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交互设计范文

2023-09-12

产品交互设计范文第1篇

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分析

随着近些年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 开始在各行各业

的发展中逐渐渗透并得到了飞速发展, 对于交互产品设计行业来说, 随着现代化的技术的不断应用, 相关工作人员开始更多的采用数字媒体等方面的技术去对设计进行不断的加强和完善, 进一步推动了整个设计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特别是在最近几年, 随着我党和相关政府部门不断加强对于设计行业发展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对其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数字媒体艺术也应运而生, 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大力推广。在交互产品设计中通过采用数字媒体技术能够将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文本、图像、声音以及各种动画、和相关数据信息进行不断的整合, 使其以一种全方位、立体式的整体展现出来, 进而使其产生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彻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和照片、幻灯片等单一的展现模式, 更进一步推动了整个设计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数字媒体技术在交互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阶段数字媒体技术在交互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情

况进行分析, 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数字媒体技术对于人们生活模式的改变

在数字媒体没有发展之前, 人们的生活模式往往是单一、固定的, 生活的便利性相对较差, 通过Internet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 例如:在没有互联网技术之前, 人们想要观赏到某一地区的景色, 只能通过自己亲自去观赏和通过对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观看来达到, 但是通过现代化的Internet技术的应用, 可以进一步实现人们的虚拟旅游模式, 让人们在家中就能切实的体会到旅行的乐趣, 欣赏到各地的美景;对于购物来说更是如此, 通过Internet技术的应用, 人们真正的实现了足不出户就可购买到世界各地的产品的梦想。除此之外, 现代化的Internet技术对于人们其他各个方面的生活方式的转变都是非常之大的, 医院的预约系统以及各种公共机构的预约制度对与方便人们的生活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

2、触屏时代的到来

随着现阶段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们进入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触屏时代”, 对于触屏时代来说, 其不仅在使用方面给广大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同时也有助于满足现代化的多媒体信息查询的环境, 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数码产品的操作难度, 节省了操作时间。通过触屏技术的广泛应用, 人们可以通过点击各种图标来完成自己想要查询的内容和需要办理的各种业务, 该系统在我国大部分银行和地铁站、火车站、电信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智能时代的到来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除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智能时代的带来, 众所周知, “iphone”作为智能时代的先驱者其在这个时代的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采用智能系统和人性化的设计模式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便利, 其可以通过对于人们语言、语气以及各种状态的情况, 为客户提供相应的选择。这在一方面对于提升用户的亲切度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客户的使用感受, 产生出良好的交互使用的功能。除此之外, 在现阶段“i Phone”的界面设计中的应用商店的网络平台, 能够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应用软件, 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进行相应软件的选择并进行下载, 充分感受到交互设计给其带来的快乐。

4、可视化用户界面的发展

微软公司作为全球最大、技术更新最快的软件公司, 其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肩负着技术变革者的使命和任务, 随着近些年来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其软件界面的发展速度也随之不断加快, 可视化界面开始逐渐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 改变了传统模式下计算机操作困难的弊端, 真正的实现了简单化操作, 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要。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据至关重要地位的数字媒体技术在交互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和讨论, 并对其提出相应的观点, 希望能在未来交互产品设计的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

摘要:随着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得到了十分显著的提升, 开始逐渐跻身到世界大国和世界强国的行列中来。特别是在最近几年, 随着我国政府不断加强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强度, 大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被引进到国内, 进一步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将主要针对当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据至关重要地位的数字媒体技术在交互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 并提出相应观点, 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交互产品设计,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 张慧, 秦志远, 魏莉.数字媒体技术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山东工业技术, 2015 (24) .

[2] 魏然.数字媒体交互技术在会展展示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 2016.

[3] 孙鹏.多系统下DLNA数字家庭网络人机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邮电大学, 2013.

产品交互设计范文第2篇

摘 要 网络课程的有效性是新一轮网络课程建设的焦点问题,而网络课程中交互的有效性会对使用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等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网络课程中交互的有效性是网络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探讨基于动态评价的网络交互的设计形式,以评价为交互活动,主要从信息交互的层面提出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参考的几种形式,旨在提高网络课程交互的有效性,使网络课程既能建好又能用好。

关键词 动态评价;网络课程;交互设计

Interaction Design of Online Courses Based on Dynamic Assessment//Wang Li, Qin Jianbo, Zhao Houfu

Key words dynamic assessment; online courses; interaction design

Author’s address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China 252059

网络课程是在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指导下通过网络实施的课程, 是为实现某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而设计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教与学活动的总和[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推进和实施,近年来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应用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网络课程的建设规模和质量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网络课程在实现终身教育与教育资源的共享等方面充分显示了自己的优势。在大量网络课程涌现的同时,人们也发现网络课程的建设存在各种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在网络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一些课程的开发者过多地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缺乏教学活动的设计,相应的评价体系、导航设计不够清晰等[2]。一些网络课程对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的关注度不够,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对网络课程的依赖还处于低层次资源下载学习模式,缺乏积极有效的互动和高层次学习模式的开发。在网络课程的应用过程中,如何使其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提高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有效性是目前研究者努力解决的热点问题之一[3-5]。

陈丽教授的研究表明[6],有效的学习方法都与教学交互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交互是实现学习者控制的重要过程,教学交互是帮助学生提高持续性动机的手段和策略。教学交互的效果是影响网络课程使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交互设计是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7]。在交互设计的实践中,操作交互设计是基础,位于“交互层次塔”的底层,最容易实现并能进行有效评价;信息交互包括学生与资源的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及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水平的体现,是网络课程设计的重点。研究如何提高信息交互的水平是建设有效教学交互的关键。行为主义理论中反馈的强化功能和认知主义理论中反馈的信息功能都说明反馈是学习环境对学习者学习行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及时的信息反馈有利于持续交互的发生,反馈对产生有效教学交互具有重要的价值[8]。

动态评价的理论基础是俄国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社会发展认知理论。维果茨基从社会文化层面来探讨学习与发展的相互关系,提出社会中介、内化、最近发展区以及支架等概念。强调将教学纳入评价情境中,通过评价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为学习者提供积极反馈,采用渐进式的教学介入,唤起最近发展区正在发展的心智功能[9]。反馈是动态评价的核心组成元素之一。虽然人们已经对网络课程中的交互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于以什么样的形势开展教学交互,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交互,提高交互的质量和效率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基于反馈的动态评价对网络课程中的交互设计不无启发和借鉴意义。

基于动态评价的网络课程交互有助于交互的深层次发展,并有利于提高交互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何在网络课程中实现有效的动态评价是促进网络课程交互设计理念发展的关键所在。动态评价的内涵和网络课程本身的特点给网络课程交互设计的实现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1)提供学习成果展示,搭建有效交互平台。学习成果往往能够代表学习者成长的历程,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档案袋”评价就是基于这一思想。动态评价关注整个学习过程,因此,在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注重学习者的成果展示设计。对学习者的成果进行评价是开展动态评价的一种重要和有效形式。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允许教师、同伴等成员的评价,学习者可以从评价的信息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社会性软件如微博、博客等,都能够对成员发表的内容进行评价;专业网站如视频、图形图像等门户网站允许对作品进行相应评价,如果对评价过程和评价标准进行适当引导和利用,在网络课程交互设计过程中可以借鉴已经成熟的框架设计,将其引入网络课程之中。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如作品、学习反思等进行评价。

2)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路径,开展针对性交互。网络课程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在使用网络课程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网络资源的诱惑或处于信息迷航状态,学习者所处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对学习行为会有很大影响,从而影响学习质量。为了解和掌握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如网络资源的访问、讨论区的参与、社会性软件的使用等情况,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全面地记录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数据。学习者的网络行为数据为动态评价提供宝贵数据支撑。正由于此原因,数据挖掘技术由于能够记录学习者的相关数据,已经被成功应用到网络教育分析中。通过数据挖掘工具提供的数据,教师可以进行更为有效的评价活动,对评价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使学习者的不良行为和不恰当的认知策略得到及时改进。

3)鼓励同伴评价,实现多层次交互。学习者与其同伴共处一个学习环境,具有相同的学习认知经验,能够准确诊断问题存在的根源。在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鼓励同伴评价策略的引入。针对某一问题或学习成果,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以促进同伴间的相互信任、体现同伴间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同伴的帮助下实现自身概念交互,从而能力得到跳跃发展。教师通过对同伴的评价信息,可以洞察不同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等,使评价避免单一的“结果”评价。同伴参与的动态评价过程有助于“交互层次塔”中各类交互的发生,使交互层次多元化,更有利于学习者的心智发展。

4)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及时资源交互。网络课程的使用过程中,大部分时间由学习者单独进行学习,学习者与资源的交互是网络课程交互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习者与资源交互的质量会使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得到很大增强。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用计算机模仿人脑所从事的推理、识别、理解、学习、思考、规划以及问题求解等思维活动,来解决需要人类专家才能处理的复杂问题。在动态评价过程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针对不同学习者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持,如有效学习资源、学习策略的支持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最为及时的反馈信息,从而可以提高学习者与资源交互的有效性。

文中探讨了基于动态评价的网络交互的设计形式,以评价为交互活动的载体,主要从信息交互的层面提出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参考的几种形式,旨在提高网络课程交互的有效性,使网络课程既能建好又能用好。

参考文献

[1]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1(1):55-59.

[3]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0(8):80-84.

[4]徐恩芹,张景生,任立春.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精品课程推广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3):68-71.

[5]张举范,李娟,程正勇.网络学习时代网络课程的反思与重构[J].电化教育研究,2010(12):83-86.

[6]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中国远程教育,2004(3):24-28.

[7]张国民,张剑平,邱红霞.基于教学交互视角的网络课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7):78-82.

[8]陈丽.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4(2):12-16.

[9]Poehner M E. Dynamic Assessment[M].Germany: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B.V.,2008.

[10]陈晓慧.教学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1]黄光扬.动态评价的理论基础、主要模式及可用性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2002(11):44-48.

产品交互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交互的发展;交互设计核心;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对于互联网产品而言是关键的组成部分,而微交互则是指只体现一种功能、只影响一项数据的交互。虽然微交互能够体现一种功能,但是它并不等同于功能,功能相对于微交互而言更加广泛和复杂。比如,屏幕管理是一个功能,而调整屏幕亮度则是属于微交互的范畴。

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以来,用户体验越来越受到设计师和决策者的重视,细微而又无处不在的微交互掌控着用户体验的命脉—细节。众所周知,一直以来智能手机市场的巨头、以设计为驱动力的苹果公司在微交互的发展上就做得非常好,从他们的主要产品历代iphone中就可以发现。比如说一度成为苹果公司的象征,并且引领了整个智能终端市场的滑动解锁功能。这一细微而又有趣的细节创造了用户的习惯,甚至有一些用户无聊的时候会下意识将手机滑动解锁,然后不进行任何操作就锁上—就像是无聊时摸摸鼻子那样自然。苹果并没有就此止步,在今年(2016年9月)发布的iphone7和IOS10操作系统就将屏幕解锁这一微交互做了改进—按压home键直接进入主界面。由此,滑动解锁成为了历史。

按压home键直接进入主界面的方式取代滑动解锁的主要有原因,个人觉得有两点。首先,简化了解锁步骤。想要进入主界面,被淘汰的滑动解锁要分为两步:一是按压Home键或者锁屏键唤醒手机;二是滑动进入输入密码页面;三是输入密码或者指纹。在目前每台手机都设有密码的情况下,三步才能进入主界面的滑动解锁方式无疑已经显得非常拖沓与笨重。滑动解锁被取代的第二个原因是,在如今手机屏幕尺寸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按压home键解锁的方式降低了用户的操作成本和难度。滑动解锁在960*640的iphone4上用起来非常自然顺手,并且可以单手操作,但是在1920*1080的iphone7p上,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所以按压和滑动相比,无疑按压同时节省了时间和力气。

我们再看一个传统使用场景中的微交互发展。

以“将若干文字从应用A复制粘贴到應用B”这个最简单而又传统的微交互应用场景为例。在功能机时代,这个场景应用最多的地方是将短信内容复制粘贴至另一条短信或者电话簿应用。需要不断地切换至原短信,并靠大脑记忆来转移内容,精确度和效率都得不到保证,而且一旦内容数量巨大,就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发展到了智能机阶段之后,该功能的微交互发生了改进,只需要以下几步即可将所有内容转移到另一个应用:一是长按需要转移的文字调出复制选项;二是拖动选定节点选择复制内容的开始或结束位置;三是切换至另一个应用;四是长按调出粘贴选项,点击粘贴按钮。这样的操作和之前的靠大脑记忆转移内容的方式相比,精确度和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效率。

随着数据量的增大和用户体验设计的发展,更快速、更高效、更准确的需求越来越高,该场景的微交互又进行了跨越性的发展。为了迎合该趋势,在2016年10月19日的锤子手机发布会上,其推出了“Big Bang”和“One Step”两个功能。“Big Bang”功能是长按一段文字,可以自动将文字的内容分割开来,按照算法分割成一个个词语按钮,只需点击这些分割后的按钮即可选择想要选择的内容。而“One Step”则可以直接将选择的内容拖拽进其他目标应用,无需进行应用间的切换。这两个功能的组合,将之前需要四步的功能精简为了只需要两步:一是长按选择内容;二是拖动至目标应用。(具体的功能演示请观看链接:http://www.smartisan.com/os/#/os-3)“Big Bang”和“One Step”两个的本质其实就是微交互的进化,只不过用了两个非常响亮的名字。

从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三条规律:

一是微交互的操作成本越来越低;二是微交互的方式越来越智能化;三是微交互的操作方式越来越符合人类的使用习惯。

将微交互发展所遵循的规律总结之后,我大胆地提出交互设计的核心:提升用户的使用效率。

那么,在互联网行业,究竟怎样使用交互设计提升用户的使用效率呢?

在提升用户的使用效率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整理、检查之前的流程,并且找出制约用户使用效率的关键节点。找到制约用户使用效率的关键节点之后,我们根据具体的情况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方式来优化、解决制约用户效率的问题:一是调整用户使用的流程顺序;二是对用户使用的流程进行加减法。

我们首先来讲第一种方式。先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去一个快餐店吃饭的时候,发现快餐店的设计从餐厅门口到餐厅内部的顺序是:餐桌—洗手间—点餐处—厨房—收银台。那么该快餐店对食客默认的顺序就是:用餐—清洗(上厕所)—点单—取餐—买单。这无疑是非常不符合食客“点餐—取餐—清洗—用餐—买单”使用顺序的,在实际的使用中也一定会非常的混乱、低效,那么餐厅就应该将功能顺序调整为“点餐处—厨房—洗手间—餐桌—收银台”,就会极大地提升食客的效率。当我们的产品使用流程设计的不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那这将成为制约用户使用效率的根本,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调整用户使用流程,让“食客”来到我们的“餐厅”后能够高效的用餐,并由此得到良好的体验。

第二种方式是增删使用流程。首先是增,上文提到过的“微信实时图片悬浮发送功能”就是增的典型代表,通过增加一种流程,架起一座桥,跨越繁琐的操作,让用户便捷的达成目标。其次是减,最简单的减法就是通过整理的出不必要的流程,将其删除掉即可,这样能够保证用户的使用效率不被无效资源占用。现在游戏行业的巨头都在整合资源到一个平台上,比如“暴雪”的“战网”“腾讯”的“TGP”,而这样做的优点之一,就是当用户注册了集团旗下某个游戏的账号,那么你就可以用这个账号登录该集团旗下的剩余所有游戏和应用,当用户想要尝试新的游戏时,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操作成本,减去了用户需要一个个游戏注册的麻烦。让用户的效率极大地提升。

以上方式都能够在原有的流程上优化用户的使用效率,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优化完成之后基本上已经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能够保证用户使用的便捷、顺畅。优化并不是最终的步骤,我们还能够进一步地发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利用“创造使用流程”的方式,创造崭新的、让用户耳目一新的用户体验。例如,“豆瓣FM”“淘宝用户推荐”等基于“学习用户行为进行智能推荐”技术而创造的各种新的流程,能够个性化的针对用户进行推荐,极大地提升了用户转化率。不过创造新的流程一般都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革新進行的。

产品交互设计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以及近几年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宅男、低头族等网络新兴词汇悄然流行。社会的大变革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生疏,针对这种现象,笔者深思,我们可不可以通过公共空间设计来改善这个现象?本文通过对《回归公共空间》与《交往与空间》两篇文章的学习,了解到当前在徐州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城市空间紧缩、公共空间布局零乱、公共空间功能逐渐丧失、社会的私人化程度严重以及单一功能的公共空间已无法满足城市和人们对其的多重需求。为此,创造适应城市发展的环境,改善公共空间已成为必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公共空间;改造;交往与空间;交互设计

0 引言

如今,住在城市里的孩子为什么宁愿待在家里看电视或打游戏,也不愿和小伙伴们到户外嬉戏打闹?为什么赵本山、宋丹丹的小品《钟点工》中老大爷要用雇佣钟点工陪人唠嗑的方法取代邻里间坐在长椅上欣赏风景的乐趣?如今,社会居住环境的改变使我们失去了邻里间的欢乐,在我们生活的地方,交谈的耳语被汽笛声淹没,可以嬉戏的乐园没有了,让人停留的空间也消失了。但是有谁注意到,我们的建筑并没有给我们创造和陌生人交流的机会,这样的思考,让笔者想起了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一书。我们的建筑不仅要满足景观方面的特殊要求,更要考虑到人们个人或群体频繁琐碎的日常需要。公共空间作为人与人交往必不可少的互动空间,设计的思路必须要符合“人往人处走”的设计理念。人、自然、建筑和谐统一,才能形成一幅真正美好的画卷。

1 徐州历史文化及现今发展

徐州自古就是重要的枢纽城市,有着超过4000年的建城史和6000年的文明史,是著名的千古帝都,著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改革开放后,徐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城市建设迅猛发展的同时,徐州也和中国以及世界一些地区一样,大的城市聚会和交往场所受到机动交通的不断蚕食,毫无节制的交通对城市生活造成了破坏和侵扰,空气污染也日益严重。柴静的《穹顶之下》,让我们迫切地感受到我们要为我们居住的环境做一些改变。

2 徐州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什么是城市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建筑物遮蔽之外所剩余的空间,它与建筑物之间呈现出虚与实的关系,即虚空间和实空间。建筑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的两部分,建筑空间指的是内部生存空间,如住宅空间,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而城市公共空间才是城市的根本所在。如果说建筑空间是生活的容器,那么城市公共空间则是历史的舞台,是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交流沟通的场所。

扬·盖尔在《回归公共空间》一文中明确说明了公共空间的含义以及对于四种不同类型城市的解读:

第一,传统的城市——在这类城市中,聚会场所、市场和交通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平衡,如威尼斯。

第二,受侵蚀的城市——在这类城市中,某种单一的功能,通常是机动交通以牺牲其他城市功能为代价支配了整个城市。

第三,被遗弃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完全消失的城市。

第四,复兴的城市——在这类城市中,人们以极大的努力在城市的三种功能,即聚会场所、市场和交通空间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切实可行的平衡。

2.2 徐州公共空间现状

笔者感受到的现阶段的徐州城是受侵蚀的城市,徐州老城区机动交通和停车场蚕食了街道和广场,城市公共空间所剩无几。步行成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出行方法,步行不再是一件快乐的事,而在城市中心步行不得不与行进中或停着的汽车争抢道路。尤其是到了上下班的高峰期,城市中心更是被堵得水泄不通,步行中伴随着废气、噪音、视觉污染等恼人的因素,从而使出行令人望而却步。老城区的一些老小区更是被机动车占据大部分的公共空间,小区的绿化被拆除,建成了停车场,原有的休闲空地也早就被小轿车所占据,人们不得不待在家中,失去了往日邻里间驻足树荫下聊天乘凉的美事。就连市中心古彭广场周围也被人为设置成临时停车场,人们晚饭过后来广场休闲娱乐的同时,还要穿过停止的机动车才能步行到广场,广场周围的空气充斥着机动车排放的废气,使人们饭后休闲的地方失去了本来应有的宁静。以上种种现象可以看出,城市公共空间与人的关系、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与价值,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似乎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 徐州公共空間的再设计

3.1 人情味的公共空间

“宅者,人之本也。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出自《黄帝宅经》,这句话就是要告诉我们“人”的重要性。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隔阂的、冷漠的,我们制造寂寞的本领也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低头族的出现,使人们即使是在聚会的时候也没有了交流,所有的交流都停留在了指尖,这种现象的产生,笔者认为不仅仅只是人和社会本身的原因,公共空间的设计也占了部分原因,只有讨人喜欢的地方,才会成为人们喜欢相聚的地方。当我们置身于公共空间中,吸引我们的不光是建筑物、景观,更重要的是人。

扬·盖尔在书中提到:“人与人的交往按不同程度的接触强度可以分成低强度接触和高强度接触,而这种强度的划分又使人们的接触由刚开始被动式的接触到熟人偶然的接触再到朋友间的接触最后到达朋友间亲密的接触。”所以,我们在户外公共空间的接触主要是低强度接触。虽然与别的接触形式相比,这种接触是微乎其微的,但这种低强度的接触具有其不可低估的影响——它是其他更为复杂交往的前提与基础。如果没有户外公共空间活动,就不会产生最基础的接触。这就犹如蝴蝶效应,没有前面户外公共空间活动做基础其后的接触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孤独与交际之间的界限将变得更加明确,人与人之间要么老死不相往来,要么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会有所接触。因此,公共空间里的户外活动为人们自然地交流创造了机会。

3.2 以户部山步行街为例

徐州户部山位于老城墙南门外,是市区文物古迹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地段,始建于明朝,兴盛于明、清和民国年间。整体呈现外方内圆的圈层结构:外圈为商业街;中圈以圆形的环山路相隔,分布着居住区,是旧时徐州上层社会的主要居住地;内圈以项羽戏马台为中心,明清时期建有文昌阁、东坡祠、奎星阁等。户部山步行街地理位置优越,属于老城区的核心位置,它的建立缓解了老城中心区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

1998年,徐州市对这一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整治,2003年完工并全面投入使用,徐州市政府在初期对户部山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再利用做了不小的努力,但是就步行街目前的状态而言还是存在弊端。作为缓解老城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步行街环境特色与细部设计还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各个空间的环境景观趋同,主题雕塑、小品、铺地装饰等形式、特色还有待继续完善;绿化、景观小品太少,最应该注意的是各空间供人们驻足、聊天、观景的公共设施寥寥无几,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其中,公共交通组织和停车的混乱令人头痛,街区无法实现人车分流,交通混乱,公共停车空间不足,汽车的乱停乱放现象严重,从而破坏了整个街区舒适宜人的步行环境。公共空间元素的设置,如供人们休息的长椅,可以欣赏的喷泉、雕塑等,在步行街中应该多多增加,以吸引人们停留和休息。正如扬·盖尔在哥本哈根的调查研究中提到,“人们相互观看作为一种乐趣,人们总会在靠近发生地,如室外咖啡座、举办活动的舞台、音乐喷泉等临近的地方观看和围坐。这样就无形中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无论是观看的人之间还是被看的人之间,距离都更近了一步,为人与人的交往提供先决条件。”

4 结语

公共空间面临如何合理设计的问题,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仅是建筑物、景观的设计问题,重要的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全方位地考虑人们的需求。只有设计出让人们喜欢相聚的地方,才有可能改变人与人之间隔阂的、冷漠的关系,为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创造条件,使个人融入众生之中,耳闻目睹人间万象,丰富个人生活。

参考文献:

[1] 盖尔·吉姆松.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中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中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佟思纯.历史风貌型商业步行街的环境景观设计研究[J]. 2008.

[4] 范佳山.商業街中人的行为与公共空间设计研究[J]. 2007.

[5] 张航.城市商业综合体步行公共空间设计研究[J]. 2012.

[6] 赵春丽.扬·盖尔“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J]. 2012.

[7] 钟旭东.以人性化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J]. 2005.

[8] 朱庆志.历史街区复建中的场所精神研究——以徐州户部山为例[J]. 2015.

[9] 李提莲,时圣涛.浅谈步行街的人性化设计——以徐州户部山步行街为例[J].区域经济,2011(11).

[10] 韩杰,尹书刚.徐州市户部山步行商业街浅析[J].产业经济、区域经济,2010(24).

产品交互设计范文第5篇

[摘 要]在分析用户心理模型特点的基础上,针对非洲新兴市场的移动互联网音乐服务原型的特性,提出。了用户参与式原型设计的方法与流程。在探索一设计一定案的实践过程中,通过用户评审验证了所用方法的有效性。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挖掘用户的不同需求,直觉操作习惯和视觉偏好的特点,使最终的原型设计符合用户在自然状态下的操作逻辑,满足了用户对服务功能特性和视觉设计的期待,达到了符合用户心理模型的设计效果。

[关键词]用户心理模型;移动互联网音乐服务;原型设计;

随着移动互联网化社会渗透的日益加深,各种移动互联网服务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中,音乐服务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移动增值业务。在这种趋势下,各大国际企业加大了对移动互联网音乐服务的研发投入,同时将目光投向了更具有发展潜力的非洲新兴市场,并在移动互联网音乐服务设计开发的原型制作(service Prototyping)阶段,倡导设计符合当地用户心理模型的服务原型(service Prototype)以提高服务的可用性。但是,在非洲新兴市场,如何改进现有原型设计的方法与流程,设计出符合当地用户心理模型的移动互联网音乐服务原型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 用户心理模型及其特点

所谓用户心理模型是指存在于用户头脑中的关于一个产品应该具有的概念和行为的知识。这种知识可能来源于用户曾经使用类似产品的经验或用户根据使用该产品要达到的目标而产生的对产品的概念和行为的一种期望。

在人与周围环境接触的过程中,受到外界刺激,通过一系列的询问,探索式实践以及所获得的反馈,逐渐建立对周围事物的认知,积累在目标实现上的经验,从而形成了用户心理模型。

在用户受到新的外界刺激比如使用新移动互联网音乐服务系统时,用户的心理模型会发生同化新知识或顺应新知识的动态演变。同化新知识是指用户在原有的经验和认识的基础上顺利地完成了新服务系统的操作,使原有的心理模型得以强化和发展。顺应新知识是指在用户原有的经验无法指导用户顺利使用服务系统的新功能的情况下,用户通过探索式操作——获得服务系统反馈的迭代学习过程,获得了新经验和认识,完成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新知识逐渐取代原有的经验与认识,演变成新的用户心理模型。

因此,用户的心理模型具有矛盾的(Contradic-tory),不完整的(Incomplete),迷信的(Supersti-tious),错误的(Erroneous),以及动态发展变化的(Unstable&Varying In Time)特征。

二 基于用户心理模型的移动互联网 音乐服务原型及其传统设计方法的不足

(一)基于用户心理模型的移动互联网音乐服务原型及其特性

根据相关文献对服务原型的描述与定义,服务原型是指在服务设计开发的原型制作阶段,对服务进行模拟,以示范和检验服务的重要功能特性(Fea—ture),操作流程和视觉设计的模型。基于用户心理模型的服务原型则是指根据用户认为服务系统应该如何帮助自己进行操作以完成目标的想法而设计的,满足用户与服务系统交互过程中对服务功能特性,操作流程和视觉设计期待的模型。与一般的服务原型相比,根据非洲新兴市场的用户心理模型而设计的移动互联网音乐服务原型具有以下特性:

(1)复杂性:在当地多样化的音乐活动的影响下,专业音乐用户与普通音乐用户对移动互联网音乐服务原型功能特性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

(2)独特性:移动互联网音乐服务原型的视觉设计应该符合当地用户视觉认知的习惯,反映非洲独特音乐文化;

(3)直觉操作性:原型的功能特性满足用户的期待,界面布局和操作流程符合用户的操作直觉。用户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顺利地操作,完成用户目标,且出错率低,满意度高。

(二)传统原型设计方法的缺陷

由于非洲新兴市场缺乏本地设计资源,国际企业进行当地移动互联网服务原型开发时,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方法一:远离新兴市场的设计师在非洲用户研究员所提供的用户案例的基础上,依靠基于用户心理模型的通用性设计原则如简单(Simplicity),用户熟悉(Familiarity),有用性(Availability),灵活性(FlexibiIity),即时反馈(Feedback),可撤消误操作(Safety),和直觉性(Affordances)等来进行服务原型设计。

方法二:远离非洲新兴市场的设计师来到当地,通过迭代的原型设计——可用性测试逐步完善设计。

根据基于用户心理模型的移动互联网音乐服务原型的特性,上述传统原型设计方法在非洲新兴市场进行基于用户心理模型的原型设计时,存在以下不足:

(1)基于用户心理模型的通用性设计原则无法指导设计针对非洲新兴市场的,具有复杂,独特和直觉操作特性的移动互联网音乐服务原型。

(2)由于可用性测试的核心在于评估而非创造,因此在迭代的原型设计——可用性测试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虽然可以通过可用性测试发现问题,但由于原型设计过程中没有用户的参与与决策,新的原型设计解决方案可能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或引发新的问题,导致最终的原型测试中仍出现用户操作困难,出错率高和满意度低下的局面。

三 原型设计的方法与流程

根据用户心理模型形成过程中动态发展变化的特征,作者认为解决以上问题的合理方法应该是让用户参与到移动互联网音乐服务原型框架构建和视觉设计的过程中,鼓励用户根据自己的期望与以往的经验,和设计人员一起进行开放式服务原型的功能特性,操作流程以及视觉设计的探索与确定,逐步完善服务原型,使其接近用户在与新服务交互过程中,在原有经验的指导下发展而来的或通过探索式学习而形成的新的心理模型。

基于用户心理模型的移动互联网音乐服务原型设计的方法与流程如图1所示。

(一)情境调查与情境剧本的构建

情境调查是一种融合了浸入式观察和引导式访谈的方法。设计人员在当地用户的生活环境中,对专业音乐用户和普通音乐用户所进行的音乐活动进行观察,并就活动的流程和细节与用户进行讨论。

然后将情境调查所获得的专业与普通音乐用户在进行同一音乐活动中不同用户目标,活动流程与细节融合到移动互联网音乐服务的概念中,发展成基于不同用户目标的情境剧本。

(二)定义外形因素、输入方法和勾画交互框架

定义外形因素和输入方法是指通过定义承载服务的终端产品的外形和用户与产品的互动的方式,以明确设计的要求与约束。由于非洲用户多使用中低端按键手机,且常在日照强烈的户外进行操作,本次服务原型的载体采用屏幕分辨率为320*240

的按键手机。

关键线路情境剧本是从基于用户目标的情境剧本提炼发展而来的用户使用服务时的行为操作流程以及产品的相关响应。设计师从基于专业与普通音乐用户不同的用户目标和活动细节而发展出来的情境剧本中提炼出关键操作步骤,建立_了初步交互框架,并通过低保真纸面原型在团队内对交互框架进行自检。

(三)基于人机交互低保真原型的进展式用户测试

进展式用户测试是快速而定性的测试,发生在服务原型框架设计阶段,其作用是让设计者了解用户对目前服务的功能特性,操作流程以及界面布局的反应与期待。

在该测试中,一般会运用到低保真纸面原型。设计师在用户通过低保真纸面原型与服务进行交互时,展示恰当的纸面屏幕以模拟服务对用户操作行为的响应。如果服务的响应不符合用户期待,用户可以对服务的功能特性提出建议或对服务的界面布局进行自由组合与修改。所有修正变化和用户建议都会被记录下来,作为服务原型设计决策的依据。

在进行基于低保真纸面原型的进展式用户测试时,我们发现,除了少数具有丰富互联网服务使用经验的专业音乐用户外,大多数普通音乐用户都无法理解与使用低保真纸面原型,提供有效的反馈。低保真纸面原型作为跟当地用户进行沟通与设计的工具,存在比较大的缺陷:

(1)低保真纸面原型响应速度过慢,容易打断用户的操作逻辑,不利于对自然状态下用户操作行为流程的探索。

(2)缺乏移动互联网服务使用经验的用户很难在低保真纸面原型的基础上想象出服务的大致效果。因此,设计者不得不进行大量的解释,不但降低沟通效率,也引导了用户操作,不利于用户对服务原型的功能特性,操作流程和界面布局提出建议。

因此我们改用植入手机可交互的低保真服务原型,让大多数用户能在自然状态下更快捷地与服务原型进行交互,降低用户理解服务原型的难度,提高测试的效率。在进行测试时,设计师通过认知走查(Cognitive Walkthrough)和出声思考(Think A-loud)的方法,在用户使用原型完成一些具体任务的过程中,观察用户的操作,注意用户与预期不一样的行为,聆听用户对现有功能特性,操作流程,界面布局的评价和建议,发现问题并与用户一起探索更合适的解决方案,调整现有服务原型设计框架。

(四)用户与专家评审

团队成员将对以上测试中所发现的操作流程与界面布局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改。针对用户对服务功能特性所表现出的模糊需求,开发团队将进行多种解决方案的探索,得到一个新的功能特性列表,然后以焦点小组的形式邀请7名左右的用户,对新功能特性列表进行评审。

用户评审在一个封闭环境中举行,设计人员首先将新功能特性列表投影到大屏幕上,以便参与人员都能清楚看到。然后,由主持人介绍本次用户评审的任务与内容,引导用户对新功能特性列表进行讨论与筛选。设计人员及时记录用户反馈,修改列表并与用户确认,得到符合用户期待并根据用户渴望的程度而分属不同开发优先级别的功能特性列表。

最后,通过专家评审,从技术的角度,对功能特性列表进行进一步开发评级。

(五)用户参与式视觉设计

通过上述的方法和流程,我们确定了服务原型框架设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服务原型的视觉设计。

由于非洲独特音乐文化的视觉形式对当地用户心理模型的影响,国际企业统一的移动互联网音乐服务的视觉设计系统并不能有效地向当地用户传达针对非洲新兴市场的服务功能特性和行为操作信息,我们需要根据当地音乐文化的视觉形式特征,对移动互联网音乐服务原型的视觉系统进行重新设计。

视觉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集合:参与当地的音乐活动,收集反应当地独特音乐文化的视觉信息资料;

(2)分析整理:将所收集的视觉信息资料用情绪版(Mood Board)进行分类整理;

(3)提炼和萃取:提取具有代表性的颜色形状等元素,考虑其视觉属性;

(4)确定界面类型:对目前流行的界面设计进行收集与归类,通过团队讨论确定即将应用的界面类型,比如背景朴素而标志鲜艳突出的界面类型,背景鲜艳而标志简单的界面类型,3D效果的界面类型等;

(5)主要界面视觉化: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基本界面框架来匹配已确定的界面类型,色彩和形状等视觉元素,提供2—3种不同风格的主要界面设计方案让用户选择。

(6)用户参与式图标设计:设计师根据当地所收集视觉资料设计图标方案,若以上图标方案无法让用户准确识别,设计师要快速视觉化用户的想法,并与用户反复沟通图标的形状与特征,直到新的图标方案被用户准确理解。由于不同用户心理模型的差异,针对同一个图标概念,设计师可获得5~7个视觉化方案。最后,通过焦点小组,请用户对图标设计方案进行投票,完成图标方案的设计与筛选。

四 设计效果分析与结论

(一)设计效果分析

本次课题通过诺基亚中国和非洲用户研究中心,针对肯尼亚内罗毕音乐用户而进行的移动互联网络音乐服务合作项目,从2009年8月到11月,在肯尼亚内罗毕根据以上方法进行了基于用户心理模型的移动互联网音乐服务原型设计的实践。在情境调查——初步方案设计——用户参与式设计改进——用户评审的设计过程,发展了符合专业音乐人和普通音乐用户需求的服务操作流程,服务功能特性列表和视觉设计方案,反映了当地独特的音乐文化,并通过设计过程中的用户评审与投票定案验证了本次针对非洲新兴市场的基于用户心理模型的移动互联网音乐服务的原型设计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结论

综上所述,与传统基于用户心理模型的原型设计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情境调查——初步方案设计——用户参与式设计改进——用户评审的原型设计流程和基于人机交互的进展式用户测试,服务功能特性的用户评审和用户参与式视觉设计等一系列的设计方法,能够挖掘出专业音乐用户与普通音乐用户对移动互联网音乐服务原型功能特性的不同需求,并通过用户参与式设计与决策,将用户在自然状态下与服务原型交互时的操作逻辑,对服务功能特性和视觉设计的期待融合到最终移动互联网音乐服务的原型设计中,使最终的原型符合用户的操作直觉,反映了非洲独特的音乐文化,取得了较好的设计效果,为针对非洲新兴市场的,符合当地用户心理模型的移动互联网音乐服务原型设计的方法与流程提供了参考。

上一篇:装配工艺设计下一篇:电子设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