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范文

2023-09-22

跨文化交际范文第1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

引言

任何人类语言都有其不同的语言规则,人类的交际亦都是在规范的语言规则的指导下进行的,非语言行为同样也有非语言的规则,因此国内外愈来愈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非语言交际行为规则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是指在人类的交际环境中除了语言交际之外的,对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具有交流信息价值的交际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可人为的生成,也可以是环境造就的。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外语言学家就开始了有关非语言交际的研究,上个世纪60年代是人类对非语言交际的相关研究的飞跃时期,一些语言学家就相关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经典之作,其中就包括埃克曼和弗里森的文章——《关于非语言行为的成因,使用和编码》。70年代同样涌现出大量的科研成果,不可忽视的名著当然是法斯特的《体态语》。直到上世纪80年代是就非语言交际的研究的大发展时期,比如,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克莱·布罗斯纳安教授在他的一片名为《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的文章里,首次就中国和英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之间所存在的异同进行了直观、全面系统的对比分析,并着重强调中、英文化之间的离散型和聚拢型的区别是中、英国家非语言交际之间存在差异的核心原因。

二、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四个分类

体态语:英语有body movements、body language、gesture等不同表达方式,汉语中包括体态语、身体语言、态势语、手势语、体语等。体态语,又称“身体语言”,它是指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身体动作进行信息的传达和人类交流的一种行为方式。它是人类通过点头、摇头、伸腿、拥抱、握手等等肢体动作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的非语言交际。

副语言:又称类语言或者伴随语言,是人类语言交际的辅助语言,通常情况下是指伴随着人类所的语言所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英美国家的人很重视话轮转接的有声信号的作用,美国人在讲话和交谈中的集中规矩和技巧:1)给与反馈,常用的词语2)打断活插话,3)请求重复某一点4)询问意思5)核对情况细节6)表示还未讲完7)纠正错误8)总结。

客体语:鲁希和基斯认为,客体语指人类一切物质的有意或者无意的展示,包括人体相关的诸如相貌、衣着、化妆品以及人类所使用的工具和机器等,甚至包括文字都属于客体语的范畴。客体语具有明显的非语言交际性,它在人类的交际中也起到了传达信息的功能,实用性和交际性是其两个显著特点。与此同时,服饰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服饰的文化差异及其提供的不同交际信息直接影响这人们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国际公认的着装原则是TPO原则:T指time——时间,即衣着要适合季节和时代的要求;P指place——地点,即衣着要适应地区和场合的要求或习惯;O指对象和目的,即时装应有利于达到目的,获取良好的印象。

环境语:环境语指人类生活的环境包括时间、空间等因素,环境因素在我们的非语言交际中提供给我们很多的交际信息。通常情况下,英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的环境语包括十二个层面的环境因素,其中空间信息、领地观念、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声音、颜色和标识符号等对英美国家的人们非语言交际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譬如,英语国家人们的所谓的“领地观念”中对待隐私权的态度是最突出的表现,在英美国家人们非常重视对个人的隐私权的维护,因此,中、英国家的人们在交往中所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文化冲突之一就是人们对待隐私权的问题,英美国家的人们注重个人的独处自由,中国人强调的则是群体的隐私。另外,标识符号的差异也往往会文化冲突。比如中国公路上常见一个巨大的惊叹号表示“注意!”英语国家没有这种路标,而且英语国家的人见到这种标识还会产生一种轻蔑的“啧啧”之感,认为他有点像滑稽连环画中隐而不漏咒骂符号。因此,在文化交际中,彼此不熟悉的符号也会构成交际的障碍。

三、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的认识、态度和方法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点应是文化研究

中西方学者就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也同样存在着差异。例如有关中、英国家的非语言交际在校园中使用的研究,西方学者侧重于师生关系方面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对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及行为的重大影响,比如教师的行为表现,一些规章制度与要求,态度与感情及着装打扮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但是,西方国家一些学者的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的研究成果,英语国家在非语言交际方面的行为规范,以及中、英国家交际礼俗规范的文化差异等都对我国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为我国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基本理论和实践依据。肢体语言,符号语言,数字语言以及颜色语言等这些非语言形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影响着人们的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效果。因此,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排除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等的干扰,我们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小结

事实证明在人类的交际中非语言交际发挥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不存在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的人群之间语言交际虽然起着主要功能,但是非语言交际亦能很好地传递着交流信息,其功能不亚于语言交际方式;但是,对于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存在差异的不同民族人类的交往中,非语言交际所代表和传达的信息是语言交际所不能比的。因此,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全球人类之间的交往亦是愈来愈频繁,非语言交际也会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作者单位:培华学院人文学院大英部)

参考文献:

[1]孙有中. 跨文化研究前沿[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10.

[2]王催春,朱冬碧,吕政,跨文化交际[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08.

[3]付晶,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J],齐齐哈尔学报. 2007,05.

跨文化交际范文第2篇

一、年龄的文化差异

俄罗斯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不喜欢谈论年龄。特别是女性,他们常把女人的一生分为六个阶段:婴儿、女孩、姑娘、年轻的妇女、年轻的妇女、年轻的妇女(ребенок、девочка、девушка、молодая женщена、молодая женщена、молодая женщена)。俄罗斯人常对任何暗示年龄的问题都非常敏感,甚至会引起情绪波动。稍微上了一些年纪的妇女通常会流露出困惑,甚至会略带愤怒的说:―Да что же вы все время подчеркиваете мой возраст?‖(为什么您总是强调我的年龄呢?)

在中国,―老‖往往意味着经验,意味着成熟,不带有感情色彩。此外,中国人对自己的年龄并不保密,而且几乎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通用的成语来形容。如: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耳顺之年、花甲之年、风烛残年等等。

二、敬谦用语的差异

中俄两国文化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汉文化中的礼貌特征是尊重、谦逊、态度热情和文雅。汉文化中的礼貌准则强调贬己尊人、称呼恰当、出言文雅、说话力求双方和谐一致、在德、言、行等方面要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俄罗斯人突出个体和个人价值,提倡个人的自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往往影响到彼此的交际,如果把汉文化中认为极礼貌、极客气的词语带入俄语会话,虽然遵守了谦虚准则,但却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比如受到别人称赞时,中国人大都先自贬一番,习惯用―哪里,还差得远呢‖,―不行,不行,哪里比得上您‖等一类的谦词做答。俄罗斯人对于这样的言语行为会感到莫名奇妙,不知所云。

三、中俄词语间韵意的差异

由于中俄两国文化背景、生活习性的不同,导致两国人民在交际过程中有很多障碍,尤其是一些习惯用语。如俄语中的шляпа,除表示―帽子‖这个基本词义外,还有特殊的附加意义,喻指―萎靡不振、无能的人‖。这是由于在古俄罗斯只有富人戴帽子,穷人却没人买帽子,而富人又都很懒散,从而衍生出这种次生意义。现今俄罗斯人开玩笑说:―Я—шляпа‖,对于初学俄语的学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帽子‖与评价一个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帽子除了指日常的服饰之外,我们所说的―戴绿帽子‖,俄罗斯人也会象陷入云里雾中,疑惑不解,这是由于俄罗斯人根本无法理解―戴绿帽子‖和妻子有外遇能扯上什么联系。

中国人认为喜鹊是报喜的鸟儿,是吉祥的象征,认为―喜鹊枝头叫,喜事要来到‖。在传说中喜鹊是成人之美的瑞鸟,天上的织女七夕渡银河与牛郎相会,就是喜鹊来搭桥。所以有―搭鹊桥‖和―鹊桥相会‖。俄语中的―сорока‖(喜鹊)在俄罗斯人的印象中指的是搬弄是非者,有些相当于中国人常说的麻雀;―Всякая сорока от своего языка погибает(喜鹊都因最快而倒霉)‖;―Сорока скажет вороне,ворона борову,а боров всему городу(喜鹊告诉乌鸦,乌鸦告诉公猪,公猪传遍全城)‖。―журналъ‖(鹤)在俄罗斯人眼中是忠于祖国的象征,而在中国人眼里象征的却是延年益寿;在俄罗斯文化中,―дракон‖(龙)是生有双翅,喷吐火焰的蛇形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在中国,―龙‖深入民心,―龙‖象征着中华民族,海内外的华夏儿女都自称为―龙的传人‖,古代帝王称自己为―真龙天子‖。由此可见,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同词语所表现的韵意差别甚大。

四、俄汉词语数字中文化意义的差异

数字除具有本身的数量意义外,还兼有神秘―非数字‖的意义,他们被称为―圣数‖或―神秘数字‖。在俄罗斯人们的心中,―七‖(семь)有其特殊的形象和意义。人们通常把―七‖看成幸福和吉祥的数字,如成语―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如登天堂);Одного твоего слова достаточно,чтобы он почувствовал себя 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只要你一句话就足使他感到如登天堂一样幸福。)俄罗斯人喜欢数字―七‖,因此,在很多谚语、成语中经常可以看到―семь‖(七):如:семь раз отмерь——один раз отрежь.(三思而后行);семимильными шагами(一日千里);семь пядей во лбу(非常聪明)。如果说俄罗斯人热爱数词―七‖,那么中国人更热爱数词―九‖。(девять)因为在汉语中,―九‖与―久‖谐音,所以它在古代中国被视为吉祥之数。李白诗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也叫重霄或九重霄,指及高处。九天也指皇室,九重旧指帝王所居之处。中国人崇尚九,也偏爱九的倍数,如―十八般武艺‖、―十八般兵器‖、―三十六计‖。汉语中以九打头的成语也不少,如:―九牛二虎‖、―九关虎豹‖,―九牛一毛‖,―九故十亲‖,―九九归一‖等。

五、思维方式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思维方式上往往不同。中俄两国人们在思维模式上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模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综合思维和整体优先,即注重事物整体的关联性。在贸易交往中表现为总是从大的原则出发,从总体上权衡利弊。在具体的贸易谈判中,中国人特别注重总的指导原则。谈判双方在先确定总原则一致的情况下,再去谈具体的条款和一些细节问题。而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属于分析性思维方式,即凡事总喜欢从具体细节出发,先把整体分解成部分,从小到大,从具体到笼统。这种思维模式在贸易谈判中的具体表现是非常注重合同的细节问题而往往缺乏一个总体原则。

中俄双方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冲突在贸易交往中,表现为重―义‖还是重―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应―重义轻利‖。在现代国际贸易活动中,中国人仍然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生意成功的关键。中国人总是先交朋友,这叫作―感情投资‖,期待与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稳定地的关系。商业谈判中,中国人希望能在友好的氛围中讨论和解决问题,有时会舍小利而顾大局。而俄罗斯的文化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人言利是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各种商业活动―唯利是图‖。人们在交易活动以商业―契约‖为准,法律意识非常强,缺少中国人很看重的人情味。俄罗斯人认为,生意是生意,人情归人情,他们也不会从一开始就作长期合作的打算。

中俄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都要面临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跨文化交流也日益广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文化差异,本着―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以诚相见‖的原则,采取包容、尊重的态度而不是敌视对立的态度,尽力了解对方民族文化心理,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救文:《多语种外语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

[2]戴桂菊:《俄语学习》,北京外国语大学2004—2005年。

[3]周力:《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4]王淑杰:《语言学习中的中俄文化差异》,《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3月。

[5]《俄罗斯语言国情辞典》,北京现代出版社2000年版。

跨文化交际范文第3篇

【摘要】为适应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要求,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颁布,时代对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相关政策文件和时代发展需求,以“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课程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指出“跨文化发展”课程存在的重要性,并结合当下现实状况,总结和讨论已有学者关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研究理论,来探究“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教学设计以及实际课程落实的具体方法,从而达到培养能适应新时代的、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进而推进各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相互尊重与理解。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设计;一带一路;

一、引言

广西充分发挥与东盟各国文化相近、地缘相邻的独特优势,牢牢抓住中国—东盟合作“黄金十年”和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重大机遇,积极推进与东盟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形成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教育国际化格局。为适应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因其“异国文化知识、使用外语”等“国际化”的特性已成为高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交往能力人才的最佳载体。

在教育部制定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跨文化交际学定位非常明确,属于专业必修课,核心主干课程,该课程有助于学生在海内外有效、顺利地进行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适应不同文化环境, 减少文化冲突, 跨越交际障碍, 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发布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年版),新标准突出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三项基本技能。因此,该课程的设置十分必要。

上世纪 70 年代,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研究学科——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出现在美国,随即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引起关注,掀起研究的热潮。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跨文化交际策略的研究与探讨广泛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各个领域,其中就包括了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第二语言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按照学习、教学环境,基本可以分成两大类:目的语环境和非目的语环境的教学活动;按照教师与学习者文化背景关系,基本也可以分成两大类:教师与学习者文化背景相同与不同的教学活动。这两种分类方法的分类结果相对于某一具体的教学活动而言,既有所区别,也存在重合的可能。总的来说,不管是哪一种教学环境,教师与学习者来自于不同的文化群体,包括学习者自身来自于不同的文化群体,都是第二语言教学活动的主流形式。所以,第二语言教学活动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教师与学习者都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者。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汉语热”国际大背景下的一个新兴的第二语言教学专业,其培养形式从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已经形成比较系统的培养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其教学对象与教学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就教学对象而言,学习者从以传统意义上来自“友好国家”的学生主体到目前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从单纯的留学生到目前各种非学历的汉语学习者;而教学环境也从国内走向海外,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孔子学院”“汉语中心”,包括国外许多大学设立了汉语专业。教师与学习者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对于想要以“汉语国际教育”为职业的从业者来说,其职业活动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基于此,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教育阶段,跨文化交际学相关课程就已经成为其培养方案中的重要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及树立开放的跨文化交际态度等都起到重要的启示和强化作用。但是,目前跨文化交际学相关课程在形式上表现为《跨文化交际学》这一门独立的

专业课程,其教学目标则只是局限于对于学生——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师,自身教学素养的一种提升,而没有把它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多层次的探讨。其结果是,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的学习缺乏全面认识,对其重视不足。所以,对跨文化交际学相关课程进行再设计,充分体现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密切关系,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语言教学领域应用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当下“跨文化交际学”的课程设计思路

(一)教学层面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厘清培养模式

课程的开展始终都是要为培养目标服务的,故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制定,之后便因围绕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与教学计划以及后期课程的考核办法。“跨文化交际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的为特定的学生群体制定培养计划,构建适宜的培养模式。

2.制定教学内容,规范课时安排

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选择教学內容,并依据课程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本身特点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我们在研究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当前的课程内容进行调查,总结现有课程内容的优点与不足,制定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在制定好教学内容之后,需要规范合理的课时量,以期完成教学内容。

3.教材选择多样化

在教材选择方面,选择适用性强的外语教材与东盟国家小语种教材。“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在国外发展较为成熟,一些前沿性、权威性的文献多为英语著作,故我们需要编选出适宜本课程的外语教材或指定原版外文材料,在讲授重要理论及概念时,建议以汉英双语授课,这样可避免由于中文翻译不准确或不统一引起的误解或歧义。学校在针对东盟某国家开展该课程时,也需编选或指定当地国家的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

4.改进教学方法

跨文化交际更多的是用语言进行交际,因此鉴于学生的外语水平能力,目前的“双语教学”多指在课堂上利用两种语言( 汉语和英语或汉语和东盟小语种) 进行教学的方法,而不是全外语教学。由此可以增强学生的外语语言适应能力。此外,还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专业、外语基础以及接受能力,施加不同水平的教学,跳出课程的固定范式灵活的教学。

(二)施教主体层面

1.教师准确把握课程培养目标以及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应具有双语教学能力、专业理论水平,此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实践经验。当然,教师并不需要对所讲的各个国家文化都有切身体验或为该领域的专家,但是由于该课程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它研究的对象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文化现象,任课教师必须关注最新研究动态,不断阅读国内外跨文化交际学最新研究成果,收集最新案例,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促进教学改革。

2.教师跨文件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如果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相关内容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教育的主轴,全体专业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在打破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与语言教学设计类课程的边界,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的整和才有切实可行的前提。这样,跨文化交际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就不仅是个别教师的工作了。没有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样重要的课程再设计工作就没有了进行的基础。所以,如何让所有的专业教师从各自专业出发,最后在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汇合,是进行这一教学改进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与基础。同时教师要规范双语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英语或小语种作为工具语言的地位,要做到用外语备课,用外语板书或制作PPT授课,用外语提问。并鼓励学生用多种语言进行回答,创造“第二语言”的课程环境。

3.优化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方面,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应具有双语教学能力、专业理论水平,还应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实践经验,以及相关的“异文化”明锐度,从不同文化中寻找相同之处,再从共性中提炼总结个性。再者,任课教师必须关注最新研究动态,不断阅读国内外跨文化交际学最新研究成果,收集最新案例,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4.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和保障

要进行教学改革,势必会大量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学习时间,相关领导和教學部门应在教师的待遇报酬、职称晋升、课时安排、助教支持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和保障,同时想方设法大力宣传,使教学改革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四、结语

在当代这一多文化、多语言的后现代社会,跨文化交际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主流的交际方式。研究者们愈来愈重视交际文化的差异以及交际策略的探索。同时,跨文化交际研究也让我们对自我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思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正处于这种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地带,而汉语国际推广也日益成为中国软实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方式与渠道。如何充分探索跨文化交际研究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是我们不断推进该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再设计,从短期来看,确实会带来诸多具体工作中的挑战和压力,但是从长远来看,确实可以充分体现跨文化交际研究在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的重要价值。如何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主线,进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教育课程的再设计,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崭新而有价值的工作。当然,要打破长期形成的培养模式,并非易事。它涉及到教学人员、教学资源等的重新安排、组织与配置。但是我们认为,其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对跨文化交际研究对于第二语言教学活动的价值的深刻认识。如果没有这种认识的改变与提高,自然无法进行这种课程之间的重组。一旦认识到位,相应工作也就容易展开。即便遇到各种具体的困难与问题,通过一定时期的努力和工作,进展是一定会出现的。或许打通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与教学设计类课程的边界不是唯一的操作方式,在具体操作中,也许还有其他选择,这也有待我们继续的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Kulich,  Steve  J.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Communic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P2-8. 顾力行,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国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P2-8.

[2]冯晓英.基于“5C”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模式探究[J].海外英语,2021(22):137-138

[3]  Hall, John Kelly,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anguage and Cul-ture[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ch Press, 2005, P69-123. Hall, John Kelly,语言文化教学与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P69-123.

[4]寸碧滢,常家烁.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高职院校英语公共课教学策略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2):185-186+191.

[5]莫敏英.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课程教学设计中课程思政融入的思考与探索[J].校园英语2021(48):13-14.

[6]李熙,张树彬,张晓欣.“一带一路”国家商务交际文化对经贸类院校外语教学的启示[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4):93-96.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2020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设计的探索”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0XJYB23 负责人:覃婷婷,参与人:卢维、蒋艳平、王艳芳。】

作者简介:覃婷婷(1990—),女,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职务:专职辅导员,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

跨文化交际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西方交际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 文化适应

中西方文明在数千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价值、理念、信仰、传统习俗。文化理念上的差异形成了中西方人群不同的言行方式,导致了交际障碍。为保障交际的顺利进行,消除跨文化障碍,我们综合文献,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总结,然后提出中西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建构方式,希望以此为依据帮助交际者克服文化困难,顺利地与其他文化圈的人士交流,帮助他們走向国际、了解世界。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话语沉默现象

中西方人群对沉默现象具备不同的态度。西方人不提倡在交际中保持沉默。在他们看来,沉默违背了“量的原则”,体现了交际主体的敬畏、尴尬、对抗、害羞及对话兴趣的缺乏、表达能力的缺失和人际关系的困惑。沉默让他们感到不安。在西方人眼中,清晰的话语表达是最恰当的信息传递方式,凡事应该直抒畅言,因此在多数场合,西方人会主动发话,并积极而主动地利用言语填补“交际空白”,避免沉默。相比而言,中国人更重视情境因素,对沉默的接受度较高。在很多场合下,中国人把沉默视为交际中关键而必要的言语技巧,他们“惜字如金”,讲究此地无声胜有声。这就导致社交中较为常见的“沉默现象”。

Gudykunst(1996),Park 和Kim(2008)等人针对中西方人群的交际行为研究证实了上述差异。这些研究发现,欧裔美国人把言语表达视为重要而有趣的行为,他们鼓励说话,避免沉默,主动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观点。同时,他们乐于把话语视为控制社交场面的方式。然而,中国人和华裔美国人把沉默视为自我控制的方式,他们乐于利用沉默回避不愿意参与的话题。这些研究同时认为,作为典型的反应型交际者,沉默是东方人对他人言论反应温和的体现,能避免冲突。同时,“沉默”也是艺术,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性别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等)的重要技能。在这样的交际场合中,不同情境下的沉默具有不同的意义,既体现了反对、批评和不满,又表示了默认、尊敬、满意和接受。总体而言,中、日、韩等高语境中的社会成员倾向希望信息通过委婉、保守与含糊的方式传递,“沉默”是重要的实现方式。

2.话语的精确性

中西方人群对话语精确性的态度有所不同。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的社会。在低语境的社会环境中,言语形式(符号、词汇、短语和句子)的精确性高于语境的提示作用。人们倾向以口头言语为媒介,利用清晰的编码传递信息。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之间为了明确表达意图,较少考量对方的身份和角色等语境因素(Park,Kim,2008)。西方人普遍认为,一方面说话人应清楚地表达意义,另一方面,听者应主动通过询问与试错验证自己的理解(祝吉芳,2010)。西方人追求言语精确性的原因主要来自西方社会注重逻辑思维方式(李瑾,2013)。他们讲究语言结构及言语事实之间的关系,注重信息的数量化,这些特点都构成了言语明确性的基础。西方人主张凡事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应以数据和现实直接呈现。同时,西方文化也是“行动的文化”。西方人希望借助客观事实和科学“行动”使生活舒适、方便。上述原因都导致西方人的话语精确性。

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处于高语境社会,社会成员对话语精确性的要求相对不高。他们经常使用间接的符号,利用简洁的词汇、术语、短语和句子,进行模糊和暗示性的表达。这种高语境特点的交流方式含蓄而委婉,有利于维护人际关系,但需要交际者花费一定时间熟悉话语环境。该话语特点与高语境社会成员倾向的思维方式相关。东亚文化注重形象性的思考方式,这导致社会成员习惯于质性思维,这便促成言语模糊性与不确定性。间接而模糊的话语具有隐喻性,我国社会成员擅长在交际中意会他人话语,依据情景和经验理解他人话语。总体而言,模糊言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持社会和谐,但交流效率应提高。

3.话语夸张性

中西方人群在夸张性上具有差异。Gudykunst(1996)及Park和Kim(2008)等人的研究发现,西方低语境交际者乐于经常性地利用生动、幽默而夸张的语句彰显自己的观点,渲染气氛。同时,他们喜爱利用丰富的表情与姿势辅助言语的表达。西方人群的夸张性表达与他们的个人主义倾向有较大关联,在个人主义意识的引导下,他们乐于张扬自我,具有强烈的个人表达欲望。同时,他们在交际场合中也具有强烈的“控制欲”,必然导致他们借夸张表达吸引他人的注意。

相比而言,在高语境社会中,交际者在交流中更内敛,不以过于鲜明和夸张的语言词句表达观点。同时,夸张的表情与大幅度的动作往往被认为是不稳重的表现。同时,社会成员的人际敏感度高,交流时更强调谦虚与谨慎,不过度凸显自我。因此,中国人忍耐力强,推崇自我克制,交际中的话语夸张性相对不高(祝吉芳,2010)。

4.自我评价

自我褒扬的风格凸显了个人的成就、能力和自我满足感。Ting-Toomey(1988)指出,低语境交际者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乐于自我褒扬。西方人渴望对个人的认同和欣赏,试图通过褒扬自我体现自身的价值。他们普遍相信,褒扬自我的行为不应受到环境和人际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西方人乐于自我褒扬的特点与他们历来崇尚个人名利的传统密切相关。

与西方低语境社会不同的是,在高语境社会环境中,交际者不会高调评价自我,而倾向自我贬损的谈话模式,这表现为言语克制、迟疑、谦虚及自我批评,等等。中国人在交际中能体恤他人的感受,并乐于褒扬他人的成绩和资历,较少炫耀自我,给别人留面子。这些言行具有利他主义特点,有利于维持人际间的和睦状态,减少矛盾。

5.中西方指代称谓的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言语中指代称谓的不同。首先,中西方的第一人称称谓存在差别。中国人在很多场合下喜爱利用“我们”来称呼自己,以体现群体价值,多数西方人仅用第一人称单数“我”指称自己。由此可见,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强于西方人。

其次,中西方的家庭称谓具有较大差异。汉语具有相对丰富的家庭称谓语(如,汉语中的“堂兄”、“表兄”等),主要原因在于悠久的中国历史和大家庭宗法观念促进了这些家庭称谓的不断发展和积累,逐步形成了目前复杂的家庭称谓语系统。相对而言,西方社会人口的流动频高,家族宗法观念的淡薄,因此他们的礼貌称呼系统更简约。

再次,中西方人群在社会尊称上具有差异。我国社会成员重视利用尊称称呼他人(如,使用“师傅”称呼劳动群体、利用职级称呼单位工作人员,等等)。在社会交往中,合适的称呼能使交际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呼会造成对方的不快,妨碍交际的顺利进行。相比之下,西方人社会结构意识弱,社会称呼相对简单,在职务称呼上更随意。上述差异反映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

6.中西方的言语叙事结构和内容框架差异

一般而言,西方人的言语为线性特点,中国人的言语具有“构型”特点,即前者具有直白性,倾向优先提出观点,后者则优先铺垫,然后在此基础上推出观点,强调营造情景与气氛。根据我国学者贾雪睿(2009)的观点,西方人的话语直白性体现在三段式话语中,即导言部分、主体部分和结语部分。“导言”用于提出观点,概述要点与概念;主体部分则对论据等进行详细而具体的描述,并进行论证和推理;在最后的结语中,说话者对观点和要点进行回顾,并予以评价。综合而言,这样的话语叙述方式把主要观点放在话语之初,是反高潮式的话语结构,属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直接叙事法,这有利于实施高效率的交际行为,有助于听话人迅速进入状态,得到关键信息。从本质上看,直接叙事法是典型的线性风格,内部联系紧凑,话语细节的逻辑性较为严密,具有显著的连贯性。同时,线性风格的言语拥有较强的理性,具有较强的事实依据。相对而言,中国人的话语风格呈现明显的圆周式话语结构,重视前期铺垫的作用。在这样的风格影响下,中国人在说话之初,会精心构建语境的信息,而非直接发表见解。他们的话语常常经历“起、承、转、合”等四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起”为开端,“承”为发展,“转”为高潮,“合”为收尾(贾雪睿,2009)。由于这样的话语注重铺垫与气氛的营造,因而具有较强的剧情性。

二、依据中西方差异特点,构建中西方交际能力模式

中西方人群相互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广泛接触与交流,但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交流障碍,形成了交际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围绕具体的文化差异点,设计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模式,提出适用于中西方人群之间交际的能力要素,以对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起到引导作用,消除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根据上面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分析,建议以“促进交际者的适应”为焦点设计该模式,引导交际者积极调整交际风格,以适应对话者的文化特质。因此,中西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设计应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该模式应以上述中西文化差异点为基础和依据,充分纳入这些文化点。这样交际者就能参阅中西文化的典型特点,充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体现,以便在交际时能提前预判对方的言行特点,并适当调整自己的言行习惯,让对方能适应自己的言行特点。比如,我们在听取西方人的话语时,认识到西方人的谈吐具有夸张性,这是他们张扬个性的需要,因而,我们对此予以相应的理解,不应感到诧异。又如当我们向西方人表露观点时,我们应适度减少沉默的频度与程度,以免造成西方人的不解与尴尬。

其次,该模式应有助于中西交际双方在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形成跨文化的经验与能力。因此,模式的设计应含纳个人适应表现及环境互动因素,并以之为跨文化能力的重要影响因子,如:行为适用性、心理健康度、文化身份及文化距离,等等。具体而言,我们在设计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时应把中西文化的差异点置于这些因子的框架之下,引导跨文化交际者以这些因子为导向,在认知文化差异的同时对自己的行为适用性、心理健康度等进行调整,并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身份及自身文化与对方文化的距离,在真实的交际体验中消除跨文化的差异。

再次,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应该具有反馈的机制。因此,我们在模式的设计中,应加入“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等两个维度。在“适应不良”的维度中进一步导入“个人差异”的各种变量,根据个人的性别、年龄等提出改进措施。在适应良好的维度中,我们应进一步提出方法与建议,帮助交际者总结经验,强化交际者的适应性。

本文探讨了中西方的交际文化特点,并依据中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跨文化能力的影响因子及反馈机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模式的建构提出了设计思路。诚然,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理论的引导,更需要交际主体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应该是一种促进文化适应的动态模式,有助于交际者在体验中依据模式调整自己,不断适应。

参考文献:

[1]Park, Y. S. & Kim, B. S.. Asi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cultural values and communication styles among Asian Americ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J].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2008,14(1):47-56.

[2]Gudykunst, W. B.,Matsumoto, Y.,Ting-Toomey,S.,Nishida, T.,Kim, K.& Heyman, 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self construals, and individual values on communication styles across cultures[J].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96(22):510-543.

[3]Ting-Toomey, S.. Intercultural conflict style[M]. In Kim,Y. & Gudykunst, W. (eds.) Theor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1988:213-235.

[4]賈雪睿.中美交际风格比较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5]李瑾.文化溯源:东方与西方的学习理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祝吉芳.碰撞下的跨文化交流:中西文化对比研究[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0.

跨文化交际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非言语交际 大学英语教学

当今,随着全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渐增多,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事实上非言语交际作为交际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在交际中传递着丰富的信息。本文从其重要性出发,界定了非言语交际的概念、分类及功能,并说明了中西方非言语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旨在为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相关建议。

人类的交际方式有两种: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对言语交际起到重复、替代、补充、调节等作用,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应使其认识非言语交际的种种功能及中西方非言语交际的差异,使跨文化交际顺利、和谐。

一、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的界定、分类及功能

许多学者对非言语交际都进行了研究。美国著名学者萨默瓦(samovar)认为:“非言语行为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接收者或输出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人为的生成,也可以由环境造就。”具体来说,广义的“非言语”可指说话人的特征,如衣服、面容、饰物、音色、姿势等;可指听话人的状态,如感兴趣、兴奋、平静等。“非言语”可指特定环境所具有的特点,如喧闹的街市、红墙绿瓦、糖果店的香甜气味等。而狭义的“非言语”包括手势、身势、头部动作、面部动作、眼部动作、触摸等,除了这些外,还包括人说话时的语速、语调等。

非言语交际可以有很多种分类方法。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非言语交际粗略地分为四大类:(1)体态语。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2)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换和各种非语义声音。(3)客体语。包括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4)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

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相比具有直观性与显著性,西方学者认为非言语传递的信息量在整个交际中所占比例为70%~90%。由此可见,非言语交际是人类交际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非言语交际行为主要有六种功能。

1.重复。

重复功能是指运用非言语手段来重复言语交际。例如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售货员会问买几个,我们在回答“两个”的同时伸出两个手指头重复回答的言语信息。

2.否定。

与重复功能相反,如果非言语交际和言语交际相矛盾的话,那么非言语行为所表达的意思可以完全与言语交际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比如,甲对乙说:“你可真大方啊。”尽管从词语上看,甲是称赞乙“大方”,但若说话时的语调有讽刺的意味,实则表达的意思是乙很“小气”。

3.替代。

替代功能是指不需要言语交流,非言语行为可以取代言语交流来传递信息。例如,当我们想要给别人安慰时,有时不需要多余的言语,一个拥抱就足以表达。

4.补充。

非言语行为能够补充和描述言语信息,使言语与非言语所传达的信息内容达到一种平衡。比如,在表达爱情时,柔情蜜意的眼神能补充和修饰言语的表达。

5.调节。

非言语行为还可以对交际进行调节。比如在交谈时,人们可以通过目光和手势示意对方不要打断他的讲话,也可以示意对方适时加入交谈。

6.强调。

非言语行为可以对言语交际起到强调作用。提高音量说话就是一种想要增强效果的非言语行为,在说话时,同时瞪大眼睛、伸长脖子、用手捶桌子等非言语行为都会对所讲的话起到强调作用。

二、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不能忽视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非言语交际的障碍或误解。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让对方了解说话人所表达的意思,就要注意以下中西方文化差异。

1.体态语方面的差异。

(1)手势上的差异性。不同的文化下,人们利用手势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如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围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手指向上伸直,表示“OK”,即同意、赞成;英国人用此表示顺利、不错和许可;又如如果想表达“过来”这一意思的时候,中国人用手掌伸出,手心向下,指头朝着自己的方向来回伸缩,而美国人大都是手握成拳伸出,手心向上,食指朝着自己的方向来回伸缩。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动作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2)面部表情上的差异性。西方人的表情比东方人变化多,常常有夸张的表情;而在东方文化中,抑制自己感情的流露被认为是有修养的表现。比如中国人认为内敛含蓄是一种谦让,喜怒哀乐常常不形于色。通常情况下,微笑和大笑都表示友好、赞同、高兴之意,但在某些场合中国人的笑不但不会让西方人感到高兴,反而会引起西方人的质疑。

(3)目光接触。不同的文化中眼神的传递也是不同的。人们怎样表示感兴趣或不感兴趣,怎样表达鼓励或拒绝,表示赞美与不满,表示爱慕与厌恶都会用不同的目光表达。在法国,男子对自己欣赏的女性的凝视是一种公认的文化;在瑞典,用目光不停地上下打量对方是一种习惯;在中国,人们会对这样的目光感到不自在。

2.环境语方面的差异。

(1)空间距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有不同的空间距离。比如,西方人在交谈时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西班牙人交谈时会凑得很近;拉美人在交谈时几乎是紧贴对方。东方人可以忍受一群人挤在同一辆公交车上并坚持到终点站;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通常开车上下班并且习惯宽松舒适的空间。

(2)时间信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看待时间和使用时间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概念和态度。在西方国家,一周始于周日,在中国则始于周一。西方人做事一般要安排日程,而中国人做事没有安排日程的习惯,或不严格遵守约定时间。例如,会议到时不开始,会议到该结束时迟迟不散会,而英美国家的人们非常守时。

三、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发

在大学英语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发现,教学中很多涉及文化的非言语交际现象要比语言本身的影响力更大。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所产生的教学影响将十分重大。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使学生将语言和非语言相结合,如下是笔者提出的三点建议。

1.行为举止,纳入教学。

在教学中将非言语交际行为纳入教学内容,可将中西方言语交际行为的不同作为话题让学生搜集有关的信息,并在课堂上练习、讨论,然后总结、归纳和学习。

2.补充调节,恰如其分。

一般来说,在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传达的交际信息发生矛盾冲突时,交际的人们更趋向相信非言语交际。因此,非言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核心是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建立相互尊重、平等交往的跨文化交际策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它,使交际活动正常进行。

3.提高认识,巧妙结合。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除了重视言语教学外,更要认识到非言语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非言语手段,让其充分了解中西方非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使非言语手段的运用准确适度、自然得体。

四、结语

在非言语交际中,人们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态、空间及时间界域的使用都带有浓厚的文化特征,了解这些非言语行为中的文化差异有助于避免或减少各种不必要的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和麻烦。因此,我们要尽力做到尊重各国不同文化、避免偏见、防止过于简单化或者盲目夸大差异,使我们成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

参考文献:

[1]云贵彬.非言语交际与文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莱克·布罗斯纳安著,毕继万译.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4]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李中行,张利宾.非言语交流—人际交际的艺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6]徐德凯.中西文化视域下的非言语交际[D].济南:山东大学文学院,2008.

[7]张丽娜.探析非言语交际的文化意义及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差异[J].现代传播,2010,171(10):69-74.

跨文化交际范文第6篇

一、跨文化交际的本质

(一)跨文化交际与语言

语言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东西,其中蕴含的秘密是现代人一直探索的重点。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语言可以一种有效的共同讯息,帮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换自己的意见及看法,其重要价值逐渐被人们重视,并对其开展了重点研究。经过大量的分析发现,人类在进行语言的学习中,仅仅接触一些语法、词汇、语音等,无法满足在社会生活中的需求。了解必要的社会形式及文化,明确底层结构和人类生存的共性,明确各民族的文化结构差异,才能有效发挥语言的应用价值。

(二)跨文化交际的双向交流

由于世界文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人们对英语的使用已从研究领域拓展到了知识教学及语言技能应用教学。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载体,其应用能力多涉及知识、文化知识等多个方面。所以,做好跨文化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对英语使用有效交流能力的一个概述。受传统文化影响,轻视文化内涵,重视语言形式的片面教学法已不适应当前的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及文化信息因素,使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特性,培养学生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在英语教学工作开展中,需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优势,通过介绍英美影视剧、记录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加之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浏览查询欧美报刊的方式,接触纯真的英语,从相关资源中学习西方文化、习俗及其交流方式,从而了解他们的普世价值观、人生观,为自己构建西方思维,从而强化自身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

二、跨文化交际主体文化身份

(一)语言与文化身份

一个人拥有了语言就拥有了这种语言所承载和表现的世界。语言是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因此,语言是一种世界观,人通过语言而形成对世界的态度,看法或观点。人永远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人活在语言中,人以身份出场,语言是寻找文化身份最本质的要素。文化和身份具有本质上的联系,密不可分。文化身份是由社会官僚机构认同或成员自我认同所形成的该文化群体的成员身份。通过对本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某种文化成员在文化传播中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认同感十分强烈,他们将本民族的语言、所行、所思和所感等通过自身的文化尽善尽美地表达而出,提高自身对个人生存的依赖程度。文化认同是通过语言实现的。“文化身份”的产生源于文化,由于语言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因此语言是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一个社会群体成员所使用的语言与该群体的文化身份有一种天然的联系。通过日常的交际语言交流以及肢体语言交流,就能够在第一时间表明自身的身份;不同的文化群体成员通过应用本民族语言交流,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信程度及民族归属感等。

(二)英语的本土化和中国英语背后的文化身份

跨文化交际的出现,带动了英语教育体制的发展,激发了众多非英语使用国家对英语学习的浪潮,促进了英语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发展。英语逐渐成为国际交流中的重要语言,其应用价值正不断扩大。通过对社会语言的分析,不同种族之间语言的不断接触将导致语言的本身发生变化,面对文化多元化的世界,现阶段的英语文化就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多元化的身份也逐渐被显现出来。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正在改变英语本土文化的发展方向。这些基于本土英语使用国家而进行改变的英语语言,是融合了世界不同地域语言文化的精华而逐渐产生的,这些新式英语往往受到不同国家、种族、文化的影响,对英语的语言、发音等进行了改变,这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在独立发展中对自我语言文化的保护及渗透。这种新式英语的出现强调自我民族价值观,要求在使用英语中突出本国的发展文化。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习英语的人员也相对较多。作为世界英语变体大家族中的医院,将汉语的文化特征渗透到英语中就成为表现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方式。在英语使用中,我们依旧强调自身汉语作为母语的重要性,通过规范英语,利用其对中国发展的变化进行描述,进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传达中国的文化特征。

三、母语在跨文化英语教育中的作用

(一)语言迁移

为了展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在进行跨文化英语教育中,应打破以传统英语文化为核心的观念,改革教育方式。通过基于本族母语文化及国际交流层次方面开展教学,强化语言迁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对双语教学模式进行广泛研究。语言迁移研究始于20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受到母语文化知识结构、语言运用形式的影响,学习者喜欢在第二语言学习的时候将已经学会的母语相关习惯带进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在母语带进的过程中就出现早期对比分析假说、中期心灵主义迁移最小论、近期认知学迁移制约伦等几个节段。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外语学习中竭力避免母语的迁移作用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因为母语作为原有的经验,是新语言学习的一种认知上的准备,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新的语言学习中。Stern(1992)把母语知识的迁移和干扰看作是外语学习的一种前提。Ellis(1994)把迁移看作是二语学习者为了弥补二语知识匮乏而采取的一种学习策略。由此,人们对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迁移作用的认识逐渐走向理性和客观。

(二)英语习得中母语的正迁移

学习不同种族的语言有利于文化交流,不论是何种语言的学习,二者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相似及关联。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就是基于本族文化的英语语法体系的建立。其中“普遍语法”原则与“参数理论”的出现将双语学习带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语言的使用存在共性,任何一个民族在本族母语的学习中都会涉及“普遍语法”的使用,所以在英语学习中,通过自身获得语言共性经验,将其运用到英语学习中,可以有效强化自己对英语语言的掌握及理解能力。所以,强调语言共性的使用,将有效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

四、结语

上一篇:化工厂安全总结范文下一篇:高中历史教学与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