美国》、《纽约时报》与Yahoo、AOL均有这样互换链接的协议,互不收费,这种链接充分地保持了媒体原创的本来面貌,并没有伤害传统媒体本身的知识产权。在未来通路发展良好后,双方可以再签订新的利益分配协议。

判断一种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是否合理,需要看社会整体福利是否会因此有所增加,需要在版权保护与合理使用之间寻找平衡。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如果一种行为对著作权人的利益没有实质性的损害,反而对促进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便利,那这种行为本身也符合著作权法保护创作、鼓励和促进知识信息传播的原则。

总之,合理合法的传播原创内容,新媒体可以发挥其渠道优势,原创媒体的新闻也能在网络和通信领域提升新闻原创价值,提高互联网新闻的公信力。

4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其独立发展之外,又是交叉融合发展的,一些新的媒介形式也由此诞生,如电视与网络结合即出现网络电视,手机与电视结合即出现了手机电视。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

传统媒体在过去是强大的,在信息时代也同样可以通过将自己的触角延伸到网络空间使自己更为强大,通过网络传播进一步提高自己在传统领域的内容优势。

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有效提高传统媒体到达率的重要载体。据Nielsen/NetRating2006年6月统计,互联网对电视广告到达率的提升作用在电视的非热点时段达到20%以上,而互联网对报纸广告到达率的提升作用则普遍达到了30%以上。

当然,传统媒体与网络是否直接融合需要考虑自身情况而定,具有强大品牌力量的电视或报纸可以通过融合发展的方式来创办网站实现快速发展(如央视网和新华网),但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传统媒介可能更需要的是专注于内容优势,在合理利益分配前提下借助新媒体实现网络传播。

传统媒体与手机的融合

传统媒体与手机的结合是较之网络融合更为新兴的空白点,可以有效细分受众群,获得较高的回报。以手机电视为例,在全新的商业模式下,手机电视可能带来较单一媒体更优越的流量和盈利增长,但即使是国内发展最完备的上海数字手机电视项目,目前信号的覆盖率仍然较为欠缺,需要发展的是终端的普及和渠道的成熟。

多种媒体的结合

由于各种媒体各具特点和优势,因此多种媒体的互补可能实现强强联合。

广播、电视与手机的最新融合是在2006年9月6日,当天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通DAB广播式手机电视业务,除转播12套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外,还首播中央一台及北京一台的电视节目,用户可以免费使用。三者的融合包含了电视内容丰富、手机携带方便和广播覆盖面广,可移动接收的多种优点,有利于扬长避短。

最直接的融合——合并或合作

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更直接与更有力的表现方式则为直接合并或合作。

最早的联合来自于98年NBC以2600万美元对Snap Online的并购,随后迪斯尼收购Infoseek43%的股权,99年1月新闻集团与雅虎签订合作协议,2000年1月美国在线合并时代华纳,最新并购则来自于2005年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收购全球博客老大MySpace,在信息时代,不是资历为尊而是优势主导,合并的方向是强者愈强。

总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媒体发展的一大方向,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品牌传播中有独特优势,新媒体凭借技术和渠道优势也占据强者地位,在新的竞合环境下,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互补关系。

5科技革命推动未来媒体变革

科技革命对媒体业的发展变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是技术,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有了印刷术,才有了报纸;有了无线电,才有了广播;有了比特技术,才有了互联网。需求决定供给,符合先进社会需要的媒体才能在未来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电视由于在国内仍有较充足的市场,可以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及进入手机电视领域等实现新的生存,广播可以通过移动技术满足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而报纸面临的挑战是最大和最艰巨的,需要逐步与新媒体传播方式对接,实现跨媒体发展。 ⑦

可能有人认为读者对报纸有阅读习惯和依赖感,因此报纸的寿命会很长,其实未必。人们曾经对密纹唱片和留声机产生过依赖,但它们已经进了博物馆;接着人们对录音录像带产生过依赖,但它们如今也难觅踪迹;20世纪末CD刚培养完人们的阅读习惯,MP3就已经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刻跃上风口浪尖,一晃经年,MP4又身影闪动。在飞速发展的新技术新媒体浪潮面前,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的未来不容乐观,国外甚至预测报纸将在2040年消亡,未来未必尽然,然而与新传播方式、新受众信息需求格格不入的传统新闻机构及媒体必然为受众所放弃。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未来的媒体应是二者的独立与融合发展相结合,比如两种媒体的直接合并,又比如由传统媒体如报纸和电视提供内容及其审查,通过移动运营商的平台或者通道,传播到网络和手机用户手中去,这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有明确的分工及合作,有共享的利益和未来。

以互联网和手机为龙头的信息技术正在给世界媒体业带来一场革命,新旧媒体的独立与融合发展也将翻开媒体历史新的一页,掌握内容的传统媒体与掌握技术的新媒体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媒体产业的发展,在中国,“我们才刚刚上路”,但无论如何,“变革是关乎生存的大事” 。

变革关乎生存,变革关乎兴衰,变革关乎历史。

① 联合国新闻委员会1998年5月举行的年会正式提出把互联网看作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而手机在20世纪末也开始被定义为“第五媒体”。

②分别取自CNNIC2006年6月30日和Netcraft2006年4月统计数,世界网站数量突破4000万大关仅在三年前的2003年4月。

③分别取自CNNIC2007年1月23日和eMarketer2006年5月统计数。

④据信息产业部2007年1月24日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6月底,我国电话用户总量已经达到8.29亿户,其中固定电话3.68亿户,移动电话4.61亿户,居世界第一位。

⑤iUserSurvey调研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有80.9%的被访者表示愿意使用信息定制服务。

⑥其中“向公众提供在信息网络上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问题的时事性文章”属于免责条款。

⑦据预测,2007年北京手机电视用户将超过1000万户,2008年手机电视产业的市场规模为5000亿元。

⑧原文为Changing is s matter of surviving,语出荷兰VNU集团董事总经理奥科〃维瑟。

媒体监督范文第6篇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三个趋势

在人们眼里,报纸、杂志、电视等传达信息进而影响受众的媒介形态就是媒体。若以此来界定,百度、有道等搜索引擎,新浪、腾讯、钛媒体等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墨迹天气、携程旅行等APP,都可以叫媒体。

可以预见,未来大家将在各种不同的生活场景里消费信息,媒体的边界会变得模糊而宽泛,媒体的内容会变得特定而小众,媒体的形态会变得丰富而多元。

宽泛化:媒体边界变得模糊

自从微博出现并让人人都可以当上记者时,媒体的范畴就开始变得宽泛。现在,一个人、一家企业都是一个媒体。一些企业的高层更是成为拥有几百万乃至几千万粉丝(受众)的超级媒体。例如,罗永浩拥有747万微博粉丝,马云拥有1557万微博粉丝,潘石屹拥有1698万微博粉丝……他们每发一条微博,就能在第一时间传播到数量级可观的粉丝那里;他们的内部讲话、公开演讲,也成为最稀缺的媒体资料。在最近举办的媒体训练营2014年夏季峰会上,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在演讲中提出:“每个公司都是自媒体,每个公司都应该快速地转型,让自己成为自媒体。” 随着媒体的宽泛化,广义媒体的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一些媒体甚至还没来得及参与竞争就消失了。未来的媒体形态,将由新闻单位、企业媒体、自媒体构成,后两者经过市场筛选后变得活力十足,成为个性化突出的高品质媒体。

基于市场化媒体的以上特征和需求,公司制会成为一些大众媒体的新选择。壹读传媒CEO马昌博就宣称“壹读是公司,不是媒体”;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也表示,“应当承认公司制的效率要远高于所谓的事业制。能不能转型为公司,而且建立起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也关乎传统媒体的转型成败。”

小众化:一张报纸不再包打天下

进入互联网时代,一方面,很多不是媒体的介质成为媒体;另一方面,媒体的内容正变得小众化、专业化,而不是一张报纸包打天下。

在传统媒体的“通用时代”,由于各个条线都要囊括,而且还要保持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媒体支出的人力、物力成本居高不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些都市报为了控制成本支出,只好限定版面数和总印量,完成从“厚报”向“薄报”的“瘦身”。例如,2014年以来,《新京报》总版数就减少了三分之一,原本各自成沓的文化、娱乐、体育内容合并为“文娱体”版组。《北京晚报》则减少了周末版数,部分版面由全彩改为双彩,以节省印刷及发行成本。 事实上,受众寻求专业领域的信息,更倾向于阅读专业媒体。在细分的成熟市场,媒体注定是适度和小众化的,目标人群与覆盖人群以合适为宜。

未来的媒体,也许会变得越来越“小”——变成若干个小众的、专业的行业媒体。基于长期积累的用户需求信息,这些“深耕行业”的小众媒体可以演化出更多的服务方式。例如“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通过招募会员组建社群,进而开展各种活动;《创业家》以杂志为基础,通过黑马会、黑马俱乐部、黑马大赛等线下活动,向创业公司提供创业培训……

还有另外一种“小”的可能——未来的媒体或许会变成企业的“内刊”,作为公司的“增值业务”而存在。《天下网商》原主编、明道公司副总裁许维就表示,也许以后会出现类似《星巴克lifestyle》《路虎国家地理》《G-star军事博览》这样的企业媒体——它们并非企业内刊,除了名字以外,内容和今天的第三方媒体并无区别,但是企业却能以此来传达自己的价值观。

多元化:专注内容,以不变应万变

近几年,媒体融合与报网互动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然而,传统媒体在该方面取得成功者寥寥无几,更多的只是把报纸内容搬到网上,而非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生产适合网络传播的内容,并与用户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与共同生产。其实,报网互动也好,媒体融合也好,指向的都是新工具。

当前,除了资本运营外,媒体融合的主要工具就是建设和运营网站、APP、微博、微信。有的传统媒体在这方面表现不凡,粉丝众多,影响力甚至超越了纸媒本身。然而,这样的转型是不是一条成功的路子?未来的媒体形态是否就是如此?目前下结论为时尚早。

媒体的核心任务是提供信息,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站、APP、微博、微信、户外LED屏,都只是工具。如果只重视工具,而忽略或不重视信息这个媒体的核心任务,无异于缘木求鱼。许维就认为:“我们的产品不是某一个渠道,而是内容本身。至于技术手段,到底是不是用微信公众账号,真的不重要。”

可以预见,微博、微信之后,一定会有新的工具、介质出现。市场瞬息万变,工具更迭的速度也令人眼花缭乱,如果跟风走、片面追求工具,很容易耽搁了作为媒体本质的内容信息。传统媒体完全可以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内容,以不变应万变。按照《壹读iRead》出品人兼主编林楚方的看法,即“内容为王的时代确定已经到来”。

上一篇:历史的进程范文下一篇:采购销售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