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哲学范文

2023-10-23

大众哲学范文第1篇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艾思奇无疑是最具有标志意义的人物。20世纪30年代,一代杰出哲学家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横空出世,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中国化,并使之变成大众的、现实的思想武器。“一卷书雄百万兵”,“《大众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冲垮了国民党的思想防线”。

以此视角阅读《哲学的力量:艾思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触动和震撼非常强烈。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全书以在回归本源中回应时代的方法、勇气和品格,带着读者真正走近了艾思奇、走进了大众哲学、走进了一个时代。其回归本源也成为回应时代的最佳秘钥。

还不止于此。在述评艾思奇思想中,该书作者任仲然先生思考的是艾思奇对现代中国的意义和价值,呼唤的是现实、未来的思想“供给”:“抓住”时代,“为当代找到表述”。“我不仅相信人民大众的力量,我还相信哲学的力量”。呼唤殷殷,其理也真,其情也切。

回归本源,回归信仰,回归大众,这是艾思奇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穿过时空隧道,透过历史迷雾,这样的精神遗产光芒四射。“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这是历史赋予哲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这是怎样的精神遗产

写人物不容易。

写艾思奇尤不容易。因为艾思奇是一位有争议的哲人,是评价很复杂的人,是政治烙印和历史烙印很深的人。

写得不好,或者说功夫不到,很容易失之偏颇,失之芜杂,失之浅薄。

由此会惊叹于此书的弥足珍贵:作者穿透时间迷雾,拨开历史尘土,让一笔“被无情的风月覆盖上了厚厚灰尘”的思想终见天日。

作者以饱满而真挚的感情,力图告诉读者,艾思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他对现代中国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他的哲学思想有哪些需要我们铭记,他的哲学到底属于一种什么性质的力量。

作者总结了艾思奇五个方面的哲学贡献,并紧紧围绕这些方面展开:一是在千疮百孔的旧中国,推出了催生进步革命的新哲学,二是在社会剧烈变革时期,坚决批判和抵制了竭力干扰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反动哲学,三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四是助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现实化,五是创造一种新与旧交替的哲学精神和范式。

还原艾思奇的哲学思想

在自序里,作者就已经表达了写作这本书的“初心”和“雄心”:这本书并不是要为艾思奇树碑立传,“而是要尽心竭力为他作还原历史真实的辩护”,“作哲学力量和精神遗产的辩护”。“对一位哲人的评价,根本在于掂量出他哲学思想的分量”。

全书的主体就是艾思奇的哲学思想。围绕着艾思奇的哲学思想,从源流形成到特质特征,从批判唯心主义到艾思奇“知遇”毛泽东,从实践唯物论到科学辩证法,全书是对艾思奇哲学思想的全面整体解读和呈现。

以艾思奇实践唯物论思想为例,作者以充分的证据和论证阐释了艾思奇的特质表现:演绎中外哲学史;透彻的唯物史观;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剖析伪哲学坏哲学;学者的真正实践。仅读完这一章,可以对艾思奇的實践唯物论思想有透彻了解。

在诠释鲁迅一章里,作者通过逐篇解读艾思奇写过的怀念评介鲁迅的文章,完整呈现了一个认识理解鲁迅的角度和思想,“不但从文学角度,而且从哲学高度诠释鲁迅,并且从社会进步推动力的意义上,给鲁迅勘定了历史坐标”。

“一卷书雄百万兵,攻心为上胜攻城。蒋军一败如山倒,哲学尤输仰令名。”通过作者的还原和解析,读者才会发现,艾思奇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亦有真诚付出,如同一座翡翠玉石的富矿,价值不可估量。

还原真实的艾思奇

由于哲学的学科特性,加上艾思奇曾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这位“哲学大众化第一人”和“毛泽东哲学顾问”的形象在世人印象中是“断篇”的,是不连贯的。而由于作者“深层挖掘”和“系统阐释”的“雄心”,这本书还原了一个立体丰富、鲜为人知的艾思奇。

试举几例言之。

比如第一章作者就以详细的“信史”评说艾思奇早期受的教育。艾思奇经历了不同方式的早期教育,一是新兴的中式幼稚园教育,二是传统的私塾教育,三是不太成熟的国民小学教育,四是教会学校的教育。艾思奇在12年间节奏极强地接受了4种方式的基础教育,无疑是不同教育理念的交融。

关于艾思奇的读书与写作。作者专门安排了一章写艾思奇爱读书、善读书及文章写作的内容,其间披露了艾思奇许多爱读书的故事,自幼酷爱读书,少年时“为了培养排除外界干扰的习惯,竟到火车站的候车室去读书”。书中写道,艾思奇是读书的高手,“读到后面就要联系到前面是怎么讲的,这样才能把问题弄通搞透”。

比如专门一章叙说艾思奇“终身在讲课”的内容,给读者还原了一个“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诲人不倦、待人以真”的“艾教员”。“他讲话有浓重的云南口音,缓慢而有条理,具有云南人朴实、厚重的风格,从不放声大笑,有时也迸出一句幽默的话”,是“新中国广播讲课第一人”“名副其实是中国电化教育的第一人”。

掩卷回味,我认为作者已经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统一:“我要尽自己所能,重塑真实真诚真萃的艾思奇”,“从史实着手来梳理他的思想历程,准确把握他哲学理念脉搏跳动的旋律”。

“以思想抓住它的时代”

“哲学的任务在于以思想抓住它的时代,为当代找到表述”,能看出来,作者对黑格尔的这句话是十分认同的,认为是“一句十分闪光的话”。这本书的书名就叫《哲学的力量:艾思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书名已经透露了作者写作的取向:通过对艾思奇的还原“观照”时代的借鉴意义。

捧读全书能看到,作者以其穿透力、洞察力和炽热情感时时处处在做着时代解读、现实比照,胸怀全局,把握大势,深邃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呼唤和要求,完整全面阐释了哲学发展的紧迫性、重要性,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启发良多。

比如第五章在完整还原、评述艾思奇对胡适有力批判和重大贡献后,作者紧接着就对时代的重大关切发表了意见:中国经济的发展不能走弯路,中国的思想政治和哲学发展同样不能走弯路。我们决不能在不知不觉中被西化,成为敌对势力“颜色革命”最大的试验场和牺牲品。

在第七章通过“以更深刻的书”对艾思奇《哲学与生活》评述后,作者以一节的篇幅表达了现实“不缺新生活,但缺新哲学”的忧虑。“生活的形式一天比一天变新,哲学的内容与生活形式严重地不匹配”,“新生活需要新哲学,旧哲学也应有诠释和新发挥”。

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更是系统阐释了向艾思奇学习、“新时代呼唤着新哲学”的“呐喊”:我们的实践早就走在了时代的前面,严重的问题是物质和精神有很大的游离,哲学的步伐有些踌躇蹒跚。时代呼唤着哲学,呼唤着哲学的力量,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获得新的哲学力量。

读完本书,我们会对作者这样的话语感受深刻:一个民族只是少数人有哲学思维还不行,民族振兴和大国崛起的希望在于多数人都具备正确的哲学思维,否则就会在思想上患贫血症,在理论上患浅薄症。

时代是哲学的血液,时代是哲学的脉络,时代是哲学的筋骨。作者最后说道:“哲学的力量也是真理的力量,真理往往是通过哲学的形式来表达的。我们拥有了哲学的力量,就等于拥有了真理的力量,就等于拥有了意识形态的支柱,就意味着拥有了美好的未来。”

功夫成就这部“诚意之作”

作为一代哲人,艾思奇的思想有着巨大的穿透力:“一卷书雄百万兵”,《大众哲学》凝聚、动员了推倒“三座大山”的磅礴力量。

读完全书,我感叹的是作者思想的穿透力:由于思想的穿透力,所以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我们看到艾思奇思想的内核。

我的判断是,《哲学的力量:艾思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是一部真正还原艾思奇思想的大书,是一部真正能与艾思奇思想高度、厚度匹配的大书,是一部思想性、资料性、时代性兼备的“诚意之作”。

至少,这部“诚意之作”凝聚着作者三个方面的功夫:

一是真功夫。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认识和理解艾思奇无疑有一定门槛,由此要真正把握理解艾思奇这样一位哲学大师还需要真功夫。作者任仲然先生是一位热爱哲学(年轻时曾立志当哲学家)并有很高造诣的大家,对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哲学历史熟稔于心,从而实现了对艾思奇思想的本质还原和精到评述,包括对历史上各种恩怨、论战及是非的点评。

二是深功夫。艾思奇留下了七八百萬字的著述和讲稿,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历史、文化、艺术及生物学、电子学、天文学等多门学科,作者对这些著述进行了深入研读。作者还按图索骥,利用春节及其他时间深入到云南省图书馆查找研读各种湮没已久的资料。作者为完成这部著作下了深功夫。

三是“心”功夫。正如作者在自序里表达的:“我一点也不回避,我确实是艾思奇的崇拜者,非常愿意表达对艾思奇的一份特殊的感情。”“对艾思奇的热爱和敬重,即是我写这本书的内在动力之一。”从字里行间能看到,作者对艾思奇非常认同、非常钦敬,写得用心用情。因其用心用情,艾思奇得以被写深写透,感人肺腑。

由于是真功夫、深功夫和“心”功夫,全书的表达颇可一说。虽然说的是“高大上”的哲人、哲事,但字字句句皆是作者内化于心的思想。作者文笔清新,语言优美,以通俗的表达,紧贴生活和现实,深入浅出地阐述哲学问题,拉近了哲学与生活的距离。

2016年,艾思奇逝世50周年,其传世之作《大众哲学》出版发行80周年。这一年年底,这本真正说清楚艾思奇和艾思奇思想的著作《哲学的力量:艾思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出版了。

如前所述,这是还原:还原艾思奇这个人和他的思想;这是呼唤:顺应时代需求的思想呼唤和哲学呼唤。我认为,这本书的出版是对艾思奇最好的纪念。

对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启示

感谢作者。通过“还原”“穿透”与“直面”,通过回望、观察、梳理,一段被历史、被岁月覆盖的灰尘终于得以拂去,一个真实、丰满、立体的艾思奇正向读者走来。这是一笔殊为珍贵的精神遗产,是思想的财富,是哲学的财富。艾思奇的精神遗产为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镜鉴、参照和遵循。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道路上,艾思奇留下的这笔“哲学财富”“精神遗产”至少给了我们三方面的“力量”启示:

本源的力量。艾思奇的思想内核是什么?艾思奇的哲学思想为什么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本书还原艾思奇思想的努力给出了答案。这是思想的力量,也是本源、本真、本质的力量,这是回到真正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呼唤。正是:“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救。”

信仰的力量。哲学党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力量所在。艾思奇本来就是一个原则性很强、很求真较真的学者,同时他还是一个斗争精神很足的革命战士。他的哲学虽然很“大众”,但自如至终都充满着强烈的哲学党性。

大众的力量。艾思奇伟大的实质,就在于他哲学的时代化、通俗化、大众化。这是哲学的力量之源。哲学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这样的理论才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表达的:我们作为后人的责任,就是要使艾思奇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保值增值,把艾思奇那深厚而强大的哲学力量发挥光大,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代一代传承发展下去。

(作者系媒体人,作品有《鬼的现场调查》等。)

大众哲学范文第2篇

摘要:在学术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道德哲学形态建构完善,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实践要求与成熟标志。在众多研究理论看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道德哲学形态表现出了多个层面内容,例如意识、经济、社会、道德层面。本文中简单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道德哲学精神同构,同时讨论了在其大众化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变迁相关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道德哲学形态;精神同构;价值变迁;生活转向

早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就已经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时代化、大众化发展,争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确保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背景下的道德哲学形态、伦理精神等相关内容构建到位,呈现明确的显在形态。基于道德哲学形态建构的马克思大众化应该追求实践要求与成熟标志有效彰显,建立精神同构、价值变迁与生活转向发展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中的精神同构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精神本身是具有极为强大的生命力与战斗力的,它在培养科学批判精神与建设精神方面追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我意识的形成,它旨在解决人类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困境问题,希望将马克思主义原理转变为精神层面的自我意识内容。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直面善恶的,它在精神层面上实现了对人们认知力的有效提升,马克思主义在精神层面上实现了与大众化理论内容的有效同构,它在满足国家阶级统治要求的基础之上,也构建了迎合人民要求的社会控制体系,且它也满足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真正提升了人民生活的价值品质与伦理品质。首先,其精神同构主要代表了精神气质的同构,这一点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有已经被大量论证。因为马克思著作中就明确指出了精神意识的同构,在思想、观念、意识等层面上追求比较直接的物质活动内容,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结构层面的自足,这种自足是完全开放的,它所追求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精神意识方面的同构表现,具体可理解为“中国智慧”亦或是“中国方案”。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非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体系的自动完善过程,它希望在精神意识层面与经济社会层面上追求自我不断调适,如此便能够完成中国人民精神生态的有效建构过程[1]。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中的道德视域

就道德视域层面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中的“合宜”感觉表现强烈,它在针对理论道德情感的直观展示方面颇为到位,在合理调节经济发展与到的情感关系过程中追求建立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内容,凸显其理论彻底属性。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表现出得是一种道德哲学追求内涵,它尊奉人们意愿,同时基于压力层面强迫人们遵守其中的道德视域内容。实际上,它所提倡的道德视域是具有巨大生命力的,它特别关注多数人的切身利益,就从根本层面讲,它深层次分析了人对于社会态度的变化,阐释了人与社会关系的重大调适过程,他直接导致了整个社会世界观、价值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就从根本层面看,考虑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目前已经与人民群众直接关联起来,因此在社会道德生态观念反应方面它就追求大众化的认同精神,基于历史条件变化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回应社会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确保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能够合理建构,在社会进步进程中发挥巨大价值作用。而在个体道德圆满方面,它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确保特色主义建设中人们作为参与者的重要角色价值发挥,同时也要培养他们成为受惠者。为此,除要加强个体自身修养以外,也要思考如何提升人们的个体生活质量,建立具有责任感、义务能力的么看似主义学习研究体系,凸显其传播、调节自身理论相适性内容,这也是个体道德圆满的重要结构表现。就这一点来讲,它还设计了主观层面上的独立思想体系,客观展示知识内容,真正确保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科学内容能够融入到人民物质与意识生活之中,全面分析理论与实践的相关问题。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演绎开放、伦理主体构建层面看,它需要针对国家道路与制度选择等多方面思考人们认知水平的提升,确保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功能[2]。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中的价值变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中的价值变迁与大众化之间关系存在直接关联关系,它在被尊奉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内涵中 探讨了价值变迁的相关理念内容,那就是学术价值、时代价值以及政治价值的变迁。就学术价值的变迁而言,它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发展实践相互结合,这为时代视野的有效拓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就谈政治价值的变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他建立、创新、发展、寻求获得政治结论,优化大众化发展进程,面向实际生活探讨独立创造性研究内容,这其中就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政治化内容的紧密相关关系,思考从道德哲学层面研究政治价值内容。如果单从现象学意义层面看,它就从一定程度上探讨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就人们正在处理的事情作为基本中心,特别着眼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合理化运用,对新实践、新发展内容进行分析,凸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背景下的政治价值。简言之,它以清理作为价值基础,建立机制标准,结合现代道德哲学价值观来分析大众化“情理”基础建设内容,赋予其应有的实践价值地位,如此就建立了一套政治至善、个体至善的良性互动发展体系。实际上,它在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方面是追求对人民切身利益的有效回应的,而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背景下,它则希望有效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基于劳动层面创造幸福,改变现实[3]。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中的生活转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中的生活转向首先追求生活智慧转向,它最初定性为对某种自然事物的转向,例如“爱”与“感觉”的转向。基于生活智慧层面探讨其具体形态的自由内容,其目的在于构建一套独立自主的能够联系人们相互彼此的重要纽带。这里所谓的生活智慧并非是任何生活精神装饰,而是在遵循人们生活内涵原理的生活智慧内容。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探讨的生活智慧内容,希望切实实现一种求真悟智体验,确保针对理论推崇达到“自化”程度标准,而马克思主义在追求实践真理方面也特别强调对生活智慧问题的有效解决,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精神动力实现方面建立品质优化体系。

如果从生活品质转向层面看,它就探讨了中国人生活品质中的传统“儒”道思想内容,分析了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背景中某些现实的生活远离,它在大众化背景下潜藏于人们深层的生活品质中、个体的精神世界中,它不可避免的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品质[4]。

总结:

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角度看来,它就追求大众化思想与伦理共生互动发展状况,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深度探讨人类文明发展品质内容,基于自觉伦理精神考察某些实体性状态内容,建立道德哲学形态分析体系,最大限度凸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目标,赋予人民群众最高尚、最真切、最有效的伦理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LU Yan-e.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道德哲学形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36(004):145-151.

[2]赵欢春.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道德基础的新思路[J].南京社会科学,2011,000(003):57-62.

[3]卞桂平.伦理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路探微[J].求实,2012,000(007):14-16.

[4]何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如何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J].记者观察, 2018.

作者简介:

孟楠楠( 1986.2-)女,民族:漢,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学历:法学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大众哲学范文第3篇

摘要:餐饮在酒店经营中的地位不容小视,然而现实状况并不理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大众化成为目前我国餐饮市场的主流。本文通过对酒店餐饮的SWOT分析,认识酒店餐饮自身的优劣势,机遇和挑战,探讨酒店餐饮大众化经营策略。

关键词:酒店餐饮 SWOT 大众化经营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我国餐饮市场表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餐饮消费成为拉动社会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与我国整体餐饮市场发展的总趋势相左,酒店餐饮业近年来却逐年下降,大众化成为目前我国餐饮市场的主流。

一、酒店餐饮在酒店中的地位

(一)餐饮是酒店的主要职能之一

在游客的基本需求“食、住、行、游、购、娱”中,“食”占第一位。良好的餐饮及其服务不仅能够满足客人的基本需要,而且是一种旅游产品,是一种可以引来客源,建立品牌的资源。

(二)餐饮是酒店收入的主要来源

一般来说,餐饮收入约占酒店营业收入的三分之一,经营得好的酒店其餐饮收入可与客房收入相当,甚至超过客房收入。虽然餐饮部原材料成本开支较大,毛利率不如客房高,但餐饮部相对于客房部来说,其初期投资和固定资产占用却要比客房部低得多。

(三)餐饮在酒店营销中充当排头兵作用

现代酒店的客房标准相对接近,竞争余地小,而其餐饮则具灵活、多变的能力。两家条件等级相似的酒店,其餐饮水平决定胜负的屡见不鲜。餐饮部门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时会决定整个酒店的兴衰。

二、酒店餐饮的SWOT分析

(一)酒店餐饮的优势

首先,星级酒店均具有先进的设施和完备的配置,厨房、宴会设备设施等都比社会餐馆要好;其次,星级酒店卫生环境好,卫生工作有专人检查、督促,员工长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卫生情况让人放心,餐厅的氛围也给人以高档、雅致的感受;再次,厨师力量强,高星级酒店的厨师队伍等级高、素质更好。

(二)酒店餐饮的劣势

星级酒店一般资产存量大,劳动力密集,资产折旧及人员成本高,这些势必导致菜肴价格偏高。相对而言,社会餐馆以价格和质量取胜,它在提供优质服务、优质菜肴的前提下,经营相对灵活,而且成本控制相当低,所以较低的毛利润就可维持餐馆的经营,毛利虽低,但其最终利润却高于一般的星级酒店。

(三)酒店餐饮的机遇

目前有两大优势推动我国现代餐饮业高速发展。首先是新一轮消费增长期的到来和消费升级推动餐饮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从而使其引导消费、扩大内需、安置就业等的社会作用不断增强。其次是餐饮业稳固的可持续发展构架,培育了一个坚实良好的发展平台。

(四)酒店餐饮的威胁

国内餐饮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社会餐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规模庞大,价格实惠,菜肴特色突出,更贴近国民不同水平的消费需求。有的是平民化的美食城、火锅城,有些却向高水平的食府发展。社会餐馆鲜明的主题特色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分散了星级酒店餐饮的客源。

三、酒店餐饮的大众化经营策略

(一)压缩成本,降低餐饮产品价格

酒店餐饮部在盈利的前提下,处理好美食的高品位与低价位的关系,成本压缩后能保证利润增加。具体表现为:实施批量原料采购和加工以压缩成本,价格随之降低以增加竞争力,从而使客人增多,营业额增加,最终使得利润增加。以致形成良性循环,薄利多销,向规模要效益。

(二)突破程式化,创新菜肴品种

星级饭店过去主要针对高档消费者,主要采用程式化服务方式。但目前消费者要求菜肴实惠、美味、有特色。因此,创新的思路应该是用大众化原料辅之以创新的加工方法并精工细做,烹制出一些普通消费者难以自制的菜肴。一般消费者平时无法凑齐品种繁多的原料,但星级酒店的规模经营就完全做得到,加之专业厨师的加工,就可形成一道道颇有新意的菜式。

(三)建立大众美食广场,带动名菜销售

酒店餐饮可利用自身优雅的就餐环境和独特的服务品牌,创建美食街、大众美食广场,顺应大众消费这一必然趋势,提供各地风味小吃来吸引顾客,带动各大菜系名菜的销售。平民百姓进入酒店,进而促进高档饮食经营。而源于社会餐饮的茶馆、茶餐厅也是饭店餐饮大众化经营值得借鉴的形式。

(四)扩大餐饮规模,实行连锁经营

实行餐饮企业规模经营,是迅速有效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效途径。餐饮连锁经营不是快餐的专利,酒店餐饮大众化经营也可采取连锁经营方式。例如酒店可在城市的不同地区开辟连锁经营的特色餐厅,以统一的市场形象出现,方便仰慕该酒店的顾客就近消费。

(五)重视家宴市场,拓展餐饮外卖项目

酒店可以推出面向大众消费者的家庭快餐,通过酒店的食品外卖部服务千家万户,在外卖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新的实体——无店铺饭店。只需一间办公室,一个原料加工车间,无需餐位店堂,应顾客预约,以标准化的菜单向顾客提供上门服务,在顾客家中厨房现场烹制,既省去繁琐的家务劳动,又能足不出户品尝到酒店水平的美味佳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大众消费已成为餐饮市场的主流。面对这一市场变化,酒店餐饮业要及时转变观念,积极调整经营策略,不能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市场,而应转变营销观念,“放下架子”面向大众,实行大众化经营,满足不断变化的餐饮市场需要,从而实现自身的尽快发展。

参考文献:

①刘小章. 试论旅游饭店餐饮业务发展连锁经营〔J〕.旅游学刊,2006(6)

②朱卫娅. 浅谈酒店餐饮大众化营销策略〔J〕.饭店世界,2005(5)

③张玉明,陈鸣.旅游市场营销[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④陈鸣. 体验经济中的旅游产品创新〔J〕.商业经济文荟,2005(3)

⑤吴可翔. 酒店会议经营[M] .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⑥黄葵. 浅析饭店餐饮大众化经营策略〔J〕.西部科教论,2009(5)

(陈杰,1981年生,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酒店管理)

大众哲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众音乐 文化背景 小学音乐

在教学角度上,通过流行的大众音乐来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现在大部分教师所选择的音乐作品多为课本内容,此类内容偏向于儿歌,这对小学生而言并不符合其兴趣取向,说明该教学存在缺陷。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探究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新方法,这也是本文研究课题的意义所在。

一、现代小学音乐教学问题表现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类流行音乐,其音乐取向在这一环境下会逐渐成形,与课本内容存在一定偏差,所以教学中小学生的兴趣表现不佳,不利于教学质量。此外,音乐本身是一种形式众多的艺术项目,贫瘠的教学内容会误导小学生对音乐产生错误理解,其音乐概念存在缺陷,这一点进一步说明现代小学音乐教学应当重视大众音乐文化。[1]

二、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一)丰富教学内容

在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应当优先处理贫瘠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了采用课本音乐作品以外,还应当引入一些流行的、受大众喜爱的音乐作品。但教师要注重对流行歌曲的歌词、旋律等方面的筛选,尽可能使用歌颂美好、旋律舒缓轻柔的歌曲,例如著名流行歌星范晓萱的《雪人》就十分适合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当中,由此实现大众音乐文化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另外,为丰富教学内容,完全展现教学内容的作用,教师需要重视教学的层次性。举例来说,某小學音乐教学当中采用歌曲《雪人》作为教学内容。首先向小学生阐述了该歌曲的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其次以乐谱为初步教学内容教小学生识谱,要求小学生可以连贯的哼唱,最终带入歌词与背景故事教小学生如何展现出歌曲中的情感,如何掌握歌曲换气点,如何处理歌曲尾音等,此举可以更好地看出小学生唱歌技巧上的问题,对音乐的理解能力等,为教学提供准确方向。[2]

(二)实践性教学

在实践性教学方面,因为同一类型歌曲在技巧上是互通的,所以通过上述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另外指定一些流行歌曲要求小学生自行在家进行学习,并掌握其中技巧,之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由教师进行点评。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由学生自主对歌曲进行理解,随后利用自身掌握的技巧将理解内容以及自身情感准确表达,可以使其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举例来说,某小学音乐教学当中采用了《倔强》《莫斯科没有眼泪》歌曲作为教学内容,先给学生分别播放一遍后,由学生自行选择曲目,并回去进行学习,一周后在课堂上表演,教师再对每个学生的表演水平进行点评,指出其中问题后加以引导。学生经过反复练习,提高了其音乐水平。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主动性,同时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音乐观念,有利于学生情感世界的发展。

(三)创作性音乐教学

所谓大众音乐文化,就是在普遍视角下,不同人群因为对各音乐艺术形式的喜爱,而产生的文化体系。例如流行音乐,其就具有创作开放性、形式多样性的特点,此类音乐作品更容易受到大众喜爱,这些歌曲中蕴含着多种技艺,需要人不断地通过实践来磨炼。学生具备不同程度上的歌曲创作能力,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主题要求其进行自主创作。学生创作的作品不必是完整的,只需要满足要求即可。举例来说,某音乐教学当中教师向小学生提出了“快乐”的主题,并给出了《马德里不思议》的范例,随后要求小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创作要求为:作品字数不得低于60字,需要有对应曲谱,且不能与范例相似,否则视为不合格,创作完成后要求小学生进行表演,完成后由教师与其他小学生投票选择最优作品。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的理解,增加其音乐学习兴趣,在教学当中具有良好表现,同时投票的评估方式可以形成竞争氛围,保障小学生作品创作的认真度。

三、结语

本文主要对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进行了探究分析。通过分析得到结论:当前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与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之间存在距离,且体现出很多教学问题,所以需要改善;针对分析得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各项对策皆可以推动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具有更好的教学能效。同时通过举例方式,阐述了各项对策的应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周荣春.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育教学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5(06).

[2]徐娥.文化背景,大众流行——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育教学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1).

(作者简介:邓越,女,本科,肥西县严店乡中心学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责任编辑 刘冬杨)

大众哲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众;语言;艺术;现代视听;传媒

0 前言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阶段,数字技术的诞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喜悦,这种技术在视听传媒中的充分应用,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像数字电视、互联网数字广播、视听媒介等都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当中,特别是互联网视听传媒更是发展火热,很多媒体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在现代视听传媒发展中,数字化技术水平骑虎相当,而着力发展大众语言艺术,才是媒体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的主要因素。

1 研究大众语言艺术与现代视听传媒的重要意义

我国现代视听传媒已经步入了全新的科技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各项设施建设已相当完备,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或者听众,很多现代传媒在组织节目上丰富多彩,且投资巨大,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中,党中央对媒体提出的指导性的建议,在不断完善媒体科技发展的同时,节目在思想宣传工作中应该向“三贴向”发展,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新的思想指导下,媒体开始了发展性转型,这次转型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例如齐鲁电视台播出的《么敢当》,主持人小么哥以风趣优雅的形式播报山东省内的新闻事件,替代了传统古板的新闻模式,这次的转型引发了群众的热情,一时间山东齐鲁电视台的收视率快速飙升。可见媒体向“三贴向”转型是正确的,另外齐鲁电视台这次成功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语言亲民”, 在主持人主持《么敢当》整个节目中,所有的语言是地地道道的山东话,而且在语言表述上的艺术形式非常强,给人的感觉非常和蔼可亲,让人能够感受到温心和可接近性,这是节目成功的主要因素,以这种方式成功的节目很多,如上海电视台播出的《周立波一周秀》节目,全节目也是有特色语言及幽默性贯穿,还有浙江省播出的《爸爸去哪》和《奔跑吧兄弟》,两套节目类型是真人秀节目,朴实的画面及有趣的对话,增加了节目的客观性,从这些节目中不难发现,大众语言艺术对现代视听传媒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 我国现代视听传媒的形成特点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媒体发展阶段主要的传媒存在形式是电视、电影等,其共同的特征是只有画面和形象塑造,并没有发挥语言的重要性,这个时期人们对这些媒体的喜好程度并不高,随后迎来了改革开发的新举措,传媒行业开始快速发展,从无声影片发展到有声影片,又从黑白电视发展到了彩色电视,直到当今科技时代,彩色电视逐步发展形成了数字电视,这些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目前我国在现代视听传媒发展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分为三大类,即广播传媒、电视传媒及互联网传媒,其主要特点形式各具优势。

2.1 广播传媒的特点

广播传媒主要传播形式是收音机,这类传媒主要以无线电波的形式,将音乐、语言传播到千家万户中去,其主要特点分为广泛的覆盖性、传播速度快、伴随性、不稳定性、局限性、被动性。广播传媒具备覆盖面积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广播传媒以无线电波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无线电波具有传播速度快、穿透能力强、覆盖面积广的优势,因此只要有无线电波的地方都可以实现广播传媒的覆盖。广播传媒具备伴随性与不稳定性。广播传媒的节目形式通常为声音传播,这种情况下人们边听边做其他事情,这种特点便是伴随性;而不稳定性主要是因广播传媒的传播是依靠无线电波进行传送的,很多自然环境都会影响到信号的强弱,因此广播传媒的传播具有不稳定性。广播传媒具备局限性及被动性。所谓局限性就是指广播传媒的固定模式声音传播,广播传媒在广播时不具备画面,听众是无法观看到主持人的神态,只能从声音上来判别,虽然广播传媒具备局限性,但其语言的表达上丰富多彩,另外被动性也是广播传媒的特点,在广播时,人们只能接收信息而不能反馈信息,当然目前网络的发展,这个被动性逐步被改善了,很多平台互动、微信互动等改善了这个特性。

2.2 电视传媒的特点

电视传媒可谓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传媒体,其特点决定的它的发展地位,其具备声画并茂、现场感强、可信度高的特点,人类在接受外界信息时,单纯的通过图像或者声音是不能被轻易信服的,而声音与图像的结合增加了人们的直观感受,也增加了人们对事物原貌的信任度;内容丰富且表现手法较多,在很多电视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电视节目的内容较为丰富,有歌舞、音乐、杂技、相声、小品、探险、电影等等,在节目剪裁和制作上,表现手法也较为丰富,例如《奔跑吧兄弟》中,将人物的语言放大、将人物的头像放大等。从整体看,电视传媒的特点还有很多,但总体概括电视传媒能够更直观地将节目呈现给观众,更能够让观众从心灵上所接受。

2.3 互联网传媒的特点

互联网传媒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正在逐步提升,其特点分布广泛,且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在现实中的差距感在互联网上是不存在的,可以说互联网传媒给每个公民提供了公正公平的交流互动环境,其能够融合电视与广播的众多特点,还可以别具一格的形成新的传媒体系,例如电视传媒在互联网上已经实现了同步播出,而广播传媒同样也可以实现同步播出,在未来的发展中互联网传媒将逐步占据传媒的主体地位,另外互联网传媒正在向很趋势发展,例如商品视频介绍、网络游戏直播间、音乐K歌房、在线教育等等,网络传媒的发展结合了电视的声音与画面同步传送特点,让手机、电脑用户更直观的接受互联网传媒,同时互联网传媒还可以实现回放、快进、重复播放的功能,能够直接与主持人进行互动,这充分提高了传媒体系的价格,不过在互联网传媒监管力度尚存在不足的情况下,虚假、伪造的事件也屡屡发生。

3 充分利用现代视听传媒的特点展现大众语言艺术

不同的传媒形式都具备自身的特点,而语言艺术是促进这些传媒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在当今传媒体系的环境中,人们更喜欢大众化的语言艺术在传媒中应用,因此在不同传媒模式下,充分结合传媒特点,发挥大众语言艺术的观赏性,有利于推动传媒的快速发展,就像人们喜欢的脱口秀、相声、小品一样,人们欣赏的是语言的艺术,对于以语言艺术形成的节目,其表达的目标更能够让人们所接纳,换而言之,传媒工作者应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要满足大众心理的需求,以大众语言艺术来体现节目的价值,因此在传媒发展过程中大众语言艺术的应用非常重要。

3.1 站在观众角度来定位自己

任何传媒的工作者在大众语言艺术的表达上都要贴近观众的心理,大众是传媒发展的根源,如果舞台主持人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主持,就会失去节目的亲和力,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过:作为一个节目主持人,要了解当今是一个平民化的时代,我们没有资格把自己当成一个什么样的英雄,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成为百姓的代言人,要以平民的眼光去观察社会、思考平民所想的,我们的工作应该充分体现百姓的酸甜苦辣咸。

3.2 要擅长使用大众语言艺术

促进现代视听传媒的发展就要促进观众的认可度和亲和度,众所周知,之所以相声、小品艺术能够获得人们的青睐,主要是其大众语言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样不论什么形式的节目都应该充分发挥大众语言艺术,在节(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目中要充分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主持风格或者节目风格要干脆利落,节目中多运用幽默风趣、合辙押韵的语言,还要注意语言语调的亲切度,在形容事物上要形象具体,例如我们熟知的节目《非诚勿扰》,其本身是一个相亲节目,但在主持人孟非的主持下,整个节目的流程充满幽默感、亲切感,还不失目的性,这样类型的节目必将赢得了观众的喜爱,类似这类的节目还有很多,如《零距离》《宝宝来啦》等。

4 结语

大众语言艺术在现代视听传媒中的应用更亲民,它能够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还能够时刻抓住人们的心理,一场融合大众言语艺术的节目,既生动、风趣幽默,还不失目的性,一定会赢得更多的观众关注,这对现代视听传媒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因此在现代视听传媒中广泛应用大众语言艺术,将是未来各大传媒必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应天常.节目主持语用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2] 徐莉,毕凤飞.主持人口语表达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3] 曹莉.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语言交流(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的三个平台[D].上海戏剧学院,2007.

[4] 陈贝贝.从心理学角度谈人物专访类节目主持人的准备[D].上海戏剧学院,2005.

[5] 韩洁.现代视听媒体动画的构思与艺术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04.

[6] 岳丽.大众语言艺术与现代视听媒体[D].山东师范大学,2004.

[7] 孙燕.科学教育影视作品中的动画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8] 神伟.现代视听媒体语言艺术的亲和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9] 高广元.现代电视视听教材的摄像创作思维[D].山东师范大学,2000.

作者简介:刘禹佳(1995—),女,湖南常德人,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王宏敏(1982—),女,吉林伊通人,硕士,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上一篇:西方哲学下一篇: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