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

2023-07-29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大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对音乐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进一步了解、分析当代大学生音乐消费现状,本文基于对临沂部分高校大学生音乐消费行为进行调查,总结大学生音乐消费行为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音乐消费的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消费;消费心理

1  临沂市部分高校音乐消费行为调查情况

1.1  概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通过优美或激情的旋律,使我们消除疲倦、减轻压力及舒缓情绪。大学生较中小学,思维更加活跃,更具创造力与想象力,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身上的责任及压力也越来越重,他们与其他年级相比,更容易与音乐产生共鸣。通过学生收听不同的音乐,可以分析出他的性格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为了进一步了解、分析当代大学生的音乐消费行为,特调查当代大学生音乐消费现状。

1.2  调查对象和内容

本次调查以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临沂大学、临沂职业学院等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疫情的特殊状况,通过电子问卷开展调查。

通过查阅资料,自行设计电子问卷,主要内容为调查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及对音乐的喜欢程度、消费音乐产品的种类及偏好等[1]。共收回有效问卷451份。

1.3  调查结果

整理汇总部分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2综合分析与思考

2.1大学生音乐消费行为特点

音乐消费行为特指为满足个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产生的消费音乐产品的活动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较为庞大的群体[2],他们在校受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心理素质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变化也构成了每位大学生独特的音乐消费特点。据调查得出当代大学生音乐消费行为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具有群体特性

大学生群体之间高度认同感,集体生活对其的特定影响以及日常信息传递时的心理暗示,使得大学生的生活具有高度的集中类似性。

(二)具有追求实用主义的特性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实用性依旧是购买消费品的首要评判标准。据调查显示,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理性消费依旧是当今大学生的主要消费观念。在购买音乐消费品时,大学生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对价格和质量的界定,在大多数商品中,价格适中,质量有保证的商品总是大学生的首选目标。因为在校大学生的经济实力有限,往往在音乐商品上的消费上会十分谨慎,极力追求花到实处,他们会尽量根据各自家庭的经济情况进行合理的音乐消费、在实用的同时适度的追求时尚[3]。

(三)时尚性音乐消费

大学生此时正处在青春洋溢,追求个性化发展、自我特性的展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在各种形形色色的新事物面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开始呈現出成熟的价值取向[4],他们不再仅仅追求商品外表的艳丽,开始注重产品所赋予的内涵,各种商品品牌的影响力以及商品本身所具有的人文价值。

(四)虚拟化、多元化

时代科技的进步发展,大学生对于音乐的消费不再仅仅停留在实体商品方面的需求。网络虚拟光盘、音乐包等虚拟音乐消费品已经在大学生的生活中逐渐普及。对于大学生而言,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的生活早已无法满足。时尚、潮流、高质量的生活也成为了大学生们追求的目标。KTV,迪厅等娱乐场所也成为了大学生的消费热点。多元化的消费趋势已经覆盖到大学生音乐消费行为的多个方面。

2.2对大学生音乐消费行为的思考

大学生更多的是要独立自主地去思考并妥善解决生活、学习以及与人交往中的各种问题:对爱情的渴望,对现实的无奈,对未来的迷茫……因此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去释放压力以保证身心的健康。而音乐是释放那些深藏于内心世界的隐藏情感最好的途径,它从不同方面来舒缓焦躁的内隐情绪,因而愈来愈多的大学生会选择音乐消费来缓解自己的压力和焦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与生活日益密切的联系,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背负来自社会的种种压力,感情压力,工作压力等等,而短视频软件的出现,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权利,因而带动了新媒体行业的迅速发展。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的火爆吸引了不少大学生的目光。在软件中,一批又一批的作品的诞生,带火了一首又一首的歌曲,这样的状况在当下已经是很普遍了,而这些网红歌曲,貌似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牢牢抓住大学生的内心需求,似乎也更符合他们的口味,哪怕是付费歌曲也不以为然。因为自控能力尚不成熟,不少身边的人都选择去接受,盲从心理作祟,让更多的大学生去选择音乐消费。

现如今,对于大学生来说追星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我们追求的也不再局限于手机里的歌声。好的音乐能够带动广大消费者对原创歌手的好奇心,为了增强体验感和视觉感,不少大学生会选择购买音乐剧或者演唱会门票,在现场与偶像进行近距离接触。与偶像一起歌唱,一起聆听动人的旋律,忘却生活中所有的不安和烦恼,去接受开心的事物。

3结语

音乐消费在大学生的日常消费观中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不光是压力和烦恼,同时也是机遇,让人们更容易的去选择它,把音乐的影响推向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王建元.当代大学生音乐消费行为调查分析——以南京市部分高校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03):93-96+187.

[2] 安杰.当代流行音乐的文化功能研究[J].戏剧之家,2016(14):76.

[3] 赵洋洋. 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消费行为、心理及音乐教育的导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4] 许天予,孟雪晖.当代大学生线上音乐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以浙江省部分高校为例[J].投资与创业,2020,31(20):154-156.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为了解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文章以问卷形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分析其中的调查数据和调查结果,给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群体的重要部分,大学生消费是社会消费的主体之一,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状况会影响着当下社会消费状况,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为规范大学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消费和谐发展,文章试图以问卷形式开展调查,以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

一、调查说明

(一)调查问卷题目说明

問卷题目设计涉及大学生消费来源、月消费数额、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观念等,多方面、多维度调查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

(二)调查问卷调查说明

此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对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70份,有效问卷占总发放问卷的90%。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来源和月消费数额调查分析

第一,据大学生消费来源调查数据显示,84.44%的学生日常消费主要来源于家庭给予,10%的学生日常消费主要来源于勤工俭学或者自主创业所得,5.56%的学生日常消费主要来源通过其他方式,如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来源虽有多种途径,但超过八成的学生的消费主要来源于家庭。

第二,据大学生月消费数额数据显示,12.22%的学生为500元以下,51.11%的学生为500~1000元,24.44%的学生为1000~1500元,12.22%的学生为1500元以上。大学生不同的消费水平反应出不同的消费主体情况,一是生源结构,有的学生来自农村,农村学生消费水平总体较低,有的学生来自城镇,城镇学生消费水平相对较高;二是家庭经济情况,家境相对贫困的学生消费水平总体较低,反之,家境相对宽裕的学生消费水平较高。从调查数据得知,大部分学生月消费数额在500~1500元之间。

第三,据大学生月消费结余数据显示,60%的学生月消费有结余,22.22%的学生月消费没有结余,17.78%的学生月消费不一定有结余。月消费有结余与否有多方面因素,一是学生消费来源数额的多少,若月消费来源数额比较大,则结余的可能性较大,反之亦然;二是学生个人消费行为,若有消费计划、勤俭节约行为的学生,月消费有结余的几率较大,若消费无计划、不节俭的学生月消费结余的几率较小。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调查分析

第一,由大学生消费记账行为调查数据得知,11.11%的学生对所有消费支出基本有记账习惯,36.67%的学生对一些比较大额的消费支出有记账习惯,38.89%的学生很少有消费记账习惯,13.33%的学生从来没有消费记账的习惯。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有消费(所有消费、大额消费)记账的习惯,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少有或没有消费记账的习惯。

第二,由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数据得知,11.11%的学生表示崇尚节俭的消费行为观念,35.56%的学生表示比较节俭,45.56%的学生表示既不节俭也不浪费的,7.78%的学生表示消费大手大脚。大学生消费观念各不一样,大部分学生拥有较好的消费行为观念。

第三,由大学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调查数据得知,14.44%的學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是大型商场、大型超市,7.78%的学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是专卖店、特色店,31.11%的学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是网店,即网络购物,46.67%的学生没有特定常去的消费场所。大学生消费场所不一,但网店已经成为部分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

第四,由大学生消费商品时的注重点调查数据得知,52.22%的学生注重商品的基本属性,即质量和功能,5.56%的学生注重商品品牌,注重商品外观和商品价格的学生均为21.11%。超过一半的学生消费商品时注重的是商品的实用性,注重功能属性。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从消费来源结构分析大学生经济来源途径

大多数学生的消费来源来自家庭,少部分学生的消费来源来自其他途径,这是因为学业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学生以学业为主,一方面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之上,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自身获取经济来源的途径少,通过自身获取经济来源的能力不强,也有部分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社会兼职、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方式得到生活主要消费。

(二)从月消费水平及消费是否有结余看大学生消费观念

根据当下消费价格水平和校园物价水平,以及学生开支所需,大部分学生月消费数额在500—1500元之间,总体合理,六成以上的学生月消费有结余,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拥有较好的消费观念,没有出现入不敷出情况。

(三)从消费记账行为和消费观念看大学生理财意识

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有记账习惯,做消费记录和消费计划,持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凸显理智的消费理念和理财意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缺乏理财智慧。

(四)从消费场所和消费商品注重点看大学生消费特征

首先,由于科技迅速发展和电商飞速前进,网络购物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捷,多个消费场所对比之下,网络消费已然成为学生青睐的消费领域。其次,学生虽然是时代潮流的代表,但是由于受实际生活条件的影响,并未一味追求品牌、特性、不在乎价格,消费商品时多数学生依然更加注重商品的基本属性和功能。

四、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状况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上文调查数据及相关分析,为构建大学生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文章做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增强自我独立意识,崇尚勤俭节约作风

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消费群体,应增强独立意识,尝试参与社会实践,尝试参加社会兼职,获得酬劳,一来可以减轻单一的家庭给予的经济压力,二来可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另外,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减少无谓的消费和不必要的开支。

(二)培养科学的消费行为,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消费行为习惯是学生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的重要部分,而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的形成需要家庭的合理引导,学校的有效教育,社会健康的消费环境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良好修为。

(三)学习理财知识,掌握理财方法

学校可开设理财选修课程供学生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财方法和理财知识,从日常生活开始,着手个人理财。

参考文献

[1]徐妍,庄轩.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观念的调查分析——以新疆高校为例[J].新疆社科论坛,2017(1).

[2]姚贝.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透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

[3]易菊香,肖海鸥.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研究——以吉首大学学生消费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杨帅帅,王水娥.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J].中国市场,2016(44).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作为中国股市的主流资金,证券投资基金近年来偏离其预期的“稳定市场中坚力量”的功能定位并表现出超乎现代金融理论所能解释的一定的非理性。运用行为金融理论,对其羊群行为特征进行解释和分析,并试图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促进中国基金业及股市的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 行为金融 证券投资基金 羊群行为

现代金融理论是建立在投资者是理性人和有效市场假说(EMH)基础之上的。但EMH在实践与实证检验两方面同时受到了强烈挑战。大量存在于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对现代金融理论提出了质疑。与之不同,行为金融理论则主要从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相关的认知和情绪上的弱点来分析投资者的行为,研究个体心理决策程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来改善决策行为,为金融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本文就试图运用这一理论,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进行解释和分析,

一、基金羊群行为的表现

根据Bikhchandani(2000年)的定义,“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近年来,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的存在性和表现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实证检验和分析,并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即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

二、基金羊群行为对市场的影响

羊群行为具有的学习与模仿特征使众多基金经理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削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当许多基金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的股票时,对该股票的超额需求曲线将会向下倾斜,从而导致单个股票的价格大幅波动,破坏了市场的稳定运行。

三、行为金融对羊群行为形成的描述

行为金融学通过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心理偏差的系统分析来描述羊群行为。当证券市场面临着众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时,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其心理因素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着微妙的改变,人类固有的行为模式会不知不觉地主宰着投资者的行为。每一个投资者开始总是试图进行理性投资,并希望规避风险。但是,当他发现由于自己能力有限无法把握投资行为的可靠性时,便会向政策的制定者、媒体、专家或自己的感觉、经验等寻求心理依托,投资行为的前景愈不明朗,这种心理依托感就会愈强烈,人类特有的认知偏差的弱点就会显现。

四、成因分析

1.委托—代理关系下,基金经理道德风险的存在和风险厌恶是导致羊群行为的深层次原因。在证券投资基金中,投资人是委托人,基金管理公司是代理人。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基金经理的素质,无法区分基金赢利是否由基金经理工作的努力程度所致。而对基金经理来说,他比投资者拥有更多的信息,更清楚自己的素质、能力和努力程度。他会想方设法利用自身种种优势减少努力程度,从而有可能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即产生道德风险。同时,基金经理对风险的厌恶使他在减少自己努力的同时认为与其他经理保持一致是最优选择,从而出于利益和声誉的考虑而选择羊群行为。

2.基金经理关注声誉超过对盈利的关注是基金经理羊群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基金经理可分为“能力强”和“能力弱”两种类型。“能力强”的可以从各种信息渠道观察分析得到关于投资对象的有用信息,而“能力弱”的观察后得到的是噪音信息。在作投资决策之前,基金经理和投资者均不知道他们属于哪种类型,只有通过决策后的结果得知。由于基金经理对自己的能力并不清楚,也就不知道自己观察到的是有用信息还是噪音信息。所以他可能会模仿其他经理的行为。因为,如果自己采取与其他经理不同的行为而事后证明自己错了,即证明自己“能力低”,而如果别的经理错了,自己和他们一样,并不能说明自己“能力低”,可以把错误归于不可预测因素。

3.基金经理关注同样的市场信息,采用相似的经济模型、信息处理技术、组合及对冲策略,在投资行为上具有较高程度的同质性。Froot、Scharfstein和Stein(1992年)指出,机构投资者通常关注同样的市场信息,采用相似的经济模型、信息处理技术、组合及对冲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可能对盈利预警或证券分析师的建议等相同外部信息做出相似的反应,在交易活动中表现为羊群行为。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股市价格的过度波动,而从行为金融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一非理性行为主要源于基金经理在投资时相关的认知和情绪上的弱点以及制度缺陷为其认知和情绪弱点提供了发挥空间。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改善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场外部环境。一方面要规范上市渠道,尽可能地扩大市场的容量,并重点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使基金在选择自己的投资组合时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及足够的风险对冲工具,为基金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外部环境。

2.建立科学适用的基金评价体系标准。鼓励更多高质量的独立的证券中介机构从事基金评级、证券分析等业务,引导基金向建立自身独特投资风格以吸引投资者的方向发展。

3.进一步规范信息披露制度。一方面要加强我国股票市场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降低各种信息成本,控制内幕交易;另一方面要适时在基金界引入市场约束机制,建立形式和内容规范统一、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与报告制度,以加强基金信息披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易宪容赵春明:行为金融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阿兰·斯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单树峰:行为金融理论中的投资者行为[J].国际金融研究,2004

[4]伍旭川何鹏:中国开放式基金羊群行为分析 [J].金融研究,200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对行为财务理论的提出和发展的论述,启示行为财务注重从投资者的心理特征、资本市场的条件、政府行为等来分析财务问题,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行为

关键词:现代财务 行为财务 标准财务理论等

现代财务理论的开端一般被认为是马科维茨于1952年发表《证券组合选择》(Portfolio Selection)一文。促成了一门新的科学——行为财务学。

一、行为财务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简称EMH)的质疑和挑战中提出来的。EMH是标准财务理论的基础性假设。EMH宣称金融资产的价格全面反映所有可获得的相关信息,并给出了三种形式的市场有效性:弱型有效、半强型有效和强型有效。EMH提出之后,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响应和大量实证数据的支持,并在经济、金融、财务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推广。表明市场可能并非有效。

事实上,现代财务理论要解决两个问题:(1)通过最优决策模型解释什么是最优决策;(2)通过描述性决策模型探讨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过程。标准财务理论很好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但在第二个问题上,标准财务理论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别。诚如上所述,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并不一定是最优决策。为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决策过程(而不是最优决策模型)以及金融市场的实际运行状况,财务学研究者们发展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即行为财务(behavioral finance)。

行为财务的兴起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期望理论的提出;二是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并逐渐溶入主流经济学。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内容

(一)行为财务的理论基础 行为财务学的发展与在财务理论中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分不开的。心理学家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个人在面临不确定条件时会表现出如下心理特征:(1)损失回避(loss aversion)。个人对利得和风险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损失带来的影响是同样大小的利得的2.5倍;(2)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所谓心理账户,是指每个人皆根据自身的参考点来订出一个决策的方案。例如,不同的股票,在买进时有不同的价格,投资者面对这种现象,会根据自身的心理账户做出适合自身的决策;(3)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都表现出过分自信。例如,对一项关于司机对于驾驶能力的自我判断的调查显示,有65%到80%的司机都认为自己的能力是“超过平均水平”(above average)的;(4)倾向于确认偏差(prone to confirmation bias)。人们往往只是重视条件概率(即所直观到现象),而忽视了先验概率(以往存在的知识)。

(二)行为财务理论模型 1、DSSW模型。解释了噪声交易者对金融资产定价的影响及噪声交易者为什么能赚取更高的预期收益。噪声即市场中虚假或误判的信息。模型认为,市场中存在理性套利者和噪音交易者两类交易者,后者的行为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由此产生的风险降低了理性套利者进行套利的积极性。这样金融资产的价格明显偏离基本价值。而且噪声会扭曲资产价格,但他们也可因承担自己创造的风险而赚取比理性投资高的回报。

2、BSV模型。解释了金融资产的价格如何偏离EMH。模型认为,投资者在决策时存在两种心理偏差:选择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由于收益变化是随机的,上述两种偏差使投资者会作出两种错误的判断:判断1和判断2。根据判断1,投资者认为收益变化是一种暂时现象,未能及时调整自身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即反应不足;根据判断2,投资者认为近期股票价格的同方向变化反应公司收益的变化是趋势性的,并对这一趋势外推,导致过度反应。

3、DHS模型。解释了股票回报的短期连续性和长期的反转。模型认为,市场中的投资者分无信息和有信息两类,前者不存在判断偏差,后者表现出过度自信和自我偏爱两种判断偏差。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对股票价值判断的私人信息的准确性;自我偏爱导致对私人信息的反应过度和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因此,股票价格短期内会保持连续性,但从长期来看,当投资者的私人信息与公共信息不一致时,股票价格会因前期的过度反应而回调。

4、HS模型。解释了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与BSV模型和DHS模型不同的是,HS模型把市场中的投资者分为消息观察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在对股票价格预测时,消息观察者完全不依赖当前或过去的价格,而是根据其获得的关于股票未来价值的信息;动量交易者则把他们的预测建立在一个对过去历史价格的简单函数上。同时模型假设私人信息在消息观察者中是逐步扩散的。HS模型认为最初消息观察者对私人信息反应不足,动量交易者试图利用这一点进行套利,但结果恰恰导致股价的过度反应。

5、羊群效应模型。解释了投资者在市场中的群体行为及其后果。模型把投资者的群体行为归因为效用最大化的驱使以及\"群体压力\"等情绪的影响,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模型。在序列型模型中,投资者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和其他个体的决策中依次获取信息,投资者一次只做一个决策,即决策的序列性。在非序列模型中,假设两个投资者之间的仿效倾向是固定相同的,倾向较弱时,市场总体表现为收益服从高斯分布,倾向较强时则表现为市场崩溃,这与传统的零点对称、单一型态的厚尾分布不一致。

三、行为财务理论的启示

在KT之前,经济学和心理学在研究个人决策行为上有着极大的区别:经济学认为外在的激励形成人们的行为,而心理学认为内在的激励才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因素。通过KT以及后来一大批学者的努力,将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和经济科学结合起来,不再单纯地仅用外界因素来解释人们复杂的决策行为,而是考虑他们决策时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发展成了行为经济学。行为财务是利用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通过对行为主体在金融市场上真实行为的观察,探索行为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行为特征,并以此来解释和预测其在金融市场中的真实行为。从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财务学是一门研究财务主体选择的科学。而一直以来,财务主体的选择过程都被视为一个“黑箱”,行为财务则试图揭开这一“黑箱”。此外,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已被证实是影响财务主体决策的因素之一,在财务国际化的脚步越来越快的情况下,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本土化研究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行为财务注重从投资者的心理特征、资本市场的条件、政府行为等来分析财务问题,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行为。因此,行为财务应成为我们研究公司财务理论和实践一个新的范式,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学者做出了努力。

2、行为财务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得益于心理学、社会学等的研究成果,因此在研究中理所当然地要充分吸收这些学科的有关知识,来丰富和完善行为财务的理论体系。同时,应避免断章取义地从一些投资者的行为片段去组合对投资者行为的假设,虽然可能得出令人感兴趣的结论,但合理性却不能保证(Shefrin,2000)。

3、尽管行为财务是在对标准财务理论的质疑中提出来的,但不能将两者简单的对立起来。从行为财务的发展过程中可看到,它是在标准财务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心理变量,对传统的理论模型加以调整。而且,行为财务尚不能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做出普遍的解释,再加上心理因素的不可度量性,因此,在研究和应用行为财务理论时,正确的态度是把两者相结合,BPT,BCAPT就是很好的例子。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一、我国消费信贷的现状分析

消费信贷是金融机构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的方式向消费者发放的一种贷款,是消费信用的主要形式。它既是利用信贷手段促进商品销售的有效方式,也是启动消费品市场,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有力杠杆。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消费信贷业务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得到较快发展,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我国的消费信贷业务却仍是处于初级阶段,消费信贷的普及程度低,目前仅限于在大中城市有所发展;品种单一,仅在住房,汽车按揭等业务发展较好,连发展了十多年的信用卡业务,也是非常有限的起着类似于借记卡的功能,银行的透支额度低,申办要求多,消费者也极少有透支消费的习惯;此外申办消费贷款的办事流程复杂,耗时长,效率低。造成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旧经济体制制约

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看,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切商品都凭证凭票供应的年代,不要说个人信用问题,连最基本的商品货币关系都不存在;改革开放后到80年代,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开始建立基本的商品货币关系,但很多产品的产供销还是在指令性计划下进行,因此,虽然也出现了信用问题,但也仅限于在国有银行与企业之间,个人信用问题还谈不上;进入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个人信用才被提出来。而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信用制度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目前个人信用消费已占全社会消费总量的10%以上。目前我国的信贷消费仅在大中城市有所发展,在众多的中小城市仍未起步,据国外的经验,个人消费的巨大潜力要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才会被发掘出来,而我国的人均GDP现在还未达到800美元,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必然导致低下的消费水平,从而制约信贷消费的发展。

(二)消费信贷信息的不对称性

所谓信息不对称性,是指有关经济交易的相关信息在交易对方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分布或在某方的不完全。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而必然会影响经济交易的有效开展。信贷消费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消费者方面的信息不对称。消费信贷是贷款的一种形式,任何理性的消费者在考虑是否申请消费信贷时,首先会考虑自己将来能否按时还款。在消费者对经济发展前景分析不清楚,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消费者无法形成准确的收入预期,对自己将来是否有足够的财力来承担还贷义务把握不准。其次,许多消费者对消费信贷业务知之甚少,对各项费用,将来利率变动情况等无法预计,增加了其选择消费信贷方式的疑虑,从而阻碍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

2.银行方面的信息不对称。扭曲的竞争机制导致了银行间的信息封锁,各家商业银行对市场份额竞争激烈,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信息封锁,根本谈不上沟通,尤其是对个人客户。由于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对消费者个人的信用评估制度还是空白,所以银行方面也无法从权威机构获得准确的有关消费者的信用信息,加大了银行放贷难度,银行在办理消费信贷业务时,往往对所有申请人的信用不加区分,以相同严格的贷款条件和繁琐的手续来办理,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从而将许多无法提供抵押或质押品或担保的客户拒之门外,严重阻碍消费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此外,由于银行间的信息封锁,使得消费者的违约行为缺乏透明度,有的借款人在一家银行违约或赖帐,在另一家银行还照样借款,非常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三)传统的消费习惯与狭窄的投资渠道制约

目前我国大多数居民对消费信贷持谨慎态度,这一方面是受“量入为出”“寅吃卯粮”等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对到手的收入的使用都是精打细算,更别说去借钱过日子了,人们普遍认为“无债一身轻”,尽管各家银行近年来对消费信贷做了大量宣传,仍未能有效冲破这一传统观念的束缚。加之现在国内的投资渠道狭窄,投资股市风险太大,购买保险意识不高,尚处于尝试阶段,国债业务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喜爱,而新近推出的开放式基金投资业务尚未能被广大投资者认识与接受,人们还是认为把钱存在银行放心。这样一来手头稍有积蓄的人不可能放着自己的钱不用而去向银行借钱消费,而对那些真正有需要借钱消费的人又由于诸多条件限制,无法获得银行的贷款,从而使消费信贷业务难以有效拓展。

(四)与消费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没有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消费信贷是不可能快速健康发展的,而个人信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乃至建立个人信用体系,都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做保障。如在征集个人信用状况时,涉及到个人隐私问题,如何处理相关的问题;再如资信公司提供给银行的资料失真导致给银行造成损失,怎样通过相关的法律进行处理;再者消费者因信用状况恶化无法还贷,银行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索赔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还很不完善,限制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

二、促进消费信贷有效发展的几项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信用制度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的个人信用状况,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宜采用以政府与央行为主导,以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的个人信用体系。在步骤上宜采用渐进式策略,先在条件成熟的大城市建立资信公司,并以此为中心,构建区域性辐射网络,最后实现构建全国性个人信用体系的目标。资信公司负责建立完善的个人资信档案,通过央行牵头,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参与,从消费者的工作单位,政府机构等部门以及与消费者发生过信贷关系的金融机构和零售商那里收集与消费者个人有关的信息,包括职业,收入,家庭状况,纳税情况,法院判决以及信贷帐户记录(如帐户开户时间,还款时间,最高借款金額,还款方式,违约记录等)。信息建好后,还要进行科学的评估,给每个消费者评定信用级别,以便银行方便采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在二战后,美国的消费信贷机构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他们从区域性的合作组织或非赢利性的机构转变为私人拥有或以公司形式组织起来的赢利性的机构,目前,这类机构已有两千多家,每年提供的信贷评估报告1亿多份。各个信贷报告机构之间与银行和零售商之间都实现了电脑联网,不仅大大提高了评估资料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而且起到督促消费者履行借款合同,维护自身信用的作用。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使美国形成了人人讲信用的社会风气,极大推动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促进消费信贷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个人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对银行与商业行为进行规范,特别是对消费信贷的环境及授信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也包括对借款人的还款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以及对消费者的不诚实行为进行惩罚的法律等。如在美国,有过不良信用记录的人要想贷款,上保险,求职等,都要比信用良好的人麻烦得多,如多出保费,多出贷款利息等,不老实就必须付出严重的代价,其制度约束力很强,就因为它有完善的法律支持。美国在消费信贷方面有四部重要的法律:《信贷机会均等法》,《诚实借贷法》,《公平信贷报告法》,《社会再投资法》,授信方面有《信用卡发行法》,《公正贷款记录法》,《公正贷款记帐法》,相关的法律还有《破产法》等。我国立法部门应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相关法律条文,尽快建立与完善我国消费信贷方面的法律,以促进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三)创造有利于消费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经济金融环境

首先是要拓宽个人资金的投资渠道,规范证券市场,大力发展保险,国债,基金业务等,尝试开办个人委托贷款业务,各商业银行应大力拓展个人理财业务,引导人们摒弃存钱消费的习惯,把手中的闲钱用于投资,从而也会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产生消费信贷的需求;再者要继续深化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住房,医疗,就业,养老保险,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力度,解除居民对未来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不确定因素的后顾之忧,这样人们才会放心使用“未来钱”,对消费信贷的需求才会不断增加。

(四)不断创新消费信贷的业务品种,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全面推进消费信贷业务的全面发展

与国外的消费信贷业务相比,我国的消费信贷业务品种仍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一些很具有发展前景的消费信贷品种,如个人资金周转贷款,个人债务重组贷款,带有购买期权的租卖契约式消费信贷品种在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还有,即使一些消费信贷品种在我国已经开展,但开发的深度还远远不够,如信用卡消费贷款的功能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目前我国信用卡的特约商户多是大型商场,星级宾馆和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型服务性企业,众多中小商店和服务企业没有加入信用卡网络,这与我国庞大的商业销售网点和消费网点极不相称。所以必须进一步拓展信用卡清算系统,逐渐扩大信用卡的使用领域。现有信用卡网络系统内的银行与商家也应积极探索新路子,进一步扩大信用卡的使用领域。此外,应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贷款品种,如对个体工商户和运输业者提供经营性车辆贷款,对有创业意识的城乡家庭可提供小额家庭创业贷款等。此外,针对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和贷款对象,可在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方面为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如国际上通行的有等额偿还法,等本等息法,等额本金法,等额递增法,增本减息法,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等方式,我国目前主要采取前三种方式,由于还款金额确定,有的家庭并不适应,应根据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还款方式,如对新婚家庭实行“等额递增还款法”,对那些中老年家庭则采取“等额递减还款法”,此外应适当放宽贷款抵押物的条件和贷款额度,如对存单和凭证式国债抵押,接受跨行抵押,这样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融通资金和手续上的便利。商业银行应积极结合我国消费者的特点,研究,探索这些消费信贷品种在我国可行的发放模式和风险控制模式并积极完善和推行,以尽快完善我国的消费信贷体系。

(作者单位:建设银行深圳市梅景支行、包头市青山区委党校)

上一篇:影响消费因素论文下一篇:消费行为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