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设施论文范文

2023-03-08

农业设施论文范文第1篇

2009年11月26日,由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主持,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承担的全国设施农业发展专家座谈会在四川成都召开。座谈会主要针对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设施农业发展政策、编写设施农业阳光工程培训教材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出席本次座谈会的专家有来自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四川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农林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部分企业代表50余人。

专家认为,当前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据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齐飞所长介绍,目前我国设施园艺面积已经突破334.3万公顷(含小拱棚),全国人均占有设施面积25m2,总面积居世界前列,已成为设施园艺大国。其他与会专家也根据自身研究领域,结合研究、推广、经营经验,就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开诚布公地、积极踊跃地提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想、意见和建议,希望能为设施农业未来的发展添砖加瓦,共商行业发展大计。

专家指出,制定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分必要。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明确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发展区域重点和主推技术、工作重点、保障措施等。制定好规划是推动设施农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设施农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规划要与相关的农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特点、区域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顺应现代农业新的发展形态,科学谋划设施农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专家提出,人才培养是提高设施农业发展成效的重要突破口。加大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是提高设施农业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一般农民来说,从大田生产到设施生产是一个大的跨越,必须通过技术培训,使农民适应新的种植方式和生产手段。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周长吉副所长,提出了编写阳光工程农机培训材料的大纲。专家们指出,要明确培训教材的使用对象是农民,培训教材应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图文并茂,结合实际技术问题,解决农民日常生产中的问题和需求。专家建议注重培养设施安装、环境调控、栽培管理等方面的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建立专业的设施农业培训网站和设施农业培训机构,组织并鼓励企业进行设施农业的理念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专家建议,进一步加大设施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大设施农业科研和设施高新技术推广力度,尤其是加大对设施农业装备的购置补贴力度,是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提高设施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措施。专家认为,设施农业购置补贴应该发挥好引领和导向作用,应优先补贴能提高生产力、劳动效率和整体产出率的机械设备,如CO2施肥器、无土栽培和系统调控等设备。应体现不同地区的补贴差异。此外,也有专家建议,西部地区在进行设施农业建设时也应补贴。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研究听取专家的合理化建议,进一步完善“十二五”规划大纲,多方征求意见,争取把首部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好。要进一步调整完善阳光工程设施农业培训教材提纲,力求有效实用,要在推广目录和购机补贴政策中体现对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农业设施论文范文第2篇

设施农业是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调控技术,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最佳环境,进行动植物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设施农业建设涉及建筑、材料、机械、环境、自动控制、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种学科和多种系统,是现代农业技术与工程技术的集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设施农业不断向地域化、节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由传统的作坊式生产向高科技、自动化、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工厂型农业发展。其结构已由简易塑料大棚、温室发展到具有人工环境控制设施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极高的现代化大型温室和植物工厂。

郑州市设施农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郑州市设施农业,以20世纪50年代出现初级的玻璃温室生产算起,距今已有60年的发展历史,其不同的设施形式,发展历史与发展特点也不尽相同。

郑州市塑料大中棚自1971年开始推广建设以来,历经3 个发展阶段。其中,1971~1994年为缓慢发展阶段,至1994年底,全市塑料大中棚生产面积仅3 万亩。1995~2002年为快速发展阶段,8 年间新发展面积13 万亩。2003年至今为稳定发展状态,常年维持在11~12 万亩。

郑州市温室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些单面坡加温玻璃温室,生产面积一直很小。1990年,郑州建成了历史上首座全日照日光温室,揭开了全市日光温室发展的序幕,至1994年底,发展面积1.1 万亩,但此时是温室建设起步阶段,发展较为缓慢。1995年以后,温室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由于国家实施了新一轮的“菜篮子工程”,郑州市政府加强了对近郊八大蔬菜生产基地和各县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日光温室建设发展迅速。至1999年底,全市共发展日光温室生产面积3.8 万亩,温室水果、高档花卉生产相继出现。2000年以后,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张,近郊菜田、设施基地消失殆尽,远郊县区菜农受到技术、效益等方面影响,温室生产积极性不高,全市温室生产面积逐年下降,至2008年底,全市日光温室生产面积锐减至1.2 万亩,温室生产进入快速回落阶段。

2009年以来,郑州市委、市政府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全局,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制定了《郑州市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奖励办法》,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建设项目,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我市设施农业发展进入全新历史时期。2011~2013年,市委、市政府更是把设施农业建设列入了政府十大实事,提出了每年新增设施面积8000 亩的目标任务,出台了系列资金奖补、贷款贴息等政策,增加新菜田开发项目对设施基地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同时,各县(市区)也先后制定出台不同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设施农业建设。2009年以来,郑州市财政共下发奖补资金2.28 亿元。这些资金的注入,极大地带动了农民投入的积极性,迅速掀起了我市设施农业建设的新高潮。

截止2012年底,全市共发展日光温室面积2.3 万亩,大中小棚16.1 万亩。其中,蔬菜生产面积14.5 万亩,占全市设施总面积的79.3%。

设施农业建设的作用

设施农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科技含量,强化农民素质,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是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目前,郑州市设施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精细蔬菜、温棚小杂果、鲜切花、高档盆栽花卉、食用菌等生产面积逐年扩大,许多农民靠发展温棚经济脱了贫、致了富,并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如中牟县秋延后芹菜年后早春茬黄瓜生产模式、新密市黄瓜一大茬生产模式,每667 m2年收入均在3~5 万元。

二是带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设施农业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集约型转变。广大菜农、果农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明显增强,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配套设施、设备与机械的推广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牧业的转变。

三是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创新,提升了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许多农民已经学会主动学技术、用技术、请能人,一些农民还把相关技术组装配套起来,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益和示范效果。部分企业引入了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温、光、湿和水肥精准控制,大幅减少了用工等投入。

四是增强了抗灾防灾的能力,推动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设施农业整体抗寒、抗旱、防灾能力较强,农业效益成倍提高,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设施农业高效地利用水源、耕地等有限的农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耕地减少的矛盾,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郑州市设施农业生产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设施生产规模小,自动化程度低,经营分散

目前,郑州市温棚设施生产面积18.3 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生产14.5 万亩,仅占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的11.5%,市区冬季消费蔬菜80%以上还要由南方供应。除近几年发展的部分规模基地外,多数设施生产还由农民自主分散经营,种植作物种类、品种杂乱,管理粗放简单,设施装备发展滞后,生产效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经济效益的发挥。

设施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管理水平低

当前,郑州市温室大多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建设,设计、建造不科学,升温、保温性能差,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达不到喜温性蔬菜生产所需的温、光条件,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且不适应于花卉、水果等作物生产。全市园艺队伍、机构混乱,技术服务人员流失严重,服务能力大大减弱。多数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户技术管理水平仍然很低,整体管理素质、水平与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筹资渠道单一

设施农业生产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虽然各地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措施筹措资金,但对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言,资金不足的矛盾仍十分突出,依靠群众自筹建设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认识不足,农民“等、靠、要”思想相对严重,多渠道投入的机制还未形成。近两年,设施农业建设项目虽然财政在资金上给予补助,但金额有限,社会对农业的投资也不够活跃,加之银行贷款、贴息的落实存在一定难度和滞后性,在不同程度影响了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

缺乏远期规划,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部分农户和企业对建设质量把关不严,对建成后的生产和产品销路没有明确的思路。一是部分温室结构未按标准建造,达不到保温蓄热、科学采光的要求。个别温室墙体质量、建材规格达不到要求,影响了温室的牢固性和安全性。二是部分企业忙于打墙圈地,打好墙谁来种、怎么种、种什么,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和预期目标,缺乏统筹计划和安排。有些建成后没有配套育苗设施,空棚率高,影响了当年生产效益发挥。

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设施农业发展要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统筹规划、群众自愿的原则,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核心,以提高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设施园艺技术创新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发展机制。通过优化设施结构,完善配套技术,强化生产标准,提高设施装备,充分挖掘设施农业生产潜能,切实提高设施农业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速度、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保障“菜篮子”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根据目前现有设施基础和发展潜力,应适度扩大日光温室、大棚等蔬菜生产规模,大力发展高档花卉、水果等设施生产,努力打造本市无公害、绿色的设施农产品名优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力争到2015年,全市日光温室生产面积达到4 万亩,大棚生产面积达到5 万亩,全部规范建设并进行标准化生产经营,以此促进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工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服务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发展设施农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责任机制,并严格目标管理,明确工作责任,科学谋划,审慎决策,抓好落实,搞好服务。要积极帮助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规范引导土地流转,及时组织项目申报,按时发放奖补资金,加强资金监督管理。业务部门要切实搞好技术指导,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和帮助农民依靠科技的力量来发展设施农业。

搞好规划,优化结构,统筹发展

按照“集中连片,设施配套,节本高效”的原则,做好设施农业的全面规划。同时,规范和完善设施农业建设标准,避免低档次重复建设。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域条件和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原则,选择比较优势明显、有发展潜力的主导品种,连片建设,规模经营。结合蔬菜、花卉等专业规划,大力发展名优特蔬菜及大粒樱桃、油桃、葡萄等小杂果生产和鲜切花、高档盆栽花卉生产,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需要。重点在三个产业带之内,集中连片建设一批设施生产基地,实施规模生产,形成地域和规模优势。

制定优惠发展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支持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利益保障措施和投入补贴政策。要集成政策优势,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和利益导向机制的作用,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对设施农业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采取搭建平台、以奖代补、财政贴息、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农民自筹等多种形式,扶持设施农业发展。同时,要在土地调整、设施建设、生产管理、产品销售、资金投入、信息服务、人才引进、技术培训等方面进一步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为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支持。

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搞好设施农业项目示范

要按照功能完善、配套齐全、装备精良、环境良好、各具特色的建设标准,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高标准、高水平做好示范区选址和规划。加快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高设施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要加快对现有老式温室设施的更新改造,推广使用先进的节水滴灌、自动卷帘等配套设施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依托新建蔬菜标准园和集约化育苗点,建立和建设标准化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使之成为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窗口,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推动设施农业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要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对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农民的技术培训,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实用、直观、通俗易懂的设施农业科技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使农民能“看”到,“学”到,“做”到,“挣”到,确保新建温室不会因技术问题而影响生产和效益。同时,要加大与设施农业先进地区的技术合作,适时召开各类现场会、观摩会和推进会,发挥示范带动和典型引路效应。

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市场化支撑体系

引导设施农业生产者创建产业化经营服务组织,克服盲目性,实现有组织、有计划地面向市场发展生产。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销售等配套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产地交易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 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加强设施农业产销信息的研究和利用,搞好市场信息服务,促进产销衔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化经营

扶持引导专业协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促进专业乡、专业村建设。加强采后处理、贮藏保鲜和加工包装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设施农业产品附加值,推动设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加强质量监管,树立品牌意识,提升产品竞争力

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规范“三级四层”监督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对设施农产品生产的全程管理,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强化设施生产者职业道德意识,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安全用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广分级包装和净菜上市,努力实施“放心菜”工程。争取产品国内外质量标准认证,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产品有品牌、有商标、有承诺,实现引导消费、扩大市场的战略目标。

(注:15 亩≈1 公顷=10000 m?)

农业设施论文范文第3篇

农业机械化代表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起着决定性作用,机械化发展必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本文阐述了我国农业及农业机械化的现状,论述了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并提出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思路。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农业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农业只有加快现代化进程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1.我国农业及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存在着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等问题,因此农产品无论从价格上还是从品质上与发达国家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入WTO后,国家要降低农产品进出口关税,取消对国内农业的各种扶持和补贴,国外质量好、价格低的农产品会对我国农产品形成强有力的冲击,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抓住加入WTO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机遇,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农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他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波动将对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国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风雨之路,从总体上看,成绩是主要的。解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农业机械,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机装备总量的不断增加,推动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业领域不断拓宽。小麦主产区基本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发展正在加快。与此同时,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同时促使农业向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农业运输事业的发展。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还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机产品结构性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以及发展不平衡,如:耕种环节机械化水平高、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

2.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武装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化为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化农业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生物技术的科学化,如不断培育和推广应用各种新的高产优质抗逆品种,利用普及新的耕作栽培、饲养护育技术;二是劳动手段的机械化,即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体系,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与劳动力形成配套的关系,从田间作业、运输到精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都实现机械化;三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将农业生产从缺乏分工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区域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又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核心技术组成,农业机械化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如进行的“白色农业”、“绿色农业”、“精准农业”等科技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提高粮食单产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是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必须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替代人力劳动,彻底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新时期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要适应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总战略的需求,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有效的装备保障,从技术角度支撑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农业机械化最终要在农业现代化中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农机制造业尽快实施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尽快发展耕作栽培、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等,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

3.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思路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机械化为稳定和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做出了贡献,并通过转化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中央1号文件系统部署了建设现代农业各项工作,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建设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

实践证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势,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为中心,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我国今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进程中,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高度重视并解决好“三农”问题。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形势变化,都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和更快的要求。

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为保障,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持。

农业设施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是与设施农业联系最紧密的本科专业,新农科背景下加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产学研合作非常重要。本文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分析,对如何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出了有关建议,并介绍了华中农业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做法和经验。

加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加强产学研合作是落实新农科建设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8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文件提出了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振兴计划全面启动。为了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2019年4月启动实施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决定于2019~2021年建设1万个左右国家级和1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

2019年,新农科建设已奏响“三部曲”[1],“安吉共识”从宏观层面提出了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发展新农科的“四个面向”新理念,“北大仓行动”从中观层面推出了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八大行动”新举措,“北京指南”从微观层面实施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的“百校千项”新项目。“三部曲”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新农科建设体系。“北京指南”发布的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涵盖5大改革领域、29个选题方向,包括“新农科建设发展理念研究与实践”“专业优化改革攻坚实践”“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实践”“质量文化建设综合改革实践”5大改革领域,要求分别围绕“理念怎么新”“专业怎么优”“人才怎么强”“协同怎么联”“质量怎么提”来深化改革。

新农科背景下,加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产学研合作是具体落实“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实践”改革的需要,需要重点解决“协同怎么联”的问题,对于如何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成一流本科和一流专业,如何培养出一流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加强产学研合作是设施农业行业科研协同创新的需要

过去40年来中国设施园艺发展迅速,在经历了发展初期(1979~1994年)、稳步推进期(1995~2006年)、快速发展期(2007~2016年)后,自2017年开始已经进入转型升级期[2],一批与设施园艺有关的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发展迅速,但与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等国相比,中国设施园艺的行业协同创新远远不足,特别是将设施农业行业人才培养与校企协同科技创新结合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亟需加强设施园艺行业产学研协同创新。2020年5月11日,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发布了《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意见明确提出,要引导企业面向长远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前瞻部署基础研究,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研项目,要推动产学研协作融通,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贯通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设施园艺产学研合作,不仅是提高我国设施农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设施农业行业企业创新能力的现实需要。

加强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和提升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现实需要

设施农业行业用人单位普遍需要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对开设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部分高校调研时发现,部分高校由于教学楼、宿舍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张导致校内的教学实习基地空间严重不足,在校外建设了学生实训用的教学实习基地,但距离学校本部都在50 km以上,学生到基地开展有关的实验和实习训练十分不便,这种情况下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受到很大影响;有些高校在校内建设了教学实习基地,但建设的温室、大棚等设施比较简易,缺乏配套的设施和装备,和设施农业实际生产中的设施装备差距甚远,因此加强校外的教学实习非常必要,但由于课程安排时间的限制,目前很多到校外基地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式教学上,“看一下”“听一下”“拍一下”的方式是这种参观式教学过程中看演示、听讲解和拍照片的真实写照,有的同学在参观中还没有认真听讲解和拍照,这种无法达到实训的效果,因此高校加强与实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合作非常必要和重要,通过利用行业龙头企业的基地,改革现有的参观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留在行业龙头企业基地进行实训和锻炼,让学生可深入设施农业产业一线接受锻炼,对培养和提升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有重要意义。

加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与设施农业有关的产学研单位迅速增加,有共同的合作需求

全国开设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已有30余所,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工程学科群、都市农业学科群都包括与设施农业有关的综合性实验室、专业性实验室和区域性实验室,涵盖了与设施农业有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一批与设施园艺行业生产有关的温室公司、配套资材设备公司、设施园艺生产企业等发展迅速,与设施园艺有关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构架体系已经建立,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单位,设施农业行业用人单位有人才需求,此外设施农业行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设施农业行业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而高等院校也需要建立成果转化的示范基地,因此高校和行业龙头企业,除了在人才培养上可以合作外,在科技创新上也有合作需求,产学研合作具备良好基础。

设施农业行业的交流日益频繁,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平台

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行业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与设施园艺相关的协会或学会有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化协会设施农业分会等,相关的产业联盟有中国设施园艺科技与产业创新联盟、国家设施蔬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蔬菜育苗产业联盟等,每年举办的与设施园艺有关的会议也非常多,如中国设施农业产业大会、中国温室产业大会、中国蔬菜育苗产业大会、设施园艺学术年会等,除了国内的设施农业行业交流外,近年来国内很多单位还到荷兰、日本等国考察交流,设施农业行业的交流活动为国内设施农业有关的产学研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此外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大型温室引进热潮,社会资本纷纷进入设施农业领域,在国内建设了一批温室和农业园区,国外的设施农业有關公司也纷纷进驻中国市场,这些温室和配套装备技术的引进也为设施农业行业的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加强我国设施农业产学研人才培养的有关建议

积极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加强产学研合作已达成共识,但如何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机制还需要积极探索。很多产学研合作多数停留在科研项目上的合作,强调“企业出钱、高校和科研院所出力”,产学研的合作多数是技术转让、委托研究和联合开发类型,多以“短、平、快”的合作项目为主,以局部的、阶段性的合作方式为主,以解决一般性、临时性的技术问题为主[3],这种合作多数是应用类项目的合作,很少能达到应用基础研究的层次,基础研究的合作基本没有,这种临时性和应用类的项目合作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所起作用有限。因此需要合作企业进一步加强对产学研深度融合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作用的认识,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应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应用基础研究甚至基础研究方面的合作,提升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建议以科研平台和项目为纽带来强化合作,产学研合作可以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产业联盟或建立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提供有关科研项目的经费,与高校开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在产学研合作中融入人才培养机制,在老师指导下通过科研项目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由于设施农业行业龙头企业众多,企业对创新需求高,还可借鉴新工科的产教融合模式,如新工科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明确提出,要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平台,汇聚600个企业支持2万个项目,推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持续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适应设施农业行业需求,增设部分课程和改革教学方式

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设施园艺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规模的扩张,进入园艺设施的提档升级和产业的提质增效发展阶段,园艺设施结构与性能优化、设施园艺作业机械化、设施环境调控智能化、无土栽培的精准化、设施生产的绿色化是发展方向,设施园艺中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如与设施装备开发有关的机器人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与设施作物生产有关的生长模拟与设施环境智能调控技术,与设施蔬菜专用品种选育有关的组学研究技术,与设施作物绿色生产有关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与设施园艺有关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发展迅速,智慧设施园艺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建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适当增加一些新课程,删去一些陈旧的课程,让教学内容更符合设施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在教学方式上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适应线上课程快速发展的趋势,采用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MOOC+翻转课堂教学相结合等方式,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华中农业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本科专业产学研合作的探索实践

搭建学研产协同创新育人新平台

通过共建产业研究院、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等方式,积极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新平台。与行业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了2个产业研究院。与湖北格林凯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格林凯尔华中农大精准农业研究院”,共同开展水溶性肥料的研制及其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与示范推广,联合组织召开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培训工作,育苗肥已应用于全国2000多家育苗场。与武汉楚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华中农业大学楚为现代种业研究院”,共同开展蔬菜分子育种和设施蔬菜专用品种选育工作,合作研究的成果荣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研究院促进学校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深度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产出和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我校园艺林学学院有 10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的优势,与湖北格林凯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安信种苗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伟丽种苗有限公司、武汉维尔福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亚非种业有限公司、武汉楚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寿光蔬菜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西贝嘉实业有限公司、湖北永耕农业有限公司等25家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将龙头企业的基地作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以此为依托开展本科生的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每年暑假组建学生实践教学团队,开展与岗位科学家同行活动,到合作企业开展深入调研、参与企业的生产实习等活动,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建立设施农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

通过“合作科研、合作发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学校加强与设施农业行业单位和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探索出设施农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①合作共享机制。建立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共同研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研究平台,共建课程,共同拟定学生实践实习计划和内容,共享师资,联合指导学生实践实习工作。②管理协商机制。学校与合作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与主要合作单位成立共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等管理协商机构,建立协商制度和实践实习管理制度,细化双方育人职责,明确双方的合作内容、经费投入、人员互聘、基地建设与管理、实践实习管理等内容。③考核激励机制。学生层面,将校外实习实践作为必修环节,每年组织校外实践实习交流活动,评选优秀团队,激励学生实践;教师层面,将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实习、创新项目的情况作为晋升、晋职条件,评选优秀指导教师;对管理效果好的合作单位,纳入产学研合作重点建设基地,选聘对方专家任我校兼职导师,选派优秀教师担任企业顾问,开展横向项目合作,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合作企业工作,激发双方合作积极性。

依托科研平台,采用“六早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建有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果树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马铃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华中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国家柑橘育种中心、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华中分中心、国家果树脱毒种质资源室内保存中心、湖北省柑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有精良的实验仪器设备和配套的温室大棚等田间设施,师资力量雄厚,骨干教师承担了一大批科研项目,为本科生开展科研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条件,依托科研平台,指导本科生积极参与老师们的科研项目,同时指导本科生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科研创新训练上,采用“六早模式”,即通过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参与项目、早阅读文献、早听学术报告、早参与组会讨论来培养和提升同学的创新能力,将学校的师资优势和科研平台优势与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将科研训练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2011年以来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主持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7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75项。学科教师还充分利用自己承担的科研项目,指导本科生开展相关项目科技创新工作。学生共获得省级奖励14项,9篇毕业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2018年我校组建的团队参加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组织的城市温室设计大赛获得最佳项目提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学生29人次获得湖北省和华中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奖励。近5年,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同学报考研究生录取率为 40%左右,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大量毕业生参加工作就能上手,受到用人单位欢迎,许多人已经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表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新农科建设推出“北京指南”[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6):104-106.

[2] 齐飞.在历史的回望中走进新时代——设施园艺产业四十年变革与发展[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9,39(25):15-17.

[3] 吕建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环节[J].经济导刊,2020(Z1):42-45.

*项目支持: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2015),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019),华中农业大学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20)。

作者简介:别之龙(1970-),男,湖北松滋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设施蔬菜生长发育与调控。

[引用信息]别之龍.新农科背景下加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产学研合作的思考[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13):78-82.

农业设施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全面总结分析了西吉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主要做法及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设施农业;现状;评析

设施农业(Facilities agriculture)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现代农业,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多元化收入来源体系、繁荣城乡经济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西吉县的设施农业通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笔者系统地分析了西吉县设施农业发展建设情况,并就设施农业建设的主要做法与取得的经验、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今后发展的建议进行了归纳总结和认真思考,请参考。

1 发展背景

1.1 自然资源丰富

西吉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六盘山西麓,总面积3143.85 hm2,耕地面积15.3万hm2,属于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农业区,也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这里有霜期长,无霜期短,十年九旱,致使农村贫困人口较多。境内有葫芦河川道区、西部黄土丘陵区、东部土石山区三大农业生态区。海拔高度1688-2633m,年平均降水350-400mm左右,年平均气温5.3℃,平均无霜期130 d,光照资源丰富,平均日照总时数2 322.3h,日照率53%。土地资源丰富,土壤以浅黑垆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的基本特征是有机质含量低,氮磷不足,钾元素含量较丰富,耕地土层深厚疏松。总的自然特点是“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环境污染少”,有利于设施农业的发展建设。

1.2 政策优势

根据自治区第10次党代会和第3次固原工作会议精神,县委、县政府在分析研究西吉县农业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功能定位、地理位置、土地面积等实际情况,对如何快速推进西吉县设施农业的发展建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重大民生问题,多次组织考察团,到外地考察学习。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与思考,提出了适合本县设施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并制定了《西吉县2007—2010年设施农业发展建设规划》,并明确提出了以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和塑料拱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力争通过3-4年的时间,打造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2007年,西吉县设施农业的建设正式拉开了帷幕。

2 发展现状

西吉县的设施农业在建设上,紧紧围绕“建基地一搞示范一抓带动一增效益一扩规模一促发展”的建设思路,按照“政府推动、科技示范、市场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加快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农民经济收入持续增加。但从总体上看,西吉县设施农业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分散到集中、粗放到集约、低水平种植到高科技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已由最初的试验示范阶段进入到应用推广阶段,并呈现出由最初的单一种植发展到多样化种植,由分散种植发展到集中连片种植,基本形成了“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设施农业生产格局。

截止2010年底,全县设施农业总面积达4000hm2,完成规划任务的100%。主要布局于葫芦河川道区和东部土石山区8乡镇。其中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建设面积333 hm2,设施拱棚建设面积3 667 hm2。同时打造了吉强万崖、兴平友爱、硝河隆堡、偏城车路、马莲日光温室示范园区5处,打造了吉强大滩、吉强河山、硝河隆堡、将台西平、马莲上磨、兴隆王堡等拱棚示范点10处。园区日光温室蔬菜平均667m2产值达到1.5万~2.0万元,塑料大棚平均667m2产值达到0.5万~1.0万元。

3 主要做法

几年来,西吉县围绕自治区及固原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始终坚持把设施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思路创新,狠抓重点推进,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实行“一把手”工程和一票否决制度;通过项目的资金整合,加大了设施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各农业部门全力以赴加强宣传发动、技术指导和科技培训,努力克服土地调整难、资金短缺等多种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实现了设施农业建设的新突破。

3.1 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设施农业作为西吉县发展特色农业的首选项目,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进一步明确了发展设施农业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原则,确定了设施农业发展布局和建设重点,强化了组织领导,实施“一把手”工程,实行专项推进,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加强各方面力量,强化各项措施,出实招举全力抓好设施农业建设工作。坚持重点督查,加大考核力度。对完成任务好的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实行奖励,对按要求完不成任务的乡镇给予一票否决。并成立设施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健全机构,配强人员,形成合力,确保了设施农业建设顺利进行。

3.2 强化引导,提高认识

为引导和调动广大群众自觉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如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县上多次组织相关领导及技术人员多次到山东寿光市、陕西杨凌进行考察学习;组织群众到县内外参观学习,提高了群众对设施农业的再认识。这些举措使政府在土地调整、自筹资金等方面的阻力明显减小,棚室建设的速度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设施农业大规模地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通过参观考察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对发展设施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坚定信心和决心。

3.3 落实资金,加大扶持

为保障设施农业建设资金的落实,县领导努力争取项目建设资金,积极协调银信贷款,不断加大财政资金的引导扶持力度,为设施农业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为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县上除利用产业化项目资金外,还积极争取外援项目扶持资金428万元,整合农业直补资金126.16万元,县财政筹资187万元,同时利用农机具补贴资金配套微耕机40台。为了扩大建设规模,县上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设施农业优惠政策,即新建拱棚每667m2补贴资金1000元,示范点恢复面积每667m2补贴资金600元,集中连片面积分别达到20hm2、33 hm2、67hm2及以上的,每667m2分别增加补贴500元、1000元、2000元;西芹种苗每667m2补贴1000元,早熟马铃薯种薯每667m2补贴240元。县上采取“政府扶持+项目支持+银行贷款+群众自筹+招商引资”的“五位一体”的投融资体系,破解设施农业建设资金瓶颈。这些政策的出台为设施农业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3.4 突出重点,扩张规模

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西吉县在推进设施农业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设施农业基地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使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通过GPS验收,日光温室建设规模在33 hm2以上的乡镇有吉强万崖、硝河隆堡、将台牟荣;拱棚建设规模在67hm2以上的乡镇有吉强大滩、吉强河山、马莲上磨、将台西平。随着设施农业建设规模的扩张和建设质量的提高,将为今后西吉县设施农业产业的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5 调整结构,增加收入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设施农业的优势已显现出来,农民收入显著增加。2010年西吉县虽遭遇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但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种植户收入却未受影响,效益依然不减,充分体现了设施农业在抗灾避灾、节水增效等方面的优势。2010年全县的设施农业种植效益普遍提高,日光温室667m2平均产值达1.5万元左右,拱棚平均每667m2产值达0.5万元以上。设施农业的高效益不但大幅度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而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随着设施农业基地规模的扩大,设施农业内部结构在不断调整和优化,除主要进行设施蔬菜生产外,设施食用菌、果树,果菜等已占有了一席之地,其所占的比例在逐年增加。设施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开拓了设施农业增收的新途径。

3.6 搞好服务,加强指导

各级农业部门和科技人员在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三新”的引进推广方面做好服务工作,及时解决了农民在建设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全县共举办技术培训班200期,培训师资100人次,培训农民2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万份。先后派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到设施农业发展先进地区学习技术,进行技术指导。县上还下派“设施农业技术服务队”,深入到各乡镇、村、组、小区进行科技培训、技术指导,从而保证了技术的支撑。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吉县发展设施农业只是刚刚起步,通过各种渠道筹集上千万资金来大规模发展设施农业,这本身就是种植业上的一次革命。虽然全县设施农业大棚数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没有自己的特色品牌,农户在品种上还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农民的积极性还有待于提高,对发展设施农业增收的潜力认识不深,要做大做强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障碍。

4.1 农民认识不够,不善于劳作

多年来,农民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春种秋收冬休的传统种植习惯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老习惯。如今种植蔬菜大棚,是一季接一季的不停劳作,尤其在冬天,以往猫冬的习惯不得不改为早起卷帘,晚上放帘,北风雪天也不能例外,全家所有的精力都得投入到棚内的劳作,有时甚至还得在大棚内吃住……有的农民明明看到扣大棚挣钱,可他们付不起那份辛苦,不愿意那么劳累。满足于广种薄收,习惯于粗放经营管理方式。

4.2 管理参差不齐,经济效益不等

西吉县发展设施农业以集中连片建设,农户分散种植为主,在种植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当牵扯到农户的直接经济利益受损,而管理比较精细的棚室,经济效益相对较高,如种植西红柿每栋日光温室平均可产7 500kg左右,最高可达10 000kg;但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到位,有些设施农业种植户效益也相对较低。

4.3 技术水平低。种植经验不足

农民在过去种植大田作物,技术要求比较粗放,而发展设施农业,种植蔬菜、食用菌等要求技术较高,而农民在这方面技术几乎为零,虽然每年农业部门都请多位专家到小区讲课,田间指导,但农民的种植经验明显不足。

4.4 资金短缺,贷款难度大

各级财政的资金扶持数量小,拉动作用不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收入低,自筹能力差,用于棚室建设的自有资金非常有限,加之财政补助资金少,申请贷款难度大,手续比较繁琐,贷款担保和抵押很难解决,造成设施农业建设投入不足。

5 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设施农业的生产环境基本上由人掌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目前,西吉县的设施农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设施农业面积增长较快。为加快设施农业的发展步伐,需明确今后设施农业的发展目标,突破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障碍,推动西吉县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的转变。

5.1 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发展设施农业的内在动力

西吉县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设施农业转变。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发展壮大现代设施农业,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农业综合开发潜力,提升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有些干部群众在发展设施农业方面存在的思想不够解放、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需要从三方面解决。一要加强对发展设施农业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先的理念,确定项目基础设施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的重点;二要树立项目整合的理念,为做大做强高效设施农业基地,要进一步整合部门间的项目、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的跨年度项目,以及整合不同类型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三要转变单兵作战的观念,树立多部门协同作战的理念,有效利用各部门的优势,共同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设施农业发展。

5.2 加强引导,科学规划,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发展设施农业

目前,西吉县的设施农业尚处于发展壮大阶段,光靠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要着力做好项目区农业的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来参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鼓励他们在项目区内发展各种类型的设施农业,尤其是综合性、技术性等较为领先的设施农业,并形成特点显著的示范区和样板区,更好地发挥好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而大规模促进设施农业的发展。

5.3

优化设施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品种结构

设施农业按照“集中一分散一统一”发展的模式,稳步推进。即:集中建设基础设施,集中育苗,各户分散种植,统一由经纪人或龙头企业闯市场。坚持设施农业规模化生产,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原则,引导同一镇、村的农民种植相同品种,形成设施农业规模效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安排好品种结构,推动设施产业由以蔬菜种植为主,向菜、果、菌、花多元种植方向发展,实现设施栽培中早、中、晚熟品种配套全年生产和全年供应。

5.4

要加大技术保障的力度

从某种程度上讲,设施农业就是技术农业,要发展设施农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一要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广泛与大中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姻,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原则,不断培育,选育新、特、优品种,减少品种引进,提高本市设施农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二要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加强县、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镇、乡、村种植大户要有专门的科技人员、土专家、技术能手。要充实县级农业科技人员队伍,提高农民技术培训的“含金量”。增加培训的内容,既要开展转岗就业技能的培训,让部分农民跳出“农门”,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让留守农民能科技务农。要保证在一个设施农业园区有3~5名技术能手、土专家,保证设施农业高技术高水平的发展。三要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同度。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积极帮助特色农产品进行绿色认证。分行业、按产业配备相应的检测检验设备,大力推进农产品区域标准化生产。

5.5 打造西吉县设施农业品牌

实施品牌战略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向,西吉县除“西吉马铃薯、西吉西芹、西吉胡萝卜”等农产品影响大、知名度高外,其他有影响的农产品品牌少之又少,设施农业品牌几乎为零,这就迫切需要做大做强一批设施农业品牌。因此,要以整合生态资源为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区域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围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要求,着力打造食用菌、反季节蔬菜等本地的“特色品牌”,来提高设施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竞争力,提升农产品的潜在价值。

上一篇:农业本科论文下一篇:精细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