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材范文

2023-09-16

化学教材范文第1篇

摘要 以山东科技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用到的试剂为研究对象,借助Excel的统计功能,对该教材中实验数量、试剂种类、试剂使用频度以及每种试剂的用量进行统计;估算生均试剂用量;重点分析危险品和重金属化合物的使用情况。从这一角度探讨我国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品使用规模及其可能给安全和环境带来的隐患并提出建议,以便从源头上避免安全和环境问题的出现。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材 试剂品种 环境问题 试剂用量 重金属化合物

化学试剂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用品。化学试剂的使用所带来的安全与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是化学试剂使用的重要依据。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现行的3套主流教材之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本文以该教材的实验内容为研究对象,对其所用到的试剂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这一个侧面探讨我国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品使用规模及其可能给安全和环境带来的隐患并提出建议,以便从源头上避免安全和环境问题的出现。

1 统计方法介绍

为了便于统计和分析,我们用Excel设计了“试剂用量统计表”(见表1)。然后按照教材中对各实验的叙述将有关数据填入表中(若教材中没有明确给出试剂的用量,则按照常规用量来统一约定),再利用Excel的统计功能对数据分类提取和统计。

2 统计结果与分析

2.1实验数量

统计结果显示,全套山东科技版教材中化学实验总计107个。从实验类型看,“观察·思考”栏目出现的实验45个,占实验总数的42.1%;“活动·探究”栏目出现的实验62个,占实验总数的57.9%。根据教材建议,“观察·思考”实验为演示实验,“活动·探究”实验为学生实验,因此,就全套教材的实验数量而言,学生实验比演示实验多15.9%。各册教材中的实验数量请详见表2。

2.2试剂种类

统计发现,全套教材中用到的试剂总计110种,经与国家标准《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对照,发现其中的36种属于危险化学品。根据该标准,危险化学品被分为8类,教材中试剂涉及其中的5类。表3列出了对山东科技版教材中各类试剂的统计结果。其中易燃液体主要有无水乙醇、乙酸乙酯等,易燃固体或遇湿易燃物品主要有镁条、钠等,氧化剂主要有氯酸钾、过氧化钠等,有毒品主要有四氯化碳、苯酚和氯化钡等,腐蚀品主要有浓盐酸、浓硫酸和氢氧化钠等。

2.3试剂使用频度

统计显示,教材中实验最常用的试剂是氢氧化钠,共在38个实验中出现;其次是盐酸,共在28个实验中出现;排在第3位的是硫酸,共在24个实验中出现;排在第4位的是氯化钠,共在20个实验中出现。

2.4试剂用量

假定在每班做1次演示实验,每班50人,学生实验为2人一组,每班25组,则可以统计出1个班完成各册教材中实验需要的各种试剂的最低用量。下面重点介绍依据上述假定,对必修教材《化学1》、《化学2》以及在不少地区都作为理科生必选教材的《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中试剂用量的统计情况。

在《化学1》、《化学2》中,用量最大的固体试剂是氯化钠(8070g),其次是氢氧化钠(322g)。用量比较大的固体试剂还有氯化铵、氢氧化钙、二氧化锰和碳酸钠等。若不考虑指示剂,则用量最小的2种固体试剂是钾(0.03g)和高锰酸钾(0.08g)。用量最大的原装液体试剂是浓盐酸(2137mL),其次是浓硫酸(287mL),用量在100mL以上的还有冰乙酸、四氯化碳和无水乙醇。用量最小的2种原装液体试剂是苯(2mL)和汽油(2mL)。进一步的分析可知,在上面提到的8070g氯化钠中有7970g是来自于“研究氯气的性质”实验中排饱和食盐水收集氯气时配制饱和食盐水所需要的氯化钠。

在《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中排在固体试剂用量前3位的是氯化钠(841g)、氢氧化钠(443g)和硫酸铜(401g),共占到这2册教材中固体试剂总量(2139g)的79%;排在原装液体试剂用量前3位的是浓盐酸(456mL)、无水乙醇(280mL)和浓硝酸(178mL),共占到这2册教材中原装液体试剂总量(1095mL)的83%。

通过计算可知,要完成必修教材中所有实验,1个班的固体试剂总用量大约为10143g,生均用量大约为203g,1个班原装液体试剂总用量大约为2994mL,生均用量大约为60mL。1名理科生若只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这2个模块,则其在高中期间使用的固体化学试剂大约是246g,原装液体试剂大约是82mL。

以上数据是根据教材中实验要求的用量统计出来的,是一种理想的情况。据估计实际用量至少是理想用量的2倍。

2.5危险品使用情况

由表3可知,教材中危险品占到了试剂总品种的32.7%,表面看这一比例不算太小。但是深入分析后发现,一些危险品在实验中出现的次数很少。例如,尽管在所统计的氧化剂中有亚硝酸钠、硝酸钠,有毒品中有氯化钡、氯化汞,腐蚀品中有甲醛,但是在《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中,并没有用到这些危险品。有毒品除了四氯化碳出现在必修教材中外,其他有毒品大多只出现在选修教材的个别演示实验中。像氯化汞这样的剧毒品只出现在《化学与生活》中的一个题为“烟草烟雾中有害化学成分的检验”的演示实验中,而且只需要极少量的稀溶液。

表面上看,最常用的3种试剂氢氧化钠、盐酸、硫酸均为腐蚀品,而且浓盐酸、浓硫酸的用量排在原装液体前列,氢氧化钠排在固体试剂用量的第2位。但是实际上,实验时经常用到的酸碱大多为稀溶液,所以腐蚀性被大大降低。需要注意的是,共有8个实验中直接用到了浓硫酸,其中有4个是学生实验。

2.6重金属化合物使用情况

由于重金属化合物在实验后往往转化成对环境有较大危害的重金属废液,所以有必要对重金属化合物进行专门统计。统计发现,全套教材中总共用到了15种重金属化合物,如二氧化锰、碘化铅、硫酸铜等。其中有9种出现在《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中。这9种试剂在1个班的年用量大约为720g,占这4本教材固体试剂总用量的5.9%。

3 结论和建议

山东科技版教材为教学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实验内容。尽管实验内容多,但是用到试剂的品种比较集中,大多为常见试剂,有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

从安全角度看,教材中使用的试剂近三分之二不属于危险品。在用到的危险品中,对课堂教学有直接危险的,主要是试剂的腐蚀性。由于实验时用到的大多为稀溶液,所以试剂的腐蚀性带来的危险被大大降低。鉴于个别有毒品只用于极个别实验,建议教材编写者删除或更换这几个实验,或者选择无毒的替代品,以利于实验安全和实验实施(据悉,一些地区的公安机关对这些有毒品的使用都加以非常严格的控制和管理,禁止或限制学校使用这些有毒品)。

从环保角度看,需要由学生完成的试管实验的试剂用量大多为1-2mL。较严格地控制了试剂用量,从源头上控制了废液的产生量。在此基础上,建议教材中的实验要尽量规定试剂的浓度。学生实验最好使用规格小的仪器和微型仪器,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试剂用量,以达到减少实验废弃物的目的。如果将重金属化合物的使用情况作为实验绿色化的评价指标之一,从以上的统计不难看出,山东科技版教材的绿色化水平是不低的。实验产生的危险废液除了来自于重金属化合物之外,还来自于有毒有机物(如四氯化碳)和强酸强碱的使用。建议实验后,不要把这些废液直接排入下水道,而是要收集起来处理后排放,自己不能处理的,交给有处理危险废物资质的公司处理。硫酸铜溶液是教材中用量最大的重金属溶液,1个班若要完成《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的实验,共用到约434g硫酸铜,其中有约400g来自题为“电镀”和“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能量转换”的实验。在做这2个学生实验时,建议实验后把硫酸铜溶液收集起来,多个班级重复使用,直到不能再用为止,或者改为微型实验,以达到减量减废的目的。四氯化碳是教材中用量最大的有毒有机溶剂,建议收集实验后含有卤素的四氯化碳废液,经处理后再利用。

化学教材范文第2篇

辽宁省大连开发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林治强

摘自:《人教社》

作为国家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大连市开发区自2001年秋季承担了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实验任务,执行《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实验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进行实验。

一、新教材与《课程标准》的适应性

1.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思想,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引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新教材比较完整地反映和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从基本理念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内容的启蒙性和基础性,选取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备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融合学科知识;为学生提供大量活动与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提高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

3.新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覆盖《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新教材设置的内容科学。准确,没有违背事实和真理的现象。选取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素材,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金属硬度的比较”“碱对鸡爪的腐蚀”“纳米材料”“C60分子”“海底可燃冰”“形状记忆合金”“导电塑料”等内容。新教材既注重内容的先进性,又具有鲜活的生活气息,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能调动起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兴趣。同时新教材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在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降低不必要知识难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型、开放型、实践型的题目,为每个学生尽可能提供主动学习、发挥自身特点的机会。在编排上注意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化学概念和观点注意直观性、关联性和发展性。

二、新教材与教师、学生的适应性

1.新教材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体系,采用“学科与社会”相融合的方式,吸收了学科中心和社会中心体系结构的优点,既注意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注意对生活、环境现象的观察和经验,使学生产生对自然、社会的亲近感,拉近学生生活与学科之间的距离,又着眼于学生对科学概念、观点的理解,形成学生最基本的化学视角。同时也促使教师在教学组织和处理上发生转变,从近几年一直强调的学科知识要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过渡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逐步融合学科知识,在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新的经验。改变了以往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2.新教材将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内容,为教师提示了教学的过程,同时精心设计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教材中有与学生对话的阅读部分,有引导学生活动的“实验”“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部分,有提纲挚领的“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的归纳部分。多种形式的活动,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比较合理和完整的学习过程。

3.新教材突出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实验内容不单独另立,而是穿插在基

本理论、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化学计算等内容之中,方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教学设计,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统一和完整。模糊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界限,提倡学生多做实验。实验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增设了“家庭小实验”和“习题实验”。鼓励学生设计实验,降低操作规范要求,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化学教材范文第3篇

摘 要: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使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传统的高校教材管理存在的弊端逐渐显露。新形势下高校教材管理应准确分析自身不足,积极应对,引入现代化的教材管理理念,更新高校教材管理的手段,提升高校教材管理人员的服务及管理水平,更好地为高校师生及教学服务。

关键词:教材管理;高校;水平

作为高校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及高校教学的基本工具,高校教材反映了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及其成果,是体现高校教学方法及教学成果的知识载体,因此高校教材的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是确保教学正常开展,保证高校日常教学质量和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的关键。

一、新形势下高校教材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大众化教育进程不断加快,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的办学层次逐步提升,专业方向不断更新拓宽,网络信息化的广泛运用等新形势下,传统的高校教材管理存在的弊端逐渐显露。首先,传统的高校教材管理部门只是简单地发挥行政管理的职能:每年依照在册学生人数统一订购、购买并下发教材,这种计划式的教材管理体制缺乏活力,没有适时地对学生平时的教材及相关学校书籍加以预估,将教材发放当做是一项按部就班的任务加以执行,没有体现出市场竞争意识及多元化服务的意识,经济效益低下,资金积累少,难以满足新形势对高校教材管理的要求。其次,新形势下高校教材管理欠缺必要的前瞻意识,发展较为缓慢,且自主发展能力较弱,只是刻板得对教材进行照搬使用,忽视了对象、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容易造成订购的教材版本陈旧,与学生现今的实际教学不适应,难以跟上日益加快的高校变革节奏。再次,高校教材的管理手段水平仍有待提高,尚未对教材管理的数据加以深入挖掘,也没有构建相应的教材信息网络平台,在教材的计划、选用、订购、入库、发放等诸多繁杂的环节中使用信息化的程度不高,工作效率低下。此外,许多高校普遍认为教材管理是一项极为简单的工作,不重视教材管理的队伍建设,教材管理人员的学历不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综合能力有限,加之高校教材管理的激励机制不足,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服务态度及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二、相关对策

(一)引入现代化的教材管理理念

新形势下,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摒弃传统的旧观念,引入教材商品化观念、教材市场营销观念、市场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等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到教材供求当中的价值规律,提高教材经营的意识,关注教材市场的需求及其变化,算好教材的经济账,在充分考虑利润的基础上开展日常的经营性服务,满足师生的购书需求,提高创利的能力,只有提升了教材管理的经济效益,才能真正实现其服务于教学、科研等社会效益。可实行公开的招投标教材采购制度,会同高校相关机构,审查教材供应商的资格与资质,公开招标,与教材供应商在教材采购、价格、服务和时间保障等方面达成协议、签订合同,有效规避了因教材的订购周期产生的教材落实问题,不但确保了教材按质按量按时供应,还有效提高了教材管理的效益。此外,运用市场手段开展教材管理服务,由学校出资或参股由学校出资、参股,或是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将教材的采购、保管、发放等权利转给供应商,由校方或者是供应商在高校校园中启动经营性书店模式,为学生的教材征订工作服务,学生可根据自身的个性化学习要求自主购买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以顺应新形势下高校的个性化教育对教材的需求。

(二)更新高校教材管理的手段

新形势下,高校教材管理工作人员应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这一现代化的手段,积极更新管理的手段,努力提升高校教材的管理水平及其工作效率。首先,可依托校园网,通过引进或是自主开发的途径建设现代化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系统中涵盖教材计划、教材订购、教材入库、教材出售、教材款结算等功能系统,以及设教材入库、教材出库及教材库存的查询功能,统一协调并管理教材订购、教材供应、师生选购等与教材管理相关的工作,会同教学管理部门的课程管理,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但有效统一协调了教材管理的各项工作,规避了错订及漏订等现象,其查询功能也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利用系统还及时清点库存并核对教材账目,有效开展教材的财务管理,降低发行金额差错率,降低教材管理的经济损耗。其次,高校教材管理人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教材管理信息网站,为教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在网站上发布高校教材使用情况及最新的教材出版信息,介绍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教材样书、汇编与教材相关的文件、提供教材的出版链接,同时开设信息查询、教材需求及教材评价等与师生互动交流的功能,方便师生用户查询,与用户零距离交流,不断提升教材管理的水平,为高校教学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此外,还可充分利用供应商的销售网络,解决教材的库存及退换问题,实现教材积压零库存,提升教材管理的专业化职能。

(三)提升高校教材管理人员的服务及管理水平

高校教材管理不是一项简单重复的劳动,而是一门极具科学性的管理工作,需要较强的学术性及业务性。教材管理人员是这项工作的执行者,其服务水准及管理水平是保证教材管理质量的关键。新形势下,高校教材管理人员应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参加定期的学习培训及业务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高校教材管理人员还应不断加强与图书业务、人才培养等相关的知识学习与培训,以顺应高校拓宽专业方向、开设更多专业等形势对教材品种及内容的更大需求。不断加强高校教材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其认识到这教材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认清自身的工作职能是为高校师生及教学服务,了解本校各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专业发展、课程设置、人才市场、学科专业发展动态等,选用优质的教材,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加强与高校教师的教材信息交流,为其提供必要的咨询和参谋,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及经济承受能力,做好教材为学生的服务。此外,高校教材管理人员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计算机操作方法和技能,实现教材管理的现代化,提高教材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林开仕.高校教材科学管理几点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2]潘洪峰.试论高校教材管理改革[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

化学教材范文第4篇

1 问题的提出

化学习题是化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不同类型的习题对巩固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不同的作用。教科书编写时要注意开发新的题型,增加思考题、讨论题、实践题和开放题的比例;编制的习题应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调查、咨询、进行实验,最终解决化学问题;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经分析,现行三套高中化学教材(必修)课后习题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主观题比重较大。选择题的比重约占20%-26%;填空题中约有三分之一为客观题。主观题占习题总数的70%。(2)设置体现多样性,综合性和灵活性。除了常见的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问答题外,还有大量的实践性习题,有实验设计、调查、讨论,上网查询、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制作实物模型和绘制表格等。(3)实践性习题注重科学探究和能力培养。

那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这些课后习题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如何,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限制课后习题使用的因素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分析和应对策略的思考。

2 调查内容及方法

抽取福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初高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访谈和文献研究。调查地点包括三个地区,福州、长乐和连江。总共发送问卷161份,其中福州60份、长乐44份、连江57份。161人老师中初三56人、高一48人、高二34人、高三23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一职称94人、中二等初级职称66人,所在学校包括市区各级达标学校和农村学校,因此调查结果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课后习题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方法

3.1.1 调查结果

3.1.2 结果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教材课后习题全部使用的情况只占49.0%,部分使用的情况占44.1%。

由此我们可以推知,教材课后习题在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从表2可以知道课后习题在教学中具体的使用方法,有63.9%的老师是把课后习题作为正式作业批改,58.9%的老师是把课后习题作为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做的占19.0%。

从表3中数据处理的结果看,对把课后习题作为正式作业批改这种情况,初三有44.6%的老师选了这一项,高一72.9%,高二76.4%,高三65.2%。对比之下,初三的老师中选择把课后习题作为正式作业批改的人数所占的比例偏小。对福州地区初高中化学教材的课后习题进行研究后,可以发现这和初三年级习题的设计有一定关系。

此外,从文献查阅的情况看,一份对浙江省丽水市各高中高一、高二老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部分教师对教材习题的使用很随意,一般作为课堂教学的候补内容,视课堂教学情况而定。如果教学时间有余,就从中选几道作为课堂练习;如果时间紧张,则留作学生课后选做。

可见部分教师对教材习题缺少关注,不重视对教材习题的充分挖掘和利用。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对教材中的习题也不屑一顾,只顾埋头于良莠不齐的参考书的题海战中,致使教材习题变为教材内容体系的附属,变得可有可无,这其实是对教材资源的极大浪费。

3.2 限制教师使用课后习题的原因

3.2.1 调查结果

3.2.2 结果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限制教材课后习题使用的主要原因是难易不当,其次是量太少,还有是教辅练习的影响等。调查中了解到部分老师和学生都认为课后习题很简单,没必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后习题上。此外,习题呈现仍以节为单位(苏教版的“单元”相当于其它版本的“节”),由于每节教学含多个课时,习题的呈现不是以课时为顺序,而是以选择题、填空题等习题类型为顺序,加之试题的综合性增强,有些试题只能学完整节后才能做,这些试题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难度过大,这些原因都限制了习题的使用。

此外,我国实验本教科书的习题量比统编教科书的有所降低,较其他教科书的习题量低。但从调查中我们矛盾地看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题量不足。以课标要求的每模块18周、36个课时为标准(实际课时数远多于36课时),三套版本的教材中苏教版习题量最多,但平均每课时也只有2.9道习题,远不能满足巩固知识、培养应用能力的需要。笔者认为适当增加题量使教科书“变厚”并不一定就是“加负”,与其让学生去寻求市面上的各类习题集来补充,不如让教科书更加实用,使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更有利于因材施“练”;与其从数量上减轻负担,不如花更大的精力来研究提高习题的质量和匹配。

3.3 调查研究、论文、研究性学习习题的使用情况

3.3.1 调查结果

3.3.2 结果分析

实践性习题包含实验设计、调查、讨论、上网查询、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制作实物模型和绘制表格等,这类习题在三种教材习题中占的比重约15%。

从表5可以看出实践性习题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很少做的占了39.1%,至于完成的效果还有待考究。实践性、开放性习题是本次新教材习题改革的最大亮点,但调查显示这类习题的实际使用率是最低的一类。

从类似的研究也可以发现,在新课程实施中,很多教师并没认真研究教材课后习题的潜在价值,还是采用老一套的办法,即需要让学生动手实践的地方不实践,该让学生查阅资料独立完成的也由教师包办讲出来,或是轻描淡写,无法体现这些实践性习题的能力价值。

3.4 限制实践性习题使用的原因

3.4.1 调查结果

3.4.2 结果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限制实践性习题使用的原因主要是学校的设施和管理,其次是太费时间,与考试关系不大。实践性习题的活动方式多是调查、参观、上网查阅资料等,提倡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但当前不少普通高中都实行寄宿制、封闭式管理。组织学生进行校外活动,学校和老师要负一定的安全责任。对于网络,虽然不少学校建有计算机教室,但为了防止学生上网聊天、玩游戏,很少有学校对学生开放。

对于太费时间这点,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需查阅资料的调查类实践题学生能独立完成,而需走访的调查类实践题难度较大,如果仅仅依靠学生独立完成,显然很费时间,而且工作量非常大。而老师在资料查阅、教学设计、实验研究、情景素材的准备、学生活动的组织等方面都需要花费比旧课程大得多的精力,学生也提出更多的难于回答的问题。

与考试关系不大也是限制实践性习题使用的一个主要原因。传统的教学评价比较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的唯一标准。这就使广大师生认为实践性习题对于提高学习成绩没有多大帮助,得不偿失。

从表7可以看出,在调查的这三个地区的几所学校里,实验用品齐全、够用的仅占11.8%;基本齐全、够用的占52.2%;其中实验用品不齐全、不够用的占32.3%;而严重缺乏的占3.7%,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实际上,我国的教学条件离现代化的要求相差甚远,尤其是农村学校、偏远地区的学校,教学条件更是落后,甚至有的山区学校连最基本的教学设施都极度缺乏,这都给研究性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践性习题在实行的过程中步履维艰。

4 几点建议

4.1 教材习题编制

调查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学化学新教材课后习题和以往相比,虽然做出了探索式的改进,但在习题的编制上仍存在不足。难易不当,其次是题量太少,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受到限制,不能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文献查阅,新教材习题编制应注意如下几点。

4.1.1 适当调整课后习题的内容和难度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52.7%的老师认为限制教材课后习题使用的原因是难易不当(见表4),所以应对教材课后习题进行准确定位,适当调整课后习题的内容和难度。

4.1.2 注重习题的层次和联系

在给习题进行准确定位时,需要将习题划分层次。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美国最大的教育书籍出版集团于2005年出版的新教材《CHEMISTR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化学:概念和应用》)中的习题设计。这本教材习题设计由易到难,分成多个层次,使学生经历从掌握知识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一层次理解概念,是针对该章的一些基本概念、定理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第二个层次应用概念和批判思维,是知识的应用,通过做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类题目约占总题数50%左右,是习题的重点所在。

第三个层次知识和能力回顾,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通过复习前面的内容,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

第四个层次写作和解决问题,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问题解决一栏中的题目难度稍大且综合性强,能够激起学生的挑战意识并达到所学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这类题数量较少,一般在1-3道之间。

4.1.3 适当增加习题量,改进习题编制方式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30.4%的老师认为限制教材课后习题使用的原因是教材习题量太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见表4)。所以应适当增加每课时的习题量,保证每个课时之间习题量的基本均衡。并在保证基础题量的同时,增大选做题目的量,提高试题的选择性。此外,还应该改变现有的以试题类型为顺序的呈现方式,改成以课时为单位,按教学顺序进行呈现。为了方便使用,也许可以将习题从教材中独立出来,集中到教材的最后部分。也可以将习题部分完全从教材中分离出来,单独编制成配套作业本。

4.1.4 发挥典型例题的作用,注重知识的迁移

提高习题的典型性,适当增加典型例题的数量和设置适量迁移练习,注重解题过程,讲究方法,充分发挥典型例题的作用,让教科书更实用。

4.1.5 进一步完善习题本身的设计

从数据处理的结果看,对把课后习题作为正式作业批改这一情况,初三有44.6%的老师选了这一项(见表3)。其原因是:教材中部分题目的设计过分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再现,试题简单、机械,忽视了学生对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等方面的启迪。

斯多克(Stokes,1999)认为,对于获得创造力至关重要的早期训练环境应该是具有充分创造空间的、挑战性的训练,而不是一种重复的机械性的训练。教师在布置作业和测验中应该增加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机会。例如,在命题中尽量减少描述性、程序性知识等记忆性的题目,而增加一些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分析或综合的题目。

4.2 教材习题教学

习题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教材课后习题都是经过编写者仔细筛选、精心设置的,既可以作为学生理解知识的基本训练,又能作为深化知识的增长点,具有许多潜在的教育功能。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教材课后习题全部使用的情况只占49.0%,部分使用的情况占44.1%(见表1)。教材课后习题在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尤其是实践性、开放性习题,它们是本次新教材习题改革的最大亮点,但却是使用率最低的一类。为了充分发挥新教材习题的功能,新教材习题编制应注意如下几点。

4.2.1 创造条件,开展实践性习题教学活动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如化学实验条件)和现行的学校管理制度是限制新课程实践性习题使用的最主要因素(见表6、表7)。所以学校方面应切实加强配套资源和实验室的建设,为新课程化学学科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此外,教师会同学校有关部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在老师的统一组织下安排下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也可以将一些实践性习题安排学生利用假期去完成。

4.2.2 灵活使用教材课后习题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实践性习题需要大量时间的问题(见表6),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如可以对习题进行适当的改编,根据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实验设计性的习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实验室进行,开展实验研究;实践性活动也可以与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等结合起来。在布置学生进行习题练习时,还可以改变以往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全部作业的做法,应该将课本中的章节习题分成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部分和合作完成部分。鼓励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在小组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较复杂的实践型作业。对调查报告和写小论文类型的习题,可让组内的学生转换分工角色,轮流执笔完成书面报告。

4.2.3 转变教育评价观,实行多元评价

还有23.9%的老师认为与考试关系不大是限制实践性习题使用的又一个因素(见表6)。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评价观,改变以往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唯一标准的评价制度,实行多元评价。通过纸笔测验,强化对学生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运用表现性评定的方法,突出对学生实验探究、开放式活动式问题的解决能力的考查;运用观察法、成长档案袋法强化过程性评定。这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更强的指导性。

作业的批改不要像测试题批改那样只针对答案的正误进行总的评判,应像批改作文那样对学生的双基水平、思维水平、学习态度和解题策略等方面分别评判,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过程,注重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创造能力。可以设置学习园地或利用网络展示学生作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宣讲自己的论文、报告,并进行点评。给学生以交流、探讨的空间,使学生在作品的交流、评价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反思、领会,并进行新的尝试。

4.2.4 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学习

调查发现,实践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如何设计和组织学生活动极为生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中学化学教师应该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在设计探究活动时,教师不是仅仅考虑是否有学生活动,而应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在认识上存在什么误区、在学习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把学生认识上的盲点或前概念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设计出真正能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探究活动方案,同时要研究所学习的课题中蕴涵着哪些科学方法、思维训练的教育因素,针对性地设计有效的学习方案。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意创设能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找到探究实验设计思路的真实情景,注意探究学习活动和其他教学环节的整合。

4.2.5 求真务实

在使用新教材的习题时,必须一切从学校的现状、教师的水平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求实效。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课后习题潜在的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将习题与知识的深化、新问题情境等联系起来。在精选的变化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达到会学、精练,跳出题海,回归教材,注重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求实,踏踏实实做学问的科学态度。

(责任编辑:王宁荪)

化学教材范文第5篇

旧的化学教学大纲将旧教材设定为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四大板块,这四大内容体系像指挥棒一样,使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学行为被死死的束缚住了,师生所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虽然学得乏味,但教师还是满足于对它的运用自如,就这样,年复一年地机械地重复着这样的教学,使得原本精彩的化学世界变得枯燥无味。

而人教版新教材则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一级主题。新教材重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改变过去以知识为中心,过于强调知识体系的做法,改成现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尽可能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体现“学会学习”。因此,教材在编写体系上与老教材完全不同,大大增加了学生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的内容,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方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留给教师较大的创造空间,还化学以本来面目。它做到让教师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它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感受化学,更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去联系生活、生产和自然现象,力求做到“让学生学有趣、有用的化学,让学生能学得来、能学得好,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适应现代社会的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且新教材在内容

的设置上,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上、在化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上都较旧教材有所改进,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化学这门学科。

二、新教材特色:

1、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STS的思想。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是21世纪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现代公民不仅应当具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还应当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既要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又要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三者是如何相互促进和发展的。

2、重视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我们都深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教材的实验特别多,实验的形式也很多(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验证实验、家庭小实验等),特别是把旧教材中的象气体的验满、鉴别等多个验证实验变成探究实验,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重视学生动手做、动感觉器官观察,动笔作笔记、动脑设计,有序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素质,按先给范例引导学生,再要求学生设计实验,符合学生的认知历程;重实验过程与观察方法的培养,避免了旧教材实验现象以结论给出只要求学生记、背的弊端;重视探究,新教材专门设置了活动与探究栏目,把活动与探究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还有调查与研究、讨论等栏目设置,将学生置于探究的氛围之中大有裨益。

3、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新教材与旧教材比较,对知识的广度较多涉猎,而对知识的深度做了降低,特别是对概念不作太深刻的解读,但设置了讨论栏目,让学生有许多想象、拓展、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思维的能力。

同时在一些探究性的活动与习题中,增加了一些迁衍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打破砂锅问到底”,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

4、重视对师生的人文关怀。 图文并茂的排版更趋合理,便于师生使用和学习 ,也让学生体会到美的感觉,文笔叙述更为流畅,科学性明显提高,让师生阅读起来更加生动有趣,习题作业份量有所增强,针对性练习明显增多,让师生在课堂上就巩固所学知识,不用过多再去搜集资料、编写习题,减轻了师生的课余过重的负担,同时与社会、生活联系更加紧密。从栏目的设置上,设置了“讨论、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资料等”十几个栏目,体现不说话老师的关怀,从内容上,把初中学生不易做,有危险,有污染等方面的实验进行了弱化,如氢气的有关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做到了先关注“个人”然后再上升到社会、民族、国家,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对自然的保护。

5、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新教材避免了旧教材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系统为中心、重知识结论的弊端,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在培养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利用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独立掌握相关技能,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中,很大程度上教师只是起一个点拨的作用,学生通过教师设定的合作学习或自选方式达到目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上,我们的教师多数都叫学生谈其体会,可见在新课标的每一层要求上,学生参与的成分都相当高。

6、减少了整齐划一的要求,整体难度降低,实行弹性设计,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教材中编有资料、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栏目,并编入了供选学的拓展性课题等,以利于不同水平、不同学制的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特长和教学可能自主选用。

三、存在问题:

1、化学知识的系统性不足,逻辑性不强,知识零、散、乱,对教师教学存在不利之处;淡化了某些重点知识,如溶液、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使初高中化学知识脱节太大,让学生在高中学习化学知识感到困难;还有现行的评价机制制约了新教材的真正实施,从本质上看,有不少教师还是用的老方法上新教材,呈现出“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使得新教材的优势无从发挥,新课标无从具体落实。

2、老师按教材的意图去教困难重重,要花费比过去传统教学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在县局业绩评价时还不一定能得到好处。化学教材中有23个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课前要花大量时间准备,课堂要占用较多时间,学习效率低,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老师们担心考试跟不上,因此实际教学中就没有真正去一一落实。实际上,教材中的许多设想和意图难以实施,结果有些好的栏目和内容,就变成了“花瓶”和“摆设”,形同虚设。

3、针对一线的教师有目的、有意义、有实效的培训太少。专家教授的介绍分析往往都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国际国内背景,改革的重大意义,课程设置的高深理论等,但对于新教材使用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教材的处理,遇到的问题矛盾等却谈的肤浅、笼统,对一线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大。

4、我们农村学校化学实验室以及各种器材、药品容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有些实验根本无法开展,如“酸碱指示剂代用品的制取实验”、“酸雨的危害模拟实验”等,学生的学习受到了很大影响。

5、教材内容安排与农村学生认知水平脱节。农村中学地处偏僻,消息闭塞。新教材忽略了农村学生的科技认知能力,加之农村中学的实验条件简陋,药品仪器短缺等因素,出现了教材、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的尴尬局面。、理论

联系实际,新教材应尽量使教学内容与生活、生产、科研等社会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实验设置要便于完成、要面向农村学校。

6、探究性的活动无法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但由于农村中学目前的现状:一是班级生额过多,教室拥挤无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二是大多数学生科技基础差,无法完成需要动手动脑能力的探究实验;三是学生对资源整合能力差,无法将搜集、调查、了解等探究活动得到的第一手材料转化为“生产力”,教材安排的有些探究性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学生的能力发展受到影响。

7、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物质构成的奥秘”的主题内容,主要集中在第四单元,侧重于从化学学科知识的结构化的角度组织教材内容。但概念过于集中,提出过于“突然”,不能很好的反映知识形成的过程,实践证明学生对于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普遍感到吃力,有一部分学生由此产生了对化学的畏惧心理,学习兴趣一落千丈,产生了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分化点。

8、氢气的制取,煅烧石灰石等重点内容已删掉,但习题及中考中又出现相关考题,知识点存在吊链情况。因此,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分析,重新审视教材对化学基础知识的选取,势在必行。

9、新教材版面设计采用了大量彩色图片,图文并茂,但上下册教材中几乎没有提供几个网址。建议充分地利用版空,采用各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增加信息的给予量,附上网址,尽量往电子教材发展。

四、对新教材有关内容的建议:

1、教材上册活动与探究:给分别盛有3mL水的三支试管采用不同的方法加热,然后让学生总结给物质加热的方法,我认为给物质加热,这里的物质应该考虑到固体和液体两种情况,教材编写只考虑到了给液体加热而忽略了给固

体物质加热的情况,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如何总结?因此,建议教材编写可增加给固体物质加热的情况介绍。

2、教材上册水的电解实验的装置切断电源后,在水下用拇指堵住试管口,把试管取出,我认为此操作不妥,因为在做电解水实验时为增加水的导电性,我们一般在水中加入了少量的氢氧化钠或稀硫酸,而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再者,用此装置效果也不好,应该用霍夫曼水电解器代替图中简易装置,实验操作简单易行,便于检验氢气和氧气的检验。

3、教材上册把元素分成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来讨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而在书后元素周期表中却通过不同颜色告诉学生元素有金属和非金属之分,前后不对应,容易引起学生疑惑,也不便于学生自学,建议教材编写时前后一致或点明元素分类的多样性等。

4、教材上册在描述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时,在第一步中作了这样一个说明:(在括号内)“或标出一个指向生成物的箭头。”我认为这个说明没必要,因为化学方程式中要用等号,如果先使用了短线,最后短线变等号更容易。

5、教材上册燃烧条件探究实验:水下白磷要用硬纸圈圈住。由于纸圈质量小、又无法固定,实验操作中在氧气流的冲击下使得实验很难进行,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同时该实验使用的热水不宜温度过高,否则白磷会熔化。建议改用铜片圈加以固定,采用70 ℃以下的热水,可确保实验操作顺利,实验效果良好。

6、教材上册实验:将燃烧的蜡烛放在倒扣的烧杯下,及置于正放的烧杯中并向里边缓慢加入碳酸钠和稀盐酸,其目的都是推出隔绝空气(或氧气)的灭火原理。应该增加对另外两个原理的验证试验,使学生认识更深刻。

7、教材下册在叙述饱和溶液概念时最后说道:“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这种说法不妥,因为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对另一种溶质来说可能是不饱和的。建议改为:“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该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8、教材下册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总结不全面,因为根据溶液组成,学生很容易想到减少溶剂这一措施,根据实际应增加“蒸发溶剂”的方法。

9、教材下册将原来的“电离”概念去掉,换成了“解离”一词。我认为较好,但不是最好,理由如下:原来的“电离”容易使学生认为是通电才可以发生, 现在的“解离”一词本质上是分离的意思,何不直言为“分离”呢?这样更贴近生活些。另外,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酸、碱、盐概念,应在课后补充资料,介绍电离知识。

10、酸、碱、盐的概念没有明确写出来,不利于学生理解复分解反应条件。酸、碱、盐之间反应的规律很复杂,教材的编排却淡化了它,仅仅安排一个探究活动和讨论来替代,我认为削弱了它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上一篇:it课程下一篇:公务员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