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甲亢范文

2023-11-13

妊娠合并甲亢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 年1 月—2015 年4 月在该院接受医治的92 例确诊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 将全部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都包括46 例患者。 观察组患者中, 男性25 例, 女性21 例, 患者年龄在24~48岁, 平均年龄在 (37.24±4.75) 岁;患者病程6 个月~3 年, 患者平均病程 (2.38±2.57) 年;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和女性各23 例, 年龄在23~42 岁, 平均年龄在 (32.33±3.61) 岁;患者病程4 个月~5 年, 患者平均病程 (2.71±3.04) 年, 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相关资料进行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对46 例对照组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常进行规护理治疗, 其中包含对患者生理指标变化的监测与护理、维持病房的清洁与卫生, 定期对患者的呼吸情况与血压数值进行检查, 检查患者是否发生手术切口流血现象, 当发现患者出现手术切口出血现象, 则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防止因切口出血而导致患者伤口出现感染现象。

1.2.2 观察组观察组的46 例患者在常规医学护理的情况下, 另外给予以下几种护理方法。

①心理护理。 由于甲亢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疾病, 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心理应激反映所产生的甲亢病症, 可以将其视为心理问题的一种。 在对甲亢患者进行治疗时, 心理护理是加强临床治疗效果的核心, 假如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情绪消极, 这种消极情绪在影响治疗效果的同时, 也会使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3]。 所以, 在进行手术之前, 医护人员应当与患者进行深入交流, 使甲亢患者情绪更加积极。 针对甲亢患者的心理护理, 其目的是为了减轻甲亢患者的心理负担, 使甲亢患者对疾病的治愈更加有信心,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为甲亢患者讲解甲亢治疗方法, 介绍成功案例, 使患者对手术过程有大致了解, 并对手术成功有着较大的信心, 从而是患者的不良情绪降到最低。 在甲亢患者完成手术之后, 大多数患者会在康复过程中感到手术切口存在较为明显的疼痛感, 在该阶段, 医疗护理人员应当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呵护和照顾。

②用药指导护理。 观察组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程普遍较长, 在此过程中, 患者靠大量口服药物治疗, 患者生命安全每时每刻都在受到威胁, 所以, 要对改组患者进行科学的治疗[4]。 在治疗过程中, 应当将控制甲亢作为首要任务, 常见的治疗甲亢的方法是通过口服药物治疗。 此类药物种类较多, 而甲亢患者在区分此类药物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 医护人员应当在护理甲亢病人的过程中, 告知每一位甲亢患者每一种药物的使用方法与剂量, 防止因错误使用药物而降低药物治疗效果。 除此之外, 医疗护理人员还应该告知患者每种口服药物的功能, 密切监测患者服药之后是否存在不良反应现象, 在甲亢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后, 下一步应当对患者血糖浓度进行控制。 在此过程中, 应当根据患者血糖浓度高低进行区别治疗, 糖尿病患病程度较低患者可以通过口服降糖药物进行治疗, 而对糖尿病患病程度较重的患者可以通过人工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③术中与术后的护理。 为了使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达到最好, 医护人员在对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同时, 还要使患者保持较为清醒的精神状态, 在手术进行中, 为了使医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为此, 可以是患者的背部略微抬起, 将其头部后仰[5]。 在手术开始后, 医护人员应当与患者进行随时的沟通, 使患者的注意力分散, 从而放松患者紧张的神经, 同时询问患者是否有不是感觉, 使患者保持较为轻松的心理状态。手术结束之后, 医护人员应当按照要求向患者讲诉手术后应当注意的各项事宜, 假如患者在手术后出现身体不适, 此时应当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④饮食护理。 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 如果患者仅仅依靠口服降糖药物进行治疗, 而在饮食方面不加以节制的话, 患者的康复情况则不容乐观。 因此,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 在口服降糖药物的同时, 也要配合控制饮食, 通过严格控制饮食来使血糖浓度保持平稳降低。甲亢糖尿病患者对糖类消耗的速度要远高于纯糖尿病患者, 因此, 甲亢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发热量较高, 在甲亢患者病情得到一定控制后, 医疗护理人员应当指导患者科学的饮食方法, 告知患者和其家属科学饮食对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性, 并指导患者科学选择食物, 在食物选择方面应当以含碘量较低的食物为主[6]。 除此之外, 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还应当积极配合医护人员, 在饮食上听从医护人员安排, 通过科学、合理饮食来获得能量。

1.3 护理效果判定标准

以患者术后康复情况较好, 血糖浓度保持正常水平, 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低为显效;以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后恢复不明显, 患者血糖浓度正常, 部分患者出现并发症, 需要继续进行治疗为有效;以患者在手术之后的恢复情况较差, 血糖浓度无法维持在健康水平, 大部分患者出现并发症为无效, 总有效是显效和有效的和。

1.4 统计方法

在进行统计分析过程中使用SPSS20.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率 (%) 表示, χ2检验, 假如P<0.05, 则说明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6% ,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仅为80.4%,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远大于对照组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 通过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进行对比, 两组患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χ2=P<0.05)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具体情况见表1 所示。

3 讨论

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与单纯的糖尿病患者在患病情况与治疗方面不同于单纯的甲亢患者, 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则更加严重, 在对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不仅要对患者的甲亢病情进行控制, 还要实时监测患者的血糖浓度变化, 并对患者血糖浓度进行控制。 目前, 针对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 将患者肿大的甲状腺进行切除, 围手术期过程中, 医护人员的工作将直接影响到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情况与并发症情况。

在对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首先医疗护理人员要着重指导患者使用药物, 特别对患者的饮食进行科学指导, 实时关注患者的病情发展, 并针对不同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实际情况, 例如食物热量、营养搭配比例等, 给出适合每一位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适合的饮食方案[7]。 最后, 医护人员应当做好患者出院后的指导工作, 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科学的康复运动方案, 对每一位患者的运动量进行科学控制, 并对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肝功能与尿糖等定期检查, 叮嘱患者家属在患者出院之后保持患者良好的精神状态, 使患者对生活充满信心。

此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达97.8%,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仅有80.4%,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这和胡霞绒等[8]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此外, 观察组患者通过科学的医疗护理干预, 所有患者的情绪得到基本稳定, 患者心理状态较为积极、乐观, 在此过程中仅出现了1 例并发症现象。 所以, 在甲亢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科学的医疗护理对提高甲亢合并糖尿病手术总有效率有着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 科学护理在治疗甲亢合并糖尿病上具有明显治疗效果, 通过科学的临床医疗护理, 可以有效控制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促使患者病情得以稳定, 属于有效的护理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和研究对甲亢合并糖尿病患的临床护理的干预措施及其护理效果。方法 随机挑选2013年1月—2015年4月间该院所收治的92例确诊患有甲亢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在此次研究过程中, 将该院所收治的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人数相等, 均为46人。对于观察组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科学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 对对照组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临床护理干预, 然后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有效率达97.8%, 而对照组的患者经治疗后的有效率仅为80.4%, 通过研究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进行对比, 具有明显的差异 (χ2=P<0.05)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科学护理在治疗甲亢合并糖尿病上具有明显治疗效果, 通过科学的临床医疗护理可以控制并发症出现概率, 使患者病情得以稳定。

关键词:甲亢,糖尿病,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王小玲.健康教育对治疗前甲亢患者不良情绪影响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20 (21) :139.

[2] 石昌艳, 李淑丽.甲亢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对策[J].当代医学, 2011, 18 (3) :286.

[3] 李风华, 宋绪彬.甲亢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要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8 (34) :154.

[4] 覃冰兰, 华彩群, 王雪静.治疗儿童和青少年甲亢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13, 10 (6) :277.

[5] Redden Stephanie L, La Monte Michael J, Freudenheim Jo L, Rudra Carole B.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nd recre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J].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journal, 2013, 11 (3) :729.

[6] 郑旋玲.Ⅱ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14 (1) :330-331.

[7] 叶红, 杜新华, 董占才.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19 (5) :290-291.

妊娠合并甲亢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 年6 月—2014 年12 月该院收治了55 例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 现特整理这些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加以分析甲亢合并糖尿病症状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诊治效果。 在55 例甲亢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9 例,女性患者36 例,年龄在31~67岁,平均年龄(46.5±7.9)岁。 在上述的患者人群中,先有糖尿病史,然后病发甲亢疾病的患者是33 例,现有甲亢疾病史后病发糖尿病的患者是19 例。 糖尿病和甲亢疾病同时确诊的患者是3 例。 临床资料显示,单一的糖尿病患者体重正常或者超重, 但是合并甲亢后体重会出现大幅下降, 而先有甲亢疾病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体重会出现加速下降。 所有的患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心悸、怕热、多汗等症状,所有的患者都出现了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

1.2 临床检查

对患者采用血糖检测、心电检测等方法,血糖检测主要在早餐前和饭后2 h展开检测。 血糖检测结果显示患者的空腹血糖在7.5~19.1 mmol/L,平均水平为(14.3±2.9) mmol/L, 餐后2 h患者的血糖含量为12.6 ~24.1m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7.99~19.6 pmol/L,游离甲状腺素8.67~16.19 pmol/L,促甲状腺素0.01~0.03 IU/m L。 16 例发现TGAb阳性,12 例发现TMAb阳性,10 例出现窦性心动过速,13 例出现心房早搏。

1.3 治疗方法

针对患者的基本情况, 该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患者展开综合治疗,具体阐述和分析如下:

1.3.1 基础措施方面首先该院加大了对患者疾病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一方面,发放了一些甲亢合并糖尿病方面的宣传资料,耐心向患者讲解相关的医疗知识,稳定患者的情绪,争取获得患者的信任、配合和支持。 另一方面,完善各项基础检查,严格审查各个环节,确保检查结果的正确无误,明确诊断结果。

1.3.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要注意循序控制甲亢, 防止治疗甲亢过程导致的糖尿病症状的加重。 因此,在给患者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时,要注意控制好疗程和剂量,还需要结合不同患者的体质和患病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 一般是通过适当增加剂量、延长疗程的方式要起到迅速控制甲亢的目的。 如果收效并不明显,我们也可以尝试放射性131 碘治疗以及外科手术的方式加以治疗。 治疗甲亢的同时,要针对糖尿病病情状态不同的患者进行糖尿病的干预治疗, 轻度糖尿病患者主要给与降糖药的治疗, 重度糖尿病的患者主要采用胰岛素的治疗方式。 密切关注患者甲亢疾病的病情,一旦病情得到控制, 视患者的具体情况相应减少降糖药和胰岛素的用量。

1.3.3 辅助治疗治疗消耗性的疾病, 一定要注意患者的饮食控制。 糖尿病病人和甲亢患者都应该注意合理膳食,首选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饮食,要注意控制脂肪和盐的摄入量,注意控制事物热量的摄入。 除了饮食方面,在生活中,患者也要注意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释放自己的压力,注意休息,适当地运动,定时地配合医生做各项的检测。 甲亢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相对于单一的糖尿病的患者, 要适当增加主食的摄入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注意选用一些富含维生素的失误,避免多度的运动,可以选择适度的简单的运动方式。

1.4 疗效判定

在治疗6 个月后,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饭后2 h的血糖含量以及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水平,以此作为判断疗效的主要依据。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6 个月的治疗之后, 病情都得到了有力的控制。 血糖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平均水平为(5.8±1.2) mmol/L,餐后2 h患者的血糖含量平均为(7.1±1.9) m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促甲状腺素的值达到了正常的水平。 患者甲状腺高代谢、水肿等症状逐步消失,在随后的为期半年的观察随访中,未见复发,达到了治愈的效果。

3 讨论

从病理发生机制来看, 甲亢和糖尿病确实存在相似之处。 甲状腺激素增加的同时,也会增加肠道葡萄糖的吸收量和肝糖的元分解,这就会加快糖原异生速度,还会降低患者外周组织的葡萄糖利用度, 从而导致患者的血糖水平上升。 可见,甲亢合并糖尿病的合并症状会使得患者的病情更加复杂,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也会减弱药物控制的能力。 这也是我们在治疗时加大甲亢用药剂量和用药周期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同步确诊甲亢和糖尿病的患者,我们一般给药的剂量较大,这也造成了我们临床控制的难度加大。 甲亢和糖尿病都属于内分泌系统疾病,临床上,患者的身体状况、心情状态、免疫系统功能, 甚至周边环节都可能对病人的病情产生影响, 都可能影响治疗的效果。 该文选取的是2013年6 月—2014 年12 月该院收治的55 例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这55 例患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疾病情况。 在治疗过程需要结合具体的个例情况展开治疗方案的调整。 甲亢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抗甲状腺药物的剂量明显增加,治疗周期明显正常,同时确诊两种病症的患者,控制病情的难度更大,药物的使用剂量也更大。 患者的体重处于正常水平或者增加时,我们可以采用胰岛素加以干预治疗,但是患者的体征是处于消瘦时, 我们给患者用药时就要考虑患者身体组织的这种差异性。 总之,要全面调查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展开治疗前的确诊, 以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 要想更高效的治疗甲亢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对患者的病情和身体体征作出准确的诊断。 又由于两种疾病存在许多共同之处,我们必须要十分仔细,加大检查的力度,尽量避免误诊的可能。

4 结语

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来看, 甲亢合并糖尿病的发病率并不高, 但是这一疾病对于患者的生活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甲亢合并糖尿病使得病情更加复杂,治疗的难度也加大了不少, 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带来了重大的阴影。 我们必须加强疾病的宣传,尤其是针对中老年群体要加大宣传的力度, 告诫老年朋友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多运动,保持开朗的心态。 并教会中老年患者一些医学的常识, 这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具有重大的意义。 治疗甲亢合并糖尿病,需要依靠医生、患者共同的努力,先预防,及时治疗,合理用药、健康教育,每个环节都是必不可缺的。 这是防止发病以及控制患者病情的关键,值得我们深思。

摘要:目的 结合该院55例甲亢合并糖尿病病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甲亢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 、诊断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55例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具体的临床表现、治疗手段和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6个月的治疗之后,病情都得到了有力的控制。血糖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平均水平从(14.3±2.9)mmol/L下降到(5.8±1.2)mmol/L,餐后2 h患者的血糖含量平均为(7.1±1.9)m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促甲状腺素的值达到了正常的水平。患者甲状腺高代谢、水肿等症状逐步消失,在随后的为期半年的观察随访中,未见复发,达到了治愈的效果。结论 要全面调查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展开治疗前的确诊,以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要想更高效的治疗甲亢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对患者的病情和身体体征作出准确的诊断。又由于两种疾病存在许多共同之处,我们必须要十分仔细,加大检查的力度,尽量避免误诊的可能。

关键词:甲亢,糖尿病合并发病,临床特点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糖尿病合并甲亢的诊治[J].糖尿病新世界,2007,8(4):33-34.

[2] 欧阳芳,李佳,贾麒麟.甲亢合并糖尿病2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1):17-18.

[3] 何健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代谢紊乱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2(3):61-62.

[4] 王淑萍,白晓光,常琛.糖尿病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症24例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1(5):107-109.

[5] 范二红.甲亢合并糖尿病临床治疗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9):89-90.

[6] 熊顶逆.浅谈甲亢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方法[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5):77-78.

[7] 康志君,吴生灵.甲亢合并糖尿病72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113-114.

[8] 刘亚玲.甲亢合并糖尿病32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22):101.

[9] 高谷,夏斯桂,郁新迪,等.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6):75-76.

[10] 姚庆春.46例糖尿病合并甲亢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15):88-89.

[11] 刘桂萍.诊治甲亢合并糖尿病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9):21-22.

[12] 刘亚玲.甲亢合并糖尿病32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22):55-57.

[13] 付士玲,姚莉敏.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3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10(6):43-45.

[14] 闫颖,林琳.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糖尿病16例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09(4):91.

[15] 穆亚东.甲亢继发合并糖尿病甲状腺激素、血糖水平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9(21):82.

妊娠合并甲亢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所在医院2013年4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各50例作为主要观察对象,对其临床就诊情况进行分析。其中,5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6.32±2.47)岁,病程4~17年,平均病程(12.74±2.74)年。其余50例2型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作为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47~74岁,平均年龄(65.94±2.51)岁,病程4~18年,平均病程(12.23±2.82)年。该研究所患者均满足2型糖尿病或甲亢症状临床诊疗标准[1] ,且临床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2组患者或家属均对临床诊疗情况知情,病例收集及相关研究内容满足基本要求,病例排除标准主为:(1)不满足相关治疗指征者;(2)排除合并精神疾病者;(3)临床资料缺失者;(4)合并器质性病变及严重感染者;(5)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心肺功能异常者;(6)无法定监护人者。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用药治疗前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分别对2组患者采用相同降糖药,采用甘精胰岛素(药品名:来得时)进行治疗,给药剂量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及血糖值变化情况进行确定。

1.4 观察指标

2组均进行为期12周的治疗,做好详细分析及统计。治疗过程中对2组患者3餐血糖水平、血糖波动值进行性检测,并做好有效记录。与此同时,对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主要判定标准[2] 为:(1)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空腹血糖值在7.2 mmol/L之下,而餐后2 h血糖值则在8.3 mmol/L之下;(2)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值在8.3 mmol/L之下,而餐后血糖值则在10.0 mmol/L之下;(3)无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3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58.0%。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糖水平变化比较

2组患者用药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有发生低血糖及其他严重并发症,观察组用药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是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均有明显影响。甲亢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比较复杂,能够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严重损伤。目前,临床针对糖尿病合并甲亢,亦或是甲亢合并糖尿病,尚无明确的定论,虽然糖尿病合并甲亢病例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并不常见,但仍有一定比例。两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能够进行相互影响,并互相加重对方的病程进展。甲亢症状能够显著增加糖尿病症状,并诱发患者出现酸中毒现象。若糖尿病病情控制不良,则会诱发甲亢。权威文献[3] 及不少医学专家认为,无论糖尿病诱发甲亢,还是甲亢加重糖尿病病情,临床在为其进行治疗时,均要对两者进行兼治。为此,要对糖代谢紊乱情况进行及时纠正,并在此基础上对患者高代谢症状进行改善,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但是,由于目前临床尚未研究出比较明确的临床治疗指南,因此相关机构和人员还需进一步开展深入性分析和探究。另有文献[4] 研究认为,甲亢能够引起糖尿病,甲状腺素能够发挥拮抗胰岛素的效果,并且能够促进糖原异生,进而引发血糖水平严重升高,从而引发糖尿病。临床上将此种现象称之为继发性糖尿病,通常情况下若对甲亢症状进行有效治疗,可不予以患者降糖类药物,患者血糖水平便可自行恢复正常。此外,糖尿病及甲亢可以并存,两种疾病均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特征,且两种疾病基因缺陷一般情况下均出现在相同染色体中,因此可发生连锁反应,并直接遗传给下一代。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5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用药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王小英[5] 研究认为,未合并甲亢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合并甲亢症状的糖尿病患者。此外,范馨月[6] 通过对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者的临床就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给予降糖药后,未合并甲亢者治疗期间血糖控制水平优于合并甲亢者。权威文献[7] 研究认为,2型糖尿病合并甲亢症状后,降糖药物实际疗效比较低,不仅需要增加药物给药剂量,还要采用两药联用等方式,对血糖及甲亢症状进行严格控制。当甲亢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后,方可减少降糖类药物的剂量,以保证患者治疗过程中血糖水平处于稳定状态。根据实践经验认为,针对糖尿病合并甲亢症状者,要及时对其病情进行确定,并在此基础上对甲亢诊疗加以重视,进而不断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为糖尿病患者治疗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总而言之,在对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开展临床诊疗工作时,临床医师要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并对其家族遗传史、患者病史等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明确患者疾病类型,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对症治疗。对于合并甲亢症状者,要对甲亢病情进行一定治疗,从而切实提高临床诊疗质量。

摘要:目的 分析降糖药对2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所在医院2013年4月——2016年2月5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50例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用药治疗前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分别对2组患者采用相同降糖药,对2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为糖尿病合并甲亢症状后,需要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对症处理,并兼顾到甲亢症状的治疗,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2型糖尿病,甲亢,降糖药

参考文献

[1] 张春梅.胰岛素及其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甲亢合并糖尿病效果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29(13):144-145.

[2] 胡晓丽.降糖药对2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合并甲亢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3(23):163-164.

[3] 王海霞.甲亢合并糖尿病治疗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5(26):63-64.

[4] 林秀雯.降糖药对2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合并甲亢临床疗效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18(1):26-27.

[5] 王小英.降糖药对糖尿病及合并甲亢临床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12(15):28-29.

[6] 范馨月.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5.

妊娠合并甲亢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收治8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病例, 年龄在22~41岁之间, 平均31岁, 孕34~40周, 其中妊娠期糖尿病者64例, 糖尿病患者妊娠16例, 初产妇48例, 经产妇32例。同期, 我院收治妊娠者500例左右, 妊娠介并糖尿病妊娠者大约占2%。在非糖尿病妊娠者中随机抽取320例作为80例妊娠介并糖尿病病例组的参照组, 并经随访, 2组孕周期、孕妇年龄等一般资料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P>0.05。

1.2 妊娠介并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1.2.1 糖尿病介并妊娠

孕前明确患有糖尿病, 符合1 99 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诊断标准[3], 妊娠24~28周进行GDM筛查。即症状+随机血糖值11.lmmol/L, 或至少2次空腹血糖≥7.0mmol/L, 或空腹血糖≥7.0mmol/L, 且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中2h血糖≥11.lmmol/L。

1.2.2 妊娠期糖尿病[1] (GDM)

2次或2次以上空腹血糖≥5.8 m m l/L, 或5 0 g葡萄糖负荷试验, 1 1.l m m o l/L, 空腹血糖, 5.8 mmo l/L, 或OGTT采用空腹5.6 mmo l/L, 1 h:1 0.3 mm o l/L, 2 h:8.6mmol/L, 3h:6.7mmol/L诊断标准, 其中有2项或2项以上达到或超过止常值, 则叫诊断为GDM。

1.3 治疗方法

1.3.1 饮食治疗

饮食控制的理想目标是既能保证和提供妊娠期间热量和营养需要, 又能避免餐后高血糖或饥饿酮症出现, 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2]。多数GDM患者经介理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治疗, 均能控制血糖在满意范围。营养科营养师根据孕妇体重、孕周期及孕妇血糖情况计算总热量, 使血糖控制在空腹3.3~5.6mmol/L, 餐前30min:3.3~5.8mmol/L, 餐后2h:4.4~6.7mmo l/L, 夜间:4.4~6.7mmo l/L。

1.3.2 运动疗法

结合产科和内科的治疗原则,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 特别是肥胖的孕妇, 叫在餐后做30min有节律的运动, 如散步, 运动时心率保持在120次/min以内, 避免剧烈运动[3]。

1.3.3 药物治疗

经过上述处理之后, 血糖仍控制不了的患者, 给子胰岛索治疗。可在3餐前30min皮下注射胰岛索。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进行处理。

2 结果

80例病例组中有64例 (80%) 用饮食控制和运动可以很好控制血糖;16例需加胰岛索治疗来控制血糖, 80例效果均良好。无一例发生酮症酸中毒, 无孕产妇或新生儿窒息。糖尿病病例组与参照组孕产妇并发症、新生儿患病率比较见表1、2。

3 讨论

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儿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取决于糖尿病病情及血糖控制水平。孕期孕妇易发生多种并发症, 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感染、羊水过多、巨大儿发生率明显增高, 使难产、手术产率增高,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4], 胎儿易发生巨大儿, FGR, 流产, 早产, 胎儿畸形等, 新生儿出生后易出现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窒息, ARDS等[5]。本院8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经正确处理和积极治疗后, 无一例发生酮症酸中毒, 无一例孕产妇死亡、新生儿窒息发生。病例组除早产、剖宫产发病率高于正常参照组孕妇外 (P<0.05) , 其他并发症与正常参照组孕妇无显著性区别 (P>0.05) 。妊娠合并糖尿病需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疗效显著。

摘要:目的 妊娠合并糖尿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方法 针对8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治疗, 并与同期住院的非糖尿病妊娠者比较其并发症和分娩结局。结果 80例效果均良好。无一例发生酮症酸中毒, 无孕产妇或新生儿窒息。结论 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干预, 能保证妊娠质量、减少并发症、维护母婴健康。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分娩结局

参考文献

[1] 周毅惠.妊娠合并糖尿病15例临床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 2003, 22 (3) :206~207.

[2]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Care, 2004, 27Suppl1:188~190.

[3] 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4] 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妊娠合并甲亢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护理措施。方法由于对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孕妇实行早期监测,并做好孕早期、中期、晚期及分娩各期的观察和护理,15例患者未发生心衰,均痊愈出院。结论对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孕妇实施科学的护理,可有效降低其死亡率。

【关键词】妊娠;心脏病;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469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围生期严重的妊娠合并症,在我国孕产妇死因顺位中高居第二位,为非直接产科死亡原因的首位,并且流产、早产、胎儿窘迫、小于胎龄儿和围产儿死亡率均可增高。为了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必须加强护理和监测,以使患者安全渡过妊娠期、分娩期和产褥期[2]。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了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1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5例中年龄最大45岁,最小18岁,均在孕前或孕期明确诊断为心脏病。分娩孕周为孕36周-41周,剖宫产12例,剖宫产率为80%,阴道分娩3例。无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1例,死亡率0.06%。

1.2心功能状态与剖宫产的关系孕妇心功能的状态对分娩孕周大小、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和住院日影响分析可见,心功能越差,剖宫产率越高,分娩孕周越小,新生儿出生体重也越低,住院天数延长[3]。

2护理

2.1一般护理做好产前检查,从确定怀孕之日起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把筛查出的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孕妇专人专案管理,并请内科医师会诊,确定心功能的级别。定期做产前检查或家庭访视,及早发现诱发心力衰竭的各种潜在危险因素。凡不宜妊娠者,在12周前行人工流产术并严格避孕。孕20周前每两周查1次,孕20周后每1周查1次。心功能在Ⅲ级以上,需入院治疗;心功能Ⅰ-Ⅱ级者,应在妊娠36-38周入院待产。

2.2心理护理合并心脏病孕妇会担心婴儿是否有心脏缺陷及自身的安全问题,心理负担较重,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影响饮食和睡眠。因此护士应特别关心体贴,运用沟通技巧耐心解释,如说明剖宫产是最佳分娩方式,并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等给予精神安慰,以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

2.3饮食护理向孕妇及家属解释饮食对疾病的影响,指导正确进食高蛋白、低脂肪(尤其限制动物脂肪过量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饮食,限制食盐的摄入量,每日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4-5g,以减少水钠潴留。整个孕期增重不超过10公斤,并嘱孕妇进食不宜过饱,少量多餐,多吃蔬菜及水果以防便秘和增加心脏负担。

2.4休息与活动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和睡眠,中午休息0.5-1小时,夜间要有10小时的睡眠,休息时保持左侧卧位和头肩高位,防止子宫右旋,减轻对心脏的负担;限制体力劳动,适当减少活动量。心功能Ⅲ级以上者要以卧床为主,尽可能采用半卧位或半坐位,以患者舒适为标准,预防心力衰竭。

2.5加强母胎监测评估胎儿宫内健康状况,指导孕妇自我监测胎动,每天3次,每次1小时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患者进入产程时,由一名助产士全程陪护,安慰鼓励孕妇。心功能Ⅰ-Ⅱ级、胎儿不大、胎位正常、宫颈条件良好者,在严密观察下可阴道分娩,每15分钟测体温、脉搏、呼吸、心率各一次,用胎心监护仪持续监测胎心率。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指导产妇宫缩时不宜用力,使用分娩镇痛术,减轻宫缩疼痛或阴道助产,以缩短产程,减少体力消耗。胎儿娩出后产妇腹部立即放沙袋持续24小时,防腹压骤降诱发心力衰竭,并静脉或肌注缩宫素10-20u(禁用麦角新碱),防止产后出血过多[1]。如产程中患者出现心悸、胸闷、气短,胎心>160次/分,产妇心功能Ⅱ-Ⅲ级,胎儿偏大,应剖宫产结束分娩。

2.6围术期护理15例孕产妇分娩方式以剖宫产术为主,剖宫产率达80%,做好围术期的各种护理工作是预防心衰的关键。术前要及时按医嘱予以支持疗法和预防性抗生素疗法,以期改善营养和预防感染,进行必要的宣教和心理护理,同时做好各种抢救物品的准备。

2.7产褥期的护理产后24小时绝对卧床休息,保持愉悦的心情,避免情绪激动。饮食宜清淡,防止便秘。3日内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如休息时心率>110次/分、呼吸>20次/分,说明有早期心衰的发生,立即通知医生,迅速对症处理。按医嘱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产后7日左右,无感染征象时停药。心功能Ⅲ级以上者不宜哺乳,应及时回奶。

2.8用药的护理强心、利尿、扩血管是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治疗原则,护士必须熟悉各种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2]。应用硝普鈉、硝酸甘油等血管扩张剂时,应密切观察血压情况,使收缩压维持在100㎜Hg左右。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应监测心率,若患者出现恶心、视物模糊、心率<60次/分。说明有洋地黄中毒发生,立即停药,通知医生。

2.9急性心衰的护理患者一旦发生心衰、立即取端坐位,双腿下垂,面罩吸氧,并在氧气湿化瓶内放50%酒精,以增加气体交换面积,遵医嘱给呋塞米20-40mg,静注,2分钟内推完,缓解肺水肿。吗啡5-10mg,静脉缓注,使患者镇静,减少躁动,减轻心脏负荷。并记录心率、血压、呼吸、脉搏、出入水量,防止并发症发生。

3体会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围生期严重的妊娠合并症,因在妊娠、分娩及产褥期内心脏及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均可加重心脏疾病患者的心脏负担而诱发心力衰竭[1],并常因心力衰竭导致孕产妇死亡。因此定期做产前检查或家庭访视,对妊娠32-34周、分娩期、产褥期的妇女采取高质量的整体护理并严密监护,及早发现诱发心力衰竭的各种潜在危险因素,及时预防及时对症处理,可有效地减轻孕产妇的心脏负担,使心脏病孕妇安全的度过孕产期,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2-127.

[2]韩晓红.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0,17:0179-0180.

[3]张静.妊娠合并心脏病的临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13):1192-1193.

上一篇:意外妊娠下一篇:妊娠合并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