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期旅游业发展范文

2023-09-17

新媒体时期旅游业发展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授课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多媒体教学整合教材“无知”、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等五个方面就新时期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多媒体教学 探索研究

新时期的小学生活泼好动,接触的人、事多,有一定的学识基础,对一切新事物都感到兴趣。为此时下进行的素质教育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拓展性教学。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拓展型教学的一种形式,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能够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符合学生的“口味”,促进学生发展。

一、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有愉悦的心情学习。多媒体软件进入课堂就是“迎合”了学生的这一特点,大屏幕配有言简意赅的解说词、形象鲜明,色彩逼真(动漫)画面,再加上悦耳动听的音乐足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进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寓言时,就在课前设计了动漫课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动漫形象来反映出井底之蛙的“憨态”,引发学生的学习上共鸣,然后在对话境外世界的精彩之后,青蛙跳出井口,此时笔者是不失时机的问了一句青蛙跳出井来“混”看到了什么,能够“混”下去吗?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了,这堂课不失为一堂高效优质的课堂。

二、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学科的基础表现是教学识字,它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天性爱玩,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时进行各种趣味性游戏,对他们具有极强的诱惑,只要不是喧宾夺主,乱加联系,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是高效的。为此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借以利用小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各种与生字有关的游戏,让学生“学中玩”,“玩中学”,在确保教学效果的同时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笔者在教一年级学生生字时,就利用多媒体制作的动漫反复演播小猴子“摘苹果”、小白兔“拔萝卜”等游戏课件,让学生在这些游戏中体味到快乐的同时激发学生识字、认读的乐趣。同时,笔者还利用实物投影仪将小学生自己书写或听写的生字词在屏幕上“展示”出来,表明这是XX同学写的字,并对写的字进行整体客观的评价,确保学生积极性不受到打击,使他们得到学有所获的肯定,建立自信心。通过一个阶段为学生创设多媒体丰富多彩且适用有效的识字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是生动有趣,引发学生乐于学习的良好素养。

三、多媒体教学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重点词语、关键句子和主要段落,相对学学生的年龄和理解能力来说内容有些抽象。此时如果教师讲解起来“干巴巴”地没有激情,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来消化知识的话,学小学生是很难记住,即使记住了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不会很好地运用。如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话,用多媒体不仅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能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事物,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给以展现出来,进而通过“举一反三”的学生有效思维,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激活学习的内因,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在教学《数星星的孩子》这节课时,笔者就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量大、声情并茂的特点以及快速、方便的优点,在课前笔者课文中把很多新词:碧玉盘、撒满等制成幻灯片等,在学生思维得到“张扬”后,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最大限度的感知这些知识,让学生对这些字、章节的内容不再陌生,复杂的现象就能很快被学生所理解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

四、多媒体教学整合教材“无知”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从小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基本上能够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时代社会的发展,并且是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但是由于教材编写只能是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对那些偏离地域生活、远离现在实际的远古的教学内容,由于地域问题或者历史久远、时间跨度很大问题,学生没听说过,没见过,更没接触过,致使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让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距离我们身边较远、空间跨度大,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就是“天书”。此时如果用多媒体的演示性与直观性来讲给学生演播给学生收看,让学生从最直观的“眼见为实”来逐步感受课文内容的话,是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的,是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将教材的“无法告知”的缺陷变成了学生新的认知点。比如在教学《中国远古人类》这节课时,笔者就是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的进化过程: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单低级的生物到复杂高级的生物,人类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让学生对远古人类有个清晰的认识

五、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在语文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到了两次动漫“赛马”的全过程,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的画面观看来了解、掌握了田忌取胜的妙法,进而拓展了小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中,是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创新教育资源,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新时期创新课堂教学的典范之作。

新媒体时期旅游业发展范文第2篇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困境

(一) 对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的理解有偏差

和传统学科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相比,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不传授某一领域的知识或单方面的专业技能。因此,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被普遍地认为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序组合, 被列入学生“第二课堂”的教学范畴。从广义上说, 高校开办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都非常重要[2]。目前, 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创立企业、公司教育, 而大学生的创业理念、创新创业精神不能在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上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升。

(二) 不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弱实践性

众所周知, 教育理念需要得到相关的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支撑才能逐步转化为有实践意义的教育实践活动。目前新媒体时期下,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 品质熏陶, 知识积累, 能力提升, 方法指导, 实践锻炼, 法德教育等是组成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重要内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大致分为知识与科学课程、活动与实践课程、环境与隐性课程三大类。当代的高等教育虽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但教育课程的内容陈旧, 教育方法的不当, 教学思路的混乱, 造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面太小。一部分高校开设的课程过于形式化, 另一部分与专业教育, 实践教学毫无联系, 导致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兴趣匮乏, 因而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没有实际效果。

另一方面,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普遍以理论知识为主, 实践活动相对较少。目前, 高校的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 定期举办的创新创业教育论坛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等, 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和科学性[3]。

(三)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局限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以及理论研究的主体力量是专业教师, 同时, 专业教师也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者, 可以说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 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多数由思想政治教师兼职, 而兼职教师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兼职教师个人基本上不具备创新创业的实践经历, 无法在真正的实际教学中引导和发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从而导致高校缺乏有效可行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匮乏等诸多因素, 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稳定发展。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困境的根源

新媒体时期, 高校在思维认知、培养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力量、资源分布、孵化平台、管理制度等方面仍存在局限性, 其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依旧存在问题。上述问题同样制约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广和发展, 致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 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认知错误

每年走进社会的高校毕业生有近百万, 但高校毕业生中有近五分之四以上的毕业生入职于各大中小单位, 数据表明, 企业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最重要渠道。究其根源, 企业也是通过创业来产生的。误区的出现是因为, 部分高校忽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错误地理解为是大学生创业者自己的事情, 何谈更深层次理解;同时, 为了缓解高校自身的就业压力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二) 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 大多数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组织放在了就业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 缺乏统一管理, 无法明确职能部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工作职责, 阻碍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长期有效地开展。各种现象指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管理体制缺乏规范的界定, 没有实现专业融合, 更缺少成功的系统运行管理体制作为经验借鉴。校内资源统一整合和校外资源跨界沟通的局限, 无法形成合力。

(三) 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画等号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成功的创业者。在高等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行过程中, 部分院校将“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互联网创业者的必修课, 而不是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所以出现了很多表面成功, 实际失败的案例。在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所有能力将在大学生寻找工作时, 帮助他们达到一个更加有利的位置, 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如果打算自己创业, 创新创业的学习过程也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优势。因此,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等同于大学生创业, 也不是当下很“潮”的互联网创业的过程, 而是将如何整合跨界资源的能力, 贯穿于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全过程。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化措施

(一)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融合

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 高校的专业教育对大学生来说, 是毕业之初谋求职业发展的根本, 大学生的专业主导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后, 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 应该重点依托于专业教育来带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高校通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 以行业发展和升级为导向, 鼓励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反之, 脱离专业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则会抽象化, 缺少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对行业发展的深刻了解, 很容易让大学生感到迷惑。如果不能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那么创新创业教育将会成为无源之水。

(二)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要规划好专业教师的发展前景, 让专业教师愿意专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 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2]。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资格认证和聘任制度, 把对教师队伍的考核与专业培训进行有机结合, 积极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与此同时, 高校还可以从企事业单位选聘经验丰富、愿意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员担任兼职导师, 专兼结合, 在创业指导上实现优势互补, 逐步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从新时期发展形势看, 教师参加培训是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但同时, 须在高校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相关专业, 在保证师资队伍专业水平的前提下, 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速度, 这样才能稳步实现当代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

(三) 开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

各高校在开设正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前提下, 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办创新创业类社团, 给大学生提供相关的指导和支持, 激励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国内最早的创业计划竞赛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创业大赛[3]。目前,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和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竞赛, 每年的比赛吸引成千上万名学生参与创业体验。这些学科类创新创业大赛旨在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同时, 也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搭建了宝贵的平台, 让大学生有机会和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投资、融资进行有效地对接, 为他们计划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机遇和保障。

四、结束语

在新媒体时期,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当代大学生能够从社会发展中获得更多创新创业的机会, 但新媒体时期的社会快速发展, 也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更扎实的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各项能力。

简而言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社会生产机构的不断变革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一大批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我国高等院校应加快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建立并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4], 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建立并逐步完善适合新媒体时期高校自身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新媒体时期, 虽然高校鼓励大学生积极实践, 不断用创新促进创业, 通过创业带动学生就业, 但由于目前高校在创新创业上存在各种局限性, 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本文就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高校应该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建立并逐步完善适合新媒体时期高校自身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新媒体,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莎.“互联网+”背景下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 2016 (24) :58-60.

[2] 高志刚, 战燕, 王刚.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 (3) :93-95.

[3] 程洪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7 (5) :76-81.

新媒体时期旅游业发展范文第3篇

1.1 户外媒体的发展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 只要是用于宣传产品或者店家、利于销售的, 就可以算作户外媒体。建国后, 户外的墙体广告主要是为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 推动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旗帜。改革开放后, 户外墙体广告在商业风潮的影响下被大力开发。在新媒体时代下, 户外媒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体。如果要给户外媒体下一个定义, 广义上来说, 户外媒体是指户外环境下任何为达到宣传目的而使用的载体。狭义上来讲, 户外媒体是指专门用于宣传且形成一定行业规模的载体。

1.2 新媒体环境下的户外媒体

从传播媒介发展的历程看, 我们正处在自文字语言出现以来人类传播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之中[1]。在媒体形态上, 户外媒体表现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户外媒体从平面变成电子, 由静态变为动态。在广告创作上, 如今三维动画、互动视频突破了传统的二维平面形式被应用于户外媒体的创作中;在环境效果影响上, 户外媒体更富于生动、绚丽等特点。这也使得户外媒体在视觉上更具吸引力。新媒体环境的形成对户外媒体产生了重大影响, 提升了户外媒体的价值, 给予了户外媒体新的血液和活力, 是户外媒体的新生。

1.3 户外媒体的特征

户外媒体与其他媒体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 户外媒体有着强烈的地域固定性。因此它针对本地流动人口宣传上有很大优势;其次, 户外媒体面对的目标受众在层次上和类别上具有不稳定性, 目标受众层次多样;最后, 户外媒体具有多维兼容的平台性。

2 新时代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

移动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 在现如今的发达科技环境和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 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面向社会求发展,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发挥其应有作用”[2]。

2.1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辐射面

现代社会的通信渠道日趋增多, 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但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里, 人们的精神世界对个体的价值观造成强烈的影响。健康和谐的信息秩序才更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的传播形式包括报纸、广播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而现如今这些渠道已经不能完全辐射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乃至每一个人。这就无法做到营造整个社会的正能量风气, 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也无法做到社会的全民性。

新时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需要把握住信息时代的科技先进性, 善于利用新型科技平台、网络、媒体来进行传播, 这样才能够做到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民性。除了弘扬主旋律以外, 更多的实践经验需要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面才能使得传播的受众更为广泛, 传播的内容到达率高。

2.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现如今网络平台、电子媒体形式的传播极大的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速度和时效。“数字式语言已经在改变现存的传播媒介形式。对于现在各个传播领域之间的历史界限日益模糊”[1], 人们往往只需要触碰手机屏幕或者敲击鼠标键盘光标, 就能快速阅览汲取最新的党政方针政策、民生百态, 及时了解到我国最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卫生医疗、国际交往等诸多信息, 明确我们当前的形势和自身努力发展的方向。新时期的电子媒介通过数字处理图像影像将以往古板的文字转化为图片、视频来传递给受众, 使得传达的精神变得鲜活生动, 并且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样使得受众能够感同身受, 拥有不同以往的存在感、互动感。更加快捷地、有效地、全面地进行思想教育宣传。

2.3 加强受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形式丰富多彩, 是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 人们的价值观、生活习性、目标愿景、认识世界的角度不断改变着。在物质条件不断丰富的情况下, 人们对精神世界的丰富也极为渴望。而大众传播媒介以其丰富的表现传播形式能够很好的完成这点。能够起到更加深刻、直观、鲜活的宣传作用。新媒介平台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传播正能量。

3 户外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影响

3.1 户外媒体渠道贴近人群, 高频率传达思想政治教育

户外媒体灵活性强, 可以按照实际需求来选择宣传的具体地域, 自主性较大。通过户外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宣传, 可以让人们主动地接受正面教育。

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攀升, 新型的动态电子设备被运用于户外媒体宣传上, 例如车载电视、轨道交通宣传屏、商业大楼电子LED墙体等均已经成为户外媒体的主流宣传渠道。能够达到极强的流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2 户外媒体形式丰富新颖, 生动鲜活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以往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通过开会讨论、报刊书刊、谈话交流等形式来进行。出现了例如古板、耗时、费力、效率低下等等问题。

户外媒体的表达特点体现在其色彩鲜明、设计新颖、简单明快等。现如今户外媒体以动态图片和CG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受众眼前, 能够在短时间内捕捉行人的注意力, 图片动画容易记忆, 在不经意间给受众以观感刺激。“把抽象的说理教育变为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来进行教育, 从而激起人们的思想感情的共鸣, 引导人们去学习和效仿。”[3]从引起共鸣和引导人们效仿这一点来说, 户外媒体和榜样教育法能够更好的融合起来,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全社会正能量的教育效果。

3.3 户外媒体宣传区域有限, 效果难以评测, 相关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

首先, 由于宣传区域小且单一固定, 户外媒体不适合承载大量复杂的信息。若要进行大量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 户外媒体就很难起到支撑作用。

其次, 通过外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对象是在户外流动的人群, 因此其接受率很难评估。

最后, 户外媒体的管理秩序落后, 在一些法律法规上没有相应的规定、标准和惩罚约束机制。大量户外媒体的商业价值大于其社会价值。对引导价值观,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因此通过外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4 户外媒体宣传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外媒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评估是最大的问题。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在户外媒体所在的固定区域内对往来人群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行反馈。这样能够与受众更好的进行沟通和交流互动,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效果。

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 加强对外媒的管理, 使户外媒体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促进其合理健康地发展。限制商家过于泛滥使用户外媒体进行商业营销行为, 加大外媒宣传主流精神和正面思想教育的比重。只有规范了外媒的管理体制和法律机制才能够运用户外媒体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 发挥其引导价值观的社会价值。

把握户外媒体的开放性和生动鲜活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过程中, 需要在宣传内容的制作和创新上加强把关。将所传达的思想和精神富有创造力地制作成可以播放的图片或动画在户外媒体平台上播放, 需要教育者拥有极强的政治敏锐力和洞察力, 同时也应该具备相应的信息甄别能力, 明确教育目的, 对内容进行筛选。

摘要:以往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以开会讨论、谈话交流等形式来展开, 突出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低效性。如今, 在新媒体环境下户外媒体产生了巨大变革, 这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新的传播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户外媒体,传播,影响,策略

参考文献

[1] 罗杰·费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 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2] 张耀灿, 郑永廷,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 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新媒体时期旅游业发展范文第4篇

摘要: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保密与窃密斗争日趋复杂的今天,提升保密管理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旨在保密组织领导、保密制度建设、保密督促检查、保密宣传、保密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保密工作是“保安全、保发展”。

关键词:保密 工作 管理 思考

在国际政治多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交流网络化大环境下,确保国家安全和利益不受侵犯,是摆在保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首要的艰巨任务,我们每一位保密工作者必须从保国家保人民利益的高度,深刻认识到保密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在思想上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在工作中要养成严谨细致、守口如瓶的良好保密习惯,要时刻绷紧保密这根弦,构建牢不可破的保密防线,真正担负起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重大政治责任。 加强新时期下保密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深化:

1 加强保密组织领导

随着社会信息化日益发展,带来的高技术窃密和泄密的危险性也越来越大。面对复杂多变形势,企业要强化对保密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保密委员会的作用,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突出重点,严格标准,在保密工作机构设置、人员配備、资金投入上优先考虑,重点保障。在保密责任落实、保密制度落实和保密防范措施落实上,坚持“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原则,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保密工作领导机制。加强领导干部保密意识的教育,把保密工作考核纳入到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的内容,纳入到履行岗位职责目标管理体系中,营造保密工作“领导抓,抓领导”的良好氛围和机制,使得党管保密的责任要求由虚变实,由软变硬,增强了保密管理的权威性,高标准、高质量地落实好保密管理工作。

2 完善保密制度建设

自2010年《保密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已建设起一套较为完备的保密法规体系,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 而保密制度订立是贯彻保密法、落实保密防范要求的直接依据。保密制度建设,不仅讲究设计科学,涵盖全面,还应具备针对性,可操作性。具体来讲,保密制度建设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2.1 思想上树立“零容忍”观念。“零容忍”就是对泄密行为、违规现象容忍指数为零的态度,也就是决不容忍的坚决态度。树立“零容忍”观念,目的是为了在保密工作领域倡导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及气氛,即不容忍任何违反保密法律法规行为存在,不容忍国家安全和利益受到一丝损害。零容忍必须要有一系列有效的保障措施为基础。首先是领导重视,积极倡导,带头施行,就能使树立“零容忍”观念的行动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领导的认识、做法,往往代表着本企业的保密工作水平,领导在保密工作中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影响着众人的言行。所以领导先行,树立“零容忍”观念是保密工作一个有效的保障措施的基础。

2.2 措施上签订保密承诺书。保密法规定“上岗应当经保密教育培训,掌握保密知识技能,签订保密承诺书,严格遵守保密规章制度,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这是第一次将涉密人员签订保密承诺书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范 ,从而将建立保密承诺制度纳入保密管理体系中。保密承诺书是指依据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接触或者知悉国家秘密的人员在任职、上岗或者离岗之前,自愿为自己设定具体保密义务、限制自身权益,从而不使国家权利受损的书面合同。通过保密承诺,有利于实现对涉密人员的跟踪管理,有利于涉密人员了解单位的保密规章制度,知悉自己的保密义务和责任,提高其保密意识,强化其保密责任,使抽象的保密法律义务具体化,推动保密制度措施的落实。

2.3 技术上加强装备投入。世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给保密工作带来许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窃密手段更加先进,泄密渠道明显增多,窃密行为更具隐蔽性,仅靠传统的保密管理模式和传统保密工作方法是不够的,提高保密技术已成为保密工作的“重中之重”。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使用、维护和涉密信息的管理,必须落实保密技术防范的规定,必须有必要的保密技术手段作保证,强化技术防护,建好技术设施,配齐技术设备;建立建全保密技术监管体系,安装涉密计算机、涉密网络的预警监测保密技术装备配置。通过加强技术手段,提高保密技术来解决对涉密计算机、涉密网格、涉密电脑、手机和现代化办公设备的保密使用,来增强保密的防护能力。

3 强化保密督促检查

保密工作重在落实,监督检查是保密工作基本要求,保密检查工作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全过程,要细化检查标准,必须确保不出现空当和死角。通过自查与上级检查相结合,加强保密督促检查和整改的力度,从组织领导、保密教育、保密制度、设施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查,查找差距,弥补不足,将窃密泄密隐患和苗子消灭于萌芽状态;通过采取重点与一般检查相结合,增强检查的针对性、有效性,确保核心秘密的安全,把保密要害部门和信息安全作为重点,查深查细,狠抓检查;通过对重要涉密人员、事项、部位定期进行检查,针对工作性质、涉及范围和人员变动的状况,加强与各个业务沟通,及时跟紧督查,对查出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加以落实,保证保密检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4 加大保密宣传力度

保密宣传教育作为保密工作的基础性工作,贵在新,重在实。要紧紧围绕党和国有保密事业发展大局,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落实“六五”保密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保密意识,加强宣传力度和保密文化的建设,筑牢保密思想防线,树立正确的保密观和保密价值观,把信念的力量、思想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和意志的力量转化为保密实践的自觉行为。要警钟长鸣,采取有力措施,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通过采取办展览、知识竞赛、演讲评比、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还可利用网络、手机等进行保密普法教育活动,建立保密荣辱观,潜移默化地持续增强员工保密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保密工作习惯,营造浓厚的保密文化氛围。在抓好涉密人员的培训工作中,要增强对国家秘密载体各项规定及涉密人员业务能力等方面的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扩大保密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高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责任意识,推进党和国家保密事业发展,开创保密法制宣传教育新方法、新路子。

5 提高保密队伍素质

信息化条件下的保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保密人才队伍,是做好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根本保证。保密人员要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忠于党和国家的利益,要具有强烈的事业性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要作风端正,态度严谨,守口如瓶。

保密工作是一项很实在,很具体的工作,一定要真干、苦干、实干,重点要提高“四种能力”:一是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新形势的企业保密工作做实做好;二是提高科技防范指导能力,进一步改善专业知识结构,增强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主动性,改变保密技术防范知识滞后于信息网络技术进步的状态。三是提高依法落实制度措施能力,充分履行法定职责,进一步规范管理行为;四是提高协调推进能力,进一步增强联动效能,与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针对性地推进保密工作。

6 日常保密工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6.1 分清保密与公开的关系。分清保密与公开是保密工作的基本矛盾。如何正确地认识保密与公开的关系,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健全的法制保障,是保密工作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目前存在着因信息公开不当导致失密泄密或者因定密太多,密级过高,一密定终身,从而影响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侵害的公民知情权的现象,因此在处理“保密”与“公开”的问题上,要坚持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便利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原则。处理保密与公开的关系关键在于划清两者范围的界线,划清密与非密,内部与外部的界限。是密要坚决保住,非密要一定放开,而这个界线,就必须以国家利益最大为原则。信息公开与信息保密是维护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所采取的两种不同的手段,切实加强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安全利益、竞争利益和发展利益为准绳,不能以信息公开为由排斥保密,也不能以信息保密为由阻碍公开。对是否公开有疑问的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或同级保密工作部门请示;对于是否属于国家秘密不明确的有争议的,要及时与上级部门或同级保密工作部门沟通,以避免因处置不当而产生不良后果。

6.2 处理好“国家秘密”与“商业秘密”关系。当今,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谁掌握了经济情报,谁就在抢占国际市场就占得先机,谁控制了科技制高点,谁就能在激列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较其他领域而言,经营活动的保密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经营活动无密可保,有密也难保。这种错误观念的存在是与新形势下保密工作格格不入的,更不利于国家经济建设。保密工作是“保安全、保发展”,必须将经营活动与保密工作结合在一起。商业秘密保护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从微观来看,商业秘密保护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从宏观看,则关系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有效保护,必将有效促进对国家秘密的保护。当前,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和信息化發展,各行业、各领域的保密事项的内容、形态和分布发生重大变化,有很多新的事项需要作为国家秘密保护,也有很多事项不再适宜作为国家秘密继续保护,因此,首先必须明确保密对象和内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保密事项范围。在保密事项范围上坚持精准化与最小化,既防止保密事项范围偏宽,密级偏高。对那些关系到国家、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商业秘密,关系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商业秘密,属于国有无形资产的商业秘密都必须加强重视,以保密法规定严格执行。

6.3 理清机要文件与保密资料的关系。机要文件通常意义上是指以公文形式呈现的涉密文件,它与保密资料有着质的区别,机要文件有着特定、严格的办理程序。保密资料则形式多样,涵盖面较广,可以是重要的会议记录、会议录音、内部重要的经济数据等。但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的,只要其内容具备保密特征,都应纳入保密的范围进行管理。在日常业务工作中,对涉密文件、资料的管理要把好“九关”:一是机要信件收发关,点清收件的件数,检查信件的封口完整性;二是文件传阅关,分清文件发放范围,不任意扩大缩小;三是复印、借阅关,做好审批,登记;四是绝密件的管理关,重点跟踪,阅毕即刻退还;五是移动介质管理关,保证介质始终处于保密可控范围;六是清退关,核准每份文件编号及数量,保证清退手续齐全;七是销毁关,指定专车送保密销毁中心销毁;八是网络关;保证信息公布的审核制,坚持上网不涉密,涉密不上网原则;九是保密机

要室管理关,保证防盗门窗、密码文件柜、监测装置安全性。

总之,保密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搞好保密工作对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有着很现实和长远的意义,尤其是新形势下,一定要高度重视保密工作,科学谋划保密工作,扎实推进保密工作,做到警钟长鸣,防范于未然,努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保密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瑞志.信息化时代保密干部要努力提高六种能力[J].秘书之友,2004(11).

[2]李娟.论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单位保密工作的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2010-10-1.

新媒体时期旅游业发展范文第5篇

一、相关概念

(一) 微电影

微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播放的, 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周期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旅游地微电影营销则是指旅游地将企业文化和旅游资源融入微电影, 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 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新型营销方式, 是“旅游+文化产业”的延伸。旅游微电影主要是宣传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 提高其知名度, 让游客或者潜在游客感知其形象。相比简单的旅游宣传片, 旅游微电影因为融入故事情节而与观众的互动性更强, 更容易使人记住。

(二) 微电影的营销方式相比传统营销方式的优点

(1) 精准化营销。旅游微电影因为其播放时间短, 便于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 这也符合现代人群碎片化的时间需求。

(2) 降低运营成本。影响企业利润的关键因素时运营成本。首先是微电影的制作成本较低, 不需要大手笔的投资, 再者就是微电影是新型媒体的重要传播方式, 它可以在网站、手机等平台上进行传播和免费自传播, 其传播成本远远低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

(3) 交互性、自传播性。传统的营销方式是“演-看”, 观众被动的接收旅游信息, 而新媒体传播的互动性更突出, 只要轻轻一划, 就可方便快捷的实现即时观看, 即时评论, 即时转发, 大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 并且观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 而且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具有加深印象的作用。

(4) 从产品营销上升为情感营销。新提出的旅游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 其中“情”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而且“情感旅游”是超越理性的, 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最重要的是支付意愿和能力更强。众所周知, 推销工作98%是感情工作, 20%是对产品的了解, 旅游营销亦是如此, 情感营销已经成为重要的营销方式;旅游情感营销是指从旅游者的情感方面重新审视旅游产品, 通过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 赢得旅游者的信赖和偏爱, 进而扩大市场份额、赢得竞争优势。那么旅游品牌如何进行情感营销呢?这时候就需要微电影这样的营销方式, 因为在微电影中可以很好地融入情感, 可以神奇地把品牌和产品通过故事和流动的影像进行包装、传达, 使其不会像生硬的广告那样让人产生“被营销”的逆反心理, 顺其自然地进行了品牌信息的接收。

二、旅游微电影营销面临的问题

(一) 旅游微电影主题相似

纵观全国拍摄的旅游微电影, 其故事情节大多是关于爱情的居多, 再者就是亲情, 套路如出一辙, 重复性强, 长此以往极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虽说爱情是亘古不变的主题, 但是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 网上充斥着各种类型的爱情小说、言情剧等, 人们已经对此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 所以旅游微电影的主题需要有创意。

(二) 微电影缺乏深度

受众者大都把其当作快餐食品, 没有细细品味, 使其回头率不高。各地拍摄的旅游微电影虽说短小精悍, 但是微电影毕竟时长有限, 在有限的时间里想要拍出悬念重生的故事情节和具有深度的内涵影片是一件很难的事。据调查, 大多数的网民会因为微电影有一个微小的故事情节和内涵而看一遍微电影, 但是当他们了解到了大致剧情后, 再看第二遍、第三遍的概率就不太高了, 因此微电影的回头率很低, 大众只是将其视为消磨时间的一个短片, 对于接收微电影中的旅游信息可能微乎其微, 大多还是把注意力放在了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身上, 这样影片的主角“旅游信息”只能成为附属品。

(三) 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

我国微电影的制作基本可以分为商业定制和非商业自制, 而目前网络视频的播放尚处于免费阶段, 因此相对于传统电影产业院线收益这部分对于微电影来说则是零, 所以微电影的收益只能是来源于插入其中的广告收入和后期的电影开发。

(四) 缺乏监测评价机制

我国现阶段对于网上视频的监管体制还不健全, 使得各种粗制滥造的视频干扰到我们正常的信息搜索。另外对于旅游微电影的影响评价机制不健全, 普遍还是以点击量、访问量为统计依据, 这样只能评估到人们对微电影的关注度, 对于因为微电影所引起的出游动机以及微电影的拍摄对于旅游地的收入所起到的作用即旅游微电影的营销效果无法进行准确的测量。

三、相关建议

(一) 注重营销组合

一般旅游营销模式如下:首先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调查, 找到消费者的关注点, 然后依据关注点制定旅游微电影的营销计划, 并选择传媒团队进行微电影的制作;然后将其发布到新媒体传播平台上, 供观众观看、分享、转发, 以实现快速传播;最后, 旅游地要采取一定措施激发观众的旅游动机, 使其产生旅游冲动, 进行旅游活动的实现。同时, 旅游微电影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 将产业链延伸至关联产业, 与旅游相关的“吃、住、行、游、购、娱”各行业展开合作, 降低综合营销成本, 即避免了单一旅游品牌的植入, 又能够体现一条龙综合服务的宗旨, 取得分享传播资源、扩大传播效果的成果。

(二) 重视线上线下的无缝结合

游客产生动机的对象其实并不是旅游产品本身, 而是微电影中所表现的意境, 但在它和现实中到底有多大的相似程度?这个问题不敢深究;其实作为线下的景区、酒店等存在的最大优势就是能与客人进行真实交流;在沟通中, 客人的诉求通过征询、评论、投诉各种形式反馈回来, 再不断地修正, 这样提炼出来的顾客核心诉求才是线上传播的主导线索, 这也将极大地拉近线上和线下的距离;以双方都认同的真价值为契机, 进行真实的线上推广和线下服务, 这样才能切实的做到线上线下无缝结合。

(三) 故事要有创意

优秀的微电影作品才能真正地促进旅游营销, , 没有新意的微电影、快餐式的叙事更会淹没在微电影的作品中, 即使被少部分受众接触, 也很难起到有效的营销传播作用。唯有将大功夫、真功夫花在创意上, 方能一鸣惊人、以一当十, 此乃成功的必由之路。因此, 旅游微电影的创作一定要坚持原创, 善于观察走访生活中有特点, 找到有个性、能触动自己的人和事, 作品不仅要发真情, 更要接地气, 实现令人耳目一新的表达和颠覆想象的突破, 才能在众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

(四) 创新检测评价机制

现在对旅游微电影的评价, 多以视频点击量为统计依据, 鉴于此, 怎样精准的评价出旅游微电影的营销效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当今社会存在大量喜欢写旅游攻略的人, 他们喜欢分享旅游经历, 我们可以在网上建立一个关于专门供游客写旅游攻略的网站, 网站首页首先是关于各个旅游目的地的分类, 在每个旅游地下面, 可以将旅游攻略设计成具有一定格式, 类似于调查问卷形式的内容, 这样不仅可以搜集旅游者关于旅游地的信息, 还可以调动那些文笔不好, 但是乐于分享的人的积极性, 使信息更加全面。通过这样的网站一方面帮助了潜在旅游者搜集旅游信息, 另一方面通过对旅游攻略的量化, 可以发现访问某地的人群特征、兴趣爱好、旅游期望, 以及总结经验和不足, 可以进行精准化的效果评价。

四、结语

微电影就像是舞台上的小品, 它的特点是小而美, 优势则是同时满足了旅游地的品牌宣传需求与观众的娱乐休闲需求, 不足则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需要极具创意的点子来成功的攫取到观众的眼球, 这不仅仅是个费时费力的事情, 而且需要灵感的迸发, 成功地将当地的文化符号和观众的需求无缝地融合在一起, 达到“虽有人做, 宛自天开”的境界。在旅游微电影的发展中, 只要合理的处理了其中的硬伤和软肋, 微电影营销定能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摘要:近年随着旅游热的快速升温, 旅游营销花样也是层出不穷, 特别是微电影宣传片, 这种时尚、新颖的营销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新兴事物, 旅游微电影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本文就相关问题展开论述, 并对旅游微电影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旅游,微电影

参考文献

[1] 王兆成.旅游微电影营销探析[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2 (4) .

[2] 张树萍.旅游景区 (点) 经营中的微电影营销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5) .

[3] 李庆雷.情感旅游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下) [N].中国旅游报, 2016-03-07.

[4] 文艳霞.旅游微电影, 四两拨千斤[J].销售与市场 (管理版) , 2014 (10) .

[5] 钟华.旅游微电影的发展及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1) .

新媒体时期旅游业发展范文第6篇

摘 要:时代发展的脚步呼唤生态化科技创新。推动生态化科技创新,必须建设好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促进着生态生产力、推动了绿色与生态科技并进一步发展一次能源和新兴科学技术。对此,必须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的新型策略,即新建生态文明的科技创新价值观、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化政策支撑环境、基于三大产业的生态化科技创新的实施,推动生态化科技创新事业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

纵观文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创造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科学技术作为建设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加速器,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具有重要推动力。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这是继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后又一项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表述,进一步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因此,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课题、党和政府今后工作的新任务,更加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当前,面对人口压力巨大、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亟须实现科技创新的生态化转型,将生态与科技紧密联系,以构建人与自然的最佳平衡点,推动人类文明的飞速前进。

一、时代发展的脚步呼唤生态化科技创新

时代在进步,文明在发展,科技在腾飞,社会在前进,科学技术必然也随着发生根本性变革。科学技术,尤其以三次科技革命为首,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最具革命性的生产力标志,高速发展的科技革命在不断变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无限延伸了人类将“自在自然”变为“人化自然”的本质力量。时代发展的脚步,总是以警醒的方式提示着我们: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实现生态化科技创新。

(一)文明自觉发展呼唤生态化科技创新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成果,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旗帜。人类文明的演进从未停止,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随即产生了新的文明成果,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下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工业文明下人与自然不断矛盾的文明形态的辩证统一。在农业社会,生产技术低下,原始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对自然生态的影响较小。工业社会开始于蒸汽机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不断变革,机器化生产的工业模式日益扩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成熟,在永无止境的经济利益驱动下,人类开始了无节制的生产与消耗,催生了严重的全球性资源、环境与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社会是在对传统工业的辩证批判中产生,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运用绿色科技、生态科技的手段,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人类文明自觉发展,需要以坚实的科学技术为支撑,同时需要着力消除科学技术成果作用于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面作用,使生态化成为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

(二)科技利用缺失呼唤生态化科技创新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势必依靠强大的科学技术。自工业文明时代开始,科学技术对自然、社会的依赖程度日趋减弱。相对来说,改造力量逐步增强。但是,随着科学技术能力的逐渐提升,科学技术的过度与不合理利用也相继出现,从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造成自然资源的缺失、浪费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致使生态平衡被打破。就中国而言,虽然我国的科技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呈现出高速发展的科技领域创新态势,但过分地追求技术的发展与经济利益而轻视生态文明的发展,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不断恶化,对生态资源的严重掠夺致使我国矿产资源逐年减少、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淡水資源日益紧缺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这些问题都在向我们诉说着科学技术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合作的必要性,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是有效解决我国生态问题与科技发展创新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生态化经济的应有之义。

(三)社会发展矛盾呼唤生态化科技创新

伴随着人类对自然掠夺的严重程度逐步加深,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不断减少,社会的发展致使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存在和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关系和冲突,尤其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自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自然又赋予了人类发展和进步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包含着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方面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变得更加自私与自我,肆意占有和破坏资源环境,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矛盾。这更加提醒了我们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当然,生态文明建设的更好倡导与实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在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状态之下,只有把科学基础的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才能保证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权利不受到他人的损害,才能保证自然生态的延续和健康发展,才能保证人类自身的延续与发展。

二、生态文明对生态化科技创新的推动

生态文明实现了人类文明的转型,它“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既满足人的当前需求,又倡导长远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为开发生态生产力,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新兴科学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所以,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必须以生态文明为依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生态文明促进生态生产力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贯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那么以生态生产力为核心的科学技术创新,将是必然的选择。2013年5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2]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的组成要素,保护好利用好生态环境,也就意味着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这一背景下,生态生产力应运而生。“生态生产力是人类物质生产力和自然界生产生命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和谐统一”[3],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生动组合。生态生产力克服了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从本质上来说,生态生产力是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的重要表现。为此,我们必须以生态文明为支撑,以经济发展为动力,形成生态生产力的新结合点,实现生态的保护、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有机统一。

(二)生态文明推动绿色、生态科技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立足于自然界物质资源的有限性、生态系统的恶化性,致力于促进资源节约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必将为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自然生态系统修复与治理等提供动力,这些都为绿色科技、生态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技术空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们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任何文明社会都必定要与资源发生联系,并在人的无限需求下尽可能地剥削着剩余不多的资源。工业文明时期,自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后,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极大满足人类对于生产高效率的追求,致力于极大地“掠夺地球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全球性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以创造庞大的产值和利润。”[4]而当今社会,在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指导下,在追求生产高效率的同时也通过节约化、资源化、生态化、协调化的技术手段,注重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性改变,维持生态系统的有序进行,从而逐步改变传统技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对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

(三)生态文明发展一次能源、新兴科学技术

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掘地球自然生命活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致力于加强自然能源开发和拓展人类活动空间,必将为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一次能源技术的利用和为海洋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应用空间。科技创新以往一直以大规模技术开发、无止境地搜刮自然资源,尤其是以煤炭、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取的,甚至会导致人类社会的灭亡。因此,“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新时期新阶段,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实现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一方面要广泛使用无污染能源与新型能源代替煤、石油等污染严重且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缓解能源污染问题的同时,更能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大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立足未来,开阔眼界,在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持下,向神秘的海洋深部和广阔的宇宙空间探索,以科技创新带动海洋、生物、外层空间等新兴领域的生态转化。

三、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的新型策略

“科学不是一个独立变量。它是嵌在社会之中的一个开放系统,由非常稠密的反馈环与社会连接起来。”[6]因此,用生态学整体性观点将科技重新置于人类社会有机体中就目前来说,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现在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就是一个契机,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科技创新,制定新型的生态化策略,发扬生态化科技创新事业。

(一)新建生态文明的科技创新价值观

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养成了无限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单纯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价值观。这种一味追求经济价值而忽视生态保护的价值观,直接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所以,优化资源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社会,我们必须转变工业文明价值观,新建生态文明价值观,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并进,永续发展。一方面,从价值取向来说,生态文明的科技创新应该是以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多位一体的创新价值取向。这就要求人们在使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获取高质量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运用工具-技术系统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确保人类生存的意义与生活的价值。另一方面,从科技创新目标来说,生态文明超越了工业文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历史局限性,其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于通过全方位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开发与使用绿色生态科技解决当前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问题,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化政策支撑环境

一项政策的实施不仅需要自身的优越性、可行性,更加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科技创新生态化政策的贯彻与执行同样如此。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化政策支撑环境。首先,树立正确的技术观、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生态化科技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人类社会的美丽和谐。其次,构建生态化科技创新的法律支撑体系。国家和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的法律政策。通过制定法律来对这些错误理念和为之产生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与制约,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例如,《环境保护法》的制定与实施。最后,吸引优秀人才。推进生态化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是优势。“一个社会科学上的成功依赖于它能够把更多的自己的天才输送到科学中去”[7]。科技创新生态化的发展,科技人才是动力。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在科研方面加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的支持,才能吸引一大批最杰出的人才进入科学研究的殿堂。

(三)基于三大产业的生态化科技创新的实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态化科技创新不仅是将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合二为一的思想观念,更是一项新型的、有益的生态化技术工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化思想为行动,化理论为实践,将生态文明的理念与科学技术的手段运用到现实生活。但从应用范围上讲,生态化科技创新的实施领域比较广,所以,我们必须先从重点、具体领域着手。我们可知,农业、工业、服务业是当今社会的三大支柱性产业,生态化科技创新的应用可以首先从这三大产业推进,实施生态科技管理,逐步构建生态农业科技创新、生态工业科技创新、生态服务业科技创新的技术平台,推动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迈向一个新的领域。具体而言,在生态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改进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技术,推广多样性生物农药与清洁生产技术,加大生物质能的综合利用技术;在生态工业科技创新方面,加强工业污染、工业废物治理技术,实行绿色、环保生产技术;在生态服务业科技创新方面,创建生态环保的服务链,保障绿色化消费方式。总之,实施好基于三大产业的生态化科技创新,必将加大生态思想的深入,拓宽经济发展的道路,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2]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N].人民日报,2013-05-09.

[3]高文武,王虎成.简论生态文明所需要的科学技术[J].江汉论坛,2012(2):47-50.

[4]陈墀成,余玉湖.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29-134.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講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2.

[6][美]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77:237.

[7][美]默顿.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范岱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65-266.

上一篇:效能监察年度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