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管理范文

2023-03-02

媒体管理范文第1篇

【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课题,新闻媒体在其中将起到交流场、导向标、减震阀、稳压器、粘合剂、推进器、聚合器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媒体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角色定位、战略作用、价值体现与视角选择的分析与解读.结合新闻媒体探索的实践,阐述了媒体应选择的方向与路径。

【关键词】新闻媒体 社会管理 重要 积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11年5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

加强和创瓶社会管理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对社会管理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社会管理必须适应这些新的变化,积极创新。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新闻媒体间的辩证关系

1.新闻媒体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将发挥正确导向、聚合智慧、动员教育、沟通协调、上传下达、化解矛盾的作用。

新闻媒体是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事业中宣传教育、舆论引导、提振精神的“吹鼓手”和“生力军”,是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必须积极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各类问题,恰恰是创新与突破的所在。如果新闻媒体在实践与探索中摸索出成功的经验,就能为政府管理部门所用,从而使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作为新闻工作者,惟有扎根于更深的土壤,细致并准确地感知老百姓的冷暖寒热,在广袤的群众生活中吸取新闻养分,既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充分沟通的桥梁,也反过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一方面为媒体的新闻报道提供了一个全新空间与视角.另一方面也让媒体重新审视自己,调整思维、完善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增强媒体与社会的“互动性”与“粘合度”。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同时要加强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可以获得更广的新闻素材,同时增强媒体与公众打交道的能力与经验。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要求记者沉到基层找线索,下到一线摸情况,才能摸清脉络、掌握全局、抓住要点。现今社会管理领域遇到的挑战和难题,正是新闻媒体、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一线寻找答案的用武之地。这也促使新闻界全面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二、新闻媒体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社会管理既要加强,更要创新。要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新闻媒体在这过程中应发挥好五个角色的作用。

1交流场。

社会管理创新,依赖于不同思想、意见和利益诉求的相互交流和撞击.依赖于开放性、自由交流、容忍不同观点的环境,更依赖于相关各方全方位参与管理、决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求更多地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和教育、协商、疏导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解决利:会问题:更多地运用法制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在这过程中,沟通与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媒体参与社会管理、推动和谐发展,体现在对城市人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的重视。《武汉晚报》于2003年推出的“社区行”活动.南政府相关部门参加活动,通过咨询、介绍、服务等形式加强了交流。自2008年至今,楚天都市报已先后组织了5次“记者进社区”挂牌仪式,派出多名社区记者,深入到各个社区,与居民近距离接触,在市民与各级党政部门之间架起桥梁和纽带。2011年5月,武汉晨报也推出“记者进社区”活动。记者在挂牌社区挂职当群干,近距离倾听百姓声音,传达民意。在这些过程中.媒体主动打造一个交流平台,从而使得社会管理创新的智慧与点子得以碰撞、交集和提炼。

2导向标。

社会管理创新,对政府部门是个新课题,更是考验。重要的是要为广大群众和社会所认可接受。在这方面.媒体可发挥舆论宣传主阵地作用,正确引导,树立认知。刘云山指出。媒体要“突出宣传保障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落脚点。引导干部群众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光明前景”。目前,社会管理面J临的问题复杂。头绪多,表现更是多样化,媒体的宣传教育、解释说服作用和正确导向尤为重要。

社会管理工作中.媒体必须以各种报道、活动的方式,在社会上树立勤劳肯干、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与财富的劳动者“群像”,从而树立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崇尚劳动的良好风气。

3减震阀、稳压器。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其中.司法公正、依法办事为公众所关注。在促进司法公开、透明、公正的进程中,媒体发挥着相当积极且具建设性的作用,能很好地疏导公众情绪、化解矛盾。

例如,2008年2月,武汉晚报独家报道了汉阳区法院执行局法官李冲三年来为马兰英艰苦讨债的事迹,随后与武汉中院联合开办了“周二之约”法律服务电话热线栏目.每周从全市抽调法官帮助市民解决法律疑难问题.目的正在于架起和谐司法关系的桥梁、为和谐社会构建做贡献,受到最高法院的关注和肯定。

4粘合剂。

社会管理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社会管理要针对可能发现的“漏洞”、“创面”进行及时修补.同时为社会添注润滑剂.增强整个社会的“粘合度”与“融合性”。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和有序。

对于民工、务工人群、大学毕业生中的自由就业群体等这些流动性较强的群落,是社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媒体也应参与其中。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2010年8月16日,武汉晚报推出《10万打工者“捧红”长丰街数十家黑网吧》报道,反映\"10万文化休闲极度贫乏的打工者蜂拥在城市的数十黑网吧中”的状况.引起各界巨大反响。报道所涉及的桥口区迅速行动起来:推出诸多有力举措,丰富外来打工者文化休闲生活。长丰街现象并非个案。武汉是一个有着近200万打工者的城市,还有很多打工者有类似困惑。为此,武汉晚报携手市文明办、市文化局、团市委、市青教办等部门共同发起“新市民学校”公益行动,发动专家学者及普通市民献策献力,以切实有效的行动,共同关爱打工者,助打工者融人城市,成为新的大武汉一份子。

又如,江城“蚁族”作为大学毕业生中的低收入聚居群体.生存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2010年3月,《长

江日报》联手团省委、省学联、团市委,共同发起“江蚁”安家行动,号召有社会责任感的开发商。向江城“蚁族”提供特价房,为江城的“蚁族”改善居住条件提供帮助。

5椎进器、聚合器。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等,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减少和化解各种因利益冲突而引发的社会矛盾,让发展带来的增量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发展进步,才能真正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媒体参与社会管理进程,就是为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序的生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例如,在婚姻问题日益成為一个社会化问题的今天。婚恋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家庭和睦。2006年5月武汉晚报创办首场姻缘会。旨在打造一个具有武汉这个日益国际化大都市地方特色的单身男女交往平台,被誉为“开创了现代都市婚恋新时尚,新纪元”。此后,姻缘会一直以每年数十场的规模持续举办。6年来,武汉晚报举办的各类姻缘会达百余场次,共服务了90多万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和谐。

在武汉,《长江日报》、《武汉晨报》、《楚天金报》、《楚天都市报》、湖北经视等媒体纷纷加入“婚恋相亲”的行列,乐当红娘。在新闻媒体看来。促进都市人婚恋、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择偶观、推动家庭和谐,是一件事关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大事,也是为加强社会管理注入的一支“稳定剂”。

三、新闻媒体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战略作用与价值体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课题.媒体要在正确认识其重要性与紧迫性的基础上,找准自身定位,发挥有效的、积极的战略作用,体现自身价值。从新闻报道看,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特点.科学引导、从善如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把好舆论引导的闸门。真正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1强化宣传导向.着重塑造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人的正面形象.形成社会正面认知,营造和谐社会的氛围。

近年来,一个个感动湖北、感动中国的人物.一批批克难奋进的优秀企业.经媒体报道和宣传.汇聚成一条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大河。这正是所有媒体人“隙望社会、传递信息、凝集精神、助创财富”的价值所在。

例如,由楚天都市报主办的首届暨2009年度楚天传媒大奖2010年1月19日颁奖.长江大学“10.24英雄群体”等16个团体、个人和企业获奖。2011年1月11日,第二届暨2010年度楚天传媒大奖颁奖,“信义兄弟”等18个团体、个人和企业获奖。“楚天传媒大奖”的创设,就是为了更好地通过舆论引导来担当社会责任,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放大典型效应,助力社会管理创新。

2加强与政府管理部门沟通.及时传递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信息。搭建公众信息反馈平台,起好“上传下达”“沟通协调”作用,推动政府工作。

社会管理创新.将社会管理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更新社会管理理念,扩大社会管理主体.转变社会管理方式。将社会管理纳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轨道。

——发挥媒体做群众工作的优势,起好“上传下达”、沟通信息的桥梁作用。

例如,2011年4月武汉市在全市干部队伍中启动“责任风暴”和“治庸计划”。武汉晚报、汉网联合武汉市治庸办共同开展“治庸问责大家谈”。邀请市民、网友与15个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人热线交流,共同参与监督“治庸问责”。

——充分运用资源.发挥观察、思考、建言献策的能力,周密策划,主动担当,体现责任,推动政府工作。‘

例如.针对近年来武汉市公共自行车受损严重的现象,武汉晚报于2011年3月推出策划报道《3000辆公共自行车成“流浪车”让人痛心!》,联手有关部门,发起“护车”三大倡议,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大加赞赏:“市民和媒体_起发起的这个‘护车’行动好!”

3.运用媒体公信力与影响力,积极参与、分担、助力社会管理事务:做好群众工作,排忧解难,化解矛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始终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于社会管理的全过程。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升市民幸福感和满意度。

例如,2010年4月,楚天金报公开征集各行各业有专业特长的义工.组建了“金报周末义工队”。此后,“金报周末义工队”迅速壮大,义工达到2万余人,每周到一个社区举办一次活动,已服务武汉市民30多万人。几年来。以金报周末义工队为代表的武汉市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给广大居民带来了切实便利。

4.立足解决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民生问题.践行“群众至上”理念.实实在在做好民生服务.为民众谋福利。

就业是当今社会人人关注的热点,媒体在就业领域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可谓开动了脑筋,主动出击,多方想点,谋划“多赢”之举,力求做足新闻、做好服务。

例如,2010年春节后,各地特别是沿海各地出现罕见的“用工荒”.一时引发全国关注。为此。武汉晚报联手国内数十个城市的30家主流媒体。共同为招工企业和求职者开通全国“跨省大招工”交流平台,为农民工、大学生等特殊群体开辟一条就业“绿色通道”。2011年2月。武汉晚报再次发起搭建“用工情报站”.联手全国15省市20家主流媒体,倾力帮求职者找工作。

又如,为帮助农民工更好求职,2009年到201i年,楚天金报记者三度与农民工一道赴珠三角、长三角多个城市。推出大型系列报道“赴沿海看求职”.实地探访鄂籍务工人员的求职之路,采集最前沿的用工信息,探寻用工背后的经济脉动,并与浙江等地媒体建立了“求职媒体同盟”,在企业与农民工之间架设了一座直接沟通的桥梁。

四、新闻媒体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报道的视角选择

1.以全局的视角。

新闻媒体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报道,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的高度和全局来评析分寸、把握报道,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来通盘衡量.掌握报道的基调与方向。

2.以发展的视角。

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推进的进程.不可能有固定规律与表现形式.更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我们随时都要以发展的眼光与视角来看待礼会管理工作中的现象与问题,理性剖析,研究并掌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理清发展的主脉络。

3以辩证的视角。

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运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探索与尝试可能都会带来结果显示“不确定性”和“两面性”。因此,媒体在参与报道中一定不可采取“一边倒”的态度,而是要不偏不倚,立场客观,辩证统一。

4.以民本的视角。

相对于“管理”而言,人民群众更需要的是“服务”。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昭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的核心问题是“民生”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新闻媒体惟有脚踏实地,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作出贡献。

媒体管理范文第2篇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生存发展受到空前挑战。新兴媒体凭借技术优势整合传统媒体资讯再传播,引发又一轮传媒革命,功能不断拓展的新媒体正在快速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延伸,推动社会结构变革和文化发展。凤凰卫视的成功转型为电视媒体树立了创新融合的新榜样,引起更多人对未来电视发展趋势及变革走向的思考。

我们目前正处在一个大数据时代,随着社交网络的逐渐成熟,移动带宽的迅速提升,云计算、物联网的应用多样,大数据的运用和创新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了种种的挑战和变革。时代召唤所有媒体在现有新媒体形式和还将开发出的新媒体形式前改变自己,必有革命性思维,才能促成跨越式大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必然的融合,将使媒体界限打破,迎来一个信息自由共享、交流互动的全媒体时代。

数字化浪潮冲击下,媒介融合加速

随着数据逐渐演变成为战略资产,传媒企业新的赢利点将集中在数据资产的运营方面。针对传媒企业的现实状况,分析其如何通过利用经营数据、用户数据、新闻产品数据实现精细化管理、个性化服务和数据内容的信息化服务,从而实现赢利转型。数字化浪潮冲击下,媒介融合加速,网络化渗透让电视面临着艰难选择,这种选择的艰难性来自电视媒体在两种现状之间的碰撞与困惑:一方面,电视媒体目前的经营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仍领跑其他传统媒体,日子仍旧好过。而要摒弃长期传统观念、颠覆既有发展模式,必然面临牺牲眼前利益的风险;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直面新媒体日趋激烈的竞争现实,积极应对网络化挑战。电视媒体选择网络化生存是历史逻辑、技术逻辑和市场逻辑发展的必然,摆在电视人面前的紧迫问题是如何合理制定战略和策略,以期在网络化生存的四条具体路径上发展得又快又好。这四条路径是:平台型网站打造、数字化频道改进、视频化业务拓展、移动化技术应用。 网络化技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力对电视产业的渗透必然要求网络化生产关系与之适配。电视产业新体制呼之欲出,网络化对电视产业新体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变革要求:经营体制的变迁、传输体制的变迁、制播体制的变迁、投融资体制变迁以及管理体制的变迁。

微传播成新媒体社会发展新动力

在各种新媒体尤其是微信出现后,社会的主流人群也都卷入了新媒体,传统媒体在支付较高采编成本后,却无法从新媒体那里得到相应的回报。中国新媒体发展进一步呈现移动化、融合化和社会化加速的态势。在这种态势下,中国新媒体出现了四个显著的变化,基于新媒体的微传播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动力。第一,微传播成为主流传播方式。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大行其道,微传播急剧改变着中国的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第二,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正在加速融合。传统媒体纷纷推出新媒体战略,拓展传播空间,而新兴媒体凭借技术优势整合传统媒体资讯再传播,新媒体引发又一轮传媒革命。第三,新媒体的社会化属性增强。功能不断拓展的新媒体正在快速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延伸。微政务成为创新中国社会治理的新路径。新媒体引发产业升级和互联网金融热兴。微交往、微文化正在推动社会结构变革和文化发展。第四,新媒体安全成为最重要的国家战略。新媒体正在超越传统媒体成为跨越诸多领域的“超级产业”,而新媒体的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各国国家战略考量的重点。2013年以来,在顶层设计的强化下,中国新媒体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中国正迈步从新媒体大国走向新媒体强国。

用创新思维和方法来应对当前媒介融合的趋势

自古以来,新媒体产生,旧媒体消亡都是正常的。近几年来,有人认为报纸将消亡,传统媒体衰弱,意味着主流媒体没有生存空间了。而其实,这是媒介形态的发展,而不是媒介主体的变化。近年来主流媒体一直有所作为,比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都在广泛运用新的传播形态,如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有些形态运营非常成功,主流媒体的影响力,而且很大。新媒体时代,会不断产生新的形态,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兴起,基于APP的新型传播形态发展很快,门户、论坛、博客用户都在下滑。因此,传统媒体一定要多努力,加强新媒体形态的运用、探索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只有采取最新的传播形态和手段才能具有竞争力。另外,张瑞生认为,除了采用新媒体形态和运营方式,主流媒体话语方式的转变,发掘适应受众的话语体系也很重要。

在全媒体驱动下,传媒的产业链条迅速延伸和发展。伴随新业务和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整个传媒产业链已经由传统的“内容供应商—内容消费者”单向的垂直的线性的封闭型链条演变成了以全媒体运营商为核心,由网络平台供应商、内容供应商、终端供应商、应用开发商、用户等上中下游多个部分共同组成的立体的网状的开放型的链条。处于核心位置的全媒体运营商连接各方需求,沟通多方市场,不仅要做好自身环节的建设,还要积极介入网络、内容、终端、应用服务市场的培育,培养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生态环境,比如,全媒体运营商可以与网络平台提供商开展合作,以助于网络与服务的开发和升级;可以与内容供应商开展合作,以助于产品的研发创新和适销对路;可以与终端厂商开展合作,以助于提升消费体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凤凰卫视的全媒体化进程

凤凰全媒体化进程始于2005年凤凰新媒体的成立。几年来,通过凤凰电视节目制作系统的数字化改造,凤凰已基本实现电视与新媒体的有机媒介融合。目前,在凤凰卫视访谈和脱口秀节目制作中,已开始充分考虑融入互联网的互动性,在节目制作初期就通过互联网预告节目内容,吸引线民即观众的注意,同时也请线民对嘉宾和议题提出设想。节目中,主持人通过网络即时与观众沟通,实现类似“CALL IN”互动效果。节目播出后,还通过网站对节目嘉宾和议题做网上调查。这种节目制作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互补、互动,冲击力和影响力得到加强。同时,凤凰节目制作采用先进制作系统,实现了“网台结合”。也就是说,凤凰一条新闻或一个节目内容生成后放到大洋系统中,凤凰网和凤凰各电视频道都可同时从后台抓取使用,利用新技术加快凤凰内部资源的有机融合,是目前着力进行的一项工作。

在凤凰全媒体进程中,凤凰品牌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彰显,极具个性、特色的凤凰内容,包括电视节目、周刊、广播等差异化内容,将附着在完美的媒体组合,包括卫星电视、户外大屏、广播、个人移动终端设备中推向细分的客户群,并产生良性互动。

主流媒体客户端建设成为媒体融合发展新阵地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舆论传播的方式,舆论引导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是对各级新闻宣传机构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一个考验,是需要共同破解的重大课题。黑龙江电视台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过新媒体的融合,研发新媒体产品,增强内容的传播力和市场的运营能力,和业界一起建设新的生态环境。 目前全省广电网络正式实现统一运营。自2014年11月末始,黑龙江省广电网络启动了重组工作。在全省广电网络重组工作领导小组和筹备组的统一部署、统筹推进下,全省各地、各单位服从大局,通力配合,于2014年12月19日签订了《统一运营协议》。

实现全省统一运营后,随着“全省一网”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广电网络的优化升级,电视互动点播、电视互联网等一大批特色服务将陆续部署上线,龙江百姓家中的电视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以统一运营为新起点,按照“边评估重组、边股份制改造、边筹备上市”的总体思路,我省广电网络还将完成资产评估、确股确权,在实施战略跨越的大格局中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和统一运营,构筑助力龙江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重要传播载体和渠道。

(作者单位:黑龙江电视台)

媒体管理范文第3篇

摘要:我校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以本地区植被茂盛、树种多样、农作物丰富的自然优势为依托,以本校美术师资雄厚、艺术氛围浓郁为基础,以亲近自然、培养艺术情趣为目标,构建了“标本图画”校本课程。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日,教学多媒体运用来辅助教学正以其庞大的课堂容量与空间、知识传输渠道的多样化,成为课堂教学创新改革的最优途径。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多媒体教学在远程教育、电教媒体的多方式综合运用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丰富多彩的画面,通过声音,欣赏更加形象的语句。形成层次多样、涉猎广泛的强烈视听冲击。借由此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兴趣,改变传统作文教学单纯文字的枯燥模式。更加直观、醒目、生动形象。从而最大程度优化作文教学的过程。在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同时,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近几年,我校尝试将多媒体更多引入到作文教学课堂中去,充分发挥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对作文教学的创新起到了长足的帮助。

关键词:校本课程习作素材电教媒体

1校本课程让学生真参与,让习作言之有序

小学生习作的基本要求概括起来说就是:语言通顺、条理清楚、内容具体、感受真实。“标本图画”的制作过程恰好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体验机会。事实证明,校本课程能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课程的完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成长的最好见证。这也提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学生参与习作的过程远比习作的结果更重要。

如果说,让学生抓住主线就可以把握住习作的条理和先后顺序的话,那么如何让自己的习作言之有物(内容具体),那就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了。美妙的种子画是小作者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每一粒种子无不凝结着小作者的艰辛,每一幅种子画都经过小作者耐心和细心的装扮,只有抓住制作者的心理活动、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方面来写,才会写出真实的感受,让人体会小作者的苦与乐。习作中特别要突出粘种子这个重点。实际上,内容具体与面面俱到是有本质区别的。如何避免面面俱到,那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好选材和剪裁,要从“菜篮子”中精选出自己最喜爱的“原材料”,并精心“料理”,直至“烹饪”出“美味大餐”来。

很多学生的作文过于平淡,读后难以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标本图画”校本课程的实施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体验教育。种子画的制作过程确实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没有亲身参与的人是无法感受的。种子画习作中可让学生在感受劳动者艰辛方面入手,进而歌颂劳动者的智慧;也可从节约粮食入手,进而歌颂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也可从创作意图入手,进而说明自己的表达意图。无论从哪方面入手,“真實”才有说服力,只有写出真情实感,才会感染人,教育人,打动人。

2借助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写作,现实生活是学生最好的选题宝库,为写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但由于学生涉世不深,缺乏生活的洞察力,在这样一个生活宝库中却难以寻求到适用于写作的优秀素材。再加繁重的课业等外界因素的限制,学生们的生活相对单一,使得学生很难真正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这个时候多媒体凭借它声影的综合优势极为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将多媒体引入作文课堂,可以充当“语文日记”这一角色。结合教学实际把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或事件通过多媒体记录下来,便于学生浏览查找。例如,我校录制了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献给母亲的歌》,通过多媒体技术剪辑,制作成光盘,提供给学生。可以自由下载观看欣赏。这样信息化教学管理无疑极好地重现了课堂教学活动。同学们既可以感受到课堂的实际氛围,还可以更加细致地观察自己所需的素材,真正做到声形并茂的主观信息。写作时可以有的放矢,文思泉涌,一篇篇好作文让教师欣慰不已。

电教手段的广泛运用,让学生对作文有了直观的评改,是优化作文评改的最好途径。既提高了作文修改的效率,还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通过把写得好的文章制作成幻灯片展示出来,进行范例讲评;也可以把典型的病句、病例投映出来,组织学生一起来分析、揣摩。在鼓励学生多多写作的同时,可以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每次作文后,教师都应当选择一些习作中的优秀语句和篇章,制作成光盘,注上姓名,提供给学生后期品评、赏析,引导学生自我点评,广泛讨论,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使得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涨的习作热情,体会到习作成功的欢乐,形成良好的写作氛围。使写作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一种自我展示的机会,一种认识社会,感悟人生的手段。

作为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学生习作的指导课应当有目的地去选取应用一些多媒体方式来指导学生,营造学生的写作氛围、优化教学指导过程、创新作文评改的途径,使学生观察有对象、思维有评介、表达有内容、作文有方法,解决了学生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有话说不明白,无事可写,有事写不生动的难题。让学生的习作条理清楚,内容具体,感情真挚是最基本要求,让学生学会作文,热爱作文,学会做人才是真正目的所在。我们的校本课程也仅仅是为学生写作提供素材进行了小的尝试,不管成功与否,都算作是基础教育改革大潮中的一朵浪花吧。让我用学生习作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吧。“有奋斗就有希望,胜利的结果固然重要,劳动的过程更加绚丽!”

(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石庙子镇西青苔峪小学,辽宁鞍山114000)

媒体管理范文第4篇

摘 要:

台湾当局在侨务领域积极展开侨务外宣工作,输出台湾的软实力成就。经过多年的发展,台湾当局逐步建立专门的外宣负责机构和外宣体系,这种侨务外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台湾侨务工作的发展,加强了海外侨胞与台湾的联系,提升了台湾在海外侨胞中的形象,其某些方式和手段,也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

关键词:

软实力;侨务外宣;侨务政策

近年来,随着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确立,软实力建设日益成为提升国家形象与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其中,对外宣传工作就是展示和推进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侨务工作与对外宣传密不可分,因此,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来争取海外侨胞的支持和认同,也是侨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以来,我国台湾地区在其侨务对外宣传中推动以软实力为主的发展战略,积极通过各种宣传媒介,竭力提升其“国际生存空间”优势,以图获得更多海外侨胞的认同与支持。本文着重分析台湾侨务外宣的历史演变、实施过程及其特点,同时也试图对大陆的侨务外宣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

一 软实力与对外宣传

软实力是相对于硬权力的权力衡量指标,它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从行为角度讲,软权力是吸引力。从资源角度讲,软权力是那些产生这种吸引力的资产。”[1]6在这里,软权力指的就是一种影响别人选择的软性能力,即某种吸引力,如文化、教育、意识形态和制度,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权力正在变得更少转化性,更少强制性、更趋无形化。”[2]107在信息化时代,软权力正在逐步成为一种占据主导型的权力类型。与硬权力不同,软权力突出权力的柔性化、非强迫化,因而更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软权力是一种通过让他人做他人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3]263可以看出,在某种程度上,软权力就是软实力,它实际上强调的就是一种主动的吸引力,而非外在的强制力。

在软实力中,信息资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传播则体现了信息资源的掌控力和影响力,一般而言,软实力越强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拥有很大的传播力,能控制和主导信息资源的输出与流动,从而对其它国家或地区施加影响,因此,要达成软实力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效果,必须构建良好的传播实力,获得对信息资源的控制。对外宣传就是指一种对外传播,即向其它国家或地区进行传播活动,改善在外界心中的传统形象。当前,“所有的政府都在一定程度上从事宣传活动,并把这作为它们在和平时期政府职能的一部分。”[4]25-26同样,在现代社会中,对外宣传也是任何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它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对外交往的重要环节。

在本文中,侨务外宣是指围绕侨务工作而展开的各种对外宣传活动,主要就是通过以大众传媒为代表的宣传媒介,面向广大海外华人华侨群体,积极展示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中所取得的成就,提供海外侨胞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并及时传达各级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同时,也积极展示海外侨社发展、侨胞活动等相关信息,传递海外侨胞的心声和意愿。总之,侨务外宣就是要围绕侨务工作的大局,充分利用一切有效的宣传媒介,树立良好的国家或地区形象,做好为侨服务,推动侨务政策的顺利实施。

二 台湾侨务外宣体系的演变

自清末民初以来,历届政府都关注对海外侨胞的宣慰与安抚,华侨通讯社即在此期间成立。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出于其立足、生存之需,对侨务外宣尤其重视,在“侨委会”下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收集侨务资讯,又陆续建立宏观周报、宏观电视,以至后来的宏观网络等。至今为止,台湾当局在侨务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对外宣传体系。

(一)从华侨通讯社到《宏观周报》

1941年,国民政府组建了华侨通讯社,隶属于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简称“侨委会”)。作为“侨委会”的新闻发布机构,华侨通讯社主要负责对海外华人华侨的宣传工作,其创立主要目的是“报导祖国及海外侨民侨社实况,沟通海外侨情,激发侨胞爱国热情,争取抗战建国的必胜必成”。[5]华侨通讯社通过发行侨务通讯稿,提供给当时国内的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使用,同时,也兼顾发行海外航空版新闻稿,供海外华文媒体采纳。

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以后,华侨通讯社继续得以保留,依然承担原有的对外宣传职能。1980年,台湾当局为了扩大侨务文宣工作,又增加出版《海光周报》,定期寄赠给海外的侨团、侨报、侨校、以及侨胞参阅。1993年7月,《海光周报》更名为《海光报》继续发行。1994年8月,《海光报》再次更名为《宏观报》。2000年3月,改名为《宏观周报》,至今不辍,成为台湾岛内唯一以海外华人华侨为发行对象的报纸。目前,《宏观周报》每期发行量约为4万份,由台湾当局定期寄赠给海外侨社、侨校、外国主流大学、社会图书馆及其驻外机构,遍及全球近400个赠报点。此外,还将《宏观周报》的新闻稿件免费提供给海外华文媒体使用。

作为影响海外侨胞的重要文宣媒体,《宏观周报》的内容主要包括:焦点新闻、台湾要闻、两岸三地及重要地方新闻、侨教华商经贸、侨社动态、医药生活广场及青少年园地、文艺副刊及旅游天地等。另外,还进一步加强了原有的副刊版面,鼓励海外的侨胞、侨校投稿,增强报纸与侨胞之间的互动。台湾当局为了适应数字化媒体的发展,扩大海外文宣效益,还增设了《宏观数字多媒体周报》。

(二)宏观电视和宏观广播的成立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侨务施政,台湾当局对侨务外宣工作不断进行调整,逐渐转向播送多元化的外宣节目,服务海外侨胞,以期让更多的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认识台湾、认同台湾、支持台湾。2000年3月1日,台湾“侨委会”成立了第一个“国家级”对外电视频道——“宏观电视”(http:∥www.mactv.com.tw),同样供海外受众免费收看。“宏观电视”的卫星传送信号范围包括了亚洲、北美洲、中南美洲、欧洲、中东、南非等地区,并加强与海外华文电视合作,授权业者转播“台湾宏观电视”,使“台湾宏观电视”节目深入海外侨社。宏观电视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为台湾打开了一扇面向全球的窗口,特别是让原籍属于台湾的海外侨胞有了了解台湾的渠道。

“宏观电视”原来由“侨委会”负责制作播出,2007年后,随着台湾“党政军”力量退出媒体,“宏观电视”的制播权转交由公共电视基金会负责, 全天24 小时报导台湾的政经、社会、文化现状。 由于“宏观电视”的主要任务在于反制中国大陆对海外侨社的“文宣统战”,与单纯的文化性电视频道不同,“宏观电视”更是一个以海外的华人社群为对象,具有文化、教育、政治等多元功能的电视频道。在公共电视的节目制作中,“宏观电视”更多地向全球观众提供台湾地方文化、推介台湾自然景观,宣扬其社会价值。台湾当局试图借此提升其影响力,其目的颇为彰显。

除了“宏观电视”之外,台湾当局还设立了“宏观广播”,全面强化海外文宣力量。从2010年,“侨委会”就与台湾“中央广播电台”(简称“央广”)合作推出“透视大侨社”节目,对外传播台湾的侨务政策及最新侨讯,协助有关部门推展侨务工作。此外,“宏观广播”每半年还推出“侨情实时通”节目,现场实时答复侨胞提问,成为“侨委会”与海外侨胞沟通的平台。节目内容分为二个单元:“全球侨讯”以报导亚洲、欧洲、北美洲、中南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区域最新的侨社新闻为主;“侨务快递”则以专题报导或专访形式,将“侨委会”举办的各式活动、执行的侨务工作以及重要讯息,透过“中央广播电台“的国际频道,向全球的海外侨胞传播。

(三)宏观网络媒体的成立

从上世纪90年代之后,台湾当局开始调整侨务外宣体系,重点发展网络媒体。为了提升网络的宣传服务功能,台湾当局特别注意整合侨务外宣媒体,在2006年,台当局就成立了“侨社新闻网”,每月上传超过400条的海外华人新闻,运用影音科技,结合文字、影像,提供给海外侨胞点播收看,并可自行下载使用。2002年11月,台湾“宏观网络电视”的网络直播与随选视讯平台正式开播,免费提供海外侨胞上网收看“台湾宏观电视”,甚至还可以提供5,000人同时上网,其随选视讯功能(VOD)可随时点选“台湾宏观电视”在一周内的首播节目、一个月内的新闻杂志型节目。如此规模在当时的全球传媒界也属领先。

“宏观影音电子报”前身为“宏观电子报”,成立于1999年6月,以“心系台湾,放眼世界”作为服务宗旨,通过互联网传播,提供多元化的实时新闻信息。“电子报”还传送最新新闻信息与图片,提供海外华文媒体刊登,以促进台湾和海外的信息交流。为迈向网络化服务的目标,“电子报”通过网络连结“台湾宏观电视”新闻性节目,提供立体化的影音新闻,并将“宏观周报”按期转载于电子报,方便海外侨胞阅读周报。同时也保留“电子报”原有的侨务新闻、实时新闻、重要文稿、一周评论、最新消息专区、气象讯息、宏观快讯、读者投书及新闻检索等内容。从此,“电子报”正式转变为具有多媒体性质的“宏观影音电子报”。

(四)海外华文媒体的合作

一直以来,台湾在海外培植、拥有大量的华文媒体,这些媒体对扩大台湾影响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早在1976年,台湾报人王惕吾在美国就创办了华文报纸——《世界日报》,至今该报在美国华文报业的占有率仍然相当高。除了《世界日报》外,《美洲中国时报》《国际日报》《台湾日报》《台湾时报》以及《太平洋时报》等华文媒体也相继创办,对当时的台湾移民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1980年代以来,华文广播、电视先后大量出现,1990年代,网络平台也开始以动态影音的方式,实时传递各项新闻,以飨海外侨胞。[6]67

对于这些海外的华文媒体,一直以来,台湾当局积极深耕培植,视为影响海外侨胞的重要资源。鉴于此,台湾方面专门加强与海外电视媒体合作,授权转播“台湾宏观电视’,使节目深入到海外侨社。“侨委会”为协助海外华文媒体发展,还设立了专门的经费补助,并邀请海外华文媒体回台湾参访,以便对台湾作有针对性的文宣报导,为其所用。此外,台“侨委会”还购买“中央通讯社”新闻稿源,免费提供给海外华文媒体使用。据统计,在2004年,申请该项新闻稿源服务的海外华文媒体就达到了132家。“侨委会”还建立“海外华文印刷媒体电子网络传版系统”,通过网络传播的形式,专门向一些海外的中小华文媒体提供新闻稿源服务。[7]15

海外华文媒体作为台湾侨务外宣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岛内的大众媒体一起共同构成了台湾主要的侨务外宣力量,对台湾的侨务外宣工作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海外华文媒体积极参与传播台湾当局的侨务政策、侨务动向等,提供海外侨胞需要的信息资讯,成为海外侨胞了解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窗口,由此也加深了部分海外侨胞与台湾的联系。

三 台湾侨务外宣的主要特征

(一)官方控制下的侨务外宣机构

“侨委会” 作为台湾最高的侨务行政机构,一直在侨务外宣领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早期成立华侨通讯社,到致力于建立完善的“宏观家族体系”,包括了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全方位的宣传媒介,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及时传达台湾在侨务方面的政策动向等资讯。在“侨委会”的领导下,台湾的侨务外宣媒体也拥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并在节目制作上直接受到“侨委会”的管理,充分体现出了台湾当局在侨务领域的政治意图。

“侨委会”作为台湾侨务外宣工作的主管机构,直接负责外宣媒体的政策舆论导向,以及处理外宣媒体的日常事务,如加强与外界的联络、沟通、协调等。但是,在具体的节目制作过程中,“侨委会”很少会直接侵犯媒体的专业运作,即坚持所有权与制播权的分离,例如“宏观电视”转交由独立的公共电视基金会制作播出以后,“侨委会”就不再负责对宏观电视的具体节目制作,电视媒体的专业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从而也使得宏观电视的侨务外宣品质有了极大的提升。

(二)软性的侨务外宣工作

在台湾,侨务外宣主要为台湾当局的政治利益服务。但是在具体的侨务外宣方面,却展现出较为软性的色彩,即扮演的是服务者与供给者的角色,而且更加强调对华人华侨在信息咨询方面的提供,例如台湾的“宏观家族”,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提供了大量的各种新闻资讯,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信息,能在第一时间让海外侨胞及时了解台湾发生的新闻资讯,满足海外侨胞获悉台湾资讯的需求。再如 “台湾股市实时行情信息”,在每日开盘及收盘各播出30分钟,供海外侨胞了解台湾股市的最新动态,增加投资商机。为配合推展台湾观光,“侨委会”还特别制作播出了观光旅游节目——“台湾逗阵行”。台湾的侨务外宣甚至借用了先进的数字化网络技术,让台湾和国际社会保持了信息的同步化,例如“侨委会”就专门制作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宣短片、新闻杂志型节目,深度介绍台湾当局的施政情况,仅在2009年,就制作了“侨委会—邀您看台湾”系列文宣短片。这些节目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海外侨胞对台湾的了解和认识。

除了介绍台湾各种信息资源之外,台湾的侨务外宣媒体也积极推动与海外侨胞之间的联系,例如“宏观电视”以介绍全球华人与华社动态为主,以“服务侨胞”为宗旨,专门设有华人地球村网站,跨洋制作了“四海侨心”连续剧,大力宣扬海外侨胞艰苦奋斗以及如何在异地生根、争取权益等历程。[8]从2009 年6 月至10 月,“侨委会”举办了“看见梦想─华人金侨奖短片征选活动”,吸引了世界许多地方华人的关注。通过这种全球性的纽带联结,拉拢了许多海外华侨华人社团。此外,台湾的侨务外宣还重视输出台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软实力优势,进而取得海外侨胞的认可和支持。在各种报纸、电视、广播以及网络媒体上,都能经常性地见到各种介绍台湾在近年来取得的各项建设成就,如强调特有的“民主灯塔”、中华文化、科技创新、影视文化等。可以看出,台湾当局的侨务外宣不是简单的政策性输出,更是一种多元化的传播营销,依靠文化、教育、卫生等载体,对海外侨胞实施软实力影响。

(三)多元化的侨务外宣体系

目前来看,台湾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多元的侨务外宣体系。除了传统的平面媒体之外,先后成立的“宏观数字多媒体周报”、“宏观周报实时新闻网”、“宏观电视”、“宏观网络电视”、“侨社新闻网”、“宏观广播”等,整合成统一的“侨委会宏观家族”,从而形成了台湾在侨务外宣领域的宏观体系。

在某种程度上说,台湾的侨务外宣体系已经初步完备,形成了拥有报纸、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的多媒体宣传平台,并且经过统一整合之后,构成了相互支撑、互为一体的多元化宣传媒介。在播出技术方面,也体现出了较高的专业化水平,注意运用先进的数字多媒体技术,尤其借助了互联网平台,将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集中整合,大大提升了侨务资讯的传播和流动。在节目内容规划上,以“宏观家族”为代表的媒体,从侨胞的需求和外宣特点出发,陆续设置了丰富的内容节目,如中华文化、旅游资讯、美食文化、人文艺术等,并且通过汉语、闽南方言、粤语、英语等多个语种进行播放,提高了海外侨胞对相关节目的兴趣。

但是,由于其政治、经济力量的局限,加上缺乏具有国际性的跨国媒体,台湾所依托的侨务外宣媒体都产生于台湾岛内,对海外华人群体的辐射力还是相当有限。近年来,台湾侨务机构为了加强和海外华文媒体合作,不得不拨出巨额经费,资助海外华文媒体赴台采访,无偿提供节目资讯供海外华文媒体播出,与海外华文媒体共同举办相关活动,从而借助海外华文媒体的天然优势,以期弥补台湾侨务外宣工作的不足。

四 台湾侨务外宣的影响与对策

对外宣传可以提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形象,改变国际社会的固有看法。侨务外宣通过对外宣传,可以更好地做好海外华人华侨的工作,提升海外华人华侨与国家的联系,增强海外华人华侨对国家的认同和支持。长期以来,台湾当局不断提升侨务外宣工作的力度,就试图全面展示和输出台湾的软实力成就,进而提升台湾在海外华人华侨中的影响力。

(一)强化侨胞的认同与支持

一直以来,台湾当局在侨务外宣中坚持“加强海外文宣工作,凝聚侨胞共识”。从“两蒋”时期开始,台湾当局就利用专门的侨务宣传机构,谋求国民党政权在海外华人社会中的合法性。近年来,台湾方面企图拓展自己的国际生存空间,继续打开海外侨胞市场。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台湾当局不断试图完善现有的侨务外宣体系,尽可能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介来获得海外侨胞对台湾的认同和支持。例如在2011年,台湾的侨务外宣媒体就不遗余力地配合台湾当局的“中华民国百年庆典”,在海外侨社中展开各种纪念活动,试图拉拢海外侨胞。通过多年努力,以宏观电视为代表的“宏观家族”已成为各地侨胞及国际友人认识台湾、认同台湾,进而支持台湾的文宣利器。[9]59

尽管如此,在两岸关系格局中,随着大陆影响力的日益提升,特别是大陆外宣媒体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台湾侨务外宣无法逆转其海外影响力日益下滑的趋势,即便通过任何外宣工具,强调“认同台湾、支持台湾”,也无法改变“一个中国原则”在海外华人社会中的既成事实。

(二)展现台湾的软实力成就

近年来,台湾当局迫于其面临的各种压力,开始试图通过外宣媒体来展示台湾的软实力成就,其对外营销实质就是推行所谓“文化外交”,即试图通过对外宣传的方式,向海外侨胞介绍台湾在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试图强化台湾在海外侨胞中的正面形象,为其合法性奠定基础。

在对外交往中,台湾将软实力确立为自己的长期发展战略,即大力发展台湾的所谓民主制度、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公民伦理、中华文化等,来提升台湾的国际地位和形象。在侨务工作中,台湾当局也越来越倾向于将侨务外宣与软实力相结合,积极利用大众传媒宣传台湾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专门针对海外的华侨华人群体,开设了中华文化、台湾美食、旅游观光、文化创意、科技创新、文化教育等节目,借此让海外侨胞更多地了解台湾的优势,提升台湾在海外侨胞中的地位。应该说,台湾当局在侨务外宣中所采取的软实力战略,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发挥了台湾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让相当多的海外侨胞通过侨务外宣,逐步认识到了台湾的软实力优势,从而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三)针对侨务外宣的政策建议

台湾当局大力推动侨务外宣,展现自己的软实力成就,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争夺海外华人华侨资源,提升台湾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拓展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在当前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格局下,两岸在侨务外宣领域,也应该坚持“求同存异”,积极携手共进,共同在侨务外宣中展示“一个中国”的国家形象。

首先,两岸的侨务外宣要遵守“一个中国”的基本框架。在当前的政治格局下,双方在侨务外宣领域基本还是各自为阵,各说各话,在缺少协调与信任机制的前提下,很容易造成一种彼此争夺侨务资源的态势,不利于两岸关系稳定的和平发展,更会对两岸的“一中共识”格局带来冲击。因此,拓展侨务外宣不能成为谋求台湾“去中国化”的途径,更不能试图借助侨务外宣,在海外社会中推动“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两岸在侨务外宣领域应该确立“一中”框架,通过各自的侨务资源来整合海外华人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其次,对于台湾方面开展的“侨务外宣”活动,大陆方面也要积极进行政策评估,主动借鉴台湾方面一些可取的侨务外宣模式,加快将大陆巨大的软实力优势转化为侨务资源优势,特别是在海外华人社会中,大陆也可以积极运用多元化的宣传媒介,积极向海外华人华侨介绍大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各项成就。要善于学会运用外宣工作的特点,将传统的媒介宣传工具变为信息的服务平台,使得我们的外宣工作更加富有人情化,从而推动海外华人社会对我们侨务工作的认同与支持。

最后,两岸可以在侨务外宣领域逐步展开合作。当前,两岸关系日益深化,两岸的侨务外宣工作也可以在多方面展开合作,诸如推动两岸所属的侨务外宣媒体建立信息分享平台,共同交换侨务资源,举办相关的外宣工作会议,联合组织海外华文媒体的采访活动等等。总之,侨务外宣工作对两岸意义重大,两岸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求同存异”,到“聚同化异”,最后实现“利益一体化”。沿着这个合作路径,两岸侨务外宣就可以产生一种积极的合力效应,达成凝聚侨心、侨情的目的,最终形成海外华人华侨对“一个中国”的共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Joseph S Nye, J r 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New York: Public Affairs,2004.

[2][美]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M].张 洁,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张徽贞.华侨通讯社[EB/OL].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215.

[6]吕萍芳.华文媒体与美国洛杉矶台湾移民社会初探[J].中兴史学,2008,(14).

[7]张富美.2004年侨务委员会委员长报告[M].台北:“侨务委员会”,2005.

[8]李鸿阶.台湾侨务政策新变化及其政策建议[EB/OL].(2003-06-18)[2011-07-11].http://www.fjql.org/qszl/xsyj9.htm.

[9]96年侨务委员会会议实录[M].台北:“侨务委员会”,2007.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in Taiwan Based on Soft Power Perspectives

AI Ming-jiang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qiao Univ., Quanzhou , 362021, China)

The Taiwan authorities carry out the work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in order to output the advantage of soft power in Taiwan. After many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Taiwan authorities has founded a special propaganda organization and system gradually, which in a certain degre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in Taiwan, strengthene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overseas Chinese and Taiwan, improved the image of Taiwan in overseas Chinese.The way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s worth studying and borrowing for us ——China Mainland.

Key words:

soft powe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policy of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责任编辑 龚桂明】

媒体管理范文第5篇

摘要:在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融媒体形态实质上是不同媒介形态聚合关系形成的媒介系统,系统范式的研究就是梳理系统内要素“关系”的过程,不断嵌入媒介环境中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媒介资源的关系赋形、关系赋权和关系赋能。关系嵌入下的融媒体形态逐渐具有了平台组织的属性。随着关系的不断聚合,关系本身开始呈现数据化态势,以大数据为特征的融媒体生态环境逐渐开始生成。

关键词:融媒体形态;系统范式;关系;平台

系统论强调以整体、全面和历史的眼光观察和认知世界。世间万物都是由诸要素结构而成,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并不取决于各组合要素本身,而是取决于系统要素间的结构性作用,即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论的实质是关系作用,而关系则是影响系统演化的重要基础和结构性保障。在融媒体技术环境中,传播活动呈现出要素复杂、关系多元、非线性链接等特征,关系嵌入成为融媒体生态系统建构的全新路径,由此激活了媒介系统与其他社会复杂系统的作用与融合,着眼于关系理论的系统范式成为推动有关融媒体形态研究观察与推理的框架和依据。

一、媒介系统范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媒介系统是构成要素围绕着其功能建立起来的关系整体,相对于媒介系统中的各实体要素,“关系”表现为媒介环境中随处可见的动态平衡中的规则性存在,要素的实体性存在与“关系”的规则性存在具有共生性,要素的生成意味着“关系”的同时嵌入。社会学者艾尔·巴比将范式作为社会理论的要素加以分析,他认为“范式提供视角”,理论则强调“解釋其所看到的东西”。以媒介系统范式研究关系理论,是强调关系的动态性调适与平衡且对内部要素加以分析考察的基本视角。王怡红将系统范式定义为:以系统理论为研究视角与框架,运用系统原理解释不同事物间通过不同方式发生的互动、关联、差异与张力。关系理论的渊源开端于“结构主义生物学”,之所以引起包括传播学在内学术共同体的广泛关注,是因为人作为生命体生存于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社会系统作为整体的环境反映着内部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对此,帕罗阿尔托小组、贝克斯特、斯图尔特等从人际系统出发,对交流及“关系”加以理解和研究。①

系统论对于关系范式的研究处在一个不断调适的动态过程中,其视角主要源于系统自身的演进与变迁。研究者运用系统方法把握系统中要素的关系发展,运用互动理论、对话理论以及辩证理论考察社会系统中人际间的交流与传播。

第一代动态平衡系统把“关系”作为基本观点。关系传播学者达克(Steven Duck)认为“关系是一件未竟的事情”,这充分表明系统的动态演进源于关系的不断建构和发展。不过,第一代系统论对于“关系”与“结构”的内涵未能厘清。在多重设定的关系语境中,要素的存在确定了系统的存在基础,“关系”则确保系统处于稳定的结构形态,但显然“关系”本身是不可能被实体化的②,也无法替代实体要素存在并产生影响。

第二代系统论将自组织系统运动结构置于核心位置,认为系统是构成其要素组成的关系网络,以系统运动结构作为一种考察框架。在媒介系统中,媒介系统内的生成网络存在并反复产生同一构成要素时,构成要素和作为关系的网络将同时成立。③以印刷媒介为例,媒介系统中的组织传播机制一旦稳定且报刊以时间为周期不断被印刷、发行后,这种媒介形态及其依存的媒介系统就会稳定下来,直到一种更加新兴的媒介兴起,阻断这种关系网络为止。自组织系统论的关系主义强调使运动系统暂时停止,以寻求一种构成要素与静态关系网络之间潜存的作用关系,这显然与动态变化的系统关系相互矛盾。

第三代自生系统论考察复杂系统时,考虑到系统内生的要素复杂化且由此形成多个单位,要保持自生系统能够维持自我的单位体,多个单位体之间发生的关系叫作“耦合”④。耦合是指彼此作用的单位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程度的一个量度。媒介作为社会系统自生系统的单位体,并不是人的复合体,而是能够不断产生出新的媒介形态的自生系统的单位体。⑤因此,从媒介的系统范式考察“关系”,就是要考察要素不断聚合并不断嵌入系统组织时,系统关系对于媒介形态演进过程产生的动态影响。

从媒介演化的视角来看,在传统的线性传播活动中,优先考虑内容的生产与传播,由此形成的关系仅仅带有附加性意义。随着传播活动的发展,传播介质开始产生出大于传播内容所呈现的意义时,“媒介即讯息”理论便为人们所接受。伴生新兴媒介技术的创新扩散,以新媒体技术赋能推动融媒体形态化,这一革命性媒介形态演化使得媒介形态本身失去了文化的意义,取而代之的是推动媒介系统演化的传播“关系”的生成。⑥

如果说第一代系统论强调了传统线性传播中关系的动态延伸与扩散,由此形成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环境,那么第二代系统论则将新兴媒介环境中自组织群落作为考察对象,确定人际关系的数字化建构与意义所在,而第三代系统论基于复杂数据环境下不断涌现的关系加以分析,形成关系的数据化生成与测评。系统论的发展与演进实际上与媒介系统的复杂化过程相吻合,其伴生于媒介系统范式的不断形成与调适。

二、作为媒介资源的关系

关系在社会环境中作为社会资源而存在,对此,有学者认为关系的社会资源属性主要表现为:嵌入个人社会网络中的这种资源,不为个体直接占有,而是借由个体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所获得。⑦作为特殊媒介资源的关系,并不是个体直接获得的信息资源,而是通过媒介环境中的个体或组织获得的资源,如通过媒介信息获得的经济、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资源。在现代报业充分发展之前,媒介资源是作为一种可以垄断的“关系”存在,如中国古代社会的“邸报”,不仅是一种信息内容的垄断,更是一种“关系”话语的资源垄断。大众传播形态的媒介,因为受到单向度的传播控制,倾向于成为封闭的语言。“封闭的语言不能够进行证明和解释——它只传达决断、宣判和命令”,因此只能算是仪式化的政治符号。⑧封闭语言的媒介传播,其关系内涵被赋予政治、经济、文化的资源属性。

大众传播作为近代以来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活动,潜存着多重作用关系,其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在线性关系中所处位置不同,只能借由媒介这一中间介质形成一种间接的作用关系,正因为媒介的连接作用,媒介内容本身遮蔽了传播与受传者之间的作用关系。⑨

直到互联网新媒体出现,媒介中的关系资源才被更为广泛的大众所接触,媒介环境的去边际化使得封闭的语言被解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网络媒介重新缔结。媒介资源的潜力尽最大可能地得以释放,媒介关系与社会网络关系近乎同构,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的融合更是形成一张无限扩张的资源关系网。不断嵌入媒介环境中的关系被赋予的功能特性不断强化,从环境建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媒介资源的关系赋形、关系赋权和关系赋能。

1.关系赋形

关系赋形表现出的是在系统有机构成过程中,关系对于系统要素的序列影响。有机体结构论主要包括两种观点:一是由有机体系统显示各要素、各部分的独特所构成的关系;二是由有机构成网络建构成一个阶层,多个阶层共同建构起有机体。应该说,关系影响到媒介形态本身,即:人际关系影响着口语传播的环境和形态;机械的单向度关系影响着大众传播形态;网络社会关系影响着互联网新媒体形态。关系赋形是基于有机体结构论的立论,强调系统要素从存在到演化最终形成变迁的动态特征。在新兴媒介环境中,关系赋形对于在不同媒介形态之间寻求一种结构上的平衡,并着力建构有利于集中媒介生产要素的服务平台,提供了全新而有意义的建构思路。

当然,关系赋形并不意味着关系对媒介结构的因果作用,关系与结构具有同构性,也就是说媒介关系随着媒介要素的产生同时产生,考察媒介形态,同时也必要考察媒介系统内的关系构成。关系赋形带来的不仅仅是系统内要素的结构关系,还包括因为系统开放引入的系统外要素的作用和影响,由此带来媒介系统的优化与升级。大数据时代,关系聚合形成各种关系的有效接入,为关系赋形提供了技术资源。⑩因此,关系赋形可以看作是媒介系统演化的结构性动力之一,是实现媒介资源有效整合、优化传播环境的动态调适过程。

2.关系赋权

与关系赋形的结构性影响相比,关系赋权强调的是话语权的分配与使用问题。从社会构成来看,媒介作为行使政治权力与社会权力的一种手段,禀赋特有的话语权力。新媒介的出现能够打破原有的垄断局面,建构起新的话语体系。媒介赋权是通过媒介关系实现的,因此被看作是“关系赋权”,关系指向决定了关系赋权的范围与环境。印刷媒介的出现扩大了既往的沟通范围,其重新建构的关系决定了能够识别文字且处在传播链条上的人群,才能在这种收受关系中被赋权。到了广播电视时代,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时代来临,在组织传播行为中,传播者以把关人的角色,进行传播信息的过滤。单向度且经过过滤的关系赋权仍限于传播者的支配权使用,因此,关系赋权仍是垄断性的有限赋权。开启关系赋权大门的钥匙是具有交互性、非线性连接的互联网新媒体环境。1996年,尼葛洛庞帝曾经预言,数字化生存具有天生的“赋权”本质。20年后,互联网对社会中“相对无权者”的关系赋权可以说史無前例。互联网新媒体的赋权意义在于,关系赋权不再具有选择性和垄断性,而是在激活媒介系统内所有要素后,形成的个体之间非线性的交互关系,实现了系统内部“自我关系赋权”的“关系革命”,由此带动媒介话语权释放和个体创造欲望极大程度的激发,关系赋权真正得以在网络社会环境中实现。

3.关系赋能

赋能是“关系转换”过程中生成的能力或能量。洛根在总结麦克卢汉媒介规律时,提出一套使新媒体形态成为可能的赋能技术(enabling technologies)理论。赋能技术作用于媒介,形成全新的媒介形态过程,就是关系赋能的过程。其实关系本身作为一种能力,形成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媒介环境中,带动媒介形态的演进和变迁。近几年不断被提起的“互联网+”就是强调以互联网连接一切,对不同行业赋能的过程。印刷媒介时代报纸与商业实体产生互动关系,以广告传播提高商品的认知度和美誉度,促进商品销售,这一过程便是关系赋能的过程。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以自身具有的能量,“把一种新的能力或DNA注入各行各业,使各行各业在新的环境中实现新生”,这是融合媒介时代关系赋能的具体路径。在具体的指标量度问题上,关系的嵌入性可以作为核心的指导性指标,对于“互联网+”过程的关系赋能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将决定媒介演进与变迁的基本方向。

作为媒介系统内具有赋能价值的“关系”,在媒介生态系统演进中通过系统负熵引入推动媒介形态的演进与变迁。

三、关系嵌入下的融媒体组织形态

媒介组织形态是一个历史环境中形成的概念,不同历史时期的组织形态有着不同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组织行为和组织传播伴生于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并不断地积蓄以形成特定的表现形态。媒介组织形态一般来说是处在媒介系统内的、在媒介内容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内在行为约定。借用学者彭兰对大众媒体的描述,“大众媒体是在无限的信息中进行有限选择,并人工地将这些信息封装到一个个封闭的‘作品’里”。显而易见,“选择”与“封装”过程是组织传播的过程,采用固定的范式来“选择”与“封装”,则构成了大众传播的媒介组织形态。当然,组织行为本身也是在一定关系下形成的秩序,因此关系嵌入必然影响到媒介组织形态。比如政治关系嵌入后带来对有政治倾向性信息的汰选;经济关系嵌入后带来对于特定商业类信息的汰选。关系嵌入本身就意味着关系赋形、关系赋权和关系赋能等行为的产生,由此产生不同倾向的媒介组织形态。这也充分说明了媒介组织形态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处在一个相对开放且不断演进的社会环境之中,其自身可以视为一个系统的存在。随着关系嵌入的不断增加,作为系统的媒介组织形态也趋向于复杂化,“关系革命”的爆发不仅带来关系传播的兴起,也将媒介组织形态建构纳入一个全新的研究视野。

1.融媒体组织形态的平台化趋势

“关系革命”以再造媒介生态的勇气,将用户引入媒介环境的核心位置,并开启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非线性交互关系链接。媒介组织形态第一次把用户与客户关系嵌入系统中来,实现了全流程系统要素的完整对接。在这种融媒体生态环境中,媒介形态本身的意义被弱化了,媒介内的“部落化”组织形态开始显示意义,这是融媒体组织形态的显著特征。从这个意义上看,融媒体无法按既往媒介组织看待,因此有学者从传媒经济学视角,认为融媒体其实只是一种全新的“媒介平台”。融媒体的关系聚合决定了其的确不具备以往媒体的组织形态,而是一种多元关系以媒介形态完成的聚合。

融媒体是一个内容集成和信息发布的系统,更是一个开放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按照这一思路,融媒体平台就是一种嵌入了关系的融媒体组织形态,它通过时空环境完成资源聚合和关系转换以产生意义,由此形成传媒产业价值。因此,“媒介平台就是一个关系的转换器”。随着关系不断嵌入,媒介组织形态趋向于平衡。对媒介平台的内涵解读,不同学者理解不尽相同:有的学者认为媒介平台包含网络化、链接性、有边界三个层次;有的学者认为媒介平台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虚拟性。解读的不同,主要缘于考察视角的不同:前者基于形态特征考虑,后者则将组织的功能性作为参考指标。

2.融媒体形态的超链接发展趋势

从作为介质的融媒体平台和作为关系的媒介平台的两个不同层次加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融媒体平台介质化体现为媒介泛形态化,将不同媒介形态聚合于同一介质,如移动媒介手机,通过App技术的加载,集成了微博、微信、QQ等多种社交类媒介形态。从社交关系结构上看,微信、微博等均被看作是不同的媒介形态。聚合后的载体,不再禀赋单一媒介功能,而只是一个物理意义的介质。未来的媒介形态,将以介质的同一化与媒介的无形化方式生存,介质则以移动化、便携式和超链接性呈现,可穿戴媒介设备以介质形式出现,成为新型融媒体平台。

作为关系的融媒体传播,呈现出时空与社会嵌合式链接的复杂关系存在。在嵌合过程中,融媒体的时空深深地镌刻着社会的烙印,社会景观一一在传播环境中得以呈现。作为关系嵌入的融媒体平台,则可以看作由相互作用、相互信赖的若干部分聚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融媒体平台实质就是有清晰边际的系统,经过平台要素的无限链接,形成稳定的运行环境。关系的嵌入过程,意味着媒介组织形态的建构过程,这一过程也伴随着要素的模块化建构。媒介平台是融媒体最主要的媒介组织形态,它是基于关系建构的一种新型生态圈,其不限于网络操作平台的外延能夠扩展到线下活动,如网络商务的线下物流、投递等,这些行为甚至使其超越了媒介的狭义范畴,是借由媒介的关系链接与延伸。此外,融媒体平台作为媒介组织形态,其内在的组织具有显著的自组织特征,系统内部各要素自主地完成秩序化过程。

3.融媒体形态的超时空关系建构趋势

就时空属性而言,融媒体形态是一个高维时空媒介。对于时空的论述,“超弦理论”(superstring theory)认为,现实时空维数达到了十维,包括人们熟知的三维空间附加时间而成的四维时空维度,在此基础上,还同步存在六个额外且紧缩的维度。在人们生活的高维度时空环境中,高维度时空所产生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必然影响到人们对社会认知存在的局限。融媒体形态本质上就是一种高维媒介,“它比我们过去所面对的那些传统媒介都多出一个维度,生长出一个新的社会空间、运作空间和价值空间”。可以想象,高维度的融媒体形态如果运用传统媒介经营管理方式加以运营,必然会带来投影与降维的偏差。与此同时,融媒体作为高维度媒介在不断演化着,其超时空的关系建构也难以透过表象加以评测。融媒体平台间的超时空跃迁,实质上也带来时间和空间物质形态的改变,构建出一个“流动的空间”(space of flows),由此形成空间上关系的“在场感”。时空转换维度发生在从“实”到“虚”再到“实”的关系转换过程中,融媒体传播所面对的,是现实时空界限的逐渐消失,由此形成融媒体时空中“确定性”关系的超越。

当然,不论是时空超越还是时空折叠,都需要融媒体技术赋能才得以实现。关系嵌入下的融媒体叙事时空,是一种超越现实媒介时空的虚拟存在,融媒体叙事时空依赖各种不确定性关系实现“时空拼贴”,从而完成各时空话语的“共时共在、在线在场”。关系嵌入是时空跃迁的主导力量,其附着于融媒体平台的现实时空中,以虚存方式等待融媒体技术的唤起。关系嵌入的融媒体形态,实质上是多重时空的非线性组接与融合,以融媒体平台的现实时空为接入口,强调融媒体时空的一体同构、非线性以及动态化时空跃迁,相比传统的媒介时空建构,更加突显出融媒体技术的独特魅力。由于融媒体时空的一体同构,所呈现出来的媒介现实时空、超链接时空在时序上同步延伸,空间则相互嵌套,关系结构过程中“此时此地”与“此时彼地”彼此嵌套,叙事时空达到了高度统一,叙事窗口也彼此叠合。

四、关系聚合与关系数据化

媒介的演进可以看作是一个媒介关系不断调适的过程。在媒介生态关系中,最原始、最核心的关系是传播信源与信宿的直接沟通。然而随着媒介技术发展,介质化传播开始兴起,伴随介质传播的关系建构趋向于复杂化,信源与信宿之间的直接关系趋向于间接转译,双向沟通也转向单向度的传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单向度线性关系和次级关系影响核心关系的建构,内容传播成为主导,关系的层级建构成为传播活动中的普遍范式。关系层级建构体现为中心组织控制、对外辐射延伸的主要特征。

对外辐射的关系建构看似繁杂,实质上只是单向度的辐射,且内容是工业化的标准生产,尽管接收者产生的反应可能千差万别,但构不成沟通回路的传播弱化了关系的存在,在内容得以扩散的同时,传播过程中的核心关系被置换与弱化。大众传播带动的仪式化表现加强了传播过程中组织秩序的建构。戈夫曼以拟剧理论表现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前台和后台的行为差异,大众传播建构的就是前台与后台加以区隔时凸显前台表演效果的媒介生态环境。这一隔离带来的是核心传播关系的戏剧化呈现,因为要保证这种传播仪式的完整和可持续性,前台场景必须获得尊重,后台场景也同时要被遮蔽起来。

真正弱化前台与后台关系并使关系得以聚合的是互联网新媒体生态系统。新媒体环境不再刻意区隔前台与后台的场景划分,个体媒介的属性也使得传播的去仪式化、去魅化成为可能。在匿名化环境下,个体的网络行为或表演具有了后台的特性,或者说前台与后台趋向于一体化;在实名环境下,网络中的意见领袖仍然能够以前台、后台区隔的媒介化方式生存。事实上,前台与后台关系的弱化或消解意味着原始的直接沟通关系的重现。在关系嵌入的平台环境中,非线性的关系聚合带来的是系统内生的自组织秩序形成。因为场景仪式的弱化,单向度层级传播范式的解构,非线性无限扩张的关系聚合在新媒体平台上,形成了要么关系失序、要么获得一种新结构方式的可能性。

大数据环境中,关系的最大价值在于数据化实现,数据化意味着智能化场景建构,关系的意义超越了关系者本身,成为系统环境中具有导向意义的要素。互联网信息的几何级数量累积带来的是信息爆炸,信息爆炸并没有引发混乱和关系失序,而是在积累到足以引起量变的程度时,催生了关系的数据化革命。关系数据化开端于关系的数字化,但数据化绝对不能等同于数字化。对此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数字化带来了数据化,但数字化无法取代数据化。数字化和数据化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数字化是具体操作过程,是量的积累;数据化则是宏观质的飞跃,能够产生可视化的意义。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的过程使关系产生了真正的价值,也是大数据带来智能化的逻辑所在。

在具体的产业实践中,电子商务、“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形态取得的成功正是缘于关系数据化的创新。以“计算”推送新闻为核心业务的“今日头条”一上线,立刻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其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的特点,强调了用户与信息关系建构上的数据计算与分析。“今日头条”这种弱化信息内容本身,强化关系链接和黏性的产业化发展思路符合新媒体时代的用户需求,成为广受瞩目的业界“黑马”。

关系数据化模式的建构,是网络大数据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信息大爆炸带来的内容传播饱和所引发的媒介系统内部关系的调适。经过调适,内容传播的意义面临不断消解的现实,关系传播则开始生成意义。内容饱和带来了个性化媒介关系的建构形成,不论是社交媒体中关系平台的组织形态、网络新闻媒体中内容平台的运算逻辑,还是网络商务中的服务平台的运营建设,这些平台都依赖关系的数据化应用走上关系主导服务的创新之路。

关系数据化牵动的,还包括“互联网+”的建构与发展。“互联网+”实质是非媒体的媒体化关系过程:它通过赋能技术使非媒体成为融媒体网络链接中的一个节点,进而纳入关系数据化的建构中,使之成为场景的一个入口,参与融媒体形态下的关系传播活动。例如,“共享单车”实质上就是“互联网+交通工具”的媒体化过程,每一辆标识为二维码的单车可以看作是物联网建构单车序列的一个场景入口,通过GPS与移动App共同作用关系,完成单车的媒体化过程,而海量的“共享单车”阵列提供了关系数据化的数据保障,在与服务对象的交互链接中生成价值,为接下来的商务推广、个性服务应用提供了新的视野。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互联网5G技术的全面推广和采用,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与导航技术等的协同融合,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时空综合体系将得以建构,关系数据化将成为引导万物“即插即慧”的重要驱动力。

注释

①王怡红:《关系传播理论的逻辑解释——兼论人际交流研究的主要对象问题》,《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2期。②早期的系统论者如哈特曼(N. Hartmann)等人基本观点都指向“关系”,但忽视了“关系”是动态平衡的结果,将“关系”本身实体化了。贝塔朗菲(Von Bertalanffy)也尝试通过规则构成法来解释各动态平衡背后的结构主义方法,实际上这种被指定的“关系”本身就成为“结构”。③⑤[日]河本英夫:《第三代系统论:自生系统论》,郭连友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第67、175页。④[智利]亨博托·梅求若纳、[智利]弗朗西斯克·维若拉:《自生系统论》,[日]河本英夫译,日本国文社,1991年,第117页。⑥⑨张成良:《融媒体传播论》,科学出版社,2019年,第124、128、144页。⑦徐琦:《“社会网”理论述评》,《社会》2000年第8期。⑧[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82—83页。⑩谭天:《媒介平台论:新兴媒体的组织形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16、34、40页。王爱玲:《媒介技术:赋权与重新赋权》,《文化学刊》2011年第3期。[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269页。喻国明、马慧:《互联网时代的新权力范式:“关系赋权”——“连接一切”场景下的社会关系的重组与权力格局的变迁》,《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10期。[加]罗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01页。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中信出版社,2015年,“前言”第3页。张成良:《新媒体素养论:理念、范畴、途径》,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8页。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今传媒》2011年第10期。“关系革命”是喻国明教授在对社会化媒体分析考察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代表着架构在“熟人社会”基础上的传播方式的崛起,产生的社会效应是基于关系资源构建导致的“社会资本”在社会成员之间重新分配的重大的“关系革命”。参见喻国明:《“关系革命”背景下的媒体角色与功能》,《新闻大学》2011年第2期。谭天:《新媒体不是“媒体”——基于媒介组织形态的分析》,《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6期。麦尚文:《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84页。“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是系统学的一个概念,强调系统内部要素自主地组织化、有机化的过程。“自”指的是客观事物或客观系统,其组织化过程表现出从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等一系列自主演进的过程。参见秦书生:《自组織的复杂性特征分析》,《系统科学学报》2006年第1期。喻国明:《融合转型的新趋势:“高维”媒介中的“平台型媒介”——对互联网逻辑下未来传播主流模式的分析与思考》,《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2期。马向阳:《纯粹关系:网络分享时代的社会交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34页。[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英]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64—73页。

Research on Systematic Paradigm of Convergent Media Form in Relational Embedding

Yu HaifeiZhang Chengliang

Key words:convergent media form; system paradigm; relationship; platform

上一篇:财务预算论文下一篇:现代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