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感悟范文

2024-02-02

品读经典感悟范文第1篇

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上的泰山之作,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不得不说,它所带来的影响是任何一个作品或是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所无法比拟的。往往,经典的作品,犹如和熙的春风,能拂醒人的信念;犹如清幽的山泉,能纯洁人的心灵;犹如朝阳的光芒,能唤醒人的灵魂。而论语的经典之处,在于它影响了许多代中国人民之后,而在至今仍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

《论语》是中国读书人的基础语言,如果你不能理解论语的一些基础含义,那么当你去读中国古文言文的时候,一定不能完全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论语》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根本思想。在我看来,《论语》在古代的地位犹如“圣经”在西方宗教中的作用,它就是中国古代人民心目中的“圣经”。它联系着古代人民生活得方方面面,而如今我们中国人民的思想以及生活方式多多少少也是受它的影响的。虽然有些理论在如今已不符合当代中国人的思想理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论语》,而且其中的一些思想还是有助于我们思想境界以及人格修养提高的。

从最初我们开始学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如今我们深刻理解论语的“仁”“理”“中”“庸”,《论语》对我们的学习,人际交往等都产生影响。如今,学习《论语》的风潮又一次兴起,而我们也应该从中学习得到一些关于自己人生的建议。

我们最初学到的是《论语》对我们学习上的影响。《论语》主张勤学善悟,学以致用。孔子在《论语》强调学习要不耻下问,好学不厌。我们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前进的动力,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停滞于此,不能前进分毫。一个人不能轻易满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在学习中去理解、感悟,把学来的东西加以消化吸收,然后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得到,学习可以分为三种境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为第一境。《论语》里谈到,获取知识首先要做到“勤勉”、“好问”,“文”、“行”、“忠”、“信”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博、广,不能偏颇、单一。“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是我们学习的第二境。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被老师耳提面命的一点,只有不断的巩固自己学到的东西,才有可能在实践里很好地运用。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则是学习的第三境界。学习并非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而应是学以致用,要学会思考问题,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论语》给我们另一个影响就是为人处世方面了。不得不说,论语的魅力是极其巨大的。中国人两千年的人际交往准则,伦理道德,很多都是从儒家思想中汲取过来的。它成了我们衡量道德水平的天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可以是我们青年人在生活上的行为准则。在我们如何做人方面,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所以我们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另外又特别强调“仁”。这是孔子在做人方面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他认为,只有仁的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颂。要达到“仁”的境界,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还有,论语中关于个人修养的语言也提了很多。它认为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正所谓是“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里高频率提及的有一个是“君子”,孔子对君子应该是极其推崇的,里面好多关于君子的篇幅。“君子”在《论语》里就是一个完美人格的化身。例如,“君子和而不同”“君

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以及“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等等。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君子有着异乎寻常的喜爱,虽然我们做不到成为这么完美的人,但这却可以是我们在日常行为准则中的一个遵循原则。对我们塑造自己的人格,培养自己的情操也是有着巨大的作用的。

品读经典感悟范文第2篇

——以国学经典促进品德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基于国学经典对品德教育的促进作用的思考

近年来,公共关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增,对国学经典的关注越来越强烈。神州大地,经典诵读蔚然成风,这表明了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伴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在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四个传统节日里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和“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等教育活动,将文化与教育不断融合在一起。实际上,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来就是相得益彰的,本质上都是推动人的发展。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和利用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教育要依托学校,通过课程、教材、教学等多个渠道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与渗透,更好地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

2.基于国学经典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的思考

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我们所提倡的国学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告诫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提高自我修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变化其气质,开启其智慧,提升其素养,使他们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塑造人格品质,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使国学经典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3.基于国学经典与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思考

从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角度出发,探讨发挥国学经典德育功能的一般原理,通过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把国学经典教育变成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综合有序的德育课程,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浸润作用,并以此行为强化学校德育教育的功能。

4.基于国学经典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的思考

学校文化就是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特殊存在的样式,是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学校文化具体表现为学校整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通过学校的教学、

- 1

人们所重视,国家教育部也开始关注“国学启蒙”。目前,国学启蒙响应者已有很多,在老一辈学者的关怀下,将会成为新世纪文化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各地实验区的研究都已初见成效,有的经验已经在更大的范内推广,也为我们进行研究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现在全国各地研究国学经典与学校德育工作关系的不是很多,没有形成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与德育的理论、策略,也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在现阶段研究国学经典与德育关系具有很大的空间和前瞻性。

三、理论依据

1、经典诵读教育的“反刍”理论: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它的载体是国学经典,它的关键点是诵读成诵。诵读诵读,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的关键的原则是:“不求甚解,只求熟读”。这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重要的诵读教育原则至今仍然有用。白酒酿造的原理也可以引入国学经典诵读,因为白酒酿造原理告诉我们,醇香的白酒,往往都是人们等待多年以后才能品味的。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十分有益。

2、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广泛性和渗透性,它潜移默化、 耳濡目染地影响着人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格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经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这对于提高小学生文化修养与道德修养、提高儿童的品质养成及爱国情操有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基本内容、重点及难点

1、将国学经典纳入校本课程,开设国学课。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各年级国学教育的具体目标。安排三至六年级每周一节课为国学课程,将国学精髓《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作为我校各年级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 3

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幼小心灵里埋下经典国学的种子。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国学经典教育的特定氛围中去体验、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从而懂得既要学好知识,又要学会做人的道理。

难点:探讨发挥文化经典的德育功能的一般原理,特别是在教育主题的确立、文化经典的选择、内容的序列化与系统化、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之间的整合。

五、预期目标及任务:

1. 通过课题研究,挖掘国学经典所蕴藏的伦理道德资源,推进本校德育特色建设。

2. 通过经典诗文诵读,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接触名家名段名篇,精心编制经典阅读篇目,帮助学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唤起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为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3. 让学生在广泛参与中加强对国学知识的领悟,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以促进德行的熏陶,培养高雅的气质,为基础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能给孩子们以精神上的滋养、激励、慰藉和启示。在无声的滋润与熏染中给孩子重要和深远的影响,达到正礼修身育人的目的。经典教育深入到课内,渗透到课外,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和育人的全过程,使学生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使经典育人“生根开花”。

4、师生素质明显提升,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教师的一朝一夕,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展示了明显的特点——国学经典。学生陶冶了高雅情趣,开阔了胸襟,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了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学生的自律和行为规范能力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从实际出发,对学校的德育发展做出全面的设计与规划,把诵读国学经典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之中使之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把诵读国学经典与学校文化建设统一起来,通过诵经典、学国学,创建在文化上具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学校。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抓住国学思想精髓,与引领德育工作相结合;二是,抓住经典教学理念,与构建和谐课堂相结合;三是,抓住传统文化底蕴,与打造魅力教师相结合;四是,抓住圣人思想光芒,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 5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落实分工,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国学经典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全国其它学校在国学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

(3)落实技术课程的研究

2.实施阶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主要工作是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全面开展课题的具体研究,通过理论研讨、指导与培训,展开对课题的实践研究,注意收集资料,形成阶段性经验总结等。

3、(2019年1月-2019年11月)结题验收

(1)根据调整后的工作计划,进一步进行课题的研究。

(2)对前面两阶段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文字资料,包括课题工作总结、教师研究论文、案例等。

(3)做好结题的相关工作,归类整理和汇编研究成果。

九、课题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

2、教师论文集、案例集(包括教师发表的论文)

3、课堂教学成果光盘

4、经典诵读教案集、校本教材

南漳县武安镇西关小学

2017年5月

品读经典感悟范文第3篇

品读就是对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的解读。去品味、去阅读,能找到里面能给我们以启迪的东西。三国历史如同一杯香茗,要细细品味,才解其意味。才发觉历史之妙处,风云人物之睿智,从而有所领悟,从中借鉴人生智慧。

古人读书前必须净手焚香,以示恭敬。以至于说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理解书之所以被神化完全是因为书中有智慧,尤其是充满了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人生智慧。

一生从事读书研究的学问家鲁巴金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我赞成。我也是一直这样做的。

不久前聚会,席间一位长者谈到自己在看新《三国演义》电视剧,进而饶有兴致的谈了些许心得,对几个人物也进行了点评,聆听之下,顿然勾起我对再读《三国演义》的热忱,回家后把《三国演义》、《三国志》、易中天的《品三国》、甚至女儿读的少年版《三国》也拿出来放到枕边,进行了一番细读。对于《三国演义》我从很小就听过几遍评书联播。人物及章节故事也算了然于心,这次再读,倒也有了点滴思索。

《三国演义》的品读价值在此我不做累述,因为站在这里的目的在于交流个人的读书所得,那么我要阐述的自己的观点:

一、试以国家民族大义来品三国人物

说道三国演义,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其中为人处事的谋略,对于不同人物的喜好争议。我这次读三国觉得人们不妨把它放到国家民族大义来读,得到的结论就会有不同。眼界也就开阔许多。

如曹操其人。

《三国演义》作品中,由于作者罗贯中写作理念推刘反曹,曹操便以奸雄的形象。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把奸雄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让很多善良的人们恨之入骨。从将错就错,梦中杀人,恩将仇报、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例子都是他奸雄的表现。

同时,我们来看看《三国志》对曹操其人较客观的评价:

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戎马一生。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迎接蔡文姬归汉,修复《汉书》,功在千秋。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法令严明,身先士卒。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前进。曹操的功业远不是那些谩骂他的人所能理解的。我佩服曹操。

我个人认为如果没有诸葛亮这个人物出来指手画脚的三分天下,曹操的统一祖国大业做成,当时社会的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会有一个飞跃的发展。也就不会三国争战;由此推论,诸葛亮为了显示其个人才华,为了打败对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火烧上方谷,不惜牺牲普通百姓的生命,遍野白骨,黎民涂炭。要不是他帮助周瑜,就没有赤壁之战,也就是说从很多章节来看,如果没有他到处捣乱,人民会早一天安定幸福,因此,我不再盲目的崇拜诸葛亮。而且还有些不喜欢他了。

二、不以完美之心来评三国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时间多少豪杰!合上书,一个个鲜活面容就活跃在我们读者眼前。我们喜欢这样说人物,刘备很敦厚,但是太软弱,关羽讲义气,但是太狂傲,吕布武艺高超,但是毫无谋略。周瑜足智多谋,但是心胸狭窄,忌才妒能。我们可以试想,这些人是多么风云一时的人物,有的人也就是《三国》中的士兵甲或士兵乙,再或者平凡到没出现在书里。他们之所以是英雄,就是因为他们有这样丰满的个性特点。如果关羽像刘备一样礼贤下士,不说出“虎女焉能嫁犬子?”这样令人难以接受的话语,孙权也不会在暴怒之下斩其首级。关羽也不会身首异处。

我在易中天《品三国》里看到对关羽这样的评价:

关羽这个人在刘备集团,是一个被惯坏了的孩子。惯坏了的孩子有什么特点呢?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叫任性,第二个特点叫天真。由于被惯坏了所以任性,由于是孩子所以天真。

我的意见是人们只管来尊敬爱戴关羽的正直义气。

关羽,是我国的武圣,与文圣孔子一起,受到国人的推崇。义重如山,柔情 ,侠肝义胆。我们要学关羽的交友之道,为人准则,也希望大家拥有的朋友兄弟都是关羽这样的!

三、以善意之心来解读三国人性

人们有时争议到最后会认为三国人物都不是好东西,互相利用,各有所图,居心叵测,阴险毒辣,我建议大家以善意之心来读三国。别有一番景象。

在一个乱世之秋,群雄并起,他们带着自己的理想奋斗,努力寻找着自己的角色,寻找属于自己的栖身之所,他们斗争了一生,善良的人读到最后都会落泪。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赵云的完美绝伦,孙策的少年有为,曹操的壮志未酬人已老的不甘。似乎苍凉的乐曲响彻耳旁。任何人事都挡不住历史的车轮徐徐向前。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想,是这些英雄创造了那个时代和那段光辉不可磨灭的历史。以及这部不朽的作品!

读书,贵在“读进去,出的来”。

今天的我们从书中品读百味人生,珍惜幸福与美好,拥有达观向上的志趣。

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从名著中感悟到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

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

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

品读经典感悟范文第4篇

②一枚咸鸭蛋,就是他最好的菜了。他一大早把咸鸭蛋磕开个口后,早晨吃,中午吃,晚上还吃,一根筷子在鸭蛋里轻盈地拨拉着。

⑤父亲并不以为然,他淡定地说:“做人哪,该小气时就得小气,该大方时,才能大方„„”

⑥其实,我心里也很清楚,父亲的小气情有可原。那时我们村是个穷村,而我母亲身体又不好,这让他肩上的负担更加沉重。但我仍然不能容忍他夏天穿着一件满是窟窿的汗衫等等注入此类的行为。

⑦大学学业我是在父亲有限的资助和自己勤工俭学中完成的。毕业后,我回到自己的家乡,做了一名中学教师。结婚的那一天,父亲在腰间摸索了好一会儿,把紧握的手放在我的手间。

⑧在城里安家的我,日子慢慢好起来。我每个月都要回乡下看望双亲。父母在一点一点地变老,就像秋天的树叶在寒风中颤抖。

⑨我的孩子感冒,电话中无意间告诉了母亲。第二天,一大早有人敲门。我打开房门,没想到竟然是父亲。

⑩“您是怎么来的?”我赶紧把父亲拉进屋,递了一块毛巾给他。“我,我骑着人力三轮车来的。

11父亲居住的村庄里我的住处足有八十多里路。

13 “不累,不累,„„”

15再回家的时候,我忍不住对母亲说:“现在日子都好过了,您就别让爸那么小气了!” 16母亲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别人能说你爸小气,你不能说他!在我们村里,你是第一个大学生,你好好想想,当时乡邻都不舍得把钱投到孩子的学业上,只有你爸,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一路把你供到了中学、大学„„你见过这样小气的父亲吗?”

17我听得面红耳赤。是啊,父亲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该小气时小气,该大方时大方。

《做人与处世》2012年第1期 1.文章第①段作者就写 “父亲的小气,在我曾经度过童年、少年时光的村庄是小有名气的”, 这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 ?(2 分 )

3.文中第13段划横线的句子用了省略号,请你根据上下文发挥想象,推测一下父亲可能会说些什么?他为什么会这么说?(4分)

5.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父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4.①用省吃俭用的钱把儿子一路供到中学、大学。 ②儿子结婚时把家里全部的积蓄都拿了出来。

5.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了父亲的形象。

2.最后的礼物 张侗 ①织完最后一针,妈妈哭了。妈妈没有哭出声,丁旺看着妈妈把嘴唇咬出牙印,咬出血,妈妈看着丁旺就又笑了,笑得像外面晴开的天。 ②丁旺也笑了,小心翼翼偎进妈妈的怀里,帮着妈妈擦去泪水,汗水。八岁的丁旺懂事,他怕硌疼了妈妈。妈妈瘦得就剩下一层皮,苍老而干枯,那些骨节突兀而高耸,就像寒风中随时都会折断的的枯树枝。 ③妈妈的力气好像全部用完了,她把手放在丁旺头上,连来回抚摸的力气都没有。妈妈闭上眼好像睡着了。丁旺看着妈妈那么疲惫,像赶了多么长的路终于回到家,长舒了一口气。 ④多累啊,连着几天,他看见妈妈屋里的灯亮到很晚。他睡醒一觉,灯还亮着。爸爸小声说,今天累了,明天再织吧。妈妈说,明天还不知道能醒过来不?现在能织就多织一会吧。妈妈声音很低,丁旺屏息静气,支着耳朵才能听见。 ⑤丁旺给妈妈小心扯着薄被子。天气越来越热,眼看就要收麦了。 ⑥丁旺手里还攥着半疙瘩毛线。刚开始的时候,他怎么都缠不圆。妈妈微笑着教他。他按着妈妈说的,先左缠右缠缠成一个疙瘩,然后横缠竖缠,他就缠成了一个歪甜瓜。他笑了,妈妈也笑了。几个毛线疙瘩缠下来,他缠的毛线疙瘩就又圆又大,严紧而松软。 ⑦每天放学,他告诉妈妈学校里好笑的事好玩的人,妈妈听着听着就笑了。他喜欢看妈妈上下舞动的手,妈妈说织毛衣有什么好看的。丁旺说妈妈不是在织毛衣,妈妈是在绣花。妈妈停下手,盯着丁旺看一阵子,眼里汹涌着泪水。 ⑧那些毛线都是妈妈从医院出来后,拆了自己所有的毛衣毛裤洗净,晒干。丁旺呼吸着有着好闻香味的洗衣粉,他偷偷哭过几次了。 ⑨织一会毛衣,妈妈满头大汗,停下手大口喘息着。丁旺知道妈妈累,更疼。丁旺站在屋后大声骂过多少次,他记不清了。这该死的骨癌。该死的骨癌。每到星期天,他都会跟着奶奶到村西的小教堂,为妈妈祈祷。家里为妈妈看病,把能卖的都卖了,亲戚邻居都借遍了。今年的麦子还没收下来,爸爸让收麦子的邻居预付了三千元。爸爸说,你妈妈可能吃不上新麦子,我们爷俩好对付。丁旺像大人似的,脸上没一丝笑意点点头。爸爸每天出门打工,深夜十一二点回来。爸爸无论多晚回家,进门就满脸笑容。 ⑩妈妈睁开眼念叨着,你看妈妈多不中用,又睡着了。妈妈伸出骨瘦如柴的右手,指着柜子。丁旺跑过去拿出那五条毛裤。丁旺一条一条捋直,从短到长紧挨着排开。离妈妈最近的那条是最短的,妈妈说你今年冬天就穿这条。丁旺拿起那条最长的说,爸爸今年冬天就穿这条。妈妈微笑着摇摇头说,你爸爸是大人,他不怕冷。这六条都是给你准备的。妈妈没啥能给你留下的,只有这六条毛裤。 11丁旺愣怔了,抱紧了妈妈,任泪水流着。他从来不让妈妈看见他哭。妈妈说,每二三年换一条,换勤了就没有了。到时候多买条松紧带束着,毛裤不掉胯。丁旺咬住嘴唇点着头,他把嘴唇咬出了牙印,咬出了血。

《做人与处世》2012年第1期

2. 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人物“把嘴唇咬出牙印,咬出血”,这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4.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八岁的丁旺在艰难的生活中,在母爱的呵护下早早的懂事了。

5.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有一位母亲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答案:

3.表层含义是妈妈在生命最后阶段给他编织的六条毛裤。 4.示例一:“每天放学,他告诉妈妈学校里好笑的事好玩的人,妈妈听着听着就笑了。”为了让妈妈快乐开心,丁旺有意选择学校里好笑的事好玩的人讲给妈妈听。示例二:“丁旺愣怔了,抱紧了妈妈,任泪水流着。

5.示例:两位母亲的感人事迹,让我再一次认识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想到妈妈平时对我的付出,我要从内心深处说一声:妈妈,我爱你!我一定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不辜负你对我的养育之恩。(能联系两位母亲的事迹来谈,话题不偏离母爱,2分。有具体感受,1分。联系实际,1分。

②那时候,她教古汉语,那是我们中文系一门很枯燥的科目。

③一次,她突然叫我起来,提了几个很费解的问题,在我的一阵沉默后,她铁青着脸说:“潘同学,请你到讲台边上站着听课。”几个同学露出幸灾乐祸的“笑脸”,甚至还发出了笑声,那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我的心上。

④我抬起脸,硬邦邦地说:“请问老师,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⑥那几张“笑脸”不见了,他们一定开始为我担忧。

⑧只剩下最后一堂课了。

12 “几个月前我让潘炫同学走出教室的那一刻我就后悔了,”她开门见山的表白让我无所适从,“几个月来,我无时无刻不在一份歉意中度过,看着他空空的座位,我常常自责。请同学们原谅,因为我的错,更因为我不敢承担自己错误的后果,一再地推卸责任。感谢潘炫同学这节课能来,给我这个道歉的机会„„”而我呢?我又何尝不是在自傲与任性中一再地推卸我的责任。

1. 文中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4分)

3.“我”庆幸没有错过最后一堂古汉语课的原因是什么?(4分)

4.文中的古汉语教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4分)

6.如何理解“我又何尝不是在自傲与任性中一再地推卸我的责任”? (4分)

答案:

4.九月的阳光

②高一(1)班第一次班会,班主任说:“为了让大家尽快熟悉起来,全班同学下周日去雄岚峰旅游。这个地方离县城不远,只有十几里路,大家骑自行车去。

④班上,我没有一个熟人,同学大都来自县城。他们有的是初中或者小学同学,有的是街坊邻居,相互很熟悉,课后就亲热地嬉戏打闹。而我,只是一个寂寞的旁观者。我无法开口向他们借。几个来自其他乡中学的,偶尔还会搭茬的,但也没有好到可以开口向他们借自行车的程度,再说他们和我一样,也没有。

⑤九月的第三个星期天,一大早,我们全班同学,聚集在校门口,准备奔赴雄岚峰。令人惊奇的是,来自另一个乡中学的某同学,居然也骑上一辆车。我悄悄地问他: “你的车是哪来的?”他说:“我爸爸送来的。

⑥我涨红了脸,低下头,双手都不知往哪搁。才知道,不见得城里同学会虚骄,有时,同样来自农村的也会头翘上天,眼看不起人。

⑦刹那间,空气凝结住了,刚才还叽叽喳喳的吵闹,倏而逝去。显然,大家都不喜欢带人,或者让人带,自己一个人骑行,多自在啊。幸好没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名字,否则,大家都盯着我,我肯定会恨不得钻进地缝了。这时,一女生推出一辆二六式自行车主动走了出来,她说:“老师让他带我吧。

⑧清晨的阳光打在她的脸上,她的微笑融入爽凉的空气里,让我充满清甜、羞涩的紧张。此前,我极少与女同学打交道,她让我有些不知所措。她叫艾恒萍,就坐在我前一排。我们虽未曾说过话,但几次眼神的交集,有一种温暖的东西在青春的心里涌动。她偶尔会冲我淡淡一笑,而我僵硬的脸无法以笑回应。

⑩自行车停在山脚下一个同学家里,我们徒步攀上雄岚峰。在这座全县最高峰上,班主任让我们围坐成一圈,然后,玩击鼓传花的游戏,点将站到中央唱歌。我居然第一个被点上台,站在中央,手心直冒汗。这时,艾恒萍一边鼓掌一边喊:“陈志宏,加油!”来路上,逢上小山坡,她也是这般给我鼓劲。

11雄岚峰之旅,我闭塞的心,豁然洞开,那浓得化不开的自卑与羞怯,被九月的阳光冲淡。 12来年九月,我主动向艾恒萍借自行车,骑行35公里山路回家,一举打消长期悬在心头那不敢一个人骑车回家的恐惧。

13多少年后,每每走在九月的阳光里,想起那段往事那个人,总觉得很美,很受用。青春是不老的传说。

1.本文以“九月的阳光”为标题有什么作用?(4分)

2.文中第②段划线句子语言生动优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感受?(4分)

3.为什么说“到县城读高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借自行车”? (3分)

4. 文中第⑧段划线句子“我们虽未曾说过话,但几次眼神的交集,有一种温暖的东西在青春的心里涌动”中“温暖的东西”具体指什么?(2分)

5. 文中第⑨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式?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1. ①全文以“九月的阳光”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①尽管家里有一辆破旧的“春燕”牌自行车,可是,父亲去学校教书要用,再说,骑几十公里山路到县城来,我也不敢。②在县城没有亲戚,我无处想办法。

6.要乐观、坦然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走向生活;要融入集体,在与人真诚交往中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从而获得成长的力量。 5. 斯密斯太太的蛋糕

①一年前,老亨利的独生儿子和儿媳妇在一次车祸中不幸丧生,留下一个年仅3岁的儿子吉米。为了抚养吉米,老亨利不得不再次出山,开了这家面包店。 ②一天上午,老亨利正在操作台前制作斯密斯太太前一天为儿子的20岁生日定做的生日蛋糕,小吉米一个人在柜台内玩玩具,一位顾客走了进来。 ③小吉米立刻放下自己手中的玩具,抬起头来朝老亨利喊道:“爷爷。” ④当时。老亨利正在用奶油制作一朵花,嘴里答应了一声“马上来”,同时加快了那朵花的制作速度。 ⑤突然,那人闯进了柜台,抱起小吉米,推开老亨利,径直往内间闯去,还压低嗓门说道:“如果那个警察进来,将他打发走,否则,我就要了这个孩子的小命。 ⑥一位警官走了进来,老亨利认得他是这个街区的巡警汤姆。 ⑦汤姆一进门就跟老亨利打起了招呼:“有一个盗窃珠宝的通缉犯逃到我们这边来了。这是通缉令。我要在你的店里贴一张。”他一边说一边摘下帽子,放在柜台上。老亨利继续做蛋糕上的图案。 ⑧老亨利慢吞吞地答道:“我会留意的,你把它贴到墙上去吧。”汤姆见亨利头也没抬,仍然自顾自地低头做自己的事,就又说:“亨利,你别不放在心上,什么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如果这个通缉犯碰巧来到你的店里,你将线索告诉警方,就能得到10万元的奖励,那你和小吉米以后的生活就有保障了。小吉米呢,今天怎么没有看到他?” ⑨老亨利没有立即回答,仍然忙着做蛋糕上的图案。少顷,他才慢慢地说:“吉米今天不舒服,我委托克拉克太太帮我照顾他了。”接着,他轻轻地吁了一口气,抬起头来,看着汤姆。就在这时,只听“扑通”一声,烤盘重重地落在操作台上。“哎呀,我的蛋糕„„上帝,全糊在一块儿了。这可怎么办呢?斯密斯太太下午两点就要来取了。”汤姆看着老亨利,沉默了一下,说:“我看,你得为斯密斯太太重做一个蛋糕了!” ⑩就在这时,汤姆的对讲机响了起来。汤姆接通之后,立刻说道:“我是巡警汤姆,我正在彼得大街中段。”停了一下,又接着说道,“好的,我立刻前去支援。 11说完,汤姆就将通缉令放在柜台上。说:“这个,麻烦你闲时帮我贴一下。有人在南部的雅各布大街发现了通缉犯的踪迹。我现在要赶过去增援。”然后,他又放缓语气,安慰老亨利道:“你放心吧,小吉米很快就会没事的。”然后,他从柜台上拿起帽子走了出去。 12透过玻璃门,老亨利看到汤姆出了门朝北走了。接着,他听到储藏室的门开了。

13小吉米的嘴巴被捂了这么久,这时候已经吓得哭不出声来了。老亨利急忙跑过去安慰他。当他透过玻璃门看到那个男人也朝北走去时,一直阴云密布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15斯密斯太太说:“不是,图案很漂亮。

2. 本文以“斯密斯太太的蛋糕”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3.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汤姆警官在老亨利的暗示下已经知道了通缉犯就藏在老亨利的储藏室里?(4分)

4.为什么当老亨利透过玻璃门看到那通缉犯朝北走去时,一直阴云密布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3分)

5.文中的老亨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分)

答案:

1.一个男子挟持一个小孩躲在储藏室里的图案

3.①汤姆警官放缓语气,安慰老亨利道:“你放心吧,小吉米很快就会没事的。

6.这一情节既反映出歹徒狡猾贪婪的本性,更衬托出老亨利的聪明机智、深谋远虑,做事周密。

6.我要用中文 蒋光宇

②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物理学界一直认为物质的最小结构是由3种夸克组成,但是丁肇中却不相信只有三种。他通过长期艰苦的探索,终于找到了组成物质的第4种最小结构。

⑤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丁肇中是位科学家,更是一位热爱祖国的人。

12有人说,祖国是父亲的土地,语言是母亲的舌头;也有人说,语言是历史的档案。 13 最近,中央电视台的一位节目主持人对丁肇中问道:“您当时选择中文的目的是什么?” 14丁肇中答:“就是因为在颁奖典礼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中文。 15主持人问:“但是您在用中文做演讲的时候,应该说绝大多数的人、现场的人,都是听不懂的?” 16丁肇中答:“那与我没关系。

17主持人为了进一步验证和确认自己的判断,又问:“您希望更多的中国人,或者说中文的人能够听得懂?”

1.本文是在写丁肇中的爱国事迹,为什么开篇却写到他的父母?(4分)

2.丁肇中为什么坚持要在颁奖典礼上使用中文? (3分)

3.丁肇中在颁奖典礼上使用中文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3分)

4.丁肇中这个出生在美国的公民,为什么有一颗永远不变的中国心? (3分)

5. 丁肇中为什么因“发现‘j粒子’”从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3分)

7.联系全文看,丁肇中对祖国的热爱除了体现在颁奖典礼上使用中文,还体现在哪里?(2分)

答案:

3.他要向全世界宣传祖国的语言,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留下祖国的声音,向全世界的中国人传达喜讯。

①远藤未希生于1986年,她漂亮、聪明、活泼、可爱,声音甜美、能歌善舞,毕业后就被宫城县南三陆町危机管理科选为工作人员。工作后,她非常敬业,因为要播音,她苦练口语,后来大家听了她的播音都说比得上电视台的主持人了,她工作起来更有干劲了。

②上小学时,男生特喜欢她,可是也有调皮的男生有意来吓她。知道她胆子小,就把毛毛虫放到她的书里。上课时,她一翻开书,看到了一条虫,就跳了起来,并且大叫了起来。她从此被同学称为“胆小鬼”。

(《意林》2011年22期)

起因: 经过: 结果:

4. 为什么说“这是人们听到最美的话语,最坚强的声音”?

6.文章结尾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4. 因为远藤未希声音甜美,更因为这声音撑起一扇扇生命之窗,使灾难中的人们获得新生,所以说“这是人们听到最美的话语”。

8.我还有左手

①裴永红从2010年5月开始,担任火车调车连接员,负责厂区铁路专线的火车调度、瞭望,提醒火车司机提早减速。岗前培训时老师强调这个工作的危险性,稍不留神就可能车毁人亡。虽然他月收入仅800元左右,可是他一点都不马虎。

②3月10日上午的湖南湘潭正下着大雨,路上、地上、车上到处是水。当天是他当班,上午10点15分,一列火车已调了12节油罐退着进入湘潭电厂车站油库,剩下38节油罐停在8号车道等待。

③车窗外雨声和列车倒车的噪音都很大,裴永红和火车头又相隔80米,唯一的办法就是去最近的器具室取备用对讲机叫停火车。于是他跳下了行驶中的火车,可是车上的钩子挂了他一下,再加上下着雨的地面很滑,在他落地的那一霎,身体向后面仰了一下。

⑤他曾在1998年进入部队服役,而且一干就是七年,部队经常教育他们“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进医院!”“人在阵地在”。在部队随时有上战场的可能,他也做好了随时献出生命的思想准备,所以这一刻他并没有被吓傻。

⑥他想起身时才发觉,自己的脊柱骨好像断了,钻心刺骨的痛,没办法用力。他便用左手支起身体,咬紧牙关,向器具室跑去。失去了一条右臂,左手又要按住右臂,脊椎断了难以支撑起身体,他一摇一摆的,根本跑不快。当他跑起来时,右臂的血向外流得更快了,随着失血越来越多,他开始头晕,几次差一点摔倒。列车还在倒,已经超出了规定线,他不敢多想,捂着断臂终于跑进了器具室,拿起对讲机。平时用两个手使用对讲机很熟练,可是现在只能用左手使用,还真不习惯。当左手松开右臂时,血又喷了出来。

⑦那一刻,他笑了,他忘记了痛,觉得自己就是死,也值得了!但接着一阵阵的痛向他袭来,他才想起那条断臂。

⑧幸好后来遇到了同事,他们赶紧把他送到了医院。“再晚一秒钟,就没命了。”抢救的医生嚷道。

⑨但裴永红没有喊过一句痛,晚上疼得受不了就咬着被子。妈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一边抹泪一边为儿子日后发愁,“真不知道他下半辈子该怎么过。”裴永红却微笑着说:“我的左手臂还在。

(《意林》2011年12期)

1.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⑤段为什么要插叙裴永红在部队服役接受教育的事?(3分)

2.联系全文,为什么说裴永红及时制止了一场“灭顶灾难”?

4. 联系全文,说一说用裴永红为什么不用“喊”的方式提醒驾驶员,让火车停下来呢?

5.文章第⑦段中写道“此时他已经成为血人了,可是脸却白得像死人”,这矛盾吗?为什么?

6. 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

答案:

4.因为事发当时正下着大雨,车窗外雨声和列车倒车的噪音都很大;再加上裴永红和火车头又相隔篇四:经典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一、《生存的地方》

老友因劳累而过早衰老,但精神仍然很好。尤其当说起变荒岛为乐园的经历时,更是神采奕奕。最后老友指着整个岛说:“这一切都是我双手干出来的,这是我的小岛。

1.第二段的“他们”指哪些人?“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中“花园”是什么意思?

2.第三段“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一句承上启下,照应了上文什么语句?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篇五:经典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周国平

①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

②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③一个人如果并无精神上的需要,读什么倒是无所谓的,否则就必须慎于选择。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

④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

⑤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不妨就把经典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质量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我的意思是说,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 (摘自新西兰中文《先驱报》)

惟有今天仍然活着的经典才配叫做经典,它们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

品读经典感悟范文第5篇

品读就是对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的解读。去品味、去阅读,能找到里面能给我们以启迪的东西。三国历史如同一杯香茗,要细细品味,才解其意味。才发觉历史之妙处,风云人物之睿智,从而有所领悟,从中借鉴人生智慧。

古人读书前必须净手焚香,以示恭敬。以至于说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理解书之所以被神化完全是因为书中有智慧,尤其是充满了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人生智慧。

一生从事读书研究的学问家鲁巴金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我赞成。我也是一直这样做的。

不久前聚会,席间一位长者谈到自己在看新《三国演义》电视剧,进而饶有兴致的谈了些许心得,对几个人物也进行了点评,聆听之下,顿然勾起我对再读《三国演义》的热忱,回家后把《三国演义》、《三国志》、易中天的《品三国》、甚至女儿读的少年版《三国》也拿出来放到枕边,进行了一番细读。对于《三国演义》我从很小就听过几遍评书联播。人物及章节故事也算了然于心,这次再读,倒也有了点滴思索。

《三国演义》的品读价值在此我不做累述,因为站在这里的目的在于交流个人的读书所得,那么我要阐述的自己的观点:

一、试以国家民族大义来品三国人物

说道三国演义,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其中为人处事的谋略,对于不同人物的喜好争议。我这次读三国觉得人们不妨把它放到国家民族大义来读,得到的结论就会有不同。眼界也就开阔许多。

如曹操其人。

《三国演义》作品中,由于作者罗贯中写作理念推刘反曹,曹操便以奸雄的形象。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把奸雄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让很多善良的人们恨之入骨。从将错就错,梦中杀人,恩将仇报、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例子都是他奸雄的表现。

同时,我们来看看《三国志》对曹操其人较客观的评价:

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戎马一生。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迎接蔡文姬归汉,修复《汉书》,功在千秋。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法令严明,身先士卒。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前进。曹操的功业远不是那些谩骂他的人所能理解的。我佩服曹操。

我个人认为如果没有诸葛亮这个人物出来指手画脚的三分天下,曹操的统一祖国大业做成,当时社会的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会有一个飞跃的发展。也就不会三国争战;由此推论,诸葛亮为了显示其个人才华,为了打败对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火烧上方谷,不惜牺牲普通百姓的生命,遍野白骨,黎民涂炭。要不是他帮助周瑜,就没有赤壁之战,也就是说从很多章节来看,如果没有他到处捣乱,人民会早一天安定幸福,因此,我不再盲目的崇拜诸葛亮。而且还有些不喜欢他了。

二、不以完美之心来评三国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时间多少豪杰!合上书,一个个鲜活面容就活跃在我们读者眼前。我们喜欢这样说人物,刘备很敦厚,但是太软弱,关羽讲义气,但是太狂傲,吕布武艺高超,但是毫无谋略。周瑜足智多谋,但是心胸狭窄,忌才妒能。我们可以试想,这些人是多么风云一时的人物,有的人也就是《三国》中的士兵甲或士兵乙,再或者平凡到没出现在书里。他们之所以是英雄,就是因为他们有这样丰满的个性特点。如果关羽像刘备一样礼贤下士,不说出“虎女焉能嫁犬子?”这样令人难以接受的话语,孙权也不会在暴怒之下斩其首级。关羽也不会身首异处。

我在易中天《品三国》里看到对关羽这样的评价:

关羽这个人在刘备集团,是一个被惯坏了的孩子。惯坏了的孩子有什么特点呢?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叫任性,第二个特点叫天真。由于被惯坏了所以任性,由于是孩子所以天真。

我的意见是人们只管来尊敬爱戴关羽的正直义气。

关羽,是我国的武圣,与文圣孔子一起,受到国人的推崇。义重如山,柔情 ,侠肝义胆。我们要学关羽的交友之道,为人准则,也希望大家拥有的朋友兄弟都是关羽这样的!

三、以善意之心来解读三国人性

人们有时争议到最后会认为三国人物都不是好东西,互相利用,各有所图,居心叵测,阴险毒辣,我建议大家以善意之心来读三国。别有一番景象。

在一个乱世之秋,群雄并起,他们带着自己的理想奋斗,努力寻找着自己的角色,寻找属于自己的栖身之所,他们斗争了一生,善良的人读到最后都会落泪。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赵云的完美绝伦,孙策的少年有为,曹操的壮志未酬人已老的不甘。似乎苍凉的乐曲响彻耳旁。任何人事都挡不住历史的车轮徐徐向前。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想,是这些英雄创造了那个时代和那段光辉不可磨灭的历史。以及这部不朽的作品!

读书,贵在“读进去,出的来”。

今天的我们从书中品读百味人生,珍惜幸福与美好,拥有达观向上的志趣。

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从名著中感悟到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

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

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

品读经典感悟范文第6篇

品读感恩

感恩,是心怀感激,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品质。在神话传说、英雄传记中,无不渲染着“滴水之恩,动涌泉相报”;也彰显着“恩重如山,当以死相许”;更斥责着“忘恩负义之人,则无地自容”。

千年修炼的白娘子,在千年的断桥上等待了千年,万里迢迢盗仙草的急切,水漫金山寺的痛恨,还有那一门之隔的无奈。等待了千年,真爱的璀璨便闪烁了千年,千千万万的感恩诗篇也因此腾空出世!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林黛玉,她本是绛珠仙草,为报神瑛灌溉之恩下临凡界,甘愿流尽一生之泪。

拥有了感恩之心,紫色的灵魂也可袒露于那广袤的天地,温柔的蓝色也将映入心田,明媚的阳光,和煦的春风终将跳跃与脸上,吹过没有褶皱的心。感恩的花儿拥有不凋的容颜,灿烂开在历史的每个角落,也开在当今的每个角落,以及未来的每个角落......

2006年感动中国的残疾少年黄轲,为报好心人捐助之恩,与父亲踏上感恩的征途,为帮助自己的好心人送上小礼物,所谓“礼轻情意重”,既是“千里送鹅毛”但内心的一份感谢却不曾浅淡,感恩便是发自心里最真切的那份感谢、祝福!

感恩,是盈盈月光下,最清的一杯!

感恩,是落落余晖中,最暖的一缕!

感恩,更是灼灼红叶里,最热的一片!

感恩,正是漫漫人生,最最重要的品质!

感恩,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让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吧~!在尘世喧嚣中心灵也会有特有的宁静......

上一篇:评价领导优点范文下一篇:培优辅差名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