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和法律论文范文

2023-09-16

道德和法律论文范文第1篇

法律意识是人们理解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人们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而作为大学生应当具备哪些法律意识呢?应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要遵纪守法,而且要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执行, 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社会主义法制得以真正实现。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国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再次,也即最重要一点,即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公民要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关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赋予公民的义务,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以社会主义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所拥有的权利时,不忘记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忘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同时,应杜绝一切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培养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良好观念。另外,应培养大学生法律与自由相统一的观念。我国宪法和法律从各个方面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义务,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以内,有着极为广阔的自由活动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时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论、行为的社会效果,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应树立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切联系的自由现,珍惜和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最后,应培养公民在法律面前八人平等的观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入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别、民族、种族、职业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运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特权。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的法制原则,所以要教育大学生树立公民在法律面前八八平等的观念 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现今高校课程中也几乎都没有法律基础课,但在开展普法教育及开设法基课程时,应注导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今虽多数高校均已开设法律课程,但由于是公共课,课时少,学生多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绩合格,这与当初教育部关于设置此课程的初衷相违背。作为一名法学教师,笔者从“教“这方面谈谈在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的几点建议。第一,教学内容选择:如前所述,法基课属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因此在教学中,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由干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也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第二点即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学教师多采用讲.授这一单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因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只是通过开设法基课程,进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学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识。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笔者谈几个这方面的建议。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如前所述,我们的法学课程由于课时少,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采用“少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去努力学习法,以法保护自己。

道德和法律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全面建设依赖于整个社会结构中各系统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和有序运行,而道德作为这个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内省和自律等特征,协调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本文从道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出发论述了道德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现实意义和作用,并结合现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道德建设 和谐社会

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这是我党在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概括和创新。和谐社会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它的全面建构不仅要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要相适应,而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也要相适应。而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德,则是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不可或缺的伦理规范。它以内省和自律为特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制度约束和法律强制所不能及的调节作用。道德作为衡量社会和谐与否的标准既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表现形式,也是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因此,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1 道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本质意义上讲,道德就是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和谐度的思考。因而,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和精神支柱。道德建设也只有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1)构建和谐社会是道德建设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能否在新时期作为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并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道德建设水平的高低是关键。所以,道德建设应围绕这一主题和目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自己:通过弘扬和谐理念,扩充和谐内涵,普及和谐知识等途径来缔造和满足人们在和谐社会中的精神需求。政策上坚持“以人为本”,工作上乐观进取、公平诚信、团结互助,着力构建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以生态保护为核心,实现充满活力、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加强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本身体现着深厚的道德价值。和谐社会以其内在的伦理道德建设作为它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归宿。所以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加强道德建设的过程。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列为“四位一体”的实践内容,对道德建设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为此,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和改进道德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稳定大局、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以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创造一种和谐的道德伦理,其过程是艰巨复杂的,需要我们运用道德、教育、行政等多种手段协调解决社会的发展问题,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2 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

道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社会和谐、文明的重要尺度。社会道德建设始终要与社会文明的发展同步,社会越发展,对道德的要求就越高,道德建设的规范会更加完善。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健康向上的,集中体现在改革开放以 来人们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深刻变化。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受社会经济和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出现了一些“失范”现象,已成为社会和谐的公害,具体体现在:第一,道德评判失范。在道德价值整合度较高的条件下,人们对是非、荣辱、善恶、美丑等观念,很容易作出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第二,道德控制机制弱化。道德控制的主要途径,一是要有强有力的社会舆论做监督,二是要靠每个社会成员的“良知自律”。第三,道德教育扭曲变形。传统道德教育的理想目标都是一致的。而现在道德教育内容的纷繁复杂,往往会导致其一致性和稳定性的相对缺乏。再者道德教育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许多不道德行为的反差也往往会让教育流于形式,甚至会助长受教育者对道德教育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第四,非道德主义泛滥。非道德主义主张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不受任何道德的约束,蔑视正义和良心,摈弃一切德行,认为只要达到目的,所有手段都是正当合法的。非道德主义在社会生活中,往往表现为对罪行的无原则同情或支持;对现存道德秩序的无政府主义态度;以及极端自私的排斥他人和仇恨人类。其作用是消极的,甚至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完全悖离的。因此,道德建设的任务长期而又艰巨,其实践过程,需要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

3 和谐社会进程中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

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这个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当前,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来建设和完善道德机制。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每个公民都必须发挥主动精神,在道德建设的实践中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道德的整体建构。恩格斯曾经说过:(下转第182页)(上接第176页)“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溶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道德机制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它以其独特的内涵、结构、功能和活动方式,把多种要素综合在一起,发挥其合力的作用。这种合力的作用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通过彼此间的联系和作用产生新的力量。因此,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对道德机制的内容和体系做整体的建构,使各个体系间形成良好的运行模式,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2)认知与实践的结合。和谐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是通过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来全面地提升人的素质,培养符合党和国家要求、顺应时代发展、人格健全的公民。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教育与实践的结合。运用现代传播工具开展科学创新;进行典型示范,开展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实现个体思想品德的转化。因此,构建道德机制,除了认知教育外,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都是不可忽视的途径。

(3)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自律是道德的基础。加强道德建设,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必须严格自律,自觉履行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切实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与自我提高。自律表现为自我管理,他律表现为外在约束,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同一个目标。因此,构建道德机制既要自律又要他律,缺一不可。当前要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着力点,引导双方在共同道德价值观下互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协同作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4)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道德建设有赖于教育,也离不开制度建设。道德和法律从来都是治理国家的两项法宝,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两种行为规范,其作用不尽相同:法律法规通过制度性的约束保障社会的有序运行,而道德规范则通过自律、社会舆论等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古人云:德法并举才是治国安邦之本。所以应当着力构筑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和法律监督机制。

(5)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一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具有民族特色和符合国家标准的文化项目。二要增强公共文化的供给力提高公共文化的社会服务水平。三在大众传媒、文学艺术等领域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营造利于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最终为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

总之,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又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创造良好的道德风尚,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进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协调好人、社会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良好的生态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R].2005-02-19.

[2]徐希进.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评价问题的原因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9.

[4]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4-01-25.

[5]张斌.公民道德的培育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企业家天地·下旬刊, 2009.5.

[6]赵联.道德健康:和谐社会的根本诉求—兼论学校道德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1).

道德和法律论文范文第3篇

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评价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必须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评价。一是注重将干部言行举止行为作为识别干部德的重要依据。通过深入了解掌握干部的言行举止,认真分析判断干部外化表现的心理动机、主观态度和工作作风,做到管中窥豹。注重从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表现出的言行举止来考察。二是干部考核要把宏观“德”的概念微观化、具体化。比如对干部德的评价可以细化为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工作道德和生活道德,政治道德又可以进一步细化为“政治立场”、“讲大局、讲团结”、“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等二级指标,其中“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又可细化为“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深入基层”等三级指标。把“德”逐渐细化成群众可以切身感受或容易把握的“细小指标”,避免空洞、笼统和概念化。三是注重延伸考察,从考察干部爱好、交友等生活作风来考核干部的德。看一个干部生活作风如何,情趣是否健康,精神追求是否高尚,社交圈是否纯洁,对色的诱惑是否有抵御能力,是分析和把握干部德的重要途径。要注重延伸考察、扩大收集民意的范围,如针对职工人数多、管理覆盖面大或情况复杂的单位将谈话对象扩大到有关服务对象、相关“两代表一委员”,对重点考察对象可抽取部分居民代表,进行入户走访座谈,透过生活圈看他们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从“小节”观其“大德”。

一、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

新的历史条件下,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干部的德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大政策和战略举措。

(一)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需要。用什么样的标准选人、选什么样的人,是否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判断一个政党先进性的重要标准,决定着一个政党的兴衰成败。选拔任用干部既注重才能,更注重品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使各级领导权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人手中,对于确保我们党始终是

1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具有决定性作用。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继续承担好这个历史使命,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应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应对世所罕见的困难和风险,紧紧抓住并用好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是建设这样一支执政骨干队伍的关键。

(二)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是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需要。干部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党的先进性。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骨干队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干部队伍正处在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期,不仅新中国成立前入党和参加工作的干部已全部退出领导和工作岗位,而且“文革”前入党和参加工作的干部也已经或将要退出领导和工作岗位,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干部逐步成为干部队伍的主体。总体来说,现在的干部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面比较宽、思想比较活跃、开拓创新精神比较强,但由于一些干部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和重大政治风浪考验,加上在个人成长中忽视“内功”修炼,以致在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前,党性修养、作风养成和道德品行呈现明显不足,许多干部出问题往往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有的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有的宗旨意识淡薄,对群众缺乏感情,想自己的东西过多,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在工作上;有的贪图安逸、追求享受,和组织讲条件,不愿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有的过分看重自己的能力和贡献,忽视组织的培养、同事的支持和群众的努力,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还有一些领导干部由于缺乏复杂环境、长期艰苦实践的磨练,处理复杂问题、驾驭复杂局面、做群众工作的实际本领不强,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亟待提高。这就迫切需要全面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把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注重实践锻炼,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

(三)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需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党的十七大对干部工作提出的重大任务,体现了选人用人让全党满意、让群众满意的本质要求,对于增强党的威信、提升党的形象、激发党的内生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关键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选拔出来的干部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并把这一标准贯彻落实到干部工作的各个方面。当前,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着重才轻德、以才蔽德、以绩掩德的现象,致使一些品行不端、作风不实、投机钻营、有才无德的人得到提拔重用,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选人用人公信度。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干部的德作为一个标杆、一种导向高高举起,坚持公道正派、坚持任人唯贤,把德才兼备的人选准用好,就能让选拔出来

2

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就能极大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有效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二、深刻理解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基本要求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新形势下党的干部路线的集中体现和选人用人的根本标准,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指导性,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

(一)正确把握德与才的辩证关系。这是理解和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前提。“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才的统帅,决定着才的作用的方向;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的范围。与才相比,德始终是第一位的。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就是选人用人要以德为前提、以德为先决,同样是能力强的干部,谁在德方面表现更加突出,就提拔重用谁;对于在德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干部,本事再大也不能提拔重用;对已在领导岗位上德出了问题的干部,还要坚决调整下来。当然,德与才是辩证统一的,强调以德为先,也决不能忽视才。一个干部有德无才,政治上虽然可以信赖,但难以托付重任。因此,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必须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来把握、来贯彻,既要把好政治关、又要把好才能关,真正把那些品德好、同时又有真才实学、能力突出的干部选拔上来。

(二)正确把握德的重点。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首先要把握好干部的德。《决定》在总结党的选人用人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不同层级领导干部德的共同点,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干部德的重点:一是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对党、国家和人民无限忠诚,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共产党人的立德之基。领导干部必须忠于党的事业,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始终把维护国家整体利益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中,在国家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敢于挺身而出,旗帜鲜明地开展斗争。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是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领导干部的修德之本。世界观决定着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决定着地位观、利益观,事业观决定着工作观、政绩观。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世界、分析问题,只有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决不能为个人谋私利,只有把自身的价值实现和人生追求融入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奋斗之中,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办好事。三是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领导干部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埋头苦干、不事张扬;坚持原则、敢抓敢管,面对困难、勇挑重担,出现失误、敢于负责;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取得新成效。四是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在目前社会环境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这方面修养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干部能做到办事公道、为政清廉、待人平等、律己严格,自觉抵制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堂堂正正做官、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这样的干部在德的方面才是过硬

3

的。

(三)正确把握考察德的途径和方法。识人难、用人难,往往难在识德上,如何考察干部的德一直是干部考察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决定》通过对干部考察工作的全面分析,提出了考察干部德的主要途径。一是从履行岗位职责中考察干部的德。判断干部的德,不仅要看他说得怎样,更重要的是看他做得如何。要通过看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中的工作动机、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成效以及工作中表现出的团结协作精神等,全面了解干部的德。二是从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考察干部的德。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情况是干部德才在一定时间内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要重点看干部的胆识、意志品质和对群众的感情,特别是在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面前,要看干部能否冲在一线、沉着应对、坚韧不拔,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按照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做好工作。三是从关键时刻表现中考察干部的德。干部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等往往在面对重大问题、重大政治事件时表现得最为充分。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是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还是见风使舵、盲目跟从;是坚持原则、勇于斗争,还是是非不分、退缩逃避;是服从组织、顾全大局,还是敷衍塞责、讨价还价,是对一个干部政治品德的深刻检验。四是从对待个人名利的态度中考察干部的德。在这个问题上,关键要看干部对待个人升迁的态度,是以辛勤的工作、良好的品格、平和的心态接受组织挑选,以大局为重服从组织安排,还是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跑官要官、求情拉票。要看干部在利益诱惑面前,能不能保持清醒头脑、不为所动。还要看干部在荣誉面前,能否正确对待、真诚谦让、见贤思齐。

考察干部的德除采取上述途径和方法外,还要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拓展和完善。要注意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干部的德,要从为官和做人两个层面上去分析、从全部的成长轨迹中去把握、从优缺点的准确认识中去评价,从工作之余的情况中去了解。要注意从群众的口碑中了解干部的德,对干部德的情况群众最有发言权,既要了解“现实的口碑”,又要到干部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了解“过去的口碑”,在对比分析中获得群众对干部德的真实评价。要注意听取少数知情人的意见了解干部的德,干部品德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往往知晓的范围很小,有一定隐蔽性,多数人可能不明就里,这时少数知情人的意见更具有真实性,更有利于了解干部的德。

三、把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贯彻到干部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既要贯彻到考察干部、识别干部、选用干部中,又要体现在教育干部、培养干部、管理干部中,真正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尤其要把干部德的养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以立德。用人导向是一面鲜艳的旗帜。用准一个干部,就会对广大干部起到积极的引导、示范和激励作用;用错一个干部,就会挫伤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甚至败坏党的风气。选人用人要坚持从党的事业出发,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要让那些品德高尚、能力出色、实绩突出、作风正派、群众公认的干部受关注、受尊重、受重用;让那些品德低下、能力平庸、不干实事、不敢负责、作风飘浮、群众信不过的人,没有市场、没有位置、没有地位,真正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

4

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通过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在全社会营造更加重德的浓厚氛围,引导干部更加注意品德修养,按党的要求为官、按传统美德修身、按群众期盼干事。

(二)加强教育培养以育德。干部教育培养要把育德放在首要位置,采取多种措施常抓不懈。把干部德的教育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教育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努力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要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当前,要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引导广大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着力解决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坚持教育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引导广大干部注重在艰苦环境、危难时刻磨练意志、砥砺品质,在直面矛盾、破解难题中培养敢于负责、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自觉践行党的宗旨、为群众排忧解难中增强为民意识、升华爱民情怀,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三)严格管理监督以律德。干部良好品德的养成,既靠严格自律,也靠管理监督。一方面,干部要严以律己,自觉培育敬畏之心,敬畏历史、敬畏人民、敬畏法纪,始终以党的纪律、党性原则和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珍重自己的人格、珍重自己的声誉、珍重自己的形象,慎微、慎独、慎友,自警、自省、自励。另一方面,组织上对干部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纠正干部管理中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要完善谈心谈话制度,增强谈话的针对性,在干部思想波动、接到群众反映、班子出现不团结等问题时,及时提醒打招呼。要加强对干部执行政策、纪律、制度等各种规矩的督促检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坚决维护党的规矩的严肃性。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内纪律处分条例和党内监督条例,充分发挥党内监督对干部的约束和警示作用。要把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对干部监督的强大合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

5

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引导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道德和法律论文范文第4篇

之前我们看到的张丽莉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壮举绝非偶然,是她一以贯之的修养积淀的瞬间绽放。

学习张莉丽,勇于负责,敢于担当,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生死考验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冲得上去,以过人的胆识和气魄应对困难,迎接挑战;学习张丽莉爱生如子的大爱情怀,要像她那样拥有一颗纯洁无私的心,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积极主动为群众服务;学习张丽莉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要像她那样敢于争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实,我们身边也不乏有这样的事例,像身残志坚的王石中心小学教师黄峰,他的事迹也令我们深深感动。作为一名机关工作人员,我们应秉承高尚的职业道德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道德和法律论文范文第5篇

作为大学生这个巨大的知识型团体,做好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习惯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其中就很好地阐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使有才能的人发挥得游刃有余,才能使我们取得更好的成绩。我相信优良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风气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尤其重要。所以说在大学生这个巨大的群体中,做好学风建设尤其的重要。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求真求实的科学文化内涵,形成了以科学精神为精髓的人类社会的共同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从摆脱中世纪的蒙昧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到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乃至20世纪以来新技术革命浪潮引领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精神不仅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千百年来一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

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应当从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科学规范四个部分分别展开。科学精神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贯穿于科研活动全过程的共同信念、价值、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包括追求真理的信念、用于探索的精神、遵循实证的方法,讲求理性的态度。研究生应当从求真、实证、进取、协作、包容、民主、开放、理性怀疑等方面努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正确处理利益、荣誉、道德和伦理等关系,拓展对物质世界、生物界和人类的认识,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

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研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指科研活动中的科研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研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研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者规范之中。科学道德主要包括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自觉抵制弄虚作假、浮躁浮夸等学术不端行为等。我们应该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中,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形成良好的学风。

科协曾有报告列举了我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中7个方面的不端行为和表现形式:

1、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在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科研成果中抄袭剽窃他人的实验数据、图表分析,甚至大段的文字描述。

2、伪造篡改实验数据。在实验数据、图表分析中,随意编造数据或有选择性地采用数据证明自己的论点,影响和误导其他科技工作者。

3、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利用职权在并无贡献的论文或成果上署名,把他人成果据为己有;将通过会议、评审等过程获得的特殊信息和思想随意向外传播;在论文被录用或成果获奖后任意修改作者排序和著作权单位;为了论文顺利发表或成果获奖私自署上知名科学家名字;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或求得职称晋升,无关工作的同事、同学、亲友之间互相挂名。

4、重复发表论文。

5、学术论文质量降低和育人不负责任。将原本可以用一篇完整的论文发表的科研成果,分为多篇投稿,降低论文质量,破坏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完整性;部分教授、博导为完成科研任务招收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研究生为自己工作,无法全面有效地教育培养好研究生,造成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大面积滑坡。

6、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在与自己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尽量抬

高对他人的评价,滥用“国际先进、国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等词语;在与自己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贬低前人或他人科研成果,自我夸大宣传。

7、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躁之风。部分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一些已有一定学术成就,在学术界有一定地位的科技工作者,兼任太多的社会和学术职务,整天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真正用于科研的时间很少。

作为研究生,我们要重操守、重品行、重修养,遵守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要诚信、平等待人、正确认识自身、不妒忌,扎实学习、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实事求是。要勇于创新、把握前沿、注重实践,把握机遇,争取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我们的毕业论文选题要宽厚、阅读文献要经典,研究过程中要勇于攻关、取得成果后要扩大战果,撰写论文应严谨规范。科学是可传播可证伪的,而学术研究的核心是不断创新。因此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应该要遵守学术规范标准,力求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发现。与学术规范相对应的就是学术不端。

道德和法律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在会计领域,假账现象屡禁不止。本文从分析当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入手,着重分析提供一些关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方法。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诚信;体系构建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会计职业道德.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同时,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以及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公正度,直接影响着资本市场的建设和整个中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会计职业道德及其社会功能

1.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法规的联系与区别。

会计法律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在内容和作用上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它主要用于规范不需要或不宜由会计法律制度规范的行为;在地位方面,二者相互转化、相互吸收,而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会计法律制度由国家立法部门或行政管理部门颁布,并通过国家机器强制执行,具有很强的他律性;会计职业道德主要是从道德思想层面对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作出规范,并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约束会计人员行为,具有极大的自律性,简单地说,会计法律法规是会计人员“必须做的”。而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应该做的”会计法律制度侧重于调整会计人员的外在行为和结果的合法化,而会计职业道德不仅要求调整会计人员的外在行为.还要求调整会计人员内在的精神世界。

2.会计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帮助会计人员正确地认识与使用自己的权力,履行应尽的义务,使他们按照会计职业道德的标准和规范来衡量善恶和正误,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推动会计领域的反腐倡廉,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一个人能否成长,不仅需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对现代会计的认识,而且要懂得自觉反省自己,不断提高自身。会计职业道德不仅规范着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也对他们的思想产生着经常性的影响。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做到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搞好服务、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努力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技能、保守秘密等等。促使会计人员不断完善自我,成为高素质的新一代会计人才。

会计工作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会计信息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效率与效益。而低质的甚至是虚假的会计信息,有可能使企业作出错误的判断与决策,由此造成损失。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业务能力高低和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会计职业道德,从而加强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仅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从长远看,也有利于整个经济社会

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问题及影响

1.会计管理机构监督力度不足.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

目前,由于政府地位的特殊性及其职能的局限性,无法有效地完全遵循市场规则行事,企业缺乏自我监督的自觉性,片面强调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于会计违纪行为的控制与监管;在机构设置方面,我国各执法机关负责对会计违法行为进行调查与惩处,但对于管理会计职业道德失范行为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机构,却没有具体地界定;现行的会计法律法规。

2.会计师缺乏敬业精神。

在我国现有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下,会计师主要接受领导管辖。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会计师往往屈从于“不听话就走人”的残酷现状。据财政部重点课题组调查显示:当会计师在工作问题上与企业领导或单位负责人意见发生分歧时。只有少数的会计师认为应该坚持原则,而大部分的会计师认为应该服从上级。这一方面反映出企业会计师的“囚徒心态”和对所处外部环境的忧虑: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企业会计师认为只要受领导信任,加上自身的努力就不难得到群众的支持这一病态事实。

3.企业忽略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企业往往减少甚至取消对于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培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行为中起到了特殊作用,对其进入投入,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成效;二是,有的企业领导、单位负责人通过利用、操纵会计师来达到获取不当甚至非法利益的目的, 自然不希望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三是,国家对于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再教育,并没有作出明确要求,这使得再教育行为很难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在这一点上,我国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4.会计师重视业务能力,轻视职业道德培养。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评价标准,主要以各类资格证书为主。这就间接造成了会计人员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加强业务能力,而忽视职业道德培养。而企业片面的择人方式以及高校对于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也助长了这一现象。会计师往往以功利及短视的心态面对职业问题,将提高就业可能性以及个人利益,放在了职业道德之前,却忽视了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会计职业这一整体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而由此引发的后果,则是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下滑,假账层出不穷,而会计师自身利益也将最终受损。

三、构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体系

对于包括会计丑闻、会计行为失范等在内的会计职业道德问题,并不是孤立的,应从众多领域采取多种手段才能得以妥善地解决。其中,建立一套包括教育、评价、监督和奖惩在内的完整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无疑是最为有效的。

1.加强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行为与道德的相关性是毋庸置疑的。会计行为影响到政府、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等多方的利益,无疑是一种利益选择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涉及道德问题;其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存在也是必要的。仅仅通过不断完善强制性制度,加强执行和监督会计道德规范力度,以此力图解决职业道德困境缺失问题的方式,一方面成本过高,难以实行,另一方面忽视了人自身作为“道德人”的本性;再次,应当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会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应该采取改善会计管理体制,加快组织建设;适用各种教学方式,加强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落实会计职业道德再教育等方法来加强与完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2.构建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构建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是指,建立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机构,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共用信息资源为基础,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明确的评价内容、规范的等级标准,来准确反映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状况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这一体系的构建,不仅能帮助公众及企业更好地了解会计师的真实状况,也有助于会计师自身的行为自律。作为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一部分,评价体系多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向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和监督体系提供必要的信息,并目一起到连接二者,使之作为整体发挥出最大的功效。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建立独立的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机构、建立会计职业道德档案与建立和完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方法体系相结合的方法来构建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3.构建会计职业道德监督体系。

我国尚未建立起内容全面、操作性强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这给会计职业道德管理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建立一整套包含从《会计法》到企业、行业协会行为道德守则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应当是当前工作的重点,这也是整个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只有真正拥有了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一切职业道德管理工作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

总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和会计职业道德监督体系,并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j者在功能上相互补充 相互渗透、缺一不可。此外,三者的地位在不同的阶段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例如,在良好的社会道德大环境下,教育与评价就足以解决会计职业道德问题,此时监督的作用被大幅弱化:

上一篇:租赁会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安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