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范文

2023-03-02

产业扶贫范文第1篇

--石人河村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纪实

从昔日精明的煤矿小老板到如今敢想敢做的产业能人,在人们的印象里王大平一直在忙碌操劳着自己的事业。不过在人群中,王大平倒也亲切可爱,身材肥胖的他显得憨态可掬,认识他的人对他无不翘首称赞。王大平说,借着国家精准扶贫的东风在家发展,既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又照顾了家人,也免受奔波之苦,还能惠及乡亲们。

现在王大平的200亩油牡丹育苗基地已绿意盎然,300余亩种植基地早已一片花海,规模化效益十分明显,形成石人河村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不少此轮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并帮助管理大大拓宽了经济收入来源。据了解,油用牡丹是多年生木本油料作物,兼具食用、药用、观赏等价值。现在王大平正在充分开发利用油牡丹花观赏旅游价值,同时通过养蜂获取蜂蜜、采籽榨油等获取经济价值,切剥根皮等获取药用价值,预计丰产期基地年产值可达千万元。

王大平是郧西县河夹镇石人河村村民,前些年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在山西的小煤矿发展,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淘汰落后产能、传统产业升级浪潮提前到来了,他不得不放弃那个曾经无限风光的煤炭行业。回到家乡的他总想做点事业,然而面对凋敝的农村现状却又没有任何思路。

2014年底,随着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政策的实施,郧西县发改局精准扶贫河夹镇六个重点贫困村之一的石人河村,这让王大平看到了希望。在郧西县发改局扶贫工作队的悉心指导下,他迅速理顺思路,随同郧西县发改局考察了安徽、山东等地的油用牡丹产业,看到国家、湖北省、郧西县出台的相应政策支持,他随即下定决心抓住机遇一定要把油牡丹产业做大做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为节约成本并最大程度降低经营风险,王大平流转村里一百多户的五百余亩闲置土地注册了郧西县众帮生态农业家庭农场,与郧西县昌晖木本油料专业合作社共建种植基地。合作社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农场具体负责经营管理,双方协议按照实际投入比例分配收益。资金方面,县发改局扶贫工作队主动协调对接银行,帮助农场解决资金难题。

产业扶贫范文第2篇

自治县人民政府:

按照2017年11月27日召开的全县农业产业结构督查工作会议要求,结合相关文件精神,全县成立4个督察组,对全县农业结构产业情况进行督查检查,第三组由自治县政协副主席李正超为组长、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督查专员宋志鹏为副组长、自治县委组织部、自治县农牧局、自治县林业局、自治县畜牧局相关人员为成员的督察组于2017年11月28至12月4日,对草海镇、五里岗街道、小海镇、羊街镇、大街乡、兔街镇、云贵乡、龙街镇、雪山镇、哈喇河镇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督查检查,现将督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各乡镇(街道)积极按照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相关安排部署,对辖区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认真研究、精心谋划。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及时成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对辖区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出科学安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调减玉米种植,在主要公路沿线、25度以上坡耕地及旅游景点、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板块区、商品蔬菜板块区、中药材板块区合理安排种植经果林、蔬菜、烤烟、马铃薯、中药材等产业。二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训力度。各乡镇(街道)由农民讲师、

产业扶贫范文第3篇

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12月,是一家专业从事优质粮油种植、社会化服务、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黟县供销社持股40%,目前拥有社员2473户,优质粮油种植基地2.1万亩,各类农业机械90多台套,实现了山区粮油种植全程机械化,建立了专业的农机社会化服务队伍,形成了育种、种植、仓储、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式经营。

一、主要做法

合作社积极实践,探索解决了“种粮如何出效益,山区规模化机械化如何管理,产量与质量如何兼顾,一二三全产业链如何打造”等一系现代农业发展问题,构建了优质粮油产业产销一体化体系。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用工业理念、共享发展的思维发展现代农业。整村流转“屏山模式”。在屏山、龙江、宏村、横岗等村整村流转土地4600余亩,每年每亩以国家稻谷收购价格乘500斤计算支付农民租金。同时,按每亩60元支付村集体管理费,实现了农民、村集体、合作社共赢发展。土地托管“碧山模式”。由碧山村村集体将2170亩土地全部流转,委托合作社代耕代种,提供从育秧到烘干的全程社会化服务,稻谷按最低高于国家收购价格每斤0.1元进行收购,病虫害采取生物农药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产业发展的双赢。土地入股“田川模式”。在田川村成立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农民以430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龙头企业以现金、管理入股,村集体以管理入股,村民组以闲置土地入股,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实行保底分红,发展优质粮油。2016年田川合作社每股分红610元,村集体增收1.16万元,实现了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并有效解决了土地抛荒问题。2017年对田川模式进行了复制推广,先后在黟县汪村、柏山、湖田、马道及黄山区等11个村建立了分社,土地股份合作基地达6000余亩。在粮油种植的基础上,在土地股份合作社中推广效益更高的中草药、菊花等经济作物种植,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二是坚持共享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同当、共赢发展。实现抱团发展。依托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体系,及龙头企业加工销售服务体系,吸纳了26家家庭农场成立“有农优质粮生产油联合体”,实行“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种植安排、统一机械化服务、统一收购、统一品牌销售”。目前共发展优质粮油基地2.1万亩,2017年实现粮油产量1.1万余吨,联合体也被评为全省首批示范联合体。在2018年国家稻谷收购价格大幅下调的情况下,合作社坚持发展优质粮油,抱团取暖,以高于国家稻谷收购价0.1元/斤——0.5元/斤价格回购成员稻谷,保障了成员的种植效益。建立服务平台。组建机械化服务队,制定服务标准和《优质粮油规模化种植手册》,为种粮大户提供从育秧、耕种、植保、收割、烘干的全程机械化服务。2017年开展水稻工厂化育秧、机耕、机插秧、无人机植保、收割烘干等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5万多亩。提供社员金融互助帮扶。与黟县供销社资金互助部共同开发有农联合体专项贷款,为联合体成员提供规模化粮油种植专项担保贷款。2017年在柏山分社社员分红大会上,社员将分红存入资金互助部,实现社员互助发展。同时,合作社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合作实施农民创业接力棒计划,以现金和物资的形式向合作社内20户相对贫困家庭提供总计100万元免息无抵押贷款,每户可获得5万元资金支持。

三坚持差异发展。树立品牌兴企、突出产业融合,提高产出综合效益。在品牌经营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绿色生态为主攻方向,以胚芽米系列为主打产品,严把品质、安全关,精心打造优质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在产业链打造上。推进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目前合作社已与微笑草帽(上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合作,以农民土地、资产入股的形式,正在计划实施南山小镇项目,发展参与体验游,组织消费者亲身参与粮油种植、生产、收割、加工全过程,感受田园风光,着力打造以休闲农业产业为核心的农业休闲旅游,带动更多的村民收益。。在现代流通体系上。搭建电商销售平台,促进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同时,加快农业物联网建设,实现从生产到加工全程可监控、可追溯,让消费者吃上安全放心的优质大米。

四是坚持科技发展。注重科技创新,和中国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科院、黄山学院、黄山市农科所等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技术协作。合作社专门建立了200亩的科技试验田,开展各种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农艺结合等各项试验,召开现场会,向社员推广。不定期召开各项农业种植、管理、农机操作等培训,举办“种粮标兵”、“农机竞技”等各项农业技能比赛,增加科技兴农意识,促进生产发展。

五是发挥基层供销社“为农、惠农、姓农”作用。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利用土地股份合作社各分社场所、人员优势,正在逐步把基层供销社向各个村发展。把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通过土地入股,把土地集中起来,开展规模化经营;在分社建立统一的标准化服务场所,提供生产资料统一采购销售、全程社会化服务,技术服务,农产品就地销售,物流代办,电子商务,社员资金互助等一系列服务;让更多的农户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受益,也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扶贫模式

一是土地流转帮扶。通过合作社自身产业经营发展,发挥引导带动作用,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帮助贫困户增收。合作社四年来累计支付田租和分红1325.8万元,农民工工资580余万元,涵盖2854户农户,平均每户每年增收2200余元。其中贫困户 171户,支付贫困户租金 97.5万元,贫困户平均累计增收6600元。

二是帮扶贫困村成立土地入股合作社。帮助贫困村村集体成立农民土地入股合作社,依托全程社会化服务,建立优质粮油种植基地,实现贫困村村集体、贫困户增收。

三是对接慈善基金帮扶。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合作,合作社提供担保,基金会对合作社内20户相对贫困家庭提供总计100万元免息无抵押借款,每户平均可获得5万元创业发展资金支持。

四是直接捐赠。对口帮扶重点贫困村——柯村镇湖田村发展产业脱贫。结合湖田村实际情况,帮助湖田村成立了农民土地入股合作社,发展黄山贡菊和有机水稻规模化种植。向湖田村捐赠水稻秧苗345万株、菊花苗8.1万株、生物有机肥15吨。

产业扶贫范文第4篇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

今年以来,彭阳县认真落实自治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规定,从县情实际出发,

制定了《彭阳县关于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实施方案》,规范了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和项目实施,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绩效,建立了扶贫资金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搭建“三个平台”。根据扶贫资金使用范围和层次,在使用扶贫资金的村组、安排扶贫资金的部门同步建立公告、公示、监督平台。主要包括扶贫信息“三级公开”有关规定及《彭阳县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实施细则》执行情况,对扶贫政策、资金使用管理、项目实施以及脱贫成效进行开公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落实“三级负责制”。监管实行分组负责制,建立县、乡、村三级齐抓共管、各负其责、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三级监管体系。监管工作采取全面检查、重点抽查、专项核查、暗访检查、动态监控、自查核实等多种方式落实监管责任,定期分析汇总、定期整改落实。

产业扶贫范文第5篇

一、资金来源

1、上级下达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2、县财政统筹、整合的扶贫资金。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导,自愿参与原则。坚持政府积极引导、群众自愿参与,充分发挥村集体和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保障贫困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二)产业为本,强化风控的原则。坚持以促进产业发展为根本,选准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对贫困户辐射带动强的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提高精准脱贫成效。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合理建立收益分配机制,兼顾各方利益,实现产业增效益、集体增实力、农民增收益的有机统一。

(三)因户施策,精准到户的原则。所有产业扶贫资金都要实行项目化、具体化管理,确保扶贫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

(四)利益联结、鼓励支持的原则。鼓励产业扶贫帮扶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根据自身条件成为产业扶贫政策宣传员和帮扶企业产品宣传员,从种植、养殖方面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户脱贫。

三、扶贫资金分配使用方向

(一)帮扶主体确定。由2018年遴选确定的xx县胜利养殖有限公司(远村现代农业园区)、xx农业有限公司、xx农业开发有限公司、xx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四家企业继续作为我县2020年产业扶贫帮扶主体,各乡镇本着自愿、就近的原则,在四家农业企业中选择一家作为本乡镇产业扶贫项目帮扶主体。

(二)产业帮扶类型。各乡镇本着自愿、就近的原则,在充分征求村委会和贫困户的意见基础上,从四家帮扶主体中选择一家,由乡镇、村街、贫困户和企业四方共同签订产业帮扶协议,根据贫困户需求,开展具体帮扶工作。种植业发展帮扶,重点发展大田、蔬菜、林果等优势产业,以提供籽种、农药、化肥、农膜等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为主。养殖业发展帮扶,采取大型养殖场集中养殖方式,并给予长期的技术支持、疾病防疫服务。 资产收益帮扶,贫困户与帮扶主体、所在乡镇、村委会共同签订《扶贫资金收益协议书》,以扶贫资本金投入帮扶主体,协议明确贫困户获得保底收益。

(三)资金使用。对我县1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66户,按照每户4.18万元标准;无劳动能力72 户,按照每户5万元标准,实施资产收益帮扶,共需资金635.88万元;2020年种植业发展帮扶贫困户45户,所需资金总额7.4602万元;生猪集中养殖续资项目帮扶贫困户18户,所需资金总额3.6万元;三项合计共需资金646.9402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不足部分由县财政予以列支。(资产收益类扶贫专项资金本金,由县财政局统一管理,待扶贫脱贫攻坚任务结束后,按上级政策执行)

四、加强扶贫资金监督管理

(一)科学整合资金。坚持“多管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出口放水”和“各负其责、各尽其职”的原则,创新机制体制,加大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注重完善扶贫规划,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确保涉农资金精准用于扶贫脱贫。

(二)强化绩效管理。完善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机制,创新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模式,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的精准度和效益,切实做到资金投向精准、资金使用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杠杆作用,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帮扶资金参与扶贫、脱贫。

上一篇:整改报告下一篇:一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