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技术范文

2023-09-15

传统农业技术范文第1篇

摘 要: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教学中应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两者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处理好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在多媒体教学中应融入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有所保留,掌握CAI课件制作技术以及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育环境。

关键词:传统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教学模式

在高校课堂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大大提高了高校课堂的活跃度,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极端现象,如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必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事实上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简便易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传统教学方法在近期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过时。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单一地提倡一种而排斥另一种是片面的,应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内涵及其特征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传统教学方法一般是指在课堂上以教师讲授课本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基本特征如下:第一,在师生关系上,以教师为中心;第二,以传授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为主;第三,教室是基本教学场地[1]。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方法,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它包含两个要素:一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二是现代信息技术、系统方法。其中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含其他教学媒体)环境下,对信息的获取、储存、加工、创新的全过程,包括对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操作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两部分。本文以多媒体教学为例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三、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特点分析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1.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第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生动的讲解与表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对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增强学习兴趣均有直接的影响。第二,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对解决问题思路的讲解能够让学生学习和体会,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把握课堂的情况。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灵活性强,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第四,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传统的教学方式更便于教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第五,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发挥和创新[2]。

2.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传统教学方法也存在其不足。第一,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主要是靠教师口头讲解和板书来传授知识,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第二,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书写板书往往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尤其在绘制复杂的图表、图形时,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也增加了教师板书的难度,往往影响教学的效率。第三,在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前沿信息越来越多,传统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式单一,在课堂上提供的信息量相对较小,往往较难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3]。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1.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第一,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技术,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多媒体教学使用了计算机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供较多的相关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三,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许多抽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第四,多媒体教学可以模拟个性化的教学情境、设置各个知识板块进行教学,分情境、分板块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和复习巩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4]。

2.多媒体教学的不足。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缺

点,如果教学中不加以克服,就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一,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大,授课速度相对较快。如果教师不把握好节奏,就会让学生注意听课而记不下笔记,记下笔记又没办法注意听课,上课时无暇回顾授课内容,消化所学知识。第二,多媒体教学不便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教师主要在电脑上进行操作,好像一位放映员。如果教师不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间的感情就会疏远,达不到教学相长的效果。第三,多媒体教学缺乏整体性。多媒体教学是利用计算机屏幕的变幻而更换教学内容,它是一屏一屏地切换播放,因而缺乏整体性。要克服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弊端,必须将传统教学方法与之相融合,形成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议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此,需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这样既能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传授信息量少的不足,又将传统教学方法易于师生增强感情、活跃课堂氛围的优势发挥得恰到好处。我们根据多年授课经验和实践提出以下建议。

(一)处理好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是硬性要求每堂课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分别占多大比例,而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使两者能各自发挥其长处,达到取长补短、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传统教学工具虽然有局限性,但是与演示法、实验法相结合可以达到独特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具有形象与生动的特点,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工具的不足[5]。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以及如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将传统教学工具与多媒体设备相结合,发挥各自的功效。

(二)多媒体教学应融入传统教学方法

教师在使用课件进行讲授时,除了讲解课件中的内容,还应对需要补充、加深学生理解的部分,进行深入讲解。此时,教师可采用传统的教学工具,如黑板、图片、立体模型等展示给学生,并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及时调整授课的内容和深度。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教师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有所保留

有些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把教学内容非常全面、详尽地编入课件中,上课时可以完全按照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的确大大减小了教师的劳动强度,还节省了板书的时间,但是这种单一的课件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一页一页翻动课件页面,往往使学生容易感到疲倦,反而降低了学习积极性,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建议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有所保留,只需把一些不便于在黑板上书写的内容制作到课件中,比如概念、定义、图表、动画、数据等。课件制作中留有余地,教师可以在课堂对其他的内容以板书、模型展示等方式进行讲解,二者结合,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效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应掌握CAI课件制作技术

要发挥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教师需要掌握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制作,这样才能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运算、控制等功能,发挥计算机信息量大、方便查询等特点,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知识和背景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师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育环境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并与一些传统的教育工具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音像效果,虚拟出特定的教学场景,并与一些实物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相结合,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而且这种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方.对立与融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2]郭庆,陈尚松.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1).

[3]包玉梅.论高等教育中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媒体的结合[J].电大理工,2005,(4).

[4]李根,刘珊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作用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3).

[5]赵喜来,邵海成.试析高等数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9,(23).

传统农业技术范文第2篇

——信息技术应用典型经验介绍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我校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学校先后建立小教师优秀课件集锦、小优秀作业资源包、小教材教法优秀知识树荟萃、正逐步建立小教学资源库放在学校的计算机内实现共享。通过近段时间的努力,到目前为止,学校有95%的教师能独立运用Powerpoint软件自制教学课件,有5%的教师能运用Flash动画制作软件制作教学课件,全体教师均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能运用计算机熟练地进行文字编辑、查阅资料、存储信息、制作课件等。

我校广大教师积极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动画具有声、色、形等独特功能和综合优势,迎合学生求新、求美、求乐、求奇的心理特征,能为课堂创设生活的情境、提供鲜活的素材、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情趣,让课堂教学高效,变为“热门”主题班会课、复习课。现在,教师整合资源制定自己实用的“导学案”、“PPT课件”、“视频资料”、“练习检测”等,已经成为了一种自觉习惯,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有力抓手。在今年教育软件大奖赛中,我校有许多教育软件作品获奖,获一等奖二等奖居多。这些成绩充分说明了我校在推进利用信息技术,打造课程文化方面是可观的。

传统农业技术范文第3篇

1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手段的优势

1.1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把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机器, 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且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缺乏创新意识。现代教育通过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习兴趣, 促进了学生和老师的交流;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成身临其境的亲身体验, 变死记硬背为理解型思维教学;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获取知识。

1.2 具有信息量大, 信息资源共享, 方便经济的特点

课堂里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教育是一种近距离的教育形式, 当近距离面对面的教育难以满足需求时, 可以采用远距离的网络教育形式。运用网络教学可以最大限度的创造教学环境, 提高语言实践量。教材中的内容只能简单涉及到某些方面, 其中能提供给学生的信息量是有限的。网络承载的大量信息不仅可以供师生迅速查阅, 而且在众多信息中, 可以再进行筛选, 为教学服务。人们可以将学习安排在自己适当的时间和空间中, 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可能选择课程, 安排学习进度, 满足终身学习的要求。

1.3 形象生动

在传统教学中, 一些抽象枯燥, 晦涩难懂, 沉闷的知识虽然配有挂图模型, 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讲解和说明, 仍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而在现代教育技术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利用影音、图像、互联网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来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环境, 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 使得抽象概念具体化, 微观概念宏观化, 让学生亲临其境, 亲历其中, 得到体验, 从而更容易接受, 由单纯的死记硬背上升为理解应用, 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根据用户需要, 或者跳转, 或者暂停, 或者快速进退。根据其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有以下优势:可控性;能创造出灵活生动的媒体使用环境;可以及时反馈信息;现象直观、明了、多样;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与教师交流。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带来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为整个教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辨证的过程, 在现代教育媒体开发与应用中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多数多媒体课件重形式轻实用

多媒体课件是现代教育技术用于教学工作的灵魂之一, 高质量的课件是教学的先导和前提。由于当今开发中许多工具提供的模板制作的课件内容相仿和相近的太多, 特别是开发工具提供的自动功能较多制作中较易出现过分强调华丽外表, 中看不中用的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如一些不恰当的动画等, 在使用中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结果显然达不到预期效果。

2.2 部分教师认识上的偏差

有部分教师不了解各种媒体在情境创设中的运用方法、原则和策略, 认为技术含量越高越好, 采用高技能教学手段就是教学创新, 或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无论对什么内容都创设情境,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课件, 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例如使用网络课件创设教学情境的特点是信息量大, 场景真实, 但太大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学生可能是一种学习障碍, 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 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和学习, 不能取得预定的效果。有些教师不分课程内容, 过分依赖媒体技术, 成为现代媒体课件的放映员, 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 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

2.3 现代教育技术“万能论”

任何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 它仅仅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多媒体不能代替人际行动, 不能代替直接体验, 不能代替主体参与学习, 不能用课件代替实验。另外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白天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教室环境较暗, 课堂笔记记录困难, 信息量大、速度快, 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吃力, 加之目前开发的软件技术不高, 长期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学生容易丧失新鲜感, 若教师教学组织不当, 学生感觉单调, 视觉疲劳, 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 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几点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正为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发挥着强大作用, 将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更好地开发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根据自己学习体会提出几点建议。

(1) 在创设以多媒体为手段的教学情境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媒体的选择和使用。如在化学实验演示时, 可选择的教学情境创设媒体比较多, 这时教师要考虑教学条件, 学生的接受程度, 还要考虑教师自身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尽可能选择小成本高效益的方式和手段。

(2)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观念不只是教学设备现代化, 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现代化, 教师素质现代化。所以教师必须具有现代化教育意识, 不断学习新概念、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现代化教育意识, 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3) 创设的多媒体教学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 提高课堂效益, 减轻学生负担。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手段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几点建议。

传统农业技术范文第4篇

摘要:节能环保,是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建筑节能设计与施工,是保证整个建筑节能实施的重要过程。在如今能源短缺的形势下,作为当今建筑设计师和建设者,更在建筑节能设计与施工中运用有针对性地举措,以推进建筑节能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从节能举措在建筑设计与施工中的实际运用出发,探讨了建筑设计与施工中的节能举措,并提出搞好建筑节能设计的对策,希望以此推进建筑节能设计与施工的发展,更好的实现能源节约。

关键词:节能设计施工;节能环保;节能探讨

一、前言

随着我国建设项目的持续增多,相应的能源消费也逐年增多,大力倡导建筑节能设计对减少建筑能耗有着关键作用。在建筑节能设计里,应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有效运用,从选址、选材等基本设计工作开始,在施工过程当中采取相应减少节能损耗措施,以防止建筑资源耗费,增强节能环保设计的成效[1]。

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建筑节能举措在建筑设计与施工中关键研究价值,强化建筑设计施工与建筑节能举措的探讨,有利于优化当今建筑的长久服务功能,维护建筑材料的节能成效,减少建筑工程造价。

二、建筑设计施工中运用节能举措的关键性

中国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能源资源,但人口较多,开发利用不科学,能源消耗严重。建筑能耗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据有关统计,我国90%以上的建筑是高耗能建筑,不仅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而且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建筑能耗方面,设计水准作为建筑施工的关键基础,不仅关系工程质量,而且关系建筑的能耗[2]。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在建筑设计里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更好地促進建筑节能设计水准的提高,降低建筑能耗,环境受到的污染减少,能源成本得到降低。

节能是新时代建筑设计的主题,也是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发展方向。图1为绿色节能建筑概念图,绿色节能建筑提倡“绿色施工”“环保施工”“节能施工”等概念,对未来的建筑行业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侧向说明建筑节能举措在建筑设计及施工的运用有着关键的意义。

三、建筑设计施工的建筑节能举措

(一)地域环境及建筑形体中的节能设计

1. 地域环境

主要体现在建筑环境选址及其合理的建筑规划。建筑的选址需要依照当地的地形、气候、水土质、温度等地域环境因素综合考虑,既要求能有效地适应其不同的气候环境,又可以为建筑节能创造条件,同时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与建筑采暖有关的节能设计,必须了解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建筑供热设施,考虑建筑的保温成效,合理、科学地设计建筑物,运用有效的保温举措,在施工中严格控制节能要求,以增强保温成效。

2. 建筑形体

建筑体量、建筑体型及建筑形体组合、建筑朝向及其日照计算等方面对节能设计施工有很大影响。应避免在建筑过程中违反节能理论,耗用大量电能进行取暖,造成资源的严重耗费[3]。比如对于住宅项目来说,主要朝向为南向采光,可避免东西向日晒的空调耗电;设计良好的南北通透户型,可达到自然通风成效,达到节能的目的。又比如在日照计算中,有效控制体形系数及控制表面面积系数,也可以达到获取更多的日照辐射,降低耗能的成效。

为顺应当今建筑逐步向一体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可以在施工中从节能、实用、美观、环保等方面入手,将阳台、屋顶、建筑立面等与自然环境有效地联系起来[4]。对单一建筑形式进行规划设计,运用建筑形式增多建筑物的热效应和照明面积,实现节能成效。

(二)在改善室外绿化环境设计的举措

在建筑设计里,绿化是改善环境、节约能源的有效举措。一般情况下,在改善建筑物的室外绿化环境时,应充分运用植被覆盖举措,实现绿化成效。例如,整個建筑物中大约2/3的室外空间被植被覆盖,这节省更多的热量,增强社区的绿化率,并且在推进能源运用率最大化方面起了关键作用。

(三)房屋建筑节能施工的要求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住宅建设项目的快速发展,良好的住房供给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必须科学地关注和掌握节能建筑技术。它分为两个阶段:施工前和施工后。

施工前必须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图纸。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施工过程进行合理的操作,建筑节能材料的应用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住宅施工中,为了满足节能施工的需要,在工程施工实践中,应从外墙,屋面,门窗等部位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围护结构的耐热性和密封性,从而达到节约建筑能源的目的。

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按照节能要求科学设计施工图纸,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点,严格按照节能施工要求施工。同时,施工单位也要重视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节能意识,强化施工技术的传递。在购买建筑材料时,材料购买者需要依照节能设计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识别和选择,不要购买能耗高的建材,确保采购优质廉价的建筑材料,注重品质,为建筑节能建设做好各种节能指标。

(四)建筑屋面设计的节能举措

作为关键的建筑围护结构,屋面隔热是必不可少的。夏季因为巨大的太阳辐射,屋顶的最高温度可达70℃。冬季作为节能设计建筑的节能设计屋顶,屋顶的热量与三个房间的热量一样大。

建筑屋顶节能的内容主要是保温层的设计和屋面保温材料的精心选择。具体的设计策略如下:

1.在屋面节能设计里,保温层的设计尤为关键

在保温层设计里,保温材料的密度和吸水率不应太大,以尽可能减少建筑屋顶的自重[5]。

2.在选择保温材料时,应尽可能选用高效、节能、环保的新材料

以膨胀珍珠岩为实例,不仅拥有良好的保温成效,而且价格低廉,不污染环境。在建筑屋顶的节能设计里,广泛运用了污染与方便施工相联系的方法。

3.在建筑屋顶节能设计里运用绿色屋顶和充水屋面

绿色屋顶是指在屋顶上种植花草和树木,增强屋面保温成效,增强绿化率,改善城市气候。储水屋顶设计用于储存蓄水层,并始终确保水深约为20厘米,主要运用蒸发冷却机制,以减少屋顶的温度。

(五)建筑墙体设计的节能举措

墙也是建筑围护结构的关键构成部分。节能举措在建筑节能设计里的运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高保温成效的材料设计制造单一材料外墙。

2.在墙体中间设计保温材料,形成拥有保温夹层的复合墙体。

3.在外墙内侧粘贴石膏板或石膏。值得注意的是,因为热桥对保温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运用范围逐渐被淘汰。

4.外墙外保温设计层,在保护墙体的同时进行外保温[6]。

考虑到这四种节能举措,第四种节能举措的保温成效最好,既能受室外温度变化的影响,又能保护主结构,防止冷、热桥的发生。图2的莆田恒大御景半岛项目的节能设计就运用了这种方法。外墙多用的保温材料包含保温砂浆、聚苯乙烯板、聚氨酯等。

保温砂浆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较多,如莆田恒大御景半岛项目,其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的运用较多,这与其耐腐蚀强、强度较高、耐磨性好、保温性好、隔热性好、质量轻盈等特点是分不开的;但因为其吸水率高易空鼓的缺点,施工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搅拌的砂浆需在1个小时内使用完毕,不可使用过时灰。

(2)涂抹进行到第2遍时,因为及时性原因,在滴水槽上的分割缝就应直接接入其保温层内。

(3)抹灰控制线可依据保温层厚度要求进行弹出。

(4)面层施工之前,要先等保温层的固化干燥并控制在2个小时之后。

(5)基层墙面的浮灰、油渍等可先用钢丝刷清除,再用软刷清扫。

(6)在界面砂浆干燥固化前,应该使得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分数遍成活。

聚氨酯拥有良好的保温成效,但传统的聚氨酯硬质泡沫板难以有效地运用于繁杂外墙。聚氨酯现场发泡喷涂保温材料以其良好的保温成效和防水成效,施工方便,适用于各种繁杂的外墙保温和无缝施工,但它对建筑环境如气温、干燥湿度、风级大小等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喷涂过程中的温度应控制在15℃~35℃之间,这将大大降低胶粘剂基材的附着力,过高的温度会造成不必要的发泡损耗。

外墙遮阳也是墙体保温的主要构成部分,主要用于拥有高热成效要求的墙体。通常在保温层外设计一个支撑钢结构系统,然后在夏季干挂板材,图3建筑施工中的墙体节能设计就是运用这种方法,这是为了防止直接阳光照射在墙面上,而背部流动空气层可以迅速加热以起到良好的遮阳作用。

(六)建筑窗门设计的节能举措

窗门是建筑能耗的一部分,一般占建筑能耗的40%。因此,在保证正常透风、阳光和采光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窗门的面积,减少窗门的气密性,增强窗门的保温成效,尽可能减少传热损耗,实现节能的目的[7]。

1. 在建筑窗门的设计里多用的节能举措

(1)仔细设计窗门与墙的比例,即窗门与建筑立面面积的比例。一般情况下,北东、西、南的窗门比例不得高于20%、30%和35%。

(2)保护窗门的气密性,尽可能增强气密性,减少冷空气和热损耗的渗透。在正常情况下,建筑外墙的气密性应大于或等于4级,玻璃幕墙的气密性应大于或等于3级。

(3)强化新型环保节能材料的使用,最大程度地减少热量损耗,保证窗门材料的节能环保[8]。关于新材料的运用这一点,图4的南安恒大御景项目综合楼的门窗节能设计就巧妙地运用了很多新材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例子。

2.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订货前,必须对原料进行质量控制,对材料和性能进行综合检验,对条件进行检验,使用寿命符合要求。

(2)产品加工须在有效期内检验,并须检查其准确性。施工必须严格按照图纸和行业标准进行。零件加工完毕后,应进行5%的抽样检验。每种不少于5件。如其中一件不合格,应重新检查,加倍抽检无误后方可验收。

(3)避免运输和安装后的损坏,玻璃运到施工现场后,应及时放入仓库进行特殊保护。所有材料应运输到施工现场,暂时储存时要保证通风,放在一个不会被雨水淋湿的地方。

(4)塑钢门窗施工严格按照准备工作→测量、放线→确认安装基准→安装门窗框→校正→固定门窗框→土建抹灰收口→安装门窗扇→填充发泡剂→塞海绵棒→门窗外周圈打胶→安装门窗五金件→清理、清洗门窗→检查验收的流程进行。门窗扇安装必须牢固,并应开启灵活、关闭严密,偏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四.建筑节能设计的改进对策

(一)贯彻建筑节能设计理念

将节能理念引入到设计工作中,最终实现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运用或能源的循环运用。在我国传统经济发展理念的制约下,建筑项目在设计初期的能耗往往过大,造成大量的能源耗费,有必要强化建筑节能设计,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强化各种节能措施的合理运用,推进建筑节能水平的不断提高,避免耗费资源,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图5的建筑设计里的门窗节能施工,在门窗的设计里巧妙地运用了节能理念。

(二)寻找可替代成效源

积极运用新能源、地热能、风能、太阳能,拥有较高的质量和清洁的新能源。因此,在建筑节能设计的过程中,应积极运用各种新能源,有效减少建筑能耗。太阳能装置可安装在建筑物的屋顶和外墙,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可有效地运用于节能建筑的设计。

在建筑设计里,我们还可以充分运用自然透风的原理,建立建筑物的空气循环系统,不仅与自然融为一体,而且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又比如可以采用土地热能取代传统的供热系统。

运用替代能源不仅能有效节约传统建筑能源,减少工程生产成本,而且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在节能建筑中,新能源的研发和建筑的节能设计是主要的发展方向。建筑节能设计的优化要求在节能建筑中创新新能源,推进建筑节能设计与新能源的开发运用。

(三)推广使用环保绿色的生态材料

在建筑业的运营过程中,其运行规律符合节能规律,减少了建筑设计过程中高能耗材料的使用,有效地减少施工后产生的污染物。生态材料的使用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碳排放,减少温室效应,而且可以防止对臭氧层的破坏。在建筑物使用寿命结束后,可以更好地回收运用,增强资源运用效率。更多地使用绿色建筑材料也可以减少居住空间的污染,有利于居民的居住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陶瓷块材、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新材料得到研究和开发。这些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大大增强建筑设计的节能水平。

新技术的运用大大增强建筑水平,如新墙板的施工技术。然而,随着新能源的使用,也存在一些耗费,废弃物也增加了环境负担。在研究和开发新型建筑材料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建筑材料的物理成效,又要重视建筑材料的环境特性,强化多方面、多品种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良好的建材市场,才能有效地推进建筑业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节能举措探讨对建筑设计有着关键意义。作为新时代的建筑设计师,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到节能设计施工的关键性,强化在日常工作中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知识的学习,灵活运用建筑节能举措,最大程度地实现建筑节能。在节能施工中增强能效,减少能耗,为建设新的当今智能建筑奠定坚实基础,最终实现节能减排宏伟目标,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国勤.建筑施工技术中节能理念的运用与融合[J].建材与装饰, 2019(31):10-11.

[2]赵虹.建筑设计施工技术中节能理念的思考[J].四川建材, 2019,45(10):4-6.

[3]王军.节能技术在房屋建筑施工里的运用[J].科技创新与运用, 2019(23):167-168.

[4]周建兵.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里节能环保技术[J].低碳世界, 2019,9(07):222-223.

[5]江畔,李元秀.綠色可持续发展的装配式建筑节能减排思考[J].城市住宅, 2019,26(06):137-138.

[6]王立刚.建筑装饰设计施工与节能的探讨[J].华夏建筑装饰装修, 2019(05):116.

[7]谢萍.关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节能工艺标准探究[J].科技风, 2019(13):97.

[8]陈文金.建筑节能在建筑设计施工里的运用[J].城市建筑, 2019,16(11):81-82.

传统农业技术范文第5篇

【摘要】 文章在阐述低碳农业发展需要财税政策引导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财政涉农投入的问题,提出了低碳农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政策。

【关键词】 低碳农业; 财政投入; 政策选择

“低碳经济”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但每提及“低碳”这一概念,人们往往更多地想到工业,想到城市,事实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近指出,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同时,生态的农业系统,即低碳农业模式可以抵销掉80%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免工业化肥的生产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而禁止化肥的使用还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由以上可知,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农业潜力巨大、大有作为。

一、低碳农业发展需要财税政策的引导

根据公共产品和外部性理论,生态环境、资源能源、低碳经济等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使得低碳农业带有很强的公益性和外部性特色。外部性使得私人资本不愿积极主动地介入该领域,而且,在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下,生产方式以及经济运行模式不同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政府职能及投资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就决定了低碳农业比传统农业更需要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扶持,从而使农业生产的私人成本与收益能接近相应的社会成本与收益。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财税政策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具有引导、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财政税收的特征和职能决定了财税政策在扶持低碳农业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资金匮乏一直是农业发展方面的瓶颈,财政在扶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很大程度上有所欠缺,而低碳农业经济尚在起步阶段,加上农业的弱质性和风险性,决定了财税政策在扶持低碳农业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把更多的资金配置到低碳产业上是财政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发挥财税政策在农业资金方面的扶持、示范与引导作用,把资金合理配置到低碳农业上,实现农业产业的更新换代和升级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形成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当前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农业生产污染日趋严重

农业生产污染具体表现:一是农用肥料、农膜、农药等使用量不断增加且不合理使用(如表1)。化肥中氮、磷、钾肥主要生产原料为天然气、煤炭、重油、磷矿石、氯化钾矿粉等,其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大量煤、气、油,化肥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而农膜、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且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是农用机械的迅速发展(如表1)。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农业机械使用越来越普及,在减轻农民体力劳动的同时,也导致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三是畜禽的高碳养殖。畜禽粪尿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严重威胁农村环境和水体质量。

(二)乡镇企业污染严重

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工业化的污染也越来越重。目前我国多数乡镇企业,实际上是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主要由于多数乡镇企业资金、技术力量薄弱,设备较落后,产品技术层次不高,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受资金力量、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限制,不愿意建设或购买环保设施。有的乡镇企业属于高污染型企业,但是当地有关部门出于发展经济的考虑依然允许其项目上马,给农村环境带来危害。

(三)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单一且效率低

目前我国农村的能源消耗主要用的是柴、草、秸秆、煤,其他可再生清洁能源(如沼气)则很少。更严重的是,由于农村居民大都采用传统的非省柴灶,导致能源使用效率低下,造成能源的浪费和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三、财政在发展低碳农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低碳农业投资偏弱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财政投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在推进农业环保发展上财政支农存在严重不足,没有发挥宏观调节的导向性作用。据2009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统计,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环保、水利、公共设施管理的投资额为1 255.2亿元,仅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21%。政府对农村环保的投入不足,致使农业生态保护型公共产品建设进程缓慢,农业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难以促进农业低碳环境的健康发展。

从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来看,环保投入占到GDP的2%~3%左右,才能对环境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世界银行业曾建议中国,要加大对污染控制的投资,最好在GDP的2%以上。据《中国环境保护2003—2008》白皮书的统计数据,2003—2008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达到了9 522.7亿元人民币,占到同期GDP的1%。200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1.3%,这其中包括了企业投资、民间投资以及其他方面的资金,真正的财政投资不到GDP的1%。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投入到环保和污染治理方面的财政投入不够充足。财政投资的不足必然会影响到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

(二)财政支农结构错位

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业科研技术投入明显偏低。二是低碳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严重不足,并通过内部传导机制,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三是财政对低碳农业发展项目支持少且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保障。在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中,用于促进低碳农业、有机农业发展的项目没有专门立项。四是政府的财政农业支出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部分过多,据统计大体维持在70%左右,而用于农业建设和科技投入的支出比重较低。

(三)财政支农补贴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导向性不强

财政支农补贴一直是世界各国保护农业发展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财政对农业补贴在我国主要有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但是对于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及对土地资源节约、保护、节水灌溉等生态方面的建设没有针对性的补贴,因此,农民对低碳农业生态项目没有积极性,导致低碳农业发展缓慢。

(四)未能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调节作用

税收在为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也起到了调节生产、消费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国家应该充分利用税收来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目前税收对低碳农业发展的支持少,如对投资开发荒山荒地育林、固沙植被采取免税政策,对挤占耕地课以耕地占用税,这些措施已发挥了相应的保护农业生态的作用,但是保护力度较小。如目前耕地占用税仅是在占用耕地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时一次性课征,以后不再征收,而且耕地占用税的税额较低,根本起不到对耕地的保护作用。

四、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尤其是低碳农业的投入总量

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具有准公益性,同时,低碳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又具有明显的弱势,这使得私人资本不愿介入此领域,需要政府加强支持和保护。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政府在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体系时,应当体现低碳农业的优先位置,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强,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尤其是低碳农业的投入,确保财政低碳农业支出的增长速度超过财政其他支农的增长速度。同时要强调依法治农,通过不断完善立法和严格执法,确保财政低碳农业投入优先增长、稳定增长的政策充分落实到位。除了直接投入外,要重视发挥财政扶持低碳农业资金的引导功能,灵活运用贴息、担保、政策优惠等方式,吸引信贷资金、民资等资本投入低碳农业,以拓宽低碳农业投资渠道。

(二)增加财政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中的投入,夯实低碳农业基础

长期以来形成的掠夺式粗放高碳农业经营模式使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短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加强对低碳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有效的农业防灾、救灾体系,提高低碳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江、大河治理及大型灌溉水利设施的更新和配套工程建设;二是加快植树造林步伐,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实施天然林防护计划;三是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防止新的污染源产生。

在制度建设和具体操作上,一是国家财政要通过转移支付或专项拨款等形式,增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另外,在继续落实已有的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同时,制定和实施新的扶持低碳农业政策。如对农民采用节水滴灌技术、秸秆的循环利用等进行补助。二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一竿子插到底”的政策,尽量将建设项目延伸到农田、农户,尽量不要求地方政府配套,以免造成新的欠账和村级债务。三是构建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的长效机制。如在预算内经常性固定资产和国债资金中增加安排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通过立法,把国家的重大支农政策制度化、规范化,如通过立法规定,把财政预算新增部分的一定比例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三)完善财政对农业支出项目结构

在财政支农项目中,应单独明确列示用于低碳农业发展的项目,同时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应该逐渐减少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的支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比如加大对节水灌溉、旱作农业、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等农村中小型设施建设的支持;另外加快退耕还林、风沙源治理、水资源持续利用规划、植树造林、有机农业等重大低碳工程建设。注重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引进和推广的投入,大力加强农业科技研究中对以其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而日益显示强大生命力的有机农产品的投入。

(四)加大财政资金对低碳农业科研技术的支持力度,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竞争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科技的创新与推广是低碳农业发展得以实现和延续的根本。低碳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较强的技术性,而低碳农业技术具有外部效应和风险性,使得企业没有投入的积极性,决定了政府是低碳农业技术的供给主体。据测算政府对农业科技每增加1元投入,可使农牧业产值增加11.87元,减少农牧户9.35元投入,因此财政必须提高对农业的核心技术和研发水平的投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全面加快低碳农业发展。财政对低碳农业科研技术的扶持具体体现:一是加大投入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加大投入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长期定位观测、基础资料收集和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二是突出应用研究,重点支持先进加工、种植、养殖、畜牧、节水灌溉、动植物防疫、检验检测、农产品质量安全、仓储物流等农业应用技术的投入,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三是要加速开发研究,努力加快对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生物固氮、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生物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的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农业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

(五)完善税收政策对低碳农业发展的支持

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加快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可以建立一系列对低碳农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如:对于投资于低碳农业发展获得的收益实行免税或减税政策,以吸引资金投入到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对从事天然的无污染的种植业、养殖业的有机农产品生产的企业可以给予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同时,对于再投资于相关的有机农产品等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可以给予再投资退税的优惠。

(六)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发挥财政补贴的替代效应

首先,低碳农业的发展需要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生产低碳产品,当然更需要农村消费者购买低碳农用产品,这就需要发挥财政补贴的替代作用。从供给的角度看,通过财政的直接补贴或间接补贴,如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收补贴等,调动企业从事新技术和环保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从需求的角度看,主要通过加大低碳农副产品价格补贴、低碳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引导农民购买、使用新技术,促进低碳生产资料的推广。其次,建立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对符合国家农业生态发展,鼓励农民种植、养殖的有机农产品给予投保农户保费补贴;对于风险大、效益差、政府引导的有机农产品和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的农业保险,财政保费补贴的比例要高些,以体现国家政策导向作用,达到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目的。再次,鼓励地方或农户成立互助保险合作组织,建立低碳农业保险专项风险基金,通过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优惠办法,扶持其发展。最后,重视农业生态补贴,逐步扩大退耕范围,加大对退耕还林、还草、还水等投入,改善生态环境。

(七)安排低碳农业预算支出项目,增强财政扶持低碳农业建设的稳定性

安排预算支出是实现财政所承担的资源配置职能的重要途径。通过将促进经济低碳化发展的财政支出纳入财政预算支出范畴,适时安排低碳农业预算支出项目,进而有利于政府将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到低碳农业发展中最为需要的领域。此外,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每年低碳农业预算支出的规模和速度,使得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时有法可依,同时也有利于财政支持低碳农业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赵文晋,李都峰,王宪恩.低碳农业的发展思路[J].环境保护,2010(12):38-39.

[2] 赵和楠,王亚丽,李乐.财政政策扶持低碳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国财政,2010(15):64-65.

[3] 杨悦象,熊林海,熊运福.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7):382.

[4] 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5).

[5] 周淑景.法国农业公共支持的变化趋向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9(12).

上一篇:数控技术教学模式下一篇:烟草农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