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民族文化论文范文

2023-09-20

新媒体视域下民族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已无法满足信息传达的需求。艺术和科技的发展为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法。新媒体视域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有了更具时代感、多元化、创作虚拟化、互动性、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与社会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已迅速到来。我们发现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已无法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需求。当前,视觉传达设计领域走入了一个困惑又懵懂的时期,要想走出困境寻求新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日益增长的受众单位时间内接受信息量的需求。

视觉传达设计

1922年,设计师W·A·德威金斯正式提出了“视觉传达设计”一词,它真正的流行是在1960年日本东京的世界设计大会中。视觉传达设计的原意,是指一种“给人看的设计,能够给人告知信息的设计”,它的信息载体包括文字、图像、色彩、影像及其编排关系。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与各类新媒介,实现了密切地关联和相互作用,从而发展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体现着时代特征的设计新领域,它已渗透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以视觉信息为设计主体的设计学科,也是一门需要极具创新能力、紧跟时代气息、敢于推陈出新的设计学科。新媒体视域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主要都源自于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型运用,它得益于高科技和先进的视觉传达模式。

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是相对于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指利用网络、数字、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卫星等传播渠道,通过手机、电脑、移动终端设备等,向受众传播各类信息的媒体形态。新媒体亦称为“数字化媒体”,它更注重文字、影音等综合信息的整合传播,力求让受众获取视、嗅、听、触、动等全感的信息获取享受或体验。

此外,新媒体注重受众与传播者的互动,受众可以广泛、深入地参与信息传播全程。因此,互动性的传播方式也是新媒体最具魅力的地方所在。

视觉传达设计在新媒体视域下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信息传达方式的传递效率大大降低了。为了在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让视觉传达设计的信息也高效地传递,它在新媒体视域下有了如下新发展。

1.设计由平面空间转向立体空间

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如书籍装帧、海报、招贴、包装的设计等,多是在二维空间内进行文字、图案、色彩等信息载体的编排。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了更高效地粘住受众,视觉传达设计采用了各种新颖的设计形式,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如在各类平面设计中加上的二维码设计,只要用智能手机扫一扫,马上就能进入有视听的三维传播了。

此外,随着受众对新媒介的了解与认识,视觉传达设计还可进入四维时空的传播情境中。例如将自己的設计作品融入时间概念,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不同的风貌与意境,传播出不同的主旨宣传信息。如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期间,其市中心摆放了一个“正在融化的北极熊”,它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融化露出了骨胳,警示人类关注气候变暖。

2.视觉传达设计由静态转向动态

受众若长期接受各类静态图像信息,久而久之就会对之产生视觉审美疲劳,而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在固定框架内带给受众的视觉感染力,也会大大地削弱。

因此,新媒介的进入使平面设计的主体逐渐转向动态设计,增加了许多动态的视听信息,这也极大的丰富了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内涵信息及意义。如受众通过二维码能进入虚拟的动态信息中,受众在虚拟的购物沟通平台上进行二维码信息验证,实现了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

3.信息设计时单向传播向交互传播的转向

新媒体环境下各类网络新技术及移动终端的出现,使受众也更加重视信息传播中的交互性体验。视觉传达设计也适应此潮流,调整了信息设计中的传播方式,迎合受众的交流需求进行了互动性的设计转向。信息的交互设计使信息传播更加高效,受众在接受和传播信息的时还能感受互动的愉悦感,这也要求设计师要更关注受众接受信息时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4.设计超越了视觉,使信息传递走向多感体验

受众接受外界的信息可通过五官六感来体验。虽然,视觉是人获取外界信息最主要的感官途径,但味觉、听觉、触觉、嗅觉也能辅助人获取各类信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的视觉每天沉浸于大量的信息中,单纯的视觉信息传递已很难迅速进驻大脑,也无法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但如果视觉传达设计中加入了其它感官体验,信息传达的效果将会大大提升。

如2014年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场地背景设计上,就充分运用了新媒体语境下多元化的视觉传达设计模式。其设计通过悠扬的现场音乐、唯美的背景画面、动态的故事影像、雪绒花装点下盛开的奥运五球等设计元素,将在场受众置身于一个多元化、多感体验的信息场之中。

综上所述,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在新媒体视域下,实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伴随着设计艺术和信息科技化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设计形态。新媒体视域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更具时代感与互动性,有了更加多元化、综合化、虚拟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山西旅游职业学院旅游文化与艺术系)

作者简介:赵静(1982-),女,山西人,山西旅游职业学院旅游文化与艺术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

新媒体视域下民族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很多人对于古典的传统文学捧于心间, 认为是不可替代的文学样式, 诚然如此, 但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所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这就意味着当下的网络文学就是时代的赋予, 无所厚非, 应开宗明义的接受, 而不是拒绝。我们回头看中国网络文学走过的10年, 也不难找到这段时间里, 网络原创文学作品有很多精品之作, 这些作品在网络线上发表, 后又联合传统出版社出版成书, 在文学价值上, 有的人嗤之以鼻, 但从公允的角度讲, 具有一定文学价值, 可以称得上是网络原创文学的代表, 乃至某段时间的风向标。

一、新媒体视域下网络原创文学的显著特征

新媒体视域下网络原创文学的特征有很多, 一目了然的特征便是即时性和互动性, 乃至传播性、超文本性都很强, 但这不是最显著的特征, 从文学和文化价值来讲, 它与产业紧密结合, 当然也有商业价值的体现。版权带动了交易发展, 形成产业链化现象。起初的网络文学只是个人兴趣留言, 比如像榕树下和黄金书屋这样的网站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展起来的。之所以后期有了更好的发展, 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络上阅读, 网民的支持率越来越高, 再加上网站的维护费用增加, 促使文学网展寻找自我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不至于被冲垮和被淘汰。之后起点中文网获得成功尝试, VIP付费阅读模式很大程度上被读者认可, 随之大量的网络作家加盟, 热门作品也就此产生, 热热闹闹的文学网站就如此兴起了, 而起点中文网也因此而获得暴利, 确定了文学第一把椅子的地位, 其他文学也应声而起。网络文学的商业化模式就在众多能人的推动下诞生, 并在逐步发展中探索了新领域。

网络原创文学从数量上是十分可观的, 因为有大量的作家和写手蜂拥而至, 本身的低门槛让作品在一时间眼花缭乱, 对于很多人认可的文学判断和选择上就成为了难题。因为刚起步, 发展乱象丛生, 因此网络文学被认为是粗制滥造的作品, 根本与文学无法匹配, 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作家队伍不断强大的背后, 网络原创文学的价值不断凸显出来, 文学价值也可以值得评说, 一些高质量的作品随处可见, 这些作品不光成为传统图书出版的生力军, 以至后来成为主导性力量, 并未游戏和影视等产业提供原始优质资源, 逐步走进大众的视野, 成为大部分认可的具有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比如网络小说《诛仙》和《杜拉拉升职记》都在网络线上获得了不少关注, 后结集出版, 成为不少读者的炙手可热的读物, 前者经过游戏版权的出让, 在游戏产业领域也大获全胜;后者则走进了影视版权, 被荧屏外的观影人所熟知, 成绩斐然。不管是哪种模式都是文化价值的再次渲染, 是文学为基础的价值的衍生, 由此可见, 网络原创文学存有价值, 它凭借多媒体的作用, 获得了更广意义上的传播, 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只要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凸现出来, 被广大读者所认可, 那么其附属价值和衍生文化价值一定就会被认可。其产业链的分布大体是, 文学原创线上作品, 线下策划出版作品, 影视漫画游戏其他产品, 从创作到发行已逐渐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形态, 因此, 将有价值的文学内容推行和宣扬下去已经不再是难事, 最终文艺价值会受到市场的认可, 拥有巨大的升值空间, 这是传统文学所不具备的收益状态。

注重版权, 才是产业链获益的基础, 只有用心保护版权才能吸引各种资本的入驻, 以确保产业规范化运转, 最终使多方利益得以保全。而相反版权的保护不当, 或者缺乏相关意念, 则会引起行业乱象, 也会进一步造成行业形态不好的状况。

对于原创网络作品的作者当然更希望自己的作品是有版权保护的, 这样他们就能更加安心的坚持创作, 而不是陷入烦乱的纠纷中。新媒体在移动、电信、广电的基础供应上, 对网络作品作以宣传。网络文学推向读者就是提供了精神产品, 即内容服务。电脑和手机登多种应用将内容与读者连接起来, 移动互联网时代, 网络文学的魅力更加突出, 这也宣传了网络文学的形象, 让更多人对之充满了好奇。

网络文学作品的出版方式与传统文学的出版方式不同, 拥有图文并茂, 文字块音并举, 文字与动画皆行的模式, 这在某种意义上促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也成为全方位阅读的重要形式, 而移动手机端和电子阅读器因为具有方便浏览和携带等优势, 适应了当下年轻人的时间分配状态, 而深受大多数年轻人的喜欢, 于是, 网络文学得到更大范围的发展和兴起。电子阅读在前十年就已经达到70多台, 2010年又呈现爆炸式的增长, 销售额一下冲击到60亿人民币, 可见, 国人阅读还是存在, 只是在电子阅读上花费了更多时间而已。文学网站对于文学价值的保存和使升值, 无疑是整合文学作品作品, 寻求电子书品牌结盟, 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读一本的价格不高, 但对知识版权的保护是一种有力举措, 因此, 也受网络创作者的信赖。

二、多媒体视域下网络文学行业规范性加强

传统文学力量对网络文学的抨击已经逐步淡却了, 人们对于网络文学的认可度更加深入内心, 并且, 网络文学的行业体制变得更加完善和成熟, 在政策规定范围内, 进行有效的运行, 而且还设立专门的法律法规作管理和规范。网络文学在此基础上变得更加制度明确, 规划化更强, 对网络文学的空气净化带来新鲜的空气, 带来了行业的有序推进, 网络原创作品的文学和艺术价值也逐步被规范化的认知、推广、尊崇。

此外, 新闻出版相关部分还对文学网站和小说内容作以严格的审查, 规避一些低俗的作品, 大浪淘沙加上激烈竞争, 再加上严格审查, 最后能进入人们移动客户端和电子阅读器的作品通畅是具有广泛好评的作品, 文学价值也就凸显出来, 对于文学作品的监督和参与者也越来越多, 多媒体的传播也基于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点出发, 而不是单纯为了利益服务, 更加理性, 人文情怀更加浓厚。

三、多媒体下的网络原创作品艺术价值自显

网络文学的兴起与规范, 吸引了很多评论者和文学批评家的入驻, 表现最明显的就是人们对网络接受度增大, 兴趣更加浓厚。而相应的网络文学作品被言论的越来越逗, 对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的思考者也随之增加。于是, 在2009年, 起点中文网召开了“四作家作品研讨会”, 彰显了网络原创文学作品本身的文艺价值, 而且很多传传统文学的评奖比赛中也将网络文学作品纳入参评范畴, 提高了网络文学的社会地位, 只能说网络文学本身存在相关价值, 而不单纯因为社会影响力增大导致的结果。网络文学当中很多有趣的作品深受读者欢迎, 其流行和好评程度完全不亚于传统出版畅销书或传统模式的创作优秀作品, 比如《第一次亲密接触》《鬼吹灯》《宦海浮沉》系列都走进大众视野, 成为好几代年轻读者炙手可热阅读的文学作品。

网络文学还凭借其他模式而开拓途径或模式, 各种文学网站是一种, 还包括文学论坛, 以及新浪博客、微博、贴吧、文学APP、公众号等模式都成为网络文学的承载模式, 读者在不同模式中接受各种风格的文学作品, 并也产生了社会公共话题和舆论倾向, 带动了全民对于社会时事, 以及文学领域的内容加以思考, 引发剧烈的讨论, 这无疑是当代文学的热烈表现, 并未被完全边缘化, 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文艺价值也在人们的品评中诞生和流传。

网络文学日益精进, 才从量变达到了质的飞越, 种类繁多的文学作品满足不同需求的读者的阅读体验, 而题材广泛性, 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突发, 传统小说无法比拟。

四、结语

新媒体是视域下的网络文学经过十几年时间的磨练与发展, 越来越成熟, 进入了所谓的网络文学的白银时代, 在这样的发展中, 网络文学的版权规范化程度和保护制度越来越强, 作者的权益也越来越有保障, 在产业链发展的递进中, 新媒体促使具有文艺价值的优秀作品得到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传播, 逐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和感知体验, 成为新时代文学价值承载的重要模式, 也预示和代表着未来文学发展的程度了路径, 乃至前途。文化产业革命已经爆发, 并发展较为稳妥, 相信文学和文化产业的欣欣向荣也指日可待!

摘要:文学艺术的进步总是与科技进步是相互影响而存在的, 尤其会受到科技进步的影响。互联网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发明, 在如火如荼的互联网应运大潮下, 网络文学就此诞生, 经过了10年发展, 我们发现网络文学已经拥有了骄人的成绩。而稀缺就是对于网络原创文学研究性文字, 对之价值的分析和倡导的则更少。通常意义上讲, 网络文学给人的概念就是并不怎么高端, 并且在研究和评论中也褒贬不一, 很难形成较好的价值引导倾向, 成为相对公允的价值评定。由此, 此文就从新媒体视域的角度, 对网络原创文学的价值导向予以研究, 从文化产业本身特点以及发展与规范研究其, 解决部分人对网络原创文学的误解, 对网络原创文学作出深入的分析, 进一步推行合理性预测, 创造更具有前沿性的学术研究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原创文学,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1] 匡文波, 王湘宁.网络文学版权走向世界[J].对外传播, 2009 (7) :40-41.

[2] 葛艳奇.数字化时代里的网络文学景观.[J].时代文学, 2009 (12) :6-8.

新媒体视域下民族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区别于传统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隐”特征是针对受教育者而非教育者, 是高校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教育方案, 通过开发和利用除思想政治课程外的其他教育资源, 含而不露地使受教育者不自觉的把教育资源中所蕴含的教育内容吸收消化, 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格和思想上的渗透及塑造。这种教育形式在现实环境中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逆反心理。

二、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相关性

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形势已经逐步退出教育舞台,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教育事业的重点关注命题, 隐性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了更多的形式选择和全新的教育模式, 而新媒体技术成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技术有一定的相关性。

(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在特征上存在内在统一性

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象的自主性和自我教育功能, 新媒体技术则更多的是用户主体的平等和自由性质

新媒体技术受众主体包括了所有受众群体, 在高校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使用新媒体平台, 例如网络、微信、QQ、抖音、微博等等。信息的发布、观点的表达、个性的展示都是自由平等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角色发生了变化, 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也都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同样强调的是师生平等自由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和谐融洽的相处状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在于思想政治氛围的营造与对学生深入的影响和引导,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和角色以及他们的选择都是平等自由的。

2. 新媒体技术主张服务个性化,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多样化、灵活化的教育方式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 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速、便捷、即时、开放, 当代大学生在当前环境下更加追求个性, 其获取信息的途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逐渐发展成为小众传播的信息接受者, 表现出一定的信息中心化现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较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灵活多变, 能够通过大量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更加多元化的方式途径对学生起到吸引、引导、感染的作用, 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参与到教育活动中, 同时提升学生对隐性教育活动内容的内在认同度。与新媒体个性化服务不谋而合,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型特点选择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 以更好的契合学生以及教育的不同需求。

(二) 新媒体技术是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现代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载体作为内容中介, 不同的载体可以使教育活动组织形式产生不同的效果。新媒体技术具有平等、自由、服务个性化、开放、即时、虚拟、交互等诸多特点, 新媒体技术支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更加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新媒体承载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同时, 使思想政治教育拥有更加多元化的选择空间和发展空间。

新媒体技术所创设的五彩缤纷的虚拟世界中, 人们通过新媒体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涉及范围更广, 更符合当前时代大学生个性特点的需求, 还可以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的契合点, 使学生能够自发、自觉的进行学习和价值观点的认同和人格的塑造。当代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 对新媒体平台非常依赖, 生活、娱乐、游戏、活动、学习、交际都与新媒体息息相关, 因此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最为重要的现代载体。

三、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 全面提升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的素质水平

大学生处于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 运用新媒体是基本的要求, 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要强调如何正确运用新媒体, 如何正确选择汲取新媒体的信息资源。新媒体平台是自由平等的平台, 信息繁杂广泛, 多元化文化价值观共存, 基于此要提升学生传媒道德, 培养学生正确辨别信息的能力, 提升学生在新媒体虚拟世界中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新媒体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 运用丰富鲜活接地气的教育资源, 将教育资源信息渗透入学生校园生活中, 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和内容呈现给学生, 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正确的引导, 全面提升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的素质水平。

(二) 加快培养有新媒体素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新媒体视域下要想真正的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必须加快培养有新媒体素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教育者需要具备新媒体环境下的操作基础, 能够发现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和运用技巧, 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知识;教育者需要具备正确辨别信息的能力, 才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信息内容的根本性质, 培养更加具有辨别能力的学生;教育者需要具备先进文化的学习和传播能力, 为先进文化价值观的推广贡献自己的力量;教育者需要深入理解隐性教育的深刻内涵, 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运用隐性教育的形式内容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高校需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培养具有高素质水平的教育工作者,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果。

(三) 充分利用新媒体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新媒体具有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 网站、微信、QQ、抖音等等新媒体平台与大学生校园生活、学习、娱乐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高校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新媒体平台多方面融合渗透, 内容方面要更加符合当前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个性化和不同的需求, 要体现信息内容的即时性、交互性、实际应用性。

微博一直以来都备受学生的喜爱, 通过微博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新媒体环境下微博的评论与关注功能能够增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频次。微信、QQ等及时通讯工具的运用, 能够使学生与教育者之间更好的进行联系, 通过朋友圈、空间、微博等等能够了解学生的行为心理活动, 更好的融入学生的生活中, 更容易发现和判断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阶段性的心理状态。通过多种多媒体平台的运用不断融入到学生群体中, 因势利导, 纠正认知偏差, 正确引导学生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正确的价值观。

(四) 建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比较着重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发现的问题进行合理控制, 对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预案处理, 这些都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保障机制。

疏导机制, 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学生建立高效的沟通联系, 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和流畅性, 这样才能够在学生有心理问题时及时的进行政治教育疏导, 并保证其不受心理问题的困扰。防控机制, 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监控, 营造更加和谐的网络环境, 严控不良信息内容的传播和影响。

危机处理机制, 加强校园大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通过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发现网络舆情危机要及时对危机进行处理, 控制影响, 化解危机。

四、结束语

新媒体技术对人们的影响已经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需要不断提升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 了解新媒体的优势所在, 使新媒体能够与高校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师生多媒体运用素质水平, 建立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建立保障机制,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摘要:新媒体技术在当前时代有了飞速发展, “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对社会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并且成为社会群体生活交流、交际、生活、表达个性、获取知识的新载体。当今时代, “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开放、即时、虚拟、交互等特征造就了其如今至关重要的社会地位。新媒体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壁垒, 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可行的方式。通过对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希望能够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寻求更加符合高校发展、学生成长的新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视域,大学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途径

参考文献

[1] 胡建生, 王静, 张春一.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 2012 (07) :282.

[2] 陈新端.新媒体 (微博和微信) 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及建议[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4 (6) :10-11.

新媒体视域下民族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程度还有待加强

1、相关信息源太少, 没有完善系统的社会关系网

从目前的就业信息状况来看, 大学生就业的大部分相关信息都来自于各个高校、各个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较大型的企业单位以及各地的人力资源部门, 这些地方提供的就业信息数量及其有限, 远远不能满足人数众多的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另外, 我国大部分毕业大学生都没有通过一些就业部门发布个人就业信息的意识也是造成就业信息源有限的原因之一。

2、就业信息渠道不畅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必然离不开对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 但是目前此项工作的信息化还只是停留在对网站开发的层面上, 这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渠道简单化、单一化, 信息渠道受阻不畅, 就业信息不能准确传达, 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而造成这些堪忧现状的直接原因就是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制定出科学系统的规划与方案。

3、就业信息指导缺乏正确合理的方法

很多就业指导部门都只能为毕业生提供简单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 而不能进行相关的行业状况与趋势分析以及大学生个人职业测评等专业的动态就业指导。此外对于已经普及的新媒体技术, 如微信及各种APP应用软件等, 就业指导部门也未能加以充分有效地利用。由此可见, 大学生就业指导缺乏合理的方法, 过于单一, 缺乏互动, 很难对毕业的大学生起到积极有效的就业指导作用。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路径探索与策略研究

1、扩展就业信息的来源, 完善大学生社会关系网

要想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就业的信息系统, 就必须最大限度的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便利条件, 不断扩展新的就业信息来源, 把社会各个行业的用人企业单位都纳入就业信息当中, 使之形成一个巨大的就业信息社会关系网。与此同时, 各个高等院校还要注意排除大学生的种种非能力因素的影响, 帮助其树立建立学生社会关系网的意识。如今社会信息高速发展, 大学生个人社会关系网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其掌握就业或创业资源与就业机会的多少。由此可见, 在新媒体背景之下, 构建大学生个人社会关系网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此为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依据, 各个高等院校可以借助自身的关系优势, 充分挖掘各校友的人脉资源, 为本校学生建立丰富的社会关系网, 并使其通过微信、贴吧等多媒体手段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与互动, 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就业信息以及相关的就业指导。高校的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避免了大学生由于自身非能力问题造成的就业困难等问题, 尤其是对于缺乏优势就业资源的偏远农村大学生而言, 更是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2、规范指导内容, 创新指导方法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必须要把指导内容及方法放在突出位置, 这是关系到能否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首先, 要求就业信息指导内容规范化并不是空穴来风, 它是有相关的理论依据的。就业信息指导内容的关键部分应该是大学生职业生涯的长期规划, 比如大学生就职之前与就职之后都应有具体的规划方案, 具体内容应涉及就职信息、相关职业要求、就业技巧及就业辅导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此外,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还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内容。国家的政策法规、某个行业的就业形势及其需要具备的职业操守与道德都属于宏观层面的指导内容;而针对大学生个体进行的心理指导、职业能力测评等就属于微观层面的指导内容。其次, 要求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的方式与方法, 日益发展的新媒体技术使其具有了现实可行性。新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就业信息指导的局限, 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己下载相关课件, 随时随地都能获取与就业相关知识。

3、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的软件开发

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之下,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要坚持两手抓的原则, 即抓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抓软件的开发。目前此项工作信息化过程中的硬件建设已经非常先进, 但是相应的软件却严重不足。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有能力之人去研发软件应用程序, 各个高校也应该组织本校相关人员专门做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工作。首先, 着力研发适合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使用的APP软件。APP具有实用性和灵活多变的优势, 加大对就业指导APP的研发力度, 为学生提供更多就职的信息及机会。其次, 严格把控进入就业信息平台的标准, 对就业信息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目前, 网络上各种招聘网站以及各个高校和用人的企事业单位的招聘信息平台的准入标准都各不相同,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就业信息资源的整和与有效利用。鉴于此, 各大招聘网站、高校及各个用人单位应该通过协商指定统一的准入标准, 并严格实行身份证认证制度, 以加强对就业信息的科学规范化管理。

综上所述,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不但需要理念的更新, 还需要技术的创新。在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需把重点放在增多就业信息源、构建大学生个人社会关系网、规范就业指导的内容、创新就业指导的方法以及研发就业指导的软件APP等方面上来, 以期能够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更多的帮助, 实现大学生和谐就业的目标。

摘要: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给媒体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形态正在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新媒体概念也不断被颠覆, 如今的智能手机、社交网站以及微信等, 已经成为人们沟通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在日益更新的新媒体背景下,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必将向信息化道路迈进, 如何迈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这一步是值得深思与探究的一个问题。

新媒体视域下民族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有效性一般是指:“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1]目前, 有效性研究应广泛应用于不同的领域, 如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测量数据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等。因为组织目标如果不能产生实效, 则它的价值、功能、地位就都没有着落, 它的继续发展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也就是说, 有效性是检验组织目标实现效果的有力尺度之一。因此, 对有效性的研究一直受到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在教育学中, 对有效性的研究同样深入而宽广。如董兴彬、吴满意在《提升思想政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四个维度》一文中, 从明确教育向度、把握教育深度、延伸教育广度、控制教育频度四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研究中, 学者们从课程设计、教学教案、议题设置、效果与评价等多方面研究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从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到, 影响教育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教育组织者的重视程度、教育主体自身的素质、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教育方法的适用和针对性、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及对教育结果及时观测反馈等要素。而教育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 这些要素又根据具体情况在不断的变化, 每一个变化都会影响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那么当前, 在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 面对伴随新媒体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 如何增强统战理论知识教育的有效性, 是高校统一战线工作者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当前高校开展统一战线理论知识教育的现状

(一) 教育主体对统一战线理论知识教育普遍不够重视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 (试行) 》明确提出, 各级党委要“把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内容, 把统一战线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内容”。[2]但长期以来, 由于高校统战工作对象主要集中在以教职员工中为主的民主党派成员、党外知识分子、留学归国人员等群体, 统战知识教育、统战理论学习也相应集中在这些群体中, 针对青年学生群体的统战工作和统战知识教育普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3]并且, 当前统战理论政策和相关知识教育的师资中, 大部分都是思政课程、哲学课程的教师, 没有接受过系统统战理论政策教育培训, 师资力量还远未能满足学生实际需要。调查结果显示, 仅有13.67%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 27.24%的学生了解一些。45.64%的学生认为高校开展统一战线理论知识教育很有必要, 46.40%的学生认为有一定需要, 3.31%的学生认为没必要, 也有4.65%的学生说不清楚。

(二) 教育内容零散化、碎片化

目前, 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在本科阶段设立统一战线学科, 进行的统一战线理论知识教育都是融合在了思政课程中, 或是邀请校内外人员开展专题模块的讲座。但远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课时的不足和不定期的讲座模式, 使统一战线理论知识的教育出现零散化、碎片化的现象, 甚至被被弱化、吞没, 直接影响学生接受、吸收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 仅有18.03%的学生表示经常关注统战信息, 60.88%的学生偶尔关注, 21.09%的学生从不关注。

(三) 课堂以外的教育方法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目前在传统教育模式影响下, 统战理论知识教育仍然以思政课堂讲授为主, 教育实践活动并没有完全开展。新媒体快速性、便捷性、双向和交互性的特点, 可弥补传统课堂教育单向、灌输的模式, 理论上更能增强教育的有效性。但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发现, 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关注和了解统一战线理论知识的比例较低。在调查问卷的统计中发现, 关于接收统一战线信息、参加学习最有效的途径, 有50.05%的学生选择了集中培训, 22.94%的学生选择了网课学习, 16.44%的学生选择了研讨沙龙, 还有10.57%觉得可以考虑其他途径。对已了解的统一战线知识来源的调查显示, 69.32%的学生主要是通过中学、大学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了解, 18.51%通过新闻媒体, 8.12%是通过学校统战活动或党派活动。由此可见, 目前各高校虽然通过各种渠道开展了统一战线理论知识的教育宣传, 但在教育效果上还差强人意。

三、新媒体背景下提高统一战线理论知识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在当前统一战线科学建设方兴未艾, 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 如何整合教育资源, 在现有条件下不断推动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是所有统一战线工作者的重要课题。而近些年,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新媒体因其便捷、交互、无限性的特点受到教育者和学生的普遍欢迎, 尤其是当前在校的青年学生, 基本上都是“90后”, 今年“00后”也已经迈入了大学校园, 这些学生正是伴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 新媒体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高校教育者要积极研究学生接受知识的新特点, 不断调整、丰富教育方式方法, 不断提升统一战线理论知识教育的有效性。

(一) 提高思想意识, 树立新媒体教育理念

统一战线理论知识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 国内学者关于关于统一战线及其理论、运用新媒体开展统一战线理论知识教育的工作研究已经有很多。统一战线工作者, 要结合理论研究成果, 不断创新教育观念, 熟知新媒体的特性, 寻找新媒体与教育工作的契合点, 发挥新媒体优势, 整合新媒体资源, 形成教育合力。首先, 教师要确立与学生平等互动的新主体观, 尊重学生自主、平等参与的权利, 充分满足参与个体沟通交流和传播的需求。二是要结合新媒体特点变革教育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 畅通即时交流平台, 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三是要围绕新媒体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教育活动, 让学生深入认识并正确使用新媒体, 营造健康积极的氛围。

(二) 完善新媒体教育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最主要的交流平台, 特别是当前在校的青年学生, 是伴随着新媒体成长起来的一代, 他们接受知识的渠道、方式更加多元化, 给统战知识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校统一战线教育工作者同样要树立新媒体“大统战”的理念, 研究学生接受知识的新特点, 不断调整、丰富教育方式方法, 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新媒体教育工作平台, 延伸教育辐辏, 拓宽教育工作空间。高校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校园网络建设, 健全统一战线理论知识教育网站、教学论坛, 不断推进内容信息、应用技术、互动交流的共融共通;同时也要注重搭建与学生互动活跃的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移动终端平台, 满足接受主体的话语权和平等对话的需求。

(三) 培养高素质的新媒体统战教育队伍

新媒体环境下,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者, 是开展统战理论知识教育的主要力量。为适应新媒体教育的方式方法, 高校应加强对相关教师的培训, 不仅要着重培养教师的新媒体素养, 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正确合理使用新媒体;还要不断加强教师对党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的认识和把握能力, 提高统一战线理论素养, 和开展统战工作的经验。

(四) 突出网络空间“意见领袖”和“把关人”的培养选拔

网络媒体上参差不齐的海量信息, 很容易让身在其中的学生接收过多的冗余信息, 从而出现不良接受的现象。而从传播学的视角看, 教育属于特定的信息传播, 是一个能动性的活动。在新媒体的条件下, 统一战线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渠道, 超出时间和空间的限定, 无障碍传授发布。而“意见领袖”和“把关人”的培养选拔, 实际上就是要通过各类议题的设置, 掌握有效信息引导权;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和加工, 处理不良信息, 发布符合受众的信息, 以不断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有效性。

(五) 构建形成新旧媒体融合的教育机制

当前, 新媒体的统战工作方式的确有诸多的便捷性, 但也不能忽视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性作用。只有加强二者的相互合作, 构建高校统战工作新旧媒体相互融合的体制机制, 才能使工作长足发展。首先要充分利用高校统战部门官方网站平台和传统的纸质报刊, 整合各类版块的信息, 做到相关知识的及时更新和发布。二是充分利用网络论坛、官方微博, 关注学生的接受效果。三是要积极创新教育品牌栏目,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统一战线理论知识贯穿到学生培养全过程, 及时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动态, 培养正确分析判断能力。

总而言之, 高校统战理论知识教育的有效开展既要顺应当前的新媒体趋势, 又要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结合, 由点及面, 由面至网, 形成多维度工作合力。

摘要:如何发挥新媒体优势, 提高大学生统战理论知识教育的有效性, 是统一战线工作者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对大学生接受统一战线理论知识现状的调查, 分析了当前高校开展统一战线理论知识教育的现状, 影响教育有效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 结合当代大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 提出了运用新媒体优势拓展统一战线理论知识教育的空间和渠道, 实现新媒体化教育与传统教育互通融合的教育方式, 以增强高校统一战线理论知识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统一战线理论知识教育,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R.E安德森.L卡特.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131.

[2]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 (试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9:4.

[3] 曾蕾.试论加强大学生层面的统战工作及辅导员在统战工作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 2014 (21) :128-129.

新媒体视域下民族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保山学院校同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新变化,从封锁过渡到开放、从单调过渡到丰富、从单向过渡到互动。新媒体为保山学院校同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包括信息获取简单化,降低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信息传播自由化,使舆论导向难度加大。要解决新问题,保山学院需打造新媒体专业队伍,加强校园新媒体监管,强化主流价值的传播,提高学生新媒体素质。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校同文化

新媒体的定义与传统媒体是相对应的,新媒体建立在发达的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通过数字电视、电脑、手机等终端向大众传播信息及服务,具有交互性。新媒体的传播内容非常广泛,无论是专业媒体工作者还是非专业的大众,只要有信息分享的需求,通过电脑或移动端设备编辑即可发送至自媒体网络平台,不受时间和空间维度的限制。校园文化是指由教师与学生创造的校园内部文化氛围、人文精神,文化是大学之魂,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根本。高校校园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学生基本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地方,学校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能提高社会影响力。结合新媒体的发展,依据学生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完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长久大计。

1新媒体的特征及类型

1.1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是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在信息传播上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更广阔的空间。广大群众的工作时间不一致,喜好各有不同,人们的交互需求增加,促进了新媒体不断发展来适应这种需求。新媒体发展到今天,首先满足了用户的独特的需求。通过数据分析,新媒体可以充分了解每位用户的爱好并将对应内容推荐给他们,具有比传统媒体更强的用户黏性。互联网及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使得新媒体可以给用户更新、更完整、更满意的使用体验,比如用户可以在新媒体上即时了解新信息,也可以自主发布信息,又或者用户可以在同一新媒体平台同时完成多个任务,此前由传统媒体主导信息传播的状态将转换为用户主导信息传播。

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表现出的包容性是传统媒体不具有的。新媒体可以把文字视频声音画面在短时之内编辑完成并向所有人传播,并且可以同时兼容动画、各种格式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更重要的是不用担心存储的问题,强大的物理存储和云存储足够满足你的要求。

1.2新媒体的类型

新媒体的类型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网站为主的信息传播分享平台,这类网站直接让用户在网上注册登录,依照网站要求就可以直接在网站上上传视频、动画、音乐、图片、文字等内容,这类网站大多针对有独特需求的用户。另一类是新媒体软件,这类新媒体占据这更多的市场。比如微信、QQ、微博、今日头条等,用户需下载软件在终端设备上,注册登录即可使用,这些软件中大多数都有自己的官网,除了在软件上进行操作,也可以直接在官网上进行操作,用户体验比较完善。这些软件功能强大,可以分享的信息更多,用户量非常多,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在上传之后都会在短时间内呈现爆发式传播。

2高校校园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的新变化

2.1从单调过渡到丰富

回顾过往,我们高校校园文化的了解,只是定格在校歌、校徽、校服、校训等,其形式比较单调。由于新媒体带来的开放,打破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单调,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上的各种信息的传播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多样的社会文化也影响着校园文化从单一过渡到丰富、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并存等。

2.2从封锁过渡到开放

新媒体的数字化使得信息的传播不再受到传统物质载体的制约,突破了時间和空间维度的限制,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校园文化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空间中发展,与外界的联系较少,社会上的一些信息进入大学校园容易得到校方的监管并得以筛选。利用新媒体,高校老师和学生不仅能更加详细的了解本校校园文化,还能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点,取其精华,更能加强各高校、各院系,乃至与国际学校的合作交流。对于宣传校园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形象、打响学校知名度等有着是十分重要的作用。

2.3从单向过渡到互动

广播、电视、宣传栏、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基本都是单向传输的,高校作为信息的发出者,受众作为接收者,相对于接收者来说,其活动方式就十分的被动,自身的诉求很难得到满足,对于参与到校园文化建没中也是不切实际的。而新媒体的一大特点就是其交互性,利用这个平台,受众可以表达自身诉求,其被采纳的可能性就非常大,通过一些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QQ群,高校老师和同学能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就校园文化建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提高广大师生认同感和参与性。

3新媒体环境下保山学院校园文化中的机遇和新问题

3.1新媒体环境为保山学院校园文化带来的机遇

一方面,新媒体为保山学院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提供了更为方便的通道,学校开展的许多线上活动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同学和老师们在微信群、微博、QQ群等新媒体上交流互动,就校园文化建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提高广大师生认同感和参与性。另一方面,学校各级党支部、宣传部、社团、学生会等组织创建的微信公众号、各类群聊也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形态。通过新媒体这个媒介,保山学院校园文化传播有了更加快捷、及时、多样的表现形式,受众也有了更加灵活多变、低碳高效的参与方式,各类社团、学生会也能采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宣传方式,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新媒体环境下,保山学院的学生和老师借用先进的网络平台,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校园内的各种新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维度的限制,这也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以往,学校几乎都是通过广播、海报等来传播校园信息。通过新媒体,老师和学生不仅可以及时掌握通知类的信息,还能了解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相关信息,并且还能加强各个高校、院系乃至与国际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宣传校园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形象、打响学校知名度等。

3.2新媒体环境下保山学院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3.2.1信息获取简单化,降低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新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通道来获取相关信息,而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学生沉迷网络,过分依赖新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在保山学院,部分学生是通过粘贴、复制网络信息来完成作业的行为,更有学生利用新媒体考试作弊。学生们过分依赖会使其丧失自我判断能力、迷失自我、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就这个问题而言,保山学院首先应该完善学生个人作业管理制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于抄袭网络信息完成作业的学生进行惩处,加强考试监管力度。教师队伍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强化主流价值的传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利用新媒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

3.2.2信息传播自由化,使舆论导向难度加大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无法对不良信息进行筛选,无法对发布的信息进行监管控制,而大肆蔓延的不良信息会对校园文化建设造成极大的冲击。在保山学院里,有学生传播虚假、不良信息,导致有部分学生上当受骗,损害其身心健康。针对这一问题,保山学院首先应当制定校园新媒体管理办法,实施校园新媒体分级管理。保山学院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作为一级平台,可由学校宣传部门直接负责管理。校内二级单位的新媒体平台可由二级单位负责建设和管理,各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需作为第一责任人。开设网络管理中心,建立线上管理队伍。通过这一举措,发挥新媒体全方位传播信息的优势,促进校园新媒体良性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保山学院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握住新媒体这个大浪潮,正确合理地利用新媒体,使得老师和同学能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就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提高广大师生认同感和参与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形象、打响学校知名度等。

参考文献:

[1]魏明云.新媒体对高校校同文化建设的作用[J].传媒,2017(14):88-91.

[2]余瑾,刘双清,姜盈.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校同文化建设[J].文教资料,2018(30):66-67.

[3]廉文文,王玉辞.基于新媒体时代的大学校同文化建设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7):11-12.

[4]郑岩.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同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学理论,2019(12):130-131.

[5]盛婷婷.新媒体在高校校同文化中的作用[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21):61-62.

[6]胡晶晶.新媒体下高校校同文化创新研究[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2013.

[7]黄坚平.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

【通联编辑:代影】

收稿日期:2020-03-26

基金项目:该文系2018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以保山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81068600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燕倩,保山学院本科在读;施春朝(1988-),保山学院信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為教育技术学;游永杰,保山学院本科在读;冯如迁,保山学院本科在读。

上一篇:学校以人为本教育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城市园林绿化配置策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