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实践论文范文

2023-03-08

农业实践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农业科技创新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助力,如何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保障粮食稳定增产,实现农业现代化,助力长期稳定脱贫攻坚,防止返贫,是河南农业生产亟需解决的问题。河南省通过以宣传为引导建立长效机制体系,以问题为导向农业科技攻关助力精准脱贫,促进农业科研协同创新,加快成果转化等方式,构建农业创新体系,为保障高质量脱贫与防止返贫打牢基础。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脱贫攻坚;防止返贫

1河南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河南作为全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农业发展在省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创新问题始终是关系河南精准脱贫攻坚、防止返贫和乡村振兴全局的重大问题。立足于现代化农业创新体系的路径探索,河南省农业农村发展整体稳中有进、不断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撑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其产业化、现代化、创新化发展的实现离不开财政支持。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的建设,紧抓河南省“三农”的实际问题,与时俱进地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对于强化政策支持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从财政资金的统筹、政府的有序推进,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性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从而推动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创新性发展,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河南省在创新农村金融政策、发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作用、完善风险保障机制等方面卓有成效,强化了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和资金投入。通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大对于精准扶贫项目的资金投入,在涉农扶持中加强政策引导和科技创新投入等。另外,完善财政支农整合机制,通过不断加大政策支撑和财政资金引导,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1.2不断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推动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作用于农业生产、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等环节,形成以农业信息为核心的产品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专业化、现代化、规模化生产的实现。河南省积极探索,通过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强企业联合,扶持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作用;注重产学研一体化,集聚科教资源和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充分挖掘农村人力资本的开发,着力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能战斗、带不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通过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多种要素资源的合力作用,提升区域与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创新型农业发展,增强数字化思维,用好信息化手段,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

河南通过对高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探索,对于推动农业科技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据统计,2018 年河南农业科技贡献率为60. 7%,其贡献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河南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中的探索主要体现为:一是将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农业无人机用于农机作业,降低劳动力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二是发展智慧农业,将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从农场管理、智能灌溉等方面提升农业管理、种植、预测系统等的科学化和智能化,建立以“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确投入、特色服务”为体系的智能农业发展。三是加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发挥产业协同效应,实现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发挥农业产业化集群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引领作用。

1.3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近年来,河南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农业结构持续优化。一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牢牢抓在手上,通过对中低产田改造,变“望天田”为“吨粮田”。2020 年河南在建高标准农田项目超过1250万亩,其中,2019年结转项目590万亩,2020 年新建项目660万亩。截止到2020年12月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910万亩,进一步支撑粮食生产高产稳产。

二是农业机械化生产有序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河南省对于现代农机,装备体系的构建给予政策性支持和具体实施意见。首先,推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着力推进畜牧业機械化,加大对于贫困地区和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其次,对于农机装备购置、深松土地作业进行政策补贴,确保作业任务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的组建、农机社会化组织体系的完善、农机化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构建现代农机装备创新体系。

三是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河南省农产品原料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转化大省,为从源头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先一公里”问题,补齐农产品供应链和农业产业链突出短板。农业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河南省工业第一大支柱产业,河南向全国供应了大约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等。河南通过流通主体的培育、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河南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为河南农产品的“走出去”、农产品资源的流通提供平台。

2农业科技创新助力河南脱贫攻坚与防止返贫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河南在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农业基础设完善施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就,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提供可循路径。尽管河南省农业技术创新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技术创新成为现代化农业增长的关键要素,但是,结合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状况,在脱贫攻坚与防止返贫进程中依然存在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

2.1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程度低

农业产业化对于优化产品机构、提升质量与效益,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农业产业化问题实质,上就是农业与其关联产业的关系问题。河南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发展,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优化,发挥其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引领作用。但在农业生产活动实践中,依然存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程度较低的状况。

一是由于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部分地区传统农耕模式没有改善,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另外,农业生产多为个体户经营,现代农业规模较小,综合效应较低,农业合作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经济水平,农业发展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二是现代化体系还不够完善,产业集群程度化较低。目前,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速度不断加快,但是产业集群效應辐射能力较弱,产业群的协同作用还受一定条件制约。

2.2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河南2019年乡村人口总数达到4 511万人。据《河南农业农村发展报告(2019)》统计,河南省共有新型职业农民约53万人。由以上统计数据可知,新型职业农民所占比重还较低,劳动者的生产能力整体偏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现代化经营普及率较低。从经营生产方式来看,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较少。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流动,大批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不足,且大多数农业从业人员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的水平较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集中于妇女和老人,农业从业人员多集中在小学、初中的水平,初中文化程度占6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不足20%。同时,缺乏农业创新型人才、实用技能型人才。

2.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农业关键技术的攻关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关系着现代农业的长足发展,2019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科技进步贡献率比以往有了较大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有一定的差距。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整体.上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但也存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情况。河南高级农业人才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依托基地、农业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基地等还不够完善。

河南农业科技转化率的原因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以及产业的集群效应较低,特别是产业的核心装备技术水平较低,不能高效率地实现农产品加工。二是成果转化制度的不健全,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主要体现为科研职业定位不清晰,科研产学协同效应较低,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与人才队伍建设还不够健全。三是科研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不成正比,科研单位和高校农业科技人才比重较低,且深入基层、驻扎基层的意愿不强烈,不能真正将科学技术作用于农业生产。

3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精准脱贫与防止返贫的实践与思考

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助力作用,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实现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因素,也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现实路径。

3.1 以问题为导向,农业科技攻关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精准脱贫攻坚,河南省先后出台一系列规划方案,指导农业产业扶贫的实施。例如《河南省农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河南省农业产业扶贫“1+N”专项行动方案》,通过科技助力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升精准扶贫的精准性与实效性。据统计,2018年,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达11 911元,年均增长13%,实现全省农业产业扶贫覆盖带动贫困群众156万人。

3.1.1扶贫小额信贷助推脱贫攻坚。围绕扶贫小额信贷助推脱贫攻坚,河南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方案,例如《关于加强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通知》《河南省扶贫小额信贷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暂行)》《河南省扶贫小额信贷风险防控操作细则暨完善农业贷款保证保险和农业信贷担保若干政策的通知》《河南省扶贫小额信贷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暂行)》,推进全省53个贫困县的全面实施。方案对于信贷的施行对象、施行办法等做了具体要求,主要从扩大银行信贷规模、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建立贷款风险分散机制、实行财政贴息政策、建立担保费补助机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等方面健全小额信贷扶贫体系。对于有贷款意愿、有一定技能素质和较强信用意识的贫困户,进行政策扶持,同时对于产业基础好、带贫效果明显的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另外,通过加强风险补偿金管理,保障小额信贷助力脱贫攻坚的有效实施。

3.1.2产业扶贫助推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助力脱贫攻坚的有效方式,河南省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方向与方法。在精准脱贫进程中,河南省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特别是深贫地区的农业产业支持力度,通过完善农业产业帮扶,提高帮扶实效。河南省政府为落实主体培育、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等专项的推广进程,制定《河南省农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以4个深度贫困县和1235个深度贫困村为重点的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有效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贫能力取得新进展,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有力助推全省脱贫攻坚目标实现。

3.2 以宣传为引导,开展农业科技服务

为夯实农业科技创新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效性,提升贫困地区脱贫、防止返贫以及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河南省积极探索,通过政策宣传、思想引导、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推动农业科技实效性的实现。

3.2.1加强思想引导。由于贫困户文化水平较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河南省通过政策宣传、思想引导,营造精准扶贫的浓厚氛围,促使贫困户树立积极脱贫意识,拓宽脱贫思路,通过思想引导,增强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另外发动群众,加强宣传引导,转变观念,形成接受培训的良好氛围,加强贫困户职业技能培训,形成精准扶贫的强大合力。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宣传指导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贫困户种植技术水平,促进增产增收。

通过向贫困户讲解党和政府扶贫政策,围绕如何脱贫致富、农业的发展形势、农作物种植技术等,使他们脱贫先脱愚,致富先解放思想。围绕市场,整合资源,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服务水平,切实为贫困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更贴心的服务、更合适的岗位,建好精准扶贫基地,使贫困户“打工不出乡,收入有保障”“有饭吃、有活干、有钱花”,保障农民生产最大效益的实现。

3.2.2深化农业技术服务。为切实提升贫困地区农技服务实效、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河南省将农技推广服务与产业扶贫任务紧密衔接。一方面,对于农技推广项目进行资金补助,据统計,2020年河南省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投资资金总额为17 980万元。另一方面,加大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实施力度,在农技科研人才、农业科技人才中选取一批有丰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和较高技术专长、较强服务意识和协调能力的人员作为特聘农技员,深化农业科技下乡指导以及定点帮扶指导,助力贫困农户产业脱贫致富。另外,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大对基层农技人员综合能力提升的培训,促使农技人员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不断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与素质。

3.3农业科研协同创新,加快成果转化

以往的发展中,河南省农业科研单位科研成果产出较多,但主要依靠科研成果的转化主要依靠科研单位自身力量的转化应用,由于受到政策和条件的制约,与相关企业、区域对接不够及时有效,且不能准确把握市场动向,使得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为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以及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农业科研人员积极性,河南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

3.3. 1加强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随着培养的农业相关人才不断增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农业的投入逐年递增,且上升幅度逐年增大,农业科技化正在逐步推进,农业科研协同创新进程不断加快。一方面,高度重视农业科研单位的公益属性,各级财政预算在保证农业科研单位基本经费的基础,为开展科技创新提供固定工作经费保并逐年加增,确保科技成果的产出。另一方面,根据河南省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实际需求,增加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的设置,同时,让科研工作者为农户和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提供精准服务,定点帮扶。再者,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通过财政资金奖励支持、重点试验田的推进,提升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以及成效。

3.3.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研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因素。河南省高度重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使人才队伍结构布局更加合理。一是推动高等农业科研教育创新发展。要坚持把高等农业科研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主动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统筹社会各方优势资源。二是加大对河南农业大学等以农为优势特色高水平大学支持力度,推进河南科技学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等应用型农林教育改革发展。三是创新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培养一批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农业人才。四是打造本土优秀人才队伍。通过打造本土优秀人才队伍,培养经营管理型和创业技术型方向人才,提升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以及农业技术服务能力,实现科技成果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同时,带动贫困群众增强脱贫内生动力,保障长期稳定脱贫,防止返贫。

■课题: 2021 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后扶贫时代河南省防返贫机制研究》,编号:212400410354; 2021 年度郑州地方高校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研学旅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编号: 2021SZK002。

■作者简介: 化新向(1974.11.2-), 男,河南郑州人,研究生学历,副教授,毕业于河南省委党校,法学专业,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

农业实践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针对新时代高职院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顶层设计不足、学生参与度较低、团队组建不合理、经费支持不足等问题,提出高职院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策: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活动宣传,提高学生参与度;合理组建团队,提高活动针对性;加大经费投入,健全保障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 暑期“三下乡” 实践育人

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传统经典项目。经过20余年的发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早期教育宣传、农业知识普及和卫生宣传等方式,转变为响应和服务“建设美丽乡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志愿服务、文化宣传、科教兴农、医疗法律服务、环境保护、土地规划和创新创业等内容,为推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发挥了重要作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和方式,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改善和提高其活动成效,充分发挥其实践育人功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扎实推进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程,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总结近年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提出提升高职院校暑期“三下乡”实践育人工作成效的对策,为同类院校提供借鉴。

一、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情况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每年均组建数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进行实践活动。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區党委的统一部署,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河池市东兰县的扶贫工作相结合,深入开展实践育人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得到了家长、学生、社会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

学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依托交通行业优势,立足交通特色,依托挂职干部,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开展学校暑期“三下乡”系列脱贫助困活动,为东兰县部分贫困村屯开展土地规划、水源检测和环境治理等主题活动,锻炼青年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助力脱贫攻坚的能力,不断提高本领,树立工匠精神,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近7年来,学校团学组织共派出40余支暑期“三下乡”团队在东兰县6个贫困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先后获得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重点团队”、“美丽广西服务团全国级重点团队”、“弘扬志愿精神·服务乡村振兴”村土地利用规划服务团全国级重点团队、“全国高校共青团活力团支部”等称号。截至目前,学校社会实践团队被评为全国重点团队5个、自治区级重点团队9个。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顶层设计不足。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几乎都是由学校团委和学校各级团组织负责承办,缺乏学校其他部门的参与。以2018年为例,共青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共组建8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前往东兰、百色、北海等地积极开展参观考察、国情区情调研、学习体验等形式的活动,但是在此过程中,几乎没有学校宣传部、教务处和思政部等行政部门的参与。

(二)学生参与度较低。根据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团委统计,每年全校各系部主动报名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比例约为6.5%。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工作部分别对2018年和2019年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您是否为学生干部或党员”这个问题上,2018年有91.3%(160名学生中的146名)的学生选择“是”,2019年有91.7%(313名学生中的287名)的学生选择“是”,表明历年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员均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为主。在另一项针对全体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感兴趣,甚至有学生认为作为活动志愿者在暑假前期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会影响自己的期末成绩。另外,部分学生做暑期“三下乡”活动志愿者的功利性太强、动机不纯,将活动视为学校布置的暑期作业,或者只是为了给就业面试增加筹码等,这说明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志愿精神,没有从思想上认同活动的重要意义。

(三)团队组建不合理,针对性不够强。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制只有三年,很多学生读完大二就开始进行专业顶岗实习,这导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人员普遍由刚读完大一的低年级学生组成。这些学生在大一基本学习的都是基础课程,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还比较薄弱,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服务当地群众。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分别组建了新农村规划服务组、测量服务组、水质检测服务组、生态种植服务组、居住环境检测服务组、美丽乡村服务组、道路规划搭建服务组、家电维修服务组、红色教育宣讲组、文艺下乡服务组、教育关爱帮扶组、精准扶贫服务组,但是根据后期各村第一书记对各组服务村民的跟踪了解,大部分小组由于专业知识不扎实,并不能真正为村民提供专业服务。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基本上都是由学校团委书记和系部书记全程指导,学校团委老师和各系部辅导员带队,各团队均能维持良好的纪律。但是,由于各实践团队专业指导老师较少,甚至存在系部很多专职教师从未参与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导致大部分情况下无法对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指导。因此,在当前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情况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缺乏思政方面专职教师的参与,不能充分发挥活动的实践育人功能。

此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要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应该因地制宜。但是,调查发现,不同的活动团队所开展的活动基本是相同的,缺乏对当地的前期调研,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学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东兰县,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包括韦拔群纪念馆、韦国清纪念馆、列宁岩、韦拔群故居、魁星楼(红七军会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却未能充分利用东兰县的红色资源对学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四)经费支持不足,保障机制不健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离不开相应的经费支持。为此,必须合理安排经费支出,为各项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但是,调查发现,40%的老师和55%的学生认为暑期活动经费不足。一位参加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干部在问卷调查中提到,“由于经费限制,我们一些活动道具无法购买,导致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希望学校可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保障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系部的一位老师表示,“由于每年分到系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经费有限,导致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较少,部分学生失去锻炼的机会,而且由于经费不足,很多项目无法开展,严重影响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学校实践育人的成效”。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扎实推进实践育人的重要方式。作为贯彻落实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应当对此制定具体的教学标准。但是学校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关注度还不够,缺乏关于利用此活动加强学校实践育人的长远规划。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度建设不健全。制度建设是做好此活动的保障,学校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还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活动的各个阶段,都没有做到标准化和制度化,比如在活动前期缺乏志愿服务培训,在实施阶段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不足,在结束阶段的总结提高不够等。二是激励机制的缺乏,未能将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计入工作量,不能明确将此活动与教师职称评定、绩效奖励挂钩,难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三是未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各项权利和义务进行有效保障,导致部分家长不支持、不鼓励自己的孩子参加实践活动。

三、高职院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策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管理机制。高职院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应由高职院校党委统一领导和协调,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各组织机构之间的协同。成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整合、明晰各职能部门、人员的职责和行为,形成系统、完整、有力的暑活动组织架构。二是建立协同议事机制。定期召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协调会、联席会,明确活动各个阶段的分工与合作,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运作协同,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三是建立运行评价机制。组织全校各实践团队推广评价机制,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循环控制,不断提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工作成效。

(二)加强活动宣传,提高学生参与度。大力宣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原则、目标等内容。每年举办活动之前,认真研读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文件,通过活动的主题分享会、动员会、前一年度活动先进事迹报告、调研和讲座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结合文件精神整理好学校当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要求、方案等内容,并认真贯彻下去。每年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之后进行活动总结提高,通过微信、微博和短视频等方式宣传活动的成果,达到感染、教育其他学生参与活动的目的。

(三)合理组建团队,提高活动针对性。坚持“大思政”教育观,选派思政方面专职教师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实践育人。通过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参与活动,对学生进行脱贫攻坚方面的理论辅导,讲清活动的党情、国情、区情大背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认知,明确参与活动的目的和使命。同时,鼓励专业老师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各专业活动小组的服务水平。鼓励广大学生学以致用,将自身专业技能学习融入脱贫攻坚实践,利用自身掌握的思想政治(下转第61页)(上接第20页)理论知识,向当地群众宣传国家战略,讲解党的相关政策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专业知识和理论认识,提高团队整体服务水平。

提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深入挖掘其实践育人元素,系统化设计、构建实践育人模块。一是针对活动地的特点,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与当地政府共建实践基地,在开展活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二是通过参观、考察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成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三是学以致用,对当地农业、产业等情况进行调研,因地制宜地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新农村建设,并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四是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加强爱心教育,如可以让师生与当地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通过写信或者邮寄物品的方式帮助留守儿童等。

(四)加大经费投入,健全保障机制。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实践团队的需求,划拨专项资金,解决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后顾之忧。严格审核活动经费的使用情况,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在法治的前提下,放开资金的筹措渠道,鼓励各团队自行筹措资金,如与企业合作、发动校园捐资、举办捐赠活动等。

完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保证活动达到应有的效果,国家应健全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法律法规或政策性文件,明确活动的性质和各方的权利义务等。高职院校应制定《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定针对教师和学生激励机制的文件,提高师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校还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和联系,提升家长对活动的价值认同。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实践育人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作用,为我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6).

[2]唐景莉,李石纯.怎样加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对话高校六位思政课教师[J].中国高等教育,2019(9).

[3]王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2).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关键问题研究”(GXGZJG2018A013);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教学改革重点培育项目“双体系三元制四阶段下的二三四人才培养途径探索与实践”(JZY2019P01)

【作者简介】汪钥龙(1991— ),男,河南淮阳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地质工程、职业教育;莫海燕(1971— ),女,通讯作者,廣西横县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编 卢 雯)

农业实践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基于对近三年来广东省直机关及广州、茂名两市公务员招考职位要求的统计分析,总结出目前我国公务员招考制度呈现出的招考对象基层化、社会化、招考专业模糊化等趋势。根据这些变化趋势,提出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从就业理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毕业生在职辅导培训等方面进行改革,充分利用公务员招考改革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的利好前景。

关键词:公务员招考;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

从1999年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第一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公管专业)招生开始,公管专业在最近十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高校都相继开设公管专业。基于公管专业的特点和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领域应该是政府部门及其下属的大量承担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但由于近十几年来我国公务员实行“逢进必考”的招考录用制度,并且以往的公务员招考职位限制公管专业毕业生报考,导致公管专业学生很难通过公务员考试途径进入专业对口的就业领域,就业质量整体较低[1]。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基层化导向越来越明显,国家机关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制度也相应改革,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趋势,笔者认为这些变化趋势为公管专业学生提升专业对口就业率创造了新的契机。我国高校公管专业应充分认识并抓住这一契机,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诸多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公管专业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进而提升公管专业的整体就业质量。

一、公务员招考变化趋势分析

为了分析近年来我国公务员招考的变化趋势,本文选取广东省直机关和广东省内的广州(发达地区)、茂名(欠发达地区)两市的公务员招考情况进行重点研究。在搜集广东省直机关和广州、茂名两市2008—2011年公务员招考公告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其公务员招考公告中的职位数据进行定量统计和分析。基于统计结果发现,近年来我国公务员招考制度呈现出如下三个明显的变化趋势。

(一)从以招录应届生为主,逐渐向以招录社会人员为主转变

我国实施公务员招考制度之初,公务员招考对象绝大部分都是应届大学毕业生[2]。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和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逐渐加剧,国家提出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进入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指导方针。根据这一指导方针,公务员招考的对象也逐渐进行调整,从以往以招录应届生为主逐渐向以招录社会人员为主转变。近几年来,在我国各级公务员职位中面向社会人员的比重逐渐超过应届毕业生的比重,并且所占比重逐渐加大。以广东省为例,2009—2011年,广东省直机关公务员招考社会人员职位比重均超过60%,分别达到60.3%、62.5%和64.4%,并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广州市和茂名市2009—2011年公务员招考职位统计呈现出同样的规律(见图1)。据2012年广东省公务员招考的相关信息,2012年广东省各级政府部门公务员招考的所有职位均面向社会人员,反映出我国公务员招考对象正式全部实现了社会人员化。这种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届公管专业大学毕业报考公务员,但对毕业后进入基层工作的公管专业学生而言则是极大的利好,他们在社会基层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报考公务员,将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公务员队伍。

(二)不限专业职位的比重逐渐增大

我国以往的公务员招考非常注重对招考职位的专业要求,无论是国考、省考还是各个市县的公务员招考,绝大部分职位均限定专业要求。这一做法固然可以确保政府部门招到适合不同岗位的实用专业技术人才,但却剥夺了许多新专业和冷门专业毕业生的报考资格。公管专业在我国是开设较晚的一个新专业,社会认可度较低,导致其在各级公务员招考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公管专业能够报考的职位非常有限,但这一现象在近几年逐渐有所改变。从近三年广东省直机关及广州、茂名两市的公务员招考职位要求来看,对专业有明确要求的职位数量及比重在不断下降,而不限专业的职位所占比重则逐年增加(见图2)。在广东省直机关公务员招录中,不限专业职位数占总职位数的比重由2009年的2.1%上升至2011年的18.3%;广州市的这一比重则从2009年的15.6%上升至2010年的19.2%,2011年上升至40.5%;茂名市不限专业职位数的比重从2009年的49.3%升至2011年的68.8%。这反映出近几年我国公务员招考对专业的限制逐渐放松,不限专业的职位比重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这对公管等冷门或社会认可度偏低的专业毕业生报考公务员是一个明显的利好。在职位表提供公管专业的招录人数不多的情况下,公管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报考不限专业的职位,从而有利于增加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概率。

(三)注重从基层一线招录公务员

为了提高公务员队伍的基层工作经验,更好地引导高校毕业生切身体会民情、服务基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出台《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规定从2006年开始,省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具有2年以上基层经验的高校毕业生比例不得低于1/3,以后还会逐年提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以下基层工作两年以上的毕业生。在这一意见的指导之下,近年来我国公务员招考逐渐加大了从基层和生产一线考录公务员的力度。以广东省为例,2009年广东省直机关招录需要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仅为10.1%,到2010年增加到16.3%,2011年增加到45.6%;广州市2009年这一比例只有5.3%左右,到2011年则增至33.7%,茂名2009年只有8.5%,2010年增加到13.1%,到2011年增加到25.9%(见图3)。另据相关统计,2010年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用于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计划数比2009年高出20个百分点,总体达到70%以上。同时还拿出一定职位招考适当数量的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及大学生村官等项目的人员,反映出我国公务员招考对象基层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公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建议

(一)确立“曲线对口”的就业理念

目前我国公管专业的对口就业率一直偏低,尤其是地方高校本专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毕业生都无法直接进入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只能选择到基层企事业单位工作。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公管专业毕业生每年毕业后直接进入基层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比重均超过70%。随着近年来我国公务员招考对象的基层化和社会人员化,公管专业的初次就业对口率将进一步走低。目前公管专业就业的基层率比较高,这一现象恰恰与公务员招考的基层化和社会人员化趋势相一致,进入基层就业的公管专业学生可以先工作两年或更长时间之后再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专业对口就业的几率将大大增加。因此,公管专业学生需要逐步树立“曲线对口”的就业理念,即毕业之后可以先到基层一线从事专业对口或不对口的工作,等积累一定工作经验之后再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从而曲线实现专业对口领域就业的目标。

(二)加强学生的职业和人生规划教育

树立“曲线对口”的就业理念,毕业后先到基层就业是当前就业形势下高校公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实选择,但这种选择不应是一种盲目的选择,而应是一种有计划、有规划的选择,是建立在明确的职业和人生规划基础上的一种选择。高校如果不注重学生的职业和人生规划教育,只是一味盲目地鼓励学生进入基层就业是一种完全不负责任的表现,对公管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可能是一场人生灾难。因此,高校在鼓励公管专业学生树立曲线对口就业理念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学生的职业和人生规划教育,通过设置相关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加大就业指导课中职业和人生规划教育的比重、举办多种多样的职业和人生规划大赛、邀请成功校友回校做报告等形式,提升公管专业学生的自我职业和人生规划能力[3]。要确保公管专业学生在进入基层就业之前制定出个人职业和人生规划,明确进入基层工作的目的,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着重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若干年后的发展方向等问题。通过明确的职业和人生发展规划,公管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时充满信心,勇于迎接挑战,最终实现曲线对口的就业目标。

(三)以基层就业为导向

随着我国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的基层化和不限专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基层工作能力强、表现优秀的毕业生将更容易进入公务员队伍。这就要求到基层就业的公管专业必须具备较强的基层工作适应性和工作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考中脱颖而出。基于此,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公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学生基层工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到基层就业及未来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竞争力。

一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公管专业应该进一步增加适应基层工作需要的课程,例如,针对城市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就业的需要,可加大社区管理等课程的学时比重,同时增加基层民主与社区治理等相关课程;针对农村基层工作需要,可开设农业经济学、农村政策与法规、农村民主建设等课程,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我国城乡基层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模式和方法[4]。

二是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一方面,公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凸显基层化倾向,将实践教学基地更多地选在区县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城市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或广大的农村基层管理机构,通过设置办公室主任助理、街道办主任助理、村长助理、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等实践岗位,让学生更多地进入基层工作岗位锻炼学习[5]。另一方面,要力争做到实践教学内容基层化,在对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未来基层工作的实际需要,将目前我国城乡基层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环节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城乡基层重点、难点工作的知识和技能。

三是在假期社会实践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大多设有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了更多地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公管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这一社会实践环节进行较长时间、较大规模和范围的基层社会调研活动。这些调研活动应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深入城乡基层,围绕城乡基层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调研,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获取第一手的城乡基层资料,又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

(四)建立毕业生在职辅导和培训体系

对到基层工作的公管专业学生,高校应当做好学生到基层工作的后续跟踪服务工作。

首先,高校要保持与基层就业学生的经常性联系,可以通过建立QQ群、基层就业论坛、校友探访等活动,从多渠道了解关心在基层工作的毕业生[6]。同时要鼓励毕业生走上基层工作岗位后,通过电话、网络等各种途径,及时将当地情况及个人工作情况反馈到学校。

其次,高校应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帮助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例如,可以出面与地方政府部门相关部门交涉,帮助解决基层就业毕业生的住房、社保、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与地方政府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合作为基层就业毕业生提供免费或优惠的职业技能培训,还可以通过主动与电视台、网络、报刊等各类新闻媒体合作,搭建平台,为基层工作的毕业生提供各类帮扶和宣传。

最后,针对基层就业毕业生考研和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需要,高校应建立学生网上自学资料库和网上自测试题库,让进入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和在校生一起形成广泛的资源共享。网站可以对毕业生提出的疑问进行在线解答,并为毕业生及时提供考试公告、大纲等相关急需资料;还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考前网上测评和训练,让毕业生系统掌握考研或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相关知识和面试技能,提高基层就业毕业生进入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比重。

我国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逐渐呈现出招考对象社会化、基层化和招考专业模糊化等新的发展趋势。这些发展趋势对高校公管专业而言,既是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一场严峻的挑战。高校公管专业应牢牢地抓住这一机遇,进一步深化公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职业和人生规划教育、毕业生的后续跟踪扶持等方面不断创新,为公管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实践“曲线对口”的就业理念奠定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公管专业学生的整体就业质量,促进公管专业的长足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君,郑蓉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分析与应对[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12).

[2]罗珍.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6).

[3]王毅.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4).

[4]包红梅.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2).

[5]谢舜,谢清,杨欣.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8).

[6]张修宇,潘建波.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3).

农业实践论文范文第4篇

近年来,××镇农业生产工作坚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和广州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促进人和农业生产的五项转变为目标,即(1)从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2)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3)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变;(4)从单一型向多种种植型转变;(5)从计划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变。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中心,切实加强对农业的指导和支持,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在稳定农村双层经营承包制的基础,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提高了农业的竞争力和产品的附加值,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增长。

一、 ××镇种植业基本情况

全镇总耕地面积41455亩,其中蔬菜19846亩,粮食作物水稻5934亩,花卉1651亩,水果2476亩,鱼塘面积9756亩。农业结构调整比例为:粮食面积占耕地面积15.3%,经济作物、菜、果、花卉面积占耕地面积60.7%,鱼塘占23.5%,具体种植业结构如下表: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镇政府切实地把发展“三高”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从发展大农业的目标出发,按照“高产、高质、高效”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制订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计划和措施。在农作物的品种布局,产品结构,科技含量等方面,按市场需求下功夫,在全镇41455亩耕地中,蔬菜等经济作物占84.7%;开展粮食创高产和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活动;扶持发展了一批种植,养植能手和大户;在确保农业投入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地域优势,把生产、加工、销售结合起来,推广公司+农户的模式,提高了农业产值和效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基地化、集约化经营。主要有:(1) ××片1800亩农业集约化示范园区的建设和生产;(2)××村450亩剑花基地和日产一吨的剑花加工场;(3)××村80亩鳄鱼龟、水鱼养植基地,自繁,自养的鳄鱼龟被推荐参加市农业博览会;

(4)开辟了从培养菌种到生产、销售一条龙的404.7亩草菇生产基地,草茹每天的上市量已达1.7万公斤,占广州市场上草茹总量的60%左右;(5)加速××村35亩热带观赏鱼基地的发展和销售国外的渠道;此外,将计划发展××、××村的花卉基地;××、××等村2600亩农业示范基地。

二、 目前××镇农业生产情况存在的问题

1、耕地减少的势头未能得到遏止,过量的资源流失严重危及到农业之本。一方面,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迁建征地,另一方面,××镇正在进行中心镇的建设,工业园区和中心园区需要大量的土地,

这些都致使耕地的减少态势未能得到有效的遏止,这对稳定主要产品的种植面积,保证农产品产量的稳定增长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2、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薄弱。近几年来,市、区财政支农支出占总比重年际间忽高忽低,起伏不定,未能形成一条稳定的轨道,镇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严格受制于其经济实力,尤其是正处于中心镇建设的人和镇,对农业的投入就更加极其有限。农户投入的局限性也一直没能得到根本的解决,这就造成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3、农产品大量增加,市场销售难。××镇属广州市中效,农村人口比例大,其中居民有17779人,农民有66626人,经济薄弱,基础设施滞后,供水、供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远不适应经济发展和农村市场繁荣的需要,市场的流通效率低,随着农产品大量增加,市场便成为制约着农产品销售的“瓶颈”。

4、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相对过剩。长期以来,××镇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存在缺口,生产什么消费什么,生产什么卖什么,在温饱问题未能解决的情况下很少考虑农产品质量和种类,随着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收入稳定增长,市场需求对农业的约束作用日益突出。从农产品品种结构上看,大路品种多,优质品质少,大量积压的农产品多属普通型的农产品,而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依然十分紧缺。就水果而言,品种雷同,品质较差,产期和上市期集中的龙眼、荔枝,烂市“烂”价情况就很突出。因此目前人和镇农产品市场的饱和,是农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不高的低层次饱

和。

5、农民素质低,制约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是对农业生产资源,生产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最终实现农业效益增加和结构优化。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素质越高,其收入也越高,对农业生产的调速能力也越强。根据人和镇有关统计部门的调查,从抽样的289个劳动力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8人,占2.77%;高中文化程度的有65个,占22.49%;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32人,占45.67%;小学文化程度的有78人,占26.99%;文盲的有6人,占2.08%;初中经下文化程度共216人,占74.74%。所以,农民由于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是很难及时掌握现有的农业科技,更谈不上把握市场,对农业进行结构优化。

6、农业技术落后,资源利用不合理。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但目前××镇农业科研,推广滞后。一方面,科技投入匮乏,农业基础研究滞后,缺乏一批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储备;另一方面,由于体制和政策的影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渠道单一,活力不够,动力不足的矛盾也很尖锐,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不畅,推广效益低下。

7、农业产业化生产未能形成规模。××镇产业化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还是未能形成规模,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生产的路子,目前还是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真正打造品牌,做优农业;农业生产经营形不成一定规模,不能实现规模效益,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不能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发

展,高效益农业,未能真正发挥其经济效益,农村中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无法得到有效的加工和利用,更难转为高附加值商品。

三、 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建议

1、抓好有利时机。按照广州市政府的布暑,要切实搞好新机场高速公路、北二环高速公路景观带、流溪河两岸生态农业观光规划和流溪河沿岸景光带的工作。××镇应抓住机遇,依托流溪河沿岸的农田标准整治工作,把流溪河两岸所涉及的17个村属地域15101亩耕地,按照高标准建设标准化农田;把“两路”涉及的14个村,面积18000亩农田规划成田园化生态农业,抓好农田基础建设。

2、大力扩展农产品市场。目前农产品市场不十分适应时代的要求,××镇总耕地面积41455亩,其中蔬菜等经济作物占总耕地84.2%,粮食占15.3%,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农产品日上市量可达到30吨,因此建议打造一个大型的,具有农业信息化、农产品标准化的综合农贸市场。发展农业商贸体系,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3、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确保农业增产。农业结构不合理,种粮效益差,农产品大量增加,农产品相对过剩,农业增长缓慢,农民增产不增收较为普遍,因此,建议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粮食在以往调减的基础上,继续调减,蔬菜、花卉在以往增加的比例上,再增加适当的比例,力使农业结构基本更趋于合理化。

4、做好农业生产管理的技术推广。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做好农业、科技的推广,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工

作效率高、服务质量好的技术推广队伍,发挥村级农技推广员的技术推广主力军作用,定期组织农民参加技术培训,通过办好示范基地、示范户,板报、宣传资料、广播、电视、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农民的农业素质培养,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引导他们走科技兴农之路。

农业实践论文范文第5篇

1 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1.1 硬件建设是基础

增加投入进行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 全面改善实验室条件, 是完成实验教学的基础和保证。随着现代农业生命科学的发展, 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学物研究技术与手段日新月异, 我们及时投入一定资金对实验室及仪器设备进行改建及更新, 购置实验教学的大型仪器设备和多媒体装置, 增加教学硬件设施, 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满足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基本实验教学需要, 为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

1.2 管理制度是保障

制定完备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是保证实验室正常运行的制度保障。仪器设备的管理都严格落实到人, 在每学期第一堂课, 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规范化实验室管理的教育。结合实验课自身的特点, 首先介绍仪器设备的基本技能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并例举一些不符合规范的举止及不严格的操作造成实验失败、甚至导致安全事故的例子;强调实验室纪律及操作规程, 如有违反, 将记入平时成绩。实践表明, 严格要求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普遍反映收获颇多。

1.3 教学内容是核心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惊人, 据统计, 19世纪人类科学知识增长一倍需要用50年时间;20世纪中叶时需用10年时间;而当今只需用3~5年时间。因此, 学生在校3、4年内的学习远远不能跟上现代科学发展的进程。作为基础课,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主要内容是现代生物化学研究方面最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术, 教学过程中融入介绍生物化学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和技术, 注重科学思维方法训练, 了解学科前沿, 不仅让同学们开拓了视野, 增强他们学习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在学习基本技能的同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1.4 教学改革是关键

引入探究式综合性实验是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内容, 生物化学是农业院校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实验内容涉及生物学多方面的基础实验技术, 综合性实验是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 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原理、操作方法和步骤;全面了解仪器设备的性能并正确地使用仪器, 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 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我们在教改之后面临着学时压缩, 实验经费不足的矛盾, 如何解决即要增强学生动手机会, 还要兼顾经费节约的原则, 在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勇于改革, 即更新内容、废除陈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 在实验中保证学生有亲自操作机会, 也能增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比如我们设计了利用转基因烟草为材料, 提取植物DNA的实验, 使学生学习掌握植物DNA的提取技术和紫外法检测DNA的浓度的方法, 然后以所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实验, 检测外源转入的基因, 一方面使同学们学习掌握PCR实验技术和PCR产物DNA的琼脂糖电泳检测方法, 更重要的是, 通过这些复合性实验内容以实验项目综合联合开设, 使同学们明白这些技术的综合使用在科学研究的作用, 同时达到省时、省经费的目的,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探索性思维得到发挥。教学结果显示, 学生对复合式综合性实验认知度较高, 加强了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达到了训练探索性思维的目的。

2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2.1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运用多媒体组织实验课教学可以改变课堂结构, 提高课堂效率, 克服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只能依靠黑板等常规手段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的不足。在教学过程通过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掌握生物实验器材、了解实验操作步骤、操作方法。

2.2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 实现师生互动, 解除传统师生定位的压力, 克服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有自由地发挥的空间, 教师深入实验小组, 随时根据情况及时引导同学的思维, 解答同学的疑问, 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使教师真正的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3 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科研能力、共同参与和相互合作精神。绝不允许“一人动手, 大家看”这种放任式实验现象的出现, 要让学生珍惜每次实验动手机会, 让学生自觉建立独立工作、多动手的意识。对于每项实验结果, 必须由教师亲自检查, 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评价。要求每个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书面报告, 凡是无结果或结果不理想者, 必须分析失败原因, 有条件情况下让其重作, 促使学生在实验中勤动手动脑, 也使学生们具有成就感。对于少数实验由于条件所限不能人人动手时, 要强调分工合作, 使小组成员共同参与, 一起协调配合完成。

3 建立科学的实验考核方式

试验教学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考核是十分必要的。为此, 构建和完善实验教学考核评估办法是实验教学改革非常重要的一环,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考核标准, 真正做到对学生在实验课堂中综合表现的全面评价效果, 它既是对教学效果的良好检验, 同时也是促进教学改革的有力手段。 (1) 我们采取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的考核比例, 对学生在实验课全部过程表现和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考核, 每项都占有一定比例, 考核内容包括实验准备程度、操作主动性和娴熟度、参与讨论主动性、实验数据准确性和实验报告等方面。 (2) 若实验结果不理想, 甚至实验失败时, 根据学生实验综合表现, 让学生依据实验原理真实客观的分析失败原因, 完成实验报告结果分析内容, 这样的学生同样也能获得优秀的实验成绩。 (3) 在实行过程中采取考核和激励并存, 既能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同时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实验态度、实验素质和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 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建立科学实验考核方式, 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能够真正实现“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大胆改革, 完善了实验教学体系、改进了实验教学方法并建立了科学的实验考核方式, 使学生在掌握实验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的同时,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农业院校

参考文献

[1] 俸晓锦, 张雅兰.地方工科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 2007, 26 (5) :110~111.

上一篇:农业气象论文下一篇:绿色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