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2023-05-20

中医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医医院作为中医学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对于发挥中医药传统优势、坚持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体现中医医院基本特征、提高核心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推动中医医院的文化建设值得我们深入的思索与实践。本文通过探讨医院文化的内涵及作用,结合医院文化建设的历程,介绍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实践措施及各项建设成效,为医院文化建设的变革与创新提出建设性思路。

关键词:中医医院;文化建设;思索;实践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医医院全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丰富了中医医院的管理内涵,推动了中医医院的管理变革,更重要的是更新了传统的中医管理理念,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成为推动中医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振兴中医的必由之路,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人传承创新义不容辞的职责,笔者结合医院工作實践就如何加强中医医院的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思考。

一、坚定中医药文化建设信念是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方向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积淀,中医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支撑。

(一)必须认识到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院全面发展的基础现代中医院的管理参与市场竞争,参与健康服务,已不仅仅是医疗服务市场份额的竞争,更是中西医之间、中医与中医之间、国内外医疗服务行业之间的医院文化的深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竞争。尤其是在废止中医的喧嚣声中,中医人应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统一振兴中医的坚强信念,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体现中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提高中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要求,让中医药文化在全世界绽放光彩。

(二)必须坚持突出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基本原则。中医医院的文化建设旨在突出体现中医药特色,医院的文化建设应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在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促进发展中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坚持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与融合时代文化特征的统一 ;坚持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的统一;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医院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 ;坚持医院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统一。

(三)必须明确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目标。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目标应根据医院工作的总目标来设立,围绕建设全院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服务理念,营造严谨务实的传承氛围,以德取才的人才氛围,钻研奋发的学习氛围,和谐愉悦的人际氛围,视野开阔的创新氛围扎实开展工作。通过全院的共同努力,基本达到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基础得以扎实巩固,文化建设的制度得以规范,文化建设的内涵得以拓展,文化建设的水平处于同行业的领先地位,为医院的改革、发展与稳定提供文化推动力。

二、明确建设内容是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弘扬中医传统,建设医院和谐文化。弘扬中医药文化、建设医院和谐文化是关系到医院能否和谐发展的关键,医院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应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扬毫不利己、先人后己、技术精益求精、爱院爱患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精神,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积极开展“和谐科室”建设和“争当医德标兵”的活动,扎实推进和谐医院的建设。

(二)严格行为规范,建设医院行为文化。在医院行为文化建设中,通过建章立制、教育培训、树立典型、督查考核等来着重加强管理行为、诊疗行为、言语仪态、教学传承、同道相处、特定礼仪六大规范建设,形成医院行为规范建设体系。

(三)传承杏林精粹,建设医院诊疗文化。在中医药诊疗文化建设中,应以教学为基础,夯实中医药人员的理论功底 ;以中医药诊疗规范为准则,养成从业人员的严谨操作规范 ;以精湛的医技为要求,培养中医药人员高超的诊疗技能,以师承为模式,使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绽放光彩 ;以特色为目标,突现中医药的诊疗特色品牌在健康服务中的生命力 ;以创新为动力,激发中医药人员发扬光大中医药文化的创新热情。

(四)坚持科教兴院,建设医院科技文化。在建设医院科技文化的进程中,应贯彻科教兴院的原则,通过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来发挥中医药人员的主体作用 ;通过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传承创新的建设途径,把继承祖国传统优秀医学文化、吸收世界先进医学文化、借鉴其他科学成就和创新现代中医药技术结合起来 ;通过规划设计、制度保证、经费保障、技能竞赛、学术交流、成果展示、传承创新、激励先进等工作的强化,努力营造尊重科学、尊重创新的学术氛围,不断加快中医药科技建设的步伐。

三、结语

医院文化是医院跳动不息的脉搏,其间流淌着凝练升华的思想体系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它维系着医院蓬勃不息的生命力,鼓舞着医院走过昨日的成就,迎接今天的挑战,迈向明天的辉煌。50 年沧桑变迁,50 年风雨征程。一代又一代朝气蓬勃的龙医人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将中医药深厚的文化宝藏,凝结成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我院将始终秉承中医为主体的办院方向,胸怀百姓,薪火传承,志存高远,大医精诚,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突破,将医院文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李海英.从文化认同看中医发展.中医药文化,2010(2):19~22.

[2]李国华.对医院文化建设的思考.医学与哲学,1995,16(7): 372~376.

[3]孔向红,黄素雅,张淼洪.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促进医院健康发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12):758~760.

中医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中医药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中医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激活被“抑制表达”的中医药文化基因,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发挥中医药传统文化强大的育人功效和优势,创新高校德育实践。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医药文化;建设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对“课程思政”的精辟阐述和科学概括,同时也对高校各门专业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医药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中医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传承中医药文化之“德”,激活被“抑制表达”的中医药文化基因,可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自信,筑牢中医思维,进而全面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

一、现状

在国外,很多医学高校采用“全人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德育素质。“全人教育”由美国的隆·米勒(Ron Miller)首次提出,它的培养目标为: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1]。简言之,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

对国内而言,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2],表现在教育理念上,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在队伍建设上,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有待提升,在人才培养上,各门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3]。归根结底是“全课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和大思政教育体系没有树立起来,因而不能及时、有效、润物无声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达给学生。

二、做法

(一)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蕴含的德育资源

中医药文化“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构建了中医药文化之遗传基因,控制着中医药文化之传承发展[4],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在论证实践的基础上,筛选2—3门前期工作基础好的中医经典课程开展试点(《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等)研究,挖掘中医药理论、方剂、药石、名医名家背后的故事、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润物无声地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修筑起一座思想上的“承重墙”[5],传承、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同时及时梳理、总结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由点及面推广延伸至更多课程。

(二)逐步构建“全课程、全员、全方位”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1.统筹规划部署、制定实施方案。学院承担起“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从战略高度和全面把控上为改革保驾护航。如在课程建设、课程组织实施、教学大纲、实施方案、教材编写等重要教学文件中设置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现“价值引领”;在学情分析、第二课堂中发挥隐性育人作用。

2.强化教学设计、突出课堂育德。通过集中备课、教学观摩、强化教学设计等方式,集体挖掘、利用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注重课堂互动,带领学生回顾历史、感知现实、体悟价值,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

3.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探索角色体验、情感模拟、翻转课堂等教法,引导大学生通过体验式思考,实现理性认知、情感共鸣与行为认同;依托线上慕课形式开设《品掌故,话中医》课程,介绍中医掌故、名言、警句,宣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将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作为重点,纳入听课、督导等“育德效果”评价中。

4.提升师资水平、树立育德典型。举办“教学设计大赛”,从知识、能力、情感等维度设定教学目标,且思政教育作为情感目标之一列入计分标准,以此引导广大教师以“隐形嵌入”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融入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树立、宣传育德典型,如李具双老师,结合《医古文》课程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通过实例讲解、事实分析,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导向与激励作用,如此以点带面,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先进经验。

5.拓展“第二课堂”、夯实制度保障。成立“人体结构科学”协会,举办“解剖学绘图大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命道德观和健康观,开展“尊重大体老师,善待实验动物”征文比赛,宣扬“博爱”精神和人文关怀;设立“专业课程德育实践”课题,鼓励研究创新,并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制定《关于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办法》,在机制、体制方面进行创新。

三、小结

高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然长期以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思政课程”及课堂这一主渠道,其吸引力和感染力欠佳,触及不到灵魂,解决不了问题;而专业课程教师没有德育意识,仅仅充当“教书匠”,离“真正的教育工作者”相去甚远。为彻底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的窘境,提升大学生的思政素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引入“课程思政”核心理念,通过专业课教学有效“嫁接”思政教育,探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从而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取了一定的成效。如《医古文》获得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品掌故 话中医》,通过线上慕课的形式面向全国开放,数百万人参与选课、听课,受到了同行的广泛赞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今后我们将着力制定科学的建设標准、建构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防止“课程思政”陷入“标签化”和“形式化”的困境,切实发挥专业课程的“育德”功能,创新高校德育实践。

参考文献:

[1]包学敏.“全人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现途径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09):125-127.

[2]王敏,王滨.热观察与冷思考:新时期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必然选择[J].教育探索,2019,(01):102-107.

[3]沈娟凤.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若干思考[J].高教学刊,2019,(01):180-182.

[4]崔明超,孙文珠,夏苗芬,郭慧,董珂,陈少军.基于文化基因传承的中药专业隐性课程的开发[J].中医药导报,2016,22(19):120-122.

[5]张其成.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四字的内涵[J].中医杂志,2018,59(22):1895-1900.

中医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为振兴壮瑶医药技艺与文化,解决广西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构建了“县聘乡管村用”定向育人用人机制,开发了壮瑶医药品牌课程,并有效地融入乡村医生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了壮瑶医“双师型”师资团队,建立了“三层次一体化”的实训实习基地,培养了一大批本土化医疗卫生人才,极具推广和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壮瑶医药;乡村医生;人才培养

乡村医生是农民的健康守护者,是农村健康扶贫政策的实施者和落实者。广西老、少、边、山、穷地区,条件艰苦,农村基层医疗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缺乏扎根本土的医生,村民就医困难。同时,广西壮瑶医药资源丰富,历史长远,特征鲜明,效果确切,具备先进的药学技术以及专业性的人才储备,民众认可程度极高。但在长时间的影响下,传授技法不断落后,整体范围越发缩小,甚至威胁到技能的传承。壮瑶医和中医相同,均是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为传播民族医药技艺与文化,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医疗人才,有效解决农村基层缺医少药的状况。自2012年起,广西中医药大学附设中医学校依托医学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整理与提炼壮瑶医药适宜技术,开发特色课程,组织特色教学,协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学校、乡村卫生室三方实施乡村医生定向培养,将壮瑶医药技艺融入乡村医生培养全过程,为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本土医药人才,成果喜人,现总结如下。

一、“政校村”三方协同平台创建定向育人、用人机制

针对许多村医放弃行医,另行他就,农村群众看病难度逐渐提升等现象,打造了“政校村”三方协同育人与用人机制,即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崇左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崇左市江州区卫生健康局负责制定政策,学校负责订单培养,乡镇卫生院负责定向乡村医生推荐。录取的学生可以和用人单位签订相应的定向就业协议,其在学校期间的学习费用全部免除,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助,资金由用人单位解决,在毕业后则需要严格执行“县聘乡管村用”的方式,安排前往村卫生室中担任相应的岗位,并且享受专业技术人员待遇,为其解决担忧的社會保障难题,有效地保证了乡村医生的就读生源,提供了稳定的培养环境,创新构建了适合广西欠发达地区乡村医生本土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基于“产教研一体化”的壮瑶医药品牌课程开发与实施

壮瑶医药长期散落在民间,为了更好地收集、整理、研究与传播地方特色医药,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便同国家科委共同合力创造了将壮瑶医作为核心研究方向的研究机构;在经历长时间的努力后,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以及广西中医学院已经基本明确广西民族医药的发展历史及其现有状态,整理并出版了大量学术文章,包含《中国壮医学》《发掘整理中的壮医》《中国壮药原色图谱》以及《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等。大批量具备特殊性的壮医诊疗技术被挖掘出来,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中。这其中,壮医目诊是极为重要的成果,其应用使地方医疗水准更上一层楼;而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法也获得广泛推广,并且缔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2001年经广西教育厅批准,招收壮医本科生,正式将壮医引入高等教育,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但培养的本科毕业生、研究生主要充实到各教学科研机构,远不能解决广西农村地区壮瑶医药人才匮乏的问题[1]。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2008)的说明来看,市级综合性中医院及其以上需要设定专门的瑶医科、壮医科或者民族医药科,同时需要结合规定比例设置病床;乡镇卫生院则需要设定瑶医诊所、壮医诊所以及中医诊所等。广西中医药大学附设有壮瑶医的学术研究成果,将各种具备代表性的壮瑶医治疗手段作为品牌课程开发,旨在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乡村医生。品牌课程壮医药线点灸开发获得省级重点资助,同时编写教材《壮医药线点灸》,教材内容与当代卫生职业教育的特征相符,内容简单并且极为明确,其中使用的图片均是原创图片,与此同时,在图片上还配有大量的详细注解,力求能够精准地识图定位。教材内容主要包含三项:(1)对壮医药线点灸的基础知识的讲述;(2)对应用壮医药线点灸方法治疗多种疾病的介绍;(3)实践操作指导模块。课程顺利引入学校的中医、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现了特色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构建,精炼民族医药研究成果,通过职业教育平台推广应用,辐射到农村基层,形成了民族医药研究、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建立了独具广西民族医药特色的发展路径,最后行之有效地为广大老、少、山、边、穷地区的人们带来帮助,达到了“产教研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目标。

三、打造共建共享的壮瑶医“双师型”师资团队

如果想要全面培养技能人才,首要目标自然是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但就目前来看,职教师资高学历的比例正在不断上升,但是其普遍没有扎实的工作经验,其中青年教师最为常见,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明显不强[2],学校深度契合人才发展规律以及学科特征,分析并整理出崭新的“理论初探”“技能跟师”“实践探索”“传承发展”的“四阶段”人才培养流程,并且按照不同模块下的教育特性,制订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切实有效地构建“双师型”师资团队。(如图1所示)

同时,依托民族医药研究所和大学的教学资源,引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瑶医大师董明姣教授等作为学术领域的引导者;遴选校园内部的骨干教师成为传承梯队的核心力量,大力培养壮瑶医药骨干教师。构建与大学附属医院、壮医医院共建共享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医院的医生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带领学生进行临床实习,专业教师还需要定期在医院临床实践,接受临床技能培训,掌握扎实的壮瑶医药技艺,建成学校与医院共建共享、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四、校办产业与专业共生共长的实训实习基地构建

为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教育,构建全方位的技能实训实习基地,学校创办了产业实体——康体保健中心和广西重阳老年公寓。其中,康体保健中心经营的服务项目主要有中医推拿、针灸、刮痧、拔火罐、中药烫疗、足部健康反射疗法、中药蒸浴、美容、职业培训考证等,在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传统医药特色保健服务的同时,也是培养传统医药技能人才的实训基地。广西重阳老年公寓为学校联合自治区民政厅共同兴办的产业,安排500多张床位,依照养生、医疗、康复等服务功能,给不同老人提供服務,如,颐养园(健康老人居住)、康复园(慢性病和行动不便老人居住)、宁养园(危重和临终老人居住)、启知园(痴呆老人居住)四个区域,同时设立门诊部、幼儿园等机构。校办产业为教师的培训与实践、学生的实习提供了真实的场景;专业教师与学生需要共同参与校企的教学活动,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重视教学结构的构建,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整合校内外资源的“三层次一体化”实训实习基地,开展了线上、线下的信息化教学,为培养本土医药卫生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层次是把民族医药养生养老体验中心、壮医药展示馆、壮瑶药·百草园等当作壮医药特色基地,积极地渗透思想教育活动,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育,以此来满足不同层级的学习需要;第二层次把“智慧实训——自助式学练考系统”平台作为核心教育场所,其中涵盖了壮瑶医技能实训室、壮瑶药实训室等,通过实践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对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同时突显出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第三层次是以校办企业——康体保健中心和各级壮瑶医医院为代表的“产教医融合”实习基地,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借助岗位实习锻炼了自身的服务意识以及专业技能,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壮瑶医、中医临床专业技能,满足不同医院的需要。在第三层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模式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凸显了“一体化”的教学优势。(如图2所示)

同时,通过课程、管理、资助育人,制订周密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保障特色教学模式的渗透。在中医和农村医药专业教学进程中,专业教师需要把一、二期的《壮医基础理论》放入基础知识学习领域;把《壮医药线点灸》《壮医适宜技术》放入专业技能教学领域;在后期的实践活动中,依照壮瑶医科室轮岗方式和医院轮转方法提升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强化临床教学效果。健全完善具有特色的壮瑶医药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学校在之前的10年顺利举行了以壮瑶文化展示为主题的保健运动会,构建了带有民族特色的社团结构,像岐黄协会、壮狮团、中医药协会、传统保健养生社团等,通过开展义诊、野外辨识壮瑶药、壮狮展演等社团活动,传承了壮瑶医文化,构建了以培养乡村医生为主的特色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科学架构,将医学技能与文化传承融合,将壮瑶医药核心技艺和文化融入乡村医生人才培养体系中。(如图3所示)

五、弘扬壮瑶医药文化,振兴壮瑶医药技艺

立足本土区域和民族特色,落实党和政府加快发展民族医药的方针政策,依托学校多年来开设中医专业教学的经验,先行创建“壮医药文化及特色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同时打造壮瑶民族文化长廊等教学设施,通过打造庞大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全面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学术水准、教育水准以及思想层次,打造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对话的重要沟通机制。营造足够开放、和谐的校园体育学习氛围,将校园文化教育与壮瑶医药职业教育融合渗透,进而打造全员参与、全过程参加的文化育人体系,通过个人与群体的共同参与来贯彻[3],将乡村医生的培养概念囊括到教育文化环境中,以此来为地方壮瑶医事业的进展提供大量支撑作用,为壮瑶医药事业的开展培养更多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人才,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医疗服务提供人才支撑,传承并弘扬壮瑶医文化以及有关专业技能。

六、实施成效

学校重点关注与壮瑶医药振兴,协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乡村卫生室实施乡村医生定向培养,用于实现壮瑶医特色技能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融合。自2016年开始,我国共计定向招收并培养优秀乡村医生400多人。所开创的《壮医药线点灸》及其配套辅助资源已经连续五年被应用在相关院校中,共计惠及近乎1400名学生。除此以外,学校还全方位地开展了大量具备充足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充分巩固第二课堂的内容。构造了庞大的民族文化长廊,同时还打造了四个以壮狮团为核心的文化社团;拥有500多名学生成员的岐黄协会更是覆盖学校所有医学专业学生,持续开展中医传统文化、壮医药文化传播活动。学校中医专业被评为自治区级示范专业;“壮医药文化及特色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首批被认定为自治区级“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教学成果已推广至区内玉林市卫生学校、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来宾市卫生学校;2018年3月,《中国教育报》以题为《传承发扬壮医药瑰宝,服务全民“大健康”》的文章进行了专题报道。

七、小结

“始于民族文化,融于民族文化”,立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域特点,依托医学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协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学校、乡村卫生室三方实施乡村医生定向培养,培养少数民族聚居区急需的本土乡村医生,为壮乡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才,极具推广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谭绍珍.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开设壮医专业的可行性与设想[J].卫生职业教育,2009(8):31-33.

[2]师帆,陆国民,汪婷婷.校企共建医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创新构想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4):90.

[3]赵丽娜,才晓茹.医教协同视角下医学专科院校职业文化建设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2):96.

编辑 常超波

中医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数字中医药

1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挑战和威胁

1.1 西方文化传播,传统文化被搁置

《周易·责象传 》中有言:“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依靠把人类自身情感、价值、社会关系等作为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这是传统文化中人文处世的根本,还依靠着以自然现象、人化自然等研究的自然技术科学,这是人文立世的基础。然而在经济、文化全球范围交流的过程中,西方文化无时无刻不在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在使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边缘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生活模式,西方节日及其节日的文化在中国逐渐盛行,使我国传统节日受到威胁。最近几年,我国国内出现英语学习的热潮,国民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学习英语,提升自身的英语能力,却忽视了运用汉语的能力。另外还出现了日本、韩国将中国药材进口国内,改制成中成药再销售回中国的现象。诸如此类,我国传统文化和物质受到西方文化多方面的挑战,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搁置。

1.2 当下社会中传统道德观念日益薄弱

中国先贤上千年的经验智慧结晶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修身养性”、“仁礼道义”。中国传统文化把修齐治平作为人生指引方向,将道德的自我优化设定为人生价值的追求。在目前这个缺失传统文化、物质欲望充斥的社会背景之下,社会已产生了诚信危机,社会急需重视并弘扬孝道文化。自发性、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使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底线相反,颠覆了传统的“义利合一”的价值取向,“正其义以谋其利”被畸形发展为“谋其利而无所谓义”。部分民众仅仅专注于追求经济和利益而忽视培养正义、善良等的培养,另外自我享受和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为目前社会的主流。一些人甚至为了私利而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增加了社会的损失。

2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机遇

在环境生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的现今,人们可以在儒家的“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中得到化解人与人、自然以及社会问题的启示和方法。另外《老子》中提到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所指的“天人协调”、“天人合一”也为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问题提供思路。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当下,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长远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中国热”。孔子学院将中国文化推向国外,另外外国人从《易经》中读到了计算机二进制理论,《孙子兵法》甚至成为世界军事院校的经典。在自发状态下,逐渐产生了“东学西渐”的趋势。另外在西方的如从蒲公英根中提取抗癌物的医学理论在中医文化中早有相关理论说法,仅是中西方理论办法不同。

3 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对策

3.1 振兴中医药文化

只有充分了解中医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到振兴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是多元素知识融合的综合体。易学为代表的天文学和地理学、阴阳五行作代表的哲学思想、儒学为导向的医学伦理学、道家和道教理论做基础的养生学以及各传统学术融合产生的其他理论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中医学的知识基础和文化背景。中医药文化的母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医学特征的部分是由中医药文化组成的[1]。想要振兴中医药文化,要确保中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关注中医的思考特点和方式,以尊重中医自身发展特色为前提来发展中医药文化。还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的基础知识推广普及。以文言文为主的中医理论文献,对大众来说较难懂,所以在学习过程之中,需要举一些实例使学习者更好理解中医学,如在传统养生、治未病等充分利用人体的愈能力方面,对一个长期腹泻的孩子进行两三次推拿就可治愈;另外对于高中生长期压力大长痤疮等可以依据中医学根据自身选择饮用苦荞茶来缓解等来培养良好中医古代文化知识修养,构建传统化知识结构,学习最本真的理论。让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见证东方的神奇[2]。

3.2 完善培养中医骨干的方式

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培养中医药方面的人才。在培养中医药方面人才的工作中,需要坚持高校的教育,完善高校课程构架。当下,中医药高校关于中医西医的课程分配不够合理,使学生容易混淆两种医学的概念和术语,以至于学生对于中医的学习兴趣大幅降低。高等院校需要增设中医课程,尤其是对于中医经典科目的设置。另外还要关注对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哲学方面的教育,开设相关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哲学意识和医学灵感。

3.3 关注中医药学术的创新工作

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方向是对中医药学术进行创新。创新中医药学术,第一要以发扬中医药传统特征的优势为基础,开展理论方面的创新工作。第二需要充分发挥现代的科学先进技术来发展中医药。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合传统中医理论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发现创新中医药学术的方向。实现数字化中医药,也就是使用统一化的数字化信息技术方法,完整的重新显现和认识所发现的人体现象和变化规律。数字化中医药的关键是其将中医理论的量化、标准化和数字化付诸现实,不仅保留了中医理论的特征系统,还使中医药文化得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1 ] 赵宗辽,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2014.

[ 2 ] 齐丽,王居新,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2016.

中医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质资源。中医药院校要充分运用中医药文化中“以人为本、和谐平衡、济世活人、大医精诚”等思想理念,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品质、行为习惯和人格素养。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 医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路径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2JZ079);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中医药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宝贵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在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人才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院校要系统梳理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性,探索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1]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优良品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中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和”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以及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道德观;“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要求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著述科研等方面诚笃端方,力戒弄虚作假。[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三个层次,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层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统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融合,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既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又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集中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追求的统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标准、提供了遵循。

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性

从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不难看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蕴含、彼此渗透,相互催生、相互牵引。[3]二者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诉求,在内容上具有契合点,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1.二者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

中医药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其核心价值观“仁、和、精、诚”是中华民族深邃哲学思想和卓越文明智慧在中医药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医术与医德的统一,是医学职业精神写照。[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制度价值取向的体现,是基本的、持久的价值,是真正目标性、理念性的价值,主要目的在于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塑造人,从而培养出正直、诚实、勤奋、进取、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这点来看,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

2.二者具有一致的道德诉求

中医药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休戚相关。从道德层面看,中医药文化具有“上医医国的家国意识,致中尚和的价值取向,医乃仁术的仁爱思想,大医精诚的人格追求,上工治未病的忧患意识,胆大心小、智圆行方的行为心理” [5]。中医药文化特别强调医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修养,其以人为本、济世活人的价值理念,大医精诚、淡泊名利的精神,是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永恒的道德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6]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对我国传统理想道德人格的现代表达,也在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因此,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的道德诉求。

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1.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传统文化,加强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在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中,中医药文化传承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范畴,丰厚的中医药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医药院校弘扬中医药文化是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中医药院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将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精髓与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融合浸润到学生的思想深处,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凝练并弘扬中医药文化;要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医学院校的办学精神和理念,充分利用校园建筑、雕塑、场馆、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宣传中医药文化;要积极开展专业经典诵读、中医药知识竞赛、医技大比拼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中医文化价值观的培养与熏陶;要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与医学实际相结合,穿插医学发展史,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中医哲学的广博高深,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民热情,增强学生对优秀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2.倡导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追求,培养医学生敬业奉献精神

精益求精、救死扶伤、尽心尽责是医生的天职。“精”即医术精湛,从医者需精于医术,唯精唯一,精义入神,方可致用。精湛的医术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学院校要加强医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熟读中医经典,将中医经典理论诵读、等级考试推广到中医药的各个学科,强化经典理论的学习,夯实学生的中医基础理论水平;要在中医教学改革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教学,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培养既精通中医学知识和技能,又具备中医药文化修养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要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与敬业精神;要坚持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事例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

3.倡导以诚为美的道德风尚追求,培养医学生诚实守信精神

良心是医生的底线,诚信是医生的天平,高尚的医德是医生的灵魂,是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保证。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论及只有“精”“诚”兼备方能成大医。“诚”即高尚的品德修养。医者要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对所有来诊的患者,不管贵贱贫富,老幼美丑,都一视同仁,详察精治。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用“诚”来概括和诠释白求恩的医德境界。中医药院校要强化教育教学平台设计,发挥网络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阵地作用,通过时事教育、形势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倡导和践行诚实守信准则,丰富医学生思想内涵,增强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多邀请医疗卫生行业劳模、科研带头人及医疗服务明星畅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思想,使学生感受悟到先进的人格魅力,体验到生命所系,生命所托的真谛。

4.倡导济世救人的职业道德追求,培养医学生团结友善素养

中医学主张“医乃仁术”,把“济世救人”作为医者的神圣义务和崇高职责。“医乃仁术”,要求对任何患者都要竭尽全力,给予关怀和救治。中医药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常怀仁爱之心,悬壶济世,普度众生,不论高低贵贱,富贵贫穷,都要一视同仁,尽心尽力为他们治病疗伤,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注重发挥主题教育和仪式教育的熏陶作用,通过中国梦主题教育、《医学生誓言》宣誓仪式、拜师仪式等特色活动,加强医学生中医药道德文化素养的学习与培养;开展名医名师大讲堂、名医故事会、“杏林讲坛”等学术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通过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来加强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使学生以悲悯博爱之心平等对待所有病患,促进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形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临床,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医德情感,提高学生文明修养,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医学生道德素质。

总之,中医药院校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仁和精诚”的中医药文化价值观有机结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佳道路,重视中医医德的教育与实践,努力培养精于专业,诚于品德,名副其实的德医双馨的医学生。

参考文献:

[1]高敏,徐明元.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7):629-630.

[2]田世宏.浅谈中医文化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190-192.

[3]李玫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关系辨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3(11):179-181.

[4]杜常浩.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是仁和精诚[N].中国中医药报,2013-2-27.

[5]王键,刘新跃.医学与人文[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315.

[6]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5-5.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陕西咸阳

上一篇:传统民俗文化论文下一篇: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