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艺术论文范文

2023-05-21

学生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加强;艺术素养培养

艺术素养,是相对于科学素养的一个概念,包括美术、音乐、设计、戏剧、舞蹈、文学等等方面的内容。艺术素养是重要的人才素养,对于个人,他构成个人生存质量;对于民族,它构成着民族发展走势。艺术素养,简言之,就是一个人对各种形态艺术的认知和修养。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的程度直接体现为自身感受美、鉴赏美的水平高低;体现出自身观察、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创造力的发挥;体现着一种由内到外的综合素质。基本的艺术素养是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艺术教学的基础和衡量高职艺术教育成败的坐标。可见,艺术素养对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现状

第一,学生审美水平与审美意识不强。如在欣赏昆曲、京剧名段时不懂欣赏,打瞌睡犯困,看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时说写得乱七八糟的,涂改得厉害,不能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简单认为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不够美,完全不能理解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达到神韵之境,甚至落后于普通人的审美观。

第二,艺术基础知识和常识知之甚少,不具备基本的艺术修养;有些同学甚至不知道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更别谈他们分属的艺术流派与艺术成就。

第三,艺术兴趣不高。有些学生接触的艺术作品不是很多,而且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不够,大都是一些小说之类,对一些高雅作品没有兴趣。对高雅艺术既不懂欣赏也不感兴趣,不能做到雅俗共赏,更别谈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在具体实践中,很难创造出有深度、有思想、有品位的作品,呈现出较多模仿抄袭的现象。

第四,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差。高职艺术专业学生在艺术想象力方面普遍存在着想象力不够丰富,这就制约着创造力的发挥,俗话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虽然有些冒进的思想,但这句话应用在艺术领域比较妥帖,艺术的很多作品是需要我们想象和创造出来的,没有想象和创造也就没有艺术。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缺失的原因

艺术素养与艺术天赋是不同的,艺术素养是可以在后天进行培养的,艺术天赋确实先天就赋予的。具有很强的艺术天赋人只占极少数,而通过后天学习、锻炼与培养的则是艺术素养,对于高职艺术技术专业学生而言,更应该是通过学习、训练、校内外社会实践而积累起来的。一个具有很高艺术素养的人,一定程度上会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因此,艺术素养与艺术作品是紧密相连的。然而,由于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本身的条件不足、氛围不够等造成了艺术素养的缺失,可以从几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职业教育学生的生源多数来自中小城市或县乡一级的地区,这些地区都存在一个普遍特点,即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相对不高,对艺术的欣赏能力较落后,艺术作品(如戏剧、电影、音乐会、画展等等)普及性低。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大学之前较少有机会接触大量的艺术门类及作品,艺术兴趣低,艺术素养相对不高。

第二,个人艺术素养的高低与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据调查,大多数艺术家都出生于艺术世家,如欧洲著名的古典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等等,都出身于著名的音乐世家,并且从小就开始进行音乐知识及乐器演奏的训练,在年幼时就已经有很高的音乐造诣;又例如中国古代著名的“二王”、“三苏”都说明了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可见,父母艺术素养不高的情况下,也很难为孩子营造出后的家庭艺术氛围。小城镇艺术教育和艺术特长培训机构较薄弱,乡镇一级的地区除民间艺人外甚至没有艺术门类的职业从业者,这就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加艺术培训和接受正规艺术课程的教育,导致艺术理论基础差,艺术思维无法发展,创造力也得不到激发。

第三,学习的功利性,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急功近利。很多学习艺术的学生大都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够优秀,专业学习不是很好,艺术只是其中的兴趣。家长为了让孩子走捷径,上大学硬是让孩子参与艺术类的高考;也有的认为艺术类找工作挣钱快,不像其他专业需要很长的学习,艺术见效快;也有的认为艺术比较好学习,时间比较自由等等,诸多因素导致了艺术设计学生的素养降低,只是为了单纯地爱好,忽视了艺术素养的培养。

三、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对策与措施

在艺术设计专业方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没有经过正式的专业的训练,缺乏最起码的艺术素养,而且随着社会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这些艺术素养是艺术设计学生从事艺术设计岗位的基础,因此,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要加强艺术素养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实施。

(一)注重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任务驱动型的实践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建立课外实践体系的优势在于不占用课程设置的计划学时,不占用学分,能够有效利用学生课外时间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我们可以通过参加专业竞赛,对外专业服务,创办教师工作室,专业实习,参与科研、学期展览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课外实践体系,增加学生作品创作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艺术设计的实战演练能力,提高艺术素养。

当然,高职院校从领导到教师都应该提高对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视,要加强实践活动环节,艺术实践对学生的修养品行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要转变观念,一些职业院校仅仅将专业的学习考核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忽视了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学校通过多种渠道要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如,开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比如讲座、座谈会、电影以及音乐等,可以为学生艺术素养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利用一些媒体进行报道,如学校电视台、广播台、学报、校园网主页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作品大赛,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让同学在相互比较与竞争中培养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以人为本通过艺术渗透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以人为本在教学中指的是要以学生为本,如何合理调配教学资源安排学生喜欢的课程, 要科学有效地在艺术的“渗透”上做足文章,进而形成学校、教师和学生良性互动的艺术文化氛围,实现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新艺术教育培养模式

艺术教育培养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往的艺术教育模式主要是以课堂灌输为主,讲述的都是一些理论知识,学生对理论知识不是很感兴趣,学生反映理论比较枯燥。所以,高职艺术教育模式应该进行创新,应该与现代教育理论模式结合起来,根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本身的特点与特点,突破以往的艺术教育模式,把艺术学习的理论灌输转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运用现代的艺术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加强学生艺术教育的吸引力。

2.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媒体模式下,学生不仅仅是依靠于简单的口头说教,更多的是对现代的媒体传播感兴趣,通过发挥现代教学数字媒体一体化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视听的形式来提高综合艺术审美能力;很多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在学习艺术方面就已经熟练掌握了一些基本乐器、书法绘画、唱歌舞蹈等技能,这些技能应该在大学中不断地区强化,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整合各类教学资源,让学生参与听看想说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地发现艺术的魅力以及艺术的技巧,从而慢慢地提升艺术素养。

3.合理设置艺术教育课程

艺术教育课程的合理性关系到艺术课程的本身,也关系到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水平与质量。职业学院要根据艺术教学本身的特点,选择符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发展水平,制定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课程计划,如通过开设艺术素养课提升高职学生的艺术水平,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课程的意义所在,让学生了解如何提升个人艺术素养。

(三)加大人力与资金投入,建设良好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

要提高高职专业学生素养,就要求各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对艺术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对艺术教育的投入不仅要有保障,要把对学生素养培养的资金投入看作是人才培养必备的重要条件。在为艺术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场地、时间、经费等问题上,给予大力支持,要建设良好的多媒体视听教室和学生社团活动场所,要购置各种乐器以及绘画、书法、舞蹈等必备的道具。

艺术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艺术教育水平的质量,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要建设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学校通过人力与资金投入,吸引具有教学经验的、艺术成就高的教师进校搞教学科研,为这些教师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同时也给这些教师提供出国培训与进修实践的机会,让教师熟练掌握艺术教育的前沿知识,汲取最新教育研究信息,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开展探索性的实验研究,通过各种科研活动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较高的文化素养也有利于对艺术史和艺术作品的时代特征进行正确的阐释和评价,有利于对艺术思想和艺术观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最终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广大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综上,艺术素养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备素质,同时也是艺术教学的基础与关键。加强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提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的素养,有赖于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外实践体系建设,加大投入,提高专业师资水平,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曙芬.国民艺术素养:民族根基的审美延续[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2]肖斌陈琳琳.关于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缺失现象的分析[J].职教论坛,2012,(23).

[3]解艳.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刘菁媛.向善向雅通过积极的艺术渗透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J].黄河之声,2009,(11).

[5]姚和平.大学生艺术素养缺失对科学素养的影响及对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6).

[6]杨晓.浅谈高校教师的艺术素养——提升教师的艺术素养先从文化素养开始[J].青春岁月,2011,(2).

学生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其整个学习生涯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则是引导学生形成语文思维、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基础阶段,也是整个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环节。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使他们喜欢语文,爱上语文,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让语文课堂充满无限活力,进而在课堂教学中绽放更多精彩,最终促进高效课堂教学的实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一、 引言

创新思维,旨在通过新颖、独特的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也是思维品质提升的主要体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思维及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对其进行不断地引导与启迪,从而促進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了相关探讨,以供参考。

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

新语文课标提倡,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有助于打破传统千篇一律的学习规划,促使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使得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以促使学生使用更加辩证的方式去理解教师所教学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吸收和理解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依靠教师的将讲解,很难深入地掌握和理解知识,还需要通过自己的感受和分析,以及创新思维来理解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模式及方法,并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

(三)有助于学生竞争能力的增强

现如今,“创新”一词的出现越来越频繁,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有助于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提升,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其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具体途径

(一)转变教师角色,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随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输出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教师教学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导致其形成特定的思维定式,得不到有效的关于思考力和想象力的反馈,从而严重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及方法,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小学语文教学除了要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生字词之外,还包括写作、阅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需要教师进一步的细化,并以此作为切入点,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不能用固定或标准的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而是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为学生分析并说明阅读内容,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去思考。而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不要急于判断,应该先肯定答案中的可取之处,予以学生口头表扬。但如若学生的回答较为片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或分析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再一次的思考与辨别。

(二)巧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1. 大胆想象,训练创新

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想象空间,语文学科也不例外,且可供学生想象的空间更加广阔。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特征,有助于学生在想象过程中产生创新思维。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都是选自著名的文学作品,往往会塑造出一些艺术形象,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对文本进行再造想象。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文本中对情境、人物及情节的生动描述,想象出相应的画面。任何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肯定是以课文为依托,引导学生大胆进行想象,促进思维发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侧重于形象思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因此他们在解读课文时,从来都是借助想象中的创造功能,去理解文本语句及整体思想,从而全面把握整篇课文的形象和意境。

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中,首先,侧重于对学生探究和想象课文内容的引导,避免学生因受制于课文而束手束脚,激发学生的想象、思考等意识,促使他们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的东西,甚至是作者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东西;其次,引导学生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对课文留白进行补充,或是改编课文内容,或是续写故事情节,抑或者是提炼和生活某种观念,最终引出新的见解等;最后,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之下,通过想象与联想,对文本内容进行了生动再现、灵活填充以及大胆延伸等,脑海中也会展现出一幅幅全新的写实画卷,从而通过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课文《在牛肚子里旅行》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角色扮演,鼓励他们自己选择合作伙伴,分别扮演青头和红头两只小蟋蟀,演绎出课文中所讲述的故事内容,还鼓励他们大胆创编更多故事情节,并表演出来。学生在这一表演过程中,为了很好地表演故事情节,肯定会认真去阅读课文。同时,有的学生还会根据自己的想象或见解,增加一些个人主观意见,重点展现某一情节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还能丰富学生在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正确而又准确地把握所学知识,深刻理解其中内涵,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而笔者在教学三年级课文《去年的树》时,通过给学生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本内容,并让他们就“大树被砍时,心里在想些什么呢?”“鸟儿为什么要盯着灯火唱歌呢?”等问题进行自由探讨,以此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促使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让他们在思维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

2. 小组探究,激发创新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小组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针对教师所提问题进行探究与研讨,从而促使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加深自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化学生学习体验,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课文《观潮》主要讲述的是钱塘江大潮,通过潮来前、潮来时以及潮去后的景象,让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产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和雄伟、壮观,对大自然产生更加强烈的热爱之情。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就采用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将学生按照上述的分组原则,分成若干小组。其次,给各小组布置具体的探究主体,让学生以此为中心,展开探究活动。最后,让学生根据“潮水的变化”这一线索,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与整理。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大胆进行想象与联想,这样会让学生对课文知识产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三)鼓励大胆质疑,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质疑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原动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合理设置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好奇心,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所提问题的正确性,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并提出疑问,再由教师给予讲解或解答,以此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就引导学生质疑鲁迅先生所说的“还是我的记性比较好”这句话,思考一下: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在夸自己吗?学生通过质疑和分析句子,对语句有了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理解,从而对语句中的寓意也就产生了更深一层的领会,使其在质疑和解惑中,促进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除了可以在课堂上培养以外,还可以通过将课堂内容与课外活动相联系的形式,丰富课外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课内外的学习和活动内容,为学生设计探索的机会,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实践,并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产生创新意识及思维。首先,在学生初步掌握课文内容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快速阅读、复述、口头作文以及查工具书等比赛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形成创新意识;其次,在学生掌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如名人采访、跟踪调查某件事等,不仅可以更新学生观念,还要让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以此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基于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加入适当的实践探索内容,如组织学生开展户外郊游活动,并根据活动内容给学生设置一些相关问题。之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整个活动过程,并做出最终总结。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或联想,让描述语言显得更加丰满、生动。最终,学生在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四、 结语

总之,小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灵活性,促使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看待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題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人魅力的不断提升,继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教学内容,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提高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为其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袁水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中国农村教育,2019(12):111.

[2]李海风.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N].发展导报,2019(19).

[3]马玉梅.小学语文创新性思维教学探索[J].才智,2018(32):65.

[4]苏粉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中国农村教育,2018(20):44.

作者简介:王国洲,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苏堡学校。

学生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除了上好自己所担任的课程外,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学生交流。班主任与学生谈话不能随心所欲,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班主任与学生谈话的艺术性。

关键词: 班主任 学生谈话 艺术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除了上好自己的课外,还要安排学生的生活,疏导学生的思想,为学生排忧解难。一个好的班主任会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受益终生。在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与学生谈话是班主任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班主任要讲究与学生交谈的艺术性。

一、多一些随意性谈话,少一些目的性谈话

班主任与学生的谈话往往带有很强的目的,或是作业没完成,或是上课没注意听讲,叫到办公室,一个坐,一个站,这样的谈话往往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即使面对面坐着,学生也有心理压力——班主任要给“我”做思想工作,对于一些优秀学生来说,这样的谈话进行得会很顺利,而对一些双差生,这种状态下的谈话进行得会很艰难,更何况有时班主任的谈话过程就是对学生的训斥,此时学生即使表现得唯唯诺诺,也不一定真正信服。因此,班主任要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朋友间的相互信任的关系,就要多一些随意性的谈话,少一些目的性谈话。

一个有心的班主任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与学生交流谈心。校门口,操场上或楼梯间的偶遇,下课十分钟,课外活动时间等都是班主任与学生交流的机会,问问学生昨天的感冒好了没有,评论学生当天穿的衣服,聊聊热门话题,讨论最近热播的大片。一个随意的生活化的班主任会拉近你与学生的距离,那么碰到具体的问题与其谈心时,才会敞开心扉讲真话。

太多的目的性谈话,会让学生觉得班主任是在例行公事或没事找事,开始可能会言听计从,多了就会敷衍了事。

二、班主任与学生谈话如何把握时机

1.及时性。

班主任与学生谈话一定要把握好时机,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些问题需要当机立断马上处理,比如某些学生逢考试就紧张,这就要求班主任在考前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而当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情考出理想的成绩时,他会感激并信服班主任。未雨绸缪学生会崇拜你,事后诸葛学生会认为你除了会放马后炮外没什么本事。

2.冷却式处理。

有些问题需要过段时间再处理,特别是在学生情绪很不稳定时,他不但听不进你的谈话,反而会固执己见,使谈话陷入僵局。如学生当众顶撞班主任的情况就适合采取冷却式的处理方法,因为顶撞的原因多半是当时接受不了你的观点,这时班主任往往因当众丢面子而愤怒,而学生也因内心委屈而有情绪,一不小心就会激化矛盾。因此,找个台阶先下来,把事情放一放,等双方都冷静下来,过几天后,学生往往会主动找老师承认错误。

3.先调查,后处理。

有一些问题需要班主任作一些调查后再找学生谈心。如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学生课堂上顶撞任课老师等问题,若班主任在没有了解真实情况以前就找学生谈话显然是在打没准备的仗,因为班主任听到的只是事情的表面,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还需要充分调查,等真相大白了,事情自然就好解决了,而不做调查贸然处理很可能两头不落好。

三、班主任与学生谈话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与学生谈话班主任要多做倾听者,避免自己滔滔不绝。

要想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学习问题,班主任必须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而真实的情况就来源于学生本人。当学生坐在我们面前时,倾听是最好的方法,可以验证你之前获得的信息的真实性,且在倾听的过程中你会发现问题的症结,同时找到解决的办法。见到学生就滔滔不绝,武断地下结论,只能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还会让学生觉得不管对错真理都掌握在班主任手中,于是干脆一言不发,你讲完了他走人,问题还是没解决。

2.对“问题学生”,班主任要是非分明。

与所谓的“问题学生”谈话,班主任要是非分明,即把学生一分为二,先肯定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吃下定心丸,为后面的谈话打下良好的基础。上去就一通狂轰乱炸,只讲缺点,抹杀全部优点是下策,因为很多学生一直在进步,有些进步在班主任看来不算什么,但对于学生来说已是很难得了,若否定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导致学生破罐子破摔。

3.与学生谈话忌厚此薄彼。

一些班主任常用班级的某个学生做反面教材去鼓励另一个学生,让他不要学某某某,碰到长舌的学生将话进行传播,那个被当作反面教材的学生会认为班主任偏心,或破罐子破摔,或对班主任产生厌恶,这样不仅影响那个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班级的凝聚力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更让学生怀疑班主任是否在与其他学生谈话时拿自己做反面教材,认为班主任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4.与学生谈话要多讲发生在周围的实事,忌拿大道理唬人。

很多“90后”相信实际,不相信理论,因此用马哲毛论说服学生只能让学生感到好笑。一场有意义的电影,一个名人的报告,报纸上刊登的真情故事都可以用作与学生谈心的实例。一个有心的班主任会及时发现新闻事件,然后把学生放在故事中,让他和主人翁相比较,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

5.不要试图马上说服对方。

现代师生关系决定了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班主任不能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班主任在同学生谈话前就要有思想准备,即学生可能不同意你的观点。此时,班主任要表现出宽容大度,尽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表达自己的观点,谈话可以留下悬念,在结束后再互相考虑对方的观点。尽管谈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你已给学生留下了民主的形象。

与学生谈话是一门艺术,方法策略因人而异,不同性格的班主任会运用不同的谈话技巧,学生的性格差异也决定了班主任不可能用一种方法去应对所有的学生,因此班主任与学生的谈话艺术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

学生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艺术教育是以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手段和内容的审美教育,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艺术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贯彻落实国家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本文从艺术教育概念的界定、信息化时代下学生的思想特点、艺术教育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实施方式四个方面着手,说明只有将艺术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才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艺术教育;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战略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如何做好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值得进一步探索。而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艺术教育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掌握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实施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对促进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艺术素养有重要作用。

一、艺术教育概念的界定

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对于艺术教育的概念,专家的看法各有不同。如贺志朴、姜敏合合著的《艺术教育学》中提到:“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统活动。彭吉象编著的《艺术学概论》中则认为,“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参照以上专家的观点,我们认为,艺术教育分专业艺术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高职院校中的艺术教育是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高职院校在校生的审美教育,通过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化的教学方式培养人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質,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全面发展。

二、信息化时代下高职学生思想特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网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高效的信息渠道,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的虚拟化和复杂化,势必给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分数较本科院校偏低,理论基础较薄弱,自我管理意识较差,在思想和行为上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追求新鲜,提倡个性

90后的高职生多为独生子女,多数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主观意识较强,易于追求新鲜事物,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个性鲜明独立,若一味对学生进行要求强制性的教育,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二)爱好广泛,动手能力强

高职生虽不太愿意学习理论知识,但却有极强的动手能力,这是由高职院校本身的性质决定的。随着社会对于人才要求的提高,学生除学习本专业知识外,也乐于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校园活动和社会兼职,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依赖网络,安全意识薄弱

互联网带来了大数据时代,信息网络掺杂着各类不健康的信息,容易侵蚀学生的思想。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自身利益,利用网络散播不良信息,对大学生安全造成极大隐患。部分学生上网成瘾,沉迷于游戏等虚拟世界,不愿与他人交流,对学生自身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更有甚者触碰法律和道德底线,影响自己更危害社会。

三、艺术教育对于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艺术教育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面对高职学生追求独立性的个性特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光靠学校制度的压制,语言的劝说是远远不够的。艺术教育因具有情感性、形象性等特点深受高职学生喜爱,它以其不同的形式丰富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西方的交响乐到民族的戏剧鉴赏,从磅礴大气的书法到优美细腻的舞蹈,从朗朗上口的歌曲到充满创作灵感的绘画等,学生徜徉在艺术的海洋里,身心可得以最大程度的放松,心灵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净化,通过艺术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观念是学生最易于接受的。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特殊时期,体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饶、英勇抗战的精神,促进了全民族的团结,使中华民族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作品所散发出的精神意义远远超出作品本身,体现出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统一。

(二)艺术教育有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辅导员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等两种方式进行。以“说教式”教育为主,形式单一枯燥,学生往往被动接受。而艺术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了课堂,它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开展各类艺术讲座、举办文艺汇演、艺术社团举办的各类艺术活动,都从不同层面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例如舞蹈训练可以修正学生的体态美,艺术作品鉴赏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在参与中学习,在实践中养成,从而在提升美感、净化心灵的同时,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我们应重视采用艺术化的工作方法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放下教师的身段,真正从学生兴趣角度出发,了解学生需求,学会思考性的开展工作,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艺术教育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培养和塑造健康人格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的途径之一。马克思曾说,“人格的本质不是胡子、血液、抽象的内在本质,而是人的社会特质。”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也是人格的基本特征,艺术教育则是人格和谐发展的基础,为高职学生成功步入职场奠定基石。因为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接受艺术教育的学生生理、心理都处于和谐统一、自信乐观的状态,避免大学生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因网络虚拟信息引发不必要的安全隐患,有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从而满足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以情感教育为主要特征的艺术活动对于大学生在校面临的感情困惑、刚步入社会的职场失落等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艺术教育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的途径与方法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艺术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也应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这里特指教师、班主任和学生。

1.加强艺术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高职院校班主任的艺术修养。

建设一支以专职艺术教师为主,班主任艺术指导为辅的师资队伍。艺术教师除具备扎实的艺术功底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人格感染力,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教育。同时,班主任的育人工作是做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若专职艺术教师能对高校班主任群体提供相关艺术辅导,针对学校开展的艺术活动,不定期到各学院组织班主任开展艺术类讲座(如合唱的训练技巧等),提高班主任的艺术意识和艺术修养,达到专职艺术教师和班主任定期交流思想的目的,则更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建立高职特色艺术教学科研团队。建立高职特色艺术教学科研团队是与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科研团队区分开来的。教师必须把握高职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根据高职学生大多不具备艺术专业素养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研究。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可以组建一支专业的艺术教师团队将其归属于校级核心部门,平时,各艺术教师在学校二级院系进行独立工作,指导各学院艺术类课程建设及活动开展,同时,承担学院艺术类社团指导工作。通过建立高职特色艺术教学科研团队,保证高职类艺术育人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高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高职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虽然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喜爱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却因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训练而望而却步,尤其是高职类院校的学生,更多的时间放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容易造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作品也变得多元化市场化,一些消极的艺术作品容易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所以需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使学生通过积极的藝术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创新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教育模式

1.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加强艺术类课程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艺术课堂教学是高职艺术育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纽带。对于高职艺术教育来说,艺术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应直接纳入高校学生学分体系,同时,在艺术课堂教学中,应重视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充分利用多媒体、音响等现代化技术设备为学生营造感性直观的艺术氛围。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小组讨论、游戏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高职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开发多种类型的艺术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双管齐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交替进行。具体可实施课程如下:

理论课程实践课程

必修课程

中外音乐作品欣赏舞蹈

美术鉴赏声乐

选修课程

中国音乐史合唱指挥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现代舞台音响技术

大型晚会策划电脑音乐制作

当代影视音乐评论DV制作

乐理书法

2.以“第二课堂”为载体,拓展艺术实践平台

(1)校园艺术社团建设。

艺术社团是以兴趣爱好或特长为出发点自行组织的学生团体,是高职院校艺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学术科技类、艺术类、体育类、公益类、文学类、理论学习类、娱乐类等共69个社团,其中艺术类社团有13个。

由此可见,尽管是在高职院校,依然不乏许多音乐爱好者。它们所组成的艺术类社团是校园各类活动的有力支撑,但由于社团组织者专业能力有限,参与社团学生人数有限,社团仅作为有相关爱好的学生交流的平台。同时,由于艺术类社团指导老师均为非音乐专业教师,使得社团在校内的艺术辐射面很窄,无法覆盖所有在校高职生。

做好校园艺术社团建设,应重点扶持校级精品艺术社团。以大学生艺术团为例,邀请专职艺术教师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并将该教师指导艺术团纳入业绩考核,提供足够的资金和设备支持,培养一支有管理能力和专业艺术能力的核心骨干都是艺术团得以有效发展的必要条件。

(2)校园艺术类活动建设。

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可通过综合性的艺术活动来体现。积极开展社团文化节、高雅艺术进校园、书画展、摄影展等艺术活动,精心策划、用心安排。每一项艺术活动都应有相对应的主题,不仅要丰富艺术教育内容,还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以发掘学生艺术兴趣、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抒发学生爱国情怀为目的,将每一项活动落到实处。

(三)营造有利于艺术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

1.领导重视。2006年3月8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文件的印发,规定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体现了国家对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视。首先,各高校领导应对国家颁布的有关艺术教育的文件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并贯彻落实方案,才能推行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其次,由于艺术教育对于师资力量、媒体设备、场地要求有一定的限定性,故学校领导应加大其资金投入,重视校园内艺术文化建设,为艺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优良的教育环境,保证艺术活动的顺利进行。

2.全员参与。坚持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给予每一个人平等的艺术教育的机会,使每一位教师、学生、行政人员都能在各类艺术课程和活动中感受艺术的熏陶,提升审美和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理论上,艺术教育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丰富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实践上,艺术教育以更加轻松愉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抽象枯燥的填鸭式教育问题,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只有将艺术教育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中,才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2页。

[2]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3]谢晓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年3月

[4]王蕾《高等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运用与启示》[J]广东科技,2013年14期

[5]赵思童《提高艺术修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J]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04期

学生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影视观看状况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观看动机、获取方式和内容等方面呈现新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提出通过政府大力加强网络监管、影视界贴近生活的创作和高校合理的引导教育等方式,发挥影视的有益价值,抵制其不良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影视;观赏;状况;对策

以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是荧光屏前长大的一代,影视作品伴随他们的成长,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本文基于对石家庄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包括纸质问卷和网络电子问卷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试卷483份,有效率为96.6%),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在观看影视的动机、方式和内容、来源等方面都呈现出时代的新特点也出现新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影视欣赏的基本状况

1.愉悦身心,排遣压力——大学生观看影视的主要动机

当代的大学生和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相比,对影视作品的喜爱程度都比较高,喜爱影视比例均在80%以上。可见影视这种鲜活的文化呈现方式一直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但动机出现很大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大多出于求知,即拓展知识、视野(占80%以上),[1]而当代大学生则主要出于娱乐休闲(占64%以上),出现这种差异其一因为当代大学生追求率真个性,对个人的喜好追求不加掩饰,“我就是我”成为这一代人的生活逻辑,他们不崇拜权威,不一味顺从长辈,不循规蹈矩,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2]其二,对前代大学生而言,影视是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而当代大学生借助网络这一平台获取知识更加方便、快捷,影视传播知识的功能相应下降。

2.网络——大学生观看影视的主要渠道

调查显示,70%以上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观看影视,包括借助电脑、手机和MP3等载体,传统的电影院观赏模式下降到15%左右,而且主要为集体安排或情侣观看。究其原因,传统的影院观看模式受时间和经济条件的约束,对于受学业安排和经济力量双重约束的大学生而言,网络是一种更加经济、更为便捷的影视欣赏途径,同时网络资源丰富,可供选择的作品众多,可重复观看,可断续式观看,摆脱了影院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因此成为大学生欣赏影视的首选渠道。但是网络观影给大学生带来这种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隐患。由于网络资源缺乏有效监管,资源庞杂、良莠不齐,大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也尚未成熟,极易受到影视中不良信息的误导。同时,网络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后,大学生可随时随地观赏,易沉迷其中,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3.爱情、就业——大学生影视观赏的内容倾向

在影视的内容选择上,大学生首选爱情类影视剧。原因很简单,青年期的大学生生理已经成熟,心理接近成熟,处于人生发展阶段中的“寻求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和获得亲密爱情”的阶段,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是人之常情。居于次位的是求职类的电视节目。因为在虚拟的环境中,影视展现了各种不同人生发展的模型和堪比现实的丰富的社会环境,从中大学生可以看到学习各种人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学习不同类型人物处理事务的方法和不同问题的解决方式,可以在不同的人物身上找到自己想要的经验或者教训。

二、影视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分析

从大学生思想形成的基本成分来看,涉及认知、情感和意志等要素。

1.从认知的角度观察

影视作为重要的文化和思想载体,是大学生社会知识的重要来源。前代的大学生借助影视求知的内容主要是“想知道一些未曾去过地方的风土人情”“想了解生活周围发生了什么”,均属于知识的范畴。[3]而当代大学生通过影视求知的主要方向则是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的多方面的社会信息(41%),提升人际交往能力(35%)和提高审美情趣(33%)。出现这种转变一是因为当代大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迅速、便捷地获取知识,无需借助影视这一媒介。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于前代,对大学生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特别是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要求更高,而这些学校教育中的空白只能通过反映社会现实又高于社会现实的影视来弥补。

负面看,影视作品的传播是一个单向过程,大学生对影视作品传递的信息实际是一种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因而一些影视作品中片面的、虚构的、乃至歪曲错误的观点会对大学生的认知形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比如近年来出现的“历史误读与英雄消解”,容易“导致对历史的片面认识和误读”。[4]

2.以情感的视角观察

首先,影视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中46%的人认为影视对提升审美素质有一定的帮助,有34%的受访者希望自己可以生活在影视中充满真、善、美的世界中。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能愉悦大学生的身心,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还能促进人真善美的本性的复苏,使其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习惯,最终形成一种健康美好的修养和素质。

其次,影视是内隐的价值观传递者。在价值观的传递过程中,影视作品的优势在于,它不是严肃的说教,而是以生动的画面、曲折的故事和感人的语言潜移默化地传递着自己的价值观。调查显示,观看影视作品后通过对影视内容和主题的反思,对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了新的认识的大学生占56%,略有触动的占38%;思想情感没有变化的仅占6%。这表明灌输式的教育和严肃的说教对大学生而言往往适得其反,而影视这种隐性的道德教育如春风化雨,更易为大学生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影視三俗是价值观传递的大敌。由于当今影视作品的市场化特点,经济利益是部分影视作品追求的首要目标,为票房、为利益而背离社会道德、良知,价值观和审美观扭曲的作品也现实地存在着。大学生不喜欢这些低俗的作品,但我国影视市场又缺乏足够多优秀的适应大学生需求的作品,使其转而选择西方国家的影视剧作,使我们丧失了一部分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阵地。

3.影视对大学生意志的影响

意志源自榜样的力量。对于尚有可塑性的大学生而言,前行的力量往往来自心目中的英雄或偶像。调查结果显示,54%的大学生自我成功的榜样与影视有关;71%的大学生人生座右铭里,有电影台词或对白,比如“不抛弃,不放弃”;“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等。大学生们用这些触动自己灵魂深处的语言或激励自我、或安慰自我,或调侃生活,一种乐观、执着的意志悄然形成。

需谨防影视传播中大学生意志弱化的倾向。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所以面对良莠不齐的影视作品,他们经常会陷入迷茫状态,受不同影视影响,他们时而意气勃发时而意志消沉,思想起伏较大。特别是一些影视作品中宣扬自我中心、颓废放任的生活模式,情感脆弱、意志薄弱被奉为真性情的表现,这些带有颓废色彩的信息冲击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他们的意志品质,往往导致过度“自我”中心的错误思维模式。同时,影视是单向传递模式,在这种传递中大学生出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均被限制,长此以往大学生的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都会被弱化。

三、建议与措施

1.相关部门重点加强对网络影视传播的监管

网络是大学生接触影视作品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目前影视监管相对薄弱的领域。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影视传播的有效监管,特别是要重点监管含有色情、暴力和不良政治倾向的影视内容。首先可以通过设立网络影视分级制度,从源头上进行筛选、过滤,筛除那些易对大学生造成误导和恶劣影响的作品。其次,设立专门的公益性的影视观赏网站,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优秀影视资源,使其可以经济、便捷地欣赏高质量的影视作品,用优秀的影视内容感染和引导学生。同时,充分发挥校园网传播影视的作用,利用技术手段,阻断不良影视,推介优秀作品,配合相关部门的监管。

2.影视作品创作要贴近生活、更加积极昂扬

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主旋律影视主要的问题是不贴近生活。因此,作为主流价值观传递的主要渠道,主旋律影视作品创作要摆脱故事情节简单,人物形象高、大、全的庸俗模式,用真实的情感和平民意识,去阐发积极的主题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影视中也要减少反映人性阴暗、社会黑暗的内容,从朴素生活的视角展现人性的真善美。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

大学生观看影视大多停留在看的阶段,选择时具有很大盲目性,多听从他人推介或媒体宣传,观赏主要满足于视觉刺激,看后深刻思考比较少。对此,高校应该通过开设影视欣赏教育课程和系列讲座等形式,对影视文化的深层内涵和蕴含其间的思想文化进行解读,促使大学生从浅层观看上升为深度欣赏,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另外,积极发挥校园社团的作用,通过社团组织大学生观看内容积极健康的高品位影视,推动学生之间进行作品欣赏交流,在学生中展开影视主题、内涵的讨论,提升其欣赏境界,推动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合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总之,影视之于大学生如同一把双刃剑,善加使用,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和坚定意志的形成;用之不善,有误入歧途之虞。因此,需要全社会高度关注,善加引导,充分发挥影视的教育价值,抑制其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3]蒋立红.关于影视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影响的调查报告[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6).

[2]王洪玲.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追问[J].职业时空,2011(2).

[4]袁智忠.影视传播中负面因素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J].2008(7).

本文为2011年度石家庄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14)。

作者简介:

金源云(1976—),女,河北沧州人,硕士,石家庄经济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李国强(1974—),男,河北唐山人,硕士,石家庄经济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上一篇:中西艺术论文下一篇:演讲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