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案范文

2023-06-28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1篇

设计人:常州市武进区雪堰初级中学金富东 审稿人:常州市武进区雪堰初级中学陈林 单元分析与提示

一、概述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目的是引导刚刚跨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愉悦地步入文学的殿堂。让学生从各方面感知文学的魅力所在——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都将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因而所选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诗文《冰心诗四首》、有游记《繁星》、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文学画卷,但又各有侧重:

《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的语言向七年级的新生阐述文学的特点、功能,加深学生对文学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好地亲近文学。

《繁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的真切感受,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文学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冰心诗四首》充分展示诗歌的特点: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想象丰富,但也提醒学生丰富的想象要有现实中的物象作载体。 《“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事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也使学生了解如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古代寓言二则》以短小而精悍的寓言展示文学那丰富的内涵,教育学生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二、教学目标

能欣赏名家的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文章中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

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3、学会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懂得写作要有感而发。

4、投身“我爱文学”主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尝试表达感情。学会合作交流。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主题为“亲近文学”,是学生跨入中学的第一单元,意在让学生感受、理解、亲近文学,所以读品是关键,教学还是较为“感性”比较合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注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品味文学语言的精炼优美。在诵读过程中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以及作者真实美好的情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从而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文学”,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 学时安排:

《为你打开一扇门》

2学时 《繁星》

1学时 《冰心诗四首》

2学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

1学时 《古代寓言二则》

1学时 诵读欣赏

1学时 写作

3学时 综合实践活动

2学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领会文章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反复诵读,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文学的内容及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萌生对文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查字典扫除生字词。

2.尝试给自己喜欢的语句批注。 3.有感情地朗读《致文学》部分。 学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里有一个关于门的故事,女主人每打开一扇门,总会在门里看见许多珍禽异兽,奇珍异宝。确实,门是神奇的东西。我们总是对门后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一旦打开必得一个新的天地。今天,我们将去打开一扇特殊的门。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通读课文,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什么门?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呢?

2.在无数关闭的大门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这就是文学。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经历,说说这扇门的重要性。 交流活动

在作者看来打开这扇门会有怎样的收获呢?你有过类似的收获吗?请结合自身阅读经历来与大家交流。(学生阅读勾画,小组交流记录,全班交流,相互评价——教师可利用此环节自然地推荐阅读书目。)

四、精读品味

作者对文学是那么热爱,不由为它进行了一番真情的赞叹。请你选择6—10小节中你感受最深刻的小节,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结合自身阅读经历谈谈你对此小节的体会。提示:可从用语、内涵、修辞等方面入手。

(小组进行交流学习,以便相互启发,全班交流相互评价,激发对文学的兴趣。) 教师小结

文学——我们或许很久以前就与她相遇,且在不知不觉中与她相携走了很远。以后我们还将与她相伴一生。她的魅力真是无穷,每个人都读出了不同的感觉。愿大家能深深地爱上她,在她的天地里展翅飞翔。 作业布置

1.运用文中优美的语句介绍一本你曾经读过的书,让同学们分享你阅读的喜悦。 2.把你喜欢的语段熟读成诵。

3.制定一下你本学期的读书计划,并能提醒自己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繁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 2.朗读品味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语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析文章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1.查字典扫除生字词。

2.把自己在阅读中喜欢的语句尝试批注。

3.想想自己有没有看星的经历,把你的经历与感受描述一下。 学时安排:1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星的经历呢?看来,星星、星空是倍受我们青睐。那,你是在什么情况下看星的呢?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繁星》,看看作者巴金遥望星空有怎样的感受。

二、一读感知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时间

地点

看星感受(文中语句)

第一次看星

第二次看星

第三次看星

写作顺序

概括主要内容

三、二读探旨

1.作者三次看星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作者三次看星的不同感受的语句分析说明。 2.朗读作者看星感受的语句,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介绍写作背景,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三读品味

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愿意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一些生动的修辞。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章感受一下,找出修辞之句并加以赏析。(提示:比喻、拟人、排比等)

五、四读延伸

根据本堂课所学,结合自身看星的经历感受,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味本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同时请同学们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下面的句式写一段面对碧海蓝天,你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字数在100字左右。

“渐渐地„„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

六、作业布置

1.仿照本文按时间顺序的写法,叙写自己的看星经历,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抒写自己的情感。 2.阅读二十二课《七颗钻石》,结合自身对星座的了解,展开想象写一个关于星座的故事,故事要有明确的中心。 (以上作业两选一) 《冰心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味,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深刻的哲理。 2.学习诗中丰富的想象、精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味人间真情,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体味人间真情,领悟诗歌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诗的大意,力争熟读成诵。 2.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时安排:2学时 第一学时 教学重点:

品味人间真情,感受伟大母爱,懂得感恩。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母亲》 1.导入

各位同学几岁了?对啊,不知不觉大家都十四五岁了,在你成长的这段经历中谁最重要?妈妈!生活中,你发现妈妈的哪些举动体现着母爱呢?请大家静想一下。生活中,母爱无处不在,它平凡而伟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冰心抒就的《母亲》,去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2.诵读品味

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读后,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解读这五行诗,以此来谈谈作者对母亲表达的情感。 (注意:“心中的风雨”的理解,与“躲”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结合自身经历来解读的关键。)

二、学习《纸船——寄母亲》 1.导入 《母亲》流露出了对母亲的无限依恋,那《纸船——寄母亲》又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纸船——寄母亲》。 2.诵读品味

朗读《纸船——寄母亲》,你能从诗中发现作者与母亲身处的情况吗?联系作者与母亲身处的情况,再次朗读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 3.探讨朗读

根据作者与母亲身处情况及作者表达的情感,请你说说怎样朗读这首诗。

三、朗读比较

请同学们朗读这两首关于母亲的诗歌,想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之处?

四、拓展延伸

母爱是伟大无私的,永恒的,但它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形式一般都是平平常常的。请你搜索一下平日母亲对你的关爱,尝试完成下面的仿写。 母爱是一味良药,能抚平儿女心灵的创伤。 母爱是

。 母爱是站在村头的一个等待的身影。 母爱是。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母亲》《纸船——寄母亲》这两首诗。 2.《纸船——寄母亲》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眷恋祖国的一片深情。你想借助什么样的具体形象来表达对母亲的爱,请尝试写一首小诗。 3.预习《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 第二学时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蕴涵的人生哲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成功的花》 1.导入

讲述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说说你面对这样的人生有怎样的感受? 21岁——生意失败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次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议员再度落选 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议员三度落选

教师讲述:人生不幸啊,多坎坷啊!但这个经历无数挫折的人却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现在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许多人只看到成功美丽的花环,却很少有人注意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让我们看看冰心是怎样概括成功的过程的。 2.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小组交流朗读方法及处理的理由。

(以第一句为例“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应该以感慨的语气来读,重音要落在“只”和“现时”上,这样读就能很好地表现人们只惊羡别人所得到的荣誉,却看不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劳动,表达了作者的感慨。)

2)朗读后三句思考:作者通过这三句告诉了我们什么?请概括出你的感悟。 3.深入探究

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花的成功印证了许多名言,你想到了吗? 4.当堂背诵

二、学习《嫩绿的芽儿》 1.导入

同学们,现在你们在这里学习,为的是将来有所作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你认为人的一生哪个时期比较重要?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嫩绿的芽儿》会告诉我们些什么。 2.学习课文

1)作者用哪三个词对芽、花、果进行描绘的?为什么用这三个词呢? “芽儿”的“嫩绿”显示着健壮、旺盛和朝气

“花儿”的“淡白”蕴含着朴素、纯洁,不追求外表的华丽 “果儿”的“深红”象征着丰硕、甜蜜和美丽

作者是抓住了芽、花、果的色彩特征,进行形象地描绘。 2)这三节诗“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排列暗示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他们说的话能互换吗?(讨论探究) 3.深入探究

读了此诗,你认为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积极? 4.当堂背诵

三、作业布置

1.学了《成功的花》后,请你找句名言激励自己更好地走向成功。 2.结合《嫩绿的芽儿》中“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构想一下自己的人生。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人物言行语句的方法,感受小说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2.能对文中意义含蓄,难以理解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出自己的理解。

3.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感受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点:

重点分析船长的形象 课前准备:

1.查字典扫除生字词,尝试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搜查一些海难的故事,能向同学们简要介绍。 学时安排:1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一个关于海难的故事。 2)教师讲述:在灾难发生时,总有一些人露出自私可悲的嘴脸,也总有一些人抒写出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一篇有关海难的文章——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二、学习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的方式比较新奇,采取模拟“事故调查组”和“追悼会”的形式展开本课的学习。学习的质量高低取决于“事故调查组”成员的一丝不苟的态度,取决于参加“追悼会”成员的诚挚的追念之情。所以,今天务必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只有在充分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才能做好“事故调查”,才能开好“追悼会”。(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学习,同时对另种方式做好评点准备。) 方式一:海事局事故调查组(事故分析报告书) “分析报告书”必须涉及以下内容:

此次海难的客观原因、人为因素、事故损失、责任判定、事故教训。 要求:“分析报告书”分析必须有理有据,叙述条理清晰;做出客观公正报告的同时,能很好地做出安全警示,让人们吸取教训。 方式二:哈尔威船长追悼会(悼词)

请你以下面的其中一个身份来参加追悼会,宣读悼词。 身份选择:获救儿童、“玛丽”号船长、奥克勒福大副、见习水手克莱芒、 哈尔威船长故乡的镇长。

悼词要求:内容重点倾向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要结合文章内容);情 感真挚自然,要符合身份;能激起人们对哈尔威船长无限的崇敬之情。 活动经过:确定学习方式,自读课文,根据学习方式边读边做好阅读批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事故分析报告书”或“悼词”——全班交流(先听事故报告再开追悼会),做好互评交流工作——教师小结(对同学们的学习效果的肯定;海难原因的总结;哈尔威船长形象的总结)

三、拓展迁移

请你以文章中目睹海难全过程的一个人物或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大家说些什 么?

四、作业布置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要求:分析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能有 一定自己的理解。

《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2.能说出两则寓言蕴含其中的寓意。

3.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解读文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能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读通文章,了解寓意。 课前准备:

1.查字典扫除生字词。

2.根据自身理解把文章读通顺,停顿合理。

3.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则读后感,字数150左右。 学时安排:1学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郑人买履》 1.讲一讲

大家以前学过哪些寓言?哪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较为深刻?(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 概括一下寓言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及魅力,激发学生对短小而蕴含丰富的寓言的 喜爱。) 2.读一读

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把古文读得好。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朗读停顿合 理,不读破句;有自己的情感投入。 3.译一译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译文(对意见不统一的地方要说出自己的理解,如不 能达成一致意见,做好全班交流的准备。)。

全班交流,示疑解疑(学生发表各自见解,教师点拨总结。)。

在交流完译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复述这则寓言(要抓住关键情节)。 4.析一析

郑人是个怎样的人?你能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5.悟一悟

生活中,你还听到过、看见过这样的事情吗?或者就发生在自己身上?请你讲一 讲,说说你的感受。

二、学习《刻舟求剑》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学《刻舟求剑》,参照学习《郑人买履》的“读 一读”“译一译”“析一析”“悟一悟”四步学习法进行(交流时教师注意引导相 互评价,注意适时点拨总结)。

三、作业布置

1.背诵两则寓言《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2.能用自己的语言向人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用简洁的语言再讲两则成语故事,每则故事后要写下自己的感悟。 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2.对诗中的精妙之句能说出自己的赏析。

3.通过对古代名家诗作的欣赏,培养学生热爱我国古诗文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对诗中的精妙之句能有自己的赏析。 学时安排:1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会背古诗吗?来背背看!(小小赛诗会)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国是诗的国度。可以说,古典诗词是 东方文化光彩夺目的明珠。今天,我们来学习四首诗词。

二、学品诗词

选择你感兴趣的一首,进行重点学习。学习要求:

1.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描述一下诗的意境,或者交流一下诗的内容。 2.这首诗你读出了什么?交流你的读诗所得。 3.交流诗中你最欣赏的诗句(你对这句诗的赏析)。

4.朗读其它三首,对其它三首有自己的理解,能对其他同学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 法。

三、背诵诗词

在诵读赏析的基础上,看谁背得快。

四、作业布置

1.流利背诵这四首诗词。

2.把后面诵读欣赏中的古诗词熟读成诵。 综合实践活动 文学——我的挚友

一、活动背景

文学世界里,有着丰富的宝藏。而这些宝藏,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去挖掘,去品味。书会让你知道怎样的人让人敬重;书会让你知道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书会让你知道自己的祖国有怎样的壮丽;书会让你知道怎样去体验人生、品味生活;书会让你知道你未曾发现的精彩和神奇;书会让你知道„„这是一种诱人的享受!

二、活动目的

在文学的田地里,让我们一起发现、一起体验、一起享受、„„一起享受人生中不可缺的文学味道。能在活动中品尝文学的滋味,喜欢文学,热爱文学,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三、活动准备

回顾一下自己以前读过的书籍,可以列出一个曾看过的书目,想想自己读书的感受怎样,想想哪本书让你受益匪浅,让你最有感触,让你爱不释手,让你„„可写一篇读书体验或感受。并向大家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想好怎样推荐给别人。

四、活动过程 1.“比”读书

a.比比大家谁的见识广(你读过多少书) b.抢答文学常识(答对者发奖品)

c.老师介绍一些学生没有提及的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 2.“谈”读书

a.想想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或你自己最喜欢、或你自己最有感触„„,跟大家交流一下。 b.谈谈你下一阵子打算去读哪一类书或哪一本书,说说为什么(同时交流一下查阅的方法)。 3.“品”读书

品品读书给你带来的感受,或感觉,或某种情感。 4.“写”读书

向大家介绍或推荐一本书或一类书,写写读书的趣事或乐趣(与同学交流)。

*以上这些活动细节展开的同时,大家交流各自读书看报的习惯,更好地使自己养成科学的良好的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圈点勾画评)。

*与此同时,班团委负责其中的各项活动(如,我所了解的一位大作家,比比谁最了解文学——文学常识比赛等等。老师给予他们帮助。)

五、活动成果

1.以“我与书”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 2.四人小组出一份手抄报(主题:“我的挚友——文学”)。

3.我喜欢的一位大文豪(a.小文章“我喜欢的中国大文豪”b.班刊“大文豪”)。 4.写写“读书的味道”(读书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2篇

(二) 第17课 古诗两首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

三、品——还原诗情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三)、学生写话:大致写写对这首诗的理解

(四)、背诵这首诗。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五、拓——延伸阅读范围

六、教学反思

《己亥杂诗》(之五)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初步理解诗的意思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习的感受和理解。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诗人豁达的胸襟,思辨的智慧,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陶冶。 教学设计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3.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名句赏析

5.小结: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6.拓展提高(课件:读写训练) 7.朗读并背诵诗歌(指导) 8.课后拓展

课下再找更多的关于朱熹和龚自珍的诗背诵。 9.教学反思

第18课 诗词两首

《放言》

教学目标

1、理解《放言》所表达的哲理,了解古诗借用典故表达主题的写法。

2、了解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通俗朴实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二、放言五首赏析

1、让学生看注释,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教师范读诗文,以此感染学生。

3、串讲课文(讨论式) 。

问:诗文上阕提出了什么"决狐疑"的方法

分析:首先否定了“钻龟”,“祝蓍”这一类做法。接着用如何鉴别玉石和辨别木材间接地告诉了这个方法。

明确:这个方法就是历史,就是时间。它们可以透视一切伪装,一切虚假,一切欺骗的本来。

问:下阕借用周公和王莽的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观点和感情 (让学生看注解4和注解5)学生复述周公和王莽的典故。

是啊,周公也有被人误解的时候,王莽也有蒙蔽他人的时候。诗人借此安慰朋友,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发泄了自己内心的不平。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教学反思

《浣溪沙》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2、记得李白有诗《黄鹤楼》,其中有一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变迁、人生没有永恒的感慨。那么在曾经贵为一国宰相的宴殊笔下,会留给我们一些怎样的思考呢?

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浣溪沙》。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古诗词。

2、由学生积累过的《黄鹤楼》中慨叹时间的茫远、人生变化无常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导入对本词主题的理解与探讨。朗读体会,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词中所表现出的感慨抒怀之情。在朗读中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词的字面意思。

三、感悟深邃内涵

四、布置作业

网上查阅有关宴殊的资料,了解其生平。

通过网络资源、与同学的交流互动,拓展视野,增加积累。

五、教学反思

第19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这两首诗,初步理解诗的意思和蕴含的哲理,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习的感受和理解。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诗人细腻的情思,思辨的智慧,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陶冶。 教学过程:

1、听、读 《琴诗》

2、译文: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呢?

3、赏析:苏轼的《琴诗》,内容和形式都很特殊。关于琴是什么样的,琴声又如何,作者是只字未提,而是分别以两句诗组成一联,每联先设一个假定的前提,然后再提出疑问,而这种疑问又是以问句的形式进行否定,否定中又暗含了肯定的意思。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言下之意,光有琴,婉转的琴声是不会自然发出来的;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也就是说,再高明的琴师,没有琴,灵巧的手指是奏不出乐章的。

4、听、读 《秋日》

[注释](1)从容:不慌不忙。(2)觉醒:醒。(3)静观:仔细观察。

(4)春、夏、秋、冬四季。(5)淫:放纵。(6)豪雄:英雄。

5、[译文]

心情闲静安适,做什么事情都不慌不忙的。一觉醒来,红日已高照东窗了。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6、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万物静观皆自得。人生在世也就那么

三、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长,转眼间已进“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觉还没怎么活,人活着易,活出质量来难,在我看来,快乐的人生才是最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他人的人生。人啊,怎么活才能活快乐,这里面的学问还真大。常从朋友们的文章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多是悲情、伤感,充满对现实的无奈与苦闷,真正能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大家的实在不多。

反躬自问,自我感觉是个活的快乐的人,尽管生活中遇到了诸多的挫折与磨难,在别人看来我应该是脸上挂满愁容的,可事实恰恰相反,我脸上的微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很难有什么事情能让我的心情阴晴不定了。

7、[析赏] 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往往一觉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写闲散日子的从容、逍遥、快乐。无挂无愁,每天都睡到日头高高的。

8、作者简介

程颢 (hào) 北宋(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生于湖

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

9、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传统服饰 第20课 汉服

教学目标:

1、认识汉服的形制,了解汉服的特点及发展演变过程。

2、引导学生学习搜集、阅读资料的方法,学会利用资料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

3、激发学生喜爱研究汉民族服饰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之间的了解,培养热爱各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汉服的特点、感受汉服的华美。

了解汉服的发展演变,体会其承载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汉民族简介

中国共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被称为“中华民族”,而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现在在国家的一些重大的庆典和礼仪性的场合,为了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会让礼仪小姐穿上旗袍。但是你们可否知道,旗袍并非汉族人的真正的民族服饰,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满族的民族服饰。而真正的最正宗的汉人服饰,却在明末清初满清入关时被迫灭亡,今天,我就来给大家揭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当然,讲解历史之前,我首先要给大家讲讲什么是汉服。

板书:华+夏=服饰+礼仪=汉族

二、汉服定义

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的简称。 板书:汉服: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

三、汉服的基本特征

1、 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宽袖,系带。

2、 汉服与满服的区别

3、 汉服与和服、韩服的关系。 A、 和服、韩服是汉服的分支。

日本和韩国在古代都属于中华文化圈,它们在历史上都曾经学习和借鉴过许多传统中国的文化,比如服饰、文字,政治制度,器物、科技发明等等。 B、 和服与汉服的关系 C、 韩服与汉服的关系

韩服和汉服的关系同样密切,尤其是男子的服饰,和汉服尤其相象。韩国人又将韩服称为“明服”,也就是中国明朝的服装。 汉服款式和图片展示

四、 插入图片序号和简介

板书:汉服的基本特征:交领,右衽,宽袖,系带 汉服的分支:和服、韩服

五、教学反思

第21课 龙袍与官服

教学目标:

1、了解龙袍与官服的样子及象征意义,感受古代服饰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3、感受历史所赋予的服饰文化的政治内涵,培养学生对服饰文化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龙袍与官服的权利象征意义,感受古代服饰的政治内涵。 辨析不同时代官服的象征意义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龙袍(lóngpáo)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帝王的礼服。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龙袍是古代皇帝参加庆典活动时穿着的礼服。据《苏州府志》卷147记载,在明代万历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孙隆到苏州充当税监,督造龙袍。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缂丝制成的龙袍。因龙袍上绣纹以龙为主,故此得名。

大明朝官服的定制 和官像画服饰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打败了蒙元帝国,也废止了元代的服饰制度,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做了大规模的调整。大臣们参考周、汉、唐、宋的服饰形式,加以修改,先后试用了二十多年,才在洪武二十六年(西元一三九三年),确立了基本的款式。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级,有不同的规定。戴在头上的有:

一、梁冠:

二、乌纱帽:

三、襆头:

四、四方平定巾:

五、飘飘巾:

六、东坡巾:

其他尚有儒巾、平顶巾、汉巾、软巾、吏巾、二仪巾、万字巾、披云巾、网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时也加上披肩。 女性的冠戴,是依照丈夫官品的大小区分。

明代袍的颜色,也分等级。一至四品官穿绯色(大红),五至七品官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绿色。官袍圆团花纹直径的大小也区分等级,一品用大独科花,直径五寸;以下品级用品,随品级大小而缩小。 女生官服各部名称

官袍的补子,也依照官阶的大小有一定的图像:

一、公、侯、驸马、伯用麒麟补、白泽补(白泽、麒麟,是神话动物或古代绝种的动物)。

二、文官,一品画仙鹤的补子。二品画锦鸡。三品画孔雀。四品画云雁。五品画白鹇。六品画鹭鸶。七品画鸂鸂。八品画黄鹂。九品画鹌鹑。杂职画练鹊。风宪官画懈廌。

三、武官,一品、二品画狮子。三品、四品画虎豹。五品画熊罴。六品画彪。七品也画彪。八品画犀牛。九品画海马。

一、二品官服补子实物

明代官袍圆团纹,除了龙团纹,还有蟒衣(四个爪的龙)、飞鱼(有翅膀和鱼尾巴的龙)和斗牛(头上有两只弯角的龙),以及麒麟的纹路,穿这一些花纹大红袍的人,都是

一、二品到公、侯、伯、驸马以上的高官。

明代的官像画服饰,验证了文献记载的史实,并补充文字叙述的抽象和不足,我们从许多官像画的服饰实例中,可以发现几种特色:

一、冠帽方面:可看出官方规定格式,只是原则上的条件宣告,样式也是多采多姿富於变化的。

由官家妇女装扮的华丽,也可看出先生对太太的疼惜与尊重,女生爱美、艺术要求的天份,就在凤冠上展露。也有一些女官像没有戴凤冠,只插几个头钗,可能是官便装,或早期凤冠还未形成制式、流行,也有可能跟官位大小有关系。

第22课 旗袍

教学目标:

1、识旗袍的形制,了解旗袍的由来及其发展、改良的过程。

2、引导学生从调查走访和搜集资料中提取信息,了解现代人对旗袍的看法。

3、发学生研究旗袍服饰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旗袍服饰,感受旗袍端庄和典雅的艺术内涵;了解旗袍的发展演变过程。 教学过程:

一、汉服消失的历史原因

1、 明朝末年的**:

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在起义中,明朝正规军和农民起义军两败俱伤,而此时,关外的满人乘虚而入,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2、 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

A、 剃发易服政策的目的:打击汉人的民族自尊心、汉对满人统治臣服的象征 B、 剃发易服政策的内容:“十从十不从” 着重讲解: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由“男从女不从”引出清朝中后期汉服女装的异化,即满化。由“生从死不从”引出为何现在汉服被某些人污蔑为“寿衣”。) C、 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过程:

着重讲解:1)重大事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2)执行口号:“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D、剃发易服政策的后果:

汉人传承了数千年的衣冠被毁于一旦,辉煌灿烂的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到明末清初几乎被彻底灭绝,以至现在的汉族成了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没有民族服饰的大民族。

二、 旗袍

深受殖民文化影响的上海,一些裁缝尝试将传统的满人旗装(形状类似于直筒子)运用西式的剪裁方法进行剪裁,收腰、开叉,使之突显人体曲线,展现性感和身材,一时成为上海以及全国的流行服饰。

旗袍是满族的传统服饰,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的女性服饰文化象征意 义。

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袍子,或称旗装、旗服,但旗袍并不是旗装。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旗装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饰。

三、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 历代文学 第23课 《诗经》与楚辞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与楚辞的产生,感受诗经与楚辞的语言魅力。

2、学习诵读和积累古典诗歌。

3、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学习屈原对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以及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本课重点和难点:

了解《诗经》和楚辞的由来,感受屈原伟大而高洁的人格品质。 教学过程:

《诗经》、楚辞比较综述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诗歌共三百零五首。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学者们把它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为《诗经》。《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要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乐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它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首诗歌主要是由周王朝在各诸侯国的协助下于民间搜集的诗歌和贵族们为特定场合如祭祖、宴客、出猎、房屋落成等典礼,以及为讽谏、颂美等目的而向君主进献的诗组成的。内容非常丰富,归纳起来大致包括四方面。

(一)反映爱情与婚姻的诗篇

(二)反映社会矛盾的诗篇

(三)记载周部族历史的史诗

雅、颂中的一些诗篇在为周王朝歌功颂德的同时,也较客观地记录了周部族发展的历史。例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大明》等,这些诗叙事性很强,记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国至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和传说。

(四)反映生产情况和礼俗的诗篇

比兴手法的运用是《诗经》的另一艺术特色。其在《诗经》中的运用是很成功的,显示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深刻观察,感受以及丰富的想像力,赋予作品以极大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第三个艺术特点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四言句是《诗经》的基本格式,它们语气自然,句法多样,形式整齐,是相当成熟的诗歌语言。章节的复沓是《诗经》语言形式的又一特点,作者的感情在反复咏唱中得到了充分表达,同时也给作品带来了回环反复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大量双声叠韵词、叠音词的运用,使作品的语言更优美、生活、形象。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这些优秀的篇章,确立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坚实基础,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汉魏乐府到近代民歌、民谣的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

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其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

楚辞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地方色彩的新型诗体,与《诗经》相比,在内容、形式上都有许多独具有特征。

从内容上看,楚辞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他们在社会以及自然现象激发下喷涌出来的情感。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楚辞篇幅扩大,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强的表现力。 教学反思

第24课 唐诗 活动目标

1、诗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华。 2.在活动实践中感受唐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感情。 3.通过口语交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领悟人生的真谛。 活动准备

1.搜集、背诵唐朝著名诗人的诗词。 2.搜集唐朝诗人的故事。

3.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选出好作品拿到班级交流。 4.民主推选,成立由学生组成的最佳活动成果评议委员会 活动过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百花园,在缤纷的唐诗奇葩中尽情徜徉。

一、走进唐诗,你吟我诵

1.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小组推荐,激情朗诵。)

杜甫的《登高》。 王勃的《山居秋暝》。 李商隐《乐游原》 2.我最喜欢的一句唐诗(自由发言,抒写感悟。) 3.我最欣赏的唐代诗人(抓住特色,勾勒个性。)

二、品味唐诗,你赏我析 1.到唐诗中去听鸟叫 2.到唐诗中去赏月 3.到唐诗中去安家

(唐诗的魅力远不只这些,唐诗背后的故事更是充满悬疑、充满诱惑与神秘!下面,我们就请大家来展示一下你所积累的与唐诗有关轶闻趣事。)

三、亲近唐诗,你讲我说

“推敲”的来历。 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宋之问吟诗遇老僧。 黄鹤楼李白止笔。 白居易进长安。

四、学习唐诗,你创我写

主持人: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现代诗歌来描绘它的意境吗?

五、结束语

主持人:唐诗中那些优美的诗句,伴随着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的成长。唐诗中那些动人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让我们在唐诗的陪伴下茁壮成长!

六、教学反思

第25课 宋词

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的产生与由来,感受宋词的语言魅力。

2、诵读与积累宋词,培养欣赏美的能力。

3、感受古代人民生活的情趣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受到古代文学艺术的熏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了解宋词的由来,体会宋词独特的语言特点。难点是了解词的三种分法,感受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词风。 教学过程:

一、 简介宋词

婉约与豪放——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

“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晋陆机《文赋》用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按诸诂训,“婉”“约”两字都有“美”“曲”之意。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约”的本义为缠束,引伸为精炼、隐约、微妙。

“豪放”一词其义自明。宋初李煜的“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浪淘沙》),已见豪气。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也是“沉雄似张巡五言”。正式高举豪放旗帜的是苏轼,其《答陈季常书》云: 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 豪放之作在词坛振起雄风,注入词中强烈的爱国精神,唱出当时时代的最强音。

二、欣赏 李清照的《一剪梅》

1、简介这首词写作背景

2、配乐朗读

3、学生读

4、教师教读

5、学生欣赏

6、教师欣赏 。

7、归纳婉约词的特点

三、欣赏岳飞的《满江红》

1、简介岳飞《满江红》

2、配乐朗读

3、抽学生读

4、教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5、齐读

6、学生欣赏

7、 教师欣赏 《满江红》宋词鉴赏

四、怎样欣赏宋词怎样欣赏宋词呢?

1、知人论事,探其本源

2、笺注疏诂,明其大意

3、设身处地,得其意境

4、逐层求索,寻其脉络

5、吟味精研,察其匠心

6、深入善出,发其奥妙

五、教学反思

第26课 元曲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元散曲的相关知识。

2、了解元散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从作品中提炼写作方法,训练学生以读促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通过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来了解这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2、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发现自己独得的秘密。

3、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方法指导,读写结合。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难点: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了解散曲的发展

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这一条是重点) (2)外乐番曲的传入。(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 (3)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4)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 (5)外族统治,汉人受尽压迫,或借散曲以抒郁愤。

二、了解散曲独特的诗歌形式——与音乐相生相伴 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三、了解元散曲作家、作品的情况

四、比较阅读《正宫·醉太平刺世》和《双调·夜行船秋思》 问题:两首散曲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五、比较阅读《越调·天净沙秋》和《双调·大德歌春》 问题:两首曲诗如何打破常规,写出个性的?

常见的情景关系图: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六、阅读《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问题:试着说说你在阅读中的独特感悟和发现。(可随意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鉴赏) 分析:(1)“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这两句景中蕴情,寄托深沉婉转。

(2)视线由远山、碧水触及婀娜杨柳,滚滚飞絮,最易惹人愁思,让人生出几许怅惘。

七、教学反思

第27课 明清小说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末清初章回体小说兴盛的社会背景,了解“四大名著”作者及作品内容。

2、阅读名著,了解内容,培养分析评价作品中人物的方法。

3、感受四大名著的语言魅力,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了解四大名著的内容与作者,感受明清小说的文学成就,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四大名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四大名著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感和作品中人物的可爱。

二、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并在书上勾画重难点。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内交流重难点。

小组内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

你最喜欢哪一部名著?为什么?你最喜欢哪个人物?

四、精讲点拨

多媒体出示四大名著的简介及书中的典型人物介绍。

五、我的收获(自由交流)

六、课后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四大名著。

七、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 齐鲁文人 第28课 李清照

教学目标:

1、感受李清照的婉约词风

2、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3、比较李清照前后期作品风格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2、比较李清照前后期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走近作者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课堂交流)

三、阅读诗词的方法:

1、初读词作,整体感知

2、品读词作,体味情感

3、诵读词作,读出真情

四、进入主体(前期作品):——赏析《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一)初读词作,整体感知

(二)品读词作,体味情感

上阕:

1、上片的前一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提示:先翻译这句话,然后用一两个形容词来概括)

首句描绘室外晨雾尚未消散,又见浓云密布;室内兽形炉中喷出的瑞脑香的袅袅烟雾,缭绕四周。反映了词人百无聊赖的内心。( 迷惘、愁苦、凄苦)

2、词人之“愁永昼”,是因何而愁呢?

“佳节又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本可以和丈夫一同登高望远,共饮菊花美酒,而如今只有自己。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真是举世皆乐我独愁呀。

3、在这种愁情之下,词人就自然感觉“玉枕纱橱,半夜初凉透”。 上片的后一句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是哪个字?

4、句中“初”和“透”是否矛盾?为什么?

下阕:

1、下片前一句中,词人是如何排遣她孤寂凄凉的心情呢?

2、于是,词人捻花入室,但觉幽香满袖,久久不散,又触动了才下眉头的离愁别恨,发出这样的悲叹:“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下片的后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 (从修辞和内容两个方面)

3、能说说其他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的诗句吗? 略

(三)诵读词作,读出真情(提示:听录音学生跟读,再指明学生朗读,并点评)

五、比较阅读(后期作品)(提示:指明学生朗读)

《声声慢》

六、拓展阅读(提示:指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李清照堪称“中国第一女词人”,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她的其他作品,体味她的思想。精彩的朗读或朗诵是对作品的再创造,会让听众沉浸其中,深受感染。

七、我眼中的李清照

八、总结

九、作业:背诵诗文

十、教学反思

第29课 辛弃疾 教学目标:

1、全面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

2、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探索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 简单回顾学过的辛弃疾词作

二、 简单回顾辛弃疾的生平

三、 根据所学词作,将辛词创作大体分为三类: 由学生举例完成

1、 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失意的悲愤。 例如:《破阵子》又如:《贺新郎》

2、 表现农村闲居生活情趣,描写农村景色和农村习俗。 例如:《西江月?遣兴》

3、 表达其他情感的词作

例如,表达爱情的《青玉案·元夕》辛词的艺术成就。延续豪放词风,开辟新的领域。

四、苏辛词的简单比较:

例如:苏轼《水调歌头》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意象的选择

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 ) 又如《宋金词三首》中的前二首《沁园春》、《玉楼春》

五、教学反思

第30课 蒲松龄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体会作者用字准确的精妙。

3、正确理解本文宣扬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感受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奇特的文学风风格;难点是感受蒲松龄42年笔耕不辍的建议与顽强。 教学过程

一、诗画揽胜:

1. 蒲松龄,清代着名文学家。郭沫若称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2.《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是我国着名的积极浪漫主义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我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它的主要艺术特色是:语言精炼,想象丰富,情节曲折。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

八、课外延伸

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九、教学反思

第31课 孔尚任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尚任生平及其代表作《桃花扇》。

2、学会在品读和想象中感受作品内涵,感悟作品情感。

3、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蕴藏的情感和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了解孔尚任生平及其代表作《桃花扇》,难点是体会作者于作品中蕴藏的情感与精神。 教学过程:

一、介绍孔尚任、孔尚任的人、文、品。

孔尚任(清),字聘之,一字季重,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著名戏曲家,代表作《桃花扇》。与洪昇《长生殿》并称“南洪北孔”。

二、介绍代表作

三、学生自读孔尚任《桃花扇》节选《哀江南》

1、阅读任务说明:

概括剧情―――――――故事情节。

归纳人物―――――――主要角色。

分析手法―――――――艺术特色。

整理知识―――――――字、词、修辞、典故等。

编制提纲―――――――阅读提纲。

2、归纳结题:

(1)编制阅读笔记――――纲目式笔记。

(2)老师点拨板书――――四篇古代戏曲的扼要板书设计

(学生阅读时,老师板书)

(3)老师小结:了解剧情的重要性。

掌握人物的必要性。

熟读台词的必然性。

3、过程安排:

围绕自学阅读导入。 分时段自学阅读剧本。

老师的点拨和引导。

4、方法手段: 导入。自读。点拨。

四、课内分组排练剧作课

五、教学反思

第十单元 姓氏称谓 第32课 姓氏

教学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重点是了解中国姓氏的起源与意义;难点是感受中国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设想:

一、课前学习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二、课堂学习

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的来源。由姓氏来宣扬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 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

2、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古姓,(姬、姒、姜)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明确:都有一个女字旁。

3、大家能不能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明确:与远古时期母氏氏族社会特点有关。

4、大家看一下“姓”这个字,拆下来就是女生,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因此在母氏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们讲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你们可以试着猜。(学生自由发言)

5、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让学生讲,老师尽量表扬)

6、大家通过预习有没有发现其他获得姓氏的方法。(国名、自己祖先的字等。) (一)以图腾作姓氏。最古的姓氏和氏族社会的图腾有关。如:姬、姜、姒、姚等。 (二)以分封的土地为姓氏,如周阳、虞、安陵等;

(三) 以国名为姓氏。如齐、鲁、晋、宋、秦、楚、卫、韩、赵、魏、陈、蔡等; (四) 以担任的官街为姓氏,如司马、司空、太史等; (五) 以居住地为姓氏。如东郭、南宫、西门、延陵等; (六) 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

(七) 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如周平王的一个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便姓林;又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之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八) 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九) 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十)因避讳而改姓氏,如丘姓因避讳孔丘而改为邱姓;庆姓因避讳刘庆(汉安帝的父亲)而改为贺姓等;

11、既然有这么多的姓氏来源,那么你们的自己姓氏是怎么来的,历史又有那些与你们同姓的名人?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做这个工作了,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姓氏。(自由发言) 展示:

(一)、林姓的由来 。

(二)、李姓的由来

(四)、陈姓的由来

(五)、王姓的由来

(六)、黄姓的由来 教学反思

第33课 名 字 号

教学目标:

1、了解名、字、号的概念与意义。

2、在学习为自己取字与号的过程中,感悟古代字、号的意义与内涵。

3、感受蕴含于名、字、号中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名、字、号的概念与意义,难点是学习为自己取字与号。 教学过程:

随着语言文字和文化观念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人取名也越来越复杂,既有“名”又有“字”,有的还有“号”。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故又称“表字”。“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表明他们开始受到尊重。一般名、字多由父母长辈所取,其中多表达长辈对子女的期望。如关羽,字云长,意为“展翅入云”;赵云,字子龙,取“云从龙”之意。“号”,是人的别称,又叫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以寄托或标榜自己的某种情操和旨趣,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为“六一居士”,以表示自己鄙视利禄;南宋画家郑思肖在宋亡后自号“所南”,以示心向南方,不忘故宋。封建社会中的士大夫往往有自己的别号,宋代以后,取别号之风尤盛。

古人对取“名”、“字”比较重视。有的古人名、字涵义相近或相辅,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岳飞,字鹏举。有的古人名、字取自古书上的名句或成语,例如曹操,字孟德,出《荀子》“夫是之谓德操”句。有的古人名、字互为反义,例如曾点,字皙。(点,黑也;皙,白也。)有的古人还有“小字”,即乳名,例如曹操被称为阿瞒,刘禅被称为阿斗,都是乳名。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字中加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长幼,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示同辈关系。

同样,古人在名、字、号的用法上也很有讲究。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在尊称、下对上称呼时则称字、号,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时直呼其名,是一种很不礼貌的做法。

教学反思

第34课 谦称、尊称 教学目标:

1、了解并学会使用古代常用谦称、尊称;

2、在情境表演中学会使用古代常用谦称、尊称;

3、学习中华民族尊敬他人及谦虚的美德,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常用谦称、尊称,感受中华民族礼仪文化之丰富; 教学难点:会使用古代常用谦称、尊称。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讲故事(知府与知县宴会上的对话)。

2、教师追问:这位知县怎样称呼自己的儿子更恰当呢?

3、小组讨论分析这个故事:找一找知府和知县对话中用到的称谓,哪些称谓跟自己有关?哪些称谓跟对方有关?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展示„„教师适时板书(犬子、令郎)

4、小结: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尊称是自己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谓。 谦称和尊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尊敬他人以及谦虚的传统美德。教师板书(谦称、尊称)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并说一说听到的谦称和尊称。

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礼仪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资料。

了解古代常用谦称、尊称,感受中华民族礼仪文化之丰富。

三、拓展应用

1、“开门有礼”游戏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古代谦称、尊称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在阅读古代历史文学作品或观看历史影视作品时,能很容易分清人物间关系的优越性。

2、小组合作表演情景剧

在情境表演中学会使用古代常用谦称、尊称,学习中华民族尊敬他人及谦虚的美德。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礼仪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全课总结

我们用尊称来表达个人对他人的尊敬,用谦称来体现自己的谦虚。数不胜数的称谓里,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尊敬他人以及谦虚的传统美德。

这些表示尊称、谦称的词汇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许多词汇仍在使用。同学们可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的运用谦称和尊称,在使用时要注意场合、对象以及是否适用。

五、课外链接 自选超市:

作业1:制作一张关于古代谦称和尊称的手抄报。 作业2:课外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六年级)

六、教学反思

探究课 姓氏寻踪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姓氏的来源,能讲述自己姓氏的传说和故事。

2、了解与自己同姓的著名人物都有哪些,并进而知道他们为什么著名。

3、了解与自己姓氏相关的其他知识,如对联、谜语和成语等。

4、增强对自己行使的认同。 活动准备:

学生分头查找资料;填写表格。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姓氏

1、同学们,我先考考大家。(各打一姓氏) (1)两画一大,两画一小 。(2)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3)头在海里游泳,尾在天上发光。(4)走在上边,坐在下边,埋在两边。 (5)枯泉(6)一曲东方红

2、同学们,你看,每个姓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的姓氏也非常多。每天我们都叫着别人的姓名,而我们自己的姓名也被别人叫着,可见,姓是非常重要的。

二、回顾《百家姓》

三、小组汇报

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对赵姓有所了解。那么,课下的时候让同学们搜集了与自己姓氏有关的资料。我请三个组的代表给大家汇报一下,其他同学可作补充。我做了一下统计,我们班人数最多的是张姓,其次是赵姓和王姓。 张姓的由来、王姓的来由、苏姓的来由:

四、延伸课外:关于姓氏还有很多很多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去研究。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3篇

弘扬传统文化作文

1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点,以五十余年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

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那可真是数不计数。如:中国陶瓷、文房四宝、四大发明、皮影、乐器等等。今天,我就着重说一说元杂剧和文房四宝。元杂剧第一人是关汉卿,这位中国第一位戏剧作家一生写了60多种杂剧,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的部分剧作700年来一直上演不衰。关汉卿的剧作有描写社会矛盾、歌颂人们斗争的《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

文房四宝就是人们说的笔墨、纸、砚。笔因王羲之的缘故,李渡毛笔名声大振。墨:具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纸: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铅山造纸状况,对连四纸作了说明,并给予很高评价。砚:星子的金星砚和婺源的龙尾砚都具有1000多年历史。

是啊,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是历史悠久呀!

弘扬传统文化作文

2大家应该都知道,现在中国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越来越冷落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可说是丰富多彩,上到节日下到名胜古迹。这么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我们怎么去继承和弘扬呢?首先,我认为可以建立一个网站,然后写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类的一些文章,这样可以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其次,想要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先要请全中国人注意,我们可以适当的去了解别的国家的传统文化,但是不能丢掉了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打个比方吧,比如大家都对圣诞节比较感兴趣,而却越来越冷落了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以至于端午节的申遗产文化权给了韩国江陵,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所以,要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请所有的国人多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最后请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为了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多多宣传,多多了解一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千万不要冷落了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作文

3中国有很多传统文化,比如,剪纸、品茶、春节、放鞭炮、舞狮子等,我最喜欢的传统文化就是过端午节了。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都要吃粽子,有的地方还进行赛龙舟的活动。这天,奶奶买了很多粽子。我剥开用叶子做的粽子皮,里面是糯米和红枣,吃在嘴里软软的,黏黏的,甜甜的,非常好吃。我家还买了用五彩线编成的粽子和公鸡,挂到门上,听说这样可以避邪。

我想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我上网寻找答案。原来,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楚国的贵族,他为国尽忠,却遭奸臣毁谤陷害,被迫在五月初五这天含恨投江自尽。人们得知后,纷纷划船追赶拯救。大家争先恐后,就演变成后来的赛龙舟。为了保护屈原的尸体不被鱼吃掉,人们用竹筒装糯米饭投入江中,后来渐渐改为用粽子包裹,再用彩线缠绕,形成了粽子。人们对屈原如此敬仰,不仅是敬仰他的文学造诣,更敬仰他的忧国忧民、磊落坚贞、大义凛然的嵩高品质。

还有一些节日也是为了纪念古代的人物,比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文公的臣子介之推,七夕节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要将它们发扬光大,传遍世界。

弘扬传统文化作文

4在我们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的一代他们追求韩剧美剧,喜欢汉堡泡菜。他们在情人节的时候示爱表白,在圣诞节的时候互送礼物。在我们中国,这些外来节日的气息是非常浓厚的,反观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却越来越不被本国人民所认识。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大家要会写弘扬传统文化作文。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传统文化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这也是它吸引我的主要原因,我愿意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尽一份力。我愿意多多地与朋友们分享中华文化的精华,愿意奋力探索已经被淡忘的远古文明,愿意接近每一个朴素的古老民族。我的视野纵贯千古,横及八荒,遨游驰骋,此乐何及?作文

弘扬传统文化作文

5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仅此而已。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你还等什么?快行动吧!

弘扬传统文化作文6

我非常之荣幸的参加了宁海县的首届公民道德公益大讲堂,本次大讲堂的主题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讲堂的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再现中华盛世”。

谈起“中华文化”这四个字,使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一句话叫“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是教科书中常见的用来描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句话,可是,要是问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又有几个人能回答上来呢?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反思,身为一名中国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却不知道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我想这是让我自愧的事情,更是让我痛心的事情。

虽是短短四天的学习时间,却是让我受益匪浅,感悟颇深,我是没有什么资格和能力来向大家阐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因为连我也正处在认识和学习中华文传统化的道路上,我知道,要想要真正的领悟几千年前的古圣先贤传承下来的智慧和真理,是要我的用一生时光来学习和践行的!我能做的就是做好一个中国人的本分——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就谈谈我这四天来学习的感受吧!

大讲堂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除此之外还有免费的午餐和学习资料,还有免费的纪念品!这样的公益活动已经很少见了。据我所知,参加大讲堂的义工是五百多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什么是“义工”,就是除了要干最脏最累的活以外,他们的付出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我所要讲的不仅仅是义工的概念,而是他们身上令人尊敬的品德,见人鞠躬一定达到九十度,无论对方年龄大小都称呼为“老师”,每一次台下观众鼓掌,站在一旁的义工们必是鞠躬表示感谢,四天来,我看见的加上我没看见的,我不知道他们每一个义工鞠了多少次躬,真的是数也数不清。在这些义工当中,上至八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一二岁的儿童,在我看来,我们这些人哪里称得上是“老师”啊?他们,才是我要学习和尊重的老师啊!

这些义工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想说一句,感恩,感谢!

在每天到达会场之后,都会诵读《弟子规》,全场三千多人,诵读经典,有些甚至过目不忘,我记忆最深的就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是为人子的道理。有一位讲师说,中华传统文化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孝”字,两个字就是“道德”二字,还有一位讲师说过,《弟子规》不仅仅是儿童的规,更是做人的规,确实,《弟子规》中许多都是做人处事的道理。对待父母要“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对待兄弟朋友要“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对待自己的行为要“朝早起,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与他人相处则要“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等等做人处事的道理不胜枚举。

讲课的内容我就不详细说了,因为仅凭我三言两语是无法阐述和描述清楚的。

在一场场的讲课中,感动之处可以让人痛哭流涕,激动之处可以让人手掌发麻,几次我都是眼含热泪,哽咽低头,就在举行闭幕式,观看讲课花絮时,我从屏幕上看到一行字:义工们不忍心浪费一粒粮食。屏幕上出现的是收拾饭盒的义工们,面带微笑的在吃从观众手中收回的饭盒中的剩菜剩饭,有些还看见镜头不好意思的躲开了,这时,我再也无法把他们吃剩菜剩饭的镜头看完了,我再也无法忍住自己眼中的泪水,低下头,任由泪水在我的脸颊上滑落,脸上是痛苦的表情,心中更似针扎。满脑子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我这四天把自己的饭菜全吃的一干二净,但是还是觉得内心是深深地自责和痛苦。

也许,面对这五千多年传承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我还很小,还很不懂事,但是我知道,我有义务和责任,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在的今天,尤为重要!

弘扬传统文化作文7

不管怎样,中国人都不能忘“本”。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紧急情况下,推开了两名学生,自己却被车轮碾压,双腿高位截肢。不少人感叹她的举动,但也有人替她感到惋惜。对比《二十四孝》中的某些类似“埋儿养母”的极端行为,这种行为更让人尊敬。

文章中提到的有违当今社会主义所“规划”的和谐蓝图的“传统道德”如今注定要被剔除,倘若继承这些糟粕,必定会收到法院的“通知书”和“警察的手铐”。对那些垃圾道德必须剔除,毫无疑问。“三纲”,“五常”,男尊女卑,为千年后的我们描绘了一个男权社会。“裹脚”定义了当时的审美标准,那也注定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被巨浪冲走,尽管它在某些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正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今天的我们可以用千年后的眼光重审过去的历史事实,讽刺当时的文化糟粕,却不知道后人千年后亦会用这样的眼光打量今天我们的一切。

千年前“精忠报国”的英雄与现在骗津贴的“士兵”形成鲜明对比。过去文化的精华大都随时间的拉长减轻了质量,甚至湮灭了。

不可否认,自中国打开大门迎接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便遭到外来文化的侵袭。新旧思想道德文化的激烈碰撞,新时代的先进文化才能占到上风,而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精华大都失去了,或者改变了最初的形态,遭到扭曲,甚至泯灭,无迹可寻。“圣诞日”“复活节”充斥店家“商战”,“七夕”演变成了“情人节”;——这是多么的遗憾。

我们承认,中国传统道德中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就成了必然。中华上下五千年所孕育的未间断的文化精华,留传至今是一笔无法用金钱丈量的巨大财富,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区别于其他名族血脉的独特精髓。换言之,这就是“本”这就是“源”。

我们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道德文化,衡量其思想价值,继承并发展精华,保持传统道德的内在思想形态,维护精华的本原,将它带入当今的生活实践中去,在它的基础之上构建符合这一时代的道德文化大厦。

弘扬传统文化作文8

我国历史悠久,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我最熟悉的是书法。

书法分为正书、草书、隶书、篆书和行书五大类。

正书,也叫"楷书""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所以得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等。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和隶、楷之间的过渡。

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像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始于汉末。

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这是汉字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不过,作为书法艺术,都保存下来并各自形成众多的流派,出现了不少名家,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珍品。

弘扬传统文化作文9

随着社会的变革,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们很多传统节日都被冷落了,诚然,圣诞节、复活节等“洋节”的到来带给了我们新鲜活跃的西方文化,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见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似乎对“洋节”过分偏爱从而忽视了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这个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转化的时代,传统节日仪式上的淡化虽难以避免,但节日若是被人们淡忘,甚至寻觅不到一息对传统节日的记忆,那将是危险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不尊重不善待传统文化,难免逐渐丧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坚守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重视的课题。

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在中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寓意,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都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里面所蕴含的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智慧的结晶。当下,只要我们记住传统节日内涵,牢记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刻韵味,改变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未尝不可。

当然,坚守传统文化内涵意在守住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这并不意味着墨守陈规或固步自封,而应是呼应时代、顺应发展要求、创新形式和突破。

弘扬传统文化作文10

如今相对开放的国际环境,使得各种地域文化交汇融合,过各种洋节日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这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渐渐地不被重视。现今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肩负着的使命。

中国的传统和文明需要传承。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存和发展的产物。现在的中国人,未来的中国人,若是无法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发展,轻视这些传统和文明,那么这样的中国人也就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特色。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品性的紧密联系,也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容被西化。中秋节寄托了游子对家的思念;端午节展现了耕作的劳动人民对丰收的喜悦;清明节表达了亲人对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则体现了人民向往和平快乐生活的朴素愿望。这些节日背后所存在的意义,是任何一个洋节日无法替代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保护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从原来没有节假日变成了休假一天,电视媒体也日益加大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在这个受到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的21世纪,我们太多地关注于西方万圣节的南瓜;情人节的玫瑰;圣诞节的白胡子老人。从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饼,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都是一种本土文化的丢失,没有了这些文化和传统,我们也将丢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处于现今社会的我们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国的传统和特色往往不适合拥有古老历史的中国。就像君主立宪制不适用于中国;刀叉无法成为中国人吃饭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说话方式无法改变中国人的婉转一样,洋节日也不应该成为中国人的节日。

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长期积淀和凝聚之后又经后人总结和实践而成的,从种种节日风俗里,后世的人们可以清晰地体验到先民生活的历史文化图景。当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节日不再受重视,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被遗忘,中国“文明古国”的盛誉也将不复存在。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4篇

(二) 第17课 古诗两首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

三、品——还原诗情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三)、学生写话:大致写写对这首诗的理解

(四)、背诵这首诗。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五、拓——延伸阅读范围

六、教学反思

《己亥杂诗》(之五)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初步理解诗的意思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习的感受和理解。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诗人豁达的胸襟,思辨的智慧,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陶冶。 教学设计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3.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名句赏析

5.小结: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6.拓展提高(课件:读写训练) 7.朗读并背诵诗歌(指导) 8.课后拓展

课下再找更多的关于朱熹和龚自珍的诗背诵。 9.教学反思

第18课 诗词两首

《放言》

教学目标

1、理解《放言》所表达的哲理,了解古诗借用典故表达主题的写法。

2、了解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通俗朴实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二、放言五首赏析

1、让学生看注释,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教师范读诗文,以此感染学生。

3、串讲课文(讨论式) 。

问:诗文上阕提出了什么"决狐疑"的方法

分析:首先否定了“钻龟”,“祝蓍”这一类做法。接着用如何鉴别玉石和辨别木材间接地告诉了这个方法。

明确:这个方法就是历史,就是时间。它们可以透视一切伪装,一切虚假,一切欺骗的本来。

问:下阕借用周公和王莽的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观点和感情 (让学生看注解4和注解5)学生复述周公和王莽的典故。

是啊,周公也有被人误解的时候,王莽也有蒙蔽他人的时候。诗人借此安慰朋友,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发泄了自己内心的不平。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教学反思

《浣溪沙》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2、记得李白有诗《黄鹤楼》,其中有一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变迁、人生没有永恒的感慨。那么在曾经贵为一国宰相的宴殊笔下,会留给我们一些怎样的思考呢?

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浣溪沙》。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古诗词。

2、由学生积累过的《黄鹤楼》中慨叹时间的茫远、人生变化无常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导入对本词主题的理解与探讨。朗读体会,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词中所表现出的感慨抒怀之情。在朗读中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词的字面意思。

三、感悟深邃内涵

四、布置作业

网上查阅有关宴殊的资料,了解其生平。

通过网络资源、与同学的交流互动,拓展视野,增加积累。

五、教学反思

第19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这两首诗,初步理解诗的意思和蕴含的哲理,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习的感受和理解。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诗人细腻的情思,思辨的智慧,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陶冶。 教学过程:

1、听、读 《琴诗》

2、译文: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呢?

3、赏析:苏轼的《琴诗》,内容和形式都很特殊。关于琴是什么样的,琴声又如何,作者是只字未提,而是分别以两句诗组成一联,每联先设一个假定的前提,然后再提出疑问,而这种疑问又是以问句的形式进行否定,否定中又暗含了肯定的意思。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言下之意,光有琴,婉转的琴声是不会自然发出来的;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也就是说,再高明的琴师,没有琴,灵巧的手指是奏不出乐章的。

4、听、读 《秋日》

[注释](1)从容:不慌不忙。(2)觉醒:醒。(3)静观:仔细观察。

(4)春、夏、秋、冬四季。(5)淫:放纵。(6)豪雄:英雄。

5、[译文]

心情闲静安适,做什么事情都不慌不忙的。一觉醒来,红日已高照东窗了。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6、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万物静观皆自得。人生在世也就那么

三、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长,转眼间已进“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觉还没怎么活,人活着易,活出质量来难,在我看来,快乐的人生才是最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他人的人生。人啊,怎么活才能活快乐,这里面的学问还真大。常从朋友们的文章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多是悲情、伤感,充满对现实的无奈与苦闷,真正能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大家的实在不多。

反躬自问,自我感觉是个活的快乐的人,尽管生活中遇到了诸多的挫折与磨难,在别人看来我应该是脸上挂满愁容的,可事实恰恰相反,我脸上的微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很难有什么事情能让我的心情阴晴不定了。

7、[析赏] 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往往一觉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写闲散日子的从容、逍遥、快乐。无挂无愁,每天都睡到日头高高的。

8、作者简介

程颢 (hào) 北宋(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生于湖

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

9、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传统服饰 第20课 汉服

教学目标:

1、认识汉服的形制,了解汉服的特点及发展演变过程。

2、引导学生学习搜集、阅读资料的方法,学会利用资料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

3、激发学生喜爱研究汉民族服饰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之间的了解,培养热爱各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汉服的特点、感受汉服的华美。

了解汉服的发展演变,体会其承载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汉民族简介

中国共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被称为“中华民族”,而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现在在国家的一些重大的庆典和礼仪性的场合,为了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会让礼仪小姐穿上旗袍。但是你们可否知道,旗袍并非汉族人的真正的民族服饰,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满族的民族服饰。而真正的最正宗的汉人服饰,却在明末清初满清入关时被迫灭亡,今天,我就来给大家揭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当然,讲解历史之前,我首先要给大家讲讲什么是汉服。

板书:华+夏=服饰+礼仪=汉族

二、汉服定义

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的简称。 板书:汉服: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

三、汉服的基本特征

1、 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宽袖,系带。

2、 汉服与满服的区别

3、 汉服与和服、韩服的关系。 A、 和服、韩服是汉服的分支。

日本和韩国在古代都属于中华文化圈,它们在历史上都曾经学习和借鉴过许多传统中国的文化,比如服饰、文字,政治制度,器物、科技发明等等。 B、 和服与汉服的关系 C、 韩服与汉服的关系

韩服和汉服的关系同样密切,尤其是男子的服饰,和汉服尤其相象。韩国人又将韩服称为“明服”,也就是中国明朝的服装。 汉服款式和图片展示

四、 插入图片序号和简介

板书:汉服的基本特征:交领,右衽,宽袖,系带 汉服的分支:和服、韩服

五、教学反思

第21课 龙袍与官服

教学目标:

1、了解龙袍与官服的样子及象征意义,感受古代服饰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3、感受历史所赋予的服饰文化的政治内涵,培养学生对服饰文化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龙袍与官服的权利象征意义,感受古代服饰的政治内涵。 辨析不同时代官服的象征意义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龙袍(lóngpáo)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帝王的礼服。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龙袍是古代皇帝参加庆典活动时穿着的礼服。据《苏州府志》卷147记载,在明代万历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孙隆到苏州充当税监,督造龙袍。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缂丝制成的龙袍。因龙袍上绣纹以龙为主,故此得名。

大明朝官服的定制 和官像画服饰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打败了蒙元帝国,也废止了元代的服饰制度,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做了大规模的调整。大臣们参考周、汉、唐、宋的服饰形式,加以修改,先后试用了二十多年,才在洪武二十六年(西元一三九三年),确立了基本的款式。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级,有不同的规定。戴在头上的有:

一、梁冠:

二、乌纱帽:

三、襆头:

四、四方平定巾:

五、飘飘巾:

六、东坡巾:

其他尚有儒巾、平顶巾、汉巾、软巾、吏巾、二仪巾、万字巾、披云巾、网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时也加上披肩。 女性的冠戴,是依照丈夫官品的大小区分。

明代袍的颜色,也分等级。一至四品官穿绯色(大红),五至七品官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绿色。官袍圆团花纹直径的大小也区分等级,一品用大独科花,直径五寸;以下品级用品,随品级大小而缩小。 女生官服各部名称

官袍的补子,也依照官阶的大小有一定的图像:

一、公、侯、驸马、伯用麒麟补、白泽补(白泽、麒麟,是神话动物或古代绝种的动物)。

二、文官,一品画仙鹤的补子。二品画锦鸡。三品画孔雀。四品画云雁。五品画白鹇。六品画鹭鸶。七品画鸂鸂。八品画黄鹂。九品画鹌鹑。杂职画练鹊。风宪官画懈廌。

三、武官,一品、二品画狮子。三品、四品画虎豹。五品画熊罴。六品画彪。七品也画彪。八品画犀牛。九品画海马。

一、二品官服补子实物

明代官袍圆团纹,除了龙团纹,还有蟒衣(四个爪的龙)、飞鱼(有翅膀和鱼尾巴的龙)和斗牛(头上有两只弯角的龙),以及麒麟的纹路,穿这一些花纹大红袍的人,都是

一、二品到公、侯、伯、驸马以上的高官。

明代的官像画服饰,验证了文献记载的史实,并补充文字叙述的抽象和不足,我们从许多官像画的服饰实例中,可以发现几种特色:

一、冠帽方面:可看出官方规定格式,只是原则上的条件宣告,样式也是多采多姿富於变化的。

由官家妇女装扮的华丽,也可看出先生对太太的疼惜与尊重,女生爱美、艺术要求的天份,就在凤冠上展露。也有一些女官像没有戴凤冠,只插几个头钗,可能是官便装,或早期凤冠还未形成制式、流行,也有可能跟官位大小有关系。

第22课 旗袍

教学目标:

1、识旗袍的形制,了解旗袍的由来及其发展、改良的过程。

2、引导学生从调查走访和搜集资料中提取信息,了解现代人对旗袍的看法。

3、发学生研究旗袍服饰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旗袍服饰,感受旗袍端庄和典雅的艺术内涵;了解旗袍的发展演变过程。 教学过程:

一、汉服消失的历史原因

1、 明朝末年的**:

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在起义中,明朝正规军和农民起义军两败俱伤,而此时,关外的满人乘虚而入,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2、 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

A、 剃发易服政策的目的:打击汉人的民族自尊心、汉对满人统治臣服的象征 B、 剃发易服政策的内容:“十从十不从” 着重讲解: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由“男从女不从”引出清朝中后期汉服女装的异化,即满化。由“生从死不从”引出为何现在汉服被某些人污蔑为“寿衣”。) C、 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过程:

着重讲解:1)重大事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2)执行口号:“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D、剃发易服政策的后果:

汉人传承了数千年的衣冠被毁于一旦,辉煌灿烂的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到明末清初几乎被彻底灭绝,以至现在的汉族成了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没有民族服饰的大民族。

二、 旗袍

深受殖民文化影响的上海,一些裁缝尝试将传统的满人旗装(形状类似于直筒子)运用西式的剪裁方法进行剪裁,收腰、开叉,使之突显人体曲线,展现性感和身材,一时成为上海以及全国的流行服饰。

旗袍是满族的传统服饰,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的女性服饰文化象征意 义。

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袍子,或称旗装、旗服,但旗袍并不是旗装。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旗装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饰。

三、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 历代文学 第23课 《诗经》与楚辞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与楚辞的产生,感受诗经与楚辞的语言魅力。

2、学习诵读和积累古典诗歌。

3、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学习屈原对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以及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本课重点和难点:

了解《诗经》和楚辞的由来,感受屈原伟大而高洁的人格品质。 教学过程:

《诗经》、楚辞比较综述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诗歌共三百零五首。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学者们把它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为《诗经》。《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要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乐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它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首诗歌主要是由周王朝在各诸侯国的协助下于民间搜集的诗歌和贵族们为特定场合如祭祖、宴客、出猎、房屋落成等典礼,以及为讽谏、颂美等目的而向君主进献的诗组成的。内容非常丰富,归纳起来大致包括四方面。

(一)反映爱情与婚姻的诗篇

(二)反映社会矛盾的诗篇

(三)记载周部族历史的史诗

雅、颂中的一些诗篇在为周王朝歌功颂德的同时,也较客观地记录了周部族发展的历史。例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大明》等,这些诗叙事性很强,记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国至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和传说。

(四)反映生产情况和礼俗的诗篇

比兴手法的运用是《诗经》的另一艺术特色。其在《诗经》中的运用是很成功的,显示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深刻观察,感受以及丰富的想像力,赋予作品以极大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第三个艺术特点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四言句是《诗经》的基本格式,它们语气自然,句法多样,形式整齐,是相当成熟的诗歌语言。章节的复沓是《诗经》语言形式的又一特点,作者的感情在反复咏唱中得到了充分表达,同时也给作品带来了回环反复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大量双声叠韵词、叠音词的运用,使作品的语言更优美、生活、形象。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这些优秀的篇章,确立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坚实基础,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汉魏乐府到近代民歌、民谣的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

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其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

楚辞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地方色彩的新型诗体,与《诗经》相比,在内容、形式上都有许多独具有特征。

从内容上看,楚辞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他们在社会以及自然现象激发下喷涌出来的情感。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楚辞篇幅扩大,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强的表现力。 教学反思

第24课 唐诗 活动目标

1、诗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华。 2.在活动实践中感受唐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感情。 3.通过口语交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领悟人生的真谛。 活动准备

1.搜集、背诵唐朝著名诗人的诗词。 2.搜集唐朝诗人的故事。

3.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选出好作品拿到班级交流。 4.民主推选,成立由学生组成的最佳活动成果评议委员会 活动过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百花园,在缤纷的唐诗奇葩中尽情徜徉。

一、走进唐诗,你吟我诵

1.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小组推荐,激情朗诵。)

杜甫的《登高》。 王勃的《山居秋暝》。 李商隐《乐游原》 2.我最喜欢的一句唐诗(自由发言,抒写感悟。) 3.我最欣赏的唐代诗人(抓住特色,勾勒个性。)

二、品味唐诗,你赏我析 1.到唐诗中去听鸟叫 2.到唐诗中去赏月 3.到唐诗中去安家

(唐诗的魅力远不只这些,唐诗背后的故事更是充满悬疑、充满诱惑与神秘!下面,我们就请大家来展示一下你所积累的与唐诗有关轶闻趣事。)

三、亲近唐诗,你讲我说

“推敲”的来历。 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宋之问吟诗遇老僧。 黄鹤楼李白止笔。 白居易进长安。

四、学习唐诗,你创我写

主持人: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现代诗歌来描绘它的意境吗?

五、结束语

主持人:唐诗中那些优美的诗句,伴随着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的成长。唐诗中那些动人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让我们在唐诗的陪伴下茁壮成长!

六、教学反思

第25课 宋词

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的产生与由来,感受宋词的语言魅力。

2、诵读与积累宋词,培养欣赏美的能力。

3、感受古代人民生活的情趣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受到古代文学艺术的熏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了解宋词的由来,体会宋词独特的语言特点。难点是了解词的三种分法,感受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词风。 教学过程:

一、 简介宋词

婉约与豪放——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

“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晋陆机《文赋》用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按诸诂训,“婉”“约”两字都有“美”“曲”之意。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约”的本义为缠束,引伸为精炼、隐约、微妙。

“豪放”一词其义自明。宋初李煜的“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浪淘沙》),已见豪气。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也是“沉雄似张巡五言”。正式高举豪放旗帜的是苏轼,其《答陈季常书》云: 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 豪放之作在词坛振起雄风,注入词中强烈的爱国精神,唱出当时时代的最强音。

二、欣赏 李清照的《一剪梅》

1、简介这首词写作背景

2、配乐朗读

3、学生读

4、教师教读

5、学生欣赏

6、教师欣赏 。

7、归纳婉约词的特点

三、欣赏岳飞的《满江红》

1、简介岳飞《满江红》

2、配乐朗读

3、抽学生读

4、教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5、齐读

6、学生欣赏

7、 教师欣赏 《满江红》宋词鉴赏

四、怎样欣赏宋词怎样欣赏宋词呢?

1、知人论事,探其本源

2、笺注疏诂,明其大意

3、设身处地,得其意境

4、逐层求索,寻其脉络

5、吟味精研,察其匠心

6、深入善出,发其奥妙

五、教学反思

第26课 元曲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元散曲的相关知识。

2、了解元散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从作品中提炼写作方法,训练学生以读促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通过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来了解这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2、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发现自己独得的秘密。

3、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方法指导,读写结合。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难点: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了解散曲的发展

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这一条是重点) (2)外乐番曲的传入。(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 (3)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4)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 (5)外族统治,汉人受尽压迫,或借散曲以抒郁愤。

二、了解散曲独特的诗歌形式——与音乐相生相伴 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三、了解元散曲作家、作品的情况

四、比较阅读《正宫·醉太平刺世》和《双调·夜行船秋思》 问题:两首散曲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五、比较阅读《越调·天净沙秋》和《双调·大德歌春》 问题:两首曲诗如何打破常规,写出个性的?

常见的情景关系图: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六、阅读《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问题:试着说说你在阅读中的独特感悟和发现。(可随意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鉴赏) 分析:(1)“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这两句景中蕴情,寄托深沉婉转。

(2)视线由远山、碧水触及婀娜杨柳,滚滚飞絮,最易惹人愁思,让人生出几许怅惘。

七、教学反思

第27课 明清小说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末清初章回体小说兴盛的社会背景,了解“四大名著”作者及作品内容。

2、阅读名著,了解内容,培养分析评价作品中人物的方法。

3、感受四大名著的语言魅力,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了解四大名著的内容与作者,感受明清小说的文学成就,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四大名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四大名著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感和作品中人物的可爱。

二、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并在书上勾画重难点。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内交流重难点。

小组内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

你最喜欢哪一部名著?为什么?你最喜欢哪个人物?

四、精讲点拨

多媒体出示四大名著的简介及书中的典型人物介绍。

五、我的收获(自由交流)

六、课后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四大名著。

七、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 齐鲁文人 第28课 李清照

教学目标:

1、感受李清照的婉约词风

2、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3、比较李清照前后期作品风格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2、比较李清照前后期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走近作者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课堂交流)

三、阅读诗词的方法:

1、初读词作,整体感知

2、品读词作,体味情感

3、诵读词作,读出真情

四、进入主体(前期作品):——赏析《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一)初读词作,整体感知

(二)品读词作,体味情感

上阕:

1、上片的前一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提示:先翻译这句话,然后用一两个形容词来概括)

首句描绘室外晨雾尚未消散,又见浓云密布;室内兽形炉中喷出的瑞脑香的袅袅烟雾,缭绕四周。反映了词人百无聊赖的内心。( 迷惘、愁苦、凄苦)

2、词人之“愁永昼”,是因何而愁呢?

“佳节又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本可以和丈夫一同登高望远,共饮菊花美酒,而如今只有自己。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真是举世皆乐我独愁呀。

3、在这种愁情之下,词人就自然感觉“玉枕纱橱,半夜初凉透”。 上片的后一句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是哪个字?

4、句中“初”和“透”是否矛盾?为什么?

下阕:

1、下片前一句中,词人是如何排遣她孤寂凄凉的心情呢?

2、于是,词人捻花入室,但觉幽香满袖,久久不散,又触动了才下眉头的离愁别恨,发出这样的悲叹:“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下片的后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 (从修辞和内容两个方面)

3、能说说其他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的诗句吗? 略

(三)诵读词作,读出真情(提示:听录音学生跟读,再指明学生朗读,并点评)

五、比较阅读(后期作品)(提示:指明学生朗读)

《声声慢》

六、拓展阅读(提示:指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李清照堪称“中国第一女词人”,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她的其他作品,体味她的思想。精彩的朗读或朗诵是对作品的再创造,会让听众沉浸其中,深受感染。

七、我眼中的李清照

八、总结

九、作业:背诵诗文

十、教学反思

第29课 辛弃疾 教学目标:

1、全面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

2、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探索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 简单回顾学过的辛弃疾词作

二、 简单回顾辛弃疾的生平

三、 根据所学词作,将辛词创作大体分为三类: 由学生举例完成

1、 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失意的悲愤。 例如:《破阵子》又如:《贺新郎》

2、 表现农村闲居生活情趣,描写农村景色和农村习俗。 例如:《西江月?遣兴》

3、 表达其他情感的词作

例如,表达爱情的《青玉案·元夕》辛词的艺术成就。延续豪放词风,开辟新的领域。

四、苏辛词的简单比较:

例如:苏轼《水调歌头》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意象的选择

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 ) 又如《宋金词三首》中的前二首《沁园春》、《玉楼春》

五、教学反思

第30课 蒲松龄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体会作者用字准确的精妙。

3、正确理解本文宣扬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感受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奇特的文学风风格;难点是感受蒲松龄42年笔耕不辍的建议与顽强。 教学过程

一、诗画揽胜:

1. 蒲松龄,清代着名文学家。郭沫若称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2.《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是我国着名的积极浪漫主义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我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它的主要艺术特色是:语言精炼,想象丰富,情节曲折。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

八、课外延伸

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九、教学反思

第31课 孔尚任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尚任生平及其代表作《桃花扇》。

2、学会在品读和想象中感受作品内涵,感悟作品情感。

3、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蕴藏的情感和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了解孔尚任生平及其代表作《桃花扇》,难点是体会作者于作品中蕴藏的情感与精神。 教学过程:

一、介绍孔尚任、孔尚任的人、文、品。

孔尚任(清),字聘之,一字季重,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著名戏曲家,代表作《桃花扇》。与洪昇《长生殿》并称“南洪北孔”。

二、介绍代表作

三、学生自读孔尚任《桃花扇》节选《哀江南》

1、阅读任务说明:

概括剧情―――――――故事情节。

归纳人物―――――――主要角色。

分析手法―――――――艺术特色。

整理知识―――――――字、词、修辞、典故等。

编制提纲―――――――阅读提纲。

2、归纳结题:

(1)编制阅读笔记――――纲目式笔记。

(2)老师点拨板书――――四篇古代戏曲的扼要板书设计

(学生阅读时,老师板书)

(3)老师小结:了解剧情的重要性。

掌握人物的必要性。

熟读台词的必然性。

3、过程安排:

围绕自学阅读导入。 分时段自学阅读剧本。

老师的点拨和引导。

4、方法手段: 导入。自读。点拨。

四、课内分组排练剧作课

五、教学反思

第十单元 姓氏称谓 第32课 姓氏

教学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重点是了解中国姓氏的起源与意义;难点是感受中国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设想:

一、课前学习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二、课堂学习

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的来源。由姓氏来宣扬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 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

2、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古姓,(姬、姒、姜)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明确:都有一个女字旁。

3、大家能不能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明确:与远古时期母氏氏族社会特点有关。

4、大家看一下“姓”这个字,拆下来就是女生,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因此在母氏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们讲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你们可以试着猜。(学生自由发言)

5、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让学生讲,老师尽量表扬)

6、大家通过预习有没有发现其他获得姓氏的方法。(国名、自己祖先的字等。) (一)以图腾作姓氏。最古的姓氏和氏族社会的图腾有关。如:姬、姜、姒、姚等。 (二)以分封的土地为姓氏,如周阳、虞、安陵等;

(三) 以国名为姓氏。如齐、鲁、晋、宋、秦、楚、卫、韩、赵、魏、陈、蔡等; (四) 以担任的官街为姓氏,如司马、司空、太史等; (五) 以居住地为姓氏。如东郭、南宫、西门、延陵等; (六) 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

(七) 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如周平王的一个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便姓林;又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之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八) 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九) 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十)因避讳而改姓氏,如丘姓因避讳孔丘而改为邱姓;庆姓因避讳刘庆(汉安帝的父亲)而改为贺姓等;

11、既然有这么多的姓氏来源,那么你们的自己姓氏是怎么来的,历史又有那些与你们同姓的名人?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做这个工作了,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姓氏。(自由发言) 展示:

(一)、林姓的由来 。

(二)、李姓的由来

(四)、陈姓的由来

(五)、王姓的由来

(六)、黄姓的由来 教学反思

第33课 名 字 号

教学目标:

1、了解名、字、号的概念与意义。

2、在学习为自己取字与号的过程中,感悟古代字、号的意义与内涵。

3、感受蕴含于名、字、号中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名、字、号的概念与意义,难点是学习为自己取字与号。 教学过程:

随着语言文字和文化观念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人取名也越来越复杂,既有“名”又有“字”,有的还有“号”。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故又称“表字”。“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表明他们开始受到尊重。一般名、字多由父母长辈所取,其中多表达长辈对子女的期望。如关羽,字云长,意为“展翅入云”;赵云,字子龙,取“云从龙”之意。“号”,是人的别称,又叫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以寄托或标榜自己的某种情操和旨趣,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为“六一居士”,以表示自己鄙视利禄;南宋画家郑思肖在宋亡后自号“所南”,以示心向南方,不忘故宋。封建社会中的士大夫往往有自己的别号,宋代以后,取别号之风尤盛。

古人对取“名”、“字”比较重视。有的古人名、字涵义相近或相辅,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岳飞,字鹏举。有的古人名、字取自古书上的名句或成语,例如曹操,字孟德,出《荀子》“夫是之谓德操”句。有的古人名、字互为反义,例如曾点,字皙。(点,黑也;皙,白也。)有的古人还有“小字”,即乳名,例如曹操被称为阿瞒,刘禅被称为阿斗,都是乳名。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字中加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长幼,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示同辈关系。

同样,古人在名、字、号的用法上也很有讲究。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在尊称、下对上称呼时则称字、号,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时直呼其名,是一种很不礼貌的做法。

教学反思

第34课 谦称、尊称 教学目标:

1、了解并学会使用古代常用谦称、尊称;

2、在情境表演中学会使用古代常用谦称、尊称;

3、学习中华民族尊敬他人及谦虚的美德,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常用谦称、尊称,感受中华民族礼仪文化之丰富; 教学难点:会使用古代常用谦称、尊称。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讲故事(知府与知县宴会上的对话)。

2、教师追问:这位知县怎样称呼自己的儿子更恰当呢?

3、小组讨论分析这个故事:找一找知府和知县对话中用到的称谓,哪些称谓跟自己有关?哪些称谓跟对方有关?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展示„„教师适时板书(犬子、令郎)

4、小结: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尊称是自己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谓。 谦称和尊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尊敬他人以及谦虚的传统美德。教师板书(谦称、尊称)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并说一说听到的谦称和尊称。

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礼仪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资料。

了解古代常用谦称、尊称,感受中华民族礼仪文化之丰富。

三、拓展应用

1、“开门有礼”游戏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古代谦称、尊称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在阅读古代历史文学作品或观看历史影视作品时,能很容易分清人物间关系的优越性。

2、小组合作表演情景剧

在情境表演中学会使用古代常用谦称、尊称,学习中华民族尊敬他人及谦虚的美德。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礼仪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全课总结

我们用尊称来表达个人对他人的尊敬,用谦称来体现自己的谦虚。数不胜数的称谓里,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尊敬他人以及谦虚的传统美德。

这些表示尊称、谦称的词汇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许多词汇仍在使用。同学们可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的运用谦称和尊称,在使用时要注意场合、对象以及是否适用。

五、课外链接 自选超市:

作业1:制作一张关于古代谦称和尊称的手抄报。 作业2:课外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六年级)

六、教学反思

探究课 姓氏寻踪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姓氏的来源,能讲述自己姓氏的传说和故事。

2、了解与自己同姓的著名人物都有哪些,并进而知道他们为什么著名。

3、了解与自己姓氏相关的其他知识,如对联、谜语和成语等。

4、增强对自己行使的认同。 活动准备:

学生分头查找资料;填写表格。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姓氏

1、同学们,我先考考大家。(各打一姓氏) (1)两画一大,两画一小 。(2)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3)头在海里游泳,尾在天上发光。(4)走在上边,坐在下边,埋在两边。 (5)枯泉(6)一曲东方红

2、同学们,你看,每个姓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的姓氏也非常多。每天我们都叫着别人的姓名,而我们自己的姓名也被别人叫着,可见,姓是非常重要的。

二、回顾《百家姓》

三、小组汇报

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对赵姓有所了解。那么,课下的时候让同学们搜集了与自己姓氏有关的资料。我请三个组的代表给大家汇报一下,其他同学可作补充。我做了一下统计,我们班人数最多的是张姓,其次是赵姓和王姓。 张姓的由来、王姓的来由、苏姓的来由:

四、延伸课外:关于姓氏还有很多很多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去研究。

传统文化教案范文第5篇

唐诗

1、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2、无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3、问刘十九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4、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5、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岑参及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岑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宋词

6、生查子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欧阳修及其《生查子》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欧阳修。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崔护《题都护南庄》

3、找欧阳修其他的诗来读一读。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7、望江南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苏轼及其《望江南》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苏轼。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还知道抒发思乡情怀的古诗词。

3、写一首小诗赞美一下自己的家乡。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8、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辛弃疾。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辛弃疾其他的作品。

3、搜集辛弃疾抗金爱国的故事。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9、诉衷情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陆游及其《诉衷情》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陆游。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其他爱国诗人的作品。

3、搜集和陆游同年代的诗人。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10、扬州慢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姜夔及其《扬州慢》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姜夔。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永遇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3、背诵。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元曲

1、寿阳曲·渔村夕照

授课时间:2月17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马致远及其《寿阳曲·渔村夕照》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马致远。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曲子。

2、欣赏《天净沙·秋思》。

3、背诵。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2、南仙吕傍妆台·无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开先及其《南仙吕傍妆台·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李开先。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曲子。

2、课外找三首描写边塞的元曲并填好表格。

3、背诵。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二单元

名人长廊

1、蔡文姬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蔡文姬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蔡文姬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蔡文姬是怎样写作《悲愤诗》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有关蔡文姬的书,领略她的优秀品质吧!

3、在班上开个故事会,讲讲自己所知道的蔡文姬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2、陶渊明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陶渊明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陶渊明是怎样辞官归隐的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领略他的优秀品质吧!

3、了解陶渊明作品的成就。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3、李白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李白诗《上李邕》《春夜宴桃花园序》,体会李白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李白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李白是怎样上当的?

2、有感情的朗读《上李邕》《春夜宴桃花园序》!

3、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4、杜甫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杜甫诗《客至》,体会杜甫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杜甫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杜甫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秋兴八首》(其一)!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上一篇:中学数学教案下一篇:欧姆定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