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范文

2023-09-13

检验医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检验医学;临床医学;有效沟通

检验医学,又称为实验室医学、化验、医学检验,主要是利用实验室的各项工具,协助预防医学中对健康状态及生理功能的评估,临床医学中疾病的诊断、评估、治疗及追踪等。检验医学也是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本身的发展与应用,均为医学的进步带来极大的贡献与实证。检验医学所涵盖的范围极为广泛,如血液检查、血清学检查、各种体液的显微镜检查、生化检查、免疫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含致病性的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寄生虫等)、细胞学检查、各种组织及器官的病理学检查,甚至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还包括各种生理功能的检查,且其内容与应用的发展十分迅速。尽管检验质量的控制工作主要在检验科,但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涉及到患者受检前的准备、标本的采集、检测时间的控制及标本的保存运送等,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是必不可少,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1 有效沟通,使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充分发挥检验的临床价值

首先,检验科室在开展每一个检验项目之前,一定要向临床医师积极宣传,做好培训,应该彻底将其临床应用价值、应用的局限性等,要准备的告知临床医生与护士;同时,临床医生对如何正确采集标本也了解的很少,如进行血液培养时,临床上疑为败血症、脓毒血症或其他血流感染的患者,需做血液细菌培养以明确病原,及时、准确地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病原菌,才能进行有效的抗菌治疗,提高治愈率和降低医疗费用。采血时机:应在用抗菌素治疗前,最好在患者发冷发热前半小时采血为宜;采血次数与间隔:急性感染患者:从两臂分别采2份血样;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24h内采血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30分钟;发热原因不明患者:24~48h后可再采血2次,间隔不少于60分钟。这些都是在采血前需要了解的,否则就很可能影响最终的实验结果。另外,不同疾病的病因是不同的,而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病程中也会有不同的病理表现。临床医护人员要不断根据实验的方法、诊断意义、原理以及可能干扰实验的各种因素有较细致地了解。有文献资料介绍,在诊断心肌梗死胰腺炎时,血、尿淀粉酶测定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急性胰腺炎病人胰淀粉酶溢出胰腺外,迅速吸收入血,由尿排出,故血尿淀粉酶大为增加,是诊断本病的重要的化验检查。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1~2小时即开始增高,8~10小时标本最有价值,至24小时达最高峰,为500~3000Somogyi氏单位,并持续24~72小时,2~5日逐渐降至正常,而尿淀粉酶在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增高,48小时达高峰,维持5~7天,下降缓慢,如果临床医生不了解各项指标的意义,不但要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还可能得出错误的判断而导致失治、误诊,从而发生更加严重的后果。臨床工作时刻要求检验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必须经常性地进行交流、研究和探讨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全面质量管理是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全面质量管理是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标本从患者到实验室的环节众多,必须步步谨慎。这就要求临床医师熟悉患者的各种情况,要求检验人员对各种影响检验的因素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要求采血人员规范操作、完善制度并使用安全性好且质量高的采血用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标本、高质量的检验和对检验结果的准确评价。

2 检验科工作人员要及时向临床科室介绍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

医学检验人员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建议临床医师选择合理的检验项目。现代检验医学的发展给医学检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必须让临床医师及时了解检验项目的更新和临床意义,合理选择检验项目,节约医疗资源。检验科工作人员在开展新的检验项目之前,一定要,应当及时将相关资料、说明书、适及时和临床医生进行沟通,向临床医生说明项目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包括标本如何采集、对于标本采集的时间有无具体要求、指标的意义和其他相关联的一些指标的鉴别,如果项目很复杂,临床医师不易理解和操作,可以开展专题培训向全院医生进行介绍,这样就可以避免日后工作中出现的错误,例如血尿的检测,确定血尿发生的部位十分重要,尿三杯试验可以了解血尿的来源,方法十分简单。如取3只杯子,在一次小便中,取3只杯子,在一次小便中,第一杯取前段尿,第二杯取中段尿,第三杯取后段尿。如第一杯为血尿表示血来自尿道;第三杯血尿为终未血尿,病变多在膀胱或后尿道;第一杯、第二杯、第三杯均呈血色即全程血尿,提示病变在肾脏或在膀胱以上的泌尿道。如不能按照如此留取标本的顺序,实验结果就会大相径庭,对于临床工作造成影响。检验质量的提高需要医生、护士的配合沟通,检验科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标本的采集,运送是最基础,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而这部分工作绝大多数过程是由医生、护士完成的。目前,很多临床医生不能准确申请检验项目,未能有效地利用检验新技术目,墨守成规。当检验的结果不能与临床相互符合时,不少临床医生常常怀疑检验科的真实水平,更有甚者当着患者或患者家属的面指责检验的结果不可信,增加了医患矛盾,甚至于造成医疗纠纷。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经常存在护士采集标本不符合检验要求的情况,

由此,我们建议医院开展定期的检验项目业务讲座,使检验与临床相互配合、有效沟通,针对检验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具体要求进行讲解,以这种形式,不断提高临床医师对检验项目的认识与理解,另外检验人员也应经常主动与医护人员进行直接交流,不断提高医学检验的质量。

就目前我国的医疗形势看,三甲级医院检验项目的不断增多,临床检验应用愈加复杂,与此同时,临床医生所承担的工作量不断增加,检验科与临床医生越来越不和谐,甚至处于一种相互对立状态,不利于医院的长足发展。因此,不断加强检验科室与临床医生的交流、沟通,是十分必要的。各级医院管理上意识到要求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的必要性,好的沟通是和谐、服务满意的基础。要求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不断提高医疗质量,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必须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针对主要的意见如检验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表现不相符、检验结果的可信度、急诊检验报告的及时性等,通过良好的沟通,避免过失。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临床容易引起错误的判断及治疗,可能发生医患纠纷。

总之,检验科室人员与临床医生的关系十分重要的,只有进行有效的沟通他们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才能使检验结果更加准确,更有效地为患者进行服务,同时检验科室也通过临床医生不断反馈的信息,进一步完善检验的新项目、新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检验医学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通过推拿科常见病标准化病人(SP)与志愿病人来培训中医学生临床医患的交流能力,提高交流的技巧和策略。

方法:分为应用推拿科志愿患者培训中医学生医患交流能力组(简称应用患者组)和应用SP培训中医学生医患交流能力组(简称应用SP组)。应用SP组,采用先期招募、遴选、培训、考核、让中医学生与腰突症SP进行面对面交流、实训结束后,SP向中医学生提供对交流过程的反馈意见的流程;应用患者组采用中医学生互动模拟医患交流,创造与临床真实患者交流、进行对志愿患者的接诊、进行推拿治疗、给予解答日常咨询等具体临床实践等步骤。两组进行对比以及多站累加后换算分值统计。

结果:应用SP组与应用患者组医患交流能力评分在实训前后比较均为P<0.001。实训后两组学生医患交流能力评分比较P<0.05,应用患者组优于SP组。

结论:两组多站累加后换算分值应用患者组较应用SP组高。

关键词:推拿实训医患交流标准化病人

现代社会,医疗领域的现实矛盾主要是医学模式在向生物-心理-社会转变,以及对社会医疗制度与医生自身素质的要求不断攀升,造成医患间责任与信任之争愈演愈烈。中医学历来重视与患者的交流,作为医生职业特性的一部分,必须从中医学生的培养抓起,这已成为世界医学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良好的医患沟通既能促进医生了解患者病情及心理,又能加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念,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率。本研究结合推拿科特色,应用推拿科常见病标准化病人(简称SP)与志愿病人培训医学生临床医患交流能力,提高医学生与患者交流的技巧和策略。

1研究方法

分为应用推拿科志愿患者培训中医学生医患交流能力组(简称应用患者组)和应用SP培训中医学生医患交流能力组(简称应用SP组)。应用患者组15例;应用SP组12例。评估模式参考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模式,结合推拿科专科特点,在现有腰椎间盘突出症SP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中医学生推拿实训医患交流能力多站式评估方法,具体考核站点设置:接诊时的交流→专科查体时的交流→推拿治疗时的交流解答→日常咨询时的交流。每个站点考核结束后,立即评估中医学生交流表现。累加各站评估结果,换算成分值,根据各站在临床实际中的重要性,分值加权后再累加。评估结果及换算后分值可较为全面地反映中医学生推拿实训后的医患交流能力。

2研究结果

各项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分类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均数比较: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时采用参数检验法(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Paired-Samples t test)检验,非正态分布和方差不齐时采用非参数检验法(Mann-Whitney tes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2.1实训前应用SP组与应用患者组比较。

应用患者组与应用SP组实训前站点评估及多站累加后分值比较无差异。实训前后多站累加后分值比较,两组均显著升高。应用SP组在接诊、查体站点评估结果较好,应用患者组在推拿治疗、日常咨询站点评估较好,两组比较均有差异;两组累加后分值应用患者组较应用SP组高。

3讨论

参与受训的中医学生们进入多个SP站点,面对面交流;交流过程结束后SP给予受训者反馈意见。这样做减少了初入临床接触患者的恐惧感,锻炼了如何准确向患者传递信息,如何全面理解患者反饋的信息,形成中医学生1对1模拟推拿医生与腰突症患者间的交流。模拟后学生间讨论及实训教师纠偏,对整个模拟交流过程的总结和有益补充。中医学生开始初涉医患交流的训练,通过对志愿患者的接诊、推拿治疗、解答日常咨询等具体临床实践,进一步提高与患者交流的能力。这一环节中学生接触到的是真实患者,没有固定模式,更接近复杂化的临床实际。

应用SP组中医学生在接诊、查体站的交流逻辑性强,尤其是与腰突症典型表现者交流时比较熟练;应用患者组中医学生在推拿治疗站与解答日常咨询站的交流时,获取的患者信息更加真实全面,面对各种推拿临床问题时应变能力更强。但多站点交流能力综合评估应用患者组优于应用SP组。

4结论

应用SP可根据需要设置针对性病例,降低评估偏倚,规避医学考试可能涉及的道德伦理问题,训练中医学生的询问技巧和操作手法;顺利完成从医学生到执业医生的过渡。同时也存在不足,SP不能完全解决医学生临床实践的困境,只能模拟疾病的主观部分,难以模拟疾病的客观表现;针对能够模拟的疾病种类和症状有限,对医学生的训练可能陷入重复和固化,不能再现临床实践的复杂性。而且招募、遴选及培训SP成本比较高。

中医学生互动模拟医患交流配合与志愿患者交流的联合作用有很大推动作用,学生除了从医生的角度理解医患交流这种过程,还会换位思考;还可部分降低SP的培训及劳务费用;与志愿患者之间的交流训练更接近临床实际。

实训后中医学生的医患交流交流技巧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比未经实训、直接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更为熟练;交流过程中较少出现遗漏信息或出错的情况,并能运用一定的沟通技巧获得更全面准确的患者信息。总结有如下优势:①受训学生可通过反馈信息了解交流过程的真实全貌,从而修正其交流方式、内容及技巧。②推拿科实训环节将重点放在推拿手法治疗时的医患交流上,体现了推拿专业医患交流实训体系的特点及优势。③建立学生互动模拟医患交流、SP、与志愿患者交流能力三者配合培养实训体系。学生互动模拟,使中医学生除了从医生的角度理解医患交流这种过程,还会换位思考。SP与真实志愿患者交流配合,使中医学生交流能力实训更接近临床实际,兼顾临床交流时逻辑性及应变能力的培养,还可部分降低SP的培训及劳务费用。三者结合,既吸收了单纯应用SP或志愿患者实训模式的优势,又可弥补各自的不足,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检验医学范文第3篇

【摘要】 随着我国医学基础学科和边缘学科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医学检验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临床检验工作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临床检验工作中的质量要求又是检验工作的核心,是直接反映临床检验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

【关键词】 检验医学;临床检验;质量控制

临床检验是将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脱落物等标本,通过目视观察、物理、化学、仪器或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并强调对检验全过程(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采取严密质量管理措施以确保检验质量;从而为临床、为病人提供有价值的实验资料。临床检验是一门多学科互相渗透、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涉及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统计学和多门临床医学等学科。

一、临床检验前阶段

1.严格做好查对制度,采血试管的标签上要填写清楚患者室科、姓名、住院号、床号,与申请单一致。根据不同检验项目,将标本注入不同的试管内。

2.血液标本采集时的注意事项:静脉采血应取坐位,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得超过1min,穿刺成功立即松开止血带,血液抽出后要沿着管壁慢慢注入到抗凝管或干净试管中。按检验项目加入特别规定的抗凝剂,如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应加入3.8%枸橼酸钠,血常规标本中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抗凝。血液标本中抗凝剂比例要适当,如血沉标本按1:4抗凝。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不要超过2h;采集标本时要检查医嘱用药情况,如静脉用葡萄糖、氯化钾或口服药物等。

3.尿液标本留取时的注意事项:护理人员应指导住院患者正确留取尿液,容器应清洁干燥,避免经血、白带、精液、粪便等混入;标本应新鲜,以晨尿为宜,如放置时间过长,尿酮体中的乙酰乙酸易挥发,还应避光。尿培养标本应清洁外阴,无菌操作,留取中段尿或无菌穿刺膀胱留取尿液。

4.大便标本采集标本要求新鲜取有脓血或黏液部分,尽快送检,做潜血试验,应告诉患者3d内素食。禁服含铁药物和禁食含铁蔬菜等避免鼻血、牙龈出血、经血的影响;做细菌培养的标本应用无菌操作收集。

5.体液及分泌物标本留取时的质量控制:脑脊液标本采集后要立即送检,一般不能超过1h,因时间过长细胞易破坏或沉淀、糖分解、细胞溶解。痰标本收集时间应向患者说明检验目的和收集标本方法,痰液的一般检查应收集新鲜痰留取标本前用清水漱口3次之后用力咳出。咳痰较困难者可用雾化蒸气吸入以利痰液咳出。幼儿可用手指轻叩胸骨柄上方以诱发咳痰。

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临床医护人员对检验工作影响因素不甚了解,在主观上没有引起重视,这是检验质量中最薄弱的环节。为了加强检验质量控制,笔者认为应定期与临床科室联系举办业务讲座,通过讲座使医护人员对检验技术有更深的了解。如各项指标的误差范围、误差来源、标本的正确采集等,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质量管理,重视检验质控实验室外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达到预防和控制检验误差的目的。

二、临床检验过程

1.维护仪器:良好仪器是确保检验的关键,所以必须经强化仪器的维护。检验仪器维护要按规定做好日保养、周保养、月保养以及季保养,使仪器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检验仪器在更换部件时一定要做好书面保养记录,从而有利于仪器发生故障时方便查询。

2.准备试剂:检验项目的试剂一定要按流程操作,要按试剂说明书来配制。暂时不用的试剂必须迅速放回冰箱中,以防止试剂挥发;对平时不经常使用的试剂,要观察其稳定性;对不符合检验要求的试剂,要及时更换。

3.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临床检验作为一项以实验为基础的工作,一定要建立和完善客观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使检验分析的全过程都处于规范受控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检验结果客观、准确、及时。一是要确保仪器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做好室内、时间质控,一旦出现失控情况,必须要有失控的调查记录及改正措施。二是规范保存原始记录,要重视原始数据的法律效力,各项检验结果原始记录是检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检验结果的记载,也是最直接反映检测过程的数据资料。三是所有检验项目都应具有标准操作程序,此操作程序应该具备可操作性以及规范性、有效性

4.认真审核测定结果:目前的医学检验越来越系统化,越来越自动化,所以检验人员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多。无论是患者信息的录入、标本编号到分离、审核仪器操作检验结果、发送检验报告单以及结果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都是一套环一套,上述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瑕疵或者错误,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必须要认真分析和核对检测结果,以便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和错误,并及时改正。在此基础上,还要强化检验结果的分析比较,有效分析各参数之间关系,并与临床资料作分析比较,必要时还要深入临床一线,了解患者病情以及标本采集的具体情况,从而真正保证检测结果的合理、准确和有效。

5.建立报告单签收制度:建立健全严格的报告单签收制度,所有的检验报告单都应该由专人负责统一送达。检验科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检验报告单的室内保存时间、保存方法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以便复查和核对。

6.做好结果分析和解释:一旦出现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相符合的情况,检验人员应及时和临床医生进行沟通,找准症结,摸清情况。随着医疗知识的普及,很多患者都希望知道自己病情和原因,所以会经常性让检验人员对自己的检验结果作出有关解释,检验人员应当有针对性地根据检验结果对病情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

三、临床检验后

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因此要保证检验结果可靠,必须实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即医学检验的质量保证。

检验后阶段又称分析后期,指的是检验后所有过程,包括对结果的审核、规范格式和解释、授权发布、结果报告、结果传递、检验后标本的保存。根据我国生物安全的管理要求,还包括实验室产生的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1.加强检验结果审核,保证检验结果的有效性

检验结果核查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目前条码系统不是很完善,不要过分的依赖。该批检验结果发放前,应评价检验结果与患者有关信息的符合性。当出现疑问时,检查检测系统是否完整有效,仪器是否正常,人员有无更换。经审核后,决定发放结果,操作者与核查者双签字。

另外,实验室选用的项目及检验方法时,应考虑技术是否成熟;方法是否可靠;临床应用价值是否正确。检验项目有针对性,防止“过度检查”“漏检”的同时,实验室有责任建议或帮助选择。选择适当的控制品,定期校对。选择适合本实验室的室内质控规则。

2.重视检验后标本的储存

检验后标本储存的目的是为了必要的复查。临床实验室对检验后标本储存时间和方法作出规定,常规标本4c保存一周,特殊的标本3月-6月冷冻保存。废弃物按《医疗卫生机构废物管理办法》进行就地高压无害处理。

3.注意投诉调查与反馈

反馈检验结果在临床上的应用信息,及时发现实验室内无法解释的异常实验结果,即量值溯源的问题。质评人员通过定期的深入临床,收集并审阅相关资料,查找与临床不符或可疑的检验结果,并听取临床对检验结果可靠性的评价,解释医生疑问,将临床对实验建议及时反馈检验科内部,制定应对策略,提出纠正措施。通过外部质量评审来改进内部质量体系,同时加强了检验质量综合管理。

为了确保检验后阶段的质量控制顺利进行,根据需要,审核签发8小时之内的病房报告单,包括生化、免疫、PCR、临检(细菌)除外。根据生物安全管理的需要,化验单在清洁区打印,减轻了各专业组的工作强度。分析后质评岗位的设置是检验科主动跟踪自身结果数据质量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助于联系临床,沟通相互信息,缓解和解决与临床的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更有助于在质评中发现并解决自身质量问题,为临床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是目前符合我国检验医学发展的有效补充,否则检验只能停留于各种项目的操作,游离于临床医学之外。

四、检验医学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标准化和规范化

1.管理。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检验医学必须加速前进的步伐。申子瑜主任说,最重要的是加强管理和发展技术,管理要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欧美等发达国家为此制定了相关法律和指导原则。我国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目前正加紧制定。

2.从检验角度讲,我国临床检验的准确性溯源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得到解决,使用同类试剂出现不同的检验结果也就可以理解了。这也是各医院化验结果互不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国际上很强调量值溯源,为试剂和检验结果制定统一标准,应该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3.员分工问题。我国检验人员的工作职能没有明确划分,技术员、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从事同样的工作,没有体现出不同的价值,更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发达国家医学临床检验有严格的分工,有人专做实验,有人专做质量控制,有人专写报告与临床医生沟通等,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4.独立实验室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不同层次l检验地带网l的医疗机构提供的临床检验服务不在一个层面上。除少数大医院设备等硬件上可与国外相比,大部分县乡级医院不但设施很差,人员素质等软件差距就更大了。建立独立实验室不失为一条节省资金、保证质量的途径,有利于国家现有医疗资源的补充。

5.技术。目前检验设备正向大型化和小型化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自动化、高通量大设备不断更新,另一方面床边化验设备和快捷诊断试剂也快速发展。自动化和分子生物学是检验医学未来发展的两个亮点,为临床个体化诊断和个性化治疗奠定了基础。

五、结语

检验医学对临床科室的服务将是我们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准确的检验结果离不开临床科室的支持与理解,而加强与临床的沟通与交流对话,主动与临床联系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医学模式的转变使检验科的工作定位和观念发生了变化,要求实验室的工作更加密切地结合临床,不断地与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把有限的实验数据变为高效的诊断信息,更多,更直接地参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梁金明,陈忠,陈聪.检验医学的现状和展望[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16:999 - 1000.

[2] 黄静.试论我国临床检验医学的发展和设想[J].中外医疗,2008,20:138.

[3] 赵琪林,李文楷,丁波,等.375份不合格血标本分析,川北医学院学报,2005,20(2):202.

[4] 楼慧萍,谈检验科的全面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9 (3):276.

[5] 屈引婷,王全会,血清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清中ph、Ca测定的影响[J].现代医学检验杂志,2005,20(3):39.

[6] 曾海英,邓勉君.浅淡我国检验医学发展与前景[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3(14):116- 118.

检验医学范文第4篇

依据军事检验医学的特色, 军事检验医学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检验医学基础, 掌握先进的检验技术, 具有一定的军事医学知识和在非常规条件下开展军事检验的能力。不仅仅强调既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更要使其在整个军事检验卫勤保障领域具备不断接受和创造军事医学检验新方法新技术和主动开发开展军事医学检验新项目的能力。这对军事检验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新形势下军事检验医学的学科特点, 阐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作的具体研究和探索。

1 教学内容的安排

依据军事检验医学的学科特点, 以下几个方面应作为开展军事检验医学教育重要内容。

1.1 军事检验医学基础知识的教育

主要内容有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学和临床基础检验学等。这方面内容是开展军事医学检验的基础, 具有扎实的检验医学知识, 才可能具备开展军事检验的能力。

1.2 能在军事斗争条件下开展军事检验的先进的检验技术的教育

在平时, 常规检验技术已经能够开展足够的检验项目, 但在战时, 许多平时适用的检验仪器和技术不能进行, 需要特殊的检验技术才能开展。因此, 除常规检验技术的教育外, 军事检验医学教育还必须包括适合在军事斗争条件下开展军事检验的先进的检验技术。就军事检验医学的特点而言, 现场快速检验技术适合军事检验医学的应用要求。开展快速检验技术的教育, 将显著提高自主开展军事检验的能力。

1.3 军事医学知识的教育

军事检验医学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军事医学知识, 这是不言而喻的。军事医学所含括的内容广阔无边, 针对军事检验医学的教育, 适当开展战地致伤、特殊武器致伤、特殊环境致伤、特殊军兵种伤病以及战时烈性传染病等知识的教育是必要的。

2 构建多元化立体教学体系

(1) 构建“教室-网络-现场-演练战场”四维一体的立体教学空间, 打破传统教学单一依赖教室的教学空间局限。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教和学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内学员能够参与教学过程, 从时空上具备自主完成学习的条件。我们通过构建基于“教室-网络-现场-野战演练现场”四维一体的多元立体化教学空间, 打破传统教学单一依赖教室的教学空间局限。

(2) 搭建“本教研室-附属医院-外聘专家”立体化师资队伍, 打破教学组织方式中单纯依赖本室教员从而出现的师资配置方面的局限, 和教学内容完全由本室 (校) 教员承担,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师资单一性问题 (近亲繁殖) 。

建立了“系 (检验系) -科 (附属医院检验科) ”结合教学模式, 将军内、国内的资深专家聘请到我们的教学组, 承担不同专题的教学任务。通过这种军内、国内聘请师资的方式, 优化了我们的师资队伍结构, 构建了一只覆盖军内、校内的高水平的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3) 采用“光-电-声-物”多元化立体教学手段, 多角度强化学员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掌握。

军事检验医学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很多实验操作及形态学的教学内容, 我们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在课程教学中有机的结合, 建立了“光 (形态图片文件) -电 (视频录像文件) -声 (音频录音文件) -物 (实验课堂接触) ”的立体化教学手段, 多角度强化学员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掌握。

(4) 创设“自编教材-规划教材-特定专著”等组成的多元立体化教材体系, 弥补规划教材在部分知识点上的内容缺陷。

教材在整个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地位, 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形成了以国家规划教材为主体, 以自编教材为补充的, 涵盖军事医学检验的全面、系统、立体的教材体系, 弥补规划教材在部分知识点上的内容缺陷。我室的教材建设已基本奠定了本学科在军内、国内同类院校在教材建设领域的领衔学科地位。

(5) 设置“理论综合考试、实验操作考试、现场检测考核”等多元化的立体考核方式, 全面检验学员对理论和技能的整体把握。

《军事检验医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 技能培训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为此, 在教学课终考核中, 检验学员对试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执行过程中, 我们根据军事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设计了包括理论综合考试 (50%) 、实验操作考试 (2 0%) 、现场检测考核 (10%) 、平时抽测 (10%) 、选修课考核 (10%) 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对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双向学习效果。

3 结语

军事检验医学人才培养, 必须主动适应新世纪军事检验医学发展的需要, 不仅仅强调既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还要使军事检验医学毕业生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能具有继续教育的能力, 能不断接受和创造科学技术新知识, 不断改变观念和原则, 不断掌握新的技能, 以加速培养适应军队检验医学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检验人才。

摘要:本文依据新形势下《军事检验医学》的学科特点, 阐述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教学内容安排和构建多元化立体教学体系方面所做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军事检验医学,教学内容,多元化,立体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郑峻松.军事检验医学 (第一版) [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9.

检验医学范文第5篇

摘 要:叙事医学源于文学叙事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文章论述叙事医学的起源、发展,分析评价我国医学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并提出通过开展叙事医学教育,从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估中逐步有序地渗透医学人文的教育理念,引导医学生深入探索患者的内心体验,通过人文关怀实践活动,培养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快我国医学教育的变革,重塑现代医学人文精神。

关键词:叙事医学;医学生培养模式;人文素质;医学教育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切实有效地加强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根据《纲要》要求,在我国医学生培养模式中,培养促进人类健康的医学工作者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根本宗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与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必须等量齐观,即在医学教育标准中必须明确医学人文教育的定位,以培养医学生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多角度去考量病人和处理疾病的能力。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 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学教育就成为了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CME)及英国医学委员会(GMC)为当代医学教育制定的新规定和新标准。此外,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IIME)在《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中提出了医学生应具备的七种核心能力, 其中有四项与医学人文素质紧密相关。近年来, 随着医学院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的不断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在我国出台的一系列规范制度中都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要求也更加规范、具体。

一、叙事医学理念及其研究现状

受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1969年托多罗夫(T.Todorov)在《〈十日谈〉语法》中正式提出“叙事学”一词,这种研究思路深受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共时性的影响,对叙事学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丽塔·卡伦在临床医学、文学和叙事学的研究基础上,在2001年的美国医学协会期刊上首次提出“叙事医学”这一术语。叙事医学的构建是为了反驳纯粹基于证据的循证医学,主张医务工作者在临床诊疗中通过对患者的故事进行认知、吸收、阐释并为之感动,来实现文学叙事能力对医学实践的积极意义,其主要目的在于调整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聆听被科学话语所排斥的患者声音。在医学实践中探讨文学和医学的关系,是一种不同于逻辑科学的思维模式,但却与医学实践和诊疗效果密切相关。卡伦的基本观点是,采用精细阅读(close reading)、 结合反思性写作(reflective writing)以及书写平行病例(parallel chart)的方式在叙事医学教学中培养医生的叙事情景理解能力,提高医生的叙事能力,训练反思性写作来帮助医务工作者深刻了解患者对病痛的切身体验和感受, 与患者共情, 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诊疗方案、更优质的医疗服務。不少学者认为,叙事医学研究的发展不单适用于对医学生的医学教育培养,还可广泛应用于医务人员的临床实践活动中,进而实现叙事医学与循证医学的有机结合。

2011年,由Meza和Passerman撰写的《整合叙事医学与循证医学-医疗的日常社会实践》一书中就详细论述了可运用于临床实践的叙事循证方案。此外,从国外叙事医学情报的整理中可见,日本的“ 病记”、英国的“Patient Voices”以及国际性组织“Database of Individual Patient Experience”都是对叙事医学理论探索与临床实践的最佳证据补充。叙事医学理念在西方的医学界和医学人文学术领域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认知和重视,然而我国目前对叙事医学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国内医学界对这一理论及发展现状还不十分了解,仅仅在有限的个别医科院校或医学教育中得到了介绍,目前对国外的叙事医学理念的研究多为引进和介绍,在临床实践、医学生培养模式中的应用更是少见。

因此,叙事医学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医患关系紧张及医疗纠纷事件快速增长等社会现象,不断凸显出叙事医学在医学生培养模式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机地结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已成为现代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强烈诉求。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任务,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院校自身专业优势和区域医疗资源分布特征,充分整合利用医学人文教育资源,构建完善的医学生人文教育体系,改革医学生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和教学模式,以深化医学人文教学改革,促进医学院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我国医学生培养模式现状及其特点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发展仍然受到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和制约, 以医学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为主, 片面侧重医学基础、专业技能的学习, 忽视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育, 导致大学生生命情感冷漠、生命价值观迷茫、职业责任感缺失。首先,我国的医学人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活动中都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人文课程在内容上较注重理论性知识的传授和经验性的分析和总结,却忽视了高等医学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人文科学与医学科学的诸多关联。据报道,在医学生培养模式中,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较为成熟、系统,职业素养课程中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心理学、伦理学、行为科学等人文社科知识在专业教学中受到高度重视。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美国125所医学院校的总课时中,职业素养课程占的学时比例为20%~30%,而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文社科类课程只占总课时的8.85%。由此可见,我国职业素养课程教育在医学生培养模式中相对薄弱,缺失让学生思考、信服和感悟的实践过程,以及对生命观、价值观的健康引领。除此之外,单一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也是我国目前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的主要特征,讲授式课堂授课为教学的基本形式,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并未得到切实有效地开展,小组讨论在教学活动中比重的仅占0.15%。

此外,医学生的职业素养考核方式也有待于进一步改革,要真正评价学习效果就需要切实结合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需要通过终结性评估(理论性、技能性考试)得到真实反映,而其医学人文关怀、人道主义与职业精神的体现则需要通过过程性评估(志愿者活动参加的次数、服务时间及表现)得到体现。如果社会服务机构和临床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在医学生职业素养考核中得不到重视,势必会导致临床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素养课程出现断层,医学教育中认识生命的教学目标和感知责任的践行将步履维艰。另外,终结性评估的考核方式也应根据医学生的专业、课程科目和专业技能进一步多样化、规范化,读书报告,评鉴自我学习成果,案例分析与讨论,及评价标准化病人与外行评价分析等考核项目均纳入考核项目。

三、叙事医学在医学生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医学虽是科学, 但其终极价值是医学的人文价值,其本质属性仍然是社会性和人文性。医学生的培养应兼顾专业知识技能和科学精神培养与人文修养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在医学生培养模式中渗透叙事医学理念的医学人文教育,既能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深化医学人文教学改革,也能从战略上影响我国未来的医学诊疗局面,对中国将来的医学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开展叙事医学教育,探寻叙事医学与循证医学的契合点,逐步有序地从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估,引导医学生去深入探索患者的内心体验,开展人文关怀的实践活动,有效践行叙事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改革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培养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快我国医学教育的变革,重塑现代医学人文精神。

(一)确定符合医学专业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

关爱他人生命,直面生命终结,拯救生命、献身医学事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以此为导向,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和职业态度、行为、价值,以及沟通技能和批判性思维和研究,就成为叙事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需涉及两次转化、两个过程:第一次转化是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实现人文知识向人文素质的内化,第二次转化是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由人文素质向人文形态的外化。人文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潜质,医学生首先需要通过对人文知识、叙事医学体系的理论学习、反思和内省,初步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等人文素质,并经过见习、实习或医疗实践等活动,认真体会患者病痛疾苦,真正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和社会环境中逐渐实现人文素养的外化。

(二)构建叙事医学的医学教育体系

将叙事医学理念融入医学教育体系,需要充分重视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活动等环节的设计与衔接。首先需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年级和内容调整现行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从而形成完整的叙事医学教育体系。医学人文课程设计中将纳入疾病文学与医学疾病叙事阅读和创作,分类讨论与疾病、生命、身体和心理相关的文学作品。其次,针对不同主题,叙事医学教育的课程内容也应包括叙事学基础知识、叙事文本分析阅读、叙事治疗知识、叙事伦理基本理论以及叙事能力实践等五个模块。再次,从人文医学作品入手,从语言文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探讨疾病、生命等主题,通过模拟情境、小组讨论和书写叙事病例来感知、理解、移情、判断,从而提高医学生在诊疗过程中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逐步运用移情、共情阅读和反思写作引导学生在多种模拟的情境中反复体验疾病的痛苦、体验心灵的磨练,感悟生命的神圣,完善生命观、价值观、重塑医务工作者的道德、责任与职业精神,拓宽医学生道德信念的培养渠道。

(三)在教学评估考核中注重沟通能力培养

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是职业素养培养的必备条件,因此在叙事医学教学评估考核中,可以针对医患沟通设计模拟问诊、诊疗情境,运用叙事医学的教學方法进行考核,以期提高医学生与患者在临床诊疗中的表达和沟通能力。此外,考核中还可以参考医学生的社团活动和临床实习参与次数、时长以及表现。同时,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通过开展文化讲座、医学相关话剧表演、医学人文影视鉴赏、微电影大赛、征文大赛等形式、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觉参与的主动性, 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培养医患意识,为临床诊疗提供有效的实践经验。有效缓和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

四、结束语

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能够促进人类健康的医学工作者。医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对身体、疾病、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意义思考,叙事医学提供的意义构建不仅是对自我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对他人认知和人格的了解途径。在深入研究医学教育改革的同时,将叙事医学与循证医学有机地结合,将人文教育提升到医学教育的显著位置加以重视。在医学院校, 学生在课堂上人文知识的接触面小, 叙事医学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估中的改革, 无疑给学生提供了生命价值观养成的良好人文环境,促进其崇高医德的形成。叙事医学为医学教育从语言载体上升到人文陶冶独辟蹊径, 不仅使医学教育实现质的提升,朝着个性化、专业化方向良性发展, 而且促进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与高尚的人文精神并举,实现医学教育的全面改革。因此,该研究不仅能够启发学生生命认知、深化学生价值反思、整合学生知情意行,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帮助医学院校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为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Rita Charon. The Patient-physician Relationship Narrative Medicine: A Model for Empathy, Reflection, Profession, and Trust[J].JAMA,2001,286(15):1897-1902.

[2]Swick H M.Szenas P,Danoff D,et al. Teaching professionalism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J].Ann Intern Med,2002,136(3):243-246.

[3]徐金虎,陈双双.文化自觉视角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3):477-479.

[4]Rita Charon. Our heads touch: Telling and Listening to Stories of Self[J].Acac Med,2012,87:1154-1156.

[5]JP Meza,DS Passerman. Integrating Narrative Medicine an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he Everyday Social Practice of Healing.[M].Radcliffe PUB,2011:82-83.

[6]廖虎,杜亮,廖邦华,等.加强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医学教育探索,2009,8(3):328-331.

[7]令狐彩桃,周红,李尔舒,等.医学生人文素质调查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3,38(2):201-205.

[8]蒙成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式与手段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58-59.

[9]张新军.叙事医学——医学人文新视角[J].医学与哲学,2011,32(9):8-10.

上一篇:计算机审计技术下一篇:计算机审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