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和跨文化交际

2023-06-06

第一篇:中国英语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英语教育研究分析论文

英语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交际性用语,英语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显得非常重要。重视基于本民族母语文化教育,积极进行跨文化英语教育,将有助于推进文化传输双向性在跨文化交际英语教育工作的开展。经济发展全球化将世界各地不同种族的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面对语言交际方面存在的差异,积极推行跨文化教育,将有助于不同种族之间的密切交流,了解彼此之间的需求及意见。英语作为世界发展中重要的交际语言,通过采用文化传输双向性的跨文化英语教育,将有助于扫除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壁垒,提高彼此间的交际交流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的本质

(一)跨文化交际与语言

语言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东西,其中蕴含的秘密是现代人一直探索的重点。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语言可以一种有效的共同讯息,帮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换自己的意见及看法,其重要价值逐渐被人们重视,并对其开展了重点研究。经过大量的分析发现,人类在进行语言的学习中,仅仅接触一些语法、词汇、语音等,无法满足在社会生活中的需求。了解必要的社会形式及文化,明确底层结构和人类生存的共性,明确各民族的文化结构差异,才能有效发挥语言的应用价值。

(二)跨文化交际的双向交流

由于世界文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人们对英语的使用已从研究领域拓展到了知识教学及语言技能应用教学。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载体,其应用能力多涉及知识、文化知识等多个方面。所以,做好跨文化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对英语使用有效交流能力的一个概述。受传统文化影响,轻视文化内涵,重视语言形式的片面教学法已不适应当前的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及文化信息因素,使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特性,培养学生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在英语教学工作开展中,需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优势,通过介绍英美影视剧、记录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加之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浏览查询欧美报刊的方式,接触纯真的英语,从相关资源中学习西方文化、习俗及其交流方式,从而了解他们的普世价值观、人生观,为自己构建西方思维,从而强化自身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

二、跨文化交际主体文化身份

(一)语言与文化身份

一个人拥有了语言就拥有了这种语言所承载和表现的世界。语言是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因此,语言是一种世界观,人通过语言而形成对世界的态度,看法或观点。人永远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人活在语言中,人以身份出场,语言是寻找文化身份最本质的要素。文化和身份具有本质上的联系,密不可分。文化身份是由社会官僚机构认同或成员自我认同所形成的该文化群体的成员身份。通过对本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某种文化成员在文化传播中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认同感十分强烈,他们将本民族的语言、所行、所思和所感等通过自身的文化尽善尽美地表达而出,提高自身对个人生存的依赖程度。文化认同是通过语言实现的。“文化身份”的产生源于文化,由于语言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因此语言是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一个社会群体成员所使用的语言与该群体的文化身份有一种天然的联系。通过日常的交际语言交流以及肢体语言交流,就能够在第一时间表明自身的身份;不同的文化群体成员通过应用本民族语言交流,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信程度及民族归属感等。

(二)英语的本土化和中国英语背后的文化身份

跨文化交际的出现,带动了英语教育体制的发展,激发了众多非英语使用国家对英语学习的浪潮,促进了英语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发展。英语逐渐成为国际交流中的重要语言,其应用价值正不断扩大。通过对社会语言的分析,不同种族之间语言的不断接触将导致语言的本身发生变化,面对文化多元化的世界,现阶段的英语文化就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多元化的身份也逐渐被显现出来。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正在改变英语本土文化的发展方向。这些基于本土英语使用国家而进行改变的英语语言,是融合了世界不同地域语言文化的精华而逐渐产生的,这些新式英语往往受到不同国家、种族、文化的影响,对英语的语言、发音等进行了改变,这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在独立发展中对自我语言文化的保护及渗透。这种新式英语的出现强调自我民族价值观,要求在使用英语中突出本国的发展文化。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习英语的人员也相对较多。作为世界英语变体大家族中的医院,将汉语的文化特征渗透到英语中就成为表现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方式。在英语使用中,我们依旧强调自身汉语作为母语的重要性,通过规范英语,利用其对中国发展的变化进行描述,进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传达中国的文化特征。

三、母语在跨文化英语教育中的作用

(一)语言迁移

为了展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在进行跨文化英语教育中,应打破以传统英语文化为核心的观念,改革教育方式。通过基于本族母语文化及国际交流层次方面开展教学,强化语言迁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对双语教学模式进行广泛研究。语言迁移研究始于20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受到母语文化知识结构、语言运用形式的影响,学习者喜欢在第二语言学习的时候将已经学会的母语相关习惯带进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在母语带进的过程中就出现早期对比分析假说、中期心灵主义迁移最小论、近期认知学迁移制约伦等几个节段。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外语学习中竭力避免母语的迁移作用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因为母语作为原有的经验,是新语言学习的一种认知上的准备,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新的语言学习中。Stern(1992)把母语知识的迁移和干扰看作是外语学习的一种前提。Ellis(1994)把迁移看作是二语学习者为了弥补二语知识匮乏而采取的一种学习策略。由此,人们对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迁移作用的认识逐渐走向理性和客观。

(二)英语习得中母语的正迁移

学习不同种族的语言有利于文化交流,不论是何种语言的学习,二者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相似及关联。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就是基于本族文化的英语语法体系的建立。其中“普遍语法”原则与“参数理论”的出现将双语学习带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语言的使用存在共性,任何一个民族在本族母语的学习中都会涉及“普遍语法”的使用,所以在英语学习中,通过自身获得语言共性经验,将其运用到英语学习中,可以有效强化自己对英语语言的掌握及理解能力。所以,强调语言共性的使用,将有效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

四、结语

基于跨文化交际背景,在进行英语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应重视跨文化交际文化传输双向性的重要作用,以本族母语文化为基础,打破传统英语教育所存在的弊端,积极建立新型双向传输跨文化教育改革方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英汉双语传输的运用表达能力。

第二篇:肖临骏: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商务英语翻译

一 引言

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个概念,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法律和经济等极大影响着商务英语翻译活动,甚至会阻碍商务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人们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应该注意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差异。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研究文化因素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二 影响商务英语翻译的因素

(一) 文化心理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不同文化里,人们会对同意客观事物或现象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当这种价值判断成为一个民族共同的意识标准也即文化心理时,它就有可能从潜在的心理活动上升为一个社会共同的行为准则。例如,英文中bourgeois这个词语, 在西方社会人们印象中指的是受到过良好教育、拥有体面工作和较高收入的中产阶级, 而在中国社会,它的意思却是资产阶级, 是靠剥削度日的阶层。 又如,“force majeure( 不可抗力)”这个词在不同法律体制的国家,这个词语含义却是不相同。在英美法系中,它一般是指自然灾害或战争造成的意外事件。然而在大陆法律体系中,它还包括了经济形势的变化或起草合同文本时无法预知的其他意外情况。这意味着在和不同法律体制的国家达成合同协议而使用 “force majeure”这个术语时,必然要澄清“不可抗力”的准确意义,并明确界定此术语所涵盖的范围。

(二) 思维方式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不同,便是思维方式的不同。而语言差异正是造成思维方式的一的一个重要原因。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商务英语中首先体现在商务英语的词汇上。

商务英语中, 经常使用一些内涵比较空泛的名词、副词和形容词等。这类词语的词义比较抽象、概括、笼统, 词义范畴较宽泛; 而汉语则多倾向于使用所指较具体的表类属。

The financing of the sale often involves bills of exchange and documentary credits.

商品买卖的贷款收付情况体现在汇票或跟单信用证中。

在商务英语的贷款收付过程中,往往要涉及到对汇票和跟单信用证的操作。因此,英语中的 financing 一词翻译成中文时,进一步具体化,翻译成“贷款收付情况”。

No wonder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have been growing fantastically and now dominate many sec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难怪跨国公司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且控制着国际市场的许多领域。 原文中fantastically 本来的含义是“难以相信地”、“难以想象地”。如果直译成汉语,意思比较模糊,不够具体。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其与grow一词搭配,将其翻译成“以惊人的速度”,意思则十分清晰具体了。以上的例子表明, 汉英都有表达抽象词义的名词、副词、形容词等, 但表达抽象词义的程度不同。商务英语表达较抽象, 汉语表达较具体。因此, 在商务英语词汇翻译时, 要根据汉英词义和表达上的差异, 可以对汉英词语增加范畴词或者引申为具体所指带的事物,即是对汉英词语实与虚的相互转化。

(三 )习俗传统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不同的地区有特定的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而这些也决定了人们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西方人崇尚明确、坦率、直接的交流方式,说话时清楚不含糊,尽量少用模糊语言。因此在做商务英语翻译时要通过使用礼貌策略,使译文体现商务交往礼节性。例如,商务英语中的You,汉语可译为“您、贵方、你方”等含有敬语的词汇。

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也会导致对同一颜色的认识不同。例如, 蓝色在英语代表忧郁, 而在汉语中却和忧郁没有任何的联系。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在英语中用Blue Bird 作为汽车商标,这象征伤心鸟的汽车吗?blue bird 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 其文化含义是幸福 。所以, 在英语国家里,人们对于Blue Bird 牌的汽车, 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在这里蓝鸟是直译。而很多情况是不能直译的, 如blue blood 意为贵族出身、贵族身份, 不能直译为蓝血。

中国为自古以为礼仪之邦,人们会习惯性在合同中写上“经双方友好协商”、“经反复讨论”等词句以表达对对方的礼貌和尊重,对于西方人而言,合同是双方当事人之间实现权利义务的一种法律文书,因此,西方的合同及协议多为直截了当,省去许多冗词赘句。在制定合同时,为表示正式和庄重,西方人习惯用两个词甚至三个同义词表达一个意思,如:this contract is made and entered into „.;the terms is null and void; the employee further warrants ,guarantees and covenants等等。

三 结语

语言渗透于文化各个层面,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国际商务活动中, 跨文化交际会极大影响商务英语的翻译,进而影响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商务英语翻译技能应注意文化差异, 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心理、习俗传统和思维方式等, 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把握语用原则,根据语境做必要的调整,避免语用失误。

第三篇: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交际案例研究

由于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往来日益增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经济合作及国际商务活动也日趋频繁,增强文化理解、克服文化冲突、增强文化沟通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来,中国经济与科技的蓬勃发展,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据我国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总数首次突破了20万。越来越多的各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以便尽快的实现与中国人的交际进而实现与中国人在各个领域实现交流、沟通、合作、共赢。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交流之后,即使学生有了一定的词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语法知识,但仍然常常在交际中遇到难题,有时候甚至搞出很多笑话和严重的文化上的不妥行为,究其根源,是因为留学生们或多或少地存在跨文化交际障碍。其实,对于学习汉语的外留学生来讲,学习汉语不光是只要明白发音,认识汉字,语法等。如果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能对于中国的历史,价值观,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因素有适当的了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学习好汉语并应用于交际。因此,必须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研究。

关键词:外国留学生

跨文化

交际

一、 文化和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来自不同文化的交流才可以是跨文化交流。不同的文化显然是有差异的,即文化差异的存在。于是,我们应当首先理解“文化”和“文化差异”的意义何在。“文化”一词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文化进行定义和阐述,反映了文化涵盖内容的广泛和深入,以及人类对于文化研究的重视。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一书给文化这样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这主要是从思想和行为层面对文化进行定义,而不少学者认为,文化除了精神文化、方式文化外,还包括物质文化。文化的冰山比喻有助于对文化的全面理解。文化是由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组成的,显性部分即冰山浮出水面的可视部分,是外在直观的事物,隐性部分即冰山水下的不可视部分,例如社会规范、价值观、信念等。本人认为,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特定群体所表现的具有显隐双重性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及行为方式的总和。显性文化反映和体现了隐性文化,隐性文化驱动和支配着显性文化,两者相互联系和影响,构成有机的统一体。

所谓文化差异,简要地说,即不同国家、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别。文化差异是复杂多样的,我认为应当从文化显隐性的特点出发,将文化差异分为显性差异与隐性差异。显性差异通过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物质成果表现出来。需要说明的是,语言的不同亦属于显性差异。语言不可视、不可触,却可以听到,它是一个客观存在。隐性差异通过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行为方式、创造的精神成果表现出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避免不了文化差异的问题,而文化差异的更深层次会导致文化冲突。

二、 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生活交际实例

正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跨文化交流就显得与众不同起来。跨文化的交流很容易遇到障碍出现令双方尴尬的情况,甚至是严重的观念上的矛盾冲突。

举个很尴尬的例子:一个法国女孩在中国读书。有一天她在一个中国餐馆用餐,吃过饭临走时背后传来老板的声音:“你要不要喝饺子汤?”原来老板在和另一个顾客打招呼。女孩想:饺子汤味道一定鲜美,要不老板怎么会强调一番呢?

过了一段时间是中国的春节,中华儿女普天同庆。这个异国的女孩也为自己能在中国欢渡春节而感到无比高兴。她到餐馆买了半斤饺子,回去自己做饺子汤!临走请教老板怎样做,老板说水开以后把饺子下到锅里煮五分钟即可。

回到家女孩按老板说的去做了,可时间到了水面上还浮动着饺子,女孩想老板骗了她。这女孩脑子也挺好使,饺子汤一定是要把饺子煮烂,要煮烂就得时间再长一点才可以,耐心等着吧!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女孩已是饥肠辘辘,这时锅内的饺子早已不见踪影,女孩端着尽是饺子馇的汤喝得有滋有味,女孩边喝边想;中国的饮食文化值得学习,等回到法国自己一定露一小手!OK!中国的饺子汤真棒!

“饺子汤”事件只是众多在华留学生跨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这种尴尬事件在他们初入中国时会充斥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例如上面的例子,这种事甚至影响他们以后回国的生活,从而造成了文化误解。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文化差异带来的这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这种差异是指在认知过程中,由于不同民族生活的地域、自然环境以及信仰、生活方式、习俗等的不同,使得不同民族的人对于自身情感、思想、行为等的表达具有了鲜明的文化特征,形成了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图式认知结构。比如说,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红色”在汉语中象征着喜庆、欢快,而英语中,“红色”则为血腥和暴力的象征。

这样的差异反映在语言上,类似我们受到儒家思想、家庭观念的影响,体现在称谓语言上我们会把亲属称谓(叔叔、阿姨、奶奶等)用在非亲属的人的身上。留学生(特别是欧美留学生)需要去适应和接受这样的做法,而不是觉得不好意思,觉得奇怪。有学者认为应该摆脱留学生对于这些称谓的固有的认识,而把对于非亲属的这种称呼当成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加以学习。

对于“老”字的看法亦然。有的外国学者因为在中国称为“某老”而愤怒不已,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异。既然身在中国,如果想去了解中国的文化,应该对“老”字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某老”的用法也应该同“年龄长”的义项加以区别。此类例子甚多,也不再一一枚举。

其实,有很多来华留学生最终并没有选择回国,而是继续留在中国发展他们的事业。此时的他们经历了四年甚至更长的学习时间,不得不承认,他们选择留在中国发展是因为外国人喜欢挑战和自信的个性。“饺子汤”那种事件或许已经不会在他们身上发生。下面就是个很好的成功案例。

安妮来自希腊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父母都是教师。来自众神之乡的她,从小就爱胡思乱想,喜欢到处玩耍。希腊人大都比较温和,保守,性子也比较慢,最常见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别着急,慢慢来”。安妮在家里算是一个小小的“异类”,她性子急,也喜欢了解各种新奇的东西。“我小时候的朋友一般都愿意留在当地,好多人目前都做了母亲,而我从小就想着要到外面去看看,好几次回国,她们看见我在中国的照片都很羡慕。”安妮有些骄傲地说。

她对中国的认识竟然起源于一部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动画片。安妮小时候很凑巧地看见了《大闹天宫》的动画片,一下子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只猴子居然让整个神的世界都害怕,而这个猴子又十分可爱,在她的眼中一切是如此的神奇,产生这只猴子的国家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正是这个幼时埋下的种子使她在高中毕业后,毅然决定到中国留学,由于喜欢到处看看走走,她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她说:“希腊和中国都是很美丽的国家,都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在这两个国家,旅游业都会发展得很好。学旅游又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又能到处去玩,我很喜欢。”和大部分留学生一样,安妮在国内经历了四年的学习生活。从新奇到不适应,再到熟悉、适应,安妮一步步克服了语言关、生活关和文化关,逐渐融入到中国的学习生活中。

2006年,安妮在中国一家涉外酒店从事管理工作。在酒店的工作让安妮学会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但是她也觉得:“酒店的管理只是旅游业中的一部分,如果要对旅游业有个全面的认识,还必须去旅行社等别的单位工作一下。”2008年,她辞掉了薪水优厚的工作,来到了重庆,在一个旅行社找到了工作。在很多中国朋友的眼中,安妮的选择不太明智。当初有人问他为什么会放弃一份在北京的好工作呢?安妮说,自己喜欢到处走走,喜欢接触新的东西。在酒店的工作虽然很好也学到很多,但这不是我最终想要的东西。我一直想开一个旅行社,介绍中国的朋友去希腊,把希腊的朋友带到中国旅游,现在的工作对我会很有帮助的。

三、 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交际表现分类

跨文化交际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融合,或者说是一种为文化交流。世界文化丰富多彩,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体现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其差异性主要通过语言、历史、宗教、价值观等核心文化要素表现出来。语言、生活方面的显性差异,宗教信仰、价值观方面的隐性差异,对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1、语言障碍问题。语言是文化交流的载体。对于进入新文化环境的外国留学生来说,在中国的学习生活首先面临的就是语言问题。初学汉语者在传达信息、表达感情方面有很多障碍,即使是经过短期的汉语培训,在使用汉语学习和交际时,往往会因为文化差异的干扰,造成误读与误解,导致言语交际的失败。除了有声的言语交际,无声的非言语交际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同样困难。通过手势语、面部表情、眼色、服饰语等传递信息能加强和补充语言的交际功能,但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相同的非言语交际符号象征的意义可能是不同的。语言障碍限制了外国留学生接触、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各方面造成了不利影响。

2、生活适应问题。有研究指出,留学生主要关心的是住宿、饮食、睡眠、排泄、健康、安全、金钱、卫生、气候、学业困难以及交流。由此可见,生活的适应性是外国留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虽然我国大多数高校为留学生的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无法满足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所需。在面临具体的生活问题时,留学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一旦解决不好、处理不当,他们可能会对生活中的琐事缺乏宽容的态度,表现出非理性的一面。住宿、饮食方面的差异,出行、医疗方面的不便,与室友在生活习惯上的不同,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易引发外国留学生的生活不适感,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和思想。

3、历史因素使然。提到影响跨文化交流的历史,我不得不提到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跨文化交流代表人物——玄奘和马可波罗。以及国人不堪回首的在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特殊时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前者二人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地位自不必说,现有唐朝玄奘法师西行求取真经,一路西行历尽艰难万险。向沿途国家传播了中国文化;马可波罗则在元世祖时期远渡重洋来华,其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把当时的中国完整的介绍给欧洲各国。

然而,当中国真正的敞开国门与外国交流却是在500多年以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扣开国门。一时间,西方的饮食、文化、宗教等在中国不断的渗透开来。于是才有了那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于是大批的中国学生走向东洋、走向欧洲。至此,历史最大规模的跨文化交流由此展开。

这种交流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几乎都是在缓慢的推进直到30年前,某人在大街上看见个外国人回家都会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别提在人家外国人身后的品头论足了。时至今日,在中国的任何城市会见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他们或者在此学习、工作也有可能作为志愿者支持贫困地区的医疗和教育事业。

4、宗教信仰不同。宗教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不仅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而且积淀在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潜在并长久地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不同的习俗和教义,体现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质。外国留学生大多有宗教信仰,在跨文化交流中,不论是外国留学生还是国人都应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避免冒犯他们的宗教禁忌,引起他们的敌视情绪。同时,应当关注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间的交流碰撞,并积极发现苗头,采取措施是刚性的碰撞变的柔性更理性一些。因为在不同的宗教思想影响下,留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可能截然不同。宗教文化的和睦相处对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起着积极的作用。

5、价值观不一致。价值观是人们在作出抉择和解决争端时作为依据的一种习得的规则体系。作为特定群体所公认的判断事物的标准,价值观因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荷兰管理学者郝夫斯特(Hofstede)于1980年提出文化维度理论,他的验证研究表明有中华文化背景的群体在个体主义维度上的得分很低。中国传统价值观不突出个人和个性,而强调集体的作用。这与西方追求个人独立,推崇个人荣誉和成就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来自异国他乡的外国留学生,在新的文化环境下习惯性地以自身的文化价值观为标准,去衡量周围的事物和他人的行为,自然会产生疑惑、无法理解、甚至觉得生气、愤怒的现象。价值观差异正是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四、实施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策略

跨文化交际策略是以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为目标,通过树立相似乃至共同的价值观,促进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以实现观念层面的共通与融合,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交际,就是在认识和分析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多元文化融合式的协调,达成留学生群体间和外部环境、人员的和谐共处,促成文化融合,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作出贡献。具体来说,如以下几点:

1. 以尊重他国文化,寻求超常目标为前提。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文化的差异并非说明文化有优劣之分,而是文化的个性造成了差别。我们没有权力抹杀不同文化的个性,也正是因为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丰富多彩。只有在相互尊重和包容对方文化的基础上,外国留学生与本地间的跨文化交流才得以进行,外国留学生才会接纳中华文化。这就要求在跨文化交流之前应对对方的文化习惯有一定的了解,至少是略知一些对方在生活中因价值观或者宗教信仰所避讳的话题,如果不能提前预判可以避免提及不确定因素,抓好跨文化交际的“预备”环节,主动将自身调节至跨文化交际的最佳状态,既理解文化的显性差异,又理解文化的隐性差异,能从不同文化的角度全面地考虑问题,准确找出矛盾冲突的文化根源,做到有的放矢。尊重他国文化、倾听文化差异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寻求超常目标,作为从事与外国留学生管理交流者和留学生共同努力的方向。超常目标,即双方关注高于自身文化群体的目标,这个超常目标就是留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虽然留学生来华学习的原因多种多样,个人的目标期望不尽相同,但留学生受教育都是以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为最终目的。主动了解留学生的需求,留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制定阶段性目标,营造积极乐观地解决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种种问题的氛围。

2. 以积极的跨文化适应为方法。贝雷(Berry J W)从是否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和是否愿意接触异族文化两个文化维度将跨文化适应分为四种方式:融合、同化、隔离、边缘化。研究表明,在这四种适应方式中,融合是最健康理想的方式。融合的发生须建立在对自己的文化和异族文化都有相当深度的了解的基础上,学习新文化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文化,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然后作出调整、妥协,最终形成新的为双方文化所接受的文化准则。在具体的日常交际中,可根据文化的显/隐性差异,根据求同存异、相互理解的原则,采用如下两种方式促进文化融合。

(1)同化融合策略。文化的显性差异易察觉、可改变。该策略主要针对文化的显性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采用弥合差异和化异为同的方式,促进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例如通过对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的帮助,帮助留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跨文化适应的开端,通过举办汉语角,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提高汉语水平,减少语言障碍。同化融合策略可有效解决留学生的语言障碍和生活适应等问题。

(2)协同融合策略。文化的隐性差异是潜在、不易改变的,且容易在交际的过程中产生文化冲突。该策略主要针对文化的隐性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模糊这种差异,淡化最易导致冲突的主体部分,保留较缓和部分。这样,即使在某一方面存有不同看法和意见,也可借助有效的沟通、合理的处理而协调解决。例如我们尊重外国留学生的宗教信仰和不同的价值观,同时通过深入的沟通,协同融合策略的灵活运用能解决由于宗教信仰不同、价值观不一致等引发的问题。

随着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不断攀升,会有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出现,跨文化交际是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是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同时,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近些年来,一些西方高校开设了汉语相关的课程甚至设立了孔子学院专门从事汉语言以及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教育。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有一部分曾是在西方高校的留学取得学位和授课资格后留下任教;也有一部分来自中国国内,他们大都在中国有过教授外国留学生的经历,有着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表明中国文化在逐渐的渗透进西方主流文化界,并得到认可在逐渐与当地文化形成融合;另一方面随着有丰富跨文化交流经验的中国教师被派往西方高校任教,使得外国留学生在来华之前能有机会提前学习和了解到一些中国的文化背景,这样在外国留学生在中国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即有所准备避免了一些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出现。

五、结论

综上,基于普遍存在的文化差异,通过分析留学生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关注交际中的深层次文化问题,结合多元文化环境,促进文化融合,积极、主动地为超常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并针对交际中出现的不同状况,思考和改进交流方式。需要指出的是,跨文化交际的措施并不存在统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在这一动态的研究框架内,跨文化交流应采用因“实”而变的观点指导实践,根据多变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有效交际途径和方法,从而实现无障碍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华琴,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探析,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商务印书馆,2009(4) [3]王荣莲,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内容,职业教育

[4]孙亚玲,跨文化交际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研究,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6(9)

[5] 陈晓萍.跨文化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8-17,217-224. [6]Rokeach, M. Beliefs, Attitudes and Valu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68:161.

第四篇: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角度探讨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因素

已发表

要: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来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即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而非语言交际交流被广大专家学者认为比语言本身还要重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文化的碰撞,这样就要求教育者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注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对教学的影响,如果把握得当,非言语交际行为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教学效果也会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大学英语教学

Intercultural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Factor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intercultur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1 引言

2007年7月27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的通知,这是对三年前试行版修改后的正式版,其中更详细地提出了对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的定义是: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也就是说,大学英语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操作能力,同时更强调了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实际的交际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懂得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和日常礼仪,不至于出现文化休克的尴尬局面。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学英语教师除了具有较好的言语能力外,还要重视跨文化非言语交际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语法和词汇,而是多方面发展,知识和交际能力并重,使英语真正成为一技之长。

2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概述

交际能力涉及包括文化、交际和能力等很多层面,它是以交际和交际能力为基础的,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拥有基本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在异文化背景下的有效交际能力。根据跨文化交际学的观点,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语言和非语言的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等等。

关于语言和非语言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也许很多人认为语言交际更加重要,因为交际和语言都是靠说话来表达的,而且我们大学英语教学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传授语言交际能力,即语法和词汇,但实际上恰恰相反,非语言能力在交际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而并非语言能力。美国语言学家萨莫瓦肯定地说: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Samovar L 1981: 145)。体语学的创立者伯德惠斯特尔也认为,仅依赖文字语言我们永远也不会明白一个人说话的完整含义。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同样,我们中国人常讲的“举止谈吐”也属于非语言范畴。以上这些都证明,在日常交际中,一个人的举止和谈吐风格所提供的信息量远比谈话内容所提供的信息量要大。那么,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的人就只有在互相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态度,顺畅地进行交流,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含义,而非语言交际指的就是这方面的能力。关于非语言交际比较具体的一个定义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收者有意识地接收并有可能进行反馈(Malandro 1989: 7) 。

3 非语言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探讨教学方式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我们的教学对象。大学英语教学所面对的是非英语专业的大

一、大二的学生。这类学生在英语教学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进大学之前所接触的英语课程都是讲授语法和词汇,侧重于读和写的能力,却忽略了任何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最重要的听和说的能力;第二,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虽然增加了听说训练,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堂等进行模拟演练,但这种方式仍然仅仅局限于语言交际,而且精读课仍然沿袭了之前的传统授课方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仍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很多同学见到外国人的时候都会很矛盾,心里很想上前说话,但是又怕说完了“--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I’m fine,too.”这些初中就背下来的对话之外就哑口无言了,最后只得以“I’m sorry, my English is poor”结尾;第三,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对英语学习的态度以及课程设置方面的差异。英语专业学生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首先就是因为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听说等方面也相对占优势,而且英语专业的课程涉及英语国家的方方面面,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对比汉语和英语国家的差异,当然也包括跨文化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内容。而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认为英语只是属于工具性课程,语言交际能力与今后的工作没有太大关系,只是为了过四六级而学英语,认为学好语法和词汇就是学好了英语,只注重语言学习,却忽略了语言交际。在课程设置方面,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没有很多的机会去了解中英文化的不同,没有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与授课方式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以确保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也能够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4 非语言交际因素对教学的影响

非言语交际是教学实践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教学手段,这已经成为中西方学者的共识。在课堂以及课外环境中如果能满足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多种条件,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对教学效果也会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甚至比教学本身起到的作用还大。毕继万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提到,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手段可以分为三种,即教室环境与桌椅排列、教师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和学生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毕继万1999:153)。

4.1 教室环境与桌椅排列

教室环境在课堂非语言交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宽敞明亮的教室可以给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因此我国大学的教室一般都以白墙和黄褐色或蓝色的桌椅为主,简单朴素,适合学生思考学习。

教室里学生的座位与老师的位置安排体现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和地位差异。我国的大学英语课堂,尤其是大班教学,基本都是传统的排列方式(traditional arrangement),即老师站在教室前方的三尺讲台上,学生一排排地坐在下面听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有利于教师掌控整个课堂,了解每个学生的听讲情况,有助于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消化吸收,但众所周知,英语和任何一门语言一样,是靠大量的口语练习和师生间、学生间的语言互动来提高语言水平的,因此这种传统方式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并不利于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这也是形成哑巴英语的因素之一。

4.2教师自身的交际行为

教师自身的交际行为至关重要。库珀说:必须记住,每一信息都包含内容和关系两个方面。„„姿势、面部表情、体触行为等等,都会对信息内容产生影响。除此之外,传递交际关系的信息主要是通过非语言形式。所以学生会通过对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分析去辨明教师对师生关系的看法。(Cooper 1988:57)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师对师生关系的看法会最先体现在非语言交际方式上。中国的课堂主张传统的尊师重教,课堂是严肃正式的学习场合,授课也是以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认真听讲为主要形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学生的信息输入量远远大于其信息输出量,这势必会造成“茶壶里煮饺子——有嘴道不出”的尴尬局面。

4.3 师生间的非语言交际

师生间的非语言交际是一种体现两者间非言语行为的过程,它加强了语言交际的意义表达,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内在关系。按照传统,中国文化强调“尊师重教”,教师要体现出师生之间的不同的身份及地位,讲课要循循善诱、亲切和蔼,像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亲近却有一段距离。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在心理上和老师产生距离,不利于语言的自由表达。

5 提高教学水平的非语言交际策略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到其智力潜能的发挥。在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变化受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制约,教师的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课堂上积极的学习氛围以及教师恰当的非言语行为会激发学生的正面情绪, 积极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智力活动。针对以上提到的课堂上三种非语言交际行为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我们下面将逐一探讨改善与提高的方式:

5.1 改善教室环境

英语作为一门需要口语实践、师生互动的课程,非常需要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那么传统的教室环境与桌椅排列方式就会让学生感觉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难以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我们不妨可以借鉴一下工科实验课的桌椅排列方式——模块式,也就是教师不被限定在三尺讲台上充当主角,学生分成小组面对面围坐,可以随时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反馈,而教师在课堂上只充当教学实践的参与者,教学的内容与习题答案都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自己解答,这样就相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带有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的语篇。在授课的过程中除了讲解语言点外, 应重点讲解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在教学内容中潜移默化地介绍和讲解英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文化,尤其是不同于我国母语文化的交际手段、表现形式和含义及功能,让学生在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同时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在与外国友人交流或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能正确得体地进行交际活动。

5.2 提高教师自身的非语言交际能力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人物,因此也是整个环节的关键所在。库珀认为,在教学环境中,教师的非语言交际可以从许多方面配合语言交际起到特殊的辅助作用(Cooper 1988:58),包括行为表现、态度与感情、课堂控制等。这就需要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对教学的信息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时代进步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提高自己在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好英语。

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与学生之间的人际距离调控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控制手段,通过掌握与学生的不同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来达到所需的教学效果。如果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太过亲密,比如说无话不谈或者过于放任,就会让学生态度散漫,课堂纪律和气氛难以控制;如果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不苟言笑,过于严厉,又会让学生在精神上产生紧张情绪,在教学活动中难以自由思考、充分发挥潜质。因此,把握好师生之间的距离和关系对于教学活动的进行和教学效果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

5.3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这就涉及到了两个教学主体:教师和学校。

首先,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有意地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在课外多接触一些外文作品、报刊, 同时留心和积累有关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背景材料,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把课文改编戏剧以及排练外文小品、戏剧等方法来深刻地充分地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的更多时间接触英语,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课外资料涵盖了英语国家跨文化交际的方方面面,在接触课外资料的同时学生可以在无形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非语言交际能力。

《教学要求》中还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总体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各高校为教师教学活动的进行提供良好的设施和环境。

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开设英语口语课。口语课在英语专业学生看来是很普通的课程,但这却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奢望。学生们很想像口语好的同学一样能流畅地进行演讲、辩论或是和外国人谈笑风生,但他们在回答具有创造性问题的时候最经常说的一句英语就是“My English is poor.”这不得不让我们英语教育者进行深刻的反思:为什么学生们学了六七年的英语却连嘴都张不开?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开设口语课,长沙理工大学就探索性地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开设了口语课,让学生在第一学期适应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新视野视听说课程之后逐渐摆脱了哑巴英语的阶段,从学习语法、词汇的时期跨度到跨文化交际的高度,让教师在口语课上有充分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语言、非语言交际指导和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6 结束语 非语言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道重要的沟通桥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教师如果能熟练掌握交际理论并把它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那么它会辅助语言教学,达到良好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也就是说,我们对非言语行为的研究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也为教学方法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当然,语言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非语言交际起到了积极地辅助作用,两者缺一不可。正如David Abercrombie说过:“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教学实践中的非言语行为同言语行为是一个整体,两者只有相互结合起来才能最充分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和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毕继万.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丁言仁.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外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匡玉梅. 现代交际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萨莫瓦·波特,跨文化交际读本(第十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Cooper, Pamela J. Speech Communication for the Classroom Teacher[M]. Scottsdale: Gorsuch Scarisbrick Publishers, 1988. Jack C. Richards. 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 Malandro, Barker, et al.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2nd ed)[M]. New York: Newbery Award Records, 1989. Samovar, L.et al. 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Belmont:Wadsworth. 1981.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英语作文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human race has entered a completely new stage in its history,along with the advance of the society and the increaceingly rapi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which resulted in the phenomenon that we are accustomed to living a very fast rhythm lifestyle,ignor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unive

once

gave

rise

to

many problems.Fortunately,Chinese begin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uch examples might be given easily,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as added into our CET4 and CET6 ,which help us get hold of it better. All in all,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ccompanies our growth all the time,which has already deeply rooted in our daily lives.As a Chinese,What we ought to do is to transmitt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Only with these efforts adopted can we ensure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ll be leaded to a brilliant future.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找工作个人简历怎么写下一篇:中国银行哪种信用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