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施工管理论文范文

2023-04-07

建筑与施工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在项目治理框架下分析了项目治理、项目管理与项目绩效改善及项目成功的关系,并藉此构建了基于项目治理的代建制改革制度优化的分析框架。结合现行企业型代建制实施模式,分析并提出了代建制改革的关键治理因子,得出了项目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优化是深化代建制改革的有效措施的结论。并基于此提出了政府投资代建制改革的制度优化的若干对策与建议,对企业型代建制改革的制度设计与优化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项目治理;关键治理因子

一、问题的提出

针对传统政府投资项目“投、建、管”等多位一体所引起的诸多弊端,我国部分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代建制的改革试点尝试,在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后,代建制得以在全国范围迅速推行。许多地方、部门相继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组建专门机构,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项目投资效益得到了提高。其中,企业型代建制模式因其有效提高了投资效率、市场化程度较高,符合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改革的初衷,逐渐获得了行业认可,但是在其推行过程中也仍然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综述,归纳主要问题如下:

(1)代建单位法律地位不明确[1]-[11],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不承认代建单位的法律地位致使其办理各种工程建设手续困难。

(2)代建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责权利不明确[1-2-5-8-10-11],使用单位干预代建单位现象较普遍。

(3)与代建单位的责任相比,代建管理费计取尚无明确规定且实践操作水平偏低[1]-[8][10-11],低成本运作造成代建单位争取代建项目的激情衰减,执行委托的积极性下降。

(4)代建单位良莠不齐[2-3-9-10-11],履约诚信程度难以把握,致使实施代建的工程合同风险仍然较大。

(5)在工程担保与保险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拉高代建单位履约保函比例[3]-[8][11],不利于代建市场长远健康发展。

(6)国家尚未颁布代建制改革指导法规,且各地、各部门对代建制的定义、实施范围和运作程序等认识还不是十分统一,有关代建单位招标[4-11-12]、市场准入[1-5-11-12]和代建主体培育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上述问题是代建制改革实践中集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且在相当程度反映的是代建制的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因此,企业型代建制模式要进一步提升其制度效率。本文通过对代建制理论研究的述评,构建基于项目治理的代建制改革分析框架,通过对代建制关键治理因子的分析提出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改革的制度优化路径的相关建议,以完善企业型代建制模式推行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促进代建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与项目成功。

二、代建制的理论研究述评

代建制改革将改变现行的项目管理和建设模式,构建新型的权力制衡、责任约束与利益激励机制。这是全方位、深刻的变革,涉及项目管理的体制、过程、程序及技术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围绕代建制改革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主要从管理学和经济学视角对传统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模式与代建制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代建制的相对制度效率优势,从而指出其出现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比如:(1)康克龙(2005)[13]、王孟钧,韦玮(2006)[14]等指出传统模式下,由于我国公有产权制度安排造成的政府投资“所有者缺位”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资源浪费、效率低下、腐败滋生等社会问题,作为制度需求环境催生了代建制的产生;(2)李鸿辉(2006)[15]、邢会歌,王卓甫等(2007)[16]、张飞涟等(2008)[17]等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了代建制的成本与收益,指出其相对传统的自管模式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效果,从而论证这项制度的合理性。

其二,结合理论推演与实践考量,对代建制改革进程中的制度优化问题进行研究,其中源于代建制制度本身的委托代理关系是相关研究的共同切入点。其结论为“代理问题”的解决是代建制制度效率提高从而项目整体绩效改善的核心问题。但在这一统一视角下基本形成两大理论范式:(1)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相关研究。如文献[18][19]等,主张通过契约机制对代建人的激励与监督解决“代理问题”;(2)基于项目治理理论视角。,如文献[20][21][22][23]等,主张通过各种制度安排(契约的、非契约的等)去维持项目交易的环境与秩序,综合运用法律规章、市场机制、契约机制等协调利益相关者行为,构建激励与约束并重、利益分配与风险承担制衡的制度框架去治理“代理问题”。

显然代建制模式相对传统模式的制度优越性已无争议,针对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理论研究就在于为制度优化提供政策建议,以推动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然而,委托代理理论在面对代建制项目中特殊的“代理问题”时存在其重要缺陷:一方面,公有产权的不可分割使其力图通过产权匹配设计最优的激励合同存在障碍;另一方面,完全契约的隐含假定没有为“权威”、“控制权”或“权力”等留下存在空间,仅将其作为给定的外生变量而存在,而这些被忽视的东西却正好是理解包括企业、项目等许多经济现象的关键。而项目治理理论正是以“代理问题”与不完全契约为切入点,以正式的制度安排从不同的层面构建契约的形成与事后的激励与监督机制,以权、责、利的划分与配置作为核心内容来重点研究代建制项目的治理问题。且对于代建制推行所引起的复杂的治理问题,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失调很可能是其深层次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因此导致了代建项目的整体绩效不高。因此,引入项目治理理论,分析项目治理、项目管理与项目绩效改善的关系,部分地打开代建制的运行“黑箱”,从而提供相关对策建议是这一制度优化的必然要求。

三、基于项目治理的代建制改革分析框架

1.从项目管理到项目治理

长期以来,项目被视为如古典经济学视角下企业一般的“生产函数”[13],项目管理也因此被认为是一系列工具与方法的集合,而制度安排之于项目管理的“潜在利润”并未被察觉。然而,项目的本质是什么,项目的边界在哪里等基本问题需要项目管理理论做出回答。Koskela和Howell[14]认为,项目管理的未来取决于理论创新。不仅如此,在项目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很多问题,诸如质量、投资、安全和满意度等都需要在制度层面上研究解决。在理论与实践双重需求驱动下,对项目的研究视角已经从管理层面扩展到治理层面。因此,研究项目治理是项目管理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近十几年来,项目治理在项目管理学派中日益受到重视,国内外相关研究基本同步。国外Turner和Keegan[15-16]对基于项目的组织的治理机制和治理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对不完备契约情况下的治理结构非常关注,强调多主体的共同治理。Winch则对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交易进行微观层次分析,建立了包括多主体在内的、以垂直交易治理与水平交易治理两个维度的交易治理理论框架[17]。Abednego和Ogunlana[18]则认为项目管理与项目治理是提高项目绩效的两种途径,二者必须结合使用,并指出合理的风险分担是实现“善治”(Good Governance)的必要途径。国内对于项目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先导,以政府投资项目为对象的公共项目治理[19],围绕公共项目的治理功能、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等建立公共项目治理理论,认为项目治理在于提供一种项目运行制度框架,去规范完整的项目交易过程。

2.项目治理、项目管理与项目成功的促进关系分析

项目治理作为一种制度框架,必须与项目运作层面的项目管理发生联系,通过为其提供运行基础和责权利的体系框架,从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管理的模式特征,并最终决定项目的绩效水平及项目是否成功[20]。

(1)项目治理与项目成功的关系

在任何一个项目中,项目治理都是一系列的激励、保障和争议解决过程的安排,它被用来规定项目中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和利益关系。而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之间一组相互关系的联结”形成的契约组织,项目的成功必须依靠一种协商的机制而不是对抗机制来执行它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所存在的各种显性和隐性契约。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整合项目内部及外部资源,来协调项目组织所面对的各种利益相关者要求之间的冲突。代建制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政府投资项目治理模式的改进,其治理的主要目标是保障项目的成功交付并使项目的利益相关者满意。因此项目的绩效水平/项目成功取决于代建项目治理的制度安排,如果没有良好治理的项目,即使有很好的项目管理体系也无法实现项目的价值,促成项目的绩效改善与项目成功[21]。

(2)项目管理与项目成功的关系

项目管理是在一定的项目运作制度框架下,各实施主体通过投入资源,运用各种项目管理技术、方法及工具具体地实施项目,创造项目价值。但是要保证项目能够创造价值,项目组织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高效的项目管理是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事实证明,项目管理对项目成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Turner认为有效的项目管理能够提升项目绩效30%甚至更多[22]。在Adma Clollins 和David Baccrarini利用149份问卷进行的统计分析结果中,62.4%的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认为,当项目管理成功时,项目一般都会成功[23]。因此,代建项目良好的项目管理(主要由代建单位承担)有助于实现代建项目的绩效改善,促成项目成功。

(3)项目治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项目是以市场为载体、以契约为纽带而形成的动态的、开放的项目组织。而项目治理就是要制定这个项目组织的实施制度框架,明确各实施主体的责权利,以发挥项目组织的合作适应性与自发适应性[21],从而应对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可以说,项目治理是制度层面上的,而项目管理则属于项目运作控制层面上的,二者的结合构成了项目系统,它们是项目治理模式系统的两个层次。其中,项目治理通过设置良好的制度框架,规定了项目运作的基本网络框架,而项目管理则是在这个框架下去实现项目管理目标。如果说,项目治理是“决定去哪儿”,项目管理则是“决定怎样去”。二者的区别见表1所示。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项目治理就是对资源进行继市场配置后的二次配置,在此基础上,项目管理进一步履行契约,对资源进行利用,以创造经济效益,促成项目成功。因此,项目治理是一种制度安排,通过设置项目运作(管理)的基本网络框架,去间接贡献于项目绩效(成功)。沙凯逊[20],严玲[24],杜亚灵和尹贻林[25]等都指出项目治理通过影响或决定项目管理的模式、特征,最终决定了项目的绩效水平。可见,项目治理与项目管理均贡献于项目价值的有效创造,只是扮演不同层次的角色,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项目价值,促成项目绩效的改善与项目成功。

3.基于项目治理的代建制改革制度优化的分析框架

基于以上的分析,显然对于代建项目而言,其绩效水平或项目能否成功可以从项目治理或项目管理等不同角度寻求改善路径。而从前文的问题分析中可见,当前制约代建制项目绩效改善的主要问题乃是制度设计层面的问题,即项目的治理问题。因此,政府作为推行这一制度的主要的治理主体,需要针对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寻求制度的进一步优化。从政府层面对代建制项目的治理可分为两个基本层面:代建市场治理层面与单个项目治理层面。

(1)代建市场治理层面

即政府(是所有代建项目的委托方)为解决或缓解各代建项目个体中所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提高代建制改革所带来的项目整体效益,而为代建制实施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实现对于代建项目的整体控制和干预。显然,由于其针对所有的代建项目,而非单一项目,此时的政府并非作为契约当事人出现,而是作为政策、法律及规则的制定者为代建项目的相关参与方(“在位的”和潜在的)提供一套“游戏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规制[26]),并引导与培育代建市场。市场层面的治理是以立法为先导的,但它又不单是立法,还包括配套的管理措施,立法只是为市场层面的治理提供法律法规依据,但是完善的法律法规并不等于进行了有效的治理,还必须以配套的管理措施保障法律的有效性;而且,市场层面的治理通过法律法规和规范的管理流程来限制代建制项目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并指出它们若违反相关法规将获得怎样的惩罚。由此可见,市场层面的治理更加注重事前的干预和控制,而不仅仅是事后的监督检查。从治理的客体而言,市场治理主要在于解决一些制约代建制制度效率的关键性问题,需要通过明确的法规及配套制度建设对诸如代建人法律地位、代建人准入资质、代建制实施组织机构、代建人选择机制和代建合同范本等等进行明确规定并辅以保障性措施。

(2)单个项目治理层面

单个的代建项目治理,即针对一个具体的代建项目,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去协调其主要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政府委托方与代建单位之间的关系,平衡他们的利益博弈。其中,契约机制是主要的治理工具,藉此实现项目契约组织内的委托代理双方的责任与权力、利益与风险的合理分配。

上述两个层面相互影响,彼此衔接,在具体项目运作过程中甚至存在一定的交迭,共同决定了代建制的制度效率与最终的项目绩效。其中,市场层面的治理为单个项目治理提供了宏观的体制环境,而单个项目的治理实践则由于部分地打开代建项目绩效形成的“黑箱”,从微观层面为市场治理层面的制度优化提供信息与依据。二者的相互影响与促进推动着代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完善。

因此,单个的代建项目的绩效从而代建制的整体制度效率必然是两个层面的共同治理发挥作用的结果。而具体代建项目运作过程中形成的治理结构与采用的治理机制则集中反映了上述两个治理层面的制度设计的有机统一。本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项目治理的代建制改革制度优化的分析框架(见图1所示)。

由图1可见,代建制改革的关键是构建代建项目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投资人、使用单位、代建单位、实施方等)的责权利的制度框架体系以形成稳定的秩序,重点在于恰当地处理不同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政府投资人与代建单位)之间的激励、监督与风险分配等治理问题。在这一制度框架/秩序中,通过有效的治理去规范项目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为代建项目的绩效形成合力,并最终通过代建单位的项目管理(全过程、分阶段)去具体实施项目,控制项目资源的转化形成项目绩效,促使代建项目的成功。

因此,代建单位对于项目实施过程的项目管理受制于代建项目治理(市场治理层面和单个项目治理层面)的根本制度框架体系,二者的匹配性可以通过代建项目治理水平予以衡量。判断代建项目治理水平的核心是政府投资人与代建单位之间通过项目所有权配置而形成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我国代建制推行中集中暴露出的若干制度性问题也反应了代建项目的治理水平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只有通过分析影响代建项目治理水平的关键治理因子,对代建项目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的不断地边际调整才能够为代建项目管理搭建良好的制度平台,有效促成代建项目的绩效改善与成功。而上述基本分析结论正指明了代建制改革进一步制度优化的思路。

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关键治理因子分析

1.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

项目治理结构定义项目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契约关系——核心是项目所有权配置及利益与风险的合理分配;治理机制——包括内、外部治理机制与政府监督机制,则主要解决契约的不完全性。治理结构相对固化,治理机制则相对灵活。在企业型代建制模式下,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其代表机构(代建管理机构)、项目管理公司(代建单位)、项目实施方(设计、施工、设备材料供应等专业单位)通过两层委托代理而缔结项目的契约,构成代建项目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契约框架,形成代建项目的治理结构(见图2所示)。

项目治理的内核因子是项目所有权,即项目剩余控制权与项目剩余索取权。代建项目的治理结构要与项目所处的自然、经济及市场环境相适应,且根据项目特征进行项目所有权的配置或重新配置来实现其优化;代建项目的治理机制则在于克服契约的不完备性,通过建立规章和措施对项目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行协调、激励与约束(见表2所示)。围绕代建单位的治理机制重点在于借助这种有效机制实现对代建单位的长期利益激励与短期利益的约束而促进其加强培育自身核心能力、加强自律,有效规避其利用自身信息优势而可能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

2.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的关键治理因子

纵观现有文献,虽然项目成功因素(CSFs)与项目关键成功因素(KPIs)的研究较多,然而针对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关键治理因子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代建项目关键治理因子分散存在于项目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中,结合国内学者进行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成功因素(其中往往对项目治理因子与项目管理因子未做区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13-22-23],本文从中提取出代建项目治理水平的影响因子并通过理论演绎,构建了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的关键治理因子体系。其中,对于代建项目两个层次的治理因子未做进一步区分,具体内容及其观测变量见表3。

基于上述的代建制项目关键治理因子分析,代建制改革的继续深入需要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代建制改革的制度优化,从而实现代建制项目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的协调,为代建项目的绩效改善与项目成功提供制度平台。

五、基于项目关键治理因子的代建制改革建议

1.代建项目治理结构优化

项目治理结构是通过委托代理关系形成的契约关系,优化治理结构是通过对项目所有权的配置或重新配置来优化代建项目的委托代理关系和权利分配流程。在代建项目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最重要的几个问题是“谁是委托人”、“谁是代建人”、“由谁来选择代建人”、“怎样选择代建人”等,从治理的层面上讲,这些重大问题均属于代建项目的市场治理层面,需要通过明确的法律、法规和具体的管理措施来予以明确,以正式制度进行宏观统筹。其中以如下核心问题:

第一,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应授权或成立专门法人机构作为委托人,充当民事合同主体。一方面,规避了作为行政主体的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缔结民事合约的理论障碍,又不至于使其陷入更多的微观经济事务,从而有利于实现其“抓综合、管宏观、定政策”的宏观职能,如项目审批、下达代建计划等;另一方面,专门法人机构有利于积累经验,发挥专职优势更好地从事代建单位选择、代建合同谈判与订立,并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多方关系协调及冲突的解决等具体事务。

第二,国务院应发文明确代建单位建设期建设单位职能,并相应修订现行相关法规,承认代建单位的合法地位。代建制改革对使用单位的利益进行了重大调整,其原本拥有的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权、项目建设管理权均被赋予代建单位,如果建设期项目法人身份依然保留势必造成其干预代建单位工作且风险转嫁于代建单位,不利于代建项目管理实施。

第三,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应以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和提高治理效率为中心,积极引导代建单位的市场选择。代建制下的项目建设是一种市场代理模式,从项目治理的角度而言,对于代建人的激励,仅仅凭借内部激励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外部市场竞争机制对代建人进行激励和约束:市场竞争机制不仅包括培育完善的代建人市场,还需要具备市场化的选择方法和程序完成选择的过程。从各地不同代建制模式的实施情况分析,公开招标选择代建单位的方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代表了代建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2.代建项目治理机制优化

治理机制指为解决合约的不完全性,而对代建项目主要利益相关方进行协调、激励与约束的一系列规定和措施。治理机制可根据项目建设的环境和决策者的需要灵活调整。当前优化代建制治理机制包括风险分担机制、信息披露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声誉机制(代建人名录动态管理)、代建取费机制、激励机制、政府审查监督机制和沟通机制等多种机制。上述各种治理机制是市场治理层面与单个项目治理层面的交迭,对于代建项目市场与具体项目均可以发挥其治理功能,应以下列几方面为要点:

第一,发改委应会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研究制定代建合同范本,对代建单位的权利责、风险分担和奖惩等进行明确界定,属于代建项目的市场治理层面。合同应该体现出代建单位的权责对等、风险与收益匹配,对代建单位具有激励与约束效能。规范的代建合同范本应该建立在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合理的报酬激励机制和合理的代建取费与奖惩机制的完善基础之上。

第二,行业主管部门应协调其他有关部门建立统一的代建单位名录数据库,做好代建单位市场的培育与完善。通过对代建单位绩效考评,及时向社会批露信息,通过代建单位的清出与准入更新名录库,动态管理,引导代建单位重视声誉与提高核心能力。此外,还应该积极研究相关扶持政策,完善代建单位市场,促进其有序、良性的竞争。

第三,发改委应协同其他财政、审计、监察、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等整合监督资源,形成代建制的完善监督体系。为此,各部门之间应该明确分工协作,清晰划分监督工作范围与界面,优化监督资源配置,应避免重复监督,构建各有侧重、相互配合、职责明确和主体清晰的有效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武新,王建声.政府投资项目推行代建制的问题与建议[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5,(6):9-12.

[2] 李焕林.我国代建制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J].改革与战略,2005,(9):21-23.

[3] 孙鸿炜.新投资体制下完善“代建制”理论与实务的若干问题探讨[J].管理工程学报,2005,(增刊):148-151.

[4] 杨太文,张新成.对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招标,2006,(2):33-36.

[5] 胡其彪,周子范.现行代建制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建议[J].建筑设计管理,2006,(3):25-27.

[6] 吴明先,雷耀军,王建军.浅谈“代建制”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工程咨询,2006,(3):46-47.

[7] 杨明宇,王建声,杨永卿.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推行中的问题浅析[J].基建优化,2006,(2):34-37.

[8] 张爱志,黄达海,徐志祥.我国现行“代建制”运作模式的几点探讨[J].基建优化,2006,(5):29-31.

[9] 林立祥.政府投资项目推行“代建制”实践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工程咨询,2006,(8):20-22.

[10] 韩同银.对政府投资工程实施 “代建制”相关问题的探讨[J].建筑经济,2007,(1):22-24.

[11] 黄远智.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度特征及实践问题的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7,(2):13-17.

[13] 康克龙.“代建制”理论与实务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招标,2005,(21):20-24

[14] 王孟钧,韦玮.政府投资项目的制度经济学探讨[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6,(2):17-19

[15] 李鸿辉.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经济学分析[J].南方建筑,2006,(07):1-5

[16] 邢会歌,王卓甫,宋会民.基于分工与专业化的代建制效率分析[J].人民黄河,2007,29(12):8-11

[17] 张飞涟,孙翠翠,张玉娟.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年度效率的经济学分析[J].价值工程,2008 (7):23-25

[18] 徐雯,刘幸.基于博弈论的代建制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7, (1):20-22

[19] 刘国华,何苗,刘志刚.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理论基础再探[J].建筑经济,2006,(12专):38-40

[20] 严玲.公共项目治理理论与代建制绩效改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年11月

[21] 严玲,尹贻林.公共项目治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

[22] 张忠明,王文超.关于代建制的经济学思考[J].基建优化,2005,26(5):1-4

[23] 向贤静.代建制模式探讨[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1(5):237-238

[12] 孟宪海,冯念一.代建制相关问题之研讨[J].建筑经济,2005,(12):9-13.

[13] J.R.Turner, Ralf Müller.On the Nature of the Project as a Temporary Organiz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2003,(1):1-8.

[14] Koskela,L.,Ballard,G.Should Project Management Be Based on Theories of Economics or Production[J].Build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2006,(2):154-163.

[15] Rodney Turner.项目管理理论及其架构[J].项目管理技术,2006,(10):16-22.

[16] Turner J R, Keegan A E.Mechanism of Governance in the Project-based Organization: a Transaction Cost Perspective[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3): 254-267.

[17] Turner J R,Keegan A.Mechnisms of Governance in the Project-based Organization:Roles of the Broker and Steward[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1,(3):254-267.

[17] Graham M.Winch.Governing the Project Process:a Conceptual Framework[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1,(19):799-808.

[18] Abednego M P, Ogunlana S O.Good Project Governance for Proper Risk Allocation i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Indones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6, (7):622-634.

[19] 严玲,尹贻林,范道津.公共项目治理理论模型的建立[J].中国软科学,2004,(6):130-135.

[20] 沙凯逊.从管理到治理:建设项目理论演进探析[J].建筑经济.2008,(6):12-14.

[21] 杨建平,宁德春.治理视角下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11):186.

[22] Rodney Turner.项目型组织中的治理[J].项目管理技术.2005,(4):63-65.

[23] Adam Collins,David Baccrarini.Project Success-A Survey[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Research,2004,(2):211-231.

[24] 严玲,尹贻林.基于治理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绩效改善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6,(11):120-126.

[25] 杜亚灵,尹贻林,严玲.公共项目绩效改善研究:风险分配途径[J].科技管理研究,2008,(5):274-276.

[26] 胡杰.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市场规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责任编辑:刘 艳)

建筑与施工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建筑业涉及面广,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加强建设项目管理十分重要。绿色建筑项目管理是时代平稳发展的产物,是建筑行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在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的基础上,倡导在建设的各个环节节约能源和建筑材料,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项目管理主要从节水、工程质量保证、节能环保、舒适提供等方面改革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优化传统建设项目建设模式,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社会效益。其中,绿色建筑项目管理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用户生活的舒适度。

1 施工管理要点分析

1.1 加强质量管理,确保质量合格

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性能,施工质量差会明显降低建筑物的性能,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施工质量。首先,要加强建筑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做好原材料的抽检工作,确保建筑材料符合质量要求。二是要增强施工部门的质量意识,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前期培训,严格要求施工人员按设计要求和施工图规范施工,确保施工质量。最后,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监督和质量管理,号召多方责任主体履职尽责,确保建设中的各个环节达到验收要求。

1.2 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施工安全

施工安全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首先,加强员工安全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并落实到实际施工中。二是加强高风险子项目的安全管理,确保投资安全,确保防范措施到位,确保安全隐患及时得到解决。最后,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严格检查安全人员是是否采取了安全措施,消除了隐患。

1.3 加强进度管理,提高效率

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与成本密切相关,因此管理施工进度是重中之重。一是优化施工方案。施工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以保证各个施工环节的顺利运行和无缝协调。二是要注意平衡施工进度、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加快施工进度。三要科学组织和组织施工人员,逐层分解项目施工进度目标,确保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能按时完成。此外,还要将实际施工进度与施工计划进行对比,如有不符,要分析原因,及时排除。

2 施工管理的不足

2.1 施工技术管理体系不完善

施工技术管理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众多施工企业施工技术水平存在差异,未按照国家和地方指导方针或建筑行業监管标准开展施工项目,建立规范的施工管理制度。建筑行业监管部门和监管部门制度较为完善,专业施工技术人员与相关技术岗位的沟通不畅,最终导致对地方建设项目监管不力。

2.2 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不完善

建筑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不完善,是现代建筑技术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每个建筑业务的规模不同,业务的软硬件也有很大差异。同时,大多数建筑行业制度都是以总分包的形式,很难建立一套完整的可能的建筑技术管理规范。在这样的制度下,建设项目的总承包商只能通过分包的方式管理施工技术,关系不密切,难以严格遵守原有的施工技术。按照原施工规范进行铺设,会影响建设项目的竣工效果,同时增加附加成本,给施工企业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

2.3 施工管理观念落后

由于建筑施工的特殊性,它需要建筑商和管理人员的高度综合素质和理解。然而,纵观我国建筑管理领域的现状,不仅高素质的建筑专业人才短缺,而且管理人才极度短缺。在施工管理的全过程中,部分施工企业的领导对目前建筑行业采用的创新管理方式、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缺乏有效认识,但仍继续沿用旧的施工管理方法和方法在项目管理中。然而,建筑与传统的建筑技术在建筑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上存在很大差异。如果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遵循传统的管理体制,很难从一开始就学习和吸收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不利于建设项目管理的顺利开展。

3 绿色建筑项目管理的内容和效益

3.1 减少建筑工程资源的消耗

所谓建筑节能,就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消耗,应用绿色建筑项目管理模式可以降低建筑施工能耗,从而减少环境污染。推进环境保护,有效降低建设项目能耗,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减少非必需能源的使用。尽量减少使用电、热等造成严重污染的能源,多使用污染较小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2)提高能源效率。需要回收部分节能能源并且可以回收利用,尽量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耗,降低成本,提高施工企业的环保水平。一般来说,建筑公司应教育建筑商在施工期间正确使用能源,以避免浪费和增加污染。购买工程设备时,尽量选择功耗低、功能丰富的专业设备,并定期维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3.2 提高建材利用率

建筑材料决定了一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建设的效率和工程的进度,建筑原材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设工程的整体质量。为保证建设项目的绿色环保,要与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相匹配,在购买建材时尽量选择绿色环保建材料,施工前规划好建材的使用,利用经济高效的工程机械,提高环保材料的使用效率。例如,建设项目在建设中要尽量减少对水资源的使用,企业在采购耗水设备时要注重节水性能,同时可以使用多种水源,在施工场地周围建设污水处理工程,收集废水和雨水进行循环利用。3.3 减少施工污染新时代,建筑企业必须坚持绿色环保理念,明确社会责任,尽量减少建设项目对周边地区的污染,尽可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和治污工作。如遇粉尘污染,必须安装防护带进行防尘工作;施工现场的污水和废水要及时清理,防止出现饮用水污染现象;为不扰乱附近居民生活,避免夜间施工;对于光污染,特别是焊接工作,施工方必须安装防护罩,以防止因光线过强对周围居民造成影响。

3.4 使用绿色环保建筑材料

随着绿色建筑工作的积极实施,在选择门窗材料时,可以使用内部中空材料,主要目的是避免冬天吹冷空气,夏天避免吸热,让人们有更好的生活环境。这样室内温度比较合适,人们就会减少开空调的频率,降低能耗,并且可以应用绿色墙体施工技术,可以更好的隔离噪音干扰。此外,通过对国际成功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绿色和可持续建筑材料可以在不同方面得到应用。

4 总结

总的来说,绿色建筑项目管理是当前建筑业发展的风向标,也是现代社会提倡的一种施工管理模式。在建设项目管理中加入绿色建筑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为用户提供更舒适的生活和办公环境。因此,建筑企业应认识到应用绿色建筑项目管理的好处,在施工过程中有效实施绿色建筑项目管理,贯彻绿色环保理念,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申新武. 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策略研究[J]. 工程技术研究,2022,4(6).

建筑与施工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进步,人们对建筑工程方面的发展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建筑工程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项目之一,是促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所在。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是建筑工程当中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伴随着建筑工程的发展,人们越发关注这两方面问题,而就现阶段我国的建筑工程发展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有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进度以及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是进一步推动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就此展开相关的研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管理

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建筑工程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代社会居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因此其对房屋建筑等方面有了新的需求,而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建筑工程的建造难度以及施工复杂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系列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问题的出现,这对建筑工程行业的整体发展来说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极大的限制了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脚步,同时也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造成了阻碍,所以要想有效的通过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来促进国家经济的迅速增长,那么解决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安全管理问题就成了必要工作。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1.1材料以及设备购置管理的问题

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问题有很多,其中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是影响施工质量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施工材料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施工质量以及日后投入使用因材料较差所带来的隐患。同时,施工设备的质量也会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在现代化建筑工程当中,很多施工技术都需要通过各种专业的施工设备来完成,如果在施工设备方面存在问题,那么也就无法保证施工技术的有效实施,进而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因此施工材料以及设备的购置管理是影响其质量的重要环节,然而很多建筑企业在对这个环节上的把控存在缺陷,很多建筑企业在材料以及设备的购置环节缺乏相应的监督以及管理,导致在采购的过程中做出了许多不合理的决定,如购置了与建筑工程施工要求不符合的材料以及设备,从而无法满足施工的要求,使得工程施工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1.2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要想有效的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全方面把控,那么就必须要具备一个完整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规定来规范施工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施工质量的目的。但就现阶段很多建筑单位的施工情况来看,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还存在有很多的缺陷;在被调查的建筑单位当中,绝大部分的建筑单位缺乏一套完整有效的管理制度,其所制定的管理制度无法对施工质量起到监督以及约束作用,并且在实际的施工当中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导致这些管理制度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而在缺少管理制度的管束下,其施工质量也无法得到保障。

1.3施工监督工作没有开展到位

监督工作是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工作之一,通过严格有效的监督工作可以避免一些因施工失误而造成的问题,从而在根源上消除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的各项因素。但就大多数建筑单位的实际施工情况来看,很多建筑单位在施工监督工作上没有开展到位,部分建筑单位没有成立专业的监督部门,也没有安排监督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从而导致在施工过程当中出现了一系列施工问题,并且有些问题由于缺少监督而没有被及时发现,最终对整体工程质量造成了巨大影响。

2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施工以及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不高

安全是建筑工程的首要原则之一,只有在确保绝对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建筑工程的经济价值,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确保百分之百的安全,是开展一系列施工内容的前提工作。在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之中,首先要确保的应该是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因为这两者是参与到建筑工程当中的主要人员,只有确保参与工作人员的安全问题,才能够有序开展施工。但就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很多建筑单位的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仍存在有安全意识不高等问题。施工人员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在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不按照要求佩戴安全防护设备,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也没有按照规定的流程以及方案來进行施工,导致出现了许多安全隐患。同时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没有对这方面产生足够的重视,使得很多安全隐患没有被及时的发现,最终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造成了巨大影响,严重甚至会造成工程事故的发生,这不仅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以及经济效益造成了影响,还对相关工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害。

2.2安全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相同,要想确保建筑工程的绝对安全,那么就必须要具备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然而就现如今大部分建筑单位的发展情况来看,其所制定的安全管理体系明显还不够健全,因此容易导致很多安全漏洞的出现,对建筑工程的整体安全管理工作造成了巨大影响;如一些建筑单位虽然成立了专门的消防机构、卫生机构等各种安全管理机构,但是却并没有在机构当中安排具有专业监督能力的工作人员,因此导致这些机构的职能不能够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发挥,从而无法达到对工程进行安全的有效管理。

3改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的策略

3.1严格把控材料以及设备质量

由以上所提到的,施工材料以及施工设备的质量将会对工程的整体质量造成影响,因此要想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那么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严格把控材料以及设备的质量,要加强对材料以及设备采购环节的质量把控;对于施工材料的购置来说,要加强对材料质量方面的管理,查看材料的质量证书,调查材料生产商的经营情况,以及后续材料的运输以及保管过程的管理,确保材料在进行实际使用过程中具有绝对的质量保证。而对于施工设备的采购来说,要注重根据施工条件以及要求来进行合理的采购,要对设备的规格、数量以及型号进行选择,确保这几项条件都能够符合施工要求。除此之外,在进行施工材料以及设备的采购时,除了要确保其质量,还需要确保其经济效益,选择最具性价比的采购方案。

3.2建立完善的质量以及安全管理制度,增强工作人员安全素质

建筑单位应该加强完善施工质量以及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建立,在进行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要依靠制度来进行有效的管理。在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方面,要加强对表面缺陷以及隐蔽工程的质量检验,而对于安全管理制度来说,要加强对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以及施工安全的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安全条例来约束工作人员的施工行为,以此来确保其施工操作都符合安全管理的要求。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素质,提高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如通过开展长期的安全培训活动,来提高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各项安全的施工、管理技能,不断加强其对施工安全的重视程度,逐渐养成安全的施工以及管理习惯,这对整体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来说,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建筑单位应该持续加强对安全管理方面工作的投入力度。

4结束语

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以及安全管理是有效推动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建筑单位负责人要加强对该管理问题的关注程度,积极的学习并掌握新型的管理方法,同时也要对现阶段已经存在的各项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问题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来解决施工质量以及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田晓峰.探析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四川水泥,2019,(7):132-132.

[2]郭明山.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房地产导刊,2019,(9):283-283.

建筑与施工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本文将浅析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和施工技术管理,分析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一些有效技术措施,并分析如何做好工程施工管理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现场管理和施工技术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两者相辅相成,以期可以为建筑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施工现场管理

一、前言

就建筑工程本身而言,必须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施工技术,以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水平,进而在满足质量的要求下节约成本;同时,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提高施工的质量,满足业主的各项要求。

二、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1、施工现场的平面规划

要想为工程打好基础,就必须规划好施工现场。要想规划好施工现场就必须保障施工现场水、电、临时道路随时畅通,现场临时设施的布置等。同时,根据现场建筑物的特点,合理的布置垂直运输设备,也是必要的保障。

现场平面布置也需要同技术相结合。如现场塔吊的选型,现场临时用电的电缆选型,现场临时用水的管径选型,现场高层抽水扬程的选型等均需要现场技术的支持,都需要通过计算得出最合理的、最经济的依据。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是:施工现场的排水工作,施工现场的污水、废水如何处理等问题。

2、现场施工管理的措施

(1)健全的管理组织

施工现场应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主管为生产副经理、技术负责人、栋号负责人,成员为:生产、技术、质量、安全、消防、保卫和行政卫生等管理人员的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组织。施工现场分包单位必须服从总包单位的统一管理,接受总包单位的监督检查,负责本单位的安全文明施工工作。

(2)健全的管理制度

施工现场必须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只有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如实的落实到责任主体上。其中主要的管理制度有:《施工现场考勤制度》、《施工现场例会制度》、《施工现场档案管理制度》、《施工现场仓库管理制度》、《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制度》、《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管理制度》、《施工现场保卫管理制度》、《施工现场消防管理制度》、《施工现场考核绩效管理制度》等。

3、项目施工管理的劳务队伍选择

施工现场的劳务队伍必须由公司组织的内部竞标进行选择,而不是由“一把手”或业主直接指定,从而达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为了确保劳务队伍的规范,剔除一些小劳务班组,必须选择有实力的大劳务机制。因此,作为总包必须要把握好劳务队伍选择关,才能更好的约束工人,做好精品工程。

4、现场施工的协调管理

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牵涉到从设计、多专业技术工种,多单位部门的方方面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技术质量方面

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多,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

(2)管理方面

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施工单位的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此外,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

1、质量交底制度

各子项目开工前,由项目总工程师对参与项目建设的各类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均进行的培训与交底,明确公司质量方针、项目质量目标、项目创优计划、项目质量计划、技术法规、规程、工艺、工法和质量验评标准等。

在分部分项工程开始前,由技术负责人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方案,并对各相关的工长、技术员进行交底。

各工序施工前由技术员根据施工方案编制施工技术交底,由技术员及工长对班组进行交底。

2、样板先行制度

分项工程开工前,由项目经理部的责任工程师,根据专项施工方案、技术交底及现行的国家规范、标准,组织人员进行样板分项施工,确认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后方可进行施工。

以样板指路,用样板交底,按样板验收,执行好样板工序、样板段、样板区的施工管理细则。

3、质量三检制度

按工序、分部、分项落实三检控制,重点抓住工序跟踪检查,把优质优价、奖优罚劣及时落实到班组、落实到人头。

在每一项分项工程施工完后均需由施工班组对所施工产品进行自检,如符合质量验收标准要求,由班组长填写自检记录表。

经自检合格的分项工程,在项目经理部专业监理工程师的组织下,由工长及质量员组织上下工序的施工班组进行互检,对互检中发现的问题上下工序班组应认真及时地予以解决。

4、质量隐预检制度

分部分项工程最终成形前,对各个施工工序实行预检制度,预检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工程的施工。

对隐蔽工程,实行隐检制度,在工程隐蔽前进行最终质量检查并办理隐蔽手续,确认隐蔽前的各分项工程质量合格后,方可进行最终隐蔽施工。

5、质量讲评制度

项目经理部将每周召开生产例会,生产例会上项目的各参建方及施工班组,需对上周施工项目的质量情况汇报,由项目经理对质量工作进行讲评,落实质量奖罚。

对工程质量问题及项目部质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和解决方案;在下周例会时,对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逐项检。

6、质量挂牌制度

(1)原材料、半成品挂牌;

(2)操作管理制度挂牌;

(3)技术交底挂牌;

(4)产品质量挂牌;

(5)砼构件养护挂牌。

7、质量奖罚制度

项目部制订严格质量奖罚制度,在各级机构的质量检查中,针对质量检查情况,落实奖罚工作。以激励各级人员的工作,起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树立和巩固质量意识,营造质量工作环境的作用。

四、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和技术管理的方法

目前就土石方施工、梁板柱施工、钢筋施工、混凝土施工、屋面防水施工等方面出现施工技术问题进行分析。

1、土石方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技术问题

土石方工程施工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技术问题主要是出现在对土方的开挖、基坑的支护防排水措施、开挖面暴晒时间的控制等方面。现阶段对土石方工程施工常见的技术、管理问题处理的方法是在土石方开挖前仔细勘察鉴定基坑开挖土方,也要依次排查基坑的开挖防排水系统。确保开挖土石方土质鉴定与设计的一致性、建筑施工中基坑土石方开挖支护措施方案的合理性。

2、建筑上部框架的梁板柱施工常见技术问题分析

梁板柱施工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其模板加工的质量。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普遍使用的是木模板,很多企业为了能够在材料上节约成本,扩大利润,对所使用的模板经常周转使用,致使模板出现变形受损,拼装的梁板柱混凝土构件模板存在封闭不严及大幅度变形等情况,严重影响混凝土成型构件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相应的管理措施是:要对拼装现浇混凝土构件的模板进行严格的检查,禁止使用变形、受损的模板;严格检查拼装好的混凝土构件模板,确保其封闭严实、模板支架搭设的牢固性;在浇筑混凝土之前要对拼装模板内部进行彻底清理,清理干净后再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完成混凝土的浇筑后要对建筑结构的梁板柱的定位轴线、标高复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构件达到规定的拆模时间后拆模。

3、钢筋施工出现技术问题分析

钢筋施工的问题体现在:钢筋选材、钢筋加工的工艺、施工现场钢筋作业三个方面。钢筋选材时要避免选取再生钢材,因为其无法到达要求的抗压强度。钢筋加工工艺比较复杂,如果不合格将会直接导致材料浪费和拖延施工进度。钢筋施工问题主要体现在混凝土构件中的搭接布设上,一旦出现错位,就会影响构件的强度。

钢筋作为建筑结构的骨筋,施工单位在选材时一定要把好关。即对严格把关进入施工现场的钢筋质量,检查材料的生产合格证书。对进入施工现场的钢筋材料也要进行力学试验鉴定,实验不合格的钢筋禁止使用。同时要严格检查复查钢筋的绑扎、焊接、搭接、布设,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4、混凝土施工是现代建筑施工的关键

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好坏与建筑物后期的安全使用密切相关。目前建筑工程采用较多的是便于施工的商品运输混凝土,但是其需要经过一定的距离才能到达施工的现场,在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因为其搅拌导致混凝土水灰比的变化,不符合混凝土设计的要求。混凝土构件振捣不密实,导致其成型后出现麻面、空洞、蜂窝等问题。

主要解决措施是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合理把握施工现场拌和站对于混凝土的搅拌时间,严格控制外加剂的添加。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中,确保振动器的直上直下,振动器操作时要快插慢拔。振动过程中药避免混凝土出现下沉、冒泡、泛浆等情况,确保混凝土表面的密实、平坦。

5、屋面防水施工是使用功能保证的关键

屋面防水施工质量的好坏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紧密联系。屋面防水施工主要采用聚氨酯防水涂料和高分子卷材防水材料为主。屋面防水的施工问题主要体现在空鼓、铺贴不紧;细部处理不到位导致防水效果未达到等问题。

主要解决措施:合理的安排屋面施工时间,尤其是天气因素,尽量安排在晴朗天气;在施工屋面找平层时,一定要控制排水坡度,保证屋面不积水;另外在细部处理尤其是阴阳角部位,防水的附加层必须要设置;在铺贴防水卷材时,需注意搭接长度;防水层施工完成后一定要注意蓄水试验,经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完成一个成功的项目,除了能承担满足基本职责外,施工中现场管理协调工作,牵涉面广且又琐碎,突出了各专业协调对施工的重要性;同时,施工中的技术管理有可能把问题、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工程质量。因此,建筑工程施工的全过程都要始终关注施工技术和施工的管理工作,从施工的要点出发,掌握施工的具体流程和施工的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林烨欢.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15.

[2]邹建伟,徐雪松.浅谈建筑施工中桩基的应用[J].科技咨询导报;2012.29.

[3]谢建军,闫峻.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探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C],2010.12.

[4]赖福照.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措施研究[J].科学之友,2013,10:115-116.

建筑与施工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建筑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变得尤为重要,而关系到建筑企业直接利益的成本管理成为各项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介绍了成本管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今后工作中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成本管理 作用 发展方向

0.前言

建设项目成本管理是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活动,它主要通过技术(如施工方案的制定比选)、经济(如核算)和管理(如施工组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等)活动达到预定目标,实现盈利的目的。

成本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各种耗费的总和。成本管理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每个方面,从项目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準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就成本管理的完整工作过程来说,其内容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

1.成本管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作用

1.1 成本管理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核心

成本管理可以有效的节约施工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这对于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来说,都是一种控制成本,提高物资使用率的好方法。成本管理是对施工过程的全面控制。全面控制包括两个涵义,即全员控制和全过程控制。全员控制涉及到项目组织中的所有部门、班组和员工的工作,并与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有关,使成本管理成为每一个参与建设工作人员的职责之一;全过程控制是指成本管理涉及项目的整个周期,从施工准备开始,经施工过程至竣工移交后的保修期结束,参与到了项目建设中的每个环节。因此,成本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1.2 有助于控制项目施工成本,获得利润

成本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做好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从成本开始发生之始就限制了超支现象的出现,体现了前馈控制的理念。之后成本管理就要围绕所确定的成本目标,提出相应项目实施方案、制定一系列控制制度,对项目建设过程及成果进行监督、检查、衡量,并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这样便可以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合理的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劳动效率。因此,成本管理为降低施工成本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1·3 有助于提高项目施工技术水平,促进施工企业的发展

成本管理在确定成本控制目标时,要根据企业自身能力水平及所处环境中其他企业的能力水平,为此企业必须明确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这为企业成本管理的实施提出来一定的限制条件,也为企业改进技术提高生产水平提供了动力。这就要求各个部门人员要不断的改进施工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利用资源,来实现成本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为提高建筑行业技术水平做出了贡献。因此,成本管理的实施不仅能够促进施工企业的发展而且也能同时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能够生存的前提要求。

1.4 有助于培养员工的成本意识,提高参与积极性

如果认为成本管理仅只是负责预、结算及财务方面的事,只有预算员、会计人员参与,就片面了。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存在于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员工当中,成本管理的目标要层层分解,责任到人。成本管理明确了施工过程中每个参与人员的目标责权,普及了成本的意识,激发了员工节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成本管理实施现状分析

建筑施工管理中的成本管理模式单一,对成本管理重视不够,缺少突破和创新。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一直沿用过去的经验模式,使得成本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制度不规范、不健全,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控制方法。这种经验管理模式导致管理人员职责范围划分不清,管理理念相对模糊,监管控制的职能没能充分发挥。

成本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案。很多成本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的流程与实施只停留在初步认识和了解阶段,只是照搬照用成本管理方案,一旦出现问题无法采取相应措施。许多企业中没有正式的成本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只是口头形式,雷声大,雨点小。

在成本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忽略了对施工准备阶段的控制。只有在成本发生的初始阶段进行控制才能使成本管理有效的发挥其作用。诸多施工单位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往往忽视这一点,没能为成本管理工作开个好头。

成本管理应对风险的能力不足。面对当前建筑业竞争愈来愈激烈,市场材料价格不断变化的环境,成本管理工作面对的风险事件的可能性加大,必须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这样才能使企业在风险的挑战中寻得机遇。

3.成本管理的发展方向

3.1 新型的管理理念、完善的组织结构、健全的规章制度

针对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中的诸多弊端,成本管理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必须首先改变管理理念,放弃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将成本管理运用在项目建设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中。成本管理模式将向事前做出预测,事中采取控制,事后进行考核的方向发展。今后的成本管理拥有一套完善的组织结构,人员配置齐全、专业素质高,各部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有一套健全奖惩规章制度,让每一个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都有成本意识;并拥有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更多专业素质高的人才。成本管理不再仅仅只对成本的发生制定控制措施,还会向预测决策领域发展,使成本成为生产经营的决定性因素。成本管理的领域不再仅限于生产成本,还会向方案设计、施工技术、质量、安全生产等多方面多方向发展。

3.2 高科技手段的加入,成本管理信息化、高效化

随着更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成本管理将更加便捷,更为信息化。更为高效简便的软件将为成本管理建立自己相关的数据库,使得企业内部资料数据更加信息化,自动化,方便实时的查询与交流,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成本管理的软件系统能够将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计划、合同、人工、机械、材料等各类管理所需数据集中在一起,并充分的利用这些整合后的数据,对项目建设施工全过程做出更精确的控制与调整;软件不仅可以整合数据还可以分解数据,将成本管理的各个阶段按照一定原则分解,可以实时监督该成本管理阶段的动态,让管理人员随时掌握项目成本资源,达到优化配置资源控制成本的目的。与此同时,新技术的不断使用也会降低成本管理的自身成本,简化了工作程序,有效的为企业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高科技技术的加入,也为成本管理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出了贡献。成本管理将改变单一的被动形式,利用一些科学技术主动对将来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预测,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结论

总之,成本管理是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不言而喻,能够确保成本目标的实现,为企业节约资金、资源,增加收益,进而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下获得发展先机。在今后的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成本管理的地位将更为重要,作用将更加突出。不过,成本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和不足,作为建筑施工管理人员还要不断的进行探索,促进成本管理这项技术的发展,使其更加完善,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胜群. 现代成本管理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白思俊. 现代项目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3]刘丽颖. 浅谈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商业,2009,( 36):73-74

上一篇: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论文下一篇:建筑施工工程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