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范文

2023-10-06

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范文第1篇

一、自学与研究结合教学法

大学中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不是单纯传授既定的结论, 更多的是引起思考。并在师生交流中或补充、完善。这种教法的实质是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一种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延伸式提高, 也是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在层次上的最大分别。

二、反思教学法

反思教学法包括老师和学生的课堂、课后思考, 主要倾向于老师的反思。教师的备课情况、讲授水平、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的课堂纪律、思考水准、课程安排等各种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教学实效。反思教学法需要根据讲授内容, 采取灵活的策略激发学生反思意识, 最终形成双向互动的状态。

三、情感交互教学法

情感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重在情感体验。这个阶段是大学生理性、道德、审美等高级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学生、形成交互模式, 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当以情感促认知, 以情感促行动, 体察每个学生独立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而学生成为交互的探索者, 彼此理解、消除偏差、达成共识, 实现由单向灌输到双向沟通的实质转化, 使知、情、意、行诸品德要素协调发展。

四、模拟实践教学法

在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内容, 将教学由课堂转换到模拟实践场所进行。使学生“从理论观点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收集信息进行理论探讨的钻研者, 促使其加深对理论与实践辨证关系的理解”, 特别是在法理学基础知识部分, 适合模拟实践教学。如:讲故事、演小品剧、模拟法庭多种方式, 强化法治观念, 引导学生用法律思维进行思考分析。

五、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最为普遍, 优势在于生动形象的描述, 由可感知上升为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变‘注入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将抽象、理性的教材体系转化为形象、感性的教学体系的有效介质。往往用于辅助解析理论难点、激发探究欲望、讨论分析、情境体验、寓教于乐。选择案例必须围绕教材所阐述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

六、开展跟踪式教学

跟踪式教学可采用个别谈话, 小集体探讨等方式。使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了正面教育。既轻松又具有随和性, 更易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 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相关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听取教学意见、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实际问题, 这种以身作则的方式, 是最好的践行道德课的模板。

七、视频式教学法

视频教学, 就是在课堂上以播放视频案例的形式来进行辅助教学的一种多媒体教学方法。它以其直观、真实的特点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突破了以往传统文字案例教学的局限,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收集和精选视频案例、课中课堂组织和教学设计、课后调查, 改进教学策略。同时也应注意到, 相关视频要具有时代性、政治性的特点, 需要实时更新。在时间上, 一个视频案例时间一般控制在二十分钟以内。在技术上, 还要求教师提高软件操作的能力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

八、反馈调查教学法

反馈法是教学过程中充分收受、处理反馈信息, 并做出相应调整的方法。它能保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对学生表情、体态、语言和行为观察, 作出针对性的反应, 提高讲课效率。可以选择章节专题调查、整体性调查、课前与课后比较调查, 专业对比调查。同时, 要给学生留下反馈时间、迅速、准确把握反馈含义并作出回答。

九、专题式教学法

专题式教学应当结合教师自身能力情况, 系统地考虑教材、师生、理论、学时安排等各种因素, 注重重点分类教学。坚持思想性、针对性是专题式教学的基本原则。对于具有历史连贯性、时间性强的章节适宜此类教学法。通过旁征博引, 发散式思维, 提高授课趣味性, 激发学生兴趣是专题式教学成功的关键。

以上九种教法共性在于,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增强了师生感情、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互通, 有效的避免了单独施用某一种方法时存在的不足。

摘要:各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法既相对独立、又内在关联。在实际教学中, 应根据课时、教材、对象、课程安排、以及教师自身特点灵活运用, 有选择地加以运用, 使学生产生共鸣。

关键词:基础课,教学法

参考文献

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范文第2篇

1 更新教学观念

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在于教学观念的更新。在教学实践中, 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 从根本上说, 都是教学观念的体现。因此, 教学观念不转变,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性便无从谈起。从目前的情况上看, 高校的“基础”课教学还未真正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一方面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繁杂, 未能很好地贴近当今时代的特点, 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并且比较侧重于强调其政治功能, 对青年学生的人格发展关注不够。同时,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习惯于“照本宣科”, 没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来不断地调整、开发和创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局限于利用课堂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 把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现实指导的应用课完全当作单纯的知识教育课来进行教授。这种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使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缺乏认同感, 这样, 他们就很难将一定社会的道德法律观念、规范自觉地转化为自我的品德和行为。同时课程的考核, 也仅仅局限于考核学生在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 学生只要靠死记硬背就完全可以应付了, 造成了学生“平时不学、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完就忘”的学习状态。因此, 要提高“基础”课教学有效性,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首要任务。

2 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 可以改变过去按章、节、目顺序照本宣科、逐一讲授的模式, 采用专题化的教学模式。在讲授过程中, 教师不应该只注重理论的讲解, 而应该使理论与社会、学校, 尤其是大学生自身的实际联系起来, 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理论学习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来设计教学内容, 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作为自己设计教学内容的出发点, 而不应以自己是否擅长或以抽象理论的灌输作为出发点。只有把自己设计教学内容的出发点搞端正, 确立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 才能收到实际效果, 而且对于理论讲述部分学生也乐于接受。

3 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 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和角度出发,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应该改变过去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 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 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演讲、辩论、案例教学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激发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也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些视频或图片资料,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具有的直观性、丰富性和生动形象性等特点, 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此外, 应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讨论课、辩论赛、表演课等实践活动需要宽松自由、个性化的学习情境, 这要求教师给学生创造大量发现学习、研究学习、自主学习的机会, 重视、尊重每一个学生, 鼓励他们发挥想象, 也可选一些题目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 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教材理论的理解, 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法律意识。

4 完善课程考核模式

考核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检验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式。“基础”课设置的目的是培育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这就要求考评考核应不同于一般专业课, 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 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提升精神境界, 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知行统一。在考核的形式上应做到多种方式的结合。设置考试目标, 应突出对思维方式的考核, 加大实践考核内容, 实现考试实效性与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统一。改革考试方法, 可实行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各50分。平时成绩考核:社会调查报告或小论文20分;平时课堂表现 (讨论、小演讲等) 10分;学生思想道德实际表现 (可征求班主任和辅导员意见) 10分;考勤10分。期末成绩考核:题型为辨析 (10分) 、材料分析 (20分) 、论述 (20分) 。这样考试比较灵活, 注重学习过程及学习行为与状态的考核, 更注重实效性, 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总之, 好的考核模式不仅有利于保证考核评价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还有利于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激励和鞭策学生不断地进步。

5 高校应更加重视“基础”课的教学

目前, 各高校虽然都已经意识到了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性, 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过分注重专业课教学、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 (包括“基础”课) 的现象。例如,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课时, 往往采用大合堂的形式, 一、二百人在一个教室内同时上课, 这必然会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而且这种现象会使学生形成一种思想政治课不重要的错觉。所以, 学校加强对思想政治课 (包括“基础”课) 教学的重视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另外, 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内形成一种崇尚道德修养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内心形成对道德修养的认同感, 这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总之, 提高高校“基础”课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工程, 要把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应该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德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需求状况不断深化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提高其教学有效性, 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把“基础”课的教育教学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并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 从而吹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号角, 使我们的大学生奋勇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法律意识的一门政治理论课。但在教学实践中,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门课程存在实效性不强的现象。如何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考核模式和学校的重视等,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钟万林.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7 (4) :23.

[2] 高中和.新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 (4) :27.

[3] 雷雅珍.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6.

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范文第3篇

一、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专题式教学对充分发挥教师导学作用提出了挑战

高校公共课教师所任课程的限制, 除非再任选修课, 否则主讲课程不容易发生变化, 这门主课任课教师一讲就几乎要讲整个职业生涯, 授课专业不变, 教法也容易受限, 很容易让教师产生教学方法的定势和教学惰性, 也易产生教学倦怠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虽然相较于其他专业课教学内容的调整会多些, 经常因教材的变化教学内容也跟着调整, 但是在基础教学理论不变的情况下, 授课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框架下调整, 并没有发生太多的教学方式的改变。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式方法不变, 学生听着不感兴趣, 甚至于很容易听课疲倦, 产生与其听老师“读书”, 还不如自己看书, 这样的课听不听都无所谓的想法, 以致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 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考试时临阵磨枪的背书, 致于能不能按照教材去思考、去规范自己的言行就是两回事了。由此, 师者对知识的讲授和学者对知识的输入也就很容易产生“两层皮”问题了。采用专题式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 有效的改善了任课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惰性。是对任课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 也是对任课教师发挥导学作用的挑战。墨守成规于过去的教学方法之中的导学显然是不可行了。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积极探究专题式教学法的运用经验, 向专题式教学方法运用的好的学校和教师学习, 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精心导学和教学, 积极摸索和积累这方面的教学经验, 能够和善于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问题式教学的到学能力, 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生动起来、更富有对大学生敦品修德的作用。

二、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专题式教学教师导学的作法

(一) 专题连问题, 从“供给侧”的角度布道

专题式教学方法是依据教材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利用。教材是任课教师授课的必然依据, 也是必须的依据, 在问题式教学方法下, 教师在依据教材和遵守教学计划的前提下, 教学方式不再是对教材的按图索骥, 而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提炼, 按照若干专题进行整合, 以专题的形式授课和达成教学目的。这里就涉及到教师如何整合专题的进行导学的问题。采用专题连问, 从“供给侧”的角度布道的作法可取。专题连问题的导学切中了专题式教学的应有之义。譬如华中科技大学的经验, “思政课教师们探索出‘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模式’, 即梳理教材体系, 归纳教学专题, 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深入调查研究, 提炼学生的理论和现实困惑;实现学生关注点和教学专题的耦合, 由理论和现实问题导入思政课专题, 做到从‘供给侧’角度传道”[1]专题无疑是所要讲授的理论专题, 问题则来自于学生, 任课教师必须就专题教学内容在授课前对学生进行问题调查, 把了解到的学生中的问题进行条理化梳理, 将问题代入所要说明的理论和观点, 这样的教学形式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 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预期的导学效果。

(二) 专题连讨论, 从“需求侧”的角度答疑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坚持以学生为本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理念。针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来说, 坚持以学生为本, 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 就是要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 要让学生不仅在做课堂教学中的“听众”, 也要做课堂教学中的“说客”将学生的听课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的讨论包括辩论纳入其中。这样, 教师就需要将专题教学设入近能够引发学生广泛讨论和辩论的焦点问题, 要安排给予学生针对所学理论结合社会现实或自身问题与自身感受进行讨论和辩论的时间, 在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引导员、辩论员和裁判员。譬如对厦门大学思政课任课教师以专题课形式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学, “教室里, 学生们争辩不断, 任课教师苗瑞丹却不急于给出结论。讨论、辩论甚至是争论, 渐渐成了厦大思政课的一种学术常态。教材中的理论在老师的“演绎”下, 转化成一个个现实问题, 以辩论、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很多学生都觉得这样的思政课上得很过瘾。”[2]学生是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的需求者, 教师对于知识的传授必须内化给学生, 要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真的能够理解和内化, 能够信服和知道应该怎样去做, 讨论和辩论的形式是最能够加深印象和加深理解程度的形式, 学生会在理论观点的碰撞中获取更能够入脑入心的学习效果。

(三) 专题连实践, 再从“需求侧”的角度解惑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联系实践的作法很多, 在专题式教学中, 教师课以导学的形式将来自于实践的实例结合进来, 亦可组织和带领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 耳濡目染、身体力行的实践是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桥梁, 知行合一的意义和效果就会从中显现出来。无疑, 任课教师专题连实践导学的组织者, 选择怎样的实际例证, 带领学生深入到怎样的实践环境之中, 通过实践要让学生感受体会收益到什么, 都需要任课教师精心得当的策划。仍以厦大的经验为政, 在专题教学“设立实践教学调研基地10多个, 实践教学站点达160多个, 累计有2.7万多名学生组成了2400多个小组参与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他们的调研足迹横跨全国31个省份160多个县 (市、区) , 形成了2377份调查报告, 其中数十份以咨政报告的形式被省部级批示、采纳。同时, 学院还结合自身科研发展主线特别是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研究重点培育了十多个长期研究的课题。”[3]大学生们缺乏社会阅历,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和法律规范的学习特别需要联系实际安, 尽管任课教师可以将实际案例结合到课堂教学中, 但毕竟是听到的, 而能够深入到社会实践之中, 则是将听到的、看到的、做到的锻炼机会都赋予给了他们, 无疑, 这样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知行合一说来是更能够发生教育效果的。

摘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的基础上, 既要使得大学生们能够系统的、规范的、准确的掌握理性知识, 更要能够使之以理论指导实践, 落实到理论内化、认同信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践行中。因此,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尤其需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法, 专题式教学方法就是这门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中很有实效的一种, 本文基于这种方法所进行的思考是基于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与促进学生的内化认同效果基础上的。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专题式教学,教师导学作用,学生内化认同

参考文献

[1] 华中科技大.思政课“有趣有料”或学生点赞[Z].中国教育报, 2017-01-14

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范文第4篇

学生们经历了高考,迈进高职院校的大门,他们的学习兴趣往往易在专业课程上产生,因为这些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全新的,有的甚至听都没听过,自然易引发兴趣以及探究欲望。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虽然课程名称看起来是新的 ,但思想政治类课从初中学到高中, 大学生们自然把它划为“老面孔”,难以产生更多的兴趣。那么作为教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去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对本门课产生兴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呢?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入门,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里讲的入门是指两层含义,一是指第一次课,二是指每次课的导入。

对于多数学生把以前思政课形成的枯燥、说教的刻板印象迁延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现状,教师的第一次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产生兴趣的教师。有多年上课经验的老师都知道,不管什么课程,上第一次课学生的注意力总是很集中的, 即使老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不太多样化,他们的注意力仍能保持较长时间,因为毕竟有一定的新鲜感。那么作为教师就应抓住这一大好时机,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觉得这门课还有点意思,明白学习本课的意义,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动机。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使没有兴趣的学生产生兴趣,已有兴趣的学生提升到乐趣,教师在每次上课时还应重视课程的导入,在上课之初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尽快激起学生对本门课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想学、要学的念头。具体导入方法有:激趣、设疑、体悟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还备社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多样化,留住学生的兴趣

“灌输式 ”是高校 思想政治 课的传统 教学模式 , 而“满堂灌”、“一言堂”是这一模式的典型特征。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日益强调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背景下,要想使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保持长久的兴趣,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合时宜。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否则就会削弱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原有的兴趣也会丧失殆尽。笔者认为除了传统讲授法以外,教师还应多尝试以下方法。

2.1 课 堂讨论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许多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一些问题也是大学生日常关注的焦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们往往会自发地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以组织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关内容教学。

2.2 教 学体验法

教学体验法是课堂讨论法的深化,更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体教学模式的一种实践探索。今日的大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学生容易把握且容易引起兴趣的教学内容,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一个主题内容,让他们自己组织教学过程,然后分别在全班展示,最后评选出优秀小组。

2.3 情 景模拟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一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传统讲授法往往让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枯燥乏味, 从而对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情景模拟则易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创造与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场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知识、感悟理论。比如案例教学、模拟法庭、角色扮演等。

另外,为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提升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教师还应多设计一些课堂活动让锻炼学生。如辩论、演讲、表演等。体现“做中学”“学中做”。

教学手段可采用录音、视频、投影、挂图等多种辅助手段,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这样,学生的兴趣自然会与日俱增、旷日持久。

3在实践教学中,延伸拓展学生的兴趣

2005年 ,中宣部、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明确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课是理论课的延伸 , 是理论学习的具体化和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所以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利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思想政治课有用、有价值,从而真正爱学、要学这门学科。

实践课的形式与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安排,常见的有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名人故居、走访先进人物、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法律咨询以及庭审旁听等。

这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都能强化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以及对自身行为方式选择和把握的能力,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更加稳定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摘要:思政类的课程总是易被学生冠上枯燥、说教的标签,导致他们学习兴趣低下,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本文从三方面介绍了提升大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兴趣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乐学、爱学。

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范文第5篇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难题, 尤其在高职院校。笔者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线教师, 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探索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能增强本课程实效性的教学模式。近些年来的教学实践中, 致力于“基础”课课堂教学法的应用与研究, 同时特别关注同行们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动态, 并因此深受启发。如讨论式教学、自我教育式教学、“启发互动”教学法、情景模拟式教学、案例分析式教学、情感教学法、体验式教学、项目教学法等。[1]

以上提到的多种教学方法, 笔者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上都采用过, 其中的情感体验法和项目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得较多且较为自如, 效果不错。下面就以这两种教学法为例对“基础课”课堂教学法的改进与实施进行探讨。

1情感体验法在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的运用

道德修养是一个掌握道德知识、产生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的过程。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道德知识早已耳熟能详, 道德情感却相对欠缺, 然而道德意志的形成离不开真情实感的产生, 所以道德情感的生成与积累是道德修养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情感体验式教学正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很多具体教学内容上都可以应用。

(1) 情感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情感体验式教学, 就是在考虑教学中的认知因素的同时, 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创设条件使学生经历某件事, 并在其中体验情感, 积累各种积极的情绪体验, 从这一体验过程中形成、升华道德态度, 培养道德情感。

(2) 情感体验式教学的特征。

(1) 亲历性:当人经历了某件事, 并在经历中体验到某种价值, 产生认同、喜欢或拒绝、厌恶等情感时, 这样的体验才最深切、最真实, 才能有效促进人的行为转变。 (2) 情感性:通过创设生动、形象、负载正性情感的教学情境, 以情感人。“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 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遇, 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积累和先在的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而体验的最后归结点也是情感, 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的把握了生命活动的情感的生成。”[2] (3) 个体性:每个生命体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学生的生命和生命体验的独特性得到足够的尊重和珍爱。 (4) 自主性:生命是自由且自主的, 外界因素可以影响、却无法取代它。在体验式教学中,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只是协助者, 然后通过师生间尤其是学生间的分享与交流, 达到学生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引导、自我成长的目的。[3] (5) 整体性:生命体是完整的、丰富的, 同时散发着感性与理性的光辉, 是直觉、情感、理智、意志、信念多种要素的和谐统一。体验过程调动了学生的灵感、直觉、思维、情感、理智等多种心理要素, 是知、情、意的结合与统一, 因此, 体验的过程具有整体性。[4]

(3) 情感体验式教学的实施。

(1) 教师设置教学情境。教师选取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时事热点设置情境, 利用视频、音乐、图片等手段, 渲染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置身其中, 带来内心的体验, 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促使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去同化、顺应、重组、改造当前的新知识, 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观念。

(2) 学生创设情境。教师提前布置, 由学生自主创设情境,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 如阅读、朗诵、角色扮演、游戏、互动活动、报告会、辩论会等。例如角色扮演,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学生自选或自编具有丰富情感性的情境, 要求情节逼真、合乎情理、构思巧妙、引人入胜。由学生扮演模拟环境中的角色, 从事预先设定的活动, 学生按角色的要求身处各种矛盾冲突和疑难问题之中, 提出各自的观点或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4) 情感体验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情感体验式教学法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教育者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道德修养、责任心、教育态度、人格魅力等。教师在运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法时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创设真诚、民主、平等、尊重的氛围, 理解生命的独特性, 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对学生个性予以接纳和肯定, 对学生的不同思想、不同见解能够宽容与理解。

(2) 善于适时抓住学生的共鸣点。体验有时是转瞬即逝的, 教师要善于适时引导学生清晰、准确地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 并进一步强化, 进而形成共鸣, 使学生的个体体验成为群体共识,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善于适时抓住良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 无法都预测到。学生的体验无法预先设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偶然的、随机的因素, 而有时恰恰是这些偶然的教学因素可能成为促进教学深入发展的良好契机, 抓住良机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5]

(4) 富有情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 其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这个情感源点对整个教学中的情感活动具有更大的能动作用。课堂教学的过程, 是师生交流的过程、心与心碰撞的过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 是最可信赖的“榜样”。[6]

2项目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项目教学法”源于德国的职业教育, ”它使职业教育进入一种新的概念。项目教学法注重学习过程, 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1) 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将教学内容项目化,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项目计划的制订, 项目的实施和评估, 完善教学任务的“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教学目的明确,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更强调实际操作能力,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的过程由浅入深, 内容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 积极推行要让学生懂得做什么、怎么做,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2) “基础”课教学中项目教学法运用的特点。

(1) 以案例为导入并贯穿整个项目。案例教学是用事件提供的虚拟环境进行情景教学, 通过案例将所描述的事件情景带入课堂, 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事件的阅读和分析, 在群体讨论中甚至作为某个角色进入特定的情景, 建立真实感觉, 追寻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在案例教学中, 通过教师适当引导和学生亲自操练, 学生不但提高了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人际沟通能力、群体协调能力和综合决策能力, 使他们在将来工作实践中能够应对环境变化, 更新知识, 开阔视野, 改善并升级原有的知识结构, 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基础”课主要是关于人生、理想、道德、法制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 学生觉得比较抽象, 感觉“很闷”、“枯燥”、“无聊”等, 这也是这门课的教学所面临的一大挑战。而运用项目教学法时以案例导入, 并使案例贯穿整个项目教学, 则可以化枯燥烦闷的书本理论为鲜活生动的社会实际。加上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 生动的视频图片和良好的视听效果, 使学生容易接受, 容易理解并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由于“基础”课内容执行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功能, 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息息相关, 在选取案例时, 其内容当然应突出思想性和政治性, 但同时也要贴近学生, 突出主体性, 课堂中选取的材料要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这样, 才能活跃学生思维, 营造出热烈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和领悟人生的哲理, 从而收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效果。

(2) 以现有知识为起点, 渐进式、拓展式提高能力。目前, 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素质不一, 差别较大。项目教学法以现有知识为起点, 就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拉在同一起跑线上, 每人都能得到能力的锻炼, 都能有所收获。“渐进式”, 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高职学生能够以此指导实践活动的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强调“拓展式”, 通过使用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案例或对实际案例进行改编, 使其具有一定难度, 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案例提出的问题过程中, 不仅学习到了与专业相关的道德与法律知识, 还能够逐步积累“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 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3)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学生以宿舍为基本单位, 分成若干个小组。项目教学的安排, 按照项目确定、项目分析、制订计划、项目实施、归纳整合以及项目评价的过程进行。

(1) 项目确定。教师设计的项目尽可能涵盖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 并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 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下应用旧知识, 探索新知识。

(2) 项目分析、制订计划。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查阅资料, 对项目进行分析研究, 探究完成项目的途径和方法, 提出多种解决方案, 综合分析各方案的可行性后确定最终的项目实施方案, 并制定出详细的实施计划。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

(3) 项目实施。在项目实施方案确定后, 按计划进行实施。每位学生都要在项目中担任一定的任务, 小组成员相互协作, 每位学生都为课题的完成各尽其能。对于优秀的学生,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

(4) 归纳整合。归纳整合是教学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项目教学中每个项目的解决方案都包括很多方面的知识, 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的这些知识是凌乱的, 因此要进行归纳整合。一是对项目的分析过程进行总结, 指出各种观点及其分歧并予以评价;二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作补充或提高性阐述;三是将个别具体的结论通过总结纳入到专业知识体系的框架中, 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过程, 从而也为下一个项目的展开打下基础。

(5) 项目评价。项目完成后, 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完成的效果和质量。

(4) 项目教学法实施对教师的要求。

(1) 教师要有丰富内涵。由于课程的相互融合, 这就要求教师有更宽的知识面、更广的社会阅历, 更强的对各种问题的综合分析和理解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与研究。“基础”课教师给学生的印象应是天文地理、文史、自然都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教师要增强人格力量, 锤炼优良品格。“基础”课教师应以积极的姿态, 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以自己积极健康的人格作用于学生的人格, 从而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行为产生影响力, 使学生产生敬佩、信赖、亲切感。另外, 教师还必须且有良好的协调人际关系和指导团队工作的能力及技巧, 才能够自如运用项目教学法。

(2) 教师要培养工作兴趣。一个人一旦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发生了兴趣, 甚至入迷, 他就能废寝忘食地去钻研, 直到成功。当自己能在从事创造的领域内自由驰骋时, 便会形成对事业稳定而持久的热爱。“基础”课教师的兴趣对学生有极大的感染力, 特别是当“基础”课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更广泛时, 更会受到学生的尊重和赞扬, 也只有当“基础”课教师的兴趣、爱好、专长与学生产生同步共鸣时, 教学工作效益才能成为现实。

总之, 在项目教学中, 学习过程将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 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 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 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项目教学法把学生作为教学中心, 学生通过自身独立的活动, 更能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其创造性可以得到较充分的发挥。学生通过记忆方式把握的理论知识, 又通过手和脑的实践, 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从而不但实现了认知目标, 还实现了情感目标和行为操作目标。运用项目教学法,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借助于多媒体, 营造学习的氛围, 学生必须独立地完成一项又一项被设计成由浅到深, 引人入胜的工作任务, 使学生提高了对学习的兴趣。项目教学法的激励的手段完全是内在的, 是人们在完成一项工作之后发自内心的喜悦, 当人们从不会做一件事到经过努力之后会做一件事, 成功的喜悦往往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7]

在社会的转型期,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高职院校的地位不断受到冲击, 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喜欢、不重视“基础课”成为普遍现象。因此, 作为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师要从高职教育理念出发, 认真分析伴着电脑和互联网长大的90后高职学生特点, 改革和创新“基础”课的教学方法, 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开放的学习环境, 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

摘要: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现代人才必备的两大基本素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要从高职教育理念出发,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能力为目标, 在培养高职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时, 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 设计有针对性、应用性和职业性的教学内容, 改革和创新“基础”课的教学方法, 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法,应用研究,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春莲.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10) .

[2] 寇冬泉.我国情感教学实践研究的流变及其基本特点[J].河西学院学报, 2008 (1) .

[3] 童庆炳[主编].现代心理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51.

[4] 周娟.体验式教学.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改革的选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9, 7.

[5] 王华女.论生命的体验与教学过程[J].台州学院学报, 2005 (10) .

[6] 沈善荣.引入情感教学法增强高校思想道德课的实效性[J].社会工作, 2007 (6) .

上一篇:小学生道德教育下一篇:道德模范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