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品考察报告范文

2023-06-17

民间工艺品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人文精神;精神文明

人类精神文明事业的进步。很多民间工艺美术的形成都以群众的日常生活为来源,因此也包含了很多群众的精神力量,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民间工艺美术带有鲜明的人文关怀,成为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民间工艺美术概述

近年来,民间工艺美术逐渐进入到大众视野,而且加入了很多现代化元素,使得人们对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有了全新的认识。民间工艺美术指的是以广大劳动群众为主体创作者,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形成的各种造型美术工艺,以此彰显自己的阶层文化的艺术创作活动。民间工艺美术的名称,是相对于专业美术、宫廷艺术等领域而言的,由于其来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在而用来美化物品和生活,因此民间工艺美术的作品往往都蕴含了创作者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民间工艺美术既可以作为一种人文思想的表达方式,又具备较强的实用性,这是民间工艺美术区别于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的重要标准,也因此而使得民间工艺美术具备更丰富的人文精神。民间工艺美术的种类很多,包括剪纸、木雕、竹编、民间玩具和工艺铸件等,这些不同工艺的形成都与人民群众从事的劳动息息相关,往往是就地取材,通过手工生产的方式形成带有艺术特征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民间工艺美术带有明显的生动、刚健、清新等特征,而且凝聚了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技艺和技巧,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另外,民间工艺美术带有很强的原创性和区域性特征,因此而使得不同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都具有较强的辨识度,为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创造了有利条件。

2 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将人作为主体的思想文化特征,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指的是对人类的生命和命运的一种特殊关怀。从人类自由的角度来看,人文精神是一种广义上的人文主义,以全面实现人的自由为根本目标,从而引导人们超越当前的生活而获得更美好和更自由的空间。人文精神提倡的是对人类尊严和价值的崇尚,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应当具备崇高的人格,实现真善美的辩证统一。另外,人文精神也可以视为“人文”和“精神”两个层面上的意义重合,一方面将人文理解为人文主义,将认为精神视为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精神,强调追求自由的执着精神,这在任何一个历史朝代都应当被推崇;另一方面将人文理解为人类社会,人文精神则指人类的精神,这种精神带有极强的普遍性,而且是人类应当具备的基本精神,以文化作为表达形式,充分展示人类的文化精神。总之,人文精神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文化精髓,是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和精神信仰。

3 民间工艺美术蕴含的人文精神

民间工艺美术获得快速传承与发展,与其自身蕴含的人文精神密切相关,而对人文精神的深入剖析,也可以为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奠定丰富的理论基础,实现民间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民间工艺美术的人文精神,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

3.1 文化特征的角度

在很多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劳动人民淳朴的创作手段,生活和劳动就是他们创作的源泉,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很多创作者也将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视为自己的精神寄托,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美好憧憬。人是万物之灵,人类有思考的能力,有独特的精神文化,而且对生活有执着不断的追求,只有借助充满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才能将人类这种独特的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如江西的客家文化。江西客家主要聚集在,江西南部、中部和西北部,是江西客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客家人最大的聚集地。客家文化的形成,与江西省的自然地理因素、历史因素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客家文化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客家文化,可以深切了解到勤劳、朴实的客家人在传承民间工艺美术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多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客家文化仍然保留其独特的文化功能,始终可以作为江西民族文化的代表,为江西省的传统文化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时期,对文化的发展也有不同的需求,江西客家文化可以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带领人们探索更加丰富的文化世界,这也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执着追求的人文精神。

3.2 实用特征的角度

民间工艺美术与其他类型艺术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来源于生活,因此具备较强的实用性特征。人们在进行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其是否可以应用到人类实际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是否可以满足不同的生产需求,在这种功能设定的前提下,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艺术作品的创作应当与文化精神相结合,以人类精神文化为基础的工艺美术作品才能得到重视,获得发展空间。因此,在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过程中,实用性价值使其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江西景德镇是我国古老的瓷器之都,景德镇的陶瓷美术工艺是江西省最具带表性的民间工体美术,最早的陶瓷作品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承装物品的需求,创作者运用形态各异的陶瓷表达他们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在陶瓷上绘制不同的图案,有古典的水墨青花,有浓重的梅兰竹菊,他们将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运用工艺美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而每一件陶瓷艺术品的成功都是劳动人民的文化沉淀。正是受到文化精神信仰的支撑作用,才能引导人们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陶瓷艺术的创作充分体现了江西地区的民族文化内涵,使景德镇成为一个历史标签,已经深深镌刻在人们心中。

3.3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特征是民间工艺美术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精髓,对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观察可以发现,其中大部分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自然,而且使用的材料也多取材于自然,因为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发展过程中,物质资源十分匮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要依赖于大自然,而自然界也给了人们丰富的回馈,提供给我们丰富的自然资源,而民间工艺美术正是人们表达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以及想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的社会生活都要给予足够的人文关怀,这些理念从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出。如江西萍乡湘东摊面具,创作者拥有自然的生活规律,而且摊面具的取材大多来源于自然,在创作过程中使用的工艺也较为简便,镶嵌、绘画等工艺都体现了创作者尊重自然、尊重生态的创作理念。

4 结语

综上所述,民间工艺美术是经过多年的沉淀形成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不仅具有鲜明的精神文化特征,更是一种意识形态,引领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民间工艺美术对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为我国精神文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在现代社会文化环境下,只有不断探索民间工艺美术的人文特征,从文化特征、实用特征以及生态特征等几个角度出发,将其充分融入到民间工艺美术创作中,才能推动精神文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应琦.探究民间工艺美术的人文精神[J].青年文学家.2014(35):156.

[2] 潘鲁生.走进民艺——呼吁民间文化生态保护[J].美术研究.2003(02):54-59.

[3] 谷声然.人文精神的内涵探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78-82.

[4] 邢莉,田茂军,刘兴禄.民间工艺:民众生活的智慧[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02):92-97.

民间工艺品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摘要:蛋雕是逐渐兴盛起来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并且多处申报非遗成功。如何通过体验馆的形式将非遗蛋雕文化在大众中推广发扬,值得深刻思考。

关键词:蛋雕 体验馆 创新

蛋雕是在鸡、鸭、鹅、鸵鸟、鸸鹋等蛋壳上进行刻琢,融合了绘画和雕刻,以浮雕、阴雕、阳雕、透雕、镂空等雕刻手法体现出不同符号组成的精美图案。蛋雕工艺品种类繁多,其中一种是用雕刻刀在表面颜色较深的蛋壳上雕刻出各种山水、花鸟、静物等图案;另一种是选用质地较厚的蛋壳作为材料,以浅浮雕或镂空的手法进行雕刻;再或者结合上述两种方法共同进行创作。

现如今,随着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各个国家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欧洲受基督教影响的国家均有蛋雕手艺的传承,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创造的豪华风格,与民间彩绘蛋艺术相结合,形成今日欧美地区装饰蛋的独特风格与流行。蛋文化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也有百年之久的历史。在俄罗斯博物馆的收藏品中,蛋文化占到了4%。美国蛋雕艺术大师艾伦,进行装饰艺术二十多年,并且在绘画和珠宝设计方面颇有研究,美国蛋业协会在每年都会评选出复活节的蛋雕送进白宫作为永久收藏,艾伦的作品也曾入选。于2012年在上海特别举办国际白宫级稀世艺术蛋展,展出的作品都曾在美国白宫进行过展览,是国家级艺术瑰宝,这也是将蛋雕从国外带到国内大众视线里的一次里程碑。

近年来,在国内各地从事蛋雕创作的艺术家们对我国蛋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少蛋雕艺术传承人都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创新。此外,国外对我国的蛋雕艺术非常重视,像韩国MBC电视台等一些国外媒体也多次对我国蛋雕艺术进行过报道。世界蛋艺术家联盟的刊物也刊登了几位中国蛋雕艺术家的作品,并两次刊登黑龙江非遗项目蛋雕,向世界各地介绍中国的蛋雕艺术家及其作品。现如今,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层面的需求也不断提升,蛋雕近几年也不断地进入大众的视线。不少蛋雕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表现雕刻者艺术手段的高超,更是承载着对某一事物、人物的美好祝愿,记录着一段又一段故事。然而蛋雕工艺的传承依旧是一个相对严峻的问题。

一、蛋雕的历史渊源

在明清时期,民间在喜庆婚娶、祝寿得子时,常有赠送红鸡蛋的习俗来表示吉祥如意,这在北京一带相当流行,带动了一部分商贩开始摆摊设铺,专门卖染过的红鸡蛋,并称其为“彩蛋”。后来,这些商贩在彩蛋上画一些花鸟鱼虫、脸谱等图案来祈祷生意兴隆,因此,鸡蛋有了吉祥如意、顺心顺意的寓意。而雕刻作品只有在明末清初朝廷贡品中才偶有一两件,雕刻工艺并不前卫,多停留于刀在薄脆的较深色红皮鸡蛋上雕刻,雕刻难度极大,因此,当时的鸡蛋雕刻工艺品是少数人才有的奢侈品。在中世纪的欧洲国家,基督教传入以后开始有人在蛋壳上做彩绘,取其具有“新生”“重生”之意义,使它成为复活节的装饰品,这一习俗至今仍流行于欧美各国基督教地区。可当时的彩蛋绘画大师并不满足于彩绘这一单一的表现形式,便开始了蛋壳雕刻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就当时而言,蛋壳这一易碎的载体雕刻并不简单,其质地与其他雕刻载体不同,因此,雕刻的工具和雕刻技法也较为严苛。蛋壳雕刻相比于蛋壳彩绘所表达的手法也更加地抽象和简洁,要求创作者要通过一定艺术手法表达相应的内容。在表现宗教或者历史事件时,多是以符号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态度。而后经历了文艺复兴,蛋雕艺术也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中,其中的题材等各方面也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与突破。

二、蛋雕的发展状况

蛋雕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喜爱,关于蛋雕手工工艺创新,现在不论国内外有关的文献资料都相对较少,收集资料也比较困难。国内从事蛋雕创作的艺术家比较分散,纵观国内蛋雕艺术家的作品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有了不少传承人。刘会群是世界著名蛋雕艺术家,也是世界鸸鹋蛋精雕第一人,人称“蛋雕刘”。他创作精研蛋雕20余年,成绩斐然,位居世界蛋雕艺术前列,是中国第一个走向世界的蛋雕艺术家。闻福良,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蛋雕第一人、外交部国宾礼品专家、中国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家,其蛋雕已作为国之瑰宝享誉国内外。还有各地不少蛋雕艺术传人,都在为传承蛋雕工艺做贡献。在2018年9月举行的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山东展区中,济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济南蛋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单孟渤受邀前来向人们展示蛋雕作品,介绍蛋雕中的趣事和其中的技艺,展品中题材多样且贴合新时代的精神。即便如此,蛋雕与其他工艺美术门类相比较来看,其艺术理论研究也明显滞后,没有专业的理论文章,一般看到的都是以个人感受为主的内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蛋雕艺术水平的提高和蛋雕工艺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也正因为从事蛋雕行业的人数较少,所以较难有新的启发,也说明了这一领域需要有更多新鲜的血液注入。近年來,蛋雕工艺逐渐发展,蛋雕雕刻工具也从早期的刀发展到电钻,卢天壮的国家发明专利“天然蛋壳腐蚀镂空透雕”技术的诞生,开创了传统手工作坊向产业化发展的新道路,同时,这项技术的诞生也将蛋雕工艺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细、精美水平,达到了几近极限的艺术境界。在薄脆的蛋壳上镂空极其细微的线条的同时也可让深色红皮鸡蛋的色彩渐变效果更加地细腻,层次更加地丰富。虽然蛋雕技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雕刻大师们不断精进地提升,然而就目前而言,蛋雕仍偏小众的民间手工艺品,甚至于并没有被大多数人所知,给人一种难以学会的感觉,只有惊叹,少有尝试。所以开班体验,便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触,在贴近生活的方面运用蛋雕,比如打造小家具:台灯、效果灯。寻找合适的蛋运用蛋雕工艺,将其融入生活层面。使蛋雕不仅仅局限于观赏送礼的作用,还可让蛋雕工艺真正地走入大家的日常所见中。进行蛋雕教育,开创蛋雕体验馆,可以使蛋雕技法让更多的人可以得到体验,并且去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作品,让蛋雕不再只是看看而已,变成自己也可以做出来的手工艺品,由相关擅长蛋雕工艺的老师们进行手工的教学,进一步地宣扬蛋雕文化。

三、体验馆模式

蛋雕是一门需要一定美术和雕刻功底的艺术,如若依旧保持以往“师带徒”的模式,这门手艺将很难把影响力扩大。因为蛋雕手工工艺传承有局限性,如若没有美术功底,第一步起稿便有困难,因此,需要打破这一传统带徒弟的模式,去通过体验馆模式来达到弘扬蛋雕艺术精神的目的。体验馆简而言之就是以体验为主,引起人们的兴趣,同时更大程度上让蛋雕进入大众的视野。现当代各类体验馆如春笋般,例如陶艺、银饰、烘焙、绘画、剪纸、版画等,不乏有十分成功的案例。这也让蛋雕体验馆的实施有了一定底氣,当代人好奇心强烈,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也愿意花钱、花时间去尝试新事物,这是一个切入点。通过展示蛋雕作品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用较少的花费邀请他们体验亲手做一件蛋雕作品,感受其中的趣味性。以原本一两百元买一个成品蛋雕作品,变成体验过程的同时还获得一个自己动手的成果,这会更加吸引年轻人的兴趣。同时体验馆可以根据不同动手能力的体验者来定制不同的体验课程,如动手能力稍弱的可以帮助其打型、帮助其挑选适合的针型,同时指出哪些地方需要磨白或者镂空,哪里需要保留;动手能力强的则可以以自主创作为主,引导为辅。以第一次就能让体验者做出一个较满意的成品为目标,让体验者感受其中的趣味性为目的。开展体验馆首先要从选址开始,蛋雕是需要静下心去做的事,自然得选在僻静的位置才更利于体验者有良好的体验感,再者是整个体验馆的环境风格需要偏典雅简单舒适,蛋雕是一种传统艺术,与环境相呼应会更有韵味。提供的蛋壳也是需要经过严格挑选的,一般常见的分为红皮鸡蛋壳、鹅蛋壳、鸵鸟蛋壳,蛋壳的表面要光滑,形状以水滴状为佳。提前将蛋的底部画上小圈,用刻刀轻轻刻出小洞,再利用针管往蛋壳里充气将蛋液挤出,这一步骤要稳要慢,否则容易因气太足而导致鸡蛋破裂。当蛋液全部流出以后再用清水清洗干净,并且提前阴干半个月左右,这样才是适合提供给体验者的完美蛋壳。准备工具(电钻、各类钻头、护目镜、口罩),让体验者有一个完整的动手过程,同时要注意到新手接触蛋雕时会遇到的各种情况。例如手劲太大容易捏碎蛋壳;雕刻设计的图案在蛋壳上难以实现或是蛋壳分离;雕刻时选用的钻头不合适或是手抖无法控制线条等问题都需要指导老师耐心地辅导。只有通过良好的体验感才能让更多的体验者对蛋雕这一工艺感到有兴趣,从而达到扩大蛋雕影响力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蛋雕作为一个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技艺立足于社会,灵感多来源于民众的生活之中,在不同的时代精神下引领着蛋雕手艺人雕刻出与时代相符的作品,这样才算真正体现蛋雕技艺的内在价值。为了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那便需要通过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体验馆模式。自主动手创作的作品并不完美,但却能让人们体验到买一个成品所没有的成就感,从而引发对蛋雕的兴趣,再进一步地从中培养出兼具一定理论知识与高超技艺的新时代传承人,从而不断为蛋雕技艺注入新鲜血液,传承蛋雕文化。

参考文献:

[1]郑天皓.浅谈蛋雕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J].人文天下,2019(09):63-67.

[2]卢天壮.蛋雕技术的传统秉承与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0):69.

[3]王剑.融入中国元素的蛋雕技艺[J].科教文汇,2014(01):179.

(作者简介:郑晏赉,女,本科,上饶师范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民间工艺品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类似四川这些露天石刻,有的作品历朝历代都有修补。而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刻里,修补的方式又确实是不尽相同的。“王杨卢骆当时体”,如果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修复,那将有可能抹除许多历史痕迹。

“1983年该造像被确定为广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3月,当地信佛群众自募资金擅自对该造像的残缺部位进行了修补,并涂上了红、蓝、青三色油漆。同时在文物保护单位附近擅自新建了部分佛像。”这是日前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公开的一份《情况说明》,讲述的是金凤山摩崖造像被重绘的原因。

在此之前,敦煌研究院榆林窟讲解员许鑫在其微博发布了一张对比图片: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峰门寺石窟造像被重新彩绘,遭到了“毁灭式的修复”——从对比图片上可见,这尊佛像在修复前已有色彩剥落,但除右掌断掉,其余部位并没有明显损坏。而修复后的佛像,全身覆盖了鲜艳的红、蓝、黄、绿等色彩,而原本的花纹边饰、衣服褶皱等显示造像技艺之处,所有的细微痕迹都不复存在了。

一帖激起千番转。接下来,广安市金凤山摩崖造像、安岳净慧岩造像、内江市资中县东岩造像等多处文保单位造像遭到彩绘破坏的问题,逐一显现出来。

此次爆发的大规模佛像遭“毁容”事件,从总体上看,确实如广安有关方面所说,问题出在群众20多年前的擅自行为上。然而,从广安经开区社会事业局透露“2015年当地信佛群众对文物保护单位附近自建佛像进行重绘”,以及该局“对现场管理人员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可见这20多年来,当地文保工作没有质的提升,意识上还没有转到如何对文物进行保护上来。
“再塑金身”和利益驱动

全国人民第一次一起关注四川露天摩崖石刻、大佛,要上溯到1981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一部《神秘的大佛》,讲述了1949年江山鼎革之际,在四川乐山,以海能法师、梦婕和归国华侨司徒俊为代表的一批爱国志士保护一座金佛的故事。从电影银幕上,观众领略了乐山大佛的风采。

37年过去,这一次,大家从手机屏幕上看到的,则是堪称哭笑不得的画面——说是保护,堪比破坏。

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按照广安经开区社会事业局的说法,建于宋代的广安金凤山摩崖造像,在“文革”期间损坏十分严重。1983年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1994年3月却由当地信众自募资金修补。如今的红、蓝、青三色油漆,就是那时候刷上去的。

许鑫最初发帖披露的安岳县峰门寺石窟造像,其修补情况与广安金凤山摩崖造像如出一辙。今年8月5日,安岳县文物管理局针对许鑫披露的问题,同样发布了一个声明称,1995年6月,当地群众自发捐资对峰门寺进行维修,聘请工匠对龛内主尊造像进行重绘,被制止后,其余造像未被重绘,至今仍保持原貌。情况发生后,安岳县文管所安排当地热心群众对峰门寺进行看护,又派专职管理员看护县级以上文保单位。

而据《新民周刊》记者从四川省资阳市一位文物爱好者处了解到,当地被重绘的造像远不止被曝光的几处——资阳市下辖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保存唐宋摩崖石刻造像10万余尊。其中,省级文保单位庵堂寺摩崖造像、骑龙坳唐代大佛、报国寺大蜀广政年间摩崖造像、寺山门清代西游记石雕等,都被全须全尾地用油漆刷了一遍。唐代密檐式砖塔塔顶,竟然搭建了一个“屋顶花园”。省级文保單位半月山唐代大佛佛足,则被游人刻下了不少“到此一游”。

“当年,这些东西算是‘四旧’,别说保护了,当年不给它砸了已经算是幸事了。我们这里地方也偏僻,这些在当年来说就算荒郊野外的摩崖石刻,没有进入公众视野,加上东西太多,根本砸不过来。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信众又开始为造像‘再塑金身’。”这位资阳文物爱好者称,当年的“再塑金身”,仍由于地处四川腹地,县乡群众不可能接触到文物修复专家,擅自修复,导致了整容变毁容。

对于县一级甚至地级市一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来说,当年,他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看好文物莫丢失。譬如这位文物爱好者的老家资阳市中和镇凉风乡,有一处建于明代的罗汉洞,1990年代被列入县级文保单位。当年他曾数过,洞内共有200多个罗汉造像、建筑构件、柱础、九层镂空香炉等文物。但从2000年开始,这些老古董陆续被盗,目前只剩下西方三圣造像、石狮等。三圣造像也被擅自粉刷了金漆。“太遗憾了。”提到此,他的情绪特别低落。

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文物保护与修复培训中心主任詹长法看来,四川一些露天文物、摩崖石刻遭到破坏性修复,还与1990年代开始的旅游开发有关。譬如比安岳县峰门寺石窟、广安金凤山摩崖造像更为知名的重庆大足石刻,也是在1990年代早期遭到破坏性修复的。詹长法告诉《新民周刊》记者:“1992年,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区,亦即大悲阁,作为独立封闭的特龛参观点投入使用。也就是说,在搞旅游经济开发时,把这个地方当作一个特殊展区,前后封闭了三年。试想一下,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下封闭三年,等于给她盖了一层厚被子,千手观音造像剧烈的破坏状况,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大足石刻造像创始于唐代初年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其中千手观音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祜年间(公元1174至1252年)。可以说,这是见证了历史的无价之宝。1961年即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999年,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还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就是在列入名录之前,大足石刻遭到了修复性破坏。甭管什么极高的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甭管什么佛、道、儒等当时中国社会哲学思想、风土人情之反映,甭管什么造型艺术对后世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在当时来说,这些价值对急需解决温饱问题的当地政府与民众来说,都并不具有特别突出的现实意义。按照自己对美的理解,多快好省地打理出“光彩照人”的佛像,才能迅速介入旅游行业。

在许鑫微博发出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安岳石窟佛像的手,被红布罩着,看上去还挺喜感的。詹长法向记者解释道:“这可能是当地有一些信众发现佛像肢体残缺了,于是往上搭一块红布。确实是出于善心。”由广安经开区社会事业局的《情况说明》可知,金凤山摩崖造像的一些残缺,源自“文革”时期的破坏。大足千手观音的问题,则可能来自于岁月的风化。詹长法透露,从1980年代初拍摄的照片看,千手观音的手臂还很完整,到了1980年代后期,手臂已经断裂了。当年的保护措施,在如今的詹长法看来,是不妥当的。譬如千手观音的面部区域于1980年代开始出现金箔脱落的情况,当时人们出于善心,买来“金水”进行涂抹,一年以后铜绿锈就出来了——原来,当年的所谓“金水”,不过是铜水而已。
如何正确打开文物修复方式

“目前,我局已对现场管理人员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并另外落实了一名专职文物保护人员,加强日常巡查管理。下一步,我局将尽快梳理文物管理漏洞,完善保护措施,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可以说,广安经开区社会事业局的表态是掷地有声的,其他涉事部门多少也有此类表态。不过,保护措施如何完善,类似的在过去20多年里一再发生的事件如何杜绝,其实是个严峻的课题,并非有关部门唱唱高调就能圆满完成的。

回看在岁月里一路走来,如今呈现出此番模样的四川地区石刻造像,其初起主要集中在唐宋两代,特别是宋代佛教由北向南发展之际。而有宋一代的造型艺术,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是达到一个巅峰的——某些方面至今无人超越。而四川佛教造像与皇家力量修造的云冈石窟等不同,其最初就是民间力量推动塑造——这一点和日后群众募资修补一模一样。如何让当年的民间工艺有传承不断绝,才是从根本上解决此类石刻文物修复之道。

在安岳县峰门寺石窟造像被破坏性修复之事广为传播的同时,《新民周刊》记者了解到—个并不广为人知的情况——安岳县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曾在3年前开设石刻专业,邀请包括中国传统雕塑研究院专家委员唐立新等人,来培养石刻专业人才,传承安岳石刻工艺。然而,无一人报名,学校最终不得不取消该专业。

1947年出生,如今已是安岳石刻这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石永恩先生透露,在安岳,最年轻的做安岳石刻这一行当的人,也至少40岁了。后继乏人,徒唤奈何?

比起安岳石刻目前的窘境,位处东部地区的东阳木雕的情况,正在好转。“我要感恩徒弟,如果没有徒弟的介入,我的手艺就会失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小明先生告诉《新民周刊》记者,“中华文化没有断流,靠的就是代代相传。我们当年想学手艺有时候要靠偷师。如今,我更希望自己能够毫无保留地将本事传给徒弟。”

在复制成功乾隆蟠龙宝座、被故宫博物院永久保存之后,黄小明的作品《忆江南》等又被用于装饰G20峰会主会场。今年8月,位于陆家嘴上海中心大厦38楼的宝库匠心馆开幕,黄小明的作品亦被收录其中。宝库中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柳费国认为,无论是四川的石刻,还是浙江的木雕,包括更著名的中华瓷器等等,不仅仅是一门门手艺,将这些匠心之作串联起来的话,还能唤醒记忆——这里有中华文明拯危继绝的密码。

詹長法则认为,类似四川这些露天石刻,有的作品历朝历代都有修补。其历史价值中,应该包含历朝历代的每一次修补。而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刻里,修补的方式又确实是不尽相同的。“王杨卢骆当时体”,如果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修复,那将有可能抹除许多历史痕迹。

从2008年开始的千手观音修复,在詹长法看来,则有许多经验和思路可循。前期勘察、方案设计、方案调整、实施修复,每一个阶段都细致入微。以2013年所做样块和本体的中期试验为例,经过反复实验,项目组将原先的回贴旧金箔方案,调整为使用传统髹漆贴金工艺和同尺寸金箔进行表面贴金层的修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和《威尼斯宪章》的相关阐述,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修复工程,在保证干预对象的安全稳定性的同时,以‘真实性’为根本原则指导修复工作。”詹长法表示,“由于修复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特点,每一项修复项目都是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的实践,因此,修复工作就要根据千手观音的保存状态和价值构成来制定具体的修复保护方案。”

记者了解到,在四川当地,一些民众认为——新的才是更好的,因此当年才会不顾原样进行翻新。作为文物修复领域的专家,詹长法认为,目前只需对安岳等遭到破坏性修复的文物进行去漆料处理,而不能在去漆料后再进行另一种途径的所谓修复。“国际上通行的保护原则是对文物进行日常养护,看到没有了彩绘,是否要重绘?在当代文物保护领域来说,并不提倡如此做!”詹长法强调。

柳费国则认为,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唤起人们的集体意识。“这些经典石刻,在当年来说其实都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创新的作品。”柳费国说,“这就像唐代怀素的草书,在他那个时代来说就是‘当代艺术’,因为他是创新的。而到了宋元,赵孟頫的书法,就应该算作经典艺术了,因为他更好地继承了古人。我们如今当然要有创新,事实上中华文明延续至今,贵在创新,但如果没有对古代文明的继承,我们就会失去滋养中华文化的土壤。”

民间工艺品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摘 要:在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背景下,民族民间工艺美术行业要改正扭曲的供给观念,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才能抢占市场,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促进民族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让民族经济进入新常态。

关键词:民族 民间工艺 市场 新常态

1 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市场现状

我国民间工艺美术品种类繁多,是各族人民一針一线纯手工制作出来的,饱含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气质,各族人民用其最朴实的双手就地取材,把生活中的细枝末节都藏在美术品里,生动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特征,更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表现,是民族发展进程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构建文化强国打下了夯实之基。随着各国文化自由交流,外来文化给我国民间工艺美术思想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首先,我国民间工艺美术创作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西方科学文化理念的不断渗入,民间工艺的创作的初衷已经离我们远去,只是随大流,没有自己的立场和思想,失去了工艺美术的本质和精神,丢掉了千百年来民族的精髓。并且在利益的诱惑下,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改变了原本的模样,那不是进步的表现而是堕落,利益的驱使让饱含民族灵魂的工艺美术品成为了廉价的工具,退去了本身的颜色,忘记了民族工艺本来的容貌。加之老旧工艺思想的束缚使得民族民间工艺畏手畏脚不能发挥,民族民间工艺没能利用好文化自由交流的大环境,无法大展身手。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初衷,最初的创作思想不断地受到侵蚀,老旧观念顽固不变,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令人堪忧。

其次,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机械化取代了手工制作。民族民间工艺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和审美的追求而诞生的,是依靠技艺精湛的师傅慢工出细活儿,一点一滴地制作完成的,是传统手工业的精神所在。但随着科技的到来,机械化地生产,使得传统手工业日益衰微,而民族民间工艺离开了精湛的手工制作就不能体现民族特色的手艺了,同时也失去了民间工艺的精神。机械化的工艺制作不能代替纯手工工艺的制作,因为那是人们倾入了自己全部的情感融入了民族的思绪,一针一线地创作出来的,不是僵硬的机械所能取代的。加之传统手工业的效率降低,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的审美不断地发生变化,让原本衰微的民间工艺变得更加的没落。

最后,民间工艺美术的结构单一。面对人们对审美的不断变化和追求,民族特色浓厚的民间工艺很难接受新鲜的审美观念来改进自身的不足,也没能把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与现代审美观念相融合,抓不住现代审美的需求。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原本竞争力薄弱的民间工艺显得更加无能为力了。市场激烈的竞争给保持单一手工制作模式的民族民间工艺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如果民间工艺没能转型升级,只会逐渐失去自身的竞争力,最后走向消亡。

2 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市场面临的困境

在这个适者生存的竞争环境下,以传统手工制作为主且制作效率低下的民间工艺美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市场里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是天方夜谭,这样的现状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导致的,使得民间工艺举步维艰。

2.1 民间工艺美术丧失了生存空间

在生活快节奏、信息网络全覆盖以及高科技引领的新时代下,历史文化环境不断变化调整,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生存的空间逐渐的缩小。以民族文化为创作背景的工艺美术更是失去了精神的支撑,没有纯真的民族文化作为民间工艺的创作来源和生存环境,一切创作都是毫无意义的。此外,针对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相关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导致民间工艺的传承链断裂甚至灭绝,缺乏后盾的濒临消失工艺毫无抵抗能力依然努力地挣扎着,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何处。民族民间工艺没有生存的环境,是其走向衰落的核心问题之一,也使得民间工艺美术的市场开发任重而道远。

2.2 民间工艺美术整合力度薄弱

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地域性,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并且零星散布没能集中起来。民间工艺是个大家庭,但由于分散无法对民族工艺进行有效的规划发展,以至于在外来文化的强势来袭时没能团结一心像一盘散沙没有防御的能力。并且整合力的薄弱还体现在资金投入的不集中、盲目发展、发展结构混乱等因素,使得民族民间工艺产业链结构难以发挥作用。整合力度薄弱,无法开展有效的发展计划,加之各民族对文化资源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很好配合相关部门的整合规划,造成了民族文化资源的浪费和搁置。与此同时在利益的诱惑下,各民族间相互抢夺民族文化资源搞民族工艺发展的破坏,导致了民族民间工艺原生态的彻底毁灭,永远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

2.3 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人的稀缺

民族民间工艺具有强烈的民族、地域特色,因此在不断的传统工艺发展过程中,技艺不外传的传统让民族特色强烈的工艺美术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另外,民族工艺市场的开发的瓶颈还表现在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人的断代、经营人的稀缺以及创意人的紧缺等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工艺传承人抛弃传统的民族工艺事业,选择外出打工来获取经济来源,放弃了民族事业的发展,没有将民族工艺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承担起来,使得民族民间工艺传承出现了断代的现象。再者民间工艺美术创意人的紧缺,高层次的民族工艺创意人具有工艺包装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托民族工艺资源,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不仅是民族工艺发展的必然道路也是人们了解民族工艺的最好途径。创意人的紧缺也因为民族民间工艺教育的投入不给力,没能让民族工艺走进课堂,培养民族工艺创新的下一代新生,因此,民族工艺的发展只能止步于老一辈的手里。因为老一辈的传统封闭思想,没能接受现代思想的融合,一直保持原有的创作思想,面对人们对审美需求的不断变化,原先的审美工艺创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使得民族民间工艺发展遇到了瓶颈。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民族工艺美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一成不变的传统工艺美术是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也不会被接受。最后,民族工艺经营人的短缺,民族民间工业的经营人士从经济收入出发的,在他们看来没有市场或者市场竞争力弱的产品不是他们的目标,没有市场激发不了生产的积极性,就没有发展可言,市场是每个“工艺产品”的最好见证。没有经营者的宣传,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产品就走不出去,因而形成不了产业链。虽然说民族民间工艺是高尚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体现,但是没有经济的刺激,也无处可寻。只有将民族工艺技术和市场相结合,才能将民族工艺转化为生产力,变成民族发展的内生动力。

3 民间工艺美术市场发展的措施

3.1 优化民间工艺产品结构和管理模式

随着人们各方面的要求提高,人们日益发展的审美角度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不能满足审美的需求,没有市场需求就没有创作的动力,留下的只有消亡的命运。因此要优化产品的结构,创作出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的产品,才能实现民族工艺的长久发展。我们要以改革的办法推动产品结构调整,提高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供给结构以应对市场需求的灵活性,提高民族工艺美术的创作效率,促进民族经济的健康可持的发展。与此同时,在正视民族民间工艺美术行业的传统的需求管理方面还要进一步优化管理体系,通过改善民间工艺美术供给侧环境、优化管理机制、优化决策机制以及用改革的精神激发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内在活力,适应市场的变化需求,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的优质配置和再生,以此增强民族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新动力,为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尽力。

3.2 准确定位民间工艺的市场

市场是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可持续发展的最好见证,没有市场需求就没有发展前途,产品是行业经营的核心。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时代的到来,产品以前所未有的更新速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民族民间的工艺行业是否能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取决于是否能创造出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是否跟上时代的脚步,因此民族民间工艺要创新出符合消费者心理本能需求的民间工艺,可不能再按照传统的市场观念进行民族工艺的制作,那样会被市场所淘汰,被人们遗忘,因此要准确定位市场,让我们的民间工艺美术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 龚垚奔.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市场发展探析[J].艺术文化交流, 2014(7).

[2] 陈希.对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市场的思考[J].新思路,2007(3).

民间工艺品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摘要:文章以铜仁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旅游商品设计课程为例,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本土化视角对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进行探索。

关键词:旅游商品设计 教学内容改革 本土化

引言

铜仁学院旅游商品设计课程的设置是立足于本土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坚持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按照本土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为实现贵州特色旅游商品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旅游商品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中,以学校所在地贵州铜仁特有的地域文化作为切入点,把旅游商品设计与本土地域文化研究联系起来进行设计实践,凸显本土地域文化特色,是旅游商品设计教学的新思路。如何通过教学内容与创新实践,使学生掌握旅游商品设计的方法与规律,同时增加人文素养内容的培养,是旅游商品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目标。

一、旅游商品设计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旅游商品设计课程的现状

2009你那10月,由文章作者主持申报的省级重点教改课题项目《关于艺术设计专业旅游商品设计方向教学改革的思考》立项,2010年7月修订09级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把旅游商品设计课程作为我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阶段课程。从2010年8月起,我院以发展的、具生命力的设计视角,对本土特色旅游商品进行系统梳理,开展近1年的田野考察工作,足迹遍及铜仁各县乡,行程近千里,全面考察了各地民间工艺文化,最后选择本土具有代表性的3种特色旅游商品松桃苗绣、德江傩面具雕刻、玉屏萧笛制作技艺等进行详细的调研。2012年8月项目主持人组织课题组编著出版了《旅游商品设计》特色教材,成为铜仁学院的特色教材,受同行专家好评,同时填补了贵州特色旅游商品设计教材的空白。多年来,旅游商品课程就是用该教材进行的教学。

1.课程设置及内容

铜仁学院旅游商品设计课程的设置具体是,2010年7月修订了2019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旅游商品设计阶段课程,教材使用是由龙庆华老师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旅游商品设计》教材。教学课程理论体系已基本构建,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完善课程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德江傩面具雕刻及苗族刺绣等传统手工技艺教学。课程总课时为84学时,每周12学时,其中14学时用于设计理论教学及企业参观学习,72学时用于传统技艺的实训学习。

2.教学与学习方式

教学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集中教学方式,课时为12课时。实践教学采取分班的教学方式,我院采取学生自愿及指导教师选择的双向选择的方式,分了傩面具雕刻技艺和苗族刺绣技艺两个教学班级,两个班的教学课时都是72个课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选择课程内容学习,实践课教学分校内实训工作室学习和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学习,具体是校内实训时间为5周60學时,校外实训时间为1周12学时,课程结束两个班举办旅游商品交流展。

3.师资配备

师资的配备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我院向校外及企业聘请了一名傩面具雕刻非遗传承人和一名苗族刺绣的民间工艺大师来我校上课,专门负责傩面具雕刻和苗族刺绣的实践课程教学。由于这些非遗传承人文化水平较低,教学内容理论水平欠缺,学院又每个班搭配一名专业老师,专业老师负责理论和设计创新教学,外聘教师负责传统手工技艺的制作教学。该课程我院做到了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符合我校应用转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4.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我院在校内建有木雕实训室1个、苗绣实训室1个、织锦实训室1个,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室2个,还有中央财政资助地方高校120万资金项目“梵净山旅游商品创意实验实训中心”在建。校外实训实践基地5个,分别是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干户苗寨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贵州省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贵州政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德江傩缘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铜仁市万山区经济开发区等,目前我院有黔东民族手工艺保护传承实训基地、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学校等省级教学平台,2016年12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省级综合试点改革项目立项,基本满足课程开设条件。

(二)旅游商品设计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1.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单一

多年来,我院由于学校领导不重视该专业建设,校内实训工作室建设严重滞后,实训室设备局限,目前该课程设置没有拓展,只停留在傩面具雕刻教学、苗绣教学、织锦教学内容。

2.课程教学内容的学时和时间分配不合理

目前该课程是站在铜仁市的视角,目标是将铜仁市旅游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视角较窄,导致课程教学内容的学时和时间分配不合理。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学B,~84学时,84学时的教学是无法完成不了这一目标,比如教学内容中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设计方面培养就没有时间完成。

3.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不同步

由于课程设置单一与教学学时较少,也没有与企业共同来制订教学内容,沿用单一的教学内容,学生只能学会部分传统技艺,谈不上创新设计。学生做出的作品只是传统技艺的复制品,没有创新设计的产品,与企业的创新研发的产品不同步,就不会被企业、消费者、市场接受。

4.课程教学内容没有完成由传统工艺到现代工艺的转化

课程的教学内容只停留在传统工艺传承的层面,基本上是作坊式的纯手工制作。现代机床的应用、批量生产的现代工艺还没有在课堂中实现,就很难解决传统工艺到现代工艺的转化。课堂教学没有解决好“工学结合”的关系,学生的培养就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二、旅游商品设计课程内容改革的策略

(一)旅游商品设计课程内容改革的目标

旅游商品设计课程内容改革应站在全省的高度进行课程设计,对当前本土旅游商品现状的调查、分析、研究,通过对民族特色文化元素的解读,融入现代的设计开发理念,构建立足本土文化视野下、具有区域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根据对地方企业的调研和本地区旅游资源融入科学的旅游商品开发思路,并且强调满足、引导市场需求,有限制的目标产品为课程设计作业,使教学要求、过程、结果都与现实需要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设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让该专业的学生今后能有效地促进本土旅游商品设计向高层面及产业化方向发展。

(二)旅游商品设计课程改革的内容

1.课程设计改革。教师团队首先应站在全省的视角对全省特色旅游产品资源进行田野调研,将“活态化”的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引入课堂,让学生感知本土民族民间技艺的魅力,使本土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资源优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在此前提下教学团队教师重新审视整个课程设计,让学生从传统的本土特色民间工艺入手,学习传统并用现代设计知识理念去解析民间工艺的艺术精髓,为后续的专业设计学习奠定基础。

2.课程内容改革。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与合作企业共同修订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旅游商品设计方向,修订旅游商品设计方向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根据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要求调整教学内容的学时和时间分配。把旅游商品设计方向课程内容模块化,具体调整如下:

旅游商品设计方向课程模块总课时为320课时,12学分,周学时为12课时,分为三大子模块的知识模块:一、民族手工艺设计与制作模块(96学时,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任选一个民族手工艺(如木雕、石雕、刺绣、染织等学习)。二、旅游商品创新设计模块(120学时,理论讲授、互动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集中学习)。三、职业素养模块(104学时,分别有贵州民族艺术鉴赏、民俗学、市场营销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改革。更新陈旧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学的各种媒体手段,提高设计表现能力的培养。如:课程模块一重视体验,外聘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民间工艺大师进课堂教学,让学生亲睹民间工艺的“活态特征”,通过工艺大师们的示范和自己的实践体验,感知民间技艺的魅力。课程模块二重视实践,安排有两周的田野考察与资料收集时间。为加强实践课程的实效性,正式授课前要求同學对将要进行社会实践的目的地进行背景资料查询工作,并提出自己对调研地的特色民间旅游工艺品现状分析见解。课程模块三重视理论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4.完善“项目课程”教学体系。以企业开发的产品为和大赛为题,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完成设计课题,形成完善“项目化课程”的教学体系。旅游商品设计项目课程实践模块分6个学分,204个学时全部放在企业完成,企业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及条件,指导老师与学生利用高校文化资源为企业实现产品的研发,实现校企共赢,推动与企业产、学、研深度合作。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旅游商品课程从以前的阶段课程调整为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需要庞大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重要。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可采用外校和企业聘任,本校老师选送名校进修培养、个别教师下企业锻炼,重点引进高学历及专业技能娴熟的高级技工,强化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互相兼职。按照“走出去,请进来,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有设计师行业背景,应用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爱岗敬业有创新意识的课程教学团队。

6.建设完善校内和校外实训实践基地。学校应加快应用转型的步伐,加大校内实训室经费投入,建设完善校内实训室,加强学院产、学、研合作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前期我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相关领域的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的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首创校企产学研模式,与德江县傩缘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贵州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公司、贵州丹寨蜡染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合作办学、设计咨询等多种类型的合作。后期还要继续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无缝对接,以较强的科研团队促进教学的专业建设,建立通过产学研促进专业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与多家企业行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展开了校企之间的良好互动,努力建设完善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为课程教学提供必备条件。

结语

总之,文章从本土化视角出发,以铜仁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旅游商品设计课程为例,对其教学内容改革进行探索,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创新研究,一方面对旅游商品设计课程内容模块化改革研究;第二方面课程内容“项目化”改革研究;第三方面产、学、研战略联盟研究。希望这些创新研究能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旅游商品课程教学改革带来启示,为现在各地方应用转型改革的院校提供策略分析。

上一篇:混凝土公司考察报告下一篇:服装陈列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