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循环分析工作总结范文

2023-09-23

工作循环分析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亚里士多德用大树做比喻,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个部分:树根部分是最基础的第一部分,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即metaphysics,中译《形而上学》;作为主体的树干部分是第二部分,即物理学;表现为树枝的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这个树根,也就是这个基础,即亚里士多德的being as being,就是古典哲学中至高无上的第一哲学。由于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分化自哲学,所以现在全世界都是显学的经济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哲学,是我们认识经济现象或解释经济活动的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

说经济学是一种哲学,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后经济学的发展趋势非常不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后的主流经济学追求的是向物理学等所谓的“树干”科学的靠拢,表现为去哲学化或去形而上学化的与树根的分离。琼·罗宾逊夫人的《经济哲学》,就是这一过程中这位英国古典经济学传人以卡尔·波普的方法论和科学价值观为基础向“树根”回归的努力。

罗宾逊夫人是古典经济学的最后传人,也是自希克斯之后英国剑桥经济学派的掌门人。在经济学理论发展史上,她有过三次革命性创新,即不完全竞争理论的提出、对有效需求理论的阐释以及对正统资本理论的毁灭性抨击。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些只是“一种突破”。由于“革命”是指“改变了对基本问题的思考方式”,而“突破”是指“没有颠覆传统的看法或结果,只是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开始”,因此,尽管罗宾逊夫人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中谦虚地认为该书只是“提供了一箱分析工具”,但因为不完全竞争“为置身于荒凉地区的人们提供了旅行指南”并填补了“垄断与竞争之间的中间地带”;而凯恩斯经济学的阐述和资本理论的争论使罗宾逊夫人确立了新剑桥学派分析方法,所以,罗宾逊夫人是“革命”,而非仅仅止步于“突破”。罗宾逊夫人本人也认为她是“对经济学教科书中的理论和模型做了一次春季大扫除。抛弃所有自相矛盾的命题、不可度量的量以及无法定义的概念,并重新建构一个分析基础”。

《经济哲学》是一次更为彻底的“春季大扫除”。

《经济哲学》出版于一九六二年,全书由罗宾逊夫人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系列讲座的讲稿整理而成。虽说罗宾逊夫人在书中使用了非技术性语言以争取更多的读者,但因为该书是从意识形态角度检讨从斯密到马克思以至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基本原理(罗宾逊夫人的另一本著作《经济学的异端》则从历史演变角度对相同问题进行了检讨),所以读者必须首先具有古典正统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的知识背景,才能完全读懂该书。

经济哲学是经济学最本质的部分,是经济学构建自身科学大厦的基石。如果理解了维特根斯坦的那句话:上帝准许哲学家洞悉置于每个人眼前的事物(《文化与价值》),那么,经济哲学就是对那些无法用数学公式和统计图表来解决的经济事务和经济制度的性质做的智性思考。由于罗宾逊夫人一直认为“任何一种经济体系都要有一组规则,一种能对经济体系进行评价的形而上学,一个存在于个人心中并迫使他遵循的道德心”,因此罗宾逊夫人的形而上学讨论由来已久,由她挑起的那场两个剑桥资本之争,实质上就是一场形而上学争论。虽然两个剑桥争论的对象是资本,但从那时以来,资本就没有再在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出现过,并一直是当代经济学理论中最为无用的部分。用形而上学概念解决形而下问题的古典分析方法,也在经济学分析中失去了踪迹。贴近物理学分析的形而下分析成了当今显学。在这一过程中,罗宾逊夫人的身份日渐复杂,主流经济学家的身份逐渐模糊,非正统经济学家的形象日渐显现。

表面上看,两个剑桥之争表现为同是以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两个学派对继承和发展凯恩斯理论的争论,究其实质,却是如何进行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在罗宾逊夫人看来,凯恩斯用有效需求不足揭示了经济危机的根源。虽然有效需求不足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不足组成,但消费需求不足是主因,引致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则是社会分配不公。因此,罗宾逊夫人主张从分配入手,对价值、效用以及积累和发展等进行概念式分析,以解决现实问题。萨缪尔森对凯恩斯理论的理解与罗宾逊夫人不同。萨缪尔森也认为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不足构成的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但萨缪尔森是根据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以及消费倾向等因素来探讨提升有效需求的途径。因此,使用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现实进行干预的形而下手段,是美国剑桥学派的凯恩斯主题。

不同的分析方法反映了经济学家基于价值评判的不同经济分析指向。

在罗宾逊夫人眼中,“历史不断产生出新的问题,旧的(经济学)讨论马上就成了问题”。因此,经济学要采用包括过去的论证方法和观察世界的方法在内的各种方法来解释现实问题。经济学借以获得发展的第一个问题是重商主义关于国际贸易的讨论,重商主义关注的是海外贸易商人,斯密的经济学虽然从批判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论调开始,但和李嘉图一样,捍卫的是资本家的利益;马克思则将斯密和李嘉图的论点转过来为工人辩护。到了马歇尔,基于贷款利息收入的食利阶级成了理论的主角。鉴于此,罗宾逊夫人认为古典经济学过去采用的是阶级分析方法。从魁奈开始,经济分析的基本对象就是农民、地主和手工业者,斯密只不过将这幅中世纪图景改成了由工人、资本家和地主组成的社会结构。由于三个阶级有三种不同的收入,所以总产品在他们之间的分配决定了经济的发展。斯密之后的李嘉图指出,“确定这种分配的法则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问题”。

罗宾逊夫人认为李嘉图的阶级讨论比斯密纯粹。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商品的价值由劳动的支出时间决定,不过商品要由资本、劳动和土地三者分配。在分配中,劳动者得到相等于满足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格,即工资;资本家得到利润;地主得到地租。因此,在劳动生产率一定的条件下,如果想提升利润,就必须实行自由贸易,用进口廉价粮食的方式压低满足工人生存所必需的粮食的价格和地租。

很多人据此认为,罗宾逊夫人的分析是回归李嘉图,美国的新古典综合是回归斯密。理由很简单,罗宾逊夫人重视分配,所以她以李嘉图的分配为分析起点;新古典综合则以斯密的分工为分析起点,重点讨论分工以及专业化和自由市场经济交换的均衡。但这里有个矛盾。罗宾逊夫人一直认为“经济学缺少爱”,她的经济学不仅要反映现实问题,还要为社会送去爱。基于这种观念,罗宾逊夫人认为,斯密的经济分析“是以自然规律为依据的道德哲学,他不赞成人们之间的关系缺少人情味”,相反,“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表明他非常重视道德,并且当然希望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个伦理基础”;但是,“功利主义者李嘉图认为,三个阶级之间的关系是理所当然的关系”。正统经济学承续李嘉图分析,认为对自己利益的追求必将导致社会的共同利益,因此道德问题被一笔勾销。虽然道德问题与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密切相关,但是既然正统经济学告诉人们,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没有利害冲突,那么,大家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追求个人利益了。在罗宾逊夫人看来,正统经济学所谓的“看不见的手”,并不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斯密本人的学说与正统经济学的斯密理论完全不是一回事情。从经济学的人文关怀上看,与其说罗宾逊夫人回归李嘉图,不如说罗宾逊夫人回归到了真正的以道德伦理为基础的斯密理论。

但是罗宾逊夫人又不太看得上斯密对剩余产品在利润和地租之间分配的讨论,尤其不屑于斯密借原始森林中的猎人以鹿交换海狸所做的关于价格与交换的讨论。在罗宾逊看来,斯密的这个“自然价格”不太自然,应该是有了交换才有价格;有了专业化分工才有交换;有了有组织社团才有专业化分工。“自然的”技术成本根本不能脱离组织生产的社会形态而独立地决定价格。因此,斯密根据原始条件下“自然的”劳动耗费(时间)比对而产生的互利交换决定的分工,显然不符合罗宾逊夫人对“价值是一种社会现象”的认识。

价值是一种社会现象的说法充分体现出罗宾逊夫人对经济学的认识,罗宾逊夫人认为,经济学不是中性科学,经济学理论与概念受形而上学意识形态的驱动。从价值观念向效用概念的发展,就不仅仅反映出经济学从古典劳动价值论向边际效用论的演变和发展。

严格地说,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用是一个循环论证且无懈可击的形而上学概念。众所周知,消费者带着收入进入市场购买效用。他们不会把全部收入都花费在一种商品上。消费者如果有理性(他们当然有理性),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经济学的最大化原则,将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一元钱的边际效用(预期从购买数量的增加所获得的效用增加)和节省一元钱的预期效用的边际效用均等化,从而使自己获得最大量的总效用。理性人都这么做!

但麻烦来了。因为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会随着购买量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因而从这里推出的逻辑是:我们手中全部收入能给我们带来的边际效用(钱总是用来花费的),一定会因为我们有更多的收入而不断下降。

那么,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

所以马歇尔就说:“对一个富人而言,一个先令所能度量的愉悦和满足,比一个穷人要小。”按照这个逻辑往下推,平均主义最符合经济学原则,再往下推,富人们都把自己的钱转给穷人好了。正是因为如此,威克塞尔才说:“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本身就意味着‘彻底的革命纲领’。”但是埃奇沃思不同意,他觉得“享受能力是进化的特征,是文明的根本标志”。帕累托则认为,将不同的效用加总计算,从而证明一个富人花费一元钱得到的效用小于穷人的做法没有意义。

不管有没有意义,对效用概念进行逻辑推理的结论是,如果没有更为根本的干预经济体系的手段,放任因商品分配的不公平而使商品的效用凭空消失,就证明了工会和累进税以及福利国家这类公平原则的正确性。但从另一方面看,效用的逻辑也证明了自由放任的正确性。每个人都自由地按自己的意愿花费自己的收入,一旦他将每一先令的边际效用均衡地花费在每种商品上,他就获得了最大的福利。再往下推论,对每个个人来说,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为了获取利益而自利的行为。“个人为改善自身境遇自然而然地、不断地所做的努力,就是一种保卫力量。”

于是我们又回到了斯密,但却是“与教授们所解释的斯密学说完全不同”的经济哲学,揭示的是经济学理论的意识形态内容。

虽然以罗宾逊夫人为代表的将科学哲学与经济学研究融为一体的方法成为一时之时髦,并引发了对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研究范式的质疑与批判,但实用主义的美国经济学显然已经不耐烦这种思辨经济学。杰文斯早就说过,经济学如果是一门科学,那么,经济学一定是数理科学。萨缪尔森也认为,在牛顿时代之前,运用数学语言的科学就已经取代了希腊和罗马的经典理论。就像大爆炸之后的宇宙尘埃逐渐分离扩散形成不同的星体那样,经济学逐渐远离思辨传统,走上了唯科学至上之途,以至于很多人甚至认为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就在于经济学要使用数学方法并依靠数学模型进行“演绎”。威克塞尔针对瓦尔拉斯用数学方法证明“自由竞争能使效用最大化”的做法曾经说过:“仅仅因为使用数学公式表达了他认为当时自由贸易主义拥护者们使用普通语言无法表达的观点,就认为他已经对他们未曾注意的地方进行了严格证明,基本上是一种可悲的看法。”罗宾逊夫人却认为,虽然使用代数非常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因为X与Y之间的对称关系稳定而且和谐,但数学轻而易举就完全抹掉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

或许这就是罗宾逊夫人从正统变成非正统的原因。

经济学肯定需要数学,数学推理在很多方面都比思辨推理更为清晰和简单。但经济学毕竟不是自然科学。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虽获得了独立,但仍然必须紧紧扎根在哲学基础之上,就像树干只能生长在树根之上。马歇尔曾经说过,数学可以检验我们的直觉,并用来为分析结果进行速记。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数学应该是个陪衬。但现在很多大学的经济系里,数学不是陪衬而是根本。经济学学生在学术论文中使用数学成了一个硬性要求。比如为求证“中国的外汇储备是否过大”这样一个普通人都知道的问题,学生要动用数种计量方法,寻找出十个变量进行数理推导;比如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否是由央企主导”这种没有任何疑义的问题,也可以弄出N个导数求导并且扯上洋洋数万言。统计学和数学将形而上学从经济学中清除得干干净净。

这样我们就有了重读《经济哲学》的必要。

(《经济哲学》,琼·罗宾逊著,安佳译,商务印书馆即出)

工作循环分析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高血压急症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压突然和明显升高(一般超过180/120mmHg),伴有进行性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高血压急症包括高血压脑病、颅内出血(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子痫、急性肾小球肾炎、胶原血管病所致肾危象、嗜铬细胞瘤危象及围手术期严重高血压等。少数患者病情急骤发展,舒张压持续≥130mmHg,并有头痛、视力模糊,眼底出血,渗出和视盘水肿,肾脏损害突出,持续蛋白尿,血尿与管型尿,成为恶性高血压。 治疗原则:

1) 迅速降低血压:静脉给药,同时检测血压,如情况允许,及早开始口服降压药治疗; 2) 控制性降压:逐步控制性降压。初始阶段(数分钟到1小时)平均动脉压的降低幅度不超过治疗前水平的25%;随后2-6小时血压降至较为安全水平,一般为160/100mmHg;如可耐受,临床情况稳定,随后24-48h内逐步降至正常水平;

3) 合理选择降压药:要求迅速起效,短时间内达到最大作用;持续时间短,停药后作用消失快,不良反应小。硝普钠往往首选

4) 避免使用的药物:利血平肌注起效慢,短时间内反复注射可导致蓄积效应,产生严重低血,导致嗜睡。不宜使用强力的利尿降压药,除非有心衰或明显的容量负荷过重。 降压药选择与应用:

1)硝普钠:同时直接扩张静脉和动脉,降低前后负荷。必须密切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水平调整滴注速率。可用于各种高血压急症。

2)硝酸甘油:扩张静脉和选择性扩张冠状动脉与大动脉,降低动脉压作用不及硝普钠。主要用于高血压急症伴急性心衰或急性冠脉综合征。

3)尼卡地平: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作用迅速,持续时间短,降压同时改善脑血流量。主要用于高血压急症合并急性脑血管病或其他高血压急症。

4)拉贝洛尔:兼有a受体拮抗作用的β受体拮抗剂,起效迅速,持续时间长。主要用于高血压急症合并妊娠或肾功能不全者。

2、特殊类型高血压及处理:

(1)老年高血压:治疗应强调收缩压达标,同时避免过度降低血压;逐步降压,避免过快降压。CCB、ACEI、ARB、利尿剂和β受体拮抗剂都可以考虑。

(2)儿童青少年高血压:以原发性高血压为主。绝大多数通过非药物治疗可以达到控制血压目标。ACEI、ARB、和CCB通常作为首选儿科抗高血压药物。利尿剂作为二线药物。 (3)妊娠期高血压:

(4)顽固性高血压:是指尽管使用了三种或以上合适剂量的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一般包括利尿剂),血压未能达到目标控制水平。使用四种或以上降压药物血压达标后也应考虑为顽固性高血压。其常见原因如下:

1)假性难治性高血压:血压测量错误,白大衣性高血压或治疗依从性差等导致。以下情况为怀疑对象:血压明显升高而无靶器官损害;降压治疗后在无血压过度下降时产生明显的头晕、乏力等低血压症状;肱动脉处有钙化证据;肱动脉血压高于下肢动脉血压;重度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2)生活方式未获得有效改善:体重、食盐摄入未有效控制;过量饮酒、未戒烟等;

3)降压治疗方案不合理:药物不良发应明显,导致患者依从性差和难以提高剂量;联合治疗方案未包括利尿剂;

4)其他药物干扰降压作用:如NSAIDs、拟交感类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环孢素、口服避孕药和GC等;

1

5)容量超负荷:

6)胰岛素抵抗:是肥胖和糖尿病患者发生顽固性高血压的主要原因。

7)继发性高血压:SAHS、肾动脉狭窄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最常见的原因。

3、高血压治疗原则:

(1)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

1、减轻体重:BMI<24kg/m2;

2、减少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6g;

3、补充钾盐;

4、减少脂肪摄入;

5、戒烟限酒;

6、增加运动;

7、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态平衡;

8、必要时补充叶酸。

(2)降压药物治疗对象:

1、高血压二级或以上患者;

2、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者已经有心脑肾靶器官损害或并发症患者;

3、凡血压持续升高,治疗性生活干预方式未能有效控制血压者;

(3)血压控制目标值:一般主张<140/90mmHg。糖尿病、CKD、心衰或者病情稳定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130/80mmHg。老年患者,收缩压小于150mmHg。

(4)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协同控制:降压同时兼顾其他心血管病危险控制因素。

4、心包积液的临床表现:

心包积液的临床特征为Beck三联征:低血压、心音低弱和颈静脉怒张。

(1)症状:呼吸困难为最突出的症状,严重时,患者可呈端坐呼吸,身体前倾、呼吸浅速、面色苍白、可有发绀。也可因压迫气管、食管而出现干咳、声音嘶哑及吞咽困难。上腹部疼痛、肝大、全身水肿、胸腔积液或腹腔积液,重症可出现休克;

(2)体征:心尖搏动减弱;心脏叩诊浊音界向两边扩大;心音低而遥远。积液量大时可于左肩胛骨下出现叩击浊音,听诊闻及支气管呼吸音,称为心包积液征(Ewart征),为肺组织受压所致。大量心包积液可使收缩压降低,但舒张压变化不大,故脉压变小,并影响静脉回流,出现体循环淤血表现(颈静脉怒张、肝大、肝颈静脉反流征、腹腔积液及下肢水肿) (3)心脏压塞:短期内大量心包积液所致,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血压下降、脉压变小和静脉压明显升高。如心排血量显著下降,可造成急性循环衰竭和休克。如果积液较慢,则出现亚急性或慢性心脏压塞,表现为体循环淤血症状。

5、扩张型心肌病(DCM)病因:

(1)感染:病毒感染最常见,如柯萨奇病毒B、ECHO病毒、小儿麻痹症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HIV等。

(2)炎症:肉芽肿性心肌炎,多肌炎和皮肌炎伴发心肌炎,多种结缔组织病及血管炎累及心肌,均可引起获得性扩张型心肌病。

(3)中毒、内分泌和代谢异常:嗜酒、化疗药物和心肌毒性药物如阿霉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硒的缺乏(克山病)也可导致DCM。嗜铬细胞瘤、甲状腺疾病也可导致DCM。 (4)遗传:部分病例有基因突变或家族遗传背景,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5)其他:围生期心肌病、神经肌肉疾病如杜氏肌营养不良、backer型肌营养不良可伴发DCM。

6、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临床表现:

症状:一般二尖瓣中毒狭窄(瓣口面积<1.5cm2)开始有症状。

(1)呼吸困难:最常见、最早期出现。在运动、情绪激动、妊娠、感染和快速房颤是出现。晚期可出现静息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端坐呼吸。 (2)咳嗽:常见,多在夜间或劳动后出现,为干咳无痰或泡沫痰。

(3)咯血:1)大咯血:肺静脉压升高,支气管静脉破裂所致,多见于二尖瓣狭窄早期;2)痰中带血或血痰:常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3)肺梗死时咯胶冻状暗红色痰,为二尖瓣狭窄合并心衰晚期并发症;4)粉红色泡沫痰:为急性肺水肿的特征。

(4)血栓栓塞:严重并发症,发生栓塞者80%有心房颤动,故合并房颤的患者需要预防性

2 抗凝治疗。

(5)其他: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食欲减退、腹胀、恶心等消化道淤血症状,胸痛。

体征:

(1)严重二尖瓣狭窄体征:二尖瓣面容,双颧绀红。右心室扩大时剑突下可触及收缩期抬举样搏动。右心衰时可出现颈静脉怒张等体循环淤血体征。

(2)心音:1)当瓣叶柔软有弹性时,可在心尖去闻及亢进的第一心音,呈拍击样,并可闻及开瓣音;瓣叶硬化时该体征消失;2)出现肺动脉高压时,P2亢进和分裂。

(3)心脏杂音:1)特征性杂音为心尖去舒张中晚期低调的隆隆样杂音,呈递增型,局限,左侧卧位明显,运动或用力呼气可使其增强,常伴舒张期震颤。2)严重肺动脉高压时,由于肺动脉及其瓣环的扩张,导致相对性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因而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递减型高调叹气样舒张早期杂音(即Graham-Steel杂音)。3)右心室扩大时,因相对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可于胸骨左缘第四五肋间闻及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7、二尖瓣狭窄鉴别诊断:

(1)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严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常于心尖部闻及舒张中晚期柔和、低调隆隆样杂音(Austin-Flint杂音),系相对性二尖瓣狭窄所致。

(2)右心房粘液瘤:瘤体阻塞二尖瓣口,产生随体位改变的舒张期杂音,其前可闻及肿瘤扑落音,超声心动图下可见左心房团块状回声反射。

(3)经二尖瓣口血流增加:严重二尖瓣反流、大量左向右分流的先心病和高动力循环时,心尖去可有舒张中晚期短促的隆隆样杂音。

8、二尖瓣狭窄的并发症:三心二肺一栓塞。

(1)心房颤动:相对早期的并发症,也可为就诊的首发症状。左心房压力增高致左心房扩大及房壁纤维化是房颤持续存在的病理基础。常导致心衰加重,突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甚至急性肺水肿。

(2)右心衰竭:为晚期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为右心衰的症状和体征。 (3)感染性心内膜炎:少见。

(4)急性肺水肿:为重度二尖瓣狭窄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和发绀,不能平卧,咳粉红色泡沫痰,双肺不满干湿罗音,常因剧烈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感染、心律失常等诱发。

(5)肺部感染:二尖瓣狭窄常有肺静脉压力升高及肺淤血,易并发感染。

(6)血栓栓塞:以脑栓塞最常见。栓子多来源于扩大的左心房伴房颤者。来源于右心房的栓子可造成肺栓塞。

9、二尖瓣狭窄的治疗:

一般治疗:治疗风湿热,长期甚至终身使用苄星青霉素。窦性心律的二尖瓣狭窄患者,不宜使用地高辛。存在肺淤血的患者,应减少体力活动,限制钠盐摄入,间断使用了利尿药,注意防感染预防心内膜炎的发生。 并发症的处理:

(1)大量咯血:取坐位,同时应用镇静剂及静脉使用利尿剂,以降低肺动脉压。

(2)急性肺水肿:处理原则同急性左心衰。应注意:1)避免使用以扩张小动脉为主、减轻心脏后负荷的血管扩张药物,应选择扩张静脉、减轻心脏前负荷的硝酸酯类药物;2)正性肌力药仅在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时使用,以减慢心室率。

(3)房颤:可先静注洋地黄类药物,如效果不满意,可静注地尔硫卓或艾司洛尔。如出现肺水肿、休克、心绞痛或晕厥者,应立即电复律。

(4)预防栓塞:若无禁忌症,无论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房颤,均应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

10、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IE)特征:

3 (1)中毒症状明显

(2)病程进展迅速,数天至数周引起瓣膜破坏; (3)感染迁移多见;

(4)病原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11、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征: (1)中毒症状轻; (2)病程数周至数月; (3)感染迁移少见;

(4)病原体以草绿色链球菌多见,其次为肠球菌。

12、IE的临床表现:

(1)发热:最常见。可有弛张性低热,一般<39°,午后和晚上高,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痛常见。

(2)心脏杂音:可由基础心脏病和心内膜炎导致瓣膜损害所致。 (3)周围体征:多为非特异性,已不多见。

1)瘀点:以锁骨以上皮肤、口腔黏膜和睑结膜多见,病程长者多见; 2)指和趾甲下线状出血;

3)Roth斑,为视网膜的卵圆形出血斑,其中心呈白色,多见于亚急性感染;

4)Osler结节,为指和趾垫出现的豌豆大的红或紫色痛性结节,常见于亚急性患者; 5)Janeway损害,为手掌和足底处直径1-4mm无痛性出血斑,主要见于急性患者。 (4)动脉栓塞:由赘生物脱落引起,可发生在机体任何部位,心脑脾肾、四肢和肠系膜为常见体循环栓塞部位。

(5)感染的非特异症状:脾大、贫血。

13、IE的并发症: (1)心脏:

1)心衰:最常见,由瓣膜关闭不全所致。主动脉瓣受损者最常发生,其次为二尖瓣和三尖瓣;

2)心肌脓肿:常见于急性患者,以瓣周组织特别是主动脉瓣环多见,可致房室和室内传导阻滞。

3)急性心肌梗死:多有冠状动脉栓塞引起,以主动脉瓣感染多见。 4)化脓性心包炎:不多见,主要发生于急性患者; 5)心肌炎。 (2)细菌性动脉瘤:多见于亚急性患者。受累动脉依次为近端主动脉(包括主动脉窦)、脑、内脏和四肢,多见于晚期,多无症状。

(3)迁移性脓肿:多见于急性患者,多发生于肝脾、骨髓和神经系统。 (4)神经系统:约三分之一患者出现:

1)脑栓塞,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最常受累。

2)脑细菌性动脉瘤:除非破裂出血,多无症状; 3)脑出血,由脑栓塞或细菌性动脉瘤破裂所致; 4)中毒性脑病,可有脑膜刺激征; 5)脑脓肿;

6)化脓性脑膜炎,不常见。后三种主要见于急性患者。 (5)肾脏:

1)肾动脉栓塞和肾梗死,多见于急性患者;

2)免疫复合物所致局灶性和弥漫性肾小球肾炎,常见于亚急性患者;

4 3)肾脓肿,不多见。

14、窦性心律失常:正常窦性心律的冲动起源于窦房结,频率为60-100次/分,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的P波在I、II、aVF导联直立,aVR倒置;PR间期0.12-0.20S。窦性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冲动发动频率的异常或窦性冲动向心房的传导受阻所致的心律失常。按心电图及临床表现分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以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电图特征:

(1)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一下),且并非由于药物引起; (2)窦性停搏与窦房传导阻滞;

(3)窦房传导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同时存在;

(4)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是指心动过缓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或房性心动过速)交替发作。

其他心电图改变为:

(1)在没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心房颤动和心室率缓慢,或其发作前后有窦性心动过缓和(或)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2)变时功能不全,表现为运动后心率提高不显著; (3)房室交界区性逸搏心律等。

16、房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 (1)心房率通常为150-200次/分; (2)P波形态与窦性者不同;

(3)常出现二度I型或II型房室传导阻滞,呈现2:1房室传导者亦常见,但心动过速不受影响;

(4)P波之间的等电线仍存在(与心房扑动时等电线消失不同); (5)刺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心动过速,仅加重房室传导阻滞; (6)发作开始时心率逐渐加速。

17、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也成为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是严重肺部疾病常见的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为:

(1)通常有3种以上形态各异的P波,PR间期各不相同; (2)心房率100-130次/分;

(3)大多数P波能下传至心室,但部分P波因过早发生而受阻,心室率不规则。

18、心房扑动心电图特征为: (1)心房活动呈规律性的锯齿状扑动波称为F波,扑动波之间的等电线消失,在II、III、aVF、或V1导联最为明显。典型房扑的频率为250-300次/分;

(2)心室率规则或不规则,取决于房室传导比例是否恒定。当心房率为300次/分,未经药物治疗时,心室率通常为150次/分(2:1房室传导)

(3)QRS波形态正常,当出现室内差异传导、原先有束支传导阻滞或经房室旁路下传时,ORS波增宽、形态异常。

19、心房颤动心电图表现为:

(1)P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规则的基线波动,形态与振幅均变化不定,称为f波,频率约为350-600次/分

(2)心室率极不规则,房颤未接受药物治疗、房室传导正常者,心室率通常在100-160次/分,药物、运动、发热、甲亢等均可缩短房室结不应期,使心室率加速;洋地黄类药物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减慢心室率;

(3)QRS波形态通常正常,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增宽变形。

5 20、预激综合征(WPW综合征)--房室旁路典型预激表现为: (1)窦性心搏的PR间期短于0.12s;

(2)某些导联之间QRS波超过0.12s,QRS波起始部分粗钝(Δ波),终末部分正常; (3)ST-T波呈继发性改变,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

21、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

(1)提前发生的QRS波,时限通常超过0.12s,宽大畸形,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2)室性期前收缩与其前面的窦性停搏之间期(称为配对间期)恒定; (3)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完全性代偿间歇。

(4)室性期前收缩可孤立或规律出现。二联律三联律以此类推。连续三个或以上称为室性心动过速。

(5)室性并行心律:心室的异位起搏点规律的自行发放冲动并能防止窦房结冲动入侵。心电图特征为:

1)异性室性搏动与窦性搏动的配对间期不恒定;

2)长的两个异位搏动之间距是最短的两个异位搏动间期的整倍数;

3)当主导心律的冲动下传与心室异位起搏点的冲动几乎同时到达心室,可产生室性融合波,其形态介于以上两种QRS波形态之间。

22、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 (1)3个或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

(2)QRS波形态畸形,时限超过0.12s,ST-T波方向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 (3)心室率通常为100-250次/分,心律规则,但亦可略不规则;

(4)心房独立活动与QRS波无固定关系,形成房室分离,偶尔个别或所有心室激动逆传夺获心房;

(5)通常发作突然开始;

(6)心室夺获:表现为在P波之后,提前发生一次正常的QRS波;

室性融合波:其QRS波形态介于窦性与异位心室搏动之间,其意义为部分夺获心室。两者对确定室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23、室速与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的鉴别: 下列心电图表现提示为室速:

1)室性融合波;

2)心室夺获; 3)房室分离;

4)全部心前区导联QRS波主波方向呈同向性,即全部向上或向下。 下列表现支持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的诊断:

1)每次心动过速均由期前发生的P波开始;

2)P波与QRS波相关,通常呈1:1房室比例; 3)刺激迷走神经可减慢或终止心动过速。

24、特殊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

(1)加速性心室自主节律:亦称缓慢型室速。心电图常变现为连续发生3-10个起源于心室的QRS波,心率常为60-110次/分。心动过速的开始与终止呈渐进性,跟随于一个室性期前收缩之后,或当心室起搏点加速至超过窦性频率时发生。

(2)尖端扭转型室速:发作时QRS波的振幅与波峰呈周期性改变,宛如围绕等电线连续扭转得名。频率200-250次/分。QT间期通常超过0.5s,U波显著。尖端扭转室速亦可进展为心室颤动和猝死。

6

25、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1)每个心房冲动均能传导至心室,但PR间期超过0.2s;

2)房室传导束的任何部位发生传导缓慢,均可导致PR间期延长; 3)如QRS波形态与时限均正常,房室传导延缓部位几乎都在房室结;

4)QRS波出现束支传导阻滞图形者,传导延缓可能位于房室结和希氏束-浦肯野系统;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I型和II型。I型又称文氏阻滞。

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

1)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一个P波受阻不能下传至心室; 2)相邻RR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一个P波不能下传至心室;

3)包含受阻P波在内的RR间期小于正常窦性PP间期的两倍。最常见的房室传导比例为3:2和5:4.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

1)心房冲动传导突然阻滞,但PR间期恒定不变; 2)下传搏动的PR间期大多正常;

3)当QRS波增宽,形态异常时,阻滞位于希氏束-浦肯野系统;若QRS波正常,阻滞可能位于房室结内。

(3)三度(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1)心房与心室活动各自独立、互不相关;

2)心房率快于心室率,心房冲动来自窦房结或异位心房节律(房性心动过速、扑动或颤动)

3)心室起搏点通常在阻滞部位稍下方。

26、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1)I类药物阻断快速钠通道:

1)IA类药物减慢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度(Vmax),延长动作电位时限,包括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

2)IB类药物不减慢Vmax,缩短动作电位时限,美西律、苯妥英钠与利多卡因;

3)IC类药物减慢Vmax,减慢传导与轻微延长动作电位时限,氟卡尼、恩卡尼、普罗帕酮及莫雷西嗪;

(2)II类药物阻断β肾上腺素能受体,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 (3)III类药物阻断钾通道与延长复极,胺碘酮和索他洛尔; (4)IV类药物阻断慢钙通道,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27、胺碘酮适应症及不良反应:

(1)适应症:各种室上性与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包括心房扑动与颤动、预激综合征;肥厚型心肌病、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复苏后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复发。

(2)不良反应:最严重为心外毒性肺纤维化;转氨酶升高,偶至肝硬化;光过敏;角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反应;甲亢或甲减;心动过缓,偶尔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

28、电除颤和电复律的机制:是将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心脏,使全部或大部分心肌在瞬间除极,然后心脏自律性最高的起搏点重新主导心脏节律,通常是窦房结。

29、电复律和电除颤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总原则是,对于任何快速性的心律失常,如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或者心绞痛的发作加重,药物治疗无效者,均应考虑电复律或电除颤。 (1)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发生室速,如经药物治疗不能很快纠正,或者伴发意识障碍、严重低血压或急性肺水肿,应立即采用同步电复律。 (2)心房颤动:符合下列条件者可考虑电转复:

7 1)心房颤动病史<1年者,既往窦性心律不低于60次/分; 2)房颤后心力衰竭或心绞痛恶化和不易控制者; 3)房颤伴心室率较快,且药物控制不佳者;

4)原发病(如甲亢)已得到控制,房颤仍持续存在者;

5)风心病瓣膜置换或修复后3-6个月以上,先心病修补术后2-3个月仍有房颤者; 6)预激综合征伴发的心室率较快的房颤应首选电复律。 下列情况不适于或延期电复律:

1)病情危急且不稳定者,例如严重心功能不全或风湿活动,严重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2)房颤发生前心室率减慢,疑诊病窦综合征或心室率可用药物控制,尤其是老年患者; 3)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房颤动;

4)不能耐受预防复发的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等。

(3)心房扑动:同步电复律的最佳适应症。当房扑以1:1比例下传时,心室率快,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急剧恶化,电复律往往成功。

(4)室上心动过速:绝大多数室速不首选电复律。当其他处理无法纠正,或出现血流动力学恶化,如出现低血压时,应立即电复律。 30、心脏起搏治疗的适应症:

(1)伴有临床症状的任何水平的完全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2)束支-分支水平阻滞,间歇发生二度II型房室阻滞,有症状者;在观察过程中阻滞程度进展、HV间期>100ms者,虽无症状,也可植入;

(3)病窦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常低于50次/分,有明确的临床症状,或间歇发生心室率<40次/分;或有长达3s的RR间隔,虽无症状,也可考虑;

(4)由于颈动脉窦过敏引起的心率减慢,心率或RR间隔达到上述标准,伴有明确症状者,起搏器治疗有效;但血管反应降低所致的血压降低,起搏器不能防治;

(5)有窦房结功能障碍及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其他情况必须采用具有减慢心率的药物治疗时,应植入起搏器保证适当的心室率。

31、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适应症: (1)预激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颤和快速心室率;

(2)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速和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室速呈反复发作性,或合并有心动过速心肌病,或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3)发作频繁、心室率不易控制的典型房扑; (4)发作频繁、心室率不易控制的非典型房扑; (5)发作频繁、症状明显的房颤; (6)不适当窦速合并心动过速心肌病;

(7)发作频繁和症状重、药物预防发作效果差的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室速,多作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补充治疗。

32、UA/NSTEMI治疗

(1)治疗原则:即刻缓解缺血和预防严重不良反应后果(死亡或心肌梗死或再梗)。包括抗缺血治疗、抗血栓治疗和根据危险度分层进行有创治疗。

(2)一般治疗:1)立即卧床休息,消除紧张和不安情绪,保持环境安静,可用小剂量镇静剂和抗焦虑药物;2)对于发绀、呼吸困难或其他高危表现患者,给予吸氧、检测血氧饱和度;3)积极处理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的疾病 (3)药物治疗:

1)抗心肌缺血药物:减少心肌耗氧量或扩张冠脉,缓解心绞痛发作。

8 I:硝酸酯类药物:扩张静脉,降低心脏前负荷,并降低左心室舒张末压、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左心室局部和整体功能。可扩张粥样硬化的冠脉,缓解心肌缺血。建议静脉应用硝酸甘油,在症状消失后12-24小时改用口服。

II:β受体拮抗剂:作用于心肌β1受体而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心肌缺血反复发作,减少心梗的发生,对改善近、远期预后有重要作用。建议有选择性的药物美托洛尔和比索洛尔。高危患者可先静脉后口服。低危患者口服。

III:钙通道阻滞剂:有效减轻心绞痛症状,可作为治疗持续性心肌缺血的次选药物。为血管痉挛性心绞痛的首选药物。

2)抗血小板治疗:

I:阿司匹林:除非有禁忌症,所有患者均应尽早使用阿司匹林,首次口服非肠溶制剂或嚼服肠溶制剂300mg,随后75-100mg,每日一次长期维持;

II:ADP受体拮抗剂:建议联合使用阿司匹林维持12个月。包括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

III: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如阿昔单抗等。

3)抗凝治疗:常规应用于中危和高危的患者,常用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葵钠和比伐卢定。

4)调脂治疗:他汀类药物在急性期可促使内皮细胞释放NO,有类硝酸酯的作用,远期有抗炎症和稳定斑块的作用,能降低冠状动脉疾病的死亡和心肌梗死发生率。

5)ACEI和ARB:长期应用ACEI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4)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33、STEMI治疗:

(1)治疗原则:尽快恢复心肌血液灌注(到达医院后30分钟内开始溶栓或90分钟内开始介入治疗)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使患者不但能度过急性期,且康复后还能保持尽可能多的有功能的心肌

(2)监护和一般治疗:休息、吸氧、监测心电图、血压和呼吸,床上肢体活动,建立静脉通道。

(3)解除疼痛:心肌再灌注治疗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缺血心肌的供血时解除疼痛最有效的办法。再灌注治疗前可选用下列药物治疗:吗啡和哌替啶(注意低血压和呼吸功能抑制)、硝酸酯类药物(下壁MI、可疑右室MI或明显低血压患者不适合使用)、β受体拮抗剂(减少心肌耗氧量和改善缺血区的氧供,缩小MI面积,减少复发性心肌缺血、再梗死、室颤及其他恶性心律失常)

(4)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连用ADP受体拮抗剂,负荷剂量后给予维持剂量。 (5)抗凝治疗:

(6)再灌注心肌治疗:

(7)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有利于改善心肌重构,减少AMI的病死率和充血性心衰的发生。 (8)调脂治疗:

(9)抗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治疗:

(10)抗休克治疗:补充血容量,升压药,血管扩张剂 (11)抗心力衰竭治疗: (12)其他

工作循环分析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摘要:

理性人假设是经济学大厦的基石之一。自其提出之日,就遭到学者广泛而激烈地批评,但似乎并没有妨碍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础的个人主义分析方法攻城掠地,形成目前庞大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直至目前,也没有看出它放慢侵略的步伐。在表象背后,必然有对理性人假设的现实需求,必然存在其内在合理性和重要价值性:首先,理性人假设是一种方法论逻辑,为科学研究所必须;其次,理性人假设是追求最大化,而非实现了最大化,梦想能否实现是受制度、技术、文化等现实的约束;再次,相比其他人性假设更接近现实,它为社会治理提供一种可能的进路;最后,它是激励约束制度设计的前提。

关键词:理性人假设;经济人;有限理性;道德人

10085831(2015)06019307

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理性人思想并以它为基础进行经济分析之后,理性人假设便成为经济学大厦的奠基条件之一。但对于理性人假设的批评从来没有消停过,特别是在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于195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理性人假设似乎有被颠覆之势①。在行为经济学大行其道的今天,追捧理性人假设,几乎成为信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研究者的笑柄。理性人假设提出的背景如何,其价值何在,如果不了解这些,单纯地以现实中的特例否定理性人假设,很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从众螺旋。本文是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卷入对理性人假设批判,对理性人假设越来越强的质疑声的一种回应,也试图通过对这些批判文献的批判,进一步探究理性人假设的重要价值。

经济学致力于探究在既定社会制度下如何进行有效生产,利润最大化成为对生产者的行为进行经济分析的基本范式。边际革命把经济分析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效用最大化成为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经济分析的基本范式。显然,这两个范式的分析逻辑是一致的,即每个经济单位都为追求他们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行动。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约翰·穆勒继承了斯密提出的“经济人”假设的思想,并进一步抽象“经济人”的本质[1]。他提出“经济人理性是从人类行为的各种动机中抽象出来的经济动机,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使财富最大化的动机,经济人能够通过成本—收益算计,对所面临的一切机会、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理性优化选择”[2]。 “经济人”假设提出之后,逐渐成为西方经济学演绎其他理论的一个公理。“经济人”概念提出之后,经济学家们就不断地进行修正,他们使用了“偏好”这一概念替代原来的“利益”,追逐利益的“经济人”于是更正为“理性人”,但追求最大化的内核始终未变。“经济人”假设到“理性人”假设的转变并没有使质疑者噤声,批判声减轻。

批评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第一,不符合社会生活中人的真实状况。如澳大利亚学者休·史卓顿用一位35岁的女性埃利生活与工作中的行为来证实“理性人”假设不符合社会现实[3]。中国学者则常用雷锋的例子说明人不是利己的,而常常会利他,并且一再强调“雷锋”在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第二,行为经济学试验证实,人们的行为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使得理性人所追求的目标常常失效。2002年诺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行为试验研究,这些研究就个案而言反证了理性人假设。于是他批评道,“对于理性过分的相信,对于模型的过度依赖,对于计量化、模式化的论述过于强调,这不仅是传统经济学的缺陷,也是现代思维之大弊”[4] 。在中国深受儒家道德伦理思想影响的学术界,对于理性人的批评更加尖锐和激烈。一些学者认为,理性人假设是将公民设想成一群内心冰冷、追逐私利、金钱万能、毫无道德和责任感的人[5]。诚然,学术界也一直存在着为理性人假设辩解的声音,如正是因为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的目的,才导致了公共利益的实现;如利他也是一种理性。但是,由于这些辩解并没有真正了解理性人假設的本质和价值,所以不但没有消解人们对理性人假设的批评,反而为“理性人”假设招致更多的误解[6]。理性人假设为什么遭致那么多的批判?其提出的价值几何?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解读,不谋求为理性人假设“正名”,只为引起学者们对理性人假设提出的价值作深入探究。

一、理性人假设是一种方法论逻辑,为科学研究所必须

方法论是有关人类社会认识世界方法的理论。作为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方法论案例就是欧几里德几何学的诞生,古希腊的数学家欧几里德以他的《几何原本》

百度百科. 演绎推理[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4112.htm. 著称于世。但是,他的巨大贡献不是建立了一门几何学,而是在于开创了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裨益于后人的,远远超过了他所创造的几何学本身。欧几里德是第一个将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形式表述的演绎方法用于构建知识体系的人。正是这种演绎方法使得几何学成为举世公认的一门严谨学科,它从为数不多的公理出发,推导出众多的定理,再用这些定理去解决实际问题。事实上,欧几里德本人对他的几何学的实际应用并不十分关心,他最为关心的是他的几何体系内在逻辑的严密性。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知识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不仅为后人研究空间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人类知识的整理及系统的阐述提供了一种方法论逻辑。从此以后,将人类的知识整理为从基本概念、公理或定律出发的严密的演绎体系成为人类的梦想。

欧氏的贡献就在于他从假设出发,用推演法把几何学的知识贯穿起来,揭示了这个领域的整体知识体系结构。他创造性地开辟了方法论逻辑道路,即创立了推理演绎法思想体系。演绎法诞生之后,逐渐成为科学家不能须臾离开的东西。不仅自然科学家如此,社会科学家的研究同样如此。在对其对象进行研究时,研究者们普遍遵守的一个基本范式就是在研究前提即先验假设下,探索对象的本质特性或者它的发展规律性。牛顿力学是遵照演绎法的另外一个典型例子,牛顿虽然声明“我不需要假设”,但实际上,他如果不用假设,就无法得到“万有引力”这样的普遍规律。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大小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前提是在真空中演示,尽管伽利略的实验并没有在真空中演示,但没有人质疑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谋求科学性的经济学同样如此,需求定理表述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反向变动,即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它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它价格的下降而增加”[7]。在定理的解释中,需要注意的是:其一,其他条件不变是研究前提,意指需求定理在假定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商品本身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离开了这一前提需求定理可能就无法成立。其二,需求定理是指一般商品的规律,不排除例外的商品,如炫耀性商品和吉芬商品。尽管存在着以上的看似难以满足的假设,然而需求定理的正确性,以需求定理为基础的价格决定理论的正确性鲜有人就其假设提出质疑。不仅经济学家如此,其他社会科学家也同样如此。如苏力在《海瑞定理的经济学解读》中,梳理得到海瑞有关司法的两个定理:公平定理和差别定理[8]。但前提是“讼之可疑者”,也就是疑案的判决才可以使用此司法定理。张翼在《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一文中,探寻中产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的政治态度之间的差异性,首先假设中产阶层在生成的过程中在对政府的信任、对制度的公平性评价、对政府各项工作的满意程度上与其他社会阶层无差异[9]。即使文学家也不例外,被国人奉为经典的《西游记》中编撰了多少惊险猎奇的故事,带给多少人奇思妙想和欢声笑语,所有惊险故事设计的一个关键的假设前提就是“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

被称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那颗明珠的经济学研究,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研究普遍遵从这种范式,为的是研究过程的严谨性、研究结论的可信度。两个最为经典的模型“货币循环流量图”和“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们在假设中忽略了现实世界中有关模型的细枝末节、非关键变量,抽出关键因素建构模型来解释和揭示经济规律。模型简化了复杂的经济,以便强调一些基本的但极为重要的思想:稀缺性、权衡取舍、效率、机会成本和经济增长。“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研究方法……在我看来,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的综合假定及其不折不扣的运用便构成了经济分析的核心”[10]。从这些假设出发,推导出了经济学中许多重要的原理,也为预见对各种变化的反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可以避免研究人员以偏好的改变来解释事实与其寓言的明显矛盾。总之,基于综合假定的“经济分析提供了理解全部人类行为的可贵的统一方法,也就是说经济分析为理解全部人类行为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9]。

同样需要说明的是,理性人假设并不是对人类行为目的的经验描述,也不是归纳结论,如“太阳从东方升起,只有观测到有一次太阳没有从东方升起,就验证了归纳结论的错误性”。理性人假设是对个人行为取向的假定,比如说雷锋不是理性人,因为他不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是毫无私心的帮助他人(帮助他人也有大量的研究者认为是理性人)。即使存在着雷锋,也不能推理出雷锋不是“理性人假设”的正确性。因为理性人假设仅仅是一个假设,而不是一个结论。相当多的学者对理性人的批评部分原因在于,他们不了解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区别,把经济分析的前提假设误以为是经济学家倡导的行为准则。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尽管存在着理性和非理性的争议,但就事实表现而言,理性人不仅概率占优,而且在科学研究中条件占先。换句话说,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理性人比非理性人在研究中更有优势。

二、理性人假设并非没有约束前提

追溯“理性人”的原发点,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的《国富论》曾有表述。在书中,斯密认为“利己心”是每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利己性”是“经济人”的本性。他说,“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11]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肯定并发扬了这一观点,1884年在《论政治经济学的若干未决问题》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经济人”假设,并阐述了“经济人”假设提出的必要性和应有之义。他认为,“经济人是会计算、有創造性并能获得最大利益的人 [12]。自此,“经济人”的内涵演变成为自己追求最大化利益。“经济人”假设自提出以及被引进经济分析之后,这一假设就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非议和批判。

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认为“经济人”假定是从店老板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对此假设完全排斥。他的继任者希尔德布兰德、罗雪尔和克尼斯等同样批评“经济人”假设,他们认为此假设把经济分析建立在“经济利己”这一并未得到认同的概念之上,具有较大的片面性,忽视了精神、道德因素以及利他动机等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以致把经济学变成一部单纯的利己主义的发展史[12]。事实上,他们认为,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是历史发展文明积淀的产物,极具复杂性,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成功观与他人紧密相关,经济人假设并没有反映出人的全貌。

在学者们的尖锐批评下,新古典经济学派不断修正这一假设,他们使用了“偏好”这一概念,原来追逐私利的“经济人”被更正为“理性人”,“理性人是指有一个很好定义的偏好,在面临给定的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偏好”[13]。在这里理性人不再是自利人,既可能是利己主义者,也可能是利他主义者。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亚当·斯密的“利己心”,穆勒的“经济人”,还是边沁的“理性人”都是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私利”或是“偏好”。需要强调的是:第一,最大化自己的偏好,是追求最大化偏好,而不是实现了最大化偏好。第二,在约束条件下,“尽管他们没有对经济人或者是理性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约束条件作出完备性的论述,但是亚当·斯密与安东尼·唐斯都对其作过一定的限定”[14]。笔者认为,经济学的前辈们提出理性人假设时,其中隐含了理性人知识、经验以及信息等不完美的约束条件,如果不满足以上条件的理性决策人,就落入了二律背反的怪圈:如果理性人是后来经济学家们普遍批评的完全理性人,则它是具备完全知识和计算能力的人。作为完全理性人一定知道每一个人的信息和知识是不完美的这一知识,否则他就不是理性人,而是万能的神。那么,经济学就是研究超人或者神灵如何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最优配置的科学,基于这样的妄加前提,必然得到荒谬的结论。经济学的学科核心是稀缺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其核心内容用数学语言表述就是“在约束条件下求极值”。在这里的约束条件,既可能是稀缺资源的约束,也可能是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约束,只不过在传统经济学研究中,将上述这些变量看成是外生变量,主要将精力集中于物质资源稀缺性的约束上而已。

20世纪50年代,赫伯特·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学说。在西蒙看来,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人的能力的有限性及未来的不确定性,不可能把所有的影响因素综合到单一的效用函数中,预料所有备选方案以及预测所有备选方案的实施后果,提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寻求的并非最优解而是满意解[15]。更确切地说有限理性学说并没有否定最优化行为本身,而是增加了“理性人”的约束条件或缩小了选择的可行域。笔者看来满意解就是最优解。首先是谁的最优解?由于资源的多用途性,资源的配置必然存在多种方案,尽管在外人看来A方案优于B方案,但是对于决策人来讲,他仍然可能实施B方案。因为他不可能获得做决策所需的完美信息,即使可以获得,还需考虑获得完美信息的成本和交易费用问题,在此情况下,B方案劣于A,但仍可能是决策人的最优解。其次,由于决策人自身知识、信息和能力的缺乏,可能难以准确地对备选方案的结果进行评价和判断,这使得一些客观上占优的方案可能会被剔除出方案集。此外,决策人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带着所处社会环境的烙印,其决策受技术条件、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在主客观条件的约束下,他“无奈选择”的满意解其实就是在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

还需要明确的是,西蒙的有限理性人学说实质上是理性人假设学说的一个子集。西蒙的研究丰富了理性人假设的研究,是对理性人假设的继承与发展。基于有限理性人假设的学者们所取得丰硕的成果,也是对理性人假设价值的又一个佐证。

三、理性人假设更为接近现实,为社会治理提供一种可能的进路

社会的治理路径有千万条,道德和法治显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条路径。“人性善”可以看成实行道德治理的基本人性假设前提,“人性恶”亦是实行法律制度治理的基础。两大重要的社会科学经济学和政治学以不同的人性模式分别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在政治学领域,一些学者们提出“道德人”假设,基于“道德人”假设的政治家的行为动机表现为超越个人利益,谋求维护与实现公共利益。但显然道德人假设无法充分解释历史演进过程中政治人所呈现出的复杂的、相冲突着的政治行为与政治活动[1]。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自序中阐述到“文中所述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督察御史海瑞、蓟州总兵戚继光、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张鲸、郑贵妃……也统统没有好结果,这种情形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以至山穷水尽,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如是等等的问题,其症结到底何在?这是研治明史者所不能不认真考虑的。笔者以为,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至极,是一切问题的症结”[16]。 及至今日,如果政治学家眼中的“道德人”更符合现实人性的话,那么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就无法理解,就不了解我们为什么对交易如此乐此不疲?也无法理解偷窃、诈骗等一些非法的行为,进而推知,有关此类种种的法律制度也无建立的必要。如果道德人假设为真,那么贪官污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这一典型社会现象似乎應该绝迹。道德人显然并没有从社会的现实出发,如果说有价值的话,也只能说它是一种让人们从善和实现公共利益的良好愿望,鼓励人们不贪心,多做好事。万历皇帝在张居正事件之后,明白了别人也和他一样,一身具有“阴阳”二重性,既有道德伦理又有私心贪欲,这种“阴”也绝非人世间的力量所能加以消灭。这一切使年轻的皇帝感到他对张居正的信任是一种不幸的历史错误。张言行不一满口节俭,但事实证明他的私生活特别奢侈,他集聚了许多珠玉好玩和书画名迹,还蓄养了许多绝色佳人[17]。基于“理性人”假设下的政府官员在特定制度约束下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容易导致政府预算扩张、机构膨胀、效率低下和官僚主义等弊端。现实中各国政治实践中,上述现象的广泛存在,就是对官员也是理性人的明证。尽管并非是充要条件,如果没有理性人的假定,那么政治清明、官员廉洁这样的设想只是理想者的一厢情愿而已。

理性人假设被公共管理学派拓展到政治学领域,用来研究集体行为。无论是布坎南的多数票、唐斯的投票人行为还是尼斯·坎宁的预算,最大化动机都是基于“理性人”的假设[17]。这些公共选择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普遍接受并维护理性人假设,认为无论是企业、个人,还是政党、利益集团都是理性决策者。理性决策模型也成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内核。这使得当代公共管理学获得了新的方法论资源,使公共选择理论、制度学派能够独树一帜,取得出色的理论成就,它不仅成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学派,而且还成为了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实践,特别是政府改革实践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取得成就的背后一定是来自于社会实践特别是公共管理实践对理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一定有力地指导了公共管理实践或者对公共管理问题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否则不可能有当今的地位而被重视。取得成就的原因就是在研究中设定的基本前提为政治领域中人们的政治行为是基于个人利益基础之上的理性人行为,从而相对准确地与政治活动主体的行为动机相契合。

复杂人无疑最为贴近生活现实,但如果没有理性人假设,可能就没有经济学。因为无法做到对经济行为的模型化,无法处理纷繁芜杂的经济现象。就经济理论而言,不管理性人假设有多少缺点,重要的是它可以从“利益最大化”原则推导出描述现实的大量实证性命题,从复杂的经济现象背后总结归纳出一般性的经济学理论。这些经济学理论在熨平经济周期、防止社会经济萧条、提升人类福祉方面提供了相当多的真知灼见。“复杂人”的设想不管表面上多么诱人,都难以产生与之相媲美的理论成果。鉴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和对机会成本的考虑,也许理性人假设是在目前约束条件下的“满意”选择。

四、理性人假设是激励约束制度设计的逻辑前提

经济学的发展与繁荣建立在两大理论基石之上,一个是理性人假设,一个是资源的稀缺性。学者们对于理性人假设的质疑从未间歇,但是对于资源的稀缺性笃信无疑。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经济资源,物力资源还是人力资源,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感受并证实了它的稀缺性。在主流学者们眼里,这些资源是为人类所用的,它的存在要为人类提供利益。任何研究者无法否认人们的行为是有动机的,这种动机实现过程,或者说欲望的满足过程必然会利用稀缺性的资源。理性人追求的就是效用的最大化满足,欲望的满足程度就是效用。因此,理性人追求欲望(自利或者他利)的最大化满足。但遗憾的是,人们欲望需要的物品总是远远大于现有资源能够生产的物品。资源的稀缺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尽管一个是客观条件,一个是主观心理,但没有主观心理对资源利用上的最大化追求,就没有稀缺性。因此接受资源稀缺性之前必须承认人的理性假设。

如何限制资源的使用或者有效率的使用?解释并解决这一问题是经济学得以诞生的原因以及得到快速发展后应该承担的重任。经济学以其独有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济资源的有效使用问题,即市场机制。在市场机制中,各种各样的物品或者劳务(资源)都有价格,越稀缺价格越贵,反之越低。价格成为衡量资源有限性的一个重要尺度。

但绝非经济学一家研究理性行为与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可以说,任何制度的设立都是为了解决稀缺性。以上的说法或许太过武断,但是限制或者激励人们有效率地利用稀缺性资源,是绝大多数制度设立的根源。即使是充满了人性中所有美好愿望如爱、关怀、责任的婚姻制度也是如此。“从发生学视角重新解读婚姻制度和配偶权,婚姻制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有效解决关于性资源稀缺性的产权制度,它首先要解决同性之间的互不侵犯,其次才是鼓励两性之间的互助合作”[18] 。配偶权和婚姻制度的产生是因为性资源的稀缺,特别是女性性资源和生育资源的稀缺。尽管以上的解释为一家之言,但是产权虽然自私有制度产生到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确立的几千年的时间里,内涵不断丰富和变迁,其经久不变的仍然是对产权诞生原因的解释,那就是人们理性追求下的稀缺性。“资源的相对稀缺是确立产权的前提,如果一种资源已经丰富到像阳光、空气那样唾手可得的程度,确立产权制度就没有任何意义”[19]。海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没有得到法律、制度和产权的眷顾,是因为人类利用海洋的方式主要是航行、捕捞,人类的理性行为不足以影响海洋的可持续性,海洋对于人类仍然是一个可供人们尽情享用,不会枯竭,不会发生短缺的对象。正是因为在人类追求欲望最大化满足的情况下,新的资源开发技术诞生了,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陆地上的经济繁荣和物资生活的丰富,同时也引发了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高潮。特别是近海海域,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稀缺资源,也成了多种利用形式之间,多个利用主体之间矛盾的焦点,为解决这些矛盾,海域有偿使用制度随之建立。

任何一门学科都在试图揭示研究对象的规律性。作为研究人类行为共性的经济学,它在寻求基于一般统计规律的人类行为的共同特性和可预期的趋势,与单个经验事实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对应关系。如“美国人比中国人富裕”这一论断,鲜有人不同意。但是如果用“李彦宏”的个例质疑“美国人比中国人富裕”的结论,显然不能成为有力的证据。理性人假设没有否定社会生活中经济主体之间理性的差异性,也不排斥人类感性行为的存在,也不与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某种特殊性、偶然性直接冲突。这正是制度设计的必然要求所在,模式化的制度针对的是它要规范的一般对象,而不是特定个体。公共政策的目标并不必然要求它所涉及的每个个体目标的实现,它只是试图保证每个个体在遵循一般性规律的情况下,实现他们的预期。公共政策的制定在民主制度下应该是公共选择的结果,公共选择是基于个体的选择,如果个体的选择是感性的、利他的、冲动的、无目的的,公共选择便是一个无足轻重、毫无意义的过程。但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和驱动的内因一再表明,民主决策、公民参与的结果更具有合法性、科学性和稳定性,公共决策的过程与结果也一再证实了公众理性的现实性及重要性。另外,对理性人假设的非现实性的批评,也导致了社会科学中一些重要理论的出现。如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西蒙的有限理性学说、约翰·海萨尼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反而,试图以“真实人”代替“抽象人”,以“复杂人”代替“理性人”的倾向使研究无法模型化,取得的“伟大成就”就是反复证明一个不证自明的结论:人并非都是理性的。

激励是让人们产生某种行为的东西。它以组织成员的需要为基点,以需求理论为指导。价格是一个有效的激励,它指引着市场上的理性人,从事经济活动。西方市场经济以及中国市场化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证实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个人谋求个人利益的改善,就没有交换,没有交换就没有市场。可以说,没有人们的理性行为就没有市场以及市场制度。如果没有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公社制度到个人家庭承包制度的改革,那么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人群还是那些人群。中国社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从产品极度匮乏到产品相对丰富的转变

靠的就是制度。基于自利动机设计的制度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采用理性人假设、把自利行为的存在看作基本的事实、研究自利行为在各种制度下的表现,更能清楚地认识中国经济的规律。30多年市场化大潮中涌现了若干非理性的“雷锋”、若干“雷锋”的非理性行为,但仍然无法否认基于自利动机设计的制度的正确性,作为一种制度也不需要对制度框架内的每一个个体行为作出准确解释和预测。制度设计遵循自己的“效用逻辑”:以“成功”褒奖那些理性决策者,以“失败”惩罚那些非理性决策者。

理性人假设让制度设计和制度分析成为可能。“如果假定人都是感性人或者是利他主义者,就难以讨论什么是好制度,什么是坏制度,也无从解释好制度是如何产生出来的”[20]。因此布坎南指出,“唯有通过构造广义上追求财富极大化的‘私人’,才能設计其目的是促进公共利益,并防止人与人之间的不正当地利用市场的法律和制度”[21]。

五、结语

20世纪以来,经济学逐渐成为显学,扮演了提高人类社会福利水平的重要角色,它不仅研究经济现象,而且还研究人们的行为。鉴于人类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政府之间的复杂性,在经济分析向其他领域攻城略地之时,凸显了理性人假设的狭隘性,对理性人的质疑和批评也随之广泛化和激烈化。人们批评理性人假设无视人性中“善”的特质,把人抽象成冰冷的、唯利是图的人,张扬了人性中最低级的本能。反对的观点似乎义正言辞、心地高尚,但事实上有把经济问题伦理化的倾向。反对者需要了解“理性人假定既不是对人性的一种断言,也不是对人的一种伦理期望,而是一个以制度化为基础的关于人的行为方式的界说”[22]。经济人假定揭示了人类经济行为的基本特征,解释了经济现象如何发生、如何演变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微观动力机制。它消解了人们经济行为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给经济学研究带来的困难,从而使科学的经济分析成为可能。

建立在理性人假设之上的经济分析在披荆斩棘向外扩张形成庞大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同时,并未放弃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它具有强大洞悉力,解释往往一针见血地揭开含情脉脉的面纱,直抵人们行为的本质。尽管人们不喜欢它,不接受它,但是在各种决策的场合,特别是在公共决策过程中,人们绝不能忽视它的参考价值。超越理性人假设也许是当代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需要突破的关键问题,甚至期待整个社会科学在人类行为的模型化方面有所突破。尽管期待,但在目前丝毫不能否认理性人假设的重大意义,即使是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汪波.政治学基本人性假设的再探讨[J].浙江社会科学,2007(6):51-53.

[2]约翰·穆勒.论政治经济学的定义[M]//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帕特里克·敦利威.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4]丹尼尔·卡尼曼.有限理性的图谱: 迈向行为经济学的心理学[M].北京: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5]朱广忠.对公共管理理性人假设批评的理论反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5):125-129.

[6]王印红,王刚.对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中定量推崇的批判[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4-71.

[7]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苏力.海瑞定理的经济学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2006(6):116-119.

[9]张翼.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J].中国社会科学,2008(2):119-120.

[10]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1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2]徐传谌,张万成.经济人假设的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4(2):28-30.

[1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4.

[14]朱广忠.对公共管理理性人假设批评的理论反思[J].当代世界语社会主义,2009(5):127-128.

[15]陈孝兵.现代“经济人”批判[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2):26-33.

[16]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三联书店,1997.

[17]朱富强.主流经济学“经济人”内涵演变及其缺陷审视[J].财经研究,2009(4):72-83.

[18]桑本谦.配偶权:一种“夫对妻、妻对夫”的權利 ——从发生学视角对婚姻制度和配偶权的重新解读[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42-147.

[19]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萧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0]杨龙.政治领域中的人性[J].文史哲,2003(4):99-103.

[21]詹·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2]陈孝兵.“经济人”假设的多维考量: 一个文献综述[J].广东社会科学,2006(5):22-23.

工作循环分析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冰箱制冷系统在其构成方面, 相关器件包含过滤机、冷凝器、压缩机、蒸发器等。工作的核心原理在于:压缩机把制冷剂气体进行一定的压缩, 使其成为过热气体, 此气体的高压高温性较强。将此气体以排气管的形式输送到冷凝器, 此气体遭受冷凝力的影响进而将压力强度降低, 使其发展成高温中压液体。然后, 此液体在过滤器中进行一定的干燥操作, 再向毛细管中流入, 毛线管的作用是很强大的, 可保证液体的节流降压, 进而呈现一种低压低温状态。在蒸发器的使用过程中, 可将低压低温液体作为一种制冷剂, 对室内空气热量进行吸收, 逐渐转化成饱和蒸汽, 保证低压蒸汽与饱和蒸汽之间的有效转化, 进一步促进压缩机在气体处理上的循环性。

2、冰箱典型制冷系统循环节能模式分析

2.1 双循环制冷系统

在双循环制冷系统中, 将稳态电磁阀或分流电磁换向阀进行引入, 其核心作用是在制冷循环中将冷冻间室及单个冷藏间室进行合理断开, 单个冷冻冷藏箱能够在冷冻及冷藏方面进行有效转化, 而选择功能转换控制的实现方式在于稳态电磁阀以及换向阀的开闭。

2.2 三循环制冷系统

在三循环制冷系统里, 可将变温室储温功能单元进行引入, 对其变温效应及储温功能的合理装换进行实施。也可将双稳态电磁阀及分流电磁换向阀引入到三循环制冷系统中, 其核心功能在于, 在制冷循环中将变温功能断开, 或保证冷藏效应的有效实现, 实现多项功能的合理组合, 即冷冻及变温功能的有效匹配, 冷冻冷藏与冷冻功能的有效匹配。而在转换控制上则需要以开闭换向阀来对冷冻、冷藏、变温毛细管进行接通。

在该模式的运用下, 增加了储藏温度功能, 促使高档冰箱在其设计上逐渐向多样化储藏功能发展。双稳态电磁阀结构在整个运行中, 通过主控程序的脉冲发生器发射脉冲来进行通断的实现, 整个过程没有消耗电能。回气管组成换热器结构依照其节流方式的不同, 其毛细管所匹配的相关换热面积及粘贴长度, 对回气换热器末端的过多冷液态制冷剂进行一定的换热, 保证回气管的末端温度比环境湿度的实际露点温度要高, 防止回气管存在不凝露的问题。

3、冰箱节能技术分析

3.1 高效压缩机

在冰箱制冷系统中, 压缩机是其核心, 对压缩机进行不断地改善, 优化其设计, 能够有效提升其制冷效率。其一, 优化机械技术设计, 对设计方案进行不断调整, 并对接触压力与部件接触面进行一定的微调设计, 不仅将摩擦耗能降低, 还将磨损度降低, 且对轴承润滑进行有效改善, 将电机的整体效率提升;其二, 采取合理的变频技术来对压缩机能效力进行提高, 使其节能目标实现。

3.2 制冷剂

伴随了橙色节能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冰箱制冷系统中, 可使用R600a环保制冷剂, 它的比热容较大, 流动性强, 制冷效率很高, 循环损失也较小, 将冰箱能耗有效降低。另外, 它的温室效应系数是0, 臭氧层消耗系数是0, 具备噪声小、冷冻力强、宽气候带等优势, 同时在制冷剂量的把控下, 可使用高精密计量器具, 进而对其制冷效率进行不断提升。

3.3 制冷系统管路的布置

在对冰箱室内冷量要求进行满足的基础下, 可通过将蒸发温度有效提高来实现冰箱整体能效的不断提升, 且在蒸发温度提高、传热温差降低的条件下, 可以这些方式来实现, 即将蒸发器的实际传热面积进行增大、对管路进行合理安排进而将管内的阻力减小、将管径进行适量的增大等。如果冷凝压力太高的话, 就会造成制冷量减少、压缩机能耗增加,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制冷系统的整体能效。因此, 在实际的应用中, 可对冷凝器换热面积进行一定的增加, 将传热温差适量减小, 这样的话, 就可以对冷凝压力高、排气压力高等状况进行有效解决, 将压缩机能耗降低, 进而有效提升能效。

3.4 箱体保温性能

将隔热、保温等功能有效提高, 以及将热损失减少。在隔热材料的选择上, 应保证其高效性, 对内外环境热量交换进行一定的阻挡。通常状况下, 电冰箱都是采取泡沫来对保温管进行制冷剂的输送, 冷凝器和蒸发器间的隔热, 冰箱内箱和外壳的隔热。即使这些方法将冰箱内外环境的热量交换进行了一定的减少, 然而还存在许多问题, 且在以后的设计中, 应加强门封的设计, 将整体性能不断提高, 对隔热层材质进行有效改善, 并把隔热层的实际厚度进行增加, 来阻止热量交换上。

3.5 变频技术的应用

此技术的核心在于, 在压缩机转速的调节上, 可采取驱动器或变频压缩机, 保证其转速控制于2000~4000转内。当制冰或对食品进行深冷冻的过程中, 其速度可达到3600转, 进而确保制冷的快速性, 且当其温度很低时, 变频压缩机能够进行低速运转, 使其降到2700转, 从而实现超节能。

3.6 多循环系统的采用

在应用多循环系统的时候, 其制冷循环系统是独立分开的冷冻室与冷藏室, 可对相关间室温度进行准确把控。其一, 在食物鲜度提高及分类性储存上, 此系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二, 有静音节能的功效。

综上所述, 仅依靠制冷系统, 是不能对冰箱制冷系统的整体节能水平进行有效提升的, 还应依靠结构漏热处理、修正压缩机工况的相关运行数据及保温层设计来实现, 全面把控节能设计, 注重细节, 并对热损失进行合理分析。

摘要:现阶段,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使用电冰箱的频率不断加大, 在此背景下, 应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注重节能减排, 不断提升其整体节能水平, 并将电冰箱的实际耗电量降低。依据冰箱技术的不断发展, 采取R600a制冷系统, 并对发泡层的厚度及密度进行有效改善, 并采用强化换热的立体蒸发器结构等相关技术, 实现二级节能等级是很容易的, 而将其节能系数降至30%以下的技术要求则显得不易。基于此, 本文对冰箱制冷系统的循环节能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冰箱,制冷系统,循环节能

参考文献

[1] 徐延辉, 尹小兵, 何四发, 徐建中, 杨海线, 饶超, 刘济凯, 查诚林.冰箱制冷系统冰堵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J].家电科技, 2014, (02) :70-72.[2017-09-01].

工作循环分析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摘要]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发达国家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 经济学; 宏观经济管理; 持续协调发展; 微观经济运行

[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一项伟大创举。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动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发达国家的经济管理经验得到了兼收并蓄的学习、借鉴和应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索和认识的空间。

一、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必须了解微观经济运行

1995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这篇重要文献中指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两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这就是说,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是矛盾的统一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微观经济既是一国经济的基础,也是一国经济活力的源泉。微观经济的集合构成宏观经济,微观经济运行的集合形成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所以,宏观经济分析是需要建立在对微观经济分析的基础上的,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必须首先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必须了解掌握微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把握和了解微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和基本规律,需要很好地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微观经济分析方法。有经济学家分析认为,“经济人假定、资源稀缺假定和保护个人产权假定”三个假定,是现代西方经济学里基本的理论。从这三个假定出发,则有“利益最大化、供求和等价交换”三个原理。理性地思索和分析,特别是再拿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对照,可以认为这“三个假定”和“三个原理”是成立的,历史证明它们在实际的市场运行中,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就是我们承认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经济主体地位,尊重市场供求和价值规律的结果。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要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所积累的重要经验。”

实践证明,市场机制能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使资源配置富有效率,但它也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出现盲目性,导致资源配置出现浪费,即市场失灵。由于存在超额利润和追求超额利润,市场主体会在一定时期内将投资集中投向一个行业或产品领域,在市场竞争中展开厮杀,直到这一行业或产品市场出现供给过剩、边际收益递减,价格下跌、盈利水平下降,一些市场主体才会退出市场。在这一过程中,资源配置存在浪费是不争的事实。此外,由于事实上的市场垄断以及自然垄断的存在,一些大型、超大型企业控制市场、控制价格、排挤竞争,以及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等,也会使市场配置资源出现局部低效的情况。这些问题都是经济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同志必须进行研究和时时加以关注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实施一些经济管制是必要的,政府对一些经济活动进行管制,要求政府通过必要的经济和法律手段来引导和保护市场合理竞争,通过政府管制和限制来打击市场垄断,特别是要严格控制自然垄断。这一方面是为了创造市场活力,促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建立和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公开,增进社会公共福利的需要。

二、坚持做好宏观经济分析,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宏观经济学产生于1929年世界大危机之后,凯恩斯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从凯恩斯之后不断发展的西方主流经济学,都强调政府在调节经济运行中是可以发挥作用的,从而,“造就了一种新的运行机制,从原来仅靠一只‘手’调节经济转变为两只‘手’来共同调节整个市场经济,从而使得西方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了”。宏观经济分析强调的是经济总量平衡和需求管理。凯恩斯主义认为总需求在国民收入的均衡状况中起着决定作用,原因是在短期内一个国家总体技术水平从而总供给是不变的。因而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是进行总量平衡及总量调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这种情况决定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比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更为重要、更为必要。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特别是1997年以来的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实践己经证明了这一点。积我国多年来宏观调控的经验,能够看出,宏观调控注重和强调的是调整经济运行中的总体平衡和差异中的协调,概括起来讲就是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差距,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维护经济的持续、稳定和较快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对于增强综合国力、扩大就业渠道、解决诸多社会矛盾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必须贯彻又好又快发展的思想,利用好发展机遇期,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努力保持一个比较合理的较快增长速度,满足人口增长、就业增加和人民生活改善的要求。但在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发展观念尚未真正转变、地方政府主导经济活动行为较强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经济发展不均衡、盲目攀比增长速度的问题。而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和脱离实际的高增长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必然会在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上带来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破坏经济发展的正常节奏和总量平衡关系,造成经济大起大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避免出现大的起伏。从这一要求出发,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宏观政策取向时,必须坚持好速度、结构和效益相统一,引导各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抓好“五个统筹”,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有效消除经济生活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防止速度过高导致供求总量失衡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在进行总量调控时,注重经济结构调整,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特有的一种宏观调控方式。结构调整政策并不是总量政策,一般来说,宏观调控主要是进行总量调控,因此主要采取调节总量的政策措施。但我国多年来经济运行情况却反映出,总量出现严重失衡往往是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调、城乡差距较大等结构性矛盾,如果在宏观调控中不注意推进结构调整,即使总量不平衡的矛盾一时缓解了,也可能会迅速出现反复,导致经济频繁出现大的波动。因此,在控制总量的同时,必须大力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切实防止“一刀切”,既控制过热行业的盲目发展,又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2003年以来直至目前正在进行的宏观调控,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一开始就明确强调,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地区、行业和领域的不同,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有保有压,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

一方面,中央在实施宏观调控中采取果断措施,严把土地、信贷闸门,严格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盲目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和支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强调在土地政策、信贷政策以及投资、财政、产业政策等各方面,都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因症施策,该抑制的坚决抑制住,该支持的切实支持好。在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更加重视缓解微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近几年,国务院先后制定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过剩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以及支持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等。这些政策都很好地体现了以调整和优化结构,来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优化总量关系的宏观政策取向,也很好地体现了坚持和强调充分利用市场约束和资源约束增强的“倒逼”机制,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促进优胜劣汰。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坚持制度创新,深化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

著名的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诺思在其《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这篇著作中,分析了制度安排及其变迁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他指出,“经济史学家已经集中注意力于技术变化,把它看作是增长的源泉,但是,制度安排的发展才是主要的改善生产效率和要素市场的历史原因。更为有效的经济组织的发展,其作用如同技术发展对于西方世界增长所起的作用那样同等重要”。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在产权制度、市场形成价格机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而推动了经济的持久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和福利水平显著提高。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进步是空前的。

不断深化的体制改革,推进了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东西,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地深化改革来健全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制度框架及其支撑体系。当前,我国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关系、人情、权力交易,使得维系市场经济运行的契约关系运行不畅,许多交易活动不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而是利用关系运作;再如诚信体系是维系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我国经济活动中的信用缺失和道德失范的现象比较严重,如违约、不讲信用、假冒伪劣,甚至谋财害命等等;尽管经济发展具有“外部性”特征,但在现代市场中,要求企业也必须承担其社会责任,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却大量存在着肆无忌惮地进行污染物排放,无视国家法律法规进行各种非法的经营活动和地下经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在不断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加快推进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当前,一方面必须加大治理和制约这类失范活动的法制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规范;另一方面必须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加大法律惩治力度,增大违法违规经营者的交易成本。现实情况下,后者更为重要,因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已经成为制度建设的缺憾,也会成为加强制度建设的障碍。

政府干预经济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是在一定的国家法律规定下进行的,它实际上是一种制度安排。当代政府不仅是宏观经济的调控者,而且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国家竞争力的培育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者。政府干预经济不完全基于市场失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府为增强民族经济竞争力,抑制或减少外来因素对国内经济社会的影响,也需要进行干预。这些或许就是我国在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制度安排体系的一部分内容。加强宏观调控的制度建设,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规范宏观调控程序,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等等,是我国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育,我国宏观调控的市场基础和调控对象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顺应市场基础的变化,政府在宏观调控中要坚持主要采用经济手段,这是尊重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基本要求,也有利于引导市场主体通过利益选择,自觉顺应宏观调控要求开展经济活动,形成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持久动力。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有赖于较为完备的法制保障。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坚持采用法律手段,有利于依法规范和约束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保护和促进公平合理竞争。这些都是加强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制度建设需要深入研究和更好坚持的基本内容。

(本文作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刘学侠

工作循环分析工作总结范文第6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传统工艺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由于蒸汽管网负荷的经常性变化, 重沸器加热温度也会发生变化, 再生系统的运行状态就会受到影响, 最终影响制冷系统的平稳运行;

1.2 由于再生热量只有25KW左右, 在夏季即使只运行6t级蒸汽炉都存在大量浪费, 锅炉的效率只有50%。

1.3 重沸器需要的热源较小, 蒸汽到达回水箱时仍为汽态, 会造成大量的蒸汽被放空, 热网漏汽损失甚至达到60%。

2 乙二醇再生及注醇工艺流程

由于天然气会在低温环境产生水合物,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我们必须在节流前加入乙二醇, 本系统由于循环使用乙二醇能够保证注醇的连续性。由于脱水脱烃装置的MEG富液会在汇集后进入到富液缓冲罐, 并且为了防止罐内压力过低, 需要设置从燃料气系统来的补气管线以及富液泵。MEG富液从缓冲罐出来后会依次进入机械过滤器和活性炭过滤器, 将MEG富液中的杂质以及降解产物剔除。经过过滤的富液经过换热器换热后会进入到MEG再生塔中, 从塔顶出来的蒸汽会冷凝到45℃再进入到再生塔回流罐, 经过再生塔顶回流泵有部分回流到塔顶。塔底溶液会经过塔底重沸器换热, 在进入到冷却器冷却到45℃, 经过贫液泵输送到贫液缓冲罐中。缓冲罐内的贫液经过MEG贫液注入泵注入脱水脱烃装置。从再生塔顶回流罐排出的不凝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以及少量的烃类以及MEG, 直接排放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极为严重的污染, 因此需要设置灼烧炉, 将有毒有害物质灼烧干净后再排入大气中。此外装置区还设置了专门的MEG补充罐, 以便在检修、维护时将排除的MEG溶液回收。

3 换热-预热再生工艺

3.1 工艺概况

乙二醇循环系统再生工艺由于乙二醇富液会在与贫液换热后在进入到再生塔塔顶进行预热, 最后再进入换热器进行预热, 因此会减少腐蚀, 会节省大量的检修、维护资金, 并且还能够消除一部分的潜在隐患。其具体工艺流程如上图。

3.2 新型乙二醇再生塔

新型再生塔塔顶采用立式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由于采用了防腐效果好、造价低的涂塘管件, 因此其抗腐蚀性能会大幅度提升。新型换热器由于采用的管束换热器带有折流板, 并且其防腐性能非常良好, 因此其换热效率会大幅提升。新型乙二醇再生塔具有下述几点优势:

3.2.1新的防腐技术

新型乙二醇再生塔与之相连的管道采用了新的聚丙烯衬里, 阀门则采用了衬四氟乙烯的球阀, 高温换热器内部的管束内外壁以及塔器内壁都进行了三次涂塘处理, 每层厚度在40μm左右。

3.2.2新的生产工艺

在生态富液进入到换热器壳程之前设置了旁通线, 经过换热后的介质再次进入到换热器进行换热处也增加了旁通线。

3.2.3增加了新设备

新型乙二醇再生塔增加了转液泵、提升泵以及薄膜式柱塞计量泵。

3.3具体应用情况

大庆油田某转油站在2015 年7 月份安装投用了新式再生塔, 经过了十个月的安全、平稳工作了十个月运行, 截止到2016年4 月份仍保持正常工作, 并且乙二醇始终能够一次再生合格。由于部分气井采取了乙二醇循环系统再生工艺能够有效抑制水合物的生成, 并且由于预热-换热再生工艺不同的温度, 避免了乙二醇大量损失、乙二醇发泡等情况的发生, 通过科学模拟计算, 将乙二醇损失量降低了0.05kg/h。

某气田中央处理厂由于在低温分离前采用了注乙二醇的方法, 并采用了换热-预热再生工艺, 将原有的乙二醇消耗量降低了300kg/d, 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4 乙二醇循环系统再生工艺的改进措施

4.1 适当降低乙二醇贫液浓度, 在提高性能的同时, 使乙二醇保持在非结晶区。

4.2 由于再生塔底重沸器的气相出口距离测温仪的位置约6m左右, 并且绝大多数的装置均无法试下满负荷运行, 因此应减少乙二醇的注入量, 此外由于东北地区昼夜温差较大, 不能准确测量乙二醇再生塔塔底温度, 这就对于生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在合理的位置安置塔底测温仪。

4.3 在生产过程中, 我们应对三相分离器混合腔液位进行严格控制, 避免油腔将乙二醇大量带走, 这会大幅度增加乙二醇的损耗量;应严格控制再生塔塔顶温度, 避免对再生塔提浓效果产生影响;应严格控制再生塔塔底温度, 避免对塔顶温度产生影响;应严格控制再生塔塔顶回流罐的液位和流量, 避免对再生塔温度梯度产生影响;应严格控制再生塔的进料, 尽量使流量平稳, 最终使再生塔平稳运行。

5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天然气行业的不断发展, 如何保证开采、加工工序的安全、平稳运行, 是我们当前工作中的首要任务, 因此应通过乙二醇循环系统再生工艺的应用, 实现天然气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摘要:笔者根据个人多年来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 先对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描述, 继而再对乙二醇再生及注醇工艺流程进行适当的探讨, 最后再对换热-预热再生工艺进行详细的论述, 希望能够通过本文推动我国天然气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乙二醇循环系统,常见问题,再生,注醇

参考文献

[1] 王国志.浅析我国乙二醇再生系统的优化运行现状[J].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3, 23 (6) .

上一篇:广州深圳艺术考察报告范文下一篇:高中生物教学调查报告范文