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论文范文

2023-03-01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基于新疆14个地州1997、2007、2017年3期截面数据,利用定量和GIS空间分析法,分析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1997—2017年农业劳动力和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模式。1997—2007年劳动力和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大于2007—2017年,天山以北的地区经济以及劳动力的发展情况总体好于天山以南。②1997—2017年农业经济呈持续增长的态势,总量增长了54.48%,但是区域增长差异明显,呈“南高北低”的特征。③产劳弹性系数以农业劳动力和农业经济同增的增长型为主,2007—2017年有12个地州均为增长型耦合模式,剩下的2个地州以集约型为主,分别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变化;农业经济变化;产劳弹性系数;空间耦合关系

Key words Change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Chang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Coefficient of elasticity of production and labor;Spatial coupling relationship

作者簡介 李雪(1994—),女,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土地规划。*通信作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收稿日期 2020-10-15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演化,工业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都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19.17元增加到2014年的8 723.8元,新疆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8年只有21.89亿元,到2018年,这一数值达到了318.70亿元,增长了15倍。但是从经济增长的质量来看,新疆仍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并且与全国水平相比,新疆的产业结构仍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南北疆、城乡、农牧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三农”发展不充分。南疆4地州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集中了全疆90%以上的贫困人口,同时农村地区也伴随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劳动力紧缺、土地利用管理不当等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目

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农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降低贫困率,这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疆是一个典型的地域辽阔,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并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因此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而农业劳动力流动,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农业机械化使用和生产方式变革,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引起很多学者的注意,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以及对输出地的影响研究[1],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3],然而对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经济耦合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在理论与实证方面的分析均较为缺乏,并且大部分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是针对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很少有西北地区,并且研究地区多以省市为单元,新疆的地级市较为特别,以地区和州为主,基于以上分析,笔者选取全疆1997—2017年劳动力以及农业总产值数据,深入分析全疆范围内不同地域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及时空耦合格局,剖析新疆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以及时空演变规律,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农业转型和乡村振兴提供思路。

1 农业劳动力变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1.1 农业劳动力变化的影响因素

1.1.1 收入差距逐渐增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南北疆发展差距较大。南疆以林果业、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如倍受大家喜爱的红枣、纸皮核桃、香梨、冰糖心苹果等[4]。此外相比于北疆,南疆的工业基础差,交通运输条件落后,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南北疆收入差距的扩大。而追求更大的利益是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的根本原因,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较高收入的吸引。但是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发展不均衡,在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制度因素、产业结构因素、投资因素和区位因素等造成的城乡收入、消费、福利等水平的差别也是造成劳动力转移的因素[5]。

1.1.2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需求越来越多,在无形中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加之近年对口援疆等项目的实施,餐饮业、服务业等迅速发展,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所以第三产业吸引劳动力的作用大大加强。

1.1.3 城镇化进程加快。2007年新疆的城市人口密度为26人/km2,到2017年提高到2 436人/km2,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农村的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在城市不断工业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工作岗位,农业不断向现代化转型也会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在城市从事非农业性质的工作比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收入要高,这些原因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6]。

1.2 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1.2.1 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和抑制作用。随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农民可以学到更多的技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农村的土地也可以得到统一化的管理,达到规模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由此带来的乘数效应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7]。但是,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多为年轻素质高的优质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和接受科学技术能力有限的妇女、老人、儿童留守农村,使得乡村劳动力资源短缺,农业科技推广难、劳动生产率降低、耕地利用水平下降甚至撂荒等,因而抑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8]。

1.2.2 农业经济发展对农业劳动吸引和排斥作用。2010年3月,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指出中央将确定19个省市的责任进一步推进对口援疆工作,以此来加快新疆跨越式发展。在政策的支持下,大量新型乡村产业“入住”新疆,新的农业技术逐渐被推广,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附近的农村劳动力随之被吸引过来,随着就业机会的增加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会主动返乡就业或者创业,这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的劳动力将被机械化模式所取代,因而不得不向其他产业转移。

1.2.3 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劳动力除相互影响之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区位优势、人口老龄化、水资源限制等自然、社会和政策因素。一般区位条件好的区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是新疆现代工业、农业、交通信息、教育科技等最为发达的核心区域,集中了全疆83%的重工业和62%的轻工业,自然条件优越,交通方便,是吸引海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理想之地。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该研究所涉及的基础地理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和《新疆统计年鉴》,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农业劳动力数量。同时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对部分地区缺失的数据进行了插补,最终获得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塔城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勒泰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共计588个有效统计单元。

2.2 研究方法

2.2.1 产劳弹性系数。在经济学领域,弹性的概念可以应用在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另外,弹性系数可以从量的角度明确界定弹性的变化程度,因此弹性的大小可以用弹性系数来表示,该研究基于劳耕弹性系数模型[9],建立产劳弹性系数反映农业经济变化与农业劳动力的时空耦合特征。产劳弹性系数定义为一定时间范围内农业经济产值变化率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率的比值。公式如下:

ELEC ab =ECR ab LCR ab = (Eab-Ea0)/Eb0(Lab-La0)/Lb0 (1)

式中,ELEC ab 为某一地域产劳弹性系数;ECR ab表示a区域b年农业经济 发展水平(用农业生产总值描述)变化率,LCR ab 表示区域 a 年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率; Eab和Lab分别表示a区域b年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力数量;Ea 0和 La 0分别为 a 区基期年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力数量。

2.2.2 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特征。

该研究选取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率、农业劳动力变化率、人均农业产值、产劳弹性系数及新疆地州空间位置5项指标,在ArcGIS的支持下,分析1997—2017年ELEC ab 的变化并对其进行区域类型划分。总结了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劳动力变化存在以下几种特征(表1):①若ECR ab >0,LCR ab >0且ELEC ab >1时属于增长型,表明农业劳动力数量增加会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农业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劳动力增加;而当0<ELEC ab <1时属于粗放型,表明农业经济增长速度慢于劳动力增加。②若ECR ab >0,LCR ab <0时属于集约型,表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提高的同时农业劳动力数量却在减少,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反向促进作用。③若ECR ab <0,LCR ab >0时属于滞后型,表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下降的同时农业劳动力数量却在增加,这时农业劳动力数量增加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反向抑制作用。④若ECR ab <0,LCR ab <0,且ELEC ab >1时属于衰落型,表明在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同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也在下降,并且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下降的速度快于劳动力数量减少;而当0<ELEC ab <1时属于衰退型,表明农业经济下降速度慢于劳动力数量减少。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业劳动力数量的时空变化 由图1可知,1997—2017年,新疆地州的农业劳动力总体呈上升的趋势, 但是空间差异明显。1997—2007年劳动力数量迅速增加,到2008—2017年,增加的速度略微下降,虽然同在增加,但是南北疆的增速呈现出两种格局,1997—2007年,南疆劳动力数量增加速度明显慢于北疆,而2008—2017年出现相反的趋势。

3.2 农业经济发展的时空变化 由图2可知,1997—2017年新疆地州的经济呈持续上升的趋势,部分地区增速缓慢,空间差异明显。

1997—2007年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的经济速度增长最快,分别增长了2 050%、2 610%,克州、和田地区和阿勒泰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最慢,只有1%、9%、9%,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均匀,农业经济增长率达到60%以上的地州占45.5%;2008—2017年,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的经济增长速度相比于1997—2007年下降了很多,而除昌吉回族自治州外其他11个地区的经济都达到了大幅的提升。不难看出,在1997—2007年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2008年以后经济得到了飞速提升,北疆的经济发展一直快于南疆,但是2008年后增长的幅度明显下降。

3.3 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 利用公式(1)计算得出1997—2017年新疆地州的产劳弹性系数(表2),按照农业经济的增加和减少进行划分,进一步揭示农村劳动力数量变化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

(1)1997—2017年产劳弹性系数空间特征,根据乡村产劳弹性系数的分类及特征可知,1997—2007年,其中农业劳动力数量和农业经济同时增加的地州占92.86%,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而农业经济增加的地州占7.14%,整体呈现出良性发展趋势[11]。由表2可知,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的地州中,8个地州农业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劳动力数量的增加(LCR>0,ELEC>1),耦合特征属于增长型,分别是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哈密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巴州、阿克苏地区;1个地州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速度慢于农业经济的增长(LCR<0,ELEC<0),属于集约型地州,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5个地州中经济发展速度慢于劳动力数量的增加(LCR>0,0

分析发现,不同的耦合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天山以北的区域,表现为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率和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率同时上升;但农業经济发展变化率增速更快,耦合类型为“增长型”,与新疆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吻合,主要因为此类型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农业科技发展程度高等因素促进了其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13]。

而在天山以南则表现为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率慢于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率,LCR>0,0

(2)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可以看出1997—2017年新疆地州的农业劳动力数量在不断增加,虽然农业经济也在增加,但是不同的地州增加的幅度不一样,如表3。但总体来看14个地区经济的增长速度均大于劳动力的增加,且ELEC>1,属于增长型;1997—2007年,属于增长型的地区有8个,到2017年增加到14个,10年间增加了6个,这6个地区分别是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州、克州。这6个地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与近年国家加强口岸建设有密切关系。其中,2个航空口岸是乌鲁木齐航空口岸和喀什航空口岸;此外,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口岸有7个,分别位于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边境口岸有2个,位于克州和喀什地区;与塔吉克斯坦的边境口岸有1个,位于喀什地区。口岸的建设推动了新疆的经济贸易,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对外开放的水平,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对提升该地区劳动力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14]。1997—2007年,农业劳动力增加的速度快于农业经济的增加(LCR>0,0

3.4 2020—2030年产劳弹性系数(ELEC)预测

近年科学技术不断被运用到农业中,加上援疆干部提供的技术支持,非农就业岗位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2007—2017年增长型(ECR>0,且ELEC>1)的地州产劳弹性系数明显增大,在未来经济会不断的发展,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态势势必会继续增加,如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减小的情况下,产劳弹性系数增加的速度可能会减缓[12]。分析预测未来产劳弹性系数(ELEC)的变化情况,可为协调产劳关系和地州的均衡发展提供依据。按照2种假设来预测2020—2030年的产劳弹性系数:①假定2020—2030年这些县域仍按各自1997—2017年的经济和劳动力年变化率,选取2007—2017年的ELEC序列中位数;②假定2020—2030年耕地和劳动力年变化率与2007—2017年全国总体的年变化率相同,预测ELEC值。经预测,2种情景下的ELEC值分别为3.45和4.57,其平均值为4.01。该值可以作为劳动力和经济发展变化关系的基本参数。在农村向城市过渡的阶段,ELEC值主要来判断劳动力数量和经济发展变化的相对合理性,这对避免区域劳动力过剩或者不足,协调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等援疆战略的实施对促进新疆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却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过产劳弹性系数调控制定因地制宜的经济发展政策,协调劳动力在空间上的流动,以此来达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1)1997—2017年农业劳动力总体呈现上升的态势,增加的速度逐渐变缓。1997—2007、2007—2017、1997—2017年3个阶段农业劳动力变化率的均值分别是2.47%、0.22%、0.91%,农业劳动力数量呈“南增北减”的空间演变格局。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用地压力,农业结构的适度转型也可促进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2)1997—2017年各地区农业经济总体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农业总产值增长了54.48%,1997—2007、2007—2017年2个时段农业生产总值分别增长了1.23%、23.90%,前一时段北疆经济增长率快于南疆,后一时段虽然南北疆经济增长率都在提高,但是南疆快于北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南疆农业结构开始转型,加之政策的大力支持,经济发展迅速。全疆1997年人均生产总值5 848元,2017年增加到44 941元。

(3)新疆各地州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有多种耦合模式,差异明显,以农业经济、农业劳动力同增和农业经济增加、劳动力减少两种模式为主。1997—2007年耦合模式为增长型的地州有8个,2007—2017年增加到14个,呈现出良性发展。在此过程中粗放型的地州也有所减少,但是耦合模式为集约型的地州有所增加,这与新疆贫困地域的发生地较为吻合,是新疆需要重点发展的地区。

(4)经过国家及自治区不懈的努力,新疆1997—2017年产劳弹性系数总体呈现出良性发展,新疆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片大好的趋势。各地州可根据劳动力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点以及耦合特征,提出新型的城市发展政策和计划,吸引更多的投资,为本地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高素质的劳动力。

4.2 讨论 该研究通过构建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分析了产劳弹性系数在新疆各地州的应用,选取了1997、2007、2017年3期14个地州农业劳动力数量以及地区总产值共计588个有效统计单元,分析了1997—2007、2007—2017、1997—2017年3个时间段各地州产劳弹性系数的变化特征,并预测了2020—2030年的产劳弹性系数,以期为协调人地关系与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激发农村的内生动力,促进农村产业转型[15],为乡村振兴谋出路。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气候、医疗条件、教育水平、区位条件等,未来对ELEC的预测也不能仅限于劳动力以及生产总值,劳动力务工的周期、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机械化程度、政策的变化等也都会对其产生影响。新疆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6,耕地储备资源和劳动力都很丰富,正确引导劳动力的规模流动,注重农业经济变化与劳动力变化的耦合模式对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秋什.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0.

[2] 张广胜,田洲宇.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变迁、贡献与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18,39(7):23-35.

[3] 程名望,贾晓佳,俞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1978-2015年):模型与实证[J].管理世界,2018,34(10):161-172.

[4] 杜西西.有限供给视角下农业人力资本投资对南疆四地州农业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阿拉尔:塔里木大学,2019.

[5] 付金存,李豫新,李芳芳.新疆南北疆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基于Panel数据的实证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71-76.

[6] 程聪,付北方.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及保障[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4):170-171.

[7] LONG H L,TU S S,GE D Z,et al.The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ritical resources in rural China under restructuring:Problems and prospects[J].Joural of rural studies,2016,47:392-412.

[8] 翁贞林,高雪萍, 檀竹平.农户禀赋、区域环境与粮农兼业化:基于9省份1647个粮食种植户的问卷调研[J].农业技术经济,2017(2):61-71.

[9] 臧磊,杨山,姜石良.产业转型背景下农业经济与农业劳动力耦合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30(2):61-65.

[10] 劉彦随,周扬,刘继来.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3):269-278.

[11] GE D Z,LONG H L,ZHANG Y N,et al.Analysis of the coupled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yields and agricultural labor changes in Chin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8,28(1):93-108.

[12] 汤进华,陈志,郝汉舟,等.湖北省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耦合关系探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21):5481-5488.

[13] 戈大专,龙花楼,张英男,等.中国县域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格局及其耦合关系[J].地理学报,2017,72(6):1063-1077.

[14] 郑祥江,杨锦秀.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2):50-56.

[15] 刘彦随,严镔,王艳飞.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对策[J].经济地理,2016,36(7):1-8.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自改革开放后,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农村建设,更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毫无疑问农业是立国之本。但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耕地破坏、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可耕地土地面积持续减少,这十分不利于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势在必行。而休闲农业不仅有利于产业优化,同时更带动了区域经济,弥补了传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针对休闲农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休闲农业 区域经济 影响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经济水平越来越高,劳动法律制度越来越健全,工作之余人们有更多业余时间可以支配,假期出去旅游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时尚。而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很多游客希望亲近自然,走向乡村,体验自然淳朴的乡村生活,这使得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休闲农业主要载体,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发展乡村旅游,走休闲农业发展路线,增加了农业收入,改善了乡村面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休闲农业的概念与特点

休闲农业指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起始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早期发展休闲农业的国家有: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五十年代意大利成立现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六十年代休闲农业得到发展,八十年代休闲农业模式已走向成熟,发展休闲农业的国家越来越多。休闲农业发展优化了农业结构,深度开发了农业资源潜在价值,成为了促进农业经济新途径。休闲农业符合现代人需要,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基数不断增多,社会压力、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加之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人们更加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感受绿色自然环境,从而缓解都市生活压力。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休闲农业等同于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是: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的互动,加速社会资源流动,促进乡村发展建设。

二、休闲农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发展建议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逐渐开始发展休闲农业,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休闲农业已形成规模,旅游景点不多增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充分利用了农业资源。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多种多样,自然景观优美,十分适合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影响非常明显,是推动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从产业链延伸角度来讲,休闲农业把农业生产、艺术加工、游客观光、农事活动融为一体,切实可行的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带动了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发展,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缓解了城乡矛盾。

二零一三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前瞻》的文章中,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影响进行了详细总结,明确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思路。文章中指出休闲农业是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拉动区域经济的主要力量。截止二零一四年,全国已建设八万多休闲农业村,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的经营主体数量超过一百七十多万家,相关从业人员数量超过三千万,营业收入超过三千亿元,已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区域经济发展建设角度来看,发展休闲农业需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这就必须对农村道路、环境、住房、通讯进行建设,这种基础设施建设行为,加速了农村资金和信息的流动,合理整合了农业资源,使区域农业经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了最大化发挥。休闲农业发展利用了多元化产业形态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形成了一种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以长沙市为例,二零一三年长沙总GDP达到九百二十三亿元,县区所占比例达到了三分之一,同比增长百分之十二,县区经济增长速度非常明显,这就是发展休闲农业的结果。芙蓉区和天心区通过发展休闲农业,经济增长速度迅速成为第一和第二,同比增长百分之五和百分之四,真正实现了产业转型,促进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目标,使农业经济走向了现代化,真正实现了区域经济收入最大化。

随着休闲农业发展的不断深入,市场规模、旅游人次将逐步扩大,乡村旅游条件将不断改善,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但一些区域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缺乏规划,发展现状不理想,甚至造成严重的生态污染。因此,各地方政府,应加强招商引资,不断改革相关政策,宣传地方休闲旅游产业形象,树立乡村旅游口碑,扩大对外形象知名度,为区域经济提供条件。在休闲农业发展中融入生态发展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乡村旅游中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政策引导,树立正确资源开发观念,发展建设目标应与区域总体规划目标一致,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休闲农业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当地自然条件为依据,不仅要制定农业发展计划,还要完善生态评价体系,控制休闲农业发展中对环境的污染。此外要提高产业集约度,当前休闲农业发展中农户分散,经营混乱,缺乏生态意识,不利于管理。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规范休闲农业结构,应把分散经营个体组织起来,打造休闲农业产业链,提高产业集约度,全面提升产业规范性,调动农户参与积极性,打造生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休閑农业结构。

三、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空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大环境下,更多的人们希望享受自然,亲近自然,走向乡村体验生活。通过正文的分析,不难看出,休闲农业发展对区域经济有着明显推动作用,能够行之有效的促进农业产业改革,带动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打基础,发展休闲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建华. 农业多元价值导向下郑州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13(11):119-124.

[2]俞燕. 新疆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机理、效应及提升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11(14):132-133.

[3]郑榕妍,朱朝枝. 永泰县休闲农业发展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J]. 台湾农业探索,2011,03:36-40.

作者简介:牟连荣(1976—),女,重庆,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文中对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性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证明农业科技投入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在此基础上,文中针对性提出了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相应措施,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

关键词: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经济增长 农业产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还关系到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稳定以及和谐发展。虽然,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农业种植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年产量一直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巨大,并且近几年来还面临着土地资源破坏以及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所以即使农产品年产量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可依旧满足不了我国的国民生活所需。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该方面问题,就需要进一步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年产量,拉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想要达到此目的,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接下来,本文就以更快的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为主要目的,对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性进行深入研究。

一、方法和数据

动态经济学中指出,经济变量之间所存在的因果关系会随着时间间隔的出现而逐渐减弱,因此,为了能够对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便灵活的运用PDA模型对其进行分析,并通过该模型将静态的经济活动分析转变为动态分析。通常情况下,一个PDL模型中共包含滞后期,多项式次数以及约束条件三个因素。在应用该模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一般先由大的滞后期数开始,并不对其进行任何的处理,只加入约束后,观察模型的拟合优度与滞后期数之间是否存在正比关系。在对PDL模型进行构建之后,可以以此为基础,对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应用Granger因果进行检验,其原理如下:对给定的两个经过验证的时间序列X、Y现在和过去的数据进行研究,并以此来对Y的发展进行研究,如果单纯依靠Y自身的数据对Y进行研究的结果没有通过对X、Y的数据对Y进行研究的结果理想,则证明X到Y之间有着因果关系。在对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联性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用农林牧渔的总产值来代表农业经济。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研究2000年到2015年之间的关系,同时,为了消除物价和自然因素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所有指标均采用自然对数,并分别用LNAG和LNTI表示,用Eviews6. 0软件进行计算。

二、实证检验

1.滞后分析。在通过多次模拟之后,滞后期数值取3、多项式次数数值取1,同时,通过远端约束,使LNTI在大于滞后期时对LNAG的作用为0。如此,通过模型分析则可以看出PDL模型的拟合程度比较好。同时,PDL模型中也显示,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比关系,并且总影响计数为0.4744, 也就是说,每当农业科技投入方面增长之后,农业经济也会随之增长,只不过其影响会逐年递减。

2.平稳性检验。为了确保检验的准确性,需要先应用ADF单位根平稳检验方式对变量进行检验,其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原始序列和一阶中,LNAG和LNTI的序列之间存在单位根,不能拒绝原假设,但是在二阶之后,而这序列之间不存在单位根,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3.协整检验。通过协整检验,可以了解两个变量之间所存在的长期稳定关系。在本文中,采用E-G两步法进行检验,通过Eviews6. 0软件,用OLS法建立LNFI关于LNTP的长期均衡方程,其估计结果如下:

然后,为对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分析,用ADF对残差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其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中可以看出,残差序列通过了检验,证明其属于平稳序列,也就证明了LNAG、LNTI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关系,也就证明,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科技投入之间存在影响关系。然后,以此为基础,继续构建ECM模型,其中,最佳滞后期数值取2, 其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统计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证明变量之间存在影响关系。

4.格兰杰因果检验。在以上检验之后,为进一步证明检验结果,继续对LNAG和LNTI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滞后期选取1-3期,其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表4可以看出,在滞后期为1-3年中,农业科技投入不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在滞后期为1-2年中,农业经济增长是农业科技投入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这证明,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关联性,且农业科技投入的增加可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

三、加强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

1.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开始逐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并积极独立地方政府拓宽融资渠道,但是在真正落实上却存在一定欠缺,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更是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该方面问题,积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就需要对此进行有效落实[2]。首先,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总体力度和总体数量,并由国家财政进行支持,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支出在国家总财政中所占据的比例;其次,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做好融资工作,除了自身不断努力拓宽融资渠道之外,也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户们自主进行融资,从各个方面对融资方式进行扩充和完善,提高融资效率;最后,在加大农业科技财政投入,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我国政府也应该为农业科技研究提供有力支持,比如成立专门的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院所;在高校中成立农科研小组,激活农业科技研究机制等,通过该方式,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研究效果,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农业科技研究进程,为农业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打好基础。

2.设立重点投入对象。在国家层面上,为了能够全面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需要我国全面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但是在地方层面上,为了能够达到快速拉动地方农业经济增长,以此来推动国家农业经济增长的目的,就应该设立重点投入项目。首先,地方政府和农科研团队应该对地方优势资源和地理环境特点进行详细研究和了解,重点对地方优势农业产业进行投入,解决其生产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快速拉动地方农业经济增长;同时,也应该加大对新农业产业的研究,在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新优势产业,以促进地方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其次,加强在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投入,农产品加工技术属于我国农业科技短缺方面之一,不仅影响着我国农产品的加工、储存,也影响着地方农业经济增长和产品优势的发挥,因此,地方政府应该针对地方优势农产品,对其加工技术进行研究和创新。最后,农业产业发展属于长期、持续性发展,因此科技投入也应该确保长期性和连贯性,要实现产业科技的不断突破和创新,使其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进而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

3.完善农业科研体系。拥有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是确保农业科技投入能够落实到实处的重要基础,为此,首先,我国应该明确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虽然农业科技投入是国家层面的问题,但是对于实际应用和创新而言,针对的却是农业企业,因此,作为农业企业必须重视起农业科技的创新,并加强对新技术的应用,以此来带动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进而实现地方农业经济的增长。其次,重视起高效和科研机构的重要性;就当前情况而言,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创新主要依靠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因此,我国应该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以及农户之间的合作,加强对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通过两者的相互合作,不断优化我国农业科技,进而更好的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最后,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好自身的带头作用,一方面,相关领导干部应该告诉重视起农业科技的创新,定期或者不定期进入农业产业基地以及科研院所对农业科技创新情况和应用情况进行视察;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技术信息平台,不仅为农业科技的科研者提供一个交流的技术平台,同时也能够加强农业企业以及农户对农业科技的了解,并提出自身的需求,共同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

四、结语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国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同时也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而經过研究证明,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紧密关联性,其能够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因此,我国应该对农业科技投入引起足够重视,并通过加强财政投入、政府监督以及科学研究等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效率,并不断加强对新农业科技的应用,进而实现不断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05) .

[2]刘纯阳,陈准.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湖湘论坛,2011(03).

[3]张晓慧,梁海兵.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不同部门劳动力从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09) .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把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是农村发展的新动力,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创新型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功能的延展和创新,是现代农业和第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形成的朝阳产业,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不可忽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尊重传统的民俗民风以及农村文化,实现休闲农业规模化、规范化、持续化的发展。休闲农业将城乡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城乡统筹;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hg-069)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是一项一举多得的经济战略。发展休闲农业,不仅能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流,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业经济结构,早日实现新农村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也能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

1休闲农业的概念及其特点

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利用农业的生产环境和农村的景观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体验以及农业周边产业的一种新型经营形式。它不但重新发掘了农业的产业潜力,优化了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服务的全面性

以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为依托的休闲农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探究,经营范围已经不仅仅是观光性旅游和果园采摘体验的服务,还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农院食宿、乡邻娱乐、生态体验、田园劳作、农耕历史文化展示以及民俗民风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务,充分安排游客的旅程,使得休闲农业完成了从过去单一到现阶段全面性服务的转型。

1.2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在现代城市科技文明和速食文化的冲击之下,许多乡村文化在还没有进行甄别的情况下就被淹没了。然而,休闲农业的发展,为想要体验“慢生活”和想要了解传统民俗民风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途径。而如《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也为休闲农业的宣传出了一份力,鼓励人们回到故乡,找回童年的那一份乡土人情和传统民俗文化。

1.3发展的科学性

休闲农业作为多个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不但为旅游产业开辟了新的领域,更提高了农产品的综合效益,开发了一种由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在内的多产业融合的新模式,为传统农耕注入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新内涵和新动力。

1.4效益的综合性

休闲农业作为产业链延伸和融合之后的新兴产业,不但为传统的农业和旅游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更为我国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农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途径。

2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2014年,第一产业在我国GDP总量占有率不足一成,然而隐藏在这接近一成的GDP之后的是我国超过6亿的农民。在农业GDP如此低的情况之下,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必然是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两极化将越发明显,这种情况不但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拖延了城镇的发展。基于“木桶”原理的分析,如何解决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答案在于如何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将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此外,休闲农业将传统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经过现代旅游产业的融入,其目的是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并为农民提供较高的经济效益。这种基于我国国情的创新型举措,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渗透和互动,带动了制造业和建筑在内的诸多产业,为实现传统农业朝着效益型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旅游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从某种层面上,发展休闲农业正好解决了我国农业问题和城乡两极化的问题。概而言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是积极响应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号召,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更是对农业经济的不同诠释。其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产物,不但改造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经济结构,增加了服务业、旅游业甚至制造业的比重,在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二,推动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通过整合旅游业的相关要素而形成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它推动了城乡之间的科技、人才以及资金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产销模式,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优化了农业的资源配置。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谋求高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推动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把现代人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乡村生活、乡村传统建筑风格、乡村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丰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并以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动力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第四,推动城乡文化交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描述的田园幽居生活,正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而休闲农业正好提供了这一平台。“干农活,住村屋,体验乡村文化”也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旅游文化。久居在钢筋水泥间弥漫着现实主义的城市里,激发了人们对田园浪漫生活的向往,更激发了对民俗民风的浓厚兴趣,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乡村文化的传承。

第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横跨三个产业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利用城乡之间的差异作为引力,更加紧密地联系城市和农村,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可以投入到休闲农业当中去,有效地融合了城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村就业,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取得了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交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

3城乡统筹的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部分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概念认识不够,导致目标不明确,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观光型,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价值。农产品仅供观赏的行为也让休闲农业流于表面,没有体现出文化展示的内核。这样单一的产业链条模式使得休闲农业产品总体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基于此况,休闲农业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格和自然农业景观来形成品牌特色。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开扩经营思路,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农村文化的传承。

3.2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素质不足

因为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区多为私营,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将廉价的劳动力和亲友作为服务人员,这就造成大部分休闲农业服务人员上岗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休闲农业服务技能的培训,诸多管理和服务的问题随之出现,加上缺乏必要的休闲业和旅游业从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态度,使得游客在此并未享受到应有的服务,甚至造成了不少的商客纠纷和权益侵害,这样竭泽而渔的态度势必影响长久发展从而影响总体经济利益。因此,建议加大政府扶持,开立相关的培训机构,专项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体系,将经营和管理的先进经验教给经营者,并构建全方位的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强化协会服务功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3.3经营者管理理念不足

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现阶段大部分农业休闲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的问题。由于成功经营者的示范效应,导致后续的经营者缺乏创新的思路,休闲农业区的发展形式单一、功能区分不明、特色并不突出甚至项目开发雷同。最终,部分市场已经饱和至低价竞争,另一些市场仍未被开发。同样,由于经营者对休闲农庄缺乏营销意识和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经营者忽视了品牌建设,主要依靠熟人和朋友来开拓市场,导致农庄形象并不突出,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宏观的经营管理是针对管理经营理念存在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这就要求广大院校开设专门的科目来培养专科人才,用以解决现有的经营者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在同一类型的休闲农业区设立门槛,减少过多的休闲农区挤占同类项目,导致分布不合理。在制定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要对地区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提供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的不足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仅在2015年1月4日,农业部办公厅成立了第一届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外力支持,但并未出台完善的相关法规。大多省、市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来维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关系,导致出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加上相对滞后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也是制约休闲农庄发展的另一原因,所以我国休闲农庄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过于宽松的境况之下。

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尽快成立专门监督管理部门,改变现有的多头管理局面,成立专门的引导机构,协同其他部门共同管理,但是要做到权责统一,更要配合专门的、规范的、全面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行为,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而财政部门应该成立专项基本用以作为休闲农庄发展的资金支持,并通过给予贴息支持来促进休闲农庄的发展,对符合条件以及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休闲农庄采取奖励或者项目贴息、资金扶持的政策。

4结语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横跨三个产业的新兴产业模式,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培植,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新领域,持续推动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理念不足,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这需要政府和企业个人根据各地的不同农业自然环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政策法规到管理创新以及特色产品等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关海玲,陈建成.都市农业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李国良.一座城市的记录与思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谢瑞武.成都:改革实验区的探索[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17):26-27.

[4]郭文.低碳景区营造的意义及构建方式[N].中国旅游报,2010-01-25.

作者简介:杨晓娜,经济学硕士,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与区域旅游发展。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分析了跨国农业公司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途径和国际投资规则对跨国农业公司规制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完善跨国农业公司规制保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跨国农业公司; 粮食安全; 投资规制

Key words Transnational agricultural corporations;Food security;Regulation on investment

近年来,农业跨国投资对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跨国农业公司的投资行为对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规制这种不利影响以确保粮食安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投资不断增长已经引起投资主体的广泛关注。围绕农业领域跨国投资的潜在收益与风险的研究日益增加。从具体实践看,诸如世行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倡导下的农业领域投资对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粮食安全、环境污染以及就业等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以跨国公司为主的私人投资主体在农业领域的投资则存在较大的争议。如何看待跨国农业公司的投资效应并评价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韩国学者尹炳先等[1]在美刊《每月评论》上发表的《谁正在威胁我们的餐桌?——跨国农业公司的力量》认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农业投资导致中小型的农场和农户破产,依靠资本的力量和农业技术的垄断控制了全球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导致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等社会问题加剧。印度学者范达娜·席瓦[2]的研究成果《失窃的收成:跨国公司的全球农业掠夺》引用大量数据验证了发达国家的农业跨国公司以发展中国家的日趋贫困和环境恶化为代价操控了世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促使国内外学者关注发展跨国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农业或粮食安全问题。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了农业领域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的快速增长趋势,合同农业成为跨国公司农业投资的主要方式,提出了促使东道国发展利益最大化的几点建议(例如关注国内法律框架及东道国与跨国公司的投资合同)[3]。国内学者围绕该问题展开的研究较为丰富。尹成杰[4]在对农业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策略与方法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这种战略布局在农业贸易、东道国农业产业自主发展、风险转嫁等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从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完善、建立农业产业合作监督机制以及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周伟等[5]发现,跨国公司通过控制大豆的主要产区、种植以及控制粮食价值链的育种和加工2个高端环节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了威胁。白梦娇等[6]对跨国公司对我国农业垄断的路径、对我国市场和粮食安全带来的威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从利用农业贸易规则、产业链整合以及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农业企业3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任静等[7]从农业生物技术垄断,林文维等[8]从控制粮食产业链等具体路径角度探讨了这些路径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不利影响。总体看来,既有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清晰地认识跨国农业投资影响东道国粮食安全的途径及应对,但对从应用农业贸易及投资规则应对跨国垄断对粮食安全不利影响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不够深入。探究当前农业贸易及农业投资的规则发生的变化,以及這些变化对消除农业跨国垄断以及保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借鉴意义等,对于我国未来农业投资政策改革以及提升我国粮食产业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

1 跨国农业投资影响粮食安全的路径及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1.1 跨国农业公司影响粮食安全的路径

农业安全关系国家安全,因此对一国农业的控制力往往意味着对该国经济的控制力。而跨国农业公司通过多种途径对粮食安全产生影响。

1.1.1 通过控制和延伸产业链加强对粮食供给的控制。

跨国农业公司对农业产业链的渗透日益强化。跨国农业公司依靠其强大的技术和研发优势,控制了粮食产业链上游环节中的农作物育种、农业投入品研发环节。在农业领域,农作物育种环节基本被以孟山都、先正达、利马格兰和杜邦先锋为代表的跨国种业公司控制,美国的孟山都公司在玉米、大豆、棉花等多种作物转基因种子市场上占据70%~100%的市场份额[9]。作为农业投入品的农药、化肥研发环节则被孟山都、先正达、陶氏益农、加拿大钾肥等农化公司所控制,跨国公司在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大量购买土地等生产要素,增强了其控制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企业则被锁定在种植、简单加工生产等低端环节。农业产业链下游的农产品和粮油加工基本被ADM、邦吉、路易达孚、丰益国际和嘉吉等跨国公司所控制。以大豆行业为例,国际四大粮商控制了大豆加工行业全球市场的80%以上份额。跨国农业公司还通过独资、合资方式加强对东道国企业的实际控制[10]。

1.1.2 通过操控粮食定价权影响粮食安全。

农产品等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不单纯取决于实货的供求关系,还具有金融化的特征。我国是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国和进口国,粮食需求具有刚性特征,全球四大粮商是包括大豆在内的主要农产品的定价者,大宗农产品商品期货交易所成为农产品价格的国际定价中心,这些定价中心主要位于发达国家,上述因素导致了我国对农产品定价权的缺失。

1.1.3 通过粮食安全政策制定对一国施加影响。

跨国农业公司与政府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美国孟山都、陶氏益农等公司的高管人员在政府部门任职,一些政府要员退休后进入孟山都等公司董事会对政府粮食安全政策审批产生影响[11]。不仅如此,跨国农业公司对国际农业政策制定也起着重要作用,包括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农业协议草案起草中跨国公司也发挥了主要作用。跨国农业公司还通过与东道国政府要员保持直接或间接联系对东道国粮食政策产生影响,孟山都公司的农药获批进入阿根廷市场就是此战略的成功应用。

总体而言,跨国农业投资在扩大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以及保证食物安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农业跨国公司投资对粮食安全的不利影响也不容忽视。在农业领域良好的国际和国内法律规制对于保障东道国粮食安全不可忽视。

2 跨国农业投资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规制现状

当前关于跨国农业公司威胁粮食安全的规制可以分为国际和国内2个层面进行分析。

2.1 农业国际投资规则及其影响

国际范围内,对跨国公司投资行为具有规制作用的规则主要包括经合组织(OECD)制定的《跨国企业指导原则》、国际劳工组织(ILD)制定的《关于跨国企业和社会政策的三方宣言原则》、联合国倡导的《全球契约》、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可持续发展投资框架”等文件。上述文件构成了目前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部分,适用于所有行业的跨国公司经营行为。对于跨国农业投资行为而言,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和世界银行(WBG)于2010年提出并共同推进的《负责任农业投资原则》[12]。该原则具体包括尊重土地和相关自然资源权利、投资应确保粮食安全、负责任的农业企业投资、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等7项原则。该原则提出后,2010年的G20首尔峰会把该原则作为共识的一部分,并倡议各国积极支持该原则。然而,上述国际组织关于跨国农业投资规制国际规则并不具有法律强制性,从而影响了其进程和效果。

2.2 我国国内法律的规制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其修订在体现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同时,对外资在农业育种、种子生产等领域的进入进行了规制。2017年6月,我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版)》发布,该《目录》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涉及农业和粮食安全的鼓励类措施条款共有10条;第二部分是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细分为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和禁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两大类,外资进入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领域必须是中方控股,而外资进入稻谷、小麦、玉米收购、批发领域虽然是限制,但缺乏具体限制措施。新《目录》发布后禁止外商进入的目录只有3条,具体条目参见表1。

我国《反垄断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和弱化跨国农业公司在我国的市场垄断,保护我国粮食安全。反垄断法律旨在预防和制止市场垄断,保护公平竞争,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然而,反垄断法只适用于对跨国并购整体行为以及市场垄断行为的处罚,对于打破跨国农业公司的技术垄断优势作用甚微。我国投资领域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促使了更多跨国农业公司进入我国市场,不过扩大农业投资领域开放对我国农作用生物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所起作用有待更深入地探讨。

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确立对于保护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始于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埃克森-佛罗里奥修正案》,2007年《外商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英文简称为FINSA)对其进行了完善,后来美国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外国人合并、收购和接管规定》作为FINSA的实施细则。我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始于2011年颁布的《外资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表2对中美两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从审查范围、审查内容、审查机制、审查程序以及审查中的信息披露和保密性要求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在审查范围和审查内容方面,我國国家安全审查侧重于外资产业控制力是否增强,基于战略性部门以及本国生产者竞争力方面原因的审查比较弱。而对于粮食安全而言,农业部门的战略意义以及我国农户和农业企业的竞争力应给予重点关注。

现有的与农业有关的法律和部门规章制度有助于约束跨国农业投资带来的不利影响。201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在新品种保护、种子引进等方面做出了规定,有助于保护我国国内种业市场有序发展、鼓励我国育种和种子生产经营企业。跨国农业公司在扩张过程中,开办了大量农场和与种植育种基地,使用了大量新型的化肥和农药,对土壤和环境造成破坏。国家林业局、环保部在气候、土壤环境保护和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相关的立法和规章制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前国内关于跨国农业公司环境规制中,以政府为中心的单向规制占主导地位,法律行政手段为主,税收等经济手段使用较少。在相关法律制定过程中,国际组织、产业协会、企业、消费者组织等影响力薄弱,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相关法律规制的效果。

可持续发展或者负责任的农业投资政策及其原则在我国签订的国际投资协定中鲜有体现。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鼓励跨国公司进行负责任的农业投资虽然成为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共识,但在我国签订的国际投资协定中很少涉及相关条款。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多数双边投资协定签订时间较早,集中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当时农业可持续发展尚未成为投资政策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是因为投资协定中上述有关条款对我国有利有弊,因为它不仅意味着要求外国投资者在我国的投资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等相关要求,而且也意味着我国农业企业对外投资中应遵循相关规则,从当前我国农业和粮食企业“走出去”实践看,要做出上述承诺的条件还不很成熟。

3 完善农业跨国公司规制保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3.1 继续完善跨国农业公司的市场准入相关制度

各国针对跨国公司投资政策的改进提高了投资政策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透明度,降低了跨国投资的成本,同时东道国对跨国农业投资的监管权利应适当保留。具体的实施方法包括:继续完善针对外资并购或接管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执行细则,适当保留部分涉及农业跨国投资的前置审批环节,特别是加强跨国农业投资项目对环境、人体健康和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及评价。

3.2 防止和减弱跨国农业公司在我国市场的垄断力量

我国的《反垄断法》已经将境外的垄断行为纳入了规制范围,从法律上确保了我国对可能造成垄断、对市场竞争带来不利影响的跨国农业公司在我国的投资及其项目的管辖权。但是实践中反垄断执法力度和执法能力弱,缺乏统一的、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构。为保证对垄断行为特别是跨国农业投资的垄断行为的执法效果,应尽快设立统一的、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构,保证该机构执法过程中的独立性。

3.3 完善我国国内农业相关环境规制和劳动用工法规

通过加强与FAO、ILO等国际组织及机构的合作,加强与产业协会及消费者团体的合作,把握国际环境规制发展趋势,并依据可行性原则修改和完善相关的国内环境和用工法规,同时应保证相关法规在执行中内外资标准必须一致的原则。

此外,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双边或区域投资协定中加入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相关的劳工、环境等条款也成为部分发达国家追求的目标,我国正在和美国商谈双边投资协定,与欧盟、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协商包含投资条款的自贸协定,因此未来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投资条款可能纳入部分投资协定或自贸协定的协商范围,对此要加强研究,科学论证,以确保投资者保护和东道国监管权利的合理平衡。

3.4 增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实力,积极推进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

我国的农业企业在同跨国农业公司合作中应重视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另一方面,竞争力强的大型农业企业可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以及自身的全球战略需要收购国外的土地或并购一些有潜力的国外农业企业,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布局。

参考文献

[1]尹炳先,王得忠.跨國农业公司对全球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破坏性影响[J].国外理论评论,2007(8):44-47.

[2] 范达娜·席瓦.失窃的收成:跨国公司的全球农业掠夺[M].唐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9[R/OL].[20170820].www.unctad.org.

[4] 尹成杰.农业跨国公司与农业国际化的双重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10(3):4-10.

[5] 周伟,BOULANGER MATHIEU,吴先明.农业跨国公司垄断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3):84-93.

[6] 白梦娇,贾利军.跨国垄断下我国粮食安全的威胁与保障[J].农业经济,2017(3):120-122.

[7] 任静,刘丽军,宋敏.跨国公司在我国农业领域的技术锁定策略与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1):39-46.

[8] 林文维,谭砚文.农业跨国公司产业链布局的现状与成因分析[J].世界农业,2011(11):15-18.

[9] 余莹.跨国公司控制粮食产业链战略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14(6):146-148,251.

[10] 朱考金.跨国农业公司在中国垄断以及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J].世界农业,2016(9):30-35.

[11] 王宏.跨国农业公司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机理与政策[J].甘肃理论学刊,2013(1):118-122.

[12] IAWG. Responsible Agricultural Ivestment[EB/OL].[20171010].https://responsibleagroinvestment.org.

上一篇:工程造价论文下一篇:幼儿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