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范文

2023-04-03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中国政府提出在2060年前努力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1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碳中和理念将不断引领城市的发展。步行友好街道的设计对于优化城市形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利用现有的城市空间结构实现城市的碳氧平衡,就必须对现有街道进行优化升级,既要减排,又要吸收,合理的街道空间能有效促进城市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文章分析街道参与因素的现状,并结合“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提出步行街道的概念方案,旨在为低碳环保城市的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碳中和;步行友好;街道;生态效益

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一系列社会行为提供场所,甚至城市相当一部分土地都用于市政道路建设,而步行友好街道的设计将有助于改善街道,创造出更美丽的场所。文章从碳中和角度着手,探索如何让街道更好地助推社会发展,更好地为人服务。碳中和主要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的方式,抵消掉人类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现“碳氧平衡”。目前,碳中和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形式,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张思敏等从碳中和的视角针对土地优化布局提出了建议,建立了碳中和评估体系,同时提出了完善低碳绿地的建设规划方案[1]。周述明通过对成都市街道绿化景观的实地调研,运用景观评价的方法,指导成都城市街道环境的综合治理,形成符合地方特色的历史风貌街道景观[2]。韩君伟运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街道景观进行数据化细致分析,为街道景观设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数据参考[3]。李强等将生态化雨洪设施用于街道层面,利用SWWW模型模拟,探索适合我国发展模式的绿色街道优化设计方案[4]。结合我国街道更新状况,对街道社会交往空间的设计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1    街道概述

简·雅各布斯曾提出,街道是衡量城市公共空间优劣的标尺。街道作为城市规划、建筑的基本架构,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现,街道的健康发展将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碳中和概念的提出,对步行街道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步行街道应保持通达性并起到持续提供光、空气和服务设施的作用。步行街道作为开放空间需要融入自然环境,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而满足人们日常的步行需求。此外,街道绿色景观还扮演着“城市之肺”的角色,将开放空间转变为绿色空间,与自然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形成城市的生态链条,更新和过滤汽车尾气,从而实现碳氧平衡。

2    步行友好街道功能

2.1    疏善城市交通

城市居民活动较为密集,出行时容易造成城市交通困扰,加重城市街道负荷,从而带来一系列安全问题。步行方式具有其他交通方式不具备的优势,其自由度、通达度高,不受到地面障碍的影响,开展步行友好街道的设计,有助于完善交通布局,为人的活动提供便利,满足人们步行的随机性及独立性需求,减轻交通压力。

2.2    優化城市整体环境

步行友好街道通过街道绿化、街道设施完善、街道铺装等人性化设计方式,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美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居民生活品质。步行友好街道的设置鼓励人们减少汽车出行,降低城市碳排放,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2.3    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步行友好街道不同于以往的街道,可以承载城市市民各式各样的复合型步行需求,人们交谈、驻足、聆听等与步行有关的需求都能在步行友好街道中得到满足,人们开始从逃离城市转而回归城市,无拘无束地在街道中穿行,自由地交往,恢复了城市的生活气息,增强了城市生活的幸福感。

2.4    步行选择的潜在因素

现代化的发展催生了人们的惰性,人们出行时倾向于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步行出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环境的影响,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出行方式。因此,步行街道的设计需要掌握影响人们步行选择的潜在因素,并在设计中实现深层次把控。如今,城市用地错综复杂,给步行的选择带来了很大的干扰,受定式思维的影响,人们选择出行方式时往往会根据以往的经验预判,通常会避开步行,这样的选择有时甚至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但与此同时,影响人们选择的理性因素如有利于健康、娱乐休闲等,也会帮助人们作出明智的选择。但是,在步行街道设计中需要充分考量各种选择动因,促使步行空间在城市用地中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进而高效应对社会环境带来的适应性挑战。

第一,步行速度。步行速度一方面会受到个体身体素质的影响,通常年轻人比老年人速度更快;另一方面会受地面物理性障碍的干扰,障碍越少,就越有利于提高步行速度。去除步行道路上不必要的景观设施,实现铺装平整化,降低道路高差,在通达目的性更强的街道,拓宽步行街道面积,降低人员密度,尽量满足人们迅速通达的需求。

第二,步行距离。步行选择具有短距离的特性,人们可以接受的行走距离是有限的,但优化步行环境,有助于缓解人们的步行疲劳,适当延长步行距离。宽阔笔直的步行街道容易让人感到乏味,相反,曲折且富有变化的道路,可以遮挡一目了然的步行路线,如此,途中的景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体验,让人们短暂地忘记步行距离,从而缩短心理上的步行距离。

第三,步行空间。一是舒适空间感。形态各异的步行街道存在于城市中,成为连接城市不同空间的纽带。步行空间的比例尺度应该符合人的主观感受,满足其随时进入共享空间的需求,应做到紧凑而不密集。二是空间视觉体验。步行能够促使人们接触更多的环境信息,相应的感官刺激也能得到调动。人们在判断方向时往往漫不经心,但是街道绿化景观通常会成为视觉聚焦点,吸引人们的注意,好的步行街道需要布置相应的特色构筑物,设置提示性的地标、铺装等引导各类行人通行,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感[5]。

第四,步行路线。步行路线会受到步行目的的影响,当目的性强时,人们会选择以最快的方式到达目的地,因此,更倾向于选择通达性较强的路线,抄近路就成了人们的首选,而此时步行效率会高于其他交通工具。这种情况下,市民广场步行空间的设计,可设置对角线道路,避免交通障碍,为人群提供便利。当目的性弱时,人们更倾向于随机性的步行。观景、闲聊、休息成了这类人群的主要活动方式,其步行路线以连续性为主,富有节奏空间变化的街道环境会让步行更加具有乐趣,但应该注意的是,步行空间的曲线变化需要避免反复多次方向切换,以防止行人方向感错乱,还要尽量避免高差,以不打乱步行者的节奏为宜,为步行提供便利。

3    碳中和视角下的步行街道“碳减排”

汽车时代,在交通工具为主导的环境下,步行街道的设计与道路设计往往采取了相同的规划逻辑,机械、刻板、以通达性为主,忽略了人的步行体验。因此,步行环境的营造需要更多考虑到人性化因素,与实际生活体验结合起来,置于碳中和这一更宽泛的社会背景下,使人们真正意识到步行不再只是一种交通方式的选择,更多的是为减少空气污染、营造健康清洁的生活环境而作出的明智选择。将步行街道与越来越多的因素结合起来,如场所、物质环境、景观等,形成连续性的街道布局,而非局限于交通连接点,因此,在步行街道设计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3.1    提供步行场所

步行街道的功能主要是承载步行人群,协助人群到达不同的目的地。除此之外,极强的可达性可将人们从各处汇集起来,步行街道也将成为散步、交流的场所。步行街道需要具备非常重要的社交功能,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好交流,为步行街道赋予独特的空间体验。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按照生理需求一安全需求一归属需求一尊重需求一自我实现需求一认知和审美需求等级排序,可为步行街道设计提供有力参考。人们在街道上行走,可以随心所欲地交流,交流本身成了步行的最终目的。关于尺度,步行场所的尺度应满足人群随心所欲的步行需求,而如今大多数城市的机动车道通常与步行街道共享公共空间,人行道绝不能给人拥挤或孤独的感受,需要有充分的安全感,因此要远离机动车辆的威胁。步行街道每分钟、每米的宽度通行量能达到7~8人,此区间内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行走。

3.2    良好的景观功能

顺应街道现有的地貌特征,减少土方量,减少机械操作。遵循生态优先原则,自然植物群落可以有效吸收二氧化碳,丰富生物多样性,提升街道景观价值。设置交叉路口、小广场、小公园或者一处开放空间,对于长距离的街道而言,中途的景观节点是非常有必要的。街道景观设计要结合地方文化,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将地域传统民俗风情、文化遗产等融合起来,有效烘托城市氛围,赋予城市公共空间更丰富独特的景观体验。因此,展现城市独特文化风貌,是城市步行街道重要的景观功能。

3.3    良好的教育功能

街道教育功能与城市文化氛围相呼应,步行街道营造的教育环境可作为儿童的室外绿色课堂,让其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还可为市民提供寓教于乐的教育环境。因此,要将自然要素引入城市生活,可在街道种植大量的植物,甚至可以设置创意构筑物,以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绿色生态环境。

3.4    优秀的街道设计

在街道重构设计中合理利用废弃或可再生材料以及自产废弃物再循环材料。例如,运用环保铺装材料,提高下渗能力,同时为街道提供必要的装饰,标示街道的使用功能。运用良好的铺装设计,辅助营造街道场所,划分不同底界面,展现街道特色。除此之外,处理好色彩与造型、材料与质感、尺度与比例错综复杂的细节关系,需要遵循一定的街道设计逻辑,注重人的使用需求和感受,要做到既有变化又统一和谐。

4    碳中和视角下的步行街道“碳吸收”

21世纪是汽车高速发展的时代,汽车尾气的排放无疑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莫大的负担。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曾将街道描述为一个巨大的车间,在如此庞大的二氧化碳排放体系下,植物成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媒介,其能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释放氧气,实现碳氧平衡。

城市街道作为公共开放空间,与市民日常活动密切相关,街道良好的绿化环境有助于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效益。一是考虑整体形象美观问题,通过合理有效布置街道植物,使空间得到高效利用。街道绿色系统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在进行街道植物一体化设计时,应尽可能利用有限的城市街道用地资源,因地制宜地配置植物,实现街道植物向空间一体化发展,实现街道空间绿化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将人们的视线从地上转移到空间探索上,是短时间内改善大城市小环境,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二是有助于吸收二氧化碳,降低粉尘,净化城市空气,释放氧气,实现碳中和效益。不同的植物具备不同的特殊功能,如在街道大量种植布置油松、槐树、侧柏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杀菌作用,不仅如此,还能隔绝城市噪声,调节城市温度,形成良好的生态效益,为行人提供优越的步行环境。

4.1    复层结构植物设计

复层结构用于在街道中模拟自然群落,形成具有遮阴及观赏效果的立体景观,一方面能为人们提供休息的场所,另一方面能增加绿化,丰富街道形式。

4.2    分隔带植物设计

分隔带绿化可用观花或者观叶植物搭配,起到引导步行的作用,与乔灌搭配,形成立体“绿化墙”,进而增大植物吸碳面积,净化空气。

4.3    天桥绿化设计

天桥作为街道的连接体,由于栽培土质的限制,可设置植物种植池或垂挂花篮进行点缀,以形成立体绿色墙面的最佳效果,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出行环境。

4.4    绿色街道雨水处理系统

不同于以往的街道雨水处理,在道路分隔区中设置形式各样的水池装置,以自然的方式对雨水进行处理,形成“渗透、蓄水、滞留、净化、排放”的循环。不同的装置可以丰富街道景观层次,在雨水丰沛的季节还可起到防洪蓄水的作用,同时,为道路植物提供水分,吸收城市地面粉尘,为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使街道生态系统更加完整。

5    结语

目前,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忽略了许多人性化空间问题,大多数城市真正的步行街道空间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注重环境效益的提升。在以碳中和为目标导向的大环境下,街道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对象,应置于生态系统背景中考量,将更多的城市空间与城市节能减排环境效益结合起来,为政府重要议程提供重要依据。建设步行友好街道與制定碳中和目标有相同的愿景,即实现城市健康发展,我们都有责任为友好步行街道的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思敏,章慧明,徐从广,等.碳中和视角下的低碳生态城市思考与研究[J].安徽建筑,2021,28(9):87-88.

[2]周述明.成都市城市街道绿化景观评价及其环境效益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3.

[3]韩君伟,董靓.基于心理物理方法的街道景观视觉评价研究[J].中国园林,2015,31(5):116-119.

[4]李强,梁芙蓉,甘霖.基于SWMM的绿色街道优化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19(S1):20-25.

[5]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41.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需求 行为 交往 校园环境 景观设计

0 引言

顺应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塑造能够促进交往、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充满活力和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和追求”。一个拥有特色的校园环境,一定是充满活力的、生长型的,它吸引着校园中的师生,也使师生更愿意参与进来,形成环境—行为心理的良性互动。

1 相关理论和概念

1.1马斯洛需要理论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在他的成长动机论中提出了“需要的层次”论,其理论提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求,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2行为的概念行为是人的心理反应,行动的目的和动机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

1.3交往的概念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l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2 促进交往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

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从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摹本需要之一,又是满足更高层次需要的基础和手段之一。这种需要在接园生活中表现为师生对交往活动的需求。尤其目前大多数高校都采取全日寄宿制,大多数学生远离家庭,若社交动机或好群行为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孤独感,不仅有碍人们互通思想、情感和互相理解,而且对心理素质的形成会产生消极影响。世界卫生组织近来提出,现代健康观念已不仅指身体没有缺陷或疾病,而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这种新型的健康观进一步说明了交往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2.1满足必要性行为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 杨·盖尔把我们的户外活动类型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一种活动类型对于物质环境的要求都大不相同。在高校校园环境中必要性行为主要表现为认知识别和功能使用。认识活动是人在环境中定向、定位和寻址并能在付诸行动之前理解环境所包含的涵义,并寻找适当的参照系给自身定位,要求空间的可识别性。功能使用指学生学习、生活、运动等基本行为,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走向集中型、智能化。

由于这一类型的活动在一年四季各种条件下都可能进行,参与者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因而也是对环境使用者影响最大、关系最密切的环境。符合师生必要性行为心理需求的环境景观设计,有助于提高任务绩效。

2.1.1教学环境 这里所说的教学环境不是教学、科研工作直接使用的空间,而是在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的建筑以外,包围教学建筑的一切空间,它为其所包围的教学建筑内部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这些空间应该具有满足教学建筑采光、通风要求的适宜尺度,并应该是开敞、明快、宁静的。考虑到教学楼的采光和通风要求,不宜紧临教学建筑的外墙种植高大的乔术和茂密的灌木,以避免使空间变得阴暗、荫蔽。为创造宁静的环境,教学空间内,最好布置成步道区,也不宜设置运动场地。在教学区内,可以在建筑群中有重点地布置一两个尺度适宜的景观空间,作为学生等候上课和课间休息的活动场所,也是校园的必要景观区。且作为校园的主要知识传播中心和师生活动服务中心,高效、快捷、明确的环境识别是这一区域的环境景观特征。

2.1.2交通环境 道路是组织整个校园空间的骨干。而交通空间是以疏导人流、车流为主要功能,它既是在建筑物围合的许多空间之内穿过,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狭长空间。可分为人流、车流、人车混流交通空间,其宽度应与人流、车流相适应,并配合设置绿化及必要的辅助设施,包括停车场地。交通空间是动态的、喧闹的,应尽可能降低其对临近建筑或地带的影响。交通空间宜是开敞的,不宜是封闭的,使人们行走其间能够左顾右盼看到周围景观,尤其车流交通空间应该具有开阔的视野,以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林荫道是一种特殊的交通空间,它是以沿道路一侧或两侧成排种植阔叶树,形成树冠绵延覆盖下的遮荫交通空间,对于划分空间、遮阳避暑、降低噪音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过长的步行道,还应该设置景观节点或变换路两侧的风景,防止产生视觉疲劳。对于大面积的方形草坪,我们应满足师生抄近路的习惯,设置斜向铺装。清晰的环境识别有助于人们有效的组织路线,在重要的交通点设置方位指示牌是十分重要的。

2.1.3体育运动环境 体育运动环境是指进行体育教学、锻炼、比赛等各种体育活动空间的环境。各种运动空间的场地尺度,应符合有关规定。运动空间是喧闹的,在功能分区上,应为其安排适当的位置,尽可能减少对其他建筑的噪声干扰。在各个运动空间周围宜适当种植乔木、灌木和草坪既可作为隔离地带,隔离带可以减低噪音,又可以起到部分遮荫作用,以供人们在运动间隙时休息使用,也为那些观看的人提供场所,促使更多的学生加入体育锻炼。

2.1.4学生宿舍环境 我国高校传统的布局是由教学区、学生宿舍区、体育运动区及教师生活区构成的,但是随着大学与社会的接轨,学生宿舍区越来越淡化,很多宿舍区布置在校外,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但更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大部分学生反映这种方式不利于同学间的交流,更不存在班级的含义,高中一直处于填鸭式教育的学生很难适应,以至于成绩直线下降。我们更倾向于宿舍的公寓化转化,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且布置在校园的边缘,根据地域气候,朝阳避风,与学生活动中心、食堂、操场、教学区方便到达。通常当教学区、体育活动区、学生生活区呈三角状态布置时,相互之间距离最短,利用率最高。在宿舍区周边也应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对于宿舍周围的商业摊点要统一管理,尽可能在不破坏环境卫生的情况下,满足学生的需求。

2.2促进自发性行为产生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 自发行为与必要性行为不同,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对于环境规划而言,这个层次上的环境提供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着校园环境的活力。交往与群化是人们社会联系的基础,对师生沟通、学科交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现代校园更加强调交往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如聊天、晒太阳、散步、驻足观望等。为此,要提供一系列从开放到私密的领域性环境空间,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需求。在整个校园环境中建筑物把校园分割或围合成许多大大小小的空间。如若想把校园中所有的空间都布置得十分完美,恐怕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区别各个空间的重要程度,确定一级空间、二级空间和三级空间,分别在尺度、形态、性质、营造等方面给

予不同的处理,支持不同的行为,并运用收和放的布局手法把空间联系起来,形成空间序列。

2.2.1一级空间 一级空间指的是校园主要广场空间、主轴线空间或重要的历史性空间。这种环境空间要体现校园的独特性,是重要的礼仪性活动的使用空间,应给人开敞、明快、振奋的感觉。一般300m为该区域的控制尺度。300*300m是步行者愉快胜任的适宜距离,亚历山大在《模式语言》中建议的节点距离300码(约275m),300m也与中国古代风水形势说的“百尺为形,千尺为势”中的千尺(千尺约为230-350m)不谋而合。因此,将300m作为控制规模是合适的,便于学生、教师愉快的感知。在一级空间处理中,很多规划设计只强调了气派,忽视人对于环境尺度的控制把握,造成了非人性化尺度的空间浪费。因而我们在这个层次的开敞空间中更强调环境和人的互动。

2.2.2二级空间 二级空间应该包括小型的庭院、楼间绿地等空间,具有一定的景观特征。这是个中观尺度的空间。C·莫丁在《城市设计:绿色尺度》一书中提出70*70m~100*100m作为充满活力又宜人的尺度,其空间的感受是符合人性化要求的。将之作为大学校园中观空间的控制尺寸可以营造理想的景观节点,有利于校园环境景观的有机生长。二级空间往往在校园环境中均匀分布,它是校园中每个功能区的景观核心,相对封闭,使用者也相对稳定,而且使用时间延续性长。由于在该空间中会出现多种层次的行为需求,我们应该通过景观元素进行空间划分,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2.2.3三级空间 在校园中,我们最简单的“交往”是指师生之间三三两两的个别交谈。他们或事先约定,或是偶然相遇,从一般的寒暄转入对某些课题的探讨。这就需要有一个适宜的小环境,从而产生交往空间的需求。但是,这种随时随地可能出现的少数人的个别交谈,既不需要太大的空间,也不必是特定的专用空间。因而,我们就需要在校园中师生时常经过的各处,如道路旁、水池边、树荫下、建筑前后和建筑内部的门厅、走廊旁,安排适宜尺度的小环境,设置座位,随时供师生交谈使用。这种经过精心布置的功能性景观区就是我们交往开始的地方,我们把它看作校园环境中的三级空间,也就是微观空间尺度。24m是芦原义信先生认定的室外空间的基本单元尺度,并对其做了充分的论证,有着合理的人文依据。将24m作为校园微观空间的控制尺度,可以有效合理安排建筑庭院、小品、绿化、地面铺装等,营造人性化的近人尺度空间。

3 结语

新时期的高校校园不再仅仅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研究的场所。优美的景观环境对人身心的塑造,是其精神效用的体现。在高校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我们应从大到广场、游园,小到一凳一椅进行全面、细致的考虑,做出最大可能地满足师生行为心理需求的校园环境景观。

参考文献:

[1]毕岩.关于大学环境教育的思考[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59—61

[2]冯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3]石谦飞.建筑环境与建筑心理学.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09.

[4]赵玫,高巍.呼唤积极参与的人性户外空间—清华大学校园广场间间环境行为调查与评价,华中建筑.2005.05

[5]靳路明.现代校园空间意象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 3.

[6]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规划师2000,02.

[7]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规划师2000.02.

[8]马丁·皮尔斯著/王安怡、高少霞译.大学建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汽车销售实践离不开对消费者消费心理的研究,通过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销售措施,才能提升汽车销售的业绩。

关键词:汽车消费;消费心理;汽车销售

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逐渐成为了家庭的生活日用品,这反映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反映了居民消費结构的变化。居民在购买汽车时是受到多方面的心理因素的影响的,比如面子心理、从众心理、推崇心理、炫耀心理、攀比心理等,受到以上诸多心理的影响,汽车销售企业必须有意识的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销售措施。

1 汽车消费者的心理展示

1.1 面子心理

汽车消费者普遍的存在着面子心理,受到面子心理的影响,汽车消费者常常会做出超过自身购买能力的消费行为,自己的支付能力远远不能够购买相应价位的汽车,然而受到自己面子的驱使,却常常做出不理智的消费。在实际的汽车销售过程中,汽车营销人员也常常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开拓汽车销售市场,最大限度的获取汽车溢价,达成汽车销售协议。

1.2 从众心理

除了面子心理之外,汽车的购买人员还普遍的存在着从众的心理。有从众心理的人,其个人观念以及日常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迫于群体的压力,受到群体的影响,进而为合群而做出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选择,这一点在消费者的众多购买决策中都有所体现。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消费者在购物时常常会选择到人多的商店进行购买,同时对于商品品牌的选择也表现出很明显的从众倾向,这时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商品品牌就会受到普遍的青睐,还有就是消费者在选择旅游地点时也倾向于热点城市以及热点路线。

1.3 推崇心理

很多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推崇心理,消费者在进行决策之时,会过多的参杂情感成分,由此做出不理智的消费行为。汽车消费者出于对于权威的推崇,往往会无理由的选用权威者所选用的品牌,在这个过程中,消费对象人格化显著,产品的畅销也由此达成。

1.4 炫耀心理

很多购车者都是出于炫耀的心理才购车的。对于汽车这种消费品,购买汽车会带给消费者很大的心理满足,很多消费者购买汽车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消费心理,而并不是出于实用的心理。在当前中国人均工资水平并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这种炫耀的心理也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高端的消费市场。同时一些时尚商品的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的这种炫耀心理表现的尤为明显。

1.5 攀比心理

消费者的攀比心理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消费者参照自身所处的阶层自身的身份限制以及自身所处的地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存在攀比心理的消费者常常以所在的阶层人群为参照进行自身的行为选择。受到攀比心理影响的汽车消费者,更加在乎自己是否有,看到别人有了,自己也要有,而不管自己是否真的需要。

2 消费心理在汽车销售中应用的策略

2.1 借助市场调查确定目标市场

现代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时,都会预先做好市场调查,进而确定相关的目标市场。不同的产品只有投放到相应的市场之中才能收到好的销售效果。新产品必须找到其目标市场才能收到好的营销效果。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都有其深层次的、不易被人察觉的消费动机,而汽车营销者要想获得好的营销业绩就必须探索这一深层次的消费动机。由此为了确定目标市场就必须开展深入的市场调查,结合各种社会、自然因素开展营销活动,在深入的分析消费者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开展营销活动。

例如在进行市场调查的时候应该综合的考量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对于消费者自身的消费结构的影响。在完成市场调研工作之后还应该根据相关的调研结果进行细致的市场划分,由此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汽车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汽车营销必须进行细致的市场划分。将消费者进行不同的划分,全面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分辨消费者的不同心理欲望,将不同的消费者划分出不同的心理态势。在进行市场细分的过程中,要有相应的标准,在进行市场细分的过程中要明确的将心理标准作为最主要的标准。市场划分的心理标准应该包括消费者的性格特征、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在依据心理标准完成相关的市场划分之后可以更好的制定相关的汽车营销策略。

汽车市场的选择就贯彻于市场细分的整个过程中,做好了市场细分也就选择好了相应的消费者群体。汽车销售者必须对消费者的心理做出详细全面的调查,通过采取恰当的宣传手段与宣传方式传达出企业的市场定位,传达出企业的建设理念,最大限度的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实现市场的定位与开拓。

2.2 依据消费者心理制定营销策略

产品策略的构建过程中,消费者心理的研究与应用主要有两方面的体现,主要包括新的产品设计与新的产品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将新产品设计的心理策略进行相应的运用。新产品设计的策略主要包括满足消费变化的趋势,符合消费者自身的心理需求,满足消费者自身的审美品味,同时要展现消费者自身的个性特征,使得产品的设计能够更好的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好的满足社会消费的趋势。汽车产品的命名以及汽车的商标设计与包装设计也都应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通过设计一个好的商品名称,会极大的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使用好商品命名的心理策略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商品的效用,可以通过采取比喻以及借喻手法展现商品在某一方面的特征,让消费者一听到这一商品的名称就能立刻激发购买欲望与购买需求。除此之外在商品的包装设计上也要注重心理策略的使用,采取吸引力强的商品颜色与商品形状,激发出消费者内心的购买欲望。汽车销售厂家一定要利用好汽车的商标与包装这一汽车企业的无形资产,充分的挖掘这一无形的资产在汽车企业的经营中应有的价值。

在汽车产品的价格构建过程中,也应该体现汽车企业自身策略的高明性。在进行汽车价格制定的时候,要坚持需求导向法,依照消费者的需求强度进行定价,充分的考虑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依照消费者对商品价值的感受制定合理的价格,同时在制定商品价格的时候还应该充分的参照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理解程度进行定价。除了以上的策略,汽车销售厂家还应该有意识的运用心理定价的策略,例如依据产品的声望、产品的尾数、消费者的使用习惯等进行定价。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定价策略之外,汽车销售企业还应该有意识的依据消费者的心理反应对商品价格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还应该及时的说明解释相关的调价依据避免消费者产生误会,进而引发消费者的不满。

在制定汽车销售的促销策略时,同样也应该对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开展深入的研究并做到相应的应用,由此确保整个促销策略的顺利实现。汽车企业主要应用的促销手段主要涉及到广告的投入,人员的推销,营业的推广,公共形象的打造等几方面的措施。首先成功的广告建设也离不开对消费者的心理分析,通过对消费者的心理进行相应的分析,可以确保广告的设计更加的符合消费者的视觉需求以及消费者的听觉需求,进而吸引消费者的潜在购买欲望,由此引导消费者形成对于企业产品的忠诚度,引导其做出购买决定。作为企业的销售人员更应该充分的分析消费者的购买心理,通过相应的观察与分析,破除推销的瓶颈,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售出相应的商品,为了实现以上的销售效果,汽车企业有必要对企业的销售人员开展相应的培训。

除此之外企业的营销推广工作也要做到位,通过营销推广引导顾客及时的做出购买的决定,具体可以通过采取有奖销售、免费品尝、免费试用等措施,依据产品的特点制定出更加满足顾客需求的推广策略,最大限度的实现预期的销售目的达到预期的销售效果。公共关系的构建是一种更加着眼于长远目标的促销手段,这一促销手段更加的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形象。在企业的销售过程中会遇到方方面面的消费者,这也要求在汽车企业的销售过程中要全面的分析公众的需求,最大限度的寻求公众的支持,提升销售业绩。

3 结语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汽车销售的整个过程中,汽车消费心理始终贯穿始终。汽车企业的营销活动需要对消费者的心理进行相应的研究,需要对消费者的心理进行相应的应用。消费者的心理就如同一个暗箱,汽车销售者要有意识的透过表面的暗箱去寻求消费者内心里的秘密,并在实际的销售过程中加以运用。通过汽车消费心理在汽车销售的应用,真正的掌握汽车销售的主动权,实现汽车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国柱,市场营销学[M],中国商业出版社,2018,22-33.

[2]余凯成.组织行为学[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44-56.

[3]张宏,2005年中国车市概览,银行家[J],2017,55-66.

[4]石嘉玉,汽车市场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北京汽车[J],2018,88-89.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压力的加重,环境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日深。这已是目前心理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把握以人为本为出发点,浅要的分析了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以人为本;环境心理学;室内设计

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对于住宅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居住的基本功能上,而从精神层面上的审美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室内空间环境布局、色彩、光线运用的合理性所产生的安全感、归宿感和陶冶感,及其给我们带来的或亲切或温馨或有趣的情感体验,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美满,可以达到满足人们精神与心理需要的目标。这时环境心理学对空间设计的影响就显的尤为重要。

1环境心理学的含义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什么样的环境最符合人们的心愿。室内环境艺术设计首要问题是解决人和环境关系的问题,是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需要来创造安全、舒适、宜人和富有美感的环境;反之,也就无法创造出符合人们需要的空间环境。

2人的心理、行为与室内设计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研究和设计的基础。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

2.1色彩的变化与心理

色彩对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对色彩的感受往往是通过心理来判断的,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左右我们的情绪,影响我们的行为。例如,红色穿透力强,使人兴奋;高明度黄色刺眼,使人心慌。色彩的这种调节功能经常被商家利用以促销。很多快餐店的室内设计中大量使用橘色,因为橘色能刺激人的脾胃,从而增进食欲。同时,色彩也能使人产生温度感、距离感、重量感等。在一些高温车间的生产环境中往往采用冷色调,而制冷或低温生产场所常采用暖色调。色彩用于交通也由来已久。国外出现了彩色公路,在事故多发地段铺设红色路面进行警示。

2.2私密性、“尽端趋向”与心理

许多人将居住空间,看作其隐私的一部分,只是其私密性涉及更为广泛。比如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他们或许希望能看到的更多,但对于室外之人,往往希望隐藏的更多。和私密性同时存在的还有人的“尽端趋向性”。在日常生活中,集体宿舍中先进入住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说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座位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所以这也成为人们经常选择的位置。

2.3几何变化营造安全感

不同长度、宽度、高度的室内空间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当空间顶部过低时会产生压抑感;在矩形的空间中会感觉稳固、规整,在圆形空间中会感觉和谐、完整;波浪形的空间会给人活泼、自由的感觉。人需要有安全感,需要一种被保护的空间氛围,因此,人们更愿意寻找有所“依托”的物体。例如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更愿意停留在相对散落在厅内、站台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因为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有安全感。所以,现在的室内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穿插空间和子母空间的设计,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心理空间。

2.4趋光性与避光性

光线对心理的影响已经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它的合理运用,能让人身心愉悦,反之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在设计中,我们除了考虑自然采光的合理性这一第一要素之外,对室内外的光线“构建”,对居住和使用者的影响,我们同样应该充分的考虑。但人们往往是对光线强度的适宜和光线的色彩要求更高一些。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人们在室内空间中移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趋光性引导会优于语言和文字的引导。但同时由于私密性心理等等复杂原因的存在,人们往往又有避光的心理。上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提示室内环境的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很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的心理与行为来看,我们的设计师更应该优先考虑空间与照明的导向性。

3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

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将空间设计得尽善尽美,一定要了解环境心理学理论。点、线、面的相互搭配相互作用才能变化出更加丰富的设计。聚点可以成线,有一致方向性的几个点会有线性的感觉。这时的点,既具备自身的视觉集中特性,又有延伸的趋势;线可以破面,线穿插在面当中,可以破除面的呆板并给面以一定的方向性;面可以是点和线的聚集体,用点或线构成的面,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设计手法。三维空间的关系是否合理是该空间内所有造型的形态和比例相互之间影响的特性共同决定的。我们在做具体案例的时候一定要从大的角度出发逐步细化方案,根据掌握的这些感知觉规律不断调整方案,这样才能得到最让人们满意的使用环境。

我们看到室内环境是加以一定主观感应的环境。虽然人的感知存在个体差异性,但是这种感知还是有很强的规律性可循。对环境心理的研究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即是在人与环境之间,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进而这一认识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指导我们的设计,做出具有创新意义又符合人们环境心理的室内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 郑曙旸.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 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M].人民美术出版社:130131.

作者简介:计少妮(1987—),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视觉。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经济发展逐渐成为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域,必须在功能和环境设计上做好调整,保证城市建设能够与经济转型需求相符合,从而体现现代工业特点。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环境艺术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为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联系现实分析经济视角下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新思路极为必要。

关键词:经济视角;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战略构想

引言

环境艺术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建筑设计的效果和建筑设计的艺术表现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也关系到建筑艺术设计的表现。在实际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针对环境艺术设计进行分析,应用环境艺术设计方法,完成对建筑设计的管控。本文针对环境艺术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经济视角下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战略进行了总结。

1环境艺术设计简要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现代设计理念,主要从空间环境入手,完成建筑的综合设计,从而提高建筑设计的效果。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设计手段,在具体的环境设计过程中,其主要应用有现代环境心理学、建筑美学设计理论、环境生态以及环境行为设计理念等多项学科,从而提升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综合性。并且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内涵是通过建筑的空间环境设计完成对建筑的艺术性表现。环境艺术设计在具体的设计应用过程中,主要针对其建筑结构造型设计、建筑空间分布设计和格调设计,完成对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综合改进,确保建筑设计更加合理,也能够提升建筑设计的综合质量。通过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能够完成对建筑艺术设计的主体应用,确保建筑设计更加美观、更加科学、更加环保。

2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经济价值的战略构想

2.1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目标

为了赋予空间更多的创作潜力,需要对空间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这是对现有空间进行深加工的前期准备工作,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明确建设目标,对使用功能和视觉感受进行很好地呈现。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不仅是要对空间构成进行完善、对文化精神进行传播、对审美进行创造,同时还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让科学的审美理念、先进的文化内涵和强大实用的功能通过现代工艺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呈现。一个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需要以先进的文明为基础,将先进的社会文化内涵融入其中。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注重的不仅仅是艺术感和美感,更重要的是要求空间环境设计的合理性和舒适性,将设计与科学完美结合。环境艺术设计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尊重历史,保持良好的环境观,在满足人们审美价值的基础上满足人们更多的功能需求,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这才是环境艺术设计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2.2科学开展废料处理

进行环境设计活动时,会产生一定量的建筑垃圾。这类建筑装修垃圾的特点是气味难闻、粉尘污染等。如若针对装饰垃圾采取随意处理方式,将会形成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此,针对装饰垃圾应科学开展处理工作,减少环境污染问题。具体处理措施为:(1)在设计期间应尽可能地选择绿色环保建材,以此减少化学材料在设计环节中的使用,提升设计工作建材成本的优化效果,减少建材资源浪费,有效控制建筑装饰垃圾的数量。(2)针对可回收的建筑装饰垃圾,应将此类废料运送到指定位置,便于提升能源回收利用效率。为此,在开展环境设计工作时,针对所消耗的建材、装饰材料等废料,应积极开展处理措施,减少生态污染问题。

2.3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应用

在当前的建筑设计过程中,也要重视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应用,通过其合理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综合控制力,最大程度上保证环境艺术设计质量。①实际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建筑比例进行协调设计。从空间环境角度而言,建筑物的空间比例也与建筑环境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对于建筑环境设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建筑设计效果。②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还应该注重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以现代化技术为基础实施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确保设计展开更加合理,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效果。在环境艺术的综合设计过程中,要求对建筑环境艺术进行综合设计管控,确保其设计展开更加合理。如,在实际的建筑环境艺术结合应用过程中,其设计过程中可以应用到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如,BIM技术在现代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就非常关键,通过现代建筑环境艺术的核心设计,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效果,也能够提升环境艺术设计质量。BIM技术是新型计算机技术,其具有三维立体设计的效果。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仅能通过平面和意识角度进行建筑设计,不利于建筑设计的合理管控。影响到实际的环境艺术设计效果。而BIM技术的设计应用,可以实现建筑三维立体模型设计,同时也可以完成对建筑三维环境的艺术设计,确保其设计展开更加合理,实现对三维环境空间的渲染,能够让设计者合理的把控空间信息。在其BIM技术应用过程中,不仅可以完成空间三维设计还可以完成色彩渲染,能够了良好的帮助到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提升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效果。

2.4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表现

其实传统茶文化元素是一种在当下时代发展中随处可见的文化元素,所以人们的接受度比较高,具体大致體现在三大方面,第一,在物质上的体现主要表现在茶文化在生活中实际的运用,就比如说茶杯、各种饮茶的配件陶瓷茶具。第二,在人文主义上的体现,饮茶之道体现在方方面面,不论是在客人家做客还是在自家饮茶,都是有讲究的,饮茶的器具与周围的装饰环境也讲究搭配,颜色的选择器具的选择也都颇有讲究。第三,就是在精神层面上,传统茶文化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蕴含了从古至今百家的思想见解,而在设计现代环境艺术与茶文化元素的融合当中也都能够体现这些精神内涵。

2.5环境艺术设计应适应当前经济环境

环境设计是通过设计和生产活动将特定功能从思维观念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行为。一名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者需要充分掌握设计产品的结构、造型、材料、环境、功能等,利用具有特别适应性的设计及材料、技术方法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完善、优美、实用的装饰手法。设计者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把握客户的消费心理规律,设计出符合消费者心理和审美要求的产品,让设计美感更具有实用性的同时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市场认可。当环境艺术设计开始注重经济性,就需要对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如装饰手法、材料运用、优化措施、空间分布、结构配置、资源节约等,同时还应考虑资源的二次甚至多次利用,以此来确定最经济的方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学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主要包括优化环境艺术设计资源配置、满足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促进环境艺术设计产业发展、固化文明富裕经济软环境等。鉴于此,文章提出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经济价值的战略构想,主要有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目标、科学开展废料处理、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应用、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表现、环境艺术设计应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等。

参考文献:

[1]司舵,章瑾.刍议经济视角下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战略构想[J].商讯,2021(32):155-157.

[2]张义.环境艺术设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果树,2021(11):131.

[3]于泳博,佟贺阳.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高分子装饰材料的应用[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21,50(05):150-152.DOI:10.16584/j.cnki.issn1671-5381.2021.05.049.

上一篇: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下一篇:大学心理健康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