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2023-09-04

农业科技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1 农业科普期刊衰落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农业科普期刊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走致富路的热潮。农业科普期刊顺应时代而生,受到农民读者的热捧,各家期刊的发行量在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成为农业类期刊中一朵耀眼的奇葩。90年代中后期,农业科普期刊开始走向低谷。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业收益低下,导致农民减少对科技知识的投入 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市场需求变化与农业生产结构滞后,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开始下降。1996-2000年,农民收入的增幅由9.60%降至2.10%。据当时一项调查显示:667m2田一年种两季水稻,可产稻谷700kg,按当时市场平均价格1.50元/kg计算,产值为1050元。而每667m2需要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耕牛等投入约400元。在不计算抗旱、劳力工资等成本的情况下,每667m21年收入仅有650元左右。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导致农民“有田不愿种”,抛荒、撂荒土地现象严重。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问题,连续几年的中央l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生产,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取消农业税,使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回升。但由于农民收入持续低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农业比较效益长期低于其他行业,农民难以分享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增量效益时,采用高新科技改变农业单位产量的办法自然变得毫无意义,由此也就失去了获取农业科技知识的浓厚兴趣。

1.2 农村知识劳动力转移,使农业科普期刊读者流失 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大量有知识的青年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据我省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0-2004年我省外出打工农民分别为152,22万人、153,45万人、185.43万人、212.08万人、213.16万人,外出打工农民人数每年净增15.23万人,年平均增速为8.78%。从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看:18~40岁之间的中青年人群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主体。18岁以下的占4.18%,18~30岁的占38.49%,30-40岁的占38.29%,40~50岁的占14.48%;男性是劳动力流动市场中的主力,占转移农村劳动力的74.21%,女性只占25.79%。2003年我省出外打工的农民文盲及半文盲只占4.56%,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64.24%,高中及以上占31.20%。

18~40岁之间的中青年人群是农村从事劳动生产的主力军,也是农村文化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更是农业科普期刊的现实或潜在读者。他们进城务工,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使承担现代农业建设的重任交给了留守农村的妇女、儿童、老人(俗称“三八、六一、九九部队”),成为从事农业劳动的主要力量。他们文化素质较低、年龄偏大,学习、接受和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相对较弱,大量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无法推广,直接影响了现代农业建设。同时,青年读者群的流失使农业科普期刊的发行量萎缩,农业科普期刊走向下坡路。

1.3农民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读者群进一步分化 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金农工程”、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等实施,使电视、电话、电脑在广大农村得到了广泛普及,农民通过上农业信息网,拨打“12316”为农服务热线等渠道,可直接获得新鲜准确的农业科技与市场信息。农民获取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拓宽,将农村科技信息市场进一步分化,一大部分以前依赖订阅农业科普期刊的读者被分流。

2 农业科普期刊衰落的表现形式

农业科普期刊经营普遍存在不景气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2.1 更名转型 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需求,一部分农业科普期刊缩短刊次,增加出版周期,走一刊多版的发展思路,出版窄众化刊物,通过多种经营来维持期刊的正常运行。如《北京农业》由原来的月刊变成了旬刊,上旬为农业实用技术版,中旬为种业动态版,下旬为学术论文版;《农业知识》变月刊为周刊,出版了致富与农资版、瓜菜版、科学养殖版、科技与三农版;《山西农业》也将原来的月刊改为旬刊,出版了致富科技版、畜牧兽医版、村委主任版刊物。一部分刊物更改刊名,开拓新的市场。如:《农牧产品开发》变成了《中国乳业》,《河北农村金融》变成了《农村万事指南》,《农村研究》变成了《现代乡镇》,《北京农业科学》变成了《农业新技术》,《贵州农学院学报》变成了《山地农业生物学报》等等。还有一部分期刊改变办刊宗旨。原先是技术期刊,现在变成了学术期刊;原先是科普期刊,现在变成了技术期刊;通过收版面费,维持杂志的简单发展。如贵州出版的《农技服务》已由科普期刊转为技术期刊;我们主办的《农业科技与信息》也由科普期刊转型为技术期刊,成为出版种植养殖版和林业水利版的半月刊杂志。

2.2 刊物质量难以提高 农业科普期刊目前普遍存在内容老化、定位不清晰、针对性不强、缺少创新的问题,各期刊栏目设置雷同,排版设计相似,千面一孔。其原因是现在编辑人员很少深入农村,对日新月异的农业科技发展、不断调整的农业产业结构了解甚少,对农民在市场竞争中需求变化缺乏观察,整天在办公桌、电脑上想象着农民的需求,闭门造车。另外,体制原因、从业人员素质等问题导致缺乏创新动力,相互争夺稿源,出版的刊物脱离农村生产的实际需要。

2.3 缺乏高质量的稿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高质量的稿件,就没有高质量的文章。轻视科普期刊现象在任何时期的单位及人们的思想中都普遍存在,总认为它属于“小儿科”,难登大雅之堂。现在这一现象更愈演愈烈。现在的各级科研、推广单位的职工晋升职称、业务考核都需要论文,如果一个业务能力很强的人员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科研上,撰写科研论文,那么在单位里加薪、晋职就较为容易。如果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科普创作上,尽管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劳

动,也会被人看轻,认为是“小儿科”,不屑一顾。这就造成了人们对科普创作普遍缺乏原动力。另外,科普文章往往稿酬偏低,而且不能作为评职、晋级的依据,许多专家学者以及科技人员不愿进行费时、费力、收益少的科普创作。

3 农业科普期刊发展的深层思考

农民的科技培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各级农技部门推广普及和农民自学掌握。农业科普期刊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自学农业科技知识的首选材料。尽管纸质媒体在当今传播载体、发布渠道高度发达的趋势下已显落伍,但由于都市、机关类报刊无暇顾及农村,电视、广播宣传“三农”的针对性不强,互联网在农村还是镜花水月,导致许多农村成为“信息孤岛”,党和政府的政策到达不了农村社区,实用的农业技术、信息到达不了农民手中,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受到掣肘。这也就为农业科普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何办好农业科普期刊,笔者通过多年的办刊实践,对此问题有几点深层思考:

思考一:应加大农村教育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

由于农业属于弱质产业,使农业期刊先天受到影响,办农业科普刊物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投入,仅依靠市场来解决生存问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农业科普期刊在上世纪80年代大放异彩的主要原因除各级政府重视、各刊社发行网络健全外,政府为广大农民订阅杂志是一个重要原因。随着财政包干体制的实施,减轻农民负担呼声日益高涨,各级政府大幅削减了为农民订阅的报刊,以至于完全取消农业科普杂志的征订。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已进入了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时期,具备了加大农村教育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应当积极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方力量,加大对农村教育等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农业科普期刊以其具有出版周期短、报道深入、信息量大、阅读便利、携带方便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很好地承担发布信息,提供服务,引导舆论的功能,弥补农民在生产中需要缺乏指导的不足。建议国家将农业科普期刊列入农村公共产品投入范畴加以专项扶持,使其做大做强,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如同各级政府提供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对农业龙头企业予以扶持,是为了激励企业发挥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小农进人大市场以帮助农民增收一样。如果国家在上述方面扶持农业科普期刊,最终受益的也将是农民,因为农业科普期刊受到扶持后,必然会争取扩大市场份额,而扩大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不外乎是增加刊物出版频次、降低期刊售价和提供农民针对性更强、喜闻乐见的内容等,这些都将让农民受益。

思考二:研究农民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办刊思路

农民是生产经营的决策者,也是农业科技与信息使用的主体。目前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虽然也应用新技术,但受到文化素质、传统农业意识的影响,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认识不足,接受能力差,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迅速普及推广。所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农业科普期刊必须牢记树立以农民为中心,以满足农民需求为目的办刊思想,为农民提供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让他们充分地掌握市场动态和农业新技术,应对市场的变化。

以我们《农业科技与信息》为例,《农业科技与信息》是甘肃省农牧厅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普期刊,以“选编科学性、实用性、指导性农业科技精华,突出新技术、新品种、新信息引导农民富裕”为宗旨,创办至今已24年,为我省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素质的提高作出了一定贡献,发行量在我省科技类刊物中名列前茅。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农业产业化不断升级,农民的需求发生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层级的“碎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读者因地域不同、年龄不同、从事的种养类别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文化程度不而形成了不同的群体。我刊这种综合性的刊物已远远不适应农业发展和农民对科技期刊的需求,导致刊物发行逐渐萎缩。期刊业发展的大趋势和大方向是要向读者提高更加精准的“专业化”和“碎片化”服务。为了杂志的生存发展,通过对市场研究,我们及时调整了办刊思路,将刊物的读者对象由原来的农民改为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农业产业化企业,由月刊改为半月刊,缩短出版周期,刊物定位明确,上半期为种植养殖版,下半期为林业水利版,成为广大科技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学术思想交流的园地,刊物由此起死回生。

思考三:提高刊物质量,打造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农业科普期刊要想在激烈的农村报刊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转变旧的办刊观念,拓宽新的办刊视角,提高刊物质量,打造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期刊所独自具有的特质,这个特质能使它跳出于众多期刊之上,成为读者的钟爱,读者的首选。我国著名的出版家邹韬奋说过:“没有个性和特点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期刊要获取市场份额,即订阅量、转载率、引文率、点击率等等的多寡,取决于以期刊个性为中心的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因此,在农业科普期刊的编辑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办刊宗旨和读者定位,加工稿件的过程中要反复推敲,使文章做到通俗易懂,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记得一位农民朋友曾说过一句十分精彩的话:“不要告诉我为什么,只要告诉我怎么做。”它准确地反映了农民读者的心声。

提高期刊质量应抓住以下几方面:首先是重视栏目内容的策划,栏目的设计要有独创性、连续性,贴近读者,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从选题到内容质量上力求报道成果具有普遍较高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期刊才有较高的影响力。通过培育特色栏目,扩大稿源范围,吸收外围优秀稿件,提高期刊对来稿的选择水准,增加优秀文章的刊登比例。其次缩短出版周期,加快信息传递;再次严把审稿关、文字关、校对关,确保科技文章的科学性、准确性,要严格把好刊物出版发行中的各个环节,逐步形成期刊权威度。最后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重视期刊的外形设计、装帧、排版、印刷,应从内到外把关,努力做到版式美观大方、标题醒目、字体多变、版面合理、装帧精美,给读者在阅读时带来舒适和愉快,满足读者多方面的审美心理和愿望。

思考四:创新办刊思路,走跨媒介合作的发展方向

当前,数字媒体对纸质媒体的冲击力很大,纸质媒体数字化已经是发展趋势。要想创新办刊思路,必须走跨媒介合作的发展路子。农业科普期刊可以借助数字媒体的聚合力量,发展网络版、手机版,实现跨媒介合作,扩大杂志的影响力,在优势互补中将自己做大、做强,提高期刊的竞争力和水平。网络平台的特色价值之一就在于“长线”和“拓展”,几乎每个网络平台内部都有一支专业的团队在打理技术市场、读者市场和资金市场以及传统期刊力所不及的海外发行市场。

思考五:创新经营体制,增强杂志的竞争能力

农业科普期刊衰落除了有市场因素外,体制性因素占有很大比例。要创新体制,搞活经营,建立激励机制。如建立项目管理机制,在出版界叫做出版人制,也就是承包制。确定出版人及一个核心团队,全权负责刊物的投资、策划、实施、广告、发行等工作。

通过目标的设置有效地影响编辑的行为,支配编辑的行动,激发编辑潜在的体力、智力、技能,提高编辑对期刊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贡献率;使编辑获得成就感,同时进一步刺激编辑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愿望。且成功实现目标的编辑还会倾向于未来设置更新、更高的目标;激发编辑之间的竞争心理,通过编辑部内形成的良性竞争,使编辑发现自身不足,进而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编辑分工明确的目的,也就很自然地杜绝了编辑之间工作相互依赖,责任相互推诿的现象。

农业科技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摘    要]由于我国社会灾害教育的培育和普及严重不足,导致每当出现重大的自然灾害,人民都会遭遇重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地震科普作为需要公众更为深入了解的社会灾害教育中的一种类型,它的推广与普及,对于减轻地震本身带给大众的巨大危害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探讨和总结了从经济学上分析如何构建和发展地震科普事业的方法和路径:从政府层面,首先是建立有利于地震科普传播的法律,然后成立相应的地震科普传播机构,再由这些机构进行地震科普活动的普及与创新探索;从市场层面,则是提供地震科普产品和地震科普服务,根据其在文化产业中的特点,将地震科普分成了九大类产业,并对地震科普传播产品进行了分类,最后为促进地震科普传播发展提出了八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地震科普;地震科普事业;地震科普产业;地震科普传播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19. 073

0      引    言

在我国,社会灾害教育的发展定位与教育实践长期徘徊在或轻或重、忽冷忽热的纠结当中。以地震为例,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后曾兴起震灾科普热潮,但随后归于平静。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央明确规定将灾害预防、救助等科技知识纳入国民教育环节,同时把“512”设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整个社会对灾害教育的呼唤与期盼前所未有,然而热度随后依旧逐渐冷却。这种好了“伤疤忘了疼”似的做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灾害教育的价值认识不清,本文尝试以地震灾害教育的传播与发展为例,探讨如何构建和发展地震科普事业的方法和路径,并提出政策建议。

1      地震科普传播的重要意义

地震这种自然灾害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现阶段的人类科学水平,对这一灾害的了解还非常有限,在对地震的预报方面也还远远没有达到需要的高度,而同时对地震的预防能力也十分薄弱,在地震的灾害面前,人民的生活、生产受到很大的威胁。虽然我国曾有成功地对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做出短临预报的案例,但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研究人员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展的规律,这使社会各界和地震学家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对地震灾害进行预测的复杂性。在这种局面下,就突显出可靠、全面地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也使地震研究机构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专家与公众之间交流、对话的必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科普宣传或教育就担当了专业知识与普通大众之间对接的平台。縱观近几年来,国际、国内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地震灾害给现代化的经济和社会设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为人类带来了非常惨痛的教训,充分地提醒了我们,做好对地震灾害的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理等防震减灾方面的教育和科普宣传,对于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和伤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地震科普事业与产业

一般来说,地震科普事业是为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在地震科学领域从事研究创作精神产品生产和公共地震科学传播服务的公益性组织机构。而所谓地震科普产业是指从事地震科普产品生产和提供地震科学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从性质看,地震科普事业具有公益性,地震科普产业具有经营性;从管理体制看,地震科普事业通常实行公益性管理体制,地震科普产业实行经营性企业管理体制。

2.1   地震科普事业

2.1.1   地震科普立法

国际上,地震灾害相关立法做得最好的国家日本指定了《灾害对策基本法》、《地震防灾对策特别实施法》等。我国于2002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而地震科普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1997年12月29日通过,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2008年12月27日修订);2001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23号公布《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2017年3月1日修订)。

世界上专门针对地震科普传播的相关法律是一块空白,但近年来,专门针对地震预警立法的呼声越来越高,防灾科技学院的李纪恩、李一行老师在2013年他们的论文《地震预警立法问题的探讨》中就专门提出来:“由于地震预警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很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错报或误报导致经济损失,进而引发行业、企业或公众的不满情绪等等”,探讨了地震预警立法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可行性。提出了地震预警立法的思路:主要涉及预警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发布和信息的利用3大方面;立法内容包括:发布主体、接收主体、发布条件、发布途径、发布内容和相关法律责任。

2.1.2   地震科普传播机构

1996年4月成立了以科技部为组长单位,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为副组长单位的国家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由中央、国务院和群众团体中有关科普工作的部门组成。随后,中国各地也相应地建立了地方科普联席会议制度,这对于有效动员各种力量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明确规定了科协组织是科普工作主力军的地位,它担负着科普工作的组织和实施的任务。中国科协所属167个全国性学会,其中138个成立了科普工作委员会。中国科普创作协会成立于1979年。在22个直属事业单位中,中国科学技术馆、科学普及出版社、中国科普研究所等从事科普事业的有14个。全国已建县级以上科协2 881个,学会65 482个,企业科协10 674个,大专院校科协328个,街道科协4 191个,乡镇科协、科普协会32 511个。科协机构已经形成从中央到地方有系统的最完善的科普组织。

地震科普总体上是属于科普的一个分支领域,与之相关的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成立于1987年,是全国性综合社会团体,业务主管部门为科技部,委托管理单位为中国地震局。相关地震科普传播的政府管理及活动机构则主要由中国国家地震局承担,包括: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15个直属事业单位(研究所、中心、学校),1个直属国企(地震出版社)和1个地震局机关。地震观测主体包括:188个国家级地震台,204个省级地震台,1 212个市、县级地震台和272个企业地震台。地震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包括(截至2015年7月统计):正高级技术职务328名,副高级1 744名,中级3 287名,初级及待定职务(称)2 454名,他们构成了地震科普传播的主力。

2.1.3   地震科普活动及创新探索

中国的大型科普活动包括科技周、大型科普展览、科技下乡等。与地震科普传播相关的活动主要由中国国家地震局组织,截止2016年底,地震局与中国科协签订地震科普合作框架协议,在科普宣传平台、科普产品开发、少数民族科普等方面深化合作;推进地震科普进入中国科技馆、中国数字科技馆。注重开展“互联网+防灾减灾科普”,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开展活动。每年组织“平安中国”防灾宣导系列活动,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家庭”。扩大防震减灾示范试点创建覆盖面,认定4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城市、19个示范县、4 129个示范社区、5488所示范学校。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

同时联合科技部编制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规划(2017-2030年)》。联合基金委设立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五部委联合召开全国地震科技创新大会,发布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部署“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智慧服务”4大计划,推进实施“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地球深部探测”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争取在认识地球、减轻灾害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了3 100多个台站组成的、覆盖我国大陆的综合地震观测系统,建成异地互备的高速地震行业网络。国内地震实现2分钟自动速报和亿级用户服务。启动实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努力提升我国破坏性地震有效预警和烈度速报能力。充分发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的职能和作用,加强部门和合作和资源共享,加强地震灾情应急防范督促检查,发挥地方政府、基层组织、社会力量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全国已建成80多支、1.3万余人的省级搜救队伍,数十万人的市县级搜救队伍,3 000多支、近30万人的地震志愿者队伍。建成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1.3万余个,总面积4.7亿平方米。广泛凝聚部门、行业和社会乃至国外力量,与近50个部门、地方及高校加强协作,签署10余个战略合作协议,健全动员机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有序参与,形成防震减灾多元共治新模式。

2.2   地震科普产业

科普产业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向社会提供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及其关联产品和服务的各类经济组织及活动的集合。这个定义主要反映如下科普产业的内涵:

第一,科普产业一定是以提供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为核心产品或其关联产品和服务集合。

第二,产业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发生和发展。

第三,科普产业是经济组织及活动的集合,遵循经济规律。与公益性科普事业有所区别。

科普事业和科普产业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普事业强调公益性,主要在政府计划机制下运行,对社会提供无偿的或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科普公共产品和科普公共服务的活动。科普产业遵循经济规律,以满足科普市场需求为前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科普企业为主体。

从我国现行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来看,也没有直接涉及地震科普文化产业的内容。但地震科普文化产业却与各产业分类处处有所联系。

《分类》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的基础上,规定了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分类》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服务与相关文化服务两大部分。

文化服务部分包括:(1)新闻服务;(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4)文化艺术服务;(5)网络文化服务;(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7)其他文化服务。

相关文化服务部分包括:(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產品的生产;(9)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其中,(1)、(2)、(3)可归入文化产业核心层;(4)、(5)、(6)、(7)可归入文化产业外围层;(8)、(9)则可归入相关文化产业层。《分类》根据产业链和上下层分类的关系,又将九大类文化产业分为24个中类。《分类》最后根据产业的具体活动类别,将24个分类分为80个小类,对应相关的国民经济行业代码。文化产业的九大类别、24个中类与80个小类都没有出现与地震科普直接相关的内容。但地震科普却又基本与《分类》中的各个类别均有所联系。如表1所示。

3   地震科普传播产品的分类

地震科普产业的分类是一个涉及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重大问题。

这里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地震科普产业具体包含的类型做出粗略划分。地震科普产业按照产品类型可以分为四大类:划分详见表2。

按照流通、消费等价值环节,可以将科普产业分为科普生产企业、科普流通企业。如表3所示,科普产业的相关产品、服务形态及产业链条。

4      促进地震科普传播发展的政策建议

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指出,要引导基层科普组织和机构“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要加快地震科普传播发展的步伐,在政府政策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4.1   扶持骨干地震科普企业,培育地震科普产业发展主体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选择一批成长性好、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科普企业,加大项目扶持和政策扶持力度,尽快壮大科普企业规模,提高地震科普产业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科普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

4.2   建设地震科普产业研发中心,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应当着力推进地震科普产业的内容创新、服务创新和产业业态创新,而这些创新必须要有相应的研发基础。发展地震科普产业的当务之急是在相关专门科普研究机构中建设地震科普产业的研发中心,引领地震科普产业的研发工作。同时,还可以依托大型科普场馆等地震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地震科普产业研发中心;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实验室、地震科普产品的生产企业合作建设科普产品研发中心。

4.3   扶持新兴地震科普产业业态发展,增强地震科普产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机遇,通过服务外包、地震科普产品与服务采购,扶持相关地震科普动漫、科普影视、科普出版、科普会展、数字科普、科普旅游等新兴地震科普产业业态发展,推动地震科普产业跨越式发展。

4.4   实施重大科普项目,带动地震科普产业发展

应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地震科普产业项目。要着眼于利用正在实施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地震科普项目中的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需求,带动相关地震科普产业的发展。积极促进开发“国家地震科普动漫振兴工程”、“优秀地震科普作品出版工程”等重大地震科普产业建设项目。

4.5   积极推进和加快地震科普产业园区和地震科普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根据全国地震科普资源布局现状,结合各地区对地震科普资源的需求情况,加强对科普产业园区和科普产业示范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合理布局、提高水平,促进各种地震科普产业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合理分工。

4.6   推进地震科普产业市场体系建设

地震科普产业市场体系建设应着力建设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科技传播渠道。发展数字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支持全国科普网络建设;推进地震科普网站整合,鼓励通过战略联盟合作等方式,推动地震科普网站的区域整合和跨地区经营;支持地震科普出版发行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兼并重组;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科普创意与设计、科普动漫等领域;优先选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质量水平高的地震科普产品。

4.7   建立健全地震科普产业的标准体系

由于地震科普产业的散缓小弱,地震科普产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一直是个空白,地震科普产业的标准体系建设可以促进地震科普产业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是推动地震科普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是繁荣和发展科普产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隨着地震科普产业的发展,科普产业标准数量少、水平低、适用性较差、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日益凸现,加快地震科普产业标准化建设工作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4.8   实施地震科普产业人才建设工程

支持高等院校建设科技传播与普及专业;支持地震科普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快培养、培训地震科普创意研发设计、地震科普产业经营管理、地震科普服务营销经纪人才;鼓励高等院校、科普研究机构和科技、文化企业开展地震科普产业人才的国际交流;支持地震科普企业、地震科普研究机构引进外国科普产业人才或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高端科普产业人才;培育高水平的科普产业经营管理团队和科普产业领军人才。

5      结    语

地震科普教育传播作为社会灾害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有着自身特有的行业领域特点。作为科技、经济与文化的特定领域结合点,正在成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和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增长点。发展地震科普产业,应当以扩大社会效益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支柱,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需要为前提,以回应科普市场需求为轴心,合理调整和优化科普产业结构和科普产品品种结构,科学地进行地震科普内容产品的创新和科普服务的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昌泳. 地震科普宣传在防震减灾中的重要性[J]. 科普传播,2012(11):5-6.

[2]李纪恩,贾鹏民.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立法若干问题探析[J]. 世界地震工程, 2017,33 (2):1-5.

[3]李纪恩,李一行. 地震预警立法问题的探讨[J]. 国际地震动态,2013(5):17-21.

[4]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Z].2006.

[5]董光璧. 探索科普产业化的道路[J]. 求是,2003(5):48.

[6]胡升华.“大科普”产业时代的来临[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3(11):69-70.

[7]曾国屏. 关注科普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结合[J]. 新华文摘,2007(10):122.

[8]任福君,张义忠,刘萱.科普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研究[J]. 理论探索,2011(3):5-13.

农业科技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红船领航90载,搏风击浪一帆悬。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烟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90年波澜壮阔,90年壮丽辉煌。这是一段百折不挠艰辛求索的伟大历程。胸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肩负开天辟地的历史重托,中国共产党高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火炬,照亮黑暗的旧中国,点燃新中国黎明的曙光,指引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航程。这是一段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宗旨,永葆无私奉献的公仆本色,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勇往直前,让古老的中华大地天翻地覆,万里山河焕然一新。这是一段奋进开拓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实现国家富强的宏伟目标,追求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一次次带领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书写着永载史册的光辉篇章。90年的伟大历程向世人昭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实现独立、解放、幸福和富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走过的光辉历程,坚定人们跟着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

1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承担起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时代,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并从中国实际出发,逐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30多年来,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大大向前推进。

(4---6号牌)

党旗在工地上飘扬 党徽在奉献中闪光

----结合公司实际搞好创先争优活动

建安公司党组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紧紧围绕公司生产经营、管理以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以“党旗在工地上飘扬 ,党徽在奉献中

2 闪光”为主题,不断强化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较好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公司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和积极有效的服务。

一年来,公司党组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一是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团结协作、富有战斗力的集体放在首要位置。党总支按照创建“四好”班子的具体要求,不断强化班子建设,提高班子成员素质,使公司两级班子团结协作,富有战斗力。二是把打造学习型企业摆在重要位置。强化了中心组、党员和职工的学习制度,通过学习与工作研讨、调查研究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运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把党员岗位建功,为党旗增辉作为活动载体。党总支把“党旗在工地上飘扬,党徽在奉献中闪光”这个主题贯穿于创先争优活动的始终,各支部和广大党员在厂重点工程建设、保驾生产、现场整治等关键环节,按照‘五好’、‘四优’的基本要求和岗位承诺,带头献良策、做奉献,使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四是大力开展宣传先进典型,弘扬正气活动。在企业生产经营形势困难局面下,公司党组织利用各种会议各报刊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和弘扬先进人物事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党员干部和职工的思想教育,坚定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努力工作的信心。五是把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做为企业稳定的重要环节抓好抓实。围绕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及时做好职工思想状况分析,准确把握职工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的做好职工思想工作,使我公司保持了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3 (7---9号牌)

创建先进党组织 争做优秀共产党员

----创先争优活动中的典型事例

为展示我公司党组织和党员在落实企业各项重点工作中的突出

被汉沽工委命名为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的机装车间党支部,在从改进班子作风,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入手,狠抓领导

2010至2011

10项选准创建载体,积极开4 作用,凸显党组织融入服务于经济工作和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弘扬正气,鼓舞斗志,本期把我公司推荐评选出的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党员的典型事例作以介绍。创先争优活动中,班子建设和党员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党的“三会一课”等制度,在党建和生产管理等工作中,践诺于行,展形势任务和主题教育活动,引导职工树立主人翁意识,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为圆满完成厂重点工程建设和保驾生产等各项任务提供了思想和政治保障。被渤化集团公司党委命名为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的铆焊车间铆工一组组长吕建民,多年来,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践行党员岗位承诺,一年来,他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 以身作则,立足本岗, 默默奉献, 为厂分忧,率领全组职工高质量的完成30多工程和改造项目的150多台件各种容器、钢构架等设备的制造安装任务。在技术攻关和修旧利废活动中,献计献策提合建20多条,为企业节约增效价值10万余元。

被厂党委命名为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的公司副经理李月玲,认真履行生产管理工作职责,一年来,他积极响应党委厂部工作号令,放弃全部双休日和节假日休息时间,将全部精力投身到加快糊树脂工程建设和落实各项生产检修等施工任务之中。面对多项繁重的工程建设、大中小修、技术改造、安环措施等施工任务,他顾全大局、统筹谋划、科学组织、逐项落实,不管是数九寒冬还是三伏酷暑,每天带着多项工作任务,亲临现场,与施工技术人员研究施工方案,与检修人员一起摸爬滚打,与用户沟通协调,率领职工圆满完成了各项施工任务,发挥了党员领导干部保驾生产排头兵的带头作用。

被厂党委命名为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的综合辅助车间塑钢门窗组组长唐学军,为熟练掌握建筑塑钢门窗测量、制作和设备维修等工艺技术,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和刻苦钻研技术知识,并通过实际工作的磨练,使自己的技术技能得到了全面提升,一年来,由他亲手测量的几千平方米门窗数据分毫必校,无一误差。在门窗制作环节,他精心组织,

5 严把质量关,由他们班组制作的门窗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以良好的信誉,赢得了用户的满意。与此同时,他还主动承担起了机器设备的维修工作,全年为公司节约维修费5万多元。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还涌现出了吴建华、张金元、赵满庭、刘阔来、崔庆智等诸多在工作中模范履行党员义务,爱岗敬业、埋头苦干、无私奉献、自觉践诺、坚持原则、遵纪守法的优秀党员。公司党总支号召,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要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特别是广大党员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向他们看齐,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把共产党员的“五带头”作用,展现在实际工作之中,为实现保生产、保安全、保效益、保收入、保稳定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10----18号牌)

庆“七一”张金福美术作品选登

张金福1960年4月出生,公司党务工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抒发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之情,展现火热的工厂生活,本期将他利用工业余时间精心绘制的幅美术作品进行展示。

年12月参加工作,现从事建安90华诞,讴歌党的丰功伟绩,

农业科技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科技馆要吸引人, 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 除了具有科学性以外, 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性。

谈到科学与艺术, 是人类思维之树上结出的两颗硕果。它们同根同源, 却通过不同形态的枝桠结出了各具特色的果实。科学通常是经验发现和理性证明的产物, 而艺术则更多地依据情感和审美法则来描述客观世界, 表达丰富多变的心灵空间, 创造激动人心的各种情境, 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然而, 如果深入探讨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和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我们会发现, 科学和艺术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两个领域, 它们彼此渗透, 互为动力推动着现代精神文化向前发展。下面就科技馆的科普艺术性进行浅显的讨论。

1 谈一谈科技馆外在设置的艺术性

一个先进的科技馆, 不仅应该在选址上有合理性, 更应在展品的功能设置上具有易于被观众接受的合适性) ——也就是这里谈到的艺术性。不论是科技馆的外观, 还是科技馆的内饰, 如何让参观的观众能够“一见钟情”——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这都和艺术有关。就外形而言, 有艺术特色的场馆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悉尼歌剧院的风帆造型、北京奥体的“鸟巢”造型等, 总是会抓住人的眼球, 让人过目不忘在参观者心中首先造成一种良好的视觉享受, 并且会起到好的暗示作用:“这种科技馆正是我想象中的科技馆”。造成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 让参观者乐于去参观。那么科技馆的内部呢?一个吸引人的科技馆, 着重应该体现“有用”和“有趣”这两点。如何来体现呢?不仅靠科学, 还要有艺术。大多数的科技馆内部会采用裸露的天花板——各种管道暴露在外、并不遮掩的形式, 好像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裸露的艺术”一样, 一是由于场馆楼高的因素, 大都还是因为可以艺术的展现科学“原就是赤裸裸的”。与一般的博物馆等场馆不同的是, 科技馆一般会采用欢快的色调、明亮的灯光来布置展区, 主要还是为了符合参观者、尤其是孩子们的审美需求。试想一下, 幽暗的灯光和鲜明的色彩, 哪一种更符合你想象中对科技馆的感觉呢?答案不言而喻吧。展品的布局也有艺术要求。哪些展品放置在一起体现一个主题, 哪些又具有关联性, 在布展的时候有所讲究。还有造型的归类等等, 都和艺术密不可分。

2 来看看科技馆科普展品的艺术性

谈到科学展品, 现在早已不是过去那种笨重而呆板的样子了, 造型独特、功能强大才是符合观众需要的展品。这其中也是处处展现着艺术。以江苏科技馆的生态家园展区为例, “江苏湿地”这件展品就非常有艺术性:不仅在方寸之地展现了江苏特有的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和丹顶鹤保护区, 还充分展示了江南的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水乡特色。观众走在弯弯曲曲的小木桥上, 耳朵里听着多媒体播放的故事介绍眼睛里看到的是展翅高飞的丹顶鹤和低吟浅语的麋鹿, 真正是走在大自然的湿地中感觉逼真。又比如, 在生命健康展区中, 一眼看到的是红红的门, 就像人体的血管, 从它走进去, 就仿佛顺着血管在人体的各个器官中遨游一般, 身临奇境。这就是艺术在展品上的应用, 不仅突出主题, 更是凸显了展品本身的科学性, 可谓艺术服务科学、艺术衬托科学。

3 来谈谈科学普及活动中的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现代科普活动的方式方法可谓是多种多样。

就江苏科技馆而言, 科普活动中大量运用丰富的艺术形式。其采用的科普活动就有:科普讲解、演示, 科技实验课, 科普手偶剧, 科普互动剧, 科普专题讲座, 科普专题讨论会等。形式丰富, 艺术性强。以科普互动剧为例, 用表演的方式、舞台剧的形式, 夸张的表演手段、精致的舞台设计、完善的舞台效果 (干冰烟雾、泡泡机、投影、激光、烟火等) , 将原本枯燥的科学知识生动的表现出来, 将艺术融合进了科学之中, 强调了科学。比如, 在介绍“光学转盘”时, 大都会采用悬挂转盘并令其旋转, 将现象和结果告诉观众, 再做原理阐述。但是用了科普互动剧的表演形式之后, 编一个小故事——可以是“邮票盗窃案”, 引导观众“犯罪分子将邮票藏在那里?”原来就在大家眼前——旋转的风扇叶片上, 可是大家却看不出来。这就引发了观众探索求知的兴趣, 再揭示原理, 顺理成章, 观众更易于接受。可见, 在科普活动中采用了艺术的形式或是用艺术对科学进行了包装, 取得的效果往往好于纯粹的照本宣科。

4 来讨论一下科普语言的艺术性

科学像艺术一样, 应该让人们明白它到底是什么东西。现在谁也不用向观众解释演员是怎么演的。所以, 科学是应该为人们所明白的。现在的科学传播的特点就是, 要用最简单的语言来叙述这种复杂的科学状况。不仅要用科学的态度, 还要用简单的语言。这其中又与艺术又怎样的关联呢?

语言就是一门艺术, 用简单的语言阐释科学原理就更需要合理运用艺术了。比如, 在向观众讲解“万有引力”这件展品时, 如何让观众有个直观的认识呢?语言上要引人入胜:可以先假设大家所处的环境——浩瀚的宇宙、俯视银河系、行星围绕太阳旋转, 这样观众才能理解这件展品的意义, 然后再介绍开普勒三定律。大家就会对万有引力有个深刻的认知。

当然, 我们现在的科普已不再是“我说你听”的状态, 更多的是要引导观众去思考、去探索科学的过程, 所以我们的语言的运用更多的是从“听我说”转变为“你们认为呢?结果如何呢?”这样的启发式语句, 这也是语言艺术的转变。尽管这种转变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尝试和调整。

上面几点只是对科技馆的科普艺术性进行了浅显的探讨, 其实科普的艺术远比这些更博大精深。可以说, 艺术和科学是独立但统一的, 在科技馆的科普活动中, 艺术的运用不仅衬托了科学, 更突出了科学。

摘要:科技馆的科学普及应该说是科学和艺术的有机统一。科技馆要吸引人, 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 除了具有科学性以外, 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性。科普中的艺术是对科学的服务与衬托。

关键词:科学普及,科学性,艺术性,统一,服务与衬托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XXX年工作计划

XXX年我乡的科普示范基地创建工作要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将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上来”,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提高广大农牧民的科技素质和推广普及适合本村农业产业结构的实用技术上来,加速全乡科教兴乡战略的实施进程,为实现本村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实力和人才实力。

一、切实加强对科普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把创建科普示范基地工作列入乡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加快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实施科技经济一体化指导,在科技兴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对科普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安排部署,依照有关政策法规积极组织协调力量,分工负责的做好科技改革与发展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乡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和站、所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并以次作为年终考评乡、站(所)领导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建立和完善村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形成各级领导班子成员齐抓共管、共同关心支持科技事业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认真抓好示范基地的建设树立典型,带动全局。

为抓好科普示范基地建设,以带动全乡科普创建活动全面展开,

我乡拟采取以下工作措施。

首先,要着重抓好特色红枣基地的建设。在大力推广红枣种植技术应用成果方面,争取实现红枣管理的两大突破:一是应用稀植栽培技术提前红枣的挂果期。通过红枣稀植栽培,采取大苗定植,栽后第二年就开始拉枝修剪,使红枣提前挂果期;二是应用摘心技术及环剥技术,提高红枣挂果率。通过摘心技术和环剥技术应用,使树体高度明显降低,缩短水分、养份运送,从而增加了养份对果实的供应;并结合“科技之冬”和“农牧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实施,着力提高广大农牧民的科技意识和农业科学实用技术。积极推广红枣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人工受粉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全面提高我乡红枣种植和管理的科技含量。

三、继续深入扎实的开展“科技之冬”和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选用技术与市场经济知识等的科普培训活动。进一步健全乡、村两级科技培训网络为我乡农业生产,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加大经费投入,打好科普宣传阵地建设的基础。

5、进一步发挥农技协会在普及科学技术中的作用,带动群众共同发展。

6、加大科技服务体系创新,鼓励科技人员创业。

7、突出重点依托特色优势和科学管理,促进林果业规模化发展。

四、积极创建,努力达到良好效果。

通过以上创建科普示范基地工作,有力推动本乡经济和社会的全

面发展,使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新技术覆盖率在85%以上,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面高达90%以上,农牧民收入逐年有较大的增长。

XXX乡人民政府

上一篇:基层科普行动工作计划下一篇:湿地科普宣教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