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缺失范文

2023-10-06

道德缺失范文第1篇

(1) 认知与实践行为的脱节。大学生绝大多数在思想上都认同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 对加强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关系也是清楚的, 对自己肩负的道德责任说出来也是头头是道的, 但在把他们肩负的道德责任与实际生活中发生矛盾冲突, 要他们进行选择时, 情况就不象他所说的那样乐观, 往往会出现偏差。

(2) 刻苦奉献精神有待提高。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自己能学的专业还是比较满意的, 学习态度比较端正, 学习目的也比较明确。大多数学生能认真学习, 刻苦钻研,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也有些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加之有些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就业压力加大, 往往使这部分学生对前途感到渺茫, 学习缺乏动力, 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就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精神不振, 成绩滑坡, 有的贪图享乐, 不思进取, 要求付出比别人少, 得到比别人多。

(3) 集体荣誉感有待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这个原则要求全体社会成员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 坚持国家利益为先。当代大学生中, 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关心集体, 坚持集体利益至上原则。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国家利益, 集体利益不顾, 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往往会首先考虑到个人利益。他们往往脱离集体, 我行我素, 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对集体的事情, 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缺乏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4) 功利主义色彩浓重。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 中国出现了价值功利化, 多元化的倾向。大学生一方面较易接受新思想, 新观念, 积极变革, 勇于探索。另一方面, 由于年龄, 阅历等限制, 鉴别和抵御外来影响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潮缺乏正确的认识。过去我们提倡和认同的无私奉献, 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受到怀疑, 金钱至上。个人享受、唯利是图等功利化观念却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信奉。在这种状态下, 大学生道德理想是失去了方向, 一些大学生刻苦学习是为了拿奖学金, 表现积极是为捞一张党票, 存在着明显的功力主义色彩。造成大学生公民道德产生的种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社会环境因素, 也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同时也与公民道德教育中的缺少有关, 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个方面。

(1) 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与转轨, 人们处于各种利益的重新分配之中, 相当多的人有失落和不满足感, 社会和经济矛盾冲淡了一部分人对国家和名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使诚信和善良缺乏, 道德退化。历史的嬗变, 经济的转型、新旧价值观的冲突, 使大学生出现道德上的迷惘。在社会某些领域出现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校园内的大学生。使他们对道德准则的信任感开始减弱, 对于公正的社会规范开始产生动摇, 这也对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前进, 我们所处的环境也发生巨大的变化, 思想观念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 这些都使公民道德教育的艰巨性, 复杂性和重要性更为凸显。

(2) 公民道德教育存在的缺陷。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的高考制度是学生上大学的唯一通道, 成绩、分数对学生来说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东西, 老师也往往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忽视其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实践, 从而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标准不高。许多大学生跨进大学校门以后, 认为人生的理想已经实现, 就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以至于不知所措, 得过且过。因此急需在大学阶段对他们补上基本道德和行为修养的一课。同时, 由于我们对道德本身认识上的偏差, 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也非常缺乏, 并没有形成一套有效推广的道德教育体系, 在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是摸着石头过河, 以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空洞乏力, 形式单调, 缺乏新意, 也导致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践得不到学生的认同, 难以深入学生的头脑化为自身的要求。高校在对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过程中, 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都比较落后, 与不断变化的大学生思想的实际不相适应, 道德教育工作的评价效果手段单一, 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 道德教育政治性乏化严重, 这都是影响了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实效性和延续性。

(3) 受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是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的。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的建立, 他们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 市场意识和自主意识。在具有这些优点的同时, 在他们的身上还存在着责任意识浅薄的现象:一是社会历史责任意识不强。部分大学生对能要承担的历史重任不明确, 不清楚自己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栋梁、名族复兴的希望, 不能正确认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发达国家经济上的差异, 片面追求物质文化层面的享受。二是社会角色责任意识不明, 漠视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承担的基本责任。三是社会行为意识不强。部分大学生做事随意性很大, 遇事好冲动, 对行为的后果缺乏考虑, 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意识负有明确的责任。发现自己做出了不当的行为后, 不是正确面对和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而是尽量地隐瞒, 躲闪和推卸责任。

(4) 施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也影响着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效果, 在高校中敢担着重要育人责任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自身的素质、品质、职业道德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水平, 甚至影响着公民道德教育的效果。

十六大报告指出, 公民道德建设应“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使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深入人心, 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成为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公民道德的培育, 让他们明辨是非, 懂得什么是对, 什么是错误;什么是可以做, 什么是不可以做, 什么是应该提倡的, 什么是必须反对的, 从而使大学生认清道德选择的方向, 掌握道德评价的标准。只有这样, 大学生才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品质, 确立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与信念, 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从而使大学生们成为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的建设着和接班人。

以科学发展的理念, 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针对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中, 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 同时还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以持续发展为第一要素, 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把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既要继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优良品质, 又要大力弘扬时代先模精神, 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应体现在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建设的各个环节。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但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利益观, 坚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的先进思想道德建设。立足现实, 面向未来, 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与社会建设相统一。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 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提高大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涵盖了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 集体主义思想, 抓住了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 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化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 要深入开展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活动, 把“八荣八耻”引入教材, 引入课堂, 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 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化为大学生的基本素养。

把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与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动力源于客观的社会实践, 人们只有不断地认知、体检、认同、选择以及践行社会道德的要求, 才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促进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类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整体和谐。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绝不能回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凸显出来的利益关系, 要积极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影响, 联系社会实际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活动。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改进高校中对学生思想教育的传统方式方法, 遵循思想教育的原则, 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身作则”。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着力解决大学生关注的突出问题与矛盾, 为大学生排忧解难, 办好事实事, 使构建和谐校园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使校园文化成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大学校园文化应代表着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爱国守法, 尚荣晓耻。通过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知识素养, 工作能力,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从而成为完善的人, 社会和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 他们公民道德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建设与发展。本文对现行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与分析, 提出培养高素质大学生公民道德的方法与原则, 力争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 郑永廷, 吴潜涛,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11.

[2] 陈立民[主编].高校辅导员管理与实务[M].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1.

[3] 龚海泉.当代公民道德教育[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道德缺失范文第2篇

摘要:国家教育考试作为我国传统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在当前阶段教育体系中仍然延续使用,是社会及多方面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所在。但是在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诚信缺失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考试作弊等多方面不良问题上。本文将通过国家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国家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的不良影响以及具体对策分析三个角度进行全面探究。

关键词:国家教育考试;诚信缺失;对策

前言:

诚信是人的立足根本所在,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诚信作为道德范畴内的重要标准,是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准则。但是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背景及不良社会风气等多方面影响作用,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会出现部分诚信缺失问题,一部分考生会由于利益诱惑、自制力差等多方面问题,造成考试诚信缺失情况出现。这是十分严重的不良社会现象和教育弊端所在。根据此背景进行分析,全面探究我国教育考试中考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与多方面不足影响从而构建针对性的改善策略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条件所在。

1国家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的主要成因

1.1考生存在侥幸心理及缺乏诚信意识

结合当前阶段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考生诚信缺失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其根本成因在于多个方面,其中主要问题在于部分考生存在侥幸心理并缺乏较强的诚信意识。部分考生在基础学习过程中不能根据自身的努力提升成绩和学习效果,便会通过作弊等与实际考试规则不符的手段参与其中,这便是考生存在侥幸心理的主要体现。与此同时,考生在诚信缺失问题上的主要成因在于传统教育体系过于重视基础教学工作,只看重于考生的基础成绩,却缺乏较强的诚信意识教育方案,进而导致部分考生未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导致出现价值观偏离诚信缺失的问题。除此之外,部分考生在具体学习及考試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从众心理,在接触到同学所应用的作弊方式之后便会跟随同学进行作弊,从而导致诚信缺失问题出现。因此,当前阶段国家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是考生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同时缺乏较强的诚信意识。

1.2社会背景环境造成诚信缺失

虽然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个人诚信及信用建设越加重视,但是仍然会存在一定的不良现象,充分体现了诚信缺失的不良问题,这是对于国家教育考试中考生造成不良影响的关键因素所在。结合当前社会背景角度进行分析,贪污受贿等不良社会腐败现象比较明显,此类问题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树立有着较强的负面影响作用。在此背景条件下,正值价值观树立关键时期的学生很容易会被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从而造成诚信缺失问题出现。除此之外,现代信息技术及科学化的通讯方式逐渐发展过程中,也为学生的作弊等诚信缺失现象带来了促进作用。部分考生会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势进行考试作弊,这同样是社会背景所造成的诚信缺失主要成因。因此,综合国家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问题进行分析,社会背景环境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所在。

1.3相关考试机制有待完善

随着国家及社会对于教育考试不断重视背景环境下,相关考试机制及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健全。但是在具体实施和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是导致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出现违规及突发问题的关键因素。国家教育考试的相关管理机制要随着社会及教育工作不断发展和进步情况进行更新和改变,这样可以充分保证教育考试体系的完善性,同时避免大部分诚信缺失问题出现。根据目前阶段我国相关考试机制基础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考试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缺乏完善且具有针对性的违规、作弊处理制度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部分考生认为作弊等不良现象的成本较低,进而导致出现诚信缺失现象。其次,部分地区或者教育考试中虽然具备一定的考试机制,但是落实效果并不理想,这便相当于缺乏合理机制的支撑。另外,国家教育考试中出现诚信缺失问题,不仅表现在考生方面,同时可能会出现在考务工作人员方面,由于操作规范不合理或者缺乏较强责任意识造成的国家教育考试诚信缺失问题比较严重。因此,综合国家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问题进行全面化分析,相关考试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或者落实效果不佳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所在。

2国家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的不良影响

2.1对考生价值观念建立存在负面影响

诚信缺失问题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仅仅是表现形式,其背后存在较大的问题,不仅会对考生本身带来不良影响作用,更对社会发展等方面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对考生的基本价值观念建立造成了负面影响作用,不仅会影响诚信缺失考生本身价值观念树立扭曲问题出现,同时会对其他学生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国家教育考试主要针对基于国家发展及建设人才的选拔,基础知识及技能考核工作固然重要,诚信更是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所在。与此同时,在参与考试过程中出现作弊等不良现象的学生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其不良行为被发现会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问题,如果未被发现,只会造成其不断出现侥幸心理,导致其诚信缺失问题更加严重。因此,综合国家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问题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诚信缺失是会严重影响考生的价值观树立。

2.2严重影响人才选拔工作效果

任何国家教育考试设置的根本目的均在于通过科学的方式对人才进行选拔。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攀升,同时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辈出,在具体选拔过程中以标准的方式进行考核。如果国家教育考试中出现诚信缺失问题,将会严重影响人才选拔工作效果。首先,对于存在舞弊或者其他诚信缺失行为而得到优异成绩的考生而言,这是提升其成绩的捷径,但是这种投机取巧的方法会造成严重影响人才选拔效果的问题出现。而对于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而言,部分考生的失信行为会导致其无法发挥自身优势。因此,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诚信缺失问题十分严重,是影响国家对于人才选拔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

2.3不利于社会和谐化建设

国家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建立在和谐的环境氛围上。国家教育考试本身作为公平及公开性的竞争模式,在其正确应用过程中可以达到既定的目标,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化发展。但是诚信缺失问题的出现将会造成部分考生以不正当手段完成考试,这不仅对认真学习参与考试学生带来了不平等的待遇,更对整体社会的公平性发展造成了较大的不良影响。当前阶段国家教育考试竞争十分激烈,以考试决定学生未来学习及生活走向的情况愈加明显,进而导致出现不利于社会和谐化发展的问题。因此,国家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问题的不良影响因素分析中发现,不利于社会和谐化发展和进步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3国家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问题具体对策

3.1加强重视诚信教育工作

针对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进行分析,利用针对性的策略加以完善是非常必要的基础条件,这是保证国家教育考试顺利实施,同时促进社会秩序稳定的关键因素所在。在具体措施构建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诚信缺失问题的主要成因角度进行全面探究,这样不仅可以保障相关策略构建效果,同时可以有效促进推动我国教育考试开展效果。全面加强重视诚信教育工作是从根本环节应对诚信缺失问题的有效措施所在。部分考生在参与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由于存在侥幸心理等问题造成的诚信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对此需要加强重视,通过多样化教育措施全面完善诚信教育工作,促进提升诚信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实现诚信教育发展目标可以通过多方面措施进行完善,从而促使学生在不同角度和方法辅助作用下实现提升诚信意识的发展目的。首先,要充分发挥基础课堂教学模式渗透诚信教育元素,是学校教育成为诚信教育的关键途径,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身份,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诚信意识,构建正确价值观念。其次,加强诚信教育工作的具体策略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践教育措施的科学应用对学生进行引导。虽然学校和基础理论教育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但同时教师要重视结合实践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科学教育,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完善应用至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落实诚信教育工作目标[1]。另外,诚信教育工作方案的构建过程中,要结合国家教育考试的多方面机制角度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充分体会国家教育考试的严肃性,使其结合多方面机制了解其重要意义,促进提升其诚信意识,避免失信問题出现。因此,针对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出现的诚信缺失问题进行分析,加强通过多方面策略强化诚信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3.2完善构建学生诚信档案

加强针对国家教育考试诚信缺失问题构建科学管理策略的过程中,构建完善化的学生诚信档案是非常必要的基础工作。在当前教育体系及社会各界对于诚信加以重视的背景条件下,学生诚信档案的构建已经逐渐深入至具体教育工作中,无论是针对考生或者考务工作者,其基本言行均会记录在诚信档案中。为了保证诚信档案建立及应用效果,保障其详尽特点,可以加强重视通过严肃、认真的工作流程作为基础与核心,从而促使诚信档案的建立及应用发挥其根本作用。首先,可以充分结合当前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将诚信档案通过线上方式进行构建,通过个人的账号及密码登录即可了解诚信档案资料。其中不仅包含基础性的资料内容,同时涵盖本人的专业证书等内容。这种方案管理及构建模式十分科学,是促进提升国家教育考试诚信管理效果的有效方法。另外,完善构建学生诚信档案的具体方案构建过程中,可以充分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情况,将丰富的资料内容融入其中,以此提升学生对于诚信档案的重视程度,同时促使社会多方面机构及用人单位针对人才的基本信息及诚信档案进行分析,完成综合评价目的。诚信作为维持社会基本道德及整体利益平衡的关键因素,在具体档案建立过程中要重视以严谨的态度面对,这涉及到个人的基本信息情况,会影响考生之后的人生规划[2]。因此,为了全面提升社会诚信发展效果,进一步改善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诚信缺失问题,加强构建完善且科学化的诚信档案是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向。

3.3完善考务部门监督管理制度

在提升国家教育考试诚信管理工作效果的具体方案构建期间,加强完善考务部门的监督管理制度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方向所在。当前阶段我国对于教育考试的多方面管理机制已经比较完整,在具体完善过程中的主要目的在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结合实践情况改善管理机制中的不足及漏洞问题,同时结合新的问题和情况构建针对性的管理措施。首先,在完善考务部门监督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加强提升考务部门工作人员责任素养及诚信管理意识是非常重要。以往国家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问题的出现,考务部门工作人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进一步提升其责任意识及认真工作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在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问题角度进行分析,结合诚信缺失问题出现的具体表现方式、根本原因进行全面探究,从而构建个性化的管理措施[3]。例如:部分考生由于侥幸心理或者功利心较强出现的作弊等诚信缺失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设计针对性的惩罚措施,使考生全面了解失信对自身带来的严重不良影响,同时促进提升失信成本,促进改善诚信缺失问题。另外,完善的诚信管理制度构建过程中,需要针对利用特殊手段进行作弊的考生进行针对性处理,根据其具体情节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析,考虑与司法部门进行写作处理,以此保障其他考生的基本利益,同时促进维护国家教育考试的基本公平性特点。因此,通过完善考务部门多方面管理机制的构建,促进强化国家教育开始诚信管理工作是非常科学的方式。

总结:

综上所述,在国家教育考试中的诚信缺失问题角度进行分析,深度探究诚信缺失的多方面具体原因以及其根本危害情况,构建针对性、科学化且具有较强震慑力的管理策略,是促进改善诚信缺失问题的重要根本。同时,要重视分别结合基础教育角度、诚信管理方法以及科学性管理机制的构建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保障考生及考务人员对诚信元素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实现全面提升国家教育考试诚信发展效果,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段辉军.高职学生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07):161-162.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9.07.161.

[2]田芳,刘冬辉.高职教育考试中诚信缺失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06):63-68.DOI:10.16261/j.cnki.cn43-1370/z.2013.06.015.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课题:国家教育考试诚信问题与对策研究(编号:XJKX20A020)研究成果

道德缺失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说阅读;学术;教学;错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6-0113-02

小说,越来越被认为是最纯正的文学体裁,特别是20世纪以后,小说成为文学的主导性文类。文学界,小说创作欣欣向荣,名家辈出,名作层出不穷;理论界,小说研究如火如荼,学派林立,观点应接不暇。在语文教育界,虽然小说教学深受重视,学生对小说更是爱不释手,但是相应的小说教学改革却举步维艰,小说文本阐释框架陈陈相因,小说课堂表面繁荣内核暗淡,小说理论更是跟不上学术研究的步伐。于是,在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与教学价值,在阅读兴趣与功利选择等方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错位与断裂。

一、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的错位

小说是什么?这是对小说体裁的本体性追问。古往今来,无数小说家用实际创作回答着这个问题,无数小说理论家用理论阐释着这个问题。特别是20世纪以来,小说理论成为一门显学,其核心就是叙事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中,结构主义理论、形式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等,其理论观点都与小说叙事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对小说叙事学更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叙事学内部,也产生了形式主义叙事学、结构主义叙事学、解构主义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等不同的支流。小说叙事研究者,前赴后继;小说叙事研究著作,数不胜数。普洛普、什克洛夫斯基、托马舍夫斯基、托多罗夫、罗兰?巴特、格雷马斯、热奈特、查特曼、里蒙-凯南、巴赫金、米克?巴尔、海登?怀特、苏珊?S?兰泽尔等,都是小说叙事学研究的佼佼者。

在中国,西方的叙事理论也影响到了中国的小说创作与叙事理论研究。在叙事学研究方面,张寅德的《叙述学研究》、申丹的《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罗钢的《叙事学导论》、谭君强的《叙事学导论》、胡亚敏的《叙事学》、徐岱的《小说叙事学》等,都是西方叙事理论本土化的研究专著。也有中国学者从比较文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将西方叙事学与中国小说评点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学术研究成果与叙事理论观点对中学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影响微乎其微。虽然说西方叙事理论不一定都适用于中国的语文教学实际,但毕竟给我们提供了一套新的阐释话语。目前流行于中学语文课堂的,占据主流地位的依然是“小说三要素”或“小说四要素”的阐释框架。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小说四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主题。与此相应的是,小说课堂教学就产生了某些固定的板块和板块的变体,即复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鉴赏环境描写,概括中心主旨。在这个板块内部,继续产生分析描写的表达方式、理解品味重点句子、分析小说的结构线索等等其他内容。于是,小说成了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具体描写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体裁,这其实是一种反映论文学观在小说研究上的典型体现。

这种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错位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小说本质的认识。要素,指构成一个客观事物的存在并维持其运动的必要的最小单位,人物、情节、环境,当然是构成小说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但“要素论”没有揭示小说的本质,小说的本质是虚构,是叙述,说得通俗一点,小说就是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重视的往往是“故事”,忽视的是“讲”。换句话说,我们重视的是小说的“内容”,忽视的是小说的“叙述”。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价值的错位

在小说要素论的阐释框架范围内产生的教学内容必然是概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赏析人物描写、品味重点句子、认识中心主旨,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与熏陶。实际上,这种阐释框架存在着两个致命的缺陷:

其一,并非所有的小说都适合“要素阐释框架”,或者说用同一种知识框架,去阐释所有类别的小说,肯定会出现“贴标签”或生搬硬套等问题。有的小说像散文,例如沈从文、废名、汪曾祺等人的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和概括中心主旨就不是主要教学内容;有的小说中的人物仅仅是符号,没有实质性格内容,人物分析自然也就失去了意义;有的小说故意淡化故事情节,像意识流小说,那又如何概述故事情节?

实际上,小说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用王荣生教授的话说就是,在小说文类的内部,还存在不同的“体式”。体式,是单个文本的特定样式,是个体文本所具有的特殊的表现形态。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不仅要考虑到该小说属于哪一“类别”,更要考虑到“这一篇”小说所具有的独特的特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讲卡夫卡的《变形记》,不仅要考虑到作为小说的一般特征,更要考虑到《变形记》具有的“表现主义小说”的独特特征。如果仅仅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的层面进行分析,那无疑大大降低了这篇作品的阅读价值,同时也降低了作品的教学价值。

其二,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小说,学生差不多都能够读懂,都能够复述故事情节,只是概括得准确与否;也都能够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只不过是全面与否;甚至能够套用某种公式,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既然如此,教师又何必将教学重心放在“小说四要素”上呢?实际上,这是一种忽视学情的教学方法。

上述两个问题,第一个的实质是没有区分小说的体式特征,第二个的实质是没有考查学生的实际情况。体式不分,学情不明,这也是造成小说阅读教学重复低效的原因。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中心主题不需要教,更不是否定“小说四要素”作为教学内容的合理性,而是说要根据小说的本质特征、体式特征以及学情,重新确定、建构、发现小说的独特的教学价值。“四要素”的教学内容,是将小说当作成品,去赏析,去分析,去追问小说的表现内容与表现形态;在情节型小说中,如果将“叙述”作为教学内容,是将小说视为过程,不仅追问小说写了什么,更要追问小说是如何写成的,追问作者是如何编织、构造故事情节的。叙述,就包括了叙述人物、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叙述节奏、叙述语气等一系列内容,在这个内容的考量下,我们要区分人物与叙述者,区分故事情节与小说情节,区分叙述时间与实际时间等等,进而将教学价值的重点从“故事”转移到“讲”。对于其他类型的小说,我们也可以根据小说的体式,确定小说的教学价值。

在此基础上,我们便可以根据体式与学情,重新审视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问题。例如教沈从文的《边城》,让学生概括故事情节,或者分析人物形象,意义不是很大。如果抓住“诗化小说”的体式特征,赏析文中精彩的风土人情的描写,体察情窦初开的少女纤细、隐秘的心事,无疑更有教学价值。如果我们拥有了新的解读概念与理论,在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就不会仅仅要求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林冲的形象及其意义,感知奸逼民反的中心主旨,而是会从叙述视角出发,分析作者是如何“讲”故事的,作者有意识地遮蔽了什么,透露了什么,这些或许更有意义。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自然也可以据此重新确定教学内容与价值。

学生或一般读者读小说,往往止步于小说是否吸引人,小说写了什么,但作为课堂教学的小说阅读,则要去追问小说是如何虚构的。但实际上,现有的教学内容与应有的教学价值之间,产生了严重的错位。

三、阅读兴趣与功利选择的错位

中学语文界,小说阅读还有一个错位,那就是阅读兴趣与功利选择的错位。所谓阅读兴趣,指的是学生喜欢读小说,教师也喜欢教小说,小说课堂,哪怕是乏味的小说课堂,学生也欢迎;而所谓功利选择,指的是在考试中,特别是在语文高考的选做题中,大部分学生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实用类文本阅读。

新课程改革之后,高考对小说的考查越来越普遍,考查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近几年的全国新课标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只有小说一个文类了,散文和戏剧基本上被排除。特别是前几年热衷于考查的散文文类,越来越不被考试命题专家确定为“正宗”的“文学体裁”,最纯正的文学体裁就是小说,因为小说对作家的创造性提出了至高的要求。按道理讲,小说在平时的教学中受到了师生的双重重视,在考试中又受到了命题专家的重视,选择小说的考生应该占据很大比例。但是实际上,考生在高考面临抉择时,依然会以得分率作为最重要的选择标准。甚至,有的学校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人物传记这样相对容易得分的题目,更有甚者,直接将文学类文本复习的内容排除在复习计划以外。

造成这种错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功利化选择,自然也值得理解。而在小说命题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某种断裂与错位。在小说命题中,人物形象、细节、环境描写、情节概括、小说主题等依然是考查的主要内容。小说命题有字数限制,还要考虑到题目的难易度与区分度,以及考生的选择状况,因此总体上讲,小说题目并不难。于是一个困境出现了:如果平时教学将重心放在“叙述”这个点上,那考试不会考到相关内容;如果考到了相关内容,而且题目不易把握的话,学生就会放弃小说,选择实用类文本。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广东卷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所选的《河的第三条岸》是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带有现代小说技巧与主题的小说,命题依然是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作为考查内容。这道题的难度远远高于当年的实用类文本,得分率自然比较低了。出于功利选择,学生又如何会选择小说题目呢?

或许,正是因为存在这种阅读兴趣与功利选择的错位,我们才有可能为小说阅读留下一片自由的无功利的天地。这就涉及到了小说阅读的根本意义所在。人为什么会读小说?学生为什么喜爱小说?很明显,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某种内心的享受。小说呈现给我们的,是虚构的人生经历与生命形式,读小说,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丰富了我们的生命经历。读小说,就是读不一样的人生,孙绍振先生说小说就是“将人物打出常规”,正是这些非常规的人物与故事,让我们的生命立体化了,在精神层面上有了多元化的选择。读完一篇令人怦然心动的小说,我们久久沉浸于其中,这种审美情感,是无法代替的。特级教授邓彤说:“教小说最好的境界是让学生若有所思、思有所悟、怦然心动、潸然泪下,而又说不出来,我觉得这是最高境界。”而这种最高境界,恰恰是考试无法考查的内容。

总之,对于小说阅读与小说教学,一线教师既要从学理角度重新审视流行于语文教学界的概念与术语,例如主题、情节、人物等,又要引入新的分析视角与概念,借助新的阐释范式,对文本进行重新解读,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在种种错位与断裂中,为小说阅读保留一片纯净的天空,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也提升教师的精神层次。

道德缺失范文第4篇

大家还记得延坪岛炮击事件吗?延坪岛一直是韩国与朝鲜的争议岛屿。当时,韩国不顾朝鲜的反对,在延坪岛举行军事炮击演习,结果,遭到了朝鲜军队的猛烈炮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遭到攻击的韩国士兵居然连应战的决心都没有。慌忙中还击了80枚炮弹,却连朝鲜军的阵地都打不中。然而,韩国军队却被打死2人,重伤2人,10人负伤;另有3名韩国平民受伤,大片韩国房屋被毁。事后,韩国国防长官痛心地说,“60年的和平几乎让韩国军队演变成了行政单位,军人们只是在乎自己的仕途。”韩国媒体更是大加批评道,“韩国军队丧失军人血性,沦为打工族”。

没有血性的人不配做军人,没有血性的军队注定要打败仗,这是历史的昭示,也是现实的警告,我们不可不察!习主席主持军委工作以来,多次强调指出: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必须加强战斗精神培育,教育引导广大官兵大力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保持旺盛革命热情和高昂战斗意志。

提起血性,人民军队创造了无上荣光的历史,人民解放军谱写了无可匹敌的传奇。

这是一组血肉之躯凝成的数字,读后让我辈肝肠回旋,令敌人胆寒畏惧: 红军长征四路大军牺牲16万多人。仅牺牲在长征路上的营以上干部就达432人,其中师以上干部80多人。

8年抗战,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伤亡60多万人。 解放战争我军共牺牲26万人,负伤104万人。

抗美援朝战争,共有18万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英勇牺牲。

血性是什么?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告诉我们——

是不怕死,明知不敌也要敢于亮剑。血战湘江时,红14团团长、副团长、参谋长、政治处主任全部英勇牺牲。师参谋长胡震请缨上阵指挥,人刚到阵地,就传来阵亡的消息。长征途中,当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总司令朱德冲在前沿阵地。他说:“只要红军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

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1938年10月,以冷云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战士,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弹尽粮绝,毅然投入滚滚江水,为国捐躯。日军指挥官喟叹:“连女人都不怕死,中国灭亡不了!”

是靠一股劲,一股气,杀出一条血路来。南昌起义,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突破天堑腊子口,首战平型关„„哪一仗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陈树湘掏腹断肠誓死不当俘虏,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用身体堵枪眼,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哪一个英雄不是气吞山河笑傲死神?

是天大的困难不言苦。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将他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侵略军无不为之震惊。

是大爱无言,不计个人名利,只为民族国家。1937年12月初,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山西省洪洞县给母亲写了一封信:“我全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准备将来也不要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

血性赢得了尊严,血性换来了和平。我军近30年没打过仗,绝大多数官兵没有参战经历,缺少对战火硝烟的亲身感受。和平的环境对国家的发展异常珍贵,却容易滋长军队的和平积习。

和平是军人所盼,和平又成了军人最大的敌人。一个时代之问令人警醒:今天,我们是否依然保持当年那么一股军人应有的虎狼之气?

拿破仑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军事变革的潮起潮落,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人们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信息化战争是否还需要刺刀见红、贴身肉搏?

果真如此吗?北洋水师惨败的教训警告世人,当时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八强”,但训练时“打死靶”,当然“百发百中”,自己作秀自己喝彩。黄海大战呈胶着状态时,管带方伯谦、吴敬荣带舰临阵脱逃,慌乱中又撞坏了己方一舰,胜负天平马上倾向日方。贪生怕死,一触即溃,一败涂地,北洋水师留下千古骂名。

2011年,俄罗斯国防部经过一番争论,决定继续保留刺刀,他们认为,刺刀仍是军人最后一种作战手段。事实上,刺刀对于军人的意义早已不止作战手段这样简单。战争年代,我军就是以敢于“刺刀见红”威震敌胆。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面拼刺刀的胆量和勇气,让刺杀从技术上升为一种精神。

血性永远是军人的脊梁,永远是胜利的刀锋。

血性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抗美援朝战争,18万“最可爱的人”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换来的是西方国家军队“不要在陆地上与中国军队作战”的原则。美军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志愿军听到冲锋号就奋不顾身、一往无前,他们认为志愿军官兵是“用烈性酒麻醉了的疯子”,甚至怀疑“很可能是服用了一种特殊药物”。他们无从体会,坚定的信仰信念是战斗精神的灵魂,也是官兵勇气之源。这正是一些西方国家焦虑“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化”的原因。

血性源于军人的职责使命。在北京军区组织的一次实兵对抗演习中,某装甲团坦克驾驶员武向军在擦拭被泥水糊住的潜望镜时,头上的坦克帽不小心被行军架挂住,由于坐下太急,他的左耳朵被生生地刮了下来。此时,舱外激战正酣,武向军忍着剧痛,把刮掉的耳朵揣进口袋,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完成了40分钟的演习。

血性源于对祖国的情,对人民的爱。汶川抗震救灾期间,“空降兵15勇士”的奋勇一跳,震惊世人。伞兵平时跳伞的高度是800-1000米,降落伞的设计使用高度是3500米,而勇士们跃出机舱的那一刻,高度是4999米!只有对祖国爱得深沉,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才能在危急关头作出非常之举,在关键时刻敢于牺牲自己。

一些部队领导反映,现在的青年官兵大都没有受过大的苦累挫折,特别是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增多,大学生干部、士兵大批进入军营,他们入伍前倍受呵护,心理相对脆弱。有的新兵身板弱、不皮实,有个别的见血就晕、一晒就倒。

有的一线带兵人谈到,近些年,基层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有的干部宁愿战士考核成绩差一点,也不敢严格施训,担心发生训练伤不好交代。

以人为本,最根本的是确保官兵在战场上以最小的牺牲获取最大的胜利,用我们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爱兵如子与慈不掌兵并不矛盾,从严要求就是对官兵最大的爱。

爱惜战士的生命,是带兵人的天职。血性不是冲动、蛮干,我军历来强调“以正合,以奇胜”,努力做到英勇与善战相统

一、敢打与必胜相一致、敢战与慎战相结合。战斗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喊出来的,而是经过一点一滴的长期培养和艰难困苦的反复锻炼形成的。

文化是精神的血脉,战斗文化催生战斗精神。许多部队基层文化军味战味浓,营区建设战备打仗功能强。军事题材影视作品激励作用不可替代。有的官兵说:每次观看《上甘岭》《甲午海战》《亮剑》这些爱国主义影视剧,就热泪盈眶,热血沸腾,有一种“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血气在胸中奔涌。

“三栖精兵”何祥美,是个“用子弹说话”的狙击手。他接受考核成百上千次,次次优秀。他的军旅格言是“要当个好兵,最舒服的日子永远在昨天。”

道德缺失范文第5篇

著名美国戏剧家田纳西·威廉斯在作品中刻划出一批“南方女性”的形象。她们是美国旧南方遗留下来的“最后的贵族”。曾有过属于她们自己的光辉岁月。然而,社会制度的更迭﹑生存环境的巨变,使她们变得孤独﹑失意﹑心灵扭曲。无论是《玻璃动物园》中的阿曼达,还是《欲望号街车》中的布兰奇,面对严酷的现实都显得那么孤单无助,她们无法适应新的环境,也不愿放弃往昔的生活方式。于是,只能选择逃避,她们是现代文学中的遁世者。她们对现实的逃避,绝不仅仅是她们的个人经历,更折射出现代化进程给个体、给社会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

美国南方女性遁世后现代主义著名美国戏剧家田纳西·威廉斯以细腻、委婉而又饱含同情的笔触,在作品中刻划出一批“南方女性”的形象。她们是美国旧南方遗留下来的“最后的贵族”。曾有过属于她们自己的光辉岁月,曾经温柔美丽,细腻优雅。然而,社会制度的更迭﹑生存环境的巨变,使她们变得孤独﹑失意﹑心灵扭曲,与周围的一切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无论是《玻璃动物园》中的阿曼达,还是《欲望号街车》中的布兰奇,面对严酷的现实都显得那么孤单无助,她们无法适应新的环境,也不愿放弃往昔的生活方式。于是,只能选择逃避,她们是现代文学中的遁世者。她们对现实的逃避,绝不仅仅是她们的个人经历,更折射出现代化进程给个体,给社会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鉴于此,本文采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以威廉斯笔下的两位南方女性的代表人物——《玻璃动物园》中的阿曼达和《欲望号街车》中的布兰奇作为研究对象,对威廉斯作品中的美国南方女性的遁世问题进行探讨,力图解构出南方女性遁世背后的深层意义。

一、遁世背后的女性话语缺失

造成南方女性逃避现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南方旧文化中的固有矛盾”。这种固有的矛盾,突出的表现享乐主义和清教主义在她们身上的奇特混合。正如W.J.卡什在《南方的精神》一书中为我们所描述的,南方温暖而宜人的气候,悠闲而富裕的生活,使这片土地带有某种浪漫的气息。(Cash,28)作为统治阶级的庄园主们尽情享用奴隶们的劳动成果,提倡一种浪漫﹑风雅的生活方式。这样,就养成了一种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妇女,种植园经济结构使她们对男子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她们长期脱离实际劳动和种植园的管理活动,成了依附与男人或供男人欣赏和享乐的玩物。为了取得男人的欢心,保持和巩固自己这一附属地位,她们不仅必须举止风雅﹑谈吐得体,具有仪态万方的大家闺秀风范;还必须要懂得一点如何在男人面前卖弄风情的手段。但是与此同时,卡什又指出这些南方的旧居民,尤其是妇女,在内心深处又受着清教主义严格道德准则的约束。

《欲望号街车》中的布兰奇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旧南方文化那种追求浪漫,鼓励妇女依赖性的一面,导致了布兰奇的堕落。在丈夫死后,为了寻求新的依靠,她疯狂的与男人做爱,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和寂寞。然而,清教主义信条中肯定妇女贞洁的价值观的一面,又注定了她无法从中获得任何乐趣。灵与肉的冲突始终折磨着布兰奇,是造成她遁世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如果我们把布兰奇遁世的原因仅仅归结于灵与肉的冲突,那就未免太过简单了。我们不应该忽略一点,无论是鼓励追求浪漫和依賴的享乐主义还是重视贞洁和体面的清教主义,都是由处在社会中心地位的男性所提出的,我们从中听到的,是男性的声音,是男性对于女性的要求。而妇女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她们的一切想法,她们的挣扎与矛盾,都是父权社会所灌输给她们的。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女性是没有声音的,她们没有自己的话语,只能遵从男权话语。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曾提出过一种关于权力的新的后现代观点,他认为权力是生产性的、分散的、不确定的、形态多样的,它构造了个人的认同。而所有的权力都是生产性的,它产出知识,反过来知识又生产权力,在一定的意义上,知识和权力是紧密相连的。福柯的权力——知识形成学说旨在说明,权力的实施创造了知识,知识本身又产生了权力。权力是由话语组成的。福柯还指出,标准化或正常化是控制和自我规范的深化,社会通过纪律管束着人的身体,通过话语来定义何为正常、何为反常;通过标准化或正常化过程来要求人对规范的遵从。后现代女权主义借用福柯关于标准化、正常化的思想,说明妇女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压力之下,不仅要服从纪律,而且要遵从规范,自己制造出自己驯服的身体。正如福柯所说:“用不着武器,用不着肉体的暴力和物质上的禁制,只需要一个凝视、一个监督的凝视,每个人就会在这一凝视的重压之下变得卑微,就会使他成为自身的监视者,于是看似自上而下的针对每个人的监视,其实是由每个人自己加以实施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布兰奇灵与肉的挣扎背后,是女性话语权的缺失以及男权话语对女性的规范和监督。要求在男权话语鼓励之下去追求罗曼史的布兰奇同时遵守男权话语所规定的贞操道德观自然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而这无法解决的矛盾最终使布兰奇在世俗的现实社会里无路可走,只能遁入疯人院。

二、由遁世看现代主义思维模式

造成美国南方女性逃避现实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旧两种文化间的冲突,即旧南方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新文化之间的冲突。《玻璃动物园》中的阿曼达就是这一冲突的受害者。虽然处于拮据而窘迫的困境,她依然保持着南方女性的淑女风度,说话时咬文嚼字,竭力避免不文雅的字眼。她的一举一动,即使伤心痛苦,也要保持端庄娴静。她曾不无骄傲地向儿子描述南方妇女的形象:“一个女孩子仅有一张漂亮的脸蛋和优美的身材是不够的……她应该能够谈论发生在世界上的重大事情,而决不能说出任何粗鄙﹑通俗或下流的话”。很显然,这是一种与美国现代大众文化相背离的文化素养。因此,在现实中注定失落的阿曼达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忆自己的少女时代,回忆那个有17位出身高贵的翩翩少年上门求爱的辉煌下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填补她精神上的空虚,填补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空白。

从阿曼达在现实中的失落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大众文化很霸道地占据了社会文化的主导位置,将与之不符的其它文化统统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这是一种很明显的现代主义思维模式。其鲜明的特征便是认识事物的机械性原则及以某事物为核心(如人类、自我等)而轻视与之相伴的其他因素的二元等级对立的逻辑。

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正式兴起和大规模

3对今后制定中医药政策的思考和建议

3.1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搞好中医药科普宣传。党和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直接影响着中医药政策的制定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体现,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医走出去的方向是立足国学,走向科学。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搞好中医药科普宣传,有利于普及中医药知识,增进黨和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理解,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为科学合理地制定中医药政策打下认识基础。

3.2加快中医药立法进程,避免政策的波动性。纵观建国以来的中医药政策,突出特点就是政治力量和社会偶然事件对中医工作的影响。对于政治力量而言,一方面,可以以国家强制力为基础,调配强大的人力物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当政治力量无暇顾及或内部意见发生分歧时,则会影响中医药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社会偶然事件而言,由于其发生和对政策影响的不确定性使政策的制定更缺乏稳定性。因此,加快中医药立法进程,把经过实践检验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政策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是避免政策波动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的制度保障。

3.3按照中医药发展规律办事,提高中医药自我发展能力。总结建国以来我国中医药政策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凡是政策适宜的时期,中医药就发展进步,凡是政策出现偏差,中医药就停滞甚至倒退,政策对中医药的影响巨大。政策能为中医药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作为一门科学,中医药的发展最根本的还在于自身的生命力。我国目前的中医药政策虽然一方面支持了中医药发展,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中医药面对西医的竞争仍处于弱势地位。因此,遵循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型中医为造血型中医,既符合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政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

3.4提高政策水平,制定切实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尽管我们党一直坚持的是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各项政策,但目前的现实却是,虽然中医药从业人数、医院数量和病床数有所增长,但中医人才的培养、中医学术的传承、中医在医疗体系中的作用以及社会对中医药的认可度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中医的客观疗效是广大群众相信中医的重要原因。保护性政策虽然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但具体的措施才是政策效用体现的关键。因此,提高政策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制度措施是今后政策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69.19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司.中医工作文件汇编(1949-1983).

[3]桑滨生.关于我国的中医药政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6):1-3.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6.

[5]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北京(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60.

上一篇:道德模范事迹下一篇:小学生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