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劳资管理范文

2024-03-23

人事劳资管理范文第1篇

一、人事制度改革前人事档案管理的主要特点

(一) 人事档案是员工身份的象征。人事档案是通过各种人事活动记录个人经历和德才表现的过程, 这些档案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备考查的文件资料, 它记录了从人员的选拔、使用过程中的一系列过程——个人经历、学历、社会关系、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工作状态及奖励处罚等方面的原始记录。在现有的经济制度下, 根据身份的不同人事档案可分为工人档案和干部档案, 部分城镇居民因为没有工作或工作不稳定等问题, 往往是没有人事档案的。在过去, 人事档案决定个人的社会身份, 人事档案所记录的内容决定个人的晋升、调动工作、招工、公费医疗、加薪、福利待遇及退休等情况。人事档案也间接关系到员工子女工作等问题, 人事档案不仅是个人身份的象征, 还极大程度的与个人切身利益相关。

(二) 人事档案是控制员工的重要工具。人事档案不是由个人进行保管的, 它由用人单位进行管理, 一般来说, 能调动人事档案的只有用人单位, 档案本人是无权调用的。我国的档案管理制度是“人档合一, 人走档随”, 档案是根据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地点而改变的, 如果人事档案不能迁移的话, 个人所呆的地理位置就很难改变, 这是极其不利于个人发展的。人事档案如此重要, 却由用人单位进行管理, 个人的去留也不得不服从于单位, 这限制了人员的流动, 使得用人单位和人员的关系比较僵化, 不利于企业人事管理, 企业的发展都是以人为本的, 人员与企业管理存在矛盾会阻碍企业的正常平稳发展。

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随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特征

(一) 国有企业员工可以“无档生存”。随着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过去那种终身聘任制度已经不再适宜, 员工对企业的依附感也逐步降低, 那些下岗工有无人事档案已经不再完全影响他们另谋出路, 人事档案存在的价值已经不如计划经济时代那么强烈。

(二) 个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无档择业”。市场经济在逐步发展, 对人才的量和人才的质有了巨大的变化, 新的用人机制也由此产生, 企业的用人需求也变成注重员工的能力和素养, 合同的形式建立起了契约关系, 为员工与用人单位所采用, 过去那样绑死在人事档案上的情况开始变少, 这不仅促进了社会人才的流动, 也使得人员的工作更加自由民主。

三、 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问题

(一) 人事档案信息反映问题。原有的人事档案中非常注重个人的政治行为, 个人的政治历史、组织鉴定、社会关系等内容的收集非常具体详尽, 而个人的现实情况, 个人具体专业能力、特长特点、业务业绩等却缺少足够的整理归纳, 描述一个人的全貌在人事档案中无法体现, 有效的信息无法从部分使用者或有针对性的使用者中体现, 市场经济制度下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无法满足, 人事档案的使用效率无法体现。

(二) 人事制度与法律相互影响。人事档案制度规定有些违背了公民的知情权, 比如:任何人不得查阅或是借阅自己或直系亲属的档案, 这与宪法中公民享有知情权的权利不相符合。封闭式的人事档案管理没有具体的处理办法, 健全建立相关制度是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下必须加强的任务之一。

(三) 服务意识不强, 缺乏进取精神。人事档案工作要涉及的内容非常多, 现在各级档案管理水平不足, 档案管理条件差异较大, 防盗、防火、防潮等措施在档案管理中不够完善, 存放保管人事档案的环境有较大隐患。同时, 落后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也是非常影响人事档案管理发展的。虽然现代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解决了非常多的人事管理工作, 给生活带来了便利, 但由于人事档案没有实现统一的标准化信息管理, 信息并不能得到全面的交流和共享, 加之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无法有具体规定, 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不到位,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量大、整理繁琐不便, 使得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热情, 档案信息的利用效果取决于档案服务人员的态度, 工作人员态度消极怠慢, 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工作进程缓慢。

(四) 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弊端。国企事业单位中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这是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一些人因学习、生活或工作兴趣等缘故需要进行工作调动时, 用人单位常常通过强压个人人事档案来阻碍人员流动, 这种现象非常不可取, 不仅限制了人才的发展, 而且企业的声誉和地位会受到一些不良影响。同时, 这也制约了社会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用人单位在对人才进行评定时, 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大部分是依据人事档案中记录的内容, 这是非常片面的举措, 员工的专业技能、贡献情况、业绩水平并没有得到具体体现, 从而使得员工在待遇和晋升方面产生了极大的不公平, 这种不客观的评定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阻碍了员工工作能力的正常发挥。

(五) 社会转型期造成人员管理制度混乱。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很多用人单位通过大量的手段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的参与加盟。许多单位不愿放走那些高层次的人才, 限制人员的流动是通过截留人事档案的方式进行的。企业采取三不要政策 (迁移户口、人事档案、调离手续) 的办法来吸引人才, 太过急于求成, 造成了很多优质人才出现“弃档”现象, 人才市场管理的隐患由此产生。在一定程度上, 这些现象, 造成了人才市场的混乱, 产生了部分欺诈行为, 许多人员不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就另谋其他职位, 分内工作并没有交接到位, 给原单位经济效益和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不良后果。而有部分人, 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不惜出卖原单位的商业机密, 这些可耻行为就是因为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不规范不健全造成的。

四、人事档案管理的改革措施

现在, 社会各方都在寻求好的办法来解决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中的弊端。比较好的理念有两种, 一种是建立公开的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制度, 就是进行社会机构统一协调管理, 将人事档案、户籍档案、人事代理制度协调进行, 这种方法比较灵活方便。另一种方法是从社会外部解决, 提出科学合理的人事制度改革, 在两种理念的结合下, 开展良好和谐的人事管理制度。

(一) 减低人事档案对人的制约限制。现行的人事制度中比较普遍的实施措施是合同契约制度, 传统的人事档案对人才的束缚已经逐渐消退, 市场作用下对人才的优化配置非常重要, 这不仅可以打破传统的社会身份阶级观念, 减少过去用人机制的终身聘任制, 让员工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选择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进行研究, 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优势。

(二) 身份象征由此破除。传统的人事档案对个人身份划定太过具体, 人员的身份享受不同的待遇。这是非常不公平、不科学的分类, 现在制度下强制打破原有机制非常有利于现有人事档案的管理, 因人制宜、因岗制宜是现在人事制度最明确的体现。

(三) 人事档案信息的完善。人事档案的信息公开程度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越发强烈, 在此情况下, 人事档案管理应该顺势发展, 及时收集个人有效人事档案信息, 避免信息重复或陈旧, 在记录过程中做到真实、准确、精细, 反映个人全貌需要全面具体真实, 不造假。

(四) 人事档案管理机构需要建立。社会人员流动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快, 原有的人事档案管理无法保证正常的人员档案管理。可以考虑新成立专门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 由专业的人员进行负责管理, 加强档案的监督体制, 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从而解决档案管理中不公平不科学的一系列问题。

摘要:随着政府和用人单位对人事制度的改革, 人事制度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在人事活动中非常重要的档案管理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就此, 笔者针对人事制度改革对人事档案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人事制度改革,人事档案管理,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晓.人事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档案学通讯, 2013 (2) .

[2] 刘雷娟.档案管理工作内容与模式的转变[J].北京档案, 2011 (7) .

人事劳资管理范文第2篇

【摘要】在社会公共信息中,人事档案属于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人才管理和人才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事档案管理是人事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两者相互依托、相互统一。文章从以往人事管理下人事档案管理的职能与性质入手,从理念、管理方式等多方面研究人事管理改革内容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对策。

【关键词】人事管理;人事档案管理;社会公共信息

人事档案管理与人事管理两者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一个发生改变,另一个也要随之发生改变。人事档案管理属于人事管理的一部分,要做好人事档案改革工作就需要从理念与管理方式等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改革工作。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

一、以往人事管理下的人事档案管理

(一)以往人事管理职能

以往的人事管理职能通常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概括:首先,从部门角度讲,主要传达决策者制定好的目标,同时检查应聘者自身情况与所应聘职位是否相符,需要与应聘者与部门负责人相沟通,这样一来就导致科学性缺失;其次,尽管有时让员工接受组织纪律等方面的培训,但却很少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最后,在管理评价中不具有科学性,只是一味地找毛病。在工资与社保管理上只计算其中的一部分。以往的人事档案中,将工作作为中心内容,所做工作一直围绕档案管理、工资调配、人员分配上,这些条框方式难以激发人的创新能力。

(二)以往人事档案管理性质

以往人事档案管理具有封闭性质,能够阅读档案工作的人员十分有限,仅局限于领导级别,外人几乎看不到档案。这样的管理方式具有有利存在,也有不利存在,对于有利因素来说主要体现方便管理人员收集与管理,便于领导人员使用,保护人事档案不外泄。不利因素也体现在扩大了人事档案功能,影响到了档案使用,使人事档案成为约束人的工具,使人难以发挥自身作用。

二、人事管理改革主要内容

(一)将市场竞争机制应用到人才资源配置中

首先,转变以权力为中心的形式,将市场规则作为中心,因此政府部门应适当地拓宽人力资源开发与竞争途径,使政府成为制定规则人员,强化规则和透明性。同时,政府部门要成为规则的监管者与维护者,对于人力资源流动中所发生的违规行为一定要做好制裁工作,注重个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其次,重视现有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为人才创设良好的流动环境,确保人才市场具有机制灵活性与功能完备性。

(二)构建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

对于人才评价应注重科学合理性,使人才树立起良好的人生目标,促进人才资源结构优化,设立良好的科学规范机制,保证人才在竞争上具有公正、公平、公开性。

(三)强化公务人员培训

要提升公务人员素质应通过教育培训实现这一目标,真正构建服务型政府。通常情况下,政府服务质量的高低与公务人员综合素质有直接关系,因此政府部门一定要做好公务人员培训工作,使公务人员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

(四)确立问责机制

人事管理所针对的对象是人民大众,这就需要在工作中始终将人民需求放在第一位,工作人员应真正为人们办事,平等看待每一名来访人员,对于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实行谁犯错谁负责,确立问责机制,减少问题发生互相推诿情况出现。

(五)重视人才保障机制的完善

构建人才权益保障机制一定要做好法制严明、完备法制,发挥其应用作用,真正保护人才合法权益,尤其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应作为重点,防止他人创新成果被窃取情况发生。

三、人事档案管理改革方式

(一)更新人事档案管理观念

人事档案被创建出来的主要目的是被人们使用,这就需要做好人事档案资源开发工作,通过人事档案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不仅可以为本单位人事部门服务,还可以为其他相关人事部门服务。首先,应认识到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重视,提高人事档案利用率;其次,将科学发展观作为人事档案管理核心观念,通过利用人事档案为人们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再次,认识到人事档案服务对象为人们,通过人事档案带动人才进步;最后,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入手,转变工作理念,强化人事档案管理。

(二)重视人事档案管理机制改革

在人事档案管理机制改革中,应注重分段改革,充分发挥人事档案作用,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强化载体管理与信息管理。同时用人单位在做好人事档案实体保护时,也要通过数字化做好数据库处理工作,以便供单位使用。流动的人事档案,应交由人才交流中心管理,保证人才信息的真实有效。

(三)构建完善的人事档案管理机制

要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应通过权限制完成人事档案管理,使具有权限的人都可以应用个人档案,无论对方是本单位人员还是流动人员,这样也可以展现出对人的尊重。

(四)转变人事档案管理方式

以往的人事档案管理以纸质档案为主,现阶段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人事档案管理也要注重数字化的实现,将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应用其中,通过密匙等调取档案信息,既可以保证档案信息安全,还减少了对信息使用者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限制。

(五)强化人事档案利用方式

首先,转变人事档案内容,对于档案从收集开始就做好管理工作,严禁将虚假信息融入到档案中;其次,提升人事档案社会效能,将以往的控制管理转化为服务管理,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作用;再次,为强化利用效率,应适当拓宽编研范畴,逐步完善档案信息内容;最后,做好人事档案的动态管理工作,完备人事档案数据系统。

四、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人事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两者之间联系密切,两者的改革要同时进行,因此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士带来参考,做好人事档案管理改革与人事管理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正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与改革研究[D].安徽大学,2013.

[2]武志芳.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面临的新问题与改革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3,(6).

[3]张帆.试析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A].华章(2014)[C].2014.

[4]何丽桃.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初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5).

作者简介:张建华(1981-),男,吉林白山人,任职于中共白山市委组织部,研究方向:档案管理。

人事劳资管理范文第3篇

摘 要: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是高校实现科学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是高校制度体系中的重要核心内容。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改革探索、重点突破、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等四个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关键期,由于各种原因,高校人事管理中还存在受人事管理传统观念和意识的影响比较深刻、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比较滞后、人事改革配套制度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亟需树立创新发展理念,积极采取创新举措促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文章认为,具体而言,就是要积极树立高校人才引进新观念新思想,积极探索建立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机制,积极落实高校教学科研人员聘任制度,积极建立完善教学科研人员薪酬管理体系。

关键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现状;创新

高校是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传播和创造知识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阵地。高校人事管理是高校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在高校发展中占据这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形势的变化,高校需要对人事制度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变革,才能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当前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新阶段和关键期。在新形势下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对于破除制约高校人才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地激发高校教师队伍进行教学、科研,提升高校的综合教学能力和创新创造活力,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高校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创新措施来加以解决。

一、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概述

新中国建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都没有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实质性意义上的进展。因此,我国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我国高校开展了人事制度改革的探索历程,相关研究者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一)改革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跨度为1986年至1992年。1986年7月,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在其后不久印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启了包括人事制度改革在内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这次改革的重点是實行简政放权,给予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实行以打破“铁饭碗”“铁工资”为核心的专用技术职务聘任制改革,实行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制度。

(二)重点突破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跨度为1993年至1998年。在这段时期,国家先后颁布《我国普通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并制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把收入分配制度作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国家先后出台了高校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这一阶段,国家主要通过立法和制度完善的形式推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并为以后开展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深化改革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跨度为1999年至2005年。在这一阶段,国务院出台了《面向 21 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要求提高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推动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1999年召开的全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和颁布的《当前关于深化我国高等学校分配制度改革的纲要》,也都大大推动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浪潮。2002年,根据《关于在高校试行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高校开始实行聘用制改革。

(四)全面推进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从2006年开始,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近10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事业单位关于岗位设置管理的试行草案》《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这一阶段的改革重点在于建立高校津贴、奖励制度,按照实际贡献大小来确定高校人员的收入,强调要通过完善高校内部的机制制度,实行高校岗位分类管理,推行公开招聘和聘用制,实现岗位管理与聘用制改革、转换用人机制、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结合,从而探索多种方式的分配激励制度,充分调动教高校职工的主动积极性。

二、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0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国高校人事制度不断随着时代发展而进步完善,并不断吸收现代人事管理先进“营养”,实现不断地创新发展。然而,也必须看到的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当前我國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总结起来,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受人事管理传统观念和意识的影响比较深刻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体制机制、历史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高校在人事管理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唯学历、唯论文、唯课题”倾向,在对高校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常常将学历、发表论文数量、课题申报数量等作为“硬指标”,从而不利于高校形成具有科学导向的人事管理制度。同时,一些高校还存在着“以关系论实力”的错误思想,使得高校的一些人员特别是教学管理行政官员在人员引进、职务晋升、评级评优等方面“走门路”“找关系”,从而严重影响了高校的社会风气和人事制度改革环境。

(二)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比较滞后

由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涉及人员多、利益关系复杂、权力博弈比较严重,因此导致一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进程比较缓慢,有的高校虽然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但没有真正遵循合理配置高校人才资源、优化高校人员队伍结构、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原则,导致高校内部党政关系没有完全理清楚、还存在人事管理权限不清、存在校党委组织部门与行政人事部门职能交叉和相互掣肘的现象,不能适应当代教育形势发展对高校人事制度的要求。

(三)人事改革配套制度机制不完善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要取得成功,离不开系统、周密、有效的配套制度机制建设。当前,我国高校在人事制度改革中,人事配套制度机制不完善的情况还比较普遍,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机构调整和编制核定方面,有的只是进行一些名义上的修修补补,机构整合不到位,教师与学生、教学辅助人员比例不合理等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在岗位设置与聘任方面,虽然大多高校都能够遵守定岗、定责、定编“三定原则”,实现择优逐级聘任,但一些高校临时性机构在完成任务后没有及时撤销,导致人事分离、人浮于事的现象发生。三是在绩效评价与人员考核方面,存在绩效考核标准笼统、职称评定方法不健全、岗位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四是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岗位津贴激励作用发挥不够、按照实际贡献大小参与分配落实不到位、校院两级财务关系不清晰等问题。

三、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创新举措

(一)积极树立高校人才引进新观念新思想

思想是改革行动的先导。新时期进行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首先必须从解放思想、树立新观念开始。高校要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积极改变以前传统落后的人事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到高校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既遵循人的经济理性,又看到人所具有的文化性、创造性。要积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充分尊重高校教师的人格、地位和劳动,立足于激发教师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人事制度管理与改革过程中,要将高校发展的总目标与实现教职工个人发展的目标利益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人事管理与教学管理、学术管理的关系,营造有序竞争、公平公正、按劳分配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氛围,更好地激发高校教职工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更好地发挥人事管理对于高校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二)积极探索建立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机制

由于高校职工中,存在着从事教学的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研究人员,从事组织领导和教学管理的党政人员,从事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工作人员等,不同的人员由于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工作要求、工作内容的不同,导致传统上对高校职工进行简单、统一的管理和评价,容易产生不科学、不公平、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应坚持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建立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机制,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要求、工作特点等将高校岗位分为教学岗、科研岗、综合管理岗、辅助教学岗、工勤技能岗等多种类别,并分别制定管理评价办法,从而实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从而实现科学设岗、人岗相适和科学评价。在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方面,我国一些高校已经进行过积极探索。比如:在分类管理方面,浙江大学进行了积极探索。该校从2010年开始试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设立教学为主岗位和团队教学岗位,从而有效地鼓励和保障了许多教师专心从事一线基础教学工作,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和参考。

(三)积极落实高校教学科研人员聘任制度

聘任制是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关键。聘任制是指高校职工与高校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服务聘用合同,确定在一定时期内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实现对高校用人关系的规范和调整。实行教学科研人员的聘任制度,一方面要根据工作性质、业务特点、具体要求、编制职数、人员结构等特点,做到科学设置岗位,实现精简高效的动态化管理。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竞争因素,规避选人用人上的随意性和不正之风,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选聘机制,在高校出现岗位空缺时,除了机要保密人才、高层次紧缺人才等特殊情况外,都要实行公开竞聘上岗,进行平等竞争,最终择优录用,真正实现由终身固定用人向合同聘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重要转变,实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此外,要严格建立完善合同制度,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除了对年龄较大、工作年限比较长的老职工进行适当照顾外,对年轻职工和新进入人员都要实行合同制管理,既要督促职工积极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又依照合同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从而实现高效人才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法制化。比如:从2003年开始,中山大学就进行了聘任制改革尝试,通过与大学教师签订职务聘任合同,以三年为期限进行聘期考核,以三次聘期考核结果为准,对于考核没有达到相关指标要求的不再续聘教师岗位,并对教师实行人性化管理,从而有效地建立和畅通了高校人员分层流转退出机制,促进了中山大学的持续发展,为其他高校提供了重要参考模式。

(四)积极建立完善教学科研人员薪酬管理体系

薪酬管理体系,直接关系着每一名高校职工的切身利益,最受高校职工的关注,也最为重要和复杂。薪酬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在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基础上,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总结性考核与目标性考核相结合,建立以岗位为主要导向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并坚持多主体、全方位的考核模式,注重凭能力高低、实绩大小和贡献大小来对高校职工进行评价,从而全面、科学、客观地对高校职工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薪酬管理的重要依据。其次,要坚持科学设置岗位,以岗定薪,进一步明确岗位与薪酬的关系,并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原则,对于教学、科研、管理重点岗位,要按照市场价格来确定薪资。最后,要突出绩效管理的激励性,坚持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经济型激励与非经济型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起制度化、常态化的薪酬调整机制和增长制度,让教职工对未来充满“盼头”,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岗位工作中去,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正处于一个重要和关键的阶段。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已成为当代高校改革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目标的价值追求。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我国开展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新的政策指引。在新形势下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必须从创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入手,明确改革目标,遵循统筹推进、效益主导、目标责任原则,积极探索建立以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形成权责明确、分类科学、人岗相适、评价合理、公平竞争、监督到位、有利于高校和學校职工共同发展的现代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体系,从而盘活、用好人才资源这个高校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从而促进我国高等学校不断蓬勃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创造更多的知识财富,注入更多的创新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

[1]赵帅.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2]赵志鲲,陶勤.高校人事制度改革:30年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2,04:5-10+49.

[3]张蔚虹,陈长玉.新时期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探析[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14-116.

[4]马声.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沿革[J].大学教育,2013,10:139-140.

[5]王冬梅.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问题及基本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212-213+227.

[6]刘大卫.高校人事制度深度改革中的缺陷及其改进策略[J].兰州学刊,2016(06):155-162.

[7]管培俊.关于新时期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4(12):72-80.

[8]杨海怡.高校“非升即走”人事制度改革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1):81-84.

人事劳资管理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越来越注重理财投资,股票、证券等交易行为成为市民茶余饭后极为热衷的话题。企业越来越注重扩大收益,银行理财、现金管理类产品越来越受到重视,也正因如此,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好。不仅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资产规模逐年壮大,各种城市商业银行,亦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然而,竞争压力与发展趋势共生,银行从业人员,其工作性质、压力较一般企业均较特殊,导致我国银行人事行政管理存在一定难度,易产生一些问题,需要对症下药,寻找解决对策。

关键词:银行;人事行政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银行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乃至全球经济建设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银行业的繁荣兴盛,亦是国家富强、国家形象的一种象征。因此,各家银行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对其内部进行科学严谨的管理,特别是要注重人事行政方面的管理,进而促进银行业又好又快地发展。笔者作为银行基层管理者,日常工作中略有涉及人事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本文就平时工作中对人事行政管理方面所遇到的问题作出简要总结,并从中总结出几点解决对策。

一、银行人事行政管理所需遵循的原则

在社会经济发展体制下,我国银行业的建设与发展越来越细化,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分类完善。然而,不论何种性质的银行,在人事行政管理方面,均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1]上实施,管理方法大同小异,具体如下:

原则一,以人为本。人,是企业运转之根本,在银行人事行政管理方面,一定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人的管理,是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为依据,但特殊情况需特殊处理,对人的管理上应根据人员的情况灵活变动。原则二,民主平等。人事行政管理,其主要约束对象就是人。然而,决策者必须意识到,员工不仅为其个人奋斗,最重要的是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要达到更高的效益,员工必须有一定的自主权。企业在涉及人事方面做决策时,一定要遵循自主平等的原则,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原则三,公平公开。公平公开原则在银行的人事行政管理中极为重要。公平让所有员工皆有平等的工作,乃至晋升机会。公开原则是监督银行员工廉洁为公的必要手段。由于国家的发展路线要求干部廉洁公正,作为银行从业人员,处处与钱打交道,稍有不慎便会误入歧途,拥有正确的立场,尤为重要。

二、银行人事行政管理现存的问题

笔者从事银行工作有八年之余,就职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在此八年银行从业经历中,笔者不仅从事过银行的储蓄柜台、会计柜台的工作;也从事过批发条线业务工作,而目前主要客户群体为大型国企、央企以及一般企事业单位。笔者深知人事行政管理方面若出现的问题,必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员的管理。现就国内银行业普遍存在的人事行政管理问题做出粗略的分析。

其一,我国现有的人事行政管理制度,是依托于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而如今社会发展迅速,人才类型更加细化与全面,现在的银行人事行政管理制度的优化进度大多保留传统管理特点,对于全面的人才类型无法面面俱到,易导致人才的流失。因此,银行决策者人事行政管理理念、方法需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其二,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模式是“官本位”模式,其晋升机制亦可用四个字概括,即“论资排辈”。以上两点,虽在大部分银行中已被逐渐打破,但部分国有银行中却还存在。造成这一弊端的原因,是银行人事行政管理不够专业。人事行政管理模式与晋升机制,直接决定了银行员工的质量。如何打破论资排辈,需要从根本上彻底改革。

其三,我国目前银行从业人员的质量亟待提高。随着经济发展,对于银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尤其是专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力与企业全球化发展方针中,员工的高素质与高技能是提高企业生产力与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2]。对于银行而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银行内部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更需细化,更需加强针对性。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中,渠道不够全面,教育培训的专业针对性有所欠缺,培训方式落后等,均是导致以上现象的客观因素。

三、银行人事行政管理的有效途径

笔者银行就职于银行有八年之余,亦服务于银行多个部门与岗位,对于如何优化银行人事行政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完善现有事行政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银行人事行政管理出现的主要问题之一,即银行决策者人事行政管理观念需及时更新,与时俱进。所制定的人事行政管理制度若不完善,则容易导致连环问题的出现。因此,要解决这类问题,就需要银行不断完善现有的人事行政管理制度,或建立一套完善的人事行政管理制度。完善的人事行政管理制度,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完善的薪酬体系、公平的员工晋升机会、自上而下人员流动制度、科学合理的人才教育培训、符合实际的福利制度、激励制度以及丰富的银行内部文化等等。

由此可见,完善的人事行政管理制度,所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而每一方面内容的定制除了在保障银行自身正常运营的基础上,也需要综合考虑员工的需求,因地制宜。在维护员工权益,为其生活、事业提供充分保障的基础上,达到企业、员工双赢的局面。只有如此,员工才能心无旁骛的为银行创造效益。在公开的激励制度下,员工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其潜能,使得银行效益同步最大化。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人员的凝聚力,减少人才的流失。公平的晋升机制,能为员工个人未来发展提供公开的平台。同时,必要的岗前培训,对于员工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职业品德的塑造也尤为重要。

3.2实施战略人事行政管理

所谓的战略性人事行政管理,实际是一套长远的人事行政管理。战略人事行政管理,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对于银行而言,对人员的管理需要与时俱进,并且,决策者要对社会的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并将能够影响到对人员管理的未来事件,提早应用于对人员的管理中。企业决策者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首先,战略人事行政管理的特征需要了解清楚。人事行政管理的对象即银行从业人员,银行在丰富其人力资源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人才召集,而人力资源召集的过程,就是银行资源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其运转的工程中,应充分保存且利用此资源。人才库的迅速建立,有效管理,人才培养对于留住人才至关重要。

其次,人事行政管理的内容应全面。人事行政管理的内容,包含了人事管理与行政管理,人事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人力资源方面,更需要注重行政管理方面,两者全面管理,体现了企业的规范性。要将行政管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有效利用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3.3加强对人事行政管理者的管理

人事行政管理的工作,是由专业的人事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管理[3]。因此,银行决策者不仅要主要对各层级人员进行管理,还需要培养其自身的人事行政管理能力。正如上述所言,人事行政管理对银行员工的管理需要与不断加强、对症下药。同理,银行对人事行政管理者的管理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提高要求。首先,人事行政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必须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其次,人事行政管理者必须是综合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套独特的人员管理方法,并且要具备超强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凝聚力、执行力等能力,能够为企业吸纳、留住、激励以及开发所需要的人才。

四、结语

人事行政管理是包含人事管理以及行政管理两个部分,是一个企业赖以正常运营、赖以发展壮大的核心部分。对于银行而言,因其所涉及的业务相比较于一般的企业,更具有长久性。在全球化的发展情势中,人才的得失,成为了银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因此,银行在其人事行政管理方面必须加强认识,应提高人事行政管理者能力。

参考文献

[1]颜蕾,朱秋白.我国银行业运作与国际规范的差距[J].经济论坛,2001-08-24.

[2]何凡兴.什么叫“好的人才机制”[J].企业管理(京),2011-06-12.

[3]段刚.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京),2002-08-10.

人事劳资管理范文第5篇

摘要:近几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技持续进步,让互联网成为我国各个领域的重要发展机遇,国家看准时机推出“互联网+”战略。本文对“互联网+”时代下医院人事管理的改革方案进行分析,希望为有关专业人士带来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医院人事管理;新策略

利用“互联网+”进行医院人事管理,让医院的人事管理推陈出新,由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已不符合现代化医疗事业单位的管理发展情况,因此应摒弃传统的管理方式。

一、“互联网+”的来源及具体含义

伴随互联网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和繁荣,逐渐演变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一套趋于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被称作“互联网+”。早在2012年的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就提出了“互联网+”概念。“互联网+”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技术使用到社会各领域当中,帮助社会经济发展、优化生产,为社会事业的改革起关键作用,通过创新的方式不断拓宽实体经济的应用渠道,从而强化生产力发展,直到将互联网成为社会经济体制的基石。

二、当前医院人事管理现状分析

(一)医院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

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均离不开人事管理,良好的人事管理制度不仅能促进医疗服务的进行,还能提升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目前我国多数医院的人事管理制度并不健全,也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特别是政府管理和管理范畴等方面表现出严重的分裂现象。这些都是让医院人事管理制度得不到有效发挥的原因,从而致使医院职责混乱、责任交叉等现象层出不穷。

(二)人事管理体系不够科學化

目前,部分医院人事管理部门依然使用公益事业单位的管理体系进行管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医院也要开始注重经济效益。以前的以公益为目的的人事管理体系已无法满足现代医院的发展需求,没有科学的人事管理体系对医院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导致医院的发展相对滞后。

(三)资源分配不合理

医院管理工作人员对医院行使权利和资源分配十分重视,权利和资源的合理分配,能够极大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工作效率。但是当前多数医院存在奖惩制度不公、分配不匀等状况,长此以往导致很多工作人员心生怨怼,从而对医疗单位的发展造成影响。

三、“互联网+”时代下对医院人事管理的创新发展

(一)强化人事管理的信息化技术运用

各行各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实现了网络化和数字化,医院的人事管理工作也逐渐向着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为进一步加强人事管理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应建立健全医院网络设施,合理布置和优化网络布局,让医院人事管理部门的网络建设同其他设施设备实现连接。此外,需要重视资金支持,为医院人事管理工作配备高规格电脑、打印机等网络设备,确保医院人事管理工作能全面实现数字化发展。

(二)逐步完善医院人事管理制度

首先,应建立健全完备的人事管理档案。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医院应建立健全人事管理档案,制定科学管理系统完善对医院工作人员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快速分类和完善,让医院各项工作能够高速进行,保障医院人事管理顺利开展,确保医院稳定运行。

其次,制订科学的员工绩效考核机制。医院的长期稳定发展离不开各个工作员工的努力,因此需要极大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个员工在所在岗位的个人价值。

最后,增强管理员工的专业素质。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要求医院的工作人员能够使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更应熟练使用计算机等网络技术以及具有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能力。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确保工作人员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提高工作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时代的发展促使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让社会的各个领域有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医院作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事业单位,更应积极走在时代的前沿,“互联网+”时代下,医院人事管理应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不断改革管理策略,实现医院管理的创新与突破,从而让医院的各项工作能够高效运行,促进医院人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陈燕燕,许菲.新时期加强医院人事管理工作的策略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18(30):200,202.

[2]秦萨.“互联网+”时代下医院人事管理新思路[J].西藏医药,2016,37(3):54-55.

[3]薛梅,孙晓彤,于长海.“互联网+”环境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办公室业务,2019(5):119,125.

[4]刘莉.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浅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9):58-59.

作者简介:

唐洁,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人事科,江苏南京。

上一篇:cad课程教学下一篇:英语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