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政治报道分析论文范文

2024-02-03

媒体政治报道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一、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的影响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体, 他们接受新媒体的能力强, 适应性好, 合理运用好新媒体, 能够让其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很多积极的影响。

(一) 创新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了崭新的平台。过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面对面的交流方式, 学生往往毫无兴趣, 导致教育效率低。而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转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新媒体, 如网络、微信、微博等渠道, 选取合适的教育内容, 搭建学生更易接受的教育平台。从而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大学生可以在新媒体环境中遨游, 主动地选择浏览信息, 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

(二) 丰富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局限于课程上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学生能够学到的知识基本都局限于老师个人的知识储备。而新媒体的介入, 能够打破这一弊端, 让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 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 老师也可以适当利用好新媒体, 丰富自己的教育资源, 把枯燥的课堂内容, 更生动地呈现出来。由此可见, 师生都可以利用好新媒体资源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 提高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学生对于感兴趣的教学, 才能有积极的主动性, 才能有更好的效率。将新媒体运用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能够让学生图文并茂, 更加直观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他们的重要性, 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 由单纯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向“互动式”、“引导式”发展。从而提高了他们的主动学习的热情, 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二、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消极的影响

(一) 不良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为复杂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信息的资源和渠道, 但是这些信息和渠道并不都是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有些腐朽的、有害的信息充斥其中, 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纯洁性, 让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化。而这对于意识形态还不稳定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 这样的复杂性, 容易让他们接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严重的甚至影响整个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因此, 虽然新媒体的介入有其积极的一面, 但是不加区分和监督, 就会让不良信息趁虚而入, 影响整个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二) 让高职院校学生迷失在错误的思想意识形态里

新媒体环境下, 各种信息都有传播的渠道, 复杂的思想意识形态, 往往会让学生处于迷茫的状态, 在还没有完全有辨别能力的前提下, 很容易误入歧途, 接受了消极思想的影响, 从而产生了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思想对于一个人的实际行动, 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尤其是现在, 很多西方的价值观不断充斥于新媒体平台上, 很多学生一味崇洋媚外, 忘了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追求的正确思想。甚至, 有些学生被境内外邪恶势力所蛊惑利用, 做出了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情, 影响极其恶劣。

(三) 冲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意义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诚然有其一定的缺陷, 但是并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继承的优秀思想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其核心思想是没有变化的, 只不过新媒体的介入, 让其有了形式上的变化, 内容上的丰富, 让其不再单调, 有了创新的空间。但是有些老师和学生完全只重视了新媒体的优势, 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全盘否定, 从而出现教育方向的错误, 教育内容的偏激, 反而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上了歧途,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未留下, 却吸收了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糟粕, 这样的结果应该是所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反思和警醒的。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 组建专业教师队伍, 正确引导和监督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 而新媒体环境的出现, 使得这样一支队伍必须有能够合理有效利用新媒体资源的能力。各个高校应该为从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提供有关新媒体的理论和实践的相关课程,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利用好新媒体带来的便捷, 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 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专业的教师队伍, 应该要做到有效避免负面影响的发生, 积极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于已经出现的负面影响, 专业的教师队伍也应该能进行有效的监督, 例如学校的相关论坛、校园贴吧、微信等, 如出现负面影响, 第一时间和后台取得联系, 删除相关信息, 并在事后对相关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

(二)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深入了解和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至关重要。首先, 学生干部的培养, 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证。学生对于新媒体的接受度高, 适应性好,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常常会运用到新媒体。学生干部如能在专业老师的教育下, 了解到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就能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 及时反馈其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 成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桥梁, 避免了老师只顾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学, 而忽视了学生是否能接受的情况;其次, 学生的主体作用被调动起来的时候, 能够让新媒体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良性的循环, 学生之间也会通过新媒体传播具有正能量的思想内容, 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那么枯燥, 不再局限于课堂环境, 而是深入学生日常的点点滴滴, 影响学生的方方面面。

(三) 加强社会各界参与, 形成良性互动

新媒体环境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 它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校园, 而是要融入社会。并且,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的参与。让一些有利的社会资源参与其中, 能够注入新鲜的活力。同时, 学校和社会之间还可以形成良性的互动, 学校为社会培养出有着正确思想的优秀的人才, 从而形成了教育和毕业后能够融入社会的有效结合。避免了现在出现的, 毕业的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专业技能, 但是思想政治方面没有跟上, 反而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 干起了违法犯罪的事情。

总之,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态, 各高校将其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全面认知和把握新媒体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规律, 探寻新媒体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契合点, 充分凝聚媒体工作者、高校、学生、社会的力量, 才能共同作用于新媒体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发展, 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创新与发展。

摘要: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化的时代,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也时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新媒体能够让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传统模式的弊端, 更加生动有趣, 能够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 但同时新媒体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需要高职院校引起重视, 采取一定的措施, 及时消除。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嵌入圈子功能聚合跨界整合——“关系革命”背景下传媒发展的关键词[J].新闻与写作, 2012 (06) :54-57.

[2] 朱君, 蒋美群.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7) :134-136.

[3] 张晶.新媒体环境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与应对[J].中国报业, 2011 (14) .

媒体政治报道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成为当代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新课改政策的逐步普及,社会对基础教育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能力、教学意识均提出了高的要求,应用电教化手段进行初中政治教学即是改革重点之一。多媒体以图片、漫画、动画、视频、音乐等为载体,适应了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优化了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多媒体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成为现代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本文主要阐述了多媒体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政治;课堂教学

1 多媒体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作用

1.1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尽管没有良好的自律和对知识的理解,但初中生对事物非常好奇,特别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新鲜教学模式感兴趣。根据本阶段初中教学的特点,不断完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PPT,教师可以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知识,添加知识点,并结合图片和视频以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新颖的教育模式中,优秀的教学理念对学生产生了微妙的影响,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学习习惯[1]。政治教科书中的知识是抽象的,但结合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对知识点的解释,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了解其用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初中政治课堂有很强的学习氛围。

1.2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

几乎所有初中政治教科书都是理论,概念,专业术语和政策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内容很枯燥且难以理解。教师知识单纯的讲解基本概念,学生很难掌握教科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可以将教材中难以理解的重点和难点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内容,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掌握抽象理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3丰富了教学的内容

对于某些初中学生来说,总是觉得教科书中讲解的某些知识离我们很远,因此他们对某些知识和老师的教导觉得无用[2]。而借助多媒体设备,可以直观地显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表明许多因素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从而达到了使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

2 多媒体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政治课的冷漠,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不感兴趣。如果追溯到源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通过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对政治课的评价是:死板陈旧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喜欢上政治课,首先从课程导入入手,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环节中中使用多媒体,并使用歌曲,游戏,电影和电视作品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使形式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3]。在学生兴趣浓厚的大背景下,学习初中政治课内容,并通过案例分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能够在兴奋中积累和掌握相关的政治知识。

2.2巧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知识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交和生活经验相对缺乏,对法律,道德和其他相关知识的了解很少,有些抽象的概念也无法很好地解析。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很难学习和掌握陌生的抽象知识,若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以格式化与复制的方式将其灌输给学生,不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也不一定能够达到学习目标,而这些知识大部分是学习的重难点,并且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一定的联系。为此,政治教师必须设法采取有效對策来克服教学难点,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4]。多媒体可以发挥其具备的声音,文本,动画和图片等于一体的优势,可以生动、形象、直观地把知识化繁为简,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克服了教学重难点。如在《法律初探》相关知识学习时,学生对法律的本质很难理解,若只是简单的讲述法律的本质: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给学生听,让学生死记硬背是无法理解的。为此,可利用多媒体把法律的渊源完整的呈现给学生,通过罗列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相关法律来体会法律的本质概念。

2.3结合实际,科学运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现代媒体教学与传统媒体教学并非矛盾,两者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取长补短,以利用整体优势为教学服务。传统媒体具有诸如便利性,直接性以及提供可感知的事实材料等优点。与现代媒体信息量大,对学生的多种感官刺激等优势想结合,可以机动、灵活地掌控课堂,扩大信息量,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进度。

结语

总之,初中政治学科是一门重要学科,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帮助他们培养正确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意志品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学得更快,理解得更深,记忆得更好。因此,作为一名政治老师,应该更新自己的观念并与时俱进,必须有选择地使用一些多媒体材料,并将其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以便摆脱传统初中政治教学所面临的困难,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春华.探讨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20(06):173.

[2]王怀伟,王成菊.探讨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19):167.

[3]徐慧.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23):162.

[4]彭垚.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4):63-64.

媒体政治报道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学有所教”是重大民生问题,教育报道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教育报道也避不开周期性。长期从事教育报道,切忌重复,重在创新。

教育新闻必须彰显百姓情怀。可以概括为:用百姓的思维想问题,用百姓的视角看现象,用百姓的语言讲政策。

教育报道的个性和特点

作为一种专业领域的教育报道,概括而言,至少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1 民生话题,贴近百姓。

“学有所教”是重大民生问题,教育报道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2 政策性强,关注度高。

教育政策涉及千家万户,特别是招生考试政策、改革措施发布时,政策的敏感性特别强,关注度特别高,往往成为一时的热点。

3 周期性强,四季循环。

教育是周期性和规律性很强的工作,教育报道也避不开周期性。因此,长期从事教育报道,切忌重复,重在创新。

4 典型较多。事件较少。

有人说,教育典型多是好人好事,教育事件一般“凶多吉少”。这话不无道理。教育界优秀教师和学生的感人事迹层出不穷,是发掘典型的富矿。一些突发事件往往与校园安全、学生健康等问题有关。

怎样把教育报道写成百姓新闻

教育新闻的个性和特点,决定了教育报道必须“围着百姓转,写给百姓看”,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这就要求教育报道必须有民生视角,强调贴近性和亲和力,变工作报道为话题报道,变传达式报道为解读式报道,变现象报道为深度报道。

1 用百姓思维想问题。

在教育报道中,经常会遇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宣传诉求,比如他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改革或工作,已经实施的举措或取得的成效等等。宣传报道是必要的,但如果仅仅从工作层面报道,难免会有概念化、程式化的流弊,让受众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在教育报道中,应当用老百姓的思维思考问题,看看哪些是百姓和社会关注的,哪些是家长和学生关心的,只有想百姓之所想,才能抓住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报道才能引人入胜。

比如,教育部门目前正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地出台了鼓励教师跨校流动、加强基础薄弱学校建设等许多政策。如果只是就政策说政策,就工作谈工作,老百姓可能不会有太大兴趣。如果从百姓关心的“择校”问题人手,报道这些政策对于缓解择校矛盾有什么效果,就近入学能否也上个好学校等等,就等于在解答百姓的疑问,消除百姓的困惑,报道自然会让百姓感到解渴。

2 用百姓视角看现象。

在前两年的一次全国两会上,有位政协委员问教育部领导:五六十年代国家和家庭都很穷,可是我们上得起大学,如今经济发展了,许多家庭却供不起大学生了,这是为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反映了许多家长的疑问和困惑,成为时下颇受关注的教育现象。

在报道这类教育话题时,只泛泛报道现象是不够的,应当结合近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比如,报道大学里的贫困生现象时,可以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特点谈起,说清楚为什么要缴费上大学,为什么国家不能像对义务教育那样把高等教育也包起来,目前大学学费的标准是根据什么制定的,等等。只是讲透了原因还不够,还应当进一步打消家长的忧虑,让家长知道,目前国家资助大学生的政策体系已很完备,大学的措施也很到位,大学生不会因贫困而失学。

当然,这些内容并不一定都写在同一篇报道里,但有关这一话题的报道应当站在百姓的立场上,用百姓视角,透过现象看问题,说清楚现象的来龙去脉,为百姓释疑解惑。

3 用百姓语言讲政策。

不论是文件还是报告,政府使用的书面语言往往全面、准确,但也难免平炎、枯燥。特别是一些政策性强、专业性强的表述,老百姓接受起来会有一定障碍。媒体就是要把政府语言、报告语言、史件语言、公报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一般受众易于接受的百姓语言。

在教育报道中,有关教育政策的发布与解读新闻占有一定比例。这类报道不仅要准确传达政策,而且应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百姓一看就明白,一听就理解。这就需要教育记者当好“翻译”,用百姓的语言讲解政策。

比如:前两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国家一项重大教育政策,其中包括教育公用经费、校舍改造等四项主要内容,而最受百姓关注的则是免学生的学杂费、书本费和对家庭困难的寄宿学生给予补贴,简称“两免一补”。在报道这项政策时,如果用标准说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虽然准确,但多达14个字,说起来绕口,写起来麻烦,听起来也啰嗦,而用“两免一补”四个字来代替,则朗朗上口,简洁明快。

又如,在教育报道中常常碰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如果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长达8个字,未知啰嗦,而用“流动儿童”来表述,则生动形象。在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政策中,经常说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在教育报道中,则常常用“贫困生”或“特困生”来代替,使语言显得更加活泼。

创新教育报道的路径

教育报道彰显百姓情怀、体现百姓意志、适应百姓接受心理,必须从内容到形式,着力变革和创新。

1 抓点“活鱼”。

抄材料、炒冷饭、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的报道不可能赢得受众。只有从真实的生活中悉心寻找、慧眼发现那些鲜活的“鱼”、水灵的“料”,再经过记者的精心加工,匠心独运,才能写出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且看《3000小考生“妖魔化”妈妈》《武汉晚报》2005年4月25日,这篇报道:

“楚才杯”五年级作文题“给我一点时间”,让3000名被逼培优的十龄童,不约而同地将妈妈刻画成“变色龙”“母老虎…‘河东狮吼”的形象……

22日记者在“楚才杯”组委会,发现五年级4200份考卷中,超过70%的孩子选择了一个共同题材——被妈妈逼着整天培优。学习压力大,期望妈妈给自己一点时间。

报道抓住热点,从一个侧面披露了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引发家庭、学校和政府参与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途径。这篇报道选取了巧妙的切入点,选择“3000小考生妖魔化妈妈”这一新闻事实,既有鲜明个例,又有普遍代表性,这样素材鲜活、角度新颖的报道自然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共鸣。

教育报道也少不了会议新闻,如何从会议中找到新鲜的线索,把会议变成新闻的“富矿”,值得探索和尝试。在这方面,录音报道《教育资金滞留挪用严重财政局长却在全省教育会议酣然入睡》(广东人民广播电台2005年9月23日)就是成功的例子。

广东不少地方教育资金滞留、挪用严重,但在省政府今天(23日)召开的“全省解决农村教育重点难点问题工作

会议”上,有的财政局长却酣然入睡。

会议准时在上午9点开始。9点48分,省教育厅厅长郑德涛正在分析农村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抬头一看,会场竟然有几个人睡着了……

报道以小见大,在会议中捕捉特殊的有效信息,通过批评某些人的不良行为,凸现“全社会都要重视教育,重视教育要体现在行动上,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这一深刻主题。这篇报道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会议报道不是只讲工作,只报成绩,不是只写某某领导出席、某某领导讲话,会议报道也可以推陈出新,抓到“活鱼”。

2 讲点故事。

重庆开县北斗村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很多山里孩子甚至缴不起学费,刘念友老师在山里从教30多年来,为保证班上孩子不因缺钱而辍学,他不断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资助班上的贫困学生。这样还不够,还偷偷地挖煤资助那些贫困孩子。而这一切,都是瞒着学校领导,瞒着身患疾病、没有工作的妻子和儿女。

这是《山村教师三年挖煤资助贫困生》《重庆晚报》2005年12月15日这篇报道讲述的故事。报道娓娓道来,通过细腻文笔,讲述刘念友对学生很“大方”,而对自己和家人很“吝啬”的矛盾冲突,并通过刘老师的几个善意谎言,揭示出他淳朴的品质及高尚的人格。故事真实生动,因而报道鲜活感人。

3 写点“形象”。

“两免一补”,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彩虹”笑了》(《人民日报》2006年4月27日)这篇报道以小见大,讲述蒙古族中学初中三年级学生苏龙嘎“免费上学的故事”,在突出“形象”描写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报道被选人教育部审定教材、广东教育出版社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本。

报道的开头这样描写:

春风吹绿了鄂尔多斯草原。面对记者的镜头,生长在草原上的蒙古族小姑娘奇·苏龙嘎甜甜地笑了。她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念书不用交钱了,上学真好!”

报道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和奇·乌兰夫一家话别时,记者问苏龙嘎:初中毕业了想上什么学校?她看了看远方,满有信心地说:“我想考内蒙古师大附中,将来还想上大学……”说着,她红红的脸上又绽放出甜甜的笑容。

报道一头一尾,两次写到“彩虹”的笑,构成了一幅甜甜的画面。“笑”成为整篇报道的“标志形象”,由小姑娘的笑容生动展示其幸福快乐的内心世界,反映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温暖人心。

在新闻报道中,可以借鉴文学手法,以特写的方式,用形象代替概念,用形象诠释主题,使报道的感染力大大增强。

4 带点情感。

教育行业先进典型比较多,优秀教师和学生的感人事迹,成为教育报道的财富。

在报道这些典型事迹时,记者只有带着感情去采去写,才可能写出感情充沛的作品,才可能深深打动受众的心。

《大一男生,背起母亲上大学》《今日早报》2005年11月14日这篇通讯,报道了浙江林学院艺术学院艺术设计052班学生刘霆背身患尿毒症母亲上学的事。作者用刘霆的话作为小标题,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比如:“妈妈一份菜我们分着吃”“妈妈父亲走了还有我呢”“妈妈我来给你打针”“妈妈我带着你一起上大学”“妈妈我会挣钱给你看病”“妈妈等我毕业了把肾割给你”。作品将刘霆最朴实的语言进行原生态再现,对主人公心底至真的孝心用大量富于震撼力的细节描写,深深感动了读者,可谓以情动人。

5 说点新话。

有了新的线索、新的内容,还应当有新的观点、新的表达。

在教育报道中,“减负”是个老话题,一般的写法难脱窠臼。而《“轻负担”照样“高质量”——来自静安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学校的报告》(《解放日报》2004年7月8日)这篇报道,在表述方式上就很有创意:

前不久,静安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学校发生了一次“事故”。

今年初三毕业考试成绩揭晓,静教院附校再次在全区名列前茅。少数初二老师感到了压力,准备“抢”学生进行免费留堂补课。“给学生加压。义务补课也不行!”校长张人利马上召集所有教师开会:“教书育人不是为了争名次,一定要按教育规律办事!”令行禁止,大面积补课现象刚“抬头”。立刻被“打”住。

“开门第一事:让学生玩起来”,是报道的第一个小标题,报道从所谓的一次“事故”写起,重点写学生在学校里怎样玩,通过描写“实实在在地玩”,反映出“减负”的成效。这样的表达不落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教育报道要彰显百姓情怀,就要在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上锐意创新,让百姓爱看爱听。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育报道的亲和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媒体政治报道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2008年11月15日15时20分左右,杭州萧山湘湖段地铁发生地铁施工塌方事故,造成人员严重伤亡。这是中国地铁建设史上伤亡最为严重的事故,是一次典型的社会性突发事件。

笔者就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选取了新华网、钱江晚报、浙江日报、都市快报、杭州日报五家代表性的媒体为研究对象,对所选媒体在事件从发生到结束的一周内的报道文本进行分析。

基本分析

1.媒体报道的倾向性分析

消息来源的选择侧重,体现了媒体的偏向和立场。

下表是五家媒体的消息来源比较。

由数据分析可见,在对“11·15杭州地铁塌陷事件”的报道中,无论是国家级媒体的新华网,还是省级媒体浙江日报和钱江晚报,或是市级媒体的杭州日报和都市快报,在报道来源的选择上,大部分都倚重官方来源。但新华网的报道中最大来源是新华社记者,即新华网作为一个国家级媒体,它的立场更为独立、客观;相比之下,浙江日报、杭州日报作为政府机关报,其新闻报道最大来源是官方,即这类党报面对社会性突发事件时,是以政府利益为首要考虑因素,以维护和保障政府利益为出发点。而同为省级媒体,钱江晚报区别于浙江日报的差异在于其新闻报道主要来源是亲历者,即钱江晚报是一个更具亲民性的媒体。

2.媒体报道的议题范围分析

如下表所示,在议题范围的选择数量上,浙江日报涉及到4种议题,钱江晚报涉及5种,杭州日报涉及4种,都市快报涉及5种;涉及议题最多的是新华网,为6种(或更多),范围上涵盖了其他几家媒体所涉及到的议题总和。多个议题范围体现了新华网这一国家级媒体对于事件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这更有利于展现新闻事件的全貌,更能引发读者对事件背后的真相进行思考。

另外,对于议题选择进行分析后,笔者进一步发现,如下图所示,五家媒体都选择“政府部署”和“中铁补救”作为首要或主要的报道内容,而规避了其他可以挖掘的内容,如政府监管不力、地铁施工环节层层下包、地铁施工人员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等。由此可以看出,媒体是从正面维护的角度去构筑和塑造政府及政府相关部门(如此次事件的中铁集团)的利益,而刻意回避了引发地铁塌陷最直接原因的议题。这样的议题内容的设置势必会损害公众的知情权。

3.媒体报道的时效性、公开性分析

对于五家媒体对杭州地铁塌陷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报道,笔者以纵向的时间轴为切入点,以72小时黄金救援期作为间隔点,把报道分为两个阶段,并对这两个阶段的报道进行了分析。其中72小时黄金救援期报道,占72.45%;黄金救援期后报道,占27.55%。

可见,媒体对于此次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性把握是十分到位的。在杭州地铁潇湘湖段发生塌陷的72小时救援黄金期内,五家媒体都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回应,让公众迅速了解事件概况。新华网的表现尤其让人称赞,15日15时事件发生后,新华网于17时56分发表了“杭州地铁工地发生路面坍塌多辆车辆坠落”的消息。而从报道数量上看,五家媒体在72小时的黄金救援期内的报道数量占据了事件从发生到救援展开再到事件结束一周内报道总数的72.45%,是媒体报道的集中时间段,从某种程度上显示了新闻报道的公开、及时。

反思

1.媒体报道的选择性公开

在全社会都积极倡导对于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的公开、透明、及时的大背景下,五家媒体对于“11·15杭州地铁塌陷事件”的报道却是一种选择性的公开。

20世纪最为出色的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他提出的“拟剧理论”中认为,人的日常交往和生活可以比拟为戏剧表演,每个人或是个体表演者,或是剧班中的一员,对照“剧本”,登上“舞台”,并活动于“前台”和“幕后”之间。戈夫曼认为人类的演出一般都具有欺骗性,人不会在“前台”暴露自己的真实感情。戈夫曼的这一理论是用于人际传播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把这一理论推及至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笔者认为,政府作为演员,在与公众交流这一舞台上,出于对自身利益和形象的考虑,政府及利益相关部门也在“前台”和“后台”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感情。

在此次事件中,政府和中铁集团有所选择地向公众传递了部分可以公开、维护自身正面形象的信息,比如政府方面有关专家将此次事故定性为“一起突发性地质自然灾害”,这属于政府在“前台”的表演;另一方面,政府对此次事件真正的引发因素,如赶工期而忽视质量、发现隐患却不及时排查等却避而不谈,那政府在“后台”到底又是如何来表演的呢?公众不得而知。

我国媒体具有双重属性,即“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因此,在政府和公众交流的舞台上,媒体扮演着“传声筒”的角色。当政府在“前台”表演时,媒体只能传递属于“前台”的信息,而对“后台”的信息有所保留,这就造成了媒体报道的选择性公开。

2.媒体报道的问责缺失

媒体在“11·15杭州地铁塌陷事件”的报道中,出现了对事故责任追问的失语。贯穿整个事件的报道基调都围绕着紧张的救援、领导重视、做好伤员和死者的安抚工作等,对在导致事件的原因及问责的报道上存在盲点。

从长远利益出发,媒体对责任追问的失语存在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媒体报道对事故问责的沉默有损公众的知情权,进一步妨碍其监督权的有效落实,不利于推动社会民主进程;其次,问责的缺失会蒙蔽事实真相,难以有效提供对类似事件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传播学研究所)

媒体政治报道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一、媒介融合是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的过程。第一层次是媒介互动,即媒体战术性融合;第二层次是媒介整合,即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第三层次是媒介大融合,即不同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三者并非先后承接,更多的是同时发生、各自推进。最终的媒介大融合仍然只是一种对未来的设想。

二、第一层次的互动:媒体战术性融合,一般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

间在内容和营销领域的互动与合作,称之为“媒体互动”更为准确。这一层次的特点是个媒体之间仍然泾渭分明,但是在内容上、营销方式上互动和交叉。

1、具体的互动方式:传统媒体间最早进行互动的是报纸和广播,报刊也与广播、电视进行新闻联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间,在新媒体出现的最初几年,传统媒体的内容被大量应用于新媒体,而最近一两年,新媒体的内容开始向传统媒体输出,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与受众加强互动;新媒体间,手机与互联网的互动与结合更为紧密,相比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在时间上最接近,在特点上相似之处也最多。

2、互动结果:

媒介互动的初衷是不同媒体为了更好地销售自己的媒体产品,实现双赢,这一点在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然而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却越来越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态势,利益分配成问题,更进一步的融合成生存之道。传统媒体应采用多媒体经营,新媒体应尽早实现原创内容的提供与整合,摆脱对传统媒体的依赖。

三、第二层次的整合:组织结构性融合,其核心在于同一旗下各个媒介平台的整合。目前在我国,媒介整合面临的难点:政策壁垒、管理壁垒,及人才壁垒。在媒介整合后,媒介将成为一个个信息与受众的接触点,呈现碎片化的分布,但统合起来依然效力惊人。

媒体政治报道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构建高效便利、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多元丰富的协同机制,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独特作用。试图从创新教育思路、拓展教育平台、提升教学能力、协同部门职能、丰富教学活动等五个方面来探索如何更好地应用新媒体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高校

高校要把新媒体作为自身工作的增长点,既要创新教育理念,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又要基于自身优势,开展特色工作。利用新媒体整合思政教育资源,重构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创造性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创新观念,开拓思政教育新思路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一支复合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主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融入新媒体教学环境,推动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教育路径的有效融合。教师要加大新媒体教学工具的利用,充分发挥新媒体作为信息载体传播功能的作用,为教师开展科研、课程制作、数据分析、教学运行提供高效服务。如充分利用智慧云、超星学习通、云班课等网络教学平台和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等,利用微课、慕课等新媒体新技术开拓新思路,创新教学活动。

二、抢占新阵地,拓展思政教育新平台

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打造在大学生中具备较高的公信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新媒体平台。应用新媒体新技术变知识的单向传递为双向互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线上和线下的深度融合、传统手段和新媒体新技

术手段的高度融合,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网络思政工作平台,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为师生提供一站式学习生活服务结合起来。利用新媒体平台不仅能较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还能在关键时刻发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和网络舆论引导权。如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在官方微信平台建设了“表白墙”“心灵树

洞”等网络平台,实时记录学生的每一个成长节点和与学生的每一次谈心谈话,在保障学生隐私的基础上,供全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参考,真正实现“学生在哪里,我们就把阵地建设到哪里”的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三、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能力

新媒体背景下教育信息资源“波澜壮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不能全面掌握这些信息。通过新媒体实现教育资源汇集和共享,发挥每一位教师在教育资源收集、制作、处理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提升教学能力。同时,新媒体时代,学生对很多知识、问题、现象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主体功能明显弱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目标有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新形势新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更要侧重沟通、分享、引导,以教育内容的丰富性、理论的感染性提升教育实效。

四、协调部门职能,形成思政教育合力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出发,将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放到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地位,加强顶层设计和推动,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协调部门职能。与新媒体发展速度相比,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没有形成一套相对健全、完整的协同工作机制。部门与部门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紧密性不够,协同性不强,管理片面化,服务碎片化,工作效率不高,既浪费了教育资源,又没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在这方面有较为先进的经验。学校不仅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亲自担任组长,还专门委派一位副校长主抓“大思政”工作,主要负责协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相关的几大部门,如团委、学生工作处、就业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的教育职能,整合不同机构和部门之间的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构建协同并进,合作共赢的话语体系,形成部门与部门、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全面合作、相互配合的大思政教育局面。

五、创新教学方法与教育模式,丰富教学活动

在新媒体平台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视频资料、网络直播等“润物无声”的方式开展工作,既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度和高度,又能具备大学生喜欢的温度与热度,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冯刚在《着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中曾讲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设置“要充分考虑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日渐多元多样的个性化差异化成长需求,准确把握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积极探索和创造更多贴近性、對象化、接地气的有效载体,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科学性,彰显实效性”。

适应新媒体新形势,结合高校学生特征,多部门协同,多学科配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用新媒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教育新模式,创新教育新局面,推动教育改革,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全人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

参考文献:

[1]冯刚.着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5-01-03.

[2]吴霞.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5(11).

◎编辑 张 慧

上一篇:信息产业传媒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广电产业法律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