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绪论文范文

2023-04-04

大学生情绪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情绪管理 合理情绪疗法

一、高职学生情绪特点

情绪是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到了高职学生所处的青春晚期(18-22岁),大多数个体已经“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青少年的情绪发展与他们的同一性状态密切相关,“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的青少年具有最高的焦虑水平,而过早闭合型的青少年的焦虑水平最低”。高职学生的情绪情感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情绪体验多样化

高职学生随着生理和自我意识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他们对自己的能力、特长、性格、身份等有了更深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进入大学后,随着专业兴趣、人际交往、学习、恋爱、就业等各种需要的不断增加,不可避免地在高职学生身上有多样性的情绪体验。

(二)情绪反映不稳定

高职学生容易激动,情绪反应快而强烈,易受暗示或环境气氛的影响。他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不够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较弱,看问题、做事情容易片面、走极端,加上自尊心强,承受力差,对自我情绪缺乏控制,容易感情用事。虽然他们也懂得一些人情世故,但在处理问题时,显得情绪化,较为冲动,不够理智。

(三)情绪表达矛盾化

高职学生在情绪的表达上内隐性与外显性并存:一方面,他们思维敏捷,反应灵活,对外界刺激敏感,喜怒形于色;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越来越把视线转向自我,因为他们的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问题上,会隐藏、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得含蓄而内隐。

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中不仅会妨碍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绪管理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合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对于90后的高职学生来说,如果他们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效的进行情绪调节,培养自己调节、驾驭情绪的能力,提高自己的EQ值,是其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自信、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

二、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基点

合理情绪疗法也称理性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2]。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合理认知和不合理认知的辩论,消除不合理的信念。认知问题解决了,情绪就会随之而改变。合理情绪疗法以问题为中心,其使用对象一般为智力水平较高,受教育程度较高,领悟力较强的学生。

合理情绪疗法的人性观认为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因此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具有某些非理性信念,只不过这些非理性信念在某些有情绪障碍的人身上表现得更明显和强烈。埃利斯等人认为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可以帮助个体达到以下几个目标,一是自我关怀,二是自我指导,三是宽容,四是接受不确定性,五是变通性,六是参与,七是敢于尝试,八是自我接受。而这八个方面正是高职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三、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调节情绪的操作过程

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告诉我们,“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扰,不合理的观念则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及行为反应。合理情绪疗法的主要操作过程为:第一步,诊断阶段。通过与学生交谈,明确学生情绪中的ABC,一般认为,人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第二步,领悟阶段。帮助学生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及不合理的信念;第三步,修通阶段,通过引导学生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及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家庭作业及其他方法来帮助学生处理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及建立合理信念;第四步,再教育阶段。巩固成果,使新的合理观念得到强化。

(一)高职学生常见的ABC

高职学生主要有以下情绪困扰:

1.因为自己没有考上二本或者更高的分数、因为自己没有特长等方面就认定自己不如别人,处于自我否定、自卑沮丧、后悔的情绪困扰中。

2.因为随着高校的扩招及市场经济下的自主择业,一些用人单位盲目对学历高要求加上高职教育起步晚未建立起自己完整的优势,因此高职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部分高职学生尽管成绩上了三本,但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而只能选择高职学院,在面临就业问题时,焦虑、自卑、抑郁的情绪尤其明显。

3.高职学院的学生来源多样:有普通高中毕业生,有初中毕业五年制直升生、职业中专对口升学生,加上一部分成教学生,学生来源多样化,学生素质不一,相互之间的交流、共同语言减少,因此一部分学生容易感觉到孤独、冷漠、愤怒、冲动等情绪体验。

4.高职学院的学生在学习上经历了失败,但是在情感上的追求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是一样的甚至于为了表示在其他方面的控制感和优越感,他们对感情的依赖性更强,而一旦失恋,学生的自我否定、抑郁、冲动、愤怒等消极的情绪更多。

(二)高职学生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高职学生常见的不合理信念有哪些呢?

1.“我没考上二本,来了高职,真后悔来了高职学院”“上高职以后只能做普通工人”“一定要有本科文凭才有前途”等绝对化的要求。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抱有这种观念的学生往往对自己、对环境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不是根据事实依据来进行断定。

2.“高职学院的学生素质真差”“我失恋了,再没有别的男(女)生喜欢我”“他(班干部)通知不到位,太不负责任了!”等过分概括化的信念,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他把“某些”“个别”当做“全部”和“整体”,以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

3.“我成绩不好,做人真失败”“我来自农村家里没钱也没背景,找工作成问题,我完蛋了!”“我这次求职面试又没成功,我再找不到工作了!”等认为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便是非常可怕和糟糕的非理性的想法和观念。

(三)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和建立新的合理信念

1.辩论法。运用“黄金规则”、产婆术式的辩论方法,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干预,激励学生反省自己。对于诸如“一定要有本科文凭才有前途”等绝对化的不合理信念,直接提出问题:“你有什么证据证明本科生一定比高职生有前途?”对于“一个通知不到位就得出班干部不负责任”等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可以提问:“你能否保证不是其他人没记住?你能否保证每个人在每件事上都不出差错?”对于“成绩不好,做人真失败”可以辩论:“成功和失败的含意是什么?如果你因为成绩不好就认为自己是个失败的人,那么你以前许多成功的经历表明你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辩论,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到他所依持的信念是不合理的,也要使他明白什么是合理信念,什么是不合理信念,并帮助他用合理信念代替那些不合理的信念。当学生对这些信念有一定认识后,要及时给于肯定和鼓励,使他意识到即使某些不好的,他不希望发生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他自己也能以合理的信念来面对这些现实。

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高职学生的很多情绪困扰,有时是他自己向自己传播的烦恼,因为不合理的信念而产生的不适当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可以运用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帮助学生停止传播这种不合理的信念:比如首先让他通过想象进入到不适当的情绪反应中体验负性情绪(求职失败痛苦、自责、怨恨、自卑等),然后帮助他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体验,并使他体验到适当的情绪反应(可以继续努力、还有机会等),最后停止想象,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的情绪变化情况,改变了什么观念,学到了什么观念,鼓励和肯定学生的积极的情绪改变。

3.为使合理情绪疗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和效果,它还必须与其他的比如布置家庭作业、榜样示范法、强化干预法、放松训练、系统脱敏、心理行为训练等方法结合使用。

(四)合理信念的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除可以继续运用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和各种家庭作业外,本阶段还可以应用自信心训练、社交技能训练、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等各种实用技能训练,帮助高职学生学会更多技能,提高他们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帮助高职学生在认知方式、思维过程以及情绪和行为表现等方面建立起新的反应模式,减少以后生活中出现负性情绪和不良行为的倾向。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理想情绪疗法对由于认知偏差所造成的情绪困扰问题较为有效。而高职学生处于人生的发展期,其意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心理尚未定型,可塑性较强,只要积极引导,这种不合理信念和思维完全可以改变。另一方面,作为高等教育的群体之一,高职学生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具备改变自己的认知能力向良性发展的内心愿望。因此,合理情绪疗法是针对高职学生情绪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凯主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16.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心理咨询师·技能(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132-142.

[3]李琳.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索——理想情绪干预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5(3).

[4]欧阳意,曾文军. 运用ABC理论维护高职新生心理健康[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大学生情绪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高职学生多数来至农村,相当部分还有留守成长经历,加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普遍带有上不了大学的无奈,容易形成消极、自卑、空虚、缺乏动力等情绪特征。因此,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情绪管理教学中,力求寻求一种适合高职学生的积极的心理学导向,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情绪控制、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情绪智力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旨在探索利用积极暗示的非显性、非明确性和无意识性的积极影响,变高职学生消极的情绪认知为积极情绪认知,实现良好的情绪体验和控制。

【关键词】高职学生 情绪管理 积极暗示

一、积极暗示的内涵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指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和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心理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它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它是主观上已肯定了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个内容。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接收着外界的暗示,它甚至是人的一种本能,如当我们处于陌生、危险的境地时,我们会根据以往形成的经验,捕捉环境中的蛛丝马迹,来帮助我们迅速做出判断,采取行动。动物的各种行为的学习、面对危险的躲避习惯等,都是由于心理暗示的作用才得以实现。心理暗示的效果有消极和积极之分,如,当面对危险,我们安慰自己,“很快会过去的,一切就会好起来”,我们会减少痛苦,同时增强应对困难的力量,这是积极暗示。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在心理上暗示自己:“完了,这次没救了”,这种绝望会削弱我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这是消极暗示。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工人有一天下班的时候不慎把自己锁在工厂的冷冻房里,当第二天人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被冻死了,而奇怪的是,那天晚上停电,冷冻房里的温度根本就是常温。这个故事说明致死这个工人的其实不是冷冻房的温度,而是他对冷冻房温度的认知导致的消极自我暗示。

二、高职学生情绪管理教学利用积极暗示的必要性

由于暗示是非显性、非明确的,带有无意识的特点,因而无法由人的显性意识控制,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否愿意,不管你觉得这对你是好还是坏,你就已经受到心理暗示了。在教育教学中,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由于学生知识量大,已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辨识能力较强,教师通常明确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事该怎么做,这种教育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时间长了,学生难免会厌倦,会感觉“老生常谈”,索然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善用积极暗示,尤其是在学生情绪认识和管理中,利用积极暗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特征。

一般认为,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内在体验,是一种主观感受和体验。影响情绪发生的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而这三者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认知因素。正如情绪认知理论所赞同的:“认知和评价在情绪变化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情绪产生的根本条件。”[1]正因为影响情绪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认知,情绪才有被管理和被控制的前提。理性情绪治疗理论认为情绪与认知有着密切的关联,不良情绪产生的主要根源,通常是人们非理性地看待那些引起其情绪的事件。因此, 改变人们的非理性认知就能改变其不良情绪。 高职学生多数来至农村,相当部分还具有留守成长经历,加之受传统教育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难以完全认同高职院校这一高等教育的新兴产物,普遍带有上不了大学,只能上高职的无奈的高考创伤情绪,其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相对消极,他们由于缺乏清晰的生活目标和具体的职业规划,在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相对较低,极易形成消极、自卑、空虚、缺乏动力等情绪特征。因此,针对高职学生基本的情绪特征,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力求寻求一种适合高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学导向,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情绪控制、自我激励等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积极暗示在高职学生情绪管理教学中的利用策略

1.将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消极方面转向关注学生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

传统的情绪教育中,老师可能会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主要关注高职学生的消极情绪困扰,如自卑、抑郁、焦虑、嫉妒等,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寻求解决的办法,甚至教师会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消极情绪。这种教育过程其实是让学生面对“血淋淋”的自己,使学生产生错觉“我的问题很多,我的情绪和心理是不健康的”,这样反而会加剧学生的自卑,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心理和情绪上的抗拒。我们需要变革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去关注自身身上存在的如喜悦、爱、奉献、互助、欣赏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引导学生反思什么情况和事件中我们可以获得这些积极的体验。同一事件都有消极与积极两面,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点从事件和情绪的消极面引向积极面,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训练积极的认知加工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及积极的行为,进而帮助学生积极乐观、自信、接纳、自尊、宽容地看待世界。

2.注重高职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培养

愉悦、幸福、乐观等积极情绪有助于学生消除消极情绪,因此,高职学生情绪管理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这些积极情绪体验的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发掘教学内容的积极因素,对于有助于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内容教师要重点关注,在课堂上列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例时, 要尽可能选取积极正向的事例。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积极的暗示,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要多使用正向的、褒义的评价词,避免使用否定的、消极的评价词。教师要时时保持用一颗善于发现美、感知美的眼睛,去挖掘学生的潜能。第三,教师还应该善用团队辅导形式。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多用团队辅导。团队辅导有利于消除学生紧张、焦虑、胆怯、懦弱等不良情绪状态。通过团队合作,让学生从中发挥自身优势,体验合作、互助以及在遇到挫折时保持积极的状态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自我超越”感。

3.巧用表情、动作、声音等暗示途径,多角度传递积极信息

除了语言直接的暗示之外,教师的表情、动作也是积极暗示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传递给学生积极的心理信号,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那么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非常积极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我们在走进课堂前要作好自我调整,从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开始,切断自己的所有负面情绪,尽可能让自己发自内心的积极和愉悦,而这些发自内心的积极状态会让我们在课堂上通过表情、声音、动作等自然流露出来,教师言行一致,浑然一体的积极状态将充分感染学生,学生也将从中获得积极体验。例如,在情绪管理教学或者学生心理辅导中,难免会遇见学生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眼神释放出积极和鼓励的力量,在动作上可以拍拍他(她)的肩,默默地坐在他(她)的身边,真诚地倾听,并用温柔的语调给予回应,直到学生情绪恢复缓解和平静。

总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的获得不只是教育的结果,而应该贯穿整个教育过程。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恰当运用积极暗示,把视线从学生的问题和困扰上移到其身上的闪光点和无限的潜能上;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转化为学生自我的激励和超越,师生双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愉悦和幸福,本身就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我们值得为此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晓峰,情绪管理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9卷,第6期

大学生情绪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以广西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480名“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他们的心理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调查“90后”大学生除在一些普遍的优缺点上与其他同龄人表现一致外,在“人际交往能力、自我中心主义和抗挫折能力”等方面则表现出与已有研究“90后”群体大学生特点有一定差异的现象。对此,在教育对策上必须注重针对性,改变传统,发扬优点,积极引导。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心理行为 价值观 教育

从2008年以来,学术界兴起了“90后”大学生的研究热潮。目前公开发表的研究多是以泛群体为对象,对医学院校“90后”大学生的研究甚少,研究者分别以“医学院校、9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和“长学制临床医学、9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为关键词在CNKI(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搜索,尚未见有相关的研究发表。因此有必要对医学专业“90后”大学生尤其是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90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进行研究,故课题组选择了广西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心理行为特征,以期为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并提出其教育对策。

一、调查方法与对象

(一)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课题组自编问卷,内容涉及成就动机、生活价值观、自我意识、自我中心主义、婚恋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480份,经剔除无效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450份,问卷有效率为94%。

2.访谈。课题组通过编制访谈提纲并以与学生面对面谈话的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进行现场录音,然后将录音转化为文字稿,最后进行结果分析。内容涉及学生的心理状况、金钱观、爱情观和人生观等方面。

(二)调查对象

对象为广西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接受问卷调查的450名学生90%为“90后”,其中男女比例相当,汉族与少数民族比例为7∶3,独生子女占32%,非独生子女占68%,城镇学生占36% ,农村子女占64%。接受访谈的学生共30人,其中男生18名,女生12名。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90后”大学生成就动机特点

“在人生规划方面,80%以上的学生已经有了规划人生的意识(见图1)。对于专业学习,有90%以上的学生较主动,仅有8%的学生较被动(见图2)。可见他们的成就动机是明确而强烈的。这可能与学生对本专业较认同有关,医学专业本身极具职业色彩,使医学生对个人的发展定位比较准确,并愿意为之努力。

图1

图2

(二)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90后”大学生生活价值观特点 1.基本具备生活管理能力,自立意识有待提高。70%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打理好自己的生活,说明受调查学生多数已经基本具备了自理的能力。但也发现78%的学生生活费完全来源于父母,没有学生可以完全依靠自己支付生活费,多数学生理财意识比较薄弱。可见受调查学生高度依赖家庭,倾向于接受父母的支持与关爱,个人的自立意识与理财能力还有待提高。

2.消费注重实用性,但观念总体靠前。访谈发现,男生主要消费在伙食、零食、日用品、体育用品等方面,女生主要消费在伙食、衣饰、零食、学习用品等方面,对于购物的品牌和实用性,大部分受访者注重性价比。这说明受访者在消费方面没有盲目地崇尚品牌,注重实用性。但也发现女生比较注重品牌,有90%的受访者很支持“适度消费”,这反映受访学生的总体消费观念是比较靠前的。这也符合超前消费与学历呈正相关的趋势。

3.人际交往良好。在与父母的沟通中,有96%的学生和父母沟通良好。在与朋友交往中,有97%的学生有一个或者以上的知心朋友。总的来看,受调查学生与父母关系很牢靠,能够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问题。这与已有的研究认为“90后”大学生存在“人际关系淡漠”以及“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不一致。此现象可能与受调查“90后”大学生中64%来自农村,待人比较朴实和真诚,与人交往比较容易有关。此外,医学生有较多共同上课和交流的时间,班级归属感较强,也促进了其良好人际关系。

(三)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心理行为特点

自我意识是对自我本身的一种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方面。

1.“自我认识”以积极为主,部分人受拜金主义影响。自我认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己的评价。调查中,在假设能改变自己的情况下,71%的同学选择改变性格和知识,可见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是积极的,把自我完善与掌握知识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但也发现有29%的学生选择了改变金钱和出身,这说明部分学生受社会世俗与消费主义的影响,把追求金钱与地位作为人生奋斗目标,值得我们关注。

2.“自我体验”较客观正面,部分人出现自卑。自我体验反映的是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它包括自尊、自信、自卑、内疚等。在论及“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最大优势”时,受调查学生中43%认为基础好,21%认为聪明能干,说明该群体的自我认同感较强。此外,受访者普遍表现出健谈和有主见的一面。这反映出该群体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调查也发现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出现自卑与内疚,这可能与该部分学生相对缺乏学习以外的才能,展示个人的机会较少,同时专业收费较高,给家庭以及个人造成较大负担有关。这也提醒我们要关注经济困难的学生,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现状,同时提供机会让其展示才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自我调节能力较强,但存在迷茫。自我调节指个体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制止和发动过程。包括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等。对于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63%的学生选择化压力为动力,10%的学生选择寻求外界帮助;在碰到不高兴的事时,44%的学生能冷静寻找解决办法,30%的学生选择合理发泄;大部分学生在面对迷茫时能够及时调整。这说明受调查学生已经基本能够正确应对挫折和压力以及调节自己的情绪。这与已有的研究认为“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不一致。这可能与该“90后”大学生群体既享受有优于其他学生的教育资源,又有着善于洞察自己和环境的敏锐观察力有关。调查也发现,仍有27%的学生在面对压力时感到害怕或得过且过;所有受访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迷茫状态,部分学生在面对迷茫时不能及时调整。这也提醒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与复原力,优化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

(四)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90后”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特点

有研究表明,“大多数90后习惯于把自己当成中心,其他人一定要围着自己转而且要按着自己的想法来满足自己”。然而,本研究结果显示,该群体中96%的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79%的学生对他人的建议或意见会认真考虑,有64%的学生能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可见,虽然部分学生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但是受调查学生主体并没有明显表现出自我中心主义。此现象可能与该群体中68%的学生为非独生子女有关。

(五)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90后”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及行为特点

受调查学生在遇到心仪的对象时,有44%的学生选择合理追求;14%的学生会大胆表白;23%的学生因害怕而不敢表白。女生最喜欢的三种异性类型分别是关怀体贴型、成熟稳重型、活泼健谈型。男生最喜欢的三种异性类型分别是温柔体贴型、活泼大方型、独立性强型。可见受调查学生在追求异性和择偶标准上主要持传统观点。在婚前性行为和同居现象问题上,受访者多数持“无所谓”态度;也有认为“只要双方都愿意就行”,认为“这很正常,都能接受和理解”。少数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对人对己不负责任的行为。至于自己是否会这样做,多数学生持保守态度,认为“自己会看情况而定”或者“不会发生婚前性行为”。这说明受调查学生在对性的认识上比较坦然,倾向于开放,值得我们关注。

(六)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90后”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与行为特点

有75%的受访者认为手机、电脑是离不开的。平时电脑和手机主要用于发飞信、收集资料和查阅网络信息、玩游戏、手机聊QQ、与家人朋友联系等。大部分同学表示不会沉迷网游,会有节制地上网。这说明受访者对于网络有比较清醒的认识,面对多元化的信息更善于选择自己需要的,针对性和倾向性更强。

(七)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90后”大学生社会关注度、社会责任感特点

1.男生较女生关注时事。访谈发现男生比较了解重大的时事,关心“两会”中关于房价、物价、教育等问题。女生则基本不了解或者从来不了解,看法也比较容易受网络舆论的引导。这可能与医学生学业较重,无暇关注时政,较少接触社会有关。

2.反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态度不够强硬。在对社会不公平的竞争现象和贪污腐败现象的看法上,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无可奈何,只能接受现实。另外,在遇到有人破坏公物时,只有21%的学生敢于立即阻止(见图3)。这说明该“90后”大学生群体反对社会不良风气的信心和决心还不足,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并采取措施扭转不正之风。

大学生情绪论文范文第4篇

2、护理干预对于产后母婴分离产妇焦虑情绪的影响

3、不妨尊重『送外卖博士』的选择

4、别让焦虑成“家族遗传病”

5、英语学习焦虑与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

6、用元认知干预技术七天把“阿斗”塑造成“栋梁”

7、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焦虑心理应对策略

8、高中生考试焦虑原因及应对方式浅议

9、焦虑情绪对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

10、冬季户外有氧运动训练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影响

11、家长请这样做高考生的合格助手

12、城市白领三大核心焦虑

13、音乐治疗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干预研究

14、关于高职青年教师心理焦虑成因分析

15、《抗疫·安心——大疫心理自助救援全民读本》

16、J学院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实习焦虑情况调查

17、放松训练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影响

18、职高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现状分析

19、临床医学专业考研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1)

20、考前焦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21、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听力焦虑的影响

22、中午散步20分钟最解乏

23、一例社交焦虑认知行为咨询的案例概念化

24、冠心病患者伴发焦虑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5、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中的焦虑情绪研究

26、家庭环境与独立学院学生焦虑、抑郁的关系研究

27、解读高三女生如何调整考试心理

28、对城市公园植物景观对减轻缓解焦虑情绪影响的初步研究

29、人性化手术室护理对轻度脑外伤手术患者焦虑情绪的改善效果

30、家庭为孩子所做入学准备的自评表

31、适度焦虑: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心理指标

32、哭穷或是一种“自嘲式”解压方式

33、职业院校学生焦虑情绪与家庭因素相关性分析

34、苏北地区大学生焦虑状况调查

35、宁夏留守儿童焦虑状况分析

36、协同护理干预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价值研究

37、每日锻炼超3小时不利健康

38、心脏病人,克服三种坏情绪

39、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孕妇产前焦虑的干预研究

40、基于TRIZ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优化研究

41、焦虑情绪对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影响探析

42、临床医学专业考研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43、本科新生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统计研究及改善方法探讨

44、一例高职院校大学生专升本考试焦虑心理案例分析

45、浅谈高三学生焦虑情绪的调试策略

46、英语学习焦虑的成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47、医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流行学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48、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情绪与形态机能素质的影响

49、ICU机械通气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状况和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大学生情绪论文范文第5篇

2、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回顾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析:问题与对策

4、论心理契约中不可或缺的暗示沟通

5、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

6、大学新生焦虑状况研究综述

7、“绩效工资”改革背景下的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研究

8、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初探

9、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现状及展望

10、国内心理脱离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11、关于东莞市范围内高校心理咨询室利用率的调研报告

12、高校艺术生常见的异常心理及应对策略

13、人民银行心理减压服务工作研究

14、新形势下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连续性的几点思考

15、青少年学生心理求助影响因素综述研究

16、布哈林的社会心理思想与当代启示

17、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8、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

19、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20、“灾后师生心理重建”子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21、浅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22、浅谈高校心理教师的职业成长

23、国外心理弹性研究的发展

24、学生自治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25、基于网络时代背景下心理性作文的研究

26、国内外苗学中的心理视角研究综述

27、党校(行政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析

28、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现状与对策

29、在线文本情感分析技术及应用

30、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路径探索

3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32、疫情期中小学心理援助服务调研分析及对策建议

33、国内外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

34、对《心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35、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研究综述

3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37、心理边界视角下新生代员工离职管理建议

38、积极心理学在区域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39、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40、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思考

41、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

42、独立学院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思考

43、“理解人性”:人本主义与心理教育范式

44、从抗疫心理援助看中国心理学的分化与整合

45、儒家道德思想在高职学生心理保健中的借鉴意义

46、我国教师心理健康实证研究综述

47、国内心理理论研究综述

48、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关于初中“优等生”心理障碍的归因与对策的研究》研究报告

49、关于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助人自助模式的思考

上一篇:大众心理学论文下一篇:中学生心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