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

2024-01-06

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要重视诵读指导

大部分初中生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对加深文意理解、培养语感有很大的帮助。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读法有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等方法,在教学中试读、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老师作为重点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柳宗元《捕蛇者说》的“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一句中,“腊”不读“là”而应读“xī”。另外,教师范读的必要性还体现在文言文音节的掌握、句读的停顿。只有让学生弄清了句读,才有可能弄懂文章的词句结构和意思,反过来也才能读得更准确、更清楚。读多了,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要教会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因此每位学生都要准备一本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如每篇课文后都有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等,这就必须整理,并不断地记忆背诵。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总之,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文言文知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切合实际,教会学法

教育家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文言文学习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这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教师可先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再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疏通课文。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整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总之,在教学中,注意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鼓励学生质疑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因而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不应妄加否定,而是要予以肯定。如笔者在教《愚公移山》时,有些学生对愚公的做法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愚公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愚公确实是“愚”。对于学生的见解,我先是给予鼓励和肯定,然后从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来谈,即这篇文章主要是要求我们学习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在字词的理解上同样也需要质疑,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意识,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努力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怪圈,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第十六中学)

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构建趣味课堂,提升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

在统编本语文教材中,纵观15篇文言文,除去五年级上册的《古人谈读书》,其余的都为故事性的文本,这是由教材对文言文学习的目标定位所决定的——能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大多是以熟读背诵为主,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学生边听边记,整个课堂枯燥无味,缺少学生学习的灵动性和积极性。而在本册教材中,从《司马光》《囊萤映雪》到《守株待兔》等故事,都是基于学生之前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熟悉的故事,用了一种不一样的语言形式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学生并不会感到窒息的困难,而是一种强烈的好奇,由此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就自然地被激发出来了。在《自相矛盾》一课中,教师利用“买卖”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学习,提问学生“你会怎么来卖出自己的矛和盾呢?”“这个楚人这样子做买卖可以么?”等系列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在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将这则文言文呈现在大家面前,增强了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

对于文言文中的古文字意思的识记,教师可以采用课前设计的“游戏闯关”“猜一猜”“我说你猜”等游戏的形式,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构建一个趣味课堂,从而不断地提升小学升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二、传授正确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还是读。在读中,学生能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明白文言文中蕴含的味道。所以,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把阅读放在教学的首位。

在初读文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范读,之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跟读。学生在跟读完之后,可以较为简单地划出停顿的地方和重读的词语。初读完成后,学生也马上可以发现,文言文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言简意赅、字数精炼,但是含义丰富。在学生初步了解文意之后,教师可以就文章提出几个问题,如在《司马光》中,提问“一个小朋友掉入水缸,司马光怎么做?其他的小伙伴怎么做了?”从而来引出两个关键语句——“众皆弃去”和“光持石击瓮破之”。通过不断朗读这两个关键语句,并且借助注释来理解其中难懂的词语,从而让学生来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读书百遍其义自見”,通过关键语句的朗读,并对文章的不断朗读,学生能进一步感悟到了司马光冷静机智的美好品质。

在学习完一篇文言文之后,教师应当适时提供课外的相关文言文的学习资料,合理地选择课外古文进行自助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能使用本课掌握的学习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得以操练。教师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文言文小短文,鼓励学生扩展自己的文言文阅读量,并能相应地进行指导帮助,让学生不断累积知识和文言意思。

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看待问题的时候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内容都比较复杂,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些吃力。如果教师能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文言文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生活联系起来,就能够减少学生学习的抵触心理,加强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

如在《杨氏之子》中,整篇课文读起来有点拗口,内容也比较复杂,如果单纯从一个字词、一个字词来分析理解,那很难使学生理解全文,并且还会让学生丧失对课文学习的兴趣。针对这种问题,我们就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了,将课文创设为自己实际生活的情境,面对孔君平的问题,可以试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看看,当家里一个大人都不在的时候,你自己一个人会怎么来招待客人?面对客人的“刁难”,你又会如何化解?基于这样的现实生活,学生可以很直接地看到杨氏之子的机智和灵敏,一个九岁的男孩能对答如流并且不卑不亢。在《自相矛盾》中,则可以让学生尝试扮演一下“楚人”和“买家”,当你身处不同身份的时候,是如何来处理这桩买卖的。如果你是“楚人”,你又会怎么来推销你的矛和盾呢?再者,在《囊萤夜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努力学习的故事,并且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行对比比较,谁的学习环境更恶劣?谁的学习情绪最奋进?谁的学习态度更端正?把主人公看作自己身边的人,在生活中去找一找这样的人。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又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用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习惯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消除其对于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心理,加强理解的同时又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记忆。

文言文故事是先人经历过的事情,但是现在又何尝不是正在发生着呢?因此,文言文的学习,能积极地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通过将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科学实施,就能从整体上改善教学的效率水平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及阅读教学低效的原因加以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探究初中文言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有效性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发展背景下,对初中的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比较重要。传统的语文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应用已经不能有效适应当前教学发展要求,将有效教学的策略加以应用就比较重要,这也是素质教学的要求。

一.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教学低效原因

1.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是比较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难点。在当前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比较低下。对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没有重视文章,而对字词比较重视,这就造成了教学的本末倒置的现象出现。当前初中语文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对全文的翻译比较重视,但在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学习的方法等方面就没有得到重视,这就造成了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出现。

再者,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没有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恐惧的心理。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有着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中就对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心存畏惧,在学习的压力上比较大。这就不利于文言文知识学习的效率提升。还有是比较缺少独立学习的精神,对老师的文言文教学的依赖性比较强,不能将独立学习探究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另外,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过程上相对比较呆板,对知识的迁移也比较缺乏。老师不能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应用,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得不到有效体现。对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就有着阻碍。

2.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低效原因分析。从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低效的影响因素来看,主要体现在在教学的模式上没有进行创新变革,以及教学程式化相对严重,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不能有效激发。再有就是文言文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难点,这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就是比较大的难点,学生学习起来会有很大的压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不到有效激发。

另外,初中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方式上没有及时的创新。教学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直接影响,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个性教学,以及在文言文的教学手段上相对比较单一化,这就造成了具体教学过程中有着诸多问题出现。从而就造成了整体的教学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实施

第一,加强对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的实施,要能将教学的目标得以明确化。只有在教学目标上得到有效明确,才能真正的促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提升,能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进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要能在学情的掌握上能全面体现,不仅要能对教学的信息加以掌握,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初中阶段刚接触到文言文的学生,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就不宜过高,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上树立其信心。

第二,文言文的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课通过情境创设或者是导语的巧妙设计的方式,来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进行激发。在初中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或者是对一些名句的借用等让学生能产生共鸣,选择恰当的导语以及情境,对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进行激发。

第三,将初中的文言文诵读的教学要不断加强,让学生能够在诵读的过程中正确的对待,然后逐渐的形成良好阅读习惯。这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就有着很大的帮助,文言文的语言能够对学生的语感培养有着积极作用,诵读过程中要对读音以及语速等充分重视。要注重对文言文中的多音字以及通假字加强重视,文言文的朗读过程中要能学会断句,对朗读的语气加强重视。

第四,初中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能对教材得到合理化的应用,以及在教学的方法应用要体现出灵活性。要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应用上充分重视,只有保证教学的技术应用科学性,才能有效促进教学的效率不断提升。将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加以应用,可以通过动态化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这就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有着积极作用。学生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应用下,能在学习的主动性方面在课堂上充分的发挥。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的语文文言文教学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比较有利。通过多样化的措施实施,对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就能有效提升,对教学改革的目标实现就能起到促进作用。此次对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理论研究,能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实际的教学发展,在文言文教学的水平提高上有着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赣榆外国语学校)

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标准是积累部分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一般文言句式、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文言文教学与新课标理念结合起来,让学生想学、肯学、会学、乐学,是摆在广大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关键词 文言文 汉语理论 重视

高三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基础,在复习时,灵活的教给一些猜读文言词义的方法,让他们推之有据,言之有理,以达到准确诠释文言实词在语境中的含义,从而读懂文言文全文文意。

一、先本后引猜读词义

对于文言语句中多义词的解释,应当先考虑本义,后考虑引伸义(包括比喻义、假借义),这样逐一思考,细细分辨,最后做出正确的选择。如《师说》中的“师”,是一个多义词,最初含义是指周代的军队编制(2500人为“师”),后经引申泛称“军队”,如“齐师伐我”中的“师”。如果用此义去解释《师说》的“师”,虽也说得通,但结合文章的内容一辨析,显然不对了。那就换一个角度,因为从那以后直到现在“师”还有一个更常用的基本义“老师”倘若用这个含义解释《师说》标题,不仅同,而且与文章的内容也匹配了。但若用此义去解释文中大多数的“师”是正确的,而解释另一部分“师”就不一定正确,如①师道之不复;②吾从而师之;③吾师道也。以“老师”这个基本义为基础逐一引申,①活用为动词,释为“从师”;②意动用法,释为“以……为师”;③换一个角度引伸,因老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人,与学习有关,如果用“学习”这个含义解释③,就文从字顺,意思表达明确,语言也畅达。

二、分析字形推求词义

“公受珠,内所著皮袄中,纫之。”(《记王忠肃公翱事》)解释此句中的“纫”,可以由字的形体和偏旁得知,“纫”是由“纟”和“刃”组成,“纟”为线状,“刃”为刀锋,故“纫”指使剪刀、线之类的动作,又前面有“袄中”,所以可解释为“缝”之意。1998年16题“冀得一归觐”中的“觐”,从字形上推求,可以看出这个字与“见”有关,再根据语境分析,C项“拜见”就很清楚了。

三、根据读音辨别多义词词义

“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记王忠肃公翱事》)“贾”古音读jià,正好与“价”同音,故可断定此字通“价”。而“价”即“价钱”,所以“贾”可解释为“钱”或“价值”。“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读如①wáng,名词,帝王、天子、皇帝。②wàng,动词,称王、统治。而在此句中读wàng音,故可推知为动词“称王”之意。根据读音辨别多义词词义,主要适用于通假字,以及意义破读的一些词。

四、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词义

任何一个词,不管它有多少义项,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总有一个明确的意义,这个意义在多义词的义项中不是任意选择的,而是由语境所决定的,语境不仅包括那个多义词所在的短语、句子,而且还涉及该句的上下文,乃至全篇文章以及时代背景。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必”有①一定,必定;②认为必定,肯定;③一定实现;④如果确实等义项。如果在上句中按①来解释,则此句译成“大王一定没有人……”就使蔺相如成了一个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人,这既不符合人物性格,又曲解了原文的意思。按④来解释,这句译为“大王如果确实没有人的话,我愿意带着璧到秦国去”,这才表现出他的谦虚而又勇敢的性格,也才符合语境要求。再如“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96年高考题)“贾”读gǔ,有“买进”和“卖出”两个词义,由“买进”引申出“招致”“招惹”等意,由“卖出”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之意。从上下文文意来看,原文中显然是指有的人劝诫郭永不要招惹祸患,而不是消除祸患,在解释“贾”时应在具体的语境中对多义词做贯通理解。

1998年高考题20题中“汝归勿遽言”,“遽”到底作“匆忙”讲还是作“惊慌”讲呢?看下句:“令兄弟徐言之可也”,“徐言”就是对“遽言”最好的暗示了。因此,“遽”作“匆忙”讲。词义也具有时代性,如“朕”(高考曾出过)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为皇帝的自称,诸侯王已不称“朕”,皇太后临朝听政也自称“朕”,对“朕”的时代语境了解了,那么对这一词的词意就容易理解了。

五、结合语法关系来确定文言词义

分析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来确定词义,如“焚百家之言”中的“言”当解释为言论、学说时不能做“焚”的宾语,解释为“记载言论的著作”才较妥。

《童区寄传》中“布囊其口”,“布囊”怎样解释才恰当呢?从语法角度分析,“强盗用布塞住他的口”是一个主语句,“用布”做“塞住”的状语。因此,“布”名词做状语,“囊”活用为动词,做谓语。2000年高考第11题C选项“自放驴,取樵炊爨”中对“樵”的考查,对该词的词组做语法分析,发现“取樵”和“炊爨”是并列动宾词组,只能是名词,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不会落入出题者的圈套(樵:打柴)。

六、利用古汉语的平行结构判断词义

古汉语有不少的平行结构,如对偶、排比、对仗等,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词义。在此类句子中,往往几句话句式相同,词性相对,甚至词义相同、相近。利用这种关系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两句句式相同,“以”和“而”位置一样,词意词性均相同,都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再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有十多个义项①做名词,绝句;②副词,非常、全然;③形容词,高超、陡峭、极远;④动词,断绝、停止、横渡。到底解释为那一个意思,一时难以确定,而如果知道前一分句中与它相对应的词“致”是动词,解释为“直达”,那么一下子就排除了其它义项,而且很快就可在动词义项内找到“横渡”这个解释。1991年高考题第18题“贤俊者自可赏爱,玩愚者亦当矜怜”,“玩愚”的意思是: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根据相似的句式,要知道“玩愚”的意思,须得从“贤俊”入手,“贤俊”是指有德有才且才智出众的人,与它相反的意思,应该不涉及顽皮、固执、粗鲁的意思,至此答案D就被选出来了。

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首先,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应性原则、典范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等三项基本原则;其次,分析了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工作今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为该领域关注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教版;文言文;必修教材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是现代化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材的合理选编,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性与科学性。因此,如何选择科学的范文进行语文教学,成为教职员工与教材编写人员的工作重点之一。

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原则

(一)适应性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工作要正确引导,特别是高一阶段的新生,更要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研究显示,在初始阶段的文言文篇目设置中,要坚持由浅人深的方法,以适应性原则作为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思维上的转变,适应文言文的叙述与表达方式,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人员,在工作中充分地关注到了这一原则,在初始单元文言文设计中,设置了《爱莲说》《陋室铭》等写景文言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减轻了学习压力。

(二)典范性

高中语文教材当中的选篇要具有典范性的特征,不仅要为学生传递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真正意义上开阔学生的眼界。比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当中也提出了教材选文要兼顾内涵与质量m。叙事性的文章是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类型。通过叙事写人,可以为学生的为人处世提供指导,使学生在了解历史人文轶事的同时,也可以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国人的品行特征。

(三)科学性

语文教学管理中随意性过强,不利于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对于教学材料来说,如果不能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材料,可能会导致教学工作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成长。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学者提出,明清时期的文化整体成就不如秦汉唐宋时期。但是在人教版高中教材中,也十分重视明清文章的选取,主要是因为要兼顾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坚持了科学性的发展原则,使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变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二、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建议

(一)坚持辩证统一的发展理念

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的编写工作中,要给予文言文部分高度重视。在理念上,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相互统一的发展理念,以辩证统一的观点,提高教材选编的质量。比如,在人教版当中选择的《劝学》和《师说》选篇中,将其定义为具有议论性质的古代散文。此种划分方式充分地结合了自身教材内容的编写特点,同时,对于其他版本教材的选编思想也进行了借鉴和参考。从情感态度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编写对于两篇散文的体裁与内容十分重视。除此之外,还着重从情感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二)合理规划文言文篇章的比重

通常情况下,高中语文教材当中的文言文篇章比重,不能低于总体的30%。每个学年的每一册教材当中的文言文要具有均衡性。坚持详略得当的比重分布模式,可以确保学生在学习现代文和古文时,实现优势互补的效果。在现代社会环境当中,文言文不具备使用的条件,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人教版在今后的教材版本更新工作中,也需要坚持当前的文言文篇章分布方式和所占比重,合理安排专题数目,实现均衡化管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使其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得到有效的巩固,同时也不会产生过大的文言文学习压力。

(三)选择有时代价值的范文

除上述方法之外,高中语文文言文范文选编也需要坚持时代性和先进性。虽然文化是历史环境中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但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文言文对于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仍具有影响作用。在规划人教版的文言文范文体系时,可以借鉴其他版本文言文的范文体系,通过相互借鉴和学习的方式,能够设计出更为完善的范文体系。比如,选择经典优秀同时具有时代性的文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比如《师说》兼顾文学性与实用性,为学生提供了科学的学习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重点关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坚持辩证统一的理念,合理分配文言文、诗歌、小说、散文等比重,选择具有时代性特征和应用价值的范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上一篇:工业建筑设计论文下一篇:现代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