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法学毕业论文范文

2023-05-23

电大法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电大远程法学教育存在办学目标与培养方向错位和教 学质量控制缺位等问题。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中确立法学教育在整个法学教 育体系中的地位、明确办学定位和将终身教育体系作为法学教育的终极取向是确立法学 教育定位的基础,而提高质量是实现法学教育定位的关键。

关键词: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法学教育;定位

网络教学本身所具有的优势使电大的法学远程开放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然而,其间出现的诸 如办学定位、教育质量和师资队伍等问题,为发展势头迅猛的法学教育蒙上了一层阴影。成 人法学教育究竟何去何从,值得深思。

一、电大远程开放法学教育定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办学目标与培养方向错位

近年来,普通高校法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全国职业法学教育迅猛发展,使电大法学教育 面临十分激烈的竞争,形势十分严峻。为了生存,电大不得不想办法扩大招生,也因而导致 为 了追求利益而降低成本。虽然,我们现在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远程开放教育,但没有 充分显示出远程教育的优势,而只成为扩大招生的一种新方法。电大在培养 目标上仍坚持“学历本位”而不是以增长学习者素质为中心的“素质本位[1]。在 培养方向 上,法学教育没有和法律职业的要求紧密结合。长期以来,法学教育并非从事法律职业的必 要条件,更不是唯一途径,其结果是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之间缺乏制度联系,而相互间长期 脱节的状况又必然造成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的长期分离。

2.教学质量控制缺位

网络教育虽具有传统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首先,网络教育下的 教学质量的可控性差。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弱,缺乏自控能力,那么网络教学就易于造 成“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或“自暴自弃”的学习态度;其次,网络教学在对学生情感 和动手能力训练方面也存在欠缺。这种缺少质量监控的远程教育,往往使教学过程流于形式 。

二、电大远程开放法学教育定位的确立

1.确立电大开放法学教育在法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民主法治建设的状况来看,法学教育担负着为实施依 法治国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历史使命,既要为 法律职业部门培养职业后备人才,又要为全社会培养不同类型的法律人才。具体来说,法学 教育承担着以下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为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提供严 格 的一体化的法律职业教育、培训和终身继续教育。同时,还要培养从事法律辅助工 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二是增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法律素质,提高执法能力 和执法水平。三是面向全社会和各行业培养既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又具有本行业专业能 力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四是在全社会开展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五是充 分 发挥法学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积极参与立法活动和开展法学研究、决策咨询、司法实践和 法律援助等活动 [2]66~67。法学教育不应只是精英教育,它不 仅应包括 学科教育,也包括职业教育;不仅包括学历教育,也包含非学历教育;不仅包括高等法律院 校,也包括法律职业部门;不仅涉及教育行政管理的范畴,也涉及司法行政管理的范畴。法 学教育在这里是一个大观念,是与法律人才培养工作对应的观念,是把法学教育作为法律人 才的培养机制或作为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来对待的,是把法律人才培养作为一个全部过程、 全部环节和全部制度来考虑的。具体来说,其制度内容主要是由法律的学科教育制度、法律 的职业教育制度、统一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统一的法律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终身化的 法律继续教育制度相互衔接而共同构成的 [2]99~103。所以,作为电大开放教育中 的法学教育,理应是整个法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明确电大开放法学教育的办学定位

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法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推进高等法学教育大众化和精英化服务, 服务对象主要是学龄青年。而电大法学教育承担着大众化教育和高层次岗位人员的培训和继 续 教育的双重任务。举办开放法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各类成员的终身学习服务。它服务 的对象包括在职人员、待业人员和歇业人员等。电大的法学教育和普通高校的法学教育是教 育对象不同、教育方式有别和互补性极强的两种高等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形式。在统筹各类 高 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视野下,电大的开放法学教育的办学定位应该是:服务地方,继续教育, 适应需求,重在应用。电大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中的特殊学校,开放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 育中的特 殊形式,要自觉认清定位,努力实践定位,不断完善定位,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因此,必 须在思 想观念上认清广播电视大学和开放教育“是什么”、“为了谁”、“怎么办”的问题。一不 要“移位”。要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到超过总人口60%以上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适龄”人口 上,把精力集中到继续教育上。所以,没有必要与普通教育“争地盘”,也不能认为只有普 通教育“ 靠得住 ”,才能“活下去”,而自觉不自觉地靠向普通教育。二不要“迷向”。严格地说,学校的 定 位是政府行为,是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决定的。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定位,找准自己的定位, 就必 须坚持一切服从需求、一切适应需求和重在实际应用的办学方向,坚持做好服务工作。三 不要受 制于“传统”。开放教育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在实践中要遵循对学习者开放的理念,即坚 持开放的思想观念、开放的学习方法和开放的学习场所等。

3.将终身教育作为电大开放法学教育的终极取向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 终身性;二是全民性;三是广泛性;四是灵活性和实用性。法律人才的培养过程具有自身的 特点,它的全过程包括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环节。我们最熟悉的由普通高等法律院系开展的 法学专业的学历教育,仅仅是法律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个起点和开端,是重要的阶段和基础 ,但并非全部,更非终点。实际上,由法律职业的特殊性和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所决定 ,与分工的专业化、岗位的专门化和队伍的职业化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应该是人才 培养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是指法律人才的培养是由所有培养阶段和环节共同构成的。法律 人才的培养过程必须包括所有的阶段和所有的环节,这些阶段和环节并非可有可无,而是缺 一不可的。电大的办学模式正适应了这种要求,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种资 源进行教学,从而整合资源,发展队伍,形成了“天、地、人三网合一,三级平台互动” 的优势和特点,为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提高教育质量是实现电大开放法学教育定位的关键

现代远程开放法学教育是代表高等法学教育大众化的一个不可动摇的方向,而抓好质量已成 为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前进的关键。

1.提高服务水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

远程开放法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法学教育的许多观念和教学功能都要发生转变,原来的许 多教学工作都要变成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与传统的观念不同,远程开放教育越来越 多 的是管理和服务工作,如教材、教辅资 料、教学过程、课时编排、课程调整、节目播放、课程测试、试题分析、学生的反馈和教学 信息的管理和服务,等等。这些都应服务到位,只有服务到位,才能把远程开放教育落到实 处,而且服务越精细,远程开放教育效果就越好,收效就越大。

2.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

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应根据电大远程法学教育的特点,把着力点放到课程建设和 科学管理上。课程建设是远程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基础工程,在课程建设中,必须制定 课程建设规范,坚持一体化设计与多种媒体综合利用的原则,并规范课程建设流程,严格进 行 质量审查等。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成人学习的认知特点,使编制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网 络媒体、光盘和课件等适合成人学习。对教学过程的科学管理,首要的是要根据电大远程法 学教育的教学特点、方式、技术状况、信息化水平和教学要求等制定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 ,使一切管理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计划性,克 服管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推动力

为提高人才质量,我们要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实践教育,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必 须重视教学设计,不 能照本宣科,不能照搬经验。电大法学教育应以增强学员的法律素质为中心,要加强教学一 体化设计,要设计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媒体、教学资源、集中 导学、小组学习、师生互动和课程考核等,从而使整个教学行为在一体化设计的指导下有序 进行 。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设计,如“诊所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法庭 和建 设实践教学基地等。法学教学对实践环节的要求比其他学科更为严格,因为实践环节对培养 学生 从事法律职业的能力,促进和提高学生对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的理解至关重要。由上可知, 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提高电大开放法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

4.建立健全质量监控制机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现阶段与我国远程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特别是对学生通过网上 教学资源和多媒体课件进行的个别化自主学习,缺乏必要的监控机制。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 学生的背景和特征,有系统地策划并分配和应用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学习互动、反馈和 反思过程中,进行自我评定, 激励自己循序渐进地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应实现程序化、标准化并不断优化。学习 质量 的监控是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的“三化”实施动态跟踪的预评估,并要求及时发现和处 理实 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育质量来自办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保证质量的问题, 都 要有教育质量的监控标准和监控措施[3]。除了内在质量监控之外,还有必要建立 起第三方认证制度,通过更为规范的管理和评价,促进远程法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世良,杨振中.试论网络教育学院的办学定位取向[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8(4).

[2]曾宪义,张文显.中国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严继昌.创建学习型社会,远教大有作为[J].中国远程教育,2003(2).

〔责任编辑:许佳〕

电大法学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开放法学,多维交互,实践教学,案例教学。

法律实践是对学生法律人格、法学素养的综合训练,是实现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不但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专业能力培养,更要注重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锻炼。然而,由于教学观念、办学条件、环境、教学对象、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又成为开放教育法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模式至为重要。本文以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为依据,结合法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适合法学专业特点的“多维交互式”实践教学模式。

1 “多维交互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确立及其内涵

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以培养应用型高级法律人才为目标,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以此目标为引导,充分考虑远程开放教育的网络教学环境,符合法学专业、学生以及教学的特点,保证开放法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1.1理论基础

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针对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大力呼吁教育改革,并把心理咨询中“患者中心疗法”的理论推广、应用到现代教育改革实践,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自主学习理论。它是在学习者内在动机的作用下,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选定学习的内容、策略、方式、时间和地点,自己控制学习过程、学习资源和物质设备条件;对学习结果能够进行自我评价,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调节和修正,以致学习目标的最终实现。

美国心理学教授齐莫曼(Zimmeman)认为“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中,完全自主的学习和完全不自主的学习都是较少的,多数学习是介于这两者之间。”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的自主学习,不是学习者完全的自主学习,而是通过教育机构提供的学习资源、设备、场所等条件,在教师指导和支持服务下的自主学习;

3)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理论。该理论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网络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习者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针对学习者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学习目的不同,学习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各种媒体的适应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学习媒体和学习方式,将传统的学习媒体方式与现代的学习媒体和方式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使学习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1.2内涵表述

“多维交互式”实践教学模式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中心、以实践环节教学为特色、以教育者导学为前提、以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和服务助学为基础,通过课堂内或课堂外的案例分析、模拟审判、法院旁听等活动,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该模式既体现了远程教育的特殊规律,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 突出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又遵循教育活动的一般规律,通过教育者导学、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助学、多元立体教学评价设计等教学要素间的交互关系。同时,该模式体现了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应用型高等法学专业人才。

2 “多维交互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是一种教学思想或理论的具体化、过程化。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法学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性。实践教学,就是培养学生通过实际参与法律操作、解决实际案件和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事法学职业不仅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熟练、完善的法律业务技能、善于思辩、善于表达。

2.1讨论式案例教学法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年期后人的感知能力,如听力、视力、味觉力、肤觉力等较成年期前有所下降,机械记忆力也有所下降,但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则有所提高,且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实践教学要充分发挥成年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案例教学又称判例教学,它最早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夫兰德尔所创立。案例教学通常采用说明式和讨论式两种方式。开放法学教学倡导的是讨论式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案例教学在开放法学中的运用是一个系统化的教学过程,应该有一系列教学措施和教学支持服务系统与之相配合。首先,选择典型案例,建立平台教学案例库。案例教学本意即为典型事例的教学。选取具有典型性、真实性、疑难性、针对性、综合性强的案例上传教学平台,供学员下载学习。为了帮助学员学习,还应在网上给学员提供案例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参考资料,以及难点提示等;其次,分组讨论,撰写发言提纲。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网上BBS发表自己对案例的看法,这样,形成并营造一定的前期讨论效应。由于案件本身的复杂性,在讨论时可能会有多种观点,将观点相同或相近者分成一组,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分析讨论,力争每个人都能在小组发表意见,小组做好记录,形成本组意见;再次,集中发言、教师点评。面授辅导时由教师主持,依次由推荐的学生有选择地对每个案例进行集中发言、自由讨论,之后由面授教师点评。只要教师精心组织,学生认真准备,课堂发言通常都比较踊跃;如果教师的点评针对性强,师生通过纵横的课堂交流,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与交织,学生既开阔了专业眼界,又学会了分析、评价案例的方法;最后,课后网上延伸讨论。由于课堂讨论的时间相对有限,不少学生意犹未尽,课程主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上BBS讨论区发表自己对案例的进一步看法;甚至还有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与讨论案例有关的信息在网上转贴,从而引起“案中案”式的连环讨论。

2.2实战性模拟法庭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当成年人在负有一定责任的角色中学习时,他学习动力就更大,也就更为主动。模拟法庭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精选的典型案情,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法庭角色,通过精心准备,共同参与案件的模拟审理,以将习得的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应当指出的是,当前许多学校的模拟法庭更多的带有表演性质,不仅法官、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角色事先已经定位,而且各方将在法庭上做出的言论、乃至动作、情感表达都是事先反复演练的。针对这种表演型模拟法庭的不足,笔者认为, 现在的模拟法庭应当由表演型模拟法庭向实战性模拟法庭转变,以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真正锻炼和提高。

“模拟法庭”教学要求组织者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专业素养。为避免某一教师知识的单一和局限,专门设立法律实践活动指导小组,部署工作计划,落实模拟法庭方案。模拟法庭的运作一般分为如下步骤:案例的选择;人员的确定;材料的准备;法庭实战辩论;总结。首先,对案例的选取一般考虑时效性、专业性、疑难性、综合性的要素;其次,人员的确定采取自愿报名,自选角色,适当调整;再次,案件资料人手一份,大家分头各自熟悉案情、体会角色,各自查找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案情涉及的其他知识资料,备写案件审理所需法律文书;最后,实战抗辩,分析总结。在模拟法庭的“实战”中,学生不仅要清晰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根据诉讼过程随时出现的新情况做出反应。庭审结束后,马上请老师和专家进行现场点评,总结成败得失,为以后的课程学习和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事后,再结合庭审录像,将庭审中出现的每一个细节疏漏进行讲评。由于学生自己主导整个实践过程,参与者、旁听者均对这种生动、直观、仿真的教学方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有的学生还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和思考。

2.3法庭旁听法

一位前苏联教育家曾经说道,“如果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所参与的活动,能与学生的认知兴趣相吻合,就能产生积极的作用。”组织开放学员参加法庭旁听活动,既是学员亲身参加法庭审理,感受控辩双方的你来我往,唇枪舌战的庭审程序的过程,也是学员用自己所学知识去判断是非曲直,加深法律条文、法律解释的理解领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

旁听案例的选择应遵行一定原则:首先,法庭审理程序较完整。完整的法庭审理程序,既可以为学员进行一个简单的案情回放,也可以使学员熟悉法庭审理程序;其次,要求选择能够反映社会热点并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例。在旁听过程中,要求学员做旁听记录,尤其是把双方争执内容、争执焦点记清。旁听结束后,由教师专门针对旁听内容进行案情分析、讲解,共同讨论案情焦点,分析法庭审判程序上有那些缺失,在审判方式上应有那些改进,从而指导学生进行旁听体会的写作。组织学员参加法庭旁听的这一实践形式,在整体组织程序上比较简便,可以使学员近距离接触到法庭,接触到法制的前沿,感受法学在社会上维护正义与公平的神圣地位及法学理论在法律践行中的指导作用。

3 实施“多维交互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保证

3.1明确培养目标,健全管理机制

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法律专门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健全管理机制。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提高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实践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真正把实践教学环节作为保障法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并注重体现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统一领导,设立对内组织和对外联系的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做到既有学校的统一管理,又有教师的具体指导,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

3.2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多维交互式”实践教学模式要求指导教师必须是“双师型”人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经被多元化,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同时,肩负帮助学生消化相关知识、学会案件分析方法、训练实际操作能力等职责。如果教师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学生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指导或帮助。因此,从事开放教育的教师,要求一专多能:既要懂实体法、程序法、庭审规则,又要懂教学管理,具有组织、协调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有自我训练、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主动性和迫切性,以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需求。

3.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

开放学习崇尚学习者主体的自主学习,但在开放学习中,师生时空分离,没有了教师对学生面对面的实时监控或权威辐射,学习变得没有监控。学校要把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放在首位。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自我监控——包括激发动机、端正态度、调动情绪、调适心态、改善方法等,往往比帮助学生解决几个具体困难或问题更具有本质的、长远的意义。教师要从以课堂教学为重心转移到更多地注意跟踪、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反馈的非智力因素的信息,促使学生自觉参加面授辅导,自主地进行个体学习,自觉地完成作业和练习,有效地开展学习小组活动。

3.4建立和培育相对稳定、规范的教学实践基地

法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开放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不缺乏学习能力也不缺乏参与热情,但缺乏锻炼的机会和场所。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保证法学实践教学的需要,建立相对稳定、规范的教学实践基地十分必要。关键是教学部门能否愿意投入财力、物力建立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或其他平台,满足实践需要;能否有效地督促、检查课程教师进入实践场所,进行实践教学。笔者建议:①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技术力量在网上建立虚拟法庭,以适应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②在学校,争取建立相对固定的“模拟法庭”并购置相应道具;③在校外确定法院或律师事务所等2~3个固定基地;④将教师投入实践所需时间,纳入计划课时,课程责任教师提前提出实践方案,由教务部门检查落实情况,并施以必要的奖惩办法,使平时实践切实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李劲.论法学教育对实践能力的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4,(2).

2范莹炎.远程开放教育法学实践环节模式探讨[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

3王志远.远程开放法学教育案例教学初探[J].广播电视大学报,2007,(1).

4 王秀玲.开放教育法学专业集中实践环节的评析与思索[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

电大法学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2、法权中心主义要点及其法学应用

3、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法学院——东吴法学院之研究

4、经典著作研读在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及价值研究

5、试论法学素质教育在环境法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实施

6、领域法学理论在金融法学中的运用研究

7、论社科法学与教义法学的理论分歧

8、基于应用法学视野下的法学大课堂构建

9、论高校法学专业在线教学的要旨与趋势

10、论共同理性视域下的自然法学与分析法学

11、应用型环境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与环境法学实践教学模式之探索

12、论法教义学与法学专著出版

13、新形势下党校法学教育的具体策略研究

14、浅析新文科背景下法学专业前景

15、加米霉素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凝胶法)方法学研究

16、基于法学视角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探析

17、党校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参与式教学探讨

18、论西方法学在中国当代法学理论体系建构过程中的定位

19、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20、法学视角下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纠纷的形式和解决

21、赤峰学院法学实践课教学实效性提升探析

22、融媒体时代下经济法学教学的现实困境与理性选择研究

23、民商法学中连带责任适用范围及完善策略

24、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示范性”标准解读

25、全球化中的汉语法学暨《汉语法学论纲》新书首发沙龙在北京举行

26、模拟法庭在高校法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初探

27、领域法学:法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

28、当前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9、BOPPPS教学模式在卫生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30、从“黑板证据法学”迈向“实战证据法学”

31、探讨人工智能法学的时代三问

32、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应用探讨

33、上海市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会长马靖云:打造一流智库 赋能法治长三角

34、法学:一起做“律政俏佳人”

35、浅谈开放教育法学思维的培养

36、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纠纷的法学分析

37、卡巴他赛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学研究

38、自然法学与分析实证法学

39、新时代法学课程思政教育与党建有机融合的新途径研究

40、应用型法学专业民法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41、联系整数乘法学习小数乘法

42、新时代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的法学思考

43、职业素养教育在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意义与作用

44、恩诺沙星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凝胶法)方法学研究

45、自然法学和实证法学起源思想的比较

46、心电图诊断高血压左心室肥大的价值及其方法学研讨

47、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48、关于自然法学和实证法学起源思想的比较

49、从法学著述引证看中国法学

电大法学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农民,开发商,村干部,乡领导;

调查目的:对现农村土地的现实情况及特点,违法使用土地造成的危害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调查方法:面谈,实际走访,田间实际考察;

调查地点:胥坝乡,西联乡,

调查时间:2011年3月28日-3月30日

前言:

人人都知道,土地是国之根本,没有土地就没有粮食,我国是人口大国没有粮食将是什么样子!但目前违法使用土地,非法占用土地越来越严重,为了进一步了解土地现状,特点和规律,减少土地流失,针对目前的情况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违法使用土地,非法占用土地呈上升趋势,主要违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人员是土地承包人和开发商以及政府。

(二)特点

1、违法使用土地主要在广大农村和城乡集合部占现有土地的30﹪

2、农民在承包地上私自种植非粮食植物(比如载树,)或农田改为鱼塘和建房,政府划地,开发商圈地;

3、外出打工,年纪大的农民违法使用土地的占40﹪,由于左右栽树无法再种植农作物的占20﹪,政府以及开发商占40﹪;

4、违法使用土地、非法占用土地居高不下,据调查由于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人口老年化越来越重在自家承包地栽树和其它非农业行为的也会越来越严重,政府为了加大开发速度也会不断的占用农田,开发商利益驱使圈地也会越来越大。

二、违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土地的危害

1、粮食减少。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与自然灾害相比,违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土地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造成的粮食损失更为严重。据统计分析,(按一村民小组)有60亩违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土地按每亩每年500公斤粮食计算,一村民小组每年就减少30000公斤粮食。所以说违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土地是始终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特别是农业的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城市企业向农村转移,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污染向农业环境蔓延。违法使用土地使土地荒漠化,植被减少间接影响气候;

3、粮价飞涨。

由于违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土地使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减产,直接导致粮食涨价。

三、违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土地原因分析。

1、无法农作物种植,由于承包人土地少种地已不能满足家庭开资,只有离地外出打工,土地要么栽树或挖塘,或托付亲友做非农业用途。

2、不能农作物种植,由于承包人年纪大已不能农业种植。

3、无奈放弃农作物种植,由于承包人的土地左右原因自己的土地已无法再种植农作物。

4、政府划地,由于政府规划。

5、开发商用地,由于利益驱使圈地。

四、对策。

1、法制宣传。

加大土地法等相关法的宣传,做到每个村民及村干部,乡领导,以及政府,开发商,都要知法,懂法,依法。

2、依法执法。

加大打击违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土地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土地的个人和集体。

3,优化土地承包,有效合理的利用土地。

根据目前现况让所有进城农民回乡种地是不可能,只有现在把农

民的土地集中成片以承包人名义自愿的情况下转包给他人(不改变种植结构),开发商不开发的地要无常还给原先农民,政府谨慎划地。

4、加大农业投入,

政府要加大农业投入,加大对现在确实还在种植的农民的直补,做好基础农田,道路、水利合理化规划建设,解决农民种地难的一系列问题。

报告人:巫能海

铜陵09法学专科班

电大法学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考核目的:这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题。让学生理清西方消费理论的基本内容,在理清理论的同时,学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运用;在实际运用中加深对西方消费理论的理解。 要求:

(1)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和研读第十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相关内容,搞清西方四大消费理论的基本内容; (2)完整准确阐述西方消费理论的内容;

(3)联系实际时既可以逐条理论联系,也可以理论阐述完毕后联系; (4)字数不少于800字。

时间:学完第十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后完成本任务。 解题思路:

(1)简述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2)简述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 (3)简述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4)简述佛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

(5)我国采取的消费政策、效果、原因和建议

答: 消费理论是经济学中,在研究简单的国民收入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理论,即:在货币市场上利率和产品市场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决定原理。主要认为,在不考虑货币市场条件下,国民收入可以通过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来进行调节,并实现均衡。通常在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时,常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来完成。而社会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考虑货币市场情况下,消费需求主要受国民收入影响。

以下是西方四大消费理论的基本内容:

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凯恩思的绝对收入理论,其主要理论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居民现期的、绝对的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也就是边际消费倾向且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

2、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其主要观点为:消费并非取决于现期的绝对收入,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3、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其主要观点为:人们是根据其预期寿命来安排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例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根据他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居民消费主要受制于该家庭在其整个生命期间内所获得的总收入。

4、费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一个人的收入可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持久收入是稳定的、正常的收入,暂时性收入是不稳定的、意外的收入。消费者的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函数。

5、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消费政策--扩大内需,所谓扩大内需政策,就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拓宽国际市场,培育消费热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简言之,就是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 以上的消费理论认为消费是影响国民经济均衡的重要因素,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收入具有多种形式,不同的收入形式对消费的影响有所侧重,我国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采取合理的消费政策,为此,必须借鉴西方经济学者对消费理论

依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可以通过理顺收入分配机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因为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函数关系,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比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由此,对国民经济中的消费扩大贡献比高收入者更大。同理,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比较高,应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现金购买能力。

依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应加快建立社会保障新制度, 树立消费者信心,引导消费者的支出预期。因为人们是依据其预期寿命来安排消费与储蓄的比例,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则消费的比例会越高,从而刺激现期的消费,反之则减少,我国的国企改革、医疗改革和住房改革加剧了我国这几年的储蓄额增加,消费减少,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依据以上的理论,还可以采取鼓励性的消费政策,拓展新的消费领域增加消费品的品种,刺激消费;加大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借鉴上述消费理论,在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大消费需求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坚持发展经济,认真贯彻执行好发展经济的各项政策,因为只有经济发展,国民收入才会增加,消费水平才会提高,消费需求也才能扩大。只有坚持发展经济,国民收入才会坚持增长。人们的持久收入才会稳定,持久消费才能持久。

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制定适宜的劳动报酬政策。当期所执行的“最低工资制定”,推行的“年薪制”等均有利于劳动者收入的增肌,进而推动消费的扩大,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 继续推行有效的信贷措施,前几年几次降低利率,对减少储蓄,增加消费,扩大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效果不明显,目前的各种个人消费信贷,相对增加了人民的本期收入,扩大了住房,汽车和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但是应该引导人们在贷款消费时,做到量入为出和预期收入有保证,否则将来对个人和社会都会带来诸多不利问题。

经济发展老年经济,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我们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针对这一现代,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在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和提高老年收入的同时,积极发展老年经济,促进老年人的消费,使之成为扩大消费需求有效手段。

扩大就业面:要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面;特别要针对目前结构调整和企业改制所带来的下岗失业人员多的现状。制定优惠政策,指导和帮助其实现再就业,更要鼓励和扶持其自谋职业,以保证更多的人有稳定持久的收入,保持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扩大消费需求。

建议:消费对内需如同发动机于汽车,联系了实际,我国经济要解决内需问题,需要解决:

1.消费能力的问题: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并没有带动人民消费能力同步提高的水平,如果把GDP比作人的右腿,把国民CPI看做左腿,那我们现在是瘸子;贫富差距,导致消费群并没有成长起来;毕竟经济依赖的消费主体是中层阶级;所以怎么样提高中层人民的收入,是我们当前的迫切任务;

2.消费信心的问题:让人们敢于消费,改善社会福利体系;1个连老了有没有地方住、病了有没有钱治的社会;其消费信心显然是缺乏的;

上一篇:专科法学论文下一篇:法学专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