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理论论文范文

2024-02-06

基础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医基础理论课;混合式学习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述

“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中医基础理论课》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只有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职业教育中医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

中医类高职院校应适应医疗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批量生产,采取“理论知识+技能”的简单叠加的方法,侧重于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和效果评价往往流于形式,造成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普遍较低,严重制约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发展,不能适应新时代下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需求,为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混合式学习”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使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都发生了改变,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具体到教学就是采用不同的媒体和信息传递方式解决问题,而且这种解决方式的目的就是要付出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

三、混合式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1)完善网络系统。研制中医基础理论课网站,网站有教案、讲稿、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试题库、微课、优质课视频、校讲课比赛视频。业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网站,查询相关知识及获取需要的资料, 学生也可以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其中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题库、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网络系统,教室、图书馆、宿舍等校园实现免费3G无线网络,实现数字化的校园建设。 目前学校正在智慧家园网络建设之中。在网络学习的基础之上,课下通过WiFi或智能手机在课堂内外随时随地学习, 将实时交互功能有机的融入,学生、老师建立“QQ学习群”、“微博群”、“微信群”等,学生学习中如果有疑问,“QQ学习群、微信群”进行课后实时互动。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基础课,进行课后实时互动,可以弥补学时的不足。这种模式简便易行。

(2)重点是改进教学方法。首先是要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活动探究。学习任务的完成。课堂外临床诊治教学方法:教学直接转化为临床,中医实训室临床诊治,学生正常的课程不耽误,遵守纪律在教室上课。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中医实训室。老师为校内的任课专业老师,老师主要传授内容专业理论知识,并结合临床实践知识,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然后将学生带至教学医院,选择合适的病例,老师演示接诊病人的流程,学生在旁边观看,听讲和记录。使其熟悉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了解看病的过程和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胃痛中医分为几个证型:寒邪犯胃、饮食积滞、肝气郁结、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如何区分证型,辨证要点记住。

在没有患者就诊的闲暇时间,练习病史采集,学生先把所叙述的病史读懂,把该病的病名搞明白(一般显而易见),然后根据该病的具体表现看该问些什么东西,一般的内容各病都要问,特殊的病要着重问些特殊内容。其实各病采集病史仅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按照这个提纲回答。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操作和实际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完善考核系统。实行“6、3、1”考核系统,打破以往的期末成绩“一次定终身”。成绩有多部分组成。其中“6、3、1”理论课考试占60%,实训课占30%,加强了学生的实训动手能力。平时成绩占10%,学生也注重自己的平时表现,平时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提问、作业、模拟考试。实训课练习临床操作技术:“中医实训室”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按照中医执业医师的操作考试来进行模拟练习,穴位操作、推拿操作、针灸操作、拔罐操作,推拿操作。中医实训室1为穴位操作,有模型人或者电子发光仿真模型人,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2为拔罐刮痧操作,有玻璃罐、抽气罐、竹罐,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3为推拿操作,学生两两结合,老师演示完后,学生互相结合操作。中医实训室4为辨证操作,病例可以是生病的学生教师。让他们早见习、早临床、早就业。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四、结语

目前,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承担着基础医药卫生机构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医学专业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基础医药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高职高专医学专业教育更应该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混合学习多种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提升普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课堂的教学品质,建立高效的中医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基本操作得到提高,成为优秀的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麻尔光.混合学习在中等卫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 (9):217-218.

[2]彭艳妮,刘清堂,李世强,等.混合式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4:57-60.

[3]刘焕兰.内经网络课程建没及教学改革试验之研究[J].中医教育,2005,24(1): 32- 34.

[4]孙立.中医诊断学互动式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11):103--104.

作者简介:

杨金枝(1980~),女,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药学教育。

周开(1981~),男,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学教育。

基金项目:2015年河南省医学教育研究项目“高职高专《中医基础理论课》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编号:Wjlx2015206)。

基础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传播学是高职影视专业普遍开设的基础理论课,对学生的影视领域认知、影视专业素养及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传播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本科教育,对高职层面的教学则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将分析高职影视制作专业传播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高职传媒教育及高职学生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三方面提出传播学教学优化的策略。

关键词 高职 影视制作 传播学 教学

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20 世纪90 年代被引入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并成为传媒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当前媒介技术的发展,传播环境的变化,对传媒行业的从业者及相关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职影视专业的传播学教学来说,也需要适应新形势,探索凸显高职教育特色、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 高职影视专业传播学教学现状

笔者以所在学校为例,结合相关高职院校的调研情况,对高职影视专业传播学教学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学生课程认知情况展开问卷调查。

1.1 教学基本情况

在教学目标上,传播学是影视制作专业的基础课程,将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的特殊媒体来进行研究,针对电影、电视讲授影视传播的基本规律。通过传播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影视传播的基础理论,掌握影视传播的各个环节,深刻理解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会从传播学角度观察周围影视现象,并进行理性分析,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转化为影视制作、传播工作中的指南。

(1)教学内容:梳理传播学研究历史,阐述基本理论,围绕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各传播类型,如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进行全面的分析。(2)教学方式:该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平均周课时为2课时,以课堂讲授为主。(3)教学资源:教学资料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相关教材与参考资料;二是通过互联网搜索等,获取现实影视领域中的影视作品,关注传播发展动向,作为例证。(4)考核方式:采取闭卷笔试,同时参考学生平时出勤、作业提交及课堂表现,将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按30%与70%的比例进行核算。

1.2 学生认知现状

传播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往往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开设。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影视领域认知、影视专业素养及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会产生直接影响。仅根据学生考试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较为片面,也容易产生偏差。因此课题组在课程结束后,面向所授班级学生进行了课程的认知调查,总计发放问卷62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62份,有效率100%。此次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学生学习情况、教学实施情况、教学评价情况四个方面。具体调查情况及分析如下:

1.2.1 学生学习情况

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对传播学课程接受程度较高,大部分学生对课程较为感兴趣,主要原因有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能拓展自身知识面,并且和其他专业课程密切关联,但也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有近20%的学生认为该课程不是很重要,主要因为理论性强、知识点多,实践少。同时学生对传播学的学习主要依赖于课堂讲解,遇到问题不太愿意提问,学习主动性不强。

1.2.2 教学实施情况

大部分学生认为传播学的教学方式除讲授外,应偏重于讨论与小组学习,对视频观看要求强烈,并且希望多阅读补充资料,而部分学生认为教材不能满足学习需要,原因主要集中于理论繁多、知识需要随时代发展多更新等,这些情况与媒介的发展及90后学生的媒介接触情况有密切关系。

1.2.3 教学评价情况

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较为认可,也认为考核不要局限于笔试,而应多样化,突出实践与动手能力,在老师评价的同时,也能在同学之间进行互评。

2 高职影视专业传播学教学问题

目前对传播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本科教育,对高职层面的教学则缺乏系统研究,通过以上对课程教学现状及学生课程认知情况的分析,也不难发现传播学教学缺乏高职特点,和高职教育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存在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课程定位不准确。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①由此可见其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对注重专业技能的高职影视教育来说,传播学理论研究范围过于广泛,学生不清楚学习的目的;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学术化、理论化,学生理解也存在困难。目前针对高职教育所编写的传播学教材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各院校有的选择偏理论、少实务、针对本科教育的教材,如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等,还有的则选用教师自编教材,缺乏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难以保证教学质量。(2)教学形式单一。传播学作为理论课,一般安排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授课,课时不超过40学时,由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使得课程基本上以讲授为主,无法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特别是课程实际运用价值的理解十分有限。

3 对高职影视专业传播学课程优化的思考

3.1 课程内容:贴近生活,通俗易懂

传播学研究范围广,目前的教材普遍涵盖了传播学历史与发展、传播类型、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传播学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等。若完全照本宣科,这些西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容易造成学生的理解困难,和实践脱节。事实上,传播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高职影视专业的教学应以大众传播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传播现象、理解传播概念,进而深入到传播过程、传播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传播效果等内容的学习中。在这方面,笔者已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进和尝试,结合专业特点,将影视传播作为教学重点,课程内容紧密围绕传播过程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影视传播基础理论、影视传播队伍分析、影视传播媒介分析、影视传播内容剖析、影视传播受众分析、影视传播效果分析等,这些部分涉及了完整的传播过程,即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中的每个环节,同时针对当前媒介发展过程中,影视传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加影视宣传管理、新媒体的发展、新旧媒体的融合等内容,使课程内容重点突出,脉络清晰,由浅入深、由生活到专业逐步引导学生的理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3.2 教学方法:贴近学生,教学相长

很多专家、学者对高职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做过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如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项目实践法等,就传播学教学而言,不能将这些教学成果简单照搬,而是应考虑现有教学条件,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具体分析、具体实施。

3.2.1 课堂教学,丰富案例资源

正如前文所述,传播学课程多面向大一年级新生在第一学期开设,学生专业水平处于起步阶段,同时由于课时与教学场所的限制,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较为困难,教学形式还应以授课为主,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弥补书本知识理论性强的劣势,转变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固有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一方面,将理论知识还原于案例之中,选择典型案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讲授“意见领袖”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发现生活中、班级中的“意见领袖”,再回到大众传播中,以学生普遍关注较多的网络传播如“犀利哥事件”为例,分析“犀利哥事件”的传播过程以及网络环境中“意见领袖”存在于哪里,又是如何引导舆论走向,将受众对犀利哥的外形与身世的关注转换为帮助犀利哥,最终获得政府救助回到家乡。

另一方面,适当增加视频资料,借助影像的直观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例如,引导学生认识传播者时,不应仅停留于传统的报刊、电视、广播发行、放送机构。网络传播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除了介绍学生使用微博、微信等传播行为外,还可以播放一些拍客的成功作品,如经拍客之手由地铁卖唱走上春晚舞台的西单女孩的成名之路等,这些作品普及度高,时长较短,适合课堂播放。

3.2.2 课后作业,重视小组讨论

课堂教学侧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课后可多以小组作业的形式培养学生认识、分析传播现象的能力。一方面小组分工重视团队合作意识,能课提高学生传媒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大部分90后学生个信张扬、乐于表现的特点。例如结合传播效果、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到院线进行一次观影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同时在课堂中可安排学生结合作业进行讨论,充分给予学生意见表达的机会。在评价标准上,适当加入学生互评环节,教师评价则以正面鼓励为主,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动力,作为老师也可以直接了解学生的想法、兴趣,掌握其学习情况,有效调整教学内容。

3.3 教学资源:贴近热点,常换常新

人类传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其间媒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如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是讯息”理论,新媒介的产生开创了社会信息传播的新形态,甚至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也意味着传播学的教学资源不能完全拘泥于书本,需要与时俱进关注传播的前沿理论及热点事件。例如自媒体时代的传播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合,网络传播内容的监管,受众的媒介素养,网络舆情等,这些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都应在教学中予以体现,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

注释

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基础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一、引言

财务共享服务(Financial shared service,FSS),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当时福特公司外部受到美国经济“滞涨”的影响,同时面临日本汽车低成本低油耗的激烈竞争;内部又面临着集团企业分布各地、财务部门行为方式规则不统一的管理难题。在这种困境下,福特公司对管理模式进行了战略调整,把生产部门带来高效率的“流水线”作业方式延续到财务部门,整合了所有下属公司中共同的、简单的、重复的、可标准化的財务业务,统一集中到一个中心,实施全集团的共享服务。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财务共享服务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世界上最大的企业软件供应商ORACLE公司,耗费了6年的时间在全球建立了3个大型区域化的财务共享中心,使其现在仅需数天时间就可以完成分布于全球65家子公司的年末结账与整合;FedEx(联邦快递)将其在世界各地的五个大型财务中心调整合并为一个,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唯一的财务业务模型,在业务覆盖的所有200多个国家内实现业务操作完全的标准化。财务共享所体现出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优点为企业竞争带来了巨大优势。与国外相比,我国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的起步相对较晚,但财务共享服务作为新兴的理论之一也正在被快速地接受和不断地实践。然而,财务共享服务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企业,具体的实施仍然需要结合每个行业和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来衡量其是否可行。

二、财务共享的发展历程

(一)理论发展

支持财务共享服务的理论最早要追溯到亚当。斯密提出的专业化分工的思想。他认为分工能使社会整体的劳动效率提高,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进一步提出了规模效应。企业通过扩大规模,可以降低分摊到单位产品上的固定成本和综合成本,产量越大,利润越大,生产效率从而提高。财务共享中心就是通过规模经济的模式,集中处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部分统一的业务流程,通过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办公场所和设备的统筹利用,统一整合分散在各个业务单元的繁杂重复的辅助任务。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的丰田公司诞生了精益思想,即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等等,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产出,为客户提供最新的产品和更加及时的服务。在精益思想的要求下,财务管理人员要重新思考财务流程,消除不创造价值而且可以立即去掉的步骤,从而用优化的管理和流程模式来创造相当的价值。扁平化,是支持财务共享的又一理论基础。扁平化是指尽可能地简化组织结构的中间层次,使任务下达、信息传递速度加快,效率提高,从而保证上层的决策与管理更加快速有效地被下游执行,使企业整体组织变得灵活、敏捷、高效。财务共享中心通过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服务共享等方式加速了信息在上下游或同层中的传递,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信息的反应速度,这无疑起到了使组织尽可能扁平化的功效。

(二)实践发展

财务共享服务在实践中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级阶段,以节约成本和扩大规模为其主要特征。这一阶段的主要形式为大型会计流水线作业,财务共享服务也被动地集中于低端服务领域,通过流水线式的集中化生产以提高财务共享效率。这一阶段虽然实现了成本的节约和运作经验的获得,但在根本上无法有效控制财务共享的服务质量和共享中心内部的人事管理。而且降低成本的动机导致了财务人员的自愿离职率和非自愿离职率大幅上升,无法保证优秀人才和工作经验的延续。针对第一阶段因过度强调降低成本而带来的低质量服务和高离职率问题,第二阶段的财务共享服务进行了改进。这一阶段的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建立统一庞大的“会计工厂”,而是开始转向“财务咨询中心”和“战略支持中心”,采用内部市场化机制强化业务质量管理,注重财务人员的培养并引入新的IT技术和管理技术,使得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和公司整体战略的结合更加密切,因而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财务共享模式也在不断地变革。从最开始的实体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逐步发展为虚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混合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等多种模式。实体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将企业内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相关财务人员集中到一个地点。同时,为了使得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更好地运作,需要对集团进行财务流程再造。而虚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信息和通讯技术将不同地理位置的服务功能和机构进行连接,在信息平台上全面电子化和网络化地运行。每一种组织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如表1所示),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三、财务共享服务在上汽通用汽车的应用与发展

(一)背景介绍

上汽通用汽车是上汽集团和美国通用汽车共同投资的中外合资企业,作为中国轿车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在沈阳、烟台等地都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生产基地,财务部门相互独立且分散。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信贷收紧、居民财富缩水、原油价格上涨,加之地震雪灾等国内外多种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汽车行业产销增幅呈现下降趋势。在此大背景下,公司寻求变革管理模式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内控风险的激增也迫使企业推进财务管理变革。

(二)战略规划

在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时,制定与自身相符的战略规划十分重要。对于上汽通用汽车来说,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是一个重大的组织创新行为,虽然国内一些企业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但在汽车行业还没有案例可循,因此公司的财务共享服务战略决策需要在借鉴其它行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探索。所以上汽通用汽车的财务共享服务战略遵循稳健的操作思路,科学规划、稳步推进。

在模式选择上,考虑到各模块在管控力度、标准化程度、业务结合度等方面的差异,上汽通用汽车对不同模块采用不同的共享模式。对于管控力度或标准化程度要求较高的模块,如总账、系统支持、应付账款采用了实体型模式,所有服务功能和机构都集中在上海办公,应付账款模块之后转移到烟台。而对于业务结合度要求较高的模块采用虚拟型模式,如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固定资产、货币资金、成本、费用报销模块,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沟通与共享。

在选址决策中,上汽通用汽车充分依托公司现有资源,以集团总部所在地上海为核心,以其它生产基地为基础,选取上海、烟台、沈阳、武汉4个城市作为候选城市。这种在原有位置建立共享中心的做法,可以有效降低初始投入成本,后续运行也可平稳过渡,符合上汽通用汽车稳步推进的战略要求。

(三)流程优化

财务共享中心最核心的管理就是对流程的管理。通过流程管理对再造后的流程进行持续优化,从而使财务共享服务创造出更大的價值。上汽通用汽车的流程优化采用全员参与的方式,因为他们是流程的直接运用者,对流程的优劣有着最深刻的体会。当流程优化的需求被提出以后,专业的流程管理人员会介入并负责推动流程优化需求的落实。以应收服务配件销货清单由手工盖发票章改为印制发票章为例,随着公司销量及经销商数量大幅增长,开票任务也越来越繁重。按照增值税发票管理规定,每张增值税发票的销货清单需加盖公司财务印章,2011年时每月仅在销货清单上盖章就达50,000个,开票人员需要日夜加班开票盖章,工作效率低下。鉴于此,应收账款模块员工积极思考,提出合理化建议,由手工盖发票章改为使用印有公司名称发票专用章的销货清单。针对这一提案,财务部管理层非常重视,向分管税务局就现状及改进建议进行汇报,通过多次沟通协调,最终获得批准。配件开票盖章流程的优化,为财务部门节省了1.5个人的工作量,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组织管理

一个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与良好运营,需要企业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组织管理包括组织结构、人员配置和绩效管理。合理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可以明确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部各业务单元的权责关系,节约企业的人力成本;而合理的绩效管理则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财务共享中心高效有序地运转。

在组织结构上,上汽通用汽车设计了业务操作模块及支持模块两大类,业务操作模块包含总账、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费用报销、固定资产、成本、货币资金7个模块,支持模块包含内部控制及系统支持,并对每一模块的职责进行了详细地规定。在设计财务共享中心的人员配置上,上汽通用汽车对总账、固定资产、货币资金、系统支持、内部控制这些模块主要采用业务分析法,即基于历史经验对业务的性质及特点加以分析评估,据以核定人员编制数量;而费用报销、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主要采用工作量测算法。如费用报销在设计时,先对所服务公司的报销单份数进行统计,按科目进行分类,列出报销业务种类,据以收集每类业务的历史工作量;然后整理出每类业务报销审核的要点,据以评估得到各类报销处理的平均时间;最后根据测试的每类业务的平均处理时间、总的工作量及每人每天的审单平均小时数,得到每类业务的人员配置数。在绩效管理方面,上汽通用汽车引入了平衡计分卡来衡量公司和部门的绩效;对于个人而言,常规性有年度绩效考核,个人发展通过360度绩效评估,并通过分析报表跟踪日常绩效。

上汽通用汽车财务共享中心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不仅显著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效率,更将财务行政流程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有效控制内控风险、提升客户满意度。具体指标的变化如表2所示。

四、对我国财务转型期企业的启示

(一)逐步实施,持续改进

财务共享是企业集团的一项重大变革,实施过程中会受到现实条件以及各种突发因素的影响,产生变革风险。为降低变革风险,企业集团可根据分子公司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安排各模块的实施顺序和实施范围,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推进,对于分子公司众多、跨地域分布广的集团也可采用先试点再推广的办法。一般而言,每个模块的建设经历三个阶段:规划发展期、组建成形期、稳定成长期。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及重心有所不同。规划发展期工作主要包含现状调研与项目评估,通过调研与数据搜集来充分了解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组建成形期的工作包含流程详细设计、系统开发实施、岗位绩效设定、新员工招聘、安置冗余人员、人员培训、最终用户反馈等。稳定成长期属于持续改进阶段,主要工作包含新服务纳入、技术更新改进、持续性培训、服务标准更新等。因此,处于财务转型期的企业需要稳步推进每一阶段的实施,从而使财务共享服务发挥更大的效用。

(二)全方位再造贯穿始终

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不是对企业财务部门的简单整合与集中,而是一个全方位再造的过程,包括观念再造、组织再造、流程再造、系统再造、人员再造。首先,一种管理模式的变革,需要改变业务人员的传统思维,让他们重新定位,参与到管理的变革中来。其次,在执行过程中,企业需要对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人员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进和再造。在财务共享的建设过程中,企业应当注重对财务人员的培养,要求财务人员要不断的充实、提高,跟着共享中心一起成长,经过人员培养及职能的完善,财务人员可以向管理型岗位发展,也可成为财务专家型人才,也可转型成为业务控制或战略规划人员,从而拓宽财务人员的发展道路。

(三)虚拟化设计凸显优势

上汽通用汽车根据不同模块的不同特点,设计了不同的财务共享模式。与实体型的财务共享模式相比,虚拟型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成本较低,在不需要大规模迁移财务人员的情况下就可以完成沟通与交流,从而实现财务共享。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虚拟化提供了条件。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来建立异地虚拟化的组织形式为业务单元提供各种财务服务,这样财务共享中心的人员即使分散于世界各地,也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通过网络通讯技术加强沟通与交流,更好地完成各业务单元的会计核算、财务分析与决策等工作,同时也把各业务单元重复的可标准化的财务业务集中到了一起进行处理,有利于企业降低运营成本。

(作者单位: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基础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传统意义上,科学理论结构是科学哲学的核心,它一直是科学哲学家们最关心的课题,各派科学哲学家们试图通过对它的研究来展示自己的主张。本文通过对标准科学理论的研究,阐述了科学理论所面临的困难,并对当前科学理论的发展方式作了进一步的描述。

关键词:科学理论 结构

1 前言

科学理论是人类通过思维对大批量的现实事实进行整理、概括、归纳和总结的产物,是科学实践经验的结晶,是科学实践经验的客观真理的理论形态。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阶段性总结,它要随人类的实践、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科学理论是由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及这些概念、原理的理论组成的系统知识体系,它有科学概念、观念、原理、学说、假说等形式,由理论部分和经验知识两部分组成,科学理论和经验知识构成科学知识的完整体系。经验是理论发展的必然阶段,是联结理论和实践的桥梁。理论知识是经验阶段的必然上升,是科学知识体系中的理论部分,并且是科学知识体系的骨干和灵魂,而科学理论则是在经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归纳而成的逻辑体系。科学理论具有客观的真理性、系统性、全面性、逻辑性、发展性、预见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等特点。

2 科学理论标准观点的基本论述

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是由其各个不同成分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科学理论的结构就是这些成分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或整体表现。构成科学理论的主要成分有概念、定律、对应规则、逻辑形式和模型。简单地说科学理论就是理论定律加对应规则[1]。

概念是科学理论的“细胞”。它有两大类:一类是与直接经验相联系、明确标示或对应某种客体或属性,称它为经验概念;另一类则是通过理性构思建立起来的,称之为理论概念。

科学理论结构除了包括概念、定律以外,还应包括理论概念与经验概念或实验程序的联系规则,即对应规则。

逻辑形式是科学理论的逻辑骨架,任何一门发达的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都是一个演绎系统,命题与命题之间通过演绎规则紧密关联。

逻辑形式固然是科学理论的骨架,然而只有骨架而无血肉的理论是贫乏的。完满的理论形象,必须考虑作为其血肉的另一组成部分—模型。模型是对逻辑形式的一种解释。逻辑形式要表现一种认识对象,必须配置模型,才能充以经验意义、交付实践检验。模型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实体模型,另一类则是形式模型。

3 科学理论所面临的困难

对科学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不仅仅是攀登喜玛拉雅山,登顶就能一览众山小,而且还得研究探索周围环境的众山小岭。因为目前科学理论创新的困难是面对平常平凡的俗事、习惯性的一切相关问题,同时又已经形成习惯性认同的看法、说法。

关于科学理论存在什么困难,每个科学哲学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卡尔纳普坚守人工语言的立场[2],认为在理论上,根据对象或属性呈现方式而不是是否需要借助工具做出观察词项与理论词项的二分是否合理[2];工具主义者认为一个词项是观察词项在观察者不需要借助人工制造仪器就能够观察到其所指称的对象,同时并没有观察词项;卡尔纳普通过实际应用来决定在理论中出现的词项究竟是观察词项还是理论词项,他的标准却又显得过于随意;然而福多却认为不是所有观察都是受理论词项影响的,这同样存在问题,首先,观察与理论的二分是否合理,其次,一阶谓词逻辑是否充分,最后,对应规则是否合理。

4 当代科学理论的推进发展

科学理论先前发展主要有三种发展方式:累积式发展观、否证式发展观和社会历史观。

4.1 累积式发展观

累积式发展观先假定存在着不依赖于人类认识的科学事实,这些事实有待于人类通过各种观察手段来发现;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事实的归纳,科学进步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具体表现为科学事实以及能够揭示这些事实的科学定律和理论的不断积累。它包括两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古典归纳主义的累积式发展观和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式发展观。

古典归纳主义累积式发展观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他认为科学家应该系统地积累知识,并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观察其规律来了解自然界的奥秘。

4.2 否证式发展观

科学理论的否证模式代表人物是奥地利著名哲学家波普尔。他从证伪主义出发,否定了逻辑实证主义的逐渐积累的模式[3]。

他曾说过:“科学理论不能通过归纳得到证实,但却能被证伪。科学的发展是理论不断地被反驳和证伪的反复过程。猜测与反驳是科学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大胆提出假设,通过证伪,然后推翻理论的过程,科学知识的增长就是不间断的革命”[3]。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过程是:猜想—证伪—猜想。

4.3 科学理论的社会历史观

科学理论发展的社会历史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他反对归纳主义的静态的科学发展观,认为它没有看到科学发展史中的实质性的变化,不同意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认为它抹杀了实际上存在的常规科学的长期积累。库恩主张用历史的方法,从动态角度来考察科学发展的机制和规律,进而克服片面性的科学发展观,勾画出一幅幅符合科学是实际的科学发展模式。

前科学,就是尚未形成该学科范式的岩石科学阶段。

常规科学,就是形成了范式的成熟科学。

科学危机,是科学家们对旧范式失去信心的科学阶段。

科学革命,是新范式战胜或者取代旧范式的科学阶段。

总之,科学发展就是常规科学、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的不断交替,不断反复,永无止境的过程。

5 结语

我们认为,科学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以己有的思想材料,以历史形成的认识形式为出发点。科学理论结构是一种认识形式,它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理论结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应该且可以从逻辑角度上加以研究,并用形式化语言进行表述。同时,科学理论结构对于发展着的自然界来说,又永远是开放系统,它能够不断接受新的信息资料,对自己进行修正和调整。科学理论正是在不断的修正和调整中,显示出它的整体行程。

参考文献

[1] 金得浦,周济.科学理论剖析[C].厦门:厦门大学.

[2] R.卡尔钠普.科学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7.6.

[3] 卡尔.波普尔.实在论与科学的目标[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第1版,2008.10.

基础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广泛,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本文主要对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造成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分析探讨。

关键字:信息技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科学是社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经营理念,而且对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有必要重新审视图书馆的各个要素、社会职责以及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等。

一、图书馆要素

图书馆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的人工系统,简单的说传统图书馆是由图书、读者、工作方法、建筑与设备、领导和干部五部分组成,而当前对于图书馆的组成要素主要划分为:信息资源、信息设施、用户、信息人员,其有着明显的信息技术烙印。组成因素的转变充分说明了,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图书馆图书馆学的要素顺应时代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图书馆的法则

阮冈纳赞提出了图书馆学五定律是曾经全球图书馆学界普遍认可法则,也是影响最大的法则,它极大的推动了图书馆事业以及图书馆学的发展。然而,五定律在信息化、网络化发达的今天,却逐渐失去了现实意义。除了“图书馆是个生长的有机体”这一定律尚有效之外,其余法则均失去了意义。1995年,切尔.戈曼提出了“新图书馆五定律”,在全新的五定律中均涉及了科学技术问题,这无疑表明。信息技术给图书馆学带来了巨大的冲级,传统的五定律已经不具备现实意义,人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应对信息技术带来的冲级。

三、图书馆的属性

在当今信息技术发达的社会,虚拟图书馆的出现表明传统图书馆“信息垄断”地位已经被终结。虽然图书馆的“中介”性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是其固有的属性并没有发展根本的变化,图书馆的“中介性”会依然存在下去,但是图书馆原有的“生产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像冰山一样浮出了水面。目前,人类已经处于知识时代当中,现代只要能创造一定的价值,就代表是生产劳动,因此,由于图书馆管理人员从事的就是生产劳动,所以,图书馆依然具备了生产性”。

四、图书馆的社会职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也逐渐的发生了变化,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伴随着每一次的社会大变革、科技革命而产生新的只能。1975年,全球对于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定性为:开发智力资源、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五个方面。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仅仅过去二十多年,随着人类进入知识时代,信息社会中人类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伴随着其服务方式以及服务内容的变化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图书馆的社会只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保存人类精神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多元信息、生产信息产品、储备战略资源、开展文化娱乐、网络导航等七个方面。

五、图书馆的基本矛盾

传统图书馆中,藏与用是最基本的矛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发展,共同促进图书馆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图书馆的网络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图书馆的基本矛盾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由过去传统的藏与用转变为网络信息检索能力与读者信息需求。如今,读者信息需求多元化的情况下,单凭一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是无法满足的。但是随着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各个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已经逐渐的实现。所以,原有的用与藏的矛盾逐渐转变为次要矛盾,这时基本矛盾主要转变为读者的信息需求与图书馆网络网络信息检索能力之间的矛盾。图书馆想要真正完成其现代的使命,则需要好好解决这个基本矛盾。因此,21世纪图书馆的基本矛盾是网络信息检索能力与读者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

六、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的变化

在信息时代下,图书馆学已经转变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决定了该学科的性质,因此,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也是伴随着图书馆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最初,图书馆的研究内容主要在技术方法,当时其应属于应用科学。但是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进步,图书馆开始侧重于社会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因此,其学科逐渐转变为社会学科。如今,人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人们传递以及记录信息的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图书馆在信息服务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含量逐渐提高,图书馆研究对象的课题逐渐的变的更加复杂,图书馆学已经转变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七、结语

图书馆随着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发展着大的变革,带动着图书馆的基础理论产生一些变化。相比传统变革给图书馆学理论基础带来的变化,信息技术带来的影响更加深远。而且这种变化现在仅仅开始,很多理论影响刚刚出现,本文旨在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在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影响方面与同行们多多交流。

参考文献:

[1]高波.吴慰慈.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影响[J]. 江苏图书馆学报.2000(03)121-122.

[2]李桂霞.史兴伟.信息网络环境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影响[J].哈尔滨师专学报.2009(12).108-109.

上一篇:财务报告论文下一篇:表外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