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发展论文范文

2023-03-20

护理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2012年4月至5月,笔者作为中荷社区卫生合作项目第五期学员赴荷兰进行为期两周的考察和学习,了解荷兰社会概况、福利政策、健康保健体系等。学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全科医生工作站、医院、学校、康复中心、老年公寓、老年护理中心和养老院,跟随当地护士到患者家中开展家庭护理(home care)。现将荷兰卫生保健体系、家庭护理特点及对我国老年护理发展的启示,介绍如下。

1 荷兰养老护理模式

1.1 荷兰的医疗保障体系

荷兰实行的是全民医保,每个荷兰公民都必须参加基础医疗保险,每人每年交纳基础保费约1 100欧元,然后保险公司负担患者的全部医疗费用。基本保险包括基本医疗、牙医、助产、救护车服务等方面。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不用支付保险费,享受同等的基本医疗保险。

1.2 荷兰的医疗卫生体系

荷兰的医疗卫生体系包括基础卫生保健、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和医院保健。在初级卫生保健中包括家庭医生、过渡期保健和家庭护理。荷兰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由以下人员组成:家庭医生(GP)、牙科医生、药剂师、助产士、营养师、理疗师、口吃治疗师、家居照料者、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1]。

家庭护理是荷兰初级卫生保健的特色,有组织的专业化家庭帮助和家庭护理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社区护理的主要内容是在患者家里提供各种技能性的护理,还包括健康教育和指导、营养卫生服务、妇幼卫生服务、残疾人及老年人的照料等。通过不同层次的专业人员为居家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从生活起居到医疗服务,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护理团队会去患者家中打针、发药、提供皮肤护理、导管护理、造口护理及健康教育等。如此良好的服务使得荷兰的老人不愿进养老院,因此荷兰的家庭护理开展非常普遍,也做的非常细。

1.3 完善的养老体系

1.3.1 护理中心

荷兰的老年护理中心没有显著的机构标志,是没有围墙、开放式的服务机构。护理中心布局合理、环境舒适温馨、色彩鲜明平和,装饰别具匠心,充分考虑到老人的性格特点和喜好。老年护理中心允许老年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居室、走廊、活动室等地方进行装饰,营造了温馨的居住环境,避免老年人产生离家的焦虑和孤独感。

中心不仅为老人提供了一应俱全的护理、康复设施,同时还模拟社区生活环境,如开设了超市、礼品店、理发店、咖啡馆等,这些服务设施不但能够为中心的老人服务,同时还面向社区开放,周围居民可以自由进出中心,共享各类资源,便于机构内的老人与社区居民保持正常交往,减少和避免老年人与社会隔离的现象。

1.3.2 养老院

荷兰的养老院都配置了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各种设施设备,包括转移卧床老人的护理提升车,帮助行动不便老人洗澡的洗浴椅,方便下肢残疾人员活动的电动助行器等,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需要,而且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每周有牙科医生去养老院为老年人进行口腔保健,并定期为养老院的护理人员进行知识培训,使他们的口腔护理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更好的为老年人进行服务。

2 我国社区老年护理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老年护理服务面广量大。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方法主要有:护理程序服务、家庭访视、居家护理和健康教育[2]。服务内容以老年慢性病护理为主,还有定期健康检查、预防保健、心理辅导、健康知识讲座[3]。

依据服务提供对象和场所,我国社区老人长期护理分为家庭式、机构式和社区-居家式三类[4]。

2.1 家庭护理

家庭护理分为非专业与专业两种[5]。非专业家庭护理是以家庭为单元,由家人或朋友对老人承担经济、生活和精神慰藉的全部责任。其照护的内容源于医护人员的指导或书籍媒体[5-6]。随着“空巢老人”的增多,子女工作压力大等原因,老年人难以得到足够的照料,家庭在提供老年人长期护理方面的负担也日益加剧[6]。专业的家庭护理主要由医护人员承担,强调“以家庭为中心”。不仅要调动家属参与照护的积极性,而且把家庭作为护理对象,发现家庭中诸如健康行为习惯、沟通、角色以及应对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行护理[5]。目前我国尚无专职的家庭护理机构和管理部门,主要以综合医院为技术后盾,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管理[7]。目前,人们对家庭护理的认识比较模糊,业内人士对家庭护理的服务内涵和发展思路尚未达成共识,家庭护理行业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也还未确立[8],目前开展的家庭护理主要就是社区的家庭病床。

2.2 机构式长期护理

目前我国老年护理机构的体制和形式各不相同,有老年公寓、养老院、托老所、老年护理院、老年服务中心等。然而,老年护理机构对服务对象照护的分级制度不规范备受争议。长期护理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分为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特别照顾服务三大类,实践中一些机构往往以日常生活照料为主,康复、保健等服务没有得到重视,缺乏相应的资质和能力,加上老年护理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尚未建立,这些都严重影响并削弱了老年护理机构服务的整体水平[6]。

2.3 社区-居家式护理

社区-居家式护理的场所主要在居住的家庭和社区。服务提供者可分为专业和非专业人员,分别负责解决老年人不同的服务需求。服务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服务和精神慰藉。常常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服务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服务平台,由经过培训的社区护理人员承担工作。由于目前缺少相应的配套政策,尚未形成独立的社区-居家式护理管理体系。

3 荷兰经验对我国老年护理发展的启示

3.1 加快专业护理人才培养

我国老年家庭护理主要由社区护理人员承担,培养一支合格的社区家庭护理队伍是促进家庭护理发展的当务之急[9]。家庭护士不仅仅只是会简单的护理操作,还将负担起护理管理、护理评估及诊断,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的家庭护理[10]。因此,加强护理队伍的培养,改善社区护士工作条件,提高社区护士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是老年护理事业发展的关键。

3.2 制定老年护理的工作标准和制度

借鉴荷兰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家庭护理管理体系与制度,并制定相关的操作规范和质控标准,如服务对象准入和服务内容、服务项目、标准流程和收费标准等。建立社区护理规范化管理制度、质量标准、操作规范,使护理人员明确岗位职责,逐步形成完善的社区护理网络体系,利用信息化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只有规范家庭护理的各种行为,才能使家庭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提高[11]。

3.3 出台配套政策,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要加强家庭护理服务模式及付费方式等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参考。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尽早出台老年护理相关保险制度,从而使护理人员更好的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11]。闵行区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的目标,指出要探索以法定护理保险为主,商业护理保险和劳务储蓄性保险为必要补充的老年护理保险体系。实现广覆盖、多层次的老年护理保险格局,有效解决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3.4 开展家庭临终关怀服务

让生命享受最后一缕阳光,有必要扩展居家临终护理服务项目,以满足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需求[11]。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议开设舒缓疗护(临终关怀)病床,并根据服务需求提供居家舒缓疗护(临终关怀)服务,使临终患者得到温馨的舒缓疗护,缓解其家属的心理压力。

3.5 建立家庭护理中心

建立社区家庭护理中心符合城市居民的根本利益[12]。随着我国新型城市合作医疗的启动及上海市老年护理保障计划的推行,为满足公众基本医疗和护理的需求,充分利用辖区内现有的卫生资源,建立独立的家庭护理中心,形成覆盖整个社区的护理服务网络,运用护理程序实施专业的家庭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13]。

参考文献

[1] 包春蕾. 参观荷兰社区护理有感[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5): 76-77 .

[2] 赵文婷, 唐四元, 张锋, 等. 从国外社区护理现状谈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改革[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8): 1056-1057.

[3] 李焱明. 我国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J]. 全科护理, 2009, 7(8C): 2247-2248.

[4] 宋梅, 李贞, 唐俐玲, 等. 社区护理发展中的伦理学思考和对策分析[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 24(1): 68.

[5] 孙菲, 徐燕. 我国家庭护理发展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23(1): 42-43.

[6] 宋怀宝, 徐青松. 打造符合国情的老年长期护理模式的新思考[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 24(3): 370-371.

[7] 葛一音. 国内外家庭护理现状及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18): 1704-1706.

[8] 曾友燕, 王志红, 周兰, 等. 国内外家庭护理需求评估工具的研究现状与启示[J]. 护理管理杂志, 2006, 6(5): 9-27.

[9] 康丹, 李敏. 我国老年家庭护理发展现状与启示[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7(3): 122-124 .

[10] 张晓萍, 厉瑛, 王志红. 日本家庭护理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 护理学杂志, 2008, 23(11): 74-75.

[11] 马彩梅. 社区老年人家庭护理发展现状概况[J]. 甘肃医药, 2011, 30(2): 125-127.

[12] 吴亚君, 陈国伶. 社区家庭护理中心项目计划和实施的探讨[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4, 18(3): 79-80.

[13] 滑卉坤, 康美玉, 郭丽霞, 等. 城区居民家庭护理需求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18): 3534-3535, 3537.

(收稿日期:2013-05-18)

护理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绩效审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采取改变现有的审计体制、将行政模式改为立法模式;完善绩效审计法规、尽快出台绩效审计准则;加大绩效审计在审计中比重,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模式;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优化审计人员结构等措施,以利于我国绩效审计科学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绩效审计 审计模式 审计准则

一、引言

绩效审计(国内审计界也有将绩效审计称为效益审计的,笔者认同两者的含义相同)各国的定义不尽相同。美国定义“现金价值审计”,加拿大定义“综合审计”,澳大利亚定义“效率审计”,瑞典定义“效益审计”,只有美国定义“绩效审计”。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建议以“绩效审计”来统一这类审计的名称,并对绩效审计做出了统一的定义。绩效审计是对被审单位履行职责过程中所使用资源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进行的审计。因此,绩效审计又称“三E”审计。经济性指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即支出是否节约;效率性指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包括是否以最少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即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指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即是否达到目标。20世纪80年代,绩效审计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的诞生而进入中国。近年来各地审计部门采取措施,积极进行绩效审计的实践和创新,政府和人大对绩效审计也非常重视和支持,有的地方审计局在积极开展绩效审计试点的同时,还不断地对绩效审计实践进行总结,绩效审计初见成效。本文在分析我国绩效审计的现状的基础上,寻找发展我国绩效审计的对策。

二、我国绩效审计的现状

(一)现行的审计监督体制不利于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目前我国的审计监督体制采用的是行政监督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各级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即同时接受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尤其是审计机关的人财物等“实权”均由地方政府掌管。各级人大要过问审计机关的监督活动,首先需要看政府脸色。审计机关在公布审计报告之前必须先提交政府审查,取得同意后再以政府名义向人大汇报,这必然大大降低了审计披露的力度,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行政模式下的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受到严重的影响,因而难以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

(二)绩效审计法规体系不完善,没有制定绩效审计准则 绩效审计有没有法律依据、谁关心绩效、绩效审计向谁报告、绩效审计建议是否能够得到重视和支持,这些都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条件。绩效审计的这些特点要求它必须在具有明确法律依据的基础上运行。而我国目前有关绩效审计的法规不健全,缺乏绩效审计准则,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我国2006年新修订的《审计法》涉及到了绩效审计。在第一条中增加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这意味着效益审计被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在第二十五条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这实际上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明确规定。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都属于绩效审计的范畴。但如何实施绩效审计以及绩效审计的具体对象和范围等并无明确规定。我国现行的国家审计准则主要是针对财务审计进行规定的,虽然有的准则强调了要关注效益审计,但是仍局限于财政资金财政财务收支的效益性,不能涵盖绩效审计的全部工作范围,其实质仍然是对财务审计的要求。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的准则来规范绩效审计。

(三)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难以确定,内容难以固定 绩效审计中最大难题就是难以找到合适的衡量、评价效益好坏的评价体系。经济活动的效益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衡量可以运用价值指标,而社会效益无法量化,需运用定性标准,这就需要分析各个被审单位或项目的具体情况,以此来进行综合评定。因此,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给绩效审计出具客观性评价意见造成了困难。同时不同的部门和单位以及不同的项目之间,由于功能、性质的不同而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公共支出项目,从区域到规模、类别均有不同,如生态环境的治理,水利工程项目等,难以在短期内见到可以用数字描述的效益,这使得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结论时顾虑重重,从而在每一次审计时,审计人员都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就审计范围、审计证据收集、审计标准选择等进行仔细严密的斟酌。

(四)财务审计工作量比重过大,没有现成的绩效审计操作模式可借鉴 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生活中违法乱纪行为人大量存在,审计部门每年都要揭露大量的违纪行为,揭露舞弊和反腐败仍是审计部门的重要任务。审计部门不得不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财务审计中去,财务审计的工作量在整个审计中比重过大,从而影响了绩效审计的投入,绩效审计因投入不足而难以有效开展。另一方面,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都是通过会计等信息资料的收集,对某一经济活动进行审计鉴定,做出客观评价。但在审计目的、重点、方法以及具体操作要求方面二者又有不相同。由于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强、层次高和审计方法复杂等特点,加上开展绩效审计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还比较缺乏,因此还没成熟的、规范的、可操作性强的绩效审计模式可以借鉴,导致目前很难全面开展绩效审计。从深圳、青岛等地开展的绩效审计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绩效审计的形式主要有:单独立项的绩效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合的绩效审计;专项审计调查及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等。而且单独立项的绩效审计项目比较少,大部分采用的是后三种形式,其中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的绩效审计形式运用得最多。

(五)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低,知识结构不合理 由于绩效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绩效审计工作的广泛性决定了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多学科知识,同时也要求审计机关拥有具备多学科专业知识诸如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优秀人才。目前审计队伍在审计人员结构上是财务人员多,熟悉经济、法律、管理和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少;在知识结构上懂财会知识的人员多,懂宏观经济理论和计算机运用方面知识的人员少;在业务能力上,查账的能力强,能进行综合分析问题和提升审计质量,运用审计成果的能力弱;在审计人员思维方式上,由于大多数审计人员长期从事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已形成了较固定思维方式,转变思想观念,谈到绩效审计,总觉得困难大于希望,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三、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对策

(一)改革现有的审计体制,将行政模式改为立法模式 目前我国国家审计监督模式是行政型的,而不是立法型的。在这种现行的审计体制框架内,地方审计机关既要监督政府,又要受政府领导,显而易见缺乏有效的独立性。地方审计机关要向地方人大报告审计情况必须先经过政府,因此审计报告就很难真实全面地反映审计情况。这种行政型的领导体制,既削弱了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职

能的发挥,又造成了国家审计的监督机制不健全,有时审计机关为了维护本级政府的利益提出审计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从长远角度分析考虑,要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监督作用,应借鉴西方国家开展绩效审计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立法机构在绩效审计中的作用。也就是说应改革现行的行政模式为立法模式的审计体制,审计机构直接隶属于人大,直接对人民负责。将国家审计署改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领导,各级地方审计机关也由原来的本级人民政府领导改为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领导,这样才能使审计机关彻底从国家行政职能中脱离出来,成为立法机关监督行政职能的手段,真正体现“政府花钱、人民监督”的本质。

(二)加速完善绩效审计法律依据,制定绩效审计准则 绩效审计法律依据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关键一环,因为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只有将绩效审计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才能有法可依。因此,我国应在充分借鉴西方国家已经颁布的绩效审计准则和着重考虑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的经验,结合财务审计准则,制定比较系统的、操作性强的《绩效审计准则》和《绩效审计准则指南》。在绩效审计准则中对绩效审计的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基本形式等做出具体规定。

(1)制定绩效审计准则是应遵循的原则。要制定绩效审计准则,首先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笔者认为制定绩效审计准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前瞻性原则。绩效审计作为现代审计的主流内容,已经进入了我国审计人的视野。我国的国家审计开展时间不长,尽管还存在财务审计尚未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制度尚不完善,财政财务活动中的违法违规问题仍大量存在,政府职责尚不明确,不便于对责任开展考核评价等问题,应当说其发展还是比较快的,西方国家开展绩效审计已有多年的历史,一些先进经验和做法正被我们大量引进、消化和吸收。随着我国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审计事业有条件、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制定我国绩效审计准则应当适度超前,即坚持前瞻性原则;切合实际的原则。制定我国绩效审计准则必须考虑我国的国情,也就是说要考虑我国审计所处的大环境是否适合搞绩效审计。影响绩效审计开展的审计大环境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民主政治发展阶段和承受能力、政治建设水平、政府的绩效审计意识和责任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国家的审计体制、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的技术与能力等等。如果脱离了我国的审计环境实际,照搬照抄西方先进的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只能构建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可操作性原则。绩效审计是绩效审计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的中间环节,是绩效审计本质、假设、目标的进一步阐述,又是绩效审计实践的指南,是指导审计师执行评价活动的行为和道德规范,因此,绩效审计准则必须有可操作性;发展的原则。绩效审计准则是在我国现有的审计准则基础上构建的,所以绩效审计准则是审计业务扩展的结果,是绩效审计业务规范化、标准化的产物。绩效审计准则应该能起到发挥推动我国审计行业发展的导向功能。但由于我国目前确实存在很多不利于绩效审计开展的条件,推进绩效审计工作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有必要为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留有余地,将来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进程的发展,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完善。

(2)我国绩效审计准则体系的构建。目前我国的审计准则体系有三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是国家审计基本准则,是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总纲,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办理审计事项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基本尺度;第二层次是通用审计准则和专业审计准则,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当遵循的一般规范;第三层次是审计指南,是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提出的审计操作规程和方法,为审计机关和审人员从事专门的审计工作提供可操作的指导性意见。笔者认为,制定绩效审计准则应充分借鉴我国财务审计准则体系,将绩效审计准则也分为三个层次,即绩效审计基本准则;绩效审计具体准则和绩效审计准则指南。绩效审计基本准则分为:绩效审计总则、绩效审计一般准则、绩效审计作业准则、绩效审计报告准则,审计结果处理和发布准则。在总则中应说明开展绩效审计准则的法律依据,并对绩效审计给出定义;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含义进行规定;对绩效审计业务范围进行明确规定。绩效审计一般准则应包括以下内容:审计机关和绩效审计人员应具备的条件;独立性,规定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和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不得参与被审单位的行政或经营活动,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或审计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严谨的职业态度;保守秘密,不得将审计过程中取得的资料用于与审计工作无关的目的;培训考核和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制度;遵守廉政纪律规定等内容。在绩效审计作业准则中主要包括:绩效审计循环;审计机关应当实施绩效审计项目战略规划;绩效审计准备阶段应做的工作;绩效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绩效审计报告的编写;后续跟踪审计等。绩效审计报告准则主要包括;绩效审计报告的质量要求;绩效审计报告应包括内容等。审计结果处理及发布准则是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后,对审计事项做出的评价,对被审单位履行职责、运用公共资源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依法做出处理和发布。绩效审计具体准则应涵盖绩效审计实务的每一个重要环节和事项,能够对绩效审计实务起到全方位的规范和指导。绩效审计具体准则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绩效审计循环准则;绩效审计项目战略规划准则;绩效审计方案准则;绩效审计证据准则;绩效审计工作底稿准则;绩效审计报告准则;绩效审计结果发布运用准则;绩效审计后续跟踪审计准则;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准则;绩效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绩效审计运用专业判断准则;绩效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原则等。

(三)建立科学可行的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可行的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是开展绩效审计的有效措施之一。绩效审计指标的内容既包括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又包括对社会效益的评价。经济效益的评价可以参考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评价,而社会效益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性质的内容而定。由于社会效益很难用定量指标来衡量,而定性指标有时又难以保证公平。因此,在制定社会效益评价指标时,可以给出一些原则性较强的定性规定。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中,增加非财务指标、未来价值指标以及对于警戒作用相当重要的“预警”指标,使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能够对审计结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四)逐渐加大绩效审计比重,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模式 由于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全社会对审计部门查处违法违规问题仍抱有很高的期望,这些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国的审计部门仍然要以开展真实性、合法性为主要目标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增加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分析,逐渐加大绩效审计在整个审计中的比重,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模式。构建绩效审计模式时应注意:一是我国的绩效审计模式应侧重于宏观管理。因为我国现阶段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问题,不仅是传统财政财务收支监督检查的目标,更是我国绩效审计要努力从体制、机制和管

理上着力解决的目标。西方国家开展绩效审计所强调的那种具体、公认且相对稳定的绩效评价标准,在现阶段不完全适合我国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我国应建立的是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的,宏观的、人们共同认识的以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绩效评价标准。因此,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和管理问题,是我国绩效审计的主要目标和发展方向。二是我国的绩效审计模式应采用真实、合法、效益相统一的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仍是我国审计部门的重要任务。绩效审计仍要解决真实合法问题。在绩效审计的内容和方法上,也要借助于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所采用的方法。目前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绩效审计模式应是绩效审计与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性相结合的审计模式。财务收支审计是基础和手段,绩效审计是目标和结果。

(五)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优化审计人员结构 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必要保障,审计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绩效审计工作的要求。因此,在我国绩效审计能否持久开展、成功,关键在于绩效审计队伍的建立和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树立科学人才观。在实施绩效审计人才战略中,领导重视是关键。各级审计组织要在思想上真正重视绩效审计人才工作,牢固树立新的人才观、新的人才战略观、新的人才价值观、新的人才使用观。明确工作目标,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建立健全激励和制约机制,并把严格要求、严格纪律和关心绩效审计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提高作为工作的重点,努力打造一支政治成熟、文明诚信、理论渊博、业务精通、公正执审、严于律已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其次,实现现有审计队伍的人才转型。国家审计机关应首先制定培养绩效审计人才的计划方案,提出明确的绩效审计人才的能力要求,然后选择师资力量较强、培训效果较好的院校作为培训基地,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大纲、编写系列绩效审计教材,自主培养绩效审计急需人才。同时还要注意与国际组织合作培养高层次的绩效审计人才。各地审计机关可以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审计人员到国外审计机关实践锻炼,实地学习如何开展绩效审计,对尽快达到国际水准起到推动作用。最后,要盘活现有人才,建立外部人才专家库。审计组织首先应盘活现有的审计人才,建立内部竞争上岗激励机制。同时,由于绩效审计的特殊性,每次绩效审计的对象、内容、方法、标准也会有各有区别。所以,审计组织不可能储备所有的所需的人才,完全依靠审计系统自己的力量既不可能,也不明智。因此,应充分利用外部专家来协助审计组织开展绩效审计,这既有助于审计组织顺利完成审计项目,又能带动审计系统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级各类审计人才协调发展。

(编辑 晓 斌)

护理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目前,中印两国双边经贸关系稳步推进,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文章就两国双边贸易的情况,尤其就商品贸易结构单一和贸易摩擦来浅析两国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关键词]中印; 贸易摩擦; 贸易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096

1中印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印贸易蓬勃发展之下,两国之间的贸易在这个领域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本文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具体的总结。

11中印双边贸易的规模与质量还远远没有达到应该有的水平

根据印度的《经济时报》报道,2016财年,中印双边贸易额从723亿美元下降至707亿美元。印度对中国贸易逆差从前一财年的484亿美元增长到了526亿美元。2015年的前三季度,印度对中国货物贸易的进口额占其进口总额的156%,对中国货物贸易的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36%。因此,这种比重与两个国家的人口比例,以及宏观经济和巨大的市场相比仍不成比例。双边贸易还很低于所需的质量水平,特别是双边贸易结构相对简单,缺乏多样性。相关数据见下表。

111体现两国贸易互补性的出口商品比较单一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对印度的出口已经主要是工业制成品,但是印度对我国出口仍以初级产品为主。中印没有完全实现潜在额外的双边贸易。据调查显示,中印贸易额度较大的商品主要分布在矿物、动物和植物、纺织品和机电产品的领域,品种相对来说是非常单调的,它并没有完全实现更多互补的可能性。

112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低下

中国和印度的双边贸易中,出口的主要商品类别重叠迹象清晰可见,表明中印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两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的水平是较低的。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在行业内仍然是劳动密集的制造业为主导。大多数中国出口的产品首要还是低技术含量,加工程度浅,附加值低的工业产品。中国和印度现在都缺少能够占据对方市场的支柱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具备规模经济效益。

12双边贸易摩擦日益加剧

121印度对我国出口商品频繁发起反倾销调查

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的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都在增加。随着快速扩张的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合作并继续开发,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也日益突出,主要是通过非关税壁垒,如限制包装,进口注册登记,检查和反倾销措施,以限制中国商品。多年来,我国主要遭到美国和欧盟的反倾销调查,但不管是立案的数量还是涉案的金额,在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中,印度都是排名靠前。

122双边贸易纠纷逐渐增加

近几年来,中印双边贸易的商品质量问题越加明显,商业纠纷也扩张迅速。尤其是从印度进口的铁矿石,其中含有过量的杂质和水分,这是明显不合格的。中国对印度的出口也有质量问题,交货时间问题及数量不足問题等引起了印度的不满,且商业欺诈的現象时常发生。

2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两国之间政治关系的影响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和贸易关系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是个政治问题,换句话说政治因素也是影响中印贸易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互相信任的问题,中印的边界问题、西藏方面问题、地区霸权的问题等因素,都是长期未解决的问题,制约着两国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发展。

22两国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相似性的影响

221中印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相似性决定了中印贸易竞争性较强

中国和印度都是在劳动力丰富的方面占据优势,即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制造业中,双方的优势产品也都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因此两国之间存在贸易方面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222中印经济互补性未能发挥

中国和印度的国情,经济基础设施,工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等方面的条件是相似的。两国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秉赋基本也是相同的。所以,就比较优势而言,两国贸易合作竞争性明显高于合作性。目前,对商品的种类、结构、比例和市场等要素作比,可以找到中国和印度的双边贸易在该领域的竞争大于合作的结论。因此就能为提防对方的政策和心理提供了证据。实际上,中国和印度两国之间的贸易和合作的区域的规模是非常巨大的,更何况双方的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现在表现出的竞争性只是由于没有完全发挥其互补性。

23印度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

中国和印度双边贸易不仅摩擦较多,而且贸易额偏小。一部分由于印度自身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比中国,印度贸易保护程度还是较高。虽然加大出口力度,但印度进口的政策是保守小心的,甚至防范的。并且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条款来保护其国内产业。

231关税壁垒

印度是全球最高关税的国家之一,另外,还有一些额外的措施:一是关税高峰。印度仍对部分进口商品的收取较高关税。印度对进口的部分商品进行关税配额管理,关税配额内部和外部的产品税率有很大的区别。在印度,一些高峰关税的产品主要有运输车辆、酒精类饮料、蔬菜、水果,此类产品的高额关税对我国此类产品出口印度造成了一定影响。

232非关税措施方面的障碍

进口和出口限制。报告如下:第一,进口禁令。它主要是印度的“负面名单”的产品,将其分成三类:一是印度禁止进口的产品,包括动物脂肪油制产品。二是需要进口许可证的限制进口货物,如牲畜类制品。三是政府监管的产品,包括石油产品,面粉等。第二,进口许可。印度有一些产品实施进口许可证,但实际上,此类产品拿到进口许可证十分困难,如摩托车,基本只有投资超过30%的外国公司或外国使馆才能拿到许可。这些措施都导致同类的中国产品进入印度市场十分艰难。第三,对进口的产品征收歧视性税费。印度根据产品零售价征收部分进口的产品的歧视性附加税,税率是16%。第四,印度方面规定,如果没有印度进口商出具“不反对证书”,那么已经进入本国的货物不能再出口。

24印度经济结构的影响

印度十分独特的产业结构,也是导致中、印贸易存在很多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印度的贸易模式和政策恰恰是由印度国内的产业结构所决定的。

241内需拉动的经济发展决定对外贸依存度不高

虽然在对外开放方面,印度已经明显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中国相比,在对外开放上,印度是相对较晚的,加上政治方面的因素,这使得该进程跌宕起伏。到目前为止,就两国对外贸易的广度和深度来说,印度远远低于中国。印度主要是靠内需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形式反衬出了印度对外贸易的规模是比较小的,而当开始对外开放时,印度专注于服务行业的发展和贸易的战略是由其外部经济决定的。

242服务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一般来说,服务行业在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构成中是普遍偏低的,但印度却是个特殊情况,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除了专业的技术较高的素质和英语的方便条件,使得印度占主导地位的软件行业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印度的服务业在GNP中占据一个很大的比重,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将近一半比重。

25双边贸易环境的影响

251交通运输方面的因素

虽然中国和印度地理上接近,有著称历史的“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贸易路线的存在,但喜马拉雅山脉分开了两个国家,当前,尽管重修了史迪威公路,但因为路况不理想等因素,两国贸易商品主要还是由海上运输。在货物贸易方面,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传输距离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运输成本是非常昂贵的。这昂贵的运输成本限制了传统商品和农业产品贸易,尤其是新鲜水果和蔬菜,制约着双边的贸易和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252文化观念方面的因素

中国和印度都有着古老的东方文明,历史上就一直有着互动交流。佛教开始于印度,传入中国后,是因为和儒家之间的相似性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在整个东亚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但印度的主要教派并不是佛教,而是一个名为“印度教”的教派,在历史中,被大多数印度人视为精神上支柱的主体。由于这些文化上的不同,中國和印度的精神信念、思维、行为和习惯风俗,人际关系,时间概念,社会心理学等方面是非常不一样的。即在中国和印度所发生的大量的问题中,可以找到文化上的不同的明显关系。

253中国出口环境因素的影响

中国的外贸一直是审批制,由于加入WTO,其变为登记系统,而且出口增加,在一些中小企业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自律性差,恶性竞争的现象,由于印度市场十分广阔,同时轻工业等日用生产消费品的需求量较大,一些地方的制造商在印度盲目的开展业务。出口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上各公司相互竞销,往往会破坏市场,造成不受控制的竞争圈。而且低成本战略、没有顺序的竞争,特别是在質量不达标,以盈利为目的的状况,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在国际市场上对“中国制造”形象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而且对中印贸易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危害。

3结论

中印贸易对于双方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中印贸易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给双方带来很大优势,双方作为比较重要的贸易伙伴,我们应该重视中印贸易之间的合作,一方面应加强政治互信,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谈判,加强合作规划,深化工商合作;另一方面应建立工作机制,减少贸易壁垒 ,同时,加强贸易救济,扩大贸易援助。采取双赢的办法,推动中印贸易进一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敏印度贸易投资管理体系[J].公共商务信息导报,2010(9).

[2]原晶印度对华反倾销缘起竞争心态[N].国际商报,2009-04-26

[3]杨翔印度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潜力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2011(7).

[4]Amitendu PalitIndia-China Trade:Explaining the Imbalance[R].ISAS Working Paper,2009-10-26

[5]John WhalleyThe Rapidly Deepening India-China[J].CESifo Working Paper No3183 Economic Relationship,2010(9).

护理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1加强政策扶持

WTO规则在世界贸易组织“绿箱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建立对大豆生产的补贴支持政策。齐齐哈尔省应该取得国家支持,在 WTO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尽快制订大豆生产保护价和价格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比较收益,稳定国内大豆生产,提高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通过改革粮食风险资金使用办法建立大豆收入补贴基金。同时,建立大豆风险防范基金,主要用于大豆因灾减产补贴,扩大补贴范围,减少齐齐哈尔省大豆生产者的后顾之忧。当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下跌幅度较大时,大豆风险防范基金也可用于补偿企业因兑现订单而受到的损失。

2重视齐齐哈尔大豆产业战略地位,扶持大豆产业快速发展

大豆是一种战略性农作物。几千年以来,大豆一直是维持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主要粮食和改善膳食结构、增加营养的植物蛋白来源。齐齐哈尔是中国的大豆主产区,规模和产量占全国之首,肩负着中国大豆产业安全的重任。齐齐哈尔大豆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全省几百万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和农业的发展,更有利于齐齐哈尔主产区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和全面的战略性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订单农业,实施生物工程发展战略,大面积应用生物复合菌肥,生物农药,实现无公害生产,发展绿色食品大豆。要建立和运用市场信息网络,准确把握国内外大豆生产、加工、销售动态。

3加强对龙头产业的扶持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大豆在齐齐哈尔省的重要战略地位。大豆是齐齐哈尔省主要的农作物之一,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其产量和出口量在我国居首位。大豆是该省几百万农民生存的根本,是人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大豆产业的发展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渠道,该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大豆也是我国几千年来重要的粮食之一,是我国植物油主要的来源之一,在我国粮食作物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我们要加大对大豆产业的扶持力度。

以齐齐哈尔省九三油脂集团公司、哈高科大豆食品公司、大庆日月星、 建三江油脂集团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大豆深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大豆油脂、食品加工、产品开发生产基地,形成新的东北大豆产业化格局。一方面,国家应出台政策加大对国有龙头大豆压榨企业的扶持力度,对龙头企业收购龙江大豆所需资金给予信贷支持,加大对大豆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的支持。要继续对大豆深加工项目给予国债贴息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其必须进口的设备及技术,按照《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中关于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有关优惠政策执行;另一方面,龙头企业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市场导向,加强行业整顿,对已面临倒闭的小型加工企业进行产业整合,形成具有规模的大型加工企业,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对存活下来的企业要积极进行改革,鼓励组织创新,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加速企业的改组、改造,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增强企业的产区大豆消化能力。

4利用和管理大豆期货市场,规避市场风险

从世界大豆期货市场近几十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启示。这些启示对于正确认识我国大豆期货市场的地位、作用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大豆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期货市场等方面都将提供有益的帮助。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大豆期货市场在大豆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一是大豆期货市场有效的解决了大豆订单农业的风险出口问题;二是大豆期货市场为大豆生产、流通和加工企业提供给了有效的风险规避工具;三是为国家粮食产业的宏观调控发挥了作用等等。然后根据我国大豆产业的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发展我国大豆的期货市场。期货市场的建立需要大豆产业链的生产、加工、贸易等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协调才能建立。

对外开放要限制跨国粮商进入我国期货市场。大豆期货是金融业的衍生品种,如果对外资进入中国期货市场不加限制,势必导致期货市场的过度投机,丧失期货市场的作用。特别当外资大鳄进入大豆期货市场时,他们可以翻手为云,履手为雨,中国企业和农民无法进入这样一个市场。近两年来,一些外资通过中国企业或以分散的小户进入大豆期货市场,虽然尚未出现大户垄断和操纵现象,但大豆期货市场让交易者望而生畏已经成事实。2010年,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各月份成交量明显减少,避险功能明显减弱,这与跨国公司的渗透有一定关系。因而必须限制外资进入中国期货市场。目前国际大豆的定价中心在CBOT,国内大豆期货价格以及齐齐哈尔大豆现货价格与其联动。为发挥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市场的功能,让齐齐哈尔农民乃至全国农民更好地利用期货市场发现价格,规避市场风险,大豆协会可在期货市场建立一个“农产品调控基金”。当价格跌破警戒线时,基金作买入,把价格抬上去,当价格冲破控制线时,基金作卖出,打压价格。当大豆协会动用调节基金调控期货市场价格时,它会带动社会游资进入期货市场,“调节基金”的作用被放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办法要比国储库买入或卖出调节大豆市场更为灵活,更为市场化。而且,这种办法可以引导齐齐哈尔农民进入期货市场,减少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给齐齐哈尔省农民带来的损失,提高齐齐哈尔省大豆的竞争力。

此外,还要增强宏观调控,出台大豆保护政策。

大豆产业大豆压榨加工业是弱势产业,加工利润主要来自规模生产。国家扶持大豆压榨工业一是为了解决居民食用油以及养殖业对豆粕的需求,二是为了解决农民增产增收和卖粮难的问题,而目前跨国公司投资大豆加工业很少加工中国齐齐哈尔省大豆,而是利用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政策牟取暴利。外资进入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是以销售进口农产品为前提的,无限制地让外资进入农产品初加工业就等于放弃中国农产品市场,这样将会加剧农民卖粮难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对跨国公司并购和控制中国大豆产业加以限制。

5结论

我们要充分利用 WTO 框架下的“绿箱”政策,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人,加速研究开发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加大政府补贴和扶植力度,由补贴流通环节转向补贴种植环节,同时对绿色大豆种植、生产、出口等各环节均进行农业补贴。调动豆农积极性,保证大豆种植面积,缓解国内市场的供需矛盾,推动中国大豆生产健康、快速发展。同时我们可以建立农业保险金制度,主要用来防范因自然灾害和大豆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减少农民的损失。总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地给农民有效的财政补贴,从而增加大豆的国际竞争力。

(1)从大豆的生产方面来看,齐齐哈尔大豆的种植面积虽然总体上在扩大,可是由于单产不稳定的原因,使得大豆的总产量并没有大幅度的上升。造成这种状况是由于自然条件、大豆的生产技术及与大豆生产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到位等多种原因造成的。针对此种状况,我们应该增加大豆的科研投入、加大大豆配套设施的建设、研究大豆新品种等多种政策,为提高齐齐哈尔省的大豆生产作贡献。齐齐哈尔大豆唯一的竞争力在于大豆是绿色的、非转基因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转基因大豆的宣传,形成绿色大豆的品牌效应,增大其种植面积,加大该方面的研究,进而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从大豆的贸易状况来看,齐齐哈尔大豆目前处于贸易逆差的不利地位。由于齐齐哈尔大豆承担的社会负担太重、大豆的种植面积较小造成的规模不经济,再加上政府对大豆的补贴力度不够,造成了齐齐哈尔大豆的成本较高,造成了其生产价格要高于进口大豆,从而导致了大豆的贸易逆差。我们可以加大对大豆的补贴,扩大其单位种植规模,从而来降低其生产成本,从而改变这种不利地位。齐齐哈尔大豆的贸易主体是大豆私营经销商。由于大豆私营经销商是自发形成的,还没有形成行业规范,所以可能给大豆的市场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再加上流通的交易方式、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对大豆的流通造成了一定影响。我们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来规范大豆私营经销商来规范行业秩序,加大对豆农的教育来改善流通交易方式来规避市场风险。

(3)从大豆的加工方面来看,齐齐哈尔大豆的加工处于初级阶段,只能加工进行简单的加工。由于压榨企业的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等多种原因造成了这些企业在国际竞争市场上处于不利的境况。我们可以加大对大型压榨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的兼并重组,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1)由于采取的数据主要是从统计年鉴和各种数据库而来,其准确性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今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深入基层获得第一手数据来保证研究的正确性。本文所用的数据并不是从一种来源获得,因此口径不尽相同,虽然对测定结果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结果的精确性。(2)本文只针对大豆产业本身的生产、加工、流通、贸易状况进行研究,而没有深入到与之相关的行业进行研究,从而也就不能得知这些行业对大豆产业有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也是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课题的研究深度会受笔者研究水平的限制。如在消费需求研究中,由于资料获得的困难性,对城乡大豆消费的状况研究深度不够,这应该在今后的研究中弥补。

参考文献:

[1] 刘源源.外资布局中国:以“豆”为鉴[J]. 中国报道. 2009(05)

[2] 张光辉,崔瑞娟.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状况分析及对策[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作者简介:李伟,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护理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CAFTA落地后广西与东盟贸易发展的现状,提出广西与东盟贸易发展所面临的国际新形势、新竞争,以及国内的新形势、新问题;通过对影响广西与东盟内外的因素进行分析,为今后广西与东盟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广西;东盟;贸易发展;内外因素

中国自古以来就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有着长期密切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往来。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双边的贸易发展步入了“黄金十年”。广西毗邻东盟各国,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因此广西与东盟的贸易发展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1 CAFTA升级版后广西与东盟贸易现状简析

随着CAFTA升级版的落地,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不断加速,升级版后,将在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关税、服务贸易、经济技术合作及跨境电子商务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开放与合作,广西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快速增长,步入了“钻石十年”。2006年,广西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额仅有18.3亿美元,占同期广西贸易进出口总额的27.3%,到2016年达到了290.1亿美元,占同期广西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7.9%,继续保持广西外贸第一大合作伙伴的地位。

2 影响广西与东盟贸易发展的外部因素

2.1 国际政治形势

只有国家和地区稳定发展,经济才能健康平稳发展,但目前的国际政治形势严峻复杂,新旧秩序更新换代,呈现纷繁复杂之势。大西洋西岸的欧洲,反移民、反全球化的民粹主义泛滥,大西洋东岸的美利坚合众国,新总统川普的“通俄门”事件让美俄关系阴云不定;石油地区中东乱局3.0时代会如何演变,多次违反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试射导弹的朝鲜会给世界安全与和平带来怎么的威胁,加上全球变暖、极端气候和恐怖主义等危机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世界政治局势的乱象图,为世界经济的继续向前迈进增加许多变数。

广西与东盟国家的贸易能否健康稳定发展,亚太地区的稳定是关键。中国和东盟国家是亚太地区稳定的基石,中国和东盟国家地区安全与稳定了,亚太地区经济才能稳步向前。目前,影响亚太地区稳定的因素集中在朝鲜半岛局势、中日关系走势、美国及其盟友间隙等方面。

2.2 国际经济形势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沉寂多年的全球经济在2017年迎来了“换挡提速”,在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IMF组织将全球经济增速从2017年的2.7%调升至2.9%。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的“压舱石”和“主引擎”,在2017年提供了1/3的增长贡献。在这种全球经济向好的大环境下,2017年广西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总额达到了1 893.9亿元,创历史新高。只是美国自川普执政,奉行“美国优先”的立场,自由化和全球化进程遭遇强劲逆风,也为贸易发展增加了变数。新兴经济体如东盟国家同时也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反全球化浪潮、贸易保护主义让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环境更加严峻;二是新兴市场国家自身也可能面临民粹主义和极端主义蔓延的风险,一旦新兴经济因此而受到打击,会给广西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3 TPP组织的竞争

所谓TPP,全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由新西兰、智利、新加坡和文莱四国发起,截至2016年,一共有12个成员,主要分布在北美和东南亚地区,经济比重约占全球经济的40%。

与CAFTA升级版所带来的贸易规则全面升级相比,TPP协定仍然在三大方面占据优势:一是全覆盖,该协定涵盖了关税(相互取消涉万种商品关税)、投资、竞争政策、技术贸易壁垒、食品安全、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及绿色增长和劳工保护等领域;二是宽领域,该协议条款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自由贸易协定,除了传统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原产地规则FTA条款以外,还包括了知识产权、劳工、环境、临时入境、国有企业、政府采购、金融甚至反腐败等CAFTA所没有涉及的条款;三是高标准,在环保、劳工、原产地、政府采购等方面制定了很多高標准的条款,这些标准都显著超过了CAFTA升级版的水平。

TPP组织的成员国里,有东盟国家中经济实力最强的新加坡,还有与广西贸易联系最紧密,同时也是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的越南。在全球经济的“蛋糕”不断做大的时候,中国—东盟自贸区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组织的竞争也许不明显,当经济出现停滞的时候,区域经济组织间的竞争就会加剧,这对广西与东盟的贸易是一个潜在的竞争威胁。

2.4 东盟国家的竞争

根据数据统计,到2016年,中国已连续8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6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的贸易额,从1991年的近80亿美元增加至2016年的4 522亿美元,增长56倍,并有望在2020年突破1万亿美元。但是,从双边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和贸易竞争指数结合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分析判断,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出口商品结构和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方面存在较强的竞争性,在全国而言,产业结构和布局相对落后的广西,更是在一些传统的资源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较大的竞争,借助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优势,越南经济近几年来异军突起,诸如“富士康”这样的密集型产业大佬也都纷纷在越南设厂,产业结构的趋同还有出口竞争,也成为影响广西发展与东盟深化贸易发展的一大因素。

3 影响广西与东盟贸易发展的内部因素

3.1 国内的经济政策影响

2017年国内GDP实现了82.71万亿元,增长率为6.9%,且目前已经从高速增长的阶段进入高质量增长的阶段,2017年新动能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30%以上。在这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改革大环境中,广西也在努力地推动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及质量提升,2017年实现GDP同比增长了7.3%,其中第三产业也成为增长的第一动力。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大中型企业也纷纷布局广西,希望以广西为通道,布局东盟市场,这些企业不仅为广西带来了充足的资本,同时也带来了高端的人才、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及技术。因此,广西迎来了与东盟国家发展贸易最好的时期,如果能充分利用好时机,找准政策的方向和着力点,在全球经济复苏的窗口期内完成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升级,将会在今后对东盟国家的贸易中取得较大的竞争优势。

因此,国内的经济政策将对广西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2 地缘优势

广西地处中国大陆的东、中、西3个地带的交汇点,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沿海、沿江、沿边,背靠国内广阔腹地,又面向东南亚市场,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同时也是沟通我国与东盟各国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

随着国家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广西与东盟陆海相连的优势愈加凸显,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与东盟衔接的重要门户。如今的广西,在政策沟通方面充分利用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和泛北部湾论坛等平台积极参与大湄公河区域合作,在道路联通方面则依托与东盟海陆相连的便利条件建设中国—东盟海上通道、中国—中南半岛陆路通道等国际大通道,在货物贸易方面则加快推进东兴、凭祥国家重点开放试验区和跨境经济园区。

广西作为与东盟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头堡,获得了国家大量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这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3.3 产业结构升级

2016年,广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5.3∶45.1∶39.6,与2015年相比,第一产业持平,第二产业下降了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0.7个百分点。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新科技浪潮的推动下,不断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重组,昔日的夕阳產业不断转移到了相比中国更具劳动力价格优势的东盟国家,外部资本的大量涌入和出口贸易的不断增加,让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成为拉动东盟经济体步入良性轨道的最大动力,目前上述3国的经济体量已经占到了东盟国家的65%,东盟也在2017年成立50周年之际一跃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东盟国家的产业也在加速升级和重组。

面对东盟的步步紧逼,广西也是以针对东盟为突破口,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积极参与东盟的产业分工、产业服务和海洋经济合作开发、跨境园区经济合作,将原来的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不断增大高效率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力争在新的国际分工中再造优势。

能否牢牢抓住广西与东盟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契合点,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将是影响广西能否长期保持对东盟贸易的相对优势的关键因素。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广西发展与东盟贸易,会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国际上,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地区的经济和贸易的开展;在国内,则受到国家和地区政策、经济基础及地缘优势的影响,比如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为广西带来巨额资本、先进技术等。互联网上曾经流行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综合把握各种可能对贸易产生影响的内外因素,扬长避短,借势借力,广西就很有可能成为风口上的“猪”,在对外贸易中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和提升。

4.2 建议

CAFTA升级版落地后,中国—东盟自贸区进入了“钻石十年”,各项更加便利的贸易措施规则,将成为推动广西与东盟贸易发展的一大助力。但是,要想在贸易发展上获得更大的动能,外部因素仅仅能起到影响作用,“打铁还需自身硬”,内部因素才会起到关键作用。

广西宜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譹?訛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利用好国家将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优势,利用好广西作为国家与东盟“双向通道”的独特区位优势,利用好广西在矿产资源和农林产业等资源丰富的优势;?譺?訛加快产业的重组和升级,工业方面主打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培育临港产业集群等,服务业方面则提质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合作、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集聚区融合互动发展;?譻?訛加快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亚投行和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等融资渠道,除将资金和项目重点投放到航空、铁路、水运、公路等传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同时投放到能源、通信、互联网等现代领域,推动海陆空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

参 考 文 献

[1]张俊恒.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研究[M].江西:江西人

民出版社,2009.

[2]郭宏宇,竺彩华.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14(8):26-31.

[3]陈家福.经济转型:中国—东盟相互投资与产业合作[J].东南亚纵横,2013(10):23-25.

[4]陈连.TPP对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潜在影响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4.

[5]李好,肖坚.“一带一路”视线下东盟经贸市场发展形势探究[J].东南亚纵横,2016(3).

上一篇:西医护理论文下一篇:护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