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职业暴露预防范文

2023-09-23

手术室职业暴露预防范文第1篇

《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指导原则》发生以下情形时,定为一级暴露: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发生以下情形时,定为二级暴露: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三级暴露: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底、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底者,为重度类型。

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 预防用药方案:

(一)基本用药程序:2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二)强化用药程序: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疗程剂量,连续使用28天。

(三)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用药;一级暴露且病毒载量水平重度或者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亦可)。

(四)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手术室职业暴露预防范文第2篇

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工作,降低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等病毒的危险,保障 我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 则(试行)》和《云南省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等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我院实际 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我院职业暴露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要求医务人员加强学习,增强预防职业 暴露的意识。

二、职业暴露的概念

本预案所称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在医院工作中意外被可疑传染病病人的血液、 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者被含有病人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锐器刺破皮肤, 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此处所谓可疑传染病病人是指能通过血液、体液接触传播的病人,在实际工作中我 们通常主要是针对艾滋病、梅毒、肝炎等疾病造成的职业暴露。

三、发生职业暴露后的临时紧急处理,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皮肤,生理盐水 冲洗粘膜,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后,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 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按压。伤口予以75%酒精或0.5%碘消毒并包扎。

四、获取暴露源(病人)的病情资料,如暴露源情况不明,设法动员病人给与配合,做相应的检测,并将检测结果或病情资料报送医院控感办,以备对照评估。

五、检验科对临床送检标本HIV(+)时,要及时报告医院控感办和送检科室并及时 送标本到上级单位进行确诊实验,以便做好预防控制和网络直报工作。

六、贯彻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自我保护。严格遵守医疗操作消毒规程。采取预防措 施避免直接接触血液或体液,防止针刺、刀片割伤和其它锐器的损伤。针头在使用后切 勿重新上盖,若必需重新上盖时,应使用单手持针筒挑盖套上技巧。必须做好个人防 护,在进行有血液和体液溢溅的操作时,应穿工作袍、戴手套、口罩和眼罩。一切有可能 损伤的皮肤,应用防水敷料包扎好。使用后的针头及锐器应放入刺不破的容器内。

七、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要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报医院控感办,填写锐器伤登记

表 ,以便追踪观察治疗。

八、发生职业暴露后,如果污染源的HIV阳性,则补救处理措施按艾滋病职业暴露 处理流程执行,并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登记表。

九、发生职业暴露后,医院控感办对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进行追踪监测,到相关科室 及时进行处理、检查、治疗。并记录病历本,开具病情证明。保管好发票。并及时到人 事科报工伤,按工伤相关规定报销。

手术室职业暴露预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职业暴露; 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22-01

1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1.1职业暴露的定义:病人的血液或具有传播HIV的体液,包括精液、阴道分泌物、脑液、胸水、腹水、心包液、羊水及含有HIV实验室样本,经医务人员破损的皮肤而污染时或被针刺或利器割伤或污染医务人员的粘膜。

1.2职业暴露的传染源:就医务人员而言,工作中常见的HIV暴露包括HIV的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含体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含HIV的试验样本,生物制品,器官等。

1.3职业暴露的高危操作:①针刺伤:摆弄针头、分开针头与注射器、深静脉穿刺导丝、静脉采血等。②锐器刺伤:传递器械、刀片、缝针;无刺伤性接触:HIV血液或体液通过破损皮肤、血溅到口腔、眼睛;被血液污染的器械。

1.4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外科、口腔科、妇产科医生无疑是HIV职业暴露的危险人群。除此以外,病房护理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的工作人员、手术室的护士和麻醉师、有关血库、化验室和血液透析病室工作人员、尸体解剖人员、甚至相关的清洁工人、警察等也都是HIV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2职业暴露的护理策略

2.1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规范化培训: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艾滋病流行较晚,艾滋病的护理对于我国护理人员是一个新的领域,护士在进行相关临床实践之前必须得到系统的培训,而且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护士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一定的思想境界,以及不断更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1]。定期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包括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流行病学、治疗护理措施,以及预防和控制HIV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培训后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同时,定期进行艾滋病护理查房,有针对性进行临床护理实践培训。经常参加各种艾滋病新进展专题培训,开阔视野。通过持续有效的培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养成科学良好的工作习惯,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2.2加强护理人员心理疏导:由于艾滋病护理工作是高风险和高压力的行业,临床一线的艾滋病病区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2]。因此在为艾滋病提供治疗和护理的同时,要注重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适时给予疏导,逐渐消除恐惧和偏见。在关爱患者的同时,加强自身防护,提高护理人员的身心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艾滋病患者的护理质量。

2.3严格暴露的防护:建立规范的防护流程,维护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发生的HIV职业暴露,掌握正确的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通过安全教育,强化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督促护理人员遵守安全防护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暴露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具体应做到:

①认真洗手:保护双手皮肤完整,如有伤口用防水敷料包扎,接触污染物及护理病人前后要洗手,如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立即有肥皂、清水彻底洗干净,脱去手套后也要洗手。

②正确使用保护隔离设备,处理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污染用物时,须戴手套,如被污染及时更换,进行有血液或体液溅出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及护眼罩,必要时使用胶围裙,鞋套。

③小心处理利器,避免损伤,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及头皮针不作分离,直接放入利器盒,满2/3是更换,利器盒放进黄色胶袋,并贴上特殊标记做医疗废物处理。

④病人标本应放置在坚固的防漏器内,以防运输是溢出,当收集和处理标本时,应避免污染容器外表及申请单。

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

①用肥皂液和流动清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②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③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④局部处理完整后,尽快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及护理部,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向有关专家咨询并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服用抗病毒药物。药物预防越早越好,最好在4h内实施,最迟不超过24h。即使超过24h,也要预防性服药。

3讨论

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护理人员与艾滋病患者的接触不可避免,特别是传染科专科医院,艾滋病收治任务严重,应加强临床护理管理,有效进行规范化培训,确保患者与医务人员双双的安全[3]。在护理艾滋病患者的过程中,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严格职业防护,加强病区管理及消毒隔离,提高护理人员整理素养,准确掌握预防与控制HIV感染的护理技术,既有效保护自身安全,又确实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玉芳,艾滋病患者的消毒隔离与护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7(2):66

[2]李慧民,崔冠宇,栗鑫,艾滋病医护人员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8):3490

手术室职业暴露预防范文第4篇

1、医务人员发生传染病职业暴露及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用肥皂和清水清洗伤口或用洗必泰、碘伏消毒伤口。

2、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并明确病原以确立需要接受HIV、HBV、HC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确保在第六周、第三个月、第六个月、第十二个月接受跟踪检测。应常规对毒性的症状和表现进行监测,采取预防措施,保护他人,直到跟踪检测全部完成。

3、以文件的形式对事故进行详细记录,其内容包括锐器刺伤的名称、型号、事故发生的地点,并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处理进程,跟踪调查结果,详实记载。存档保存。

4、若病原不明确或病原已确诊为HIV、HBV、HCV均依据卫生部制定的条例采取预防措施,若病原是HIV,被刺伤者应在2小时内采取措施,若病原是丙肝咨询专家采取有效措施。

5、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注射乙肝疫苗10毫克、5毫克、5毫克(0、

1、6间隔)。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制度

一、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009版)》及《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如下:

1、工作人员上岗着装符合要求(工作帽、工作服,必要时戴口罩、手套、隔离衣、专用防护鞋、防护镜、防护面罩)。

2、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严格禁止针头回套操作,以防刺伤。工作人员发生医院感染事件以及锐器伤,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3、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4、凡新来医院的医、护、技人员,必须检测肝功及乙肝五项,化验结果全部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

5、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储存、处置等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须的防护用品,垃圾回收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和胶皮手套,穿工作服,回收物品后和下班前要注意清洁双手、沐浴。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防止其健康受到损害。

6、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完成操作或离开工作区域时及时摘手套。严禁工作人员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和医院外环境。

7、医务人员对病人的排泄物、血液、体液无论是否被污染或接触非完整皮肤和粘膜都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传播的隔离、空气传播的隔离和飞沫传播的隔离。

二、医院感染应按照标准防护实行分级防护的原则

1、基本防护(一级防护)

适用对象:在医院传染病区、发热门(急)诊以外的从事诊疗工作的医护技人员。

防护配备:白大衣、工作裤、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

防护要求: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

2、加强防护(二级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的操作时的医、护、技人员;进入传染病区的医护技工作人员;传染病流行期间的发热门诊等。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根据诊疗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防护镜(进入传染病区时,进行可能被体液喷溅操作时)、医用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手套(医技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血液可能污染时)、面罩(有可能被体液、血液分泌物喷溅时)、鞋套(进入传染病房或病区)。

3、严密防护(三级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时。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可使用面罩。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报告及处理制度

医务, 职业, 制度, 暴露

1、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发生不明原因肺炎、HIV职业暴露后4小时内上报疾控中心,医疗卫生机构应给予随访和咨询。

2、紧急局部处理

(1)用肥皂水和清水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清洗。

(3)受伤部位的消毒,伤口应用消毒液(75%酒精、0.2——0.5%的过氧乙酸、0.5%碘伏等)

3、对暴露者的处理

(1)不明原因肺炎,HIV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

(2)对所有暴露者均应由专家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确定下一步预防或治疗方案。

(3)HIV暴露者如需药物预防应于24小时内开始开始服药并坚持完成整个过程,原则上用药越早越好。暴露者应于暴露后0周、6周、12周、6月、12月进行血液检查。

手术室职业暴露预防范文第5篇

1.1 职业暴露的定义

职业暴露来源于艾滋病的相关医护工作, 现扩展为从事诊疗、护理、预防、检验、管理等工作过程中, 意外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及其他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粘膜;或者被含有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 而具有被以上病毒感染可能性的情况。

据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 有20%~40%的护理人员暴露于HBV, 3%~10%的护理人员暴露于HCV, 0.2%~0.5%的护理人员暴露于HIV。

1.2 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2.1 物理因素

锐器伤是护理操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在对刀、剪、针等锐利器械进行冲洗时, 稍有不慎极易被刺伤或划伤。而被污染的针头、锐器给护理人员带来极大的威胁, 锐器损伤可引起其他疾病, 如梅毒、疟疾、败血症、伤口感染等, 任何锐器损伤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若护理人员有伤口, 则加大了感染的几率, 对护理人员自身造成一定的伤害。工作中护理人员如果长期接触放射物质, 则会有致癌或致畸的危险。

1.2.2 生物因素

护理人员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含有病原体的血液和体液, 常见的传染性病原体有乙型肝炎病毒、丙肝病毒、HIV病毒和结核杆菌病毒。在护理操作中都或多或少地会沾有传染性病原微生物的分泌物、体液、血液等, 使致病微生物通过受损皮肤、黏膜进入人体, 造成自身感染。

1.2.3 化学因素

护理人员常接触诸如84消毒液、洁消精浸泡消毒液以及甲醛熏柜等化学消毒液, 这些物品长期接触易导致过敏性皮炎或灼伤皮肤, 甚至导致皮肤癌的产生。许多化疗药物也有致癌作用, 接触不合格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环氧乙烷残留超标都会对护理人员造成危害。

1.2.4 心理因素

目前, 护理人员任务繁重、工作内容相对单一, 常常面对危重患者、悲惨场景、死亡患者, 造成情绪低落、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 使护理人员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造成了一定的心理损伤。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培训, 提高防护意识

防护职业暴露的关键在于安全意识的培养,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培训, 对于有效控制职业性损伤非常必要。因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掌握的防护知识各有不同, 因此应加强针对性的教育培训, 因人而异。整体而言, 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内容:医院感染、危险药品接触与防护、相关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知识等;教育培训的方法主要包括专题讲座、集体宣教、进修培训、运用画报、广播、视频等多媒体培训。有学者研究表明, 医疗机构内持续的教育培训对医护人员防范职业暴露非常重要。

2.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树立全面防护的观念

针对医疗机构可能出现的化学、物理、生物及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危害, 建立、健全相应的职业暴露防护规章制度, 可为政府部门制定控制与防护措施, 提供流行病学资料。同时, 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各项制度操作, 改变护理人员各种不安全行为, 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 并将职业安全作为护理人员在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考核内容。作为医院管理者则应首先树立全面防护的管理理念, 将护理安全作为一种文化实施管理, 营造护理安全氛围, 唤起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提高职业道德与责任感。如此可大大提高事故处理的正确性与及时性, 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 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伤害。

2.3 增加安全防护设施, 改善医疗工作环境

医院管理者应提高对职业暴露防护的重视, 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险, 为护理人员营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 应尽可能完善各项医疗设备与防护设施, 并尽快开展对安全性好的医疗器具 (如注射器、输液器等) 的研究与推广使用, 有效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根据CDC统计表明, 使用安全性能好的医疗器具可有效减少62%~88%的锐器伤。此外, 医院防护设备应定期检查, 问题设备应及时维修, 减少噪声、辐射等损伤;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编排应科学合理, 通过人性化管理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医疗工作环境不但有利于医护人员的安全, 更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医院应不断加强安全防护设施, 改善医疗工作环境, 减少职业暴露, 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2.4 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措施, 有效降低职业伤害

有学者研究表明, 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措施可降低81%HIV感染。由此可见, 当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 正确及时的采取补救措施, 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暴露的危害。护理人员应努力掌握职业健康与防护知识, 在发生职业暴露时能够以理性和健康的心态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例如, 锐器伤是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最常见的职业伤害, 护理人员遇到锐器刺伤后应立即挤出伤口血, 用肥皂在流水下冲洗5min, 2%碘酊、75%乙醇消毒, 并向主管部门汇报及登记, 进一步检测处理, 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评估、指导用药, 并加强职业暴露后的心理护理, 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导致的心理伤害。

摘要:由于护理人员的特殊工作性质, 他们每天都需要面对诸如空气污染、血源性感染、意外损伤、接触感染等危险, 这些病毒和细菌随时都威胁着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大量研究也证明, 护理人员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因此, 对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中的职业暴露已引起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及医院的重视, 为了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减少职业性暴露的发生, 本文对职业暴露的防范措施进行了详细探究,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职业暴露防范措施的新进展。

关键词:护理,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参考文献

[1] 蔡文智.医务人员亚健康状态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10) .

手术室职业暴露预防范文第6篇

1 供应室护理职业暴露及其影响因素

1.1 相关概念

护理职业暴露主要是指医务护理人员在医院这个特定的环境之中, 周围存在着对人体有害的一些因素, 一旦被这些因素所影响, 就有被某种疾病感染的危险。而护理职业防护则主要是指在从事护理工作中, 尽量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进而最大限度的保护护理人员免受职业暴露因素的侵袭或感染。

1.2 影响因素

影响供应室护理这一职业暴露的因素有很多, 其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化学因素。由于供应室日常的护理工作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消毒剂、含酶清洗剂以及各种的防锈剂、除锈剂等等的一系列化学物品。而这些化学药品所含的碘、乙醇以及含氯消毒剂等含量很高, 这些成分通过人体的呼吸道吸收以及皮肤吸收之后, 就会对人体的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造成很大的损害, 在长期接触下便能诱发人体细胞的突变, 进而影响人体的健康。 (2) 物理性因素。主要包括紫外线辐射、干湿热伤害、超声波以及锐器所带来的伤害等四大类。人工紫外线辐射源所产生的辐射对人体的眼和皮肤造成的一定的损伤, 诱发光源性角膜炎等症状。干湿热作用于人体, 能够引起人体蛋白质变性, 促使细胞组织坏死。超声波清洗物品尽管能提高其清洗效率和清洗质量, 但超声波对人体有很大的损害。锐器所带来的伤害则增加了自身感染暴露的危险。 (3) 生物性因素。由于医院供应室的特殊工作环境, 护理人员工作时被各类传染性疾病感染的几率的很大其中包括血源性的传播疾病以及呼吸、消化道的传播疾病等。 (4) 社会心理因素。由于供应室的工作任务较为繁重且工作内容又相对单一, 因此, 护理人员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 便觉得自己对该工作流程熟练掌握, 于是就减弱了职业安全自我防范意识[2~3]。

2 供应室护理职业暴露的防范对策

2.1 加强安全教育工作, 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

在护理人员上岗前, 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严格的岗前培训, 并进行严格的考核, 从而确保护理人员能够胜任这份工作。再者, 要向护理人员描述清楚这份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该职业暴露等情况, 从而建立自身全面的护理安全意识, 并培养良好的防范习惯。工作区之间要严格的执行更衣, 更鞋、洗手等程序, 从而避免交叉感染;对于具有腐蚀性或者刺激性的化学消毒剂、清洗剂等, 应避免直接接触或者吸入。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及讲座, 使其从思想上对该职业暴露有着高度的重视, 进而自觉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

2.2 建立、健全职业防范规章制度

由于供应室护理工作中可能随时出现化学、物理、生物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的职业危害, 因此, 有必要制订相关的职业暴露防范规章制度, 并严格执行以及加强管理。严格要求供应室护理人员能够熟练地掌握室内各项技术的操作及规范, 并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对其进行检查和考核,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该职业暴露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定期对供应室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安全检查, 进而最大程度消除职业安全隐患[4]。

2.3 做好社会心理防范工作

由于供应室特殊的工作环境, 其护理人员工作任务较大, 工作风险也高, 再加上不合理的职称以及待遇, 从而使其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因此: (1) 供应室的管理者应该注意到这点, 多与其进行交流和沟通, 使其摆脱心理困扰以及心理上的疲惫, 迎来积极、健康而又向上的心态。 (2) 要多开展各类的休闲活动, 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之余能够很好的放松, 调节好自身的心态, 发现生活的情趣, 进而提高工作的效率以及降低职业暴露危险的发生。

综上所述, 供应室护理职业暴露所带来的危险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除了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安全及防范意识之外, 医院相关部门还要建立和健全职业暴露防范规章制度以及做好护理人员社会心理防范工作。

摘要: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防范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工作时存在各种疾病感染的危险, 因此, 为了做好供应室护理职业暴露的防范工作, 本文通过论述护理职业暴露和防范概念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提出了相关的护理职业暴露防范对策, 为供应室护理这一职业暴露的防范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供应室护理,职业暴露,影响因素,防范对策

参考文献

[1] 谭庆兰.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J].当代医学, 2010, 16 (30) :12~14.

[2] 宋亚和.医院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与防护[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9, 26 (1) :60~61.

[3] 杨芳.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损伤防范措施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6 (8) :49~50.

上一篇:手术室护理查房记录范文下一篇:四十岁女人情感美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