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

2024-02-02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中学信息技术专题学生学习网站应用研究

(一)建立信息技术专题学生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汇集大量研究性学习资源的数据库,通过对同一问题同一内容尽量采用多种形式展现(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及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描绘),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不管在学校,在家庭,在任何一个有互联网的地方都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登录专题学生学习网学习相关内容,教师也可以利用专题学习网进行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师生之间及时交流,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二)信息技术专题学习网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开放性。专题学习网站所包含的知识可能是全面的、综合的,但是绝对不可能包含了所有的知识。因此,在专题学习网建站之初就应该具有较大的扩展性和开放性,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开展,网站包含的知识会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通过学习,在认识上有提高和升华,不仅限于专题网站,还能积极主动去查询其他网站。

(三)网站建设人员的多元性,为网站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网站建设人员最有代表性、最活跃的分子——学生,是网站的建设者和检验者。网站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网站建设从一开始就把学生中计算机基础和网络基础比较好的人作为最重要的成员纳入,在建站过程中不但要广泛采纳学生的建议和构思,而且在同样的条件下尽量采用学生的设想,网站大部分版块让计算机基础较好且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版主和管理员,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进来。

(四)专题网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辅助型网络课件。首先,网站的内容来源于书本而高于书本,除了书本上的基本要求外,还应有对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其次,专题网站不是展示泛泛的知识,而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无需也不可能对所有知识点都面面俱到,而是有重点地在某方面进行探究展示,有一些独特的内容和见解,具有鲜明的网站特色。鼓励学生对其他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适当运用专题学习网站后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和成绩。从2006年开始到现在教学成绩有了一个突破性发展,信息技术会考通过率连年攀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力、信息交流水平以及信息技术综合素养有了明显提高。不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式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而且对课堂教学也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利用专题学习网进行网络教学,各层次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那些毫无计算机基础的学生从“脑肓”、“网肓”到很快熟练应用计算机。有一些从农村来的学生以前很少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知识一无所知,上课时“异常安静”,专题学习网站引起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通过学习能很快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而入学时计算机水平较高,有良好网络基础的学生,自恃水平很高,常常给老师制造麻烦,比如攻击教师机、破解学生机硬盘保护卡密码,对老师课堂上所讲内容不屑一顾等。信息技术专题学习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新颖的网络教学模式、基于专题网的作品评价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了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欲望。

三、信息技术专题学生学习网站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影响。学生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的参差不齐,影响了网络教学效果。网络环境学习,对学生信息技术运用水平有一定要求,技术不到位会给学生带来障碍,收效不高,尤其一些探究性学习就更受影响。

(二)行为的难以控制性。利用网络教学,还有一个最大困难,就是学生学习态度。由于因特网的开放性,在给教学带来一定优势的同时,也给学生上网带来了方便。现在中学生在上网大都对聊天、网络游戏感兴趣,有时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一边搜集信息,一边聊天,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根本无法完成。互联网上的资源丰富,信息繁杂,良莠不分,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鉴别能力和控制力,但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使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聊天,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如何充分地有效地利用因特网,这不仅是老师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改变的问题,更是学生在上网学习态度上转变的一个问题。

(三)运用专题学习网站教学优势非常明显,突破了原来的教学方式、教学空间,非常容易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分层次教学,可是网络教育在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上的缺陷,使学生无法系统、完整地掌握本节课基础知识,容易造成知识的断层与真空。

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前人积累的经验还很少,因此没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理论做指导,经过我们实践和尝试,虽然有了一定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仍然需要我们亟待解决。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方法应以教学需要为中心.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内容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已有的软硬件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综合权衡,从而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具体条件及其变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选择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丰富教学过程,而不是用一种或某几种教学方法一教到底,长期有变化。目的不在于要教师照搬照做,而在于希望他们能够参照这些教学方法积极实践,不断创新.

教学先让学生课前预习本课内容,然后通过上机预习各知识点所设的“学着做”内容,让学生基本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在这个明确目标的驱动下,听教师系统讲解新课以理解学习这些知识的作用和意义。然后,分类布置作业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同学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和分层次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在本次教学中具有很大优势。第一,教师通过

网络教室软件实现演示法使教学更加直观、清晰,教师的操作通过网络直接传送到每一台学生机上。学生可清楚看清每一步操作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手边的鼠标、键盘模仿。第二,实现分层次教学的思想。教师系统讲解保证每一个学生达到了本课基本要求。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超前学习新知识或自学其他软件,挖掘其潜在能力。

信息技术与其他科目不同,它不受年级或年龄的限制,只于平时学习和实践有关,选出几位比较熟悉WORD的同学参与辅导,以照顾到更多的初学者,真正完成教学目标。若能选出特别优秀的同学代替老师讲解更好,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学生以后适用信息社会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必备的基础。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的工作方法,他凭籍着这些方法,使学生精通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并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习惯性地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倾其所有,历数菜单,盲目地试图提高学生操作菜单的水平。事实上工具软件功能丰富,操作方法多样的特点根本就不需要点滴不漏的教学,学生无需完整的地学习所有或大部风功能。学生通过对”范例”的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其本质,促进学习迁移,并有利于实际应用。比如,在windows

操作对象上淡季鼠标右键一般都回弹出菜单,能够方便地执行各种命令或进行各种设置,在推广到word等其他软件一般也有类似的操作规律,体会人们常说的”右键无处不在”,从而知道其他软件的学习与使用。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当前,随着计算机与网络在社会各行业中的广泛应用,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如果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近年来,农村学校计算机、多媒体配备到位,教学条件得到改善,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硬件保障。而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不同,它不仅是一门可操作的技术,更是一种在逻辑上科学的、严密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总结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有所感悟。

【关键词】  农村中学 信息技术 教学思考

一、提升自身素质,充实自己

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课程的实施,核心素养的提出、发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都促使着我们不断用新的知识来填充自己的大脑,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长流水,才能轻松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不断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才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轻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地完成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作为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明确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培养发展学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在实际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受遗传和后天环境及教育均衡程度的影响,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学生的差异较大。比如我们农村的学生一部分家庭条件优越对电脑、智能手机、平板比较熟悉,信息技术素养较高;另一部分家庭经济基础相对落后,受条件限制,个体差异悬殊。这就要求我们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坡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为此,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潜能的差异,上课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并给出相应的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三、情景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建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中带着任务去学习。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以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活动为例(团队活动,热点新闻等)精心设计一些情境,在一堂课的开始,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并且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实践,然后根据他们的实践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班级风采手抄报,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方式;利用电影《战狼》,创设电子表格文件,学习筛选优先撤离的人员;利用传统文化宣传周活动,创设演示文稿文件,提高技能的同时,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利用运动会成绩录入,学习电子表格中数据的分析(计算数据之和、数据的平均值)。如我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得既快又牢固。

四、开拓视野,拓展延伸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選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让课堂生活化。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如图形图像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日常电脑的维修、使用等,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

五、灵活、多元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把学生分等或分类,而是用来改进教与学。积极的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有利于激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我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以激励为主,多鼓励,少批评,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由于孩子喜欢听表扬,那老师就不要吝惜你的语言,多给他们一些鼓励的话语,如“今天你做得最好”、“某某最出色”、“好样的”等。还要注意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因材施教,适当降低操作任务的难度,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初中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新形势赋予我们新的任务,新任务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农村学校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学校条件也比不上城市,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学生生源等都有差距,但是在农村经济振兴和发展的背景下,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受到了重视。科技兴国,教育为本,小学阶段教育作为整个教育阶段的龙头,它的实施对今后阶段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做好农村小学阶段的教育,基于农村地区自身独特的环境特点,发展出不同于城市的特色教育,是我们农村小学教师一直不断探索的追求。

关键词:乡村环境; 农村小学; 特色教育; 发展探索

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依然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有缺陷,阻碍着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目前农村小学的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教育资金投入不足,专业师资缺乏,基础设施单一,学科教育发展不均衡,学生素养不高,在各个阶段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教师,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些本人的观点。

1.重视农村地区教师团队建设,发挥师资队伍引领作用

在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是一直以来阻碍乡村教育发展的绊脚石。城区学校对教师的甄别朝着年轻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教资队伍不断强化,但是农村小学师资力量队伍却不够强大,而且农村地区还有很多小学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很多还是老教师,他们凭借着多年的教学经验,有了一定的教学能力,但是对于现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发展创新教育的要求就显得力不从心,严重影响着学生受教育的效果。独木不成林,一个人的力量太过弱小,所以在农村地区,想要发展农村特色教育,单凭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行团队建设,发挥合作的作用,通过教师队伍中的领头羊来带领教师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农村地区,教师教学需要注重团队合作,比如通过学校的骨干教师来分享教学经验,指导有关的教学活动,帮助年轻的教师解决教学问题,建立“青蓝工程”来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青年教师定期虚心向前辈学习有关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对于现今教育的发展状况,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老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技术某些方面可能不太熟悉,青年教师可以帮助老教师学习更多的信息技术来帮助教学活动的开展,这样双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与时俱进。通过教学团队的组建,教学交流探讨会等活动的开展,建立起一个合作共赢的教师团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利用各方资源来引领着农村地区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农村小学教学中,要重视通过团队合作,发挥引导者的力量,同时促进教师个人能力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够撑起新时代下农村教育发展的一片天。只有建设好了教师队伍,提升了整体的教学水平和团队的综合素养,才能为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后备基础。

2.重视教学均衡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农村小学教学工作实施还存在着科目教育之间不均衡的问题,许多科目教学形同虚设,这对于发展素质教育,现代化教育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农村小学的生源也比不上城市,由于农村家庭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一般都是爷爷奶奶带,家长们认识水平不高,教育观念落后,没有条件也不会像城市家长一样重视学生的基础培养,尤其是音体美等艺术学科得不到重视,为农村地区的特色教育发展增加了不少的压力。

农村基础教学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之外,体育,美术和音乐教学不受重视,教师要注意做好每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不能偏颇。尤其是在音体美方面的教学,音体美方面的教师不受重视,还有农村学校也存在着兼职教师,他们在专业方向的教学能力往往无法和专业的教师相比较,这也是造成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跟不上城市学生的重要原因。政府需要注意城乡之间的统筹协调,注重兼职教师的发展和教学水平提高,让他们的努力能够取得有效的成果。比如城乡教师之间需要加强交流学习,注重进行城乡教研结合研究,通过城市教育的发展和师资力量来弥补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音体美教学的教师需要多多地与城市教师进行交流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比如不定期的去城市学校进行考察学习,积极参与教师教学探讨大会等。先了解自身的不足,努力找到差距并且弥补差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先把音体美方面教学的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提高了,才能让农村地区的学生得到和城市学生一样比较均衡的教育。当然这也需要政府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提高重视,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加大资金的投入,只有这样,农村地区的教师才能有基础和条件来进行教学进修,外出学习交流,和城市教师取经,发展更加全面的教育。

只有做好了城乡教学的结合,均衡教育资源和注重音体美方面的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建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才能实现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的共同进步和发展,真正让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关爱学生成长,促进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也为乡村学生的特色教育提供动力。

3.结合乡村实际环境,发展农村特色教育

农村地区之间由于地理位置,人文风俗等方面各不相同,教学起来也是有一定的条件限制,要想发展好农村教育,根据自身所处地区的自然和社会条件来设计教学,走个性化发展教育路线,是农村学校发展特色教育的必由之路。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推进德育教学,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新模式,促进农村学生影响家庭,家庭影响社会,形成良好的农村育人环境。

比如在一些地方性教学中,地区资源优势明显,所在的地区有一些风俗习惯,例如八月拜庙会、迎老爷;畲族村的三月三乌饭节;某些红色革命基地的历史事件等等,这些资源都可以为所在地区的农村特色教育发展提供丰富的内容,利用这些独特的资源,教师可以编写一套介绍当地各种各样独特风俗、历史、节日的教材内容,结合课本一起教学,如《北京的春节》一文就可以结合所在地区的春节一起教学,甚至联系所提的三月三乌饭节一起学习,发展特色教育。

教师在实施农村小学教育时,要注意发掘自身所处的独特乡村资源优势,开发校本课程,建立一套能够在符合国家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背景下同时又可以衔接其所在地区的课程规划的校本课程。同时应该借鉴城市教育的有效舉措,大力实施第二课堂教学,为农村小学发展特色教育制定未来规划的蓝图。

农村小学要得到发展,重视并解决好自身问题,通过自身独特的条件来推进个性化特色教育,从而走全面发展的道路。

只有发展才能走出农村教育的振兴之路,在发展好农村教育中提升教育层次,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教育均衡,是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的永恒追求!

参考文献

[1]袁方成.农村义务教育均等化:现状与改革[J].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

[2]范先佐,付卫东.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成效、问题及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4).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尤其表现在情感衰竭和成就感缺失方面。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是由农村学校封闭环境、信息技术课程性质、信息技术教师特殊角色以及个体因素相互作用结果,必须通过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社会认同度、强化信息技术考核标准、创建良好学校组织气氛、关注农村信息技术专业发展等措施,来化解职业倦怠现象。

【关键词】职业倦怠;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农村教育

“职业倦怠”(Job Burnout) 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 年首次提出,用于描述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衰竭的现象。心理学家马斯拉斯(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由于长期遭受到情绪和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的反应,其主要由三个成分构成:① 情绪耗竭,即指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枯竭,工作热情完全丧失;② 去人性化,即指在工作中对他人的消极、疏远或没有人情味的反应;③ 缺乏成就感,即指一种无法胜任,以及在工作中缺乏成功和自我效能的感觉。

近些年来,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教师承受的职业压力日益凸显。1995 年,国际劳工组织发表了“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专题报告,指出教师是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最为严重的职业群体之一。

我国学者对中小学数学、语文和英语等学科教师的职业怠倦进行大量实证研究,数据显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普遍存在,但是整体上并不严重。2000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伴随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信息技术教师日益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兴教师群体,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育技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是目前研究成果集中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性质、职业地位、专业认同、生存现状等,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很少。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信念、工作热情和自我教学效能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深化信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设计

本课题研究利用鲁东大学农村教师顶岗培训的机会,对山东省烟台地区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调查问卷,参照马斯拉斯的职业倦怠量表(MBI)自行编制,总共发放调查问卷158份,回收151份,有效问卷151份。教师职业倦怠问卷计分方式采取6点计分,中数为3.5分,如果职业倦怠及因子得分为3分以下,表明不存在职业倦怠,如果得分在3分以上,则表示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其中3.5分以上则表明问题比较严重。通过SPSS17.0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数据分析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

1. 主观倦怠感

从表1看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存在主观倦怠感,部分教师主观倦怠感较为严重。这表明农村教师教学条件差,任务繁重,所得经济报酬微薄,在长期压力下极易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迹象,因此缓解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压力迫在眉睫。

2. 教师职业倦怠三纬度分析

从调查情况分析,烟台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总体倦怠属于中等偏高强度。其中情绪衰竭成分得分最高,大于3.5的占到将近一半,这表明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工作压力而导致情绪和生理资源过度消耗。去个性化成分代表师生人际关系互动纬度,该因子得分较高意味着教师对学生以及工作各方面表现出消极、冷酷或过度客观反应。调查数据表明,信息技术教师去个性化现象不太严重,得分为2.793,维持在较低水平。低成效感维度得分偏高,这表明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较少受到社会认可,或社会对其工作存在不公正评价,造成教师职业荣誉感降低。

(二)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差异比较

1. 教龄与职业怠倦

从总体上分析,随着任教时间的延长,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逐渐升高然后又呈现下降趋势。在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和缺乏成就感三个纬度上,随着教龄的增长,其发展程度越来越严重,在教龄10-15年达到顶峰。在教龄1-5年和20年以上这两个分段时,其情绪衰竭程度则相对较低。西方学者休伯曼根据教师生命周期研究指出,入职后的1-5年称之“求生与发现期”,对于刚刚工作的新教师来说,对工作存在新鲜感和挑战心理,充满理想,不断努力,从而很少倦怠感;随着教龄的增长,由于预期目标未能实现而出现挫败感,职业倦怠感加重,这一点尤其在教龄在5-15年的成熟教师身上表现突出。本调查中,5-15年教龄阶段的教师占农村教师总人数的43.2%,而他们正处于青壮年时期,并且已是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骨干力量,来自工作、同事和家庭压力较其他年龄段大,因此多为职业倦怠高发期。对于临近退休的老教师而言,其追求目标降低,倦怠程度有所缓解。

2. 学历与职业怠倦

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学历越高,其情绪衰竭、去人性化程度越高,自我挫败感越强。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在职业倦怠各纬度上明显高于大中专学历。这说明高学历教师,由于其追求价值目标偏高,所面对工作压力较大,其职业倦怠感较强。

3. 职称与职业怠倦

不同职称的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不同。研究表明,初级及以下职称的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水平总体高于中高级职称。在情绪衰竭程度上,中高级职称教师高于初级教师;而在去个性化、缺乏成就感方面,初级职称教师明显高于中高级教师。这与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地位边缘化、职称评定指标经常被其他主科“侵占”有密切关系,信息技术教师职称评定的不公正待遇也诱发了职业倦怠产生。

(三)职业倦怠源

从表6中看出,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倦怠源呈现多元化。67%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工资待遇偏低,影响其工作积极性;58%的人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不受重视,工作时间模糊,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产生偏差;36%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缺少领导和同事支持,容易诱发工作焦虑感;此外,农村信息资源匮乏以及对新课改不适应也是造成农村信息技术教师情感焦虑的重要原因。

三、讨论

调查数据表明,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与学历、教龄和职称等密切相关。从职业倦怠源分析,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是由农村特殊的社会环境、农村学校管理方式、信息技术课程性质和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性质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农村教育信息化滞后

2010 年6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首次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纳入其中,要求“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农村尤其是落后地区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环境的封闭性尤其突出。农村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着对教育改革冷淡、知识的老化、职业理想缺失等现象。特别是在边远的山区,教师仍然凭借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支粉笔施教,教师捕捉现代信息不够、涉猎不宽,几十年来形成的一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和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严重影响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农村基础教育领域推行。农村专职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师仅占34%,大部分为兼职,许多学校为了追赶形势而搞表面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没有师资,就“赶着鸭子上架”,让其它学科教师兼任或者转行,农村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水平低。

(二)农村学校管理方式陈旧

在现实的农村学校中,各种行政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对教师专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细密的规制,使得教师在其专业活动中失去了应有话语权,成为专业生活中制度化的“沉默的羔羊”。一些教师管理制度本身缺乏对教师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官僚化的、专制的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对教师应有的权利的轻视和剥夺,都容易使教师产生厌倦感。例如,农村学校随意剥夺信息技术教师休息时间、任意摊派信息技术教师从事学校辅助事务现象屡见不鲜,这使教师更缺少自主与自我,容易产生被奴役感,造成教师身心上的极大压力和束缚。

(三)信息技术教师身份模糊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是一个较特殊的群体,定位很模糊,工作岗位和地位界定尚不明晰,诚如一位教师说:“教学不教学,教辅不教辅,什么工作都做,角色划分不是很清楚。”除了从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外,几乎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师都兼任着大量、冗杂的工作,比如:校园网的维护、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的管理、为其他教师制作课件,甚至打字、复印等。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存在的角色,更多是充当学校“技术员”。在这种“技术本位”观念的影响下,外界缺乏对信息技术学科和教师本身的特性的理解和关怀,造成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缺失。[1]

(四)农村社会对信息技术课程不认同

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上,较其他课程有更加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应试教育压力下,信息技术课程由于不属于升学考试科目,而自动列为“副科”的一员,与该学科关联的知识和技能退居次要地位,在校长、家长和教师看来,信息技术课成了学生的调节课、趣味课。

再有,农村教育资源中,很多是针对城市使用者而制作的,不太符合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经验。这种信息化资源很难有效地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得到应用,自然也不会赢得农村社会欢迎。

此外,农村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有所顾忌。信息技术教育离不开网络的使用,但是农村孩子信息伦理、信息安全等方面意识还是比较薄弱,不能很好地处理网上的不良信息。而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文化信息,会给农村孩子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一些自制力差得孩子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农村学生家长观念比较滞后,信息意识淡薄,他们并不认同信息技术课程,无形中加剧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压力。

四、对策建议

信息技术教师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决定着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但是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热情,因此必须积极化解教师心理压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师职业成就感。

(一)加大政府对农村信息化教育的投入,优化信息教育环境

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方政府不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2000 年国家开始在中小学推进“校校通”工程,2003 年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又提出了“班班通、堂堂用”的目标,升级农村基础教育的软硬件设施, 初步形成了农村教育信息化环境。温家宝总理在《2010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让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但是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化设施还很缺乏,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没有电脑。在计算机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教育当然离不开网络的使用,如果没有配套的电脑和良好的网络环境,纸上谈兵式的信息技术课将形同虚设。在访谈中,有的教师说“我们学校有机房,但只有几台机器是好的,学生们无法在机房上信息技术课”。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缺乏一个由社会环境、硬件设施、师资、配套软件资源等构成的有效支援系统。

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多方筹集资金、统筹安排,逐步分层地加大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偏远地区农村学校电脑的普及率,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各项专业活动,为农村信息教师开展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

(二)强化信息技术考核标准,提升信息技术课程认同程度

国家政策明文规定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也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作用。但源于经济基础和学科地位,地方政府和农村学校对国家信息教育政策采取冷处理,贯彻力度不够。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不是主科,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社会认同度普遍偏低;在信息科学方面,农村学生对信息科学的概念原理等常识性知识比较匮乏;农村家长对不良的网络信息存在担忧心理。因此必须制定严格的信息技术课程考核制度,将其纳入考试科目,吸引学校领导、学生和农村家长的重视。

(三)创建良好学校组织气氛,提升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满意度

学校组织气氛对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重要影响。现代心理学证明学校的组织气氛开放度越高,教师的工作压力越低,相反学校的组织气氛开放度越低,教师的工作压力越高。教师若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之下,无法采取有效的方式来处理压力来源将可能导致教师工作倦怠。农村学校应该积极为信息技术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搭建教师专业生活平台,有效支援信息技术教师,驱除教师管理中的冷漠与强硬,深入推行人性化管理,淡化监管、考评,变冷漠、生硬为帮助、关怀。社会与学校要体谅、尊重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特殊性,“减轻来自各种功利性任务的压力,让教师在归于宁静的过程中自由生发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推进教学工作”。[2]让信息技术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研究创新中接受挑战,在挑战中提升专业水平。

(四)关注农村信息技术专业发展,适应新课改要求

首先,农村信息技术教师是在学科本位的师范教育中熏陶出来的,由于农村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农村信息教师自身的成长背景,一些旧观念对农村教师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师习惯了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缺乏素质教育下的教师角色意识,在面对复杂问题的解决时,农村教师信息认知能力的水平也较低,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理解课程目标、处理教材和专业提升上的困难。有些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较差,尚未能从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变为教学人员的角色。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农村信息技术教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农村信息技术教师以现有的知识适应新课程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困难。其次,城市化取向的信息化资源很难有效地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得到应用,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信息化乡土资源以及利用农村学生生活经验来推进新课改。面对新课改诸多挑战,部分信息技术教师逐渐对工作失去兴趣,缺乏热情,教学效能感缺失。因此必须做好信息技术教师的保养、维修与充电工作,给信息技术教师提供充分的进修和培训机会,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体意识与积极信念,帮助他们适应新课改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葆萍,孙双. 从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生存现状反思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J]. 中国电化教育,2010,(1):37-41.

[2] 田慧生. 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 教育研究,2005,(2):50-57.

收稿日期:2011-03-15

作者简介:张济洲,博士,副教授,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64011)。

责任编辑:南岭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农村 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素养

根据中央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建议,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五年、十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教育部还明确规定,要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

如今,信息技术课已纳入中学的必修课。主要内容由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两大部分组成。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落后的农村学校还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时间安排不足,思想不够重视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由于学生地处乡村,大多数学生到了初中后才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通过几年多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本人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农村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参差不齐 绝大部分学生在没有上信息技术课前对电脑没有任何认识。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基础非常薄弱,大部分学生接触到计算机的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堂;另一个就是镇上的网吧。甚至一些经济比较落后地区目前还没有解决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问题,很多学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都没有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在学生刚升入初一时,通过了解,一个班往往会只有

二、三个学生拥有家用电脑,并且水平并不高,只能进行一些常规的电脑操作。很多的学生只知道电脑可以聊天、玩游戏,特别是网络游戏,这形成学生对电脑认识的误区。

二、端正学生对电脑使用价值的认识,创设良好的信息学习氛围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因而先进的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应用也相对较晚,虽说计算机和网络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但对农村生活的影响是不明显的,这样一来,在学生的心目中,计算机的应用的真正价值很难使他感受到,好像懂与不懂计算机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带来什么不便,只知道电脑很好用,特别是用于上网、聊天、玩游戏罢了,致使好多学生对信息课的学习不重视,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觉得有游戏玩罢了,而只会对计算机表面上的一些浮华的内容和信息感兴趣,并没有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因此,想提高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也变得很难了。

三、 学校领导、教师要更新转变观念、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

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这是大家的共识。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这为农村地区培养人才提供了必要保证。然而,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者落后的教育理念是农村地区实施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障碍。在教学中,我市农村地区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如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认识不到位,把它看成是继体育、音乐、美术之后的又一门副课,可开可不开。尽管有些学生很喜欢这门课,但在升学的压力下,不得不为考试科目让路。所以,农村小学要开设好信息技术课就必须解决好观念和认识问题。

四、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科教师采取适合农村学校的教学方法

由于农村中学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非常少,大多数学生还是初次接触到计算机,可以说大部分学生是从零开始,所以对教师来说是一大考验。那么如何能顺利地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呢?

1、激发兴趣,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

对于农村的中学生来说,“电脑”是新奇的“玩意儿”,所以学生刚接触时兴趣非常大,老师这时可以对计算机的神奇功能进行介绍,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种神秘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机会,恰当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农村学生大多不会打字,在教学时如果单纯的讲解键盘,练习指法,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生打字时,以比赛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而且装上能及时反映学生打字速度的软件,学生打字速度的微少进步也能体现出来。学生打完一次后觉得不满意可再打,在竞争中,为更快地提高速度,学生主动地请教打字的指法及技巧,使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不仅提高了打字的速度,而且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注重交流与合作,平衡学生间的差距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增强合作意识。由于农村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其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也相差较大,所以,民主平等、尊重信任、互相合作、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合作表现得尤为重要。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刚接触电脑,在教学上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课堂上,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个别的辅导,一个班中往往只有几个学生“高手”,接受速度较快,很容易就掌握。可以利用学生好为人师的特点,可以辅助老师手帮手地指导能力水平稍微低的同学,直到学会为止。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增强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习,可以促使“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高手”同学的帮助和指导,增强学习的信心;也可以使学生“高手”在辅导同学的过程中知识得到巩固和内化。

3、培养助手,以点带面,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学生中发现学习积极、肯动脑,计算机操作熟练的学生,鼓励他们超前学习,将他们培养成学习骨干。家庭中有计算机的,将下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驱动内容拷贝回去,利用课余时间提前学习,使他们先一步掌握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时这批积极份子作为教师辅导其他同学的助手。同时鼓励其他同学争做助手,加入积极份子行列。这样,既解决了学生人数多于电脑的矛盾,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践表明,灵活、可行、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进一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农村教育中,虽然已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要让其开展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的缺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农村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学生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有,数量也极其有限。学校电脑室是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场所,因此要确保教学效果,还要保证机器的完好率和使有率。教师要解决好维护与使用的矛盾,探索一些可行的维护方法,确保学校电脑的正常运行及信息技术课的正常开展。

除了要解决硬件问题外,加强专业人才实际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是实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保障。教师要经常参加业务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自觉地能动地研究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并从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渐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地推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确实,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我们只有在了解其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才能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进程。如何更好开展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还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好好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龙兴铭 《农村中学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我见》

汪华 朱红爱 《浅谈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李虹 《浅谈农村中小学如何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上一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范文下一篇:在线学习系统教育培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