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关系范文

2023-11-17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关系范文第1篇

现在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就是“吃饭、睡觉,微博”,看似夸张,其实是对现在新兴事物下新兴人类的真实写照。网易、新浪、腾讯等网站都有微博空间的开通。简单讲微博就是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微型博客,他具有传统博客的一些特质,但他最特别的也是他最受欢迎的一点是可以即时的发布消息。

微博越来越参与到人们的生活中来,很多人通过微博迅速的提升着人气。本文将要通过大S结婚事件,奥巴马竞选时间,局长微博开房事件等等,简单剖析微博时代媒体的重要性,并对传统媒体所造成的冲击。

关键词: 微博

即时消息

网络媒体

传统媒体

一、微博时代网络媒体发展

论微博的吸引力可以用一个事例证明,真正的微博达人,每天会浏览几百条的微博消息,不单自己以每几分钟一条微博消息的速度发布,还浏览所有关注好友的消息并且回复互动。几个人一块出去旅游,不是放情于旅游,而是每个人手拿一部手机,互相发微博消息,完完全全的弃用了人类最本质的语言交流。微博的吸引力可想而知。有人总结出微博的“3A”特性,即“anytime

anywhere anyway”,人们可以图文并茂的发布消息,成为话题人物。

大S结婚事件,其实也本称不上事件,只是大S结婚这一事实罢了。2011年3月22日,在海南三亚,汪小菲与大S如期举办了婚礼。鉴于大S是位艺人,汪小菲是商界大鳄,两位都是公众人物,各媒体都是闻风而动,期望获得好的消息内幕。但是大S的婚礼是拒绝媒体采访的,在婚礼现场各个入口都有专人把守,杜绝记者进入。但是汪小菲大S的婚礼画面怎么传播出来的呢?就是通过微博,是大S的一众亲朋好友通过手中的手机,发微博消息直播了大S的婚礼现场。在传统媒体对此束手无策时,网络微博显示出来令人意想不到的力量,现在大S婚礼已经不再秘密。汪小菲大S预料到了媒体会追风报道,却低估了微博也会让事情无所遁形。

局长微博开房事件,在前一段事件被吵的沸沸扬扬,事情的起因也是因为微博。溧阳市一政府官员开通微博,与另外也有自己家庭的女士在微博上互相调情,甚至微博上相约开房幽会。当开始有网友发现两人的微博对话时很是震惊,因为从对话中可以得到一些信息,男性微博用户是当地的政府官员,官职还不小,另外双方都有自己的家庭。他们怎么敢这么正大光明理直气壮的发微博调情呢!当记者采访到这位男性涉事官员时,他并没有否认这一事实,只是对于别人知道他这一“隐私”感到纳闷。“你看到我们发微博的啊?呵呵,你怎么看到的啊?这个都能看得到啊?这不可能吧?我们两个发微博你都能看得到啊?不可能吧?”他把微博当成了QQ类似的聊天工具,认为只加对方为关注别人看不到,殊不知微博是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事件中的官员是个微博菜鸟,他没有被传统媒体发现并举报,而是自己通过微博,给自己挖了一个坑并且跳了下去。

美国总统竞选微博拉票事件,这也不是事件,而是体现了一种现象,微博带来的现象。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作为竞争对手的奥巴马和希拉里都在最大的微博网站Twitter上建立了自己的微博主页。最后奥巴马获得了15万跟随者,而希拉里才有不到6000人的微博关注人数,因为奥巴马微博的关注对象比关注他的微博用户还要多,希拉里更直接的是关注为零。这体现了奥巴马的亲民政策,并且也得到了立杆见影的效果,2008年美国大选奥巴马最终得胜不能说微博没有体现它的作用。微博不仅仅是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它还是一个交流互动、接纳不同声音的平台。

二、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生存之道

其实现在很多的传统媒体都与网络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很多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的新闻故事素材都是取材于网络,现在许多传统媒体机构的记者都是守在电脑旁,时刻观众着各大门户网站的消息更新,以期望得到好的消息卖点。往往是网络报道过的事情或网友拍摄放上网的视频,被报纸电视台等媒体再以转载的方式进行关注后续报道,每每都是跟在网络的后面吃剩饭剩菜。因为与网络的实时更新相比,传统媒体确实处于劣势。

以德州学院飞机事件为例,2011年3月19日下午3点40分左右,一架红色直升机降落在德州学院南校区,并接走一名女生,期间被一名学生用手机拍下视频画面传到网络上。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事在网络上引起很大反响,各种谣传版本层出不穷。之后的几天之内,包括搜狐、新浪、网易、酷6等知名视频网站,好几家省级卫视,甚至中央新闻频道都以此视频为素材制作了新闻或转载,这还不包括省级以下电视台,各网站的论坛,还有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整个事情都是由于一个学生传到网上的这段视频引起的,首先也是在网络上引起人们注意和争论的。事后拍摄者对此也始料未及,他托他的同学曾询问我是否可以恢复电脑硬盘上已删除的数据,因为他事后得知可以凭借他拍摄的这段视频向各大网站和电视台要求使用的赔偿。网络显示出了它迷人的一面,任何有新闻点的事件很多都将可以在网络上首先接触到。

网络媒体虽然做到了快速发布,但做不到细致详细,在多次的转载以讹传讹中,事件往往就失去了他的真实性,所以网络媒体也往往没有权威可言。传统媒体就可以完全弥补这些方面。虽然传统媒体做不到迅速即时,到通过记者积极的与事件当事人沟通,报道出来的消息基本都是真实可靠的,并且传统媒体可以进行后续报道,专题报道,深入采访。把事件展示的更全面,剖析的更具体。这是传统媒体相对与网络媒体的优势,毕竟传统媒体更加的成熟一些。

现在传统媒体也会借助网络拓宽自己的发展之路,由于网络的发展迅猛,很多人都依赖网络而对传统媒体渐渐的失去了兴趣,他们信息的获得多数都是通过网络获得。很多传统媒体把握住了这个契机,纷纷在网络上开设了自己的网页,推出电子版的报纸杂志,电视信号节目也可以在网络上搜看任何时刻的节目录像,使得观众可用通过网络接触到传统媒体的权威信息。这样既保证了信息的权威,又避免了传统媒体因丢失观众而损失的市场。传统媒体在这种夹缝冲击中获得了幸存。

三、未来时代媒体的发展趋势

以上两点分别介绍了网络微博时代媒体的优势以及传统媒体在现阶段的生存优势。虽然网络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网络媒体展现出来强势的发展势头,但传统媒体是不会消亡的。任何时候,传统媒体的这种存在方式都是必须的。两种媒体形式都有其优势与劣势,但两者的优劣势可以互补,以达到趋向完美的状态。未来的媒体形式也许是两者和谐的共存,或者是衍生出适合两者生存的中间形式。具体发展成什么形式还得看未来科技的发展,一切未曾可知。

四、总结

现在媒体正是处于这种传统形式与新兴形式的交流碰撞过程中,期间会有冲突,当然也会有相溶。在观众需求的选择下双方都会向着需求的方向发展,我们乐意看到完美媒体形式的出现。微博只不过是现阶段的产物,以后,谁能预测呢! 参考资料: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关系范文第2篇

●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反帝反封建→失败→需要新理论指导●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

外部:19~20世纪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马列主义来到中国

内部:

1、工人阶级壮大和发展(物质条件)

2、新文化运动,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思想条件)

3、出现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五四前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是李大钊)

● 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理论来自于实践,毛泽东思想是在民主革命的实践中形成的。

●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萌芽:党的建立和国民革命时期(1919~1927),理论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性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人民运动考察报告》。

“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和民主联合战线

“三大”提出国共合作

“四大”提出工人阶级领导和工农联盟问题

形成:土地革命前中期(1927~1931),理论标志是道路理论,标志性著作是《反对本本主义》。

原因:

1、实践(土地革命和第一次建立农村根据地)。

2、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

1、工作重心转移,走向农村。

2、枪杆子里出政权。

成熟:土地革命后期到抗战时期(1935~1945),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性著作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

原因: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结合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走向成熟→有一个安定稳定的环境让全党学习马列主义运动(延安时期)

“七大”(1945)毛泽东思想被作为执导思想写进党章(确定)。

发展:解放战争到建国后(1945~197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1、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用理论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过程中产生毛泽东思想

2、毛泽东思想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思潮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

A、存在错误思潮(教条化、神圣化)

B、毛泽东提出: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本本主义,要求结合实践,解决我们具体的问题

C、毛泽东思想是在斗争过程中形成的

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形式上完全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形式。

B、集体智慧结晶:党的其他领导人也对毛泽东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C、以毛泽东命名的原因:

a、注重中国实际进行社会思考 b、对中国国情的把握c、反对教条主义 d、文化遗产

4、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 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

党的六届六中(1938.10)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提出实事求是。

党的七大(1945),毛泽东思想被作为指导纲领确认下来。

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对毛泽东思想科学含义进行概括,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原理进行理论概括形成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A、马列主义是一般的理论

B、中国的特殊性(中国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C、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国情运用马列主义

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A、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产生,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B、毛泽东思想不仅包括革命,还包括建设。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 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1、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点,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使用思想理论这个概念。

2、 群众路线: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共

产党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群众。

3、 独立自主。

● 对毛泽东的科学评价:(一者三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围绕在中国革命中的贡献举例,如开创农村包围城市、实现党的工作重点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带领中国共

产党实现革命的成功。

●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发展史角度):一般理论 国情特殊 两者相结合

2、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中国革命角度)

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中国革命的成功,解决了一些民主革命中的问题

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向导(建设启迪)

● 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地科学体系。

2、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分开来。

3、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开端)→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完全形成)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骂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是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是中国独立发展的主要障碍。

骂封建统治: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联合专政。

骂封建经济: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

说明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但是在夹缝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没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不平衡,不统一:政治经济不统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不平衡。

人民贫困,不自由:中国人民经济贫困,政治上不自由。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两个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整个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一位),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最终目的)

● 中国近代的民族民主革命

三元里人民抗英(第一幕)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把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两大目标提到了全新的高度。辛亥革命:

1、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近代中国摆脱改良主义思想之第一人。

2、建立第一个资产阶

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口号。

3、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1912年元旦,成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发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

●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A、

1、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2、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促进了亚洲的觉醒。

B、 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说明了:阶级革命需要新的领导力量、需要探索新的政权形式、需要新的理论指导。●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

1、需要→失败→危机加深→新的出路

2、必然性----A、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政治:工人阶级的斗争也日趋频繁,规模越来越大,开始

向政治斗争发展。C、思想: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

●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1、彻底不妥协,反帝反封建。

2、工人阶级起决定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是主导力量。

3、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A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基础。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思想基础。C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D1921年7月23日至31日,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E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有了新的革命方法,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避免资产主义前途,为实现社会主义前途提供了可能。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A分清敌我是首要问题。B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最主要敌人(民族革命)。C帝国主义势力是中国一切灾难的总

根源。D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影响了民主的独立和政治的进步。E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了中国长期的混乱。 F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另一对象(民主革命)。 G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侵略和控制中国的主要工具。 H封建剥削制度为中国军阀专制统治提供了便利。I封建主义影响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和经济的现代化。J官僚主义也是革命对象之一。K官僚资本主义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 L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的对象之一。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领导权的不一样,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无产阶级领导?

资产阶级天生软弱。

无产阶级具有革命性最强、压迫最深、分布相对集中、与农民有天然联系等特点。

时代决定:是新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国共产党实现。

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关键。

在同资产阶级联合时,实行独立自主、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是实施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1、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A、人数多 B、具有革命积极性 C。工农联系 D、军队来源。

2、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3、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 就民族资产阶级的总体而言,是一个带有两重性的阶级,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表现出反帝反官僚军阀的积极性。但经济和政治上具有软弱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割断经济上的联系,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

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1、 A根本性质,既革命对象相同。B革命的基本动力相同。

2、A 革命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 B、革命的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则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

步是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无产阶级领导的(领导权),人民大众的(动力),反对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具体形式: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战争时期“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内容:

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地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

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反侵略、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对内是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经济建设。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衔接了两个革命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扩大了人民民主的范围。中国共产党把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

独具特色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组织形式。政权的组织形式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在概念表述上准确鲜明,具有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的双重含义。

●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二没收、一保护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知识点:

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12月会议强调,土地改革必须注意两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第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没收官僚资本,包涵着两重性:一方面是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无产阶级领导的”指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

“民族的”指在内容上反帝,形式上带有中华民族特性,即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科学的”强调的是文化的科学内容。

“大众的”指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

●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1、 没有合理合法的斗争形式可以利用。

2、 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知识点: 第一枪: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1、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2、 城市工人力量相对弱小,必须发动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根据地,借此在长期的斗争中夺取革命的胜利。

3、 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

● 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二、八七会议(1927):

1、 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

2、 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

派的总方针。

3、 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指出了继续斗争的目标,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四、三次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知识点: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初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基本上形成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表明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发展新道路问题上认识的飞跃。

●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要点

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1、 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简介统治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独立性、空隙、大国)。

2、 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 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4、 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5、 领导红色区域的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一个“要紧”的条件。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主要形式土地革命——基本内容根据地——战略依托

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战略依托,三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果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战胜发革命武装;就不能发动群众,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也不能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及工农政权。

如果没有土地革命,就不能使农民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主要指土地),就不能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红军战争就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支持,革命根据地也得不到巩固和发展。

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依托,如果没有根据地,没有工农政权,武装斗争就会因失去依托而变成流寇主义而陷入失败。同时,土地革命的成果也无法巩固和发展。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

1、 没有合理、合法的斗争形式可以利用,只能用革命武装发抗反革命武装。

2、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要夺取革命胜利,就要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组织红军队伍、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3、 革命敌人力量强大,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而广大的乡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1、 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农村包围城市开辟了革命的新道路。

2、 它批判了“城市中心论”的左倾错误,对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3、 它是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4、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 人民军队的建设

知识点: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纲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湾改编提出了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问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人民解放军的任务——是一支战斗队,又是一支工作队和生产队

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优待俘虏

人民军队内部实行的三个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

为什么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 军队必须服从无产阶级意志。

2、 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保持无产阶级革命性,而不致沦为旧式农民武装。

3、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很好地执行革命任务。

● 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点:

1、 依靠人民群众。

2、 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3、 建立三结合(以人民军队为骨干,野

战军、地方部队、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 主要的战略战术原则:

1、 积极防御的战略原则

2、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 多种作战形式,适时转变

●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马克思、恩格斯作了原则的阐述;

列宁、斯大林明确提出,他们有两点重要的发展:

1、提出寻找同盟者必须千方百计。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取大量的同盟者。

2、提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可以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联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

●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1、由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

2、由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所决定。

3、由中国革命的残酷性、长期性和不平衡

性所决定。

●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错综复杂的矛盾,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 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实践

一、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中共“三大”首先提出,国民党“一大”正式建立,其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妥协退让,统一战线破裂。

二、工农民主联合战线

基本成分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一部分贫苦的小资产阶级。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新特性:

1、 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极端的复杂性。其成员不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中小地主和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一战线内部复杂。

2、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主体。

3、 没有协商一致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4、 处于既有利又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

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队伍空前广泛,基础极其稳固。组织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政策: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革命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规范和限度。

策略:就是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制定相应的行动方针、斗争方式和手段。

原因:

1、 革命政党和革命群众的实践,总是同一定的政策相联系着。

2、 党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利益和群众

利益的体现。

3、 政策和策略是贯彻党的路线和完成党的战略任务的保证。

4、 政策和策略关系着革命政党能否时刻统一全党的意志,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力量。

● 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独立自主原则就是在统一战线中实行既统一又独立,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原则的实质,是坚持对于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坚持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还必须正确处理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关系,坚持两者的一致性。

● 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发展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

争取中间势力: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三部分人。

孤立顽固势力:孤立国民党内亲英亲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势力,与其坚决斗争,但另一方面要实行团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一、统一战线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1、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统一战线是完成革命任务的方式,领导权必然由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所派生。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

2、这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二、必须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

统一战线包含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和其它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农民,也包括其它劳动者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劳动阶级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联盟。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要正确处理好两个联盟之间的关系:

1、 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

2、 尽可能扩大第二联盟。

3、 正确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三、必须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四、革命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媒体 互动广告 创意

一、引言

互动广告,即新型的网络广告和建立在计算机视觉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基础上的感应式广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互动广告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体与受众的情景式互动,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让受众融入到广告本身的情节和环境当中,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乃至产生思维和情感的共鸣,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互动广告的创意则要求广告创作者利用数字技术,通过一定的场景或情节设计, 使广告中的产品更真切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与不同的受众产生不同的独特互动和联系,从而使受众获得独一无二的参与感。

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促进了传媒产业的突飞猛进,使广告对新媒体的投放持续升温,新媒体广告的迅速崛起与规模成长正深刻的改变着广告传播的方式与效果。目前,媒介生态环境下的传统广告已显生存困境。传统广告的困境,体现在经营状况、读者数量与构成、信息主要通道的地位及其影响力等多方面。这些困境,既是媒介格局改变的结果,更有其深层的社会文化原因。

二、新媒体概念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电视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形式。目前,有七类媒体形态通常被归入新媒体之列:

①移动数字电视(包括无线的、车载的、公共交通上的);②有线数字电视;③IPTV(狭义上指基于TV终端的);④网络广播; ⑤网络电视(这是新媒体中发展最快的一种);⑥手机电视; ⑦楼及移动工具电视(它们有些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形态)。

与传统媒体比较,新媒体广告传播在针对性、互动性及规模性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许多学者对此都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与研究。但由于新媒体发展迅速且呈多样性,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经营仍然是学者与业者争执的焦点与热点,尤其是针对新媒体广告的投放方式和效果评估也依旧是困扰广告企业的难点之一。

三、新媒体环境下广告设计与创意的变化

(一)新媒体语境下广告传播要素的变化

广告是一种典型的传播行为,广告的主要传播要素包括广告传播者、广告信息、广告媒介、广告受众四个部分,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这四个基本要素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

1、广告传播者

广告传播者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为广告传播者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其传播优势、价格优势以及精准的信息投放让更多的广告商所青睐,广告商减少了传统媒体的广告投放转而向新媒体靠拢。因此广告公司为了应对广告市场这一发展趋势,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战略。

2、广告受众

广告受众的碎片化、个性化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的一个新特点。受众的选择性更多,自主性更强,在一定程度上,受众的规模缩小了,在浏览和选择广告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并且和朋友交流和二次传播。受众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变强,求新心态增加,信息阅读的耐心降低,深度阅读的习惯被浏览所代替,信息消费的娱乐化明显,快餐式消费成为习惯。

3、广告新技术

数字化时代新媒体技术为广告内容表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方式,为我们带来丰富多样的海量信息。在海量信息掩埋中如何成功抓住受众的阅读偏好,达到传播目的,成为了广告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新课题。

4、新旧媒体间竞争与合作并存

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并且迅速成长,不仅在质量和功能方面为广告传播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传播载体,扩张了社会对传媒产品的需求,而且它还改变了受众对传媒产品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传统媒体受到了来自新媒体的有力挑战,新旧媒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成为当今广告媒介生态中的一大主题。

(二)新媒体大环境的变化

1、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

新媒体的急遽发展使得广告传播进入了一个令人错愕不已的转型期。这一转型期的广告传播过程在广告传播受众的定位、广告传播形式、广告传播内容、创意阐述与说服效果、广告调研方式及媒体投放选择的新旧结合六个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广告传播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模式的嬗变的本质可以看成由“信息邂逅”到“搜索满足”。在大众媒体环境下广告模式是以“信息邂逅”为本质的,对于广告主的刻意传播,消费者邂逅广告信息是被动的、是无意识中的咋然相遇。导致广告信息邂逅之后的接受分为广告信息的无意识接受和无意识过程中意识咋然唤醒后的接受两个层次。在以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支撑下,将原来对于消费者的‘轰炸式’的传播方法演化为‘尊重本体需求下的吸引’模式。”也就是“搜索满足”广告传播模式。

2、广告产业形态的重构

随着广告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围绕广告活动展开的广告生产、广告制作、广告消费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所构成的市场,即广告市场,由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媒介和广告受众四部分所组成的”。广告产业链各个部分在新媒介的冲击下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新媒介环境下广告产业链中广告的结构、广告传播媒介的形态、广告受众的地位与作用与广告公司的创作模式和运营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只有实现从创意革命到广告创意产业时代的历史性跨越、走广告产业集群化发展之路、构建理性、健康和可持续的大众消费文化,顺应这一当代广告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全面实现中国广告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变革,才是中国广告产业未来发展基本取向和必由之路。首先就要促进广告运作高度专业化的发展,建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向上游和下游的价值链扩张以重构广告产业价值链。综合型、大型的广告公司应该将组织结构调整为团队式或网络式。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数字营销的出现形成了完整的数字经济时代的建构,以往所有的广告经营模式都面临三方面的挑战——首先,广告与营销的目标明确,引起受众细分;其次,传播媒体与方式确定;最后,传播效果变得更可控,透明化。

四、互动广告的特性

(一)广告发布者和接受者的角色与关系发生了转变

随着互联网、数字新媒体的发展,只要有终端设备,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成为一个数字终端。在传统媒体时代,广告主发布广告之后,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获得反馈信息,而在互动广告中,广告发布者可以在广告发布后实时获得反馈信息;广告受众也可以随时发布自己对产品、对广告本身的看法和观点,随时进行信息反馈。广告主和受众都有双重身份:既是广告的传播者,也是接受者,双方互动,相互影响,二者越是能够影响对方,广告的互动性越大。

(二)受众对广告的参与性和控制性增强

信息互动的核心在参与性和控制性,就是指具备互动这一特征的媒体的使用者不仅可以影响媒体体验的形式和内容,还可以影响媒体信息呈现方式。广告受众对广告内容的控制欲是一贯存 在的,只是传统媒体单向传播形式,无法给与受众这种潜在欲望以实现的条件。在数字新媒体条件下,数字新媒体背景下,受众对广告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众可以决定是否要观看这个广告,可以主动选择和接受广告的内容,包括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样的方式观看广告。二是受众可以在广告活动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产生新的内容,这些观点和想法本身都可以成为广告的一部分。

(三)受众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互动广告并不是在数字新媒体时代产生的,在传统媒体时代,互动广告就已经存在。当时是由于软硬件条件的限制,受众对广告反馈的效率受到限制。数字新媒体的出现,给受众提供了一个高效率的信息反馈渠道,受众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进行反馈,不受时空限制,且使用简便。反馈的内容能够完整、快速、有效的被广告主接受。

五、广告创意的原则

创新思维或称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出新问题和想出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思维。可以说,凡是能想出新点子、创造出新事物、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在广告创意过程中必须运用创新思维。为此,应把握以下原则:

1、冲击性原则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报纸广告中,要想迅速吸引人们的视线,在广告创意时就必须把 提升视觉张力放在首位。

2、新奇性原则

新奇是广告作品引人注目的奥秘所在,也是一条不可忽视的广告创意规律。有了新奇,才能使广告作品波澜起伏,奇峰突起,引人入胜;有了新奇,才能使广告主题得到深化、升华;有了新奇,才能使广告创意远离自然主义向更高的境界飞翔。

3、包蕴性原则

吸引人们眼球的是形式,打动人心的是内容。独特醒目的形式必须蕴含耐人思索的深邃内容,才拥有吸引人一看再看的魅力。这就要求广告创意不能停留在表层,而要使“本质”通过“表象”显现出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挖掘读者内心深处的渴望。

4、渗透性原则

人最美好的感觉就是感动。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读者情感的变化必定会引起态度的变化。

5、简单性原则

牛顿说:“自然界喜欢简单。”一些揭示自然界普遍规律的表达方式都是异乎寻常的简单。国际上流行的创意风格越来越简单、明快。

一个好的广告创意表现方法包括三个方面:清晰、简练和结构得当。简单的本质是精炼化。广告创意的简单,除了从思想上提炼,还可以从形式上提纯。简单明了决不等于无需构思的粗制滥造,构思精巧也决不意味着高深莫测。平中见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往往是传媒广告人在创意时渴求的目标。

六、综述

新媒体的数字化、互动性和时空自由性的三个特征,为互动广告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使互动广告创意从传统媒体环境下简单的情景互动设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延伸到网络广告这一领域,并在技术上更加依赖计算机系统和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在传播机制上,将互动这一环节由传统媒体中单向输出到受众接收再到反馈,变成网络上双向和多向的交互式沟通,凸显了互动的本质意义,提高了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泊霆,段淳林《声浪传播》 南方日报社出版

[2][美]海蒂·舒尔茨,[美]唐·舒尔茨 《整合营销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关系范文第4篇

【摘要】在通信传播技术高度发7-达、传媒及其传播的资讯全面进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并产生深刻影响的当今,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信息获取、通过传媒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及改变传媒的“刻板印象”方面仍面临困难。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农民工自身利用媒介为个人生活和工作服务的能力,以及利用媒介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实现公民话语权的能力成为一项现实议题。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需要政府动员、社会公益组织及志愿者共同参与,并发动农民工群体中意见领袖的力量,通过意见领袖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来影响这个群体。

【关键词】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意见领袖;

资讯时代是一个通信传播技术高度发达,传统媒体获得极大提升,新媒体不断涌现,新旧媒体联合互动,资讯开始全面进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日益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管理方式的新时代[1]。新媒体的出现代表的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更强、媒介信息容量的增大和传播的双向互动性增强。与此相对应的,个人与信息的关系变得相对密切,更多的受众从单一的受传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利用新媒体传播自己的见闻和看法。

改革开放后,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城市中的农村人口数量激增。中国的农民工现有2.5亿人,其中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有1.5亿人[2]。近年来农民工问题虽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农民工这一群体在群体形象、社会话语权方面并未受到公平待遇。特别是在媒介日益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今天,农民工在庞大的信息流面前显得举足无措、孤立无助,其正当权益和要求常常得不到满足。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知沟理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低与个人通过媒介接受的信息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该理论的提出者蒂奇诺等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3]230。社会成员间的经济水平处于不同层次,再加上其对新技术的使用熟练程度也存在差别,所以资讯时代带给每个社会成员的机会并不是均等的。

一、资讯时代农民工面临的信息困境

作为农民工群体而言,其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处于较低水平。这就决定了其在资讯时代的大背景下并不能像城市市民一样享受媒介进步所带来的信息盛宴。由于社会资源较少及自我主动表达意识的缺失,农民工很少能通过网络等媒介渠道来维护自身权益和发表自己对社会事件或现象的看法。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在资讯时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是其在信息获取和选择方面的困难。由于工作时间、工作内容、经济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并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去阅读或收看相关媒体报道。其接触媒体的机会相对有限,而且其接触的信息层次较低,偏重于娱乐性、社会性新闻。

资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过载。除了传统媒体一如既往地刊发或播出自己的内容外,网络作为更为及时和便捷的通道,将更多、更新的信息呈现在人们面前。信息充斥着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过量的信息加大了人们寻求对自身有用信息的难度。对农民工而言,这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些调查发现,农民工也正越来越多地接触网络电视、视频网站等媒介,但他们在其中很难找到对自己有实质性帮助的内容。

信息增多对受众的信息辨别分析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频发的假新闻事件以及网络谣言都对信息辨别分析能力的重要性做了注脚。不信谣、不传谣应该是现代受众努力具备的素养,但农民工群体在此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并不尽如人意。总体来说,其对信息的分析和鉴别能力仍然较差。

其次是农民工被污名化。著名社会学家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在研究胡格诺教徒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污名化(stigmatization)过程,也就是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过程[4]。污名化是社会群体之间地位不均等的结果,是对一类群体权利的漠视和践踏。它片面地对一类群体的形象和特征进行描述和定义,而不顾其真实情况和自身条件。污名化过程的受益者所要达到的是对其他群体的丑化,强加责任和义务于他人,以使自身占据政治、经济上的有利条件或者是道德高地。

农民工群体就是这样一个被污名化的群体。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早期,其群体形象常与脏、盗窃、随地吐痰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一些人将城市卫生环境较差、偷盗事件频发等现象的原因归结到农民工身上。更有甚者,一些媒体在对该类现象进行报道时,片面地对农民工进入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大肆渲染,而对正面影响及农民工的劳动成果鲜有提及。在对事实的选择性强调和忽略间,媒体报道对农民工的形象产生了极大破坏。

近些年来,伴随着学界的关注及媒体界自身的反思,正面报道和中性报道取代负面报道成为对农民工报道中最重要的内容。但人们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拉扎斯菲尔德的“选择性接触”假说认为:受众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3]196。所以,农民工群体的形象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二、资讯时代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农民工自身经济基础薄弱等固然是以上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但其媒介素养的高低以及政府、媒体对其的关注程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特别是媒介素养教育,它虽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其作用和效果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这些问题使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必要和迫切。目前国内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主要集中于青少年学生,而对一些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正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关注。对农民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主要表现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农民工能够更好地获取信息、争取话语权以及政治参与等。

在获取信息方面,媒介素养的提高能让农民工对新闻及各类媒体有大致了解。这能帮助农民工更便捷地使用各种媒体以获取生活和工作所需的信息。媒介使用的熟练程度对受众获取信息会有直接影响。通过媒介知识的学习,农民工能够利用网络等新工具来获得并筛选信息,以及对广告和新闻的关系有更好的认识,认清广告的真实面貌,以使自己不被虚假广告所欺骗。

在争取话语权方面,通过自身媒介素养的提高,农民工能更好地参与到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去。相对于获取信息,这是受众利用媒体的更高层次。通过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获得舆论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关注是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方式。社会公平需要媒体的监督,但媒体监督很多情况下是建立在利益受损者主动向媒体提供相关线索、信息的基础上的。所以农民工在提高媒介素养后能更好地通过媒体保护自己的利益,或者是在权益受到损害后能够努力争取和反抗。更重要的是,其能够在争取利益的同时还能保护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威胁。

政治参与是受众自身政治权利、社会地位方面的表现和实现形式。而现今情况下,农民工对政治的热情还较低,对社会政治也很少有机会发表看法。这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不相符的。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参与和表达,而政治参与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对时政的关注可为农民工提供最新的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等信息,特别是和农业相关的新闻。

三、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对农民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和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相比,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加难以开展。首先,农民工因为工作的缘故,很难抽出大段时间来对媒介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其次,农民工居住较为分散,不易于集中进行教育和学习。再次,农民工在组织难度上要高于青少年,其更难以动员,教育效果也难以评估和追踪。最后,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一般不高,这也加大了对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难度。笔者认为,针对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政府应在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中起带头作用。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在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方面,政府理应有所作为。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特别是在国家对“三农”扶持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不仅在经济方面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在“软件”方面同样需要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方案和计划。例如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民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在农民工聚集区建立公共媒介设施以方便其接收信息。另外,作为一项基础性内容,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媒介素养有重要影响。因为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新生代农民工对新兴媒介表现出更愿意接近的态势,而且其更有能力去学习和掌握这些新的媒介形式,这就为其接触和利用媒介获取信息打下了基础。

第二,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可以参与到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公益组织、志愿者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深入到一些农民工聚集区或者是劳务输出地开展针对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

第三,学术界应保持对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和研究。一方面,学术界对某个问题的关注和呼吁能唤起相关部门的警醒和注意。另一方面,学术研究能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好的实践路径并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理论基础。

第四,农民工中的意见领袖应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和突破口。意见领袖在其所属群体中有较大影响力和发言权,甚至能左右群体成员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很多实证研究表明,信息或技术并不是单个层级的传播或推广。罗杰斯在《创新与普及》中强调多级传播,认为意见领袖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通过对农民工意见领袖的重点教育和培养,其所能影响的成员在媒介素养上也会有相应提高。在意见领袖的带动和影响下,农民工能够更好地学习媒介知识和媒介技能。而且,农民工意见领袖对该群体应如何通过媒体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犯等问题也会起到推动作用。

[本文为200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众传媒与农民工的利益表达”(09CXW016)及201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12CXW02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石泉,徐改.资讯时代背景下的政府和媒体关系[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 [2]中国有2.5亿农民工官方十方面维护其权利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 制作艺术 新闻标题

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全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复杂的概念。从传播载体形态上,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等等的总和;从传播内容形式上,则涵盖了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从信息传输渠道上来看,包括了传统的纸质、频率、局域网(如有线电视网、数字电视、IPTV、地铁电视等)、国际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WiFi等。如果从受众的感知也就是互联网行业俗称的“用户体验”来讲,“全媒体”事实上已经不是一个媒体的概念,而是一个媒介的概念。在“全媒体时代”,受众已经不再是一个信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一个参与者,而媒体往往成为这些信息交汇的平台。

在这样一个全面、现代的全媒体传播时代,纸质媒体怎样才能更广泛地吸引大众的眼球和注意力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将从新闻标题制作来阐述纸质媒体吸引读者的技巧。

新闻标题被称作新闻的眼睛,一篇新闻报道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标题。好的标题,可以在一瞬间吸引读者的视线,可以鲜明地表现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从而让人产生“急欲一读”的强烈愿望。在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许多读者都是忙里偷闲读报,通过随意性翻阅来了解周围环境、获取信息。这就要求新闻标题的制作准确、凝练、鲜明、生动。

新闻标题是用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用大于正文的字号刊登于正文之前,通常被用来指代整篇新闻。新闻标题具有以下特点:1.以新闻中的具体事实为内容来命题;2.有主题、引题和副题,结构比较复杂;3.新闻标题是一个表达意思比较完整的句子。

在全媒体时代大环境里,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具备公文的严肃、严谨又要具备美学效果(形神皆备)因素下,以武昌职业学院为例,探讨“读题时代”下纸质媒体的新闻标题的制作艺术。

1、精心选用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和变化的词。动词在句子结构中是一个活跃的因素,恰当地使用动词可以使标题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新闻要告诉人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事物)、发生了什么事,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最想知道的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而传递“发生了什么事”这一信息的重任主要是由动词来担当的,因此,我们应该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来实现“发生了什么事”这一新闻内核的准确表述。例如:《武昌职业学院报》刊登的:“淘课”不“逃课”;“选修”不“选休”;今年就业形势好,毕业生很“刁”;图书漂流让知识“动”起来;企业投入百万元到高职“买忠诚”等等。

2、灵活运用“热”词和流行语

词语总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而不断更新迭出。读者总是具有“猎奇”、“赏新”的心理。签于此,新闻标题在制作时就应当与时俱进的融入“热”词和流行语。例如:《武昌职业学院报》刊登的:Lady飘飘,你Hold住了吗?;要“前卫”更要“前位”。《武汉科技大学报》刊登的:我校一论文直面最具挑战性课题真“给力”;爱心超市:爱的“N次方”;湖北省大学生集体在我校“晒”创意。当然也不课乱用网络用语,例如:有木有、好滴、偶们等等这些。

3、在准确概括事实的基础上,使用或者活用多种修辞格

不同的修辞方法具有不同的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例如:《黄冈职院技术学院与我校成功“联姻”》、《企业教师与2011级新生“面对面”》等。比拟的作用是使所写的“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例如《硬币正悄然“退休”》。对偶的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排比的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设问的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等等。这些修辞手法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又能生发出不同的光彩。

4、运用新鲜活泼的群众口头语或通俗化的语言,增强标题的鲜活性

例如:《校医院加快对外“开门”速度》、《校长讲课 学生蹭课》

5、非语言符号的使用

非语言符号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工整或潦草等等;第二类是体态语言,如手势、表情等;第三类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如交通标志等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

美国社会学家、预言学家丹尼尔・贝尔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符号学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同样体现了这样一种潮流。

(1)标点符号的运用。标点符号在叙述中辅助文字进行信息的传达,各种不同类型的符号本身具有不同的作用,语言是人们用以表情达意的工具,而语言又不可能传达出言语主体所要表达的全部内容。例如:《追梦“影”者行在“影”途》

(2)物化、程式化符号的运用。例如:《迟来的正义=无正义》

6、版面语言的运用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版面语言,主要是指标题的装饰和对标题的形状进行的编排,编辑手段对标题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好的编排方式能够打破常规,吸引读者。

6.1以色彩斑斓的新闻标题来吸引受众

6.2以别出心裁的编排来吸引受众

我们传统的新闻标题的编排形式以横排和竖排为主,所以在新闻标题在编排形式上突破传统也可以打破读者既定的阅读习惯,从而吸引受众。

引题竖排,主标题横排,或引题横排,主标题竖排,二者构成一个直角。或者复合式标题的多层标题在排列形式上组成多种几何图形来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

引题当作栏题,并且与主标题横竖结合。这些栏题,往往与主、副标题不同,它们以黑底白字出现,像条幅一样,利用颜色的反差来刺激人的视觉神经,从而使引题显得更醒目些。

主标题中运用不同的字体。

例如:《武昌职业学院报》第33期第一版的新闻。

除此,新闻标题制作还要规范:

(1)标题应该准确的表达原文大意(文体的基本规范);

(2)新闻标题,尤其是主题一定要做成实题,尽量将新闻要素做进标题之中。如无可能出现的纠纷,避免使用“一”、“某”等含混的表述;

(3)单行通栏标题的字数应该控制在9~11个字之间(无论对开或者是四开,人眼的正常阅读视角为25℃,一瞥而无须转动视线的字数为6~8个字。小于9个字,字号太大,版面留白太大,注水。大于11个字,字号太小,不易引起注意);

(4)新闻标题中严禁出现重复字眼;

(5)严禁在标题中出现不常用或引起误解的地名简称(如“阿国发生军事政变”,不知道是阿根廷、阿富汗还是阿联酋);

(6)标题尽量不折行,不裂句;迫不得已转行的时候,要注意单独成行的一句要意义完整,不引起歧义。

(7)副题在补充说明主题意思的时候,避免出现主体事实的重复;

(8)如无特殊需要或者明显的是非判断,避免在标题中出现主观色彩浓厚的字眼,如“竟然”、“胆敢”等字眼,尽量保证报纸的理性色彩和客观形象;

(9)新闻标题中做出的判断,要在正文中有足够的证据支持,避免出现孤证、过头的判断;

总之在全媒体时代下,新闻标题的制作在遵循事实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具有美学性、艺术性、欣赏性。

[1] 张惠建.“全媒体时代”的态势与路向[J].南方电视学刊,2009:7-10.

[2] 周权.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标题制作[J].中国地市报人,2011(7).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关系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网页视觉艺术;艺术设计

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发展是在传统视觉艺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的新媒?w视觉艺术形式,也是网页设计工作者需要尊重和注意的内容。网页作为网络信息的载体,其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以不同的美感和视觉冲击效果给予网页浏览者直接反馈,进而实现网页浏览量的增加,起到更好的宣传和引导效果。因此,对新媒体时代下的网页视觉艺术设计进行研究具有优化我国网页设计的作用,也是促进我国网页发展的关键内容。

1.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及其内容

1.1网页视觉艺术设计

随着互联网的逐渐发展,网页艺术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此基础上逐渐衍生出来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其主要是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以网页为设计空间或平面,在艺术设计的基础上对网页构成的元素实施视觉设计,以达到美观和功能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艺术设计方式。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构建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衍生成果,也是我国社会美学和网络美学发展的关键。

1.2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内容

(1)元素内容。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内容包含文本、表格、图像、音乐、背景、动态影像等,其所设计的内容较为繁多,且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协调性不足。网页视觉艺术设计中元素内容是构成网页的基本要素,也是网页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就目前我国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元素内容上来看,其主要是以文本、背景、图像和动态影像4种为主要元素。其中音乐、导航、按钮等属于功能视觉艺术设计元素内容。以市场发展需求为根本,从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入手,组成网页的每一个元素均可以将其称之为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元素内容范畴中。

(2)版面内容。版面内容主要是以元素内容为根本的网页主体结构划分形式,其版面内容中包含广告版、宣传版、中心内容版、延伸版等。版面内容是维持网页整体结构合理性的主要内容。以传统报纸为例,其中包含广告信息版面、新闻信息版面、招聘版面、房地产版面等,还包括头版头条、末版等内容。网页作为新媒体下互联网中报纸,其在版面内容上的合理设计是保障网页效果和浏览数量的关键。因此,网页版面的设计也是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

2.新媒体时代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原则

2.1主体鲜明原则

在新媒体时代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必须始终坚持主体鲜明原则。网页作为互联网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必须具备主体鲜明的特点。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从视觉艺术设计效果的角度出发,设计鲜明主体的网页效果。网页设计作为艺术设计范畴中的一部分,其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坚持艺术设计原则,以突出的视觉感官刺激观看者的感官,从心理、生理、逻辑等角度完成网页元素的运用,凸显鲜明的色彩标准,实现网页的诉求效果,向观看者不断传达各种需求功能。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随着人们心理诉求和企业心理诉求的逐渐增加,网页视觉艺术必须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的原则,以网页主体鲜明的视觉艺术设计为根本,实现网页的美学和功能学结合。

2.2统一原则

统一原则是指在新媒体时代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上完成设计的视觉性统一,这样才能够是网页内的设计要素以稳定的形式存在设计的主体内容中。统一性原则的建立是在艺术设计协调性的基础上,拓展其协调内容为网页内容和网页形式,继而形成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内容和形式协调统一的原则。网页作为网络内容表达的基本,其在形式需求的表达上应该具备“特立独行”性,在其内容上需要具备“个性化”,“独”与“个”的差异性使得一部分网页设计者在网页设计的过程中从产生过分侧重某一方面的内容,而最终使得整个网页的视觉艺术效果不够明显。因此,在实施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在其“独”和“个”的基础上完后内容和形式的整体容易,这样才能够设计出既满足内容需求,又满足宣传需求和表达需求的网页。因此,以统一原则为根本是新媒体时代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所坚持的主要原则之一。

2.3整体原则

网页是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的载体,其是继报纸、电视之后的另一个大型的信息宣传和承载体。因此,在其网页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保障其内容、主体、意识的整体性,进而满足企业需求和消费者需求,实现需求的多向性满足。因此,整体原则的创建时新媒体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关键点,也是其设计过程中需要从组织、结构、元素等方面注意的一点。网页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一种其不仅具备艺术设计的美感需求,还必须具备网页的功能需求,因此未来达到二者之间的统一发展,就要求网页视觉艺术设计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实现网页内部信息和外部主题的一致性,进而从版面划分、色彩搭配、风格形成、信息主次等角度实现精确的组织结构定位,完成网页整体性划分。因此,可以说整体原则是新媒体时代下的网页视觉艺术设计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保障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合理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3.新媒体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应用优化

3.1版面优化

为进一步优化新媒体下网页视觉艺术设计应用,从其版面上对其进行视觉艺术设计优化。网页版面的分配需要从空间和内容主次上达到一致性和错落性。这要求设计者在实施版面视觉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从浏览者的直观视觉图案上入手,还需要从网页自身角度入手对其进行版面的设计和优化。

首先,从版面点线划分的结构入手,以不同情感层次的划分,实现规律、不规律性的版面分散,在以分散点为基础,实现视觉的整体效果融合,形成版面划分衔接一体化的网页视觉效果。

其次,在网页版面视觉艺术设计的过程中版块与版块之间的衔接一般是以线条的形式,因此在线条衔接的过程中必须实现版块线条衔接的完整性和流畅性,降低衔接违和感,这样才能够满足浏览者的视觉效果,实现新媒体下网页视觉艺术版面设计的优化,使得网页版面设计更加人性化。

3.2文字优化

文字是网页中最关键的一部分,也是最多的一部分,在实施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文字优化需要从文字的内容、文字的侧重点、文字的情感等角度出发,从而实现文字与版面、色彩的融合。

首先,在网页视觉艺术文字设计优化的过程中就文字的编排主次对其进行划分,从而实现功能的自动排版和功能的顺序规划。例如,以招聘页面为例,其在文字的视觉效果设计方面需要从浏览者的需求角度出发,根据文字的主次结构实施整体布局,既不显得文字突兀,又能够实现招聘单位的宣传效果。

其次,在网页视觉艺术文字设计优化的过程中文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网页的形象,文字也是网页与浏览者交流的载体。因此,在文字视觉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侧重文字的情感划分和心感沟通为基础,以引发浏览者的情感共鸣为视觉艺术设计的侧重点,实现网站文字的情感性宣传和处理,优化我国新媒体时代下的网页视觉艺术设计水平。

3.3色彩优化

色彩是人们主观意识的第一接触体,也是直接影响视觉冲击的因素。因此,在网页视觉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进行优化处理,进而实现色彩共鸣的效果。

首先,在网页色彩设计的过程中视觉艺术设计者必须根据网页可能出现的浏览者进行情感预测和心理划分,是以大气的色彩,还是以活泼的色彩为基调实现整个网页色彩视觉的设计。例如,相亲网页需要以浪漫色彩为主情调,法律网页需要以庄重为主色彩,幽默笑话网页需要以幽默色彩为主色彩。以不同色彩主体的判定,协调色彩与浏览者之间的情感沟通,达到网?视觉色彩艺术设计优化。

其次,在网页色彩视觉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利用色彩的生命力吸引浏览者的实现。例如,对于重点信息或版块可以采用突出色彩,如红色、黑色、黄色等鲜明的色彩突出原则,实现整个网页色彩视觉效果意识,在融合色彩的同时避免色彩矛盾,完成色彩协调构建。

4.结语

上一篇:项目申请报告编制大纲范文下一篇:项目总会计师岗位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