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护理论文范文

2023-05-15

妊娠期糖尿病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妊娠期糖尿病主要是指在妊娠期间发生或首次被发现的糖代谢异常症状,其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本文通过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对母婴健康的影响及危害,总结了妊娠期糖尿病及早防疗方法,寄希望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并发症 血糖控制 危害及防治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发生的糖尿病,通常发生于妊娠期的中、晚期,并伴有明显的代谢改变,其发生率为1%~14%。GDM可给母体及胎儿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孕产妇及胎婴儿患病率和病死率将明显上升,产妇及其后代远期患病率也将上升。其影响主要是由于对妊娠期糖尿病漏诊或确诊晚,得不到满意治疗导致。妊娠期糖尿病可增加自然流产发生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羊水过多等 ,也增加了巨大儿、胎儿发育异常、胎儿宫内窘迫、死胎、死产发生率。并使新生儿易发生低血糖症、高胆红素血症,呼吸窘迫综合征、红细胞增多症等。如果不及时进行诊治,产妇及新生儿远期罹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将明显增加。所以及早诊断与控制血糖是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关键。

1 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

1.1 妊娠期糖尿病对孕妇的危害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皮肤、泌尿系统感染、产后出血危险性高,易发生羊水过多、妊高征、巨大儿、胎儿畸形及死胎,而新生儿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窒息、低血糖、低血钙及红细胞增多症等。妊高征虽然随着年龄和体重变化,但控制年龄和体重因素后仍与血糖浓度有关。急性孕期并发症如妊高征和先兆子痫等。同时巨大儿母亲也面临着手术分娩的危险,孕妇手术分娩危险性高。

1.2 妊娠期糖尿病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危害

巨大儿、胎儿畸形及死胎新生儿发病率高,GDM越严重,新生儿病率越高,同时血糖控制好不好与新生儿病率有密切的关系。新生儿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呼吸窘迫综合征、窒息、及红细胞增多症等。新生儿低血糖症与巨大儿的发生相平行,与高胰岛素血症有关。母体血糖越高,新生儿低血糖发生越多。另外,糖尿病严重、血糖控制不良及巨大儿均可以使新生儿病率上升。

2 妊娠期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

2.1 妊娠期糖尿病的预防

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妊娠期胰岛素分泌相对减少,抗胰岛素激素分泌增加导致两者比例失衡,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受体缺陷,胰岛素信号系统调节失控等因素有关。所以应进行糖筛查的预防工作。由于胎盘分泌的各种对抗胰岛素激素于24~28周时快速上升, 32~34周达到高峰,所致胰岛素拮抗分别变得明显和极其明显,所以孕期常规血糖筛查时间定为24~28周,此阶段筛查异常能及时做出GDM诊断有利于临床处理。如该筛查正常但又有糖尿病高危因素存在,应在32~34周再复查。

2.2 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治疗方案应个体化加综合措施,包括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胰岛素治疗,不宜用口服降糖药,因其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畸形及低血糖等。

饮食控制饮食控制是治疗GDM的主要方法,应兼顾母儿双方,既保证胎儿营养,又防止餐后高血糖,避免饥饿性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对体质量正常者,热量摄入为每天125kJ/kg体质量,超体质量孕妇每天100kJ/kg体质量,中等肥胖为50 kJ/kg体质量,其中糖类占40%,蛋白质占20%,脂肪占40%[3]。为防止餐后高糖血症,建议少量多餐,正规控制饮食3~5天,行血糖轮廓试验,如空腹血糖及零点血糖≥5.6mmol/L,餐后血糖≥6.7 mmol/L,应行胰岛素治疗。

运动锻炼 锻炼对GDM的治疗甚为重要。可使葡萄糖进入肌肉、脂肪组织,增加对胰岛素的反应,增强细胞内糖代谢,从而降低血糖,减少餐前胰岛素用量。运动量不宜太大,一般使心率保持在120次/min以内,运动时间不宜太长,一般20~30min,选择比较有节奏的运动,如散步等。

胰岛素治疗 饮食及运动治疗无效者,可行胰岛素治疗,其能降低血糖,恢复β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分泌,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因GDM餐后高糖血症较空腹多见,故多选用中、短效胰岛素。用量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孕期也有区别,一般初次推荐量为0·7μ/kg体质量,为防止不良反应,初次使用量约为计算量的1/3~1/2。并根据复查血糖轮廓调节餐前胰岛素用量。一般可控制血糖达良好水平。

产科处理 GDM胎儿肺成熟较孕周晚,只要病情稳定,应尽可能维持近足月。可通过监测雌二醇、做羊水振荡泡沫试验来了解胎肺成熟状态。一旦胎肺成熟即应着手分娩。这样既可避免医源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又可防止突然胎死宫内。同时在孕期应积极控制血糖,减少巨大儿的发生,从而降低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病情不稳定,对母儿影响大者,需争取时间分娩,必要时羊膜腔注入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分娩方式:除有产科剖宫产指征外均可经阴道分娩。GDM孕妇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是必要的,可减少母儿并发症。因为分娩后胰岛素突降,故近分娩期避免使用长效胰岛素,同时应监测血糖、尿糖,以调整胰岛素用量。

早期正确诊断和处理GDM有助于减少巨大儿、羊水过多及妊高征发生,降低手术产率,减低新生儿并发症及其他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关键。另外,由于GDM的孕妇有50%的风险会发生糖尿病,这些潜在的孕前糖尿病病人,应及早努力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50.

[2] 李大慈.妊娠期糖尿病[J].中国实用妇科杂志,1993,9(5):262.

[3] 乐杰.妇产科学[M].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0.

妊娠期糖尿病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之间,在妇产科收治的184例妊娠期糖尿病住院孕产妇。其中:对照组孕产妇92例,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9.0±2.4)岁;初产妇58例,经产妇34例;妊娠周期21~40周之间,平均(24.5±1.3)周。观察组孕产妇92例,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9.8±2.1)岁;初产妇55例,经产妇37例;妊娠周期21~40周,平均(24.6±0.8)周。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孕产妇应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即对孕产妇实施妇产科一般性的晚期妊娠护理,如药物护理、体征检查以及简单的心理疏导和运动指导等。

1.2.2观察组给予孕产妇应用早期护理进行干预。即孕产妇在确诊妊娠期糖尿病后立即予以相应的临床护理。包括:①加强胰岛素治疗护理;②增加血糖及体征监测的次数;③加强孕产妇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④制定科学、严格、合理的饮食计划,增强饮食护理控制;⑤指导孕产妇进行科学、适当的产前运动等。

1.3统计方法

通过SPSS16.0软件对两组孕产妇的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若P<0.05则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孕产妇的妊娠结局分析

经过临床护理,观察组孕产妇中正常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孕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新生儿并发症情况分析

经过临床护理,新生儿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快速改变,使得妊娠期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并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3] 。临床研究证实,对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治重点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以便更好的控制患者血糖,减少产妇及新生儿的并发症[4,5] 。因此,临床上应该加强对妊娠期糖尿病的早期护理干预。该临床研究显示,经过临床护理,观察组孕产妇中正常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孕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早期护理产妇的新生儿在窒息、呼吸窘迫、畸形、巨大儿以及肺炎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10.87%)也显著低于常规护理产妇的新生儿(51.09%),各项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应用早期护理干预进行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的诊治,能够有效控制孕产妇的血糖水平,提高自然分娩率,改善妊娠结局,从而更好的降低新生儿的并发症率,确保产妇以及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安全。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将早期护理应用于妊娠期糖尿病对孕产妇妊娠结局的临床影响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妇产科住院部接收的184例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依据数字表法将孕产妇实施分组护理干预,对照组孕产妇(92例)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孕产妇(92例)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并统计、对比和分析两组孕产妇的临床护理情况。结果 经过临床护理,观察组孕产妇中正常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孕产妇,新生儿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的临床诊疗中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其症状缓解迅速,临床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理想科学的临床护理方法。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早期护理,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冬梅.早期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4,12(24):118-119.

[2] 刘轩.早期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2):347-348.

[3] 邹丹,金丰梅.早期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3,12(3):12-14.

[4] 万琼丽.早期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2014,6(26):152-153.

妊娠期糖尿病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接治的82例妊娠糖尿病患者纳入该研究中, 所有均通过血生化检查确诊,符合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2]。 年龄25~37岁, 平均年龄(28.2±2.5)岁;初产妇34例,经产妇7例;孕周31~39周,平均孕周(35.2±1.4)周。 根据临床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循证组和参照组,均为41例,在患者的信息、孕周、病情、治疗方式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开展此项对比研究。

1.2方法

1.2.1参照组该组患者均在积极对症治疗基础上实施常规专科护理,包括病情观察和体征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尿糖、血压、心率等体征,同时指导患者应用常规胰岛素,并进行饮食的调整,控制好血糖水平;还应做好皮肤、口腔等清洁护理;对胎心、胎动情况予以监测,对胎儿宫内活动情况予以评估,在分娩阶段应加强产程护理和胎心监测,做好各项救治准备。

1.2.2循证组该组患者在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循序护理,具体操作:(1)组建循证小组:创建由内科及产科护师、护士组成的循证小组,对相关人员进行循证护理的系统培训, 讲解循证护理的相关知识及技巧, 对GMD有关知识及护理需要予以指导。 (2)明确循证问题:根据患者病情、病程、血糖监测及日常巡房中患者提出的需求,开展依据循证工作,明确相关问题,具体包括:1妊娠糖尿病潜在的危险因素会让患者产生焦虑、抑郁、 恐惧等心理。 2患者不仅要有效控制血糖,以免血糖水平过高引起胎儿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同时,要密切注意胎儿营养情况。3GDM易引发高血压病灶,而累及到胎儿。 4新生儿分娩后易发生低血糖、呼吸窘迫等情况。 基于此,要开展饮食、心理、运动、用药、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护理工作。 (3)循证依据查找:依照明确的问题,结合患者实际病灶,对相关依据的真实度予以评价,再查阅相关临床资料,然后结合临床知识、临床实践情况及患者病情,制定科学、系统的护理措施。 (4)循证护理开展:1心理护理。 由于GDM带来的不适,以及担心对胎儿影响,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不安、紧张等负性情绪, 循证小组成员应及时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干预, 以消除这些负性情绪,增强患者树立治疗及分娩信心,提高其临床依从性, 同时主治医生需向患者系统详细的讲解GDM相关知识。 每周需通过电话、网络等开展随访, 解答患者疑问,增强患者自我护理意识。 2饮食干预。 循证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结合其体质量、口味等情况制定个体化饮食谱。 告知患者须严格按照既定饮食谱进食,严格按照患者孕周、日活动量等计算每日摄入热量,科学配比碳水化合物、脂肪、膳食纤维等, 少食高盐、高糖、高脂类食物。 鼓励患者少食多餐,在正常3餐后可适当加一餐, 每次加餐的热量为日热量的30%。3运动指导。 指导患者选择相对舒缓、轻柔的有氧运动, 运动量通常是维持心率在120次/min之内,比如:散步、孕妇操,此外适当增加肢体运动,20 min/次, 以改善患者的机体代谢,每日运动时间控制在30 min, 宜在餐后30~60 min进行,考虑患者实际情况,避免出现低血糖、 子宫收缩等情况。 如存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先兆流产等情况则不应进行运动。 4胰岛素应用指导,一方面要科学计算用量,对患者空腹体质量予以测量。 另一方面,要观察尿糖,预估胰岛素的用量。 在妊娠早期往往会出现低血糖, 因而胰岛素用量控制在非孕期的70%;伴随孕周增加,机体内的抗胰岛素分泌物增加,需增加用量。 在饭前30 min,进行皮下注射。 要选定正确注射位,同时要详细告知患者胰岛素效用、使用方法、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5血糖及胎心检测,每日晨起要进行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3.3~5.3 mmol/L、餐后2 h血糖4.4~6.7 mmol/L及临睡前血糖监测4.4~6.7 mmol/L。 倘若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 那么营养师需要对饮食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并指导患者的食物搭配,如仍未取得良好效果, 则由临床医生给予适量胰岛素予以治疗。 此外,要对胎动予以密切监测,指导患者每日在固定时点检测胎动,告知患者识别胎动异常,并指导相应的处理方法。

1.3观察指标

密切观察并记录两组护理前后的空腹血糖(GLU)、 餐后2 h血糖(2h PG)及临睡前血糖等变化情况;通常, 掌握两组的。

1.4统计方法

该研究资料均通过SPSS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通过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对比

在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均得到一定改善, 循证组控制效果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两组母婴围产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在围产期循证组孕妇未出现高血压、感染、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新生儿也未出现并发症,参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感染, 通过对症治疗治愈,2例新生儿出现低血糖,1例窒息。 两组母婴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循证护理是当前临床上一种新型护理方式, 是基于循证医学对临床专家的科研、 患者需求及既有资源予以结合,获取最佳证据过程的一个实践性活动[3]。 在开展循证护理中,要充分发挥理性思维,有效调动不同专业、层次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自身优势得以发挥,可发挥提升综合素质的效用。 具体而言,不但要在既有护理理论下开展常规专科护理, 还要基于循证护理进行改进[4,5]。 现阶段,循证护理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 循证护理须根据既有问题,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予以分析。 GDM患者的循证护理中的问题主要是心理、饮食、用药、运动、并发症预防等方面。 该研究中,基于上述问题找寻相应循证支持, 并查阅相关文献, 并对文献的严密性、科学性,及其结论的客观性、可靠性、可行性予以系统分析, 把最终得到的结论应用到实际护理中, 制订出科学的、合理的护理方案。 循证组患者在护理后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处于正常范围,整体控制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的参照组, 且两组母婴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而言,循证护理有助于改善和控制GDM患者的血糖,缓解临床病症,预防和减小围产期母婴并发症发生,提高妊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实践。

摘要:目的 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予以深入探讨。方法 将2015年2月—2016年2月该院接治的82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临床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循证组和参照组,每组41例;参照组实施常规专科护理,循证组实施循证护理,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及妊娠结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实施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血糖均得到一定改善,循证组控制效果更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围产期母婴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和稳定孕期血糖水平,减少母婴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和提升妊娠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循证护理,妊娠期糖尿病,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燕.循证护理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河南医学研究,2015(2):156-157.

[2] 邱益娟,李焕珍,王莉,等.循证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18):202-204.

[3] 胡俊.妊娠期糖尿病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0):2393-2394.

[4] 郑晖,卢美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的循证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3(30):77-78.

妊娠期糖尿病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0 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选取自2012 年1 月—2015 年1 月。所有产妇均经过B超检查确定为单胎, 且经血糖检测被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 经产妇及产妇家属知情同意, 将这100 例产妇纳入此次研究的病例中。 该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采取数字抽签法进行分组, 分为各有50 例产妇的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中, 产妇的年龄分布于25~3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0.17±3.92) 岁, 其中41 例产妇为初产妇, 9 例产妇为经产妇;观察组中, 产妇的年龄分布于25~37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0.21±3.93) 岁, 其中42例产妇为初产妇, 8 例产妇为经产妇。 两组就临床资料进行比较,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进行对照研究。

1.2 诊断方法

产妇在血糖检测前8 h开始禁食, 检查期间保持安静坐姿, 禁止吸烟;检查时, 产妇在5 min内服用完300m L的葡萄糖溶液;采集产妇静脉血置入盛有氟化钠溶液的试管中, 并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对血糖进行测定;分别在产妇服糖后的1 h、2 h、3 h进行血糖检测, 正常值应为5.1 mmol/L、10.0 mmol/L、8.5 mmol/L左右, 如产妇的任意2 项血糖值高于正常值, 即为妊娠期糖尿病[5]。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被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宫内胎儿为单胎;初中以上文化水平, 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临床资料完整, 且对该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不全产妇;免疫缺陷综合征产妇;肿瘤产妇;精神障碍产妇;凝血功能障碍产妇;高血压产妇;先兆流产或早产产妇;临床资料不完整产妇。

1.4 方法

对照组产妇施行常规护理干预, 在产妇入院后对其病情进行评估, 为产妇建立静脉输液通道, 并对其进行各项常规检查;病房应保持良好的通风, 空气应保持新鲜;定时为产妇更换床单被褥, 并对其并发症进行护理。

观察组产妇施行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 (1) 病情观察:对产妇的病情进行密切的观察, 对子宫内胚胎的发育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护, 一旦发现异常, 应立即告知医生采取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 (2) 心理护理:与产妇进行积极的沟通, 根据产妇的心理状态, 对产妇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并引用一些成功的病例, 告知产妇无痛分娩的应用效果, 使产妇消除其内心对于分娩的恐惧, 积极面对分娩。 (3) 健康教育:为产妇及其家属讲解与血糖控制相关的知识, 并为其耐心讲解妊娠期需要注意的事项。 为产妇讲解育儿知识、正确的哺乳方法以及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使产妇提前适应母亲的角色, 有利于产妇分娩后顺利完成人生角色的转换。 (4) 饮食护理: 产妇应尽量食用营养丰富且含糖量低的食物, 多食用高纤维食物, 定时进行钙、铁元素的补充, 避免营养不良, 少食多餐,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5) 运动护理:产妇可在妊娠期进行适当的运动, 如饭后散步、瑜伽等, 在运动过程中家属应陪伴在旁。 (6) 药物护理:对产妇的血糖进行严密的监测, 如产妇血糖控制不佳, 可适当使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对产妇的血糖进行控制。 (7) 病房护理:产妇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卧床休息时间, 病房内应保持整洁干净, 光线应柔和, 护理人员在病房内进行操作时, 动作应注意保持轻缓。 (8) 产后护理:在产妇分娩后, 对产妇进行密切的监护, 对产妇子宫收缩情况和宫底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 对产妇的血糖进行密切的监测。 一旦产妇阴道内出现流血, 应立即对流血情况进行评估和判断, 如出血增多, 应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及时的止血。

1.5 观察指标

对产妇分娩后的血糖情况进行观察, 并对妊娠结局进行观察。 产妇不利结局主要包括高血压、感染、剖宫产、早产。 新生儿Apgar评分共有5 个项目, 总分为10 分, 分值越高, 代表新生儿情况越良好, 分值在7~10分, 代表新生儿情况基本正常, 低于4 分, 代表新生儿身体健康方面存在缺陷。 Apgar评分在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进行评估, 如新生儿得分过低, 在出生5 min后进行二次评估, 二次评估得分过低, 应对新生儿进行急救。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表示为n (%) , 进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 (±s) , 进行t检验。 以P<0.05 表示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控制情况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 产后观察组产妇的血糖控制情况明显更优 (P<0.05) 。 见表1。

2.2 产妇妊娠结局对比

产妇妊娠结局方面, 观察组产妇的高血压发生率、感染发生率、早产发生率、剖宫产率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 (P<0.05) 。 见表2。

2.3 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

新生儿结局方面, 观察组的Apgar评分较之对照组明显更优 (P<0.05) 。 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类疾病, 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异常引起的[6]。 妊娠期是一个特殊的生理时期, 产妇的身体机能有所改变, 其机体内分泌和代谢出现异常, 加上孕期大量的营养补充, 容易引发妊娠期糖尿病[7]。 妊娠期糖尿病的孕产妇可能会合并多种并发症, 如高血压、感染、早产以及难产[8]。 有关研究表明, 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娩出的新生儿与正常孕产妇娩出的新生儿相比, 其新生儿不利结局的发生率明显增高[9]。 新生儿不利结局主要包括巨大儿、死胎、窒息、胎儿畸形等。 由于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血糖较高, 大量的葡萄糖通过胎盘被胎儿吸收, 使胎儿的胰腺 β 细胞大量增生, 胰岛素分泌增多[10]。 胎儿的生长发育与胰岛素具有密切的关系, 胰岛素分泌增多, 可能会使胎儿发育过快, 体积过大, 容易娩出巨大儿[11]。 因此, 在围产期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进行血糖的控制, 对减少妊娠不利结局的发生,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中, 观察组产妇的血糖控制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更优 (P<0.05) , 这说明在妊娠期对糖尿病产妇采取有效的血糖控制措施, 可以有效控制产妇的血糖。 对照组产妇高血压发生率为36%, 感染发生率为16%, 早产发生率为32%, 均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0%、0%、8% (P<0.05) , 这说明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免疫功能下降, 其免疫力减弱, 容易发生感染, 且由于母体情况的不够稳定, 如不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产妇容易娩下早产儿。 由于并发症的复杂性, 产妇往往会出现难产, 其分娩时的难度增加, 导致剖宫产的比例增加, 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产妇的剖宫产率为64%, 远远高于观察组产妇的26% (P<0.05) , 这说明在产前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对其血糖进行有效的控制, 能够有效减少妊娠不利结局的发生, 有效改善妊娠预后。

由于母体的代谢出现异常, 母体血液中血糖含量过高, 血液黏稠度较高, 酸碱平衡被打破, 胎儿容易发生酸中毒, 导致子宫内发生缺氧反应, 进一步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严重时甚至会使胎儿在子宫内发生死亡[12]。 有关研究结果表明, 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血糖进行控制, 能够有效减少胎儿的异常情况发生[13]。 该研究中, 采用Apgar评分对新生儿的情况进行评价, 对照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为 (7.2±1.1) 分, 观察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为 (8.6±1.5) 分, 观察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优 (P<0.05) 。 Apgar正常范围为7~10分, 观察组新生儿基本在正常范围内, 这说明在妊娠期对糖尿病产妇进行血糖控制具有可行性, 有利于新生儿的身体发育, 为新生儿将来的茁壮成长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 在产前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施行综合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减少不利妊娠结局的发生, 有利于产妇产后身体恢复和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选取自2012年1月—2015年1月。采取数字抽签法进行分组, 分为各有50例产妇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产妇施行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产妇施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产后两组产妇的血糖控制情况、妊娠不利结局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产后观察组产妇的血糖控制情况明显更优 (P<0.05) 。产妇妊娠结局方面, 观察组产妇的高血压发生率、感染发生率、早产发生率、剖宫产率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 (P<0.05) 。新生儿结局方面, 观察组的Apgar评分较之对照组明显更优 (P<0.05) 。结论 在产前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施行综合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减少不利妊娠结局的发生, 有利于实现优生优育。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综合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Coustan DR, Lowe LP, Metzger BE.The Hyperglycemia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 (HAPO) study:paving the way for new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10, 202 (12) :654.

[2] Anderberg E, Kallen K, Berntorp K.The impact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on pregnancy outcome comparing different cut-off criteria for abnormal glucose tolerance[J].Acta Obstetricia Et Gynecologica Scandinavica, 2010, 89 (12) :1532-1537.

[3] 何兰芳, 赖佳佳, 张君, 等.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妊娠结局的护理干预的意义[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 34 (5) :160-162.

[4] 胡艳粉, 李领侠, 张莹, 等.综合护理干预对我国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围生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31 (2) :143-150.

[5] 陈艳芝.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及围产儿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5) :84-85, 86.

[6] Hjelm K, Bard K, Apelqvist J, et al.Gestational diabetes:Prospective interview-study of the developing beliefs about health, illness and health care in migrant women[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012, 21 (21/22) :3244-3256.

[7] 柏碧玲, 黄线.护理干预对5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0, 31 (24) :4184.

[8] 李明, 徐胜男.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护理干预对孕妇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17 (16) :53.

[9] 郑理萍.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J].中外医疗, 2011, 30 (14) :154-155.

[10] 董拉云.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母婴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 34 (6) :158-159.

[11] 林丽萍, 何海珍, 赵礼香, 等.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及围生儿结局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21) :33-34.

[12] 何先红, 刘萍, 张晓旭, 等.妊娠期糖尿病护理干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5, 34 (4) :72-74.

妊娠期糖尿病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自2013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96例确诊为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探讨观察对象, 所选组患者中年龄在22~3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28±3.01) 岁;有43例为初经产,有53例为经产;体重在59~77 kg之间 ,平均(62.86±3.56)kg ;文化程度在初中与高中之间的33例,大专以上的63例;两组患者中年龄体重和经产情况以及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96例患者在行剖宫产手术后 , 全部对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为:在心理护理方面,要针对患者,常会有心理压力较大,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就要及时认真地对患者提供心理疏导, 主动和患者交谈向患者能介绍糖尿病知识,正确认识该病。 教导患者控制血糖的方法和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饮食护理方面,要根据患者手术后机体恢复的状况,依据个体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要体现和保持“两高一低”的饮食原则,即坚持高蛋白高维生素和低脂肪。 同时要做到少食多餐,多食粗纤维食品[2,3]。 在药物护理方面 ,要注意密切关注患者血糖指标变化, 并要根据血糖的情况变化,对患者的饮食和胰岛素的使用剂量,做出及时调整。 另外,要注意预防感染,严格按程序无菌操作。 要注意观察患者体征和术口变化,同时要保持阴道清洁, 坚持2次/d擦洗阴道。

1.3观察指标

观察的指标应包括:血糖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胰岛素使用量;参照生活质量评定量表(ADL) 以及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改善情况进行评价。

1.4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

2结果

2.1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指标及胰岛素用量

患者护理后空腹和餐后血糖指分别为(5.96±0.81)、 (7.32±1.06)mmol/L,较护理前发生显著改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护理前后ADL和SAS改善情况

患者护理前: ADL评分为(36.02±5.86)分、SAS评分为(56.89±4.16)分;患者护理前经护理后:ADL与SAS评分情况大为改善, ADL评分为(63.69±6.56)分、SAS评分为(33.26±5.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 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进行妊娠期和分娩期,以及产褥期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有效稳定患者血糖, 从而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护理满意度的提高有着明显的效果。

在临床中高血糖对母婴健康影响严重, 它对剖宫产手术切口的愈合的不利作用, 还使得手术的风险增大[3,4]。 而另一方面,手术创伤又会使糖尿病代谢紊乱加重,因此,对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术后护理,意义就更显重要。 要注意控制患者血糖和避免和预防感染,继而使患者的负面情绪及心理得以排解和改善, 达到促进其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的宗旨[5]。 该探讨分析中针对该院确诊并收治的96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探讨观察对象,在行剖宫产手术后,全部对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显示,患者的血糖指标及胰岛素用量,与护理前相比都发生明显变化,说明在手术后为患者量身定制科学饮食计划,期间密切观测其生命体征、血糖指标, 都发挥了重要的效果。

同时,结果还表明:护理后患者的ADL和SAS指标分别为(36.02±5.86)分、SAS评分为(56.89±4.16)分, 也都较护理前发生明显变化, 亦即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也都得到了有效改善。 这些都与术后所采用的综合护理有密切的关系。

总之,对娠期糖尿病剖宫产术后患者,运用综合护理能有效稳定患者血糖, 能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和观察对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术后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自2013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96例确诊为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探讨观察对象,在行剖宫产手术后,全部对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同时,对他们护理前后的血糖指标,胰岛素用量等情况,以及ADL和SAS评分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患者护理后空腹和餐后血糖指分别为(5.96±0.81)、(7.32±1.06)mmol/L,较护理前发生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护理前经护理后:ADL与SAS评分分别为(63.69±6.56)、(33.26±5.71)分,较护理前情况大为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娠期糖尿病剖宫产术后患者,运用综合护理能有效稳定患者血糖,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效果良好。

上一篇:高血压护理论文下一篇:糖尿病管理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