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审计硕士论文范文

2023-03-11

专业审计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测控技术与仪器;入学教育;专业导论课;实验室

1 引言

经过了高考的洗礼,许多学生如愿进入大学校园进一步学习。和其他专业学生一样,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新生对本专业了解不多,很多学生对专业很陌生,特别是对于调配志愿的学生,如何引领新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过渡,开启专业认识的大门,建立专业的启蒙教育,建立团队工作的概念,是高校学生工作者和专业任课教师等多数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了促进新入学学生对专业进行有效认识,和许多兄弟院校一样,兰州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新生开设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导论课程,以期提高新生对专业的认知,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专业学习,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建立团队协作完成复杂项目的工作意识。本文是在参考兄弟院校和总结兰州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导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入学教育、专业介绍、专业导论课教学、微型科技作品引领四个方面,对有效提高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导论课教学质量进行探索。

2 入学教育

大学入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和开启大学生活之前的重要教育活动,也是结束高中学习和高考假期状态,正确开启大学学习生活的重要教育环节。作为大学教育的开端,特别是对2018级的新生,入学教育对大学教育回归本质,特别是强调本科教育质量对国家整体教育质量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严抓本科教育质量的教育部精神指引下,在本科教学回归人才培养,回归专业高水平建设,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这一前提下,通过大学入学教育,使新生收心,结束高考之后的假期状态,摒弃“混”大学的不正确思想,重新认识大学是为国家培养相关人才的地方。入学新生虽然通过了高考的选拔,但是不认真对待大学的学习生活,也最终将被大学淘汰。

入学教育的目的是使新生能够顺利、平稳、有效地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进一步树立和巩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的大学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并且在讲述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入学教育要强调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对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帮助新生进行前期的学业规划,从大一开始就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

3 专业介绍

新生入学报到后,经过入学教育的短暂状态调整,军训前即安排进行专业介绍。兰州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介绍由三部分组成。

首先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培养目标,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测控、机电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精密机械设计、智能仪器仪表设计、传感器应用开发,能在测量与控制设备产品和系统设计制造、应用研究、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为:掌握一定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掌握信息获取、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控制应用方法,掌握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具有测量、测试与测控仪器和系统开发设计能力,具有测控系统设计与集成、运行维护和技术改造能力;掌握精密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具备设计专用传感器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具有使用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国家政策与法规,能够阅读本专业的英文书籍和资料,具有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专业信息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团队合作、组织管理、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毕业时应在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问题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和交流、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方面达到学院培养方案的要求。

其次是专业师资及实验室建设情况,通过介绍,使新生对接受专业教师的培养有信心。本专业内容涵盖了精密机械、工程光学、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学习较为困难,要求师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要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专业学习中需要新生特别重视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重视机械制图等基础课程。

最后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研究生招生情况,为有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指引。

4 专业导论课教学

鉴于入学新生特点,学院设置16学时,安排专业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组成导论课程教学团队,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完成专业导论课程教学。

理论教学 在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的基础上,较详细地介绍专业的来源以及专业的内容和课程体系,主干学科包括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和控制工程,主要课程有工程力学、工程光学、电工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控制工程基础、精密机械设计基础、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测控信号分析与处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测控电路、检测技术、精密仪器设计等多门类的主干课程,专业课程对应工业生产的多领域。因此,导论课程理论课程安排自动化生产线认识、测控技术实现途径、工业机器人技术和数控技术,共八个学时;介绍其中的传感器、测控技术及仪器仪表的应用,了解相关课程涉及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性能指标等,了解数据处理涉及的课程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等学习内容,了解课程体系,理解课程的前后衔接关系。

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比较生硬,学生不便理解。因此,在导论教学中安排八个学时的实践教学,将课堂设置在专业实验室中,通过对机器人实验室、数控技术实验室、测量实验室、三坐标测量机、疲劳试验机等的现场教学,使学生理解仪器仪表使用环境、寿命、精度、厂家、成本以及后续处理的要求。在实践教学的同时,就学生感兴趣的技术的背景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议题涉及仪器仪表的应用、就业、学科在社会上的作用、专业、工作、前景等。在讨论中加入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明确学习目的。实践教学现场如图1所示。

5 微型科技项目引领

项目设置 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室中的实践教学,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理解。鉴于入学第一学期专业知识涉及不多,在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合理“增负”的前提下,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在导论教学后,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分组安排涉及专业知识的微型科技制作,進一步加深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认识,为相关课程的后期开展进行预热。

由于新生对专业所学知识了解不足,在开展科技小项目时,对项目的复杂程度要严格把握。项目复杂,新生开展过程无从下手,难以融入,会严重打击对专业学习的信心;项目过于简单,新生将对专业发展缺乏信心。因此,选择适合新生开展、可以引领专业学习的题目,需要专业导论团队认真讨论和选择。

学院在认真分析新生兴趣和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选择设置霍尔转速传感器的制作与调试、土壤湿度传感器的安装与调试、简易酒精检测仪的制作与调试、压电式简易门铃的设计与制作等题目,由学生自由选择组队完成。

团队精神培养 新生进入课程学习时间较为紧张,在小项目的引领下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强调项目不是由个人单独完成的,需要项目组每位学生都付出相应的努力。项目虽小,也要做到任务明确、目标明确以及规划路径明确,并依据项目进展安排分类进行,遇到问题分组讨论;按时间节点进行检查,定时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寻求指导;在专业教师的引领下更深入地探索,希望通过人人参与的方式,在思考题目的同时理解专业。

项目验收是重要环节。虽然项目验收时不是所有组队全部完成,但是经过一学期的努力,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学生加深了对专业、对项目工作方式的理解,大大提升了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精神,确立了学习目标。项目分组讨论和分组指导现场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6 考核方式

专业导论考核与课程考核有较大不同,课程考核需要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而专业导论考核主要是为了解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也无法进行量化的处理,仅仅反映学生对专业认识的理解程度。兰州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导论课程考核方式,由课程论文与科技作品中的工作总结两部分组成,形式不僵化,了解学生对专业认识程度的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良好的科学工作态度,在不唯分数论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投入对专业的理解和对四年学习的规划。

7 结语

专业导论课对很多新生来说是专业学习前的启蒙课程,是大学四年学习以及将来职业规划的基础,具有重要作用。经过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理论和实践课组成的专业导论课教学,以及科技小项目在内的引领,使新生竖立了正确的大学学习生活态度,建立了学业规划,初步建立了专业知识体系,了解了课程先后衔接关系,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来源及发展前景也有了专业认识,了解了一定的专业内涵。专业导论课为新生未来四年的学习提供了规划意见,提出了建立学习目标以及继续深造的建议,也解答了学生对未来就业职位的困惑。

参考文献

[1]施昕昕,黄家才.跨专业选修课“机器人学导论”课程建设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8(12):68-70.

[2]王平.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导论教学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35):119-120.

[3]鄢泰宁.为新生开设专业概论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J].中国地质教育,2008(2)76-77.

[4]刘光明,于斐,周雅,等.大学低年级课程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7(1):37-39.

专业审计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科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毕业实习

商科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持续下滑已成了公认的事实,“假”、“大”、“空”似乎成了很多商科类大学生毕业论文的一种常态。轻视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毕业实习将严重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从源头上厘清商科类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与毕业实习的互动机制,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大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商科类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及现实困惑

本科毕业论文撰写作为高等院校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一次综合性训练,旨在培养和全面检阅学生对本专业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各项实际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显然,毕业论文的上述功能定位之重点是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素质。更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文献检索与梳理、问题调研和论证及文字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遗憾的是,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渐近普及, 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下降。调查显示,许多本科学生在文献检索、社会实践、资料处理、独立思维、论文的写作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欠缺。再加上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很多院校商科类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总体质量堪忧。笔者认为,从写作实施层面出发可将其原因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时间安排上的冲突,由于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通常都是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许多学生认为毕业前的重中之重是求职,因此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投入的精力有限,导致了毕业实习走马观花,毕业论文写作应付了事。二是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撰写陷入了认识误区。在思想上仅把毕业论文看作是获取文凭的最后一块敲门砖,而忽略了毕业论文写作本身具有的发展自我能力的功效。三是写作过程的指导和管理不严谨,不仅学生开题前的准备工作不足,而且提纲写作、文献述评和调查论证等重要环节常常缺失。四是论文写作的实训背景缺乏,学生没有直接参与社会调研工作,不了解毕业论文的应用价值,从而缺乏专业探求兴趣,写作心态浮躁。

二、商科类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与毕业实习的互动机制

(一)商科类专业的内在属性决定了毕业实习是论文质量提升的源泉

一般说来,商科类专业毕业后的工作职位安排相对灵活,此属性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储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个高度复合的商科类专业,其培养目标通常定位于造就职业经理人等中高层管理人才,课程设置方面强调现代企业管理、营销管理和市场经济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和融合应用。显然,其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综合性的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的切实实施也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动力和活力所在。笔者调查发现,商科类专业中有不小比例的毕业论文常常是“空对空”——利用空洞的资料去探讨一个抽象或过时的论题。其根源在于学生对论文选题缺乏实际背景,导致写出来的论文要么是大量堆集复杂的理论文献,要么就是对各种网上观点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因此,强化商科类专业的毕业实习,使学生对专业实习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论文研究的实际价值,并可激励学生积极踏实地去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另外,学生在企业实习时还能广泛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和论证素材,有利于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结合应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从而提升论文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和可操作性。

(二)毕业论文写作可强化毕业实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近年来,商科类大学生“实习难”已成了一个社会问题。不过,相对于课程实习而言,大学生的毕业实习较受企业欢迎,这主要是因为商科类大学生较长时间与毕业论文写作相联系的毕业实习常常能为企业带来某些正效应。事实上,若学生以毕业实习中发现的专业具体问题作为选题,并通过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系统研讨,往往可激发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灵活运用,并为企业提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解决方案。

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的有效结合除了可为企业产生一定的实际效益外,还可锻炼学生自身在实践中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撰写这两者的良性互动,可现实地促进商科类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步加强,并最终提升其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三、基于毕业实习平台的商科类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指导

根据笔者多年的论文指导实践,本文认为高校应充分利用毕业实习平台来提升商科类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一)严把选题关

好的选题能够唤起学生足够的信心和动力,并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专长,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商科类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总要求可概括为“三个相关”,即“与专业相关、与兴趣相关、与实习或就业单位相关”。“与专业相关”是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与兴趣相关”是论文能够深入完成的持续动力;“与实习或就业单位相关”则是为了增强论文写作的对象性,此为关键之关键。因为,如果缺乏对相关企业的调研与实践,仅凭期刊或网络资源等二手资料,则论文撰写难以落到实处,更谈不上有所创新。为了实施“三个相关”,必须强调毕业实习单位的选择性。一般可由学校对实习单位筛选后拟定那些适合学生毕业实习的企业,并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家庭住址、未来工作方向等因素后协调出合适企业的合适岗位,当然学生也可经学校核查同意后到自己或家庭联系的单位自主实习(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同学允许其去就业单位实习)。

(二)重视开题时的文献综述和论文提纲的写作指导

首先,文献综述是论文写作的前提和基础,了解已有研究状况不仅可拓宽学生对选题相关知识的了解,也有利于学生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明晰自己的写作思路,并避免学生辛苦写出来的东西与别人重复。虽然不敢奢望本科生在其毕业论文写作中完整地提出全新观点,但学生至少应该明了其拟研究的领域别人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提出了哪些观点、有哪些不足之处、目前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是什么。忽视文献综述既不利于学生新思想的萌发,更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对前人科研成果的尊重及严谨务实精神的养成。

其次,论文写作提纲也异常重要。若指导教师没能在论文开题时及时就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提纲进行把关,就无法帮助学生梳理思想,那么文章内容的完整性和论证结构的逻辑性与可操作性就无从谈起,结果学生将极有可能在后期写作中花费大量精力做无用功。毕业论文写作提纲应强调学术规范,要求论文内容完整,论证过程具有逻辑层次感和一定的分析深度。毕业论文指导就是要教给学生论文写作和问题处理的一般方式,使学生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现实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性或应用性研究。

(三)强调论文的调研和实证分析,重视外文资料的阅读

一篇好的商科类本科毕业论文通常是针对现实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做“解剖麻雀”的细致工作,为此必须强调深入企业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获取的直接数据信息进行定量分析。学生可以利用毕业实习平台,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问卷调查或实地访谈,并对调研情况在论文中以图表或计量分析的形式显示出来,通过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有机结合,最终可使论文的研究结论更可信、更具实际价值。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还应督查学生重视外文资料的阅读和借鉴。众所周知,商科类外文文献一般学术水平较高、前沿性强。阅读外文资料是学生多年来学习外语的重要目的之一,期间可获取国际上的最新研究信息、研究方法及大量的索引。通过借鉴国外文献的研究思路来研究国内问题,可有效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并提升论文写作的整体质量。

(四)规范过程管理,改进论文质量的评价机制

搞好毕业实习背景下的论文写作必须完善论文指导的全过程组织管理。具体包括:论文写作的动员、论文选题的审查、论文开题报告的指导和答辩、论文写作的中期检查、论文的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等。其中,要特别把握住中期检查关。由于毕业论文的时间跨度长,需要指导教师在论文写作中期对学生文献的查阅、材料的整理与运用、内容的组织和文章的布局及写作进度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动态监控。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还应建立指导教师负责制和匿名评审与答辩制,并根据学生的论文质量对指导老师兑现制度性的奖罚。

论文质量的评价是约束学生做好毕业论文写作的最后一道屏障。笔者认为,其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两个,即规范性和价值性。规范性是指论文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必须符合科研的普遍程序和学术范式,在内容结构方面一般要求必须有“选题背景-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等主要环节,在论文形式方面必须注明参考文献,并力求行文流畅、规整。价值性是指商科类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必须立足于解决现实问题,突出论文研究成果对企业的实际应用价值。鉴于一篇写作规范且有实际价值的毕业论文往往能使毕业生在就业和读研等诸多场合受益,因此,以上做法还将有效缓解毕业生找工作、公务员考试及研究生复试等问题对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吴欣.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实践思考和改革研究[J].华章,2013(04).

[2]伍汝辉.高校本科、硕士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刘琳,杨亦民,李继志.对会计学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问题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3(11).

[4]桑大鹏.工商管理类专业实习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08).

[5]孙梅.对指导高校学生写好毕业论文的几点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6]郝桂珍,欣然.试论外文文献对大学生论文写作的价值[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XJK011BJG003及XJK012BGD038)。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

专业审计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环境审计信息质量是环境审计理论和实务研究的重大问题,从环境审计信息的产生过程研究分析了环境审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审计主体、环境审计客体以及环境方面。

关键词:环境审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

环境审计信息是直接生成于环境审计行为活动过程中的审计信息,而且还包括除此以外的凡与审计事物变化和特征有关的审计信息。环境审计信息质量指的是环境审计信息“产品”能够满足“顾客”需要而应具备的特性。既包括生产过程的质量,也包括生产结果的质量。因此研究分析环境审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必须对环境审计信息的产生过程及结果进行全面把握。环境审计信息作为环境审计主体的一种“产品”,经过“信息取得—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三个环节生成。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审计信息质量主要受到环境审计主体、环境审计客体、环境方面三个因素的制约。

一、环境审计主体

环境审计主体,是指在环境审计活动中主动实施环境审计行为,行驶审计监督权的环境审计机构及其环境审计人员。环境审计主体不仅要有动机从事环境审计活动,还应该具备特定的能力。中国现行的三大审计主体,即政府审计组织、内部审计组织和民间审计组织能够承担起环境审计的职责,则应成为环境审计的主体。环境审计主体贯穿着环境审计信息产生过程的始终,对环境审计信息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环境审计人员分析

鉴于环境审计的特殊性,环境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等传统审计人员所需具备的知识及技能,还需要具备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及技能。环境审计人员是否具备足够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及态度来完成环境审计这项工作以及所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环境审计人员对经济活动的审查监督不可能总是恰如其分的。环境审计人员按照自身对环境审计技术的理解行驶环境审计,相对不完美的理解与客观的经济活动相互结合,必然会造成环境审计主体的产品—环境审计信息的不完美性。所以说,环境审计人员认知与能力的有限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减少却不能消除这种由于有限性而造成的环境审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二)环境审计主体组织结构分析

环境审计主体组织结构是指环境审计主体的组织机构及环境审计人员配备方式。环境审计组织结构的类型将直接影响环境审计信息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面对复杂多变的审计环境,灵活、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类型能快速而经济地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即具有高效的柔性,有利于确保审计质量,所产生的审计信息科学有效;而僵化、垂直式的组织结构类型则对审计环境的变化反应迟缓,其柔性能力较低,无法确保审计质量。

环境审计机构是为了完成审查监督经济活动使命将环境审计人员所作的系统性安排,环境审计机构是拥有共同目标的环境审计人员的集合,通过不同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环境审计信息的形成是一种集体行为的过程,通过环境审计人员的积极参与、有效协作,将凌乱的、无序的信息进行整理、整合,从而得到规范的、有序的环境审计信息。环境审计机构作为审计信息“产品”的生产机构,其人员分工和协调的效率直接制约影响着环境审计信息的质量。

二、环境审计客体

环境审计的客体,从范围来说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环境管理机构都能够成为环境审计的被审单位。审计的内容可以看作审计客体的内涵。环境审计的客体,从内容来说既包括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和使用情况的财务审计,又包括对有关组织的业务活动是否符合环境法律法规要求进行的合规性审计,还包括对有关组织的环境管理责任及其工作成果进行的绩效审计。环境审计客体是环境审计行为的接受者,其本身也是影响审计信息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环境审计对象

相对于环境审计主体来说,环境审计对象掌握着丰富的信息,环境审计主体相对于环境审计对象是信息不对称的。由于环境审计对象的利己性客观存在,当环境审计主体对环境审计对象实施审计行为时,环境审计对象有可能提供虚假环境审计信息,或是销毁证据,或是遮短扬长,由于环境审计对象对环境审计主体的不支持,本身提供给环境审计主体的原始环境审计信息就是不全面的,甚至是虚假的,这就给环境审计主体搜集环境审计证据带来了许多困(下转162页)(上接155页)难,人为地增加了环境审计信息的风险性。同时,环境审计对象的复杂性一级审计内容的广泛性,给环境审计查证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审计结果与事实产生偏差,造成环境审计信息失真。

(二)审计对象与审计主体的配合度

按《审计法》规定,一切被审计单位均有向审计機构或审计人员提供资料,予以配合的义务。但在实际工作中,审计对象对审计主体的配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配合行为中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两者的配合程度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这种配合因素又连锁地反映到其他因素,诸如增加审计时间、增大审计成本、打乱审计方案等,严重影响了环境审计信息质量。

三、环境方面

(一)环境会计发展不充分

审计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会计的发展,首先,环境审计的对象仍然是我们基于传统会计学理论所提供的反映企业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的环境信息,即环境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其次,环境会计本身所固有的一系列会计核算程序与方法为环境资源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提供了技术基础,同时也为环境审计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指南,是环境审计方法和程序的依据。但目前,环境会计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较多不完善的地方。

(二)环境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

中国虽然已颁布了6 部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13 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395 项环境标准,基本上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但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优化相比,仍然存在漏洞和空缺,就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看,也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统一的操作规范,在中国没有专门针对环境审计的规范。不健全的环境审计规程,审计人员对环境效益进行评价就缺乏审计依据,造成审计程序不规范。同时,虽然中国目前已颁布了多项环境指标,为环境审计的证据收集和专业判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标准,但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另外,对开展环境审计是否应遵守国际化组织对环境审计的规定,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其次,中国目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环境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的规范、定量披露偏少、会计人员参与过程过低、导致环境报告难以突出环境会计信息的缺点,特别是有的信息甚至与环境审计无关等,直接影响了环境审计信息质量。

四、结束语

环境审计信息质量的保证和提高涉及诸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环境审计主体、环境审计客体以及环境方面,只有从不同层面科学、合理、有效的分析,才能真正把握环境审计信息质量本质问题。

参考文献:

[1] 范伟,杨少春.审计信息质量的决定因素[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4,(16).

[2] 邵丽.政府环境审计风险成因及应对[J].财会通讯,2010,(1).

[3] 宋兆晴.基于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的环境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责任编辑 陈凤雪]

专业审计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信息系统审计; 课程建设; 教学探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19. 050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随着审计对象的信息化,信息系统审计作为新兴的职业和学科体系近年来逐渐升温,信息系统审计业务越来越受到审计职业界的重视。为了能培养出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审计专业人才,许多高校的会计学、审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都开设了信息系统审计课程。然而,信息系统审计在我国作为一门新兴的、理论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如何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信息系统审计高级人才,是在课程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校是国内最早开设信息系统审计课程的高校之一。自课程开设以来,课程组围绕课程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结合我校建设信息系统审计省级精品课程的经验和体会,对信息系统审计教学中的有关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以及教材与教辅资料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一、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搞好信息系统审计课程教学,必须合理进行课程定位,明确教学目标。首先,清晰的课程定位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该课程是一门集审计学、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知识于一体的交叉性、综合性课程,与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相比,它的综合分析性、判断推理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我们依据该课程的学科特点,从社会及审计行业的人才需求出发,结合我校“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我校以审计为特色的办学定位,对课程教学进行了合理定位。我们将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定位为:使学生系统掌握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系统审计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根据审计学、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专业特色,进行针对性、差异化的教学,从而使学生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审计工作和审计人才所需信息系统审计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其次,在课程定位基础上,必须明确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的安排、师资队伍的建设等课程教学工作都有赖于教学目标。基于课程目标的重要作用,我们明确了以下课程教学目标:掌握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理解并掌握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程序步骤;了解和掌握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及其技术与方法;通过案例教学环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掌握分析、解决信息系统审计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掌握审计软件等审计工具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学团队是搞好课程教学的重要因素和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从课程对师资专业知识结构要求看,信息系统审计课程涵盖技术、管理等专业领域,要求课程主讲教师既懂审计又懂信息技术,具有审计学、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等专业背景。而从现实状况看,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课程师资缺乏、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我们采取课程师资优化配置,教师在职读博或进修、出国深造,组织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与定期听课指导,以及观摩教学、教学研讨等措施,着力解决师资结构不合理、力量不足、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我们还积极鼓励和组织课程教师参与有关学术研究,申报国家级、省级课题,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以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形成了以科研促教学的良好环境。信息系统审计作为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纯理论课教学解决不了动手能力问题。为了提高课程教师的实务水平和能力,我们依托审计行业的背景优势,通过让教师进行挂职锻炼,积极参与审计署、审计厅、特派办等审计机构的信息系统审计项目,参与审计暑组织的联合国审计项目,以及与事务所开展信息系统审计项目合作等,有效地提高了课程教师信息系统审计的实务水平和能力。通过以上措施,打造了一支知识结构全面、能适应理论和实践教学需要的课程教学师资队伍。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要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学习和掌握更多的课程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离不开与课程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通过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方式方法,通过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模拟实训等手段,通过课程考试环节强化实践环节的考核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多侧面地考核学生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等,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课程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满意度高,成效突出。

(1) 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将课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与自学、导学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除讲好教材的基本内容外,对学生通过自学基本能掌握的内容,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列出参考书,让他们根据自学提纲自学有关教材内容,教师则抓住重点、难点进行精讲,选择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教学的对象变成学习的主人,也培养了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因为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大量采用案例方式,通过对精心编制的信息系统审计案例的剖析,通过课程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使知识点更加突出,问题也更容易理解,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理论、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具有优化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效果,加大课堂的信息传输量等优点,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全部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现了逻辑缜密、重点突出、体系完整的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取得了省时增效等效果。学生上课时可以专心听讲和参与讨论,不用忙于记笔记,课件可以从老师处拷贝,或从网络课程中下载,便于其课后复习。课程组成员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内容精练,易于理解,获得学生好评。

(3) 在课程作业布置环节,彻底改变了书面作业的单一方式,一切从学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实际掌握和运用出发。我们采取了书面作业、课堂测验、小论文、课堂回答问题、分组讨论等多种作业形式,加大了案例分析题、理论联系实际题等的比重,注重知识点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在课程考试考核环节,改革和完善考试考核体系,增强考核的科学性、全面性。在考核内容上,首先,根据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改变了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既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又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其次,减少了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了对学生理解性、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在考试成绩评定上,改变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状况,加大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并将平时出勤、学习态度、完成作业、课堂测验、小论文、课堂回答问题等内容纳入考核的范畴。在考试手段上,积极探索了现代考试手段和方式的运用,我们尝试建立了网上考试系统。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既全面有效地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全面考核了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实践教学与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信息系统审计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要真正实现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目标,纯理论教学解决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必须强化实践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应用能力,我们建立了“实验与实训相结合,侧重于实训”的实践教学新体系。通过采取课堂上机实验、课程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强化实践环节教学。对于上机实验环节,我们采用了直接在机房上课,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做的方式,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与审计机构、企业、软件公司等共建审计模拟实验室,增强了学生的信息系统审计技术、方法与工具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我们还通过与有关会计师事务所等共建“信息系统审计”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工作中信息系统审计问题的能力。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了解常用审计工具的基本功能,并掌握其操作方法;熟悉和掌握运用各种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及工具解决实际信息系统审计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课程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搞好实践环节的教学,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作支撑,为此,我们建立了信息系统审计课程实验室,建立了“审计信息工程实验室”、“信息管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有关合作单位共建了“信息系统审计”模拟实验室、实践基地等,构建了高水平、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环境,从而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教学实践环境。从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看,取得了预期成效。

五、教材与教辅资料建设

教材建设是保障课程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目前,鉴于国内缺乏本课程所需优秀教材和精品教材,本课程组组织教师在参考国内外各种教材资料的基础上精心编写了适应课程教学目标需要的、体现我校办学特色的教材,如《信息系统审计》(清华大学出版社)、《信息系统审计实验指导书》(自编教材)、《信息系统审计案例集》(讲义)、《信息系统审计习题集》(讲义)。为了使学生能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便于学生的课外自学,结合课程的特点与课程体系的统一性,我们组织编写并推荐了一批颇具特色的教辅参考资料,向学生推荐了一些相关数据库及网站资源等,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扩充知识面以及相关主题的研学探讨。在实践教学中,对课程实验提出了规范化的要求,组织教师研究制定了实验教学大纲,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并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不断更新实验内容。旨在通过实验教学,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经过多年建设,目前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授课进度计划、实验大纲、教科书、实验指导书、教案、多媒体课件、实验报告、习题集、案例集、课程教学网站都已设计制作完成,投入教学使用,并日趋完善,一套完整的教学和管理体系已经形成。

总之,搞好信息系统审计课程教学,必须依据信息系统审计课程的特点及目标定位,针对信息系统审计课程教学涉及的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教材与教辅资料建设,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强化实践环节教学。通过以上各方面的措施,并积极探索搞好课程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措施,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凤霞. 高等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96-98.

[2] 李立成,刘宏. 会计学专业开展信息审计课程教学的思考[J]. 商业会计,2009(21):55-56.

[3] 饶艳超,陈建勇,等. 计算机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问题研究[J]. 会计研究,2008(10):84-87.

[4] 曾晖,王娜. 浅谈高校审计信息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 会计之友,2008(13):77-78.

专业审计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目标就是要把一个专业建设成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本文结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建设审计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实践,全面介绍了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方案的优化及实践过程,包括总体目标的确定、建设思路的凝练与实践、培养方案的优化、教学计划的调整完善、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等一系列实践措施。

关键词:审计学 特色专业 质量工程 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推出的一项旨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专项工作。具体项目包括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国家级教学团队、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9个项目。其中,特色专业建设点是指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某一专业,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则表明该高校的此专业在国内具有特色,在全国具有优越性。

一、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概况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审计学专业于1986年设置并开始招生,后因国家专业目录调整与会计学专业合并按照会计学专业招生,从2003年开始又恢复独立招生,是全国第二家恢复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第一家为南京审计学院)。同时,也是河南省恢复设置审计学专业并且招生最早的高校,已经为国家培养了1 200多名审计优秀人才,目前在校生400人左右。

我校审计学专业于2009年7月被批准成为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7月又被批准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是河南省内唯一的省级及国家级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点。

二、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基于我校的办学历史及学校背景,将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确定为:依托学校“管、工、经结合”的办学特色,构建审计学专业的“管理和生产并行”的知识体系,完善并强化“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利用和挖掘教学资源,将审计学专业建设成为省内特色鲜明、国内有重大影响的国家级特色专业,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和航空工业发展的审计学应用人才培养基地,进入全国高校审计学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先进行列。

三、审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与实践

为了实现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依据审计学专业发展趋势以及社会需求现状,以科学发展观及人的全面综合发展为主导思想,我校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为:围绕一个中心,彰显两大特色,协调发展三个专业方向,重点培养四种能力的“1234”发展模式及建设思路。

(一)围绕一个中心

“围绕一个中心”是指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教学有关的其他活动都应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通过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材、培养方式、社会实践实训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改善办学条件等措施来促进审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彰显两大特色

“彰显两大特色”是指构建审计学专业“管理和生产并行”的知识体系和强化“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审计学专业“管理和生产并行”的知识体系,包括面向企业的管理过程以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内部审计为主体的知识体系,以及面向企业生产过程以生产审计、基本建设项目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为主体的知识体系。审计学专业“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利用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有步骤分阶段开展审计专业的金工实习、会计综合业务实习、审计业务手工及信息化实习、参与审计项目作业、参观生产与基建现场流程、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三)协调发展三个专业领域

“协调发展三个专业领域”是指在审计学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协调处理好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三个专业领域。审计学专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三个专业领域,而在培养目标确定及实施过程中,受到学制及教学计划等多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兼顾,面面俱到,而只能统筹协调,有所偏重,结合专业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的现状,我校审计学专业建设着重以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两个专业领域为发展重点。

(四)重点培养四种能力

“重点培养四种能力”是指按照“四种能力”建设的需要,调整和修订专业培养方案,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合理、思想素质过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较高的开拓创新和创造能力、较好的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

四、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措施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育模式

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兼顾学校“管、工、经结合”的办学特色,围绕审计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1234”发展模式及建设思路,不断创新完善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审计学专业原有的培养目标,因此,我校将审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管理学、工学、经济学、审计学等知识与能力,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掌握现代审计理论和业务技能的工商管理学科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审计组织中从事审计实务及相关管理工作。

该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并实行3—7年的弹性学制。学生在规定的学制时间内至少应修166+8.5(第二课堂)学分才可以毕业。其中各类课程应修的最低学分下限如表1所示。

(二)健全师资培养及使用机制

我校一直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定期选送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作访问学者,选送青年教师到国内重点高校进修学习,寒暑假选送教师到企业学习交流,到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审计实践。还以重点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为核心,依托与中航工业企业的渊源关系及科技创新优势,加大人才交流力度,提高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的建设水平。继续执行和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及专业主干课程导师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知识结构,使师资队伍形成合理梯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三)科学规划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由于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的完善与修订步伐较快,该校确定了教学计划每4年大调整、每2年小调整的要求,因此,该校也与时俱进地调整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这些考虑,将审计学专业的基本课程体系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拓展选修和公共选修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等6大部分。

1.公共基础课程。按照教育部关于本科教学的相关要求,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各校差异并不大,并且全部为必修课,此处不再赘述。依据该校审计学专业培养方案,学生需要完成55个学分。

2.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设置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对于管理学科相关课程开设的统一规定,并结合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更高要求并做了细微调整,如表2所示。调整内容为基础会计学课程增加了16个课时的课程实验,即会计基础实验,提高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感性认识。该类课程全部为必修课,学生需要完成21个学分。

3.专业主干课程。基于审计学专业与会计学专业的密切关系、专业发展领域以及专业培养方案确定的总学时容量,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如表3所示。经过2—3年的实践,为了进一步突出内部审计的重点发展方向,后来又对这个体系做了微调,将内部审计和绩效审计两门课程的开设学期进行了对调。该类课程全部为必修课,学生需要完成18.5个学分。

4.专业选修课。以前的专业选修课不进行分组,根据先导和后导关系分学期依次开设,这样设置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学生选课急功近利,到第6学期末基本上修完了专业选修课所要求的学分,多数学生第7学期没有学习任务或者仅剩下1—2门必修课程,给日常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另外,学生选修课程主要以获取学分为主要目的,选课较为随意。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将专业选修课进行了分组,如下页表4所示。第Ⅰ组为限定选修课,学生至少应修满20.5个学分。第Ⅱ组为任意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学分累积情况及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数自行选择,即至少选修14个学分即可达到毕业要求。

5.拓展选修与公共选修课程。此类课程的设置是为了着重体现该校“管、工、经结合”的办学特色,以及航空工业管理背景,同时,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拓展选修课中学校特色课程包括机械制造工程、航空概论及机械制图,必须修满4个学分;艺术类课程包括美术欣赏及音乐欣赏,必须修满2个学分。公共选修课程门类较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完成6个学分即可。

6.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按照“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四种能力”培养的要求,共计开设了8个实践教学环节,如下页表5所示。表中的总学时表示实践教学周数,共计25周,总计25个学分,全部为必修。其中,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在校外实习及实训基地进行,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其他实践教学环节全部在校内实验教学中心集中进行。

另外,第二课堂教学的8.5个学分虽然不计入总学分,但也是达到毕业条件的要求之一。其中,四大讲座全部为必修,总学分7.5个,包括形势与政策、国防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及河南省省情农情专题。创新学分1个,通过社会调查和公益劳动获得,由学生所在的会计学院随机组织实施。

(四)深入改革实践教学和实验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审计学专业逐渐形成了“金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及实践教学内容,涉及8个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时间总量已经达到25周。目前,结合学生规模扩张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校还在不断地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以及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

(五)积极开展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截至目前,我校已经建成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3门省级精品课程,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6门校级精品课程。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会计学系列精品教材共计21部,同时,与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审计精品教材《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这些成果都为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六)继续强化审计教育教学及学术研究

我校审计学科研创新团队最早于1986年已经组建,经过不断调整和优化,目前团队骨干力量雄厚,研究方向稳定,团队科研优势明显。已获得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0多项,这些项目的研究不仅提升了科研层次和水平,也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我校设立了科研奖励制度和学术交流资助办法,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开展科研和学术交流的积极性。还将继续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学术水平,扩大专业建设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七)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和服务体系

我校建有图书资料借阅管理系统、学术期刊检索系统、教师科研管理系统等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经过资源整合和升级优化,又开发了OA自动化办公系统,集信息检索、成果登记、任务管理、制度查询、信息共享等功能为一体,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为审计学专业的全面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后还将利用数字化手段完善综合信息管理、网络服务等支撑服务体系,为审计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提供充足的软硬件支持。X

作者简介:

姚爱科,男,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审计、税务。

上一篇:标准化应急预案下一篇:审计信息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