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范文

2023-09-18

冷链物流范文第1篇

顾名思义,冷藏药品是指用于治理、预防疾病的并需要在一定温度下冷藏保存的药品,以生物制品为主,即主要指疫苗类制品、血液制品以及用于血源筛查的体外生物诊断试剂等一类药品。冷藏药品与普通药品不同,其研制、生产、经价、使用都有特殊的要求,购、销、运、存过程,实施非常规的方式、方法,进行必需的管理,一旦出现疏漏可能导致人体损害和社会危害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作为物流业的一个分支,特指为满足人们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目的而进行的冷藏药品实体从生产者到使用者之间的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其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等一系列环节。

2 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在医药研发和生产环节上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平,有些甚至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但是储藏和运输环节仍得不到保证,特别是需冷藏药品,经常发生断链的情况,影响最终的使用,而冷藏药品需要以低温方式保存和运输,因此冷链物流已成为保证冷藏药品品质、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关键环节。

2.1 冷藏药品冷链物流需求激增

近年来,我国制药行业得到迅猛发展,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疫苗、血液制品等为代表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发展较快。以疫苗为例,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疫情激发了对我国流感疫苗的需求,2002年消费量不超过500万人份,而2004年则突破了1 500万人份,中央则政2007年和2008年分别投入国家免疫规划专项费用27.2亿元和29.2亿元,相当于2006年的10倍I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有着广阔发展空间。

2.2 冷藏药品安全与冷链管理受到重视

2005年,国务院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了经价和接种点应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以保证疫苗的使用质量;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仔管理局公布《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药品生产经价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使用低温、冷藏设施设备运输和储存。2008年11月,省级标准《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经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正式发布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冷链药品物流管理即将有规可循而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将有利于我国药品冷链体系的建立,做到行业的整体规划协调,以打造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服务平台。

3 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面临的问题 3.1 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形

目前我国的药品冷链检测还接近于空自状态,约有80%的药品和疫苗是在几乎没有检测的情况下储藏运输的,冷藏药品的全程冷链是一个必然要求,可是由于管理机制等原因,许多需冷藏药品从出厂一直到患者使用的整个链条上,常常出现“断链”现象据悉,我国已有冷链物流能力仅占社会需求量的 20%-30%,许多需冷藏药品由于储存、运输的条件不能满足冷链要求而导致潜在隐患。目前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存在着发展相对滞后、完整独立的冷链体系尚米形成、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第三方介入少等问题。从

全国各地的统计情况来看,疫苗的冷链流通环节存在着各种问题不容乐观,存在着重大的事故隐患而冷链物流的滞后,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制药产业的发展。

3.2 冷链物流行业缺乏有执行力的监管机制

目前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实施尚无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主要依靠的法规标准是2005年国务院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药品流通监仔管理办法》,另有去年刚刚实施的浙江省的地方标准《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在冷藏药品冷藏标准制定上的滞后是整个冷链行业落后的重要因素,在监管上缺乏具有执行力的冷藏药品质量监控体系总体来看,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技术的实施仍没有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缺乏具有执行力的冷藏药品等药品质量监控体系,冷藏药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

4 发达国家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经验借鉴

在管理和技术方面,日本的冷藏药品的供应链系统已初具规模,管理十分成熟,上游商品的供应商和分销商可实现信息共享,而目条形码技术在药品物流行业应用广泛,使物流中心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再加上高自动化程度的储存和拣选设备,操作简便功能强大的仓库的管理,保证冷藏药品的物流作业高效率的同时还可降低物流成本。美国的一家制药集团也将在其供应链上采用RFID电子标签,对其实际效用进行评测。美国早在2002年成立了冷链协会,主要为运输温控货物指定标准化的指导原则。2008年,该协会发布了《冷链质量指标》,涵盖了包括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在内的各行业,用以测试运输、处理和储存易腐货物的企业的可靠性、质量和熟练度,并将为整个易腐货物供应链的认证莫定基础。另外,各国普遍建立了冷链物流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在完善行业管理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经验和方法将为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甚至整个冷链物流业的政策制定和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

5 发展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对策

在巨大机遇和挑战面前,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尽快制定出相关的管理标准,借鉴国外的先进物流技术,弥补自身不足,实现中国冷藏药品乃至整个医药冷链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以上分析,针对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5.1 完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体系,打造一体化服务平台

我国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尚未形成体系,因此需要从冷链市场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这个关键问题入手,建立一个能满足患者、制药企业、药品流通企业一体化的冷链物流模式,建立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服务平台。整个社会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业应该联合起来,统一建立药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以提高冷链物流作业的效率,降低企业价运成本,节省大量资金、设备、土地、人力等并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先进的全温层配送解决方案,在节约社会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创造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5.2 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第三方冷藏药品冷链物流

从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导向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参与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冷藏药品对物流配送的要求较高,从中个企业来讲要实现多方位、门到门的配送服务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同时企业的产品想要辐射全国,就必须借助于提供完整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使冷冻冷藏产品配送服务更大限度地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解决企业冷冻冷藏物流的发展瓶颈。作为物流的先进模式,独立于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第三方物流,是社会化分工和现代化物流发展的方向第三方物流自引入我国以来,在各行各业中发展迅速,这些行业的发展模式对冷藏药品流通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将成为冷藏药品市场开展第三方物流的有利条件。

5.3 制定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冷链物流是一个对资金、、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管理和技术都要求很高的产业,一个国家的冷藏药品冷链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政府应当制定冷藏药品冷链发展的扶持政策和鼓励措施.加强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引导;行业协会应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制定并落实行业整体规划和行业规范;企业应根据市场规则具体运作,合力推动中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业的健康发展。针对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严重缺失的现状,我国应尽快制定与国际标准衔接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标准,实现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程监控体系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监测疫苗等冷藏药品在冷链各环节的运行状况。

5.4 采用先进的冷链物流设备和技术

若想迅速提高我国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水平,首先应大规模的改造和更新现有的冷链运输和仓储设备,发展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车,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同时积极发展机械冷板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在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技术方面,要加大科技开发和投入,在冷冻冷藏方式和技术上要不断进行革新,加快先进技术引进的步伐,尽快普及各种冷藏保鲜新技术如运用“RFID冷温度管理系统”及“GPS(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导航星测时与测距全球定位系统)+温度监控冷链管理系统”,通过先进的RFID技术、GPS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及温度传感技术的有机结合,对疫苗、血液制品等的品质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5.5 制定专业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政策

冷链物流范文第2篇

论文对第三方物流的主要执行者--运输业、仓储业及信息业的组织、协作模式作了一些探讨。分析目前的我国物流业现状归纳出三种主要模式:一是传统外包模式,二是联盟模式,三是综合模式。分析了各模式的优缺点,并对组织方式、职责分担等问题作了一些讨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在继降低资源消耗和提高生产效率之后,被称为“第三种利润源泉”。据统计,美国等发达国家供应链成在5%左右,而我国在30%左右,可见物流市场有巨大利润空间值得我们去努力。

物流市场的兴起使得第三方物流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人所重视,第三方物流国外常称之为契约物流、物流联盟或物流外部化,是80年代中期才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的概念,目前国内外都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一个公认的划分是把独立与产、销之外的其他物流活动的承担者统称为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已越来越成为物流市场的主体,在美国有57%的物流量是通过第三方物流业完成的,在社会化配送发展得最好的日本,第三方物流业占整个物流市场更是高达80%。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引进物流这一概念,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指导体系,实践经验更是欠缺,近几年物流市场的规模逐步扩大,物流运作的规范性也有待进一步完善。笔者对目前我国的物流市场作了一些研究与分析,并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组织与运作归纳为三种形式。

一、市场现状分析

目前在我国已快速兴起了一些从事物流的企业公司,但总体来说,第三方物流市场很不完善,没有形成规模,总结物流市场的制约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第三方物流需求严重不足。据介绍,目前寻求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或合资企业,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国企缺乏物流理念,恪守计划经济时“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思路,自建物流体系,致使我国整体物流水平徘徊不前;其次目前大多物流企业设施简单、功能单一,难以提供完备的第三方物流服务,而且服务水平不高,客户满意度低。

我国目前出现的物流公司,大都由原有的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改建而来,例如中外运、中远集团都组建了自己的物流公司,但是这些物流公司在服务功能上非常有限,离综合物流的要求还有距离。此外,还有一些民营的物流企业,例如广“宝供”,东莞的“腾骏”、珠海的“九川”等,但其规模较小,只在一个固定的地区提供有限的物流服务,对整体的物流市场带动作用有限。从地域上来看,成功的物流企业大都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以广东、上海和北京为中心,内地第三方物流市场还远没有开发。

二、物流运作的三种模式

(一)、传统外包型物流运作模式

简单普通的物流运作模式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独立承包一家或多家生产商或经销商的部分或全部物流业务。

企业外包物流业务,降低了库存,甚至达到“零库存”,节约物流成本,同时可精简部门,集中资金、设备于核心业务,提高企业竞争力。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以契约形式与客户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保证了自己稳定的业务量,避免了设备闲置。这种模式以生产商或经销商为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几乎不需专门添置设备和业务训练,管理过程简单。定单由产销双方完成,第三方物流只完成承包服务,不介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

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业务就是这种模式,实际上这种方式比传统的运输、仓储业并没有走多远。这种方式以生产商或经销商为中心,第三方物流之间缺少协作,没有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优化。这种模式最大的缺陷是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以及与第三方物流之间缺少沟通的信息平台,会造成生产的盲目和运力的浪费或不足,以及库存结构的不合理。而且就统计,目前物流市场以分包为主,总代理比例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二)、战略联盟型物流运作模式

第二种就是第三方物流包括运输、仓储、信息经营者等以契约形式结成战略联盟,内部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相互间协作,形成第三方物流网络系统,联盟可包括多家同地和异地的各类运输企业、场站、仓储经营者,理论上联盟规模越大,可获得的总体效益越大。信息处理这一块,可以共同租用某信息经营商的信息平台,由信息经营商负责收集处理信息,也可连接联盟内部各成员的共享数据库(技术上已可实现)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沟通。目前我国的一些电子商务网站普遍采用这种模式。

这种模式比起第一种有两方面改善:首先系统中加入了信息平台,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各单项实体以信息为指导制定运营计划,在联盟内部优化资源。同时信息平台可作为交易系统,完成产销双方的定单和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预定购买。其次,联盟内部各实体实行协作,某些票据联盟内部通用,可减少中间手续,提高效率,使得供应链衔接更顺畅。例如,联盟内部经营各种方式的运输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多式联运,一票到底,大大节约运输成本。

这种方式联盟成员是合作伙伴关系,实行独立核算,彼此间服务租用,因此有时很难协调彼此的利益,在彼此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要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优化就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A地某运输企业运送一批货物到B地,而B地恰有一批货物运往A地,为减少空驶率,B地承包这项业务的某运输企业应转包这次运输,但A、B两家在利益协调上也许很难达成共识。

(三)、综合物流运作模式

第三种模式就是组建综合物流公司或集团。综合物流公司集成物流的多种功能--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和其他一些物流的辅助功能,例如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组建完成各相应功能的部门,综合第三方物流大大扩展了物流服务范围,对上家生产商可提供产品代理、管理服务和原材料供应,对下家经销商可全权代理为其配货送货业务,可同时完成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传递。

综合物流项目必须进行整体网络设计,即确定每以一种设施的数量、地理位置、各自承担的工作。其中信息中心的系统设计和功能设计以及配送中心的选址流程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物流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应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处理、调控和管理,物流系统的信息交换目前主要利用EDI、无线电和INTERNET,INTERNET因为其成本较低(相对于EDI技术)信息量大,已成为物流信息平台发展趋势。

配送中心是综合物流的体现,地位非常重要,它衔接物流运输、仓储等各环节,综合物流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趋势,组建方式有多种渠道,目前我国正处在探索阶段,但一定要注意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现状作者提出了以下三种方案:方案一是由某一项目发展商,投资新建或改建自己原有设备,完善综合物流设施,组织执行综合物流各功能的业务部门,这种方案非常适合迫切需要转型的大型的运输、仓储企业,可充分利用原有资源,凭借原有专项实力,有较强的竞争力。方案二是项目发展商收购一些小的仓储、运输企业以及一部分生产、销售企业原有的自备车辆和仓库,对其进行整编改造。据统计,企业自备车辆和仓库占到总体物流设施的一半左右,如果能够对这一部分设施收编改造,就可直接推动商家租用第三方物流的服务,激活第三方物流市场。方案三就是原有的专项物流运营商以入股方式进行联合,这种方式初期投入资金少,组建周期短,联合后各单项物流运营商还是致力于自己的专项,业务熟悉利于发挥核心竞争力,参股方式可避免联盟模式中存在的利益矛盾,更利于协作。

物流活动是一个社会化的活动,涉及行业面广,涉及地域范围更广,所以它必须形成一个网络才可能更好的发挥其效用。综合物流公司或集团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网络组织结构。现在主要有两种网络结构,一种是大物流中心加小配送网点的模式,另一种是连锁经营的模式。前者适合商家、用户比较集中的小地域,选取一合适地点建立综合物流中心,在各用户集中区建立若干小配送点或营业部,采取统一集货,逐层配送的方式。后者是在业务涉及的主要城市建立连锁公司,负责对该城市和周围地区的物流业务,地区间各连锁店实行协作,该模式适合地域间或全国性物流,连锁模式还可以兼容前一模式。

三、关于我国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几点建议

发展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业,当务之急必须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状况落后是制约物流发展的一大因素,各地必须加大对道路、港口、场站等的建设改造,形成合理的综合运输体系;

二是增加物流设备和物流技术的科技含量:现代物流是一项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特别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通讯技术、GPS、ITS等已逐渐成为现代物流必要的技术手段,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对以前老旧的物流设施必须进行改造,发展新型高科技物流设备,以提高物流效率,适应现代物流的需求;

三是加强对物流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物流在我国起步较晚,物流人才极度欠缺,必须通过培训及考察等手段,培育一批具有专业物流知识的人才。

四是转化经营观念、提高服务水平:现代物流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已不仅仅是客户物流业务的承包人,而是要求其服务延伸到客户的经营活动中,与客户形成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伙伴关系,第三方物流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扩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

冷链物流范文第3篇

支付宝开始的时候是免费的,当他做强做大以后,开始收取费用,比如现在淘宝上每个人的免费使用量是2000元,超过以后就要收取手续费了。还有别的网站如京东商城和卓越亚马逊等如果需要用支付宝来作为第三方支付手段,那么就得交费用给支付宝,还有支付宝用的人多了,支付宝余额很庞大,这时他可以用来做其他投资或生意。

第四方物流运作模式

四方物流结合自身的两大特点可以有三种运作模式来进行选择,虽然它们之间略有差别,但是都是要突出第四方物流的特点。这种模式下,第四方物流提供行业整体物流的解决方案,这样可以使第四方物流运作的规模更大限度地得到扩大,使整个行业在物流运作上获得收益。

1.协同运作模型

该运作模式下,第四方物流只与第三方物流有内部合作关系,即第四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不直接与企业客户接触,而是通过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将其提出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再造的物流运作流程等进行实施。这就意味着,第四方物流与第三方物流共同开发市场,在开发的过程中第四方物流向第三方物流提供技术支持、供应链管理决策、市场准入能力以及项目管理能力等,它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可以采用合同方式绑定或采用战略联盟方式形成。

2.方案集成商模式

该运作模式下,第四方物流作为企业客户与第三方物流的纽带,将企业客户与第三方物s流连接起来,这样企业客户就不需要与众多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进行接触,而是直接通过第四方物流服务供应商来实现复杂的物流运作的管理。在这种模式下,第四方物流作为方案集成商除了提出供应链管理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外,还要对第三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统一规划为企业客户服务。

3.行业创新者模式

行业创新者模式与方案集成商模式有相似之处:都是作为第三方物流和客户沟通的桥梁,将物流运作的两个端点连接起来。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行业创新者模式的客户是同一行业的多个企业,而方案集成商模式只针对一个企业客户进行物流管理。这种模式下,第四方物流提供行业整体物流的解决方案,这样可以使第四方物流运作的规模更大限度地得到扩大,使整个行业在物流运作上获得收益。

四方物流的特点:

一、第四方物流提供了一整套完善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是集成管理咨询和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集成商。第四方物流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共有四个层次——执行、实施、变革和再造。

二、通过影响整个供应链来增加价值,在向客户提供持续更新和优化的技术方案的同时,满足客户特殊需求。

三、相对于第三方物流而言,第四方物流独立生存的能力不强 。

冷链物流范文第4篇

关键词:VMI;疫苗冷链;牛鞭效应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00(2008)06-0014-04

Abstract: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accine cold chain is expati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chai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ullwhip effect and the im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 in vaccine cold chain, a VMI model is developed with VMI related theory. In this inventory management model, operation processes and supplement strategy are analyzed in the vaccine cold chain system.

Key words: 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vaccine cold chain; bullwhip effect

VMI(Vendor Management Inventory)即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商通过获取用户的库存数据和负责维持用户的库存水平来优化供应链的运作绩效。VMI关注以最有效率的方法补货,利用先进的数据库和信息处理技术,保证实时监测商品库存水平、预测商品流量,从而有效确定什么时间补货以及补多少,并快速完成补给任务,从而获得较高的用户满意度。

1疫苗冷链物流的特点和要求

1.1疫苗冷链的定义

疫苗的质量与温度息息相关,一些主要的疫苗厂商如葛兰素史克将其定义为“Cold Chain:A set of measures intended to ensure that a given product shall be kept at the right temperature range from its production up to the final user”。国内对疫苗冷链的研究很少,大多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业人员对实践工作的总结:“为保证疫苗从生产单位到基层接种单位的效价而装备的多环节链式冷藏、冷运设备称为冷链(cold chain);而同人员、运转经费、管理措施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称为冷链系统(cold chain system)。”

传统疫苗冷链的定义,多以满足疫苗品质需求的合适的温度环境为定义的核心,关注相应的技术手段、设施设备及配套的运作。本文将其概括为:为确保疫苗从生产到接种全过程温度受控,保证疫苗质量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性措施。

本文从供应链的角度对疫苗冷链进行定义:疫苗冷链,即疫苗冷藏供应链,是连接疫苗生产商、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并整合上述组织的技术与运营,形成的疫苗供应网络,并确保疫苗从生产直至消费者接种时,在其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中,使疫苗始终处于2℃至8℃的温度环境之中,以最大限度地保持疫苗的质量。

传统的疫苗冷链定义与本文的定义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1.2疫苗冷链物流的特点

1.2.1质量是疫苗冷链的首要目标

疫苗冷链的首要目标是保证疫苗的质量,疫苗冷链的目标存在一个严格的最低质量水平约束,在此基础上取得服务水平与成本之间最优的权衡。

1.2.2冷链成本高

疫苗的加工、储存、配送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特殊的冷藏设施,从而导致疫苗冷链很高的投入成本和运作成本,而且这些成本难以在短期内回收。除固定成本外,疫苗冷链的运营成本也很高。

1.2.3质量控制难度大

由于疫苗直接对人体起作用,而且疫苗在控制传染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其质量控制要求非常严格。比较重要的是加工过程的3P(Products、Processing、Package)原则和3C(Chilling、Clean、Care)原则以及储运过程的3T(Time、Temperature、Tolerance)原则。要保证疫苗的质量,就必须保证包括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质量以及接口环节的质量,使疫苗始终处于合适的温度状态下。这不仅仅是硬件设备的问题,还需要一个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作为保障。

同时,疫苗在流通过程中,需要经过从生产商、经销商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后到地段医院等多个环节,在这段时间里疫苗要经过多次存储、转运,也给有效的质量控制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1.2.4运营和技术的复杂性

疫苗冷链运营的复杂性体现在运输安排、库存控制等方面。以库存控制为例,疫苗的库存控制有其特殊性,疫苗需要较长的生产周期(如流感疫苗的生产周期在半年左右),生产商无法做到连续的供给,一批疫苗生产完毕后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转移到下游的各个环节,疫苗的需求往往也会因疫情的出现而突发性增长,同时,疫苗产品均具有一定的保质期(最长为2年,最短为6个月),从生产商到地段医院之间存在相当多的流通环节,这些因素给有效的库存控制带来了难处。

1.2.5设施设备的专用性

由于特定的温度范围,以及避免不同类型货物之间的相互污染,疫苗冷链所需的冷库、冷藏车等主要的设施设备均只能用于疫苗及其他一些无毒生物制品,不能和普通的食品(奶制品、水果、蔬菜、肉类等)冷链的设施设备共用。

1.3国内疫苗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疫苗的流通和零售一直由疾控预防控制机构(CDC)垄断,中国的疫苗供应链结构如图2所示。

尽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至今仍然是疫苗流通的主渠道,但本文认为,随着厂商分销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厂商的冷链运作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疫苗流通渠道将逐渐演变为以厂商为主体,简化中间环节,直接覆盖销售终端的新格局,如图3所示。

1.3.1渠道库存激增

当前的疫苗冷链运作模式导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环节的过大库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这一方面,各级CDC通常是尽可能采购疫苗,一般以其库存容量为上限;另一方面,厂商直接客户增加导致渠道库存需求增长。在疫苗流通渠道结构的转变中,伴随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逐级退出疫苗分销,并转变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接种点的进程,厂商将面临数量众多的直接接种点。相比以往通过省级CDC进行疫苗调拨的模式,厂商面临着更大的渠道库存需求。

1.3.2疫苗冷链中的牛鞭效应

在疫苗冷链建设的厂商主导模式下,将形成更为简化的疫苗供应链结构,厂商将直接面对接种点,这种变革带来的是供应链级数的减小,弱化了牛鞭效应。但是,因需求预测修正产生的牛鞭效应仍然存在。同时,厂商之间的短期博弈,造成CDC向厂商订购量增加,需求信息扭曲,而厂商通常还要考虑优先满足大客户和资信良好客户的订单,造成此类客户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而许多小客户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甚至面临短期缺货的状态。

在VMI模式下,由厂商管理终端结点的库存,厂商能够准确了解各终端结点的库存和需求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作为需求预测的依据,从而减小牛鞭效应。同时,VMI模式下,厂商主动进行分货,通过对各CDC的库存和销售信息的了解,对其订货量、订货周期、配送时间作出决策,避免各CDC进行博弈,有效地降低因CDC自主的采购决策导致的短期供需失衡,减少厂商和小客户的失销损失。

1.3.3疫苗战略储备与有效供给问题

为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政府高度关注疫苗的战略储备,通常要求省级CDC来进行规划和实施。但是,这种做法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方面,过多的储备会因疫苗过期而导致巨大损失,不可能每个省都设立足够应对可能的疫情危机的疫苗存量;另一方面,大多数突发性事件并不是全国性的,当某一区域出现疫情时,该区域的疫苗存量不能满足紧急的需求,必须从其他区域紧急调拨疫苗,这在操作上存在诸多困难,调拨成本也很高。

厂商的疫苗冷链实施VMI,成品库存更多的掌控在厂商手中,即把分散的应急库存集中起来,当某一区域出现突发疫情时,厂商能够通过集中的库存储备向指定区域进行紧急配送,(注:按现有的冷链运输方式,紧急配送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这也避免了从分散的结点回收疫苗和二次运输的时间消耗,并降低运输成本。

2VMI在疫苗冷链配送中的实现方式

2.1基于VMI的疫苗冷链库存管理模式设计

本文设计一种以经销商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如图4所示):生产商将取消自己的产成品库存,并可增加应对突发性公共健康危机事件的半成品库存;经销商作为供应链上最主要的存储结点,承担“蓄水池”和调拨配送中心的职能;CDC的采购部门与生产商和经销商的销售部门共享疫苗终端需求信息,CDC保持较低的库存水平,经销商的物流部门负责CDC的库存控制。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

(1)疫苗生产商的成品库存都转移到了经销商的配送中心,使得原本由生产商和经销商构成的局部供应链系统的库存控制问题实际上就转化成了普通企业的库存量控制问题。

(2)从供应链整体看,减少了库存点和相应的仓库设立费及仓储作业费,从而降低了供应链系统总的库存费用。在减少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工作效率。

(3)供应链结点企业间衔接更加紧密,加强企业间信息的共享与实时传递,生产商和经销商通过了解CDC每日销售信息,可以进行更为准确的生产和供应计划,降低牛鞭效应的影响。

(4)经销商(以及生产商)对CDC的库存进行管理,降低了CDC的平均库存量,并且使得有计划的小批量、多批次配送模式得以实现。

(5)整个供应链系统更具协调性和敏捷性。基于VMI的疫苗冷链系统运作模式增强供应链结点企业间紧密性,也提高了其整体的协调性和敏捷性,对市场需求更具有快速响应能力,同时,经销商的库存蓄水池能够更加有效的应对因局部区域发生突发性疫情产生的紧急需求。

2.2疫苗冷链VMI运作流程

疫苗冷链系统的VMI运作流程如图5所示:

(1)CDC将库存余量与日销售量等信息传递给经销商;

(2)经销商对收到信息进行有效性确认,并传递给生产商;

(3)经销商的VMI预测系统对CDC的需求进行预测;

(4)生产商对CDC的需求进行策略性评估,如策略性的增加或减少供给,或者当供应不足时进行策略性的调剂等;

(5)经销商根据VMI预测系统提供的预测需求量、预先为该CDC确定的补库策略(安全库存量、配送提前期、客户服务水平等)以及生产商的策略性评估建议,计算出原始订单;

(6)经销商根据库存管理系统确认实际库存量,以此修正原始订单为实际可以出货的订单,根据运输管理系统确定是否可能实现经济的运输安排,同时对该订单对应的库存进行锁定。产生修正订单后传送给CDC;

(7)CDC进行原始订单的核对和确认,并将正式订单传递给经销商;

(8)经销商根据收到的正式订单,进行货物准备及配送作业,同时把发运信息传送给CDC,以便其进行验收准备,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生产商存档;

(9)CDC依据供应商提供的发运信息,待疫苗到达后进行验收和入库。

2.3基于VMI的疫苗冷链补库策略

在基于VMI的疫苗冷链库存管理模式下,疫苗厂商不再是被动地按照CDC的订单发货和补充订货,而是根据自己对众多CDC需求的整体把握,主动安排合理的补库作业,既满足CDC销售的需求,同时也使自己的库存管理更加合理,从而带来供应链上供需双方的成本降低。在整合发货的概念之下,疫苗冷链系统面向接种点(CDC)的补库有三种策略,并且对应不同的CDC。

(1)基于时间的补库策略。即为CDC确定一个相对固定的补库间隔期,这种策略注重的是达到一定的顾客服务水平和配送规模效益的均衡。通常,对于需求平稳,且需求量不大的的CDC采取这类策略。

(2)基于数量的补库策略。当某一结点的库存达到库存下限时,立即对其进行补库运输。在这种策略之下,顾客的服务水平能够得到保证,尤其是当疫苗在某一特定时间地点出现大规模需求时,这种策略能够及时配送,但由于对各个CDC配送的时间是随机的,可能无法取得配送的规模效益。通常,对于需求量大的重点CDC,采取这类策略。相比基于时间的配送策略可以获得较高的服务水平,且由于结点需求量大,能够获得规模经济的优势。

(3)基于时间和数量的混合发货策略。即上述两种策略的综合,对配送区域内的CDC库存进行动态跟踪,当CDC的库存余量达到补库点时,或达到配送间隔期时,即对CDC进行配送补库,并以每次配送决策后为时间零点,进行下周期的决策。通常,对于当前虽然需求量不大,但被厂商视为重要的CDC结点,可以采取此类策略,以尽量降低其缺货率,保证此类客户获得较高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Gerber, N. Objective Comparisons of Consignment, Just-in-time and Stockless[J]. Hospital Material Management Quarterly, 1991,13(1):10-17.

[2] 鲍尔索克斯,克劳斯. 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M]. 林国龙,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 刘丽文,袁佳瑞. VMI环境下的库存与发货模型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3,11(5):31-36.

冷链物流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果蔬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从我国果蔬食品的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分析可知,果蔬冷链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已远不能满足果蔬行业的需求。为解决相关问题,提高我国果蔬食品冷链物流的水平,保证食品安全,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利益,通过市场调研,对目前我国果蔬冷链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果蔬冷链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冷链;果蔬;发展;解决措施

1 研究背景

中国是果蔬生产和消费大国,蔬菜、水果生产水平仅次于粮食作物,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鲜菜2000年为114.74千克,2007年为117.8千克,2008年为123.15千克,蔬菜消费量保持逐年增长趋势[1]。我国果蔬冷链物流系统发展节奏缓慢,冷链流通比例也相对落后。我国80%的果蔬食品常温保存,既缺乏先进的果蔬保鲜技术和装置,更缺乏产地预冷、冷藏运输设备,采后损失达果蔬生产总量的20%~30%,居全球首位,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50亿元[2]。

国外对于食品保鲜问题,早已形成完整的食品冷链体系,而我国却发展节奏缓慢。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出台了《研究部署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政策措施》,强调加快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加强一系列设施的建设,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管下,流通环节的管理水平和基础设施都得到空前加强,冷链体系不断得到完善,果蔬食品不仅每年的损失将很大程度上降低,新鲜度甚至果蔬品质,都将得到很好的保证。

但是专家学者的研究大多针对整个食品体系,果蔬自身具有很多特性,对于冷链物流的依赖程度高于一般食品,关于我国果蔬食品冷链物流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以果蔬为切入点,研究我国果蔬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冷链(cold chain)是指为保持新鲜食品及冷冻食品等的品质,使其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配有专门设备的物流网络[3]。冷链包括低温加工、低温运输与配送、低温储存、低温销售四个方面。食品在产地收集后,经预冷、加工、储存、包装后,运到销售终端最后卖给终端消费[4]。

冷链物流(也叫低温物流),是一种特殊物流形式,其主要对象是易腐食品(包括原料及产品),所以国内外都普遍称其为易腐食品冷藏链。冷链物流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人工制冷技术为手段,以生产流通为衔接,以达到保持食品质量完好与安全为目的的一个系统工程[3]。由时间(Time)、温度(Temperature)和耐藏性(Tolerance)组成的“3t”是冷链物流的核心内容[5]。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并建设冷链物流系统,采用多式联运。进入21世纪以来,采用较先进的冷链技术,果蔬采摘后预冷、气调贮藏、冷藏运输等处理方式,形成完整的生鲜农产品冷链体系。我国则相对落后,起步晚且发展慢。

Vander Vorst、Epperson J E、Estes E A等学者指出,早在20世纪末期,美国生鲜农产品消费量已经占美国整个食品消费近四分之一[6]。Lucas MT、Chaied D两位学者认为与其他商品流通类似,水果蔬菜等生鲜农产品的流通,主要是以物流网络的形式,将水果蔬菜产品以及相关服务提供给消费者,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7]。

我国农产品物流处于现代物流的起步发展初期,大多数农产品还不能实现“货畅其流”和“物尽其值”[8]。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初级的生鲜冷链物流产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冷冻储存为主导的冷链物流系统。

我国目前仍未形成完整的冷冻冷藏链,不仅起止点的管理控制不到位,且流通过程中的效率和效益无法得到控制及整合。我国农副产品流通量很大,其中80%以上的生鲜食品是采取常温保存、流通和初加工手段[9]。孙红菊对比了国内外冷链物流发展状况,提出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对策[10]。杨光华等人针对现在生鲜农产品物流的模式,提出了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新模

式[11]。宋林波在《金融危机下果蔬冷链物流战略探讨》一文中以果蔬冷链物流为切入点,借鉴国外果蔬冷链经验基础上,提出如何构建我国的果蔬冷链物流供应链体系[12]。张诚、单圣涤在《浅谈物流安全管理》中指出物流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并就一般物流安全管理、特殊商品的物流安全管理、物流安全管理的法律责任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关建议[13]。苏永龙、钟磊刚在《HACCP在物流作业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运用HACCP思想和方法研究供应链、食品流通和物流过程中的危害和风险,并有针对性提出一些举措[14]。韩月明、赵林度在《超市食品物流安全控制分析》中针对超市物流运作的实际模式,探讨围绕超市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15]。宋汉利、于勇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安全监控应用研究》中基于信息网络探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安全监控和可追溯系统的建立[16]。由此可见,我们对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的重视度已经逐渐变强,并通过探究不断发展和调整我们的步伐。

但就整体而言,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冷冻冷藏链,从产地到消费者的流动贮藏未实现高效整合,不仅效率低,且效益较低,有待进一步完善。

2 我国果蔬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果蔬生产与消费大国,但是由于冷链物流不到位,每年造成巨额损失。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对于果蔬的质量要求也逐步上升,与冷链的现实水平产生了矛盾,这就要求对果蔬食品的冷链物流进行重视,通过冷链系统的完善,从而最大可能保证果蔬食品的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果蔬食品冷链物流比一般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代价更大,且协调难度、系统复杂程度都较高。同时果蔬食品本身价值低、成本高的特点,使得果蔬冷链物流发展受到阻碍。

2.1 果蔬冷链发展的优势

我国的果蔬冷链起步晚,相对发达国家落后,但是发展快。同时,我国果蔬冷链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2.1.1 国家政策支持。根据发改委2010年6月发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果蔬产品冷链流通率达到20%以上,冷藏运输率达到30%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降至15%以下[17]。据《规划》可知,2015年我国果蔬产品冷链流通量将达到1.91亿吨,运输量将达到2.86亿吨。根据2005~2009年的果蔬平均增长率,预测果蔬产量如表1:

2.1.2 果蔬产量持续增长。我国是果蔬生产大国,拥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及丰富的果蔬资源,但我们并未停滞不前,而是不断优化果蔬、品种结构,果蔬产量、质量上都保持一定的优势。改革开放后,国家放开果蔬购销价格,积极性得到调动,又促进了发展势头。果蔬的特性导致其对冷链物流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果蔬产量的持续增长,直接促进了冷链物流的发展。

自2003年以来,我国水果行业发展良好,不仅在产量上以年均近6%的速度稳步增长,并且在品种、质量、区域的优化等方面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2008年全国果园面积1 073万公顷,总产量达1.92亿吨(如图1所示)。

我国2008年蔬菜播种面积是1 788万公顷,2009年蔬菜播种面积1 820万公顷,蔬菜总产量6.02亿吨,同比增加2 684万吨(如图2所示)。蔬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中国水果蔬菜的种植面积、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居世界首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果蔬第一生产大国。

2.1.3 产销布局渐趋合理,结构不断优化。我国果蔬产品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等省份[19]。为了提高竞争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采取了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全国蔬菜产业优势区域的布局也初步渐趋合理化。

我国果蔬产品消费集中地主要集中在山东、广东、四川、北京、上海等地[20]。果蔬流通模式主要集中为两种,一种是一二线城市为中心,周边城市向其汇集的短距离流通模式;另一种是产地为中心,辐射全国的长距离流通模式。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等大规模果蔬批发市场是果蔬流通重要环节,也是果蔬主要集散地,果蔬销售由此辐射全国。

经过多年的调整,我国果蔬生产区域布局、产销布局合理化以及结构优化,不仅是一种进步,更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果蔬冷链发展阻力,因为我国受一家一户的果蔬生产模式的制约程度很深。

2.2 果蔬冷链发展的不足

2.2.1 果蔬冷链物流技术落后、硬件设施陈旧。我国果蔬冷链物流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主要以果蔬加工和贮存为主导,“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将“农产品现代物流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列为攻关项目,围绕关键技术开展研究。

我国目前的冷链运输设备相对落后,而类似冷藏集装箱的冷链运输设备成本高,因此使用的少,而且果蔬冷链虽一直在发展,但是并未达到理想的发展目标,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体系。不仅硬件设施落后且技术手段不足,而且管理上各自为政的条块分割现象严重。

2.2.2 果蔬食品冷链市场化程度低,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我国的果蔬运输仍然是自营为主,除外贸果蔬,其他内销果蔬,大多数超市考虑果蔬的经营风险,不作为主要经营商品,因此,少数超市拥有小库容冷库,大部分超市不配备果蔬贮藏周转的相应设施。批发市场中更是常温摆放销售,未配备保鲜冷柜。

我国冷链物流市场服务质量较为落后,很少的供应商能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冷链物流,极少部分能保证全程低温控制,实际大部分企业只能提供冷冻冷藏运输服务。

目前,中国果蔬冷藏运输率仅为15%,冷链流通率仅为5%,且由于冷链物流硬件设施落后,技术水平的不足,使果蔬在物流过程后损失率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在5%以下,美国的果蔬在物流环节损失率可控制在2%以下[20]。

据统计,全国每年铁路运输的易腐货物约1 000万吨,其中冷藏运输的只占25%;公路冷藏保鲜车仅有5万辆,公路冷藏运输货物仅占总量的20%;水路冷运能力更显不足,全国各型冷运船只仅200余艘,总容量10万吨,而易腐货物冷运量仅占全年水运总量的l%。因此,除出口果蔬基本冷藏运输,国内果蔬基本是常温流通[21]。

2.2.3 果蔬物流过程冷链供应不足,物流成本过大。我国果蔬食品在流通过程中,多数环节处于常温环境中,而其特性导致从产地收购到销售各环节必须依靠冷链运输。因此,由于冷链控制的缺失,导致了货物在流通过程中的高损耗和浪费,物流成本随之提高。

2.2.4 农户分散经营,冷链运作能力差。从产业链上的冷链运作流向(如图3所示)来看,越往产业链后向末端,其冷链节点的基础设施越差,冷链运作条件越不具备[22]。主要原因归纳为两点:第一,产地相对于经销商而言,和城市距离较远,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相对较少,相应的冷链设施也较为缺乏;第二,我国果蔬主要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农户不依靠实力雄厚的合作者,仅依靠自己的能力,很难进入冷链运作市场。

2.2.5 消费者对于果蔬冷链相关常识的缺失。对于果蔬食品,在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几个环节中,每个环节都对产品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力,若每一环都能冷藏到位,产品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保障。

消费者认为果蔬常识的缺失对于果蔬冷链发展影响不大,其实,这样的观念不仅仅导致自己在购买新鲜果蔬后,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保鲜,且由于没有把握好冷链最后一道关,从而纵容了果蔬冷链发展的缓慢,唯有强烈的需求才能最大力度地推动其发展。

3 常州地区大型超市果蔬冷链实例分析

3.1 调查地区简介

常州位于江苏南部,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以经济发达、工商比翼而著称,是全国最早的“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近年来,经济总量更是稳步攀升,人们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迅速上升,生鲜食品的冷链物流发展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因此,选择常州作为调查地点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3.2 调查对象选择

本次调查,选取的对象是常州地区的6家大型超市:家乐福、沃尔玛、大润发、乐购、大统华、华润苏果。此外还选取了以信特超市为代表的多家地区型连锁超市。本次针对超市工作人员的调查问卷共发放23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有效回收率为87%。针对消费者的调查问卷共发放51份,收回有效问卷40份,有效回收率为78%。

我国的生鲜食品经过多年发展,逐渐确立了主力商品地位,超市经营者逐渐认识到其有助于形成经营特色,且能增加销售额。各地竞相开辟“冷柜式菜场”或生鲜食品区,大型城市的这种趋势日渐明显,果蔬食品的发展进入另一个阶段。

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对象中70%选择在大型超市购买生鲜果蔬,而消费者最重视的三个因素为新鲜、环境、便捷,而这也恰好是超市的特点,因此选取超市作为果蔬冷链发展的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3 超市果蔬冷链建设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1996年由沃尔玛、家乐福、万客隆等欧美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在中国首开超市经营生鲜果蔬的先河,超市果蔬食品的发展也随即迈开步伐,并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果蔬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多种弊端,本文经过市场调查的结果统计分析,从8个方面分析超市果蔬冷链建设的现状。

3.3.1 工作人员对于果蔬保鲜常识的了解程度较低。仅57%的人能够准确回答苹果和梨适宜贮藏的温度,香蕉的适宜贮藏的温度有14%的人表示不清楚,大白菜作为常见蔬菜,有14%的人不了解其贮藏方法。可见工作人员并没有详细了解果蔬的相关知识,或了解不够透彻。

3.3.2 超市果蔬主要进货渠道多样化。在受调查对象中,以当地采购为主要进货渠道的占71%,以自己的果蔬生产基地作为主要货源的占29%,其中多数超市伴随有外地采购、进口水果,以及私人承包自营的运作方式,进货渠道的多样化造成果蔬冷链管理更加繁杂,这给统一和发展形成很大的阻碍。

3.3.3 果蔬冷链物流技术落后、过程冷链供应不足。调查发现,果蔬在起始点的保鲜比较到位,基本采用温控的方法控制果蔬的新鲜度,但由于绝大多数大型超市拥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和配送车辆,这无形中提高了果蔬成本。为节约成本,42%的受调查对象表示偏向于采用常温车,对于易腐果蔬,仅29%则表示部分易腐果蔬采用冷藏车。

3.3.4 分散经营,冷链运作能力差。据调查,86%的工作人员表示非常关注果蔬货物在集货和运输过程中的冷链物流品质,大家一致认为冷链物流的完善对于果蔬保鲜影响非常大,果蔬保鲜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但现实情况是,常识掌握程度浅,且果蔬保鲜未曾落实行动。

据调查,受调查对象中57%表示一直努力完善果蔬冷链,其余表示未曾计划完善冷链物流,这会无形增加果蔬的成本,宁愿将果蔬腐坏的损失在采购价格中去弥补。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压低采购价,最直接的是农户的积极性受损。而分散经营的农户处于被动状态,无力改变这一现状。因此,分散经营也是果蔬冷链发展的障碍。

3.3.5 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果蔬由于新鲜度要求高、需求量大的特性,其配送频率高。据调查,72%的调查对象每天进行配送,这对于零售商而言,无形增加了运输成本压力,导致果蔬成本升高,难以让利给顾客。沃尔玛一直坚持让利给顾客,因此致力于自己的配送网络,从而能达到天天低价的目标,对于没有如此巨大配送能力者,最好的选择莫过于果蔬冷链物流外包。这就给第三方冷链物流的介入,提供巨大的商机。

但是根据调查结果,57%表示有过果蔬冷链外包计划,不仅高效,还能节约运输成本。但是47%表示未曾计划过外包,原因为:(1)目前我国的物流服务市场没有信誉好、实力雄厚且适合自己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2)冷链物流成本过高,自身难以承受。由此可见,我国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市场相对落后,同时存在很大发展空间,对于有实力的物流公司,可以把触角延伸其中,这对于果蔬冷链的发展非常重要。

3.3.6 果蔬冷链行业发展需要统一标准。在受调查者中,57%表示在验收果蔬时,出现过或多或少的果蔬的变质,43%表示在验收货物时,没有明确的检查标准。这就直接反应了,果蔬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已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3.3.7 冷链末端执行水平低。据调查,在接货后,57%以冷库保存,14%常温保存,29%选择全部上架,保证零库存,对于零售商而言,库存就是成本,而实现零库存需要相当强的配送网络。此外,对于果蔬的待售条件统计,只有29%的完全使用果蔬保险柜,57%的对部分易腐果蔬使用果蔬保鲜柜,其余部分为完全常温保存,这样的待售条件对于果蔬的损失是很大的。

3.3.8 消费者对冷链物流缺乏了解,果蔬保鲜常识匮乏。根据针对消费者的市场调查统计分析,在受调查者中,只有10%的人对冷链物流有非常鲜明的了解,此外40%只是有模糊的概念,30%的表示经常购买需冷藏的果蔬食品,40%的人偶尔买,但是却只有40%的人非常关心果蔬冷链环节的品质。由此可见,我国的消费者对果蔬冷链缺乏足够的关注度。

50%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担心购买果蔬的新鲜度,但是对于果蔬的保鲜常识却非常匮乏,10%的人表示非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80%的人表示对于热点问题有所耳闻,70%的人听说过果蔬保鲜剂,其余表示未听说过。60%在判断常用果蔬保鲜剂时,将有毒物质选在其中,结合(图4)数据得知,我们消费者对于果蔬保鲜的常识非常匮乏。

4 果蔬冷链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冷链物流原本属于充满生机的行业,大有可为,但现实存在的问题却让人担忧。食品安全是关乎民生的大问题,目前却存在太多不到位之处,一串串果蔬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就是一个爆发点。因此,我要必须加以重视。

根据我国国情,结合调查结果分析,笔者得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重视冷链物流技术,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果蔬产品的高效流通、降低损耗依靠冷链物流技术及配套设施为其提供保障,我国果蔬冷链物流硬件设施落后,主要以大城市的生鲜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生鲜批发市场为节点。

对于完善果蔬冷链物流,提高质量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80%持赞成意见,其中60%认为有问题就要解决,发展总是好事情,20%表示果蔬新鲜很重要。而对于为了完善冷链而提高果蔬价格的问题,80%持不反对态度,其中40%表示食品安全第一,因此对于发展果蔬物流的意见,消费者态度积极。

4.1.1 加快自主研发。自主研发各种节能环保的新型冷链物流技术,引进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重点加强各种高性能设备的研发与推广,例如:经济型预冷设施、节能环保型冷链运输装备及销售陈列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将科技落实到实践,同时,还要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来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

4.1.2 充分发挥公路的冷藏运输潜力。公路的特点是机动、灵活,速度快,适宜短途运输,其能高效地实现“门到门”的运输业务。

4.1.3 使用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要迅速摆脱冷链设备落后的现状,提高我国冷链物流水平,必须大规模改造及更新现有的冷藏运输设备。充分利用冷藏集装箱,既能冷藏,又具备集装箱优点的优势,发挥其作用。

4.1.4 开展果蔬食品多式联运。各种运输方法均有自己的特性,因此扬长避短,采用多式联运不仅能提高运输速度,降低成本,且能很大程度上提高物流效率,促进其发展速度。

4.2 优化信息网络体系

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提高果蔬流通效率要适应时代特征,进行信息化建设。欧美等发达对于先进事物具备很高的敏锐性,因此,捕捉到有效信息后,普遍重视信息技术在物流产业中的实际应用。

4.2.1 构建果蔬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力求资源共享。目前,我国可以在现有的农村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构建针对果蔬市场的信息网络平台,通过对零散信息的搜集整理,对有效信息进行分享。并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构建跨区域的虚拟物流协作系统,实现信息的系统规划。

对地区的农产品流通信息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并科学收集和全面分享,通过电子商务方式,使全球各地有效信息实现随时展现,如:果蔬需求量、地点、价格等,构建跨区域农产品虚拟物流协作体系。

4.2.2 运输系统积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运输部门要充分利用运输管理系统拥有的资源,对各种冷藏车的使用情况实现动态监控,例如:铁路运输系统,可以最大程度简化冷藏运输计划的审批手续等环节,真正实现优先组织运输冷藏货物,实现冷藏食品运输的“绿色通道”建设。

4.3 鼓励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介入

由于冷链物流的专业化程度高、难度大 、基础设施投入大、进入门槛高,以上几点,导致一般的物流企业都很难加入。但是,无论站在市场需求、企业长期发展,还是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等角度看,未来冷链物流市场的竞争主体必然是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在调查中也发现,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冷链物流供应不足,农户分散经营,冷链运作能力差等问题,这都需要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介入才能解决。对于实力强的物流企业,将触角延伸到第三方冷链物流市场,将是一个非常好的商机。

4.4 加强宣传工作

针对果蔬相关工作人员及消费者对于果蔬冷链常识的缺失,认识比较浅、比较薄的问题,可以对冷链物流的重要性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进行相关宣传,让他们有科学的认识。同时,让他们意识到冷链管理的落后甚至缺失,将会带来的危害。

4.5 重视政策规范

4.5.1 制定规范冷链物流产业政策。国家有关部门需制定有利于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法规及制度,消除政策壁垒,满足不断发展的冷链物流的需求。

4.5.2 制定专业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政策。虽然许多高校中开设了物流相关专业,每年都有大批物流专业人才从高校中走出来,但是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我国专业人才的缺失已逐渐成为制约冷链物流发展的瓶颈,国家相关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采用多种渠道培养专业人才。

4.6 完善果蔬冷链标准化体系,降低安全隐患

当今社会,标准化操作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前提。建立以“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即“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为基础的果蔬冷链物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推行安全认证及市场准入制度,这不仅是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更是提高果蔬物流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保障。

调查过程中发现零售环节接货时,没有严格的验收标准,就是一个反面典型。因此可以制定一系列关于果蔬冷链物流各环节的处理技术标准、全程质量监控与安全认证、追溯制度以及市场准入制度等,在果蔬冷链各环节应执行统一的标准,形成详尽、配套的标准化体系,并以法律法规形式予以强制执行。

5 结束语

笔者所做的上述研究,都是基于提高我国果蔬食品冷链物流的水平,保证食品安全,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利益为目的的。目前我国的食品冷链体系还不够完善和成熟,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广阔,发展势头良好。我们只有客观面对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促进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0)[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0)[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662-721.

[3] 国家国内贸易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物流标准术语[Z]. 2004.

[4] 高旭琳,等.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冷链物流研究[J]. 物流科技,2006(4):6-8.

[5] 王强,等. 国外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做法与经验[J].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7(2):15-18.

[6] Vander Vorst JGAJ. Product traceability in food-supply chains[J]. A credit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2006,34(11):33-37.

[7] Epperson/E, Estes EA. Fruit and vegetable supply—chain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cooperative regional research projects[J]. Journal of Food Distribution, 1999,28(30):38-43.

[8] 刘宏伟. 食品行业的冷链物流[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17):15.

[9] 崔彬. 优化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探讨[J]. 现代商业,2004(7):15.

[10] 孙红菊. 农产品冷链物流浅析[J]. 物流技术,2009(3):34-35.

[11] 杨光华. 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J]. 物流技术,2009(10):99-102.

[12] 宋林波. 金融危机下果蔬冷链物流战略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2009(17):54-55.

[13] 张诚,单圣涤. 浅谈物流安全管理[J]. 企业经济,2006(13):67-69.

[14] 苏永龙,钟磊刚. HACCP在物流作业管理中的应用[J]. 物流技术,2004(13):13-14.

[15] 韩月明,赵林度. 超市食品物流安全控制分析[J]. 物流技术,2005(43):56-58.

[16] 宋汉利,于勇. 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安全监控应用研究[J]. 物流技术,2007(55):78-80.

[17]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Z]. 2010.

[18] 中国物流技术协会. 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2010)[R].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131-144.

[19] 李作战. 我国食品物流业发展的特征、瓶颈及其突破[J]. 中国酿造,2009(1):186-187.

[20] 谢如鹤,唐秋生. 国外食品冷藏供应链发展概况[J]. 物流技术,2002(6):139-141.

[21] 杜卫东,魏启文,高观. 我国蔬菜水果冷链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8(2):15.

[22] 赵英霞. 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探讨[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4-48.

冷链物流范文第6篇

交通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王绣春在发布会上表示,交通运输部已于8月24日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重点围绕设施设备、运输组织、信息化、行业监管、配套政策等核心要素,明确了交通运输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任务。

《意见》涉及具体实方案

在今年的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也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该《意见》和此次交通部印发的《意见》差别仅仅在于少了实施二字。显而易见,此次交通部印发的《意见》更侧重于如何实施上。

据悉,此次《意见》具体通过以下几个措施来加快发展冷链物流。比如:通过发挥基础性作用,来支撑居民消费升级;严格车辆准入和退出,鼓励企业建立联盟;构建温度监控系统,提高行业监管水平。

4月份国务院印发的《意见》是在四大基本原则上进行:一是问题导向,补齐短板。主要聚焦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和城市配送“最后—公里”等突出问题,抓两头、带中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成贯通一二三产业的冷链物流产业体系;二是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创新动力;三是创新驱动,提高效率。大力推广现代冷链物流理念,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全面提高冷链物流行业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四是完善标准,规范发展。加快完善冷链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制修订一批冷链物流强制性标准。

国务院发布的《意见》主要围绕健全冷链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鼓励冷链物流企业经营创新,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快冷链物流技术装备创新和应用,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等。

两个《意见》主体思想和发展目标一致,以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为主导思想,构建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以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要,促进农民增收,保障食品消费安全。不同之处在于,近期的《意见》实施操作性更强,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三大举措加速冷链物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对高品质生鲜农产品和食品的消费需求日趋旺盛,居民对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王绣春表示,“目前,我国冷链物流运输环节‘断链’现象较为普遍,运输装备技术水平低、行业监管不足、标准规范执行不到位,影响了冷链物流整体服务品质和安全保障能力。”

该《意见》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满足全社会冷链物流需求、提升冷链物流服务品质、保障食品流通安全为目标导向,坚持市场主导、问题导向、创新驱动、协同发展,深入推进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促进冷链物流健康规范发展,保障鲜活农产品和食品流通安全,支撑产业转型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

对规范生产的冷藏车生产企业来说,该《意见》的发布不失为一大利好。因为该《意见》要求,严格冷藏保温车辆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将冷藏保温车辆温控设备的性能要求作为进入运输市场的基本条件,并把温控制冷设备检验纳入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检验,对于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不允许投入冷链物流市场。王绣春也表示,为有效解决冷链物流“断链”问题,提升冷链物流服务品质将是主要手段。

《意见》还明确指出,鼓励多温层冷藏车、冷藏集装箱、冷藏厢式半挂车、低温保温容器等标准化运载单元以及轻量化、新能源等节能环保冷藏保温车型在冷链物流中推广使用,建立跨运输方式的冷藏集装箱循环共享共用系统。加快建设具有仓储、集配、运输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型冷链物流园区,加快面向农产品生产基地,特别是中西部农产品规模较大地区的冷链物流园区建设。有业内人士认为,对冷藏车而言,此项举措也将促进车辆产品的高端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对车企来说不失为一大发展机遇。

结合当前形势,创新发展对企业来说也是一大发展机遇。依托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意见》鼓励不同类型的企业以资本、产品、信息为纽带,建立冷链物流联盟,加强合作,实现资源整合,促进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提升市场集中度,扭转市场主体过散、过弱的局面,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海运+冷藏班列”海铁联运、“中欧冷藏班列”公铁联运、公水联运、空陆联运等多式联运新模式。支持冷链物流企业依托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从事无车、无船承运业务,创新运营组织模式。

长期以来,冷链运输途中的运输一直为人诟病,“断链”运输难以根治。如何监管也一直是政府相关部门的难题。据此,《意见》提出构建温度监控系统,来提高行业监管水平。王绣春介绍,《意见》中强调了全程的温度控制,鼓励冷链物流企业自建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建设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远程监控系统,对冷藏保温库、冷藏保温车辆、冷藏集装箱内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记录,及时处置温度异常等情况,确保冷链物流运输环节温度控制“不断链”。政府将建立對冷链物流企业温度监控记录的抽检抽查制度,对温控记录、运单数据进行核查比对,作为政府行业监管和企业信用评价的依据。

另外,根据《意见》,政府还将开展冷链物流企业服务和信用评价,引导企业建立完善以温度控制为核心的冷链物流操作规程。开展冷链物流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建立与相关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联动共享机制,对冷链物流企业信用评价结果进行公示和联合惩戒。

可以这样说,冷链运输发展步伐正在政府的引导下加快前行,冷链运输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持续稳步升温。

上一篇:经济发展的特点范文下一篇:科研经费专项审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