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能教学论文范文

2024-03-01

专业技能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技能兴趣小组;专业技能培养;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技能兴趣小组的成立过程

为了认真领会和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从2004年开始,各个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旨在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应我国国情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从瑞典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法国的技术员文凭式教育模式、美国的副学士学位式教育,到德国的基于工学结合的“双元制”教育,经过一系列探索,我国的高职院校较多地选择了德国的教学模式。

不可否认,“双元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模式,在我国推广以来,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我国高职教育虽是以技能培养见长,培养的却不仅仅是技能,还包括创新能力,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首先是高素质人才。笔者理解的“高素质”是指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科研素质、敏锐的观察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必备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时俱进的专业技能素质。而所谓的“技能型人才”是指符合区域功能性要求,在某一专业领域有较深的研究,掌握了先进的行业技术,同时又对相关领域先进技术有深刻敏感性的一类人才。可见,要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仅靠落实“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不够的,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新的教学模式探索,同时,要根据毕业生就业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的修正。

我院以“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校训为教育基础,以“六步教学、项目驱动”为教学模式,大胆地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教学思想的革新。我们结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思想与心理活动”这一课题,对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提出了“以兴趣技能小组引领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培养”的新教学方法。自该教学方法实施以来,学生对于技能的兴趣明显增强。在学生浓厚的兴趣氛围下,我们进行了自学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的开发,职业道德素质体系的建立等一系列教学改革。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学院实现了创收,学生体现了自我价值,同时,进行了企业需求调研和人才培养标准的不断修正。近三年来,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参加技能小组的学生,明显要比其他学生业务上手快,更了解企业文化,更善于研发,适应能力更强。

技能兴趣小组是对

教学模式的一种有益补充

我们成立学生兴趣小组的最初目的是以兴趣为依托,推动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素质和技能的发展,以此引领全体学生在学好所有课程的基础上,向更深层次的相关领域迈进。通过对近三届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兴趣小组的确能起到带头作用,学生对所学知识领域有了更深的认识,学习能动性大大增强,探索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大增强。同时,在学生随机访谈和职业规划调查中发现,参加了技能兴趣小组的学生,对职业道德、职业习惯,以及个人价值体现、个人价值观、人生观都有了更深和更务实的认识,特别是对未来的发展道路和职业规划也有了清晰的概念。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以省级精品专业——机电一体化为基地,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革,以工科各专业的特点为背景,分别成立了以数控专业领域为中心的数控技能兴趣小组,以模具专业领域为中心的UG技能兴趣小组,以机电一体化专业领域为中心的电子制作技能兴趣小组,以电气自动化领域为中心的电气控制与PLC技能兴趣小组,以机电产品创新设计为依托的机电产品创新兴趣小组。

各个小组均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电气控制与PLC技能兴趣小组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和编程能力,提高学生硬件布线和软件应用水平。在2011年第五届全国水利高等职业院校“钱江杯”技能竞赛中,该小组成员参加了“PLC电机控制技术”技能竞赛项目,最终取得了总分第五、个人分别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UG技能兴趣小组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由小组骨干成员组成的“水韵梦之队”一举夺得2009年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一等奖。电子制作技能兴趣小组成员参加了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获得了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一个。机电产品创新兴趣小组参加了山东省第八届机电产品创新大赛,在其中的两个项目上获得了一等奖,在四个项目上获得了二等奖,另有三个项目获得了三等奖。数控技能兴趣小组通过数控机床典型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强化训练,小组成员增强了车削工艺编制的合理性,加深了对编程指令的理解,熟练了数控机床的操作,提高了技能,小组成员基本都达到了数控车工和数控铣工的高级工水平。

同时,以兴趣小组为中心建立了辐射带。比如,以机电产品创新兴趣小组为中心,设立了家政服务队、焊接服务队、维修服务队等,以此广泛吸收学生,引领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技能兴趣小组更注重

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技能兴趣小组成立的宗旨除了引领学生探索更深的专业知识领域,使学生更扎实地掌握技能外,更多的是对学生心理、人文、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在计划成立技能兴趣小组的初期,要结合相关专业领域的特点,深入企业调研,掌握企业的第一手资料,来制定兴趣小组人文素质等方面的一系列培养措施。同时,要对本专业领域的学生进行心理调研,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职业规划以及人生规划,对兴趣小组制定具体的技能培养措施提供参考。当然,这一切必须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这个范畴内进行。同时,还要制定一套严格的考核规程,只有考核通过的学生,才能参加兴趣小组。兴趣小组的任何学生,一旦违反考核规程都予以剔除,以此来保证兴趣小组的学生保持较高的素质,在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在选择焊接技能方向的初期,我们拟定了这样一个宗旨:组员必须是对焊接感兴趣的、家庭经济困难的、能通过考核的学生。必须感兴趣和能通过考核就不用说了。必须是家庭困难的,这一条宗旨是针对困难学生的,因为焊接技能小组能够创收,比如,到工厂接一些活儿,学生从中受益。现在如果以计件来算,一个学生每天能拿到60~110元的收入,能解决贫困学生的生活困难,体现学院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加工工件的过程中,学生还体验了工作、了解了社会,培养了必备的职业习惯,而且思想更务实。

通过在技能兴趣小组的培养与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所提高,科研能力有了一定提升,自学能力大大加强。

参考文献:

[1]王玄培.国外职业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

[2]王纪安.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

[3]曹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特色及启示研究[J].继续教育,2010(4).

[4]马文玉.在合作中成长——小组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1(4).

作者简介:

蕫科(1979—),男,山东曲阜人,硕士,山东水利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加工、数控加工及职业教育。

专业技能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前,国家制定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技师培训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和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在这一背景下,技工学校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备受瞩目的话题之一。如何利用现有的方法来建设好学校教学资源库也已经成为技工教育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技工学校;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建设方案
一、教学资源库与教育信息化的联系

(一)教育信息化和教学资源库的定义

教育信息化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更好地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智能手段来对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进行改革,转变教育思想理念,促进教学改革,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方法策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资源库在一定程度上是按照国际标准来把一些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素材、教学案例、知识点整合在一起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支持系统。这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以及发展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与原则,我们需要进一步地去了解,以求建立完备的、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库。

(二)教育信息化与教学资源库的联系

总的来讲,教学资源库是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两者都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支撑力量,而教学资源库在一定程度上又支撑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其与计算机网络以及教育平台、强大的教师团队共同促进现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二者可以说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在我们所讨论的技工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这一问题之中,应当很好地抓住这两者的关系来探讨具体的建设方案,以求解决目前技工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一些不足,促进技工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好地进行技术人才的培养。
二、技工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不足

(一)内容缺乏,教学资源落后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需要符合现代素质教育这一理念的,不仅要求具有丰富的内容,而且在教学资源上也要做到与时俱进,要符合现代的基础教育、专业技能教育改革的发展变化。这一特点在许多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要求中都一样,技工学校也不例外。另外,技工学校会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大量而丰富的技能知识以及网络化、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对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来讲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目前技工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内容不足、教学资源落后这种问题屡见不鲜。资源库的建设往往跟不上教学内容的更新换代,导致资源库内容相对来讲较少,不能够很好地满足技工学校各种技术技能教学活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质量下降。除此之外,专业课程资源库的教学资源也比较落后,符合新课程的模块化资源较少,很难做到与时俱进。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部分资源缺乏信息化

这一问题主要是针对我们一般所讲的那些难以实现信息化的教学资源,比如技工学校实际的教学环境以及学生日常的活动环境等。这些教学资源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容易被忽视,原因一方面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中没有切实可行的途径方法来把这些教学资源信息化,另一方面是我们在思想意识上过于轻视,没有树立具体的落实理念,导致这类资源长期无法被纳入教学资源库中,无法实现信息化。这种不足也使得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够完整全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资源库过于呆板,缺乏生动

教学资源库实际上是把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通过信息化的方式虚拟出来,然后提供给学生以及教师,以便于帮助实际的教学活动。但是,一般来讲,这种虚拟的教学资源缺乏感情色彩,只是一味地把一些数字化、信息化的资源呈现给师生,难以达到现实教学活动中以情动人的效果。师生在利用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也容易感到空洞乏味无趣,从而严重影响师生的教学以及学习效果。另外,教学资源库的界面以及教学资源的阐述相對比较呆板,缺乏灵活生动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设计以及管理人员的技术不到位所引起的。各种类型资源之间缺少联系,只是简单地从一种资源切换到另一种资源,这种呆板的形式也会降低教学资源库的实际效果。
三、技工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方案

(一)丰富内容,更新资源

这主要是针对目前技工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内容缺失、教学资源落后等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具体来讲,要从教师、学生以及建设者这三方面入手。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实施者,其对学校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内容的了解比较深厚,也是学校教学资源的开发者以及传授者。教师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把平时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教学资源以及内容及时反馈给资源库建设者,使得一部分资源能够被纳入教学资源库中,丰富教学资源。学生也应当把日常学习中所获得的学习经验以及学习环境等抽象资源反馈到资源库的建设中去。另外,教学资源库建设者更要发挥资源充实的建设作用,利用自身技术把一些潜在的资源纳入到资源库的建设中,从而使得技工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内容更加丰富,资源能够得到及时更新。

(二)加强教学资源信息化

这一举措主要是解决现在技工学校一些教学资源难以实现信息化的问题。一些抽象的教学资源,例如我们上文所讲到的教师的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环境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技工学校往往过于重视实际专业技能的教学,较容易忽略这些教学环境资源,使得在教学资源库中这些教学资源难以被信息化。因此,我们在实际的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应当重视这类资源,根据真实的生产环境进行教学,由抽象变具体,再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把这部分资源加以信息化,整合到教学资源库中。当然,这需要技工学校引进高技术的资源库开发者和建设者。

(三)加强组织管理

教学资源库的科学组织管理是其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要做到科学的人事管理以及资源管理,形成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具体来讲,技工学校应该制定明确的组织管理目标,对已有的教学资源库可以进行分层管理,做到学校、教师、班级等三个管理层依次有序的管理,合理地组织教学资源库,使得资源库的每一个界面以及交互层都能够具有灵活性,以此来更好地促进技工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发展。
四、结语

技工学校教学资源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是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大举措。本文研究了目前技工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给出了改进方案,旨在更好地促进其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成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107-110.

[2] 童卫军,姜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01):107-110.

专业技能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让学生技能竞赛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改革中发挥应用的作用,促进竞赛与教学融合。结合建筑专业特点,开展参赛选手竞赛能力分析,引导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借鑒赛项任务设置,指导专业教学内容更新;从技能竞赛的设施建设、标准意识及评判方法中获得启示,优化建筑专业实训教学环境,强化专业规范与标准教学,改革学生学习评价;利用技能竞赛平台,促进专兼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提高,让技能竞赛推进专业教学质量提升。

关键词:中职教育;建筑专业;技能竞赛;教学改革

随着中职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教学质量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我国专家学者就此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各地院校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改革。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被大家普遍接受且相对科学的评价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就逐渐成为学校比试教学质量与展示教学改革成果的大舞台,技能竞赛正悄悄地影响职业学校的改革发展。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中职学校对学生技能大赛也越来越重视,甚至有人将技能竞赛与普通教育的高考相提并论,相关部门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鼓励学校及师生参加技能竞赛,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组织参赛,许多师生因竞赛表现优秀,而改变了自己人生轨迹,技能竞赛使参赛学生走上成功道路。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师生对技能大赛持不同的观点,笔者通过对身边的教师进行访谈,认为技能大赛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不到受访教师总数四分之一,多数教师对技能大赛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有的教师认为目前竞赛被赞助企业绑架;有的认为是培养精英的行为;有的认为是靠钱烧出来的;有的甚至认为是取宠作秀,这些观点固然有些偏激,但产生这样观点的原因是客观存在的。目前,赛教脱离的现象较为严重,竞赛与教学两张皮,用大量的资源只为了拼奖牌,没有真正发挥技能竞赛为教学服务的功能,这个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将关系到学生技能大赛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现以中职建筑专业为例,谈谈技能竞赛给教学改革带来的启示,以期待能与广大同行一起,共同推进赛教融合,达到“赛促教优”的目的。

一、重视应赛能力分析,推进学生素质培养

为了促进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提升,目前,建筑专业学生技能大赛更加强调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从原来单纯专业技能比赛逐渐向综合职业素质比赛转变,对参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在组队方式上,以团体形式组队的项目越来越多,团体参赛率达到87.5%,强调参赛选手的团队分工协作能力;其二,在比赛内容上,电梯维修保养、工程测量及户式中央空调安装与调试等赛项增加理论知识考试,建筑CAD增加建筑工程识图环节考核,强调参赛选手的必备专业理论储备;其三,在任务容量上,多数项目容量大幅增加,强调参赛选手体能素质、应变能力及心理耐受等个体身心素质;其四,在考核方法上,更加强调对操作规范、材料节约、仪器使用、安全文明等职业综合素质的考核。因此,我们可以从技能竞赛对选手素质高要求中获得启示,按照专业教学标准与岗位职业标准的要求,利用中职“2.5+0.5”学制改革的契机,制订有利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不能因为教学时间有限的原因,而去挤占专业必备理论知识及职业素质课程,走出“建筑中职学校就是培养泥瓦匠”的认识误区,为培养面向建筑施工领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服务。

二、关注赛项任务设置,促进教学内容更新

通过几年的改革发展,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已经能很好地体现产业与生产发展趋势,其赛项内容代表相关工作岗位最基本、最核心的能力。例如:工程测量赛项中技能操作考核包括“用自动安平水准仪进行四等水准测量”和“使用全站仪开展三级导线测量”两个项目,自动安平水准仪与全站仪是目前建筑工程测量放线工作中使用最广的仪器,两种仪器的操作能力也是工程测量岗位的核心能力。

由于工程测量技能竞赛的推进,建筑专业中职学校开始强化全站仪操作技术教学,逐渐淡化经纬仪操作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工程测量岗位工作。又如工程算量赛项包括手工算量和软件算量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能力是建筑工程预算员岗位最基本的能力,我们可以从赛项的任务设计中获得启迪,整合工程造价课程教学内容,围绕着特设的项目加强手算与电算技能训练。同时,还应该关注赛项内容的更新,技能竞赛项目任务是随着产业、设备及工艺发展而变化的。例如,由于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得以广泛地应用,因此,在技能竞赛项目任务中也开始出现相关的考核内容。如在中职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项目中增加了“联动报警”内容;电梯维修保养项目的主控制柜采用“VVVVF微机板控制”。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等技术的介入,使我们的教学内容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在相关的课程教学中增加自动化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环节。因此,可以将技能竞赛赛项任务作为专业教学内容更新的借鉴依据之一,理清课程内容更新路径(如图),让学生专业学习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相一致,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就能具备所需的职业素质和基本技能。

三、借鉴技能竞赛标准,助力实训质量提升

虽然职业院校的实训教学不可能像培养技能竞赛选手那样高投入、高难度、高标准。但技能竞赛的设备、方法、评价等技术标准是值得职业院校实训教学改革借鉴的。

1.引进技能竞赛设备,改进实训教学环境。由于建筑施工现场教学受到危险性、隐蔽性、季节性及时间性等客观条件制约,因而,施工现场教学难度较大。目前,学校实践教学多数是在校内实训基地内完成,这就对校内实训教学环境提出很高的要求,既满足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又要符合安全训练的要求。多数建筑专业中职学校实训设施靠自建,存在着简陋单一、脱离现实以及安全性不高等问题,实训设施的问题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升。

技能竞赛所用的设备是生产产家通过长期的调研、论证而开发生产的,竞赛组委会组织有关专家评估确定的,因而竞赛设备具备先进性、综合性、标准性与安全性。例如,在THPWSD-1型给排水设备安装与控制实训装置(竞赛设备)上,可开展“建筑给排水系统图和控制电气原理图绘制”、“管材的加工与连接”、“管道配件和附件的安装”、“管道试压与通水试验”、“电气安装与接线”、“系统控制与调试”等项目任务训练,能满足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给排水管道工程、建筑电气、给排水自动控制等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面向给排水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维修、技术改造等岗位,所针对的职业工种有管道工、泵站运行工、供水生产工、维修电工等。技能竞赛设备的先进性、综合性、安全性为其得以广泛地运用提供了空间;定型性、标准性为其维修与维护提供了便利。学校可以直接购置竞赛设备,或参照竞赛设备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实训设备,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实训教学环境,为开展项目化、任务式的专业课教学提供帮助,为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培养提供良好平台。

2.学习竞赛标准意识,强化实训规范教学。规范、标准是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赛项规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规范化作为考核学生职业素质的主要指标,级别越高的比赛越强调规范性,可以这样说在高级别的比赛中,每个操作动作都是评分点。在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楼宇智能化安装与调试”赛项规程中要求选手必须熟悉《建筑电气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八个规范标准;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电梯维修保养”赛项规程中要求选手熟悉《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等13个技术标准,而且在专业基础知识考核中占30%。

建筑是对规范性要求很高的产业,规范是安全的前提,是工程质量的保证。建筑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建筑行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实训教学不能只让学生学会操作,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职业素养,应该在技能教学中重视学生规范化教育,把建筑工程的规范、标准巧妙地融入实训教学的每个环节,强化学生规范意识,将操作规范变成他们的工作习惯。

3.参照竞赛评判方法,改革实践训练评价。技能竞赛主要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职业素养(操作规范性、材料利用率、工器具使用、团队分工协作、安全与文明等)三个维度进行評判(如下表)。

有的赛项还对选手操作不当引起事故予以重扣。竞赛从全面评价参赛选手综合职业能力出发,促进中职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实现,具有典型的企业岗位工作绩效评价特点。中职学校实训评价改革可以从中汲取好的做法,不能只把操作技能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要注重结合理论知识及职业素养来加以综合评定,同时,评价表中各维度权重设定可随着学生学习阶段不同进行动态调整,在技能学习初期“职业素养”维度的权重可设定高些,突出对规范性操作、安全文明意识的培养,减少实训安全隐患。在实践训练评价中做到理论性与实操性兼顾、专业性与职业性融合、生产性与教学性协调。

四、利用技能竞赛平台,加快教师能力培养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中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有“双师”成分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又是“重中之重”的工作。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就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重点强调了“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的建设目标,各地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采取了许多新的举措,但是从总的来说,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仍然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中职学校要实现专业教师实践化和兼职教师教学化的“双师双化”培养目标,必须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道路,坚持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双轨”并重的培养模式。但就建筑专业而言,目前“双师型”教师培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其一,受配套政策缺乏制约。虽然国家宏观层面出台许多政策鼓励校企合作培育“双师型”教师,但还是缺乏可操作性强的激励机制,企业在合作中难以得到实惠,有时还要为培训承担额外负担,企业参与的热情不高。其二,受专业生产特点制约。由于建筑项目生产周期长、危险性大、条件艰苦等问题,使专业教师难以全过程坚持参与企业实践。加上建筑工程采用项目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及执业资格制,参与实践的教师实际上不能独立承担岗位工作任务,顶岗实践很难得以实现,到企业后多数人成为看客。其三,受教师个人因素制约。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教师都承担较重的本职工作,他们没有很多时间参加相应的培训,多数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参加培训,培训目标不明确,学校难以监控,培训效果不佳。

通过技能竞赛平台可以很好地提升专兼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与学科教学能力,可以让教师不离开学校短时间内得到有效地训练,学习的安全性高,培训的针对性强,且对本职工作干扰少,是弥补教师到企业实践难、效果差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学校可以组织教师通过技能竞赛环境平台,以岗位培训或指导竞赛的方式参加培训,从而提升专业实践与学科教学能力,明确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掌握产业、材料与工艺发展的新动态,为赴企业实践科学规划目标,合理制定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案,研习适应现代中职学生认识特点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总之,促进技能竞赛与建筑专业教学整合,让技能竞赛走下象牙塔,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和接受技能竞赛,将技能竞赛作为专业教学改革的助推器,发挥其对专业教学改革应有作用,真正为提升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

[2]2016年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赛项规程.

[3]刘东菊.世界技能大赛对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力研究[J].职教论坛,2016,(01):75.

专业技能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通过参与技能竞赛,将技能竞赛的项目和内容贯穿日常实践教学活动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促进电子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专业负责人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优秀教学团队。

关键词: 技能竞赛 电子专业 教师团队

为进一步落实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技能大赛的“四覆盖”、“五促进”,学校加强技能竞赛制度建设,促进电子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发挥团队作用,积极参与或指导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近三年电子专业教师在江苏省技能大赛中取得四金三银六铜的优异成绩,电子专业教师团队已成长为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一、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师团队衔接的意义

专业教师通过参与技能竞赛能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学校将教师参加技能大赛的成绩纳入了教师考核体系,并以此作为教师绩效工资考评之一,尤其是对新引进的年轻教师,要求必须参加技能竞赛,促使他们迅速融入专业氛围,提高专业能力。在近3年的技能大赛中,我校电子专业教师在制冷、电子装配、机电一体化项目获省赛一等奖,成长了一批技术精湛的教学骨干和优秀教练。

技能竞赛考核的是参赛选手的全面素质,教师的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必须在专业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良好的成绩。为此学校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加强对“技能大赛与教师团队”的研究和指导,对技能大赛的内容、技术走向和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进行分析,搜集指导教学改革的信息,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取得金牌的名教练、名教师宣传教学改革理念,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辐射作用,带领其他电子教师不断进步,从而加强电子专业教师团队建设。

二、电子技能竞赛与电子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相结合的实践

1.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将技能竞赛的项目和内容贯穿于实践教学活动中。有效利用竞赛平台,促进电子专业教学改革。近几年电子竞赛内容涉及模电、数电、单片机、光伏、机器人应用及综合的组装、调试和维修等技能;竞赛都很注重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等能力的培养。改变为竞赛而竞赛的状况,把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和技能竞赛有机结合;改变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结合;改变关门搞竞赛的现象,把技能竞赛和企业需求结合。

每年的电子类技能大赛都引用行业发展的最前沿技术,能够起到示范教学的作用,反映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标准,也赋予专业教学新的内涵。将课程改革与技能大赛紧密结合,通过学习技能大赛内容和标准对原有教学项目进行改造,提炼转化为教学项目,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课程教学,推进竞赛内容的普及化教育。我校电子专业现已形成电子装调、单片机应用、机电一体化、制冷等6门校本课程,课程内容采用项目式,并接近实际工作任务,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借鉴电子竞赛中的设计、制作、调试、报告等步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加强电子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根据电子电工技能竞赛的技术要求,不断增加实训工位,更新实训设施设备,优化实验实训情境,着力建设能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电子电工技能竞赛需要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必备条件。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或“校中厂”建设,不仅是提高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的需要,更是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需要。对教师来说,这种方式一是比深入企业便捷,不影响企业生产;二是可以解决企业无法满足的实训项目;三是不受特定时间限制,专业教师可以反复多次、随时自主安排实践训练,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3.加强专业团队负责人的培养,构建团队特色。教学团队负责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是团队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通过对教学团队负责人的培训、进修等,明确团队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思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组织管理能力,打造特色团队。

团队负责人参与技能竞赛,竞赛后不断总结经验,找出专业建设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弥补。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以技能竞赛为平台,以课题研究为纽带,带领青年教师开展科学探究,提高研究能力。目前我校电子专业有两本校本教材已正式出版,在全国推广使用;成功申报两个以技能竞赛为主题的省级课题。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聘请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并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参加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三、以竞赛促教师团队建设的制度保障

1.通过激励机制保障团队发展。明确团队各人员应承担的责任和任务目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其相关的保证措施。教师发展处定期开展评估、检查及年度考核,确保团队建设工作健康发展。完善竞争与激励机制,在经费投入、教师进修、职称评定、年度评优等方面有重点地倾斜。我校每年投入十万元,用于电子专业团队建设,并涌现出三名区优秀青年教师和两名市学科带头人。

2.通过技能竞赛加强团队协作。技能竞赛已成为全面提高师生技能水平、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推进教师发展的一项重要活动。学校通过定期组织举办校内技能节、师生技能展示,积极参与市级技能竞赛选拔和省级比赛等活动,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提高团队的协作能力。

⒊通过教学改革打造团队品牌。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技能竞赛的要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改革电子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考试评价机制;积极实施学分制、弹性学制、半工半读等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电子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倡导招生与招工、学校与车间、教师和师傅三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竣祁.高职院校电子电工专业双师型队伍的内涵建设.新课程研究,2011(9).

[2]惠世恩.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体系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9).

专业技能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职教成果的检验和选拔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职业院校通过开展会计职业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对接模式的改革措施,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良好学习风气和教学氛围。

关键词:会计 职业技能 竞赛 实践教学 对接模式

文献标识码:A

自2010年的职业技能大赛以来,笔者所在的广西银行学校的会计技能项目在省级、国家级的比赛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所获得的荣誉和成绩是和我们施行的会计职业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对接模式分不开的。

一、理论依据:国家政策的扶持、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训目标

教育主管部门要求职业院校通过定期举办职业技能竞赛的形式,将职业教育多年探索出来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加以深化和推广,努力营造出“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教育模式。

“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改变命运”,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和出发点。举办技能大赛,企业以赞助商和协办单位的身份参与进来,企业会将自己的用人需求与用人标准融入到竞赛考核形式当中。这就使得职业教育通过依托技能竞赛这一平台,对人才培养模式有了一个清晰的定位。

二、职业技能竞赛的作用及意义

1.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检验和展示职业院校的技能教学成果。技能竞赛是职业技能选手的竞技场,通过职业技能项目的大比拼,高效地检验和展示职业院校的各项技能教学成果,同时也能有效地考察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及办学效果。透过选手的技能展示,实质上是对职业院校从学到教各个方面的全过程的一次大检阅。

2.职业技能竞赛是选拔优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通过职业技能竞赛这一重要平台,我们可以从中选拔出优质的技能人才,这既是职业院校优质的教学“成果”和“作品”,同时也是用人企业急需的未来一线技能人才,技能竞赛成为职业院校和企业进行沟通交流的最有效的桥梁。

3.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深化职业院校的教改力度。技能竞赛是技能选手综合素质的大检验,同时也是对指导教师团队教学功底、教学能力的考察,更是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方面的检查,从而促进职业院校深化教改力度,努力提升和优化教学质量。

三、会计职业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对接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

1.会计技能项目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对接。

(1)依据竞赛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开设匹配的课程。首先以国赛的技能项目及考核标准为风向标,逐级设置校级及课堂教学环节的技能项目,并以此为依托,开设相配套的实践教学课程。如:点钞技能项目与点钞技术、点钞与收钞、真假币识别等课程对接;会计电算化技能项目与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中英文录入技术等课程对接。通过开展相匹配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举办班级竞赛活动,选拔出拔尖的技能人才作为校级技能大赛的后备参赛选手,为以后更高级别的技能大赛(省级赛和国赛)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

为了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近年来,我们学校将点钞、翻打传票、中英文录入等技能项目纳入每学期的技能考核科目,与考试、考查课程一并作为学生每学期末的必考科目,并以技能是否达到优良以上作为能否获得奖学金的评定标准。通过从入学起强抓技能,实践教学活动中每一教学任务完成时有班级竞赛,每学期举办校级技能大赛的方式,逐步在校内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良好教学氛围。

职业院校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着职业技能竞赛的考核要求而开展,依据技能竞赛项目来划分教学内容和实践模块,形成竞赛项目与实践教学活动良好的对接与整合关系。竞赛项目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对接与融合,有利于通过各种形式的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顺利地完成用人企业的“订单式”培养计划。从教改的层面上看,竞赛项目与教学活动的对接,使得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了更为有力的执行依据,从而深化了职业院校的教改力度。竞赛促进教改,教改促进竞赛的进一步完善,相互间形成高效的良性互动局面。

(2)依据大赛项目,以职业技能要求确定技能训练内容,合理组织针对性强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开展科学有序的训练指导活动。组建一支专业性强、分工及职责明确的教学指导团队是取胜的决定性因素。教学团队通过依托大赛的考核要求及精神,制定相对接的教学培养方案,突出相对应的教学赛点的重难点知识内容,在每个教学任务单元上课前就给学生布置好应掌握的技能任务,学生在教师采用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课堂中搭建一个学生参与的平台,引导并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评定,对班级课堂竞赛活动中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并优先选送参加学校的技能大赛。

通过校级比赛脱颖而出的技能人才将进行更为专业化更为系统化的针对式专项训练,以省级赛的技能要求确定技能训练内容,开展科学有序的训练指导活动,选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赛前指导团队,由优质的师资力量来承担强化式的训练,如:点钞、翻打传票技能由相对应的专业教师团队以省级赛的要求严格确定训练时间、形式和内容,模拟省级赛现场,定期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公示,实行末位淘汰制,强化选手的竞赛意识;对于会计电算化技能,要求由负责指导的专业教师团队落实责任,依据省级赛的考核知识点和内容大量出题组卷,定期进行模拟比赛,在宣布考核结果的同时及时进行总结、讲评,并在下一次的考核中进行强化及攻克,同时加深对竞赛内容、主旨、难度、评分标准等方面的把握力度,力求完全贴合大赛的技能要求。通过分阶段考核,层层严格筛选,最后挑选出优异的选手参加省级技能大赛。能在省级赛中脱颖而出的选手接着进入下一轮更为严峻的挑战——国赛。通过创建这样一个学生人人参与、层层选拔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不但学到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还增强了竞争意识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3)在时间、内容上建立与国家、省、校级职业技能竞赛的互通机制。一般而言,与学校专业设置相关的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均应以校级竞赛为基础依托,形成“校级竞赛——基础选拔;省级、国家级竞赛——优质选拔”的良好氛围,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完整的、相互衔接的竞赛机制。

在竞赛时间上,校内外竞赛要相互衔接,且竞赛项目要与所开设的教学内容相互衔接。依据高级别的竞赛,如国赛的时间安排,可以合理地规划好省级、校级及班级竞赛的时间,这便于通过各级别的竞赛形式逐级选拔优质的技能参赛选手。我们学校的做法是每学期的实践教学课程均有班级竞赛,秋季学期末11至12月举行校级竞赛,下一年度的3月份为省级比赛时间,6月份为国赛。在时间配比上,各级竞赛相互衔接,有相互缓冲及准备的时间及余地。

另外,竞赛要与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好,这样才不至于参赛选手技能知识出现“空档”现象。如在秋季学期必须开设有点钞、翻打传票技能相配套的课程,以及与会计电算化相对应的会计类基础性及专业性课程,否则在接下来的各类级别的竞赛中,参赛的学生就会出现未掌握相应的技能而慌忙上阵的局面。

2.建立健全竞赛激励机制,包括对学生和教师的奖励。首先从制度层面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工作热情,形成全校师生参与技能竞赛的风气。除了给予一定物质上的奖励之外,对获奖的学生实施“以赛代考”、“学分替换”改革,免修相关课程,同时与学生的评优评先评奖、优先推荐就业紧密结合,激励学生形成“以赛促学”的良好风气。对指导学生参赛获奖的教师优先考虑评优、晋级、职称评聘、选送培训等,在教师中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氛围。

四、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对接模式对教学环境及师资力量的要求

1.实训基地建设。依据大赛的精神要求建设相对接的实训基地,以竞赛为契机,加大投入,按照项目教学模式的要求建设实训场所,争取条件依靠实训基地办好技能竞赛。

2.师资队伍的建设。技能竞赛的开展势必对教师队伍的要求更为严格。作为指导教师需要具备双师型素质要求,还要求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及技能。技能竞赛是风向标,大赛出现的新技术、新知识正是行业、企业最大的需求点。因此,教师进行企业调研、带队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方式,掌握新知识技能,反馈于学生的技能训练与技能大赛当中。

参考文献:

1.蔡勤生.“赛教结合,寓学于赛,以赛促改”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26)

2.吴达.教学与技能竞赛对接模式创新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29)

3.陈利,李绍中.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作者单位:广西银行学校会计教学部 广西南宁 530007)

(责编:若佳)

上一篇:经济地理学论文下一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