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纹范文

2023-11-12

妊娠纹范文第1篇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混战的时代,中华大地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变革纷繁,南北对流,民族交融,互渗互促。从而造成了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大变化,极大地促进了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迎来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极度自由的时代。独特的时代背景,尤其是玄佛交流、中外民族互动造就的独特的时代风格使科技不断创新,成果迭出。哲学思辨和陶瓷艺术的审美活动也异常发达,成为一种时尚,形成了“秀骨清相”的审美特色和“静谧超然”的审美意境。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陶瓷艺术宣告“瓷器时代”的开始,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此,陶瓷迅速取代陶器、漆器的地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之一,并先后在南北方发展起来。此间南方陶瓷发展迅速,前期陶瓷烧造以浙江为中心,出现了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等著名窑址,后期逐渐扩展到湖南、湖北等地,以青瓷为主。青瓷造型端庄、瓷质细腻、釉质莹润、光泽晶莹,淡雅秀美,融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青瓷是早期制瓷工艺发展的一个产物,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的代表性品种。北方陶瓷发展晚于南方,技术相对落后,但创烧了一种独特的、对后世有深远意义的“白瓷”。白瓷造型雅致,胎釉白净,胎质浸润,装饰自然。白瓷的烧造成功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为唐代的“南青北白”的局面奠定了基础。由此,陶瓷分为青、白两大体系,并驾齐驱地向前发展。西晋晚期,首创了“釉彩”,釉彩是瓷上彩釉装饰的先声。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转折点,陶瓷造型与装饰的演变,记录了先民们的思维进步,承载着厚重深远的精神内涵。魏晋南北朝被誉为瓷器真正成熟的时代,是中国“瓷器时代”的开始,在艺术风格上体现出简约、幽雅,以及“秀骨清相”的审美取向。

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艺术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玄学、佛教与艺术自觉成为陶瓷艺术审美取向的主要因素。玄学兴起,崇尚清闲不为、超然物外,提倡个人悟性的自由创发,追求质性自然,表现出玄虚、超脱、恬静的美学思想。士大夫们以老庄思想为精神支柱,用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儒道合流,形成了魏晋时期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士人“清、秀、神、俊”的審美趣味日益彰显,它通过士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体现出来,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陶瓷艺术作品中,出现了反映宇宙观的新题材,并钟情于植物、花卉纹饰,寓于简淡、玄远的意味。修长的造型体现了士人的“秀骨清相”的审美趣味,质地色泽的青瓷给士人以无限的美的遐想。佛教的传播和盛行,使陶瓷艺术变革成为新的时尚。佛教的自然浸润,催化了人们对艺术的自觉,带有佛教艺术色彩的陶瓷造型与装饰随处可见。佛教艺术的发展,使陶瓷艺术开始融入新的文化因素,并引起了陶瓷风格的发展变革。佛教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对陶瓷艺术进行渗透,在佛教的影响下,陶瓷造型向瘦俏、高耸的方向演变,给人以端庄俊秀之美。这正是玄学的“秀骨清相”与佛教的“般若空观”的完美结合。体现了玄佛思想与精神的交融。使本时期的陶瓷艺术呈现出清秀、空疏与气韵生动的美学趣味。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人们精神上感受到惶惑、迷惘,甚至悲哀,只能寄希望于来生。因此,厚葬盛行,随葬品的大量需求,从客观上促进了陶瓷艺术的发展。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人的意识全面自觉的时代,是人的精神极度解放,人格、思想极为自由的时期,也是富有艺术创造的时期。这种自觉的艺术精神反映在陶瓷艺术作品中,先民们的创造从“教化”功能转向表现现实生活,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理想,人们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从陶瓷作品中可以看出,装饰题材更为广泛,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也表明了人对生活的向往,作品中展现出自然清新的视觉效果,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时代。因此,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于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陶瓷史上极富艺术精神的时代,陶瓷艺术审美从造型特征、装饰特征等方面得到明显见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造型丰富多样,早期基本上承袭汉代的造物,器物造型比较矮胖。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多以青瓷为主,以浙江地区为中心,器型是由浑圆逐渐向瘦高发展,器皿平底较多,罐、壶多有系耳。常见器型有:壶(盘口壶、天鸡壶、扁壶等)、罐、尊、碗、盘、钵、杯、熏炉、灯盏、砚等。其中以尊、壶最具代表性。西晋青瓷的造型注重器型功能与审美相结合,体现朴素、大方的风格,如鸡首壶、兽型器均有所见。东晋陶瓷发展迅速,在遗传与变异的过程中,陶瓷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器形向高瘦发展,呈现出清新、秀美的审美特征,这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是带有佛教艺术色彩的器型。佛教的传入不仅仅表现在造物的思想观念上,还体现在陶瓷器型设计上。佛教与器型的融合,一直是佛教运用造型宣传教义的重要形式,构成了造物形式的新内容。最有代表性的是“莲花尊”,莲花尊是南北朝时期的一种以莲花为装饰的青釉陶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富有时代特征的造型。如河北省景县出土的莲花尊(图1),尊的腹部凸塑成上覆下仰的莲花浮雕,上腹、肩到颈、首,犹如一只精美的大杯倒扣其上,和谐且层次分明,节奏和韵律凸显,这是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经典作品。整个器物造型宏伟庄重,匠意新颖,设计别致,线条优美。折射出当时工艺水平的高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人们精神世界的特殊写照。北方陶瓷造型粗犷雄伟、凝重朴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齐时首创了白瓷,白瓷造型雅致,对后世的陶瓷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另外,本时期陶塑艺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以人物和动物的陶塑尤为生动。如西晋“青瓷对坐佣”,似乎是两个官员对坐,既像是怒目相争,又好像正在交谈,简洁而又传神。

装饰的演变往往影射着时代的变迁,陶瓷装饰也是一样,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革新,并展示出不同时代的风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装饰主要体现在纹样装饰和釉彩装饰上。随着儒家礼教的衰微,崇扬个性和品格的玄学在东晋进一步得到发展,促进了陶瓷艺术的个性化和表现技巧的提升。从装饰纹样看,汉代的程式化的装饰题材已逐渐退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装饰由朴实敦厚、繁丽复杂向秀骨清相、幽雅瘦高的方向拓展。其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审美趣味。刻画、压印、堆贴、塑饰、雕镂、釉彩成为流行的装饰方法,装饰题材丰富多样,以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人物及生活场景纹样为主。几何纹多沿承早期的陶器、玉器、青铜器、漆器装饰,一般装饰于陶瓷的口沿或肩腹部。动物纹也被运用于陶瓷器装饰以及墓葬俑的形象之中。人物及生活场景纹样使用广泛,如器物上常装饰表现生活场景的纹样,刻画细腻逼真,纹饰质朴。这种装饰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和审美意识。植物纹使用最为广泛,植物纹成为本时期极具特色的装饰。植物纹多装饰于器物肩部,作为图案的边框。随着佛教的广为传播,佛教艺术也随之而来,佛教图式为陶瓷装饰的题材增添了新的内容。与佛教教义相关的禽、兽、佛像和飞天纹,以及植物纹样中的莲花、忍冬以及莲花化生等日趋增多,并成为流行纹样,莲花是佛门圣花,象征圣洁。作为佛教符号的莲花,在佛教艺术中成了主要装饰题材之一,是外来物质文化的代表。莲花纹和忍冬纹的运用与佛教融合而被赋予宗教意义,南朝的青釉刻花壶,腹部上下有凸雕仰复莲花瓣纹饰,在两层莲瓣之间,有相连的卷草花纹。这类莲花纹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的运用于碗的外沿、盘沿、壶身,有的与形体融为一体,增加了器物造型的美感,还有的将花瓣用堆贴形式予以表现,充满生命的活力。这类装饰,在越窑中普遍以莲花为装饰,在碗、盏、钵的外壁和盘面普遍划饰垂线仰莲,形似一朵盛开的荷花。莲花纹是中国纹样史上较早进入装饰领域的植物纹样,也是中国装饰史上延续历史较长的植物装饰图案。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题材装饰的应用也有所见,黄釉瓷扁壶便是其代表作品(图2)。该作品形象生动,工艺精美,装饰独特。壶体两面用舞乐的浮雕人物装饰,一人在莲花上舞蹈,左右二人弹奏琵琶,击钹,吹笛,打拍,奏乐配舞,作品中琵琶和婆罗多式的舞姿代表西域的少数民族。此壶的设计折射出在民族大融合过程中,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釉彩装饰是陶瓷艺术重要的装饰手段,釉彩是使用不同的色釉在陶瓷上加彩,这是陶瓷彩釉装饰的先声。在汉代釉陶的基础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釉彩装饰。魏晋南北朝陶瓷清秀的造型蕴含着先民对现实的超越及对自由的追求,陶瓷釉色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西晋晚期已在陶瓷上装饰褐色加彩,使其更为活泼,至东晋甚为流行。这种彩釉是一种青釉。青瓷又称“绿瓷”,是—种在坯体上施以铁元素为呈色剂的釉,经高温烧成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的瓷器。浙江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并以浙江越窑的青瓷为上乘,其胎呈灰白色,质地细密,釉色泛青,质感如玉,深受人们挚爱。

1983年在江苏南京雨花台区长岗村晋初墓中,发掘了一件青瓷釉下彩绘盘口壶(图3),整个器型呈圆形,盘口,束颈,平底。胎上通体用褐彩装饰,外施青黄色釉,釉层厚薄均匀,上腹部饰一周贴塑。 青瓷釉下彩绘盘口壶是目前所见以绘画形式装饰的最早釉彩陶瓷作品。它改变了青瓷釉面色彩的单调,首创了釉彩,釉彩是使用不同的色釉在陶瓷上加彩,这是陶瓷彩釉装饰的先声。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发明,为以后的釉下黑彩、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瓷的问世开了先河。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高超,陶瓷在釉色上发生极为丰富的变化,青色中有偏绿的、偏黄或偏灰的。北魏发明了白瓷,白瓷是使用低含铁量的胎釉烧制而成,克服了铁的呈色干扰,这是我国最早的白瓷。如河南巩义白河窑出土的白釉瓷碗(图4),从胎釉分析,均为白胎器内施满釉,器表施釉至下腹部,器心多有积釉,器表腹下垂釉者也占一定比例,满釉和半釉者均有,多数施釉均匀,釉薄而滋润,胎质坚细,洁白莹润,其薄胎白瓷呈半透明状。部分白釉陶瓷白中泛青,这反映出北方制瓷业正由青瓷向白瓷演变的趋势。白瓷的问世,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在原料的使用和配方的改进上有了重大突破,为后来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由此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整体上看,魏晉南北朝时期,其装饰陶瓷体现出简洁单纯、自然清新的特色,充分发挥了釉色的交融作用。取得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般的效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艺术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体现出多重意蕴和多维价值。陶瓷艺术有效地将先民的人生理想、生活情感和形式美感渗透在造物之中,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特的艺术风格。在300多年的历程中,繁荣了“青瓷”,首创了“釉彩”,发明了“白瓷”,是一个颇具开创性意义的时代。陶瓷观念的更新,陶瓷工艺的革新,陶瓷造型与装饰的发展,均彰显出这个特殊时代的审美取向。玄学与佛教的繁荣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由此,陶瓷艺术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独特的造型与装饰,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面貌,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佛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借助陶瓷艺术渗透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使中国陶瓷艺术因佛教文化而丰富多彩。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陶瓷艺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之一,是陶瓷艺术重要的过渡时期,它为后来陶瓷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是中国陶瓷艺术“瓷器时代”的开始,推动了中国陶瓷艺术走向另一个巅峰。

参考文献:

1. 程金城:《中国陶瓷美学》,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2.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

3.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 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 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 陈淞贤:《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7. 王 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8. 夏燕靖:《中国设计艺术史》,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9. 高 丰:《中国设计史》,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万长林: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刘雅琴:江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学校讲师

责任编辑:霍明宇

妊娠纹范文第2篇

0~18岁:眼睛近视怎么办?

首先,这个要看年龄,一般青少年会存在“假性近视”的情况,这就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散瞳验光。排查真性近视。需要说明的是,一般15岁以下或第一次配镜的近视朋友,都需要散瞳验光。

在这个年龄段,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戴框架眼镜。如果觉得框架眼镜影响美观,可以考虑隐形眼镜。需要注意的是,软性隐形眼镜常常因护理不当导致很多眼部发炎,目前RGP或MCT硬性隐形眼镜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瓶颈,高透氧性以及抗沉着性,并且还可控制或延缓青少年近视度数发展的好处,让其成为行业推崇的产品。

18~50岁:眼睛近视怎么办?

这个年龄段的朋友要注意啦,如果你是在这个年龄段才出现近视,那么最好到医院进行眼部检查,首先也应考虑配镜。如果你是长期戴眼镜的“萌族”,如近视度数近两年稳定的话,是可以考虑手术摘掉眼镜的。据了解,飞秒激光近视手术可对1000度以下的近视快速、安全有效地矫治,而上了1000度的高度近视,ICL晶体植入术是理想的摘镜办法。

50岁以上:眼睛近视怎么办?

这个年龄段的朋友就比较苦恼了,为啥?年龄超过激光近视手术的范围了。但不用着急,手术、配镜我们都可以考虑。

老花+近视——>考虑配渐近多焦点眼镜、ICL晶体植入术、CLE晶体置换术

白内障+近视(白内障+老花+近视)——>一台白内障手术,一次解决!

妊娠纹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乌拉特蒙古族 传统服饰 民族图案 创新应用

引言

随着中国民族文化在国际文化中的地位愈来愈重,民族文化自信的建立逐步完善,很多非物质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被广泛重视,许多传统元素被采纳和应用到现代的设计当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性的独特艺术分格。人们对民族化的审美逐渐有了潜在的共识,对于一些传统的艺术形式,设计师们采用当代设计语境下的设计手段和设计思维将民族文化元素带到全新的设计领域,为设计领域和民族文化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探索出更加广阔视野的创作空间。

蒙古族服饰汇集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服饰精华发展至今,承载着游牧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成为我国民族服饰的瑰宝。蒙古族服饰在201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乌拉特蒙古族服饰是众多蒙古族服饰中独具风格的,其服饰上的图案种类繁多,花样丰富,生动有趣,足以成为更多设计的素材,为设计领域增添新的设计能量,对于中国的当代艺术和当代设计来说,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从西方的设计方法里寻找方向,要想让中国的设计标新立异,拥有独特的理念和内核,必定要回到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中,探本溯源,用中国人的设计逻辑与设计美学在当代语境下得到更好的探究。因此乌拉特蒙古族服饰图案中包含的精神动力与民族文化心理很值得探讨。

一、烏拉特蒙古族服饰图案发展与内容

(一)乌拉特蒙古族的服饰图案发展和现状

在我国雄浑辽阔的北方草原上,蒙古族体系庞大,部落支系较多且分部广泛。乌拉特是蒙古族的一个重要部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情况,使乌拉特民族服饰图案具有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乌拉特蒙古族部落在清朝顺治时期之前一直在呼伦贝尔大草原附近,隶属于科尔沁部族,后来因为跟随后金征战有功,清政府将其部落派遣到现在的河套平原处,被封为乌拉特三公旗,即乌拉特前、中、后三旗。因此在乌拉特传统服饰中的图案一开始有着浓烈的科尔沁蒙古族图案的影子,后来由于游牧经济的发展、宗教信仰的影响、满清文化的融合以及与汉民族文化交流等因素,造就了乌拉特蒙古族民族服饰图案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民俗特色浓厚,因乌拉特部落处于阴山地带的草原,一直以来主要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生活,所以游牧文化的发展,再加上民间艺术的融合,使其服饰中的图案在服饰中表现得越来越出彩,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乌拉特蒙古族服饰图案内涵丰富、题材广泛,且极具鲜明民族特色,它的产生及发展与其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历史传承、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心理素质及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二)民族服饰图案内容与分类

乌拉特蒙古族人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由于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而且早期受到萨满教的影响,在乌拉特蒙古族民族服饰中,一般都有信仰图腾、自然图案、吉祥图案。由于其民族独特的游牧文化,和生存环境,所以对图腾有深厚的信仰,信仰图腾一般有:太阳、月亮、星辰、火等。自然图案也比较常见,比如:花草、树木,山、水、云等。这是受其独特的天然环境所影响,取材于自然,淳朴而不乏艺术性,花鸟类,此类纹样种类最为众多繁杂。中国文化自明代就开始将美好寓意移植在花、乌、兽中,形成图纹必吉祥之势Ⅲ,在一些蒙古族民族服装中的配饰中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图案,比如荷包和靴子上。每个民族除了信仰还少不了美好的祝福,乌拉特蒙古族也不例外,所以在一些服装和配饰中经常用到一些吉祥图案:吉祥三宝、兰萨等。因其广泛的题材,图案的种类又分为好多种,大致可分为五种:象形图案、几何图案、天体图案、组合图案和连续图案。象形图案一般取材为植物类和动物类,植物类的图案有些是经过精心巧妙的设计,最后成为具有艺术性可利用价值的图案;有些是其他地方流传过来,直接拿来使用,比如藏传佛教中的花卉图案。动物类图案多数是以自家的五蓄:牛、羊、马、骆驼、以及其他动物类似:鹰、鸟、蛇等为题材拿来作为服装中的图案实用。几何纹样比较常见在服装和配饰中的一些边缘处使用,运用最多的是回纹,此图案至今在现代的蒙古族服饰中也很常见,其余的八宝和盘肠纹也有时被用到。天体图案包括:卷云、太阳、月亮、北斗七星、启明星等,其中在乌拉特蒙古族的服饰当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卷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祥云”,由于卷云本身的形体特征,再加上人们后期的美化,使其形式和模样各异,灵动唯美,因其可以随意组合排列,应用灵活,所以多作为服饰图案的底纹和面料的特殊纹路使用,“祥云”深受乌拉特蒙古族的喜爱,穿在身上就犹如身处在广阔的蓝天白云下,感受那份自由豪情中的唯美细腻,在服装中一些重要的表现部位,经常会使用些精美复杂的图案来增添服装的独特魅力,比如在衣服的前片处和马蹄袖口处,常常可以看到刺绣或者其他工艺体现的图案,这些图案一般都是组合图案,组合方式多种多样,有中心图案与边角图案组合,缠枝与回纹图案的组合,等等;连续图案经常被用到服饰的边缘作装饰或者单独做成一个镶条附在服饰的主体面料上起到加固的功能性,连续图案可以是二方连续,也可以是四方连续。这两种图案在使用中的灵活度较高,在美轮美奂的乌拉特蒙古族服饰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民族图案在传统服饰中的表现形式

(一)服饰图案的实用与装饰特点

乌拉特蒙古族服饰中的图案是实用与装饰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图案时常被用在服饰中具体的某个部位起到加固和耐用的效果,有时也巧妙地用在服饰面料的接缝处或者是破洞处,进行微妙的处理,起到实用性和装饰效果,让图案既好看又实用。蒙古族服饰图案的装饰特点,一般表现在图案的对称、平等、完整、反复、渐变、统一、变换、呼应、肌理等各个方面,并表现出条理性、程序性和规律性。服饰中图案的装饰风格多种多样,有利索大方的、粗犷有力的、也有璀璨华丽的、典雅优美的,不同的装饰风格,使服装产生了不同的个性美和艺术效果。图案的装饰性构图主要有左右对称,前后左右呼应、比例合适、主次分明、曲直结合、动静相配,有虚有实等基本规律。

坎肩是蒙古族女性服装中最重要的服装,它们穿在蒙古袍外面,因为它被穿在衣服的最外面,所以是服装中最用心体现的一件服装,图案的选用和布局能完美地展现这件坎肩的外观。女性的坎肩有长款也有短款的坎肩。图1为巴彦淖市文化博物内拍摄的乌拉特女性坎肩、袍子和鞋子,第一件坎肩上面,主要图案有暗花纹的回字纹,祥云纹样、和其他图案,图案布局讲究,以门襟为中心,左右对称,整体服装呈现对称美,图案在这件衣服中运用得含蓄,优美,和整体的服装设计相辅相成。第二件坎肩,装饰图案主要以花卉图案为主,用刺绣的工艺体现在坎肩的领子部位和前门襟处。图案的在服装中的表现方式有对称和不对称。整体黑色的衣身面料上有部分粉色的绸缎面料拼接,在这两种面料的拼接处采用金黄色刺绣图案作为装饰处理,同时完美地覆盖了两个面料拼接处的线迹,不仅起到了装饰的效果,同时起到了很好的实用效果,使得这件衣服结实耐穿。说到耐用性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是乌拉特蒙古族的靴子了,他们在广阔的草原上每天不知道要途经多少路途,所以靴子上的图案一定是最巧妙的运用,才使靴子不仅好看又实用耐穿。图1中的靴子看上去就结实耐穿,在黑色的靴身上绣上蓝色和黑色的图案在靴头和鞋帮处,图案是花卉图案,在靴子上左右对称。靴头是接触地面最近和最多的地方,所以把图案绣在这两个部位是最合适不过的,图案的搭配和配色简单,整体简单大方,使靴子搭配性强,美观且结实,足以说明当地民族是多么有智慧且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

(二)服饰中图案的组合规律

乌拉特蒙古族服饰图案的组合可以说是變化多端,灵活巧妙。变换与统一,是图案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自然界的最基本规律。在统一中求变换,在变换中求统一,乌拉特蒙古族服饰图案的变化和统一变化出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变化与统一的规律有以下几种:1.连点或连线的组合,选好一个基本的纹样作为中心,可以上或以下、以左或以右展开有序或无序的排列,排列的形式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直线型或曲线,形成二方连续纹样,如果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同时展开排列,就可以组合成四方连续图案,图案的排列相对来说比较密集和完整。2.对称与平衡组合,服饰中最常见的图案组合方式,以一个元素最为对称中心,将图案进行左右对称、上下对称、前后对称,这样的对称方式正是符合了中国的对称审美,图2中的坎肩图案分布所示。3.对比的组合,服饰中的图案呈现经常以图案的色彩的明度和纯度、图案的大与小、密与疏、曲线与直线、方与圆、粗与细等,变化组合在一起,让图案产生强烈的效果。4.散与聚的组合,图案以打散的状态排列,像花和草的纹样,讲究散开的延续美,让整个画面丰富起来,给人带来轻松愉快的视觉感受,这样的排列形式一般都用在服饰大面积的地方;积聚的组合形式是将两个或多个图案凑在一起,让视觉元素凝聚在一起,使服饰呈现出饱满的感觉,这样的排列方式一般多用在想要突出表现某个部位的地方,如图所示。5.渐变组合,纹样通过色彩渐变、大小渐变、粗细渐变的形式组合。图案中不仅有有大纹样渐变成小纹样,还有色彩的深浅和明暗的渐变,让图案的效果不仅丰富而且变得有章可循,渐明渐暗,渐大浙小,服饰当中的精美刺绣好多都用到这样配色的推晕手法,让服饰充满独特的魅力。6简单纹样的变形组合。把最为常见和常用的一些纹样拉长、变短、旋转、透视等方式进行变形处理,例如常用到的祥云图案、回纹、盘肠纹、卷草纹、犄纹和其他花草纹,都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变形纹样,以更有趣新颖的形式出现在服饰当中,如图2所示。7分解与重新组合。将原来的纹样拆开,分成若干个组合元素,对拆分开的元素按照要求进行选择和新的编组合。这样子出来的图案更具有新的表现力,让服饰变得更加别出心裁的美。

(三)服饰中的图案的色彩表达

乌拉特蒙古族服饰中的图案除了其独特的题材外,还有独特的色彩,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漫长的游牧文化的影响下以及当地的环境所致,乌拉特蒙古蒙古族们已有对色彩独特选择和偏好,并且有了强烈的感情意识在里面。大部分色彩的纯度较高,与当地人身处的环境色很相似,比如:蓝色、白色、绿色、红色和其他色等。蓝色,毋庸置疑是代表蓝天的颜色,象征着天神的威严和永恒,好多男女蒙古族的服装面料都直接采用蓝色,以及哈达的颜色也是蓝色,可知蓝色在当地人心中的位置,所以在服饰的图案上经常出现;绿色是草原上生命和希望的象征;白色是最美好、吉祥的颜色之一,蒙古语“查干”代表着乳汁般的纯洁与高尚,在蒙古族礼节上最上层、最崇敬的是献白色的哈达;红色蒙古语“乌兰”代表着火焰的热情和太阳的温暖,这与他们崇拜火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金色则代表着黄金的美好与尊贵。这些颜色常常成为服饰图案中的主色调和普遍选择。图案中的色彩搭配有律可循,服饰中的图案颜色一般采用对比与统一、混合与并置、渐变与交叉、分离与组合的规律;色彩组合是十分考究,在服饰的面料选择和装饰图案搭配组合上较好地把握了色彩统一,风格统一,冷暖对比、材质对比、深浅对比、在和谐统一的色调中有对比的强烈跳跃,但又服从大环境中的整体和谐氛围。体现了民族服装色彩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三、乌拉特蒙古族服饰图案的民族寓意

乌拉特蒙古族生活在阴山一带的草原上,长期的游牧生活方式与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产生了独特艺术符号,比如阴山岩画中的一些描绘当时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的一些图案,图案的背后都有着一些民族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成语等。体现了乌拉特蒙古族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物质文化。乌拉特服饰图案中富有深后的意义,图案背后有着传统而神圣的民族寓意和对大自然的崇拜。信仰作为贯穿于整个社会的一种无形精神力量,会以宗教的和非宗教的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进而成为维系整个社会和族群的内在动力基础。早期蒙古族自己的原始宗教信仰——萨满教,萨满教信仰万物有灵,所以在图案方面有所体现,后来由于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的广泛传播,与藏传佛教文化有关图案也被大量传播使用在服饰当中,如八宝类图案在服饰当中的出现。在乌拉特蒙古族的发展历史来看,乌拉特蒙古族服饰受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影响,将其他国家的图案元素采纳到自己的民族图案中,同时与中原地区的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也产生了许多有汉族风情的图案,比如:龙凤图案、缠枝牡丹图案、寿字图案等。民族文化,民俗特色,民间艺术的融合,游牧文化。凝聚着北方少数民族的艺术智慧、民族情节,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每种图案纹样的背后都有着特殊的寓意,例如盘肠纹就是环环相绕的线条组合而成,具有延绵不断、延年益寿、长长久久的美好寓意;含有莲花的图案则是代表纯洁美好的爱情;云纹图案是气运吉祥的象征;回纹,蒙古语称“阿鲁哈”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有深远绵长的吉祥寓意,如图3所示。乌拉特传统服饰图案具有很强的象征性,有的图案表现为吉祥与力量的象征,有的则是民族性的象征,体现的是民族内在的精神价值。

乌拉特蒙古族服饰上的图案不仅可以表达穿着者的情感、喜爱,更是一个民族的情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服饰精美和华丽,是穿着者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服装中的不同图案都寄托了蒙古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养育他们的这片草原的一切,河流带给他们勃勃的生机,使他们牛羊成群。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乌拉特蒙古族传统服饰图案,不仅能折射出具有乌拉特蒙古族地域特色的物质世界,还反映出了乌拉特蒙古民族的独特审美意识和精神世界。

四、乌拉特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中的创新应用

(一)乌拉特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服装设计中三要素有造型、色彩、面料,随着时代的跟新进步,图案设计已成为服装装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计元素,因此服饰图案设计被称为服装设计中的“第四要素”,乌拉特蒙古族服饰图案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具有一定的民族象征性和符号性,若将乌拉特服饰图案加以全新的创新后应用到服装当中,必然会有标新立异的效果。乌拉特服饰图案的创新应用不再是简单的引用和模仿,而是在借鉴的同时要融入情感的表达,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来传达服饰图案在服装中的寓意和内涵,例如将图案分解、重组、抽象、夸张等处理后应用在服装中。在进行服饰图案的设计和应用时,应该融合服装的三要素来综合考量,这样才能让服饰图案在服装中更完美和完整地体现。

1.图案造型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乌拉特传统服饰图案样式丰富,寓意深厚,无论是花草纹还是动物纹与几何纹都是源自对自然形象的模拟和对物象的升华与抽象,乌拉特服饰图案的审美特征均体现在运用中,乌拉特传统服饰图案纹样中使用率最高的是回纹、盘肠纹、云纹、万寿纹、花草纹等,其图案多回旋环绕的曲线,首尾呼应,体现民族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现代的服装设计中,设计师把图案的造型概括简洁化,将传统图案从解构与重组的两大方向创新。把图案的基本型进行抽象和具象的改变,通过旋转、扭曲、交错、叠加、错位等方法创造出形式各异的图案造型,或加入新的图案元素进行艺术再加工,最后形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图案排列。能否将传统图案删繁就简,在服装中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让图案与服装整体和谐统一,是考验设计师的设计能力和审美水平的关键,在保留传统图案造型所表达出的民族文化符号的同时,又能准确地切合服装设计的主题和设计理念,让民族情感与设计美感更好地展现现代服装中,如图4所示。

2.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色彩搭配

色彩作为情感表达的重要语言,在图案和服装中有着不可言说的地位。图案的色彩搭配在服装中有着重要的视觉效果,通过把不同颜色进行组合搭配,让图案绚丽夺目,给人带来冷暖、明快、深沉的情感倾向。对乌拉特传统服饰图案的色彩提取和搭配要根据现代服饰设计的色彩流行趋势与服装主体要求而定,图案中所采用的色彩既要与服装整体大色彩相呼应统一,满足服装系列感的整体协调性,又要有不同色彩的加入,形成颜色对比后产生的色差变化,在服装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工艺和面料

乌拉特传统图案主要以棉麻、丝线和银质等材质来体现,在传统的服装中多以刺绣的形式用丝线秀在衣片上,在头饰上多以雕刻的形式呈现在银材质上。随着时代的进步,应加入现代科技技术和新型的材料,新型的材料比如TPU、欧根纱、太空棉、人造皮革、醋酸等,图案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刺绣、数码印花、激光雕刻或面料二次再造等现代科技的工艺处理手段来完成在服装中,因面料的材质和性能不一样,所以选用的服装面料不同,图案的处理方式也不同,材料和工艺的差异性,使图案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出现在服装当中,为服装带来焕然一新的视觉感受。独特的工艺处理会使传统图案在服装上变得独出心裁,使传统元素的服装时尚并且新颖,让传统图案在服装中有无限的创新空间和表现力。

(二)图案设计与服装风格

服装设计离不开整体的服装风格定位,图案与服装的相结合必定会有不同服装风格的呈现,图案设计是风格体现极强的使用艺术形式。乌拉特蒙古传统服饰图案本身具有很强的民族象征性,设计师可以顺着传统民族风格方向结合新的款式和面料延伸出新的作品,例如将传统服饰图案打散,分解,切割,重组的方法呈现在服装款式上面,采用带有流苏感的针织面料或皮草面料,呈现的风格就类似于当下流行的“游牧风格”,让淳朴与流行元素融合一体来突出服装整体风格主题;同时也可以加入风格迥异图案元素重新组合,有强烈的风格转换,再结合时尚元素展现处全新的风格,将传统服饰图案的寓意隐含在服装设计中,更加内涵地表达出传统图案的魅力,例如结合当下流行的工装和休闲风格的款式,体现出的是潮流和休闲风格的服装,使传统图案的服装更加活力和年轻化,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和选择服装的同时去解读传统图案的文化和魅力,人们对图案的情感倾向和图案的本身视觉效果,让服饰图案设计在不同风格的服装中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因此设计师在服装设计当中,针对不同的服装风格要采用相应风格的图案进行融合设计,让图案与服装风格相统一,如图5所示。服装风格的多样化可以增加新的消费群体,让消费者对传统服饰图案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喜爱,这也是设计师对传统图案在服装设计中运用的最大动力。设计师在选择图案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很多应因素,比如造型、色彩、搭配和寓意等方面,先要充分了解图案固有的属性,将图案巧妙分配在服装中的各个部位,图案布局分配的合理性也至关重要,摆放不同的位置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和风格,要想很好地变化创新,就要做到整体设计风格和谐统一,自然大方。只有将乌拉特传统服饰图案与服装设计风格相匹配,才能让图案更准确地表达服装的系列感,符合当下的服装设计系列主题,从而展示乌拉特传统服饰图案的独特含义,展示传统文化服饰的更多风格变化,更好地传承中国服饰之美,弘揚传统文化之魅力。

结语

图案艺术是人类传统文化与文明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乌拉特蒙古族服饰图案有着自己民族独特的艺术价值,其图案的内容、色彩和民族寓意都具有本民族的独特性。在现代的一些设计中,图案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图案与设计载体的协调性,构图的合理性,以及设计载体的样式、结构、材料、质感等都是要考虑的关键所在,巧妙地进行构图和设计图案,能使设计散发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采用民族图案作为灵感时,应该先准确地了解和解读图案背后的深意或故事,民族情怀和深厚的民族寓意,更准确地进行服饰的情感传递。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思想精髓,丰富现代设计内涵,顺应现代实际需求,让乌拉特蒙古族服饰图案在设计领域充满更多的可能性。

妊娠纹范文第4篇

摘要 湖北省为中国“楚文化”中心,武汉市素有“九省通衢”之称。近年来,武汉市建设发展快速,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迫切需要良好的园林环境,文化则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该研究以武汉市城市公园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各大著名园林文化景点,分析楚文化在不同景点中的应用手法,总结了主要表现内容以及应用形式,并针对楚文化在武汉市园林绿地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及特点,提出了武汉市园林绿地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楚文化;城市公园;凤鸟浮雕;知音文化;屈原文化;神话传说

Key words Chu culture; Green garden; Phoenix and bird embossment; Bosom friend culture; Qu Yuan Culture; Tales of legendia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楚国文学艺术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文明成果对当时的中国影响深远。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对城市的建设、市民的观念和行为发挥着无形的影响。而作为重要文化载体的武汉市,自然与楚国历史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從现实条件来看,武汉市在城市园林绿地设计中存在一些不足,千篇一律的设计手法以及设计形式使武汉市园林景观缺乏地方特色及文化气息,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性逐渐淡化。笔者从武汉市具有文化特色的一些园林绿地入手,调查研究楚文化在武汉市园林绿地中的应用形式以及表现内容,有利于今后武汉市园林建设的发展,提升整个武汉市的外在形象。

1 楚文化相关理论研究

1.1 楚文化的定义

楚文化是在楚国形成的,以中国汉水流域和长江中游流域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既承袭中原文化,又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东夷、西夏、北狄、南蛮四大集群文化通过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集聚、中介、传递,通过长江流域汉江文化的融汇、改造、消化,在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国土上孕育出来的高级文化[1]。

1.2 楚文化的内容

①在精神层面上,楚文化体现为“筚路蓝缕”的开拓创业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②在心理层面上,崇火尚凤、亲鬼好巫、天人合一、浪漫主义,与中原文化尚土崇龙、敬鬼远神、天人相分、现实主义形成强烈对比[2]。③在物质方面,主要表现为漆器、木器及青铜器,丝织、刺绣及工艺品、宫殿及台榭建筑,帛画、壁画及屈骚庄文,编钟、琴弦及轻歌曼舞,祭祀膜拜等[3]。

2 楚文化在武汉市园林绿地中的应用形式

笔者通过对武汉市月湖公园、东湖磨山风景区、古琴台等园林绿地进行调研,分析不同景点在楚文化运用上的内涵,总结了几种常见的园林设计形式。

2.1 凤鸟图腾的应用

2.1.1 凤鸟浮雕以及文化铺装。

月湖公园作为展示武汉表演艺术及悠久历史文化的旅游胜地之一,其园林景观塑造中大量应用了楚文化元素,如凤凰广场。它既是大型露天表演景观中的点睛之笔,也是全景观的第一个高潮点。

凤是中华文明中吉祥的神鸟,也是楚文化的图腾。古人将凤凰视为瑞鸟,代表着天下太平,常常与龙一起出现,一度成为皇权的象征。传说中凤“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清泉不饮”,所以凤也代表着脱俗高洁的精神品质[4]。

凤凰广场在空间处理上采用下沉式,在中心焦点处设置中央喷泉景观,而喷泉底盘则采用了楚文化凤鸟浮雕,表达出凤至高无上的地位。凤凰广场在地面铺装形式上则采用龙凤呈祥浮雕,利用文化石表现形式,既呼应了凤凰广场的主题,又寓意吉祥如意的美好意愿(图1、图2)。

2.1.2 楚凤标及凤壁画。

1987年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利用东湖风景区优美的自然山水和磨山有利的地形,开辟了楚文化游览区,建设了楚城门、楚市街、楚天台等楚国风格的建筑[5]。其中,磨山楚凤标是参考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人物龙凤帛画中凤的形象而设计的。楚凤标位于楚天台下方,作为标志性景观,就像在欢迎各方游客的到来。在造型上,双凤的羽毛如烈火熊熊,而凤踩虎的造型则源于楚墓出土的虎座凤架鼓的原型。在楚人的图腾文化中,凤凰都是翱翔于天际之物,接近于神灵,所以楚人把凤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凤为自由之物,无拘无束,把双凤雕塑建在高台下方左右两侧,有种凤已翱翔于空中的意境,与天空融为一体。而楚天台位于视觉中心,在大厅内可以看到一副楚凤翱翔的壁画,图中双凤翱翔于九天之上,与楚凤标遥相呼应(图3)。

2.2 知音文化的应用 相传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当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6]。钟子期死后,伯牙绝琴,觉得再也没有人懂得自己,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传说,也是知音文化的由来。

武汉古琴台公园内,伯牙台用汉白玉筑成,为一高于地面的石台,传说是当年伯牙抚琴的地方,石台四周栏杆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起点景作用。而伯牙台景点位于整个庭院的中央,庭院周边栽种雪松、柏树等,不仅营造了崇高庄重的氛围,又柔化了伯牙台石材的硬质特点。在庭院楼阁的墙垣有一尊伯牙抚琴的雕塑,雕塑旁少量置石,寓意着高山流水,后面栽植几株翠竹,象征着伯牙的正直高洁(图4)。

2.3 屈原文化的应用

楚人在文学上的造诣也是很深厚的,《楚辞》中屈原一首离骚充分展现了楚人宽广的胸襟。屈原创立楚辞文学,对后代中国文学影响深远。当时北方文化圈以《诗经》为代表,而南方就属屈原的《楚辞》。屈原是楚文化文学的鼻祖,奠定了楚辞文学在中国文学的地位[7]。武汉月湖公园屈原文化壁雕景点以壁画的形式,通过雕刻屈原的诗文作品,将其一生展示出来。屈原壁雕由多块不同角度的正方形石材拼接在一起,将现代艺术的几何美与古典文化相融合(图5),不同浮雕组之间通过种植美人蕉以增添景观的连续性,营造楚文化氛围。

2.4 神话传说的应用

除上述几种应用形式之外,在园林绿地中,还有以神话传说来体现楚文化主题,如火神祝融传说。祝融被楚人尊为“火神”,楚人之所以有创造性,是因为有火神精神照耀的缘故,而火神精神是楚文化精髓之所在[8]。祝融观星雕塑位于东湖磨山风景区,这是一件现代雕塑,也是一件抽象雕塑。磨山祝融观星台在设计上采用了楚文化传统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正面是人化的祝融,左手持二十八星宿图纹,以示观星,右手持龟甲记载风向时运;背面为神性的祝融,大凤怒目鼓腹,似有旺盛的生殖力,图腾意味浓厚。祝融须、眉、双腿和胯下均是熊熊火焰,表现他“火神”的另一面,而底座九级圆形台阶象征九重天。整个作品气势磅礴,很好地结合了楚文化与园林景观(图6)。

2.5 巫傩舞蹈文化的应用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楚国南郢之邑,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9]。楚文化在心理层面的特点是崇火尚凤、亲鬼好巫、天人合一、力求浪漫,与中原文化尚土崇龙、敬鬼远神、天人相分、力主现实形成鲜明对照。磨山公园通过设置园林文化景墙向人们展现了楚文化之巫傩舞蹈文化,运用壁雕的形式将楚人夸张的面部表情以及舞蹈動作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怒目而视是楚国早期人物形象的典型特征。这些园林雕刻非常讲究舞蹈者的线条美以及律动美(图7)。

2.6 楚文化在武汉市城市公园中的表现

武汉市公园数量虽然较多,但在表现内容上,楚文化主要以凤图腾、知音文化、屈原文化等人们较为熟悉的楚文化题材表现为主,形象表达较为直观,而漆器文化等一些纹饰细节表现相对较少。在园林表现形式上,楚文化充斥于叠山理水以及园林建筑等环节中,在园林绿地中主要为人物雕塑、壁画、文化景墙、碑文以及地面铺装等。相对而言,园林雕塑表现过于频繁,而其他形式表现相对较少,比如植物活体材料造景等。另外,由于上述公园建成时间相对较长,在景观材料选择上主要以青铜为主,而现代一些新型材料,如玻璃钢等运用较少。同时,很多园林文化景点缺少相应的文字说明,不利于楚文化的解读与宣传。最后,由于楚文化景观材料的选择问题以及缺乏后期维护,部分景观外观破坏较为严重。

3 结语

经济的高速发展势必带动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而地域文化是艺术设计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魂源泉。楚文化作为武汉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为武汉市园林绿地设计带来了精神文化的绿洲。因此,园林绿地应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打破千篇一律的设计形式,应用楚文化时应丰富园林景观表现形式,将传统的楚文化元素充分运用于现代园林景观中。比如可将一些楚文化符号抽象化地运用于园林绿地色块或者园林建筑中,避免景观单调。在充分挖掘楚文化内涵,体现楚文化主题景观时,要避免主题雕塑过于突兀,需要以周边环境为主景埋下伏笔。在武汉市各大园林绿地应形成园林文化体系,通过园林景点文字解析加大楚文化的宣传力度,并注意后期园林景观的保养,让更多人了解楚文化,喜爱楚文化。在楚文化传承方面,可以多建造一些以楚文化为主题的小区,营造具有楚风特色的园林景观,造就大批具有文化魅力的精品景观,让楚文化更多地融入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徐家兴.楚文化初析[J].职大学报,2007(2):28.

[2]刘军.浅析楚文化:九凤神鸟[J].科教文汇,2009(4):222.

[3]石薇. 中国传统文化之楚文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133-135.

[4]郭慧.试析楚文化元素的现代价值:以“楚凤”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为例[J].中国陶瓷工业,2010,17(3):49-51.

[5]张建华.略谈楚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构想[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1):14-15.

[6]谢华.开启学生音、诗、画的“整合”思维[J].中小学电教(下),2011(3):106.

[7]李金坤. 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渊源六论[C]//彭庆生.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8]陈琳.探源:楚文化之灵魂[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4):61.

[9]孙小彬.一组神奇瑰丽的民族祭歌:屈原《九歌》艺术美分析[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5(1):49-50.

上一篇:生化妊娠下一篇:妊娠期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