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化范文

2023-09-19

小学数学优化范文第1篇

1 优化师生关系, 焕发学习激情

长期以来, 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 教师往往居高而下, 采取“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演, 学生看”“教师写, 学生抄”的做法, 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 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 语言应该友善亲切, 态度应该和蔼可亲, 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 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 辅导学生时, 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 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 不随便说“错”, 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所谓, 学生只有“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列宁说过:“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被浓烈的情感渗透时, 才能得到力量, 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学习的本身除了认知因素之外, 情感因素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而课堂教学中教师每一丝亲切的微笑, 每一个鼓励的眼神, 每一句温和的话语, 每一个明确的手势……都会触及学生学习的情绪, 都可以促使学生放开胆子, 亮开嗓子, 都会诱发学生情感的积极投入。这一切又能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融洽、民主和谐, 使大家无拘无束, 尽情发挥主动作用, 激起学习热情。

2 教师精心准备, 增强学生自信

小学数学教学的对象是少年儿童, 他们有着好动、想象力丰富和不随意注意占优势、感性认识能力强、排除外来干扰能力差等特定阶段特有的心理特征。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针对孩子们的特点, 努力优化课堂教学, 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知道, 课堂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课堂教学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要想“优化”, 我认为, 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 精心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 有意识的营造好教学情景。其次, 还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 要把自己对学生的期待及对认识教材的情感尽快融入学生的情感中,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使学生在认识和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 形成和谐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 以感染每一位学生, 促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表现出与教师配合的积极性。

目前课堂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由于一些老师偏解了新课程的理念, 学生一提出问题或教师出示思考题后, 就立即组织学生讨论, 不是同桌讨论就是小组合作, 气氛显得异常热烈。有些思维敏捷的同学很快便要举手欲答, 而绝大部分反应慢的同学还未来得及深思, 脑中就灌满了别人的意见, 久而久之, 再遇难题时, 他们便会附和于人, 只听别人分析讲解或干脆不加思索, 养成懒惰习惯, 以致思维缓顿失去学习信心。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留有让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 然后再组织他们讨论。这样,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得到答案, 或达到答案的“边缘”, 都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快乐感, 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3 把握学生特点, 巧施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定要把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数学科目自身的特点规律, 尝试性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采用一些适应小学数学教学的新教法, 做到新旧交替、动静结合, 真正发挥学生多种感官作用, 通过听、说、看、动、做、学, 做到寓教于乐, 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人人动脑, 个个主动的良好教学局面。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适当开展学习竞赛, 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 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 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 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 他们总希望争第一, 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 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 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组算出来的人多”等, 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得成功, 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 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 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4 加强学法指导, 掌握学习方法

古人语:“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培养现代学生的数学素质, 不仅要求他们学会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会学的能力。小学数学教材中, 每一新知识的教学基本上都有相应的例题,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指导学生掌握自学例题的方法。数学教材的编排, 前后知识联系比较紧密, 几乎每一个新知识点的学习都是运用旧知迁移过来的。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训练学生养成利用渗透迁移规律学习新知的习惯。

5 引进竞争意识, 营造进取氛围

小学数学优化范文第2篇

1 合作学习习惯

1.1 让学生学会大胆表达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 也是个人实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因此,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组内交流。这样, 既能发现不同的思考方法、解题思路, 又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1.2 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

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 倾听也是一种学习。在开始合作时, 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因此, 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使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 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 是对发言者的尊重, 只有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 才能使发言人感到自己发言的价值。相反的, 当有人发言而无人倾听时, 发言者就会觉得自己的发言无关紧要, 从而挫伤发言者的积极性。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倾听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从别人的发言中会得到很多启发, 从小组其他成员身上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因此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 不插嘴;二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 提出自己的见解, 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1.3 让学生学会积极参与

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都由小组推出一名代表发表本组的意见, 对于这位“中心发言人”而言, 他当然能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而对其他人来说, 是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 就不得而知了。因此,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 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 合理分工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 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 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 在教师指导下或由小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 比如谁当表述员, 谁当组织员, 谁当记录员, 谁当检查员等。在一个阶段里, 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 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 一定时间以后, 角色互换, 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对于教师, 应热切关注整个学习活动, 对谁已经发言了, 谁还没有发言要心中有数。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基础知识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回答, 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 使他们也有参与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学会合作, 以保证合作学习取得最佳成效。

2 合作学习时机

2.1 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数学有些操作内容依靠学生个人是无法独立完成或无法很好地完成的。比如在认识“米和厘米”时, 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 让学生用卷尺或米尺去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如黑板的长, 教室的宽, 课桌的高等等, 就必须有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合作才可能较好地完成;又如, 在学习“可能性”时, 可安排同桌为一个小组, 一人摸球一个猜的形式, 增强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再如, 在学习统计时, 教师调查班上部分学生爱吃水果的情况, 要进行归纳与统计时, 也需要小组的力量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 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 又能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因此, 教师应多设计这样的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提高合作效率。

2.2 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而有些问题依靠学生的独立思考是没办法解决的, 这时就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 教师适当指导, 使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 更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比如在教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时, 教师出示课件, 一个小猴子在卖桃, 盒里放了10个, 盒外有3个, 小猴子说:一共有13个桃子。小兔说:我买9个。白菜老师问:还剩几个?小猴子抓耳挠腮想不出来, 老师说:同学们能帮帮小猴子吗?学生兴致高涨, 纷纷动脑筋, 想办法。独立思考了几分钟后, 有的同学眉头紧锁, 面露难色。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退位减法, 大部分的学生都感觉有一定的困难, 这时教师趁势说: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 大家一起出主意, 想办法。同学们一听, 立刻又活跃起来, 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着各自的看法, 通过集体的智慧得到了许多的解决办法, 让学生再一次感觉合作的力量。

2.3 意见不一需要争论时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 这时教师不要急于下定论, 而应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充分的讨论, 然后让意见不一的双方发表自己的见解, 允许与对方争辩, 在辩论中明晰正误。

3 合作学习途径

3.1 融入竞争机制

有竞争才有提高, 针对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 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能起到纠正、提高、深化的作用, 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高效。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比如可以经常地评比“最佳小组”, 采用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 或者以每课各组轮流推出“小组发言人”“小组主讲人”的形式, 在诸如此类的激励中, 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高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 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 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 压力能够变成动力, 使小组内出现互动, 互助、互勉、互助的局面。经过一段时间持之以恒的训练, 学生的学习目光必然会投向整体、投向长远, 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局限于眼前, 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3.2 重视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环节, 是形成正确认知、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各小组各自合作的基础上, 教师要给足学生的发言、补充、更正甚至于辩论的时空, 让各小组充分展示成果, 阐述观点, 通过充分交流、相互开拓、辨析和质疑答辩, 进一步内化知识, 加深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最终达成共识, 归纳概括合理的结论或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3.3 及时反馈评价

小学数学优化范文第3篇

1让趣味性的作业,调节学习的心情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学习也如此,如果能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题目或数学游戏,学生必然兴趣盎然,积极参与,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就应该多设计一些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乐学者。例如:在教学完第一册“10以内的加 减法”后 ,可设计这 样一组题 :“找朋友 ,手拉手”。 (在学生做题前,老师先鼓动一下情绪,学生就会积极投入。完成后,老师就交朋友方面适当教育,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根据低年级学生意志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教师如果能设计这样有趣的练习或游戏贯穿于整节数学课之中,必然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中高年级数学也可适当穿插,既可增加学习气氛,又可加强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这节课结束前设计一个游戏。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号,按老师要求站立,看谁反应快。1学号是质数的同学,2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3学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同学,4学号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同学,5学号是合数的同学,6没有站立过的同学。这样可以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让学生带着愉快和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情结束一节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养成学生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

2作业设计要有对比性,防止产生思维定势及干扰

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势,今天学习乘法应用题,往往认为所有题目都用乘法做,明天学习除法应用题,又会认为题目都是除法题。因此,练习的设计要做到新旧知识不断交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学生在解题时,新旧知识容易相互干扰。例如: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后,有些同学就会分不清什么时候求周长,什么时候求面积。因此设计练习时,就要设计一些有对比性的题目,让学生辨别、判断、分析。在比较、分析中揭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加深认识,使知识达到内化的程度。

3作业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 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因此实施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在设置数学作业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设置数学作业,这样,既能提高基础较差的学生, 又能锻炼基础一般的学生, 更能开发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分层要根据不同的知识结构,根据当节课的课堂效果来决定,还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时将作业分易、中、难三类;有时分基础、创新两类;有时一个题目设计几问,每一问层层递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做到哪一问。比如概念教学往往分三类,第一类作业是基本知识,例如考察对概念的辨别,题目形式要灵活,可以是选择填空等,让程度差的学生不感到困难, 同时要掌握基本知识以便继续提高;第二类作业要针对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可根据练习册的习题进行变式改进; 第三类是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的,可将一些奥数题选编到作业中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4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提高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 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鉴于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教学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其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提高数学作业的有效性。例如,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笔者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购物付款时“付整找零”的经验,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题:小明的妈妈带了136元钱去新华书店花99元买了一套书,作为送给小明的节日礼物,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 讨论该题时,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而首选的方法便是“先付100元 ,再用36元加上找回的1元钱”,而这恰恰就是“凑整简算”的思想,原先不易被同学们所理解的“思想”由于其生活经验的支撑得以主动建构。

5设探究性作业———开拓创新的空间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人心和新课程理念的实施, 数学作业也可以不再枯燥乏味,我们有许多可做的:一方面可以将很多现实生活的题材引人课堂, 作为引人新知的情景或同学们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了“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之后,笔者让学生用自己可以利用的一切工具, 依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自己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第二天,有的学生带来了剪纸作品;有的学生设计了楼房图案; 有的学生用橡皮泥捏出了泥人……作业五花八门,形状千姿百态,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设计出来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看着学生这些“杰出”的作品,笔者知道,他们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已全部掌握。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好几年了, 有的老师可能还在为布置作业或不布置作业而苦恼。笔者认为作业是要布置的,但不是单一地做数学题,而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动手能力等融入作业中,设计多种形式的实践作业,让作业内容丰富起来,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作业成为学生的乐趣。

摘要: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数学作业,能使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作业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也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反思改进。但目前很多老师布置数学作业并非“量体裁衣”,因而,数学作业功能的发挥很难尽如人意。合理有效的数学作业设计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本文就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性设计做一个探讨。

小学数学优化范文第4篇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我国教育部已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由此可看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重大意义。因此,我校结合实际申报了《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课题。

本阶段我们课题组以第一阶段获得的专业理论为基础,开展了如下的研究:

一、加强学习、转变思想、提高素质。

1、毎个实验教师在本阶段上了一节研讨课,全体实验教师及相关学科教师到堂听课,再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讨论,从课题研究目标、课堂组织形式、课件结构效果、学生学习能力等角度点评,不断地从实践中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路子。

2、组织教师学习了《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等有关教学理论文章,进一步转变了教师观念,使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知识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合作伙伴;学生由原来的知识容器

变为学习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而惟有如此,才真正能让学生“动”起来,进而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同时组织部分教师参观学习其他学校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参加各类培训、评比活动。

二、 课题研究成果

1、 从教师的角度讲,现代信息技术不单纯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是教师教学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得力的助手。形成了研讨课、公开课争相使用课件辅助教学和你追我赶学做课件的良好局面。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同时,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它实质性地改变了单一说教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师生对话、学生合作、人机对话互动的教学模式和以自主、探究、发现为方式的学习模式。

三、实践中的思考

1、依托多媒体的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以知识掌握为主的学习评价方式已经过时,以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为重的评价大家都在探索,我们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适合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发展性评价工具,评价落后于课堂教学改革,也制约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2、信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带来了很多便利,但绝对不能代替真实情境的学习。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媒体的运用不是目的,帮助学生理解,促进自主创新的学习,提高学习质量才是目的。

3、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4、教师自制课件的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

炎方小学

小学数学优化范文第5篇

1优化课前准备环节

对于一个合格的数学教师来说,课前准备环节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但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数学教师的课前准备内容多是围绕大大小小的考试范围进行的,特别是一些老教师,他们凭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支撑,认为考试所要求的内容已经熟记于心, 因此并不需要在课前花费太多的准备时间。 即使是在素质教育日渐盛行的今天,也有很多教师“换汤不换药”,表面上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实际上仍旧延续着十几年前过时的一套教学模式,从而使得数学教学也一直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平。 那么教师要如何做才能确保课前准备的效率呢? 一方面,教师要确定课堂所要讲解的核心内容。 比如在学习 “全等三角形 ”的第一节内容时 ,教师只需要确定本堂课要学习的“全等三角形”的核心内容,即学生只要能判断出全等三角形即可,无需让学生按部就班的记录其性质、特点之类的知识点。 在确定了核心内容之后,本堂课的教学就要紧密围绕核心内容展开教学。 另一方面,教师要确定具体的教学形式。 为了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要大胆地选择一些较为先进的教学方式, 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并具体安排教学形式中每一个环节。 此外教师要注意的是,在课前准备的环节要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教师要尽可能地将课堂上可能会产生的所有情况都在脑海中过滤一遍,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整节数学课正常有序的进行。

2优化课堂提问环节

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实现有效沟通最重要的环节。 课堂提问不仅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 当然教师的提问也是需要一定的技术的,并不是任何的问题都能达到上述的两个效果。 首先,要注意自己提问的语气。 提问切忌不要用陈述和肯定的语气,也不要用反问的语气,这两种语气都会让学生产生“教师自然会说出答案”的错觉。 比如上述提到的“全等三角形”,在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时,教师不要问:“它们是不是全等的呢? ”而要问: “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呢 ? ”从而让学生自己将内容引向本堂课所学习的内容。 其次,教师要注重提问的质量。 数学中的问题千千万, 教师并不能把这所有的问题都在课堂上提问一遍, 再者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提出过多的问题,教师可以在一节课上有针对性的选择5到6个典型性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随机的选择2到3个问题进行提问, 这样不但可以保证提问的质量, 而且可以避免提问成为教学的形式化。 比如在学习“实数”时, 教师就要尽量避免提出“什么样的数称为实数? ”、“实数有哪些性质? ”等等这类“小儿科”的问题,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两个无理数的和一定是无理数吗? ”教师的这个问题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生在经过认真的思考过后, 有的举出 “2” 与 “-2” 相加的例 子 , 有的举出 “1.3737373” 与 “2.12121212” 相加的例子 , 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3优化课堂反馈环节

课堂反馈存在于数学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教师并不需要抽出专门的时间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 而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从而将反馈寓于平常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表情中得到教学的反馈。 初中生的学习总是会伴随着各种表情的变换。 当他们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会露出皱眉思考的表情; 当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而克服了某个难题时会眉头舒展、表情放松;当他们感觉某个问题太多简单时会轻笑着摇摇头等等,学生的表情千变万化,每一种表情都是一个具体的反馈。 比如在学习“圆锥的表面积”时,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求出圆锥的表面积呢? ”这时学生们都露出了思考的表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学生都露出了 “原来如此”的表情,这时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表情变化中得到一个教学的反馈, 教师在此指导下便可以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除了表情的反馈方式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程度、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方面来获取相应的反馈,这样, 才能在既不耽误学生学习时间的同时, 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4优化课堂评价环节

课堂评价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最为忽视的一个教学环节,即使有些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采用了评价的方式,但是他们更多地会选择负面的评价方式,这样不但不会起到评价的效果,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教师要尽量放宽自己的要求。 一些较为严格的教师总是会拿初二学生的水准来衡量初一学生的水平, 或者是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水准来衡量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的水平, 这样的评价标准是不健康的,也是无效的。 教师要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切合时宜的评价标准,只要学生在自身原有水平上有所进步,都应该得到正面的评价和鼓励。 第二,教师的评价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初中生正处于心思敏感的成长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温馨的成长和学习环境,所以一些鼓励性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有着莫大的促进作用。 可以说一旦教师处理好课堂评价的环节, 课堂教学也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数学教师要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并能够从教学的准备、提问、反馈和评价四个环节来同时优化数学教学的课堂,以此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也将迎来改革的热潮。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如何优化数学教学,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健康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

小学数学优化范文第6篇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课堂由“教堂”变为“学堂”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能否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友善的态度支持、鼓励学生去尝试、探索、归纳、总结、提升,去遭遇失败、体验成功,去分享成果、获取快乐。总之,有效的数学课堂呼吁教师摆脱自己对课堂的垄断,由主宰变为主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让课堂由“教堂”变为“学堂”。

比如,在教学“圆的概念”时,执教者创设了两个情境:一是要求学生用课前准备的棉线和皮筋两种道具分别画圆,并交流画法与感受;二是呈现滚弹珠的游戏情景,让学生思考:如果大家都沿着横线站成一排,这个游戏对每位小朋友来说是否公平?第一个情境的呈现与实验,在于让学生感悟到每一个圆的半径总是固定不变的;第二个情境的呈现,在于让学生明白要想使游戏公平,每位小朋友要根据洞口位置,站成圆形,跟洞口的距离保持一致。至此,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圆上各点到圆心距离都等于半径”这个知识点。在上面的探究活动中,执教者通过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画圆的操作与对游戏公平性的思考,引发了认知冲突的产生,并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猜测与交流的活动,逐步领悟并建构了圆的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形成了几何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

上述教学活动是富有人性化的,而不是苍白无力的。这是因为执教者没有进行知识点的灌输,而是将情境与知识进行完美结合,引导学生亲历亲为,凸显实践与创新精神。由此可见,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做、去想、去收获、去提升。从观察和实验出发,猜想基本数学事实,得出结论会进行验证,再反思解决问题方法的优劣――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学会的学习策略。

二、借助“对话”彰显教学的内涵,在师生互动中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交往理论指出,课堂教学实质是一种“对话”;教学主体论指出,学生乃学习之主体,教师担当的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与发展的过程。上述理论思想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着鲜活的指导意义,它告诉我们理想的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融合统一,是师生的和谐发展。教师在推进课堂教学环节的过程中,离不开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对话。教师要凭借自己的教育知识与教学机智,引导学生在抽丝剥茧、步步为营的对话中,走近教材,感悟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达到理解与运用,从而在对话中彰显教学的内涵,在师生互动中达成教学目标。

比如,在关于“三角形的全等”的一节习题课上,笔者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如图所示,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求证:BC=CD。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预设了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即连接BD。笔者的预设是稍加点拨之后让学生明白解题思路,再借助课件显示辅助线的添加方法(连接BD)。可没有想到学生刚读完题目,一学生就得意地说:“很简单!”笔者听后自然请该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原来他认为只要连接AC,根据AB=AD、∠B=∠D、AC=AC三个条件就可以证明△ABC≌△ADC。当该生讲述了自己的证明思路之后,很快遭到了一些同学的否定,他们认为具备该生所说的三个条件并不能证明△ABC≌△ADC。回答问题的同学听后若有所悟,笔者会心一笑,示意其坐下。

教学活动中,笔者没有依照自己的预设推进教学环节,当发现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时,笔者则慷慨地给予言说的机会,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来展开思辨,分享思路。这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体现了教师对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有时候学生的错误想法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师要以自己敏锐的目光来捕捉与运用这种资源,为对话的开展搭建平台,让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再通过生生对话予以矫正和完善。这种“对话”彰显了教学的内涵,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

实践证明,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及辩论式对话的方式,学生进行了思维的碰撞和思维的调整与反思,锻炼了学生的思维监控能力及思维品质,而在对话中不断成长的学生所拥有的思维品质,其未来的发展将更富有?`气与潜力,能够更从容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三、浸润数学思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基本思想”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基”之一,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精髓所在,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善于深入挖掘知识表层下蕴藏着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思想的浸润下感知、感悟数学知识,弄清知识的本质,做到深刻理解与正确运用。

比如,在“锐角三函数

(一)正切”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下面两个辅助性的练习引发学生的思考:①在Rt△ABC中,∠C=90°,∠A=30°,那么∠A所对的直角边与另一条直角边之比是多少?②在Rt△ABC中,∠C=90°,当∠A取其他定值时,它的对边与它邻边之比还是定值吗?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函数”的概念,并引出了新的函数――正切。对于“三角函数”概念的教学,笔者深有感触。第一次教学此内容时,笔者曾利用相似三角形,证明指定锐角的对边与邻边之比是不变的,然后得出概念。后来反思了这一教法,才明白这样教会让学生产生“这个概念的关键是该锐角的对边与邻边”的错觉,偏离了概念的本质。其实,该概念的关键词是“函数”,理应立足于函数的角度来揭开其“面纱”,以加深对函数概念的再认识。上述的教学方法显然得到了改进,笔者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领学生在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中理解、掌握新知。此教法能够真正地让学生理解一个角的正切值只跟这个角的度数有关,而跟角的对边及邻边没有任何关系;角的正切值随着角的度数的变化而变化,角的正切值是角的度数的函数。至此,学生对角的正切值这一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函数模型在学生心中已得以内化。

上一篇:物流公司运输管理范文下一篇:母亲节诗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