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医学论文范文

2023-03-15

研究生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以分子病毒学课程为例,开展了互联网思维下生物学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通过构建研究生的专业知识体系、训练研究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水平和训练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提升了生物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水平,说明该模式是提高生物学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分子病毒学;科研素质;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

Based on the Internet Thinking Platform to Study the Training Model of Post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A Case Study of Reform of Molecular Virology

ZHANG Hua1,ZHAO Rui1,YAO Di2 et al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9;2.College of Food Science,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9)

Key words Internet thinking; Molecular Virology;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Training model; Innovative talents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思维主要可以概括为9部分内容:粉丝(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以及跨界思维[1]。互联网思维下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就是在构建互联网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快速信息交换的优势,指导教师和研究生应用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等方式进行有效科研实践活动的思维方式。而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捷式移动设备接入移动互联网,催生了符合时代潮流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并进一步延展了研究生互联网培养模式的内涵[2]。研究生教育是目前我国培养高级人才、进行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所具有的科研素质水平在其毕业工作时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科研素质水平。因此加强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是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重要环节,也是研究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内容[3]。“十二五”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招生人数逐年上升,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教育教学资源却相对匮乏,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也非常迟缓,这就迫切需要改变传统教育的培养思维,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以提升研究生的教育科研实践水平。进行互联网思维下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将会是促进研究生知识信息相互交流、提高研究生科研学术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4]。因此,笔者以细胞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分子病毒学课程为例,进行了互联网思维下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期为进一步深化研究生素质培养工程奠定一定的基础。

1 研究生培养现状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相关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能够获得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毫无疑问,加强对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培养、提升研究生综合科研实践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5]。然而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大多数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诸多不足。尽管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但是除去1年的课程学习和半年的毕业答辩准备时间,研究生全身心投入科研实践活动的时间仅1年多而已。课程教学还是延续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方式,几乎脱离科研实践活动。研究生也是在完成相关科研实验之后开始尝试论文写作,论文写作与实验实践活动未能紧密结合。上述实际状况就造成了本应密不可分的理论学习、科研实践和论文写作被撕裂开来,培养的研究生也常常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写作、独立完成创造性工作的科研素质[6]。因此,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的全过程需要建立一个公共、开放、共享的平台,让理论学习、科研实践和论文写作完美融合、互相促进,这就要求应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 选择分子病毒学课程的依据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其主要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关系等。对于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而言,科研素质的培养极其重要。一方面,生物学是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另一方面,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前沿新知识不断涌现,这就要求研究生不仅要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熟练的实验技术技能,而且要具备迅速收集文献信息、综合信息分析和构架创新思维的能力。生物学研究生必须具备上述能力并整合统一,才有可能做出创新性的科研工作[7]。为了进行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分析了细胞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并结合自身研究方向与实际情况,选取了分子病毒学作为开展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研究的课程。

分子病毒学(Molecular Virology)是病毒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等学科相互渗透融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功能,病毒基因组复制的方式、基因表达、修饰及其调控分子机制。分子病毒学揭示了病毒如何感染宿主细胞、导致宿主致病的分子机制,可以为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研制以及病毒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一方面,分子病毒学是细胞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免疫学等课程的交叉学科,代表了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另一方面,分子病毒学也是细胞生物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更是主要研究方向,便于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因此,研究生对分子病毒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科研思维的理解掌握程度将会客观反映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的真实水平。

3 互联网思维下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实践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由于交通的便捷、信息交流的迅达,以及知识经济爆炸所带来的挑战,无一不要求人们具备迅速获取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互联网思维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目前,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导致研究生的学习行为发生改变。研究生可以借助网络获取更多的学习机会,利用社交媒介促进师生之间、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甚至通过大数据分析自身的学习成效,总结学习方式等[8]。与此相适应,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活动也应当进行及时改变,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所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在互联网思维下对高校分子病毒学方向研究生进行指导和培养。

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的科学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病毒致病致死难题,如新病毒不断涌现(如埃博拉病毒、禽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等),以及非易感人类的病毒开始感染人类等,国家急需一批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的科技人员,因此培养具有较高科研素质的分子病毒学方向的研究生迫在眉睫。本课题组根据前期研究的基础和对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的经验积累,借助百度云、微信、QQ及多种生物学软件、生物学网站等资源,从4个方面对研究生科研素质进行培养: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科研思维的训练、写作能力的训练。通过以上4个方面的培养,使研究生能够在入学后很快掌握科研方法和思路,提高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在将来的科研工作中能够深入思考、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具体操作流程如图1,操作方法如下。

3.1 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 专业课学习和相关文献的阅读是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在课程选择方面,既要考虑研究生未来科研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9]。争取让研究生既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对其他相关学科有所涉猎和了解。分子病毒学方向的研究生选课的时候,可以选择分子生物学、分子病毒学、细胞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课程,也要考虑选择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结构生物学等课程,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提高研究生对相关科学的认知。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仅仅依赖于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指导教师需要指导研究生通过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Cell、Nature、Science、Sciencedirect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分子病毒学研究领域的科研动态和最新进展。关注中国病毒学论坛、肿瘤资讯、免疫细胞研究Bioworld、生物医学大讲堂、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公众号,借助微信平台推送给研究生,让研究生及时了解科研动态和科研新突破,并了解国际国内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借助榜样的力量提升研究生科研的兴趣和动力。建立QQ讨论组,指导教师将下载的本领域研究论文上传到QQ共享平台上,要求研究生阅读,剖析文章结构和内容。利用百度云存储诸如哥伦比亚大学公开课等视频,要求研究生观看,并定期和研究生交流观看内容,探讨个人体会。指导教师每周定期讲授专业相关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聚焦国际科学前沿,引领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研究方向。

3.2 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 分子病毒学是一门实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而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实践操作训练是提升研究生综合科研素质的必要条件。指导教师要求研究生利用百度云存储和观看分子病毒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等相关实验视频,并要求低年级研究生跟着高年级的研究生学习实验操作方法和步骤,并结合阅读的文献探讨不同实验方法所能解决的科学问题[10]。要求研究生掌握细胞培养技术、病毒分离培养技术、病毒纯化和扩增技术、基因的克隆和表达、荧光定量PCR、RT-PCR、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 LSCM)技术、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 IP)技术、GSTpull down 技術、凝胶迁移阻滞(EMSA)等实验技能。在研究生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要经常进实验室亲自带研究生做实验,让研究生养成自觉、自主进行实验的习惯,提高研究的实验技术水平,并要让研究生掌握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原理是什么。课题组实行组会报告制度,在每周的组会中利用PPT汇报和讨论实验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结合NCBI(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已发表的论文探讨实验的可行性和实验的技术路线,实验所遇问题的解决方法等,集思广益,达到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的目的。

3.3 科研思维的训练 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的重要性远高于简单的实验技能的掌握。具备较好的科研思维是研究生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发挥核心作用的重要条件。只有具备科研思维,才能从整体和全局出发,根据实验拟解决的科学问题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确定具体采用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因此,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要让研究生通过网络大量查阅专业相关文献、阅读并掌握文献的核心内容。通过文献检索,可以有效地弥补研究生专业知识的不足,帮助研究生查找更全面的文献资料,了解其专业领域内的最前沿信息,并结合科研实际情况提出科学问题[11]。指导教师要求研究生利用Addgene网站了解质粒的结构和用途,分析质粒的酶切位点,掌握质粒的克隆策略,使用CBS Prediction Servers网站预测蛋白质和核酸的序列、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比较蛋白质的异同;使用Protein Data Bank网站预测蛋白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基础,使用Cell Signal Technology网站了解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及相关的实验产品,使用ClustalX、Phylip软件分析生物进化关系,掌握病毒分子进化的分析方法,学习分子进化树的绘图,使用Primer、DNAStar和DNAman等软件设计引物比对基因序列。指导教师详细解读优秀论文的科研设计思路、操作策略、实施的技术路线,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核心过程,并对文章提出个人看法。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相似的科学问题,比较不同方法的异同,并结合自身科研实际情况,提出科学问题以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和达到的预期结果。通过举一反三的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训练,让研究生逐步形成自身的科研思维模式。

3.4 写作能力的训练 通过一系列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验实践技能训练之后,写出合格的科研论文,甚至在国际SCI杂志发表,取得一定的学术成绩,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有些研究生理论知识扎实,实验做得好,但就是写不出合格的学术论文[12]。为了提升研究生的写作能力,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养成每天阅读文章,甚至外文的习惯,并熟读相关优秀科研论文,剖析科研论文的结构与写作手法,找出论文写作的关键句式并进行模仿。随后结合自身论文写作实际,架构文章的技术路线和结构,着重确定文章的逻辑结构,各个段落之间承上启下、环环相扣,每个句子之间相互联系,前后印证,文章形成一个整体结构。研究生的论文初稿完成之后,请求指导教师予以修改,然后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逐条修订,反复校正,最终达到论文发表的要求。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研究生还必须通过科技文献的阅读,了解论文的写作思路、技术路线方法、框架结构,以及科技英语的表达方法。研究生要相互交流学习使用论文写作的相关软件,如学会使用Endnote写作软件,通过该软件与互联网站Web of Science、PubMed等建立直接链接,直接插入论文参考文献,并对文献进行管理,便于论文的更新和修改。学会使用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OriginLab等图片处理软件,对实验获取的图片数据进行整合处理,以达到论文发表对图片的要求。此外,研究生还要掌握实验过程中的相关实验数据分析软件,如Flowjo软件等对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和作图等。通过上述一系列针对性的论文写作训练,可以极大地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论文写作水平。

4 总结

研究生科研素质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逐步按计划实施每一个环节是极其重要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长期坚持在实验室工作,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和学习,逐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质,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通过连续4年的实践,本课题组培养的研究生具备了很高的科研素质,在毕业时都发表了1~2篇SCI论文,多名学生受到黑龙江省以及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科研表彰。这些研究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适应快,工作中很快就能独挡一面,成为中坚力量。从这些成绩来看,本课题组在分子病毒学方向上的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方式和方法值得进一步实践推广。

参考文献

[1] 宋跃朋, 张德强.“互联网+”思维下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分子遗传学”课程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 2016, 34(3):40-43.

[2] 王战军.加强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8):1-5.

[3] 别敦荣, 易梦春, 李家新.“十三五”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 2016(1):83-90.

[4] 彭月.互联网思维解决当前研究生教育管理问题的初步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9):127.

[5] 胡红刚, 晏琼, 侯玲玲, 等.以《细胞生物学》课程为依托开展生物学研究生科研素质训练[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5, 37(1):79-83.

[6] 王亮, 来敏, 明庆磊, 等.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对接改革:以细胞生物学实验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28):363-365.

[7] 宋凌云.科技查新助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山西科技, 2013, 38(6):92-93.

[8] 唐佐青, 叶海虹, 江世文.移动APP辅助医学遗传学教学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 2016, 18(5):402-404.

[9] 徐亚清, 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34(2):99-101.

[10] 王畢妮, 朱彩平, 张富新, 等.PBL-LBL教学法在畜产食品工艺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17, 45(26):255-256.

[11] 高佳, 冯晓健.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3(1):96-98.

[12] 南敬实.培养研究生学术写作能力的探讨[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0, 27(6):100-102.

研究生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推动国家医学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关系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随着国家医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及新的教育政策和制度的出台,目前医学研究生教育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如临床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医德等,本文主要介绍一些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体会与思考。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教育;问题;对策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推动国家医学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担负着培养高水平医、教、研人才的责任,关系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目前,随着医学研究生教育新的政策和制度的实施,对医学研究生特别是临床医学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不仅要求科研能力的培养,临床技能的培养也同样重要。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分析当前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提高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制度的完善,需要我们的探索和努力。

一、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管理落后,科研氛围淡薄。①教学管理落后。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和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与之适应。合理的课程安排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而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关键。研究生培养过程是决定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培养过程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科研训练和学术交流等环节。当前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现行的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教学手段依然沿用灌输式、经验式,弱化了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压抑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之研究生教材内容陈旧,高水平的教材较少,致使教学内容很难综合反映本学科的发展前沿。②科研氛围、创新精神淡薄。科研是严谨性和科学性的活动,受学术界浮躁之风的影响,部分医学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急功近利和浮夸,单纯以发表论文为最终目的,没有达到实际的科学意义,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2.科研和临床的矛盾。很多医学研究生会进入临床工作,所以不仅需要科研素质的培养,还需要临床技能的实践。然而,很多医学院校缺乏严谨的临床培训制度,学生临床技能得不到提高,导致他们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临床医学研究生一般需要承担导师的课题任务和论文协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怎样合理分配科研与临床技能的时间成了难题。医学研究生应全面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轻临床重科研或轻科研重临床,都不符合新时代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

3.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的导师队伍发展,是高校研究生教育和办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我国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存在事实上的导师终身制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①导师数量不足,责任感不强。近年来,全国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越来越大,高校在校研究生数量迅猛增加,但导师人数并没有同比例增长,最终导致导师平均指导的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出现师生比例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导师带的学生增多,精力和时间不足,不能尽职尽责地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和培养,挫伤他们学习和科研的主动性。学科带头人的老化,后备力量的匮乏,使得导师队伍断层。少部分导师以个人利益为重,不重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对培养研究生没有热情,甚至是“放羊式”管理。②导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目前部分高校相当数量的研究生导师没有博士学历,有的研究生导师甚至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研究生教育,眼界和思维较局限。一些导师基础不扎实,知识结构老化,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③导师遴选机制有待完善。遴选制不科学,遴选标准偏低,不利于科研能力强的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导师只能上,不能下,存在事实上的导师终身制,使得动态遴选成为空谈。导师岗位管理制度落后,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4.医德教育。在医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接受医德教育,是其进行医学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个人而言,其直接关系到医学生的未来成长;就社会而言,医德教育的质量则关系到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然而,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医学研究生的医德教育现状并不理想,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医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①医德教育观念淡薄。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的领导和导师对医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医德教育专职教师少,专业知识欠缺,限制了医学院校临床研究生医德教育的开展。②医德教育易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因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医德存在很多问题,医风恶劣,医德沦丧现象屡见不鲜。在行业作风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重经济效益、轻服务,对患者检查不仔细,诊疗不认真,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缺乏责任心等。很多医学研究生没有正确认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形象和责任,很容易在道德的选择上迷失,使得他们对医德教育内涵认识模糊,思想观念产生动摇。③评价体系落后。当前医学院校对德育的评价缺乏科学的制度和体系,仅以成绩作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指标,造成知与行的严重脱节,缺乏对医学研究生医德素质和修养的积极引导,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医德教育的效果。

5.学位论文质量下滑。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能力的整体考核,是评价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反映了他们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反映了他们的創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然而,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整体质量令人担忧,学风不正、学术道德缺乏、创新性不强、开题报告形式化、论文评审制度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突出。如何保障及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培养面临的严峻问题。

二、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对策

1.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课程学习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方式方法提倡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等,营造一种活跃、民主的环境,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实行讲授式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开展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相结合等,加强思维方法和科研方法的训练,既重视培养医学研究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高等教育分层发展和研究型大学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推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改革,努力开发一批优质的研究生课程,造就一批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高水准研究生导师,建立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体制,从而在根本上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品质的提高。

2.学术交流。临床医学研究生需要学习和训练的内容很多,学术交流是他们学习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研究生要重视训练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积极参加学术活动,了解学术活动内涵,这有助于更好地发展他们的学术生涯。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表现在对科学问题的理解和阐述、对科学问题的视野和把握及对学科领域发展和进展的把握上。因此,医学研究生要学会充分利用名牌大学的学术资源,如参加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学习优秀的演讲风格。然而,我国医学院校在学术交流尤其是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做得非常不够,是影响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需要深刻理解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增加对医学研究生学术交流及外出实践的经费和制度支持,提高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型的学术环境,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问题,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则促使人们产生一些交叉学科的灵感。

3.学术性与职业性的整体培养。现代医学中,临床和科研本是浑身一体、不可分割的整体。临床与科研水平也许不一定并驾齐驱,但偏废任何一方都不能成为一位好医生。医学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性”,要求其培养的不是一般从业人员,而是具有高深理论基础、复杂操作性技能、较高专业伦理的专业人士和专家。临床医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臨床医生的技术提高和业务进步,离不开科研,而没有扎实的临床知识和积累经验,谈科研只能是一句空话。新时期对临床医师的要求,不仅是会看病,还要懂得分析数据,能够联系症状、体征、药物做对比研究,能做病因学研究和预后分析等。好的临床医生必须懂基础、善思考,在临床工作中搞科研,在科研中指导临床工作。

4.加强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①健全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科学发展导师规模。医学院校需要制定符合实际的遴选条件,严格遴选机制,废除终身制,把学术水平和学历作为遴选的重要条件,真正做到严格把关。建立导师的奖惩制度和动态管理机制,考核上岗,按需上岗。建立上岗后监督和约束机制,建立评价体系,考核导师的敬业精神、自身学习提高情况、研究生培养情况,提高导师学历层次,改善年龄结构,建立能上能下、有进有出的研究生导师选聘动态机制,解决研究生导师队伍“近亲繁殖”问题,提高导师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优化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使得导师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研究生导师只是培养研究生的一个重要岗位,而不是一个荣誉称号,将导师资格转变为导师岗位。②加强岗位培养,提高导师学术水平。加速培养年轻研究生导师,强调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创造条件,引进优秀的人才到研究生教育的队伍中。提高引进人才待遇,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拓展导师来源。成立导师团队后,进一步完善双导师制,建立导师引入机制,建设兼职导师队伍,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协同指导,使得医学研究生更趋于应用型人才。这既是研究生教育发展数量扩张的需要,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需要。③构建导师绩效评估指标,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考核机制,是促进导师队伍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奖惩机制是对绩效评估的有效反馈和保障,应营造有助于全体导师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

5.加强医德教育。①将医德医风教育常态化。医学院校应重视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医德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比重,将医德教育渗透到医学研究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增加对医德教育的投入,扩大德育师资队伍。医学研究生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被动教育变为主观自觉性,把医德教育转化为内在品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自我飞跃。②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制度是行为的外在保证,也是对行为的一种规范。高等医学院校要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研究生行为规范考核体系,把理论知识与医德实践相结合,突出德育,加强自身修养。通过考评制度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考评,并作为学习期间成绩的一部分,把自我评价、班级评价和院系评价有机结合,把医学研究生的道德素养与奖学金、评优评先挂钩,提高医德教育的权威性。这可以从制度上确保医德教育的实施,从而让医学研究生在制度的规范下坚持正确的医德医风。③校园文化熏陶。通过宣传栏、校园网、广播等方式,传递仁爱、奉献的文化精神。组织先进人物报告会、讲座和一些公益活动,倡议医学研究生关爱需要帮助的人,利用榜样说服方式,引导学生对道德模范进行评价学习。营造自然和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熏陶医学研究生们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我们应将医德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贯穿在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和服务良好的高级医学人才,这正是新时期推动医学事业发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及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保障。

6.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高质量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有赖于高质量的管理,通过倡导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建立严格的开题报告制度、强化中期考核制度、规范评审制度、严格答辩制度、构建多元化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和淘汰机制等措施,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要重视培养过程的每个环节,强化管理,真正使研究生学位论文成为高水平科研能力的象征。

三、展望

当今医学领域发展日新月异,研究生是未来的希望,只有通过教育督导,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医学领域的一流人才。医学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系统、全方位的工程,是医学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加以调整。也应及时有效地解决实际操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改革与创新建议,这是新时期医学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保障。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医学研究生教育在实施中遭遇的困难,才能促进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为我国医疗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学飞.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J].现代大学教育,2002,(4):13-16.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2013-03-03-29.

[3]王洁,孙久厚.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73-74.

[4]李娟.建设导师队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科技与管理,2000,(5):65-68.

[5]赵阳,李新,张潇等.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5,13(3):111-113.

[6]谢太洵.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两大形势及其基本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6(4):376-379.

[7]袁广林.应用研究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职属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43.

[8]王光花,李铭,李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质量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37-40.

[9]芩建旭,许雪溢.浅谈医学生医德教育[J].成功教育,2009,(2):136-137.

研究生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分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现状,形成促进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充分高质量就业的对策。方法对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覆盖的48个专业970余名2014届、2015届、2016届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现状及满意度调查。采用自拟调查问卷,对就业意向、求职技巧、自我评价三部分30题展开调查。以SWOT法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现状与影响因素。结果98%以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会从事本专业学位相关工作,78%以上毕业生期望在西部就业,求职心态关注点最集中在个人发展空间与工资待遇方面,80%毕业生认为自己可以胜任医务工作,与学院“立足西部,服务全国,投身国家发展战略”毕业生就业方向设计基本一致。结论以胜任力为切入点,可有效解决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就业过程中的问题。

【关键词】医教协同;临床医学;研究生就业;SWOT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课题(编号:201660)。

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在国家卫生事业和全民健康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国际医学教育组织(ACGME)强调过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服务性极强的学科,它培养的畢业生未来需要胜任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角色,不仅要求医学毕业生具有较好的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外[2],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3],能从自然、心理、社会因素等多维度对待健康、预防疾病和解除疾痛,培养相匹配的胜任力,才能满足深化医教协同培养改革机制下现代医生综合素质的高要求,让高校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表现出更优益的绩效。

一、临床医学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以四川大学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问卷分层设计,对2014届、2015届、2016届临床医学48个三级学科970余名研究生发放问卷970份,收回有效问卷970份。除人口统计学基本信息外,问卷由就业意向、求职技巧、自我评价三部分30题组成。硕士研究生定向生占比3%左右,博士研究生定向生占比19%左右,毕业后需要按照协议回原单位就业,其余打算毕业后直接就业或升学,就业指导工作必要且迫切,基本情况如表1:

1.就业意向分析

临床医学研究生基本上经历了8-11年以上的医学教育,对未来职业选择较为清晰,毕业后在医院就业的意愿非常强烈,他们对医生这一职业的满意度较高,对未来职业的发展目标较为明确。在就业去向方面,98.26%硕士研究生从事本专业学位相关工作,其中16.69%打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99.29%博士研究生从事本专业学位相关工作,毕业生就业去向与国家深化医教改革的战略方针设计基本吻合。(见表2、图1-2)。

在就业区域选择上,西部就业占78%以上,东部地区10%以上,中部地区5%。就业具体区域选择多元,由于70%生源来自西部,本土化的倾向较明显,研究生是西部高级人才的重要资源,西部地区因发展空间大、离家近,生活成本较低等优势也大获毕业生青睐,东部地区的吸引力反倒呈明显消减趋势,毕业生流向与学院“立足西部,服务全国,投身国家发展战略”就业方向设计一致。(见表4)。

2.求职心态分析

在择业考虑因素方面,看重未来职业发展平台带来的个人发展空间,期望供职在三甲以上公立医院,也不排斥优秀医药企业相关岗位。求职心态关注点最集中在个人发展空间与工资待遇方面,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6%和61%。对工作稳定性、单位规模和工作地点的考虑,分别占调查总数的58.2%、43%、37%左右。

3.就业竞争力自身评价

问卷中80%毕业生认为在胜任未来医务工作者的角色上不会感到担忧,职业认同感强,认为医务相关工作可实现自身价值。对职业长期发展最有效的是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等。毕业生对就业政策法规有一定了解,对就业工作相关流程熟悉,一般通过网站、导师、家人、用人单位网站媒介获取就业信息,认为新媒体平台对专场招聘信息提醒很有必要。部分毕业生认为领袖气质及组织能力培养还待加强,希望在求职礼仪及简历制作等环节得到针对性指导。

二、SWOT法分析就业质量影响因素

SWOT内外因分析法(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应用于职业生涯设计,具有直接高效的特点,可以帮助毕业生客观的分析自我与就业环境。华西医学教育起源于西学东渐的教会医院,1998年始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生人才教育一直在为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思考,迄今已经培养了19届专业学位毕业生,向全国各地输送了几千名医学专业高级人才。按照“立足西部,面向基层,投身国家发展战略”指导理念和学科专业特色,培养研究生胜任力,就业率年均保持在98%以上,高于国际认可的95%充分就业标准曲线。

1.医学规范性与前沿性为优势Strength

全国医科重点高校不论是从师资力量、科研投入还是保障机制上都倾注了大量特需,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首要责任人,且师生比多大于1,研究生在专业知识、临床技能,科研创新、独立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培养保障让其拥有更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国家深化医教协同改革进一步显示出其规范性与前沿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相同的时间内可同时获得“毕业证”、“学位证”、“医师资格证”和“规培结业证”,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双方的匹配度和满意度较高。

2.用人单位人才指标及不合适就业倾向导致劣势Weakness

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比例几近1:1,(下转161页)(上接26页)毕业后80%以上都将从事专科医生或相关高要求的医药工作,但是新中国自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研究生教育偏重于科研能力培养,高水平科研论文更是学校评奖评优和用人单位引进人才的重要指标。在有限的36个月内,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训要严格完成规定的工作并进行考核,在科研产出上与学术学位的有较大差距。另医师资格证考取周期长,毕业要求四证缺一不可,稍有差池均会错过良好的就业机会。国家深化医教协同改革的深意在于保证基层医务需求大缺口,研究生自身不合适的就业预期也会是当下就业难题。

3.政策支持和就业环境带来机遇Opportunity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支持并提供充足的经费,研究生临床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卫计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总则》和各相关学科细则的要求进行。從2002年起,学院对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进行大胆改革,修订培养方案,将研究生学位课程与规范化培训课程整合,减少学分压缩学时,研究生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前瞻性的科研工作,提高就业竞争力。学院70%以上生源来自西部地区,而西部经济发展人才需求量巨大,早期灌输服务基层的就业意识,学生扎根西部,个人职业发展与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空间更大。

4.日益扩大的招生规模与不断提高的人才需求矛盾迎来挑战Threat

高校日益扩大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意味着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中毕业人数还将大幅度上升,而目前医疗制度改革,三甲医院指标几近饱和,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医疗单位评审和企业自身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医师专业要求和职业素养都迎来了新的挑战,紧张的医患矛盾也是不得不面临的新问题,就业问题凸显。就业指导必须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新需求,而研究生自身更需不断掌握新知识,具备胜任力特征因素,适应新的环境变化。

三、提升临床医学毕业研究生就业胜任力的建议

1.建立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

我们分析比较大量典型医学生与一般医学生个体特征[7],借鉴美国西点军校人力研究成果及国内外医学教育理论,于2012年在高等教育领域首次提出构建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包括职业发展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个人特质、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成就导向和行动促进等[3]。模型中指明知识技能仅为冰山一角,仅占培养总目标25.87%;其他最重要的依次是职业发展、人际关系、个人特质和成功导向。就业指导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个体特性,培养医学生胜任特征群中的各项核心能力,才能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胜任特征模型随着医学教育发展不断发展完善,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关键作用。

2.构建个性化的胜任力培养模式

学院构建“辅导员”、“导师”、“优秀学长”就业三维辅导制,三者形成就业指导合力。专职辅导员负责规划督导及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在规划过程面临的实际问题;导师负责学生学业规划,技能培训及专业竞赛指导;优秀学长负责对学生在目标确立,学业规划等方面实施一对一的帮扶。三维辅导每月一次,以年级大会、座谈会、谈心谈话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针对研究生教育特点[8],学院大力搭建多科学交融,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交流平台,培育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德育实践平台,加强研究生人文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有计划、分阶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3.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体系建设

学校虽不在对毕业生具体就业进行调配,但是作为第三方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生涯指导必须要遵循研究生培养规律,根据不同学科和就业岗位的需求,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期达到就业指导良性循环。学校一方面需要建立毕业和用人单位数据库,实时更新就业数据,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及时发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另一方面应该整合学校、学院、学科、导师、辅导员资源形成合力构建一个全员全程育人就业指导体系,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水平,设置系统的职业测评和生涯指导课程,对毕业生进行个性化的求职礼仪与求职技巧培训、简历制作与模拟面试求职等。

华西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提供毕业生在社会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培养的毕业生以临床技能扎实、科研能力突出、胜任力强、综合素质高而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构建SWOT矩阵,提高医学生胜任力,进行适宜的生涯规划指导,毕业生在各自的专业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学院就业指导切实从初级的以实现工作安置为目标变成实现医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华西的经验和成果可以为其他院校提供有益的经验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晶晶闫志利.基于德国经验的职教师资“三维一体”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20):85-90.

[2]王文娟,马建霞.基于就业市场需求的我国情报人才培养探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6):27-32.

[3]翁铁慧.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26-28.

[4]吕雪,胡静,柳娜等.关于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调整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优化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6):108-109.

[5]斯特恩.医师职业素养测评.第1版.邓洪,熊婉,万学红,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75-191.

[6]裴光术,刘清才.提高研究生就业效率与质量的思考与建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107-109.

[7]万学红,张肇达,李甘地等.“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研究与在中国的实践.医学教育,2005,4(2):11-13.

[8]金蕾莅,熊义志,王丹.职业辅导在研究生就业中的普及、使用和效果[J].高等教育研究,2011(5).

作者简介:伍艳,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研究。

研究生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2、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室管理探讨

3、语用预设对高职高专口腔医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4、浅谈口腔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5、口腔医学院科教设备采购耗时及影响因素分析

6、口腔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7、关于新形势下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思考

8、浅析数字化背景下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9、对口腔医学生的审美教育管理研究

10、浅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11、五年制口腔医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12、口腔医学本科生创新实验基地建设与运行研究

13、OSCE在口腔医学临床技能考核中的应用

14、口腔医学专业课程教育体系的改革研究

15、文化自信与口腔医学人文素养培育路径

16、CanMEDS模型对口腔医学生能力培养的启示及应用实例分析

17、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四证合一”培养体系探讨

18、PBL教学模式在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9、中华口腔医学会西部临床科研基金项目管理成效与对策

20、口腔医学: 从“齿”开始, “齿”生相伴

21、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师徒制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研究

22、PBL教学在培养口腔医学专科生全科思维中的应用

2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24、运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创新型口腔医学人才

25、试论提高口腔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思考

26、3D打印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7、积极自我意象在口腔医学本科教育中的影响

28、研究性教学在口腔医学专科生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29、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优化口腔医学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30、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在口腔医学研究生过程管理中的初步探索

31、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32、基于微信的翻转课堂在高职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33、《口腔医学导论》在线考试实践与体会

34、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35、高职高专校企合作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36、口腔医学基础实验室系统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37、贯通融合课程设置模式在口腔医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38、浅谈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下的临床科研能力训练

39、三年制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改革实践

40、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研究

41、以就业为导向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42、医教协同改革背景下口腔医学本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43、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策略

44、生物陶瓷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45、专科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四位一体、理实融合”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

46、数字化背景下口腔医学课程改革的探索

47、本科生兼职班主任开展口腔医学三早教育的实践与成效

48、健康中国背景下应用型口腔医学本科人才的课程体系设计

49、浅析新医科背景下口腔医学专业教育发展

研究生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东省2010-2014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这一阶段总体规模增长趋缓,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结构调整明显;“文理”差距加大;专业学位科类发展差异显著。但是,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类型结构不够合理。应围绕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来优化学科结构,同时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的框架内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比重来调整类型结构。

关键词: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

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是指研究生教育中不同学科领域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的构成状态,反映着社会分工的横断面,规定着研究生培养的“品种”和规格。[1]科类结构不仅影响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合理性,更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自2010年开始强调着力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自此,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科类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拟以广东省2010-2014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为分析对象①,研究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在这一发展阶段的科类结构变化过程与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招生的科类结构变化

(一)总体规模增长趋缓,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结构调整明显

从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变化看,2010年全省共招生22240人,2014年共招生25955人,五年共增加了3715人,年均增长率3.4%。应当说,碩士研究生教育经过了大规模扩张,进入稳定增长阶段,结构调整开始成为发展的主题。

自從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后,教育部要求各招生单位每年要将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划出5%左右的比例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学位的规模越来越大。从表1可以看出,2014年广东省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规模11941人,比2010年的6525人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17%。与此同时,学术型硕士招生规模逐年下降,2014年比2010年减少了1701人,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专业学位在全日制硕士招生规模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2014年达到46.01%,比2010年增长了16.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34%。

(二)学术型硕士科类结构相对稳定,“文理”差距加大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原属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独立出来,成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即艺术学门类。为保持数据分类的一致性,本文的数据统计分析把2010年和2011年数据中原属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均独立出来归为艺术学门类。同时,由于军事学门类特殊性,其数据未纳入统计范围。

在2010年至2014年五年间,广东省学术型硕士招生总规模逐年下降,但各学科门类在总量上的排序变化很小。表2的数据显示,2010年12个学科门类的排序为(从多到少):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2011-2014年的排序均为: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哲学、历史学。所以,我们认为,这五年间,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科类结构保持了基本的相对稳定性。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一直是理科为主,长期以来理科规模均超过文科。我们按照习惯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和艺术学归为文科,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归为理科。从各学科所占比例来看(表3),在学术型硕士总规模整体下降的背景下,把2014年的数据与2010年相比较,理科除农学门类稍有下滑之外,其他三个门类所占比例均有所提高,理学提高1.8%,工学提高0.2%,医学提高1.5%;与此相反,文科除艺术学提高了0.1%,哲学持平之外,其他六个门类所占比例均呈下降趋势,经济学下降1.3%,法学下降0.3%,教育学下降0.4%,文学下降0.5%,历史学下降0.1%,管理学下降0.7%。2010年理科硕士招生人数占广东省学术型硕士总规模的61.6%,2014年进一步提高到64.8%,文科硕士招生人数则逐年下滑。文理学科比例有所失衡,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同时,从整个的规模比例来看,哲学、历史学、艺术学和农学均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地位。

(三)专业学位招生领域日益丰富,科类发展差异显著

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起,广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不仅总体规模大幅提高,招生的范围也不断拓宽,领域的设置上日益丰富,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的越来越紧密。2010年,广东省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只有18个,2014年广东省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领域的学位类别已涵盖了除出版、警务、军事、林业以外的35种专业学位类别,科类结构比较丰富。

但是,各个专业学位类别之间的结构比例和发展速度还是有较大差异。本文选取了2010-2014年均有招生的18个专业学位,对其招生数据进行统计。如表4和表5所示,工程、临床医学、工商管理等十个学位类别比较热门,五年总招生规模在千人以上。农业推广、体育、建筑学等八个专业学位则较为冷门,五年总招生规模在千人以下。特别是口腔医学、社会工作、公共卫生专业学位,近年来整个广东省的年均招生人数甚至不足50,总规模较低。

可以看出,工程、临床医学和工商管理在广东省专业学位教育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这三个类别在历年招生人数中所占比例超过60%;而兽医、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口腔医学、风景园林和建筑学所占比例较低。把2014年各专业学位所占比重与2010年相比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增长最快,提高了6.5%,农业推广提高2.9%,公共管理和会计提高2.3%,翻译提高1.9%,艺术提高1.3%,教育提高1.1%,体育和兽医提高0.1%;其他专业学位的比重均有所下降,特别是工商管理尤为突出,下降了近11%,其次是法律下降了3.3%,临床医学下降了2.5%。

二、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存在的问题

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是广东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面临的难题,也是制约广东发展后劲的重要瓶颈。之前广东可以依赖经济发展优势从全国吸引人才,但如今省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要靠外力培养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只有建设更高水平的本土研究生教育,尤其是面对和解决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根本性问题,才能为广东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充实的人才支撑。目前广东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学科结构和类型结构上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产业结构的构成及其变动往往作为人们考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关系的一种视角。”[2]从学科结构的布局上来看,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已涵盖了13个学科,基本上满足了产业结构的需求,但仍存在学科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不一致的现象。有学者将广东省专业学位涉及科类对应产业进行分类,发现硕士专业学位科类结构呈现“三二一”格局,与产业结构 “二三一”的比重排序不相吻合,专业学位科类结构布局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相关学科,对应第二、第一产业学科设置比例偏低。[3]而且,虽然工程硕士在广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上领先于其他学科,但部分急需高层次专门人才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应的工程硕士领域设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诸如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工程硕士领域尚未开发,广东省专业学位科类结构与工业经济发展诉求和工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仍有一定差距。[4]

(二)类型结构不够合理

如前文所述,2010-2014年间,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中的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学位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结构调整,专业学位在全日制硕士招生规模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2014年达到46.01%。而在2017年初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又提出了“十三五”期间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要达到研究生教育总规模的60%。因此,就广东而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规模还有待扩大,硕士研究生教育向应用型人才的战略转型还有一定空间。广东省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调整阶段,高新技术产业、新型支柱产业、传统支柱产业需求主要是具有职业背景的中高层应用型专门人才,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高專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是广东省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如今,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人才培养环节更加注重应用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当从两方面的思路出发:一方面是学科结构应围绕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调整优化,另一方面是类型结构应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的框架内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比重。

(一)学科结构:围绕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调整优化

“十三五”时期,广东依然面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经济发展动力急需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方式,急需通过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专门人才作支撑。因此,“十三五”时期,广东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应密切结合经济发展的现实,根据广东省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发展需求作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与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对接好,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支撑。广东省在“十三五”的一大动作就是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理工类大学建设,重点建设若干所办学基础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理工科大学。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调整应该以此为契机,引导全省高等学校主动适应广东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紧紧围绕全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需求,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因此,应结合广东省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要加大先进制造业理工类学科专业的比例,优化理工类学科的结构。大力扶持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积极培育急需的新兴专业,强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采用产学研联盟、国际合作等方式,重点加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物联网等领域的人才培养。

学科结构的布局固然要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也要有适应未来产业结构发展的预见性。现在“互联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新业态会不断产生,而且服务业的增长趋势会更明显。广东省“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要“实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计划,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工业和建筑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现代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健康养生、现代医疗、残疾康复、旅游休闲、文体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强化广州、深圳中心城市高端服务功能,建设华南地区服务中心。积极发展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培育龙头企业和服务平台”。这意味着未来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的文科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的經济增长。“在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硕士研究生教育不应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而应该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博士生教育以学术人才培养为主,硕士生教育则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5]因此,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从硕士研究生教育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转型来看,都应进一步加大应用型文科在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中的比重,但在培养模式上要贴近社会的需求。

(二)类型结构: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的框架内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比重

2017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将“探索构建高等教育分类体系”作为主要目标,并明确提出“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这对于指导“十三五”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来说具有指导性意义。随着国家“双一流”战略和“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实施,高校分类办学的条件与机会已经成熟。因此,对于广东省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该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的框架内进行考量和设计。

目前,广东省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在全国的地位远远落后于其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在全国的地位,把研究生教育规模提高到一个与经济和人口相匹配的水平是现实发展所需。而基于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大方针,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规模是发展广东省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就业质量不断提升,考生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热情也日益提高。广东作为一个全国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应积极地拓展研究生尤其是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充分发挥教育的人才储备功能,为广东省的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大量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本文对2010-2014年五年间教育部下达的硕士招生计划进行统计时发现,广东省内三所中央部委属高校的专业学位计划占了整个广东省内高校招生计划总数的48%,而省内的地方高校所占招生计划较为紧缺。未来几年,应借广东省大力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积极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之机,积极扩大这两类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使这些高校在满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上能作出更多贡献,也使更多的学生各尽其才、各尽其能。

注释:

①本文的统计结果均根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数据整理所得。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69.

[2]胡建华.我国高等教育扩张中的科类结构变化分析[J].教育研究,2009(11):20-26.

[3][4]吴开俊,王一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切性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教育研究,2013(2):97-104.

[5]李立国,詹宏毅.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结构变化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20-24.

(责任编辑钟嘉仪)

上一篇:检验科医学论文下一篇:医学生实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